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花的诗句篇1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木兰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含花的诗句篇2
范 云①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②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注释
①范云(451 ~ 503):南朝齐梁间诗人。
②经时:历久。
简析
送别诗蔚为大观的时代在唐朝,而南朝诗人范云这首《别诗》,则可视为送别诗河流中通往之海的一朵小浪花。
从题目来看,诗歌内容显然与别离相关;从内容来看,到第四句“今来”二字,却已为回还之意。“别”字实在无法管住第四句诗。原因何在?《何逊集》中有《范广州宅联句》,此诗即为联句诗的前四句。可见,“别诗”二字乃后定诗名,取其前三句所含之意,也算抓住了诗的主要内容啦。
诗的首句先将我们带到了北朝的都城洛阳之东西郊,接着告诉我们,这里经常是人们送别要做久远之行的亲友之地。
妙的是后两句呀!这两句借工巧的对仗与新颖的回环,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两幅景情交汇、意蕴丰富的画面:当年分别的时候,漫天飘卷的雪就像春天盛开的无数花朵一般,盈盈入眼;而今回至故地,看到无数盛开的春花,却感觉入眼的是弥天盖地的雪花。透过这样的景象,你能品味出离人与回乡者怎样的心境呢?
分离时,悲凉之雪景原本会引发离人悲凉之情的,而那如花的感觉,却让人体会到送行者传达给离人的亲情或友情的温暖,抑或是旅途的前方给离人带来的希望之温暖,悲喜之情便这样交织于“雪如花”的意境之中了!
回还时呢?盛开的春花原本能带给回乡者无尽的温暖的,为什么却让其有“似雪”之感?是物是人非的现实让他产生了悲凉之感,还是不见当年的送行者而心生悲凄?
于是,这两句结构精巧、意境华美的诗,便像《诗经》中《采薇》的尾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给人留下了不尽的悲欣交集的回味。很多年后,北宋大诗人苏轼在《少年游》中写道:“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其中的“飞雪似杨花”与“杨花似雪”,不是跟范云这两句诗颇为相像吗?
与范云同时期的诗评家钟嵘在《诗品》中评其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从这首小诗中,你看到它清通条畅、委婉含蓄、飘逸曲折的风姿了吗?
名句赏析
简要描绘这首诗的后两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展现的画面,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含花的诗句篇3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准确无误,默写要求无错漏字、词、句,培养识记能力。3.能够理解和运用古诗文名句。考查的内容有: 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背诵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精彩段落及名句4.记诵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原题再现】
4.古诗文默写(8分)(2011年山东省临沂市)
⑴《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⑵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⑶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鸟儿快乐忙碌的生活来展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⑷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诗句是:_______,_______。
⑸读诗既可陶冶情操,启人智慧,又可感悟哲理,引人深思。请你默写出四句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
2011年临沂中考古诗文默写真可谓异彩纷呈,注重积累能力的考查,纵观这五道小题,⑴和⑶题是理解型的默写,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诗文含义的基础上填写诗文原句;⑵和⑷属于运用型默写,结合具体语境和课文篇目甚至相关提示,准确填写诗文原句;⑸题属于主题型默写,要求根据同一主题,在具体语境中连续默写几句诗文名句。这一形式具有运用性、整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屡屡出现,应该引起注意。做好⑴至⑷题首先要认真思考每到题目中的题干要求,仔细思考题干要求的默写的诗文中的哪一句话,看看与题干的要求相符合,在草纸上默写出该诗句,注意默写时不要出现错、漏、倒字的现象,书写时要规范工整美观即可。要想做好第⑸道题目,需要打开自己的古诗文积累库,从中提炼出自己积累的古诗文名句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按照有课内到课外,有短的到长的(每句字数)这样的原则去默写,同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写完正确的诗句后,一定要正确的写出作者即可。
【参考答案】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⑸示例:①问渠哪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④神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方法指津】
从复习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认识,保持良好心态。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要保持兴趣,做到持久而准确地记忆,一旦面临试题,便能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地写下来。2.巧学妙记,提高识记效果。重复记忆是复习名句名篇的生命线。一要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搞定难以记忆的;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分散重复记忆;三要采用分组分类、互相提问和反复复习等方法;四要加强理解记忆,特别是对那些表现积极进取意义的治国治家、志向追求、友谊亲情等中国人民传统美德的名句名篇,要认真理解,促进深刻记忆;五要及时检查,借助运用进行巩固。经常运用是抵制遗忘的好办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3.书写规范,避免书写错误。记忆名句名篇,除古诗文外,还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如现当代作品、知识短文、注释中的引语等,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都应作一番系统梳理。
