思念亲人的诗句10篇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1

1、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6、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7、静忆家人皆万里,独看帘月到三更。

8、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2

思乡怀人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一、鉴赏示列

1、思念亲人。例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2、思念故乡。例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内容]这是两首五言古诗。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诗从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见到孟津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3、羁旅愁思。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4、边关思乡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人手: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诗作。从整个诗歌来看,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诗歌首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君问归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回答是“未有期”。也就是说,我回家的时间没准儿。妻子盼望着丈夫回家,可丈夫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这对妻子来说,是多么的失望;对丈夫来说,又是多么的辛酸。而诗人又采用了反向的写法,明明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反说是妻子思念自己。这样写,不但说明诗人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且比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表现得更为凄凉与辛酸。接着第二句写眼前的景象:“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诗中,“巴山夜雨”写的是自然之景,是眼前的状况,但其中的“秋”字却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与忧愁。这“悲凉与忧愁”就如同淅淅沥沥的夜雨下个不停,装满着整个心房,与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中所表现出的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羁旅他乡的诗人并没有接着描写内心的忧愁如何深重,他转而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能够“共剪西窗烛”?诗人盼望着团聚的那一天。这时,诗人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对团聚充满了憧憬,并想象着团聚的那一天,“却话巴山夜雨时”。也就是说,要尽情地说说今晚的“巴山夜雨”,说说此时思念家乡亲人的心里话。诗歌的最后一句回应了第二句,但要注意的是,前一个“巴山夜雨”侧重于自然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秋日的夜晚下着淅淅沥沥的夜雨,也可以说是诗人为表现自己的情感设置的环境;而后一句的“巴山夜雨”,却蕴含着诗人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那个晚上的思念之情、羁旅他乡的忧愁,以及仕途坎坷的辛酸。“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想象使诗歌由写惆怅又突破惆怅,写希望的幻灭和希望的重燃,情感在时空中交错发展,最终得以升华。特别是诗人在充满着美好的想象中,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白”。这一“空白”不但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而且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羁旅他乡时凄凉的心境,以及内心的至情之美。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4

那什么是对法呢?所谓对写,即人们惯常称呼的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也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也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含有对法的诗词,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进而达到表现“我”对客体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情感的目的,更能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事实上,对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该诗后三章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之后,用对法表现思乡怀人的诗词便颇为多见。

一、推己度人,悬想客方以传情

对写是曲笔的一种,在思乡怀人的诗词中较为常见。思乡怀人这一类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游子征夫等离家在外的漂泊羁旅之人,由于处境困厄、仕途多舛、人生失意,于是往往会在诗词中实写自己思念亲友怀念家乡的情愫,但是诗人为了达到用语含蓄蕴藉的目的,却不简单地直写抒情主人公的自身情感,而是从其亲友落笔,以写亲友对自己的所思所为来表F自己对亲友的怀念之情,如此曲笔,让自己的思念之情更为曲折浓酽。评论家沈德潜针对对法曾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由此可见,写客情终究还是为了达到加倍抒己情的目的。

例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未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在三、四句中,采取对法,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

例2:从***行七首(其一)/(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边塞诗,原本要抒发的是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但是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用了对法,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显得十分委婉曲折。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对写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显得情深意切。

例3:苏幕遮/(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本词所抒之情为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的“五月渔郎相忆否”这句使用了对法,不言自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从“鱼郎”思念自己的角度来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二、落笔于物,无理而妙以移情

借物抒情,移情于物,也是对法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诗人习惯于将抒情主人公的主体情感转移到客观外物之上,通过外物折射观照自身情感,以使主观情感客观化,抽象思想具体化,从而达到于优美意境中表情达意的目的。此外,移情于物往往伴随有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似乎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但是无理的描写和叙述,却更深刻地表现了事物特征及个人感情。看似无理,却更有诗意情趣,能够很好地抒发主人公难表之情。

例4: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采用落笔于物的对法,配之以拟人修辞,创造了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符合春日和风拂柳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尾联使用了对法,表现对自身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的冲突。“迷津欲有问”显然是孟浩然故意设问,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展现自身的隐居与从***的纠结。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将隐居与从***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己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面对不可预知的前路时的迷茫心情。

五、假想团聚,虚拟快乐以衬情

古代诗词中的梦意象多与闺阁爱情、相思离别、思乡怀远相关。诗人们善于将相思之情通过梦来表现,无论是梦中的相会相期、梦醒的惆怅感伤、梦断的悲哀孤独,还是梦难成的绝望凄凉,都饱含了沉挚的相思之情,令人叹惋。总之,古诗词中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并倍增其苦,也是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13:客中忆二女/(明)高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此诗作者未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采用的是“主客移位的对写法”。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助梦境,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齐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并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充满了温馨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妻儿,却虚拟出如此其乐融融的景象,是为了反衬自己流落异乡的凄怆,以及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例14: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用笔曲折,在淡淡而起中蕴涵浓浓的情思。首句以设问领起,一问一答,一实一虚,第二句转入写景,三、四句运用了对法,是希望之辞,写诗人想象将来相聚时的情景。作者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在前人的诗作中,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是李商隐的独创。假想团聚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

例1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y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5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6

“重团聚,伤别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感情。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虚实相生,作为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范围很广,尤其表现在离别诗中,它更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作用:

一、景物相连,虚远实近

在那十里长亭、南浦渡口,“执手相看泪眼”,挥不去的是满腔的离愁。眼前的景物都染上了哀怨,这些景物就成了离别诗中情景交融的实景。但这些还不足以代表诗人心中所有的哀愁,诗人更担心在漫漫长途中,友人会踏上什么样的坎坷之路呢?所以,诗人想象友人在离别后一路上所经之地、所见之景,仿佛自己的灵魂都随同一路的清风明月、高山流水,陪伴在友人的身边,依依不忍分离,这些想象之景构成了诗中重要的一部分:虚写之景。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是实写,交代了该诗是送别诗,点明了宴别的地点“江楼”,季节是橘柚飘香的秋季。在秋风瑟瑟、秋雨连江之时,诗人把友人送上了船。后两句转为虚写,诗人想象和朋友分别后,朋友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梦里也无法排遣。这些虚想的情景,既是诗人对朋友旅途寂苦的担忧,也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之情。虚实结合,相辅相成,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再如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颔联的前一句虚写裴坦前往舒州时必经的佛教名山九华山,后一句实写眼前两人依依惜别的送别地点清弋江村,都表现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依恋之情。

所以,想象友人前行所经之景并加以虚构描写,成为离别诗内容的一大组成部分。这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既抒发了那深厚的友情,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意蕴无穷!

