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阅读篇1
小说的阅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突破:
1.分析结构,把握情节。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的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动片段或动作来作为情节的主体的。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段是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可以不做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
2.分析人物,把握性格。小说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段,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并使其“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亮点,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了分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风俗人情以及自然景物等内容,简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起烘托作用,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她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再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也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3.分析环境,把握原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小小说阅读篇2
小说是以叙述为主,具体表现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相互关系、行动和事件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意识流动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小说在叙述上有其一定的特点。
一、叙述角度
作者写作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它又称为视角,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创作小说。小说的叙述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即全知叙述、限制叙述、纯客观叙述。这三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这取决于作家的创作意***和所要表达的主题。
1.全知叙述在全知叙述中,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叙述者有权力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所以这种视角又被称为“全知全能叙述”。如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侯银匠》。故事的开头先从父女俩相依为命说起,突出介绍了侯菊的精明能干。紧接着,小说又很细致地介绍了侯银匠选女婿、打陪嫁首饰等情节。不知不觉中,读者已经随着叙述者的讲述,了解到了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以及女儿出嫁后侯银匠的孤独等事情。作者是以知情人的身份和语气讲述,也就是“全知叙述”。讲述者站在一个高于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的角度,俯瞰全局,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他都尽收眼底。
2.限制叙述限制叙述是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叙事,只展现事件和人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展现全部。人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叙述。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当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叙事时,大多是限制视角。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是使用限制视角。小说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的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老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老婆子的叙述视角。小说中的“我”知晓祥林嫂的故事,但是“我”只能讲述“我”知道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通过“我”的视角,读者认识到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的幸福。
3.纯客观叙述纯客观叙述中,叙述者只描写人物看到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这里的作者不在作品中出现。这种纯客观叙述方式比限制叙述更容易产生真实可信感。
二、叙述人称
人称是区别叙述者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全知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他”,叙述者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者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讲故事,叙述自由,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叙述采用第一人称“我”,“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这样可以更加真实亲切地讲述故事,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我”并不等于作者。
三、叙述腔调
在确定好人称后,作者在叙述故事时还有一个“叙述腔调”的问题。腔调是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如鲁迅先生小说的叙述腔调是幽默深刻,海明威小说的叙述腔调是内敛深沉,而余华小说的叙述腔调则是冷峻悲悯……
小小说阅读篇3
关键词:古典小说;阅读教学;教师;学生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19
【案例背景】
中国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化百花齐放中最为诱人的一支,不断散发出暗香,让人久久迷恋。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读懂它可以提升我们的传统文化修养;传承它中华文化也就得以延续。中国古典小说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高中语文古典小说的教学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与问题。教师教学过程太过功利,把小说肢解得破碎不堪;而学生却很少关注,如果打算选理科的同学竟堂而皇之地放弃阅读。就笔者所教的班级而言,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家里也没有相应的书籍,而且有不少同学认为自己以后学理,不用读,不想读,读不懂,也浪费时间。所以,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作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以下就是笔者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古典小说阅读进行指导的案例。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人物结构***以及前五回的主要内容也认真分析了课文的情节结构。今天我们继续解决课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文中精彩片断来客串黛玉,允许自导自演,准备好的可举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的行踪,走进富贵奢华的贾府,感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喜怒悲欢。
(板书课题)
生1:(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这个林妹妹年貌虽小,言谈却不俗;身体虽弱,态度却风流。自打会吃饭便吃药,人生养荣丸,补充钙、铁、锌、硒、维生素,但癞头和尚说,要病好,不许哭,要平安,不见外姓人,谢谢。
师:即兴表演得怎样?
生2:好,生动活泼有趣。
生3:不太好!
师:哦?为什么?
生3:因为林黛玉本是个自尊、敏感的人,这段话不太符合她的性格,应该是现代版的。
生:(笑)
师:确实,人物语言应符合人物性格。不过,我们还应为他的创意鼓掌。
生:(鼓掌)
反思:农村孩子读中国古典小说,最需要的是鼓励。鼓励学生介绍主要目的是:一,让熟读过的同学有表现的机会;二,让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同学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和谐共享的对话氛围,凸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了好的榜样,学生在接下来的角色转换中,渐渐来了兴致。不能尽完,稍举一例:
生4:我体弱多病,眉毛弯弯,含情脉脉,咳,咳……还有……
师:忘了,请大家念这段,让他配合表演。
生:(大笑)齐读
师:你是个什么样的黛玉?
生4:体弱多病,貌美多情。
师:刻画你的方法呢?
