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的认识课件10篇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

一、重视“说”的训练,应用题的教学从看***说话培养

翻开现行小学数学课本,其中有大量的彩色插***,这的确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看***,将学习兴趣吸引过来,待学生基本看懂***意,教师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学生怎么说,老师都要认真倾听,并把学生看***说出来的话提炼成题意的条件和暗示的问题。接着,再让学生认真读题,教师要把学生说的***意即时提炼成一个应用题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学会自己看***自己编应用题。

例如,我在教学“大数=小数+相差数”和“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时,先用多媒体出示了 “大数”和“小数”的两个***片,然后进行了这样的对比练习:

1.王小亮有36本书,王小亮比李小刚多6本,李小刚有多少本书呢?

2.李小刚有30本书,李小刚比王小亮少6本,王小亮有多少本书呢?

许多学生结合课件上的***片,马上就知道答案了。

二、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呈现鲜活的生活情境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时,虽然它整幅***颜色鲜艳,内容丰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并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例题,因为我认为,它还不是学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的。所以,这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师:同学们,请起立,我们一起来上体育课!请同学们开始报数。(当时学生一听,他们的表情先是惊奇,当他们明白我的意思后顿时惊喜起来,随即他们开始报数一、二、三……

师:停!请同学们猜一猜,我班的最后一名同学应该报多少呢?

许多学生立即思考了起来,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时,我班坐在最后的那位学生也立即报出了自己的编号。

我认为:把数学中的知识和学生自己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他们很有兴趣,而且也学得高兴,真正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理念。同时也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倒数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在今天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先请大家进入小小影剧院,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片(多媒体出示***片,当然我在这节课中同样没有直接采用书本上的例子),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几张***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接着,我出示课件:一段竞赛的视频倒着播放——一个小猴子倒挂在树下玩耍——一个锻炼身体的人倒着走路。问题:这些***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他们的姿势都是倒立或倒着的。

师:是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倒立问题。(板书:倒数的认识)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归纳: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学了倒数有什么作用?倒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认识倒数。

因此我认为,在探究之前对学生提出有趣的或带有悬念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难点和重点是审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审题过程中动手来“勾勾、画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并时常告诉学生,看到一道应用题,要反复地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或题目中有用的重点字词句勾画出来。我认为:学生一旦了解了题意,就等于将这道应用题做出了一半。以下是我的一节课堂教学中的实例:

多媒体出示:某单位购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共32台,其式电脑有8台,笔记本电脑有多少台?

师:这道题目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来表示?(老师提示:将差量关系、倍数关系等在书本上勾画出来)。

师:请同学们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课堂上,教师对不会计算的学生进行单独“勾画”动作的辅导)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2

案例,本人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幅风景画倒影美景***,让同学们目不暇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情绪高涨,师问:这几幅风景倒影美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水能使风景画颠倒放了,在学习中在也有这样颠倒过来的情况吗?学生举例,丰富体验:

生比如:吞——吴 杏——呆 士——干

师:很有意思的一些数,那数学数字也有这些特点吗?

师课件出示:先计算它们的积: 38× 83 512 × 125 45× 54每组中的两个数有着怎样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的乘积是“1”

生:我发现每组中都有一个真分数和假分数。

生:我发现这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相互颠倒了位置。

师:象这样的两个数它们的乘积是“1”,分子分母调换了位置,你还能很快地说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并与同桌交流:

生: 23× 32 12× 21 45×54 ……

师生归纳:象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二、质疑概念,探究讨论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重要?为什么?自己先思考后再和同学交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两个数”这个词重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乘积是1”重要

生:我认为这个概念中“互为”这个词也重要?

师:谁能解释“两个数”重要?并举例说明?

生:我认为必须是两个数的乘积,多了不行,比如: 34× 83× 12=1,不能说34 、 83和12互为倒数。

师:谁来解释“乘积是1”重要?

生:这个概念强调了只能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能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是1”,是“2、3、4……”等数不能说是互为倒数。

生:我认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只能是乘法结果是1,不能是加法、减法、除法的结果是1。比如: + =1,我们不能说 和 互为倒数,同样减法、除法的结果是1的两个数也不能说是互为倒数。

师:谁能说一说“互为”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互为倒数”的含义?

生:比如 23× 32=1, 23和32互为倒数,只能说23是32的倒数或32是23的倒数,而不能说23是32倒数或32是23倒数。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思考、和交流,不仅知道了倒数的概念,还能举例进行解释。

师:你能根据以上的同学们的理解完整地叙述45× 54=1给同桌听吗?

三、利用经验,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课件出示:试着写出下面35、72的倒数,自学课本P24,你发现什么?

生发现:我把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一下,就写出了:

35 53 35的倒数是53。

72 27 72的倒数是27。

生:我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课件出示:试着写出6 、19 、1、0的倒数,你又发现什么?