从考试来讲:古诗文默写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和默写诗文的能力。解答古诗文默写题时要做到:1.正确理解具体题型的要求,按要求默写,特别是要看清题干提示的篇目和作者。2.准确记忆古诗文名句的关键字词,默写古诗文名句尤须注意不能写错字。特别要注意分清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区分形近异义字,突破生僻难写字。3.明确语句出处、理清语句顺序。
【试题演练】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也许你经历过离别吧!请你默写出四句“送别”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诗人写诗作词时,往往只用简短的字句描述所用典故,却能将典故的原意较完整地托出,从而大大增加了诗歌内容的含量. 总的来说典故使诗词更有可读性,你在初中阶段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含“典故”的诗句吧!请你默写出四句“用典”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岳阳楼记》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杜牧《赤壁》中蕴涵机遇造人,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含花的诗句篇4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含花的诗句篇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④追随⑤春社⑥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⑧夜叩门⑨。
【注释】
①选自《剑南诗稿》。 ②腊酒浑:腊月里酿造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③足鸡豚 (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④箫鼓:吹箫打鼓。 ⑤追随:紧跟着。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⑨叩门:敲门。
【品赏】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风光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诗的头两句,用“莫笑”和“足鸡豚”这些亲切的词语,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对山村风光的描绘,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复”二字同义,再和“疑”字一起,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字一起,描绘出绿树荫荫、鲜花灼灼的令人惊喜的景象。诗的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箫鼓齐鸣,衣冠简朴,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这里的热情招待、优美风光、淳朴民俗,使诗人兴致勃勃,但诗人没有直接叙述这种心情,而是通过另一种形式曲折地表现,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足见其兴致浓厚而强烈。
【考点预测】
1.赏析重点字词。这首诗扣住一个什么字展开的?试简要分析。“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理解重点句子。如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3.把握作品意境。请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4.体会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真题链接】
1.(2010年山东泰安卷)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2011年湖南邵阳卷)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
, ”一句,与《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意境相似。
3.(2011年山东淄博卷)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其蕴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分析。
4.(2010年湖北咸宁卷)这首诗三、四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5.(2008年广东广州卷)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6.(2008年河南卷)
(1)请概括诗人陆游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含花的诗句篇6
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词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1 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的心境是欣喜。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是“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那么解答这道题,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2 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3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词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同时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4 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5 要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又如王禹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对仗联,颔联用了比喻的手法,颈联采用了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下山后乡村的静与美。
