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的诗10篇

描写雨的诗篇1

2、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宋汪藻《即事》

3、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宋方岳《听雨》

4、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濛濛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5、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唐温庭筠《咸阳值雨》

6、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宋秦观《浣溪沙》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8、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9、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翁卷《乡村四月》

10、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

11、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宋汪藻《春日》

1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3、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释志南《绝句》

14、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唐白居易《秋雨夜眠》

1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赵师秀《约客》

1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

17、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别严士元》

描写雨的诗篇2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描写雨的诗篇3

雨,是千姿百态的。

有写小雨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早春微雨如酥的细滑、润泽万物;《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仿佛能见到烟雨笼罩着寺庙那朦朦胧胧的景象,为江南增添了几分迷蒙的美;《渔歌子》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者的喜悦和欢乐洋溢在雨中、诗中;还有“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ldquo;也是描写小雨的;有描写大雨的:《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白雨跳珠乱入船”,一个“跳”珠,可见雨有多么大;而《滁州西涧》里“春潮带雨晚来急”,“急“也是描写大雨的。

还有描写雨的声音、温度、奇特、情感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里窗外传来的风雨声,不知使多少花儿凋落在地上,这是写未见面的雨声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符合作者当时朋友离别时的凄凉心晴,这是写雨的温度的;描写雨的奇特空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述说对雨的情感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描写雨的诗篇4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跳珠

大风

吹散——去得快

湖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描写雨的诗篇5

诗词教学的高耗低效历来备受诟病,课堂上教师一味在诗词“讲了什么”即诗词的意思上发力,而忽略了对诗词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意象的把握、意味的品悟和意境的探寻,致使本应灵动的诗词教学变得了无生趣。学习诗词如登山,应少些已有景色的告诉和讲解,多些未知风景的探险。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直在理解诗意这一平面上打转,诗词学习终究将在原地徘徊不前,而缺了沿波讨源的历险,少了峰回路转的精彩,失了柳暗花明的诗意,是无法真正抵近诗歌的内核的。带着以上的思考,我开始了《渔歌子》的教学设计。

《渔歌子》是一幅色彩明丽,节奏舒缓,格调恬静闲适的写意山水画,作者张志和举重若轻,在看似轻描淡写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诗意田园的唯美画卷。词以景物描写起,以景物描写收,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张志和笔下的景物与文字也显得干净、饱满、透明,富含张力。“西塞山前白鹭飞”,语言平白如话,却为整首词奠定了明快的情感基调。词中所写景物西塞山岿然不动,白鹭振翅高飞,一静一动,动静相宜。“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之明艳,流水之灵动,鳜鱼之肥美,构成了词人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与李白的“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的惬意与满足尽在其中。“青箬笠,绿蓑衣”,白描手法的运用较好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忘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渔父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所写的何止是景物,“烟波钓徒”流连的也不仅是垂钓。同样写烟雨,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宠辱不惊相比,《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则是作者张志和拥抱风雨、流连山水、物我两忘的绝妙画卷。

作者借景抒情,通过看似普通的景物为我们营造构建了每个人都为之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渔歌子》这首词集中表现了张志和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这样的境界看易行难。张志和所描绘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人生境界深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哲学真谛,可谓铅华洗尽,返璞归真。

读懂诗词表面的意思相对容易,然而诗词背后的东西却在很多时候被我们疏忽甚至遗忘,诗词学习浅层化、表面化,诗词教学缺少立体的引领和纵深的推进。有了以上对诗词教学现状的清醒认识和诗词教学的准确定位,我开始了教学层面的探寻与思考。《渔歌子》中所写普通之景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如何从意象入手引领学生去品读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物的丰富意蕴,在诵读想象中切己体察,去把握诗词意境之美,在揣摩品悟中比较辨析,由朴实无华的景物描摹直抵作者丰富的精神内核,从而引领着学生拾级而登,由表及里,由文及人,最终把诗词教学引向立体,指向纵深。追问的过程是解构更是重构,在对《渔歌子》教学层面的思考过程中,“意思”“意境”“意象”“意味”等关键词语陆续跃入我的眼帘,“读懂意思”“体悟意境”“揣摩意象”“品读意味”,《渔歌子》的教学思路也逐渐变得明晰起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品味词的色彩、画面、韵律美,读懂词的主要内容,感受词的意境美。

2.抓住词中的主要意象展开品评,品读词的深层意蕴,体察人物恬淡闲适、逍遥超脱的精神世界。

【教学活动及意***】

一、从语言出发,读懂意思

1.自由读词,思考:《渔歌子》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读词时眼前所浮现的景物。

3.如果让我们为眼前所浮现的景物添上色彩的话,你会分别为词中的景物加上什么颜色?能联系词的内容来谈谈体会吗?