生:写6的倒数时我是先把它写成与6相等的 ,再把 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得到 ,6的倒数是 ,我发现整数的倒数是这个整数颠倒后的分数单位。

生: 的倒数是 (9),我发现分数单位的倒数是一个整数。

生:1的倒数是“1”,我发现任何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都是1。

生:我发现“0”没有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不可能得1以外的数。

生:我发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找到了答案,还能解释原因,1和0这两个数比较特殊: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应用深化

师课件出示:你能填写吗? 47× 00=1 9×00 =1 115×()=1

师课件出示:动脑筋 213、0.4 、0.125、7这些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呢?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带分数 213= 37 37先要把它化成假分数形式,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13的倒数是 37。

生:我发现小数0.4=410 = 25 52、0.125=1251000=13要先把小数转化成分数的形式,如果能约分的先约分后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求出了小数的倒数。

生:我发现7= 73 17整数的倒数是以这个整数为分母的分数单位。

生:师课件出示:找规律(先说出下面每组数的倒数, 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5 、47 、12 、110 、72 、85 、3、15、1、0

生:我发现真分数的倒数一定大于“1”,分子是“1”的倒数大于“1”且是个整数。

生:我发现大于 “1” 的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 “1 ”。 不为“ 0 ”的整数,它的倒数的分子一定是“ 1 ”。

生: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师:什么叫做倒数呢?学习倒数在生活有什么作用?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吗?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3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注意力求知欲望学习热情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起到课堂教学第一次反馈的作用,是教师首次进行调控的依据.

数学这门学科比起语文来显得单调、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平时我是比较重视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因为导入用的巧,能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智慧火花,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有着无穷的魅力,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问:”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说:”喜欢.”于是,我说:”从前有一个大户人家,过年了,老爷差一个仆人到大门口去贴福字.这个仆人不识字,把福字给贴反了.老爷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要罚这个仆人.这时,管家走过来,说:'老爷息怒,这个仆人做了一件好事.'老爷问:'此话怎讲?'管家说:'老爷请看,这个福字贴倒了,不就是福到了吗?非常吉利呀,这个仆人不但不该罚,应该好好奖赏才对.'老爷听了转怒为喜,果真没有责罚仆人,还赏了他许多银两.从此,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故意把福字贴倒,为的是***个吉利.这就是倒福的由来.福字倒过来贴是倒福,那数字倒过来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倒数.”我接口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倒数的认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跟老师一起探索倒数的知识.

2.谜语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他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就一定能做好.学生活泼好动,但他们对猜谜却有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学习活动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我说:”老师说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能.”学生信心满足.”一物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只剩一张皮.打一物.”“日历.”“台历.”学生略加思考,就猜出来了.接着教师出示日历,告知本节课任务,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始探讨有关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3.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结合当天天气,我说:”今天天气特别热.上午放学后,我班的小强同学来到宏昌超市的冷柜前想买雪糕.只见旁边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今日特价:伊利雪糕圆柱形每支3元,圆锥形每支1元.'小强犹豫了,不知道该选哪种好,你们能帮他做个选择吗?”等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说:”学完圆锥的体积这节课后,你们就会找到标准的答案了.”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便会认真跟老师学习新课了.

4.情景导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常言道:”未成调先有情.”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这种导入新得的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自主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也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念.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用课件展示两个小朋友准备去秋游,两人一起去超市购物的情景.两人合作买了4瓶矿泉水,6个苹果,一块月饼.现在请学生帮他们分东西,要求做到公平合理.学生顺利分了矿泉水和苹果,分饼时,学生能准确说出一人一半.当老师说怎么分就算一半,学生能借助一个圆对折,一边就是一半.老师追问,一半用数怎么表示,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有的学生猜测说12 ,有的学生猜测说21 ,这时教者巧妙点拨:你们的答案有一个是对的,一半不可以用整数表示了,必须把数的范围扩大,要用到数学王国的另一个成员--分数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随即板书出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投入度极高.

5.悬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安排了一节练习课,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道题:一家商店出售了两件衣服,每件售价都是120元,其中一件赚了20%,一件亏了20%.问商店是亏了还是赚了?若是赚了,赚了多少元?若是亏了,亏了多少元?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赚了,有的说亏了,还有的说既不赚也不亏.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当然,导入的方式还有实验导入、游戏导入、教具演示导入等等,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变得乐学、善学、会学数学.

参考文献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4

兴趣是学好任何事物的前提,而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兴趣的提高尤为重要。它推动着每个人去探求新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几年来,我县提出的微课、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改变着我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运用课堂“前奏”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每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是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利用和自身密切相关的事物,制造悬念,组织游戏、猜谜语、小知识竞赛等有趣味的活动,这些都能创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翻转课堂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如,在讲授“吨的认识”这节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会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3)培养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我说道:“同学们大家在课前了解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了吗?(30千克、35千克、50千克……)如果计量较重或大件物品的重量,像汽车(出示汽车***)、火车(出示火车***)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吨’。1吨的重量有多少呢?如果我们班小学生的平均体重为50千克的话,咱们班2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通过比喻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

“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翻转课堂改变了教师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地听讲;分组讨论时,积极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时不打扰其他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教师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在翻转课堂后,课堂上这些问题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学生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教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值得教师与家长思考: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提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A、B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请看:如果我们说A是B的倒数,反过来(引а生说)B是A的倒数,也就是说A和B互为倒数。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提问:(1)什么是互为倒数?(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1与1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引导学生动手

“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于是就组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我在教学时就抓住学生的好动性,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争取让全班学生都能动起来。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首先用实物演示,把8本书平均分给4个学生,让学生观察教师的分法,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再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其他学具如小棒分一分,边分边说“平均分”的方法,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理解“除法”的含义。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能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情感调控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5

一、创设生动好玩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让学生感到学习好玩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好玩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是十分重要的。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媒体

有效的教学媒体,并非单指多媒体课件。从当年的热烈追捧到现在的理性对待,实践反复证明,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从教学成本的角度来看,有时不恰当的使用甚至是一种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媒体。

大多数的日常课堂,只要教师认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课堂教学也照样成功。笔者前两年在天门实验小学听过武汉一位名师的常规课,虽然只有自制的简单教具、小黑板、课本等极为简单的材料,课堂教学却达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率。相反,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而且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利用,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然,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优势,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动”与“静”的感知,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圆锥的体积计算”,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四个倒水试验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并记住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层次性练习设置问题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使之构成一个互相交错的立体空间。在例题、习题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联系,可以崔生出许多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变式问题,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由易到难的四个题目:

①、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3/4,运走了多少吨?

