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年日记10篇

过新年日记篇1

1937年,平津沦陷、华东告急。为能如实报道战争情况,快速通报战争进程,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积极发展,上海新闻界同仁深感有进一步团结起来的必要。1937年7月中旬,代表中共中央到上海检查***的工作,在与胡愈之、夏衍等的交谈中作出指示:为加强爱国新闻工作者的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领导下要组成统一战线。

1937年11月8日晚7时,羊枣(即杨潮***)、朱明、邵宗汉、袁殊、章丹枫、范长江、恽逸群等15人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集会,宣告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会议推举范长江、羊枣、碧泉、恽逸群、朱明5人为总干事,夏衍、邵宗汉等人为候补干事。在淞沪会战的背景下,这次会议开得比较紧急,协会的章程只是作为草案通过。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已成定局,协会被迫离沪迁往武汉。1938年1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武汉分会正式成立。由于中央宣传部坚持让协会成为一个学术团体以避免所谓的“麻烦”,于是1938年3月15日申请备案时,范长江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汉口青年会二楼礼堂召开成立大会,这也是“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迁到武汉。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国民***府***会***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出席。

1938年4月1日,“青记”出版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新闻记者》月刊,由范长江、刘尊棋主要负责。此刊16开本,原定为月刊,后来由于地点变动成为不定期刊。协会希望通过它,团结和鼓舞会员,讨论新闻***策、发表对国事的意见。

1938年10月下旬,国民***府弃守武汉。在同志的指示下,“青记”总会以及一部分会员开始撤退,于10月底辗转到长沙。随后范长江和青记理事陈侬菲撤到长沙。在长沙,范长江以“青记”会员为骨干,在的授意下着手组建国际新闻通讯社,负责人胡愈之、范长江、黄药眠等。

1938年11月,长沙警备司令部执行“焦土抗战”的指示,于11月12日夜间纵火烧城。大火当天,“青记”接到中共的通知展开紧急撤离,经的巧妙安排,范长江领带“青记”以及国际新闻社工作人员撤离长沙。

1938年11月15日,“青记”和国际新闻社工作人员撤到桂林,地点为桂林环湖路20号。青记组织建立了香港、重庆、金华三个分社,用民办新闻团体的名义,以专论和通讯稿形式向国内外150多家报纸供应稿件。青记抽调记者分赴各地特别是深入到前线战地、敌占区采访、撰写战地通讯,还通过各种形式,团结、培养青年新闻工作者。这一时期的 “青记” 继续出版总会刊物《新闻记者》以及《救亡日报》、《广西日报》、《扫荡报》等报的副刊。“青记”还为广西当局开办了战时新闻训练班,由陈侬菲主持,80多人参加学习。讲课的教师有徐特立、范长江、孟秋江、钟期森、王文彬等。

1939年4月,“青记”总会迁到重庆,在桂林设立一个南方办事处,由陈侬菲担任主任。总会迁到重庆后,范长江为总会领导,傅于琛任秘书,会务由徐迈进、庄启东、冯英子负责。此时,“青记”迅速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海外部主任和香港分会的总务部主任为恽逸群,他多方联络海外各国华侨报纸的记者编辑,动员他们参加“青记”,在华侨中宣传抗日和进步思想。所有的海外“青记”会员到香港时,他都派人接待,解决住宿问题。他还以“青记”香港分会的名义,创办了香港第一所新闻学校——中国新闻学院,邀请资深记者到中国新闻学院讲课。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青记”成为打击的对象。1941年4月28日,下令取缔“青记”。在秘查“青记”与国新社的活动的命令中,有这样的话:“……该社网罗名报、名记者,放弃优厚待遇,建立合作社性质之通讯机构,别有用心,于此可见……”(引自王大龙《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史》)随后,国统区的一些分会也相继停止活动。

“青记”延安分会成立于1938年11月6日,登记的会员有70多人,常务理事为徐冰、向仲华、汪仑三人。分会每半月出版会刊一次。1940年3月10日,“青记”晋察冀边区分会成立。总会的代表陆诒专程从重庆赶来到会,《抗敌报》社长邓拓在会上作了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大会选举邓拓等9人为理事。1941年9月25日,苏皖边区《拂晓报》刊登了征求“青记”会员的“启事”,倡议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淮北苏皖边区分会”,并组成筹委会。筹委会的宗旨是“为团结淮北苏区一切新闻工作者,研究新闻学术,提高新闻事业之理论与技术”。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青记”分会还有晋西分会、苏北分会、盐阜区分会等,都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过新年日记篇2

日本地震促中国媒体“走出去”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震级高、海啸危害大,国内民众对日本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极为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等中央级媒体在日本派有常驻记者,但还是纷纷加派记者增援。面对巨大的新闻信息空缺,很多地方报媒也紧急向日本派出了记者,包括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齐鲁晚报、华商报、新京报、三秦都市报、长江日报等。据报道,地震后超过200名中国媒体记者获取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的赴日采访签证并先后到达日本。

地震和海啸让很多中国媒体和记者聚集灾区,但很快,核泄漏的阴影笼罩,不确定因素增加,情况变得越来越不明朗。紧急派驻的记者准备不足导致食物短缺、不能加油,不少记者被困灾区。为保全记者人身安全,不少紧急派出记者的媒体开始命令前方记者撤出,上演了“快速进驻、快速撤出”的一幕。地震发生后的3月12日、13日,中国记者陆续辗转到达灾区;但在3月15日、16日,也正是国内民众对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都有强烈信息需求的时候,很多媒体记者就奉命早早撤回国内。这次突发事件后,中国媒体向外紧急派驻记者,既发回了大量报道,又暴露了大量问题,可谓是一次并不成熟、并不完美但十分有意义的突破。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派驻记者,十分必要。但比起常驻记者,临时派驻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自然有很大劣势。由于任务紧急,很多记者出发前准备不足,到了灾区才发现语言、路线、加油、取水、食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而常驻日本的记者,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同时对灾区情况了解充分,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地震后最早进入地震灾区的中国媒体记者是新华社记者,央视甚至不惜重金租用了直升机进入灾区。一些常驻日本的记者,在从东京出发时就在车上装满了食品、饮用水,不仅足够自己使用,还能分发一部分给灾区民众,采访困难能减少很多。

驻日记者的花费

当前,在日本派有常驻记者、并获得日本外务省颁发的记者证的中国大陆媒体有如下13家:新华社(15人左右)、人民日报(2人)、中央电视台(3人左右)、中国新闻社(2人)、光明日报(1人)、科技日报(1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人)、人民中国(2人)、中国青年报(1人)、文汇报(1人)、经济日报(1人)、金融时报(1人)、北京日报(1人),由于人员流动的因素,括号内为常驻日本记者人数的概数。可见,在日本派有常驻记者的中国媒体,多是一些中央级媒体,地方媒体大都还没有迈出这一步。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老牌媒体,早年就在东京买下地皮,建有自有产权的办公楼和宿舍,有着雄厚的基础。如果现在媒体计划在东京新设常驻记者站,除要经过相关***策性手续之外,其经济花费按最低的标准,每月支出可以大致计算如下:宿舍房租6万日元、办公室租金10万日元、日常采访花销10万日元、工资支出要10万至20万日元不等,这样一个月花销起码要40万日元左右,一年约需500万日元(折合约4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日本东京派驻一名常驻记者,即便压缩到最低限度,一年也要花费40万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想把工作开展得像样一些,就需要更多经费支持。

很多媒体算账后,还是决定暂时不派常驻记者,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新闻信息。有一些媒体通过不同渠道在日本设立办事处,其工作人员虽然没有日本外务省颁发的记者证,但实际上为中国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工作;还有一些媒体在日本拥有多位特约记者;一些网络媒体在日本拥有驻日工作人员;同时,在日华文媒体工作人员也承担国内某些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

海外华文媒体和特约记者

海外华文媒体是我国国际新闻信息来源之一。以日本为例,当前在日华侨华人留学生超过70万人,还有加入日本国籍者超过10万人,加上日益增多的汉语学习者出现,日本社会对中文信息具有较大的需求。在日华文媒体有数十家,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其原本的对象主要面对在日华人以及一部分懂汉语、对中国感兴趣的日本人。其中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不仅在日本发行纸质报刊,其报道内容还通过网络大量流回国内。随着网络等新兴通信方式的发展,海外华文媒体的信息传播范围已经超出所在国,很多报道被国内通讯社、报纸、电视转载,成为中国国际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日本新华侨报》每天都有近10篇报道被中国新闻网播发,之后被各大媒体大量转载。

国内媒体获取国际新闻信息的另一个渠道是特约记者。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一方面依靠人民日报在全球的强大常驻记者网络,另一方面它在很多国家都有数名特约记者。这些特约记者多长期生活在海外,对当地社会有较深入的观察。另外一些特约记者就是华文媒体的记者,他们掌握当地丰富的新闻线索,对很多新闻事件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如《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不但担任《环球时报》的特约记者,也是人民网等的特约撰稿人。另外,新浪网、《南风窗》等媒体均在日本拥有特约记者。

新华社的报道员制度

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在日本派有人数较多的常驻记者,但仍然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2009年新华社启用了报道员制度,新华社在全球多国的分社,都建立起了报道员队伍,报道员与常驻记者并肩报道。这些报道员有些是长期生活在所在国的华侨华人留学生,有些是所在国国籍的人士。长期生活在所在国的华侨华人留学生一般都精通所在国语言,对所在国社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语言、沟通、协调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便于深入了解和深度报道。

很多长期在海外派驻常驻记者的媒体都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记者通常要进行血液更新、人员流动。要知道,仅在生活上适应一个国家就很难,记者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治、经济、社会以及百姓生活等方面,就更需要时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在海外各国有一定人数的资深记者,他们在所在国累计生活数十年,有着丰富的采访经验和深厚的人脉积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派出的年轻记者,他们初来乍到,生活、工作都需要很长的适应期。一些年轻记者的派驻期只有两三年,刚刚适应就要调回国内。

