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10篇

传统武术篇1

为什么武术申奥失败?我的答案之一就是:中国武术太厉害了,一旦申奥成功,外国人拿不到奖牌。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习武风气,并且武术高手众多。杨露禅,一代太极宗师,早年技成,四处寻人较量,无能胜者;霍元甲,力战俄国大力士,真正展现了中华武术的精髓——以小打大,百里之外令敌人闻风丧胆;杜心武,中华第一保镖,身形瘦削人称“侠骨”,却飞脚打败相扑。中国有太多的武术高手,更多的说法便是“高手在民间”,当然很多高手的事迹也是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这些后辈无缘一观前辈们的风采,只能从他们后人身上窥得武术一二。像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题材大多是黄飞鸿系列,而演员不是别人,正是黄飞鸿的徒子徒孙们。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五郎八卦棍之类,正是黄飞鸿之绝技,没有真功夫,谁能教出好徒弟!

李小龙说过,“武术没有高低之分,但是练武的人却有高低之别”。练武一要有悟性,二要吃苦,三要坚持,四要真心。原始社会的人类与自然进行搏斗,他们要想尽办法生存,要运用大脑智慧,由此领悟出能击退野兽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化成武术。所以要想练好武术,你必须熟悉它,认识它,理解它。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文化,蕴含着中国的儒释道医,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很难领悟到武术真谛,所以说外国人又怎么能轻易理解中华武术呢?传统武术,其意在于传承统一的武术。这个“统一”是一种智慧,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吃苦精神。练武路长且艰,没有近路,没有投机,只有苦练。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枯燥而疲累,每当习武者挑战身体极限时,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许多习武者都会有多少次想放弃的经历。他们可以不惧怕身体的痛楚,酷热、严寒,但却往往难以抵挡信念的动摇,这条路总是很远且未知,在习武的路上需要扛住许多有声的无声的反对,这种精神上的艰苦才最难熬。练武就像吃苦果,一点一点吃,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做事要坚持,练武尤甚。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谁能坚持下来,谁就能练成。当你一天一天反复练习的时候,你会自然地发现:你吃的这些苦已经转化成了一种不可战胜的信念。

中华武术流传几千年,其贵在于传承,更贵乎于有一批愿意传承武术的人。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武术高手?是因为他们注定要为武术献身,注定要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因为他们有着一颗奉献且坚毅的心。好不容易练成了武术,继承了几位名师的衣钵,如若不能传承下去,果真是大罪人。这些武术家以传承为己任,不***名利,即使生活困难也不放弃,这样的人武德非常高尚,值得尊敬。中国的武术精神之一就是“习武先习德”,一个人没有德行,武功再高也没有意义。练武要用心,练武要真心,中国有这样的练武人,外国人想在武术方面占到便宜,实在没有那么容易。

为什么武术申奥失败?我的答案之一就是:中国人正在武术路上走下坡路。武术在民国时又称国术,当时社会混乱,习武之人众多,也涌现出大批高手。后来因为很多老师教学时“留一手”以及各方面原因,武术逐渐走向萧条。至今,除了从几位已故的老人那里听说的厉害人物外,我只能看到李小龙的影子了。大家今天看见了荧屏上的李小龙,感叹厉害,殊不知过去有多少李小龙这样的厉害人物。什么“铁桥三”、“无影脚”、“龙爪手”之类,我就不多举了,像他们这样的高手通过努力已经练成了绝技,怎能不厉害,江湖上给出的名号就像是李小龙的“李三脚”、“勾漏手”一样不会是毫无根据的。但是现在的国人还那么拼命练武吗?武术界目前来讲的确是百花齐放,看上去很繁荣,但是过去那种百家争鸣的感觉我至今未曾找到。花开有最香,鸟鸣有最响,连攀比技艺的心都没有了,怎样出高手?没有攀比,怎来较量?没有较量,怎知我深浅?不知我浅,怎能苦练?不经苦练,怎能提高?倘若李小龙在世,武术很可能就会有一个质的变化,则申奥不难。

现在生活好了,又有几人愿意吃苦练武术?即使愿意练,真正的武术又去哪里找呢?现在的习武人面临以下四点尴尬:一是失传甚多,二是学艺无门,三是多方反对,四是没有资费。这四方面如果都不成问题,那便是验证了“穷文富武”之说。但是即便有这样的条件又有几人愿意吃苦练武?经常听人说:“现在和平年代,练武健健身可以,别无他用了。”殊不知,这正是对这个延续千年的文化的否定,可见武术文化正在渐渐流失。我见过也喜好武术之人,但是未有谁能坚持。吃不了这个苦,进不了这槛门。练武只有付出了,才会真正领悟到。如自己都不愿意苦练,怎么让他人信服?

目前传统武术正遭受现代拳术的冲击。大的武术没有门派之分,也无强弱之别,一招一式都是通过先人的智慧领悟总结出来的。但是,练传统太苦,大家都不愿练,这样就导致了一些武术教育家转移侧重点,冷落了传统武术。邻居早年练武多年,已有小成。我经常向他求教,但是终未有果。邻居学了很多东西却不传,又多年不练,已可见武术流失之状严重。早就听说我们村父辈有很多习武之人,也拜访过几位老师,果真练的都是好东西,但是都说遗忘了太多。现在的一些老师,或教学时不尽心,或没有真材实料。这样教出的徒弟最多就是耍耍花***罢了,只是面子工程。外国人学不到奇妙的武术,申奥当然难以成功了。

传统武术篇2

关键词:传统武术;论文;科研现状;分析

中***分类号:G85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6-00138-04

A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cien tific Study Compared with Athletic Wushu

YING Juying

(Zhejiang Economic and Trade Polytechnic College, Hangzhou 3100 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505 papers ontraditional Wushu and athletic Wushu retrieved from CNKI from 1998 to 2007 are a nalyzed and contrasted in respect of the annual tendency of change, fields of re search and types of research.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quantity of papers o n both traditional Wushu and athletic Wushu tends to be fluctuating and unbalanc ed.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Wushu is obviously lagged to the bas ic research. It points out that highlight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achievingscientific skill and training is the key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Wus hu; Emphasis on the media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eeking an appropriatecompetition system as well as descending traditional Wushu by school should befocuses of Wushu research.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 paper;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stu dy; analysis

新世纪,“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时展的强音,在体育领域,更多的学者 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上,特别是受西方体育影响较小的传统武术。 实际上,自上世纪末以来,武术界一些学者就开始涉猎有关传统武术的问题,关于如何看待 传统武术,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的路应该如何去走等一系列问题逐渐 成为武术科研的重点。众所周知,20世纪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西方体育在整个世界蓬勃发展 的一个世纪,传统的中国武术虽然与西方竞技体育具有迥然相异的文化特色,但是,这并不 妨碍从其发展轨迹之中寻找一些可以借鉴之处。武术领域,受西方体育影响较深的竞技武术 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现代体育模式,本文将以竞技武术的科研 为参照物分析传统武术的科研现状,总结其成就和不足,从而寻找传统武术科研的方向与重 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美国科学指标统计体系中,科技成果一般可分为三类:学术论文(以及专利)、用价值量表 达的成果和教育培训成果,其中学术论文(以及专利)为直接成果[1],据此,本文 对传统武 术和竞技武术的科研情况的比较主要以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选取了自1998年1月 到2007年12月10 a间有关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章。具体方法是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 ,在检索项“题名”栏中分别先后输入检索词“传统武 术”和“竞技武术”,采用精确匹配方式,在选择查询范围时采用中***分类法――总目录、 教育与科学、综合体育,共检索出有关传统武术的论文348篇,有关竞技武术的论文242篇, 共计630篇。对检索出的文章全部***,并进行初审,剔除不属于学术论文的文献以及重复 性研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武术论文505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分析对所收集的论文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纵向的时间轴对比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 的科研情况,以分析传统武术科研的发展趋向;通过横向的研究领域、科研性质对比竞技武 术与传统武术的科研情况,分别将二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类统计,旨在客观呈现当前二者的科 研状况。

1.2.2 数理统计 对收集的论文按不同标准分别进行分类,并进 行统计处理。

1.2.3 逻辑分析 对不同标准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10 a来有关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及走势对比近10 a有关传统武术的学术论文共285篇,有关竞技武术的学术论文共240篇,具体数量分布 见表1,总体趋势见***1、***2。