二、情感物化,虚情实喻

在离别诗中,诗人为了抒发自己的一腔深情,又觉得难以把那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感表达得清,便选取那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与自己的情感作比,在比较中突出自己的情意之深。这种化虚为实的手法,也是虚实相生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使诗歌的内容更为生动形象。

如唐李颀的《绝句》:“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后两句即表达自己的愁情,诗人选用东海之水来和自己的离愁相比较,看哪一个更深,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愁意之浓,连东海之水都比不上。这样,无形的愁,成了有形之物,可测可量。

又如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诗人思念那离别的意中之人,用虚幻的喻象,互为对比,把那受时空限制的爱情的痛苦之情和彼此之间心灵默契的喜悦之情表达得生动细致、深情动人。这两句的虚像与整首诗的实景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组合,使全诗既情思浓烈,又迷离隐约。

三、以己推人,虚你实我

在离别诗中,诗人抒发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的时候,不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撇开自己,反从思念的对象着笔。如同清人张谦宜《斋诗谈》卷五所云:“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此类虚想往往被描绘得细致生动,情景栩栩如生。诗便有虚有实,情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一联诗人从正面直写自己作为一个异乡客在佳节之时格外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后一联诗人却别出心裁,他不去写自己,却反从家乡的亲人写起,想象兄弟们登高时,思念起远在异乡的自己,尤其是“遍插茱萸”这一细节描写,使得想象的情景真切动人,诗歌的内涵就更为丰富了。

又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该诗是杜甫被安史叛***掳到长安时所作,本是表达诗人望月思家的心情;但全诗都是从对方落笔,无一字写自己思家,却字字表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尤其是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更用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来反衬那唯一懂得思念的只有望月的妻子。用“湿”“寒”二字,表现妻子在月下伫立良久,更体现出妻子对自己的情意绵绵,也从反面烘托出自己思家的心切。如此精妙的用笔、真挚的感情,正是此诗流传千百年的奥秘所在。

四、移情于物,虚物实己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在《劳劳亭歌》中写道,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在那送别的劳劳亭,不仅使人肝肠寸断,就连春风也为之动容,不忍见那离别的场面,所以不让柳条变青,让送别之人无枝可折。这是诗人的奇想,他把离别与春风这两样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赋予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春风以人的知觉、人的感情,使它成了诗人的情感化身,这就是托物言情、移情于物、虚物实我,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能力,展现了诗歌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唐张说的《蜀道后期》:“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在这首归思诗中,诗人归家的心情可与日月相争,但却因有事耽搁而未能及时返回洛阳。诗人不直接抒写这一延期之恨,而是把秋风拟人化,怪它不等待自己先回了洛阳。这种虚写秋风、实写自己的手法,使得诗歌别具情趣,既不落于俗套,又显得自然巧妙。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7

关键词:公莫巾舞;歌行;通假

中***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沈约《宋书》中,录有《公莫巾舞歌行》①一文,只有308个字。但是,长期以来,语义不明,不知所云。意***破译者,不乏其人。而影响较大者,一是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中为《公莫巾舞歌行》所加按语。认为“此曲当是西汉人形容寡妇之舞诗。其辞与后人咏陶婴之黄鹄曲极相类似也。” ②二是杨公骥先生《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认为此篇主旨乃是母子离别之辞,儿子外出经商,母子含泪作别。“它已经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了两个‘人物’(母与子),已具备早期歌舞剧(二人转,二人台)的样式。如从发展过程来看的话,那么,汉代《公姥舞》一类的歌舞剧,乃是我国戏曲的前身。”“不难看出,巾舞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节、有科白的歌舞剧。尽管剧情比较简单,但它却是我国戏剧的祖型。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其后,赵逵夫、姚小鸥、叶桂桐、张洪宏诸先生也有研究文章,④或者认为叙演儿子远方戍守三年,是与公、姥告别,乃是歌舞剧的演出脚本;⑤或者认为诗写妻子思念远行丈夫,只是一般歌舞,而非歌舞之剧。⑥对于上述观点,赞成者宣称谜底已经昭然,可谓填补学术空白,洵是功不可磨;⑦否定者则是质疑驳难,意***从新的角度加以破译。⑧总之,对于《公莫巾舞歌行》,迄今为止,仍然分歧甚大,很难说有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解读。对此,笔者留意有年,有时亦觉豁然开朗,曾发表过研究心得⑨。但是进而细思,仍有迷惑。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考证,乃成此文,敬祈方家雅正。

《公莫巾舞歌行》最早见于沈约编写的《宋书》中,原文竖排,仅只17行。其中12行,每行18字;其中4行,每行19字;另有1行,16字,总共308字,即是: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

为茂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上转起吾何婴

土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土转南来婴当去吾

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何

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门***涕下吾何

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昔结吾马客来婴吾当

行吾度四周洛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

婴四海吾哺声熇西马头香来婴吾洛道吾治

五丈度汲水吾噫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

钱健步哺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一发

交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哺声

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

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来婴推

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相哺转轮吾

来婴转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使君

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

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

对于此文研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究竟是一部歌舞剧(或歌舞剧雏型)呢还是一首诗歌?二是所写内容究竟是什么?是寡妇悲叹、儿子经商远行、儿子外出打仗、妻子思念丈夫,还是写母子久别重逢的复杂感情?

