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6-01
作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插***具有阐释课文、刺激联想、激发想象的作用。教师合理利用插***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单纯讲授课文更具教学优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合理运用插***,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科书插***的分类
根据插***内容,教师可将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分为实物说明类、人物画像类、自然景观类、事件场景类、诗词意境类等。实物说明类指的是印证课文叙述,辅助学生理解的实物***片,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插***;人物画像类指的是课文人物画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插***;自然景观类指的是自然风光等***画,如《苏州园林》(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插***;事件场景类指的是还原真实事件的***片,如《变色龙》(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漫画等。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的有效利用
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插***是配合课文情节拍摄或绘制的,与教材文字相辅相成,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处理好***文关系,巧妙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一)利用插***,展开预习
预习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海燕》(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教材中海燕在乌云与大海间飞翔的插***,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海燕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插***,进行新课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比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内容时,因为学生很难亲眼看到紫藤萝,因此,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紫藤萝的插***,先进行整体感知,后观察花朵、花穗等,了解紫藤萝的特点。
(三)利用插***,展开自主探究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在阅读中难免对文章为什么这么形容和描写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插***,让学生观察插***后再反观文字描述,就容易领会作者意***,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
比如,《故乡》(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是这样写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插***,学生便不难提出“破毡帽哪儿去了”这样的问题。“毡帽”是江南水乡尤其是浙江绍兴一带农民着装的特色,为什么插***上毡帽不见了呢?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学生便能看出闰土生活窘迫,理解“我”的同情、悲哀之情。
在自主探究中除了以***解文,以***延伸也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在教《爱莲说》(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笔者展示了不同形态的荷花***,引导学生给***取名或配以诗文,用文字释***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利用插***,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插***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插***再现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再次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对照课文插***,详细讲解插***反映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插***利用的注意事项
教科书中插***的主要作用是利用画面向学生传递一些知识信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树立“备***”意识,结合插***进行教学。在运用插***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教师自身一定要理解插***的含义,只有自己理解透彻了,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促使学生探究创新。如《故乡》(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插***,从那寸头和一字胡须来看,***上的人分明就是鲁迅,然而知道这一点还不够,教师还要明确这幅***描绘了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其次,在插***与文章之间,教师要构筑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插***与文字,认识作者是怎样用简练而生动的文字描绘事物特点的。教师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2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了课题能顺利结题,从去年寒假我们课题组就开始加班加点。为了制作评价手册,李恋、沙皓、吴娟、黄慧荣、刘英姿、宋杰平几位负责老师硬是在热闹的春节期间,收住了出行的脚步,将自己关在家中,用心地编制了实用性极强的单元评价手册。制定12册评价手册,共有96个单元的内容。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老师们要查阅的资料却是一大堆:教科书、参考书、教辅资料、新课程标准,关门闭府一个寒假,我们收获了——《单元评价手册》新鲜出炉了。
《单元评价手册》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补充《单元评价手册》的相关内容,我们又在思考《周评价手册》的制定,开学初,课题组的老师又紧锣密鼓地商讨着《周评价手册》的内容,短短的一个星期,在张健琴、宋杰平、黄慧荣老师的多次思考与修改下,我们的《周评价手册》又诞生了。
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承担着实施评价手册和整理资料的任务,每个课题组的老师既要承担课题任务,又全是学校的班主任,在处理日常的教学任务和班级工作之外,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白天做不完的事情晚上做,课堂完不成的任务课余补,加班是常事。双休日,节假日,课题组的老师不知加过多少班,补过多少次资料。(六一放假时,李恋的男朋友请假回家准备照结婚照、买家具布置新房,放假期间,她与我一道在学校加班两天。)
