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认识传统武术的处境。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称现名“武术”。所以练武、比武、打擂、国术、武术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武术,除有流派特性外,从来没有分类名称。自1959年国庆十周年举行第一届全运会后,各种武术种类纷至沓来(包括国内外的讥讽),有传统武术、派流武术、***武术、散打武术、竞技武术、现代武术等十多种混乱名称,形成各说各是,各行其是,各取所需,互斥所忌等混乱局面。使中国武术受到分割、肢解、畸变。传统武术在“金牌战略”的错误思维指引下,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直至无缘进入2008北京奥运。
传统武术不是混乱武术中的分支,剥去和排除杂乱的东西,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就是中国武术。从这个理念出发,这里从“武术文化”这个视角来认识传统武术,因其领域范畴非常广泛,下面仅就七个方面简单抛砖引玉,希望同道展开补充和批评指正。
(一)武术与哲学。武术起源于***事攻防格斗,这需要具有辩证关系的哲理文化。很多武术流派都采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如伏羲《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的三经学说,以及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等,用太极阴阳、八卦易变、五行生克及河洛精蕴等唯物辩证方法来研究攻防哲学原理。
(二)武术与***事。武术的构成是***事武术、社会武术及宗教武术三者的有机组合,任何一方不能依靠操作炒作抹杀事实颠倒替代。冷兵器时代的***训需要文化和实战,需要实战――理论――再实战一再理论。早在周朝,规定凡年满十五周岁男子,都要参加“舞象”***训,这是中国最早的***事武术,在学文化的同时练***训,文武结合。中国第一部武术著作是明代嘉靖年间唐顺之的《武编》十卷,他是文武双绝的抗倭英雄,也是戚继光武术***法的恩师。《武编》集***事战略战术、兵器制作应用以及徒手综合短打散打等经验。近代武术***事家李景林,在任旅长时,就在***队中建武术队,用武术来训练士兵的擒拿格斗近身搏杀,特别是对骑兵进行“斩劈活靶和活靶反击”的训练,并亲自示范。长官在***中建武术队的并不少见,但长官亲身参与格斗训练的却十分罕见。武术***事文化的最实际体现是***训、实战及格、斗理论,最是“英雄有用武之地”。
(三)武术与社会风尚。这里仅用一例说明。在全国武术大普查时期,我在常州市的横山脚下西村进行调查,发现武术有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特殊功能。该村旧社会有些时期民风不正,治安不好,民规乡约效果不大,村长就想了个办法,让大家练武,聘请一位名叫杨焕章的老师教武,后来还请了二位铁匠长年打造和修理武术器械,形成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的全面练武的风尚,村上治安好了,特别是没有吃喝***腐抽鸦片等恶习,这种武术文化,有整肃社会民风和振兴健康民情的特殊功能,大大超越了乡村规约。
(四)武术与青少年素质。少年正是萌芽生长期,青年则是发育成长期,青少年正是各种素质的综合培养期,其中体育运动特别重要。青年的运动项目不适合少年,唯有武术运动最有利少年的生长健康、意志健康和智商健康。例如正踢腿,体操要求是过头,武术要求足下颌,一直训练腰腿,钩足却是将韧带血管拉伸至后脑延髓,最大限度拉伸脊椎,改善脊椎神经和十二对延髓神经的微循环,能提高智商和增高体长,使耳聪目明。总之,武术对少年有防近视、防肥胖、防厌食、防懒惰、促勤奋等作用,能培养少年的形体美、心灵美、素质美,培养青少年意志坚强,勇敢和爱国民族精神。能提高少年身体的柔韧性、灵敏性和爆发力等少年急需的生长素质,武术文化在学校,是学生的一门“生长素质学”,武术进入学校刻不容缓。
(五)武术与科学。二十世纪初,虽然国际上侮辱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嘲笑国人之弱体质,但很佩服惊骇中国功夫。时隔一个世纪,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初,现实正相反,转了个180度大弯,中国人民早就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正在奔向小康,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奥运金牌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功夫,随之退化湮殁。
中国功夫就是中国体育的上乘功夫,追求目标极高是向极限挑战,训练方法超越常规,忍受难度极大,要求苛刻严酷,所以练成者不多。另除师资、财力等条件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探索各种功夫的科学原理、规律和科学合理方法,一直停留在保守狭隘封闭的原生态特殊训练方法。
这里仅就“轻功上房”为例简说。一般人认为,以现代奥运会跳高的最好成绩计,2.4米已经是今人的跳高上限。而《武林》在1982年创刊初期,有一篇关于轻功的报道,说河南舞阳有23位武警,乘车经过市中心,道路被围观群众阻塞,只得全部下车查看,见是一位七十多岁老者卖艺,大家提意多出钱清老者表演绝技,在全场观众盛情之下,老者在场上走了数圈,突然一震足,身体腾上“舞阳酒家”二楼平台前沿,单足迎风展翅,观众欢声雷动,老者落地后,一位武警代表武警中队要请他去教拳,老者笑而婉拒。这位武警代表就是报道撰稿人,为郑重其事,由***支部盖章证明,《武林》才敢刊载。