生4:外貌描写
生5:是贾宝玉眼里的林黛玉,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侧面描写
师:那么文中还提到哪些人眼里的黛玉呢?
生5:还有众人眼里的,126页,(读),127页,王熙凤对她的夸奖(读)
片段二:依据学情,确定重点
古典小说的阅读应抓住背景,抓住总纲,抓住人物性格,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往往不知道看什么、从何看起,这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一次限5问,并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生1:为什么在外婆家还要这么小心?为什么对自己的舅妈还这么客气?
生2:我不知道为什么把凤姐写得这么细?
生3:我感觉对贾府的描写有点多,有点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4:王熙凤笑得很奇怪(学生笑)
生5:《西江月》读不懂
这个环节笔者让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合作,针对黑板上的问题,展开合作、交流与探讨,形成自己小组共识,并由代表发言,效果还不错。
反思:此时,教师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看”(谁看、看到什么,看出什么,读者看出什么,看与被看)和“听”(谁听 听到什么 听出什么 读者听出什么),加以定点爆破、深入赏析,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他们不懂的、有疑惑的,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农村孩子虽能适应信息时代的便捷,但是对于文学的素养很不自信,如何让他们喜欢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品味其中的韵味,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合作、交流、探讨是好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片段三:打开视野,享受阅读
师:请大家从学习手册上《抄捡大观园选段》分析探春性格特点,并尝试分析性格形成原因,下节课评论你们的小作文,优秀作文将以板报的形式再现。
反思:对小说的阅读,尤其是名著的节选部分的赏读只是阅读的开始,教师的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途径。
【案例反思】
本课时在教学安排中,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阅读的展开提供一种可能。为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有意识地删减教师讲课时间,而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听说读写的活动为任务,激发、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提问题、自解问题)和动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课堂中的“动手”要求从有意变为本能反应。并且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阅读的结束,阅读始终相伴。
那么,古典小说的教学“活”起来,笔者的理解就是:
1. “活”起来就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小说欣赏的要点:聚焦精彩,解读意义;在对话中,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尊重与鼓励;教师的适当创设情境,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加深阅读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活”起来就是课堂学习方式活起来
对话教学往往有这样两个优点:其一,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形成。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认为“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其二,有助于学生养成相互协作、乐于交流的良好品质。语文新课标就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聚焦精彩,品读“看”“听”环节教师起的作用是“引学生鉴赏”“帮学生鉴赏”“教学生鉴赏”。在学生发现不了的地方,创设情境“引学生鉴赏”,在学生的品读流于浅表的时候,教师“帮学生鉴赏”,让学生借助教师或他人的眼睛,借助教师或他人的讲解、引导看到文中的妙处。
3. “活”起来就是课后活动不断开展起来
小小说阅读篇4
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个性***”“人的***”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文学为人生服务的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反映时代的面貌。”与“为人生”的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20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者的情绪、感受、心态等。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善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现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小说题材更加广阔,对时代风云的及时把握和对城乡生活的多方位展现显示出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丰富。由于30年代小说的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事件,堪称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
40年代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的小说,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抗战题材小说,直接反映抗战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剪影。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作者对现实认识的深化。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是作者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结晶,它把抗战时期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主要表现知识分子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与追寻。
建国后“十七年”间的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在历史题材方面,小说以反映民主***为主。与历史题材相呼应,现实生活成为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为主。问题小说把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立论的基础是文艺为现实***治服务,本质上把文艺当成了反映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新时期小说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复杂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争论和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新时期小说包括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现代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后现代派小说等。
二、现当代小说的阅读方法
了解了现当代小说的概况,我们就容易阅读。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作用。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结合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把重要语句放入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这样我们在阅读时,就容易把握其外在含意和内在的深意,从内容、结构、情感上去理解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即分析小说的情节,理清作品的思路。把握情节的内在联系,理清小说的情感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因此,必须在把握情节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价值意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文章的中心。
3.分析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要了解小说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特点,了解塑造人物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赏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比如:平实古朴、明白晓畅、简洁明快、典雅清丽、淡雅疏朗、寓庄于谐、犀利辛辣、含蓄深沉等。
4.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这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只有把握好以上四点,才能高屋建瓴地从容应对小说阅读。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总览全篇,把握要旨。小说阅读一定要强调整体意识,千万不能只看情节,忽略其他方面。快速阅读全文后,要有个整体感知,明确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是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要学会找出关键词句,特别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要重点勾画,这样不仅能增加对小说内容的整体印象,还能大体把握小说的中心和行文脉络,从而分析出文章线索,感悟作品主旨。
2.细读全文,深入理解。对小说的阅读,要结合小说的特点,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关注环境描写,体会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将所了解的小说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对照,体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
3.审读题干,整合答题。小说阅读的题型设计,无非包括主题理解、结构分析、形象把握、环境作用、语句理解、艺术赏析等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必须明确题型,分析题干要求和指向,寻求答题区域,整合要点,规范表达。这是答好主观题的常规性要求,对小说阅读也是一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在平时多加训练,深入探索,不断总结,相信同学们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阅读训练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他经常外出,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鼻个儿不大的甜梨。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
儿子们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民。他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儿子们就都依了他。
他真是为了季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民有一个习惯,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民送去。他给季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民的得意之笔。季民从不当众画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
叶三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有时季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他把季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
季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民坟上供一供。季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那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他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可叶三说:“不卖。”那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寿材里,埋了。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全文的题目?