新华社的报道员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制度与上述的特约记者有一定的相似性,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与报道员签订合同,按其工作量定期向报道员支付一定金额的报酬。常驻记者与报道员并肩工作,既发挥常驻记者的把关作用,确保了报道立场和报道内容的“***治正确性”;又能发挥报道员对所在国的深入了解以及灵活性,确保了报道内容的深入、丰富。

专家型记者值得期待

比较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和中国媒体涉日报道,就会发现,中国媒体的报道多浮于表面,深度报道不多。不少日本媒体,都有头发花白的记者活跃在新闻报道的一线,他们长期集中关注某一方面的问题,是这方面不容置疑的专家。很多这样的记者在社会拥有很强的权威,在媒体退休后就会直接到大学担任教授。而相比之下,国内的媒体和记者显得有一些急功近利,经常看到一些30岁上下的记者、撰稿人就被称为“资深媒体人”。

在中国媒体涉日报道中,除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有一批专家型记者、经常有一些深度报道外,其他媒体对现象的报道居多,而临时派驻的记者更难有深度分析报道,通过网络编译、拼凑报道,甚至有的信息真伪难辨。

今后,随着中国国民素质和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国际新闻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受众不仅需要关于表面现象的报道,更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仅仅依靠报道中对相关专家三言两语的采访,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这就要求媒体必须拥有一批专家型记者,对某个国家的某类问题有较深刻的观察,能策划出有深度的专题,能接触核心人物和信息,能做出有深度的采访和报道。也就是说,媒体的快速反应是最基本的素质,快速反应不是全部,不是终点,只是基础。在快速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新要求,就是报道的深度。但是专家型记者不是速成班能培养出来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这个意义上说,媒体不要太急功近利,要花一些精力培养若干年后的专家型记者。而年轻记者也应对自己主攻的报道领域潜心研究、不断提高,终能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型记者。

过新年日记篇3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主流媒体积极参与全球传媒市场竞争,采取多项举措应对全球化,以及在报道对象和关注重点上增加了许多中国元素,这也是当下日本主流媒体的主要特征。

从岛国放眼全球,积极抢占媒体全球化制高点

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全球化竞争的风口浪尖,多年来世界排名第二。受传媒发展步伐、语言文化传统、国家***治地位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日本的传媒业并不与其经济地位相称,与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相比,也较为逊色。但此行笔者在考察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社等传媒机构时却深切感受到,日本的主流媒体不甘落后,极富国际眼光,从岛国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全球传媒市场竞争,从传播技术到传播理念上,都积极抢占媒体全球化制高点,使媒体信息与世界同步。

创办于1945年的共同通信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著名的通讯社,它是一个***于***府的非营利社团法人组织。目前,除了日本国内,共同社在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北京等世界41个主要城市设有总局或分局,有200人常驻海外,海外员工约占总人数的1/10。该社亚洲室室长中川洁表示,正是通过这个遍布海内外的庞大网络,共同社将触角伸及世界各地,将那里的最新资讯发回给日本各大报社、民营电视台及NHK等新闻机构,同时也将日本社会的变化及时传递给世界上的其他新闻机构。

“亚洲室是共同社新设立的一个战略部门”,曾在北大留学,并先后在共同社上海、北京分局工作过的中川洁说,“这是一个无国界化加速的全球化时代,无论是***治、外交,媒体必须紧紧跟上全球化的潮流”。他还举例说,“目前已有近20万日本人常住在中国沿海地区,日企在中国投资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提到全球化的加速,中川洁不无幽默地说,他不久前在日本一个偏远山区的一家温泉旅馆,品尝到一位由中国女厨师所做的日式传统早餐,“俨然已经做出了‘日本妈妈’的味道”。

头号棘手问题,应对报纸读者日趋老龄化

老龄化也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笔者在访问交流中发现,《朝日新闻》和其他所有日本主流报纸也面临着同样困扰着《广州日报》的难题――报纸读者日趋老龄化。笔者发现,《朝日新闻》仍采用传统的竖排版式,无论报头还是标题、***片几乎全是黑白的,光看外表很像民国时期上海的报纸。令朝日新闻社的同行们感到担忧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朝日新闻》的订报人群呈现老龄化,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种趋势固然和日本当今最大的社会问题――提前进入超老龄社会有关,也和新媒体的冲击不无关联。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从电脑和电视上获取信息,而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改进服务,吸引他们。毕竟年轻人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主要群体。”朝日新闻社国际报道部次长鹈饲启介绍说,除了稳住原有的老年读者外,我们也积极实施一系列吸引年轻读者的举措,如编发一些年轻人关心和喜欢的娱乐新闻。据介绍,为了开拓年轻读者市场,朝日新闻社几年前开始创办了子报《朝日少年报》,直接面向中学生读者。该报大量采用彩色***片和青少年关注的新闻。朝日新闻社的同行告诉我们,这份年轻的报纸比较受青少年读者欢迎。

新媒体主动出击,实现全天候全球同步发稿

《朝日新闻》创刊于1879年1月25日,是日本乃至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之一。虽然是百年老报,朝日新闻社与时俱进的国际化步伐却迈得很快。该社国际部负责人村互介绍说,朝日的采访网络已遍布国内外,在日本国内约有300处记者站,在海外还有32个常驻机构。

在朝日新闻东京总社访问时,我们首先应邀观看了一段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VCR。在这段名为《朝日新闻24小时》、长约15分钟的VCR里,时空不断转换,主角却永远只有一个――朝日新闻社的媒体工作者。凌晨5点的美国华盛顿、上午10点的东京、14点的北京、16点的巴格达、21:45的编辑室,每一天,派驻在世界各地的朝日新闻社记者,都在第一时间采写完新闻,并将新鲜热辣的新闻迅速回传到东京总部。“为了应对全球化,我们的记者已经实现全天候发稿。”朝日新闻社负责人介绍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对传媒全球化浪潮,离不开精良的装备。在《朝日新闻24小时》的VCR短片中,一名记者在直升飞机上用笔记本电脑写成稿件之后,当场拿出随身携带的一部轻巧的卫星手机。轻轻一按,稿件即时便传回了东京,令在场的我们大开眼界,而这部片子拍摄于几年前。

据介绍,《朝日新闻》目前已与美联社、路透社、新华社、《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国内外20多家报社、通讯社建立了特约通讯和合同关系。为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该社还拥有2架双引擎飞机和5架直升机。记者随时可以从东京总社大楼顶层的停机坪乘飞机出发,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由以往的报纸横行天下变为新媒体异***突起,传统报纸正面临着新媒体这个强劲的对手”,村互说,“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社,一是要和电视台不断加强联系;二是要加强和网络的互动,从中获取线索”。

不过,在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和打造“全媒体记者”方面,日本同行目前还没有为我们做出十足的榜样。“我们没有好好应对互联网的冲击,还有些落后。”共同社外信部的渡边和昭坦诚地表示,面对现在传媒全球化中的“全媒体记者”趋势,目前共同社做得还不够。其文字记者出去采访一般都配有照相机、录音笔,但是还没有做到文字记者在新闻现场采集视频,并将影音资料同步发送到网站上。

朝日新闻社东京本社国际报道部记者林望表示,报社开设有网站和BBS讨论区,报社网站有自己的记者,各部门也有自己的微博。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与网友互动,并非为了拓宽新闻线索的来源。

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站向媒体和机构提供收费信息

跟中国的同行一样,近年来日本的报纸也纷纷开辟网络阵地,成立自己的网站,增设报纸“网络版”。但是在网站向媒体和机构提供收费信息方面,日本同行已经走在了前面。

作为“立足于亚洲的国际通讯社”,除了日语和英语之外,共同社在2001年设立了日本媒体唯一一家综合性中文新闻网站“共同网”(china.kyodo.co.jp),并自2005年起正式开始了中文信息收费服务。

该社亚洲室室长中川洁介绍说,共同网的口号是“国事天下事,尽在共同网”。除了利用该网站向华语圈提供新闻之外,他们还力争将该网站打造成一个企业动向等多元化信息的平台,主要向媒体和机构提供收费服务,也把部分新闻向广大读者公开。中文信息服务除了向读者提供共同社的快讯和第一手新闻外,还提供资深记者撰写的分析和评论,由此拓展深度服务。

笔者浏览“共同网”发现,该网首页与其他普通网站无异,只是上面有很多标题一点击便会提示要成为收费会员才能打开。据介绍,会员收费服务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府机关、研究所、大学等机构为对象,只要签约便可阅览共同网所有信息。签约的媒体可以在标明共同社电头的前提下,在自己的新闻载体上转载或引用“共同网”的报道。另外,也可以签订相关合同,将“共同网”的新闻用于中文时事学习教材。互联网上的新闻网站则可以通过签订有偿转载合同,转载“共同网”免费公开部分的新闻。

根据共同社的调查,大约七成网民认为“上网是为了看新闻”, 因此,中川洁认为报纸的网站要想做好,要牢牢抓住两头,即新闻生产和用户服务这两头。一方面要提供最热门的资讯,另一方面要抓住企业资源用户,将网站打造成企业投放信息和广告、提升知名度的平台。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考核不以量化为标准

在和日本同行交流座谈时,业绩考核、收入及职业幸福感等也成了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共同社的青年记者渡边和昭表示,目前已进入“超老龄化”的日本仍摆脱不了泡沫经济的影响,年轻人就业压力很大。有数字显示,约31%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些年轻人只看漫画不关注时事等现状都令人担忧。笔者在考察中获知,一名共同社普通记者的平均年薪约在500万~650万日元(约合40万~46万人民币),其他媒体记者收入也相差无几,日本同行的收入不错,但压力不小。

“每天下午3点,记者们都要和报社互换消息(笔者注:有点像《广州日报》的下午报题),最怕的就是漏稿。”朝日新闻社国际报道部记者林望介绍说。像许多其他日本报社一样,在朝日新闻社,通常从一名普通记者做到报社的高层需要经过9级,而这都需要记者一步步去积累。“过去,日本媒体的记者很少跳槽,但最近几年日本媒体之间记者的调动日益频繁。主要是媒体之间收入拉开了距离,哪里钱多,人就往哪里跑。”林望说,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1995年进入每日新闻社工作,2001年后转入朝日新闻社上班。