从表1和***1、***2可以看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期刊论文基本逐步增加,从2004年开始急 剧增加,竞技武术的论文研究在2006年到达高峰,继而又快速回落。而传统武术研究则基本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武术科研的总体趋势,即: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 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特色较浓的传统武术,半个世纪以来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 将被打破,传统武术将再次取得武术发展的主导地位。为促使作为未来武术发展主流的传统 武术能够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对其目前的科研状况进行宏观分析,指出其成就与不足,从而 使更多的研究者整体把握其发展概况。

2.2 近10 a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期刊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对比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论文按研究的主要侧重点进行分类,论文数量由高到低排列,具体 数量见表2、表3,主要分布见***3、***4。

由上可知,对两者的发展问题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这说明整个武术的发展相对西方 体育仍处在弱势地位,因此,武术发展一直是关心民族武术的学者们倍加关注的焦点。另外 ,对于竞技武术研究,技战术训练研究高居之最,而对传统武术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十分薄弱 ,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是也是传统武术研究的重点。

2.3 近10 a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期刊论文科研性质对比分析按科研性质分类是各学科进行科研工作较为通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它便于明确研究课题的性 质,把握其研究成果的价值。按研究课题的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于基础研究 (basic research),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刘大椿教授认为,“基础研究这种科学活动的主 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的性质、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事物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是指依据基础研究的成果,寻求解决实际 问题的方 法或途径的研究。[3]将所选武术论文按科研性质进行统计与分析,具体数量如表4 ,分布如***5、***6。

由以上可知,有关竞技武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比较平衡,而传统武术的应用研 究明显滞后于基础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传统武术的实质性发展。

3 讨 论

3.1 武术科研的重心开始转向传统武术研究,其中关于文化与发展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由***1、***2中反映出来的传统武术研究逐年增多,竞技武术研究开始回落的趋势可知,传统 武术将逐步取代竞技武术在武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成为武术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关于 传统武术的文化和发展研究。传统武术的发展研究成为焦点,是因为长期以来,传统武术一 直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况,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传统武术的文化研究成为热点,是因为社会 大环境的使然。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使中华民族一败再败,***治、经济、***事的落后使很多人 开始怀疑我们的文化。面对连续惨败的事实,处于极度自卑状态的中国人产生了一种妄自菲 薄的心理,力***将中国发展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西学。“西化”几乎成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 展的特征性标志。从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到的“砸烂孔家店”,再到改革开放后 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等等,西学的历史印迹无处不见,直到20世纪末,在很多 人心目中还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东方的圆”。

中国体育的发展也走了同样的道路。在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下,继承发展了几千年传统文化 的庞大民族传统体育体系逐渐分崩离析,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上百个武术拳种逐渐付之东 流。从近代一直到今天,西方体育在中国已遍地开花,奥运会――一个包含极少数东方体育 项目的体育盛会,一直左右着中国体育的发展。它一方面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东方体育,使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被挤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所措地发展。[4]我们的全运会基本以奥运会为指 针运转, 除武术之外没有一个民族体育项目,即使武术也做了大规模的精简,进行了近似完全西化式 的发展。作为武术一小部分竞技武术也一直在为进入奥运会而四处奔波祷告,一再削足适履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定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以发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奥运会之所以能最终发展成世界性体育盛会, 是因为内外因都具备了。传统的中国武术之所以在20世纪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不是因为它们 无深邃价值,而是因为没有促使其发展推广的外部条件。[5]当外部条件具备了, 自然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当历史的车轮走到21世纪,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条件逐渐具备。20世纪 末,面对片面“西化”,强调“竞争”带来的种种弊端,很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以自然、和 谐、统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逐渐认识到:经济落后并不代表文化落后。正如于均 刚在其博士论文中所述:“现代普遍流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仅适合经济领域 ,不适合文化领域”[6]。西方的强大有其先进制度的原因,也有其到处烧杀抢掠 而奠定了 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的原因。我们不否认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模式,但是我们更应看到自 身固有的先进文化。“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世纪”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 的预言。进入21世纪以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武术的发展真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条件。

从统计结果看,近年来关于传统武术的文化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比重最多,占到整个传统武术 研究的60%。其中,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的研究之所以高踞传统武术研究之最,正因为武术界 众多学者看到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契机;这种契机正是因为东方文化的再次兴盛而致,所以有 关传统武术的文化研究仅次于发展研究,成为传统武术研究位居第二的研究热点。

3.2 传统武术的研究领域极不均衡,纯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偏多,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偏 少,这是目前关于传统武术研究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比较而言,竞技武术论文中,基础研究略高于应用研究,比例相对持平,而传统武术论文中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约为4:1,应用研究比重相对较少。应用研究的相对匮乏会使基 础研究始终停留在“认识世界”阶段,而不能在“改造世界”中发挥实际作用。只有加强传 统武术的应用研究,才能真正解决传统武术的具体实践问题,缩短传统武术科研的实践周期 ,加速传统武术科研的价值转化,加快传统武术的发展进程。

竞技武术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现代体育模式,从运动员体能锻炼、教练员素养 、技战术训练、规则竞赛、以及产业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现代体育理论模式,在这 种情况下,其技战术研究仍然高居之最,这说明竞技武术研究已经逐步细化到深层。而传统 武术的研究极不均衡,其技术战术的研究仅占7%,与竞技武术技战术训练的论文比重65%相 比相差近10倍,近60%的研究集中在文化发展研究上。“重文化研究,轻技术研究”成为当 前传统武术科研领域的普遍现象。

传统的武术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学者 的精辟论证已经将传统武术定位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另有些学者的研究仅限于低层 次的从文化到文化的文字游戏,这种转换式的重复研究可能是受当前评职称过分要求论文数 量的影响,甚至部分文章毫无根据地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使本来还比较清晰的传统武术云 雾缭绕,令读者不知所云。低水平重复研究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不仅会增加读者 的阅读负担,而且给传统武术蒙上一层过于玄虚的外壳,使人们难以准确把握。

在研究武术文化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武术这个文化载体比较特殊,它毕竟是一门以 运动技术为表征的人体文化,其文化的发展传播绝不能脱离技术载体,只有逐步完善技术研 究,通过技术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面对众多西方体育的普及,传统武术庞 大的技术体系有待于系统化、科学化,只有寻求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技术体系,加强应 用领域的研究,才能切实落实传统武术的发展。因此,文化热后,对传统武术研究在注重文 化研究的同时,更要落实到技术层面,传统武术技术才是传统武术得以推广的载体。

3.3 在巩固理论研究、文化研究的同时,加强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为传统武术寻找切实 有效的途径,是今后武术科研的重点目前的传统武术科研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已有的文化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去粗存精,去伪存 真,并逐步过渡到技术领域的研究。在怎样的文化框架下进行传统武术的技术传承和传播, 使传统武术在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作用,应该成为今后 研究的重点。例如,对于青少年应该选取怎样的技术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的作用;对于中年人应该通过哪类传统武术的哪类运动形式进行锻炼,才能使其通过锻 炼体会人生,在武术的和谐中寓对抗,对抗中求和谐的技术中感悟人生过程;对于老年人应 该以哪些内容为主,以什么样的技术标准进行锻炼,才能真正起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目 的。只有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传统武术的发展才有实质性进展。

