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诗句篇1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拟把疏狂***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酒不醉人人自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烟拢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的诗句篇2
如同词有词牌,谜有谜格一样,酒令则有令例,违例即是违令。大致的游戏规则是:在宴会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后按令例依次对答诗句、文字或做其它规定的动作,违令者即被罚饮。
有口诗令:从发令者始,依次各背诵古诗一句,三、五、七言皆可,但一定要有口字或口字旁的字。如发令者说:“叶脆晚枝空”或“鱼戏水知春”,皆有口,令成。对答者若说:“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梅花落出疑残雪”,皆无口则违令,罚饮。
无口诗令:与有口诗令相反,行令之古诗应无口字或口旁。如发令者说:“城边柳”或“滔滔江上波”,皆无口,令成。对答者若说:“客醉山月静”或“心向白云闲”,因有口,皆违令。 诗分真假令:发令者说一诗词佳句,对答者依次辨其内涵真假。如:“门泊东吴万里船”(真船)、“花开十万藕如船”(非船);“葡萄美酒夜光杯”(真酒)、“寒夜客来茶当酒”(非酒);“经雨不随山鸟散”(真雨)、“休将云雨下山来”(非雨)。
天干诗令:“天干”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一部分,分为“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席者依次限时背诵古诗一句,句中某字应为“天干”之一,或带有“天干”偏旁,超时、违令者罚饮。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其中甲属“天干”;“一任群芳妒”,任字右边为壬,也属天干。
地支诗令:“地支”是中国“干支”纪年的另一部分。具体分为“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与席者依次限时背诵古诗一句,句中某字应为“地支”之一,或带有“地支”偏旁,超时、违令者罚饮。如:“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句中“酥”、“酒”两字均带“酉”字,属“地支”,而柳带有“卯”字,也属地支。再如“良辰美景奈何天”句,其中“辰”字属“地支”。
五行诗令:“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入席者依次限时背诵古诗一句,句中某字应为“五行”之一或带有“五行”偏旁,超时、违令者罚饮。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句中火属“五行”。“折戟沉沙铁未销”,句中“铁”、“销”两字均为金字旁,皆属“五行”;从广义上说沉沙两字带“三点水”,也属“五行”。
颠倒令:发令者先说由三字组成的反义词一句,然后接一句诗,接对者再把反义词颠倒过来,也再接一句诗。不工、违令者,罚饮。如:“动似静,万顷碧潭澄宝镜;静似动,长桥影逐酒送。来似去,潮翻巨浪还西注;去似来,跃马翻身射箭回”。
粘头续尾令:又名“连环令”,此令行法颇多,内容限定诗句或成语,发令者先说一句,邻席取其尾字作句首接续。如限定诗经,发令者说:“福履绥之”,邻席依次说“之子于归”、“归宁父母”……,以此类推。尾字若出现“福”字,则有循环的可能。这时发令者要饮酒收令,违令者罚饮后成为令家。如限定成语,发令者说“千辛万苦”,邻席依次可说“苦尽甘来”、“来之不易”……以此类推。
重叠双飞令:从发令者始,依次各诵古诗一句,句中既要有“声”字,又要有一字重叠,违令者罚饮。如:“卧听村村打麦声”,此句中有“声”字,且村村重叠,令成。若诵“蝴蝶纷纷过短墙”或“此处有声胜无声”,前者虽纷纷重叠,但无“声”字,违令;后者虽有两个“声”字,但无重叠字,也违令。
改诗令:发令者故意将诗句读错一字,依次请宾客用诗句解释你的错句,违令者罚饮后为令家。如发令者说“少小离家老二回”,便向邻席发问:“明明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怎说是老二呢?”邻席答:“老大嫁做商人妇。”令成。若下一位说“菜花依旧笑春风”,并问邻席:“分明是桃花依旧笑春风,为什么说菜花呢?”邻席答:“桃花净尽菜花开。”令成。
以上的简述仅仅是“酒令”这座文化冰山之一小角。《红楼梦》中,酒令更是花样迭出、雅俗兼备、令人难忘。什么“女儿令”、“花名签”、“祝寿令”、“牙牌令”、“月字流觞”,酒令之丰富多彩令人咂舌。但仅这小小的一部分,就足以显示出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高雅品位。
链接――游戏令
酒令起源儒家“礼”。原来为维护“礼”、专门为贵族制定的酒令,到魏晋南北朝后成为劝酒、赌酒的游戏,行酒令的目的主要为了活跃酒席上的气氛,使饮酒更富有趣味。中国酒令花样纷繁。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专业人士可以任意选择适于自己的酒令,增加饮酒趣味,尽享饮酒乐趣。
上文所述为酒令中的文字令,文人饮酒讲究“雅”,划拳行令“大呼小叫”,未免有失大雅,所以《红楼梦》中袭人主张选“斯文些”的酒令玩。一般人争奇斗巧、显示才华的文字游戏来不得,只有选雅俗共赏、简便易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令,其玩法种类之丰富多彩,即使现代人在喝酒游戏时也未必想到――
传花
用花一朵,也可用其他小物件如手帕等代替。令官蒙上眼、将花传给旁座一人,依次顺递,迅速传给旁座。令官喊停,持花未传出的一人罚酒。这个罚酒者就有权充当下一轮的令官。也有用鼓声伴奏的。称“击鼓传花令”。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击鼓、座客依次传递花枝,鼓声止而花枝在手者饮。
筹令
竹制筹令,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用时不必费脑筋而又颇有趣味,因此文人聚饮和闺房集宴多用之。他们在酒筹上铭刻经书或诗、词、曲成句,或《西厢记》、《水浒》、《红楼梦》中人名,并由此引申出敬酒、劝酒、罚酒等名目。1982年,在江苏丹阳县丁卯桥出土的金龟背负玉烛筒中就有酒令筹五十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筹令。
拍七
拍七进行时要求速度快,使行令者忙中有错受罚,从令官报数,1234顺报,至明7(7、17……)和暗7(7的倍数14、21……)时,应报者拍桌而不出声。失口出声报数的罚酒。下一轮即从罚酒人从头报起。
猜谜
