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的意思10篇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统治者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起个题目。

③看***,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的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2

一、怀想、记录和见证

诗意的获得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但仅凭想象力的写作,也可以就是一堆天马行空的语言残渣,抽去了花哨的修辞,我们从诗里到底能得到什么?面对这一问题,或许不少诗人和读者都曾有过困惑,但如何解决,至今依然是个未知数。所有诗歌的想象要真正生动有力,它必须得像人一样有血肉之躯,那样方可鲜活起来,也更富有立体感,否则,无细节支撑的想象只能是扁平的,无力的,可给我们视觉之见,但无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之所以有如此感言,实在是因当下不少诗人有着太多仅凭想象就睥睨一切的傲气,没有与现实经验的有效对接,那样的想象力写作是走不远的。为此,我才看重一些诗人在日常生活与行走中完成的诗意转换,那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懈的精神关注,也即时常保持一种观与思的状态,方可将被多数人忽略的俗世生活提炼成富有思想寄托的真诚之言。诗人在感知时代的微妙变化时,他需要调动自己敏感的天性,那样视野才会放开,眼光才更趋专注,笔底文字才可起波澜。这种精神实践给诗人的是一种反作用力,而提醒给读者的,则是透过文字表象解读内在人文精神的自觉。谭仲池带着行动感的写作,除了在应证诗歌的抒情本质之外,其文字的确是带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无论是见闻的记录,还是怀古的凭吊,我们皆可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敞开胸怀接纳世界的宏阔愿景。他越过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写作,运思于现场,下笔即含磅礴气势。所以,其诗有魂魄,也见重量。

将行走变成诗性文字,可能门槛并不高,而一旦用双脚丈量的距离要达到某种精神的宽度时,就需要诗人注入独特的情思。境界如要让人有信任感,姿态不是决定因素,文字本身才是王道,或轻逸,或厚重,或推陈出新,或锦上添花。诗人写长城:“今天我来了/就站立在残留的城墙前/是站在历史烽火的岁月台阶上/头上正燃烧着炽烈的太阳火焰/脚下的骆驼草 砾石/沙粒都在急促地呼吸//从它们的生命气息里/我听到了遥远古战场/铁马和将士的呐喊/我感受到了秦月汉关的寒冷悲伤/还有戈壁对春风/对雨雪的深情渴望//很多时候 跋涉在风霜雨雪里/更觉得磨难 承担与坚毅/在铸炼我的成熟 勇敢 坚强/可此时 望不尽的苍茫 沙漠 滚动/已让我感触到了/从未有过的渺小 狭隘和惆怅……”(《汉长城之叹》)由景及人,最终落脚到反思自我,这是诗情延伸的智慧之音。他写耳中的王屋山:“我听到清泉在石缝里弹琴/唤醒了李白的梦/他兴奋地与仙女一同扫落花/然后便挥笔/在山顶的石头上写诗”(《王屋山》),这是由景观进入幻想的世界,浪漫的画卷在奇思妙想里徐徐展开,一条通往王屋山的遐想之路就此联结上了诗情画意的氛围。他写秦皇岛看海:“伫立海岸 任海风/轻抚我脑海里的江南风景/和衣袖里带来的湘江之滨/新柳的翠绿/大雁又开始南飞/头顶上的天空依然用寒冷的语言/给我讲述大海的苍茫 古典 遥远//尘世和大自然的颠簸 默契 繁衍/让山海 土地 古寺和飞鸟/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和神话/本不存在的仙山和长生草/都让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四次扬帆拜海 始终没有/找到去蓬莱的路……”(《秦皇岛怀想》)这是由景联想到了历史和人物,没有人陪衬的风景是自然的,而加入了历史人物的景观,也就带上了人文色彩,诗意也由此开始。这些行走于现场的细节,在经验的转化中获得了某种情感认同,诗思的触景生情也就理所当然了。