因为308个字的原文共17行竖排之后,又有一行竖排7个字,亦即:“右公莫巾舞歌行”,万万不可忽视。按沈约《宋书》的编排体例,每篇总是先录原文,然后说“右┉┉”,指出题目是什么。那么,这7个字显然是说:原文的题目是《公莫巾舞歌行》。由此题目,显而易见两点:一者舞名是“公莫巾舞”,二者歌诗为“歌行体”,应该是有关“公莫巾舞”的一首歌行体的诗歌。此诗最早见于沈约《宋书》。沈约(公元441---513年),历仕宋、齐、梁三朝,于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春奉旨修撰《宋书》。于永明六年(公元488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沈约当即上奏朝廷,说“所撰诸志,须成续上”。⑩其所撰《宋书》,共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六十卷,志三十卷。志分为八,即律历、礼、乐、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等八志。既言诸志“须成续上”,可见《宋书》的本纪十卷、列传六十卷共计七十卷完成之后,其余八志三十卷,是在永明六年二月之后续成的。而根据八志中的避讳,例如对齐明帝萧鸾、梁武帝之父萧顺之、梁武帝萧衍,都有避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当在齐萧鸾称帝(公元494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502年)以后了。”沈约卒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可知《宋书》中包括《乐》志在内的“八志”,最晚是在公元502-513年期间完成的。在此之前,歌行体诗歌已经产生,不管这种诗歌体例与柏梁体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密,是否有渊源关系,乐府歌行是已经存在了,这已是学界的共识。今之所见诸多“乐府诗集”版本之内,都有“歌行体”诗歌。仅是沈约《宋书》之《乐》志中,就有“右五篇《鼙舞歌行》”,指《洪业篇》《天命篇》《景皇帝》《大晋篇》《明君篇》等五篇诗歌;“右二篇《铎舞歌行》”,指《圣人制礼乐篇》《云门篇》等二篇歌诗;“右五篇《拂舞行》”,指《白***篇》《济济篇》《独录篇》《碣石篇》《淮南王篇》等五篇歌诗;“右杯盘舞歌行”,指《杯盘舞》歌诗;“右《公莫巾舞歌行》”,指《巾舞》歌诗。因此,说《公莫巾舞歌行》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是有存在的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其时,歌行体诗歌,已是常见体例,此诗不是特例。而歌行体,乃是杂言体,从一字一句,到二字或者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一句,都是允许的,而以五字为主。据此分析此诗,古今学者曾使用过不少方法:诸如按著者背景推论、内容考证、语音辨析包括探索是否夹杂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等等。但是,如此办理,却又遇到了麻烦,那就是有些字,好像安插不进诗歌之中,似乎与诗歌的内容没有关系。因而出现了诸多不同解读,却始终不免难以自圆其说。

其实,自春秋战国以来,到梁武帝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广大艺人中的大多数人识字水平不高。直到清代,这种状况仍然存在。戏剧家李渔就曾说过:“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这固然与口耳传授的教学方式有关,而究其实毕竟是与包括教师或导演(古称“教率”)在内的艺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有关。当他们记录这首歌行体诗歌以备自用抑或教授弟子时,即使不懂得什么古代音韵究属何纽,也可以以简代繁、运用通假,或者贪***省事,有意顺手拈来音同、音近之字代替;或者无意却干脆写成了别字白字。因为《公莫巾舞歌行》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之前写作的,而其时已经有了运用通假字的先例:

例一: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例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例三:夫子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例四:植其杖而芸(《论语.薇子》)

例一,“惠”通“慧”;例二,“蚤”通“早”;例三,“革”,古音同“亟”,是“亟”的通假字;例四,“芸”通“耘”。《列子》《史记》《礼记》《论语》,都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前就有的文献,记录《公莫巾舞歌行》者,也运用通假字,是有先例的。其实,即使其作者不懂通假,写个同音的别字,也是容易的。我们今之研究,应该根据诗歌内容,联系语境文意,首先将这些通假或者别字找出来,予以还原。笔者细心揣摩原文之意,参考前贤时哲的研究成果,共校出以下10个字:

1.茂:即“卯”字。《晋书.乐志》:“二月卯,卯,茂也,阳气升而孳茂。”《公莫巾舞歌行》诗“何为茂时”,亦即“何为卯时”。卯,十二时辰之一,指清早五时至七时。意谓母亲是在每天此时为婴儿喂奶。因为此时婴儿容易饥饿。

2.土:泻也,与“吐”通。《广雅.释言》:“土,泻也。”《疏证》:“春秋元命苞、土之为言吐也。”《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公莫巾舞歌行》中,“明月之上土”,即“明月之上吐”,指明月上来时给婴儿喂奶。

门:即“扪”字。扪,捻也。《晋书.苻坚戴记》:“扪虱而言,旁若无人。”《释名.释宫室》:“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公莫巾舞歌行》中,“门***涕下”即“扪***涕下”,***,湿也。意谓母亲倚着房门,流着眼泪,手捻,挤出***汁。

度:即“渡”字。度,渡也,过也,与“渡”通。《汉书.贾谊传》:“犹度江河,亡维楫。”《南史.宏范传》:“长江天堑,隋***岂能飞度!”

周:“州”的通假字。四周,即四州。《尚书.禹贡》《吕氏春秋.有始览》《周礼.职方》《尔雅.释地》等古籍都记载我国古代分为九州,但具体所指不尽相同。其后,将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合称为“四州”。沈约《宋书》卷五《本纪》第五“文帝”:“監徐兖青冀四州诸***事”。《公莫巾舞歌行》中,“度四周”,即“渡四州”,极言诗中之***母,为婴儿哺***,走遍各地。

6.洛:“罗”的假借字。罗,广布也。《史记.五帝纪》:“旁罗日月星辰。”《公莫巾舞歌行》中“洛四海”,即“罗四海”,极言诗中之母,为婴儿哺***,走遍各地。

香:“想”的假借字。《公莫巾舞歌行》中“熇西马头香来婴”即“熇西马头想来婴”。

钱:“骞”的假借字。骞,亏也。《集韵》:“骞,一曰亏也。《诗.小雅.天保》:不骞不崩。”《传》曰:“骞,亏也。”

健步:即“蹇步”。举步难也。《文选.谢瞻张子房诗》:“四远虽平直,蹇步亏无良。”《公莫巾舞歌行》中“钱健步”即“骞蹇步”,指母亲年迈体衰,步履蹒跚。

10.交:即“咬”字。咬,《释文》:“咬,于交切,或音狡。”婴儿吃奶时,往往在一时吸不出***汁时,便会咬母亲的。故《公莫巾舞歌行》中说:“一发咬时还弩心”,意谓婴儿咬母亲时,就像发出一只利箭射向母亲心窝,疼痛难忍。

将上述10个字校订之后,原文则如下: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卯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上转起吾何婴吐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吐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和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扪***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西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渡四州罗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哺声熇西马头想来婴吾洛道吾治五丈渡汲水吾以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骞蹇步哺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一发咬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

沈约当年编写《宋书》而记录此诗时,当然还没有标点符号。如果我们将校订之后的上述308个字,根据语境文义,根据歌行体例的语句常见字数,加以句逗,那么,上文则会成为以下歌行诗: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卯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上转起,吾何婴?吐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吐?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和。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扪***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西,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渡四州,罗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四海吾哺声,熇西马头想来婴。吾洛道吾治,五丈渡汲水。吾以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骞蹇步哺谁?当吾求儿母。何吾哺,声三针,一发咬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头巾母何何,吾复来,推排意何零!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

