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10篇

古诗文阅读篇1

摘要:在课改感召下,古诗文阅读教学不断有所探新:阅读中理解;活动中激趣;想象中悟理;朦胧中感悟;讨论中提高。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教学;不断探新

新课程中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在课改感召下,古诗文阅读教学不断有所探新。

一、阅读中理解

默读,教室里一片静悄悄,而学生的大脑正处于亢奋状态,是一种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它越来越重要;教师要抓紧培养他们默读的良好习惯、方法,不断提高其默读的速度、效果。散读,学生读出声来,但又不大声整齐地读,而是低声地各读各的,表面上七嘴八舌、混乱嘈杂,实际上学生能够口耳心相通,能更真切地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它一般适用于文学作品,但还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当然,学生也需要一个散读的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并在四个学段一以贯之,要求学生朗读“用普通话”,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中大有学问,大有讲究;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朗读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朗读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比较欠缺。

课堂阅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保证学生***感受、体验、理解的时间,要且慢开讲,且慢启发。那种学生连课文都还未读完一遍,还来不及“想想”,教师就急于发问的教学,表面上赶了进度,好像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把课堂教学当成“教案剧”的演出。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急躁,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阅读、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阅读是前提,倘若学生个人对课文缺乏感知、体会,那么,就谈不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更谈不上探究。

以往,不少教师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明确,紧跟着教师既定的问题亦步亦趋,教师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好像顺利达到了,教学进度按时完成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头脑里先入为主,造成思维定势,严重干扰了他们***、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此阅读,学生怎么可能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潜心、认真、有效地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的尊重,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教师千万不能轻视、忽视、无视这一教学环节,千万不能匆匆走过场而不顾学生实际“读”了没有、“读”得怎样。

二、活动中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想象中悟理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一位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教《鱼我所欲也》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孟子“性善论”的讨论,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隆中对》时,引导学生跟诸葛亮对话:你认为对策合理吗?假如诸葛亮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这样,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朦胧中感悟

在习作中运用。在习作中运用古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习作中时,会给诗句创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使学生能从诗句原有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例如,当学生在习作中用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表达自己苦苦追寻,却在无意间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心情时,实则是对自己朦胧之中感悟到的原诗词意境的一种创新和超越。

朦胧理解提高了学生内化、运用、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自查自悟、赏析和运用的训练,学生不仅对古诗文的内容有所感悟,而且对诗文的写作手法、炼字特点、谋篇技巧产生了较深的感受。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感受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凌乱变为条理,由感性变为理性。

五、讨论中提高

古诗文阅读篇2

“文本细读”的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要尊重文本,立足于仔细地、反复地阅读文本,从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入手,进行仔细地多次地品读。文本细读要求将文本读准确,读出古代诗歌的题材特点,落实到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上就是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为主,在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下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形象,准确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领悟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积极建构诗歌文本的意义,充分感受诗歌的节奏、情感、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文本细读:用“诗”的眼光来读诗

长期以来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一向处于边缘地位,教师教学时混淆了古代诗歌与其它文体的教学方法,诗歌鉴赏课没有很好地突出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笔者认为把握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1.理解格律,吟咏诗歌

细读的前提是多读,诗歌必须反复读,甚至要吟咏。吟咏诗歌是开启欣赏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要领是反复吟咏诗歌,教会学生如何吟咏诗歌。例如,教学《诗经》时,由于《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读每句诗,要两字一停顿。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大多用复沓回环的方式来组织章节,读的时候要注意这种回环反复的韵律美。唐代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平仄用韵还不是很严,但并不是说古体诗全无格律,只是用韵比律诗宽,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节拍和句末韵脚。例如:五言古诗一般读做“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读成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古典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押韵、平仄与对仗都很讲究。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的整齐美。古代诗歌的格律知识学生比较难懂,在吟咏诗歌时需要教师巧妙地通过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知识引导学生反复吟咏。

在朗读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声律特点外,更要细心揣摩诗句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借助音韵在诵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还原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例如,教学《将进酒》时,要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教师指导朗读要充分,有些细节要指导到位。例如,要读出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的气势,读出诗人感叹岁月,人生易老,读出诗人由欢转悲到积聚成高亢、嘹亮到狂放的感情,又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的情感反差。只有一遍一遍地吟咏,一边吟咏一边思考,直到读得豁然贯通,才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古代诗歌审美鉴赏的要求,也是细读立足文本,进入文本的重要保证。

2.细读诗歌,进行语义分析

诗歌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对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的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领会诗歌,读出诗歌语义后面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诗歌鉴赏当中文本细读的语义分析包括:

(1)品味诗歌语言,揣摩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蕴

文本细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时要抓住诗句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或对运用非常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挖掘。尤其对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地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语义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作者原意的解读,将诗歌语义读准确而且深刻。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单看这两句,诗歌意境很简单。我们继续往下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于是我们回到开头两句,就能在杜甫平平的叙述中读出诗人要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沉郁之感,是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多感触;再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回头读前两句,我们就能感受到杜甫早年的抱负,哪料到***治生活坎坷,人生不得意,昔日的抱负现在都成泡影,那么开头“昔”和“今”的深意也就解读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复原了作者的经验。