诗人之所以专注于那些带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或者即便是自然之景,诗人也要在诗中为其赋予人文色彩,这不是一种美学惯性使然,更大的可能则是诗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于常人,他所持守的观念和站立的高度,都决定了其要挖掘行走的自然之景中更为内在的精神。比如诗人在观杜甫草堂时,一开始并未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移步换景,让色彩进入我们的眼帘:“疏雨如丝/打湿了花溪的曲径/出墙的修篁 撑开绿色帐篷/轻滴着晶莹的水珠”,此后才有诗人自己的参与,他将自我置于景观中,切身感受历史古迹所承载的厚重。“柴门敞开着/野石上雕刻的文字 睁着眼睛/细数地上脚印的深浅/在感知心灵的颤动//茅屋在凝重的雨雾里喘息/枯萎的野草编织的屋盖/不朽的门柱 寂寞站立的书柜/却仿佛在等主人归来//主人去了何方/我问曾经栖息诗歌 太阳的木床/我问秋风吹破的窗帘/我问清夜徘徊院庭的月光//诗人的心没有被花影陶醉/诗人的情不曾在酒杯前淡忘/诗人的血伴着冻死骨哭泣/诗人的泪几度望断天边归雁/诗真人当哭/草堂春不尽/点点滴滴游人意/怅然睹物不思归//我站在草屋前庭唤一声/碧水绕园起翠微/我扶着门木楣 朝远望/人世多么需要为百姓鼓与呼的好诗人//呵 天地如梦/诗心如月/草堂如云/丹花如灯”(《杜甫草堂》)。诗人以杜甫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总结入诗,试***展现诗圣的人格和诗品,其魅力随着诗人情感的铺垫而逐步提升乃至定格,这种诗性的行走与驻足,真实可感,诗心与诗魂融合在了一起,隐秘之困也逐渐得以解开。

与《杜甫草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诗人对欧阳修的怀想。他通过拜谒欧阳修祠,又找到了另一种行走之诗的书写维度。“康熙 乾隆用袖中的锦绣山水/曾经给这个书生写诗/诗刻在历史天空的愁云苦雨中/石碑便变得苍老/就连自己的身影也已经模糊//我在祠堂的走廊徘徊/想听墙边蟋蟀和老砖的低语/弯曲的幽径从后山的森林走来/拖着一条被岁月坎坷撞伤的木船/停泊在我的怅惘里//别惊忧老人的思绪/苏醒的石砚在案头轻吟/我知道墨写的字有血有胆/也有灵魂 你听桌上的茶壶里/正传来灯光与黑暗对话的声音”(《欧阳修祠》)。这样的写法看似古典,其实诗人在诗中渗透进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现代感,那些心理抒发不是一般的独白或倾诉,而是带着力量感的审视之言。尤其是诗的最后,思绪飘出了祠堂,与更广阔的天地接续,既有庄严的仪式感,更让诗歌达至了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标高。

除此之外,像《大明寺幽思》《瘦西湖》《布达拉宫》《雅丹地貌的梦境》等诗作,都是谭仲池行走与凭吊的记录,这是诗人进行文化传承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当下时代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留给了我们更多诗性的想象空间,也让我们知道俗世的名利相比于那些历经千万年的不朽之景,又是多么渺小和无足观。从这个角度来说,谭仲池的行走书写是在为山水大地立传,也是在给人文古迹作注脚。当他的行走构成一种体系时,就不是散乱的旅行日记,而是在见闻感知中嵌入了哲思,让历史也获得了现实感。他不仅是作文字的记录,而是让这记录有着更多延伸的意义和价值,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的人文思索,这也是进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另一条通道。

二、乡愁的体验与诗韵

谭仲池的行走和记录,是他抒发诗情的见证,更是其感受世界和理解乡愁的重要方式。而乡愁,是诗人诗歌写作的关键词,也是我们理解其人其诗的入口。他笔下的乡愁不是狭义的思乡之愁,不是异乡人流浪在外的孤独之情,而是更为广义的对中华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的爱与依恋。在关于乡愁主题的每一首诗里,谭仲池都以博爱之胸怀容纳自然风光和历史气韵,但字里行间隐隐的又有着怀旧的淡淡忧伤,有一种不舍的意味蕴藏其中,体现出了诗人在这个时代对过去简单和纯粹生活的怀念之意。