是群众性的智力游戏。行令时通常可以和传花、拍七结合进行。如由罚酒人出谜面,由下一轮传花、拍七的输家猜谜底。猜不中者罚酒,如猜中则出谜人罚酒,猜中者并有下一轮出谜权。猜谜还可以限定范围、加限于席上所有物或室内所有物之类,由令官行令前宣布。
占花名
若干根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题一句旧诗,并附有饮酒规则,如:“杏花,仙瑶极品,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此,定遇有缘人,共贺一杯”、“梅花,清姿傲骨,梅花竹里无人见,自饮一杯,下家掷”、“蔷薇花,绝胜佳人,无力蔷薇卧晓枝,海棠花陪饮一杯,同年、同姓者陪饮一杯。”行令时一人抽签,依签上规则饮酒。
藏钩
当酒令敏演到唐代时,形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当时较盛行为“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即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这好似现在的“猜有无”一样。
酒的诗句篇3
摘要:根据笔者求证,杜诗中“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中“没”字不是“波”字,应该训为“钻进水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应该训为“香”;“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中“雀”字是“鹊”,应该训为“麻雀”。
关键词:杜诗 训诂 “波” “臭” “雀”
《杜诗》自传世以来,备受历代学者的青睐与关注,光是训诂注解就不下千种,有关研究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在这卷帙浩繁的注解训诂当中,曲解是难免的。在这里,本文就一些曲解与错误的注释略微做些校正,敬请萧老师指正。
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中“没”字训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的这句诗,大多数本子都写作“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但是,宋敏求的本子却是“白鸥波浩荡,万里谁能驯?”至于这点,苏轼早就指出来了,他在《东坡志林》里就提到:“子美‘白鸥没浩荡’,言灭没于烟波间耳。宋敏求谓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神气索然。”对于这点,杜诗注解的集大成者仇兆鳌似乎也非常同意这种观点,他在《杜诗详注》中不仅引用了苏轼的这句解释,而且还在后头引证到:“今按《易林》‘凫游江海,没行千里。’此没字所本。”从“凫游江海,没行千里”来看,“没”字是钻进水里的意思,因为野鸭在游水的时候会经常性地钻进水里潜行,而从苏轼的言辞“灭没于烟波间耳”来看,“没”当解释为灭没、消失,意思是白鸥消失灭没在浩淼的烟波当中了,这里既含有白鸥纵向钻进水里而灭没的意思,也含有白鸥横向消失在广阔的烟波当中的意思。笔者按:照苏轼这样理解“没”字,白鸥那种浪里击水的气势还是可以跃于纸上的,如果将“没”字改为“波”字,那么白鸥悍然凛冽的气势完全没有了,进而整首诗的诗意也大打折扣了,所以,宋敏求的这种解释是完全不可取的。周振甫先生对于这点,也作出过解释:“杜甫的《奉赠韦左垂丈二十二韵》诗,写鸥鸟在浩渺无边的万里烟波之中飞翔,没有谁能够驯服它,写出了广阔的境界,写出了鸥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指灭没,消失。写白鸥的消失,才能显出万里烟波的广阔。这个‘没’不是钻进水里的意思。改成‘白鸥波浩荡’,显不出白鸥的自在飞翔,所以毫无精神了。这样一改,意义也全变了。”在这里,周振甫也重新强调了“没”不能作“波”解,但是,他却认为“没”应理解为白鸥横向飞逝于波涛当中,而不是纵向钻进波浪当中。笔者按:杜甫曾着笔咏过白鸥,“江浦寒鸥戏,无他亦自饶。却思翻玉羽,随意点春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几群沧海上,清影日萧萧。”(《鸥》)①由其中的“点”与“浴”可以看出杜甫眼中的白鸥确实是钻进水中了的,而“清影日萧萧”也可以看出它们不是像周振甫所说的最终消逝的;另外,根据《生物百科辞典》:“白鸥属于鸥科,主要分布于北美、亚欧大陆北部,包括有中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善飞,能游水,常随潮而翔,善捕鱼,常常随潮起时鱼被潮卷出水面而钻进水中捕鱼。”由此可见,白鸥喜欢随潮而翔是觅食的需要,因为潮起会有鱼被卷上水面,而钻水捕鱼也是它们的本性所在,它们一般不会像大雁或雄鹰那样翔于空中而最终消逝的,所以,宋敏求因为不了解白鸥随潮而翔的习性而曲解了杜甫作诗的本意了,同样的,周振甫也因为不知道白鸥有在潮中捕鱼的习性而作出了错误的解释。
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训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历代诗词名句辞典》中被解释为:“那些朱门内的高贵人家家里,吃剩下酒肉都己经发臭了,朱门的路上,有因饥寒被冻死的尸骨。”其中“臭”字被训诂为发臭,在今天看来,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今天“臭”字基本上只剩下“臭味、难闻的气味”这种意思了,所以在中小学教材当中,其中的“臭”就被解释成“臭味”了。“臭”在《说文》当中为小篆,“从自(鼻之本字)从犬”,属会意字,解释为:“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可以见得,“臭”的最初意思就是指气味,但气味有“好闻”与“难闻”两种,所以在后世的文献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意思都得到了运用。例如:“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传》),“臭,香也”(《龙龛手鉴》)这两例“臭”都训为“香味”;另外,“工匠饥死,长安皆臭”(《后汉书.隗嚣传》),“臭,恶气息”(《玉篇》)这两例则训“臭”为“臭味”。