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一天,在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昂尼斯教授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水银的低温性能。他先将水银冷却到-40℃,液体水银便凝固成一条水银线;然后,再在水银线中通以电流,并一步一步地降低水银的温度,当温度降低到-269.03℃,也就是绝对温度4.12K时,奇迹出现了:水银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意味着,电流在零电阻的导线中可以畅通无阻,不再消耗能量,如果电路是闭合的,电流就可以永无休止地流动下去。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铅环冷却到绝对温度7.25K以下,用磁铁在铅环中感应生成几百安培的电流。从1954年3月16日开始,在和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一直到1956年9月5日,铅环中的电流不仅仍在不停地循环流动且数值没有变化。
人们把这种零电阻现象称为超导现象。凡具有超导性的物质称为超导体或超导材料。无论哪一种超导体,只有当温度降到一定数值时,才会发生超导现象。这个从正常电阻转变为零电阻的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由于昂尼斯在超导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诺贝尔领奖演说中他指出:低温下金属电阻的消失“不是逐渐的,而是突然的”。
此后,人们陆续发现近30种单质和几千种合金及化合物都具有超导现象,而且超导临界温度的纪录不断地被打破。例如,1975年,有人发现铌三锗的超导临界温度为23.2K.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钡镧铜氧化物的超导临界温度为35K,这个现象引起了科学家对氧化物高温超导陶瓷的高度重视。1986年12月,中国科学院的赵忠贤、陈立泉研究组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锶镧氧化物。1987年2月,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休斯敦大学的朱经武教授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为90K的高温超导陶瓷。1988年,中国科学院发现了超导临界温度为120K的钛钡钙铜氧化物。这些成就显示了我国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已经名列世界前茅。
超导现象的最直接、最诱人的应用是用超导体制造输电电缆,因为超导体的主要特性是零电阻。因而允许在较小截面的电缆上输送较大的电流,而且基本上不发热和不损耗能量。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15%的电能损耗在输电线路上,每年损失的电能达到900多亿度。如果改用超导体输电,就能大大节约电能,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紧张。
将超导体做成线圈,由于它的零电阻特性,故可在截面较小的线圈导线中,通以大电流,形成很强的磁场,这就是超导磁体,超导磁体的磁感应强度可达15-20万高斯,质量却不超过数十千克,而用普通导线绕制成的电磁体要产生10万高斯的磁场已经非常困难。磁感应强度为5万高斯的常规电磁体重达20吨,而达到同样的磁感应强度,超导磁体的质量还不到1千克。超导磁体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不产生热量。不消耗电能,只要通入一次电流就可以经久不息地流动下去,不需要再补充电能。超导磁体唯一需要的就是把环境温度维持在超导临界温度以下的能量。
超导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威力无比的快速激光炮、具有人工智能的电子计算机、能明察秋毫的电子显微镜、先进医疗器械核磁共振诊断摄象机等等。也许,上述应用还远非超导材料的最重要应用。人们正开拓思路,扩大视野,不断学习和研究,促使超导技术继续向前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超导现象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