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端午节篇1
作为端午节的今天,好像除了孩子,学校里边放假对自己的生活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还是比较期待的,因为在端午节的早晨,天不亮,妈妈就会给自己的手腕上,脚腕上戴上五彩线,然后也有好吃的,粽子可以吃,如果还有闲暇时间的话,自己还会用线绳给自己编一个漂亮的小粽子,戴在脖子上去的学校,一定会惹大家羡慕!
可是长大以后的端午节就感觉,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现在的孩子好像也不流行戴五彩线,前几天给小臭买了一个,还不知道扔哪儿去了,自己也没有心思再弄一个,好像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了!
好在前几天老爷子已经给带了几个粽子吃的吃,也算是提前感受了一下过端午的气氛!
中午的时候,想着端午节买个饺子吃一吃,可是楼底下12块钱一袋的速冻饺子确实挺难吃的,让我感觉到自己花的钱有点冤,不管怎么样?吃了几个再难以下咽!希望晚上回去可以吃的好一点!
日记端午节篇2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日记端午节篇3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又俗称“五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民俗中传说较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十种: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日记端午节篇4
论文摘要: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可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阳”、“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龙船节”、“解粽节”、“地腊节”、“蒲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当代社会己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日本的端午节即传自中国。本文试围绕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六种:一是纪念屈原。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是百姓中最流行的说法。二是纪念介子推。《琴操》曰:‘“介子绥割胖股以吱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播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三是纪念陈临。《初学记》卷四引三国谢承《后汉书》日:“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梯。临微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四是纪念曹娥或伍子青。三国邯郸淳写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吁之女也。……盯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伍子青为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五是祭***腾龙。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联系了《说苑·奉使》《战国策·赵策》所记的吴越之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推论出吴越民族在五月份日照最长的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腾祭,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六是夏至的演变。宗嚓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端午节时值春夏之交,其习俗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我们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采药祛病、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爱国为民;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端午节时值阴历五月,气候潮湿多变,此时人体免***力最低,也是瘟***流行的季节。鉴于五月多禁忌,民间便相应产生了许多防瘟避***的习俗。《养生要集》曰:“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孙思邀《千金方》记载:“(五月)五日取葵自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另外,《艺文类聚》卷四引《夏小正》口:“此月畜药,以镯除毒气也。”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采药来驱除毒气。兰草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有避邪的功效,以兰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祛病方法。江苏《如皋县志》:“端午采泽兰煎汤沐浴,昔人所谓浴兰汤者是也。”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说:“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在门上悬挂艾营,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蹋一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镶毒气。”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避兵灾是端午节的另一节俗。历代的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人们在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对避兵灾寄予了理想。《荆楚岁时记》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即指五彩丝有避兵灾的用途,故五彩丝亦名“辟兵增”。晋葛洪《抱朴子·杂应》说“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可以避五兵。在《仙药》篇中又谓在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万岁蟾蛛,“阴乾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这些带有超现实性质的理想,其实寄予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
(三)龙舟竞渡,追思先哲