所以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就引起争议了,有的认为“臭”应训为“臭味”,他们的理由是:在《杜诗详注》中,仇兆鳌在这句诗后引证到“《孙子新书》:楚庄攻宋,厨有臭肉”,另外,杜甫也曾有诗写道“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②根据句意,这两处的“臭”应训为“腐臭、臭味”才合理,所以这些学者们就根据这个认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应训为“臭味”,而且这样解释也不悖整句诗意;而有的学者认为“臭”应训为“香味”,他们的理由是:肉可以臭但酒不可以臭,另外,何逊有诗“枝横却月观,花臭绕凌台”,更重要的是,明人叶敬平也有诗“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这两处“臭”必须训为“香味”才能意思通达,所以这些学者们就根据这个认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应训为“香味”,这样解释同样也不悖整句诗意。笔者按:首先,杜甫写过有“肉臭”(“富家厨肉臭”),但却没写过“酒臭”的,纵观整个杜诗,有把酒遣兴的美酒:“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晚晴》);“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三);“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收河南河北》)等等,也有借酒浇愁的苦酒:“愁多任酒醺”(《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得云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落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四首》)“潦倒新停浊酒杯,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兴八首》),由此可见,杜甫他自己也知道酒是不会臭的。另外,有些学者认为,美味佳肴与后面的“冻死骨”意思不搭,笔者却觉得,“朱门酒肉太多吃喝不完,都变质发臭了”跟下一句“路有冻死骨”同属切责之语,不能天生张力,而杜甫比较喜欢在两句诗之间制作张力,赫赫豪门与荒凉小路对比,富人们美味佳肴的享受与穷人们忍饥挨冻而死的身躯相对,这样才更显张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元稹也曾写过诗句“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市卒酒肉臭,县胥家舍成。”(《估客乐》)这里的“酒肉臭”必须训为“很香很美味的酒肉”才能意思通顺,元稹是中唐时期的人,杜甫的这句诗是很有可能看到过的,如果这样,元稹不可能不顾及杜甫的诗句而将“酒肉臭”表示成美味的佳肴,即使没见过这句杜诗,那也能说明唐人很习惯于用“酒肉臭”来表示美味佳肴了,还有一点得注意,明人叶敬平也有诗“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杜甫在宋以来地位就非常非常地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明清,所以明代文人不可能不熟悉诗圣杜甫的这句诗,既然他熟悉这句诗,那怎么可能把诗圣的诗句搬到自己的诗里就完全弄反意思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杜甫原来诗句“酒肉臭”的本意应该就是“美酒佳肴”的意思了,至于今天很多人都习惯“酒肉臭”是“酒肉腐臭”的意思,很大原因就是“臭”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香”的义素在里面了,而只有“难闻的气味”这种意思,所以,近人习惯性也将杜甫的诗句弄错了。
三、“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中“雀”字训诂。(《羌村三首》)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注道:“柴门鸟雀(当做鹊)噪,归客千里至。”(《羌村三首》)并在后面引证了一例“陆贾《新语》:乾鹊噪而行人至。”笔者按:仇氏单凭一例“乾鹊噪而行人至”而证明了杜诗“柴门鸟雀噪”中“雀”应当是鹊,这是十分不明智的。宋玉在《高唐赋》中也曾这样描写过“从雀嗷嗷”,“嗷嗷”跟“噪”意思差不多,那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杜诗“柴门鸟雀噪”中“雀”应当不是“鹊”而是“雀”?其实,“雀”和“鹊”是有着很大区别的,“雀”是指麻雀,“鹊”是指“喜鹊”,根据《生物百科辞典》:“喜鹊一般在高大乔木的顶端筑巢栖息,特备喜欢把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而麻雀的巢很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一般筑在低矮的灌木丛当中,有时也建在民宅的屋檐下甚至墙洞中。”杜甫住的是草堂,草堂是特别适合麻雀筑巢的地方,而喜鹊是不会选择这样低矮的茅草屋或其周围来筑巢的。另外,杜甫也有描写过麻雀和喜鹊的诗例,“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月三首.其三》)③根据《生物百科辞典》:“鹊和雀不同,它敏捷,善飞,不仅飞行速度极快,而且飞程相对来说比较远。”可以确定这里是指喜鹊或者是跟喜鹊相近的鹊类;而在“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赠别贺兰铦》)④“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除架》)⑤根据《生物百科辞典》:“麻雀的巢很简陋 ,以草茎、羽毛等构成,一般筑在低矮的灌木丛当中。”可以确定在这荆榛草丛里的确实是麻雀,所以说杜甫的那双慧眼是不会不明辨事实而随意把错误的事物写进诗中的。这样的话,根据事实,“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中“雀”字是正确的。
注释:
[1]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四册第1531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2]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四册第1666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3]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四册第1630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4]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三册第1071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5]见于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第615页,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参考文献:
[1]徐有富著.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第八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2]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四册)[M].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630页
[3]席红.浅谈训诂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期
酒的诗句篇4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20课《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懂得诗意,吟诵《送元二使安西》。
2.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和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在三年级就已经把《古诗70首》背熟了,关于送别的诗句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背)
师:同学们,古时候没有电话,更没有微信。朋友之间一分别,就是三五年,甚至是永别。正因此,诗人在送别友人之后常会作诗一首,记录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去见证他和友人的话别。
【设计意***:通过引导学生背诵之前积累的送别诗,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二、 读准字音,理解诗题,了解出使路线
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一读题目。
师:王维要送的这位好友叫什么吗?(元二)
师补充:元二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他的友人都称呼他元二。
师:那“使”的意思就是(出使)
师:那王维送别元二要去哪里啊?(安西)
师补充:安西,它是当时唐朝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片)
师:王维送别友人出使安西,你们知道他在哪里送的?(渭城)
师补充:渭城(示红)是古人送行的中转站,唐人送别朋友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
师:(播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荒无人烟、黄沙漫天、寸草不生)(板书)
师:这首诗除了安西、渭城,还有一个地名,谁发现了?(阳关)
师补充: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是旅客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师:(***片)我们已经知道元二出使的路线,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送别时的场景吧。自己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师: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当它代表不同意思的时候读音也不同,这里读客舍(shè第四声),对了,那客舍的意思就是旅馆、客栈。
【设计意***:本环节引导学生读准课题、说课题意思。针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教师在讲解时采用借助地***路线的形式,使三地一线的位置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上简单讲解,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渭城”与“安西”两城之间的路途遥远,也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三、 想象画面,细品诗意,入境悟情
(一) 研读诗歌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师:读诗的前两句,说一说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柳色新”读出柳条特别嫩绿。
师:所以“新”指的是……
生:初春时候柳条长出新芽,所以“柳色新”。(读)
师:是呀,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让你想到……(杨柳青青)(板书)
师:除了杨柳青青,你还看到什么呢?自己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从朝雨我看见了蒙蒙细雨。
师:朝的意思就是早晨。
师:所以早晨的雨就是蒙蒙细雨、小雨了吗?为什么不是?
(因为是小雨才能打湿路面的灰尘而不是冲刷)
师:“拧保ㄊ竞欤,看看它的偏旁,再联系诗句,想象画面,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师:是的,“拧本褪恰按蚴”“湿润”的意思。“拧弊钟玫煤苡蟹执纾蒙蒙细雨落下来刚好打湿路面的灰尘,所以早晨的雨是“蒙蒙细雨”。(副板书)
指名读。
联系这两句诗,除了杨柳青青、蒙蒙细雨,你还看到了什么?(客舍青青)
师:客舍怎么会是青色的呢?
师:联系上一句中的蒙蒙细雨,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蒙蒙细雨清洗了屋瓦。
生:因为是初春,天又下着蒙蒙细雨,所以屋瓦上长青苔了。
生:路两旁翠绿的柳树将屋瓦映衬得碧绿碧绿的。
师:你们真会读书,真会想象。是呀,青灰色的屋瓦在蒙蒙细雨的清洗下变得更加干净清爽。
师:我们看到了杨柳青青、蒙蒙细雨还有客舍青青,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幅画面吗?
生:思考。
师:跟你的同桌小声交流下。生回答。
师总结:清早的渭城飘着蒙蒙细雨,让送行的道路变得干干净净,它打湿了客栈的瓦片,打湿了两旁的柳树,柳条显得更加清新、嫩绿。
闭上眼睛,深呼吸,正身处渭城的你有怎样的感觉?(心旷神怡)指名读
师:此刻渭城到处干干净净,一点灰尘都没有,真是(一尘不染)。(板书)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两句诗。
(二) 品读诗歌后两句,强化情感
师:客栈外是这么美的春景,我们把目光转到客栈里面,王维和元二在做什么啊?