②、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4,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③、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4,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④、车站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6,第二次运走了全部的1/4,共运走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学生完成练习题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追求教学设计的行云流水

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手段。备课时,笔者着眼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控学生的学习重点,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会新知识而精心设计了几处提问:(1)板书“倒数”,怎么读?(从学生各种读法中提炼出倒数的正确读法,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2)既然叫倒数,大家想想,肯定和什么有关系?(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下面的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倒数与数有关,还与倒有关,大家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既契合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这样精简问题,保证了学生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有价值的探究活动中,同时,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也因为有广阔的空间做舞台而异彩纷呈。 简约教学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教师应根据自己预先对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了解,拟定一个简约为美的课堂流程。 本节课笔者预设了两大版块:明确倒数的意义;探究倒数的求法。每个版块都包含着一个相对***的学习内容,尤其是第二大版块又可以划分为探究分数倒数的求法、整数倒数的求法和小数倒数的求法等几个小版块,而且各小版块的内容之间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课堂结构比较灵活,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五、促进有效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有“有效思维”才会有“有效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精减教学环节,减少无关干扰,让课堂变得简约而高效,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可行之路。

如:“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思路:

(1)、出示4个饼,让学生找出其中的 ,说说是谁的 ?

(2)、出示8个饼,让学生找出其中的 ,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3)、出示1个饼,让学生找出其中的 ,并说说你的理由。

(4)、观察比较:同样是 ,为什么它们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上述教学,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思维素材、思维方法、思维目标的一致性来展开,大大缩短了学生思维途径,提高了思维效益。整段教学简洁明快,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实现了简便与高效的有机融合。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简单明了。

教学目标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内容的取舍、方法的运用和效果的评价等。备课前,教师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实实在在,具体、可操作。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①使学生学会运同“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例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简约充实。

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就不能漫不经心地遍地开花,有限的课堂时间不允许,学生的有效注意力、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应该简约,必须有所选择,应围绕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把最精华、最真格的知识奉献给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其实,就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而言,它的最高形式都可以表现为三个问题:学什么怎么学有何用,三个问题也构成了数学课的认知冲突的主线。教师如果居高临下地抓住三大问题,艺术的处理教材,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应尽可能把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就会让数学教学“返璞归真”,教学内容充实有效。

三、教学过程简化朴实。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21,请学生计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教师让学生任意举出一个多位数,自己先确定能否被3整除,再考考老师。教师没有计算就很快说出答案,紧接着提问:“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了。”这个导入,表面上看朴实无华,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整个导入过程一环紧扣一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一上课就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教学媒体简便实用。

教学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

可有些教师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仅仅是在作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制作Powerpoint课件就有20多页,单单演示就要好几分钟。个人认为现在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是要学多做“减法”,多考虑怎样不使用多媒体课件也能上好课,而不应该依赖它。笔者调查发现,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会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而且会削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利用,不利于自学能力培养。现在常见的课堂三“无”现象(无板书、无看书、无书面作业)恐怕多少也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滥有关。如果其它媒体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不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完全可以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实物圆柱和圆锥通过倒水或倒沙子,亲历探究的过程,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种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课堂照样可以很成功,很精彩。

五、教学语言简洁流畅。

1.过渡语言自然流畅。以《倒数的认识》为例,三处过渡语言是这样设计的:(1)当学生想迫切知道课本上倒数知识时,教师说:就让我们带着猜想、疑问,一起看书自学。(2)当学生在交流了看书体会后,教师说:刚才看书,大家收获很多,疑惑也不少,怎么办?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向数学的深处进发!(3)当下课前学生想知道学习倒数有什么用时,教师以幽默的语言说:欲知倒数何用,请听下一单元分解!新课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2.评价语言扼要坦诚。评价语言力戒肉麻吹捧,要是非分明,真实坦诚。(1)当学生回答错误、做题目错误,教师一定要指出错在哪里。(2)当有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可以说: xxx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3)当学生之间进行争论时,教师说: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你的有力证据。(4)当学生因为坚持正确观点而势单力薄时,信心不足时,教师可以说:真理不会以人数多少而定,相信真理,坚持到底。

3.总结语言精炼概括。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都承载着不同的学习任务,运用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概括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采用简洁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总结,反思学习效果,梳理所学知识,从而帮助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检测练习简要精巧。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在开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秒表、卡片、纸、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春晚倒计时时刻,学生与主持人一起倒数:6,5,4,3,2,1。

师:刚才我们倒计时,用到了哪个时间单位?(秒)

师:为什么不用时或分呢?

生:时间很短呀!