诗人热爱生活,因此下笔皆直抒胸臆,几乎不绕舌,也不以隐喻的拐弯抹角来刻意营造晦涩之境。在对乡野生活的回忆中,诗人放下身段,以平视的姿态书写他眼中的所见之物事,不虚饰,不夸张,平实朴素的笔调能呈现出高洁的诗意与永恒的人性之美。在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文字的推动,都离不开情绪流的激活,可能很多诗就是在情绪的激发之下一气呵成,往往容不得诗人有更多字斟句酌的打磨,因此,诗人的话语方式一直是散文化的,真正讲究直白其心。在诸多表达宁静氛围的诗作中,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轻与重的较量中为乡愁书写赋予了一种必然的张力。这是他乡愁诗的亮色:不过分低沉,即便是有失去的困惑,最后也不会落于失意和绝望上,诗人仍然是从容应对,以期获得改变的机遇。

在大气象的书写中,谭仲池一般是先勾勒出大致结构与模糊画面,然后再将其精细化,所有的意象和词语都要在其自然安排下归位、定格。比如,他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切入口,罗列了自我和他者所能记起的各种乡愁意绪,“乡愁 是祖祖辈辈的回忆/是沉默无语的老屋/是挂在枝头的红樱桃/是窗外雨打芭蕉的眷恋//乡愁 是父母带着儿女走过的小路/是幼时上学读的第一本书/是爬在篱笆上吹响喇叭的牵牛花/是从手中飞向云霄的纸风筝//乡愁 还是门前那座山 那条河/那株柳 那座坟 那块石/那汪塘 那口井 那丛修竹/和小狗小猫亲切的呼叫”,这样的罗列会将我们带向远方,而所有的乡愁此时都可能内化为我们心间的怅惘和幽思。就如同诗人在诗的最后点题所概括:“乡愁 是苦涩 酸楚 甘甜/乡愁 是清澄 透明 纤秀/乡愁 是古琴 箫声 棋盘/乡愁 是祖国母亲的秀发 眼波 小夜曲”(《南水北调话乡愁》),乡愁至此变成了一种格调,一种促使我们记住的感受和认知。诗人以回忆的方式细数了人生流转的各种可能,其实这才是乡愁的本质。

由此,诗人才会提醒自己和更多的人“记住乡愁”,它是我们保留自我最好的方式,这是心灵秘密,也是化不开的一种怀思情结。“我知道 屋檐下挂着的红辣椒/水缸里盛满的山泉/家门口池塘传来的鸭叫/碗里飘出的团年饭的酒香/那都是我童年点点滴滴的甜蜜/幼时念念难忘的歌谣//我终于 背起行囊走进了摩天高楼/走进了灰暗与云彩对话的时空/脚下街道纵横不断的车流/载着喧嚣和浮华在奔跑/夜晚窗外 闪烁的霓虹灯光/早已赶走了我眼前萤火虫宁静的岁月/我的心里 逐渐变得空荡和落寞/我的眼前 没有了绿色和清澈/在再也闻不到泥土草味的日子里/我的头发也开始稀疏和飞霜/那座在风雨中走过的石拱桥/那块曾滴着相思雨的青瓦片/那棵亮着红灯笼的樱桃树/那支在牛背上吹响的牧笛/已然变成了我深深的眷恋/无边的惆怅”。在这种对比式的书写中,过去的美好虽历历在目,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变化的不仅是岁月流逝的沧桑,还有人在现代社会的孤寂和落寞,这一切都指向了对乡愁的重新发现:“那是我剪不断的乡愁啊/你是父亲给我翻开的蜡黄书页/母亲手中长年发温的针线/也是奶奶纺车的缠绵叮嘱/也是爷爷棋盘上睿智的目光//那是我终身守望的乡愁啊/你是我古老乡村最珍贵的记忆/我的幼时心灵最温馨的回望/也是我生命旅途最初的火把/也是我心底深处最难舍的感伤//乡愁 在滋养人类生命的血脉/乡愁 在恒久书写古今天地人的奥秘/没有乡愁 会失去我们所有的寄托/记住乡愁 世界永远年轻 和谐 美丽/留一分淡淡的乡愁在心中/常有一片浓浓的青葱在眼前”(《记住乡愁》)。诗人从集体主义的乡愁转向对个体自我乡愁的探究,这样的文字显得更真实,更接地气。尽管诗句最后的升华,似有拔高之嫌,但也不无内心对岁月流逝的慨叹与感喟。