自己读一x诗的后两句。
生:喝酒。
师:是呀,中华民族自古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祭祀祖先要用酒,庆祝丰收要用酒,迎宾客送宾客更要用酒。那他们只是喝了一杯酒吗?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
师:是呀,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他们不仅一杯接着一杯喝,还把杯里的酒都喝尽了,喝光了,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是呀,酒逢知己千杯少,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师:他们肯定不是光喝酒,还要边喝边聊。而且王维还要不停地劝元二喝酒呢。
元二啊,喝下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没有我这个老朋友陪伴了。
他可能还会怎样劝元二喝酒呢?
小组合作要求:四人小组,组内小声讨论,组内成员分别作答。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觉得这还仅仅是一杯酒吗?从这杯酒中你还尝到了什么?
生:担忧,祝福,舍不得。
师:这一杯又一杯酒饱含了王维的担忧、祝福和浓浓的不舍之情。要知道这次分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分别。从地***上看似短短的距离,有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即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方式――骑马,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
说不完的离别愁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生齐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通过情境的创设,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三维动***的展示,让学生置身于诗境中,体味文字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
四、 配乐朗读,情感共鸣
师:《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诀别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渭城一别,此生再难相见。
因为有情,这首诗千百年来代代传颂;因为有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播放音乐)
让我们在乐曲声中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设计意***:通过配乐诵读,感受诗的韵味美,升华情感。】
五、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杨柳青青荒无人烟
酒的诗句篇5
关键词:《登高》;尾联;新得
杜甫的《登高》被明代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诗薮》),历来都是诗歌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几届学生教下来,我发现他们默写此诗最易出错的是尾联,将“繁霜鬓”写成“烦双鬓”,或将“新停”写成“新亭”。笔者在气得哭笑不得的同时,也在琢磨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中每个字所传达的情思。后来发现,从对仗入手是关键。
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登高》:“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参看各名家的评论与赏析,无人对《登高》尾联的对仗提出异议,但是对尾联的理解与翻译,却出现了分歧甚至自相矛盾。分歧主要出自对“新停浊酒杯”缘由的理解,矛盾主要在于对“苦恨繁霜鬓”的翻译。
对尾联的理解,现今的参考书大多沿用唐汝询的《唐诗解》:“久客则艰苦备尝,病多则潦倒日甚,是以白发弥添,酒杯难举。”(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66页)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选用夏松凉先生的赏析,认为尾联“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的”[1]。笔者不禁疑惑:《登高》作为一首“句句奇、字字奇”的奇诗,既然在颈联中已经多层面描写自己的悲苦与多病,那么杜甫为何还要在尾联处画蛇添足,再次重复这些意思呢?
对于下句“停杯”的原因,明末清初的朱鹤龄在《杜工部诗集辑注》中解释为:“时公以肺病断酒。”后世学者多沿袭这一观点,或稍加改进,变一“肺病”为“多病”。杨秋荣在《杜甫〈登高〉新解》一文中,将“潦倒”二字新解为“生计潦倒、生活贫窘”,整句诗释作:“杜甫因生活贫窘,没钱买酒而怅然罢饮”[2]。笔者赞同杨秋荣的观点,但鉴于诗歌多元化解读的原则,认为将贫与病结合起来作为杜甫“停杯”的原因也许更为全面,但侧重于强调生活贫困,无钱买酒。
而对于上句,笔者至今没有看到满意的解释。杨秋荣侧重对下句“停杯”原因的辨析,对上句却语焉不详。夏送凉认为“艰难苦恨”,导致杜甫“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且明确指出,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很多学生参考书上据此将“苦恨繁霜鬓”理解为主谓宾式关系,“繁”字由形容词“多”活用槎词“增多”。笔者认为这样翻译明显自相矛盾。
既然尾联对仗,上下句句式应该一致。下句“新停浊酒杯”明显是动宾关系,“停”为动词,其宾语“浊酒杯”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浊酒”也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作为形容词修饰“杯”。那么,相对仗的上句“苦恨繁霜鬓”也应是动宾结构,“恨”应为动词,“繁”对“浊”,也应是形容词,“繁霜”也应是偏正结构的名词,作为形容词修饰宾语中心语“鬓”。再参照杜甫诗中比《登高》略早的《九日》(大历二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也是“八句皆属对”,尾联上下句的句式也完全相同。笔者由此认为上句应该翻译为:眼见国家多难、民生多艰,理应为国效力,自己却白发横生,不禁产生无限遗憾与悔恨。
作为诗圣的杜甫伟大之处正在于“位卑未敢忘忧国”,身处个人不幸之时还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进入人生暮年的杜甫,在颈联诉尽自己的漂泊与辛酸,尾联自然由个人遭遇想到国事艰难,回顾自己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念及“无力正乾坤”的现状,再看看两鬓堆满的“繁霜”,怎不生出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无限遗憾与悔恨?再联系下句个人深陷贫病交加、被迫戒酒的处境,想到自己此生既不能“兼济天下”,连自顾也不暇,怎不满腔悲愤?
全诗由“悲秋”引发“悲己”,进而在尾联的“悲国”中总结自己壮志未酬、一事无成而贫病交加、自顾不暇的暮年绝境,将无限的悲与恨推向高潮。
注释:
[1]夏松凉.高华秀朗,沉郁顿挫――杜甫《登高》诗赏析[J].文史知识,1985,(12).