2.小说开头叙述叶三卖果子的经历,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
3.你觉得文中“鉴赏家”叶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汪曾祺曾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试举例说说这篇小说语言的特点。
5.小说结尾,读来似乎非常平淡。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阅读》
1.叶三虽然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但他对绘画是真心喜爱,因此被大画家季民视为真懂画的人;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的语言评述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的主旨,即对美的鉴赏。
2.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各处跑,就“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他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两者有密切的关联。
3.叶三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但到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画家坟上供一供;画家送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陪着他埋于黄土中。从叶三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
4.这篇小说语言准确、朴素,富有浓郁的乡风民俗。比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联想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这样的画面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更好地展现出故乡人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小小说阅读篇5
一、文本的几种分析
文本探究是通过文本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针对作者在小说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意***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文本中探究出作者的写作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题思想的分析。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阅读小说时,我们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这是整体感知小说的基础,是鉴赏小说的前提。而从小说的情节,我们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设计这样的情节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本身就体现着小说的主题思想。
2.现实意义的分析。小说是社会现实的高度浓缩,作者在小说中所叙述的人和事,实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探讨作者在小说故事中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3.创作意***的分析。社会现实纷繁复杂,然而小说总是从中选取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经过典型化,提炼出能表达自己观点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领会作者的创作意***。
二、常见题型
1.人物形象的探究:(1)小说中主人公的某种独特的表现、追求,相关人物对此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3)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丰富的个性,请选择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2.情节结构的探究:(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叙述你的理由。(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3.主题的探究:(1)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2)作品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三、答题思路
每一种类型的探究题在答题时,我们都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需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我们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强化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化阅读,并不能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阅读训练】
定制名师
立 文
县教育局张局长给王校长打电话,说,明天,市教育局高局长要到你们光德中学听课。要求讲课老师一定是获得过名师称号的。你们那儿有两个名师,你务必做好准备啊!
听名师的课。什么目的呢?王校长问。
是这样,市里要从所有名师当中,选出学科带头人。张局长解释。
王校长听了,愣了愣,说,张局长啊,你说,我们学校那两个能成吗?
咋就不成呢?张局长糊涂了。
王校长提醒说,那两个怎么成的名师,您应该知道。一个是您的小姨子,一个是镇***牛书记的夫人……再说,您小姨子成了名师后,早不教课多年了。牛夫人每周倒还上着两节课,可她那课,也实在不敢恭维,要是弄砸了,还不丢咱的人?
哦,那……显然,张局长有点儿底气不足了,停顿了好一会儿,才说,已经上报了,也更改不了了。要不,你在学校里找个合适的老师代替,成不成?成。合适的老师当然有的,比如说甄老师,在咱们县里很有名望的。他带的班已经连续几年取得县语文课中考第一的好成绩,教出了一届又一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还在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很多优秀文章呢……
那行,就让他上!张局长说。
可他不是名师啊。王校长担心着说,要是人家问起来咋办?
哈哈,也不一定会问,要是问,你不会编理由?张局长笑着说。
第二天,市教育局高局长真就带着几个人来光德中学听课了。
听完了甄老师的课,高局长很满意。他在评课的时候说,我今天听了一堂货真价实的名师课,领教了名师的风范啊。呵呵……讲得就是好!
在场的甄老师听了很惶惑,禁不住插嘴说,各位领导,我必须声明一下,别弄错了,我不是名师,我没有获得过名师称号啊!
什么?高局长诧异地望向王校长。一下子,小会议室里显得沉闷起来。
是这样,王校长赶紧打圆场,说,我们学校呢,有两位名师。只是一个早已经离开了教学第一线;另一个呢,很不凑巧,这几天又请了病假。所以,就只好请领导们来听甄老师的课了。甄老师啊,当下虽然还不是名师,可大家刚才已见识啦,他是我们学校将要上报的名师呢。
原来只是个准名师啊!高局长听了,似乎有些失落,可话锋一转,说,不错!你们学校也算藏龙卧虎,准名师水平都这么高啊!