(2)仔细揣摩诗句的“反面”所隐含的丰富、深刻的含义

古代诗歌除了立足文本揣摩诗句的丰富内涵外,我们还需要反复琢磨诗句从诗句的“反面”,仔细挖掘隐含在词句中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细读本诗就会发觉这是反话。我们熟悉杜甫都知道诗人早年就有远大的***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名声因为文章而著不是他的心愿,休官不是年老多病而是被排挤。这样我们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的愤懑、无奈的情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是杜甫的自况,一只漂泊天涯、无处安身的“沙鸥”,这不就是诗人颠沛流离生活的写照,这寂寞与凄楚才显得特别沉重,特别渺茫。所以,细读诗歌要注意立足诗歌,仔细琢磨诗人“说的是什么”,“要说什么”,注意诗歌语言中隐含的意思,要注意诗歌语言和字面意思的统一的一面,也要注意诗歌语言和字面意思对立的一面。

(3)遵循文本细读的原则,从字词句入手,细读诗歌的语句。例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中的“钩”不是“月如钩”而是一种弯刀,这种弯刀是武器,“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到重用,再来明月当空,“沙如雪”“燕山”,是英雄用武之地,说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何当”一句意思,什么时候才能披上贵重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建立功勋。通过细读得出结论:作者渴望建立功业又不被赏识而发出嘶鸣。

3.细读意境,感悟意境

细读就是要进入文本,沉浸在文本中,所以细读就要欣赏诗歌的意境。深邃悠远的意境美是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无法企及的。感悟意境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1)鉴赏诗人的意境。细读诗歌鉴赏意境要准确捕捉诗歌客观物象的内蕴,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细读诗人的意境要求:讨论学生对意境的感受,也就要讨论赏析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思考和感悟,这需要师生双方准确把握作品,教师充当准确情感的引领角色,而不是教师将自己对诗词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将教参的专家的解读灌输给学生。教师需要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懂得自觉主动地欣赏诗词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诗句用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阴沉萧深,动荡不安的心境。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诗人平列了“长亭”“寒蝉”“骤雨”“兰舟”“柳”“风”“月”等秋天意象,形成一种萧瑟凄凉、缠绵悱恻的意境。教师启发学生一起品味这些意境,进而体会作者流露出的真切感受,就能提高诗词的鉴赏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从诗人的意境到诗歌的意境,这是细读过程中对诗歌意境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深入品味诗歌的意境属于鉴赏诗歌再创造过程,需要师生借助联想和想象重现诗歌的画面情境,达到心与物共鸣,感情和景物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望》,教学这首诗师生能够很快地找出意象“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这些意象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惨淡画面。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悲怆惨淡的画面中有的学生读出,战乱时叛***焚烧留下的残破,触目惊心的画面;有的学生读出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皇城的睹物伤情;这首诗有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苍苍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诗人形象。杜甫将长安城被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的景物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形成了感情沉着蕴藉、情景凄凉惨淡、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实践证明:诗歌的意境空间要通过师生联想与想象的填充才更为丰满。

4.抓“诗眼”,细读诗歌

古人写诗善设“诗眼”,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抓住“诗眼”才能领略诗歌的“秘妙”。有的诗歌题目就能找到“诗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喜”;有的在诗句中,如白居易《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诗句中“愁”就是这几句诗的“诗眼”。细读诗歌,析“诗眼”是进入诗歌的关键一步。细读诗歌的诗眼,能让师生很快把握全诗的意蕴,让学生体会到古代诗歌语言凝练之美。如崔淦的《孤雁》题目中“孤”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全诗每联紧扣“孤”字展开,首联为了突出孤雁写了离群的背景,颔联写离群的原因,失群后仓皇的表现,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其中“冷”透露出形成艰险、心境凄凉。尾联写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会使人易生疑惧。全诗写诗人异乡漂泊,世路峻险,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细读诗眼还能进入诗的意境,如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的“白”“素”两字,从诗歌意境考虑,传神地表现出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

5.细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常常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是要借助象征、借代、拟人、比喻、夸张、烘托、典故等手法来表达。鉴赏诗歌自然也要注意从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深入细致的读懂这些“表现手法”所隐藏的丰富的内涵。例如,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那是因为诗歌本身用典很丰富,诗通过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月明、鲛人泣泪、蓝田日暖等典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具有了浓重的凄幻色彩,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如果不从艺术表现手法入手细读诗歌,很难读懂这首诗。

二、情境还原:在诗人写作的情境中细读诗歌

诗人创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下,所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是特定的。细读诗歌要能够“情境还原”,进入诗人写作的特定情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的细读才会更为真实和深刻,也才能将诗歌读得准确。所以平时教学要注意,将诗人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我们学过很多送别的诗词,不同诗人的人生境遇,使“离别”这一主题的诗词内容情感表现得多姿多彩。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得飘逸洒脱;“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伤感同病相怜的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与亡妻的生离死别;柳永的《雨霖铃》是诗人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归期难料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人生境遇的悲苦与失去爱情的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谱成这首词的主旋律,格调尤其低沉。情境还原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很相通。也就是细读诗歌时,师生双方都要尽量准确深入地去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了解创作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知人论世,准确地推测作者的本意。

三、裸眼读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鉴赏经验去解读

“裸眼读诗”与我们提倡的“原汁原味地阅读”很相通,即排除外界的干扰,不受参考资料影响,不迷信专家权威,甚至提倡读到“审美自失”、如痴如醉的程度,***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体会。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读诗

“细读”,就是“充分阅读”。“‘充分阅读’就是对诗歌进行‘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就是不断挖掘出诗歌的新意。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师生读这样一首诗,不同的人生经历就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读出人生苦短的伤感;有的读出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以及明月长久相伴的欣慰;有的读出游子思妇,亲人的离别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情境对于文本细读具有不可忽视的、具体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诗歌文本当中来,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进行仔细的品读,读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古诗文阅读篇3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现状成因对策