6 学会赏析抒情句
含花的诗句篇7
首先是描述对象原则。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词语品味、语句赏析、手法分析等,归根结底是品赏诗歌的词语和句子,而它们总有自己的描述对象。所以,在拟定答案时,第一要考虑的是,试题要求品赏的词语或句子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诗人用这个词语或句子描述对象时用了什么手法,该词语或句子具体描述了对象什么样的特点。例如,韩愈的《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该诗咏物抒怀,借无人欣赏的榴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或程朱理学不为时人接受)的情怀。要赏析首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先要弄明白该句描述的对象是榴花,并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观赏者眼睛被榴花照亮的感受来描写榴花的繁盛、艳丽。因此,拟定答案时,第一个要点便是:“照眼明”写出榴花给人耀眼的感受,该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榴花的绚烂、美丽。
又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材料为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二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回答时,首先应从描述对象的角度赏析,得到第一个要点:“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其次是诗意指向原则。古人认为“诗缘情”“诗言志”,“情”“志”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情”“志”,指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具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歌中字的锤炼、句的润色、篇的布置,都以“情”“志”为核心,为“情”“志”服务。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考查诗歌,实际都要关涉到诗歌的本质――诗意(即“情”“志”)。因此,“诗意指向”成了拟定诗歌鉴赏答案的又一基本原则。我们在赏析《榴花》首句时还应从“诗意指向”角度分析,于是有了第二个要点:目睹鲜红、艳美的榴花,诗人内心充盈着无限的赞叹与喜悦。同样,品味《东坡》诗中“铿然”一词,也应从诗意指向角度考察:因前文“荦确坡头路”交代了东坡道路坎坷,“铿然”一词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诗意指向原则,正符合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的论述。考生答题时容易忽略这一点,高考拟定的答案有时也出现失误,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对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表达效果的分析是“(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就疏漏了诗意指向――传达出飞流直下的瀑布撞击诗人心弦的强烈感受。
再次是具体概括原则。所谓具体概括,即答题时不但要概括叙述,更要具体分析,而且是具体性的概括。如欣赏刘长卿作于歙县任上的《酬李穆见寄》的尾句: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赏析尾句时,不能简单概括为“末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因为这是“万能公式”,是滥语套话,实质并没有扣住诗歌具体内容作答:寓怎样的情感于什么样的景物中?说它含蓄无限,那它到底创造了怎样的意境?依据具体概括原则,其答案可以拟定为:“青苔”交代诗人居住之处人迹罕至的“地僻”,“黄叶”渲染凄凉、惨淡的景象;“青苔黄叶满贫家”一句,暗示诗人官场失意,含蓄地传达出内心孤寂、落寞的情怀;用景语“青苔黄叶满贫家”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咀嚼、品味的余地,富有含蓄无限的艺术魅力。如此作答,才包含了这首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内容。答题时概括而不具体,是考生常犯的毛病,同学们平时复习中应当重视这方面的细节问题,力求避免在考试中出现概括而不具体的偏失。
最后是多角度分析原则。有时,诗歌鉴赏题目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答案才能较为全面。如赏析《东坡》“铿然”一词妙用时,还要注意“铿然”声响的衬托作用: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东坡月夜的宁静、幽谧。再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鉴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含花的诗句篇8
一、选择题
1.本诗属于()
A.歌行体
B.七绝
C.律诗
D.杂言诗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对偶
B.夸张比喻
C.对偶比喻
D.比喻顶真
二、填空题
1.岑参是盛唐时期的___________诗人。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__________诗;从内容上看又是一首__________诗;从体裁上看属__________体。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