王校长赔着笑,说,甄老师课如何,都有目共睹了。他早是我们学校,乃至我们县公认的名师啦,不过只是个称号问题嘛……
甄老师的脸早红了,说,惭愧啊,别说名师了,学校里那么多高职教师,我二十多年了,还……
嘿嘿,甄老师谦虚啊,甄老师也会马上成为高职教师的!王校长赶紧打断了甄老师的话。
那一瞬间,小会议室里的气氛异常了。
这当儿,高局长说话了。他说,像甄老师这样不***名利、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好老师,我看完全应该是名师嘛!我回去后就破例给你们学校争取个名师指标。怎么样?
好啊,甄老师感激您,我也代表学校感激您啊。王校长说。
过了不久,还真又下来个名师指标。
张局长又给王校长打电话。张局长说,这个指标给你们学校的宋迷人老师吧。她?王校长刚听说,这个宋迷人老师最近跟县里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走得很近,有人见她经常陪着副县长跳舞喝酒……王校长想到这里,支支吾吾地说,可是,高局长说把这个指标给甄老师啊,说好了的……
你是听高局长的,还是听我的?张局长的话语里透着硬度和火气。
我……当然听您的呀,您是我的直接领导嘛!可我怎么给老师们交代呢?王校长有点儿为难。
你就说这个名师指标是戴着帽儿的,只给教英语的。张局长指示着。
宋迷人老师倒是教英语的,可教英语的里面她也不是最好,轮不到她的,刘老师李老师都比她要好呢。王校长拍着脑袋,说,这事如果处理不好,别人不服气会闹意见啊!
电话里停了停,张局长的声音又传了过来,你木头啊,你可以再添加别的条件的!比方说,年龄三十岁左右……
范围虽小多了,可还不一定就是她呀。王校长说。
那再添加条件!张局长说。
添加……王校长拍着脑袋,总算想到了理由。他兴奋地说,除非添加上:结婚以后又离异的女性。那就一定是宋迷人老师啦。
成啊,张局长满意了,说,就这样!
挂断了电话。王校长思忖琢磨了片刻,叹了口气,嘀咕着,甄老师啊,这名师指标,又跟你无缘啦!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21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
2.本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
3.这篇小说体现了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小小说阅读篇6
鉴赏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小说阅读鉴赏的关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主要人物外,还有线索人物等。人物形象的出题角度主要有:概括、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分析线索人物的作用,赏析或探究人物形象的内涵等。
在阅读小说时,我们该如何鉴赏人物形象呢?
1.从作者塑造形象的手法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各种描法的运用,所以,鉴赏小说,必须要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分析。
2.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所以,鉴赏人物形象,要从故事情节入手,根据故事情节论人物。
3.从环境描写来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原因。人物形象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就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分析环境描写,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环境描写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在环境描写中显露出主人公性格发展和命运变化的社会原因。二是通过环境描写,直接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4.从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小说中人物性格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具有多重性,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优点,所以要多角度分析。
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文学塑造人物不外乎概括性表现(或称直接表现)与戏剧性表现(或称间接表现)两种类型。概括性表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甚至明确地解释人物动机;戏剧性表现就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犹如戏剧演出一样让观众在人物自身动作的展现中获得某种启示。因此,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这种概括性的叙述去把握人物,有时是我们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最为直接的方法。
【阅读训练】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作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
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的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全集》)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开篇用一大段文字详细交代普斯佳科夫借勋章的内容,是否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2.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手法成功塑造普斯佳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分析这一手法的好处。
答:
小小说阅读篇7
【关键词】古典小说 阅读教学 阅读规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集中了不少古典小说的节选,意在调动初中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培养他们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