4.如果为词中的景物配上声音,你又会添加哪些声音?

5.自由读,体会词的画面美。

6.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湖光山色,能把这些景色连起来整体说说吗?

7.自由诵读词,边读边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是语言的贵族。”诗词总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饱满、最丰富的内容。《渔歌子》一词用短短27个字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画卷。教师读出的东西,不是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沉浸。这个学习的过程即是对诗词所描绘的内容进行激活、还原和再现的过程,读出色彩,读出声音,读出画面,作者所欲表达之“意”在学生的朗读、想象与体验中逐渐变得清晰、立体、饱满起来。】

二、从语感出发,体悟意境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请用心读词,想想作者张志和想借这样的景抒发怎样的情?

2.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

3.同样写垂钓,《江雪》是怎样描写的?请自由读《江雪》,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印象深刻?

4.比较《渔歌子》中的渔父与《江雪》中的渔父不同在哪?

5.同学们是怎样理解“不须归”的?

6.能把“归”换成“还”吗?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7.再读这首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8.如果为我们的观察角度画个线路***,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9.再读这首词,把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起来,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景?

10.高声诵读,体会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教师的追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聚焦文本之“源”的探讨,指向文本之“幽”的品评。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与《江雪》中渔父形象的比较辨析更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词的表层意思的评析引向深层意境的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缀起来整体鸟瞰,有助于学生对词所描绘的意境有更整体、更深入的把握。】

三、从语境出发,揣摩意象

1.词中的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

2.请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3.拓展阅读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了解“桃花”的特殊含义?

4.补充《桃花源记》的有关资料,品读词中“桃花”的意象之美。

5.词中的“白鹭”“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6.再读整首词,体会词的意象之美。

【诗词、文言文的教学都需要学生融入其中,在语境之中去感受。“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这样的问题设计告别了分析,拒绝了说教,摆脱了告诉,远离了傻读。在读懂诗词意思,体察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揣摩诗词所写景物特殊的意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发现、建构、生成新的意义,这是诗词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语文能力。】

四、从语意出发,品读意味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在哪?

2.词人为何说“不须归”?用词所描绘景物的特殊意象说说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3.“不须归”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西塞山的景色美吗?

4.补充阅读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5.词中的“归”说的仅仅是回家吗?

6.诵读后品悟“不须归”的丰富意味。

描写雨的诗篇6

[关键词] 唐诗;初春;盛春;暮春;风光无限

在脱下厚厚的冬装之后,一身轻松的人们总是发自内心地钟爱着春天。喜欢着东风暖日,喜欢着嫩草娇花,喜欢着润山碧水,喜欢着紫燕穿柳,花鸭戏水……自古而今,人同此情。因此,历代诗人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的诗篇。特别是在群星璀璨的唐朝,关于“春天”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一、咏初春的诗

咏初春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状态,可用“惊喜”两个字来概括。初春之际,诗人们惊喜地发现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李白诗曰:“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宫中行乐词八首》)杜甫诗亦曰:“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

当然,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柳干像碧玉妆成,柳条像丝绦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齐、鲜嫩、透亮的绿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是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一样裁出来的。这一比拟,可谓是独出心裁。

这首诗好在两点:一是层次非常清楚,从柳干写到柳条,再写到柳叶。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咏的是绿柳,但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这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风带来的。而这种创作现象并不仅此一例。如果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柳以歌颂春风的话,那么韩愈的《早春》其一也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草以歌颂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一句用酥油来形容初春细雨对大地的滋润,取喻实在是平常不过,可偏偏收到了奇妙之效。一观此语,自如品味到酥油入喉,百般妙用,心中顿生,实在是绝妙至极;但偏偏下一句更加难得。第二句写经细雨滋润的刚刚萌芽的春草,远望有淡淡的绿色,近看则草色又消失得难以寻觅。这一句体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觉察,更不易道出。状难摹之景,传难表之情。初春的濛濛细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诗人描绘得生机盎然。