【中***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071-02

一、引 言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国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但现如今小学生阅读古诗情况如何?小学生自身又喜欢怎样的古诗阅读方式?我们在哪些方面能为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发展提供帮助?哪些地方还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改进?等等,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笔者就此作了初步探索。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以问卷调查法及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为了更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选择了一所城区小学和一所乡镇小学。城区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随机抽取各一个班级;乡镇二年级、三年级、五年级随机抽取各一个班级。共发放问卷29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1.调查结果

(1)小学生阅读古诗现状

表1古诗文喜爱及课外阅读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不随年段升高而有所提高,反而呈现负增长。进一步统计检验发现,城乡差异与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无显著关联(x2=3.09,P>0.05)。但城乡差异与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文有十分显著的关联。(x2=7.91,P

(2)小学生古诗文背诵现状

表2古诗文背诵情况

从表2看,相较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目前古诗文的整体背诵情况并不理想。且城乡差异与古诗文背诵情况有十分显著的关联,城区古诗文背诵情况显著好于乡镇。(x2=22.53,P

(3)小学生不喜欢古诗文的情况及其原因

表3小学生不喜欢阅读古诗文及其原因比例

调查结果,高段学生不喜欢古诗文的比例较低,中段学生更高。而不喜欢的最主要原因是古诗文难记、难理解。

2.结果分析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古诗文阅读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阅读古诗文兴趣不高

对“什么课文最感兴趣”和“课外你看得最多的是什么书”两个问题的调查(见表1)发现学生对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并不高。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童话、寓言类课文,这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上风的阶段,相对于童话、寓言,古诗文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自然让他们觉得难记、难理解,太枯燥。这是从学生主观方面来分析,而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存在的。例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学生必然会对古诗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在“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方面(见表1)呈负增长,“不喜欢古诗文”(见表3)的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古诗文背诵情况不理想

目前古诗文的背诵情况,相较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还存有距离。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低段共收入了15首古诗,中段收入了20首,高段收入了22首,整个小学阶段共学习古诗文57首。而调查结果(见表2),整体背诵情况并不理想。分析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因为古诗文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只能进行无意义识记,如果仅仅依靠课堂内的学习,无意义记忆的结果是很容易遗忘的。②教师、家长对孩子阅读古诗文重视不足,调查表明仅有约30%的教师或父母会要求孩子经常阅读古诗文,至于主动去培养孩子对古诗文的兴趣,那就更少了。

3.对 策

从现状中看出,小学生的古诗文掌握与家长、教师密切相关,家长和教师应该给儿童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其兴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在学习中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小学生古诗文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源泉,从调查结果看,小学生自身喜欢古诗文的比例较大,在小学生已有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如何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兴趣,使之有一定的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儿童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它对认识和活动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低段学生较容易受和同伴一起阅读氛围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例如合作学习、和同桌进行朗诵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高段喜欢竞赛制,在这其中,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设置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等,提高其学习效率。

作为教育者的另一方――父母,要和儿童经常沟通,参与其中,与之一起学习,可以通过和父母比赛看看谁读得多等形式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兴趣只是第一步,其次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的古诗文阅读、掌握情况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及父母的态度,教师及父母从小从低段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好习惯:①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应该从低段开始督促学生养成习惯,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这首古诗,并在阅读时有自己的理解,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上教师的教学就可以更有深度。②让学生定期阅读课外古诗。调查结果显示,阅读课外古诗文,学段越低,学生听从教师或父母的建议在课外阅读的比例也越高。因此,教师和父母应该一起从低段开始引导儿童定期阅读课外古诗,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这可以从教师上课所用的教学方法、上课环境、课后作业布置方面来展开。

1)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效果必定要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为此对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中最想获得的”和“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最想获得的是学会阅读古诗的方法。教师应该在学生有学会方法的心理需要时抓住契机给学生以心理支持。

调查得知,小学低段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方式为教师讲解和放背景音乐,其余几种学习方式相差无几。而到了中高段,和同学合作的比例逐渐增高,多媒体、画一画、想象、演一演等形式开始受到欢迎。教师应该利用不同学段学生喜欢的古诗文朗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趋于中高段后,学生所喜欢的方式也有所改变,而教师在“扶”了之后要有所“放”,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上课环境

教师应该抓住每首古诗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创设上课的环境。例如,学白的《望天门山》,教师很难用语言去解析其意境等,但用多媒体,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而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教师则可以带学生出去感知春天,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3)课后作业布置

从问卷得知,低中段学生以喜欢画一画和读给同学或家长听一听为主,但中段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课外相关古诗和根据古诗写一段话的比例有所增长。而高段学生选择最多的是阅读相关资料及课外相关古诗和根据古诗写一段话。

教师可根据每学段学生的变化而对自己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做一定的修改,班内学生水平、喜好各不相同,可用“米饭+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米饭”是教师布置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做,而“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厌倦心理,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四、小 结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南朝教育家颜之推曾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儿童从小的情感陶冶是十分重要的,陶冶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在无形之中给儿童以巨大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该抓住教育契机,陶冶儿童内在的精神世界,给之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发挥古诗文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光琼、龚泽玉.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一代新人――浅谈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8)

2 王明杰.浅谈多媒体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3)

古诗文阅读篇4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中***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63-02

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以其独特的魅力呈现于世人面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这一点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便能看出。高中重视古诗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能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由于古诗文与白话文相比学习难度大,目前不仅教师的施教存在方法死板单一的问题,而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因此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分析了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古诗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存在问题