然而当今社会流行浅阅读,初中学生往往对于纯正的文学作品缺乏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并且初中课本上都是古典小说的节选,要初中生通过一番囫囵吞枣、断章取义似的阅读就品出古典小说的个中滋味,是很难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或者把文本中的古典小说当作一般的小说来教,失去了古典小说的真正价值;或者用大量的解读、阐释充斥学生的大脑,以求“速成”,无形中约束、限制了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古典小说是需要精心品读、潜心研读的,不可浮躁、肤浅。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上应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寻找兴趣点、动情点、突破点,切合古典小说的特点加以引导。
一、寻找兴趣点:巧读情节,初步感受人物性格
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初中生的往往是小说的有趣情节,而不是深刻的主题,更不可能是距离我们生活已很远的古典小说的语言。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从情节这一角度入手去引导,让学生先亲近古典小说。
“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而人物的性格可以揭示小说的主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阅读经验去引导学生。具体一点来说,古典小说常常设置了许多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的展现可以很好地体现人物的个性,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冲突或值得推敲的重点情节去分析,去假设,去质疑等等,就能由表及里,初步感受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比如情节曲折的《智取生辰纲》,我就矛盾冲突的高潮,问学生哪一处情节最吸引他们,学生一定会津津乐道吴用等人的“智”取这一段,我再问“智”在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答完后,接着我再问学生作者突出写“智”有何用意。学生就会顿悟这段看似好看的情节原来是设置了一个矛盾冲突,在矛盾双方互相斗智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一方面可以展现七位梁山好汉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可见杨志虽聪明谨慎,但太刚愎自用,难免丢失生辰纲。最后我为启发学生,再就最有趣的一段情节设一辩论题:《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如果没有遇到吴用等人,是否会不丢生辰纲以后走上发达之路?学生在激烈的争辩后醒悟:一心想为官的杨志在那统治阶级腐朽、社会黑暗的时代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一则可能遇到其他类似吴用等人的“劫匪”,因为那个社会“”的人太多,以他的急功近利、暴躁、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等个性来看,他还是可能中计,丢失生辰纲;二则可能不丢失生辰纲,但以他在“智取生辰纲”一事中体现的个性来看,对下他不会收买人心,不能服众,对上他不会巴结,不被看好、重视,再联系小说中的情节,他又没有靠山、背景,是戴罪之人,一旦遇到祸事,只是想利用他一身好武功的梁中书自然也会一脚踢开他,他最后定是走投无路,走上造反之路。引导学生对情节的分析与假设,可以让学生不再停留在有趣情节上,而是深入到对人物个性发展的剖析中。
在教学生赏析古典小说时,不妨就让学生随着感觉走,让有趣的情节带着学生走,而我们只要从“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而人物的性格可以揭示小说的主题”这点出发,去抓住矛盾冲突的高潮处或值得推敲的重点去分析,去假设,去质疑,学生就会有探寻的兴致,再经过一番“曲径通幽”的解惑之后,初步感受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为后面全面、具体地分析人物、揭示主题做好铺垫。
二、寻找动情点:细品词句,体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有些古典小说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明快生动的特点。对这类小说,可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他“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口啐在他脸上”等等,在范进中举后,夸他是“才学又好”“品貌又高”“天上文曲星”等等,这些是口语化的语言,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熟悉,我们如何称呼这种人,学生会联想到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见,我们称之为“小人”,他们“变脸比翻书快”“逢高踩低”等,用书面语概括:胡屠户就是那种趋炎附势的人。就是这种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学生才更见作者的讽刺态度。借助这样的语言品味,快速拉近古典小说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明白作者的情感用意。
古典小说重在对人物进行细节性描写,似国画中的白描手法,平淡但耐人咀嚼、想象。对于这类语言可以用比较品味法。比如《香菱学诗》中一处细节“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教师可提问:“逼”和“央”可以换成“请”和“要”吗?学生经过比较分析就明白了,原来的两个字看似普通,却可以看出香菱学诗的主动、痴迷与好学,也可看出黛玉让香菱更觉亲近些,因为她真诚、热情地指导香菱学诗,对黛玉她可以“逼”,随便些,而有探春时就是“央求”。这样的语言品味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对作者笔下的香菱更觉“痴”得可爱,孤僻的黛玉也显出“亲切”,也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对香菱的喜爱、对黛玉的欣赏。
通过品味语言让学生感悟文字(即语言)背后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情感流露,自然悟到古典小说的真味。
三、寻找突破点:深析人物性格,领略古典小说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