对于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说得再天花乱坠,若没有人学,没有人练,那也是徒劳 。要使更多的人喜欢传统武术,首先要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武术。在进行了上述技术的改革 研究后,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大力宣传,对传统武术发展会起到最直接的催化作用。有研 究表明:从2001年到2005年间,CCTV5对中国武术的关注程度极低,其所占份额还不足其总 量的1%,5年来对全国武术锦标赛的转播为0,作为普及教育的“跟我学”栏目对武术的传 播次数也为0。[7]凄凉的数字让我们震惊。人的观念要靠一种信息不断地、反复 地刺激人 的大脑才得以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对中国武术的遗忘和搁置,对西方体育的呵护和 热衷,将必然导致西方体育的中国盛行和中国武术的大众遗忘。[8]加强对相关的 传统的中国武术赛事的直播、转播,加强对武术教育价值的宣传,以进一步配合传承民族文化,弘扬 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是当今媒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对于国家媒体和主流媒体。只 有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武术,才真正使武术在当今的社会大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于比赛与规则方面的研究,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论文的比重为2%和19%,巨大的悬殊应该 与竞技武术特有的竞赛功能有关,但竞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传统武术的开展中同样必不 可少。比赛是拉动发展的最好方法,没有比赛,传统武术很难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其发展 自然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有关传统武术竞赛的实践已经展开,比如很多省市举 办的世界传统武术节,但是应该采用怎样的竞赛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竞赛仍然 基本采用竞技武术的竞赛方法,采用竞技武术套路的旧版本竞赛规则。如果按照这样的举办 方法进行下去,那么,随着比赛的逐步正规,参赛者水平的提高,这种竞赛将与现在的竞技 武术套路比赛无异,将无所谓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分,而统统成为现代竞技武术。加 强传统武术的竞赛研究应该成为其发展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学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是传统武术普及的必由之路。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次原始 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载体。欧美的各种球类活动和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 跆拳道,都是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改造。传统武术历来追求的修德塑人的教育目标恰恰是 当今青少年学生所需。面对跆拳道在中国校园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武术诸多不可替代的价 值如何才能得以实现,众多基础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得以转化?寻求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切 实可行的推广模式,将特色的文化建设的全新理念注入当今武术发展规划,以科学的文化发 展观指导武术的实践发展,使武术的发展科学化、规范化,加强传统武术的应用研究,是真 正落实传统武术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统计结果及分析论证可知,武术科研的重心正在逐步转向传统武术研究,与社会大环 境相适应,关于文化与发展问题成为传统武术研究的热点,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是,传统武 术的研究领域极不均衡,纯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偏多,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偏少,从而导致 其研究成果难以完成科研价值的实践转化,这是目前关于传统武术研究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

针对目前传统武术科研存在的问题,加强技术领域的改革,研究适合传统武术的比赛模式, 以学校为中介完成传统武术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媒体对其进行有力的宣传,使人们更好地了 解传统武术,应该成为今后传统武术科研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沈新尹.引文计量与基础研究成果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 17(1):5-7.

[2] 刘大椿.科学活动论 互补方***[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 郑旗.体育科研方法[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6:19.

[4] 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 ,(2):89-84.

[5] 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 5,(1):50-53,77.

传统武术篇3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武术训练 创新发展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传统体育训练形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沃土之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武术训练,我们应使之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的思想武装头脑,创新发展,才能使得武术精神发扬光大。

一、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的原则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赋予了传统武术很多新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武术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传统武术训练的原则,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

1.科学性原则

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指导武术训练的相关学科理论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如何掌握并熟练运用诸如项群理论,心理训练理论及系统性训练理论全面发展与武术训练形式,就成为了创新武术训练的关键所在。

2.多样性原则

当今社会对武术训练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武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特点我们要继承,其技术风格也要发展多样性的特点。这就是对武术训练的多样性要求。

3.文化性原则

传统武术是生长在华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的,也就具备了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文化独特性原则是指在传统武术的训练中,对自成体系、理论鲜明的拳种要注重其拳法特点,保持其流派的技术风格和流派的完整性。不同流派的拳种具有不同训练形式,有的注重以形养内,有的强调外形,象形取义。对不同流派风格的传统武术,要尊重其文化特色,遵循其拳理、演练、功法的训练特点,保持其原有风貌。

二、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的模式

针对传统武术,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进行部分的改革。

1.创新武术训练的完整性

武术训练离不开完整性。无论是从简单到复杂还是从初级到高级过程,都要按照基本功法―完整套路―实战应用的过程来进行。武德教育―技术理论学习―修心养性是武术训练的内涵训练实质。它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

2.创新武术训练的独特性

传统武术训练不同于任何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因此我们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全面性和方式方法的独特性,在发展创新武术的过程中,要以传统武术训练的特点为核心,创新独特的训练方式。

3.创新武术训练的发散性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训练项目多元化时期的到来,传统武术的训练目标也在不断地因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变化着。当前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单纯追求武术技击功能已不可能成为人们习武的唯一目的。这样,在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下,每一个训练环节中,由于训练目标的不同就会出现训练的侧重,也就表现出不同的训练结果。这就是创新武术训练发散性的表现。

三、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的措施

1.加强传统武术训练的竞技要求

从目前很多的习武者的表现来看,从身体素质到竞赛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在一些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体力问题、竞赛战术问题等。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化训练,加强基本身体训练、增加战术训练、提高技术技法的运用技巧等都是必要的。

2.加强对传统武术训练的武德教育

新形势下传统武术的教学与训练应是全方位的,考虑的方面不应仅仅是技法,而更应考虑武德教育。我们要运用全新的传统武术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员中进行推广,改变传统的方式方法、规范训练标准、培养后备人才、大力开展传统武术的教学训练,重视传统武德教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出不息、不***、不移、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3.加强对传统武术技术理论的研究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新形势下必须加强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建立传统武术的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传统武术在新形势下的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理论研究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先进的科学实验环境,这就需要经济手段的支持和***策杠杆的倾斜。

当代形势和发展现状,决定了传统武术发展创新的走向,我们应充实和完善武术理论体系,梳理清晰武术实践的思路,以期待我们中华武术永葆其博大精深之魅力。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最终还要为实践服务。剖析问题,对比历史,提高对传统武术训练的认识,充实和完善武术理论体系,其目的也是为武术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指导武术的训练实践,推动武术事业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浩.武术基本功在教学训练中的重要性探究.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传统武术篇4

磨沟是登封市最负盛名的“教师窝”,自明代以来以少林武术的广泛普及而闻名。古代附近村民外出时只要一说是磨沟人,别人就会另眼高看不敢欺负,因而有“四十五里磨家沟”之称。现有资料表明,磨沟是登封习武最早的武术之乡,又因明朝末年李际遇起义而享誉豫西。

磨沟人的习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磨沟传统武术据传是少林寺紧那罗王亲传,只是到了20世纪范大田等人才将磨沟拳术稍加改动。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大师有范士通、范老五、李际遇、范大田、凌斗等人。

磨沟村民以范姓为主,凌姓次之,间有任、刘等姓。磨沟范姓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自焦河迁入磨沟。范姓在焦河居住时就已有习武传统,迁入磨沟后其习武传统更是世代相传至今,有“喝喝磨沟水,都会扭几滚”的说法。

一、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渊源

明洪武年间时,磨沟范姓还定居于焦河,范家有一位大官员,是洪武朝的通***司左参议,叫范让。当时有一位挪挪爷,原是少林寺的烧火僧,但因武功高强,后又率众击退了红巾***,因此皇帝便封他为紧那罗王。范让得知挪挪爷有盖世武功后,就聘请他为子弟教授武功,范姓人自此开始习武。

万历年间,焦河范姓有两支迁居磨沟,到现在的磨沟东窑和西窑定居,自此便长期居住于磨沟。到磨沟第五代时,范家又出了个武将范可***。明朝末年,磨沟范姓人的外甥、定居磨沟的李际遇率众起义,使得磨沟传统武术至今仍赫赫有名。

清朝初年,磨沟有一个著名武师名为范士通,他弟兄三个,共有十个儿子,这十弟兄的后代就是现在磨沟范家十门头。相传范士通是个大力士,武功高强,曾和性情急躁的二弟三闹西宁府。范士通还自创了一路范家猴棍。清朝时,磨沟还出了一名武术大师范老五,曾三次和山东武师交手,并使他们心服口服。这些充分说明磨沟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名师辈出。磨沟的老拳师们都敬仰紧那罗王,称其为挪挪爷,并供奉有挪挪爷像,这说明磨沟武术和少林寺渊源很深,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磨沟是少林小红拳发源地。

二、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影响

磨沟村虽地处山区,偏僻难至,但村民习武成风,相沿为俗,将传统少林武术基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只是到了民国年间,著名拳师范大田才将某些套路稍加改动,而使磨沟传统武术自成体系。