龙舟竞渡活动是将端午节推向高潮的节目,宋代词人杨无咎《喜山溪·端午有怀新淦》词云:“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到了汉末魏晋之时,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吴越传说是为了纪念***事家伍子青;会稽人以此日纪念孝女曹娥;山西传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炯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尧。一自以为水***,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该观点认为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的情操为人敬仰,此说很快取代了其他诸说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联系起来,端午节的意义便在防瘟避***的基础上,增添了祭祀屈原、追思先哲的新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二、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承
阳历五月五日是日本的“端午句”(端午节),在日本古时又称“曹蒲节”。端午节是奈良至平安时期由中国传人日本的。古代日本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仿效中国风俗,日本对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传承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采药祛病、驱毒避邪
在端午节使用营蒲这一行为出现在中国的《荆楚岁时记》等诸多***书之中。在日本奈良时代的天平胜宝五年(753年),该书开始被日本的贵族阶级所阅读。《荆楚岁时记》对日本的节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端午节原先是宫中的节日活动,之后作为贵族阶级和神社、寺院的庆祝活动而传到了地方,并最终成为一般民众在家里举行的庆祝活动。在一千两百年后的今天,“端午的筋句”(端午节)使用富蒲的民俗依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推古、皇极等各朝皆在五月初五举行特别仪式,即采草药和骑马射箭两项。在平安时代,宫廷举办的节俗活动日趋隆重。每年节前,天皇都要降旨采集葛蒲、艾篙等应季植物,各地官府则组织人员采摘并进献宫中。届时,宫中屋稽上遍插营蒲,柱子上张挂香囊,室内装饰营蒲、艾篙编织的花轿,御用裁缝编织首蒲冠进献天皇。此外,天皇还要在宫中设首蒲宴,赴宴官员头戴***的葛蒲冠,席间饮用雄黄酒,吃五色粽子,宫女们则要换上中国式服装侍候左右。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营蒲的芳香可以祛除恶魔和瘟***的缘故。
在现代的日本社会,每逢端午节临近时,人们会在屋檐下挂上营蒲;孩子洗澡时,家长会在小孩子的头上缠绕营蒲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些妇人还会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营蒲本身有浓烈的挥发气味,悬于门上或插在头发上,可消除异味,清洁空气,有益人们的健康。
(二)保生护命、爱国为民
古代日本举行的端午活动,其意义是以悬营蒲等为表现形式的“保生护命”。从飞鸟、奈良一直到平安时代,古代日本所举行的端午活动,大都出于“保生护命”的目的,基本上保持着中国端午的特色。尽管飞鸟时代的节俗内容尚不完整,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端午节的意义并试***模仿。到了平安时代,端午节开始从一个非定期性节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定期性节日,并逐渐从朝廷普及到民间,节俗内容也随之愈益丰富多采。具有“保生护命”意义的端午节俗之所以为日本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的欲望、消除其对于死的恐惧。
三、端午节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于昭和23(1948年)年7月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全国放假一天。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各式各样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活动。另一方面,作为“端午箭句”(端午节),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也进行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的龙舟竞渡,一直没有出现在古代日本的端午活动中,直到德川时代竞渡才开始出现在长崎等地区,属于地方性节俗。据此可以推断,传人日本的端午习俗可能源自中国端午的北方系统。龙舟竞渡自端午节俗中的脱落,意味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中以屈原为对象的“追思先哲”意义在日本的消逝。然而其骑马射箭、崇尚武力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等含义则发展了出来。
(一)骑马射箭,崇尚武力
飞鸟时代的端午骑射由宫廷独自举办,到平安时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和贵族们都要举办的大规模的节俗活动。骑射之仪,是天皇在“武德殿”观看左右近卫府***骑马射箭的仪式,赛事在五月三日至六日间进行。参赛马匹由亲王、公卿们进献,数目依爵位之高低而有所不同。仪式结束后,乐队奏雅乐,获胜一方向天皇献舞谢恩,失利一方则将马匹如数献给天皇。除了宫廷举办的骑射之仪外,贵族们还要在私宅举行骑射比赛,其场面之热闹并不亚于宫中。
平安时代的骑射目的是为了比武练兵,这与应季植物“首蒲”有关。葛蒲叶子扁平,上尖下宽,形状似剑。镰仓时代的人们注意到这一特征并发现汉字“营蒲”的日语读音与汉字“尚武”和“腾负”的读音相同,于是,葛蒲成为了日本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植物,端午节也倍受武士阶级的青睐,被称为“尚武之节”。这一名称的改变,除了语音相谐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新兴的武士阶级继承了宫廷骑射的传统,并为之注人了反映自身生活的内容。
(二)挂鲤鱼旗、祈求健康
端午节俗中原有的关注儿童的因素逐渐与日本固有习俗融为一体,日本端午从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变异而成了一个男儿之节。鲤鱼旗,是一种布制或纸制的圆筒空心、_上绘鲤鱼***案、可随风飘舞的旗状物。它分为蓝、黑、红三种,蓝色为主,黑、红色为辅,分别代表男儿及其父母。