对语言的品味仅仅是一种审美式阅读,我们更希望学生能深层次阅读。深层次阅读就是要求学生的品读不局限于对文本内容主题的理解分析,而是对古典小说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也有理解与感悟,否则,这和品味现代小说区别不大,而这一点也是最难的。借助什么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并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呢?对古典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进行深刻、全面的解读就是突破点。
1.全面了解人物性格,使阅读深入。
首先,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因而每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等,总是带着一定社会文化的模式特征。其次,古典小说很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讲求“礼法”等思想已融于一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中,必然也渗透进小说所展现的社会生活中。所以,要想全面理解古典小说的人物性格,就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古典小说中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历史特征等社会环境,更要联系中国古典小说有的儒学为核心的文化环境。
2.深刻了解人物性格,使阅读深入。
古典小说是由神怪、传奇转向描述现实的,熟知这一发展过程,学生就能结合古典小说不同发展过程的特点,带着批判的眼光,审思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一些今人看来奇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后去蔽留明,提高思想认识。这种审思性,就是一种深刻理解。
如《儒林外史》节选《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一心想考科举,借钱考试被丈人骂,也不死心,定要去搏一搏,结果致使***饿了两三天,他为什么“执著”考科举,为什么不考虑另谋生计?他的思想行为让现代的学生起初很诧异,但知道《儒林外史》是写实小说后,就会联系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会知道范进读的是无实用价值的八股文,根本无一技之长用于谋生,加之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渗入其脑髓,范进于是醉心于科举考试。分析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范进入手层层审思:范进的思想行为有价值吗?他的思想所根植的社会土壤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那时的教育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合理吗?科举成功后的范进会怎样?而此书转向现实,所写的人物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平凡性,所以那个社会就有这么多真实的“范进”,可怕吗?通过审思,学生知这一切不合理,要批判、,他们的思想认识会提高,会明白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是值得我们吸取保留的。
小小说阅读篇8
[法国]左 拉
我认识一个诚实的小伙子,他去年去世,他一辈子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
克洛德从他懂事的年龄起,就抱定这个主张:“为了跟得上文明的进步,过美满幸福的生活,我只消每天早晚看看报纸和广告,准确按照这些无比崇高的导师的指点去做。”从这一天起,克洛德把报纸上登的和墙上贴的广告当做他的生活法典,凡是广告上没有大力推荐的,他一概不买或者不做。
这个不幸的人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生活在一个真正的地狱里。
克洛德买了一块地产,他在桩基上盖了房子。这所房子是按照最新的建筑方法盖的,一刮风就晃悠,一下大雨就一块块往下掉。房子内部呢,壁炉里装着结构精巧的除烟器,冒出来的烟可以把人呛死。电铃不管您怎么按,它就是不肯响。厕所是按照一个极好的式样造的,变成了一个可怕的臭屎坑。抽屉和橱门装的是特别的机件,开了关不上,关上了又开不开。
不幸的克洛德,他不光是财产上受到损失,身体上也吃足了苦头。
有一天我遇见他,他的头完全秃了。他想把他的金黄色的头发变成黑色,刚用过一种药水,金黄色的头发全部,他非常高兴。因为照他自己说的,他现在可以涂一种油膏,一定可以使他长出一头比以前的金黄色头发厚两倍的黑发。他原来很强壮,现在变得很瘦弱,一用力就喘气。也就是从这时起,广告开始把他的小命断送了。他相信自己有病,按照广告上开的良方医治自己。他看到每种药品都受到同等的赞扬,拿不定主意,于是为了使疗效更好,同时服用各种药品。
广告对他的智力也损害得厉害。他把报纸向他推荐的书籍摆满书架。他采用的分类法是最奇妙的:把一本本书按照价值的高低排列,我的意思是说,按照出版商花钱叫人写的那些评介文章的热情程度的高低排列。当代的所有荒谬愚蠢和下流的书籍都集中在那儿,还从来没有人看到过有谁收藏这么多伤风败俗的东西。
这出悲剧的最后一幕是令人悲痛的。
克洛德看到有一个女梦游者能治百病,于是连忙跑去请她医治他其实没有的毛病。这个女梦游者十分热心,要帮助他返老还童,把回复到16岁的秘方告诉了他。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只要用某种水洗澡,再内服某一种药水就行了。他吞下药水,钻到洗澡水里,他变得非常年轻了,年轻得半个钟头以后别人发现他已经死在澡盆里。
他在遗嘱中嘱咐,要把他装在一口能够很快就起防腐作用的棺材里。这种棺材是一位药剂师新近取得专利权的。棺材刚抬到公墓,就裂成两半,这个可怜虫的尸体滚到烂泥里,只好和碎棺材板混在一起埋了。他的坟是用硬质纤维板和人造大理石砌的,头一个冬天的雨水就把它淋坏了,很快就在他的墓穴上变成了一堆叫不出名堂的破烂。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我认识一个诚实的小伙子”一句中的“诚实”该怎样理解?
答:
2.在克洛德死后,文中又写到棺材和坟,是否多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3.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和表达方式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4.小说借克洛德这一形象,所揭示的深刻主题是什么?