评审组的谭迪熬老师称赞道:“育才语文课题组成员是一群教育的智者,是一支合作的团队。”也正因为这支团队的齐心协力,我们的课题结题才会那么的顺利,才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特写镜头一:写结题报告
写结题报告是整个课题工作最为核心的任务。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如果结题报告没有水平的话,我们的工作也会大打折扣。这项最为艰苦的任务落到我们语文组刘英姿老师的头上。平常做事最快捷的她为了写好这个结题报告却花费了她一个星期的时间。初稿写后好,教科中心的专家却提了两个小时的建议,市级结题迫在眉捷,第二天,我、黄慧荣、刘英姿每人负责一个板块,三人既分工又合作,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我们基本按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原以为可以顺利过关,没想到,将稿件发过去时,又提出了一大堆的意见,怎么办?第二天就要结题,如果再次修改,我们制作的课件得全部重来,不改,又怕结题过不了关。我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继续往前走。
没有吃晚饭,我与英姿坐下来,两人先一起商量修改的方向,接下来,各自完成相应的板块,10点半,肚子开始唱空城计,我们才感觉没有吃晚饭。等我们的结题报告忙完,已经是深夜11点,容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又赶紧联系打打印社,制作主件材料,两边的工作同时进行,英姿赶紧做课件,我忙着摆放各种资料、酝酿着着第二天的结题流程。等我们一切完毕时,已经是12点50分。
也不知自己是几点入睡,回家后,简单的洗漱后,便在电脑旁对照课件熟悉稿子。直到第二天,评审组的老师对语文课题给予极高评价,也才稍稍轻了一口气。
特写镜头二:准备典型课
5月6日我们接受了区级课题组的检查指导,6月4日我们又接受了市级评审组的结题认证,两次汇报课都由学校的李恋老师承担。李恋虽然还只有不到一年的教学经验,但李恋却凭着她的谦虚好学,凭着她的热情与智慧,在我们育才学校,在我们语文组快速地成长着。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3
多媒体数字化的出现为深层次实现“直观性教学原则”提供了可能,随着课改的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国家大量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多媒体教学实施成为一种必然。为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我们率先推出《义务教育多媒体教学课件》。
科目全、版本全、系统、完整是本系列课件一大优点。教师们虽然可以从网上***课件,但是不系统,因未经专业出版单位审核,质量得不到保证。本课件内容分为“精品课件”、“精品资源”两部分:“教学课件”完整、系统、连续,教学线索明晰;“教学资源”既可***,又可修改,随教师喜好加以运用,资源丰富。此套课件既有完整的编写体例,又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强大的编写队伍,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新课程》杂志社、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联手打造,既有好的编写队伍,又有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相信我们的产品一定会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具体科目版本如下:
语文:一~六年级有人教、苏教、语文S版三个版,七~九年级有人教、苏教、北师大三个版,一学期两盘。数学:一~六年级有人教、苏教、北师大三个版,七~九年级有人教、北师大、华东师大三个版,一学期两盘。英语:三~六年级有人教PEP,沪教牛津版,外研版,译林版;七~九年级有人教新目标,一学期两盘。品德与社会(生活):一~六年级人教版、河北人民版、浙教版,一学期两盘。音乐:一~六年级配所有版,一学期两盘。七~九年级配所有版,共四盘。体育与健康:一二年级(全一册)、三四年级(全一册)、五六年级(全一册)、七~九年级(全一册)配所有版,全一册共四盘。美术:一~六年级配所有版,一学期两盘,七~九年级配所有版,共四盘。科学:三~六年级教科版、苏教版、河北人民版,一学期两盘。思品:七~九年级有人教、山东人民、北师大、教科,共四个版,一学期两盘。历史:七~九年级有人教、北师大、华东师大,共三个版,一学期共两盘。地理:七八年级有人教、湘教、晋教三个版,一学期两盘。生物:七八年级有人教、苏教两个版,一学期两盘。物理:级有沪粤、人教两个版,一学期两盘。化学:有人教、沪教两个版,一学期两盘。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4
从93年开始,清华附中承担了***三年制高中理科试验班的教改任务,目的是对理科学习优异的学生进行大中学衔接培养试验,为造就跨世纪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杰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学生面向全多数省市招生,生源质量较高。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理科方面有突出特长的优秀中学生。理科试验班的教学模式是,高一、高二在清华附中上课,用两年时间完成高中三的教学任务;其主要学科要求是,数学、物理、化学和语文达到高中生的较高水平,相当部分学生英语达到大学三级水平;第三年进入清华大学(预科),上大一的课程,进行大中学衔接培养试验,高三毕业时英语全部达到大学三级以上水平。这些学生可以不参加会考和高考,毕业时符合保送条件的学生直接进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学习。
从理科试验班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策可以看出,第一,培养目标比较高,第二,大中学衔接进行培养,第三,***策宽松(可以不参加会考和高考,保送上大学)。以上三点决定了这个班的重要试验意义和进行教学改革的良好环境。
在高中两年的英语学习中多数学生达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任务是艰巨的。王英民同志在承担理科试验班的外语教学任务期间,以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教学改革试验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94级理科试验班有25人,来自全国13个省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求知欲强,为人朴实,组织纪委性强,争强好胜,愿意做带有挑战性的事情,有韧性。存在的问题是,多数学生重理轻文,理科方面的竞赛又较多,理科导向明显,容易导致学生大量时间花在数理化学习上,而在外语上花的时间不多。从学生实际还必须况看,考试成绩还可以,但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相差甚远。外语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方言重。多数学生入学前,除课本外几乎没有看这其他外语书。
高一入学后,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在第一学期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为主,以高中课一第一册为辅进行教学。第二学期以课本为主,以新概念为辅的教学方法。一年后,同学们的口语水平和基础语法有了很大提高。
