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这样说10篇

大人们这样说篇1

我见过赛龙舟,

看过舞龙灯。

我知道北海有九龙壁,

我知道东北有黑龙江省。

可是龙是什么,

谁又见过真真切切的龙?

连属龙的人也说不清。

奶奶告诉我,

龙是水里生出的神。

缩小如蚕蚁,

伸展能遮天;

有时显露于云端,

有时隐形入深渊;

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翻搅起四海云水,威力无边。

爷爷说,

龙的故乡在中国。

龙从九州大地上腾空而去,

于是大地上留下了

龙口、龙门、九龙坡。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华夏民族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

爸爸带我登上八达岭,

给我讲述龙和长城,

他指点着老龙头的方向,

又面对着嘉峪关吹来的秋风,

长城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飞舞,

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他是巨龙留下的身影。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

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

那是龙在轰鸣;

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

那是龙的身影;

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

那是龙在飞腾。

老师告诉我们,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正在跃出东海。

它要去搏击万里长空,

他要去迎接旭日东升。

大人们这样说篇2

她去美国我们沾光

在5岁的高芸“发表”完她的“结婚”打算后,记者将高芸支开,和高太太有了一番对话。

记者:高太太,你女儿年纪小心倒“不小”,谁教她的?

高太太:现在的小孩子都聪明。

记者:这好像不是聪明的问题,早熟吧?

高太太:没这么严重,她还这么小,其实她不懂什么的。我女儿比较活跃,大家都觉得她很可爱。

记者:你们平时是不是经常给她灌输要嫁个有钱人的思想?

高太太:我是跟她讲过的。她爸爸的工作听听很好听,大学讲师,其实收入不高,我的收入也不高。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比较紧。有时候我心里也不平衡。如果当初我找一个条件好一点的,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分一厘都要算着用。我就这样一个女儿,当然希望她将来能找个条件好一点的,不要吃苦。

记者:孩子也太小了吧,你跟她说这样的话?

高太太: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这也是现实问题。现在不讲,将来她长大了真要嫁人了,我们还是要讲的,那个时候讲恐怕作用不会太大,她大了就有自己的主意了。从小就有意无意地讲讲,让她在心里根深蒂固。再说现在她只有5岁,讲讲怕什么,她又不会真的谈恋爱结婚。

记者:在这个问题上,她爸爸是什么态度?

高太太:她爸爸有啥好说的,又没本事挣钱。我就是要让女儿知道,千万不要找像她爸爸这样的,好听是好听,一点用都没有。

记者:你女儿现在就说要跟人家去美国了,现在5岁还不要紧,等15岁也跟人家走,你就要后悔了。

高太太: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其实我女儿还算是好的。你到他们幼儿园去听听,比她懂得多的孩子多的是,没啥好紧张的。她将来如果真的能够跟人家到美国去,我们也可以沾点光。

别把孩子当孩子看

4岁的宝宝的父母齐先生和刘女士都属于“白领”阶层,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不菲,目前一家三口住在一套价值一百多万的大房子里。在宝宝出了奶奶的“丑”并且得到妈妈的肯定以后,做父亲的板着脸扭头就往书房走,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你要采访家庭教育的问题就来采访我,我有话要说。

记者:你有什么话尽管说。

齐先生:我们家的家庭教育是有问题的,现在这个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和我太太之间的火药筒了。

记者:你觉得该怎么教育小孩?

齐先生:我还是觉得传统一点好,就像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棍棒底下出孝子,从小做规矩。

记者:怎样的规矩呢?

齐先生:多学点东西,英语啊,识字啊、算术啊,现在都可以提早教起来了,别的东西不要学,也没必要知道。

记者:这好像也不对,现在都提倡素质教育,要培养情商。

齐先生:听听好听,我太太也是这样说,可是对孩子有好处吗?没有。你看她把儿子教成什么了?她跟我妈关系不好,什么都当着儿子的面说,还经常特别对儿子说我们没钱奶奶有钱,让儿子经常去找奶奶买东西,教儿子怎么在奶奶面前拐弯抹角地暗示,弄得儿子现在跟我们说话也转弯抹角地敲边鼓。还教儿子做什么都要讨价还价,现在我们叫儿子做什么,他就先和我们谈条件,要我们先为他做点什么。

记者:那你有没有就这个问题向你太太提意见?

齐先生:已经不是提意见了,是吵架了。她认为从小就别把儿子当孩子看,要把他当大人看,这样他才会尽早学会怎么和人打交道,尽早能判断出好人坏人。可是我认为小孩子以后只要读书好就会有前途,没有必要学得那么精。每次提到教育问题我们就总是吵,她动不动就说不管了,把儿子扔给我。可是儿子平时已经被她弄惯了,我一严格他就和我不亲,我也没办法。

记者:你觉得把孩子当大人对待有什么不好?

齐先生:我觉得这样教育的话,孩子从小就心眼多,主意大,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不管大人说什么孩子是不能还嘴的,现在我说一句他能说10句,长大了眼睛里哪里还会有我们父母!

从齐先生的书房出来,刘女士说他说完了我还没说呢,他那一套根本就不对。于是记者又坐在了刘女士的面前。

记者:你先生说你从来不把儿子当孩子看,老把他当大人看。

刘女士:没错,我就是这样教育儿子的,我认为没啥不对的。现在这个社会,做人很重要,一个人读书读得再好,做人不活络就吃不开。

记者:你先生认为你的有些方法是欠妥的,比如奶奶的事?

刘女士:这是他有私心。他妈的确是非常小气,孙子长到这么大,做奶奶的给的唯一的礼物是纸折的鸟。我就是要让儿子知道,看人不能光听他说什么,得看他做了什么,要看清人的真面目,这样就不会上当受骗。我现在就要教育儿子学会看人,这样他就能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掌握主动。还有,你刚才也看了录象了,有一半是为了好玩,还有一半我就是要培养他愿意表现自己,能指挥别人,将来就能成为核心人物,这样才会有出息。

记者:现在就培养这些是不是太早了点,把孩子弄成了个小大人?

刘女士:不早了,小大人有什么不好,我现在就是要让儿子觉得自己是个大人,要有大人的样子,要比别的孩子成熟,这样将来上学的时候他就能当干部,长大了能做领导人物。我和他爸爸这方面都不行,所以我要让儿子将来行。

记者:你觉得他爸爸的教育方法怎么样?