磨沟民国之前的传承谱系已很难查考,除了范可***、范士通、范士弘、李际遇、范老五等几个名师外,代系和各代系的代表人物已无据可考。据范海云等几个著名老拳师回忆,磨沟传统武术不断代的传承谱系自清末民初的范水开始。第一代著名拳师有范水、范跟群等。第二代有范大田、凌斗、范小拴、范改姓、范留保、范丙洋等,其中以范大田和凌斗最为著名。范大田曾因参与杨大章放监,躲避官府抓捕而跑到河北教场18年,后在河北犯了人命案才又回到登封,并在景店、隔子沟、冯沟等地教场。凌斗是范大田的妹夫,曾在少林寺塔沟村教场,刘保山、王顶一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第三代著名拳师有范庆华、任全有、凌瓷耐、任庆、任和申、任成等。第四代有范遂有、范麒麟、范跟三、范小章、范双喜等,其中范遂有功夫十分了得,据说能一拳将牛打翻在地,一出拳能将老鳖灯打灭。第五代有范拴紧、范金库、范小娃、范孟喜、董富、范端敬、范和尚等,其中范端敬还曾考中黄埔***校。第六代著名拳师有范海云、范富忠、范金祥、范国泰、范林森等,其中范海云曾多次被聘请到少林寺为武僧团教拳,并出席了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的迎接仪式,是登封各教师窝唯一与普京总统合过影的老拳师。第七代知名的有范永和、刘振杰、凌建松、范喜顺、任延亭、凌国选等,正值年轻力壮之际。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没有男女之别,女孩子只要愿学都可以学。一代武术大师凌斗学习武术的原因,就是与妻子交手时吃了大亏。凌斗是凌家门人,妻子是磨沟西窑人,范大田是其内弟。据说凌斗经常挑剔妻子,不是饭做得晚了,就是饭菜不合胃口了。一次妻子正在烙馍,凌斗又在絮絮叨叨地数落妻子,一向不露声色的妻子实在忍无可忍,用翻馍片挑住凌斗衣服,只轻轻一挑就把凌斗从灶屋内挑了出来,妄自尊大的凌斗这才想起妻子出身武术世家。领教妻子的厉害后,凌斗便发誓学武,到岳父家拜师,随岳父和内弟习武,后来武功大进,学成后曾到少林寺附近的塔沟村教场。抗日战争时期,凌斗还出任了登封县武术抗日救国会副会长,因而声名大扬。

磨沟传统武术对周围各村庄影响很大。自古以来,磨沟拳师们都到附近各村教场。清末民初,豫西一带土匪横行,但因磨沟、阮村一带是教师窝,村民们世代习武,大多武艺高强,土匪们不敢到这两个村庄滋事,因而有“东不劫磨沟,西不劫阮村”之说。20世纪70年代,电影《少林寺》没有放映以前,就不断有年轻人到磨沟拜师学艺,范遂有、范小章、范金祥、范海云等都曾收过徒,有的还被请到外村教拳。

磨沟人世代习武,因而村里的故事社即民间文艺社历来都是武社。磨沟村的武社是老虎社。表演时,由两人扮演老虎,另外一些人轮流拿着钩镰***、大刀、袖圈、棍等器械和老虎过招,场面惊险刺激。老虎一般不上高台表演,表演时也不像其他武社那样需要特意打场子,老虎尾巴是用三根白蜡条拧成,表演一开始,丈把长的老虎尾巴甩起来,围观的人自动后退三舍。

2005年,登封市文联把磨沟传统少林武术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事象申报项目。为此,市文联办公室同志到磨沟调查,联合《郑州晚报》以“登封合力保护民间少林功夫”为题进行了两个整版的深度报道,被国内外几十家网站转载,引起了极大反响。登封市文联2006年又开始向、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申报登封为中国武术文化圣地,市文联又对磨沟传统少林武术这一重要民俗做了广泛调查。

三、 磨沟传统少林武术的内容和特点

传统武术篇5

关键词:武术;体育教学;教学指导思想;实用知识传授

中***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94-01

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看可以把武术文化分成三重结构:第一重结构是指武术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比如武术的套路、散打形式、功法练习,外在的活动形式,我们把这一层活动形式可以称之为武术文化的外显层,第二层是指武术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诸如武术的训练原则、传承方式等等;第三层是指武术文化的内引层,从具体内容上看是指诸如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审美情趣,武术的思维方式等等,本文谈谈有关传统武术的若干思维方式。以“技术教学”为主,贯彻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完善武术学练方式和掌握武术技能为主要目标。探究一种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武术学习、加强自我保护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武术教学形式。选择武术技巧成套动作的学习,是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体现。

一、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依据教学计划,针对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喜爱,通过武术套路学习,复习健身拳套路的基础上,用短绳来替代武术软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发展身体的柔韧、协调性,使学生了解武术中的攻防特点,激发他们崇尚热爱中华武术的热情。同时,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促进了体育教学与改革的深入地开展。贯彻新课程理念,从教学的实践经验,“变废为宝”开发利用旧短绳,制作替代武术器械教具,在课堂教学上使用简单、方便、安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促进武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激发,适当增加武术器械攻防应用的实用知识传授,建立学生对武术学练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组织特点

一是准备部分:用做操、游戏等形式进行热身。基本部分中,复习改进组合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软鞭单个动作,用小组合套路,体验武术器械基本攻防动作,提高武术软鞭的运用能力。结束部分:结合主教材的活动进行放松。

二是教学中,教师采用讲解、示范、提示、点评、激励学生参与模仿、欣赏、评价,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通过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

三是教学中采用小群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分组学练和互评的能力。通过复习拳术组合动作和学习武术短器械的知识运用,帮助武术技术动作质量的提高。

四是教学中注重武德培养,采用音乐的意境配合。将短绳的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以利于更容易掌握武术动作练习节奏。 结合武德教育的同时了解武术文化内涵,教师运用习武的口令练习和喊口号等方式,提升为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五是结合武术教材的特点。在课中选择学生较熟悉,节奏鲜明、简单通俗的音乐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提高武术动作的肢体表现能力,完成课的目标。

三、突出专长 教法实用

教师根据武术套路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课的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巧妙、比较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按基础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遵循教学规律,寻求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注重实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力求有所突破。运动负荷适宜,动作技术的难易度适当,大约1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得非常好,2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得较好,7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基本都能完成。使每一个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发展,获得了武术基本知识,教学效果较好。课的“量”度把握很好,该课不仅发展了学生体力,还发展学生的智力,强度适中。场地、器材、教具手段的运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武术教学的实际需求。

四、组织严谨 风格突出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学生表现出学练参与的热情较高。巧妙的将武术动作与音乐配合,激发学生习武兴趣。课堂中教师亲切的教态、传授的内容、场地布置、教学应变能力、与学生互动等方面表现的非常好;“学生参与”表现在学生的关注、配合、兴奋、思考、互动等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武术教学生所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教学中,依据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调控,采用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重视学练反馈。紧抓武术风格特点传授知识,采用分解示范与完整教法相结合。在评价中,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方法,给学生及时、真实、准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互动,都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为目的。

通过教师的武术示范性口令、提示性口令和一般性口令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在指导学生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中具体有效、简明得法,组织队形的调动便捷、常规严谨认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适当的锻炼,习武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培养,而武术课运动负荷适中,安全提示到位,也较好地体现了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芳.第四届全国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教案集[G].宁波.2010年10月.

[2]黄超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2010,(08):121-123.

[3]王品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D].郑州大学.2011

[4]陈龙.浅谈一节精彩的体育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9):34-35.