进入高二,王英民老师承担了这个班的外语教学工作,经过调查,发现同学们还有很大潜力,希望多学。如果还按照高一的思路和进度,学一认为进度慢,吃不饱。针对这种情况,王英民老师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 明确学习目标
王英民老师认为,学习目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理科试验班学生有学习目标,但较笼统。在外语学科上学生缺少具体的目标,不少人是因为要考才学,而且一些理科特长突出的学一不肯在外语上多投入力量。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外语学习的具本目标至关重要。
王英民老师首先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年后英语达到大学三级水平的奋斗目标,并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他还结合很多具体的事例,激励学一学好外语,珍异理科试验班的优惠条件,适应21世纪对外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经过动员,学生桌上英语材料多了,有的学生背记5000英语词汇,有的学生每天坚持英语广播,掀起英语学习的高潮。
2. 修订教学计划
学生学习热情高,只要引导得好,方法得当,就可能有大的突破。基于这种考虑,王英民老师加快教学进茺,改革教学内容打破规,加大语言输入量,在大量输入中提高学生外语的听、说、读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高二上学期考完高二第二册教材(半年完成普高二学生一年的任务),高二第二学期完成高三第三册前8课,工基本学完大学教材《新英语教程》第一册。
3. 课堂教学交际化
王英民老师认为,教学的实质在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外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讲,敢于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习惯。25人的小班授课为使用交际法教学、充分进行外语实践创造了难得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他注意创设情景,使表演、演讲、讨论、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方法,提高学一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文处理上,贯彻“说好”、“写好”、“用好”的原则。“说好”即能回答课文中有关问题,复述课文;“写好”即能写出生词,听写课文;“用好”即能用该课文中的词汇、短语造句,连词成文,且能根据适当情景发挥。
4. 创设英语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驱动力。我校外语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一中
总结出一套外语课外活动的系列。即高一上学期英语演讲比赛、下学期英语歌曲比赛;高二上学期英语阅读比赛、下学期英语短剧比赛;高三上学期英语基本功大赛,下学期单词比赛。以上活动理科试验班都积极参加,并有较好表现。多年来我校一直聘请外籍教师,并在高二为理科试验班开设英语口语课,使学生在课内外都处在良好的学习外语的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5. 引入大学教材
《新英语教程》使用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学生学习热情极高,许多学生常常手不释卷。虽然从内容、词汇量上看,《新英语教程》要比中学英语深得多,但同学们似乎感到不是负担,而且越学越有兴趣,高二暑假中,学生又都买了《新英语教程》第二册,并预习了几个单元。通过该册书的学习,明显感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提高,英语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6. 培养自学能力
王英民老师深深的懂得“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他认为,一全优秀教师,特别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教给同学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如何教给同学知识,以及他是否教给同学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也就是给学生“面包”还是“干粮”的问题。针对理科试验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王英民老师又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练习册一律附有答案,让学生自己做题后自己对答案;假期布置自学作业;学生自己准备演讲、辩论稿,鼓励查字典,翻语法书;安排《新英语教程》的三个单元让学生自学,等等。
7. 寓思想、文化教育于教学之中
王英民老师认为,学习外语实际上也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诊费 不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的。加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21世纪的优秀科技人才,必须借鉴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总识地把两国文化上的异同贯穿到语言教学中来。
他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高中第二册中,学习《Little Hero》、《William Tall》、《The Last Lesson》等课文时, 对学生进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高中第二册、第三册课本中有关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伦凯勒等伟大人物的内时,,对学生进行献身科学和自强不息的教育;学习阅读课教育的费用、底普斯普林斯学院等内容时,激发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向国外大学生学习;学习《The Voices of Time》、《American Table-Mannners》、《The english are Different》,时帮助学生了解西主国家的文化习俗,人文礼仪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次,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宣扬美国的人权观,一位学生当场站起来反驳了他。这与王英民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理科试验班学生参加海淀区高三“一模”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6年5月,该班调一下学期时,同学们参加了海淀区高三“一模”考试,平均成绩为115.5分,明显高出高三其他班级英语成绩。
理科试班学生高三参加清华大学在一分级考试,成绩突出。96年9月20日,94级理科试验班进入清华大学进行衔接培养的第一个月,同学们参加了清华大学新生英语分级考试。结果该班有12人通过三级,8人通过2级,5人通过1级。该班平均分72分,在清华大学新生80多个班级中名列第二;其中,词汇部分平均分名列第一。这一结果在清华大学教学部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以上两次考试都是理科试验班学生(高二、高三)与其上一届学生(高三、大一)相比较的结果。这说明94级理科试验班的英语学习是比较优秀的。理科试验班学生参加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95年参加国际英事竞赛进入北京市前6名1人,97年参加国际英语竞赛进入北京市前14名2人。