答:
老王的车位
叶兆言
老王的车位本来不是问题。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是问题的问题,渐渐都成了问题。老王是大学教授,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一步一步,不比别人领先,也不比别人落后。最初留校住筒子楼,公用楼道上烧煤炉。然后合住,一套房子住两家。都是已婚的青年教师,两家小孩闹不愉快,大人也不愉快。好在是知识分子,都还斯文,内心咬牙切齿,不过斗斗嘴,见面不理睬。然后有了单独套房,由小而大,隔几年像电脑升级换代一样,不大不小往前走一步。
老王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策。有一套不错的住房,高高在上,比上仍嫌不足,比下绰绰有余。老王的妻子也是知识分子,大学刚毕业时,常抱怨书白读了,大学文凭等于一张废纸。当时流行的俗话是“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没上大学的亲戚朋友熟人,收入都比她高。现在,老王夫妇住在新房里,看着很快要上大学的儿子,看着远处低矮的平房,心里便很满足。
老王最近在为楼下的车位烦恼操心。问题是儿子引起的,他说,老爸,有没有注意到,楼下的私家车越来越多,我们什么时候也买辆车。老王早注意到楼下有不少小车,同教研室的杨老师就有一辆。儿子不提醒,老王不会去思考,儿子一说起这事,老王立刻想起杨老师说起私家车时的得意。老王并不羡慕人家有车,杨老师还是个副教授,副教授的风头竟然盖过正教授,他至多是有些不平衡。老王用做学问的方式,对小车进行了阶级分析,结论非常简单,不管公车私家车,拥有者不是有权,就是有钱。他无权又无钱,因此也不烦神操心。
老王是个节俭的人,平时出租车都舍不得坐。楼下的车位是否停满,本来与他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杨老师关于车位的一番议论,却让他寝食难安。杨老师说,你不是去过台湾吗?那边情况应该知道,人家车位是什么价?对了,再想想北京现在的车位什么行情?车位也跟评职称一样,粥少僧多,谁先占了也就占了,这事可马虎不得。老王立刻去咨询,物业公司查了一张什么表,说车位已没了,别人都付过钱了。老王忍不住着急,说万一我想买车怎么办。物业公司的人不回答,光是笑。杨老师听说情况,也笑。老王于是很沮丧,想自己这辈子再没办法买车了,沮丧很快变成绝望。杨老师安慰说,说是没有,未必就是百分之百的实话,我帮你找人。结果打听出来,还剩最后一个车位,是物业公司的人自己留的。
杨老师说,要这个车位,赶快付钱,先把它抢到手,否则就来不及了。
老王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买车,也许永远都不会买。他痛苦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去银行取了钱,买下那个最后的露天车位。
(选自《直面人生》,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小说开头说:“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是问题的问题,渐渐都成了问题。”综观全篇,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
2.请简要分析老王购买车位的原因。
答:
3.小说第四自然段中写道:“物业公司的人不回答,光是笑。杨老师听说情况,也笑。”这两个“笑”蕴涵了丰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4.文中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5.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
答:
造车的人
靳 以
在回家的途中,有一节路是傍了一条河的,河岸上有几间简陋的房舍,那里面住了那个造车的人和他的一家。
最初遇到他,是在夜间,远远望见风箱吹着的炉火一下下闪亮,以为那是终日浮在水上的渔人在烧一把野火呢。近了时,我才看见一个三十几岁的妇人正把了风箱的拉手坐在那里,膝头上爬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个年岁相仿的男人,从火中取出那车轮的铁皮在铁砧上击过一番之后急忙地钉到造好的木轮上;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扶着木架,更年轻的一个女孩举着一盏煤油灯。那个男人有一张瘦瘦的面颊,衬出更高的颧骨,有两撇黑黑的胡子。
我最怕看到他把大斧抡起来劈着:他那黄瘦的脸会不自然地涨红起来,沉重的斧头像是能使他整个地跌了下去;那时候他看不见头上青青的天堆了洁白的停云,也听不见从水上飘来的悦耳的渔歌;就是有凉爽的风吹了过来,他也是流着汗。这样的三四次之后,他只好停一停,两手握了木柄。他看看站在他身旁的孩子,皱皱眉,心中是在说:“他还小呢,他抡不起这么重的钢斧。”他叹息着,惋伤着自己的苦命,又只得把一小口唾沫吐在手掌里搓弄着,再抡起那斧子来……
十几年来,我没有一次看见他安闲地坐着,喝着清茶,如他那样年纪的人常喜欢做的那样。他造了许多辆车,让许多人坐了车到远处去,可是他一直脱不开贫苦,一家人都是又黄又瘦。
一天早晨,我经过那河边的路,看见他的门前没有一个人。我望到了地上有还未曾被风吹散的纸灰,更听见有女人哀哭的声音。我看见屋门打开了,他和他的儿子抬了一具棺木,盖了小小的一方红布;女人的哭声更加高了起来,他像是毫无感情地、如往日一样地皱着眉。
下午我回来的时候,他又在抹着汗,工作着。那个妇人坐在矮矮的凳子上,靠了墙,呆呆地不知望着些什么,膝头上不见了爬着的那个孩子。
其间,我离家有五年的时日,恍若目前的一切事,都老了下去。但那造车的人的房舍,仿佛还是和从前一样,看不出什么样的变迁。他还是在那里操作着,他的背伛偻下去,满脸都是皱纹,他的动作迟缓了,时时还要拿手来抹着那迎风流泪的眼睛。
我几次经过他那里,只看见他一个人,默默地让工作消磨着他的时日。他不说话,也没有可以和他说话的人。每次我走过的时节总在想着:哪一个人和他锯断那大的木材呢?哪一个帮他扶着浸到水中的车轮呢?
