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送别的古诗篇1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7、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9、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2
1. 读题,谁能联系课题简要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
2. 课件出示词语: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暂时分别 永世不绝
伫立江边 凝视远方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文中这些词语还会读吗?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一边读一边记。
3. 谁能用“依依惜别、脍炙人口”这两个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谁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此板块教学设计,着力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有机渗透抓课题、抓关键词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 精读,体悟情感
1. 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诗眼,这诗眼有时是古诗中的一句诗,有时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透过这一诗眼,透过这扇心灵的窗户,我们就能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2. 读一读这首古诗,想一想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诗眼就是“孤”字。课件凸显“孤”)
3. 解“诗眼”。“孤”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Kjtw-01\娱乐 (F)\陈芳\排版文件\七彩语文老师论坛\七彩语文第12期\最终文件2014-12\Image\李.tif>
4. 读一读《“孤”字考源》,知道古诗中“孤”字是什么意思?“孤帆”是什么意思?
5. 长江是唐代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当时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很多,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条船。诗人李白为什么说“孤帆”?文中是如何描述这个“孤”字的?请读课文第4自然段。
6. 这段描写中找到“孤”这个字吗?(没有)能感受到“孤”字的存在吗?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引导学生理解“伫立”“凝视”及省略号,体会李白此时心声,体会“孤”字蕴藏的丰富情感。)
7. 诗人李白此时为什么会觉得孤独?“孤”字背后还藏着什么?请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引导生读,紧扣6个“您”,品味体会“孤”字暗藏着敬仰之情及深厚情谊。)
8. 今天,我们透过这一个“孤”字,看到了李白对大诗人孟浩然饱含着的深情。这一个“孤”字里,有着李白对大诗人孟夫子的――敬仰不已之心,读――(生大声地诵读诗句);这一个“孤”字里,有着李白对兄长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读――(生轻轻地诵读诗句);这一个“孤”字里,又有着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思念不绝之意,读――(生慢慢地诵读诗句)
【设计意***】此板块设计是教学重点,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孤”字,理出一条“线”――“孤”字什么意思、文中如何描述“孤”、为什么会“孤”,最后画成一个“圆”,即引导学生含英咀华,涵泳真情、诵读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
三、 拓展,领悟写法
1.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你觉得这种文体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生再次读文,体悟“文包诗”这种表达形式特点及注意点:文诗共融、以诗统文、想象诗境、表达诗情)
2. 生读一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模仿《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写法,从中选一句写一写。可以写“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想象“雨中送别”画面,侧重描写景物及人物神态;也可以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象“劝酒话别”的场景,侧重描写人物对话。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3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4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之《元日》。
教材解读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治内容。《元日》一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寓理于叙事,含义深刻。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吟经诵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设计意***: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从而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的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 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 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③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b查字典理解“除”。
④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______的爆竹声。
⑤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②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人物) (表情)地说:“______ 。”
③读一读,品一品:带着这般喜庆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
b品味内心之暖
④说一说,吟一吟。
年轻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老年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孩子们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⑤升华理解再吟诵:简单介绍王安石推行新***时的内心之暖,齐诵诗句。
⑥结一结: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设计意***: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不仅要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更要依托诗歌内容,放眼儿童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读说、读写有机融合,把诗歌读透、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懂诗句蕴含的深意。
【预设3】“曈曈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①说一说: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②提一提:哪个词语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理解“曈曈”。
③解叠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字重叠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④小结吟诵: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起读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
【预设4】“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读一读:这幅画面源自于哪句诗呀?学生读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猜一猜:观察书中插***,猜猜“桃”“符”的意思;录音简介“桃符”的由来;理解“新桃”“旧符”。
③写一写:识写生字“符”。
④读一读:出示课本彩***中的春联,指名读,齐读。
⑤贴一贴:欣赏春联,看看它们分别适合送给谁。
出示春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 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桃李满天下 春光遍校园