鲤鱼旗出自德川时代的市民叮人阶层并深受武士阶级的欢迎,其寓意有三:其一是向社会宣示竖旗人家未来战士的人数。其二与中国的传说“鲤鱼跳龙门”有关。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由此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或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埠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尽管德川民众也从这个传说中汲取了类似的内涵,但在没有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的德川日本,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读书人的金榜题名或官场角逐者的升官发财,而是意味着追思祖先的武功,祈求神灵保佑男儿健康成长,成为像武士那样勇猛善战的英雄。鲤鱼旗的第三个寓意是赞美勇敢无比、临死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个寓意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鲤鱼离水后,几乎不做任何挣扎,即使放在砧板上也一动不动,甚至身受刀伤也依然不动。这种从容就死的凛然态度,深受武士阶级的赞赏,因为他们崇尚危难之际能够镇定自若地献出生命的勇敢精神。当然,在中国文化中,鲤鱼是吉祥和勇敢的象征,但这种勇敢并非取自离水鲤鱼的特性,而是取自它不畏艰险、逆流而上的坚定信念与来到龙门前奋起一跃时的决然态度。同为鲤鱼,一个象征着幸运与生机,一个象征着痛苦与死心,鲤鱼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也大有不同。
日记端午节篇5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日记端午节篇6
岁时民俗的传承,指的是民俗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有的某一核心内容的传播与继承。不l司时代、不同地域的岁时民俗,之所以被认为是同一个岁时民俗,不唯在于它们拥有大致相同的时间及节俗事项,更关键的乃在于它们拥有同一个主题。世界上各类岁时节日的最初形成,除了岁时这个因素外,都有一个重要的核心,而这个重要的核心往往就是该岁时节日的主题。
人寿年丰、如意吉祥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但是由于发展的局限,导致了人类乞灵于神异的必然,这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尤其如此。人们在各个特定的时日举行各种不同的宗教祭祀活动,并围绕不同祭祀的核心,派生出大量的节俗活动,呈现出综合的多样性,但其内容都可以归结为两点:祭神、赛(酬)神。具体则包括供奉、祈祷、酬谢、娱神、驱邪、神示,等等,在让神灵满意的同时,也使众生满意,以至于在民俗学界,对岁时节日有“退化了的宗教”的称呼。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外传统节日,如中国的元旦、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中秋、腊
八、除夕,中国彝、白、拉祜等族的火把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外国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户神节、惠风节,等等,均与宗教仪式有关,无非是主题不同罢了。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之起源与主题,虽然历来说法不一,有“恶日”说、祭祀历史人物说,现代I司一多则考证为“龙的节日”,但归结起来均与祭祀信仰有关,其中举办的林林总总的节俗活动,亦皆关乎信仰,譬如我们最有印象的竞龙舟和食粽子就是这样。先说龙舟竞渡,关于其起源,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但无论是为了驱逐邪恶、招迎屈原(或伍子胥、孟姥、曹娥等)之魂,还是祈求丰瞀,都是所发动的。即便单单认为它是一种竞技游戏,也属于宗教中娱神娱人的一种仪式。发生在端午节的其他竞技游戏,如汉族的斗草、踏百草,苗族的赛马、斗牛,满族的射柳,等等,也是如此。再说粽子,一般记载是投向水中祭屈原的供品,还有学者考证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总之是祭祀仪式的供品。再如端午节的商贸活动,从表面上看,可能是最远离宗教祭祀内涵的了,其实也是从属于祭祀活动的,因为其形成就是应购买端午节令物品之需,而且自古以来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药市。因为端午为“恶日”,为了趋利避害,除了进行精神上的驱邪,还要有物质上的驱邪作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奏效。人们当然可以自行采药,但是社会毕竟有分工,所以端午前后,节日中要用的驱邪药物便成了最重要的贸易物质,交易端午节令物品的市场自然要命名为“药市”了。至今不少地方还在举办这样的药市,如湖南永州、广西靖西、福建宁化的端午药市,都是远近闻名的节日性药市。总之,端午祭本来就是端午节题中之意,中国的端午节最初也应该是一个端午祭。
现在,让我们再来具体比较一下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的主题。综观中国各地各民族的端午节俗,不出祭祀祈祷、辟邪压胜、竞技游乐、商业贸易等类型,后两者为从属性的,暂置勿论,且先让我们看看其祭祀祈祷、辟邪压胜的对象是什么,也就是那些纷繁复杂的端午节俗活动背后深沉的文化心理根源是什么。
《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贝鸟)始鸣,反舌无声……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是月也,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说明五月乃是阴阳死生分出之月,要祭灶,专职的长官要祭山川百源,要用盛大的音乐隆重地祭天,要祭贤明的掌管农业的古代上公句龙与后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天子还要祭祖。《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之父田婴因其五月五日生,令其母抛弃他,其母私下把他养大,引得田婴发怒,理由是:“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唐司马贞索隐引《风俗通》日:“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又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唐储光羲《观竞渡》云:“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榷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攘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擢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诸如此类的文献记载非常多,不再赘举,俱可见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妨害生命,所以要举行各种祭祀和巫术活动来祓除灾难,祈祷幸福平安。至于为什么认为五月及五日为恶,五月为阴阳生死分判之时,大概是远古时的一种基于天文历法的自然观念吧。