除了现实中的乡愁,诗人也有他想象中的乡愁,那种虚构是浪漫主义的温情展示,也是这片土地可入诗的古老命题。“青蛙瞪着大眼不再敲鼓/蟋蟀将着触角不再跳跃/小鸟收拢了翅膀/站在绿枝上沉默/月光洒在蔗林里/泥土是绿的 绿色的蔗笛在吹奏着//我是蔗地的主人/在把甜蜜收割/从绿色的海洋深处/拔出支支欢乐的歌//在那些霜色的日子/父亲支撑不住困乏的身子/弯曲成一支苦闷的辛酸曲/倒在蔗地的一角 从此/留给我一支忧伤浮沉的歌//我也有了儿子/今宵 他正在蔗林卧着/我陪他折一支蔗笛/他用小嘴巴吻着/一支甜甜的歌/拉开了他金色童年的帷幕//父亲 你该笑了吧/在我们世代耕耘的土地上/如今 长出了千支万支甜美的歌/歌声捎着新生活的芬芳/正飞向月光照耀的每一个角落”(《月光里的笛声》)。初读这首诗,我很快想到了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似乎带有***治抒情诗味道。其实,它只是一幅诗人勾勒出的遥远的风情画,和那种浓郁的乡愁比起来,这样的风情画更是倾注了淡淡的思乡意绪,直入心脾,也沁人肺腑。

谭仲池的乡愁书写里,虽然给人的感觉总是向上的,但也藏有隐蔽的忧思,那是诗人将自己置于其中,用心在感受,用力在书写,当用情至深或用力至强时,一种生命力得以在字词间落实。风景可能会慢慢消逝,瞬间的感动也易速朽,唯独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那一道道符码,能穿透单调的线性时间之墙,而成就一段古今佳话,一种人文魅力。因此,记录不仅是诗之常态,它也是诗的伦理和道义。诗之美感的获得,在于诗人用心去捕捉那现实世界里每一个值得存留的记忆瞬间,包括悲欢爱恨与离愁别绪,那是诗人永恒的乡愁母题。

像诗人的《故乡的湖》《边城》《水之乡音》《大山的琴弦》等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乡愁之诗。当然,这诗与思的起承转合在诗人这里已逐渐臻至化境,他在一种自如的表达里,以散文化的笔法留存了所有关于乡愁的体验,却又将诗意在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里不断推至更理性、智慧的境界。

三、现实之思对接传统之美

真正的乡愁书写,能让诗人用情投入,以魂入诗,这样的写作一定是本色的。谭仲池的诗歌美学,可能不是一味地追求先锋与前卫,他就是坚守传统浪漫主义的抒情,带着自己所钟情的怀古之意,这也是同一代诗人的诗学风貌。他诗歌里的“大”,一方面是公共层面的抒情,另一方面,他所要寻求的文学味道皆趋于昂扬,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色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诗人何以热衷于大词与大意象,以及怎样处理大转型年代的社会疑难问题。有时,当浪漫主义诗情勃发,诗人一般就借助于传统文化和古典修辞,以此抵达一种美妙超然的境界。

以境界为上,这本是古典诗词的追求,谭仲池虽写新诗,然而,他的审美相对来说还是趋近传统,且是古典传统中的豪放派。我们读他的诗作,皆能快速地感触到他用词和表达的激昂,温润中透出风度,和谐里带着深沉。这一切都可能缘于诗人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人文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诗学直觉的实践。他常在诗中化用经典诗词名句,这种嫁接和转化仍然建立在诗写的现代性上,传统只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借鉴的文学来历,诗人清楚此点后,就可以拓展创新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去寻求现实和传统碰撞、对接的那种丰富性与时空感。