描写初春的诗句,唐朝还有很多都写得非常好,在此就不一一列述了。这些诗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诗人多用一种热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给人以感染。

二、咏盛春的诗

咏盛春的诗歌在情感色彩方面可以用“兴奋”两个字来概括。盛春时节,浩浩春风,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诗人们驰骋才思情致的最好时机。诗人韩翃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飞花”前加上“无处”来修饰,真正是“乱花迷人眼”的感觉了。白居易写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红胜火”虽典出“山青花欲燃”,但似乎已经略胜一筹了。

在盛春里最惹人动情的节日就是清明,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诗歌数不胜数,但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第一句中的“纷纷”写的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像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这个雨细到人的眼睛都看不见,不知不觉中却把衣服湿润了,体现了春雨和春风的特色。

第二句中的“断魂”,所指感伤特别强烈。行人在外适逢清明,加之纷纷春雨,绵绵无尽,思乡之情无疑更使人凄凉孤寂。想避雨、亦想消愁,于是便想找一个小酒馆小饮几杯。

第三、四句写诗人“借问”,牧童不用言语,只用一个手势作答,更富有形象性。全诗就像一幅《清明春雨***》,素朴淡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春意。

全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应在于“牧童”这个意象选取得好。这个意象跟整个画面和整个情韵和谐一致,水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天真无邪的牧童,与纯朴无华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确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好的童心和美好的的春光交融在一起,这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今人有心者,甚至将此诗只以改动标点的形式就点化成一个剧本,这应是小杜当初未曾料到的。

三、咏暮春的诗

咏暮春的诗歌中的感彩可用“惋惜”两字来概括。春天很美好,但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要过去的,这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暮春三月,春将归去,引起人了们无限的惋惜和依恋之情,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弥漫在整个暮春诗中。人们不愿意春归,春天也不愿意归去。正如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将草树人格化,前两句说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所以“百般红紫斗芳菲”,抓住春天剩余的时光更好地开放,想最后展示一下自身的美。写的是花草,表达的却是人不愿意春归去的心情。

但是,春天毕竟要归去,春花毕竟还是要凋谢,令人无可奈何,所以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曰: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于东风不用媒。

诗人描写像美女腮颊一样美丽娇艳的红红白白的花朵,终于嫣香零落。一般诗词都是以花来形容美女,像“如花似玉”之类,诗人在这里反其用之,用美女来比喻花,把花落比做是女子出嫁,嫁的对象是东风,而且是自由恋爱,不用媒妁。真是出奇制胜,令人耳目一新。

描写雨的诗篇7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辛亥***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6]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三年级下册),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7]清明正值暮春,人们把扫墓和郊游巧妙地结合,使得踏青也成为一项重要节俗。踏青时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最后谈谈“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此时适宜种植如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所以称之为“芒种”。[8]时间是公历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热潮湿,梅雨不断;节俗有:夏收夏种,饯别花神。白居易在《观刈麦》(七年级上册)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芒种时节小麦成熟,人们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麦。此处讲的就是芒种节气前后农民收麦时的农忙场景。此外,芒种节气过后,春花多凋谢零落,预示着花神退位,因此民间也有饯别花神的节俗。[9]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A.对偶:整齐悦耳,凝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均要求对仗,节令诗中这种手法也有,如苏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较的作用,人的离合如月的圆缺,更好表达出对于手足分别、人生无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手法。B.比喻: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在节令诗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用本体、喻体的有关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点,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与“润物细无声”类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韩愈的这首七绝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夸张也是节令诗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适当的夸大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既能表现出阴雨不断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现出扫墓时的庄严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节令诗中广泛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灵蕴藉之感。[10]作者虽未曾去过天上,但是通过想象之语使人如身临其境,通感能表达作者与笔下人物同样的情感。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描写雨的诗篇8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雨的诗篇9