勤学习春光好 苦钻研幸福多
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愿望。齐读。
⑥对一对: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5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品味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6-01
诗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欠缺,这方面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近年来,对诗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从诗歌的内在情感特点这个角度命题,综观各地方的中考诗歌考查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对各种类型诗歌是如何进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别朋友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表达作者依依惜别或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朋友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出对朋友的留恋、祝福与关切,使人不难想象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人、景、物为主的诗歌,景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这方面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的诗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于山水,抒发其对宁静、自由、平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较多。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陶渊明的《饮酒》,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情厚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三 征战边塞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描写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的《从***行》描写了一个书生从***边塞、参加战斗的全部过程,表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与慷慨雄壮;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这些诗歌抒写了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中原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诗歌中。
四 咏史怀古诗
这方面的诗歌多数是对古人的凭吊,也有抒发诗人对古今的变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手法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地贪***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杜甫的《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五 咏物言志诗
这方面的诗歌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候加上一个“咏”字。大多借物或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润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对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花”是指陈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树花》,本诗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歌情感分析题的解题模式为:抒发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表现 的情趣;寄托 (爱慕、惆怅、苦闷等)的情怀;表达 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袒露 心迹;造就 的情致等。
参考文献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6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7
【关 键 词】 古诗;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小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强调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具体规定每个学段的背诵篇数和诵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专门附录了小学阶段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尝试“以诗解诗”来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古诗意境。
一、在学习古诗的同类型引入相关诗句――互相生发
在古诗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们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再让学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地久天长,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注意同类型古诗的比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诗的意境时引入相关诗句――降低难度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但是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古诗的意境在很多时候只可意会,这时,与其生硬地解说、灌输,不如引入相关诗句去体会其意境。如在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时,诗中没有一句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绘,有的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所产生的一些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这种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让学生来想象“泗水河边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课外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当学生想到“山”时,就引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当学生想到“水”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想到“花”时,引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当学生想到“草”时,及时引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学生想到“树”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整合起来,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朱熹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意境。
三、在体会情感的独特处引入相关诗句――显而易见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而“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的某一处有关系,是触发。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宏***。这样学诗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
实践证明,“以诗解诗”的古诗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句。这种古诗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仁济. 古诗赏析及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8