在谭仲池的诗歌中,他或多或少地在翻新古典的基础上肯定诗的突围与变革,尤其是在憧憬中对梦想气质的守护,更加深了诗人对传统认知的自觉。一首《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就是向传统和古典的致敬之作。诗人用词抒情皆在于力道,化古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古意对接当下,以当下引出传统,传统是我们需要回归之处,那是一片丰饶的资源。“盛夏的风 从烟波浩淼的湖面/荡起一片清凉 冰轮浮在波浪上沉思/在用圣洁和宁静梳理我的思绪/把帆影和渔火/一齐引向 古楼灯笼的光影里/我沿着清辉搭起的浪桥/去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把汨罗江紧紧地搂在怀中/朝着遥远的苍穹呼唤/归来哟 哀民生之多艰/九死而不悔 上下求索的诗人啊/你《离骚》的热血情肠/融化了多少世纪的悲凉。”诗人以大气的开场白接续了屈原的风骨,对浪漫主义诗思的强调与实践,似乎让他走出了一条“天问”式的新路。接下来,顺着屈原开创的浪漫之风而流露了另一种异样的诗性格调:“站在岸边 我又看见孤舟上/杜甫支撑着消瘦的影子/在凌波放歌/把满腔的酸楚/倒下江中起伏的惆怅/高举着酒杯 泼一地胆汁的李白/以楚狂人的风流 面对君山挥手/让诗心植入远古湘竹的泪斑/最是范仲淹读懂了洞庭湖的云气/浪涌 肝胆 文心 才用自己的血性/写下流传千古的绝妙华章”,唐宋诗文大家们皆悉数登场,为诗人的书写营造氛围,生动、雅致而不乏精彩和神韵。诗人似从想象中走出来了,进入到了另一片诗意的开阔地,在诸多典故与史实的交叉融合中,出示了别样的旷达之感。“苍生忧乐 人世进退/庙堂江河 君民社稷/一草一木 一石一花/无不怆然如静影/无不坦荡如沉璧/字字句句似照天火焰/驱散尘土 抑扬丽韵/若行云排空 尽卷雄风/鬼神为之哭泣/天地为之动容/江色澄明初见月/日夜乾坤壮忠魂/今宵 我欲问巴陵胜状/可是当年情怀 是否仍能/窥看滕子京的勤勉守望/沐一川暮雪 任清风月白盈袖/满月缤纷拂路 听渔歌互答……”古意流淌,古风荡漾,大开大阖,纵横捭阖,这种回归梦想式的写法,确有激扬文字的大气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诗人的谭仲池也不例外。他走过华夏的很多名山大川,也观过不少历史遗迹,它们正属于诗的选择,气质相联,血脉相通。古往今来,对于山水诗情的主题,世代皆有人吟过,写过,体悟过,传诵过。谭仲池在书写这方面主题时,也习惯性地嵌入历史细节,以增加诗的厚重气质。比如,他写水与诗歌的自然交融时,思绪自然地飘向了历史现场,传统与古典之美也就翩然而至:“秦观也惊叹郴山的深邃温柔/停泊在津渡的乃声/又撞伤了湘女弱小的肩膀/原本布满愁云的江面/泛起了暮雪风寒/蓑笠翁把钓竿 横在脚下/在细数孤雁鸣落的秋声/就看见柳公酿制的蛇酒/竟洗瘦了小巷深处的兰草//灵渠流着秦始皇的沉吟/唤醒了漓湘两江的惆怅/一条又一条无语的小溪/在凝重和葱郁的岁月中穿行/去抒写天地人和的妙章……”(《水与诗之美灵》)这就是一幅生动的古典画卷,只不过诗人将其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能少了些视觉效果,但更多了与历史对话的人文底气。

现实与传统的对接,就是依赖于一种底气,这是诗性的底气,会让诗歌不至于太偏离人文中心,而滑向不知所云与晦涩难懂。在浩瀚的古文明中,诗人只是撷取那自由的一脉,它可能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但仅以此佐味笔下的文字,也会让大气的书写得以出彩,让诗歌的表达保持修辞难度与美学风采。谭仲池曾为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写过一首诗,那集束性的演示中,更透出了诗人的古典素养,这不仅是诗词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他在写湖北时,抓住黄鹤楼这一能代表武汉的标志性建筑,生发出了更多精彩的诗思:“如果我能遇见黄鹤/我想与它谈论天地 人伦古今/如果它问我家乡的气候还如火炉/天空的雾霾还如当初吗/我会颤抖着沉默/不能让黄鹤失望太多”(《湖北黄鹤楼》)。这一带有民间色彩的古代神话想象,却在诗人笔下引出了现代性的追问与反思,这可能正是诗歌书写在当下所应获得的古典情怀。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3