如果但从数学的逻辑上看,上述308个字,可以有数百个不同的断句形式。笔者是根据全文的语境文义以及歌行体体例的语句常见字数分成78句的。那么,读者诸君或许还要疑问:你将校订之后的这308个字,断成了78句,每句都符合当时的语法结构呢还是随意凑成的呢?检验对否,有一个极为简单但又颇为繁琐的办法:因为笔者将此歌行体诗产生的时间的下限定在沈约去世的天监十二年(这也是论者公认的),只要将这78句的每句都能从当时的歌诗中(亦即天鉴十二年之前),找出类似结构的例句,就能证明如此断句,符合当时的语法结构而非任意凑句。理由很简单:任何作者的诗歌或其他体例的作品,无论其创造性怎样丰富多彩,其遣词造句怎样的别出心裁,其语法结构怎样富有个性,但是,其文中的语法结构从总体上或说绝大部分都要符合当时通用、常见的语法结构、语法规范、语法习惯,否则便难以使当时的读者读懂弄明。而且,语法结构的形成,乃是长期积累、约定俗成、长期演变的结果,其稳定性特点较之偶然性、突变性特点更为明显。沈约去世的天鉴十二年之前,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现存数量众多,其语法结构也有多种类型。《公莫巾舞歌行》的78句的语法结构,可以分成多种类型,而这些不同类型,都可以在当时已有诗歌中找到同类语法结构的例证:

其一,三字句。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共有三字句41句,其语法结构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主谓结构,如“吾不见”“吾哺声”“吾哺声”“吾何婴”“吾何婴”“吾何婴”“何为吐”“何为哺”“婴当去”“吾城上”“声汝和”“吾亦老”“吾平平”“客来婴”“吾当行”“吾以邪”“哺声西”“哺声复”“声三针”“吾复来”“子以邪”“意何零”“意何零”“子以邪”“转母何”“意何零”“意弩心”等28句,都是“主谓结构”的三字句。而天鉴十二年之前的诗歌中,已有这类语法结构的例句,如:“九重开”(《汉郊祀歌.练时日》);“天门开”(〈汉郊祀歌.天门》);“公西归”(何承天《思悲公篇》);“木纪谢,火运昌”(梁高祖《木纪谢》),“雀劳利”“短觜饥”(《梁鼓角横吹曲.雀劳利歌辞》)等句,都是主谓结构的三字句。

第二类,谓主结构,亦即“主谓结构”的倒置。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有4句:“下来吾”,“何来婴”“何来婴”“涕下吾”,意同“吾下来”,“婴何来”,“吾涕下”。而天鉴十二年之前的诗歌中,也有这类语法结构的例句:《晋鼓吹曲.顺天道》:“解围三面,杀不殄群。偃旌麾,班六***。”后两句亦即“旌麾偃,六***班”,意谓取得战争胜利之后,偃旗息鼓,六***班师凯旋。《隔谷歌》:“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后二句,亦即“来救我,来救我”。也是倒置句。

第三类,时间状语。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吾不见,公莫时”,是指“我看不到公莫的时候”,乃表示时间的状语,如同魏武帝《对酒》:“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公莫时”“太平时”,都是时间状语。

第四类,动宾结构。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有6句是动宾结构:“为来婴”“当思吾”“结吾马”“罗四海”“相头巾”“相来婴”。这种语法结构,在天鉴十二年之前的诗歌中,例句不胜枚数:《汉郊祀歌.练时日》:“结玄云,驾飞龙”;《平陵东》古辞:“劫义公,在高堂下”;魏武帝《陌上桑》:“驾虹霓,离室宅”;魏文帝同题诗:“弃故乡,离室宅”,上述诗句中的三字句,都是动宾结构。

第五类,状谓结构。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有两句是状谓结构:“转南来”“相哺推”。这在天鉴十二年之前的诗歌中,也有例句:曹植《平陵东》:“与仙期”;魏文帝《陌上桑》:“鸣相索”。

可见,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的41句三字句的语法结构,都是古已有之的。

其二,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何为卯时”“羊下食草”“食草吾哺”“三年针缩”“扪***涕下”“吾渡四州”“海河来婴”“海河来婴”“相哺头巾”“相吾来婴”“去时母何”等11句,都是四字句,其语法结构不尽相同,而在天鉴十二年之前,诗歌中已有与之相同语法结构的例句。

其他,如笔者断句的《公莫巾舞歌行》中,还有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依着同样的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在天鉴十二年之前的现存诗歌中,找到相同类型的语句例证,都能证明笔者的断句是存有先例而非随意凑句的。

进而,再从断句之后歌行体诗歌的内容上考察,是否语义连贯、明确。因为任何一个神经正常的作者,无论是所写诗歌是现实的抑或想象的甚至是梦呓,都会有特定环境下的内在逻辑,不可能前后轩桎。且看笔者所断这首诗。全文78句,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前13句,叙述母亲清晨即起,为婴儿哺***。全诗女主人公即***母,亦即诗中“吾”。她因生活困苦,只得舍弃亲生婴儿公莫,四处漂泊,为他人婴儿哺***。自然会想念亲生婴儿,因而诗一开始,便沉痛诉说:“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意谓:我看不见婴儿公莫的时候,我徒唤奈何,我的婴儿在哪里啊?直到公莫到来时见到母亲,才能听到我的哺***之声。”姥,即母。“何为卯时?为来婴,当思吾。”为什么清晨亦即“卯时”就要发出哺声?因为此时婴儿饿了,最思念我哺***。其实,“明月之上转起”,明月升高时,我就起床了,可是,“吾何婴?”那时,我的婴儿在哪里啊?“吐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吐?”吐,吐***。为何婴儿吐***?因为婴儿已经吃饱,故而吐奶。然而,作为亲生母亲,还想继续喂奶,故而问道:娇儿啊,为什么你吐了奶要走啊?难道你听不出这是我给你喂奶的声音吗?你为什么要吐奶啊?其恋恋不舍、难分难离的痛苦心情,已呼之欲出。

第二段,自“转南来”,至“涕下吾”,共16句:“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和,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吾平平。扪***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此段母亲进而具体诉说自己城上城下、往来辗转为婴儿哺***。虽然我也像羊儿一样,能从城墙上下来,羊儿吃草,我在哺***,吃草声与哺***声相互应和;但是,羊儿自由自在,可以给自己的羊羔儿喂奶,而我呢?“三年针缩”,为人奴仆。“针缩”,《十六国春秋》《说郛》《太平御览》《同姓名录》《天中记》《御定渊鉴类函》等书都曾记载,“前凉张存,敦煌人,善用针。有奴,好逃亡。存宿行针,缩奴脚,不得动。欲别使,更以针解之。”用此典故,意在说明自己身为***母,为人奴仆,没有自由,即使心想为亲生婴儿哺***,“何来婴?”到哪里去寻找亲生娇儿?而且三年身为***母充当奴仆的操劳,使其衰老,所以,当手捻,生生挤奶时,悲痛呼喊“吾何婴?何来婴?”亦即“我的娇儿在哪里?我的娇儿何时来?”自然“涕下吾”,我的泪水潸然而下。