古诗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着字词难懂、内容难记、语序怪异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难懂,特别是遇到长篇大论、生涩难懂的古诗文,如《鸿门宴》、《离骚》等作品,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这对于惜时如金的高中生来说难以接受,于是校园中流行着“古文难、古文难,提到古文就心烦”的叹息。另外,古诗文以写古人、古事为主,缺乏时代特征,这也使得学生觉得“学难以致用”,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虽然国家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应试教育”依然在改变着我国教育的航向、歪曲着我国的教育目的,因此学生学习古诗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少有学生是因为喜欢古诗文或为了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而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古诗文只是“为记而读”,那么必然会导致“有声无情”的现状。

2.教师教学只为应试,教学方法死板单一

古诗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好,不仅与学生学习动机有关,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一些高中教师在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时,往往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形式进行,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统领下被动的学习,这种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使得学生难有切实体会或者得到真正提升。另外,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应试,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着应试展开的,高考考察什么,教师就教授什么,古诗文教学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古诗文。此外,当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试题时,只认单一的“参考答案”,而对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则是全盘否定,这与新课程要求的“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文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技巧,学会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相违背的,这也成为当前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不足之处。

二、提升古诗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1.学生主动学习是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改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努力激发自身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去学习。为此,学生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做到“先学于师”。大教育家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课前对古诗文进行提前预习,对难懂、不懂的内容做好标记,在课上有针对性的展开学习,将大大提升学习效果。其次,学生要注重多学。多学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着手,既要让自己从古诗文中学得多,又要让自己学好古诗文。文学大家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生要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例如有的教师在教授《小石潭记》时采用了“做客聊天室”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让学生围绕“作者所描述的小石潭一景美在何处”、“游览小石潭时作者触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分析,于是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学得多,学习的质和量都能兼顾到。最后,学生还要会学,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技巧。古诗文的品读、背诵等都有一定的技巧,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例如古诗文的品读技巧有“三问品读法”,即“作品写了什么、作品是怎么写的、作品为什么写”,“三问品读法”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有序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有效施教是保障

教师是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其施教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古诗文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学观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的相关规律,而且要在明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需要,以学定教,而不是单纯为了应试而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其次,教师在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时机的把握,提倡“先学后教”。高中教师应该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学则应该是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应该是在学生“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和点拨,将有助于学生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当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研读作品、自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例如高中教材中《史记〈选读〉》所选的篇目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教材未录入的《史记》中的名篇,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做到多阅读、多研读,在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优化教学方法是途径

教师和学生作为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两个主体,作用不容忽视,然而,优化教学方法也是提升高中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重视优化教学方法,具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注重导语激趣法的作用。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若在教学中能用好导语、做好课堂导入,将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一名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导游,让学生结合文本写一段有关滕王阁景色的导游词,上课时随机找几个学生诵读,并让大家讨论这几个同学所描述的景色与书中所写的异同,这样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展开合理想象。古诗文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然而古人大都表达含蓄,因此单从字句意思很难挖掘出作品的全部内涵,因此学生要能结合文本描述的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江(转下页)(接上页)苏一高考题要求学生体会“浮云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一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对此,学生就需要通过诗文描述的场景展开联想,由“送”联想到离别,由“无穷树”联想到行程的艰难,由“云埋山”联想到被压制或者被迫害,这样才能逐步分析出诗句蕴涵的深意。

三、结语

总之,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对此,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努力提升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昱如.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有效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5)

古诗文阅读篇5

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几种形式。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如白居易《琵琶行》)等形式。近体诗鼎盛于唐代,有绝句和律诗两种。词鼎盛于宋代,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沁园春”是词牌,“雪”是标题。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带过曲(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缀在一起,如乔吉《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和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三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格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照字数分,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照风格分,又可以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现在我们根据内容来分类,谈一下不同诗歌类别的特点。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作者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因此,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3.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勇敢无畏,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中晚唐时期的作品虽然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如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而宋代的边塞诗虽然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是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现实。

5.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入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感触,表达主旨。其思路一般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盛衰对比――表达主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古讽今(劝喻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者荒***,抨击时弊)、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历尽世事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等。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6.送别诗 从内容上说,送别诗多抒写亲情、爱情、友情和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

一、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本诗运用了两种技巧:

1.寓情于景。作者运用细腻的文笔,通过描写夏日日落月升后,荷风送香,翠竹滴露,抒写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之情,进而又联想到“知音”,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以动写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

二、渔家傲①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②腻。香脸半开娇旖旎③,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沈绿蚁④,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这首《渔家傲》,是女词人李清照六首梅词中格调最为轻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②琼枝:指覆雪悬冰的梅枝。③旖旎:柔和美好。④绿蚁:酒面的浮沫。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梅花“娇”和“洁”的特征。“香脸”一句侧重于描写梅花的“娇”,“玉人”一句侧重于表现梅花的“洁”。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酷爱之情。

三、西河 金陵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中典故。本词结构严整,上片写金陵地势险固,中片写金陵古迹,下片写眼前景物。本词布局井然,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说,是疏密相间。上片写的是远景,以疏为主;中片写的是近景和远景,以密为主;下片为特写镜头,密而又密。此外,本词句法参差不齐,音调抑扬顿挫,风格沉郁悲壮。

古诗阅读,我们应从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入手。

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重要的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鉴赏古诗的形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鉴赏古诗的形象(意象),第二个层次是分析诗歌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象)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概括出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样的形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即如何展现的),最后阐述形象的意义或者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鉴赏景物形象,就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人物形象,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分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试从“景”和“情”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因此,常见的解题思路是:(1)找出诗中的意象。(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朦胧邈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凄清冷落等。(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二、鉴赏古诗的语言

古诗的语言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平实质朴。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等。(2)含蓄隽永。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等。(3)清新明丽。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等。(4)形象生动。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6)婉约细腻。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等。(7)冲淡。如王维的《鸟鸣涧》等。(8)雄浑。如曹操的《观沧海》等。(9)豪放。如李白的《将进酒》等。(10)沉郁。如杜甫的《兵车行》等。