刘女士:其实归根结底他就是觉得儿子应该无条件听老子的。这都什么年代了,再说就他这样死板的一个人,儿子听他的会有什么好结果。

不怕她懂就怕她不懂

参加完了佳佳们的四人聚会,记者坐到了家长们的麻将桌边,让两桌麻将都稍微停一停。家长们倒也配合,爸爸们纷纷把自己的椅子挪到妈妈们这一桌来,活像开会。

记者:佳佳这么点大,居然能把大人都骗过去,真够厉害的。

佳佳妈:其实这说明她有丰富的想象力嘛。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现在老实人吃亏,孩子不能太老实,太老实就是傻乎乎的。不过我们也提醒过她,叫她骗别人不要紧,不能骗我们,只要她不骗我们就行了。

其他家长:对对,有道理的。

记者:四个孩子的理想不是出国就是出名,要钱,而且他们说都是你们说的?

佳佳爸:是我们说的,我觉得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这个社会竞争已经这样激烈了,将来还不知道怎样呢。从小教育他们长大了要过好日子,也是为了他们好。

妮妮爸: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当然希望他们长大了不要吃苦,我们能力有限,不可能帮他们一辈子,最后还是要靠他们自己,早点告诉他们,让他们从小明确目标,我们培养起来也有的放矢。

小星星妈:我们做人过日子,好的经验要告诉小孩,让他们将来不要走弯路,能够走捷径。我们还没达到的也要告诉小孩,要让小孩将来能够做到,也是帮我们完成我们的心愿。

记者:可是这么小的孩子懂这些也太早了吧。

晟晟爸:不早不早了,人家香港大富豪儿子一生出来,就拿股票和钞票当玩具了,我们是没有这个条件,有这个条件也这样做了。现在只好多带他生意场上走走,见识见识,这些东西越早培养越好。

妮妮妈:小孩子多懂一点有啥不好,不怕她懂就怕她不懂。我们妮妮要是不懂,她怎么能去拍广告。剧组里谁不说她老练,孩子老得出,我们父母也有面子,生小孩做啥,生下来就是要她争气的。

家长们:说得对,有道理。

记者:你们四家人关系这么好,看来跟教育孩子的观念相同有关吧?

佳佳妈:那是当然的,小孩是什么样家长就是什么样的。四个小孩子合得来,从小孩身上也能看出来我们家长也有共同语言,又都住在附近,自然就关系比较好。小孩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或者家里比较穷,和我们不是一个层次的,我们是不会来往的。

家长们:是啊是啊,这就叫人以群分嘛。

小星星妈:我们也教育孩子交朋友也要看人头的,要门当户对,否则就只有退步没有进步了。

记者手记

家长们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个个都非常理直气壮,因为他们没有一个觉得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另外的那个“就喜欢和美女打交道”的8岁男孩的母亲自豪地对记者说:“他爸爸35岁才结婚,37岁才生他。现在儿子知道喜欢美女,我对儿子说要把你爸爸失去的时间追回来。”而那个评价母亲衣服的女孩的父亲则说假如国家将来把女孩的法定结婚年龄定在18岁的话,他甚至希望女儿18岁就能嫁人,“找个条件好点的直接享福”。记者采访的所有这些家长的年龄从32岁到45岁,其中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事业有成,其中甚至还有一个小学老师。正因为如此,这些家长盲目地自信自己的思想是“开放”的,自己教给孩子的人生经验是“先进”的,孩子在他们的教育下肯定会“有出息”的,而在记者的眼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中的功利性严重得几乎已经到了“裸”的程度。

专家评论

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为孩子说话

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是功利化。现在有很多报道说家长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去培养孩子,实际上,追本溯源深究下去的话,他们其实是按照社会的功利需求去培养孩子的。比方说我举个例子,我们报社经常收到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姑娘写来的信,今天是给市长的一封信,明天是给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书,刚开始我们非常欢迎,觉得小姑娘视野很开阔,组织能力强,有公民责任感,就登了一两篇。结果后来越来越多。我们感到很蹊跷,一调查才知道,这些信都是卢湾区某局的领导――也就是那个小女孩的爸爸一手策划的。家长出于什么心理不言而喻。知道这个情况后,她再寄过来的东西我们基本都淡化处理了,决不能误导家长和学生:在报纸上给市长写信发号召就可以成名。

目前在国内,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家庭教育正规的引导和管理环节比较薄弱。虽然上海市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有家长学校,不过据我了解,大多是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家长,能持之以恒做下去的很少,而且没有像学校教育那样有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和考核,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而市面上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种类繁多,但都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从理论到理论,都是专家教授的鸿篇巨制,进不了普通家庭。二是某个孩子的成材个案,反映的是一种情况,一个类型,很难被推广。

“新生代”父母都是头一回当爹当娘,就这一个孩子,既没有经验,也不太可能重来,这一个就是“实验品”,就是“试用装”,所以家庭教育更是关键。我个人非常推崇:“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为孩子说话。”这就体现了一种良好沟通。我觉得理想的家庭教育状态也应当是这样的。说孩子话,就是家长要跟着孩子的发展一步步走,关心孩子在他的年龄段读的报纸,看的***书,交的朋友,想什么议论什么,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只有家长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

记者点评

大人们这样说篇3

不管是哪种情况――是陈述关于个体的事实也好,还是关于外部事件的事实也罢――主体间能够有效传递的,都只能是基于***于个体感受、感知的客观的“锚”得以陈述的事实,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自动地就会发现,当你迷路时,对方没办法“锚定”你到底在哪里,当你在表述一件事情,其他人不懂你到底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构成世界的,不是事物,而是事实;他还说,一个命题的含义就是它被核实的方法。我上面讲的,也可以算是对这两句话的诠释。

第一句话否认了大家内心里所指向的“事物”是大家交流的基础,世界不是由这样的“事物”组成的,而是由大家基于共享的编码解码系统来进行表达、信息交流的“事实(或命题)”组成的。

第二句话相当于说,一个命题是基于人际间大家都在使用的编码解码系统生成的,所以,自然地,我们也是按照这套方法去明白它的意指,我们并不是因为它使得他人可以“看”到说话者的内心所指向的“事物”才懂得它的意思的。 经济学的“自说自话”

一个人迷路了不能用合适的表述让别人找到他,这倒是个小事情,但是,如果一个人看不惯现实、但又做不到使用合适的表述来对改善现实提供有效指引,却又凭借自己高大上的理论的光环让人相信,他在做这样的事情,这就糟糕了。