师:是呀,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这个新朋友。(板书:秒的认识)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秒来计时?(并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相机展示红绿灯、短跑比赛场面、发射火箭等)

二、观察探究,活动感受

(一)认识秒针,读秒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来计时的地方还真多!那该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我们到钟表店去看看。(课件展示钟表)

1.电子表

师:这是电子表,谁能读出现在的时刻?请。(手势)

生:7时45分55秒(秒可能读不出)

师:(鼠标指着55)这两个数就表示秒,现在是7时45分55秒,一起读。(生齐读一遍)

2.秒表

师:这个是秒表,体育老师经常用它来测量同学们的短跑成绩。

3.摆钟

师:这是摆钟,见过吗?

生:见过。

师:钟摆左右摆动一次就是1秒。(指着钟摆做手势左右摆动一次)

4.钟面(点击课件,使秒针走动)

师:听,是谁发出来的声音?你来说。(秒针)

师:哪根针是秒针呢?能用语言描述它吗?(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那根针)

师:观察得很仔细!

(二)认识1、5、15、30秒等

师: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是我们的新朋友,欢迎她!(拍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它的脚步声吧!(感受10秒左右)停。

1.认识1秒

师: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秒针的脚步声。它在钟面上是怎样走动的呢?请看。(师指大屏,课件展示秒针只走1小格)

师:你发现了什么?是几秒?孩子,你说。

生:我发现秒针走1小格是一秒。

师:你们很善于观察,是的,秒针走1小格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认识5秒

师:接着看,多少秒?(课件走5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秒,走了5小格,5小格是1大格,1大格就是5秒。

3.认识15秒

师:是呀,5小格是1大格,也就是5秒。那3大格呢,多少秒?(课件走3大格)

生:15秒。

师:你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是15秒?

生:1大格5秒,3大格是3个5秒,三五十五。

师:真是好办法!表扬他!(拍手),

4.认识30秒

师:秒针又开始走动了!多少秒?请。(指1生)

生:30秒。

师:怎么知道是30秒?

生:五六三十。

5.认识28秒

师:瞧!秒针这次走了几秒?(课件走28秒)

生:28秒。

师:怎么想的?

生:(不同的方法)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三)体验秒

1.学一学声音

师:手指板书,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1秒有多长呢?听,(课件展示秒针走一秒)再来一次。(课件再展示秒针走一秒)听到了什么?谁来学一学?(课件秒针走动,嗒嗒,嗒嗒)

生:我听到了嗒嗒的声音。

师:是的,秒针发出的,两声之间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我们一起学。嗒嗒(课件走动)停。

2.做一做动作

师:想一想1秒钟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生:拍手,跺脚,点头,掰手腕,耸肩……

师:真的可以吗?那你试一试。(让孩子随着秒针的节奏做一做各种动作体验秒)看来,1秒钟真的很短,短到只能拍一次手,快速地做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孩子们随着秒针的节奏,一起来点点头、拍拍手、耸肩、眨眨眼、轻轻地跺脚。

3.数一数

师:现在,谁能跟着秒针的节奏数一数了?你来吧。

生:1,2。

师:数得真好!不快也不慢!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一起轻轻地数一数。(课件秒针走动约15声)停。

4.小闹钟游戏进一步体验秒

师:小闹钟也想和你们做游戏呢!这是10秒小闹钟。(点击课件播放出要求: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10秒到了就坐端正,轻轻举起手,睁开眼睛看你闹得准不准。)闹得这么准!有什么好办法吗?(1~2名交流方法,一边数数,一边计时)好办法!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估时,再当一回小闹钟!(15秒小闹钟)

5.估一估

师:孩子们闹得可真准那!老师想写几个字,谁来计时?你上来。其余的孩子估一估,我用了多少秒?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惜时如金(抽一孩子用秒表计时,其余的估)并指几名学生说出所估计的时间,然后讲台上的学生独记准确时间。

师:其实估计允许有一点点的误差,只要很接近准确时间,都算估得准!(17分钟)

(四)认识1分=60秒

师:(指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看。(课件展示要求,观察秒针走一圈,同时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现在,秒针和分针都指着几?

生:12。

师:接着看。(课件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说。

生:我发现了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生:秒针走了60秒,分针走了1分钟。60秒等于一分钟。

师: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是60秒,你还知道从几走到几也是60秒?孩子,你说。

生:从1到2的一小格。

师:鼠标指着某一小格,从这里开始秒针走一圈是60秒,这里呢?看来,秒针从任何一个地方走一圈都是60秒,同时分针走了一小格是1分钟!所以我们发现60秒=。

生:1分钟。

师:1分钟=60秒。(同时板书:60秒=1分)

(五)体验1分

师:1分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拿出跳绳、皮球)谁跳得最好?你来。(四人上台,两人分别跳绳、拍球,其余两人计数)其余的孩子拿出题单、纸,做自己喜欢的活动。预备,开始。(课件秒针走动)

他拍了几下?她跳了几次?(生汇报后,师相机表扬。)

师:那你一分钟做了什么呢?(生汇报1分钟写了多少字,做了多少口算题,展示自己的画……)

师:像这样,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还很多。

(六)练习提升(课件展示练习题)

1.基本练习

师:谁会做?你来!真棒!(填空、赛跑、航模、合唱)

2.估时

经过紧张的学习,我们休息一会儿,请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课件《梁祝》)我们休息了多少时间?(指几名学生回答)

师:这段时间究竟有多长呢?让我们看着钟面再听一次。(课件再次播放《梁祝》)

瞧!我们休息了正好是1分钟!孩子们,你们的时间观真强啊!