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有两种题型:(1)炼字。(2)分析语言特色。

炼字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提示:古人做诗讲究炼字,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光芒四射。所以说,无论是鉴赏动词还是形容词、虚词、数量词都要注意结合诗意来分析。因此,解答时一般要包含下列信息:(1)肯定哪个好或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语言特色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提示: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妙用,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夸张、用典、互文、叠字、双关、对偶、排比、反复等。

(2)表现手法:比兴、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借古讽今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4)结构技巧:以自然景物起句、开门见山、曲笔入题造成悬念、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等。

考查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3)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这类题,学生要准确地指出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动静等),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另外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为什么会有怎样怎样的感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作者的思想倾向、***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述方法,就能很好地做古诗阅读题了。

一、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越调]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平山堂。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1.“不似”一词在曲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雁满回塘⑤。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槲(jiě),树名。③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④杜陵:古代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⑤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标题中的“早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运用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有版本为这首词加了词题“记梦”,请说说这首词是怎样围绕“梦”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不同于李清照其他词的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这首词的标题为“早行”,作者是如何表现“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江城子

苏 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娉婷:指美丽的弹筝女。②湘灵:此处用娥皇、女英的典故。

1.这首词上阕的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上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弹筝女,试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下阕最后三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注]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秦始皇本纪》集解引苏林说“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1.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对象都是秦始皇,但议论的针对点却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浑的诗“势入浮云亦是崩”句中“崩”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篇6

一、从背景资料的介绍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文入选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其思想内容都打着时代的烙印。这一烙印往往是横亘在学生与诗人之间的一条天然鸿沟。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缩短作为读者的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趋向。其中必需的背景资料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许多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深刻理解古诗词是不可能的。

第二,作者的经历。古诗词创作,是诗人、词人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文字化。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二、加强诵读指导,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引领赏读结合的品析过程。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因为诵读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反复诵读还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以达到正其韵、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教师加强诵读方面的指导可以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第一步:初读――把诗歌读通、读顺、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第二步:引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进入诗境;第三步:边读边品,从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再通过朗读将自己理解的内容、理解的情感、理解的诗味读出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的过 程。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直入诗海幽境。

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感的,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的灵气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留有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情托景,景引情,情景相生,情在词外。因此,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海幽境中品味古韵诗情可以说是古诗词感悟的妙招。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步入诗的意境。方法有二:一是从诗词描绘的意象入手。如在教学《相见欢》一文时,我们可以牵引出相关的几首有关“月”的诗来作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月如钩”带来的独特的表达效果。此时的教师不需要把整首词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能够从词里发掘出含蓄而丰富的的诗人情感。

四、指导学生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古诗文阅读篇7

古诗文的比较阅读,分为同质比较和异质比较两种,以探究题型为主,分值较高,难度较大,考查同学们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这一类题目要求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联系地思考”和“系统地思考”,通过“比较”发现考查内容的异同。

1. 对古诗文中所涉及的景物风格、人物性格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2. 对古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3. 对古诗文中的表现手法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4. 结合相关资料链接进行探究,并书写探究的认知结果或价值态度。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2・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① 潭面:指湖面。② 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 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 击:魏文侯的儿子。② 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 任座:人名,魏国大臣。④ 趋:快走。

(1)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面刺寡人之过者( )

不以封君之弟( ) 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

①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 文 侯 问 于 群 臣

(3)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

① 方式相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方式不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规劝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古诗文比较阅读虽然对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所选文本大多不难理解。从所选的内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并且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示个性、为人处世、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等。而且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课外文段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或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或相近之处。也就是说,文本间一定存在着可比点。此外,在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理解的同时,也考查同学们对文本表现手法的理解。

在做这一类试题时,同学们可以尝试以下技巧。

第一,用好阅读古诗文的一般方法。同学们首先要能够疏通并理解文意,尤其要学会利用文本中给出的注释帮助自己理解文本。对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古诗文中常用的手法,也要能够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

第二,学会化繁为简。在阅读中,同学们首先要学会找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学会找古诗词的“诗眼”(关键词)。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要从原文入手,找准依据。要懂得运用“涵泳”的读法,即设身处地地去捕捉文本中微妙或含蓄的情感,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和言外之意。以题1中的第(1)题为例,“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在注意到“自选角度”的基础上,两诗的关键词就可以成为思维的起点:杜诗,“吴楚”“乾坤”提示眼界开阔,“老病”“孤舟”“戎马”提醒诗风沉郁;刘诗中的“和”为该诗的“诗眼”,提示了优美和谐的整体意境,“翠”“白”“青”等带有鲜明色彩感的词汇,则提示了景物宁静秀丽的特点。

第三,学会系统思维的一些方法。同学们要善于把握中心事件及作者的主要情感和意***,要能够把握人物关键的言行、景物显著的特征及其寓意等;要注意事件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要注意人物的外在言行和其性格的关系,即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或事;要能够辨别轻重曲直。最为关键的是,要学会“联系地思考”,用归因、归类、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方法,把要探究的问题具体化。例如题2中的第(4)题,“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从文章提供的信息来看,他们规劝国君时语言都比较委婉,讲究技巧,这是两人的相同点。不同的是,邹忌是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而翟璜则是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劝谏的结果是:齐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这些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同学们只要按照题目中的提示,一步步探究,通常都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第四,学会分层次答题。探究类题型由于要点比较多,所以同学们在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仍以题2中的第(4)题为例,如果命题者不给出横线予以要点提醒,恐怕难度就会大很多。在平时的训练中,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分层次答题。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2・江苏省扬州市)