我指的是:大量的大家熟悉的经济学中的词,从剥削到价格歧视,从信息不对称到市场失灵等等,如果把其深层次的逻辑结构揭示出来,在性质上与一个找不到路的人说“我就在我在的这里”没有区别,无非是,这些词让每个人都学会了这样的看似学术的表达方式。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真的在讲点什么指向现实中的行动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当大量的人――从学术圈最内核的人到多少总是受到学术圈的词汇、理论影响的公众――都变得习惯于围绕这些词来进行论证,并导致这样的讲话、论证方式已然成为常规时,这就更使得围绕这样的语言进行的论证自动地“合法化”了。

在公众看来,如果学术圈里的、写出厚厚的、自成体系的教科书的人们都这样讲话、论证,这应该不会错吧?再说了,在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发现,为了能够讲话、做一些论证,自己也不能不运用某个理论套路或运用某些理论概念,即便你就是为了反驳某些人的观念。例如,假设张三论证说这个世界存在着剥削,反驳他的李四大不了论证说不存在剥削。很少有人会想“剥削”这个词本身是否真的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事实――人际间可核实的事实。

我有个物理学的朋友,她说,你们搞社会科学的,总是很不客观,一天到晚讲些东西乱糟糟的。

虽然我得承认,这种局面多少与社会科学内在的某些特征有关系,因此也是正常的,但实际上,这种乱糟糟的背后还有一个特别深层次的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太容易陷入关于世界***像的这样一种错误想象中,即:这个世界不是由事实(facts)或命题(propositions)组成,而是由事物(things)组成,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事物是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大家就是基于这个在交流。

例如,当人们在使用“剥削”这个词时,潜在地大家都好像能够“看到”同样一个“无剥削的世界”,类似地,在使用“价格歧视”一词的时候,潜在地好像大家都对“同样的东西”意指什么有完全的共识一样,在使用“信息不对称”一词时,似乎大家都心目中有个同样的关于“信息对称了会是什么样子的***景”一样等等。但如果仔细追问的话,恰恰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锚”,大家都在使用“剥削”“价格歧视”“信息不对称”这样的词,并不代表着大家真的是在进行有效的交流。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任务在于为困在瓶子里的飞虫指出飞出去的路。当用来指涉现实的理论――注意,这些理论恰恰是建构在我们普通人容易陷入的关于世界***景的错误想象之上的,理论家对此并不比普通人更具有免***力――却充斥着根本就不能导向有效交流的概念时,这样的理论就相当于那个使得飞虫始终飞不出去的瓶子,我们就像飞虫,永远困在其中。 无意义的语言之“锚”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剥削”吧。“剥削”一词用于人际间交易的场合,当一方在交易中被认为对交易另外一方的利益有所侵占、获得了自己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时,人们此时可能会用“剥削”这个词来谈论双方的关系。“剥削”的反义词是“不剥削”。前者可以认为是对后者的偏离。显然,发明“剥削”这个词是因为人们对“不剥削”的状态有向往,希望借助于这样的概念,使偏离这种所向往的理想状态的现实受到某些约束。

不过,就像一个迷路的人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在哪里他必须以某种客观化的锚来传递信息一样,“剥削”一词要能够使用、能够指向人际间可以传递的信息,也必须有客观化的锚,使得大家不是基于每个人心目中的锚在说“张三剥削了李四”之类的话,而是大家有共同的标准来谈论现实中的一桩交易关系是否为“剥削”。有这样的标准吗?我们可以“科学地”找出 “应该的或不存在剥削的成交条件”吗?有这样的客观化的“锚”吗?

暂时地,我搁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继续进行到对于“价格歧视”概念的讨论。我会表明,它们虽然看起来毫不搭界,但在逻辑结构上却是完全的一致。

在经济学中,同样的东西在出售时如果定不同的价格,这被称为是“价格歧视”。该概念在经济学理论中最首要的用途在于对现实中企业的定价行为进行评价。

从表层语法上看,大家不会觉得价格歧视这个词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仔细追究,问:“何为同样的东西?”“谁眼中的同样?”这就麻烦了,因为:像这样的问题,只有两种答案:(1)“何为同样的”不分主体是谁――这相当于说,物品是否为同样的物品,是客观的物理事实,不以特定个体的主观感受、判断为转移;(2)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相关主体视为同样的,则就是同样的。

这两种答案可是有天壤之别。

如果是第一种答案,在逻辑上它要求外部经验对象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不会有实质性的感知差异,就像人作为生命有限的生物体,不同的个体对外部物理环境(例如,对事物的硬度、热度,对光线、时空、速度等)的感知差异可以说是可忽略不计的一样。

而如果是第二种答案的话,这意味着,我们只能从人们事实上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反推“什么是同样的”,也就是说,是靠先观察到人们对某些事物同样对待,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同样的”。相应地而言,当观察到人们对某些事物不同样对待时,我们就说,它们不是同样的。

如果是按照第二种答案,那么,理论家则除了基于观察到的人们对待事物的方式来谈论什么是同样的事物或不一样的外,他自己是不具有对现实中的人们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干预的权利的。

如果是按照第二种答案,我们自动就会觉得“价格歧视”这个概念失去了其最初发明出来的意义了。此时,我们毋宁改换成“产品分化”来谈论这个事情,即看似同样的产品逐渐地分化成不同的产品,因此价格定得有所不同。显然,“价格歧视”一词的发明者不会接受如此理解的,因为,这个概念之所以出来就是要对经验现实起到规范作用,就是要对“现实如何偏离了某种应该”进行表达。

不过这里的关键是:如果我们按照第一种答案,它必须预设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就“什么是同样的”达成了一致,或者,这个社会中的人们被强加了这样的一致,然后,我们才能说,现实中的做法是否偏离了它。但是,对于一个由不同个体的主观判断、行为所构成的社会而言,有这样的“一致”吗?

对这个问题不敏感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眼中的“同样”在其他人眼中也必然如此的人,其实也就是陷入我们之前反复提到的关于世界***景的错误的想象之中。言之凿凿地使用价格歧视的概念来对现实中的企业定价行为进行评价的人,和言之凿凿地使用剥削的概念对现实中的交易关系进行评价的人,都是如此。后者,无非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的不剥削的世界的样子也是所有人都看到的而已。

我这里只是简单地举了剥削和价格歧视的例子。这里讲的逻辑当然也适用于无数的其他的理论概念,包括社会成本、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完全合约或不完全合约理论等等。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得贴在地面、靠着摩擦力才能前行。这里,我想说,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想贴在地面前行,也不是不知道只有靠着摩擦力才能前行。

但是,问题是,他们一不注意就陷入了关于世界***景的错误想象中以至于他们只能飘浮在云端。飘浮在云端的理论不落地、不对现实造成影响也罢了,问题是,它们不会乖乖地待在云端。 “坏的分析”