酒的诗句篇6
关键词 阳关 《阳关三叠》 句叠 语叠 七声叠
一、关山,玉门关,阳关
古诗常以山隘为界,在地形险要边界处设置边关,边关大多以山峦相依,称之为关山。泛指为国家的边境屏障。古人以关山为背景的描写很多,并有《关山月》词牌流传下来,诗中的“关山”一语兼有关山和“关山月”两重含义。
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闱万里愁”。(唐王昌龄《从***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唐王昌龄《从***行七首》其二)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唐王维《陇西行》)
此时的关山。并非独指河西一带。而是泛指所有边关。处于西域边关较为有名的是玉门关,地处古凉州,汉时设郡,今甘肃武成。玉门关以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而闻名于世,被世人传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也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描述。诗人心中的玉门关更多地是荒野孤处的象征,是春风不度的地方。
阳关与玉门关同为古凉州的边关,因其位于玉门关之南,古人视南为阳,称阳关。在以往的文作中很少见到阳关的描述。大约和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行驶路线有关。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不仅将“阳关”之名传之于世。更主要的是抒发了阳关情,引出了《渭城曲》,演绎出《阳关曲》。正所谓:一歌羌笛《杨柳》曲,诉说玉门关之怨:一杯劝君离别酒,道出《阳关三叠》之情。
二、句叠,语叠,加词叠
《阳关三叠》顾名思义,以原诗为主题,相和乐调三叠而成之。流传下来的三叠之法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加词叠,保留原诗。随声调变化,依声填词,内容相似,宇词多少差异。原句叠与原诗叠(语叠)原诗不变,仅在唱和顺序上予以变化,形成三叠唱法。
原句叠:
(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汜轻尘,渑轻尘。
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一杯酒。
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无故人。
此种叠法将原句一分为二,前后加叠形成每句三叠,后三字的叠唱带有明显的唱和痕迹,强调了语义,节奏性十分强烈。
(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泡轻尘。
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种叠法采用二字、四字、七字原句的递进,步步设句,加深了对原句的理解。如:西出(西出何方)西出阳关(西出阳关如何)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句叠的特点是保留了原诗的本意,只是在诗句上做了分解处理,通过叠加突出了语义,增强了节奏感。不足之处在于节拍太短,难以表述依依别离之情。
原诗叠:(叠唱三遍)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原诗不做分解,整体叠唱三遍,满足了声调的发展,重复本身就是加强,保留了原诗完整性,便于人们加深记忆理解。南宋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写道:“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三叠。”
加词叠:
加词叠是在汉代相和的基础上,先由虚词相和后由实词相和的一种演唱形式。参差不齐的长短句格式,高低起伏与乐曲情绪表现相吻合,弥补了五言、七言诗入乐的不足。现流传最广的《阳关三叠糖口为典型的加词叠。
一叠:(清和节当春)
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叶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复相加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三叠:
渭城朝雨涫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碧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驷,载驰驷。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眠。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
噫!从此一别两地相思如梦频,闻雁来宾。(贝《中国传统名曲欣赏麓琴学入万谱新
除引子和尾声外,一叠二叠加词字数格式相同,三叠在此基础上,中间部分加入42字,明显反映出是旋律展开的需要。三叠所相加的词句远远超过了原诗的28个字。一叠中加入了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加述了关山万旅途之苦。二叠中加入了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加述了离别之情三叠中加入了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驷。载驰驷。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眠,无穷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加述了思君之苦。三叠中虽然相和之词比不上原诗的经典优秀,但延深了原诗中的蕴含之情,这里不是简单的注释,而是三次将原诗叠出,每叠表述不同的别离之情。主题未变,在和句中加入不同的演绎。三叠中分别以:遄行,感怀,旨酒来做引子,引出不同层次的心态,最终以“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只盼雁鸣传信。
三、坡与阳关第四声
前文所述句叠。语叠,加词叠均为原诗中的变化,基本上仍为重复的三段式,一重为一叠。古本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仅有白居易《对酒》诗中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本为三叠何来第四声?想来身为唐代著名诗人的白居易决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是笔下之误,那只有一种解释《阳关三叠》在唐代还有一种叠法。
坡在记阳关第四声中,对《阳关三叠》歌法有独到的见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语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云唐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为第五声矣。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见坡题跋卷二)
坡文中讲出了宋时的三叠歌法及四叠歌法,接下来考证了白居易的三叠唱法:即第一句不叠,第二句叠为第二声、第三声。第三句叠为第四声、第五声,第四句叠为第六声、第七声。叠三句而非叠三次。
依坡文考证白居易《阳关》三叠唱法为:
渭城朝雨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的诗句篇7
《语文课程标准》把“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中学现代文阅读并不检测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或对文化类名词术语的解释,一般考查学生对一些文化现象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相关信息对文化现象作具体的解释。
文化类现代文阅读的考查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文化类散文中考查,一是在叙事写景类散文中考查。
【技法指导】
综观2010年中考语文文化类现代文阅读,各地更加注重隐性地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要求学生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如2010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试题《寂寞的月亮》第19题: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如苏轼借“月有阴晴圆缺”来比况“人有悲欢离合”是自古难全之事,劝慰人们不必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耿耿于怀,他的这句诗正是他写给“我们自己”的。