5.“瀚海阑干__________,愁云惨淡__________”。
6.“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1.瀚海阑干百丈冰。
2.中***置酒饮归客。
3.风掣红旗冻不翻。
4.将***角弓不得控。
5.狐裘不暖锦衾薄。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五、简答题
1.全诗共分为几层?每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诗中“愁云”二字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三、四句诗历来为人们称赞不绝,它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六、背诵这首诗
参考答案:
一、1.A 2.B
二、1.边塞
2.边塞;雪中送人;七言歌行
3.比喻;夸张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百丈冰;万里凝
6.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1.沙漠;纵横的样子
2.使……饮
3.牵引,拽,此指狂风劲吹;(红旗)冻住,连劲风也无法将它吹动
4.引弓
5.被子
四、
1.(大雪突如其来,铺天盖地)就如同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万株梨树的梨花骤然开放一样。
2.辽阔的大沙漠里纵横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的阴云。
3.眼见你(骑马)的身影在山路转弯处消失,雪地上徒然留下你马蹄的印迹。
五、
1.这首咏雪送人之作共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前四句,描写白草摧折,八月飞雪,一夜之间漫天皆白,遍地碎玉,满树银花的奇景,好一幅气势壮阔的塞外风雪***。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通过将***、都护的感受写边疆奇寒,以狐裘不暖,铁衣难着,角弓难控等典型事物,极力渲染边塞的严寒环境,反映了边塞将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英雄气概,同时诗人的心情也由欢乐变为深沉。再下来的四句是第三层,写饯别,作者以前文广漠浩瀚、冰天雪地、愁云满天的冷与帐内推杯换盏,依依惜别,胡乐齐鸣的场景相对照,映衬出别离在即的严酷与强作欢颜的愁苦,并以纷纷暮雪,北风卷地,风掣红旗等景物的形象描绘,渲染出送别的气氛。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轮台送友,雪满天山的送别场景,表明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最后以山回路转望君不见,雪山空留马蹄印痕,写出友人走后作者那种久久凝望,雪中伫立的情态,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2.“愁云”的“愁”字既有对朋友在雪寒冰封的气候条件下将长途跋涉的忧愁,又包含着朋友分手时的离愁。
这首雪中送友诗,前十句写雪,后八句写送人。“愁云”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它将写雪景与写送别之情巧妙地连结起来,使诗由描写塞外雪景自然地转入对送别场面的刻画。
含花的诗句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诗词 鉴赏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语言特色鉴赏
“言为心声”。不同诗人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或明快直露或婉约含蓄,或清新淡雅或绚烂热烈,或浪漫绮丽或沉郁顿挫……鉴赏诗词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句,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如:《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问:结合诗中情境,说说你对“人闲桂花落”一句中“闲”字的理解。
答:“闲”在诗中有悠闲、闲静的意思。在静谧的春山夜间,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被诗人觉察到了。既写出了春山环境的宁静,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静,将诗人心境与春山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二、千古名句鉴赏
“言微旨远”。诗歌中往往有看似平淡却含义深远而起到画龙点睛的句子,它高度凝聚诗人的独特情感而被流传成为名句。鉴赏时,一般先要指出该句子具体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展开联想再现诗中情景(画面)并概括其特点,然后分析该名句的表达作用(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深刻哲理)。
如:《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末两句是千古名句,请你对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春色”和“红杏”人格化。描绘了一幅“春色”关不住,“红杏”探出墙外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景中寓理,说明了新生事物是束缚不了的,它总会冲破束缚。
三、思想主题鉴赏
“诗以言志”。诗人在写诗时,往往把自己当时最真、最纯、最美的情感提炼出来,倾注在警句或诗眼中来反映自己的鲜明个性。鉴赏时,一般先要找出诗眼、警句,并进行意境提炼,再联系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个人际遇及情感抱负,然后揭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哲理。
如:《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问:诗歌最后两句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两句表现了歌女不知亡国之痛仍唱绵绵之音的情景。借以写出当时官僚贵族沉溺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腐朽而空虚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四、意境形象鉴赏
