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①王戎,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
A.尝与诸小儿戏( )( )
B.诸儿竞走取之( )( )
C.取之信然( )( )
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
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
【参考答案】
1.A曾游戏B.争相跑过去C.的确代词,这样,指“此必苦李”。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
宋,刘安世,廷谏,至犯雷霆之怒①,则执简却立。待天威少霁,复前极论,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庭观者汗出竦听。众目公,号曰“殿上虎”。
[注:①雷霆之怒,指帝王愤怒、发作。下句中的“天威”与此意同。]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廷谏,至犯雷霆之怒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犯:冒犯,触犯。
B.执简却立简:即“笏”,大臣上朝手执的狭长板子。却:退。
C.天威少霁少:通“稍?。霁:雨过天睛,此指气消。
D.复前极论前:动词,上前。极论:极力论争。
E.汗出竦听竦:sǒng,肃敬。
F.众目公目:名词用作动词,看着。
2.“廷谏”中的“廷”与“殿庭观者”中的“庭”意思是不是相同?(请查字典后回答)
3.刘安世为什么被称“殿上虎”?
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参考答案】
1.E(竦,通“悚”,害怕)2.不同。“廷”指朝廷,“庭”指厅堂。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3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③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⑦,是,仆与君奕世⑧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yù)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①清称:有清高的名称。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④仆,对自己的谦称。⑤仲尼,孔子的字。⑥伯阳,即老子,姓李。⑦师资之尊,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⑧奕(yì)世,累世。⑨了了,聪明、懂事。⑩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判断画线词语解释的正误。
A.诣门者——登门拜访的人( )
B.乃通——(看门人)才肯通报( )
2.“人以其语语之”句中,“其”指代( ),“之”指代( ),第一个“语”是( )词性,第二个“语”是( )词性。
3.结尾处陈韪为什么“大踧踖”?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4
【关键词】:语文 阅读 理解 解题
一、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5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
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
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
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
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6
一、 遵循整体感知的原则。
对于课外语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从而把握作品的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整体感知”在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成分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理念,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
整体感知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思路;分析试题与内容的关系;领悟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具体的做法是:在解答阅读试题时,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的主要容。第二步要整体感知全文,高屋建瓴地分析文章语句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再把各个局部联系起,从而达到对文章整体的深层认识。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策略,完全符合解答阅读试题的规律,能帮学生提高得分的机会。
二、遵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
所谓“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就是先在原文中找出题目相关语句或词语所在的位置,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然后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在相应位置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综合,顺藤摘瓜,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题目相关词句所在位置的前后区域找到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善于从文中寻找答案,还要求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或直接摘取原文词句,或从原文语句中概括出关键词,或综合概括有关信息,用自己的话表述答案。答题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题目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比如词义的分析,就得瞻前顾后,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品味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或通过分析语境的显性、隐性意义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而对句子的理解,则应注意其所在位置前后的关联,通过分析句子本身和前后文句子的关联分析句子意义和作用,因为要你解释的句子一般是关键句,肯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脱离文章来回答。先可以大致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回答该句在文中的内涵或者作用(比如说点明了全文的主旨或者承上启下之类)。
三、遵循“擒贼先擒王”的原则
所谓“擒贼先擒王”,就是在对文章整体感知之后,就要首先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因为在阅读题的主观题的解答中常常要结合中心思想来回答,至少都要考虑到。如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的作用,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自然要结合中心来回答。即使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发表看法”,也是要扣紧中心思想来回答的。
那么,对于中心的把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或副标题理解文章主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通过概括、综合各段段意理解文章主旨。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文路理解文章主旨。
4.通过品味文章的点睛句段理解文章主旨,一般可从文章(主要是末尾)的议论或抒情性语句中去把握,因为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5.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遵循“就前不就后,就近不就远”的原则
阅读题中,常常会问到代词指代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能做到熟悉语境,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除了同样要遵循“词不例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外,更要遵循“就前不就后,就近不就远”的原则,也就是从代词紧接着的前面文字中寻找找答案,一般要求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五、注意积累“万能答案”
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有一些题型的答案的主要元素是相同的,就是所谓的“万能答案”。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过程中,应善于归纳总结并记忆相关的一些“万能答案”,也就是一些相关题型的专门术语:
比如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又如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表达效果:
①引号的用法: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 ;表特定称谓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表特殊含义
②破折号的用法:表注释 ;表插说 ;表声音中断、延续 ;表话题转换 ;表意思递进。
还有一些关键句段的作用:
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②文章首段的作用: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者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③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
④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7
关键词: 找读;.略读;查读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英语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不同文体的能力。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对于阅读能力的测试,表现在阅读量的加大,难度的增加,以及综合性的试题逐渐增多等方面。对于考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大阅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规律,一个长期的过程
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遵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阅读能力的问卷情况, 学生的需求是能够进行有效阅读的根本保证,为此,我对我校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英语阅读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50%以上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他们认为课外阅读不仅扩大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还对学科成绩特别是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他们还认识到制约自己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词汇量不足和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匮乏。这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心理保障,因为学生主观上已有了心理需求。
(2)学生的阅读面比较广泛,但阅读兴趣各不相同,喜欢的程度,由强到弱排列为: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这说明我们的实践应选材广泛,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3)有30%左右的同学喜欢做主旨题,30%左右的学生喜欢做推理题,25%左右的学生喜欢做细节题,这表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除了阅读本身的目的,已提升到比较高的层次。事实上,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之内就可以得以提高。我们如果高一高二不抓阅读,等到高三才去抓那是绝对不行的。