(七)感悟1秒的价值,思想教育

1.欣赏短片1秒的价值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秒(指板书),知道了秒针走1小格是一秒,也知道60秒=1分钟,还知道1秒钟真的很短,但是只要我们能好好地珍惜每一秒,它将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请看。(课件展示一秒可以做什么)

孩子,你们都在为一秒而惊叹!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呢?

……

师:说得好哇!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多么珍贵!我们应该做到惜时如金。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名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呢?

2.(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大家轻声读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8

2设计及实施

首先,设计三个不尽相同而又密切相关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比,感悟其中的数学原理,实验学生的思维有隐性到显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完整的逐步过度.

实验1:如***1,课件展示动画.在该实验中,用推倒了1号骨牌,然后2号骨牌,3号骨牌,BB,紧跟着全部倒下.这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在这以环节中,学生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可能是比较模糊的,但必要的讨论为下面的环节中本质的凸现奠定了基础.

实验2:如***1,课件展示动画.在该实验中,骨牌的间距和实验1相同,用手推1号骨牌,没有推倒,2号骨牌,3号骨牌,BB,自然也就没有倒下,即游戏失败.这时教师让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讨论游戏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游戏成功的第一必要条件,即1号骨牌必须被推倒.

实验3:如***2课件展示动画.在该实验中,骨牌的间距出现分化,1号骨牌与2号骨牌的间距拉开足够大,其他骨牌间距不变(同实验1),这时用手推倒了1号骨牌,但2号骨牌没有倒下,3号骨牌,4号骨牌BB,自然也就没有倒下,即游戏失败.同样让学生对比不同的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原因.这时,学生得到的结论往往停留在具体的骨牌上,即1号骨牌倒下没有带动2号骨牌倒下导致了失败,而学生对其中的任意性很难提炼出来.

继续下去,如***3,再将2号骨牌与3号骨牌、3号骨牌与4号骨牌、BB的间距先后拉开足够大(每一次实验只改变一个间距),重复实验3,如此反复几次后,学生不难悟出游戏成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即若号骨牌倒下,则一定有号骨牌倒下,这里暗示了无穷推理的合理性、正确性.

裂项法是重要的求和方法,不仅渗透了化归的重要思想,而且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从最简单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或者会有不可估计的收获.现

至此本节课达到了高潮,教学任务也在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究中实现了,对数列裂项求和的方法,学生已不再陌生.本节课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列裂项求和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3 反思

“从多米诺骨牌实验”到数列裂项求和的基本方

法,清晰地反映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形式化的发展轨迹,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整体美.在对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种种体验,经历了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经历了将生活中蕴含的原理逐级抽象为数学原理的过程.由于始终坚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层层递进,避免一步到位,因而学生对数列裂项求和能做到积极思考,乐于交流讨论,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本案例教学以及此次活动的观摩和思考,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行数列裂项求和教学,实质上是利用了数学的内在美、整体美引发学生对数列裂项求和的学习兴趣!由于数学理论、数学概念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对大部分初学的学生而言,往往是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实际的身心情感、知识环境出发,寻找学生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恰当的切入点,构造出平民化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挖掘出隐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本能,引导学生的认知顺畅地从低端向高端不断地深化,而且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9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探究

中国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5(S)-0030-5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的“第四章·多彩的光”的第五节,主要包括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

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凸透镜的不同成像情况。进一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不仅是对光现象的深入学习,也是以后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的重要基础,是光学中重要的实验探究课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基本知识,对“放大镜”也并不陌生。因此,通过“放大镜”来找各种不同的像也不会困难,通过实验观察自然能想到“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但要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和凸透镜距离改变时的成像情况却并不容易,况且还要通过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尚弱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如何顺利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如何来处理实验中记录的这些现象及数据,尤其是确定在确定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分界点”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较为有利的是,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兴趣十足,学习动机易被激发。

3.设计思路

教材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对凸透镜的认识,包括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然后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这样安排,知识的系统性虽好,却不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放大镜”开始,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提出问题:同一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大小、倒正不同的像?进而通过实验找到这些不同像并分别记录每种情况下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特点,通过对这些信息、数据的处理找出凸透镜成不同像的条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连续的思想完善并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伴随着探究过程的不断深入,凸透镜、虚像和实像、焦点和焦距等概念的教学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择机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也更符合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时的认知顺序。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地找到像的位置;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处理。

5.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在实验中辨认实像和虚像,说出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知道凸透镜,说出焦点的位置和焦距。

(4)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学会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渗透“连续”的物理思想。

6.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7.教学准备

课件:关于《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的PPT、多媒体投影、实物展台。

学生实验器材:光具座、大蜡烛、凸透镜、大光屏、火柴(1组)。

学生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共16组)。

8.教学过程设计

8.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1 学生透过“放大镜”观察老师

教师站在讲台前引导学生透过他们熟悉的“放大镜”观察老师,并试着描述出“清晰”看到的老师的样子。

学生坐在教室不同的位置,透过“放大镜”观察老师,并说出看到的老师的样子(老师是倒立放大的、倒立缩小的和正立放大的)

教师指出,学生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清晰”的老师实际上是老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观察表明:“放大镜”不只成放大的像。所以这类元件称为放大镜不科学,物理学中叫“凸透镜”。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相同的凸透镜能成不同性质的像,是因为老师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设计意***]1.透过“放大镜”观察熟悉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