第三段,自“哺声西”至“遥来婴弩心”,共24句,是***母悲诉自己在走遍四洲四海为他人婴儿哺***的艰辛里程中,苦苦思念亲生娇儿的心酸悲恸。“哺声西,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吾渡四洲,罗四海,吾何婴?”虽然是西行哺***,历经四洲四海,跋涉千山万水,到处都有自己的哺***之声,但她念念难忘的仍然是“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意谓:我的娇儿何时来啊?”“四海之内哪里有我的娇儿?四海之内哪里有我的娇儿?”“海何来婴”一句,反复两次,一咏再叹,亲情难抑,思儿之渴,宛然可闻,感人犹深。(而宋人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收录《巾舞歌诗》,固然功不可没,却恰恰较之沈约《宋书》中《公莫巾舞歌行》少了“海何来婴”四字,不免令人遗憾!)而且,这种思子之苦,是在为人哺***的艰辛之中体现的。“吾洛道吾治,五丈渡汲水。”她要亲自治理道路,亲自汲水饮用,一苦也;“骞蹇步哺谁?当吾求儿母”,她要拖着疲惫不堪的步伐,乞求他人之母,允许为之婴儿哺***,二苦也;“何吾哺,声三针,一发咬时还弩心!”为什么婴儿吸奶一次,自己就像是被扎了三针?因为年已老的母亲***汁不多,婴儿一时吸不出来,就要咬其,仿佛被弩箭射向心脏,三苦也。所以,***母自然是“吾以邪”“意何零”,以邪,即“曀咽”,曀咽啜泣,情意凄零。

第四段,自“哺声复”至最后一句“母何何吾吾”,共25句,是母亲诉说与亲生娇儿久别重逢却又无奈离别的痛苦心情。“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相,就是仔细端详。如同“相亲”之“相”。头巾,就是头上所戴之巾,男女都可戴之。它无论长短,都可作为舞之道具。而且,全诗是以哺***作为红线,母亲为儿哺***,亦常以巾拭嘴。故而此处“头巾”是与“哺***”相连。在“哺声”五句之中,三用“相”,两用“头巾”二字,正是母子相会悲切之情渐近高潮之时,亦是“巾舞”主旋律画龙点睛之笔,所以,回环重复,一咏三唱。按说,母子久别重逢,自是激动非常、兴奋不已,读者也会盼望即刻出现子投母怀、热泪纵横的场景,然而,诗却顿生波澜:先是母子相互端详,似乎迟疑犹豫,热中有冷,令人凄凉,此一层也;母亲是:“母何何,吾复来,推拍意何零!”母亲怎么办呢?安慰娇儿说:“我还会回来的!”轻轻地拍抚着娇儿,情意凄零,此二层也。“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母亲继续为娇儿哺***,然后推开仔细端详;娇儿呢?却认为并非是自己的母亲,母亲只好乘车离别,听到那凄凉的车轮转动,娇儿也曀咽啜泣了,母子连心,心酸难禁,此三层也。“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哺过***了,车轮转了,娇儿要走了,车轮转去的母亲又将奈何!依依眷恋中饱含无奈,此四层也。“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母亲意零,娇儿啜泣,难分难舍,双双悲戚,此五层也。“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无可奈何地痛苦绝别之际,暗含着“使其按时归来重会”的期盼,此六层也。“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再次突出最为痛苦的别离之时,此七层也。“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何何,搪塞之语。意谓无话可说。据《***绘宝鉴》载,何尊师,不知何许人也。人问其氏族、年寿,但云何何;问其乡里,亦曰何何。时人因称其为何尊师。吾吾,不敢自亲之貌。《国语.晋语二》:“暇豫之吾吾,不如乌乌。”母亲去时思念的是娇儿何时再来,然而娇儿别时,焉能想到母亲今后将会怎样的无言诉说、不敢自亲的尴尬困窘呢!进而抒发母亲依恋不舍缱惓缠绵之意,饱含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若相见更难堪的痛苦之情。此八层也。母之感情复杂细腻,却又层次分明。虽然彼此身影渐远渐断,但那母子深情,却是刻骨铭心,不绝如缕。至此,诗虽戛然而止,却是收到了景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足见,这确实是一首好诗。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十一《志》第三《乐》曰:“公莫辞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思君去时吾何零子以耶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那何去吾 ”,认为“右一曲,晋《公莫舞歌》二十章,章无定句,前是第一解,后是第十九、二十解,杂有三句,并不可晓解。建武初,明帝奏乐至此曲,言是似永明乐,流涕忆世祖云。”其实,萧子显并没有对《公莫舞歌》真正“晓解”,既然说是二十章,所录却仅只十句;说是“章无定句”,他却明明分成了十句;说是“前是第一解”,到底指十句中的哪一句?是否是第一句?说是“后是第十九、二十解”,是否是十句中的最后两句?说是“杂有三句,并不可晓解”,到底是哪三句?似乎萧子显也没有真正破译全文。倘若按着笔者校订后并且加以句读的原文308个字来分章或曰分解,则应该是如下文: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第一解)

何为卯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上转起,吾何婴?(第二解)

吐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吐?(第三解)

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第四解)

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和,三年针缩,何来婴?(第五解)

吾亦老,吾平平。扪***涕下,吾何婴?何来婴?(第六解)

涕下吾,哺声西,结吾马,客来婴,吾当行。(第七解)

吾渡四洲,罗四海,吾何婴?海何来婴?海何来婴?(第八解)

四海吾哺声,熇西马头想来婴。(第九解)

吾洛道吾治,五丈渡汲水。吾以邪!哺谁当求儿,母何意零邪!(第十解)

骞蹇步哺谁?当吾求儿母。(第十一解)

何吾哺,声三针,一发咬时还弩心!意何零,意弩心,遥来婴弩心。(第十二解)

哺声复,相头巾!意何零何邪,相哺头巾,相吾来婴!(第十三解)

头巾母何何,吾复来,推拍意何零!(第十四解)

相哺推,相来婴,推非母何吾复车,轮意何零子以邪。(第十五解)

相哺转轮吾来婴,转母何!(第十六解)

吾使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第十七解)

使君去时使来婴,去时母何!(第十八解)

吾思君去时,意何零,子以邪!(第十九解)

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何何吾吾!(第二十解)

如此分为二十解或二十章,较之萧子显所分,是否更为符合原文之义呢?

