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阅读教学第1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传统文化 经典著作
前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二、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让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传统阅读教学第2篇
关键词:翻转式阅读教学;传统阅读教学;评价
翻转式阅读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翻转传统阅读教学结构,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课堂重点根据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完成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1]48-51为了验证翻转式阅读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班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华启方主编的高职语文教材为教学内容,根据翻转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翻转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在翻转阅读实践中,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微视频课件,学生课前通过手机或电脑观看,完成思考题,提出自己的感想或疑惑;在课上分组讨论、展示、答疑解惑,开展探究式学习。[2]79-85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前、课上的翻转,实现了网络和实体资源的整合,将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3]56-57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情感、陶冶情操、提升精神的过程。[4]129语文学科的学习评价没法像理科类课程那样,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打分,因此在翻转式阅读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学习评价,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传统课堂只是在课程结束时笔试考核,但是纸质测试只能考核学生的整体发展,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情况显然无能为力。只有从多角度、各阶段对学生予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25-28翻转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阶段,评价内容不仅有学生知识的增长,还有***思考、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以《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雷雨》为例,在相同教学内容、相同教师授课的4个平行班级内(高职护理01、02、03、04班),就教学评价对翻转式阅读和传统阅读教学进行比较。
一、学习过程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通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讨论组内成员评价共同构成。[6]71-75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是否观看教学视频和资料、是否完成课前思考题、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信息时代的学生对于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网络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通过微信平台浏览量和留言的统计,参加翻转式阅读教学实践班级的学生,95%的学生能及时观看视频资料、完成思考题,因此这一项测评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分。学生的思考题完成情况以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在网上进行反馈评价。自我评价和讨论组内成员评价是根据思考题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予以进行。参照表1,教师、学生和讨论组成员都可以对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方面的表现给出评价。根据统计结果,此次参与实践的2个班级共119人,根据教师、组内成员和自我课堂表现评价,没有A级评分,参与实践的学生阅读学习的态度都很端正。22位学生获得D级评分,这些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参与度很高;67位学生最终统计为C级评分,能较好地参与阅读学习和讨论;有20位学生为B级评分,这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课前预习不充分等原因,课堂参与情况一般,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很多时候是跟着别人的意见走。由于传统课堂没有时间展开小组讨论,因此在学习过程评价上,翻转式阅读教学与传统课堂无从比较,只能主要就学习结果评价对两种教学模式比较分析;但从学生在课前和课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来看,翻转式阅读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另外,传统课堂根据学生测试成绩划分等级,教师的目光往往停留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翻转式教学中教师的评价突破了纸质测试成绩的局限,使传统测试中成绩差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也可以得到理想的评价结果,增加了信心,所有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学习结果评价
阅读教学课程结束后,对翻转实践的2个班级(高职护理02、03班)和传统教学的2个班级(高职护理01、04班)同时进行学习结果测试,测试以书面形式完成,试卷混合密封装订,由教师统一批改。分析测试结果,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对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比较评价。
(一)《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学习结果评价及对比分析
1.班级分数对比《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目标以理解思考为中心,要求学生分析贝尔曼这一人物形,在课前辅导内容里,讲解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小说情节结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戏剧性特点,比较过去的阅读经验,加以总结,引发思考。所以测验围绕这个目标,以思考题为主。从试卷成绩看,翻转式课堂教学的学生平均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班级,优秀率也大大超过传统班级,这说明翻转式阅读教学在启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上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这一作用也使测试成绩得到提高。2.不同教学模式下,语文基础同一分数段学生测试成绩对比整体分数较《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测试分数要高,主要是客观题得分较高;翻转实践班级整体分数高于传统教学班级,由此看出翻转式教学可以适用于不同体裁阅读教学的提高。翻转式教学班级的得分更多得益于学生对剧本中矛盾冲突的讨论和表演时对角色的揣摩及表演后的评价,是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多数情况下只是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学生对角色的认识见仁见智,能言之有理即可。而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则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虽然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所思考,但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是为是,以教师的非为非。2.不同教学模式下,语文基础同一分数段学生测试成绩的对比及不同题型的影响入学成绩跟测评成绩具有一致性,但客观题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对于记忆性知识点,翻转式教学跟传统教学差别甚微。但对于理解表达类的主观题,由于学生在翻转教学中参与度更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课堂气氛都远远超出传统课堂。在人物的性格分析、戏剧语言的研究上,翻转阅读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讨论、论证,即使到了课后,部分学生出于兴趣,又重温了课前的阅读资料,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或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更多依据。有少数学生还在视频提供的资料之外,浏览学习戏剧的相关知识,由此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后编起了校园、宿舍里的小情景剧。正是因为翻转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测评取得更优秀的成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课程改革改变的不应仅是教学方式,更应包括评价方式和标准。传统阅读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教师考核学生完成,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往往被忽略。[7]58-59翻转式阅读的教学评价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综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习主动性和情感态度的评价,比传统的书面测试评价更加系统,更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翻转式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明显多于传统教学情境,其成绩的优势部分源于学生投入了更多学习时间。但从学习过程来看,翻转式阅读中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走出了“不愿读、不会读”的困境,培养了阅读习惯,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从测试结果来看,虽然翻转式阅读对记忆性知识提升不大,但学生探索合作、理解和思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十分必要。因此,从学习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评价来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4]周立群.动态性评价:语文课程评价的新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张伟忠.以学为主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构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6]蒋光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理念和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传统阅读教学第3篇