浮在云端的理论一旦落地,要进入操作,必然就会遇到不同的人心目中各自的“所指”(reference)其实是不一样的问题。这是一种根本不可接受的混乱局面。为了能够操作,唯一的办法是,那个被认为可以对现实进行规范的客观的锚,由掌握了最高权力的人来确定――他说它是什么、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当然,有关的理论还必然会被用于为找到这样的根本就不存在的“锚”提供“科学的”支持,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论看起来被得到了运用,而权力也得到了来自于知识阶层的人的合法化支持。

有人说,经济学理论在今天只要能够不作恶,就已经很不错了。基于上面的理由,我非常认同这个讲法。设想,我们的理论概念大量的都是基于根本不存在的客观“锚”而立在那里的,这样理论最大的可能不是为害还能是什么呢?这样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化,带给人们的是“坏的分析”,它不仅不让现实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在其中的社会获得正确的“看”的视角,反而使他们习得坏的语言习惯,每个人都陷在自我认定的、伪客观的“锚”中,导致最终一个社会必然大量地诉诸专断的权力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上述意义上的坏的分析有三个步骤:

第一,它从直觉上具有吸引力的“每个人自己似乎都可感知到的客观的锚”出发;

第二,它基于“每个人自己似乎都可感知到的客观的锚”来为现实中偏离这个锚的存在命名――例如,称之为“剥削”,或“价格歧视”,或“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合约”、“外部性”等等;

第三,它会进一步对纠正这样的偏离的主体命名,称之为“***府”,或者“权力机构”。这三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但是,就像一卷毛线团一样,你不打开它还以为结束和开头是不同的,但一旦打开、捋顺了,你会发现,这绕的一整圈,还不都就是自己心目中的“锚”?

坏的分析在这个意义上符合个体的心理需求:但凡个体对于现实的不满,或者认为现实不够好,它都可以为你提供标签,在这个过程中你个人的主观任性会获得一种有理有据的感觉,进一步,由于它还为你提供了现成的问题解决者,个体更是觉得自己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左手是自己的不满、或愿望,换到右手,问题自动解决、个体的主观任性轻易得到满足,谁不喜欢呢?

坏的分析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不说,支撑它的一整套的飘在云端的理论本身如果不是因为有替代性的系统的理论出现,即便它再被圈内人士批评,也是难以被撼动的。这既与知识的生产变得越来越职业化、并因此使得知识生产者总体上缺乏应有的创造性而变得越来越体制化有关,也与飘在云端的理论所提供的坏的分析所具有强大的直觉上的吸引力有关。 人的理性行动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使命不是要对这个世界为什么如此作出解释,而是对其进行如其所是的描述。这也适用于经济学的理论化活动。经济学不是要找到一个自认为存在的客观的基点,基于它发明出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说辞来对观察到的世界进行解释,而是要对已然就在这里的世界提供一个“看正确”的视角、一个从内而外地对其可以获得理解的视角。“看正确”意味着,我们需要始终在语境中讲话,而不是基于一个想象的世界、以它作为基点来讲话。

“看正确”和始终“在语境中讲话”是语言能够导向有效的行动的前提――否则,语言就只能沦为自说自话的智力游戏,并且,从云端走下来还必然只能“作恶”。

好的经济学理论因为会使得人们始终“在语境中”讲话,所以,它所提供的分析一定是那种为具体语境中的行动者指出行动方向的那种分析,而不是从“我感觉世界应该如此所以,它就得如此”的那种伪分析。

这里,我讲的行动不是马克思的理论那种意义上的基于所有人都看得到的、统一的客观世界的***景而展开的行动(没有那样的世界***景,那是妄想),而是微观的个体行动者基于他可能的各种身份――一般意义上的公民、企业家、试***推动社会立法的***治企业家――等等而展开的行动,是行动者基于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嵌入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为前提的行动。

经济学理论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这样的理性行动提供分析上的帮助。这里说的“理性”不是指在个体的手段-目的框架之内进行成本-收益算计,而是指个体对于如何通过自己在人际间的行动,从而使得自己感知到的并不那么好的世界可以一点点地朝向自己更满意的方向演化有思想上的自觉。这样的理性和个体执着于心目中自认为存在的客观的锚而对世界进行谈论、进行规范是何等的不同。

在中国,我们一向把“知行合一”当作值得追求的境界。就像经济学这样的理论化工作而言,这要求我们的理论必须是那种能够帮助现实中的人们跨越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鸿沟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所提供的分析必须能够带给现实中的个体行动的方向感,否则,经济学理论提供的“知”不仅指导不了“行”,反而会永久地将人们像飞虫一样困在瓶子里。

大人们这样说篇4

做小孩真难,这只有我们这些做小孩的人才知道。大人聚在一起聊天时都说羡慕我们这些孩子成天无忧无虑。其实我们做小孩子的真的很苦,不是无忧无虑,而是多愁多虑。我们有很多事情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痛苦。不如说学习,大人能做小孩不能做等等!

最痛苦的就是学习:我们每每考完式就要看看“分”的高低,看看父母的脸色,在父母的眼力好像只有分是他们的儿子(女儿)而我们不是一样就看重我们的成绩,这点使我们伤透了心。当我们快考试的时候父母种是这样对我们说:“杨*_*,努力去考,考不好只要知道自己错在那下次考好就好了,我们不骂你。”成绩一下来,考得不好,只有一步一步慢慢回家,回到家父母微笑问成绩怎样?低下头去小声的说:“没考好。”父母的微笑这时的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就骂到,你怎么考的,考这么的差,你还有脸回来,我都没脸见你啦!!要是你说考前父母说的话,那你就等着混合双打了。如果是考好,父母就会微笑到,杨*_*好乖,真是个乖崽,明天爸爸妈妈带你去吃肯德基。这些不都说明的只有分才是他们的儿子(女儿)吗?有些父母更过分,有幅漫画描写到,一个小孩在平常时父母对他冷言冷语的,什么活动都不让他参加,当他考得100分时父母也不让他去踢球,就问那怎么才能踢球?这些父母做得实在不对,孩子考好和不考好的待遇一样,那好考要付出这么多的精力,还需要的父母的动力,可现在没了动力,只有精力,怎么行呢?那那个孩子还会学好吗?