全国竞赛获一等奖1人。北京市英语竞赛获一等奖2人,表扬奖1人。北京市科技英语竞赛获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
三、结论和启示
1. 王英民老师对理科试验班的英语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经过两年的学习,半数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水平。再经过一年的大学预科学习,高三毕业时,学生们基本做到全部通过大学英语三级,一部分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是完全可以的。这就基本解决了高中阶段一门外语过关的问题。
2. 对优秀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实现一门外语过关的试验是很有意义的
学生进入大学后,一门外语基本能够过关,不用再上大学英语课,可以直接学习专业外语或研究生外语,能够节省学生的大量时间,也可以节省大学的很多资源。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5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23-02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表达的意思有所变化:有的程度深浅不同,有的是指向对象不同,有的是词性不同,有的是表达意思相去甚远,有的甚至是表达的意思相反……这些现象,在汉语中十分普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属常见。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课文中的含义,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读好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十分重要。为此,本文拟对课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进行一些梳理,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然后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一词多义现象概述
(一)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相反或词性不同。
1.意思相反的例子:骄傲
例句一: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
例句二: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
前一个例句中的“骄傲”,说的是铁罐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盲目地自高自大,暗含批评之意,属于贬义词。后一例句中的“骄傲”,充分表达了温迪对妈妈和外公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充满了“值得自豪,值得称赞”的含义,属于褒义词。
2.词性明显不同的例子:特殊
例句一: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
例句二:***说:“……依我看,你们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五年级上册《在花山》)
两个“特殊”都含有“特别,与众不同”的意思。但是只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它们的词性是完全不同的。前一个“特殊”,对燕子坐列车这件异乎寻常的事情,表达的是赞赏、肯定的态度。后一个“特殊”,是对警卫员给他的脱离群众的特别照顾和待遇的批评,表达的是批评、否定的态度。前者属于褒义词,后者属于贬义词。
(二)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相差较大。
1.碰壁
例句: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发现,作者“我”说的“碰壁”和伯父鲁迅先生说的“碰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说的是实际生活中,因为自然环境的天黑,鼻子碰到墙壁上来了;后者说的是因为社会黑暗,鲁迅先生在与***势力作斗争时,受到了迫害和挫折。前者用的是本义,后者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此词语来表达更深一层的意思。
2.青春
例句一: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
例句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六年级下册《闻官***收河南河北》)
前一个“青春”,指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我们常说的“把青春献给祖国”,也是这个意思。后一个“青春”,指的是春天的景物。
(三)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的表达的是词语的本义,有的用的是比喻义,有的用的是引申义,而且使用时指向对象又有明显不同。
1.新鲜
例句一: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
例句二:茶水对这山旮旯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五年级下册《在花山》)
两个例句中的“新鲜”,都含有“新的”“刚出现不久”的意思,但两者指向有明显的不同。前者用的是这个词的本义,一般是指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偏于讲对象的清新、没有受到污染、没有变质。我们常说的“新鲜的空气”,也属此类。后者用的是这个词的引申义,一般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或现象,偏于讲对象的少见、稀罕。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的“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中的“新鲜”,就属此类。
2.朋友
例句一: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例句二: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两个例句都出在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一个在文中开头部分,一个在文章的结尾。开头的这个“朋友”,按常理,都会按“朋友”的词解――“彼此有交情的人”,将它解读为跟作者有交情的人。而后一个“朋友”,经过对前文的阅读,方知指的是山中令人陶醉的奇妙无比的自然景物。前者用的是本义,后者用的是比喻义,把山中的自然景物喻为朋友,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山中自然景物的深深爱恋之情。
3.灿烂
例句一: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
例句二: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
灿烂,一般用来形容光彩鲜明耀眼,如“星光灿烂”。例句一中的灿烂,形容晚霞光彩鲜明耀眼,用的是本义。例句二的“灿烂”,用来说人的笑容的甜美、赏心悦目而引人注目,显然属于词语的借用。