“情景交融”。诗人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称为诗的意境。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鉴赏时,一般先要指出诗句中的意象组合运用了什么手法,再展开联想再现诗中情景如何交融并概括出意境特点,然后分析其表达作用。
五、艺术手法鉴赏
含花的诗句篇10
关键词: 隐 修辞 含蓄蕴藉
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文字游戏不外三种,第一种是用文字开玩笑,通常叫做谐;第二种是用文字捉迷藏,通常叫做“谜”或“隐”;第三种是用文字组成意义很滑稽而声音很圆转自如的***案,通常无适当名称,就干脆叫做“文字游戏”亦无不可。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看,诗歌创作的审美需求是低于实际需要的。换句话说,中国诗歌创作关注的是个体生命或社会存在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为了游戏、娱人或自娱,其提升个人修养,完善个人人格的主观意志强烈,其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愿望也往往成为诗歌的主题。朱光潜试***挖掘一些民间歌谣创作上的谐、隐、文字游戏作为立论的依据,从非主流文学对主流文学的特征进行说明,是不够充分的。
然而,朱光潜的一些诗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诗歌“隐”的来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认为:“诗歌在起源时是神与人互通款曲的媒介。人有所颂祷,用诗歌进呈给神;神有所暗示,也用诗歌传达给人。”这种神秘玄奥的传达方式,大多是隐语,民间诗歌是这样,一些庙堂诗歌更是这样,各个时代的诗人也受其影响。从诗歌创作心理和读诗者的心理来看,“突然看到事物中不寻常的关系,而加以惊赞,是一切美感态度所共同的。屈原的‘香草美人’大半有所寄托,他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很大无庸讳言。阮籍的《咏怀诗》多不可解处,颜延之说他‘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这个评语可以运用于各个时代的咏物诗和咏史诗。
诗歌“隐”的特征需要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实现。陈望道把修辞分为两类: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类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注意在消极方面,没有丝毫的含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第二,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又把积极修辞分为五类三十八种。下面对实现诗歌“隐”的效果的修辞方法予以介绍。
一、譬喻
譬喻的效果不全如此,不过有一部分属于这一类。一些***治讽喻诗,对于统治阶级的丑形不便直接暴露,往往借助形象予以讽刺。《诗经・魏风・硕鼠》把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哀怨之情得以控诉。《诗经・风・墙有茨》对统治者的荒***及其影响进行了委婉的嘲讽。同一喻体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造成了诗句含义的不确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唐・李白《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用流水难断形容愁思难了。“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唐・白居易《长恨歌》)用自然界常见的景色来形容杨贵妃的雪肤花貌以及寂寞哀怨的痛苦情态,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浪漫主义笔调,把北风比作春风,把雪花比作梨花,想象新奇,感情格调爽朗。梨花可喻人喻雪,意蕴丰富。
二、双关
隐语用意义上的关联为比喻,用声音上的关联为双关。双关在民歌中广泛运用,在文人诗中也大量存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丝”既指蚕丝也暗指相思,“泪”既指烛泪也暗指离人的眼泪,巧借事物形象抒情。陈望道把双关语对于表明主意的语辞关系分三类。一是音类同。“奈何不可言,朝看莫牛迹,知是宿蹄痕”。(《读曲歌》)“蹄”跟“啼”表里相关,二者意义不相联属,不过在诗文中似可相互替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唐・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谐音双关。二是音形双关,音形都可通用,而字义不同,就义作双关的。“自从别欢去,叹声不绝响。黄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春歌》)“苦”指黄檗的味苦,也指女子内心的痛苦。“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答李淑一》)杨柳,本指杨树和柳树,此处字面上含有杨花和柳絮的意思,但实际上是指的妻子和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诗人借杨花和柳絮飞飘上天,喻指杨、柳两***的英魂永垂不朽。三是音形义类同,即所谓指桑骂槐。旧小说里这样的例子较多,诗歌中也有这样的例子。“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跨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天安门***诗抄・向***请示》1976年、、把持中国部分高层领导权时,为非作歹,妄***篡夺中央领导权,对此人民非常痛恨,但迫于当时***治形势,只能采用隐晦曲折的方式予以揭露。
三、引用