韩国的端午祭,其“祭”的内容如何呢?从韩国考察归来的贺学君所写《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有翔实的介绍,笔者在此且撮其要转介于下。江陵端午祭由以地区的首长为献官的“儒教式祭仪”和巫人的“巫俗祭仪”两部分结合而成。前者包括山神祭、奉安祭、迎神祭、朝奠祭、送神祭等一系列祭祀,融“大关岭山神祭”与“村庄城隍祭”于一体,“祈求免除洪涝干旱与疾病,风调雨顺粮食丰产,禽畜繁盛”。对于后者,贺氏具体列举了19种代表性祭仪:
据之,韩国端午祭主题与中国古代对于五月、五日的认识,以及相应要举行的祭祀仪式并无多大的不同。其带有***性的“儒教式祭仪”,当从属于《礼记·月令》所载之***祭仪;其民间性的“巫术祭仪”,当从属于《荆楚岁时记》等所记之民间祭仪,不过更加详细具体。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祓除瘟***、祈求人寿年丰的目的,在韩国江陵端午祭中,也是那样的强烈。因此,韩国的端午祭也许更符合端午节的原意。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蕴藏非常丰厚的国家,相关典籍记载简单,并不代表民间的遗留就简单,无数的田野调查告诉我们,民间文化不仅常常与文献记载相对应,更常常能够弥补文献的不足。对于像端午节这样还活着的民俗,依然保有许多出人意料且活生生的端午祭仪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我们去认真调查开掘而已。
二、从岁时节日的变异性特征看,端午节的内涵大于端午祭
岁时节日的变异,指的是岁时节日民俗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承中的变动。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域的不同,造成了民俗节日在传承上的不断变异,没有变异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变异使民俗得以传承。
在时间的流逝中,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强势的岁时节日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其原有的一些内容则可能渐渐淡化。现存的那些节日民俗无一不是历史上的强势民俗,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端午节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其中的不少活动就是经过了不断的整合变迁过程的。譬如端午重要节俗龙舟竞渡,就有分别在端午、寒食、清明、上巳、重阳、元宵举行的文献记载,现在则除了浙江仍有零星的寒食、清明竞渡,就只有端午的竞渡了,而且被整合为为招屈原之魂、纪念屈原而举行;端午纪念的人物,古来也有介子推、屈原、娥皇、女英、孟姥(风神)、阳侯(波神)、越王勾践、伍子胥、曹娥等不同记载,而当今占主导的是屈原。又如前所述,粽子本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现被整合为祭奠屈原的供品了。但流传至今的中国的端午节节俗活动中,还有不少仍然是与屈原毫不相干的,譬如佩香囊、采药、系五色丝、插艾、插香蒲、扎艾虎、吃五黄、贴五毒、游百病……因此可以说,中国人的端午节不仅是祈福攘灾、重生卫生、欢乐愉快的节俗活动,还具有纪念伟大的屈原、弘扬爱国精神的***治意义。因此,单从祭屈这一点看,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大于韩国的端午祭的,也具有更为感人的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横向的空间的变迁,环境、民族、历史、文化、科技、生产等等状况的不同,在相同或相近的主题下,同一名目的岁时节日的民俗活动也会有显著的不同。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不仅东西南北地域差异大,而且多民族共生始终是历史的常态,因此,在中国不同的地域上,不同的民族中,不唯存有不同的岁时民俗活动,就是相同的岁时民俗,也呈现出特别丰富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譬如五月五日为通行的端午节时间,湖南、湖北、四川一带则称五月五日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端午节俗活动在十天以上。“五日竞渡,楚俗所同。至十五日名日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十
三、十
日记端午节篇7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 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唯温 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 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 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受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 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纪念各族英雄人物。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而创设龙舟竞渡的 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 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 忠于爱情的蛇仙白 娘子等。 ③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 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 ④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⑤古代吴越民族的***腾祭说。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龙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赛龙舟、抛筒粽娱神,以 求部落昌盛,以上诸说,长助并存,没有定论。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①避恶去毒。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 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药”,《后汉 书》主张“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也肯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的作法。因此,后世端午节由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艾草、 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 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格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 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 健的节日。 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显得文采焕灿, 英华纷 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节的许多宴席均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艾人宴”,《武林 旧事》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记载的“解粽宴”等,这都可作为“端午 辟恶”的佐证。 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它的活动还有 插艾、贴符、挂***等。