如此以来,不就是一首有关母子相别相会的歌行体诗歌了吗?此诗之主旨大抵也不过是抒发作者思念母亲的哺育之情。唯是如此,《南齐书·乐志》才会有“建武初,明帝奏乐至此曲,言是似永明乐,流涕忆世祖云”之类记载。但是,至深莫过母爱。母爱集中于哺***。“哺”是全诗诗眼。紧扣“哺”字,一咏三叹,执着缠绵,情深意长,感人泪下。而遣词用字,朴实无华,似乎亦无十分费解之处。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即使是文人诗,不是大都如此的吗?早年,杨公骥先生曾经从原文中析出过一首《巾舞歌辞》,不妨抄录于下:

吾不见公姥公姥

何为茂

当思明日之土

去何为?

士当去。

城上羊,下食草下食草

汝何三年针缩吾亦老

吾涕下涕下

昔结马

客当行

度四州略四海海

海四海

熇西马头香

洛道五丈度汲水

谁当求儿?

母何意零!

谁当求儿?

母何

意何零

意意何

何母:

意何零

意何零子:

母:

使君去时意何零子:

使君去时,使去时母

思君去时意何零子:

思君去时,

思君去时母

总共38句,但是其中至少却有“何为茂”、“士当去”、“昔结马”、“熇西马头香”、“何母:”、“使君去时意何零子”、“思君去时意何零子”等句,究竟是什么意思?马头为什么是香的?为什么突然冒出来个“何母:”“母:”?析其意者自己能说清吗?这样的歌辞,听者能听明白吗?古诗能歌,歌即是诗,歌行诗,既是可以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同时更主要是供听者聆听的乐歌。倘若如上那样的《巾舞歌辞》,古之听者能以听明白吗?

当1985年杨公骥先生将原作修改增订后,析出的《巾舞歌辞》是:

一吾不见公莫(姥),时吾何婴

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

当思吾明日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

二去吾哺声何为?士转南来婴当去吾!

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婴)食草吾哺声,

汝何三年针缩何来婴,吾亦老!

吾平平门***(频频扪涕)涕下吾何婴,何来婴涕下吾哺声。

三…………

《古今乐录》曾说:“巾舞古有歌词,讹异不可解。”我们读了杨先生复原的这首歌词,有些词句不是同样“讹异不可解”吗?

至于《公莫巾舞歌行》,是否是代言体,是否是汉代已有戏剧雏型的铁证,是否因此而要改写我国戏曲之史,原文的价值究竟何在?诸如此类,均须在弄清其基本含义究竟指的是什么之后,才能回答。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其实,这就是一首歌行体诗歌,尽管有情节、人物,但是演唱的不是戏剧,而是唱的诗歌。似乎没法以此来证明汉代或者魏晋南北朝已经产生了戏剧或其雏型。《诗经》《楚辞》中某些篇章,都有人物和故事情节,但将其视为戏剧或者戏曲雏型,都是有些牵强的。

①《公莫巾舞歌行》,见梁沈约撰《宋书》卷二十二《志》第十二《乐志》四,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10月第1版,635页。在《南齐书》、《乐府诗集》等书中也有收录,只是文字多少,与《宋书》稍有不同,亦称《巾舞诗》。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十一《志》第三《乐》中所录《公莫舞辞》只有40个字:“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思君去时吾何零子以耶思君去时思来婴吾去时母那何去吾”。《南齐书》,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2月第1版,194页。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所录《巾舞歌行》为304个字,较之《宋书》少“海何来婴”四字。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11月第1版,787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9月第1版,278页。

③杨公骥《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载《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一辑。

④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载《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一辑。姚小鸥:《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商榷》,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三期。张洪宏:《〈公莫舞〉研究述评》,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四期。叶桂桐:《汉〈巾舞歌诗〉试解》,载《文史》39辑,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4月。

⑤赵逵夫《我国最早的歌舞剧〈公莫舞〉演出脚本研究》:“由歌辞可以看出,《公莫舞》全篇反映出公、姥、儿三个人物,大体内容是说儿要到远方去戍守三年,公(父)、姥(母)悲伤不忍分离。数年后儿子回来,母子相见,悲痛万分。”载《古典文献论丛》,中华书局出版,2003年7月第1版,129页。

⑥叶桂桐《汉〈巾舞歌诗〉试解》:“我的结论是《公莫舞》(《巾舞歌诗》)是一般歌舞,不是歌舞剧,不是歌舞剧之演出脚本。以此推论中国戏剧脚本产生时间比以往的结论提前了一千多年,恐不妥。” 载《文史》39辑,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4月。

⑦张洪宏《〈公莫舞〉研究述评》:“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我国古典文学界对于巾舞歌辞《公莫舞》的研究,不仅已经取得了揭示‘庐山真面目’的成果,而且还向戏剧史研究界发出了‘冲击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认为我国戏曲之真正开始在元代,后来,有学者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张协状元》等三个剧本之后,遂将中国真正戏剧的开始提到了南宋时代。至于对戏剧史著述说到巾舞《公莫舞》,则充其量是根据《晋书.乐志》‘项伯之遗式’说,推断其中有故事表演,将它以‘中国的戏剧胚胎’目之(如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现在,《公莫舞》的真正面貌及其性质得到恢复和论证,使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剧脚本及对戏剧的产生时间均提前了一千多年,这将促使我们对北宋以前的戏剧作新的认识、估价,进行新的探讨”。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四期。

⑧最近几年,在陆续发表的研究《巾舞歌诗》的文章中,崔炼农《关于乐府古辞〈巾舞歌诗〉》就是想通过发现所谓“奇数解”和“偶数解”的“规律”,来驳斥“巾舞歌诗为剧本脚本”说。见《中华艺术论丛》第三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207页。

⑨《齐鲁学刊》,《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5期,第81-85页。

⑩萧子显《南齐书》卷十一《志》第三《乐》,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版,第194页。

刘跃进《古今乐录辑存》,见《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版,146页。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8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5-6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典型错误】

1. 错例一:(1)作为(2)永久

错例二:(1)奋起(2)恒心

2. 错例一: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苦他的心志,劳他的筋骨。

错例二:所以将要从天上掉下一个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 错例一: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错例二:①有法家拂士 ②有敌国外患

4. 错例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因为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所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已无现实意义。

错例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尽管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仍有现实意义。

5. 错例一:“小桥流水人家”抒发了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例二:“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6. 错例一: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温馨恬静的气氛。