其二:为什么大人错了却不敢于承认呢?当我们小孩在一起谈话时大人在一旁听见错了马上指出来,可大人说错话,做错事小孩都无权利去干涉吗?大人是我们的榜样呀,这怎么不让我们的心灵难以分辨好坏呢?当大人在一起吹牛时明明说错了,我们去指出来大人却说:“区区一个小屁孩知道什么,哪儿凉快那呆着去。”一下就碰到钉子,如果在背后指出大人就更雄了,就为了面子死说你错了,唉,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其三:大人为什么教我们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有个叫《关注孩子心灵感受》的漫画这样描写,当一个小孩要挪动个板凳时叫,因为实在太重叫一旁看电视的父亲帮忙,父亲就指了头上的标语上面写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挪好凳子后,父亲洗好脚了,叫孩子那去倒,可孩子走了一半又会来了,父亲气冲冲的嚷到:“怎么才做一半?”孩子也指了指标语,可父亲却怒气冲天的打了孩子。难到父母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吗?教我们这么做可会过头来又改变了主意,变得太快了!这样我们也会想父母一样教下一代,希望父母不要把坏习惯也教我们,希望父母能为我们带好头!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好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唉,“可怜天下孩子心。”希望父母对我们好一些,带个好头这样我们都会越学越好的,希望我们与父母平等,这样我才愿意将心事告诉父母。

大人们这样说篇5

呵,虽然,我们嘴上说,赶紧离开这个学校,但心里还是有些不舍,有些留念,你,周晓璐,就是这样的口是心非,我和你做同桌,经常是我先提起来要快快的离开,但说完,就忘了。

虽然,被你们欺负,但是,我们是知道的,你们在开玩笑,你,王老大,就是这样的,喜欢开玩笑,但有时候,我们是开不起玩笑的。虽然,你的哭,让我很受不了,我觉得,眼泪是无能的,只有无能的人才掉无能的眼泪

你,毕筱柔,就是这样的,可我还是和你这个,爱哭的女生玩,有时很佩服你。10秒就能掉下眼泪。

虽然,我的第一个外号是你起的,但是,我很生气,因为我好像没惹你哎!你,丁能说,就是那个给我起第一个外号的“光荣人物”呵呵。

虽然,你大大咧咧,喜欢大声说话,也喜欢亲人,不要误会,是脸,这样说,好像你是男生,但你是女生,和人闹的玩时亲女生的脸,你,南瑞,就是这样的,我的脸脸都被你亲过来了。但是,我不介意,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嘛。

虽然,你我很久没见了,但还是说说你,你呢?和你做了2年的朋友我却从来不了解你不知道你是太保守,还是不想让人了解你。你,王老吉,就是这样的,原谅我这样叫你因为,好久没叫了,怀念了,想念了。

虽然,和你闹过,也笑过,但我最深的是在公园玩的时候,那时的我们拿个席子在树下聊天天上还飘着小雨,时常有几滴雨落下,我出5元你出5元,我们几个买田螺吃,那时我们吃的都满嘴糊的都是,嘿嘿,只要是和我们一起去的都知道是谁,你,海璇。

虽然,你很胖,呵呵,不会知道你是不是全校最胖的呢?呵呵,开玩笑的,知道你不会生气,不会这么小心眼,你在我记忆里,是胖胖的,会讲笑话的,就不如说2011.5.6你写的笑话,肖玉都笑翻天了,你,沈涛,就是你。

虽然,我不想写你,可是,必须写你,因为作为同学,唉,不知道怎么说。

你,你嘛长个猪样(当然是开玩笑),你被毕筱柔整过,周晓璐,当然还有我,你的肚量(不是说吃饭)很打,不过有时人的耐心有限,说的就是你朱宇凯。

虽然,你的外号好特别,可我还是能把你的外号从第一个字连成句到最后一个字,呵呵,你呢?和王老大一样喜欢开玩笑,可是,你好像比王老大沉默多了,你,别克就是这样的别人家的坦克,很搞笑吧!

虽然,你很可爱,像懒洋洋一样,呵呵,对偶,你的招牌动作“灰太狼大叔,你愿意吃掉这么可爱的懒羊羊吗”说着用手做着动作,呵呵,你也是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对偶,就是这样,你才那么可爱……你,李羊羊(是班上的都知道是谁啊!)就是这样的。

虽然,你懂得很多,数学也学的不错,唯一一个缺点就是“没素质”哈哈哈,这是周筱柔给你说的啊!不是我起的,不要打我啊!呵呵,可能是班上的同学都知道我讲的是谁了就是,你,黄总,嘿嘿,没想到会写他,没素质……

虽热,我们很少说话,可只要一说话,就开始骂,我骂你外号,你骂我外号,呵呵,烦死了,不知道说什么了,呵呵,大头大头。。。写到这,也就最后一个人了。

虽然,你和我当过最好的朋友,也闹过,也痛过,当你说,我不是你朋友,而是酒肉朋友我的心碎了,你把我以前和你多么开心的日子都忘了,我都不去钢琴班练琴,就和你一起玩,到最后,却换来了一句“就算是朋友,也是酒肉朋友吧!”呵,钮雨斯,就是你。

大人们这样说篇6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招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大人们这样说篇7

“德性”与“好生活”

如果你思考德性、思考好生活,就会碰到这个问题: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这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总是把德性与好生活分开来。其实,德性与好生活这两个用语都不是特别确切,概念有一点点模糊。

德性这个词现在我们口语不怎么说了,说的时候可能带点嘲讽、带点反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这里我们用其比较古典的意义:一个人要有德。我并不是说有一个固定的德性概念,是确定的好生活的观念。其实我们处理这些问题时都是从大家大致上有点了解,但是又说不太清楚的概念开始的,然后通过back and forth,反复思考后,对这两个概念会更清楚一点。你可能不习惯这样去考虑问题,但我是这样来做的。

德性带来好生活之所以会是一个问题,是因为你答yes or no好像都不太好。简单地说,如果你说德性不带来好生活,那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个德性?当然你可以说德性我们就是要,管它会带来什么,的确有人就是这么想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德性带来好生活,德性越好你的日子就过得越好,这里的问题是:好像德性是带来好生活的一种手段。而且,德性如果能带来好生活的话,是不是会有这样一种想法,你赚了双份,你得了德性又得了好生活。如果你赚了双份的话,你就会想人人都想过好生活,人人都德性很高了。总之,这个问题你答yes or no,两边都不见得很好。那我们可能会想看看事实上是什么样子,但一般这种问题看事实都看不太清楚,因为什么事实都有。有的有德之人德高望重,的确过得还是挺好的,但有的有德之人就过得挺惨。反过来也是一样,有的德性特坏的人,的确恶有恶报,让我们特别高兴,但也有那种贪污了几千万,却到国外去打高尔夫过好日子的。