传统武术篇6

古柏先生曾提出:体育学院的武术系应改名为‘武术文化系’,体育大学的武术学院应改名为‘武术文化学院’。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都要学,传统中医、传统哲学也要学,而不仅仅是学运动训练、生理解剖等。古柏先生的意见我是完全赞同的。武术系要象现在这样办,与运动系、体育系有什么区别呢?武术如果仅仅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项目,还有什么必要专门成立一个武术系呢?我们以为:即便武术文化学院无法同体育学院分离分立,那武术学科的名称***和武术专业的教材体系,都有重新论证重新建立的必要。

按现有武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我们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武术人才,这已经由几十年的历史得到证明。我们中西画结合的美术学院,完全背弃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的风格,而盲目遵从西方传统绘画写实的规律,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要学生以学西画的方式练习速写、素描,以与西画法则符合的科学的方式了解透视和解剖。于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作品,无论山水人物花鸟,比例色彩越来越真实了,但也越来越不象国画了。所以我们的美术学院,至今也没能培养出象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那样的国画大师。

武术运动员普遍没文化是公认的,我们大多在武术系教过书,感觉武术系学生普遍也没文化。奇怪,他们从小学读到大学,中小学学了12年的语文外语数理化,大学四年又学了运动训练心理生理啊,怎么还是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他们究竟缺了什么“文化”?曾经偶然和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老师学生坐到一起,谈话间我们出乎意料地感觉到:这些学生和武术系的学生一样给人感觉没文化。和他们的一位老师谈起了这一点,他笑着总结道:“所用武器不同,没有文化一样”。试想,一个学国画的学生,对中国哲学、文学、历史基本上一无所知,也基本上不练书法,一手字象狗爬,就懂得西洋画的速写素描,那他们的画能叫国画吗?历史上的画家,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士出身不用说熟读孔孟典籍,亦精于音律,还深通佛法;吴昌硕的画,则是“诗、书、画、印”合一,诗、书、画、印都是自己创作;齐白石明明是以画得大名,但他始终坚持认为他的诗第一、画最次。他们的画能有大成就,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的整体素质不无关系。我们常见的传统武术家,多是深通书画者。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与大画家李苦禅的友谊众所周知,王芗斋的诗、书、画也有相当造诣,所以他和李苦禅往来诗书唱和;李苦禅的武功也有相当功底,所以他和王芗斋可以不时切磋。民国年间威震四川武林的大武术家陈子庄,遗嘱曾自信地说自己生后画作必将灿烂辉煌,现在他的画果然声震画坛身价百倍。现在这些学国画学武术的年轻人所缺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文化”。这样的画画人,哪里是什么画家,实际上就是所谓“画匠”;这样的习武人,也不是什么武术家,实际上就是所谓“武棒子”。

中医培养的失误和失败的例子更为典型。据《光明日报》陈永杰《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报道:在所谓“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科学化”的名义下,“按西医模式培养中医学生,中医教育日益衰退,且严重西医化。语言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汉语训练缺乏,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训练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西医实验不少,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毕业后,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人转行西医,或名为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中医药学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实验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临床看病”。“《执业医师法》规定,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资格考试,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这使得那些虽有医术,但只是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传承千年的坐堂医师制和中医师个人行医,非常方便就诊。但现行医疗制度不予承认,全国已经停止批准新设个人医师门诊。临床自制中药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现行制度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可以比较一下,武术系学生所学,和中医院系学生所学,是多么的相象;中医师的景遇,和传统武术家的景遇,是多么的相象;传统武术的处境,和传统医学的处境,是多么的相象。这绝对不是偶然。

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化形态和形式,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困难。

传统武术篇7

该书在传统武术教学方面显现出很多独到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在第一章第一节中,作者提到武术教学不同于一般体育教学,并且指出武术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武术动作技巧和武术理论,更重要的是体会、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这才是武术教学最应该传达的东西。作者是基于对高校武术教学课时安排偏少、并且教师不注重理论课、甚至随意讲解理论课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观点。作者还根据调查和实践经验,提出武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认为专门的武术教师非常缺乏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带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普遍性。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推进传统武术教学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传统武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介绍传统武术教学的现状,必然要涉及到理论。尽管全书在理论的阐释上所占的篇幅不大,但该书在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却达到了驾轻就熟的程度。在第一章第二节对传统武术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的论述中,作者在巩固提高原则中提到了遗忘规律和运动条件反射建立与消退的理论。虽然作者对这两个理论的来源、发展甚至定义和内容都没有进行详尽的阐述,但作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明白了巩固提高原则的重要性。这与作者将该书的研究定位并非重在理论研究,而重在理解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初衷是一致的。

为了让读者理解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语言讲解的各种形式,作者在“武术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一节中将讲解形式分条罗列出来,体现出作者在研究上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其对于讲解形式的分类详尽而具体,并在讲解每一种形式的时候都в芯咛宓奈涫醵作的举例。例如在描述术语化讲解时,作者举出“弓步冲拳”和“双劈掌”等武术动作的术语;在形象化讲解中作者又举出可以将“提膝亮掌”比喻为“金鸡***”。这些生活化而又具体的实例让读者尤其是武术教学者能够迅速领会武术教学中的讲解方式,并进而深入讲解所教学的内容,便于学习者轻松掌握。

该书不仅在分类和总结上有着通俗易懂、详略得当的语言特点,而且在观念上也显现出推陈出新、不落窠臼的特点。在介绍当今武术教学的多种形式时,该书甚至提到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微格教学的形式。虽然这一部分只有不到四行文字,但作者对于介绍内容的全面性和教学观念的新颖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微格教学在我国传统武术教学中很少被用到,但能提出这一教学方式并且能认识到这种信息互动和升华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我国武术教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中的作用就已经很有前瞻性了。该书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不单单与传统武术教学的具体方式进行了结合,更紧紧抓住了传统武术教学的“初心”和精髓,那就是“武德”和武心。尚武精神这种东西由现代人说起来可能大家只会当作玩笑,但这正是该书反复强调的精神精要,这个“尚武精神”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武德,也就是一种中国人正在丧失的道德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对于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创新方向的研究中,作者拨开云雾,看到了在武术教学中对中国武术精神的文化感知的重要性,因此,作者提出在武术教学的未来发展中,应传达这种道德精神和文化魅力的重要性,在武术学习中习得做人的真谛、习得与人相处的道理的重要性。到这里,该书不仅仅给读者展现出对传统武术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更展现出作者旨在通过我国传统武术教学,从文化和精神层面进行中华传统武术精要传承的重要性,这也是该书独特的亮点之一。

传统武术篇8

关键词: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

中***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86-04

Traditional Wushu and competitive Wushu: a dichotomy contradictive to logic

WEN Shan-ti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zhou Teachers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rmal logic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ings, the author examined a “folk custom” Wushu “dichotomy” existing in Wushu event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method to classify Wushu into traditional Wushu and competitive Wushu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rules of formal logic; it not only theoretically denies competitive components in traditional Wushu and lets competitive Wushu become a pool of water without source or a tree without root, but also places competitive Wushu and traditional Wushu on two contradictive and opposite incompatible platforms, becoming the catalyst to escal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Wushu and competitive Wushu, and producing potential hidden dangers for Wushu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Wushu;modern Wushu;competitive Wushu

分类是认识事物和把握事物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理论上来讲,对武术进行科学分类,对于武术学术研究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今武术界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把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做法。这种分类表面上看反映了武术发展的一些时代特征,其内涵却存在着重大的逻辑缺陷。

1传统与竞技武术:约定俗成的“二分法”

1.1武术的“二分法”

作为认识对象,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了更深入的把握武术本质和内涵、揭示武术发展规律,在武术学科建设的初期,我们就开始运用分类的方法对武术进行横向解剖。出于不同研究目的需要,我们会依照不同的标准对武术进行分类和细化。通常我们按照运动形式把武术分为套路运动和博斗运动[1-3]。又按照运动功能把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武术等[4]。随着武术运动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武术文化的内容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对武术的定义和分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区别表达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武术在流传过程中的不同文化特点,并进行优化项目管理,目前武术界流行一种把武术划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分类方法。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武术“二分法”。

武术“二分法”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种分类方法既没有正式编入到目前学校武术教材对武术分类的相关章节中,也鲜有人把它当做学术规范明确提出。①回顾近20年来武术文化的研究发现,这种分类方法大量出现在武术的学术研究著作和论文中,得到了武术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同。在武术发展的相关研究中,通常的模式是先把武术分为传统和竞技两大类,并在此基础上争论应该发展哪种武术,探讨如何对这两大块进行规划、设置目标和组织实施。