平时同学们应多注意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内容的阅读材料,要注重日常生活与所学知识的结合,要有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准备:
一、熟记、理解课内名句
如:在沙尘暴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这道题是显性地考查学生对优美自然环境描写的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学生可写《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桃花源美丽景色的句子。当然,学生在熟记课内名句的基础上也要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
二、了解文化内涵
如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试题《淡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淡竹高尚品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其中第八段写了李白等诗人及其诗句。考题的第23题问到能否删掉这部分内容,并要求说明理由。这道题的答案中的一个要点便是:丰富了“竹”的文化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评价
学生对中国文化要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如对中国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的追溯和思索等。这在一些相关的开放性试题中有所体现。如2010年福建厦门中考语文试题《春卷》第17题提到:作者最后庆幸“幸亏我没有女儿”。解答此题时,同学们需要联系传统“女主内”,没女儿,女儿就不用辛苦繁杂地制作这么讲究的春卷了,因此说“幸亏我没有女儿”。文中并无其他提示,学生只有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其意。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千年鸣鹤
胡遐
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传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末,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要知道鸣鹤那地方本来就是水草丰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有鹤栖息,鹤鸣惊人,《诗经》之《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那虞九皋的名字的出典就在诗经里啊!那么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我愿意这样想。遗憾的是鸣鹤已经并入了观海卫镇,不知道已经走过千年的鸣鹤古镇是否会湮灭在时光的隧道里。
老街有两条街,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自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我是从中街进去的。中街的入口就有一桥,临湖,名曰陡塘桥。可以想见,当年那白洋湖的塘堤是多么的陡,当然现在那塘堤已经用水泥浇铸,宽阔干净的塘堤伸向远处。想知道陡塘桥的风貌,有清人叶元垲的诗为证:“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今日的陡塘桥雨雾笼罩,别有一番迷人的风姿。
小河似缠绕在鸣鹤古镇上的一条绿丝带,那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桥就像绿丝带打成的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一座又一座的桥接踵而来,有精美的石刻装饰的,也有完全不事雕琢的,简单的几块条石架在河两岸就是一座桥。这里不得不提一提中街中段的运河桥,那座桥很有气派,拱形,桥身如长虹饮涧,拱跨两岸,桥两边有护栏、立柱,可能是为了保护运河桥,也为了方便两岸的车来人往,运河桥的旁边不到两米远,新架了一座水泥桥,和运河桥并立。在鸣鹤现存的石桥中,运河桥是我最喜欢的。中街的陡塘桥、运河桥和上街的沙滩桥都是列入慈溪市文物保护点的,由于河道比较窄,所以三座桥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是单孔石桥,但是各有建筑特色。
这些桥在岁月的风雨中站成一种姿态,高傲挺立,沉淀了时光,积淀了鸣鹤古老的文化。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10期)
1.文章开头介绍鸣鹤镇的由来,体现了鸣鹤镇的哪些特点?
2.文中引用清人叶元垲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文章第三段中的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酒语
吕游
中国有句老话:“一人不喝酒。”一人独酌,喝的尽是相思,饮的尽是忧虑,连斟酒都斟的是倾斜着的离愁。
在异地他乡饮酒,酒中常常不知不觉掺入了家的味道。酒亲如兄弟姐妹,见酒如见家人,捧酒如捧亲情,举杯举的全是故人泪。杯里有乡情,酒里有乡魂,滴一滴,也是一声沉沉的乡音;喝一口,哪怕你身处天涯海角,也立时会醉倒在家的怀抱。
说酒杯小也真小,说酒杯大也真大;杯里装得下家乡的那一座山,杯里常涌动着家乡的水。有时,我真不忍心端杯,我怕一下喝没了我的故乡。
乡思的酒最醇厚,只因乡思是时间酿成的酒。你的乡思有多浓,酒的浓度就有多浓;你的乡思有多深,酒的度数就有多深。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思乡酒。有时,你就是将这深深的山谷作杯,把这长长的江水化为酒,也饮不尽这长长的乡愁。
甜不甜,家乡水;醉不醉,故乡酒。为什么喝一口家乡的水整个身心都醉了?因为那不是水,那是用乡恋酿成的酒。故乡的那条弯弯的小河,在游子眼中分明是弯弯的一河酒。为什么酒杯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因为年年中秋与春节,每一个中国人的酒杯里都跳动着一轮圆月,都装满了一个团圆。
酒是心境。以水当酒,是因心情;没有心境,酒不如水。好酒独饮难品味,人生最苦乃独醉,与友分享,酒才是酒。
酒是音乐。饮酒时相互碰一碰酒杯,静静聆听一下那种美妙清脆的声响,恍如天籁。
酒添豪情。酒喝到最醉时,山当枕,云为被,海成杯。喝到兴致,真想邀太阳下来也喝一杯,真想与满天星月也碰一碰酒杯。
酒是钥匙,能打开心之门。人在骗人或说谎时,大都是清醒的,而酒中跳动的都是真诚。喝了酒,真话、掏心窝的话多,假话、虚伪违心的话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是朋友,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一杯好酒一好友。酒如兄弟、知己。一叶舟,一壶酒,一壶一知音,谁能与我同醉,乃人生一大快事;谁能为你心醉,乃一生最美幸福。天之涯,海之角,“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用“//”将文章分为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2.写出与文章第四段中画横线句子主题相同的一句古诗。
酒的诗句篇8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赏析