在朝日新闻社国际报道部工作了12年的女记者金顺姬说,该报对记者的考核没有具体的量的标准,不以发稿篇数和字数作为发工资和奖金的依据,而是以稿件是否独家、是否受到读者欢迎等作为工资、奖金发放的凭据。

中国成为日媒关注重点,呼唤中日多维度的信息交流与互通

在与日本同行座谈时,他们问到最多的便是有关中国GDP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的话题。媒体的全球化丝毫不影响媒体的地域化,与日本相邻的中国及其崛起,正成为日媒关注的重点,其关注度可能仅次于美国。

在朝日新闻社,分别设有中国总局(北京)、上海支局、香港支局和台北支局,并于2005年1月新成立了广州支局。在共同社的40多个海外分社里面,派往中国的总人数很多,其派驻北京的记者人数仅次于华盛顿。

而共同社有一支专门担任中文信息服务的国际局中文新闻报道室,由具有长期在华采访经验的资深编辑组成。中川洁介绍说,他们首先根据华语圈读者的需求选择共同社的日语原稿,随后由上海的中国工作人员将其快速而准确地翻译成中文,并在东京再次核对定稿后再对外。

日本媒体同行中也有许多“中国通”。与我们座谈的10多位记者同行,几乎都有在中国留学的经验,有的中文还异常流利。

笔者到达日本访问之时,正面临中国GDP超越日本的猜测再次升温,日本媒体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共同社经济部青年记者饭麻代向笔者表示,以前来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是留学生和打工者,看中的是日本的高收入,而这几年来日本的中国观光客居多,东京银座到处都是刷银联卡的中国人,还有不少日本青年选择去中国留学、求职。她最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日本企业今后怎样开拓中国市场。

说起两国文化的交流,饭麻代说:“除了张艺谋的几部电影和教科书里的几篇鲁迅的文章外,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知之甚少,中国作家的书在日本书店少得可怜。”

过新年日记篇4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广东高明三洲古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1岁就学于私塾,15岁到广州谋生,初学制笔,继学雕版。1815年应邀偕英国传教士米怜到马六甲从事印刷工作。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梁发先是担任刻印工作,继而协助撰稿,在该刊发表过不少宣传教义的文章。1855年4月12日,梁发病逝于广州。

中国第一个女报人

裘毓芳(生卒年月不详),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1895年11月,与叔父裘廷梁合作,在无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五日刊),第五期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主持该报编务,从此开始了新闻生涯。1898年7月,她担任了上海《官话女学报》(旬刊)的主笔。同年8月,她与叔父裘廷梁一起,还以《无锡白话报》馆为发起单位,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白话学会”。

中国最早采访国际会议的记者

胡***之(1889~1949),名霖,字***之,笔名冷观,四川成都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1911年回国,1912年起在《大共和日报》任职。1919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并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巴黎和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出国采访国际会议的记者。1920年回国后,参加《新社会报》工作,任总编辑。1921年创办“国闻通讯社”,自任社长。后接办《大公报》,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1949年病逝于上海。

中国第一位新闻摄影记者

郎静山(1892~1995),浙江兰溪人。自幼喜爱摄影,1910年到上海《申报》馆业务部任职,工作之余也时为《申报》拍些新闻照片。1928年,《上海时报》从国外引进制作新闻照片的机器,郎静山应聘成为该报的新闻摄影记者,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摄影记者。之后,他与胡伯翔组织了中国摄影学社,举办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摄影展。1995年病逝于台北。

最早到国外学习新闻学课程的中国记者

林白水(1873~1926),初名獬,改名万里,字少泉,号退室学者、白话道人,中年后笔名为白水,福建侯官人。1903年前后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专攻法律时,兼修新闻,成为中国在国外选修新闻课程的第一人。林白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创办了《公言报》、《社会日报》。1926年8月6日因发表文章《官僚之运气》,被奉系***阀张宗昌杀害。

最早被杀害的中国记者

沈荩(1827~1903),原名克诚,字愚溪,又字禹希、北山,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曾积极参加维新运动。1900年应聘为一家日本报纸当记者。1903年,清***府与帝俄***府商定了出卖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路***税权及其他领土的《中俄密约》七条。沈荩从相熟的亲贵大臣处得到全文后,通过国内外报刊详为透露,使清廷的***罪行大白于天下,舆论为之哗然。因此受到清廷的忌恨,1903年7月被捕,判处“杖毙”,死得极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驻外记者

李何(1918~1962),原名洪履和,福建省福州人。1938年从武汉到延安,不久参加了中国***。同年冬被派到***工作,改名李何,任《***日报》国际版编辑。1946年2月回到延安,在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新华社在莫斯科建立了新华社的第一个驻外记者站,李何和夫人瞿独伊(瞿秋白之女)一起被派往莫斯科担任特派记者。1954年,又兼任《人民日报》驻苏联记者。1958年回国,任《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1962年在北京病逝。

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

童兵(1942~),原名童宝根,浙江绍兴人。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师从甘惜分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获文学(新闻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4年攻读在职博士学位,1988年通过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的答辩,获法学(新闻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现为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女博士

郭镇之(1951~),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到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采编专业,一年后破格录取为研究生。1982年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方汉奇教授。1988年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为《中国电视史稿》,获得法学(新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广播学院研究员。

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后

陆地(1964~),祖籍安徽固镇。1981年起,先后在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就读,1999年获文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作为我国第一个计划内全脱产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进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电视产业方面的专题研究。曾在蚌埠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单位任记者、编辑、秘书等职。著有《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并参与研究和制定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

中国首批网络记者

199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派出记者王淑***、罗华赴澳门采访澳门回归,他们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协调《人民日报》赴澳门采访团记者的文字、***片报道,及时发回网络版以便上网;二是自己采制文字、***片和音视频新闻,专供该报网络版“澳门回归”专题使用。因此,王淑***和罗华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派出的网络记者。

第一个名字被用作街道名称的中国记者

许宝健,《经济日报》记者。1992年5月,他采写的《从孟楼到孟楼》的长篇通讯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后,引起了豫鄂两省的强烈反响,两省省委书记分别到实地考察并作批示。1992年5月28日,河南孟楼规划的15条街道全面贯通,为感谢记者,便把新建连接两个孟楼的街道命名为“宝健路”。

中国第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

徐曼(1940~),原名徐乃文,播音用名徐曼,山东掖县人,女。1960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班学习,1961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任播音员。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节目,徐曼担任了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她主持的这档节目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被誉为“和平的使者”、“知心的大姐”。

过新年日记篇5

[关键词]向日葵;传播;路径

[作者简介]曾芸(1980―),女,贵州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5)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03BZS034)的阶段性成果。

向日葵,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和油菜,经济价值超过了玉米和大豆。向日葵自明代传入我国后,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向日葵传入我国的时间与路径

关于向日葵引种至我国的时间,以往公认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称丈菊。[1]近年有报道,河南省新安县荆紫山发现明正德14年(1519)重修玉皇阁时的琉璃瓦,瓦上有向日葵***案。[2]如是,则将大大提前向日葵传入我国的时间。

就笔者目前所能查到的400多部地方志,发现明代纂修的方志物产中有不少关于向日葵的记载,特别是明嘉靖(1522―1566)《(浙江)临山卫志》的记载,将我国向日葵最早记载时间向前推了半个多世纪。在明天启7年(1627)《(浙江)平湖县志》,万历36年(1608)《(河南)汝南志》,万历37年(1609)《(山东)济阳县志》、万历46年(1618)《(山西)安邑县志》等中都有记载,说明明代中后期向日葵在我国的部分省份已开始种植。另外,史料中还有一些关于向日葵的记载,也能使我们管中窥豹。在16-17世纪间成书的屠本《瓶史月表》中,向日葵就是“七月花使令”中列举的四种花名之一,只是没有形态的描述,[3]这个记载时间与明嘉靖《(浙江)临山卫志》的记载时间比较接近,可作相互印证。明代赵《植品》二卷中提到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入了“向日菊”和“西番柿”,书前作者自序时间为万历丁巳年(1617)。[4]史料中有向日葵的记载当是在它已传入国内一段时间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向日葵约在明代中期传入中国,万历年间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有种植,比我们原先认为的要早得多。

目前,向日葵引入我国的准确路线仍不能确定,但结合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向日葵很可能通过海路引种至我国。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它由中国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至波斯湾,将中国丝绸、陶瓷等物产运往欧洲,而中国也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美洲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占了很大的比重。据姚旅《露书》记载,同属美洲作物的烟草就是“漳州人自海外携来”。另据北京大学陈炎教授介绍,1570年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后,中国通过马尼拉开辟了一条横渡太平洋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使亚、美两大陆开始了联系。西属美洲的各种农作物如玉米、向日葵等就是通过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运到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至南洋各地,并进一步引进中国。[5]

二、向日葵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演进

在探讨向日葵在我国的分布及演进情况之前,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向日葵经常和一些植物混在一起。地方志在著录向日葵时,也是混淆不清的,而且使用的向日葵名称有三十多种(如葵、秋葵、黄葵等)。因此,在利用方志资料前,先进行葵辨是很有必要的。“葵”原指葵菜,为人们普遍栽培并食用,最早记载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由于种植季节的不同,葵菜又分为春葵、秋葵和冬葵。唐代以后,随着大量新菜种的引进和培植,葵菜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中晚唐开始,“葵”不再单指葵菜而也可能是指观赏植物葵花,如秋葵、蜀葵等。[6]而向日葵最早是由航行到美洲的西班牙人发现,把其带到欧洲种植观赏,后来引种至我国。事实上,葵花属于锦葵科,向日葵属于菊科,区别是很清楚的。在进行“葵”辨之后,我们利用方志资料时就能做到相对准确了。