谭仲池的短诗与长诗风格差异较大,他似乎在有意进行某种分工,长诗侧重重大题材、宏大叙事,而短诗则主要书写日常、生活化、个体性的题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他的长诗与短诗风格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分野,短诗写得较为活泼、生动、自然,于寻常处见新奇,颇有意趣。如果说他的长诗更多是写“大我”的话,他的短诗则主要是在写“小我”,他更多是以一个普通人来写身边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轻松、有趣,颇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逐渐疏远、淡漠,种种现代科技的便利反而阻隔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人类变成了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温室里的花朵”,感受力、“免***力”都急剧下降,这大概也是一种“现代病”。而在谭仲池这里却没有这一问题,他的诗很大一部分便是写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游历山水、春夏秋冬、晨昏雨雪、一草一木,每每成为他诗歌书写的对象,有着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意味,其主体态度也是平和安宁、怡然自得的。在《花月》中,他写道:“月下花影/花影映月/花月春宵恋情切//莫怨鸟啼蛙闹/吵醒了/多情的夜//河湾摇过送肥的扁舟/望吐金的时节/水中蹦出一轮圆月”,全诗颇具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但其语言、其形式又是现代的,处理和结合得非常好。在《雨》中写,他如此写“雨”:“悠悠地飘洒/在绿叶青枝上轻轻亲吻/把你美丽的梦/绽开在湿润的初春//我撑着一柄旧伞/走过寂寞的篱笆/弯腰拾起一串/青春的泪痕”,这里面同样也有一种古典诗的意境,亦有戴望舒《雨巷》之神采,余韵悠长。诸如此类的书写有很多,“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谭仲池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即在于,他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他善于发现、捕捉生活、自然中的美,哪怕是眼前身边的寻常事物,经他的观照也能见出另外一种状貌,打开新的诗意空间:

夏之夜,轻轻的歌吟/托起一个银色的故事//满树的青光,泻在窗台上/照耀一抹苦涩的笑//真想生出双翼/飞出浩瀚的时空/把一颗渴望的心/播进荒芜的土地

――《蝉鸣》

照耀着凝固的石影/照耀着宁静/照耀着碧绿/照耀着骏马和风尘/一夜复一夜/款款来去/让圣洁的炽热和温柔/从心底流出

――《塞外月》

木船在悠扬的琴声里/摇晃/桨叶划破水中柳姿的绿梦/缠绵的小曲/在波浪上飘飞/坐在水边的栏杆下品茶/肩上扛着桥影/脚下流着柔情/从远方捎来的尘土和疲倦/会在水镇的风里/沉淀成明日的风景

――《木船》

谭仲池的诗有很多是游历诗,这其中一部分是自然景观,更多的则是人文景观,他对人文景观的观照更见其情怀与境界。通过对这些历史古迹、人文景点的书写,他往往发幽古之思、辨文明之路,能够在古、今、中、外的坐标体系中进行复杂的文化观照与思考,作品的内涵非常丰富。他的诗所写的景点,有聂耳墓、华清池、大雁塔、杜甫草堂、妈祖庙、炎帝陵、岳麓山、沈从文故宅等,也有国外的如莱茵河、歌德故宅、贝多芬故宅、科隆教堂、海德堡古城堡、泰姬陵、普希金故居、赫尔辛基岩石教堂、哥本哈根美人鱼雕塑等,景点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之写作主体宽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深沉而多元的关切,两者形成了一种化学反应般的遇合,往往能够由此及彼、抚今追昔、互相生发,很有张力。在《世博会》中,充满了对“前现代”与“现代”的反思:“世界有时变小 变玲珑 变妩媚/整个大自然的梦想 神奇 壮美 诗意/都一齐在这里汇聚/萧萧铁马驰过的古道夕阳/已化作锦绣楼台的灯笼/彝族山寨黑夜的火把/已点燃古老大地上的七彩星光//不要再说文明现代的生活离我们有多远/不要再问山外的世界有多精彩/这剪不尽的眼前风景/是载着今天的春城驶向明天灿烂岁月的火车”。而《杜甫草堂》中,既写了对作为个体的诗人杜甫的,同时也是普遍性的、对天下诗人的一种认同与期许:“诗人的心没有被花影陶醉/诗人的情不曾在西窗徘徊/诗人的血伴着冻死骨流泣/诗人的泪望断天边归雁/诗人的笑不闻寒士风雨苦/诗人的歌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是诗真人当哭/道是草堂春不尽/点点秋色缕缕虫鸣/依然润物无限意/碧水绕园不复回/湖边兰草翠微微”。如此的诗写都可谓小中见大,具象中见普遍,有限中见无限。