“二分法”不仅仅作为认知基础和理论依据影响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这种观念分割也影响到对武术文化的实物分割,继而影响到武术***策的制定和发展。李蕾[5]曾指出:目前武术项目管理部门把武术划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从“2001-2010年武术发展规划”等武术发展的规划、文件来看,可以说,“二分法”也成为了目前武术项目管理部门制定武术发展目标和***策的决策参考。②笔者之前认为这应该是研究者用“竞技武术”概念混淆了“现代竞技武术”和“现代武术”概念,视之为用词“不严谨、不规范”就足以解释。但进一步深入探究相关概念后,我认为应该把“二分法”作为一种隐性的分类方法加以解释和重视。

1.2质疑、妥协、探索和争论

对于武术“二分法”,也有一些学者发现其存在问题。如杨建营[6]指出:单从字面上讲,竞技即比赛,竞技武术即比赛的武术。“将二者分别称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似乎不太合适”,因为“传统”和“竞技”不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传统武术也可以进行竞技,竞技武术中也含有传统武术的内容。2005年,其又重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方法,武术按其主要价值功能应该分成攻防技击武术、艺术表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三大类[7]。

更多的文章试***通过重新界定概念,来搞清武术“传统”和“竞技”之间的理论不清和现实冲突。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面。一是选择什么标准来分类?第1类趋向以时间作为区分标准,如“传统武术主要是指旧中国以前的我国武术”[8]。第2类强调以其性质功能和表现特点不同为标准,认为两类武术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时间上,而在于性质、功能上[6]。第3类则认为应该综合时间和文化特点两方面(甚至更多方面)来判定,如有学者就认为,“现代”一词不仅是个历史分期,它同时又包含着文化社会学意蕴。在其对传统武术的界定中就既强调“历史时空背景”,又强调“文化主体精神”[9]。还有学者阐述竞技武术“是一个包括技术体系、竞赛体系和训练体制的完整系统,仅从内容、群体、功能、年代或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尚欠不足”[10]。

二是对历史分期的选择。在时间段的选择上面,有人认为,应该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有的认为民国时期的国术国考的武术也称为竞技武术;还有的认为古代擂台赛上的武术也应该称为竞技武术;在文化特征分水岭的选择上面,有的强调“农耕文明的背景”和“传统精神的体现”[9];有的强调“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为达到完美的技击水平”[6];还有的认为,除了产生的时期不同,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差异还体现在“产生的文化背景、表现方式、评价方式与衡量标准,修炼形式与目的不同”等多方面,这也是区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几个层面[11]。

2有悖于逻辑的武术“二分法”

2.1武术“二分法”犯了“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分类是人类主观思维世界把握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必须具备3个要素,一是划分的母项、二是划分的子项、三是划分的标准。在武术“二分法”中,划分的母项是武术,两个子项分别是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但是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如上所述,学界对此并无统一。从分类的类别维度选择来看,把文化分为传统与非传统,主要标尺应该是时间和文化特点。与“传统”一词相对立的概念不应该是“竞技”,而是“现代”。按照逻辑学对概念一次划分的原则和通常的理解,与传统武术相对应也应该是现代武术。如此,武术应该分为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如果要把武术这种文化活动,以有无竞技属性来划分为竞技与非竞技,划分的主要标尺则是运动的目的和功能。如此,武术应该分为竞技武术、娱乐武术、健身武术等。

2.2武术“二分法”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有分类就会有归类。对武术二分后的必然结果就是把形式多样的武术分别归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民国时期的国术国考”应该归为那一类?在2000年天津召开了全国传统武术工作座谈会上,学者对此就产生了分歧。按照相关概念的界定,“民国时期的国术国考”似乎既不属于竞技武术所包含的内容,又不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此外,形成于现代的木兰系列、现代养生也存在类似的尴尬。这种注重养生和休闲的现代武术形式绝不是“最大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技术能力,以争取优胜成绩而进行的训练与竞赛活动”。它们自然不能归属于竞技武术。但要把它们划归到传统武术,在时间上是行不通的,从性质功能及表现特点上讲也是很牵强的。作为武术的重要子项,这些内容并不能被“穷尽”在目前的“武术二分”归类中。

目前,对传统武术概念界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传统武术是指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依照此,竞技武术以外的,又不能充分具备“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条件的武术拳种就既不是传统武术,也不是竞技武术。如果把武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竞技武术是现代武术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不是惟一的表现形式[12]。武术“二分法”在理论上排除了现代武术中“非竞技”的内容,不能穷尽武术的外延。

2.3武术“二分法”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二元划分是以对象有无某种属性作为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一个正概念和一个负概念,它的两个子项的外延应该互相排斥,互不相容。而武术“二分法”的两子项的外延有重合。事实上,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互有被包含的内容。传统武术不乏竞技表现,竞技武术中也包含传统武术的技术和文化内容。

例如,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武举制”、“打金章”等与竞技武术的外延就是相容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武举制”等古代***的武术竞技和比赛形式只存在于历史记载而不能流延现代,不能称其为“传统”。但类似流行于四川青羊宫附近的“打金章”等民间的武术竞技活动有些则传延至今,它们是不折不扣的传统武术竞技。理论上讲,中华民族同其它民族相同,早在远古时期即具有竞争观念和竞技活动[13]。尽管传统武术从整体上看,与西方体育相比缺乏竞技性,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传统武术中竞技活动和竞技精神的个体存在。

2.4“二分法”的成因

武术“二分法”的形成和被认同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武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其形成的重要诱因。同中国其它文化现代化转型一样,武术的现代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被动抉择的特征,而不是由内部因素促成的自然发生的过程。清末民初,出于强身健体、救亡***存的目的,部分“先觉者”运用西方体育理论对传统武术进行了一场改造。改造后的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特点不同,被称之为“新武术”。当时的“新、旧武术”其实代表现代化转型前后的武术。可以说,“新、旧武术”之分是现在武术“二分法”的肇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不再用“新、旧”来表示转型前后两种不同特点的文化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和“现代”两词。

而为何在武术界,人们又习惯用“竞技”代替“现代”一词,并用“竞技武术”对比“传统武术”分别表示现代化前后的两种文化形态呢?一方面,转型后的现代武术在发展中受到“奥运战略”等影响,出现了“竞技武术”在现代武术中“一枝独大”的现象。而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成分”则受抑制。这是使得“竞技武术”能够轻易的以“现代竞技武术”的缩略名词,以偏概全,由一个下位概念取代上位概念,与传统武术对应的现实原因。另一方面,传统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竞技部分在历史发展中几乎消失殆尽,竞技成分和非竞技成分的比率严重失衡。传统武术中本身的“弱竞技性”在同现代竞技武术的对比中更为突显。加上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成分没有什么“话语权”,传统武术很自然地就成了非竞技武术的唯一“代言人”。

分类具有描述和规范事物的双重功效,作为一种描述事物现实的归类方法,“二分法”的形成受到了武术发展现实的影响;作为一种规范事物的方法,“二分法”的形成和被认同又正在影响着武术的现实发展。

3“二分法”的潜在隐患

3.1否认传统武术的竞技成分,让“现代竞技武术”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现代武术中的竞技武术部分是从传统武术中的竞技内容演化而来;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武术部分则主要从传统武术中的非竞技内容演化而来。把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后,基于“二分法”两个子项的不相容性,无形中已经把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放在矛盾和对立的平台上,并且从理论上否认了传统武术中竞技内容的存在。传统武术中竞技内容一旦被否认,现代竞技武术就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竞技武术被认为模仿拳击、跆拳道等西方竞技项目的结果,已经“逐渐从传统武术中分离出来”,在内涵上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成为了“西方竞技体育的化身”[14]。

文化具有积淀性。虽然“现代社会”或者说“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结构可能与“传统社会”或“传统文化”有质的差别,但也必定会有许多“文化传统”存留下来,从而也使“传统”与“现代”之间有着许多延续性。换言之,“现代”中必然包含着“传统”。武术文化在历史演变发展中也不背离这种文化发展的规律。所以,尽管现代竞技武术舍弃了传统武术的诸多内容,在运动特点、组织形式等方面已经与传统武术迥异,我们仍然应该看到现代竞技武术亦继承了很多“传统”。不能因为其失去了一些“本应保留的传统”和“个人喜好的传统”,我们就彻底否认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历史联系。

