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W市某福利院能够外出上学的无残疾儿童和一般家庭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观察法、文献查询法对二者的不同之处进行研究。针对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思考减小这种差距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家庭儿童;建议
失依儿童,即福利院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年人正式照顾的16岁以下儿童福利院承担抚养失依儿童责任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失去了生身父母;二是大部分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或者生理缺陷;三是打拐解救后仍未找到父母。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曾经使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北京市儿童福利院30名6~12岁的孤残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所得出的结论是残疾儿童智力水平低于正常,无残疾儿童智力在正常水平,无显著损害。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即便是无残疾的失依儿童和家庭儿童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中失依儿童的界定主要是6~16岁之 间,具有以下特征:1)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生身父母,由福利院承担抚育义务;2)儿童在智力水平上与正常人相差不大;3)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教养环境。这些儿童在心理、情感、社会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社交困难、适应不良等。而家庭儿童主要是指在6―16岁之间,生长在家庭环境下,由家人的抚育长大的儿童。
纵观人的这一生心理发展过程,儿童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心理发展迅速,有利于把握时机正确引导教育。同时,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心理品质的可塑性较强,按照现代教育模式,塑造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福利院儿童和一般家庭儿童在儿童期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也就表现出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概念偏低,孤独感强烈: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结构的核心,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由于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社会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研究发现,福利院儿童的自我概念较一般儿童差,自我评价也较低。港台地区的张春兴等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发现,学生愈感觉到父母用关怀、奖励、宽容、赞誉、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米管教他们,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得越好。自我概念的偏低直接影响了福利院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调查发现,福利院儿童的入学年龄普遍大于普通儿童,并且学习成绩以中下等居多,这和低自我概念是极可能逐渐沦为学习不良学生这一认识是相符合的。另外,由于自我评价不高,会产生预期他人不会喜欢自己的想怯,从而给自己与他人的社会交际制造障碍,致使自己更加孤独。
(2)福利院儿童比家庭儿童更多焦虑,对他人存有不信任感、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强烈的情绪反应更多,并常做出不够理智的行为,占有性和攻击强烈。埃里克森的“阶段需求论”认为,婴儿期未能得到母亲充分照顾,易产生不信任感。占有性主要是情感上的占有性,福利院儿童没有物质上的攀比心理,因为他们的的东西都是福利院平均分配。这一点儿与多为独生子女,会比较要强,喜欢攀比的家庭儿童有所不同。攻击并非社会上的利益性暴力,而是来自认得原始本性的生存需要。
(3)较低层次的从众行为,容易被带动。福利院儿童即使不知道某个动作的意义或者某个字怎么写,但是会机械的模仿。去W市做调研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一个这样的儿童,上四年级的他连一些基本汉字也不会写,当我们写出一些他不知道怎么写的字的时候他会模仿,但是过后很快就不记得了。
(4)惧怕保育员和年龄大的同伴。以大欺小是福利院存在的普遍问题,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的掌控权都掌握在年龄大的孩子手中,且平时维持秩序,安排卫生都是绝对权威。在保育员面前他们也会表现得畏缩,拘束,并且会主动讨好保育员以期从中获得长辈式的关爱,这在一般家庭儿童身上不容易出现,因为他们不需要讨好谁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关爱。
(5)自我驯顺能力强。主题化过程或刑诉自己的技术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操控和刑诉自己的身体、灵魂、思想和行为,从而转化自己,以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自我驯顺偏机械,主要表现在孩子们毫不反抗地去执行福利院制定的规定。
对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采用新型现代的儿童养护方式方式。SOS儿童村模式可以在中国更多城市和地区开展试点。基于福利院教养方式的弊端,我们认识到院舍内的集中养护会对于福利院儿童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转变对福利院儿童的养护方式,采用对福利院儿童身心发展有利的新型的家庭寄养方式,扩大福利院儿童的活动空间。
(2)福利院教职工提升专业素养。工作人员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关心福利院儿童,更主要的要从认知和心理层面上关心福利院儿童。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平时生活中与儿童的交往,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在教育三要素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态度和行为也具有较大的不随意性和反复性。因此,儿童健康教育实践要遵循态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规律,不能全部套用成人健康教育“信息―态度―行为”的理想模式。
(3)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福利院儿童的数量,减小福利院替代性养护变成永久性养护的可能性。主要是通过:1)对经济困难的怀孕母亲提供贫困救助,使他们有能力在家里抚养自己的孩子。2)做好婚前检查和怀孕复检工作,谨记孕妇在怀孕期间的禁忌,减少出生婴儿畸形等非正常儿童的几率。3)做好计划生育在各个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宣传工作。让父母知道如何***,有计划的怀孕,降低非计划出生率。
(4)转变***府职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系统管理网络。福利院不是***府下设的一个行***机关,而是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和福利方案的完善方,但现在的福利院充当的仅仅是是***府福利***策的执行者,而不是福利***策的提倡和完善人。***府在福利机构中扮演的角色及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力应该有所变动。不管是儿童在福利院还是寄养在家庭中,都要做好调查和管理工作,保障福利院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切身利益。
(5)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号召非***府组织发挥他们的职能,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二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引入市场机制既可以及时关注满足案主的需求,又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6)注重对福利院儿童的心理辅导。强化对心理辅导工作的支持保障,要有“一切为了孩子,健康弱小心灵”的辅导理念,将心理辅导放在同生活照顾、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儿童的优势或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7)社会舆论应该偏向福利院儿童的保护层面上,福利院儿童之所以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社会偏见脱不了干系,因此,肃清社会舆论环境对于福利院儿童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尚晓援,伍晓明,万婷婷.从传统到现代:从大同经验看中国孤残儿童福利的制度选择 [J].青年研究,2004(7).
[2]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失依儿童与家庭儿童所表现的不同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