关键词:“五读法”;诗情;诗境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目标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能让学生受到古诗的激励和感染,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由此可见,把握好古诗教学,让学生易学易懂,并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好古诗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探索,采用“五读法”教学古诗,可让学生受益匪浅。下面,我以人教版第十二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为例,浅谈对古诗感情朗读、内容理解、情感体验、意境想象、学法指导的一些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读:读通诗句,读准节奏、语调、韵律
在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时,应按照“二二三”的节奏进行,并注意读好韵脚u(吴、孤、壶)。在朗读中体会诗句的音韵美。
二读:读重点词句,领悟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前两句写景,应抓住重点词“孤”(孤独、独自一人);后两句抒情,应抓住重点词“冰心”(比喻心的纯洁),再结合注释、插***、工具书连词成句、连句成诗来理解诗意。
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谁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三读:读出画面,体会诗情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借景抒情,应从前两句写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读出画面:苍茫的夜雨、孤峙的楚山,清晨诗人王昌龄依依不舍送别好友辛渐,再领悟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读:感情诵读,想象诗境
《芙蓉楼送辛渐》全诗构思新颖,淡写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这首古诗后两句抒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依依惜别之际笔锋一转表达自己的志向,寄托自己的抱负。虽然被贬为江宁县丞,但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两句屹立在江天之间的楚山形成照应,表现诗人清廉正直、光明磊落、孤寂傲岸、表里澄澈、永葆高洁的高贵品格。
教学这首诗要通过反复的感情诵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以话相送明志的品格。通过本诗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怀,升华学生对父母、亲人、朋友的美好情感,陶冶心灵,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五读:拓展阅读,比较同类诗的异同,再熟读成诵
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以后,可联系以前所学的同类送别古诗加以拓展,比较异同。如,唐代李白所写《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的是伟大诗人与普通农民之间纯洁真挚的友谊,本诗汪伦以歌相送,诗人李白运用夸张手法重在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又如,唐代诗人高适所写《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诗句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鼓舞人心。本诗诗人以话相送,重在劝勉、激励友人。唐代诗人李白所写《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于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春景之中,情景交融,作者以目相送,重在借目送友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歌颂真挚深厚的友谊,充满了诗意送别。此时,我再作进一步要求学生诵读《芙蓉楼送辛渐》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从学生和文本出发,紧扣古诗特点,紧紧抓住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想象诗境,走进古诗教学,开创古诗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9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这“体验”也是我们生命化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之一,它强调要追求学习结果的非唯一性,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从而上升为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引领自己更好地行走在生命之路上。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则恰巧为我们在诗词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环节上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途径。下面,我想就自己在生命化课堂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实践来谈如何巧用多媒体发掘古典诗词中蕴涵的生命教育元素。
一、用色彩斑斓的画面和相得益彰的旋律再现诗词的意象,促使审美主体进行情感体验。
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借景抒情,主旨在于情而非景,但对于景的体验和把握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情的领会,因此,教读这一类诗词,教师可根据诗的内容精心制作色彩斑斓的画面,再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旋律,从视觉和听觉上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欲望,促使其自觉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象中,进行自发的情感体验。
如教《雁门太守行》一诗。这是一首写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诗。该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奇特的意境,而这样的意境是学生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如何创设这个意境成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全诗的关键。不妨先制作这样几个特写画面:①黑云压城;②日光照耀战甲;③悲壮的吹号人;④晚霞下胭脂色的泥土;⑤晚霞西飘动的红旗。制作过程别点染“黑云”、“金鳞”、“夜紫”、“红旗”等词,力求再现画面的色彩斑斓,用以烘托战争的悲壮惨烈。背景音乐则选择慷慨悲壮的曲子,如《阳关三叠》、《将***令》等,用以渲染悲壮氛围,把学生的情感更好地带进易水河畔的古战场,领略战争的荒凉、悲壮和肃杀。最后,学生一起吟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铮铮誓言,从而领略该诗歌颂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一主旨,在视觉上、听觉上、情感上都经历了一次逼真的体验。
二、用一幅耐人寻味的经典画面,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发掘诗歌的含蓄性和想象的丰富性。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往往留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学生的想象必须有一个触发点,即情境,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诗中经典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之成为催化剂,让学生由画面顺利进入想象的空间。如教学《夜雨寄北》一诗,诗人在秋雨之夜给远方盼归的妻子写信,为了安慰妻子,诗人想象了他日重逢,“共剪西窗烛”的经典场面。此时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出一幅“共剪西窗烛”的画面:月光下,窗棂后,两个朦胧的身影,一对久别重逢的夫妻,该有多少悄悄话要诉说……可以请同学由这幅民间剪纸式的画面,进行拓展想象,想象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学生此刻想象犹如有源之水,很快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自主想象中体会到了夫君对妻子的歉意,领会到了全诗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三、巧妙利用flash进行叙事性诗歌的教学。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部分叙事性较强,正好可以利用flash把诗歌的主要叙事情节演示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抓住诗歌的脉络,在轻松、愉悦、自主的氛围中掌握诗歌内容,领略其主旨。