二、教学对策
(一)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努力克服脱离语言环境,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那种为扫清阅读障碍,在讲读课文前集中解词,在课文讲读时不再认真进行词语教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准确,才会记得牢固,对课文的理解才会确切、深入。
(二)认真备课,瞻前顾后,循序渐进。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册、本课需要指导学生学习的词语,还应注意到过去已经学过的课文的同一词语。深入体会教材编写意***,从而确定同一词语在不同阶段应该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具体来说就是当一个词语第一次出现时,可以根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只讲解它所处语境的意思(一般来说,在低年级,多是这个词语的本义),不必对它的其他义项作过多的讲解。而到后来,遇到该词语再次出现时,则可提示原来学过的课文里该词语的意思,可以进一步认真阅读新课文的句子,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相互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三)指导学生查词典学习词语。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查词典,了解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然后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课文用的是哪一个义项。因为在义项的选择时,会牵涉到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中不必纠缠于名词术语,只需做具体的讲解便可。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6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通过问卷、测评等形式研究世界各国及地区9岁儿童(相当于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PIRLS测评指标将阅读理解能力分为四个层次:(1)寻找明显讯息;(2)直接推论;(3)综合并解释篇章;(4)评价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实时适时地对学生这四个层次的能力进行诊断性评量,可以及时肯定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业成就,使得学生始终保有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在阅读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差距与差异。合理使用阅读策略,给学生指导与引领,能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从“学会阅读”过渡到“从阅读中学习”。本文将以例述的方式介绍日常教学中对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评量的四种题型的设计思路。
一、“寻找明显讯息”的评量题例
明显的讯息都是外在化的字面讯息,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学习,一般都具有了寻找明显讯息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个阅读能力的评量,四年级的题目不能只停留于“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等简单词汇的搜寻,而要从培养学生检索能力的角度来进行命题,推动学生不断向上一个层阶的能力迈进。一般可从下列几个方面与形式来设计题目。
1.搜索与确立阅读目标相关的文句或段落
例(1),画线题:
默读课文,在文中找找停留在岸滩上的小青石和离开岸滩后的小青石,分别有哪些想法,请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小青石》)
例(2),找段题: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述的是动物与植物之间关系的变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
2.找寻特定的意思
例(3),选择题:
水晶和玛瑙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①各处往来见识种种事物的生活。
②迷迷糊糊不知道将要怎样的生活。
③要到哪里就到哪里的生活。
④天生就稳定不动的生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小青石》)
3.搜寻字词的定义
例(4),摘要题:
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读者“预约”这个词语的意思?将主要词语摘录下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课《电脑住宅》)
4.了解故事的背景
例(5),画线题:
默读课文,在文内找找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中国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将有关语句画下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找出文中明确叙述的中心句或主旨
例(6),是非题:
学完课文后,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请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安静拢住了那只蝴蝶,创造了一个奇迹。
( )
·我看见了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深深地被感动了。
( )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
二、“直接推论”的评量题例
第一学段的阅读内容浅显易懂,阅读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到了第二、三学段,学生的阅读内容不断加深。阅读时获得直接讯息,并不等同于明白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只有通过推论,才能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对于学生“直接推论”能力的评量,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着力于让学生通过联系与联想的方式推论文章字里行间的隐含内容,为学生下阶段的阅读做好充分准备。借鉴PIRLS理念,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设计题目。
1.确定代名词所指的对象
例(7),联系性画线题: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句中的“一个事实”是指哪个事实?把相关语句在文中画出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从一件事推论另一件事的发展
例(8),联想性问答题:
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这时候的花园会有怎样的变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