当迟暮的老年一步步向着他走来,他好像更无力活下去。伸在他眼前的路,已经是很短了。他时时在叹着气,那声息几乎是轻微得为人所听不到的。脸上,多了一条条的皱纹。
在他面前的那条河,有时候被太阳晒得没有一滴水,还裂着不成形的龟纹。
人老了,河也干涸了!
一九三三年
(选自《渡家》,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文中用较多的文字描写一家人“工作”的情景,有何用意?
答:
2.从内容看,地位低下的“造车的人”有哪些可贵品质?
答:
3.在塑造“造车的人”的形象时,文章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描法?
答:
小小说阅读篇9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小小说阅读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小说阅读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内小说阅读教学中应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资源的繁多导致浅阅读现象愈发严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在这种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却越来越被边缘化。近些年来,随着减缩版文学名著与各种通俗小说的大量发行,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品味,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层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从而导致高中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就无法静下心来对课内小说进行深入的阅读[1]。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忽略语文文本解读
目前,高中语文课内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资源,从而就忽视了文本阅读的解读环节,而单纯的应用多媒体来代替文本解读是完全不可行的。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过度使用***片与视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语文课内小说的过程中偏离了语言文字的审美认知,无法充分理解文字的诗性及其所要表达出来的人文精神,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三)弱化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内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若使用大量的多媒体***片与视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限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自由品读与解析,最终导致学生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多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层面[2],从而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知识延伸,这就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无法充分地感知与想象到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务形象。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内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还原小说作者生活背景
根据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的应用情况来看,其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阅读教学需求来营造虚拟的现实空间,并在此空间内真实的还原小说故事情节与历史场景[3]。历史场景的还原与重塑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小说背景年代的印象与认知,同时也能够借助还原场景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与感受作者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并在这一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感受氛围,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在创作小说时的心理状态。对于每一部小说来说,其创造过程中都凝集着一段较为深刻的历史印记,该印记能够通过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创作意***充分地展现出来[4]。为此,教师要想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小说内容,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来对其作者所处的年代进行了解,让学生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文字、***片、录音、录像、vcd等资料来真实地还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小说内容与意境的感悟。这样一来,无论是阅读素材的视听教学还是影视作品的直接播放都能够更好地展示出小说阅读作品的深邃性、复杂性、开放性及丰富性等,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内小说阅读教学成效。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小说相关产品的创作知识
对于高中语文课内小说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要充分了解与掌握作者的身份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要向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看齐,通过了解与掌握他人眼中的小说意境来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理解差异进行全面的剖析,这一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教育信息技术自身具备一定的分享性,因此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利用率。信息技术中的电子***书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读课外书难的问题。同时,学生在对课内小说进行阅读的期间,学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高效查找与作品相关的创作知识,并通过不同的创作形式与演绎模式来进行诠释与展现,从而促进学生心理与作品之间的持续摩擦与交融,充分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与鉴赏能力[5]。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老人与海》这部课内小说时,学生就要在自身阅读与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来充分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观看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动画、影片及影评和书评等内容,并通过如上几种方式来对《老人与海》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他人对《老人与海》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文字能力、感悟能力及理解能力。
(三)搭建小说阅读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各抒己见
课外是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场所,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深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具备一定的分享性与虚拟现实性特点,同时也是一个交互性技术较强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为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平台的交互性优势,为学生搭建一个小说阅读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读书交流会,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给学生以新鲜的阅读体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其在小说阅读教学的讨论环节中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6],长此以往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网络交互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理解认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