2.在学生意识到“放大镜”不仅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时,“放大镜”这一称谓显然不能代表这类透镜,此时给出“凸透镜”,符合学生认知;

3.发现用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确定研究方向。

8.2设疑击思,点拔探究

活动2 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大体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知道要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布置实验任务并提醒学生注意:(1)通过前后移动光屏找到在光屏中心最清晰的像(教师也可演示);(2)先从远到近不断改变烛焰的位置,了解物距不同对所成的像有哪些影响;(3)在光屏上找到像时,撤掉光屏看能否用眼直接看到这个像?(4)简单概括出实验中你实验小组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从整体上了解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学生交流各实验小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烛焰离凸透镜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用眼睛能看到;烛焰离凸透镜不太远时,成倒立放大的像,用眼睛能看到;烛焰离凸透镜近时,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但用眼睛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放大的像。

教师汇总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让刚才没有观察全的小组快速补充观察。

教师介绍实像、虚像及其特点。平面镜成的虚像是反射形成的,所以要在镜前(物体同侧)看;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折射形成的,所以要透过凸透镜(物体另一侧)看。

学生初步了解实像、虚像及其特点,并用来描述凸透镜成像的整体情况。

[设计意***]在学生实验中,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都能在光屏上呈现,而正立放大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而需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到像在烛焰的同侧,此时给出“虚像”、“实像”并体会二者的不同,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活动3 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的条件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整体情况过于粗糙,我们要能找出物体距离凸透镜多远成哪种像就更好了。为了更细致的研究出什么情况下成什么像,我们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单数实验组同学通过实验分别找多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分别记录下你认为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时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及像的大小情况,将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同时将各成像情况下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及像的大小画在印有方格标记的透明胶片上;双数实验组同学通过实验找倒立缩小的像,要求与单数实验组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各自的任务。

完成后实验先由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实验组学生展示用胶片记录的成像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认为这三个像最具代表意义。

教师通过即时性评价引导学生理解“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

教师将所有研究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实验组的胶片重叠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再由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实验组学生展示用胶片记录的成像情况,并自己说明自己组记录的三个像是否最具代表意义,为什么?

教师将所有研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实验组的胶片重叠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出看到的现象及发现的规律:成不同的像时,物体的位置和像的位置好像都有个范围,比较集中;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

教师让学生知道通过记录的实验数据也能发现同样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处理实验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1.通过实验前的提醒,降低实验难度,便于学生在光屏上正确的找到像,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2.本实验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是为了有充足的动手动脑时间让学生找到“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加强合作的团队精神;

3.本实验中多数学生记录的数据大多杂乱无序,将实验数据以***示的方式展示更易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通过评估环节让学生了解有序的数据便于发现和总结规律,形成有序实验的科学意识。

活动4 找到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倒立缩小的像的分界点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倒立缩小的实像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分界点,在这个分界点上会成一个与物体一样大的实像。这个分界点会在哪里呢?如何证实我们的判断?

学生多数能意识到这个分界点大约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在这个分界点的两侧多尝试几次,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像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教师说明20cm是个关键点,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在这个点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实验中,像与物体的明亮程度不同,仅凭眼睛观察不足以确认成的像是与物体是等大的,但并不妨碍结论的得出。

[设计意***]引导学生运用“连续”的思想,认识到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倒立缩小的实像之间应该有个分界点,并猜想分界点的位置,通过实验证实这个分界点的存在。

活动5 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的条件、找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时,除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外,还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怎样的范围内,通过凸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之间有无分界点?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分别找出多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并分别记录下你认为最具代表意义的三个像时物体的位置、像的大小,将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到表格中,同时将各成像情况下物体的位置画在印有方格标记的透明胶片上。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及效果信息。

学生完成实验后结合胶片记录的成像情况展示各组的实验结果,并自己说明自己组记录的三个像是否最具代表意义。为什么?

教师将所有研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实验组的胶片重叠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出: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体更靠近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虚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要比10cm小。

教师在学生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也应有个分界点,分析这个分界点应该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的成像情况,确认此时既不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

[设计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连续”的思想。意识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应该有个分界点,猜想这个分界点的位置,通过实验确认分界点。

活动6 对上述探究过程的评估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帮助学生认识到: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不同人对清晰像的位置的判断不完全相同;在实验数据的记录上按照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顺序较好;处理实验数据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时,“连续”的物理思想很重要;自己实验中的各种经验教训。

[设计意***]引导学生养成对科学探究过程及时进行反思的习惯。

8.3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教师告诉学生,对于任何一个凸透镜成像情况进行研究,都会发现这个“分界点”,但不同的凸透镜这个“分界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并不相同。我们今天各实验组实验的是相同的凸透镜,所以我们找到的“分界点”都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这个“分界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这个“分界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凸透镜的焦距。10cm是就是大家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强调说明。我们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10cm,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做实验,虽然数据可能不同,但所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科学家大量实验的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设计意***]1.学生通过分析,发现了凸透镜成像中两个关键点:即成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倒立放大实像和正立放大虚像的分界点,此时结合这两个分界点给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这些名词,符合学生认知需求。至于这个点为什么叫焦点,到学习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才会明白:

2.给出科学名词后,学生再次归纳总结,规范语言,得到初步的规律;

3.对于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仍能得到相同的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渗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师提出新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凸透镜为什么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这需要我们关注光线通过凸透镜前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9.形成性练习

1.小***和小民用***1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开始时,他们决定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民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1乙所示。小***想知道观察到的各个像的先后顺序,小民有些已记不清楚。请你帮他排列出来:

(2)小***和小民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缺少的实验器材是__;如果实验室里找不到这个器材,还可以用__来代替。

(3)小***又把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30cm处,小民要在光屏上找到烛焰清晰的像,正确的操作是__。

(4)小民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后,将他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2(实验次数1)中:小***看了小民找到的像后,感觉不够清晰,又继续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后,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2(实验次数2)中;小***和小民都认为自己的实验数据是正确的,二人争执不下,就请物理课代表来裁决,物理课代表又继续进行了正确的操作后,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2(实验次数3)中。

于是,物理课代表认为小***的实验数据是正确的。你的看法是:__。

(5)根据小民、小***和物理课代表的实验数据,可以推断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cm;为了证实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最简单的实验方法是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__cm处,__。

2.表3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请你将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上适当的内容。

10.自我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习内容的掌握转换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教师创设情境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能否将教学内容还原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探究课设计的核心问题。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大胆摈弃了先讲解后探究的做法,是因为那样的探究更像是走过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自发性荡然无存。

倒数的认识课件篇10

一、提供材料,排除认知干扰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通常会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某些数学概念,有时候这种理解仅仅是从自己生活经验和情境出发,形成所谓的“前概念”,对正确理解新知识产生干扰。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元认知”,排除“前概念”对数学教学的负面影响。在“倒数”一课中,教师可先在黑板上板书“倒数”二字,问学生:“这个词你会读吗?”学生一般会呈现三种读法,即dǎo shù、dào shǔ、dào shù。教师可先排除第一种读法,告诉学生:“数学上有一种数叫导数,它的读法才是dǎo shù。”接着呈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倒数”的两个解释:逆着顺序数,读作dào shǔ;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其中一个数就叫作另一个的倒数,读作dào shù。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对本节课学习的倒数的读法进行猜测和判断,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明确读法。上述教学流程中,教师先后两次提供阅读材料(第一次为课题板书,第二次为词典解释),及时干预“前概念”对新课学习的干扰。

二、观察归纳,初步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为描述式和定义式。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倒数”一课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倒数的读法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到底倒数是一种怎样的数呢?”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呈现四道算式: × 、 × 、5× 、 ×12,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这里的观察其实就是一个数学阅读的过程,阅读的对象是四个算式,阅读的主要形式是观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运算的类别、因数的个数、因数的特征、算式的结果等维度进行数学阅读提示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和讨论,得出这四个算式的共性:“都是乘法算式”“都有两个因数”“这几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因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这些共性就是学生数学阅读的结果,前三个共性体现了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而第四个共性则是倒数概念的非本质属性。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形成倒数概念的过程中容易被第四个共性所误导,容易局限于“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外在形式,狭隘地理解倒数的概念内涵。因此,教师可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倒数的概念,在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致时回到教材,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结论来揭示倒数的数学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数学阅读材料有助于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完善结论。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编者的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分析比较,正确理解内涵

在学生初步感知倒数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倒数的概念,也可抓住关键词语有针对性地提供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照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可展示 + =1, - =1, ÷ =1等三道算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辨析“乘积是1”的概念内涵;展示 × × =1这个反例可以强化学生对“两个数”这一前提的认识;对于“互为”两字,既可以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 × =1可以说“ 的倒数是 ”,也可以说“ 的倒数是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数学概念中的类似例子来进行类比,如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因数和倍数等。在上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要行为是进行比较、辨析,在概念判断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倒数概念内涵,在举例类比的过程中实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

前面已经提到,学生在初步感知倒数概念的过程中容易局限于“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外在形式,而对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所忽略。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进一步提出问题:“从这些算式可以看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基于分数的倒数说出:“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数的乘积是1。”到底什么才是倒数的本质特征?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课前的四道算式,并提出问题:“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是分数吗?”在观察、举例、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一个数的倒数可能是分数,也可能是整数(如 的倒数是12)。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是小数吗?在半信半疑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5× =1这个算式,启发学生运用数的转化知识,转化出5×0?郾2=1,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让学生列举关于倒数的例子,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整数和小数都可以找到它的倒数,“乘积是1”才是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变式训练,深化理解内涵

在练习环节,除了基础练习,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阅读材料,进行一些变式训练来深化概念内涵的理解。教材第29页练习六判断题中的“0的倒数还是0”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运用倒数的概念进行举例说理,既可以分散教学难点,也可以深化他们对倒数概念内涵的理解。而课本第29页练习六第5题则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因为 ×0?郾75=1,所以 的倒数是0?郾75”,让学生讨论“小红和小亮谁说的对”,这个讨论的实质在于“分数的倒数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小数”,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分数 ,还是小数0?郾75,因为它们分别与 相乘的积都是1,所以,它们都是 的倒数”。也可以根据数的转化进行推理论证:“因为 的倒数是 ,而 =0?郾75,所以0?郾75也是 的倒数”。为了突出倒数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判断题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判断:“ 和 互为倒数”“0?郾1和10互为倒数”“7和 互为倒数”等。如果学生仅仅在形式上观察这些阅读材料,很容易出现误判,教师可以适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甚至辩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关键是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阅读材料,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伴随着阅读过程的是质疑、辨析、对比等思考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五、实践应用,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认知结构。倒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材安排在第三单元“分数与除法”的起始课。为了体现知识的联系,教材第29页第4题专门设置了3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别计算有联系的除法(9÷4)和乘法(9× ),并比较算式的大小。目的在于渗透转化思想和倒数知识在分数除法计算中的应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孕伏方法。此外,为了提供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题,如“根据8×A= ×B=1?郾25×C=1,请将A、B、C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是应用倒数的知识分别求出A、B、C的大小,然后再将A、B、C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这样,引导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其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倒数的认识课件10篇