历史上有以德论福和以福论德,刚才我们讲的两个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说法。伦理学的理论有各种各样的,为了简便来说,有两种极端,一种极端就是苏格拉底到康德这一线是以德论福的,讲一个人只要有德性就已经幸福了,就在过好日子了,反过来你没有德性过得就不叫好生活;另外一个极端我们说是极端的功利主义,说人就是为了过好日子,那么如果说德性是一个好东西,那么德性就是为了过好日子,换句话说德性必须带来好生活。

功利主义的讲法是有点极端,不能说一个人有德就是为了过好生活。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德性的。比如说我们让孩子不要说谎要诚实,这时候家长不见得会说诚实是一种美德,告诉他这是康德说的,这是有超验来源的,所以不要说谎。事实上,家长会说撒谎不好,小孩撒那点谎家长和老师一看就看出来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你是个骗子,大家都看不起你,不跟你玩,不喜欢你。这样,家长是在拿撒谎对小孩不利来教育他。

德性就编织在你的好日子里

即使德性带来好生活,德性还是难的。比如说,勤劳就不容易,勇敢很难,正直就更难。的确,我知道我勤劳点学习,高考就能多得几分,但是坐在那好好温功课是比较苦的。一般的人是想好处但舍不得变成一个有德的人,它不仅是从功利的角度讲比较难,而且还有点冒险,德性的好处不是马上兑现。

就个人来说,什么是好日子,见仁见智。我不说高下,只讲它们之间的不同。比如说,有的人过着风风火火、花团锦簇的日子,出席风风光光的场面他觉得很好,对于有的人就不是,第二种人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整天让他出席活动、好多镜头对着他,他觉得难受,鲍鱼燕翅他不爱吃,他就喜欢在农村一住,读读书听听音乐,偶尔来两三个朋友一杯清茶,他觉得那个日子是好日子。人的确是不一样的。

德性不只是让我们获得好日子的手段,德性就编织在你的好日子里,就是好日子的一个维度。德性是良好生活的一个构成因素,不同的好生活有不同的德性来支撑,有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对,有的东西编织在一起就不对。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还不知道,但慢慢的从学习走向实践走近生活,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重视的是什么样的好日子,你重视什么样的德性,这些不是分开的事情。如果你是那种特别高洁,像妙玉一样的人,那么非要过风风火火的好日子那就是不合;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风生水起的人,你的好日子是那样一种好日子。在这样的意义上,年轻人都面临着,而我是面临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来编织自己的好生活。你需要把自己重视的德性,跟你重视的好生活更良好地编织在一起。

德性中的智性

我想说说,德性跟智性。按照刚才的说法,我们就发现德性与智性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并不是有这样一系列现成的德性然后一个叫好生活的东西与之配合,这些事情都与你个人有关,你是什么人,你重视的是什么德性,你要的好日子是什么样的好日子,这件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是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慢慢了解,而且这个了解是要通过你真正去生活进去,才能不断地更深入地对德性活动以及你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个意义上,德性是包含智性在内的。这种智性显然不是那种做数学题的智性,我们现在是站在生活之外考虑的,由每一个人和自己的生活慢慢琢磨的。当代的道德哲学理论经常把德性与智性割离开,但在希腊的伦理思想中却不是分开的。

苏格拉底得到过一个神谕“了解你自己”,苏格拉底特别重视这条神谕。亚里士多德干脆把德性分为两大类,一个叫做伦理德性,一个叫做智性的德性。从亚里士多德整个思想来看,不一定要把区分为伦理德性和智性德性,实际上亚里士多德一贯的思想上是贯穿了所有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著名的理论,“中道的理论”。比如,勇敢是一种德性,勇敢是另外两种品质中间的那个东西,一种极端是鲁莽,一种极端是懦怯,勇敢在中间,那么我们对勇敢的位置就有了一个认识。

顺便说一下,我所有讲得有意思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偷来的,但是在这点上我认为不一定要沿着亚里士多德那个角度来讲德性中的智性,我倒认为把德性中的智性与希腊人的更一般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这个更一般的观念就是希腊有限性。希腊人时时不忘,人是有限的存在,希腊人把人称为“有死者”,这个叫法就体现出希腊人念念不忘人的有限性这样一个特点。我们现代人有点忘了这个,我这样说有点让人惊奇,这是好大一个话题,我只能简单地说这个无限性的概念对于希腊人来说是一个坏的概念,到了基督教里这个无限性奉献给上帝,在基督教里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人是有限的,这里非常强调“从尘土中来,回到尘土中去”。所以像康德的伦理学说,基本上就是把人的意志力、人的德性变成一种无限的东西。

有限性对于希腊人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德性的有限性都是自然的。希腊人并不会把谁看成那么完整的人,不觉得一个人要是勇敢他就会在任何场合拍案而起,一个人要是有同情心他就会散尽家财,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认为我们都是一些可怜的凡人,只能说我比别人更多一点同情心,我比别人勇敢一点,但没想到我是一个绝对勇敢的人,是一个绝对高尚的人,他们不是这样想问题的。

德性典范

德性与好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只是手段与目的的联系,不管它怎么开始,这个德性会慢慢地编织到好生活里去。但是事情有另外一面,有德之人有时候没过上好生活,甚至连命都丢了。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好生活都有一种考虑和编织的方法,没有人是一样的,你有你最真实的德性,有你最真实的好日子,你知道自己的限度。德性在我们身上不仅不是完全平均分配的,而且跟我们整个的生活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你具有实践智慧,那么你能够在你的生活中把你所重视的德性跟你的生活编织起来。

刚才只讲不同不讲高低,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这种编织还有高低的不同,就是有些人在他的良好生活中的德性的维度是更粗壮的,我们觉得让一步日子还能过得下去的地方他的日子就过不下去。在这个意义上,他是我们在德性上的榜样,在这里特别想强调的是,他不是把德性作为绝对的东西,我只说他的尺度比我们要高,但尺度并不是无限度的。

好生活不是我们不要的东西,好像说我们要理想不要好生活一样,好生活就是我们要的东西,我们要把自己的德性编织在生活中,如果能够把好生活编织进来我们是要的,但是如果说它与我们的德性完全冲突了,那么就情愿不要,我们所说的志士仁人就是这样子的。像孔子、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智慧跟近代哲学所讲的这种理想主义完全是两码事,虽然我们需要过好生活,但也要看到有的人为了他的德性放弃了“好生活”。