【甲】

论 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乙】

戏为六绝句

杜 甫

王杨卢骆①当时体,轻薄为文哂②未休。

尔曹③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释】 ①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 哂(shěn):讥笑。③ 尔曹:你们。

(1) 甲诗中的“__________”也是“才人”的杰出代表,乙诗中“_________”对王杨卢骆的诗歌哂笑不止。

(2) 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常州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大历中,出瞿塘,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

【注释】 ① 挺节:坚守节操。 ② 语语王霸:句句震撼人心。 ③ 骚雅:诗歌。骚,代指屈原的《离骚》。雅,大小雅,代指《诗经》。

(1) 解释下列词句。

① 俄顷:( ) ② 何由彻:( ) ③ 亡走凤翔:( )

④ 营:( ) ⑤ 人皆怜之:(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选段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预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 选段甲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忧时伤生,情不忘君。”

C. 乙文对杜甫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 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3. (2012・江苏省连云港市)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①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②。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释】 ① 荷瓣素心春兰:一种稀罕、名贵的兰花。② 勃然:充满生机。③ 滚汤:开水。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能张目对日/诚宜开张圣听 B. 私拟作群鹤舞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又留蚊于素帐中/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 D. 兰坡临终时/未果,寻病终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花 以 兰 为 最 取 其 幽 香 韵 致 也 而 瓣 品 之 稍 堪 入 谱 者 不 可 多 得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甲乙文段中,你看出沈复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乙文中兰花的遭遇,谈谈应怎样对待美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江苏省宿迁市)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释】 ① 木末:树梢。② 死敌:死于敌手。③ 死法:死于***法。④ 恁么:如此,这样。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怀民亦未寝( )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③ 余尝寓居惠州嘉寺( ) ④ 思欲就林止息(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2・江苏省徐州市)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④ 诚自古所希( )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君谓计将安出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探讨了______和______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江苏省镇江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目。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①致祭,亲临,哭之尽哀,***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要》)

【注释】 ① 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便要还家( )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 次定州( ) ④ 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

古诗文阅读篇8

下面我结合《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自身实践从两个方面(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谈谈观点。

一、文言文阅读要紧扣一个“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说明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能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理解能力上,能够:(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分析综合能力上能够:a.筛选文中的信息。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从中不难看出,此部分考查的能力等级多为相对简单的A、B、C三个层次。①且自2009至2013年考点分布相对稳定,都是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无论是考查哪些知识点,不变的是文言文考查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具体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即词义、句义和文章意义。如果说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构成一个系统的“面”的话,那么,“义”就是其中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在学习和复习中,应当重视和强调一点并做到点面结合。比如,实词数量众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词和句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名篇名句,这样既积累了实词义和名句,又增强了语感。虚词虽然近5年江苏高考没涉及具体的题目,但它在阅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当反复体会它的作用,可以用“减法”体会,即把学生已经理解意思的语句中的虚词去掉,让学生对比有什么不同,以此体会和总结虚词的作用、意义。

句式是个难点,尤其是倒装句。对此,我们应该先理解已经积累的名句名篇中的典型句子含义,然后让学生对照译文将文言原句调成与其相对应的顺序。如:《秋水》②中这样一个句子:……以为莫己若者……这句话的翻译是:认为没有能比得上自己的人。根据翻译,我们就可以把原句调成以为莫若己者,这样就跟现代汉语相对应了。如此,经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掌握了词义和句义,文义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当然,仅仅抓住“点”是不够的,这个“点”只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切入口,积累的点多了才能形成知识面,但给学生一个“点”,才能让其在浩瀚的知识中有个方向,不至于迷失。

二、诗词鉴赏的“两点论”——“巧”与“情”

如果说古诗文阅读部分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难点部分的话,那么,古诗词鉴赏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其专业性和文学性,学生很难找到途径赏析实词,往往是读完诗词一头雾水,或者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讲解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因此,这一部分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很难,怎样把握和复习这一难点呢?

首先看《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要求:考查鉴赏和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10年的江苏考题来看,考查内容没有变化,内容理解、结构思路、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这部分的问题都有涉及,没有侧重。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制这样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平面:鉴赏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和炼字;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掌握这个知识网络是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毫无成效。其实,从这些内容和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是语言、形象都可以一个字概况,那就是“巧”字,技巧的巧。内容、思想和情感可以概况为“情”字,这样,诗歌就变成了感情和技穷的结合,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采用一定的文学技巧抒发。

实际上,诗歌确实是一个整体,一个用高度浓缩的语言结晶抒情达意的整体。我们没办法说清楚到底有多少种技巧表达感情,更不可能断定哪种方式方法最好,甚至用同样的表达技巧表达同样的感情却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笔端而风格迥异,更不用说还有读者的自身感悟在里面。要想深入、详尽地弄清楚到底有哪些技巧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能抓住“情”这个中心点,分析诗人是如何“巧”言之的呢?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③这一题既涉及鉴赏诗歌的语言,又有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可以说很“综合”地考查。实际上,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感情本就是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否则也无法形成特殊的意境,简言之,正是“情”和“巧”的结合。就此题而言,正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无需多言,如果能够化繁为简,守住一个中心点,把握两个基本点,就能给学生拨开迷雾,看到一个方向,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部分的内容博大精深,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应该让学生尽量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翻译的信达雅,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地球是可以撬动的话,那么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支点,学习古代文学,正需要这样的支点。只有有了点的存在,才能构成完美的面,才能为以后更多元更立体打下基础。

注释:

①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古诗文阅读篇9

关键词: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人教版 高中语文 教材设计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的各版教材都进行了相应的编排调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古诗文单元编排为例,它不但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各个时期、不同文体和不同主题风格的不同作品,而且在教材的模块设计上更人性化,下面集中对《语文2》到《语文4》三册教材中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单元中的古诗词选编特点和教材设计特点作梳理。

新课改以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选编古代诗词时不仅在《语文2》到《语文3》三册教材中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而且具体到每一册教材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所入选的4篇课文也都是按照作者作品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具体如下:

1.先秦――南北朝时期

《语文2》中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经》两首(《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篇课文。从诗歌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主要代表北方文化的体现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代表南方文化的体现浪漫主义的《楚辞》说起;到汉乐府叙事诗的巅峰之作――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再到东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涉江采芙蓉》;最后到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的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题材的诗歌的不同情感体验,了解诗歌的源头并感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初步领略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2.唐代

《语文3》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盛唐时期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短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中唐时期代表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时期李商隐诗的两首诗作(《锦瑟》、《马嵬(其二)》),共编4篇课文。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代孕育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也盛产了大量精美诗作,所以编者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领略唐诗的魅力。李白是“诗仙”,其《蜀道难》最能体现他豪放开阔、想象瑰丽的浪漫主义特点;杜甫是“诗圣”,其入选的三首古诗皆是即景感怀的诗作,代表的是与李白截然相反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白居易善写长诗,同时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提出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其《琵琶行》就是他的叙事长诗代表作;李商隐是在唐诗的发展上另辟蹊径的一位诗人,有善写七律,所选编的两首诗作正是最能代表他绮丽绵密格调的七律诗。

3.宋代

《语文4》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北宋初年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南宋时期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跨越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词人和大量优秀词作,但大都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词风。柳永是第一个打破了五代花间词风的词人,也是第一个大量写“长调”的人,他长于铺叙,多用俗语,所选的两篇作品是最能体现他的婉约词风的作品;大开豪放之风,不拘声律、自由奔放,形成了一种豪放的新词风,所选两首作品也是他这一词风的体现;辛弃疾在苏轼的豪放之风上更添宏伟气魄,这与他抚时感事的爱国情怀是无法割分的,他的词作发展了散文化的句法;最后是跨越了两个时代宋词史上的奇葩,女词人李清照,所选的两首作品是体现她婉约词风的作品。

有一位特级教师陈日亮曾说:“语文主要不是教‘是什么’,而是教‘怎么样’的学科,即过程与方法。”该版教材在呈现了古诗歌“是什么”的同时,也通过每一单元的诗歌特点呈现了“怎么样”教和学的可能。最后主要就该教材的单元模块设计做归纳。

1.单元设计

该教材的每一个古诗词单元都是选取了某一时期的作品,集中鉴赏;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读,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整体把握。导读不仅介绍了本单元的诗词特点,而且提供了许多学习方法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还能对整个单元诗歌的学习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2.课文设计

课文设计主要是将原文客观地编排在教材当中,但该版教材还在诗文的边页穿插了一些相关***片,有诗人画像,有诗中情境等,这样直观的视觉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阅读兴趣的激发;由于古诗词的年代久远,与现代白话文有相当差异性,教材还在原文较难理解的地方分别依次编了标注,然后在原文下方做出了注释,注释内容不仅涉及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作出处等,还解释了文中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义词等,这样的编写不但有助于辅助学生自主阅读和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节省教师教学的时间。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和鉴赏文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后设计安排了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内容有的是根据诗歌学习的需要补充一些与所学诗词相关的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是提出一些要求或设置一些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及对文本挖掘,如:“语文2”中的《离骚》的研讨与练习:一是疏通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中类似的诗句还有哪些,试把它们都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除此之外,教材在研讨与练习中补充了司马迁、刘熙载、鲁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点评。

通过上诉归纳分析,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选编的作者作品及单元导读等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不同模块的设计开展更有效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古诗文阅读篇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令①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②上青青麦,姑孰堂③前余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④,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⑤,问取矶头新妇石⑥。

[注]①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6月9日,其时作者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在任上仅9天即被免职。②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当涂县城关镇(姑孰),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③姑孰堂:当涂地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①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⑤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⑥新妇石:即望夫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用典,以当涂的历史遗迹人诗,发思古之幽情,流露出沉重的世事沧桑之感。

B.“暂”“稍”两字既包含对友人的宽慰,又表达了虽遭免官,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

C.词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分清宾主,一切终将归于空无,不信可去问问那屹立的新妇石。

D.这首词虽记宴会,却没有具体描写宴会情形,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因被免官而生的感慨。

15.“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答案:B[评分说明]选B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解析]“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错,属曲解文意。结合上下文,“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是写作者虽然被免官,但也有了机会流连山水,享受山水之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能力,具体涉及诗歌的内容和意象、表达技巧及作用、重难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

15.①江山总是千古一样美好,云空也是千古一样澄碧,昨日自己还是主人,今天就已变成客人,抒发了世事无定、难以预料的人生感慨。②自己居官九日即被免职,把千古不变的江山和云空和世事翻覆对举,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平之情和嘲谑之感。[评分说明]共6分,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借鉴2019年高考全国I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II卷命制,既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向,又实现了对具体诗歌的针对性考查,能有效发挥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引导作用。试题要求回答词下片一、二两句表达的情感,是近年古代诗歌阅读的常考点,考查考生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两句融情与写景、叙事之中,需结合所写之境,所叙之事,分析其背后之情,再结合作者的经历,不难得出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时作。诗人刚结束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1)结合诗句,简析“接”、“香”字的作用。(4分)