引用即用典,一些诗词作家偏爱用典,用典与诗词的其他内容切合,增加了诗词的文化蕴涵,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宋・苏轼《水调歌头》)此词内容难以确解,若联系前人的诗文,苏轼的思想感情变化线索脉络分明。“乘风归去”,苏轼常以谪仙人李白自比,把自己看作是由天上贬谪到人间的。“琼楼玉宇”,《大业拾遗记》载:“瞿乾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灿然。”“高处不胜寒”,《论衡・道虚篇》曰:“项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之去,三年而反。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有卧形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见月上下幽冥,不知东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怆。’”“起舞弄清影”,苏轼借这些典故传达了矛盾寂寞的情怀,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庄子・齐物论》说,庄周在梦里变成了一只蝴蝶,醒后就产生了疑问: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望帝,周末蜀国国君杜宇的称号,相传他有离国失恋的痛苦,死后化为怨鸟杜鹃,哀鸣不止,口角流血。前句言豪情如同几场幻梦,后句说春心化作一片悲凉,与诗人追忆平生自伤往事的感慨是相同的。李商隐运用典故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达到了浑融的程度,历来为人们所激赏。
四、移就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熔铸在所描写的景物上,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诗句往往会产生多解的可能性。“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唐・李白《菩萨蛮》)描写的是山林晚景,但诗人分别赋予山、绿色以寒与伤心的属性。这两种属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属于山与绿色,而是属于人的感受,之所以有“寒山”“伤心碧”,是作品主人公自身情感转移所致。“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唐・白居易《长恨歌》)其中伤心的并非月色,断肠的也不是铃声,而是诗中主人公,这种感觉上的转换,使读者在理解中获得新异的感受。“凌人古受氏,吴氏夸雄姿。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司马》)诗人柳宗元把事物之间的一些复杂逻辑关系通过移就展现出来,显然寂寞的是人而不是富春水。但诗人看到富春水,进而推断逝者的寂寞情感,由此发出逝者对富春水的寂寞感慨。诗人的感情与逝者的感情,现实的感伤与历史的感慨交融在一起。
五、婉转
“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委婉辞”。诗歌中运用这种辞格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写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另一种是咏史抒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歌前三句撷取了九种景物极力渲染了秋天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烘托游子之悲。诗意通过诗人所描绘的画面的内容巧妙地传达了出来。王国维给予此诗很高的评价:“《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元剧之文章》)“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孤桐越老,树根越粗壮;烈日越暴晒,树叶越茂密旺盛。“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赤壁》)诗句感叹周瑜成功之侥幸,实是发泄诗人心中抑郁不平之气。杜牧自负有将才而不为用,故借周瑜事慨叹自己生不逢时。
六、倒装
从形式上看,倒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序倒装,一种是诗句倒装。人们往往把倒装看成是合乎音律的需要,事实上有时更是为了取得陌生化,延长感知时间的艺术效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志南和尚《绝句》)如果换成自然语序: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诗句便索然无味。诗句前后颠倒,可以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宋・辛弃疾《浣溪沙》)正常的句序是“路转溪头忽见,旧时社林边茅店”,但不足以表达夜行遇雨的游子在见到旧时茅店的喜悦之情。同时运用两种倒装形式的诗句也有存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唐・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语序应该为“乱离中青春已过,征战后白首相逢”。“白首”与“青春”置于句首,有强调征战经历时间长久之意。此外诗句把“白首”置之句首,有引起读者思考征战给予人民带来的灾难的作用。诗句变换,诗意蕴藉,值得玩味。
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也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寓言十九”的***景诙奇诡怪,宏大无比:从广阔的宇宙长空游尘到无形内心的幽思隐情,从奇特变换的自然景观到形形的社会人生画面。不过作者只是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对人生自由的向往与摆脱人生困境的渴望,意蕴深刻。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说“诗为禅客添花,禅是诗家切玉刀”,以禅入诗,以体验禅的思维方式来创作诗歌,对含蓄蕴藉的诗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诗人借助一些修辞方法使得诗歌内容达到“隐”的效果,与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在论诗的时候强调的是社会***治作用,诗歌反映的社会***治问题要为统治者所接受,一定要采用委婉的方式。而一些个人抒情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时曲折隐晦可以看作是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文化不肆张扬的表现,它根植于我们民族的心里。这样,含蓄蕴藉的诗歌,自然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涓涓细流。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