日记端午节篇8
1、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2、端午节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3、端午节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亦有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一直被广泛盛传并最被广泛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4、蜇居在城里,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宝的、有鸡蛋的、有腊肉的……但,我依然会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芦苇,想起那青青地泛着油光的苇叶和娘亲手包制的粽子,那种端午节的味道时常在唇齿间萦绕。
5、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6、在这里,人们都用了“纪念”这组字眼。但在事实看来,但无论是哪种由来,端午节都本应是一个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节,是一个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喜庆日子。
7、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
8、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
9、芭蕉绿了樱桃红,岁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侯,我怀念起故乡的端午节来。
10、如此悲壮的伟人,如此悲壮的事迹。时过境迁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忘了这一切一切。我们所记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龙舟,只是刚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如刀割,绝望地投江自尽。
11、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12、天灰蒙蒙的,空气是潮湿的,他独自来到江边,面对汨罗江,纵身一跃,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多了一个端午节。
1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14、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15、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16、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
17、哦,端午节又到了。我便欢天喜地的来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来,几乎是每一个大门及房门口都挂上一副。()一大清早,整个村子里,散发着浓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8、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19、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
20、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日记端午节篇9
大约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的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那么,你知道端午节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什么精神吗?
端午节|纪念屈原爱国精神的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佳节,是纪念屈原爱国精神的传统节日。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垂范后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屈子高尚的节操,超世的文采受到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高度评价,如***所评:
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诸如龙舟竞渡、吃粽子、蓄兰沐浴、佩香囊、禁欲、斋戒等。有的已经与时代不相应,有的与科学不相应,自当与时俱进,加以改进,令端午节具有现代特色,乃至更具超绝真实之意义。
“没有国则没有家,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和继承发扬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调雨顺,灾厉不起,国泰民安,兵戈无用,社会和谐,中华复兴!
端午节最初不是纪念屈原的?
端午
杏儿红、麦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龙船比赛喜洋洋;
粽叶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两千多年前湖南省的汨罗江边,屈原曾在这里留下他的爱国情怀,留下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然后,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这么投入汨罗江中。
百姓怀念屈子,倒不是从《楚辞》、《离骚》中读到了特殊的意味,而是钦佩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风亮节,欣赏他勇于牺牲奉献的无畏品质。民众只会记住造福苍生的先驱者,并把朴素的情怀化为自己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至于那些鱼肉乡邻的恶少,就算在生之年风光发迹,极尽无所不能的奢华,几十年短暂的尘嚣一过,便会失去在人们心中最轻浅的记忆。据说端午节的习俗最先在湖南省的汨罗江岸兴起,人们为了不让水族侵扰屈老先生的遗体,擂鼓划舟驱赶恶鱼,并用糯米做成的美味食品去饲喂鱼虾,祈求让他们心中的英灵长此安息,渐渐地,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随同屈子不羁的桀傲精神传遍了全国。楚国时期一段回肠荡气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活了两千多年,相比之下,纵然是帝王将相,“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忘却都会是黯淡的悲悯。这是我们对端午节来历最为常见的解释。