这当然是十足的笑话,因为那两个村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推想皇后的生活。但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人们总是按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对自己来说比较陌生的事物,正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各不相同才是我们既是描述同一个事物也会有千万种表述方式。假若我们都用同一种事物去描写另一事物,那必将枯燥乏味,幼稚可笑,创造就会枯竭。这种将陌生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描写的过程就是熟悉化过程,熟悉化是语言运用的一种重要艺术。

熟悉化过程多遵从以下原则:

1.具体

所谓具体是指描写与被描写的事物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朱自清先生的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变/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显示了作者捕捉语言形象的功力,诗人巧妙的以“绒毛”来描写春天的小雨,把春雨的纤细、轻忽、暖融等特点借助“绒毛”形容尽了。“细雨”和“绒毛”都是具体的物象,只是对我们来讲“绒毛”更熟悉罢了。

2.异类

所谓异类,就是指描写物与被描写物不属同一类事物,不能用同一类事物来互相描写,比如上述“细雨”和“绒毛”。张抗抗在《夏》文里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夜晚的松花江,像一多嵌花的闪光的银链,静静的垂挂在这一片浩瀚的沙滩裸露的胸前。”用“银链”这个大家所熟悉的且与江水不同类的东西来描写夏夜的松花江可谓新奇别致,赋予松花江更多的情趣。

3.相似

所谓相似是指描写物与被描写物之间有相似共同之处。“他秀美的面容上依然毫无表情,在满天浓重的夕晖映照下,像一尊大理石雕像般冷峻、端庄。”(张扬《第二次握手》)“冷峻、端庄”是此时“他秀美的面容”和“大理石雕像”之间的相似处。“饮食店的职工们不知道女经理的这番挫折,只见她第二天早晨起来眼睛肿得和水蜜桃一样,看什么人都不顺眼,看见馒头、花卷、包子、面条都有气。”(古华《芙蓉镇》)因流泪而肿了的眼睛与水蜜桃之间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形状、颜色等。

4.距离。

这里的距离既指空间上的距离,也指心理上的或认识上的距离,有时也指时间上的距离,意思是指把那些空间(时间)距离较远的事物,心理距离较远的(陌生的)事物拉近,用近处的、熟悉的事物加以描写,从而产生审美效果。不可及的东西,其存在与否、美丽与否会因距离遥远而遭遗忘,唯有那距离适度的事物才永远引人联想,比如月亮,假如它不过如一颗稀松平常的星星,我们会对它产生那么多美丽动人的联想么?诗人李刚曾写过:“在远方/女人全是菌子变成的,他们酿酒/柳枝从他们额前垂下来/不是柳枝垂下来,是女人从柳树上垂下来/菌子变成的女人会酿酒,在远方。”(《在远方》)诗人把远方的女人用身边的菌子、柳枝儿来描写,使读者眼前出现勤劳、体态轻盈、婀娜的女子形象,这笔单单或直白描写所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虽有一些荒诞,但那种无法言说的美正因为距离合宜而更让人回味。诗人桑恒昌的《中秋月》更是将这种距离运用到了一个高度:“自从母亲别我永去/我便不再看它一眼/深怕那一大滴泪水/落/下/来/湿了人间。”

描写雨的诗篇10

师: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戴望舒的《雨巷》。《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之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同时这首诗也被奉为新诗中的经典。那么,这首诗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打着油纸伞,走近戴望舒,走进雨巷,领略一下《雨巷》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诵读诗歌,谈谈读后的感受。

生:感受到忧伤、伤感、哀伤……失落和惆怅。

三、内容分析

师:老师也有同样忧伤、惆怅、迷惘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一起诵读一下诗歌,老师大声诵读,同学们可以小声诵读,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同时思考一下,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让我们感到如此惆怅失落?

师:诗歌诵读完了,大家能看出诗的内容是什么吗?