关键词:传统阅读教学 任务型教学 内容整合 合作学习
一、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指教师在上阅读课一般采用提问的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设问,解答和指导等教学环节,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但是,如果问答式教学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就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1)控制性教学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回答问题,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2)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对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上,不能反映出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参与问答的人数少。4)阅读课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我觉得必须将传统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进行整合,以去弊存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任务型教学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孕育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的,不存在脱离情境的理论或知识。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而微的阶段任务驱动学习,以完成任务的过程,并通过运用语言展示任务成果,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阅读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应在轻松、和谐的具体环境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不是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的阅读分析理解,因为脱离蕴涵情境的文本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能力,还因为是单纯知识点到知识点的线性阅读,低空的徘徊很难有效率的提高。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很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阅读课的教学。
三、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尝试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教学是各单元的核心,篇目多、内容丰富,涵盖众多知识点,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文本资料。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相结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任务下,参与到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主要以牛津初中二年级英语教材8A第四单元的Reading部分为例,就开展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1)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定什么样的任务目标,怎样来确定任务目标,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任务本身的性质特点。本节阅读课不仅仅是训练和提高阅读技能,也涵盖了语法、词汇和知识点等内容,同时还承担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层责任。为了完成以上任务我定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汇outside, bamboo, leaf, sadly, hunter, kill, farmer, forest, nowhere, action, protect, encourage, thick, continue, writer, gram, survive, reserve;通过阅读有关大熊猫的文章,从上下文猜测文章的大意,并了解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及保护大熊猫的一些措施。
2.能力目标
(1)听:通过看录像、猜字谜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说: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大熊猫在成长中还会遇到的问题和保护大熊猫的其他措施,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欲望。
(3)读:通过回答问题,补充信息、匹配习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精读获取细节的能力。
(4)写:通过撰写阅读笔记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保护大熊猫上升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任务,组织学生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
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二是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深度和效果。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形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活动,就是让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并使阅读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所以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我在设计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及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使人人动脑,个个开口,同时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本课,学生在完成各种形式的任务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主体性、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阅读任务。
任务1、 Warming-up
活动:播放一个VideoAhunting we will go.主要内容是一个猎人捕捉了一些动物然后又放回大自然。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英语,观看后,让学生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忆的能力。
设计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2、Pre-reading
活动: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章中的生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悟出词意。完成单词意思的匹配题。
设计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愉悦。
四、课后反思
1、教师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时,必须把它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的积极经验相结合。如在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完成了设计的任务后,阅读课中的语言点教学,必须采用巩固性练习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因为我国学生离开英语课本后,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来使用英语,希望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英语。
2、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不同,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也不同,因此,写阅读笔记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知识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交流读书笔记是对阅读效果的一种自我评估。在这种评估中,学生能及时理解自己阅读的成功或不足之处,巩固正确的阅读方法,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
传统阅读教学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传统弊端 阅读技巧
【中***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0-01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且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也很大,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成功应考也就十分重要。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明确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语言信息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设定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识别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弊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内容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多注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阅读材料,及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性的教学,缺乏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材料将所要讲解的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占用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将完整的文章肢解,这就让学生失去了对文章意义探究的兴趣,从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了。再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单一,这样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模式化的一种阅读习惯,疏于思索文正更深层的涵义,这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阅读能力。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变、方法应该灵活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的主人, 从而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传统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合不同主体的受教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2.注重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