(一)明清时期向日葵的引种情况

明嘉靖《临山卫志》中的向日葵记载是目前笔者所查阅的资料中最早的记载,明天启7年(1627)《(浙江)平湖县志》中也有后续记载。从方志中还发现,清康熙之前浙江省内就有比较广的向日葵分布记载,并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沿海地区,如平湖、海宁、萧山、余姚、宁波等。前述,向日葵从海上传来,浙江临海,所以最先有记载也是合理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方志记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同一信息两地记载相差半个世纪以上,还是可以认定先后次序的。在其它省份的方志中,向日葵的记载时间都要比浙江晚至少几十年。故此,笔者认为向日葵从海外引进后,最先在华东浙江一带种植,随后向国内其它地方逐渐传播开来。而向日葵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国内迅速传播,是与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水陆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分不开的。

1、以浙江为中心,向其周边地区辐射。

方志中浙江及其周边地区有向日葵记载的最早时间分别为:明嘉靖(1522―1566)《(浙江)临山卫志》、顺治8年(1651)《(安徽)含山县志》、顺治11年(1654)《(江苏)徐州志》、康熙39年(1700)《(福建)漳浦县志》、雍正3年(1725)《(江西)武宁县志》。浙江周边地区的向日葵记载要远远晚于浙江,笔者认为是由于作物的引进传播具有重复性,也许在引进之初,由于生态适应性、有相关替代物,或其它原因,未能扎根下来,但后来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又从另一个地区再次移种过来。此外,在乾隆之前的福建省方志中,有向日葵记载的地区大多数集中在沿海一线,如漳浦、泉州、安溪、莆田、连江等,所以也不排除福建省的向日葵是由海上直接传入的可能性。

2、以浙江为起点,传入华北地区。并以直隶(即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作为次级传播中心,向东北地区扩展。

方志中华北地区有向日葵记载的最早时间分别为:明万历36年(1608)《(河南)汝南志》、明万历37年(1609)《(山东)济阳县志》、明万历46年(1618)《(山西)安邑县志》、顺治3年(1646)《(河北)真定县志》。比浙江的向日葵记载时间晚了半个多世纪,因此向日葵很可能是由浙江地区逐渐传入华北地区的。

方志中东北地区的向日葵记载都比较晚,最早的记载时间分别为:康熙29年(1690)《(辽宁)辽载前集》、光绪11年(1885)《(吉林)奉化县志》、民国6年(1917)《(黑龙江)林甸县志》。这是因为东北三省在清初时,地居边侥,以畋猎游牧为生。土地长期以来为边防驻兵所占用,黑龙江直到光绪30年才全部放垦,吉林直至宣统时期才全部丈放。[7]清代以后,随着关内流民的大量迁入,很多中原农作物被带入东北,使东北地区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日益丰富,就连边陲僻地也开始广泛种植各类作物。东北地区最初的向日葵应该也是从中原地区引进来的。

3、从浙江传至湖广地区(即今湖北、湖南地区),湖广地区又作为次级传播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

方志中记载湖广及其周边地区有向日葵的最早时间分别为:康熙23年(1684)《(湖南)零陵县志》、康熙36年(1697)《(湖北)宜都县志》、康熙48年(1709)《(广西)荔浦县志》、康熙57年(1718)《(贵州)余庆县志》、乾隆元年(1736)《云南通志》、乾隆4年(1739)《(广东)兴宁县志》、乾隆13年(1748)《(四川)南川县志》。从方志记载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推断利用长江之便,向日葵从浙江传至湖广地区后,湖广作为向日葵的次级传播中心,再向周边地区辐射。此外,在乾隆之前的云南省方志中,有向日葵记载的不多,其中有记载的地区,如镇雄、沾益等都位于与贵州接邻之地。因而,云南省早期的向日葵由邻省传入的可能性更大。

4、以陕西为中心,向西北地区逐渐扩散。

方志中记载西北地区有向日葵的最早时间分别为:康熙20年(1681)《(陕西)米脂县志》、康熙41年(1702)《(甘肃)岷州志》、乾隆47年(1782)《(***)西域***志》、民国8年(1919)《(青海)大通县志》、民国24年(1935)《史地大纲》。据赵《植品》记载向日葵为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入。值得注意的是,赵为陕西乱d人,平生好花木,亟力搜求奇种亲自栽种。书中记载以关中所产和作者本人种植的为主,书的特点是记载真实。由此可推断,向日葵是直接从海外引进陕西省。然而,方志中陕西省关于向日葵的记载最早是康熙20年《米脂县志》,比浙江的记载时间晚了约一个多世纪,而且米脂县靠近陕西与山西的接壤处。因此,笔者认为陕西省初期的向日葵很可能是从海外偶然传入,但未发展起来,后来又从其邻省(如山西、河南)重新引种。

以上均为笔者依据史料,对明清时期我国向日葵分布情况做出的合理推测,可能有所漏误,在此特别指出。

(二)民国时期向日葵的分布情况

民国32年《(广东)大埔县志》:“向日葵,多在蔬园栽植”、民国14年《(河北)献县志》:“今邑境向日葵或于园圃种之”、民国9年《(四川)合州县志》:“向日葵田家多种之”等,反映了民国时期向日葵在我国仍是零星种植。民国19年《(黑龙江)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较大面积栽培向日葵的最早记载。

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民国时期向日葵的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全国23个省区的地方志中均有向日葵的记载。其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方志中关于向日葵记载的州、县数量最多,分别为39个、32个、25个,这表示民国时期向日葵在这三省的分布面最广。这主要是因为向日葵喜干燥、寒冷,故在北方、西南种植很普遍。但在南方,特别是在炎热、多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台湾、海南等地种植有限。

(三)建国以来向日葵的发展情况

1、主要分布情况

建国以来,向日葵面积不断扩大,并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扎根下来,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华北、西北半干旱或轻盐碱地区。近年来,随着全国食油需求量增加,在中国北部约有300万km2的地区逐渐发展了一条向日葵带。东起黑龙江,西起***,北纬35°~50°,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内蒙古、辽宁、吉林、***、宁夏、青海、甘肃北部、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北部。这些地方主要属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热同季,全年降水80%集中在作物生长旺期,具有向日葵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其中,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吉林、内蒙古、辽宁、***。单产以内蒙最高,其次是黑龙江、甘肃、云南、吉林。[8]

2、新品种的引进

19世纪早期,俄国人V.S.Pustovoit在Krasnodar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向日葵培植,成果斐然,油的含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向日葵的大面积种植。建国初期,我国的向日葵以食用种为主,种植的品种有三道眉、大马牙、墨籽葵花等。20世纪50年代初从苏联、匈牙利引进了油用向日葵苏联二号、三号、匈牙利一号等品种,但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不多。70年代后又引入墨葵、先进工作者等品种,在中、南部地区多用于麦茬复播。这些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以墨葵推广面积最大,占向日葵种植面积的60%左右。随着向日葵新品种的广泛应用、栽培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上食油需求量的增加,向日葵在我国逐渐从非传统油料作物变成重要的食用油作物。

过新年日记篇6

【关键词】媒体 话语权 记者 权利 保障

【中***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自媒体的勃兴和传统媒体精英的出走,成为2016年传媒界热门话题之一。在一派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里,虽然不乏坚信传统媒体仍将长期存在的清醒者,但毫无疑问,媒体格局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确实面临分散的趋势。而新闻工作者,在变与不变之间,也同样面临新的抉择。

一、数字时代媒体的变与不变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统媒体热烈拥抱信息化,纷纷开办电子版;本世纪初,新闻网站风行,吸引了一大批报刊、广播电视记者转型。不过,无论是传统媒体的电子报刊还是新闻网站,在新闻传播优势方面,无法与新浪等商业门户网站相媲美。但门户网站受制于有线网络和固定电脑,适合流动传播的传统媒体并未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胁。然而,2013年,以腾讯微信、“今日头条”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媒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甚至连商业门户网站也出现颓势。移动性、数字化和大数据媒体技术强势取代印刷术、广播电视模拟信号和有线网络,在媒体领域带来一场技术***。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些东西依然还有坚守的必要。

(一)使用媒体的人变了,媒体的基本功能没有变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说,人类社会自口语时代进入媒体时代以来,一直延续的新闻媒体四大功能――监测环境、指导协调、文化传承、娱乐,没有改变。①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具有这些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多特殊权利。例如:在战争、灾难、事故等重大事件现场和大规模游行、会议、法庭等重要公共活动场所采访报道;专门采集并报道一切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优先利用公共交通、通讯设施等权利,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履行职责。

互联网的发展,使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新媒体、自媒体接收和信息。②但如果因此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无足轻重了,则可能失之肤浅。对芸芸大众而言,自由地使用媒体进行传播固然是他们的一项权利,但进行专业的新闻报道却并非他们的职责。在发生重大事件和揭示复杂问题的关键时刻,社会仍然需要依赖职业记者的报道。因此,激发记者积极主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可能是传统媒体更加迫切的需要。

(二)信息处理方式变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没有变

移动、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以秒为单位,传播效果大大增强,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存在滞后、单调的情况。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是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民间“狼来了”的经典故事告诉我们,在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之外,真实性最为重要。为了确保真实性,传统媒体发展了一套核实信息真假的方法和程序,并训练每一个记者熟知。虽然,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争议,无法确保所有新闻信息都完全客观真实,但这些有关新闻信息的审核技术经受了历史检验。

新闻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之间天然地具有某种不对称性,犹如跷跷板的两端,因为对信源的处理必须经过一系列过程。除了记者的现场采访,普通的眼见为实、有***有真相等外部信源,都必须经过真实性的专业审核。近两年频频出现的网络假新闻和传统媒体重大新闻差错,无不与忽视或放弃了这一审核程序有关。因此,对于媒体及其编辑记者而言,有关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审核训练最为关键。

(三)大众媒介素养提高了,媒体传播的专业性没有变

在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主的时代,媒体是引导者、教育者、动员者,而教育、引导、动员的对象――大众则被称为受众,媒体的记者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和英雄。而今,民众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体的单向信息供给,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以往被称之为受众的也不时参与信息传播,他们日益了解媒体的操作规程,已经从盲从的受众变成了会思想、惯于质疑的自媒体人,睁大眼睛发现媒体报道的漏洞并发表评论,对新闻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挑剔。这就是传播学领域所言的大众媒介素养,而今确已大为提高。