生: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但是,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生: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凄苦,但感觉很优美,尤其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而不可及,令人伤感。

生:这首诗写“我”在苦苦地追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梦幻般的事物。

师:有些笼统,大家能否具体地概括一下诗歌的内容呢?提示:可以依据诗节的顺序,再加上丰富的想象。

师:(点拨)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想象,通过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从而较全面地把握诗歌。

生: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雨季小巷的***景:小巷曲折而悠长,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透露出孤寂和苦闷之情。他希望碰上一个丁香一样姑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等到姑娘走过“颓圮的篱墙”,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这时只剩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独自彷徨,苦闷、哀怨而又无奈,脑海中似乎还有着姑娘的颜色与芬芳,在彷徨中还期待着哪怕姑娘能够从身旁飘过,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

师:想象可以填补诗歌的空白,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的方法。

师:通过你的解读,我们知道了《雨巷》的忧伤,知道了作者的无奈。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忧伤无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或许会有些启发。(显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戴望舒曾与施蛰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文艺活动。大***失败后,他遭通缉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避难期间结识了施蛰存的妹妹,诗人心里又暗生爱意,但终以失败告终。)《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

四、情感分析

师:大***的失败,自身的逃难,情感上的失意,难免会产生一种忧伤、迷惘和苦闷的情感。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这种凄美哀伤的情感的?

生:我,姑娘,雨巷……

师:我们分析几个典型意象:我,姑娘,雨巷。

师:在描写这些意象时,作者使用了哪些典型的词语?

生: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生:在描写雨巷时,用了“悠长”“颓圮”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

师: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意象“丁香”“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忧愁”……那么,丁香是什么?

生:谈论……(显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煜《洗溪沙》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白色或紫色。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师: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以丁香喻愁。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师: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也与诗人擦肩而过。

师:这些意象具有典型的伤感色彩,请一位同学诵读一下诗歌,能否根据我们的分析诵读出伤感苦闷又无奈的感情。(配乐诵读)

师:读得太精彩了,简直是戴望舒的知音啊!

师:大家也产生了“读”的欲望吧,请大家在音乐声中忘情陶醉地诵读吧。

五、主题分析

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表达强烈的情感以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义,现在请同学们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 “我“和“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什么?

生:“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生:“雨巷”象征了大***失败后,***事业陷入低谷。

生:“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生:“我”代表了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我”代表了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生:“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失败后苦苦追求的***前景和希望。

生:“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生:“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师:请同学们以这三个意象为依托,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概括三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归纳诗歌的主题。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生:诗人在***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生: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生:……

师: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我们读者再创造的过程。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因此,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理解更合理一些。

当然,把丁香一般的姑娘理解成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也未尝不可。每位同学的心中都有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但她不是彳亍在悠长的雨巷,而是行走在亮丽的教室,美丽的校园,宽广的蓝天下。

师:同学们,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静默地远了,远了,一条寂寥又颓圮的雨巷留在我们心里 ,一位诗坛上的“雨巷诗人”诞生了。让我们在朦胧的忧伤中再次一起赏读《雨巷》,体悟作者忧伤哀怨。(配乐诵读)

六、结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雨的诗10篇

学习

搞笑名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搞笑名字10篇,内容包括名字搞笑大全,收集搞笑名字文案。4、宅若久时天然呆5、步步奸情ゝ6、明人不放暗屁7、穿吉利服戴绿帽8、对象省流量9、陌上柳絮倾城雪10、含个奶嘴闯天下11、骑驴追火箭12、铃铛有点意见13、吹毛求屁14

学习

我心中的明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心中的明星10篇,内容包括心中的明星100字,我心中的明星40个字以上。

学习

思念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你10篇,内容包括思念你的十年,思念你的句子摘抄。今夜无月,星星们也已藏匿,夜空的云泛着浅浅的暗红!此时,看不到山水的旖旎,混搭着朦胧的夜色,呈现出一幅凄美的画面!靠在窗前,观望着窗外的夜景,心情如夜色般凄凉,冷冷的夜,冷冷的心

学习

樱花舞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樱花舞10篇,内容包括樱花舞的故事,关于樱花的古典舞。来到一的寂寞的小镇,记忆中的景色屡屡浮现在我的脑海,这儿没有樱花呀!没有樱花,感觉就像生命中失去了养分,像一张泛白的纸,被人随意丢弃在风中,小镇上的雨天往往比晴天多出几倍

学习

数学老师个人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老师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数学老师个人总结题目,数学教师最简单的个人总结。时间过得很快,又结束了一个阶段的工作。期末考试的阅卷工作已经完成,成绩也统计完成了。有很多同学取得了进步,也有很多同学退步得比较明显。现在我