错例二:为了抒发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错答探因】

1. 错例一和错例二对“作”的解释不够准确,解释“恒”的意思时,不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作出正确的理解。

2. 错例一对“苦”和“劳”的解释不够确切。错例二错误地理解了“降”的意思。

3. 错例一列举的两个条件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没有直接关系。错例二列举的两个条件不够具体。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说法不只一种,而错例一和错例二只举出了一种说法,不够全面。错例一和错例二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认识观点明确,但没有说明理由。

5. “小桥流水人家”是写景,景中含情,但不是直接抒情,因此错例一是错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的是诗中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所以错例二也是错的。

6. 错例一错把间接抒情当作直接抒情,“小桥流水人家”是融情于景,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接抒情。错例二错把游子当作诗人,所以也是错的。

【应对策略】

1. 语段(一)选自教材,两个加点的词在教材中都有注释,只要熟悉教材,不难作出正确解释。

参考答案:(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

2.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对“苦”和“劳”作出正确解释,“苦”就是“使……痛苦”,“劳”就是“使……劳累”。

参考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在节选的文段中孟子并没有直接说明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但是,孟子在文段中指出了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一是要内有法家拂士,一是要外有敌国外患。看来孟子是间接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参考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 文段(二)之于文段(一)犹如材料之于观点。文段(二)选自课外,参照文段下面的注释,不难理解文段大意。理解了文段大意,对照文段(一),就会发现,文段(二)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文段(一)中的两句话,一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句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只要答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以下说法: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

示例一:近年来,同志在阐述***风廉***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特别是***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治***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5.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此诗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的写法。《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句法很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可见,前三句是写景,末一句是抒情,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1分)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

6.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这首诗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人的悲哀。根据这种写法,我们就能分析得出结论。答案中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以乐景写哀情 ”“对比”“孤苦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答出“以乐景写哀情”或“对比”或“衬托”1分,答出“孤独凄凉”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分。共2分)

【备考宝典】

本卷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及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从阅卷情况看,此题失分,主要还是在对选文内容的领悟上出了问题。

从今年各省市课改区语文试卷看,古诗文阅读的考查明年仍以课内为主,并向课外延伸。题型以客观题居多,兼有主观题。考查内容以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对选文内容的领悟和课内古诗的初步鉴赏为主。在所有考点中能够短时间内提分的首选是古诗文,因此,备战中考,古诗文阅读不可小觑。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复习和备考,以下几点提醒同学们注意:

1. 对课标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不但要能熟读成诵,而且还要能理解、会运用。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直接法”,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乡之情,迅即形成高潮。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在这里却笔锋一转不再写自己,而是写家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方法,出乎常情地写出了作者心中深厚的思乡之情。

这种写法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这首诗描写行走外乡的征夫思念家中的亲人,盼望回家的心情。但诗人构思别致,将自己的思念,描写为家中父母弟兄对自己的思念,想象他们的念叨和说话,这样一拐弯使情思委婉含蓄。

细心体味,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手法,我觉得就是作者故意拐了一道弯,从而创造了很多的妙处。

一、给诗歌造成含蓄美

中国的古典诗歌贵在含蓄,忌直露。诗从对面飞来,恰恰造成诗歌的曲折有致,成就诗歌的含蓄美。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的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它语言上虽然很质朴,但构思上却拐了一道弯,曲折地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它拐的弯就在于这首诗中无一“思”字,却处处含着“思”情,非***婉;正因为采用了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使这首诗有曲折意,整首诗就沉浸在冬夜的灯影里了。更曲折含蓄的是王建的“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他先从家中人写起,已经转了一次,接着又从家中人转到“道上人”,又转了一次,可谓含蓄之至。

二、可以使感情更深沉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云:“从对面设想,便深厚。”各位作者在表现自己思乡怀人的感情时,单单从自己方面写似乎太单薄了,于是他们就拐一道弯,设想对方也在思念自己。王维不说自己想念家中的兄弟,反说家中的兄弟想念他,使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增一倍厚度;那位征夫不说自己想念家中的父母兄长,却说家中的父母兄长对他的殷殷叮嘱,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叮嘱中,饱含了不尽的嗟叹、叮咛、希冀、盼望、爱怜、慰藉。“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古诗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可以当作一首很单纯的游子思乡之作,它的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本来是一句很直接的浩叹,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可以说,这首诗所抒写的思乡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这种对面悬想的表现方式,便使感情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

还有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这首诗作者在孤独中心情黯淡,明明自己思念家中亲人,却硬是拐了一道弯转写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沈得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采用了诗从对面飞来的方法。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说:“由己推人,代人念己,语弥淡而情弥深矣。”高适的这首诗正是这句话的体现。

三、把读者带进联想与想象的美妙境界中

从形象上看,形象主体不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者更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妻小寄居在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巧用诗从对面飞来,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通过这种设想我们看到一个孤独、美丽、坚韧的女性形象:独自支撑破败的家,独自抚养尚不懂世事的儿女,默默支持杜甫的理想与事业,苦苦期盼杜甫的归来。这就比单写杜甫自己要丰富得多。又如《西洲曲》中有“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垂手明如玉”等句子,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是不是能想象出一个“君愁我亦愁”的美丽纯情的女子呢?

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一诗结尾写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见月思亲,想到散居五处的兄长弟妹们,此时也正对着明月因思念而落泪吧!作者这样的写法就使诗中的形象不再是作者一个人,而是散居五处的兄长弟妹们等多个形象了。

画面更多样,更美丽。游子在外地滞留,他的心中自是充满哀与愁,无心观赏异地他乡的风景,倒是更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手法,正好满足了游子的心境,除了想起家中的人物外,还能创设出美丽的画面。《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句子。就这一句,我们能够想象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手拈芙蓉的美丽女子正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丽荷花,两岸都是妩媚芳香的花草。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阮阅词《眼儿媚》也给我们描述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燕,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早春二月杏花初绽,绣楼色彩绮丽,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幅画啊!这么美妙的画面中,一定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吧?远方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乡,怎能不思念心中的她呢?