相比之下,处于巨大历史惯性中的传统媒体及其记者的专业水平受到质疑。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感到昔日的荣光逐渐丧失,有的甚至开始怀疑曾引以为傲的职业理想和坚守。但这并不能证明传统媒体和记者不再有存在价值、不再被社会需要,而恰恰是提醒数字化时代的新闻媒体和记者,应当具有更加精深的专业素养、更加高度的思想水平和更加高超的报道技术。

传统媒体曾经是专业的新闻信息加工者。而在当今信息泛滥、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新闻信息加工愈发成为社会最为广泛、急需的专业,帮助人们从大千世界纷繁芜杂的信息海洋里抓取对自己有用的极小部分,使新闻传播有可能达到最为理想的状态――真实、及时、有效。现在的新闻媒体和记者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全天候在现场、迅速核实并报道、具备文字***片和音视频技术、兼顾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和表达形式的趣味性。

二、数字时代媒体话语权的重新配置

纵然新闻传播的基本法则并未改变,但形式变革已经发生,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已从当初的趋势演变成为目前的现实需要。这期间,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媒体话语权的重新配置。

(一)媒体的经济投入结构有了新变化

国家对商业新媒体没有投入,采取依法管理和调控的措施。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商业新媒体采取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在社会上乃至海外上市和融资,或与目前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府投入或投入很少的都市报和地市县级传统媒体进行合作。而国家对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改造则采取重点投资策略,即重点资助中央级和省级媒体的新媒体改造项目,部分支持地市级媒体的转型升级,允许极个别改造后的新媒体上市,重点打造部级媒体航空母舰。③

目前,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项目还没有形成好的营利模式,省级传统媒体在融合中普遍遭遇投资瓶颈:***府投入不足或难以为继,社会资本进不来。但也有些地市县级媒体、行业类媒体、都市类报刊也在主动积极地进行新媒体转型并且获得了成功。

(二)媒体和记者资质的管理***策有了新变化

2015年,我国首次对部分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颁发了新闻记者证。④2016年,进一步扩大了传统媒体所属新闻网站、******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网站和商业网站刊载新闻信息的资质范围(截至2016年7月13日达到295家⑤)。与之相比,传统媒体中的地方媒体和都市类报刊的处境则显得有些不妙,除了商业化新媒体的竞争,他们更多地把自己的日渐萎缩归因于管理的不足。当然,新媒体也并不满足,商业新媒体和地方传统媒体主办的新闻网站也在呼吁获得采访的资质。

一些媒体管理者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取不一致的标准,认为传统媒体因其特有的权威性而在报道上需要更为稳健保守,新媒体则可以相对享有较大的自由度。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发生路径,可以看出,总是新媒体率先消息,而传统媒体的转载、评论和介入报道则强化了人们对网络新闻信息的信任度。此外,社会上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媒体总体数量过多、同质化严重,造成竞争过度和新闻腐败现象,应当有意识地削减媒体总量。这种看法使地方媒体和行业类媒体及其记者感到忧心忡忡。但如果他们不主动做出积极改变,恐怕就会为时代所淘汰。

(三)媒体内容生产和版权意识有了新变化

无论是商业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供给是最为基本的日常工作。目前的媒体管理***策,使传统媒体成为新闻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方,除了各级国家机关和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大部分商业新媒体无权采集新闻而只能签订协议转载传统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已正式的新闻。⑥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何商业新媒体的新闻内容能吸引这么多受众。新媒体并非只是单纯转载传统媒体的稿件,他们会对标题、提要和内容进行各种编辑制作,使其更符合网民的口味。同时,他们还采集明星娱乐新闻,并广泛地接受社会大众的各种来稿,尤其是有深度的评论文章和独家揭秘文章,而这些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当然,商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签订转载协议时约定了内容付费,不过费用很低,有些比较弱势的传统媒体允许新媒体无偿转载,而一些比较强大的传统媒体则屡屡呼吁新媒体提高稿费。2005年10月,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表《南京宣言》,呼吁全国报界联合起来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2006年1月,***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30多家报业集团发出《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但由于诉求各异,这些呼吁都无果而终。报社目前则转而寻求与商业新媒体开展新闻和广告流量等方面的合作。⑦同时,除了极少数拥有优秀节目资源的广播电视台有不菲的版权收入外,更多的传统媒体并不认为版权费是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也常常不为作者支付稿酬或仅仅支付很低的稿酬。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负责人认为,由于忽视版权保护,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力目前严重不足。近年来在《著作权法》的修订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版权利益,如何界定新闻作品的版权范围,都是讨论的重点。⑧

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权利变迁

(一)不同用人制度、不同岗位之间的不平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闻改革,使传统媒体中***报、都市报、行业类报刊、电台、电视台都出现了事业编制和企业化招聘两种用人制度,聘用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权利和收入保障明显低于事业编制的新闻工作者。这种差距如今也延续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这些新媒体采编人员中除了少数负责人之外,绝大多数是聘用制,普遍存在缺乏记者证没有采访权、缺少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工作压力大而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险、面临失业威胁等问题。而在传统媒体事业编制人员内部,从事夜班编辑工作的编辑,待遇往往低于采访部门的记者,而这与国际新闻界编辑地位高于记者的做法正相反。

商业新媒体的新闻编辑人员则不被看作新闻工作者,也没有记者应当享有的那些特殊职业权利,但他们的收入完全市场化,大大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实现自己的工作想法。现在,有的传统媒体人羡慕新媒体人所享有的宽松***策和高收入,但处于身份认同困惑中的新媒体人又何尝不羡慕前者特有的职业权利?他们共同的期待是:二者能够合而为一、两全其美。

(二)记者职业权利的变异与回归

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业权利保障比较充分。20世纪90年代,国家通过制定一些法律和***策,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及其记者积极报道各种社会民生新闻,进行舆论监督。⑨***报、都市报、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开设了很多专栏,发行量和收听(收视)率直线上升,带来媒体和记者收入的增长,被称为传统媒体的黄金十年。繁华背后也不免有阴影,这期间,针对较为普遍的新闻会红包问题,新闻界开展了职业道德治理。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特别是新闻媒体采编和经营两不分、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送“封口费”收买记者、个别媒体和记者进行“新闻敲诈”等严重腐败问题,成为新闻界的耻辱,受到严肃查处。⑩

为了树立行业正气,鼓励、支持和表彰积极、勇敢履行职责的新闻工作者,近年来,中国记协大力推动记者权利保障工作,2013年、2014年先后出台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向资深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的办法》等文件,新闻界涌现了很多优秀记者,如推动呼格吉勒***冤案昭雪的新华社记者汤计等人。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新闻媒体和记者职业权利的彰显符合***、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利益,而一旦新闻媒体和记者怠于、惮于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必然会有负***和人民的重托,不利于公平正义的维护,更不利于国家和社会进步。今年2月19日在***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并强调“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在***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上大胆使用,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在待遇上及时保障”。因此,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在当下就显得极为迫切和至关重要。

注释

①【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②《网络”公民记者”新***涌现带来舆论变革》,《t望新闻周刊》,2010年1月25日。

③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华社,北京2014年8月20日电。

④《首批中央主要新闻网站记者获颁新闻记者证》,《光明日报》,2015年11月7日。

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名单(截至2016年7月13日)》,中国网信网,http:///files/pdf/hlwxwxxfwmd16713.pdf.

⑥***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5年),第五、十六、十七条。

⑦《20余家省级***报版权保护宣言》,《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年9月22日;《多家媒体在京呼吁保护原创内容版权》,《新京报》,2016年4月27日;《李东东等85位委员呼吁加强对纸媒的版权保护》,人民网,2016年3月14日;《依法加强对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力度》,《新华每日电讯》第3版,2015年12月5日;《三大媒体老总呼吁公众提高版权意识加强版权保护》,版权网,2009年10月13日;王俊秀《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无可能共存共赢?》,《新闻实践》,2009年第9期。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法制办网站,2014年6月9日;《著作权法修改分歧大难达共识何时出台遥遥无期》,《法制日报》,2014年4月15日;王自强《解读第三次修改》,《北京仲裁》,2014年第4期,第1~22页。

⑨阚敬侠《论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新闻记者》,2004年第4期。

⑩阚敬侠《论对“新闻腐败”的规范化治理》,《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6期。

《新华社为推动“呼格案”重审的记者汤计记一等功》,新华社专电,2015年1月22日;《中国记协授予新华社记者汤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新华网,2015年2月2日。

过新年日记篇7

【关键词】《环球时报》 嵌入式 战地日记 领先性

《环球时报》是一份主要刊登国际新闻的报纸,隶属于人民日报社,自1993年1月3日创刊(1993-1997年为《环球文萃》)发展至今,在近20年的历史当中,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报逐步发展成为日发行量一百多万份的大报。《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把国内其它几家以国际新闻为报道对象的媒体(如《世界新闻报》《国际先驱导报》等)远远甩在了后面,成为国内国际新闻报道的佼佼者。《环球时报》之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领先性。本文通过《环球时报》驻阿富汗记者邱永峥、郝洲的战地日记来展现其领先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据《环球时报》2010年9月1日报道,该报记者邱永峥、郝洲自9月2日起将“嵌入”美***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这是美***在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以来,第一次允许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进行这种最直接的随***行动。所谓“嵌入式”即随***出征,同吃同住。这种嵌入式”的采访给《环球时报》在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上带来的领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一手信源,***发出中国的声音

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一手信源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无中介环节,无任何加工的真实信息。在传播学里,“把关人”理论,即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在阿富汗战争的新闻报道中,美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考虑,不可能不加取舍的向国际社会有关信息,它只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美***对自己的误炸而导致大量阿富汗平民伤亡却很少报道,却大篇幅的报道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大力宣传这场战争会带给阿富汗自由和民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媒体还是像以前那样守在美***的新闻厅,按照美国给的新闻通稿向国内媒体发回信息,则只能沦为美***的传声筒,我国新闻受众就永远不会知道真实的阿富汗战争。而《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签生死状,按自己的真实见闻报道阿富汗战争,体现了年轻的中国记者***报道的精神,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说的舆论高度一致的现象,避免了陷入美国等西方媒体议程设置的怪圈。