将背景知识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去,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3.设身处地融入情感、融入社会因素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并采取恰当的猜测技巧解决困难;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鼓励自己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到所读的文章中去,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文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总之,阅读技巧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传统阅读教学第5篇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沉淀而成的文化、思想、智慧的瑰宝,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我们可以在饱经风霜后仍能于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今的个人乃至社会、国家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与底蕴,更是泽被后世、传承智慧的源泉。
著名学者刘国正曾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堂是得天独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教师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使之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从而让这份巨大的文化珍宝不至于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这也正契合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下面笔者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作者及人物形象,汲取他们身上优秀的文化品质,筑成自己充实、健康的精神家园。
文言文阅读文本中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秉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他们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脊梁和精神领袖。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学生定能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美好健康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亦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顾全大局的胸襟,还有廉颇负荆请罪敢于认错的可贵品质。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密那足以令观者为之动容的孝义。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则佩服于那位早已垂垂老矣的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的果敢自信。而在《苏武传》中,我们又感慨于苏武在生命的困境之中仍能义无反顾地手执旄节坚守北海的忠义……
这一个个人物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其身上所流淌着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今读来仍然力透纸背,闪耀着熠熠光辉。而学生在赏析这一系列闪耀着思想光芒,堪称人格典范的人物时定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与之共鸣,并自觉地汲取精神营养与之靠拢。那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也就满足了,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传承同样也实现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典故,引申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文本大多为经典之作,其间流淌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利用文本中层出不穷的文化、文学典故,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贤交流,感受其高尚而纯洁的人格品质以及伟大而深邃的思想智慧,并由此期待助力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修养,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便运用了诸多的典故,我们可以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讲及“窜梁鸿于海曲”时,教师可以提及梁鸿当年因不慎引起火灾损及邻居财物,主动将仅有的财产――猪用来抵债,并无偿为其干活,后来赢得乡邻的一致尊重。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思考他对于责任的勇敢承担,不失为一个信义之士。如若课堂的时间充裕,我们亦可以引申至古圣先贤(如孔孟)对于社会、历史责任的一种担当,从而也就回归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文化。
而讲及“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时,教师便可以回顾“涸辙之鲋”的典故,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一个人于困境之中该如何抉择,从而得出对于生命内在精神的坚守的意义。我想,这份坚守,无论是出于生命本真,抑或是出于精神层面的仁义礼智信,都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足以穿越历史、光照千年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促进真正文明”。而通过这样的引申与挖掘,对学生而言,可以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与生命力,又可以超越文言字词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精神修养和生命品质。对教师而言,既可以让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又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扬。
最后,语文教师应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向传统文化靠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便是为了通过多方的思想交流来实现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蒙和思想的升华。
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因文本中蕴涵着一种淡泊宁静的隐士情怀,这是古时相当一部分文人的自我选择和精神追求,所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当一个文人面临人生的困境时,他是该选择归隐还是继续仕途。学生在思考讨论过程中,便会很自然地回忆起孔孟二人关于“隐”与“仕”的选择,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林逋、“竹林七贤”等)的具体做法。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最终结论是:选择“仕”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能够勇敢、决绝地面对人生的黑暗和困顿,寻求“大我”的精神境界,并造福一方百姓;而选择“隐”,若是仍旧可以坚持一种人生追求,保持内在心性的高洁,最终幻化为人们精神的敬仰与憧憬,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生选择。
这样的讨论过程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染、熏陶的过程。如此,课堂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便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传统阅读教学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变;传统观念;培养;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许多数学老师都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殊不知在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形、***表以及文字,同样需要阅读才能理解。也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运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的越多其思维就会越活跃,对问题的思考就会越清晰,有效的数学阅读会不断地扩大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推理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同时还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36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25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80厘米,那么做这样3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解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的有效策略
1.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圆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
2.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强化。
首先,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形语言和***形关系,在弄清***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其次,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进行数学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已知数以及未知数,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确定。