三、注重方法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规定的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常见的阅读方式有:
(1)找读 。“找读”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材料。一方面阅读材料要适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阅读材料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学习者才愿意并喜欢阅读且阅读效率高、效果好。
(2)略读 。“略读”或者“扫读”就是让学生用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忽略不懂的句子或生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非是一字不漏,一句不漏地阅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插***、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及各段的主题句或结论句,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然后回答问题。
(3)查读 。“查读”或者“跳读”是快速阅读的另外一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不用发出声音,也没有必要读准每一个单词,胡春洞说:“有效的阅读理解与语音、声音、口语等并无必然的联系。”同时,在阅读之前,要求老师根据阅读材料设计出“找读”或“查读”需要解答的问题或具体事实,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阅读目的是否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否明确以及回答问题的正误取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判断推理法。运用以上方法学生已经能做出好多题,但是在答题的时候,考生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题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项,这时就应该意识到该题是一个判断推理题了。在答题时,考生一旦发现有一个看似正确的选项,就立即把它作为正确答案的备选项,这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是再看一看其他选项中还有没有更完备的答案。如果有别备选答案的话,就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选择比较,去伪存真,做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的最佳答案。
四、掌握阅读技巧
当前英语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就是在作者的大脑接受外界信息的同时,会对各种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找出最能表达自己意愿的东西,阅读技巧也就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每篇文章所包含的信息的方法。阅读方法不同,每个人理解文章所花的时间也会各不相同。就阅读理解四个字而言,重点在理解上,为了保证准确理解,对文章出现的重点句或难句,要适当讲解,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善于抓住重点句,力求准确理解,掌握主要意思。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我主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指导。
(1)指点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开始时,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则咬文嚼字,边读边查词典,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不仅影响读速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句的意义。要帮助学生逐步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量减少眼停次数,扩大视力范围,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
(2)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办法。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这时要让学生碰到生词不惊慌,因为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试题;解答
一、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哟魏投温洹T阡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通常阅读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问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问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9
一、 “四步法”第一步――阅读材料
所谓“阅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没完整地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 “四步法”第二步――找到原话
所谓“找到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先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但答案能在原文中找到,我们也可以尽量“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须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变化,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四步法”第三步――看清要求
所谓“看清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这也是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四、 “四步法”第四步――解答问题
所谓“解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 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 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中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0
一、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有效信息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找准信息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对材料一知半解时就去作答,容易造成观点以偏赅全。
历史主观性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文字、***表、漫画等。
阅读文字材料,我们要把握全面、概括、分层、标注几个原则。全面,就是除了阅读材料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它们可以给考生提供一些细节的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概括,有些材料较长、信息量较大或者语意复杂,在阅读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作准备。分层,阅读文字材料最好随手划分层次,这有利于分析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标注,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词句即有效信息作出标记,或画出横线,使线索更清晰,重点更明确。
对于***表材料,要详尽阅读***表标题、***表内容及***表注释,尤其注意***表中数据或***形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漫画材料,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背景信息;然后再认真阅读***画,注意画中人物的对话及行为,理解其寓意,领会有效信息。
二、审题清楚,抓住设问的中心词
审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审题清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果不懂题意就盲目作答,往往会造成答非所问,这就如同写作文跑题一样,丢掉的分值是很大的。
审题时,要注意理解问句。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比如问原因、特点、影响等,那就结合材料围绕这些中心词作答。但如果有些问题语意复杂、句子较长,就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结构。一个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中心词、限定语、提示语。例如,“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其中,“举措及其共同目标”是中心词,“***治上的”是限定语,“根据材料一、二”是提示语。只要学会分析问题结构,答题时就容易有的放矢了。
三、拟定提纲,组织重点
审题清楚之后,再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设问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简单列出答案要点,草拟答题提纲。
很多考生的答案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要点写上很多,却忽略了其他要点的组织。这正是因为考生没有草拟提纲,才造成答题的条理不清,思路混乱,想一句写一句。所以,在组织答题要点时,要有一定的次序安排,比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可分为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
四、要点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主观题设问往往让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将材料观点和教材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将材料观点回归教材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答题。
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不能从材料中“跳”出来,围绕材料观点绕来绕去,就是写不出全面而又具体的答案。这主要在于考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临场发挥时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复习多做练习。在考场上,要认真回顾教材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写出相关知识点。
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
在审题清楚并列出答案要点后,就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来写出答案了。
历史专业语言包括教材语言(史学观点)和材料语言。教材语言是解题的理论依据,材料语言代表作者的实际观点。同学们切忌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不要使用所谓的“文学”语言或者大白话。
在答题时条理一定要清晰,无论是纵向、横向或者类比作答,都要层次分明,切忌一段话写下来,标点不明,主次不分。
六、主观题答题的几个误区
1.以为写得越多越好。高考答题时间紧张,每道试题的分值有限,因此,考生组织要点时需准确、简明、全面,切忌长篇大论。
2.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有些同学答题时会将“我认为”这样的个人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最终造成跑题现象。
3.天马行空发表“启示”或“感想”。主观题的几则材料之间总有某种线索将其联系在一起,回答“启示”或“感想”的时候不能抛开材料胡编乱造,而是要从几则材料中找出它们的联系或个性特点,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