如在教学《陌上桑》一诗,可制作一系列flash画面:①美罗敷采桑,②众人见罗敷,③使君戏罗敷,④罗敷戏使君,⑤使君落荒而逃,等等。对罗敷的美貌进行夸张的描绘,对众人的惊讶则多用善意的喜剧画面,对使君的厚颜,则采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接着请学生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给flash配音,这样,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主题在flash画面和学生逼真的配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再如教学《木兰诗》一诗,亦可剪辑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中的典型片段,制成简易版《花木兰》,如:①木兰叹息;②母女对话;③准备行装;④踏上征程;⑤疆场杀敌;⑥立功受赏;⑦胜利归来;⑧重还女儿装,等等,供学生学习诗歌时叙述诗歌情节作参考。学生从精美动感的画面上可以领略到花木兰替父从***、奋勇杀敌的深明大义和神勇机智,也更能了解到木兰作为一名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美丽、机智的美德。
四、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不同题材诗词的探究与交流。
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诗词也同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积累相当数量诗歌的前提下,不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诗词探究和赏析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积累的诗歌进行分类,同时通过探究交流扩大信息量,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我曾尝试过一次“送别诗”网络探究活动。我要求大家在搜索栏里输入“送别诗”三字,看看搜索结果,对搜索的若干首送别诗进行探究,寻找他们的异同点。结果同学们在网上探究和交流得非常热烈,很快就有了很多探究信息。他们探究出送别诗可以分为多种类别:按写诗作者分,一类是诗人写送别人的诗,一类是别人送诗人后,诗人回赠的诗,前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者如李白《赠汪伦》;按送别对象分,一类是送亲人的诗,一类是送友人的诗,前者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杜牧《赠别》,后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按送达的目的地来分,一类是送人离家的,一类是送人归家的,前者如上述例子,后者如王昌岭《芙蓉楼送辛渐》、温庭筠《送人东归》……大家还探究发现送别诗一般描绘的场面都比较凄清、悲凉,描写人物“黯然销魂”的心理状态,基调比较低沉感伤,但也有格调高昂的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描写送别的古诗篇10
古诗教学的目标显然不能满足于儿童大体理解诗意,会读会背这个层面。儿童在诗意理解层面已经没什么难度的古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达到古诗教学的理想境界呢?笔者认真钻研教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尝试着对教学问题进行梯度设计,不断引领儿童登攀思维和情感之山,让儿童体验古诗学习的真趣味。
梯度一:聚焦画面,体验古诗意境美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经过适度预习,对理解古诗的意思不是难事。教学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诗、说诗意。在此基础之上,我启发他们思考:诗人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色彩怎样?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知道,古诗教学中,引导儿童凭借诗中熟悉的意象进行再造想象是很有必要的。显然,这个问题,比起要求学生说说诗句表面意思要更加有挑战性。他们一开始只能比较笼统地说出西湖的清晨,荷叶碧绿,荷花盛开,很美丽。
学生们并不能一下子就在脑海中构成西湖的鲜明形象,我也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们进入情境,进一步想象:现在,我们就站在西湖边上,举着相机,不想拍摄一两张特写画面吗?靠你最近的那朵荷花什么姿态?稍微远一些的那几片荷叶大小、绿的程度有怎样的不同?这次,学生们纷纷积极调取记忆中的荷叶、荷花、湖面的意象,并且根据诗中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成了更具体的形象,从而想象出了诗中描绘的意境――
呀,离我不远处的那朵荷花多娇艳!粉色的花瓣水润润的,在西湖的朝阳中,显得格外迷人。再细细欣赏,竟然看到娇嫩欲滴的荷花花瓣上还沾着些晶莹的小露珠,又给了这荷花不少活力。衬着这朵花的碧玉盘呢,默默地立着,心甘情愿保护着荷花,并不想争功……不时,飞来一只蜻蜓,纤细而美丽。――韩豫凡
我看到的是一朵洁白的荷花。此时,在清晨的阳光中,它已经完全绽放,片片花瓣那么舒展,那么通透。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慢慢在空气中飘荡。再看那花瓣中间已经挺立的花蕊,嫩黄嫩黄的,小小的莲蓬已经长出来了,真让人喜悦!靠近的几片荷叶,有的圆圆的,绿得油亮;有的荷叶边还有些卷曲,还有些黄绿色,显然是新荷……――巢申睿
显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聚焦于古诗中描绘的景物,启发儿童愉快地“再造想象”,于是,诗中清新、鲜艳的西湖莲荷***在他们的小脑瓜中鲜明地活动起来。在接下来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们对诗美妙的意境感悟也就更深一步了。
梯度二:比较阅读,体会古诗用词美
当学生们进入诗歌意境,主动品读之后,我并没有满足于此。接着,我自然地挑起课堂学习的矛盾点:古诗题目分明告诉我们这是首送别诗,回顾我们以前积累的送别诗,你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一时间,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在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味诗人那旷达的情怀;他们在“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中,体会诗人深挚的送别情意……
课堂中,我不留痕迹地引导儿童进行“比较阅读”,继续引领他们攀登学习古诗的精神之山。充分比较、思考之后,我提出这个问题:杨万里既是林子方的上级,更是林子方的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畅谈保卫国家、抗金建议。林子方现在要离开当时的都城临安,杨万里一点都不留恋吗?挽留朋友的意思表现在哪里了?
古诗中最为丰富的美育因素就是诗人的情感了。可以说,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教学中的第二梯度问题的抛出,激起了儿童不断探索、体验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认为杨万里对好朋友林子方的送别之情有的,只是这种感情被藏在诗句中了。请大家留意一下古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此时,杨万里实际上想说的话是:林子方啊林子方,你看看,西湖已经到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啦,你还是不要离开这里,留下来吧!――周山岳
我也在诗句中找到了送别情,它的确是深深藏在诗句中,这也是杨万里写诗的巧妙吧!跟他不同的是,我在最后两句中找到了这种感情的流露。诗人表面上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实际上想说,林子方的事情就像这莲叶和荷花一样,纯洁又动人……――刘晔
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们的思维再次被激活。课堂上,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令人欣喜!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古诗朗读较先前第一个板块,多了不少离别的不舍与愁绪。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与儿童的情感世界自然链接,诗歌学习的趣味也就悄然而至了。
梯度三:文献阅读,品味古诗情意美
古诗流露的情感往往更加含蓄。让今天的儿童真正品味其中千年的馨香,那将会是多么的诗意和浪漫。课堂中的第三梯度教学设计,我引入了关于这首古诗的文献阅读――
这首诗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隐喻,也可以说,作者的巨大深意,隐藏在了描写西湖美景的绝妙诗句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你好好读读古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隐喻之意:“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靠近皇帝的意思;“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同学们,林子方年轻有为,皇帝很欣赏他,将他边连升三级外放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对此,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然而,杨万里则不这么想,但又不好明说,在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
聪明的你,这首诗的隐喻之意到底是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送别的古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