(2)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表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又极具动感和比拟效果。“接”字写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接着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其特色不在视觉形象,而且清香四溢,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4分)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或比拟)的手法,借一“凉”字点明了他在山水间逍遥自适的心境。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蕴涵着玄思理趣。(4分)

译文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鄂州南楼书事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是黄庭坚的诗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9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写作者同伊人离别在即,行船将发,表达两人难分难舍、无限凄楚的离别之情。

B.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内显得昏暗,室外榴花耀眼,开篇两句以黯淡之景渲染别离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C.本词以柳叶和梨花来比喻伊人的双眉和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了因离别而伤感的伊人形象,通俗而贴切。

D.结句作者写夜半酒醒,唯见月色皎皎、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如此写法颇具蕴藉含蓄之美。

15.本词与柳永《雨霖铃》皆为送别词,试比较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答案

B。B

项“黯淡之景”不正确,前两句描绘了室外繁茂明艳的景色,与室内暗淡的气氛形成对比,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话别双方感伤凄苦的心境。

15.(1)借景抒情。柳词通过“寒蝉”“骤雨”等意象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黄词借“烟雨”“

轻舟”等意象营造了凄迷的意境,表达了离别时的无限凄楚之情。

(2)虚实结合。两首词都写到眼前分别时的凄恻缠绵,这是实写;又都宕开一笔,想象别后酒醒的孤寂凄冷,这是虚写。虚实结合,把离愁别恨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评分说明:每点

3

分,其中手法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诗文阅读10篇

学习

算法初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算法初步10篇,内容包括算法及其描述技巧大全,算法宝典100篇讲解。人教版《算法初步》(数学必修3第一章)这一章的编写遵循了本套教材编写的总体目标,即努力体现时代性、可读性、选择性,本章以“章头语”开始,内容分为3节(1.1-1.3)后

学习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培智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四年级下册班主任工作计划完整版。我们还存在了一些纪律差,卫生打扫偶然扣分,等情况。在以后的教育中多加管束,通过系列地学习、培训、实践、交流,切实提高班主

学习

感恩节的习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节的习俗10篇,内容包括西方感恩节的习俗和习惯,感恩节的习俗及由来。

学习

我有一个家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有一个家10篇,内容包括我有一个家的真实故事,我有一个家简短语句。看,那个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绉绉的,像一个博学的文学家的就是我的班主任——甘老师,也就是我要向你们介绍的“大家长”。可能因为工作太辛苦的原因,皱纹慢慢

学习

办公室暑期工作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暑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办公室暑期工作计划,2019暑期托管工作计划。

学习

室内风水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室内风水学10篇,内容包括风水学室内摆设,房屋室内布局风水学解。一、风水学的形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风水一词对于现代人来说代表的是传统与神秘,它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对建

学习

批评的艺术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批评的艺术10篇,内容包括批评的艺术例子,批评的艺术与技巧。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调皮的学生,他们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候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他们,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批评是必

学习

文化局组织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局组织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文化局人员工作计划,文化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三)研究和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教育工作计划,拟定全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策和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管理指导并检查学校

学习

外事礼仪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外事礼仪10篇,内容包括外事礼仪介绍及讲解,外事礼仪用语大全。”叶利钦听后很高兴:“这是我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来到中国后,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官员,你流利的俄语让我感到很亲切,这是访问圆满成功的预兆。”当晚欢迎宴会后,同

学习

傣族的泼水节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傣族的泼水节10篇,内容包括傣族泼水节的歌曲,傣族泼水节简介来历一百字左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想去真正体验一下泼水节的快乐,就去傣族做客吧!灌南县张店小学六年级孙笑影本文系本

学习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工商企业管控论文,内容包括工商企业管理发展趋势论文,工商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范文。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

学习

如何面对失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面对失败10篇,内容包括如何面对失败心得体会,如何应对失败和挫折。小故事启示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挫折。这是磨炼,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那么,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又应如何进行调节呢?以下十种方法,不妨一试:第一,沉着冷静

学习

创立公司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创立公司10篇,内容包括公司创办感言,创立公司故事怎么讲。××广告公司的发展策略,一方面增强了我们的技术力量,为实现市场效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公司的市场行为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它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学习

电脑销售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电脑销售10篇,内容包括电脑销售报价方案范本,电脑销售详细案例。消费者素质提升直接影响着购物环境的变化,简单的产品陈设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现代消费者购物所追求的是环境的温馨,优雅,购物的舒适,方便以及服务的周到

学习

小小说阅读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小说阅读10篇,内容包括小小说免费阅读全文完整版,小小说阅读训练100篇。2.分析人物,把握性格。小说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段,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并使其“

学习

亲子阅读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亲子阅读10篇,内容包括亲子阅读随记10篇,亲子阅读的内容大全。一、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亲子阅读对儿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者在该方面的研究很多,通过实验研究、思辨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等多种方

学习

阅读文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阅读文章10篇,内容包括阅读十篇好文章,阅读文章100篇。1.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明确作者的观点与主张:①从全文看,论点应该表明作者的观点与看法,在形式上又是个完整简明的句子(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②把握文章的论点可从文章标题、开

学习

文言文阅读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阅读论文,内容包括文言文阅读18篇,文言文阅读经典范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

学习

传统阅读教学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阅读教学,内容包括传统阅读教程,传统阅读教学的流派。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

学习

阅读材料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阅读材料论文,内容包括论文阅读100篇,阅读材料论文范文。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例如,当讲

学习

父亲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父亲短文阅读答案,父亲阅读题。⑵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⑶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

学习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0篇,内容包括功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A.尝与诸小儿戏()()B.诸儿竞走取之()()C.取之信然()()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参考答案】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