再次,在对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学习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和阅读方法,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不断的进行数学知识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学习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会产生质的飞跃。为此,应重点抓好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恰当的课前预习阅读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后温习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系统化,而且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的自身归因,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阅读教学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渗透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可以充分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使小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较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渗透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可以极为容易地记忆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而较好地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充分契合,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2.与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相契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可以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领略到中国汉语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揣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索
1.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通过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奠定小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塑造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以系统的、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全面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2.注重层次化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采用层次化的教育措施和手段,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将视线集中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主、思想和情感的指导为辅助,奠定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以语言为例,可以借助于字谜这种特有的汉字文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汉字,体味到汉字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性,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汉语言文化的内在神奇和奥妙。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象棋等传统文化,增进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且还可以利用词串的方式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并倡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阅读兴趣。以对子歌和对联为例,可以让中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对子,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通过对子的读诵,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较好地实现记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的部分词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以“对联”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为例,要增加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难度,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把握不同类型的对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增进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和道德体悟,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
3.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内容入手:(1)古诗词的背诵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阅读,感受和体味古诗词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体悟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古诗词的易记易背的特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诵。如:《墨梅》、《竹石》、《石灰吟》、《菩萨蛮》、《卜算子》等,使学生通过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郁的古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妙。并且,在讲授和阅读《氓》、《采薇》篇章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诗经•郑风•子衿》、《诗经•魏风•硕鼠》、《诗经•魏风•伐檀》等其他阅读名篇,以实现延伸和拓展阅读,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2)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等,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牛郎织女》等,通过简洁、传神的寓言、传说故事,刻画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知错能改、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体悟其中内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和学习《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理解思想目光短浅的自负心理的害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3)传统历史文化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八国联***侵略中华的史实;通过阅读《丝绸之路》把握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4)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和融入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小学生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章节选读,可以领略到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隘、小气善妒;鲁智深的智勇双全等,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状态,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实现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融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将传统文化阅读的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融合,感受到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和氛围,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的阅读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将这个传统文化阅读内容与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乞巧节、传统情人节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激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5.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使学生领略和体会到独特别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可以将闽南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鲜明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喜爱闽南民俗,增进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实现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可以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学习闽南歌曲和闽南语言,并播放闽南流行的歌仔戏,呈现丰富多样的闽南歌仔戏中的乐器,使学生领略到闽南文化民俗之美。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了解闽南文化和语言,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其中“斜”字的闽南发音为“xia”,而非“xie”,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闽南文化民俗与汉语的差异和音韵的变化。另外,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闽南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如:可以向学生讲述闽南文化信奉的妈祖、道教等;并向学生介绍闽南文化极为流行的纸画、剪纸、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渗透和融入到阅读课堂的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细心地揣摩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杨丹.探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引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
[2]刘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8).
[3]杨伟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