学习

爱情表白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表白10篇,内容包括爱情婚姻表白句子,爱情表白歌曲。3、如果爱你是错的话,我不想对;如果对是等于没有你的话,我宁愿一辈子的错!4、给你开一副爱情灵药,真心一片,温柔两钱,尊重三分,体贴四味,谅解五两,以健康为药引,以似水柔情送服,剂

学习

爱的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诗10篇,内容包括爱的诗歌10篇,爱的诗原唱。燃亮我温暖的眼眸雨夜后的清晨总有一首爱的诗歌无法忘怀总有优美的旋律轻柔的音符悄悄地把我融入深深的爱的回忆我不愿透过窗子看你我愿跑出去跑进雨夜后的清晨寻找昨夜爱的诗

学习

描写山的古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山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山的古诗,描写山的古诗句三年级。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2、《游山西村》宋代-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学习

女人的泪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女人的泪10篇,内容包括女人的泪适合的文案,女人流泪的文案。其实,心疼的不仅仅是因为泪水,而是由于她此刻将情感表达到最美的程度。女人在自己受委屈的时候,可以借泪水来宣泄心中的不快。往往还特别希望在这种时候能有心爱的人

学习

滑冰作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滑冰作文10篇,内容包括滑冰作文,滑冰作文范文100篇。来到滑冰场,我在妈妈的帮助下,穿上了滑冰鞋,戴好头盔和护具……穿戴完毕后,我一步一步地上了冰场。我一踏进滑冰场,“哧溜”一声,差点仰面滑倒,吓得我连大气都不敢出,干脆就蹲在

学习

忆长征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忆长征10篇,内容包括忆长征的内容有哪些,忆长征简介。在这里。我对天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让祖国繁荣昌盛,像巨人一样顶天立地!

学习

生物工程就业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工程就业10篇,内容包括生物工程专业简历应该怎么做,生物工程就业的职业认识。生物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适宜于医药、食品、环保、商检等部门中生物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性能检测分析

学习

人间有真情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人间有真情10篇,内容包括人间也有真情在,人间处处有真情。山水蕴育文明,我们应保护山水环境,那么对于比水还深,比山还高的母爱、父爱,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一位65岁的母亲不幸患上了尿毒症,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作为儿子,目睹年

学习

文化寻根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寻根10篇,内容包括文化寻根,十大文化寻根基地。《暗示》共四卷,一百一十多个小节。每小节均以一个具象或一个概念为主题展开,每个片断都根植于历史和文化的土壤之中。时间上,小说涉及20世纪60年代至2002年共四十多年时间,关

学习

爱的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诗10篇,内容包括爱的诗歌10篇,爱的诗原唱。燃亮我温暖的眼眸雨夜后的清晨总有一首爱的诗歌无法忘怀总有优美的旋律轻柔的音符悄悄地把我融入深深的爱的回忆我不愿透过窗子看你我愿跑出去跑进雨夜后的清晨寻找昨夜爱的诗

学习

描写春天的词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词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的诗词句,描写春天麦苗的优美词句。烟花三春阳春三月春回大地春满人间春光明媚春风送暖春风和煦冰雪消融风和日丽乍暖还寒草长茑飞草木萌发茑歌燕舞春雨如丝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春寒料峭春

学习

立秋的诗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立秋的诗10篇,内容包括立秋诗10首,立秋的诗句古诗大全集。[唐]徐铉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2.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唐]徐铉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

学习

国庆节的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天气诗,国庆节的诗名有哪些。这一天我愿我的笔飞得更高昂。它带着我的感恩与赞美的诗行。让我的身心得到隆重的释放。让我的燃烧得到隆重的飘扬。国庆节,每年都隆重度过的国庆节。是你让我们拥

学习

徐志摩的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徐志摩的诗10篇,内容包括徐志摩的诗雪花,徐志摩的诗偶然。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曾向港英当局举报并最终破获了一起***走

学习

重阳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的诗句最经典的,重阳节的诗句王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陈志岁)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

学习

写水的诗句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写水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写水的诗句大全三百句,含有水字的诗句。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2、《游山西村》宋代-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

思乡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思乡的诗句小学,回家思乡的诗句。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