谭仲池的诗有较强的抒情性,情感表达细腻、沉静、柔和,睹物思人、借景抒情,看似并不用力,却有丰富的情感容量。《桃花》中写道:“这般纤细、淡雅/染一袭殷红的霞晖/是太多太重的炽情/把你燃烧得如此璀瑰/你说,记忆永远青翠/相知的歌仍在唇边徘徊/为了找回弦上失落的那个音符/浪迹天涯也无怨无悔”。《柳湖》中则写道:“一湖涟漪/荡绿了/十里柳堤//弯弯银镰/勾住了/春光万缕//刈青姑娘数柳叶/夹一片知心话/留在柳湖里”,分别是借客观外物“桃花”与“柳树”而写个人的情感记忆,可谓异曲同工。《春思》中写道:“那年,我们在山城相见/枝头的花朵/燃烧着殷红的火焰/你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愿低头走过小巷弯曲的石板路//今日,我们天各一方/屋边的竹林/涂染着浓重的绿色/尾梢在风里拥抱阳光的温暖/落叶在地上守着枯黄的寂寞/远方的人啊”,朦胧的情愫,欲言又止,欲语还休,真挚而深沉,有一种古典之美在其中。写给爱人、恋人的诗以情感之“美”动人,写给亲人的诗则以伦理之“善”感人,他写给父亲、母亲、儿子、孙女的诗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如此写《母亲的梳子》:“在我向远方跋涉的日子/母亲沉默着/含着眷恋的泪光也走了/我无法再唤回她的背影/给我梳理被旅途尘风/吹乱的头发//早晨醒来,凝望着母亲/搁在古铜色樟木桌上的梳子/我看见窗格上闪过一双慈祥的眼睛/母亲那双不知疲倦的手/正晃动在春天的青青菜叶间”。他如此写《永远的父亲》:“他拉得一手好二胡/悠扬的琴声曾唤醒荒村的黎明/犁铧在寒风里破开冻土/牛儿在春野上咀嚼阳光/青鸟在烈日下呼唤丰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乡邻围着父亲听他讲《三国》/孩童们缠着父亲听他说《西游》/哪家有了红白喜事和庆贺生日/都少不了请他书写贺词、对联”,在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回忆中表达着深沉、沉痛的感情。而《我和小孙女》则充满了童趣,轻松诙谐:“一天 我家来了一个与孙女同龄的小男孩/小男孩的后脑勺留了一撮小头发/这是一抹象征聪明伶俐的头发/小孙女惊奇地望着这一撮头发/突然 她跑到我身边说/爷爷 小弟弟的头上长了小胡子”。此种书写中情感的表达温和、细腻、隽永,将情感之真、伦理之善、艺术之美进行了较好的结合。