有美好的画面,也有充满愁情的画面。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下片写到“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上片写行人忆内。行人离家,愈行愈远,离愁如春水迢迢不断。下片却转而写闺人忆外,为送行人设想了一幅充满愁绪的画面:平芜已远,春山更远,行人又在春山之外,人去之远,不能望见。在层层递进中,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行人孤单行走在阔大的平原,越走越远,远山遮挡了行人的影子,再也看不见的画面,由此我们想到送行者内心的哀愁,以及远行人心中的悲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联想与想象中领悟到的东西,获得的审美愉悦,比诗文本身所赋予的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思念亲人的诗句篇10

关键词:《回延安》 音乐 绘画

音乐,流动的诗。它的魅力是无限的。

上课的铃声刚响,教室里就响起了优美的音乐声。这是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那嘹亮的歌声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家家户户把门开,快把亲人迎过来,热腾腾的米酒捧给亲人喝,知心的话儿飞出了心窝窝。”这首歌很特别,音调悠长高亢嘹亮,使人好像真正进入了陕北的辽阔大地,产生无穷的遐想。

歌声大约持续了五分钟,接着戛然而止,但学生们的情绪好像还在持续回味,这时老师适当点拨:这就是陕北民歌,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然后再介绍《回延安》就是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创作的,歌词里也有比兴手法,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领导咱打江山”。

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写延安人民对红***的热爱之情,而诗歌《回延安》则是写***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采用歌声导入新课,用音乐激越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体会诗人那种跳跃的激情,把学生带入诗人要表达的境界。

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现代诗歌时不妨也试用一下这种诗画结合的方法。

第一段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又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了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听完民歌后,我让同学们看投影仪:屏幕上打出了延安的宝塔山,学生一看便知,并小声议论着今天该讲“回延安”了。第一部分的动作分析过后,我打出了另一幅画,屏幕上顿时出现头上戴着白羊肚手巾,腰上扎着红腰带的大幅画像,我当时就解释“白羊肚手巾”不是指自然界的毛巾,而是延安人民的特有的装饰,代指延安的亲人。从投影上一看就知道这是亲人相见的场面。这是第二幅画。

讲解过第二部分以后,面临着第三部分会亲人的场面:“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如何理解这一场面呢?头上怎么会有脚步声呢?其实这是一个亲人相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场面:窑洞里很多亲人,亲人们在说话,在窑洞的上面正有亲人还在往这里走,亲人相见多么热闹啊。这是我展示的第三张画面。

第四部分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整个中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思念亲人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思念亲人的诗句10篇

学习

老师的爱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老师的爱10篇,内容包括老师的爱1000字,老师的爱范文。下课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办公室。老师会说什么呢?她会批评我吗?站在老师跟前,我才觉得犯错误的滋味是那么不好受。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老师开门见山地问。我大气都不

学习

新的一年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新的一年10篇,内容包括新的一年的美篇标题,关于迎接新的一年的文章。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下课时,当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时,我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课后,我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尽量做到准确。我还根据自

学习

出纳简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出纳简历10篇,内容包括出纳工作简历范文,出纳简历范文大全。性别女年龄23岁***治面貌共青团员婚姻状况未婚视力状况无身高(厘米)体重(公斤)52kg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赣州市(含区市县)技术职称最高学历本科现居住地南昌市(含区

学习

男生节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男生节10篇,内容包括有关男生节文案,男生节十四个字文案。3、你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时刻把握好前进的方向;你拥有泰山一般的体格,时刻迎接住困难的挑战;你拥有海洋一般宽阔的胸襟,时刻接纳起对手的忏悔。你是坚强的纯爷们,祝你男

学习

公安队伍建设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公安队伍建设10篇,内容包括公安队伍建设十条,公安队伍建设的几大要点。树文、城东、白山、胜利、金山、小宽、东河等绝大多数派出所的工作都是井然有序的。用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来形容我们的队伍永远恰如其分。我从同志们那

学习

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管理专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专科完整版,工商管理毕业论文1000字免费。1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分析1.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目前,一些高校对毕业论文的审核和答辩走过场,要求过松,强调通过率,却特

学习

八年级生物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生物10篇,内容包括八年级生物笔记汇总,八年级生物资料大全。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2、多数花包括雌蕊、雄蕊、花冠、花萼、花托等结构,其中雌蕊和雄蕊又称为花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的

学习

国庆节的祝福语大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节的祝福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写给女儿的祝福语,十一国庆节给家人祝福语。4.十一,专一,爱情不容易,我会一心一意,十一,坚毅,时间不经意,我会坚持到底,十一,飘逸,浪漫不放弃,我会努力让你满意,十一,爱你,希望今生今世有你给我加油

学习

安全生产月活动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生产月活动10篇,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新闻稿范文100字十篇,安全生产月活动内容。以***的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原则,认真贯彻市***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学习

学打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学打字10篇,内容包括学打字的软件,新手适合练打字的文章。

学习

男人节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男人节10篇,内容包括男人节的真实故事,男人节文案。——前记今日上班后,手机接收到一条彩信:节日快乐!我寻思了一番:没什么重要节日呀。噢,可能是七夕节,那不还有三天吗?下午上网,偶然看见“8。3男人节”!哎,有点纳闷!好像没听说过有这

学习

快乐语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语文10篇,内容包括快乐语文投稿网址,语文课文怎么都快乐。1、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平凡的工作。责任心就是你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责任心就是你要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责任心就是你时时都要注意你

学习

学习名言警句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学习名言警句集合30句,学生学习名言警句。3、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巴甫洛夫)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5、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

学习

运动会感想模板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运动会感想模板,内容包括运动会总结感想百度文库,运动会赛后总结与感想。

学习

写月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写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含有月字的诗句,借月抒怀的诗句。月夜花朝、秋月寒江、华星秋月、吟风弄月、十冬腊月、步月登云、花辰月夕、日月无光、日就月将、日异月殊、年深月久、月晕而风、朗月清风、月夕花朝、面如满月、花

学习

母亲的诗句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母亲诗句十首,母亲的诗句有什么。4、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5、***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6、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7、将母邗

学习

清明祭奠亲人的话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祭奠亲人的话模板,内容包括清明祭亲人的简短话语,清明祭拜亲人句子简短。(二)在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纪念先贤和先人主题活动4月3日,渝中区文明办牵头,在湖广会馆开展了大禹后人祭奠先人活动。忠县、奉节、石柱等区县(自治县)积极

学习

元旦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元旦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元旦诗句集,元旦日出诗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

学习

思念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你10篇,内容包括思念你的十年,思念你的句子摘抄。今夜无月,星星们也已藏匿,夜空的云泛着浅浅的暗红!此时,看不到山水的旖旎,混搭着朦胧的夜色,呈现出一幅凄美的画面!靠在窗前,观望着窗外的夜景,心情如夜色般凄凉,冷冷的夜,冷冷的心

学习

重阳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的诗句最经典的,重阳节的诗句王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陈志岁)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

学习

写水的诗句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写水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写水的诗句大全三百句,含有水字的诗句。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2、《游山西村》宋代-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

思乡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思乡的诗句小学,回家思乡的诗句。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