3.2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成分被边缘化

虽然从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竞技化程度的高低是反映和评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维度。而竞技性毕竟不是现代性的唯一,竞技体育也不是现代体育的唯一。武术竞技所反映的现代特征自然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武术的现代性。如果我们把竞技武术替代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对应,则在无形中促成了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成分被边缘化,造成同样按照现代体育标准发展起来的以追求健康、娱乐身心为目的的木兰系列和现代养生功法等,游离基于“二分法”的武术理论架构之外。尽管这些内容在武术项目管理中,往往也被纳入到传统武术中,并没有被彻底地抛弃和遗落,但武术各分支在争取发展资源起冲突时,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成分还是难免要受到主流的排斥。

综上所述,武术“二分法”既否认了传统武术中存在竞技武术内容的历史事实,也是对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内容现实存在的忽视。这种归类方法如果得以继续在武术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实践中作为理论依据被沿袭,则势必导致“让竞技武术成为无源之水”和“现代武术中的非竞技成分被边缘化”的两种后果。

武术“二分法”的形成和被认同有着及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把武术划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归类方法是有悖于逻辑的。它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分类规则,而且还从理论上否认了传统武术中的竞技成分,让竞技武术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外,由于“二分法”两子项之间的相互排斥性,这种分类法本身就已经预先人为地把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放在了矛盾和对立的两个不相容的平台上,成为促进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之间矛盾升级的“催化剂”,为未来武术发展埋下了潜在隐患。

值得再商讨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有悖于逻辑的武术“二分法”。从人类对事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来看,对武术的分类和模式化是帮助我们把握武术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然而,分类不会是绝对的,任何分类都有其局限性和不完美之处。武术“二分法”虽然有悖于逻辑,却也反映了当前武术发展的诸多问题,有一定的解释力和较强的社会认可度。作为一种高度概括的表述方法,武术“二分法”鲜明地表达了武术文化在流延过程中的不同特色和意象。但是,模式也不是静止的。在武术发展的新形势下,武术项目管理和研究还应该继续保有和维系这种有悖于逻辑的武术“二分法”吗?

注释:

① 笔者只在部分民间武术网站和武术论坛中见到有人明确提出:“武术,从广义的角度可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例如:.

② 《2001~2010年武术发展规划》把武术发展的目标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个分目标。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武术[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9.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武术[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7-14.

[3] 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 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19-25.

[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20.

[5] 李雷. 近代以来中国武术项目管理过程及其评价与发展[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32.

[6] 杨建营. 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比较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93-95.

[7] 杨建营. 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39-141.

[8] 严广才. 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J]. 武术健身,1989(2):50.

[9] 周伟良. 武术概念的外延性术语刍论[J]. 体育文史,1998(3):35-38.

[10] 洪浩. 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8):88-95.

[11] 王岗,赵岷,吴永宏.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文化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2000(3):7-9.

[12] 王岗. 从历史中走来的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J]. 中华武术,2005(12):26-27.

传统武术篇9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武术传播优势分析

中***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42―03

1 世界计算机联网用户急剧增加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互联网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已经连接了世界各个国家的6亿多用户,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其他任何网民进行多种形态的信息交流,可以浏览世界各国的网站,可以包容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下面是近些年来世界联网主机增加的数据。

从***1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世界联网主机在成倍的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后,其增长的趋势尤为清晰。世界联网主机的增加意味着进入互联网的渠道越来越多,上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便利。这就为武术的互联网传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从***1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后各洲上网的人数急剧增加,到2008年非洲增长了1100%,亚洲增长看474.9%,欧洲增长了274.3%,中东增长了1296.2%,北美洲增长了132.5%,拉丁美洲增长了860.9%,大洋洲增长了172.7%,世界总人口数量增加了342.2%。台式电脑是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迅速崛起,随着3G应用的发展,可以预计,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手机上网将会更加普及,世界上各个国家上网的人数还会快速增加。一家美国的市场研究机构PointTopie公司近日报告称,目前全球宽带用户已经超过4亿,到2013年宽带用户达到6.8亿。2008年到2013年预计全球互联网的宽带用户增长率为每年10.8%,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下面是中国和一些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2 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外武术练习者了解信息的途径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由于生活的客观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的发达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的人接触某一种媒介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516名国外武术爱好者接触最多媒介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平时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其次是电视、书籍、杂志(见***4)。

互联网这种媒介的便利性对大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被调查者中只有16.1%的人表示互联网在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太重要,而绝大多数的人对互联网在其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并表示互联网已经与自己的生活已经融为了一体。生活中大多数的武术练习者都和网络有或多或少接触,从中摄取自己喜欢的信息,满足自己娱乐的需求。(见***5)

在被调查者中,家里、学校或工作地始终是众多网民上网次数最多的地方,这表明互联网已经逐步进入了每一个家庭,其上网的便捷性清晰可见。因此,利用互联网向国外传播传统武术的方式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3 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交流

互联网与传统的三大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相比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传播方式的综合性。互联网技术弥补了印刷媒介、电子大众媒介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实现了读、视、听的结合,并使接受者能直接、方便的参与传播活动;第二,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传统的传播媒介只具有单向传播,缺乏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互动的特征,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不但可以超文本自由连接,看自己喜欢的新闻、***片、电影,还可以在留言板和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个人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便性;第四,跨越国境传播。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系统所具有的穿透力,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像和影像向全世界传递信息。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跨越国境向全世界的用户、各国***府、各大媒体信息,而不受地域与空间的限制。

鉴于国际互联网存在的传播优势,2009年4月2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所在地巴黎正式启用世界数字***书馆(The WorldDigital Library)网站,提供全球读者免费使用珍贵的***书、地***、手抄本、影片与照片等服务。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对于武术的全球化推广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传统武术套路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训练方式,不是几堂课、几本书、录制几盘光碟就可以说清的问题,其内容与体系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传统武术的世界推广,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不断输出的过程。目前我们对传统武术的推广和传播,主要依靠口传身授、***文记载和出版发行书籍等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对于国外众多不能到中国来学习武术,而又想了解武术的人来讲,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通过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远程武术教学、网上武术学术交流、观看武术训练和比赛的视频资料,借助于互联网就可以在自己的国家接受到各类关于武术的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

4 我国国际出口宽带的飞速发展

带宽又叫频宽是指在固定的时间可传输的资料数量,亦即在传输管道中可以传递数据的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出口这里指的是国家之间的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连接带。所以出口带宽指的是国际信息交换的负载能力。通俗讲,就是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的快慢。出口宽带越宽,传递信息的能力就越强。通过海底光缆,卫星通信系统等信息数据交换方式登陆国际互联网,这些都是出口带宽的组成形式。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的国际出口中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出口带宽共计5724M。据统计,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全球实际光缆市场增量达到48%。从我国互联网的国际线路总容量看,最近18个月中也出现了突破性的增长目。

专家分析认为,国际互联网出口宽带的增加,意味着我国互联网与国际的通信线路更加畅通和上网的速度不断提高,对于国外想通过互联网了解传统武术信息的人们来讲,将使获得互联网上武术视频、音频、文字、***片信息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便利,不用千里迢迢地来中国,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将传统武术拳种尽收眼底,只要打开电脑,登陆网站就可以了解最新的武术动态,并且还可以和中国的武术名家进行***交流。

5 互联网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武术现有国际传播媒介的补充

多媒体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形、***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表示元素集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数字化信息传播媒体。与其它媒体相比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集成性、数字化、交互性。

现代社会下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人际交流和大众传播两种形式进行。武术通过人际交流进行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武术比赛、面对面的授课、国际会议,演出、留学生、讲学等形式。武术通过大众传媒向国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广播。无论人际交流还是大众传播,都受到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利用互联网上多媒体技术的传播,恰恰跨越了这些障碍,实现了信息及时、清晰、相互的交流。本论文研究中的互联网与其他的大众传播方式相比其特点表现如表1: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空间、时间、边界和现有媒体的限制,使得各种形式的武术信息能够以***片、动画、文字、声音、影像的方式,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做到持久、即时、海量、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在全世界传递,避免了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丢失、遗漏和误传。