二、争取潜在受众,品牌战略进一步提升

纵观国内几家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报纸,不管是《环球时报》还是《国际先驱导报》或是《世界新闻报》都早已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都在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何为品牌战略,余鑫炎在《品牌战略与决策》中认为,业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进行的围绕着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而展开的形象塑造活动,它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围绕品牌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方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郝洲通过与美***签生死状得以“嵌”入美***当中,以战地日记这一形式向国内发回了大量的中国媒体十分罕见的美***与之间的战争报道,给广大读者带来十足的现场感。如在9月7日的战地日记当中,不但描写了美***拆弹小组用小型智能机器人来拆除武装分子埋在路边的自制炸弹的具体过程,还报道了美***与武装分子真***实弹交火的逼真场面。通过这段几百字的描写,作战过程清晰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其战地日记还注重细节,有利于读者战争全景的构建。如在9月3日的战地日记当中,描述了美***的后勤基地和休闲中心,使读者不但对战场上的美***,同时也对战场之外的美***生活多了一层了解,更加全面地认识了阿富汗战争。《环球时报》记者的战地日记以其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不但使受众对《环球时报》的信赖越来越强,忠诚度越来越高,而且使得一大批长期关注阿富汗战争的潜在受众加入到了《环球时报》的“粉丝”队伍当中,更加认同这份报纸,为它将来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2004年,喻国明就对《环球时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是打造自己的品牌,用一个品牌统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使用共同的资源、品牌、渠道等等,推出一系列产品,包括大众传播产品、专业传播产品以及公关传播产品。比如《环球时报》可以发展设立像英国简氏防卫杂志那样的国际问题研究咨询机构,推出类似于兰德公司那样的咨询产品。其它还有主办会议、展览等公关产品等。通过邱永峥、郝洲的战地日记使《环球时报》的品牌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使其对其它兄弟类报纸的领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三、深入战场,获取独家新闻

《环球时报》记者的这种战地日记式的采访,不但能够使读者体会到现场感,了解很多细节,同时还能够获得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获得独家新闻。在9月7日的战地日记当中,记者则记录了美***的“尴尬”。由于深知有关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公约,美***明明把一些武装分子打伤了,但过几个小时却被人当做误伤的平民抬来让美******,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只能治好后把他们送走。而在9月10日的战地日记当中,则记录了美***的又一“尴尬,为区分与普通民众,美***还想出一招:让需要下田劳动的农民来基地领红黄两色的袖标,戴上后证明自己的“良民身份”。然而,这种简单的操作反而可能会被利用,戴上袖标后,武装分子可以光天化日下直接到地里埋炸弹!因此,美***常常因为发袖标与村民发生冲突,记者还曾亲眼看到一名美******士长从村长手里夺回袖标。通过这两天的战地日记,可使读者认识到强大的美***在阿富汗遭遇的种种心理困惑和无可奈何,体现了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而美***不得不医治武装分子和发袖标等鲜为人知的实情,如果不进行“嵌入式”的随***采访是根本无法获得的。正如《环球时报》在纪念创刊10周年的《2003年度编辑部总结》中所言:“一条好的新闻就像稍纵即逝的流星,需要我们迅速捕捉,如果没有抢的意识,我们将只是凑热闹的看客”。从这一方面讲,《环》就提供了其它兄弟类报纸中所没有的独家新闻,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报纸的竞争力。

四、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名记者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和郝洲勇敢的实践了这一格言。他们“嵌入式”的采访,体现了年轻的中国记者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不怕冒险牺牲的崇高职业道德。正是《环球时报》记者要嵌入的美***第101空中突击师作战部队在8月31日(也就是记者签生死状的前一天),北约和驻阿美***7人遭遇路边炸弹身亡,在这样的情况下签生死状,意味着什么,记者最清楚。但他们作为本与战争无关的局外人,虽然身处险境,却仍用文字将战争记录下来,向读者展现真实、全面的阿富汗战争。而就在几年前,伊拉克战争中的美英联***发言人曾对一名中国记者吼道:“这是我们的战争,你们来干什么?”短短几年光景,美***主动邀请《环球时报》记者“嵌入”到它的前线部队,正如清华大学国际研究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所说:“这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是美***试***对《环球时报》的拉拢或者利用,我更相信折射出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正在上升的地位。”从另一方面来说更显示出《环球时报》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正是由于《环球时报》有着这样崇高职业操守的记者,它才能在众多的兄弟报纸中脱颖而出,《环球时报》深刻认识到,打造属于自己的“三名战略”(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记者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这也是其将来继续领先于其他兄弟类报纸的一大优势。

结语

一个媒体派记者参与全程式的战争报道,在国内诸多媒体中都是很少见的,更何况还是一家平面媒体,但《环球时报》做到了。邱永峥、郝洲不但以独特的战地日记这种新的形式给读者以真实、客观、全面的阿富汗战争,而且深深体现了《环球时报》在同类报纸的领先性。

参考资料

①2010年9月1日、3日、7日、8日、10日《环球时报》

②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③李希光、陆娅楠,《的议程设置》,人民网,2004-11-10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喻国明,《负责任的报纸同样可以取得成功》,人民网,2004-11-10

⑥《环球时报》创刊10周年编辑部总结,2003

过新年日记篇8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同志不再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同志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1947年生,曾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部长等职,1993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为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晨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11月1日,中央任命王晨为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晨,北京人,52岁,此前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副部长等职,在刚刚结束的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我国暂不出台《新闻法》

11月16日《财经时报》报道,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接受该报专访时表示,中国制定《新闻法》条件不成熟,过早出台可能不利于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中国目前不会制定《新闻法》。

柳斌杰认为,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忽视新闻出版业的商品属性、产业作用。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府就明确规定新闻出版单位是企业。如果不把新闻出版当作产业,就没有发展。新闻出版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利润较高,是因为***府***策保护,还不是真刀实***的竞争。

■读者眼中的记者

在记者节前夕,《海峡都市报》作了一次“记者印象”调查,调查表明,在大部分读者(受众)的眼里,记者是一份很神圣的、令人向往的职业。他们都认为记者工作辛苦,比例高达96%,其中有54%的人认为记者的工作“很辛苦”。

虽然只有29%的读者(受众)和记者面对面接触过,但读者(受众)对记者的总体印象是不错的,有51%的读者(受众)认为记者的素质好和有责任感,另外还有35%的人认为记者是容易相处的。

在60%的读者(受众)眼里,“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是最重要的,之后才是“传播新闻和资讯”。不过,认为记者已经做到“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读者(受众),只占36%。

■粤港媒体研讨经营

2002年1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深圳主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研讨会,既有新闻传播学者谈媒体的宏观经营理念,更有粤港主要的平面媒体或媒体集团的老总谈自己的经营经验和教训,会上发言者与提问者频繁交流,追求现代经营理念的气氛浓厚。

据《传媒经济参考》报道,《北京娱乐信报》原总编辑陈炼一因工作争论与助手发生肢体冲突,于10月30日被主管部门解职,原副总编辑担任执行总编辑。

■江西报业爆发价格战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为了能够在明年的竞争得一丝先机,南昌各家报社的发行工作开始日期比去年整整提早了三个月,不断翻新的发行手段最终引发了一场恶斗。

2002年8月16日,《江西商报》宣称:“订一份报纸赠送128元大礼包”,礼包内容包括白酒、饮料、山茶油等。几天之后,《南昌晚报》随即全面启动2003年度订报活动,订户除了40版的报纸外,另有《十万个为什么》和“5升花生油、20斤大米、分类广告”大赠送。据说《南昌晚报》发行部此时每日收入的订单可以“论斤算”。不甘示弱的《经济晚报》和《都市消费报》也随即跟进。

令人大跌眼镜的局面出现在10月14日,《江南都市报》打出广告“送米送油不如送现金”,宣称订一份2003年的报纸可得:某大型连锁商场的100元赠券、赠送一份《今日家庭报》、50字分类广告、台历、空调彩电大抽奖。《南昌晚报》也以44元订全年报纸的措施针锋相对。

10月18日,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报立即停止各种不正当的竞价征订行为。此后,各报的竞价发行工作纷纷转移至地下开展。10月29日,《都市消费报》推出订一份报纸赠送140元上海农工商超市购物券的征订活动,恶性竞价征订由此达到极致。

■许中田逝世

过新年日记篇9

【摘 要】1984年1月3日,《中国环境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环境报道迈出了重大一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新闻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也渐渐进入了有待突破的瓶颈期。笔者通过对上海12家综合性媒体环境新闻记者的深入访谈发现,中国的环境新闻从业者正面临专业化缺失现状,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借助***府、媒体、学界三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环境新闻;专业化;媒体生态环境

冰岛的火山爆发、美国的龙卷风、杭州新安江的苯酚污染,在新媒介的推动下,这些环境事件都迅速向全球各地传播。对于环境新闻记者而言,这个新传播时代是个线索来源及时、题材丰富、传播迅速的好时代。但是,面对频发、复杂、专业性较强的环境事件,当前中国的环境新闻记者面临重重挑战:环境知识的缺乏及职业专业化的缺失,导致在进行环境事件报道时,一些新闻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明显“受阻”。

笔者通过与上海12家媒体环境新闻记者①的访谈发现,与西方环境新闻记者相比,我国环境新闻记者大多缺乏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由于媒体对环境新闻激励机制的缺失,没有建立专业的环境记者队伍意识,导致环境新闻记者对自身职业评价较低、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如何设立环境新闻记者“双资格认证”门槛、提高环境新闻记者的专业性,值得媒体管理者及从业者认真思考。

一、专业基础“搭建”西方环境新闻专业化

与传统新闻相比,环境新闻具有更加严密的科学性,王积龙指出,要想成为主流媒体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之一,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科学基础,而美国媒体环境新闻从两方面准备了条件:一是新闻记者的专业化,一是新闻教育的专业化。[1]54-55综合学者的观点,媒体环境新闻或环境新闻从业者是否实现了专业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环境新闻教育的专业化