大人们这样说篇8

这么两个人在外人看来完全不搭调的人,认识不久就决定闪婚,外人看来几乎形同儿戏。所以当我们俩宣布要结婚的时候,张欣那边的朋友非常不看好我们的结合。她们说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文化背景、价值观这些东西是特别重要的,而一个人价值观跟他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他走过的道路有很大的关系。她有几个朋友说,你们的婚姻最多维持半年的时间,因为在一起生活基本上是不能够避免有各种各样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冲突最厉害的就是对每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样。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我们之间确实存在这种分岐。我觉得对的事情她则觉得是不能够容忍的,我认为干净的事情她则觉得非常脏。我们的婚姻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面临着一个特别大的考验。

我们刚认识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初,要结婚了,我们商量着说买点家具吧。那时候家具市场很小,我们去的是在***事博物馆举办的家具展。逛家具展的时候,我觉得家具花花绿绿的很时尚。她看完以后说不行。我说你看结婚的时候买个大红大绿的多喜庆,她说这个家具不好。我当时在“万通”工作,特别忙,能抽出时间买家具都很不容易,但转了一上午却没买到我们都满意的家具。按照我的审美观,我无法理解这些家具为什么张欣接受不了,我说我这乡下人在北京城里买到家具不是挺好的吗?她却断然说不行。

没买到合适的家具,我们就准备离开***事博物馆,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饮料卖,在***事博物馆门口有个推着板车卖葡萄的老大爷,我们都渴了,我建议买些葡萄解渴,那葡萄摊上苍蝇特别多,我没有注意到,我们走近苍蝇“嗡”地飞走了。结果张欣说葡萄也不买了,我说这不是挺好的葡萄吗?

我说你看要买结婚家具,家具没买成;渴了说买葡萄,葡萄也没买成。这时她一下子就哭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只能赶紧安慰她。她哭着说,就是因为嫁给你,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但是我真觉得不是什么问题,北京城里面苍蝇多,乡下县城里面苍蝇更多。

婚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们一直没买家具,只有一张床、桌子和一面很古旧的穿衣镜,还是她从香港家里托运过来的。我们就买了个床垫放着,一直没有自己的床。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她只从香港买了几盏灯,而床、柜子这些东西全都没有买。

我记得最有意思的是洗热水澡,原来我们住的房子没有24小时热水,都是用煤气罐烧热水,煤气灶经常熄火,我觉得在北京生活这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她却觉得在北京这样的生活如同炼狱。因为她一直在香港,包括在英国读书,在这些地方生活得都比北京好,到北京来了以后,还一直咳嗽。基本上从我跟她认识,一直咳嗽到2011年。她一直不太适应北京的生活。

2012年夏天我们到美国去,让美国医生做了全面化验,化验之后说是过敏,是胃里面的某种气体刺激嗓子造成的过敏,尤其是吃薄荷之类的东西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气体。我这才恍然大悟。我们天天怕外面污染,就在自己家里面用花盆种薄荷,我们吃新鲜的薄荷,用新鲜的薄荷沏茶喝,所以一吃薄荷类的东西就咳嗽。医生说只要吃一点药,不要让这种气向上刺激嗓子就不咳嗽,终于在10年后治愈了咳嗽的问题。由于我们两个人在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很多矛盾和冲突,甚至是疾病。 (下转69页)

我们俩从刚认识开始,反差就非常大,矛盾也很突出。大概在我们结婚3年的时候,她远走他乡,去了英国。

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关于公司治理。我认为我治理公司的方式是对的,我原来的公司办得挺好,因为当时其他合伙人从来不参与管理,就我一个人说了算。我管理公司就是我自己把问题想清楚,给每一个人布置的事情都很具体,然后你去把这个事情做完就完事,别问为什么,去执行即可。我觉得这样比较简单,而且每一个人任务明确,时间明确。

跟张欣一起办公司后,感觉事情变得特别复杂。当时公司连10个人都不到,她强调让公司这些人都坐下来,每个人都得说,你说你的,他说他的,西方的管理思维里特别强调要说不一样的观点。她觉得如果像国内开会那样,上面领导讲一句话,下面所有人都说好,是完全没有价值的。所以这些人坐在一起,天天不干活,就在一起讨论,任何事情都得反复地讨论,讨论得我非常焦虑。我跟她说,这不是办公司的样子,办公司是一个人想清楚了,说给别人去执行。办公司跟治理国家完全是两回事,治理国家要民主,办公司就得独裁。她始终反对这一点,认为任何事情都在一起探讨,就是美国式的民主。我说公司这样探讨下去会出问题。

大人们这样说篇9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不一样的你我他》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选择。让学生明白正是不同的每个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但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本课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观察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并从学习活动中感到快乐!

【教学理念】

课标中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设计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快乐,树立信心,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本节课在教法、学法指导上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观察、体验、感悟、参与等学习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主动参与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型方法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更健康、更愉快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悟理说理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同时,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教学重点】

观察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2.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参与,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引出话题:现实生活中,有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吗?别急着回答,拿出你们桌子上的两片树叶,这些都是老师在同一棵树上摘下来的。用你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片叶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学生纷纷回答观察情况。

2.引出正题:这些叶子的大小、长短和纹理等都不一样。就像一位哲学家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孩子们你们都是不一样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不一样的你我他。(师板书:不一样的你我他)

二、指导体验,感受不同。

活动一:看绘本

比一比

1.

激趣:你们的聪明活泼吸引了我,为了奖励大家,我给大家欣赏绘本中的一组***片,你们想看吗?

2.明确要求:看绘本时要认真看,想想他们在干什么?

3.

PPT出示***片:谁能给大家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张***片?

学生根据看到的,说说。

小结:他们都在跑,却又不一样。正因为这些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的语言才会如此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有趣。

活动二:找不同

说一说

过渡:看完了跑得不一样,我们来找找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先来听听满满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她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你能学学她的样子来说说自己吗?

1.听了满满刚才的自我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她们虽然长得一样,但是性格不一样,特长也不一样。

2.接下来,我们也来学着说一说,我们来找一找你自己和同学哪儿长得不

样。活动前先听清活动要求。(PPT出示要求,指名读一读。)请同学说一说。

3.除了长相,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不一样)

4.你平时喜欢干什么?我们来聊一聊你的兴趣爱好?