由23位武警及围观群众亲眼目睹的“轻功上房”事实,不是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轻功”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武术的发展更需要科学文化的支撑。
(六)武术与尚武精神。二十世纪在武术界发生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武术名家李景林在1929年主办的公助“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武术界都称“全国打擂比赛”。大会于11月16日开幕,28口结束,会期12天,实到全国武术家445人,其中中央国术馆大力支持参加55人。大会创造了参赛人数之多,会期之长等多项记录,首创了经费全供给,不设种子的双败淘汰制,民主修改规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死伤自行负责等多项新举措。打擂规则有一条是“发生死伤,概由本人负责,大会不负责任”,但提供急救,死一人提供三百大洋抚恤金,薄板棺材一口(放在医疗室隔壁房间),上午报名参加打擂者128人,听了细则后,下午自退19人,实际参赛打擂者109人。
这是李景林壮怀疾呼三年之久才办出的承前启后的千古盛会,是实践“武术是散打的全面基础,散打是武术的综合开发”这个中国武术认识理念的典范。大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倡“全民国术化”,‘打落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扭转了当时的“颓风颓式”,实践了用国术“强身强国强种强族”等理念,这是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有《浙江国术游艺大会集刊》可为今天启迪参考。
(七)武术与民族精神等。武
术的传承有很多清规戒律,这是武德、意志、风格和民族精神,这是武术文化。我的老师文化低,却有不成文的规矩,如有犯者,必然会受到很严厉的斥责,有时甚至会当着多人的面厉声训斥。择徒传授方面,首先是不孝顺父母者,不爱国爱家者,不尊师爱友者不收不教,而对于天桥的把式――只说不练在嘴上练拳者,好高骛远空想学功夫却不肯吃苦练基本功者,品行德性差者,说话言过其实者,没有尚武精神者,不能识别抵制社会丑恶行为者等等,都不收不教,这些粗听很简单,实际很严格。全国各武术流派和各位武术老师,都有大同小异的清规戒律。
在武术界流传着不少砺志警句和豪言壮语,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还有强中手”,“进一步粉身碎骨、退一步海阔天空”,“得让人处且让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冤家宜解不宜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见死不救非为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培养了练武人的刻苦、勇敢、豪爽、坚强、谦虚、谨慎、仁义、助人、爱国、爱民族、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正气凛然、见义勇为、侠义心肠、忠义千秋、精忠报国等等武德,形成了中国王道仁义英雄的民族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仅从苏南武术之乡的常州市为例,就有很多,如戚继光的授业恩师,明嘉靖年间文武双绝的抗倭英雄唐顺之,为人刚正不阿,不要送给的状元,甘当硬考的进士,冒死要上谏,宁愿遭贬滴。如北宋末,文武双进士邹浩,原任吏部侍郎,在京都开封的保卫战中,临危受命兵部侍郎,他身骑白马,手持大刀,被金兵围困大战三天,力疲殉国,屈身二腿仍夹马不倒,被白马驮回。南宋末,常州文武双进士姚訾,曾在福建任太守,因丁忧在常州乡间,当闻讯常州城被元兵攻陷后,他立即组织二万农民义兵,一夜攻城夺回常州,迁都杭州的南宋王朝立即封他为常州太守,元兵统帅伯颜亲率四十万大***包围常州决战,姚訾大战元将无数次,从二月打到十月,元兵尸骨堆山,伯颜竞用自己士兵尸体肚油做“人油炮”,从尸体堆上攻进城,姚訾奋战八个月以身殉国,常州陷落。领导人姚訾是具有武术家特性本色,代表民族精神的民族英雄,是常州英雄城市的代表。
最典型的是后汉三国的关羽,他一身集忠、义、英、节、史、德、威、武等传统美德。全国凡有“孔子、文圣、孔庙”的地方,同时都有关公关帝庙,关羽的民族精神是武术文化,是武术领域的典范和精神领袖,应重新认识升格定位“关公、武圣、关帝庙”,确认关羽为中国武术文化的“武圣”。现在全世界已建立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待中国武术进入奥运,走向世界后,全世界也会建立很多“关公学院”。
最后结论,仅从以上七种武术文化透视,中国武术代表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武术文化领域就是“中国武学”。中国民族能够生存发展五千年,靠的是中国科学、中国文学和中国武学这三大民族魂。中国科学是中国民族创新,中国文学是中国民族智慧,中国武学是中国民族精神,有了这三大民族魂,才有中国民族长期的科新、文治、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