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时值诗人李白已经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以后,仕途不顺,理想幻灭,与友人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家里做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的愤激之情,借酒兴诗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该诗发端使用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般向读者因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流入大海,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上句些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生短促,不是直言自伤,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骚头顾影、徒唤奈何的情态宛然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了“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加短暂,极富夸张之能事。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喻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接下来六句,诗人以“须尽欢”、“空对月”、“且为乐”等劝人饮酒,这里“且为乐”不是苟且为乐的意思,而是尽情享受之意。这似乎是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这只不过现象而已,他有的只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吗?不,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这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内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多么豪壮的诗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至此诗情由快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淤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视那结***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因此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此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的遭遇,他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说,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酒的诗句篇9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作品《泊秦淮》。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酒的诗句篇10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可见酒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而在文学传统中,酒更是有着特殊的地位,下面就听听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五千年酒国诗海的体会。
古代诗人对酒情有独钟,很多诗词都是酒后之作,像苏轼也讲过“得酒情自成”。饮酒与作诗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说,酒在文学创作中还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它可以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想像丰富。一个作家,特别是诗人,在有诗词之心时首先要有真性情,才能写出真善美。李白在当时最典型,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大诗人,他有他的理想和抱负,但时代不允许他发展,他写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在这种情况下,酒能表现他的豪情。
提到酒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更有灵感,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有他自己的一番见解。大家一定很熟悉他的那首《我的祖国》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乔老说,朋友来了有好酒,是写中国人的一种情怀和情趣。中国人好客,朋友来了拿最好的酒。他凡遇上了正经事的时候,就一滴也不会喝,但是没事时每天中午喝一点儿。他说在写作时一滴酒也不会喝,必须保持最清醒的状态才能从事工作,字斟句酌。他的业余爱好是写毛笔字,那个东西是有三分醉意时写得最好的,所以事先就要喝几杯,写字也应该没有束缚,任其自然,字才会写好。褚斌杰说,唐代有大书法家张旭写的是狂草,这个人酗酒,传言张旭每次在草书前最起码是八成醉,然后在屋里狂笑奔走,在这时突然拿起笔来挥洒自如,怀襟开阔时一挥笔就成为名作。
著名主持人王刚说,在以前《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每期结束时都有一句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笑说“那就是敝人说的”,每次听到那句话都美滋滋的,大家可以闻出这句话里有一股二锅头的味道。因为他在做节目前就一两、二两、四两地喝起来,而且选择的是二锅头。二锅头是一般人,特别是北京老百姓最爱的酒,它透露着强烈的平民、大众的味道。而且栏目也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两者比较贴近。一直喝到四两才找到感觉了,连说20遍台词,那种状态非常美。在演《宰相刘罗锅》时,凡是有和绅喝酒的场面时,他喝的全是真酒,其他演员全是假的,他说得靠着酒劲把情绪带起来,人家不用酒,就靠白开水也弄得像喝了酒似的。同时王刚认为吃饭、喝水是身体的需求,但酒不是身体的一种需求,完全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这种需求诗人更多,因为诗人需要精神豪放,进入一种状态。
为什么酒与诗有某种联系呢?辜正坤认为,忍耐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意识是大家明明白白的,可以控制的。无意识是一种梦幻的东西,我们不能控制的。通过酒,就可打通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把原来真正的自我显现出来。因此你可以在没有任何阻碍之下任意发挥,把你的才能发挥到极限。
酒对于诗的创作有促进作用,但因人而异程度不一样,如果超过限度就不行了。褚斌杰说,历史上因为酗酒误了大事的很多,喝多了不是雅事,而是醉生梦死。柳永曾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时难过就喝酒,天亮了酒醒了就更难受。而王刚认为宣泄出来也好,比如我们劝一个人开始说不要哭,后来说哭吧,大哭一场。陶渊明因《桃花源记》使人认为他是一个文人、雅士,但他也有狂放的一面,对酒的问题上,就有“本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之说。
无论是从历史上、古典文学的一些例证,还是从我们今天的一些艺术创作,可以看出来,酒对我们的艺术创作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并不是说酒喝得越多,诗就会做得越好,艺术的创作还是生活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结晶,但诗与酒密不可分的关系,使酒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它的风雅韵味。可以说,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诗韵悠悠,其中有酒香飘溢的一些段落和篇章,例如,杜甫的《闻官***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褚斌杰谈到,中国古代女性也有喝酒的,李清照最有名的诗就是酒之作,《醉花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到古代人饮酒作诗也有许多讲究,比如说饮酒作赋,实际上是一个“礼”的内容。古代喝酒不是说拿点小菜就喝,而是看作一种与文化相关的事,是有酒令的,另外做诗时可以连句。古人之所以喝酒写诗,是因为把喝酒当作是一种雅事,如果说喝酒是为了拉关系办事,就不是雅事了,而是俗事,喝酒也有雅俗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