粽子在不同地区的包法
端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节,在民间,它的风俗之重不亚于任何一个传统节日。它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它的成型,说法较多。有说法是端午节最初是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腾的部族举行***腾祭祀的节日。后来因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了发扬忠君爱国的精神,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地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等的说法。
事实上,端午本来就不止是“一个”节日。
在古代社会,端午的时段极其特别,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的夏至节,节后一段时间是否风调雨顺,关系到全年的农业收成。
在以农为本的时代,理所当然为此举行大规模的祭典。
因此,端午粽子与其说是特制鱼食,更有可能是遗留自上古时代祭祀夏至的用品。至少可以确定,直到南北朝时期,粽子还主要是夏至的习俗,如南梁时代的《荆楚岁时记》就有明确记载:“夏至节日食粽。”
在古代中国,端午也远不是人们欢庆喜乐的节日。在人们心中,五月长期都带有不祥的色彩。
这可能是因为,每当仲夏到来,洪水和瘟***的季节也随之开端。《礼记.月令》对此即有解释,认为夏至是阳气的顶点,同时也是阴气发展的起点,阴阳相争,正是万物死生之界,所以在这个月万事都要注重“戒”。
五月不吉利,五月五的端午更是凶上加凶。东汉末年的《风俗通》即提到,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
这种迷信深受古人重视,如《史记》记载,孟尝君就因为出生于五月初五,被父亲田婴下令遗弃。母亲私下养大孟尝君后,田婴仍在父子相见时,当着儿子的面怒斥其母,为什么没有扔掉这个不祥的孩子。
因此,很多端午习俗都和这种不祥的传说有关:在不知有病原体存在的古代,人们认为毒虫、邪气是瘟***发生的原因,在夏至时节悬挂菖蒲艾草、佩戴香包、喝雄黄酒,都是对抗***病的具体方法。
龙舟在古代也并非娱乐活动,而具有“送瘟”的巫术功能,目标是把瘟病快些送走,虽然表面上也可保持体育比赛的形式。如宋代《岳阳风土记》载:“其实竞渡也,而以为攘灾。”
很多人质疑端午节的原始意义说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的,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习俗节日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流传变化的。在漫长的习俗流变中,纪念屈原已经是端午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能轻易剔除否定的。
纪念屈原的节日意义出现并不算晚。如果按照更早的节日意义来否定后有的节日习俗,那么早到什么时候为标准呢?早到最原始的那一刻么?那么可能现有的很多传统节日都得大改了。这是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来讲,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很多人以端午节纪念屈原,觉得说快乐不合适。端午节的内涵是丰富而流变的,并不只是一个哀悼纪念日。端午节快乐又何妨呢?实际上端午节就应该是快乐的。
古人诗文中说道端午快乐的可不是一首两首:
“岁岁乐端辰”
“蒲酒且同今日乐”
“举世从今蒲酒乐”
日记端午节篇10
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景航学校初二班(333046) 张 清
行走在农历五月的边缘,艾草菖蒲开始飘香,季节的风已经醉在雄黄酒里。此时的南国细雨轻飞,龙舟的鼓点声声激扬,谁会痛饮楚辞击磬长歌,传承端午的风采?
——题 记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今年端午节就有所不同,国家将其列入法定假日,这使得大部分国人都能在假期中享受端午节的快乐和风光。
可如今端午节似乎被异化为粽子节。端午节人们过多的想到粽子,于是总要在粽子上大做文章,商家就会推出高价粽子,还要将粽子包装得精致异常,从而吸引吃食者的注意力。粽子在魏晋时代就很盛行。到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如今,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象征和代表。
在端午节,我们更不能忘记一个人,那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认为,端午节即起源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事件。魏晋时期,周处撰《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鼓,满街路。”可见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祭祀屈原,还有门前插柳放艾叶,手上脖子上戴上香囊,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当然地方不一,文化形式也迥然有异。
鉴于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国家将端午节列入法定节日,就是保护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文化,让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似水长流,万古长青。
近些年国人们过端午,只流于一种形式,吃吃粽子也是花样,没有真正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出来,于是就没了凝聚力,更没有吸引力。似乎不如洋节比如情人节那般令人疯狂。在人们心目中,端午节只成了粽子节,或者屈原节,而没有真正挖掘出它的内涵。 端午节,不能简单的一个“吃”,更不是一个“祭”字了得,要的是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应把古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在关注人们的生活、关注人生的质量、关注亲情友情上下功夫;在文化方式和形式上既要多些创意,更要传承传统。确实让我们的端午节丰富起来,活跃起来;让我们传统的节日转起来,唱起来,一年一年传下去,形成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节日理念。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文中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敬畏去纪念去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指导教师:王 晓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