有学者曾建立了“环境新闻Z坐标”。环境新闻对从业者的要求,不仅要有新闻专业的系统教育,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环境新闻Z坐标”要求环境新闻的从业人员既懂得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又能够对环境问题进行自然科学的解释,这样环境新闻才能够真正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最新环境信息变动。[1]21实际上,目前,这一点很难达到,很多记者有新闻专业知识背景,但很少受到过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或培训,由于缺少自然科学背景,环境新闻记者在进行环境报道时,显得简单化,所以,很多环境科学家对媒体的简单化甚至误导很不满意。而环境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也很受限制,特别是面对专业资料及专家的不同说法时,在采访调查取证时也有极大的难度,这对环境新闻记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这也限制了作为环境新闻的核心价值——风险性预测的实现,常常使环境新闻简单等同于科技新闻或社会新闻。

(二)从业者队伍的专业化

受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体口味。美国新闻界建立环境新闻记者队伍是从1980年后开始的,在1980年至2000年这20年里,受众需求发生了变化,环境新闻在美国经历了一个起伏期,1989年前是个低潮期,1989年属于一个高峰期,1990年开始变得平稳。这段时间,环境新闻不仅在文本上表现成熟,而且报道面也得到很大的拓宽。从影响力来看,西方的环境新闻在2000年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普利策新闻奖为例,环境新闻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日渐增加,在同一年里,多篇环境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同时,环境新闻在体裁范围内也有拓展,照片、特写等日渐增多,这表明环境新闻渐渐获得主流媒体的认可。从社会价值来看,环境新闻渐渐进入主流社会人群的视野,对“阿富汗斯坦主义”(指关注远离本土的环境问题)的突破,标志着西方环境新闻的务实性、服务性、调查性、揭露性等传媒功能特点日渐形成。

在中国,最高组织的新闻奖当属中国新闻奖,该奖是全国新闻工作的一个风向标,但是近几年统计显示环境新闻所占比例很少。从第16届到第20届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环境新闻类报道获奖比重从6.7%到7.2%,而在2008年却跌至4.0%,所占比例高低起伏,呈下降趋势。[2]由于得不到媒体足够的重视,环境新闻在传统媒体中常常是“零星”地以动态方式出现。综合性媒体的日常新闻中,环境新闻与其他社会新闻一样,通常是以条线新闻或热线新闻的方式出现,就事论事、运动式报道为主,少有设立专栏或专版进行常态报道,环境新闻从业者得不到有力的团队支撑,记者队伍专业化欠缺。

(三)组织的专业化

1990年,美国环境记者协会成立,该协会成立之初确定的功能是:在职环境记者相互帮助的团体。***德特金先生(时任《费城问讯报》环境记者)这样阐释它的功能:“反映环境新闻记者这样的愿望:(在环境记者协会内部)通过工作网络、新闻信与年度会议的形式,彼此分享信息。”[3]美国环境记者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不接受来自环境单位及利益集团的资助,主要为全美的环境新闻记者提供业务交流的平台、教育的机会,维护环境记者的权益,向世界传播环境新闻理论。

在中国也有全国性的环境新闻记者组织,即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宣传功能是其主要职责之一,主要是承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委托的一些宣传工作,另外,是环境宣传方面的活动,组织环境新闻奖的评选等。而在经济上,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难以得到***。

二、传统新闻体系下,环境新闻记者的专业化缺失

如果以队伍的专业化及教育的专业化为标准,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环境新闻,虽然在近30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环境新闻记者专业化和新闻教育专业化两方面来看,环境新闻并未完全融入中国主流新闻媒体。在与上海12家综合性媒体的环境新闻记者的访谈中发现,环境新闻记者正面临专业瓶颈。由于环境新闻记者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当前综合性媒体对于条线的划分标准,本文所指环境新闻记者是指以上海市环保局及其相关附属单位、环境协会及环保组织为其新闻采访条线的新闻记者,在这部分媒体中,环境新闻记者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这些媒体在本地区范围内影响大、竞争力强,所采写的稿件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传播环境新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与12家媒体的环境新闻记者访谈发现,专业性困境正困扰着这些环境新闻记者。

(一)缺乏专业背景

与西方环境新闻记者拥有自然科学知识背景不同,上海的环境新闻记者虽然是新闻科班出身,但是自然背景知识缺乏,均是文科出身,涉及中文、新闻、汉语言文学、法律等专业,在从事环境新闻报道后,大部分人从未参加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即使参加过一些培训,也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访谈中发现,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环境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会觉得很“心虚”、“无所适从”,对一些专业性问题的了解比较肤浅,甚至会面临“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的尴尬”,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环境新闻常常被冠上夸张的标题,带来不良的传播效果。为了避免引起可能的纠纷和来自***府的压力,大部分环境新闻记者直接把风险性预测排除在外。这一点,在谈到新闻采访信源时有所体现,所有被访谈对象都表示环境新闻的信源主要来自***府,因为它固定而安全,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二)环境新闻记者队伍的非专业化

在上海的综合性媒体中,目前,仅有《新闻晨报》成立了环境气候新闻部,并在中国纸质媒体中率先辟出了专门报道环境和气候事务的“地球”版,在新闻板块中,每周二至周五推出4个版的“地球”,有专门的环境记者队伍。而在其他综合性媒体中,环境新闻记者通常是“单***匹马”、“身兼数线”,在访谈中发现,有的记者除了环境条线外,还有房产、交通、教育等出稿量较大的条线。因此,一位跑环境条线7年的环境新闻记者称,在房产新闻高峰时,几乎不得不放弃环境新闻。由于媒体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环境新闻记者在媒体中的地位也比较尴尬,在上海综合性日报中,环境新闻常以“运动式”的形态出现,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但常在某热点结束后悄然无声,难以形成常态关注机制,在注重动态新闻的综合性日报中,仅以环境新闻为主要条线将会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发稿量及收入。因此,环境新闻常常还是“快餐化”呈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环境新闻记者很难坚持环境新闻的专业报道。

通过深入访谈后发现,近年来,上海的环境新闻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环境新闻从业者却渐渐进入一个瓶颈期,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应该从收入、发稿机会、职业自由度、教育培训四方面改善目前环境新闻从业者的处境。

三、寻求突破,环境新闻发展的几点思考

借鉴国外环境新闻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的现实特点,环境新闻的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

(一)减少干预,***府应着力净化媒体生态环境

近年来,上海环保部门在公开信息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网络日常工作信息,定期召开新闻会,涉及民生性服务性的部门对记者保持开放,在突发环境事故时第一时间向记者反馈情况等方面,仅从信源上,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环境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便利。同时,在大的环境事故或热点问题上,市***府新闻会也会予以及时的信息公布。但是,也不得不关注,上海媒体缺乏对环境负面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道,也与目前的***府宣传体制有关。

(二)加强对环境新闻的重视,形成常态化的报道机制

当环境新闻融入美国主流媒体,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上海环境新闻还难以真正进入上海的主流媒体,综合性日报仅将环境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部分,通常是在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才会运动式进行报道。媒体应该根据环境新闻自身的特点,化运动式的报道方式为常态化的关注机制。

(三)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与当地环境问题相结合

在西方,环境新闻教育已经比较成熟,到2007年,根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统计,大约有50个大学设立了环境新闻专业,学生大多都有一定的理工科背景,这为其在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型记者奠定了基础。上海可以效仿美国大湖区环境新闻培训所,该所是以环绕在密歇根州五大湖区的生态环境报道为培训内容的、本地化的环境新闻培训机构,每期受培训的25名记者,都是来自五大湖沿岸的媒体工作人员,培训在于学习他们所生活的家园——大湖区周围所面临的最为严重和紧迫的环境问题。[1]227-228上海有与大湖区相似的地理位置,作为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流域的生态环境应该是上海环境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报道课题。其实,上海有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但环境新闻教育却很缺乏,上海也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性环保问题,因此,可以通过高校培养专业型的环境新闻从业者,从而满足环境新闻对从业者的专业性需求。

注释:

①12家媒体:***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新闻晚报、新民晚报、I时代报、上海日报、新闻午报、青年报、***G新闻频道、东广新闻台。

参考文献:

[1]王积龙.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过新年日记篇10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所刊“王韬卒年月日考实”一文(1),运用《申报》材料,以证王韬死于1897年5月24日之不诬,读来受益匪浅。唯文章所用材料仍属间接,而对王韬辞世之日期,史料本有明确记载。今拟踵武前文,稍事补充,俾资完善。疏漏之处,请方家察而教之。 (一) 学界对王韬的生年均无异议。因王韬生前所撰的“弢园老民自传”已有明确交代。“自传”中说:“老民以道光八年十月四日生,初名利宾”。(2)换成公历,王韬的生日应为1828年11月10日。 可是,还有比“自传”更具体的记载。原来,1861年8月,王韬曾将其个人出生及家庭情况开列给赵烈文,赵氏遂将有关情况记于其日记中。日记写到:“王瀚,原名利宾,字子九,一字仲衡,号兰卿,又号嬾今,行四,道光戊子年十月初四日戌时生,新阳县人,附生。曾祖鹏翀,祖科进,父昌桂,母朱氏,慈侍下姊一、弟利贞故、妻杨氏、林氏,女二(3)。” 赵烈文日记中的这段记载,于王韬的籍贯及早期的名,字、号记载较详,特别是日记所记王韬为“戊子年十月初四日戌时生”,已将其生日精确到“时”,古人重视生辰八字,如把赵氏所记和王韬自传结合起来,王韬的生日应是比较完备了。因这一记载,不少研究王韬的学者未能予以充分的注意,故在此略作补充。 (二) 王韬逝世的具体日期,史料有明确记载。其中,除过去有研究者已经提到的《沪报》的记载外(4),《新闻报》的记载也较为详细。《沪报》的记载因该报不存而无法查证,故《新闻报》的记载弥足珍贵。 《新闻报》为近代上海著名中文报刊,曾一度与《申报》、《沪报》比肩而立,颇有声誉。1893年2月17日正式创刊。与王韬私交很好的蔡尔康和袁祖志等人曾先后出任过该报的主笔。王韬逝世的第二天(1897年5月25日),《新闻报》即以“天南星逝”为标题,在该报社会新闻栏内作了报道。 “天南遯叟王紫诠广文韬著作等身,才名藉甚,前时曾为申报馆主持笔***,颇能一秉大公。近因年迈,退居西门内红阑干桥,建屋一楹,颜其名曰,“畏人小筑”。闭门谢客,颐养余年。不料近报沉疴,一病不起,于昨日骑箕仙去(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从此诗坛酒国中顿少一风流老辈,言之能无沮然!” 这则消息刊于1897年5月25日的《新闻报》,据其内容提示:“昨日”应为1897年5月24日,故王韬辞世于1897年5月24日当为定论。 上述材料除提到王韬确切的逝世日期外,还同时透露出王韬是突然得病而离世的。因为至迟至1897年5月8日,王韬还曾就《商务报》擅用其名,谎称“本馆敦请王紫诠先生董理馆***,鉴定报章”(5)一事在《申报》刊登告白,言其 “贱名并未列报”,对《商务报》盗用其名的做法予一澄清。这说明,至少在他辞世的半个月前,王韬还未得重病,依此推算,王韬从身染沉疴到不治而亡,大概最多仅有十多天时间。 《新闻报》的上述记载表明,蔡尔康在其《铸铁庵读书应事随笔》中所记王韬于丁酉年(1897)“夏四月,卒于城西草堂”(6)的说法基本正确。而邱炜萲在其《菽园赘谈》卷七“王紫诠有二”一节之小注中所记“后阅沪报,知君于丁酉四月二十三日卒于沪寓”(7)(即1897年5月24日)的说法精确无疑。除此而外,其它说法,诸如王韬死于1890年,1896年及1897年秋等均属错误。 这里有必要对邱炜萲有关王韬辞世的记载再花些笔墨。 邱炜萲(1874——1941),号菽园居士,啸虹生,福建海澄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参与“公车上书”,为康有为“拜门弟子”。工诗文,尤好作小说,著有《菽园赘谈》、《菽园诗集》、《啸虹生诗草》、《五百石洞天挥尘》等。 邱炜萲除在其《菽园赘谈》中记有王韬辞世日期外,还于另一部文学评论著作《五百石洞天挥尘》中同样涉及此事。书中提到,王韬“去岁丁酉四月卒于沪寓,年七十一,先捐广文,后保太守,无子,遗一孙尚幼”。(8)这一记述短却重要。文中除点明王韬“丁酉四月卒于沪寓”外,更提到两件重要事情,一是王韬的“广文”和“太守”头衔分别是先捐后保而得的。二是王韬无子,但有一孙,且尚幼。 王韬生前很长一段时间,正式场合都有“广文”的头衔,这已为人所熟知,称“太守”,并不多见。目前仅见于孙镜湖自撰的挽王韬联中。如在挽联前的序说中说:“王紫诠太守,别号天南遯叟,生平足迹曾绕地球一周,著述不下百余种……”。(9)邱氏一说,交代了王韬这些头衔的来历。如所周知,王韬从早年屡试不第之后,即极力抨击科举制度,同时也对清***府的“捐纳”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其洋务***论集《弢园文录外编》中即收有“停捐纳”(10)篇。然其“捐广文”和“保太守”恰又展现出他步趋正途的另一面。近现代思想史上,思想巨人和行动侏儒并立的现象屡见不鲜,王韬似也留有这一痼疾,说来颇可令人玩味。 王韬无子,实为他生平一大憾事。他曾为此痛心疾首。“自明以来,巍然硕果,仅存老民一人而已。……恐王氏一线之延,至老民而斩矣。噫嘻!不大可痛欤……老民每一念及,未尝不拔剑斫地,呵壁问天也。”(11)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农业社会中,王韬的这一思想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也是王韬续弦,甚至直到晚年,仍过继他人之子为孙的一大思想动因。由此同样展示出王韬较为传统的一面。 邱炜萲交代了王韬留有一幼孙这一重要事实。结合孙镜湖自挽王韬联中所言“校文之暇,偕幼铨令孙散步沪北”(12)这一叙述,可以断定,孙氏所提到的“幼铨令孙”即是王韬过继来的孙子,也就是邱氏所说的“幼孙”。顾名思义,“令孙”者,是王韬之孙,而非其外孙。“王韬卒年月日考实”一文错把幼铨当成王韬的外孙,即钱征的儿子,显属误断(13),应予改正。 另有学者称,王韬晚年曾过继一殷姓男孩,原名殷子望,而殷子望过继给王韬后,并未改姓王(14)。因此事久远,查无实据。但不管过继者后来姓王与否,王韬晚年过继他人之子为孙则是事实,当无疑义。

过新年日记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过新年日记10篇

学习

联欢会策划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联欢会策划10篇,内容包括一份完整的联欢会策划书,联欢会策划哪家好。【晚会组织能力】今年的晚会筹办有了2004年的经验,基本上显得大家心里有底及自信;本次晚会得到公司杨生的支持,且比2004年更为重视;与2004年不同的是:今次不是

学习

端午传统风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传统风俗10篇,内容包括端午传统文化与风俗,端午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照片。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学习

大学英语四级答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英语四级答案10篇,内容包括大学四级英语答案汇总,英语四级今日开考答案。在“百度贴吧”的“英语四级吧”里,有一帖子注明:“考前答案,价格400,先付50元做定金!然后把身份证、准考证、学生证复印件发到这个E-MAIL!”记者查到,

学习

高中生作文大全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生作文大全10篇,内容包括高中生作文范文100篇,高中生作文题目大全。陈妍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附中《黑色寂寞》奇良江西省九江市瑞昌一中《爱你,如生命》吴华超广东省吴川市第一中学《天黑黑》朱紫嫣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

学习

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10篇,内容包括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广场舞,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的文案。亲爱的——旧时光,我爱你。我爱你给予幸福;我爱你随心生活;我爱你该要坚强时就坚强;我爱你不开心时放声痛哭;我爱你心善心恶爱恨分明……那

学习

暑假美术培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暑假美术培训10篇,内容包括暑假美术特训课程,暑期美术培训心得8篇文章。3、交流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培训,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我有很大的进步和更好的提高。虽然培训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

会计诚信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诚信论文,内容包括会计诚信论文范文大全,诚信的论文800字。首先,在《会计法》修订中应明确以程序法为导向的立法思路。因为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

学习

看云识天气教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看云识天气教案10篇,内容包括看云识天气优秀教案,看云识天气初中教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背景、学习程度、学习特点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是预设的基础。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针对将学内容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情

学习

物价局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物价局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物价局个人工作总结,区物价局工作总结。针对我局行风评议情况,继续抓好行风建设。一是深入查摆问题,敢于正视不足。结合全区行风评议结果,通过三个月时间的“学习提高、查摆问题、集中整改”,全局上

学习

经典人生励志格言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人生励志格言10篇,内容包括人生古文格言励志,古时候人生励志格言经典语录。3、平凡人生要用平凡的心去对待,你的人生将会更精彩。4、成功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5、勇敢的面对不一定成功,但你不面对就一定不成

学习

母亲节的画画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的画画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的画画作品,母亲节画画小学生。4、将妈妈和女儿两个人涂好颜色,手里的花朵涂红。5、最后将爱心用粉色与黄色涂上,关于母亲节的画就画好啦。(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有氧健身体操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有氧健身体操10篇,内容包括有氧健身体操完整版,健康健身体操。当今社会人们对体育要求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浪潮。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4—18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培养心灵、道德、气质、语

学习

描写送别的古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送别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我能写出古诗中描写送别的名句,描写送别的古诗二年级。4、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7

学习

乒乓球协会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乒乓球协会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乒乓球团队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如何写乒乓球协会工作计划和设想。3、全面倾听全县乒乓球爱好者心声,“让大家想法、意见集中起来”。4、努力培养青少年乒乓球后备***,“让他们综合素质提高起

学习

新年计划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计划书10篇,内容包括新年计划清单怎么写,新年计划稿。2.不懂就问,注意“火候”。雷老师认为,学生从小就被告诫“不懂就问”,但“问”也有学问,并非一碰到“拦路虎”就问同学和老师,而要把握好“火候”,也就是先***思考,再请教

学习

新年寄语祝福的话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寄语祝福的话10篇,内容包括新年寄语祝福的话怎么写,新年寄语和祝福语大全。【清明寄语3】风凉雨绵绵,清明哀连连。青烟到天边,涕泪泣墓前。焚香寄思念,一片情漫漫。悲伤不能言,心中车轮转。只愿永平安,生者福无限。【清明寄

学习

新年年会方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年会方案10篇,内容包括新春年会活动的方案,新年年会策划方案怎么写。总监:工会某***策划及联欢会总协调人:团委某书记主持人:杨某(女),孙某(男)(主持人需提前拟好联欢会主持词并报总监批准)服务人员:奖品发放:高某、郑某。抽奖:张副

学习

日记端午节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日记端午节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安全日记,端午节趣事日记。可是长大以后的端午节就感觉,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现在的孩子好像也不流行戴五彩线,前几天给小臭买了一个,还不知道扔哪儿去了,自己也没有心思再弄一个,好像就这样,平平

学习

新年钟声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钟声10篇,内容包括新年钟声原唱,新年钟声特别文案。

学习

新年习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习俗10篇,内容包括新年习俗大全100种,新年传统习俗。新年就快到了,有那么多有趣的传统习俗,好期待啊!山西省太原市兴华街尖草坪区兴华二校六年二班聂齐六年级:聂齐

学习

实践日记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实践日记10篇,内容包括打针的实践日记,实践日记范文40篇。二、课前准备工作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依据教学要求,给学生课前任务,将新年的压岁钱收入填写一张收款收据、收集日常收支票据,要求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教师的课前教学

学习

新年畅想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畅想10篇,内容包括新年畅想词句,新年畅想1000字2022。当我今天站在新年的门槛,一种庄严、神圣之感由心而生。新的一年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是值得终生记忆的一年。这一年将有多少历史盛事让你振奋和自豪,每个人的人生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