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很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是与众不同的。

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每个小朋友身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本领。通过两年多的朝夕相处,我们发现咱们不仅外貌不一样,而且性格爱好也不一样,那么我们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别急着说。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活动三:画圆圈

变一变

1.激趣:有一个小圆圈看我们的课堂这么精彩,也想加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游戏,这个游戏就叫画圆圈变一变。看到这个圆圈,你想到什么呢?大家在这样的画纸上,展开想象,画一画吧。(配音乐,学生开始动脑筋,动手画画,教师巡视)

刚才老师看到大家都在积极的想,用心的画,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呢?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几位同学到讲桌前谈谈自己的画,说说自己的创意。

看一看老师带来的几幅作品和同学们的画也不一样,在同一个圆上作画,我们画的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指名回答:因为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每一幅画代表着你们与众不同的心,正因为有了不一样的你我他,才有了这个创意无限的大千世界。

总结:我们的外貌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爱好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我们还有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不同的树叶将大叔妆扮地枝繁叶茂,不一样的同学组成了我们这个班集体。我们长得不一样,每天老师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笑脸。我们为班级做得贡献不一样。你们就像这一朵朵不一样的小花,正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的班集体才这么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三、课堂总结

课后延伸

结尾:遇见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将会遇见不一样的美好的世界。那么,如何与人很好的相处呢?下节课我们将讨论这方面的有关话题。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首歌《不一样的我们》,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课堂。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你我他

外貌

性格

不一样

爱好

大人们这样说篇10

你说机遇?同龄人的历史机遇差不多。都是天上掉馅饼除外,自己低头挖坑为主。钱,李嘉诚不是最多,显然钱不是决定他成功的原因。大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一样,唯一的差别就是每个人对这个时代的感觉不一样,像大家都在同一时空,对世界的感觉不一样,这个感觉不一样就相当于看法不一样。

我第一次见王永庆,到了办公室以后,他讲了一件事情,说人一生总有一次成功机会,这个机会不是你自己创造的,而是你生活的时代给你的。但这个机会只有一次。他讲到台湾战后经济复兴,说这个机会就一次,我正好赶上了,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机会,而认为战后是一个废墟,一个人世的迷乱,一段悲惨的经历,一段含辛茹苦的故事。这是一个差别——同样的时代,他认为这是机遇,而别人却不。

很久以前,柳传志不是联想股东,没有钱,当时很多人让他改制。按照一般人来说,认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但是柳传志认为,所有的事情要拐大弯,这是他的生活态度,就是所有事情不是90度的急转弯。急转弯会翻车。所以,他说拐大弯,事情要顺着走,该得到的都会得到。

而之前,像褚时健,他对钱的态度是做了这么多事,钱应该得到。他看到钱在门口转了这么久还不进自己的口袋,就急,之后就吞了300万美金,后果大家也知道。

后来,王石开了8小时的汽车去看他,回来时买了两车橘子,说是赞助他。当时谈到对钱的态度,王石说人生就是名利,在中国你要利那就别要名,要名就不要利,因为在中国你活得好就是对别人的摧残。所以王石说,在商场,我决定要名不要利。于是他做了职业经理人。他的工资在前年以前还不如我们公司经理,但是他们创造的利润是我们五倍以上。他离钱的距离很远。

在这些成功商人的背后,他们对于钱的看法、对于生活态度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和普通人不一样认识——大家都在抓钱的时候,他们刻意或者自然地与钱保持距离。他们对中国社会有种看法,知道在中国社会,应该跟外部世界保持距离,也就是你的存在最好能够让大家舒服。

一个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76岁,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我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会缓缓过来,然后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然后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他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

但是我非常感动的是,我们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在门口待着,然后给我们发名片,这已经出乎我们意料——就是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一样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否则怎么站呢?

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又为大家舒服。最后让李先生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和大家见面,后来大家让他讲,他说我就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然后看着几个老外,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来接纳他、欢迎他。之后我们就吃饭。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我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先生起来了,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后来,我发现他们安排李先生在一个桌子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这就是他追求无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一个成功的人对生活的态度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点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李先生不一样,他要追求无我,建立自我同时要追求无我。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对钱的看法,对人生,对周围世界怎么相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人们这样说10篇

学习

学期教师个人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学期教师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学期个人总结教师,英语教师学期个人总结精辟简短。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去年下半年我向学区***支部递交了入***申请书,所以这一学期来我都是以***员的要求来约束自

学习

班训口号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班训口号10篇,内容包括班训口号大全及答案,班训口号大全励志。2.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团结进取争创一流3.铁血一连彰显***颜;不畏艰险一往无前4.硬骨二连势必争先英勇顽强一往无前5.烈日骄阳铸造精钢劈波斩浪唯我最强6.天骄十

学习

网球拍的选择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网球拍的选择10篇,内容包括网球拍的选择方法,网球拍初学者入门推荐300g。标准的球手年龄和球拍长度的搭配如下所示,但在挑选的时候也应该考虑一些额外因素从而进行调整。如果一个8岁的儿童长了10岁儿童的个头,他就应该选择10

学习

保险年终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年终总结,内容包括保险年终总结大全,保险行业年终总结。20__年我街道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指标任务是(详细数据等待上级部门下达):(一)城镇新增就业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动态率%,

学习

百家讲坛弟子规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百家讲坛弟子规10篇,内容包括百家讲坛弟子规全文全集,弟子规百家讲坛10。“精英”一词是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而“文化精英”是专指那些受过

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

学习

三节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三节约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节约零用钱,节约用电三年级手抄报。其次,要把节约的理念贯之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并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证。在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现增收节支、降本增效,这个节约的空

学习

放浪记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放浪记10篇,内容包括放浪记阅读,放浪记合集。记者特地走近长沙流浪者,体会他们最真实的世界。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受助人员……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城市生

学习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看云识天气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看云识天的天气谚语,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大全有哪些呢。3.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4.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5.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6.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7.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8.云吃雾

学习

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100个字,有关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4、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5、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学习

明天放假吗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明天放假吗10篇,内容包括明天高中放假吗,明天孩子放假吗。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它无不在工作。这么多年,这没有任何一个假日。难道,它不知道累吗?紧张,激动,悲哀,高兴,它无不跳的更厉害。每逢这种情况,它节奏便又增强了些。难道,它也懂得

学习

助人为乐的谚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助人为乐的谚语10篇,内容包括助人为乐的谚语和名言简短,助人为乐的谚语和名言。3、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4、花要叶扶,人要人帮。5、每有患急,先人后己。6、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学习

我怀念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怀念10篇,内容包括回忆文章100篇,一代人的回忆100篇。我怀念的是一起白日做梦,我怀念的是那年樱花盛开。记忆里岁月斑驳了谁的年华。巴赫的交响乐还在耳边轻响。记得那天,白色抹满全身,鼻间充盈着奶油香甜的气息,只是,身旁却没

学习

空间留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空间留言10篇,内容包括空间个性留言集锦15篇,空间留言版。4、花开有花开的风情,花落有花落的韵致,月出有月出的光华,月落有月落的情怀,成功有成功的欣喜,失败有失败的益处,只愿你有一颗平静的心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5、点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