3.指出文章所归纳出的结果
例(9),联系性填空题: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____,才____。(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4.形容角色之问的关系
例(10),联系性***示题:
根据课文内容在( )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综合并解释篇章”评量题例
四年级阅读由段落理解向篇章理解过渡,“综合解释篇章”的能力是这一年级的培养重点,在设计该项能力的评量题时,既要考虑让学生运用直接推论的成果来连贯文章,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概括、建构文章主旨,形成文章内容的层次组织及运用文字类的***示结构等阅读策略,对文章进行重新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结构,以完成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常见有以下几种内容和题型: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组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11),填表题:
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要素给故事分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大意,再根据段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课《渔夫的故事》)
2.为角色设想
例(12),问答题:
14岁的温迪和那年14岁的“我”面对捐赠器官这件事分别是怎样的表现,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用“____”画下来。读读这些句子,联系课文内容,思考14岁的温迪为什么会有这样不一样的表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8课《永生的眼睛》)
3.推论故事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例(13),问答题:
在课文中找到描写魏格纳进行考察研究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了解到要取得一项研究成果需要做些什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引出的发现》)
4.将文章内容运用干现实生活
例(14),问答题: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这是茨威格看到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后的感触,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全神贯注》)
四、“评价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的评量题例
学生要从“学会阅读”过渡到“从阅读中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逐步形成对篇章的评价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既从阅读中获得资讯,又通过阅读促进表达。这个能力的测评一般分为评价语言形式及评价篇章内容两个项目。对于这个能力的测评题型设计,教师特别要区别“评价篇章内容”与“理解篇章内容”的不同性质,“理解篇章内容”的能力属于“综合并解释篇章”的能力,是对文章内容的诠释与说明,“评价篇章内容”是读者对于文章内容、核心价值、主题思想等的判断与个性思考。“评价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的评量题目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设计。
1.分析篇章呈现意义的方式是否恰当
例(15),勾选题:
学习了《小青石》全文后,你觉得删除文章第21自然段,对你阅读理解本文是否会产生影响?请用“√”选择,并说明理由。
口会有影响
口不会有影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小青石》)
2.发掘篇章在写作上成功的手法或弱点
例(16),问答题:
《大自然的启示》一文中,两篇短文用的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
3.表达个人对文章内容抗拒、接受或中立的态度
例(17),问答题:
从渔夫和魔鬼这两个形象的较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联系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想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课《渔夫的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7
一、实物***片导入法
教师利用实物和***片导入,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回忆,使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一般来说能用实物导入的,就不要用***片,因为实物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如在导入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时,我首先利用实物导入basketball, volleyball, soccer ball, pingping ball等词汇,再用***片导入tennis 等词汇。
又如在导入九年级Unit 13 “Rainy days make me sad.” Section A第一节课时, 我对学生说:Do you have a QQ number? Did you ever use it to chat with your friends?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these pictures mean. 然后出示不同的QQ表情***片导入happy, angry, sad, scared, tense等单词和话题。这样利用QQ表情导入,新颖、时尚,学生也很熟悉,所以兴致很高。
二、歌曲视频导入法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英语歌曲或视频导入新课,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也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英语语言输入。如在导入七年级下册Unit 3时,我播放了flash英文儿歌Two Little Tigers,然后与学生互动:What animals did you see? Do you like tigers? Why? Where can we see them? ... OK! Let’s go to the zoo to see more animals. 我还用有关天气和职业的英文歌分别导入七年级下册Unit 6“How’s the weather?”和八年级上册Unit 10“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导入法