这样便利的传播方式在人类信息的传播史中还从未出现过,对于国家和组织进行跨国界传播而言,其意义和作用显得尤为突。

传统武术篇10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学、体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现实语境,探讨在“武林大会”这个良好平台上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华夏民族生活范式的表现形式维系着民族的情感,体味着民族的风俗、伦理,构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多彩生活,它能使人进人一种高远的境界,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近代以来随着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策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人侵,传统武术受到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巨大冲击,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困惑,很多本应属于传统武术精华的劲力和技击韵味正被淡化或遗弃,已经处在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保护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维系民族文化命脉、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拓展文化空间;有利于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国家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应该承担起传统武术文化传播、发展、贡献给世界的责任和义务,cctv-5“武林大会”栏目的开播无疑是对这种责任的承担。中央电视台对传统武术的关注反映出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同时国家主流媒体的宣传将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传统武术文化应成为我国媒介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西方国家出于文化的同根性,而把它们的文化安全作为战略来考虑,早在1994年底,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四国领导人会晤时就明确地表明:要通过文化复兴而继承的和罗马的共同欧洲文化遗产,到我们21世纪的共同价值观、信仰和文明的认同与联盟,“文化安全”是他们组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自信心的源泉,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文化系统中技术层面的发展,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拓展了传播体育信息的受众领域。现代传媒的诸多优势已经进人当代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使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

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强势文化的竞技体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和传播着,它全面改写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存在,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已经取代了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主导地位。奥林匹克理念和精神的普及性和辐射性使得国人逐渐对传统武术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在电视已经深人到每个家庭的现状下,如果我们不珍惜民族文化资源,任其自然损耗与流失,坐视外来电视文化占领我们的精神阵地,将会导致民族自信的丧失和民族精神的消亡。传统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文化背景,凝结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民族的智慧和文化。长期以来,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的品质、强健的体魄、规范的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武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是中国人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外国人观察中国、体验中国的一个重要视域,可以说传统武术就是中华民族、中国人的象征。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传统武术一面沿袭着传统,一面向往着未来;一面萌动着“现代转型”意识,一面依托着民族情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交织着文化错位、心态失衡的情绪焦虑,感受着价值***、认同丧失的本体困惑、承受着无可回避的理想冲突与意义失落的精神迷茫。媒体的***策是平衡体育文化多样性与民族体育文化认同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在融人世界体育发展潮流的同时,又能够不露痕迹的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尽可能的展现给世界。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来说,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为保持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典型的意义。我国媒介不应该放弃传统武术这块极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应该将传统武术的宣传报道纳人日常的“议程设置”中困。我国媒介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只将目光锁定在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上,那样我国必将丧失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武技,其结果不仅仅是毁灭古代先人创造的传统武术文化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彻底沦为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附属品,更重要的是它将切断我们与古代历史的联系,削弱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文化竞争力,进而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难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复兴。

2“武林大会”应担负起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重任

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重要前提,电视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它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保护民族文化***性和特殊性的重要工具。文化需要坚守更需要继承和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中不少发展中国家为各自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代表,其形式丰富、内涵深厚,但近代以来由于缺乏媒介的力量以及文化上的自信与自觉,已经被扁平化地呈现在世界面前。面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被边缘化,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去主动进取创造出自己的携带中国文化的武技声音。现代体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拥有自己文化上的媒介声音至关重要,不能拥有自己的关于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媒介言说方式,将意味着丧失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媒介丧失话语就等于民族文化丧失权力”。媒介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其背后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思维方式、价值尺度与权利关系。一切传播都是为了效果,不产生效果任何传播都没有意义,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我国的媒介没有很好地承担起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特别是对传统武术,从而导致传统武术在体育全球化传播的大潮中由于呼声不够而被淹没。“武林大会”作为部级电视媒体推出的民族体育赛事栏目,它无疑要主动承担起宣传中国传统武术的重任,通过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之声。传播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文化单元的中心,人们开始对民族体育、传统武术格外关注是因为人们过去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在寻找自救,寻找一种“身份”和存在价值。在全球化媒体和体育文化的挑战面前,中国媒体应该认识到大一统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不能代表世界体育文化,世界体育文化是没有锚地的多元文化,只有在媒体上能够听到各种不同体育文化的声音,体育的世界才是一个平等的乐园。

2008年武术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是中国武术与世界接轨迈出的一大步,但它和中国传统武术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到底能有多大的贡献,仍有待于关注。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武术会随着北京奥运大幕的拉开而被全球关注,中国武术也会因世界媒介的深人演绎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中国武术或许因此而迎来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武林大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为中国传统武术争取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加大对传统武术的关注力度和深度,深人挖掘蕴含在传统武术机体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寻找有效途径向世人展示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为传统武术的发展积攒人气。同时国家也可以通过对***策的调整和体育资源的调配,逐渐加大对传统武术传播的支持力度,实现传统武术与传媒的有机结合。

3“武林大会”在推广传统武术文化方面的注意事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传统武术10篇

学习

小学课堂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课堂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课堂教学100字,小学课堂随笔30篇。一、小学课堂小结的现状及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一堂课上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处于活跃期,而到一堂课的后半段,特别是临近结束时,思维则反应较慢,甚至进入

学习

环境核心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核心论文,内容包括环境类核心论文投稿,环境核心期刊论文赏析。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如何管理核心能力电子商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与交易方式,***性地变革了企业的生态环境,颠覆了企业的竞争形态,重新定义了企业的竞争

学习

纪委挂职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纪委挂职总结,内容包括纪委干部挂职锻炼总结,到纪委挂职总结。一、挂职单位简介xx市xx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原称xx,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xx。***后xx析出置市,xx县先后为xx专区(地

学习

电视新闻主持人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主持人10篇,内容包括电视台主持人报道素材,电视节目主持人稿。当下媒体时代,娱乐已成为一种霸权。《快乐大本营》《幸运52》《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舞林大会》《加油好男儿》……娱乐化的益智与真人秀节目此起彼

学习

电视新闻学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新闻学10篇,内容包括电视新闻选题的原则,电视新闻学。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

学习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广播电视大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论文,发表广播电视论文。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的正常有序运转,依靠的是法制的保驾护航。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清楚的告诫我们,立法约束的健全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与

学习

综艺节目主持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综艺节目主持10篇,内容包括个人综艺节目主持稿,娱乐综艺主持稿1分钟。主持人要有运用幽默的基本功力一是要真诚。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在节目中表现对观众的真诚、真情、真心,才能取信于观众。当主持人得到观众的充分信

学习

英语课堂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课堂10篇,内容包括英语课堂练习美篇,英语课堂分享大全。《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我们的英语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这对置身于课程改革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在英语教学中

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科学课堂10篇,内容包括科学高效课堂做法,小学科学课堂优秀的导入。1.2创新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学习

历史课堂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课堂10篇,内容包括历史课堂实录100篇,历史教学随笔20篇简短。二、高效课堂是务实而灵动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要花哨,要务实,同时,教师要想办法使课堂灵动起来,而不至于呆板。课堂上教师幽默睿智的语言、与课堂相融的体态和表情

学习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10篇,内容包括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基础知识,初中英语6+1高效课堂模式。初中英语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英语学习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生成。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才可以激发

学习

小学科学实验10篇

阅读(6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科学实验10篇,内容包括小学科学实验内容大全,小学科学实验教案100篇。老师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薄纸,接着把长方形的薄纸撕成小纸片,分发给我们,要求我们把小纸片撕成小纸屑,我撕下的小纸屑就像一只只白蚂蚁。这时候,老师给我

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英语课堂游戏10篇,内容包括小学英语闯关游戏,小学英语游戏100种。二、合理利用角色游戏,增强学生主动性。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动作,这种模仿动作扩大出来就是表演,所以儿童也是喜欢表演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表演教英语。在角

学习

云端课堂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云端课堂10篇,内容包括云端课堂有什么收获,云端课堂时间表。我校通过教师微信群及时把通知及观看时间节点转发给各位教师,各位班主任迅速领会,及时通过班级微信群布置观看此次活动。要求家长通过互联网、电视等渠道抽出一定时

学习

传统武术技击特点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武术技击特点,内容包括传统武术技击套路教学,梅山武术技击实战大全。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其本质特性是她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的内因。归纳起来,传统武术技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学习

传统武术之文化内涵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武术之文化内涵,内容包括武术的内涵与意义,传统武术与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认识传统武术的处境。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