学习

余波荡漾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余波荡漾10篇,内容包括余波荡漾意境,余波荡漾音准。孟买警方7月12日称,有证据表明克什米尔的分离组织“泰巴***武装”(又译“虔诚***”)涉案,但后者立即否认。印度内***部则称,为这起爆炸提供后勤保障的是曾多次在孟买作案、2001

学习

会议纪要的特点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议纪要的特点10篇,内容包括会议纪要格式是怎样的,总经理会议纪要十篇。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它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

学习

感恩节来历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节来历10篇,内容包括感恩节来历简介五十字,感恩节来历故事。公元1620年的一天,英国的一个港口里。臀悄地驶出了一条小渔船。船非常破旧,看起来并不适合用来远航。对这一点,船上的水手们都很清楚。但已经没有时间犹豫和深思

学习

当幸福来敲门英文观后感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当幸福来敲门英文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1000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观后感。作者简介:黄婷婷女1985年出生公开3篇在读硕士中南财经***法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松涛男1981年出生公开3篇在读硕士中南财经***

学习

千载琵琶作胡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千载琵琶作胡语10篇,内容包括千载琵琶作胡语下一句,千载琵琶作胡语的胡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唐代的咏史诗是如何写的:一、立论新奇精辟如杜牧《乌江亭》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学习

中秋节手抄报英语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手抄报英语10篇,内容包括怎么画中秋节英语手抄报,中秋节的英语手抄报怎么画。ChinaancienttimessaystheNewYearsDayorYuanRi,yuanlong.yuantonewmoonandyuandynasty,specificdatinspringbefore

学习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洞庭湖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君山与洞庭湖相互映衬的诗句,关于洞庭湖的诗句100句。2、学会本课生字。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

施工周记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周记总结,内容包括施工管理周记,建筑施工周记15篇。这次实习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以来的第一次具体接触现场事物,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突破了书本上的限制;同时这次实习也是我们大三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项必经的考验,意义

学习

林忆莲伤痕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林忆莲伤痕10篇,内容包括林忆莲伤痕合集,伤痕林忆莲原唱。4、《听说爱情回来过》1995年,作曲:李偲菘,作词:李偲菘。《听说爱情回来过》是专辑《Love,Sandy》的歌曲,后来歌曲受到多次翻唱,蔡依林演唱版本的独白声音就是林忆莲,且在

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综合实践,内容包括小学综合实践知识大全集,小学综合实践题目。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

学习

众里寻你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众里寻你10篇,内容包括众里寻他美文,众里寻你名句。我们众里寻你,感动着,思索着。孝是一种美德,在这些最美少年的眼中,我们看到了爱和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每个家庭都是困难的,被病魔无情撕咬-,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家,为了自己未来的幸

学习

一朵玫瑰花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一朵玫瑰花10篇,内容包括一朵玫瑰花的故事,一朵玫瑰花音乐。「这样啊……于是绅士牵著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真的要送我回家

学习

先定个小目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先定个小目标10篇,内容包括先定十个小目标,先定个小目标段子。引言目标规划是应用于工业和公共决策问题中的第一个多目标方法。目标规划问题本质上是寻找达到多于一个目标的线性规划问题。目标规划的发展以应用为主,其在国民

学习

古代小故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小故事10篇,内容包括古代神话小故事,古代小故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

学习

鸡兔同笼课件10篇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鸡兔同笼课件10篇,内容包括鸡兔同笼免费课件,鸡兔同笼备课稿。三年级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初中地理教学计划精选5篇汇总高一***治下学期教学计划班干部工作计划范文六年级安全上册教学计划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鸡

学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完整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部编版免费。0076-01作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插***具有阐释课文、刺激联想、激发想象的作用。教师合理利用插***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

高中地理课件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地理课件10篇,内容包括高中地理课件ppt全部免费版,高中地理课件word文档。1.明确课题,吃透教材,确定课件框架教师需要先将教材与教参等研究一遍,了解重难点,从而把握好所做课件的方向。毕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包括天文

学习

语文课件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课件论文,内容包括语文论文7篇,小学语文论文集100篇。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

学习

几何画板课件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几何画板课件10篇,内容包括几何画板课件制作百例电子书,几何画板教学ppt。几何画板是探索数学奥秘的强有力的工具,利用这个画板可以做出各种神奇的***形。教学中若使用常规工具(如,纸、笔、圆规和直尺)画***,画出的***形是静态的

学习

第一课件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第一课件10篇,内容包括课件美篇,2013年课件。授课班级六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好客。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4.通过

学习

高中英语课件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英语课件10篇,内容包括高中英语课件新人教版,高中英语课件一对一。1.情境课件情境课件主要用于烘托和渲染语言情境和背景。课件的选材主要是***片、动画和音像文件。如,介绍“污染”可用***片描述各种污染,介绍“生态平衡

学习

大学英语课件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英语课件10篇,内容包括大学英语教材课件,大学英语课件及答案。1多媒体课件在远程大学英语日常教学中的负面影响1.1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媒介,虽然可以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来进行模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