初中生好动,他们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因此,我们的课堂应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游戏导入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Section B第一节课时,采用了做猜测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我挎着一个包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对学生说:I have a nice thing in this bag. What is it? Guess! 学生都急于想知道包里是什么,争先恐后举手问老师。S1: Is it a pencil? T: No, it isn’t... 待学生把本单元Section A 中学过的单词全部猜完之后,我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导出本节课要学到的新单词notebook, 再引出key, watch, ring, baseball等其他新单词。利用这样的游戏法引入新课,不但可以复量的词汇和句子,为学习新课做铺垫,而且给学生设置了悬念,激起了他们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动脑筋、动口,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进入英语课堂学习。
四、自由交谈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使用英语“自由”交谈。自由交谈的话题最好贴近学生生活或具有时代性,师生好像是在聊天一样,再自然而然地转到新课的话题。如,在导入九年级Unit 4第一节课时,我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和学生进行如下对话。 T: Are you happy today? Ss: Yes. T: Why? Ss: Because it’s Friday today. We can go home today. T: Oh, I’m happy, too. I can have a good rest on weekends, too. 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 S1: I’ll go fishing. T: That sounds good. But if it rains, what will you do? S1: If it rains, I’ll play computer games at home. T: If you couldn’t go home today, what would you do after school? S1: If I couldn’t go home, I would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然后我把学生说的这两句if引导的条件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区别。这节课我利用“周末计划”这一话题与学生自由交谈,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条件句,又引入了这节课要学的虚拟语气条件句,再加以比较,学生感到很轻松自然,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英语课堂。
五、情景设置导入法
情景设置导入法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导入新课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或课堂实际紧密相关的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新课。例如在导入八年级下册Unit 3第一节课时,我课前安排一位学生在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在黑板上画画。我进教室后与这位学生进行了对话。T: What are you doing, Zhang Jiang? S: I am drawing. T: Oh! It’s a nice picture. But it’s time for class. 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 学生回座位后,我问全班学生:What was Zhang Jiang doing when I got into the classroom? 引导学生回答:He was drawing when you got into the classroom. 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又导入了即将学习的过去进行时。
六、偶发事件导入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8
报名时间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全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工作将于11月1日-15日进行,普通高中高二年级、高三年级的学生要提前做好准备啦。
会考时间及科目
2019年内蒙古会考时间为2019年1月5日上午8:00-9:30 数学,10:30-12:00 外语(英语、日语、俄语)。
下午3:00-5:00 语文 (蒙古语文甲、朝鲜语文)。2019年1月6日上午 8:00-9:30 生物,10:30-12:00 历史,下午3:00-4:30 地理。
会考对象及报考要求
本次考试报考对象为已注册我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籍的普通高中高二、高三年级在校生。其中,高三年级开考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高二年级开考生物、历史、地理3个科目。高三年级学生,如已考生物、历史、地理3个科目有不合格的,可重新报考相应科目。
考籍补注册及要求
具有自治区普通高中正式学籍,且普通高中毕业当年符合我区普通高考报名资格条件的未注册学业水平考试考籍的高二、高三年级在校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nm.zsks)的“学业水平考试”频道进行考籍补注册。完成考籍补注册即可报考本次学业水平考试。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9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人教版(下同)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入学教育”时,就寓教于乐,以美育人。将苏教版(下同)《品德与生活》的第10课“坐立走有精神”(播放教学光盘)和未来版(下同)《体育》中的“身体姿势练习”整合。尤其是在教学汉语拼音时,不仅播放“汉语拼音”教学光盘(磁带);而且播放其它学科的教学光盘(磁带)。为了使学生能在朗朗上口的音乐声中,掌握汉语拼音的记忆规律;播放花城版(下同)《音乐》教学光碟,通过歌曲《汉语拼音歌》(第7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韵律,辅助提高记忆汉语拼音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并达到一箭几雕,一石多鸟的目标。我们告诉学生:电话号码键上不仅有6个单韵母,还有23个声母;分别写在2、3、4、5、6、7、8、9号键上。然后指导学生在手机上输入“爸、妈、我”等30个生字。播放《英语》教学光碟,让学生知道ai、ei、ao、ou这四个前响复韵母与英语相应的双元音的读音完全相同。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三中的“读读拼拼”时,指导学生先用铅笔(在美术本上画)后用电脑,画出鸡、鸭、兔等。在教学《彩虹》这首儿歌时,又与美术、信息技术整合,指导学生先在计算机上画,后用水彩笔在美术本上画。播放湘版(下同)《美术》教学光碟,使学生会“做拼音卡片”(第7课)。因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汉语拼音复习四中的“我会读”时,指导学生在计算机上分别打出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读读背背(咏鹅)”和第7课“小小的船”时,充分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素养”,将读背的内容和第7课的课文内容分别制成演示文稿:播放幻灯片后,接着播放CD光盘――音乐一年级下册第8课读读、唱唱;即播放语文课的内容与音乐课的内容整合后制成的课件。这样因势利导地去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赏心悦目,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在教学第11课“我多么想去看看”时,将《品德与生活》的第3课“我也想当升旗手”和《音乐》的第4课“国旗飘飘”整合。这样就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了。教育大计,德育为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学北师大版(下同)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中的“快乐的家园”时,让学生看一看《音乐》教科书,说一说简谱中都有哪些数字?然后告诉学生1、2、3、4、5、6、7在简谱中表示do、re、mi、fa、suo、la、xi。让学生左手一边做表示1、2、3、4、5、6、7的手势,一边说数字的名称;同时,右手一边打新的手号(或在胸前或在桌上做按琴键的动作),一边唱简谱。为了巩固新知并达到一箭几雕、一石多鸟的目的,我们教学生打手号演唱《五声歌》(《音乐》二年级上册第2课)。播放《美术》第11课“数字变变变”的教学光碟,使学生牢记“1234567,想法不同变化奇”。这样因势利导地去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赏心悦目,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美国著名教育家克莱恩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为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让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在教学“生活中的数”这一单元时,我们还用儿歌启迪智慧。如:《蚂蚁搬虫虫》,小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齐心协力搬进洞。《手指歌》,一个指头按电扭,二个指头捡豆豆,三个指头解扣扣,四个指头提兜兜,五个指头握一起,攥出一个小拳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的“比较”时,让学生在《音乐》教科书中找一找大于号,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在音乐中‘>’表示强。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可以拼鱼(发展符号感)。”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时,再告诉学生:在简谱中数字上面有圆点的是高音,数字下面有圆点的是低音。数字后面有圆点的表示要延长半拍。同时与第9课《影子》,语文园地三的“读读背背(东西南北)”相联系;和体育课中“向左、右看,转”;“向后转”,“向前看”等内容整合。这样做,就变严肃、紧张压抑式的课堂氛围为师生情感同步,学生主动参与的“愉悦式教学”环境。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他(她)们能够健康成长是社会最大的期望。为了达到快乐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我们说:“小朋友,咱们一起来说一说,做一做,好吗?一二三四五六,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脚在下,胸在前背在后,两手侧平举,指着左和右。上下前后左右,一二三四五六。傍晚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篇10
一、提供线索,利用关键词语复述课文
在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课文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或词组,可以是句子的谓语动词,也可以是一些连接词,或者能体现文章中心意思的一些有用词汇,来向学生提供线索。让学生根据线索来复述课文,学生可边看边想、用词扩句、用句串段、由段连篇、逐步扩展。如:New Standard English八年级下册 Module 6 Unit 2 He said it was on at the student cinema . 课文介绍的是一部美国电影《加勒比海盗》,在教学这一课文时,教师可将以下词语版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复述: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about an old ship、sail around、find、come face to face with、fight them、lots of action、 the fighting、save Knightley、plays、the scenes with
有了以上词语的提示,学生复述就有所遵循,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复述下来。逐渐删掉一些词语,这样增加了复述难度,但有前面的基础,复述起来也不会太难。这样学生花时间少,记忆又快。
二、列表格复述课文
在学习一些介绍人物、事件、城市、国家的课文时,由于这些课文信息量较大,含有较多的人名、地名、时间、数据等等,一般采用表格来帮助学生进行复述。如: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七年级下册 Module 5 Unit 2 London is bigger than Cambridge这一课文时,可将课文的主要信息列成以下表格,让学生进行复述。
Retell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form.
For example: Cambridge is in the east of England, but London is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通过表格,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梳理,这样复述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看***复述课文
教学中最好的辅助方法是直观的、生动的方法,即用教学挂***、简笔画或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片,凭借***片,把抽象的课文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会对课文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印象。如果在***片下面加一些关键词作提示,学生就能更好更完整地组织语言进行复述。如:在教学New Standard English七年级下册Module 9 Unit 2 Goldilocks rushed out of the house. 这一课文时,将故事的主要情节通过六幅***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画进行复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