总体来看,谭仲池的诸多短诗有一种古典主义的倾向,体现着一种“乡愁”。这种乡愁既是现实的、地理意义上的乡愁,也是精神、文化意义上的乡愁。他的诗娓娓道来、心有所依,有一种淡淡的、似无还有、似有还无的忧伤,如其《望月》中所写:“淡淡的夜,沉沉的时光/墨绿色的竹盖上/浮着一把弯角镰//在轻轻地收割/梦的幽远,梦的迷茫/心的船在晚风里飘荡/哪儿是停泊的岸/竹盖上的镰影啊/可割得断眼前那片忧伤”。这种“忧伤”在谭仲池的诗中其实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它有时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却是内在的、挥之不去的,这构成了其诗歌的一种独特气质,也保证了其诗歌写作的情感内涵。《山里望月》所写,也包含这种“忧伤”,同时也体现着一种“乡愁”:“梦,依然是湿润而美丽的梦/人生的橹,却这样摇摇晃晃/山间月,定不是那搁浅的船吧/不然,真会把我的心撞伤……”《竹筏》中写道:“像绿色的小溪/流出大围山的怀抱/带着大山对未来的向往/向着建设工地纵情奔跑//河岸筒车吹一曲笛声/深山鸟雀赠几串问好/太阳站在高山顶上/送它离别玫瑰色的山坳……”这里面同样有一种“离别―归来”的模式,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忧伤”。作为诗人的谭仲池,他的心是沉静、安闲的,他在寻找着日常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他抵抗着世俗的喧嚣与浮华,而思考、探寻着生活的本质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正如其在《幽谷月光》中所写:

我在城堡的岩道口***

心在体味僧敲月下门的情境

任没有喧闹和尘染的轻风

一次又一次

洗礼我浮躁和困惑的灵魂

谭仲池有许多宏大叙事的长诗作品,他在长诗方面所倾注的心力大概比短诗要更多,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大。这些宏大叙事的作品多为重大题材,关涉的是民族、国家、历史、未来、战争、和平、发展等的宏大议题,风格上也是以大气磅礴、大开大合、雄浑壮阔为主。对这种宏大叙事的题材有的人评价不高,认为它是外在的、外生于诗歌的,比较主流、离***治比较近,等等。 当今的宏大叙事的诗歌确实存在很不少的问题,但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细致的辨析,更不应该一棍子打死。比如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不需要宏大叙事,宏大叙事的存在还有没有其意义与合法性?显然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论什么时候都是需要有人关注这些社会的主流、宏大的问题的,它是人的社会生活不可分离的、重要的一部分,不应该受到忽略。宏大叙事在历史上有其合法性与必要性,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产生了若干的弊端,而对于当下而言,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的时代需要有什么样的宏大叙事的问题,是宏大叙事的作品写得好不好、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在这方面谭仲池作出了自己不无独特性的探索,他的长诗作品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回应了当今时代的若干重大关切。

《敬礼,以生命的名义》是写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在书的自序中,他自述,地震发生后自己“每天都读报、剪报、写诗。写心中的悲情,心中的震撼,心中的感动,心中的振奋,心中的祈祷,心中的思考,心中的祝福!就这样写着,写了一大本。这本名叫《敬礼,以生命的名义》的诗集初稿上滴下了我的眼泪,那是我一生中真正的诗的心声。这心声是带泪带血,沉重而理性的。我要将它们编织成一首悲歌唱给汶川灾区的父老乡亲,远去的遇难同胞;唱给我们无限崇敬的救援大***;唱给***和共和国的领袖和祖国人民!”?q?这基本道出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和主要特色。这部作品书写了震后救灾的诸多方面,既有国家、***队、社会层面的救援、动员、应对,又有诸多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个体事件,更有自我情感的投射与生命本体的反思。《敬礼,以生命的名义》是作者面对巨大灾难性事件,感同身受,全身心投入,与众多的当事人一起同呼吸、共命运而发出的声音。这里面确实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体现着“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在祖国和同胞遭受如此磨难的时候,作者表现出了诗人的激情、赤子的情怀、知识者的良知和思想者的睿智。”“作者彰显的不仅仅是诗歌的力量,更是诗歌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r?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凸显出了人的意志、生命尊严之可贵,能够让人更好的体悟生命的本质与命运之无常,同时也能够凸显出国家、民族、集体、社会等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他自己,而同时是群体中的一员,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一面在此得到鲜明的体现。这首诗从最高层的***治领袖、最广泛的灾情救援,写到灾区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大处极大,小处极小,均有丰富的情感投入,真切而动人。《悲壮吟》中写道:“悲壮 悲壮/***的灯光彻夜不眠/北京城的钟在敲响/雄壮的集结号声震撼神州/潮水般的意志 温暖 坚定/和旗帜般的手一齐涌向汶川/大地震 大救援/全中国筑起血肉长城”。《全国哀悼日》则写道:“这一刻 祖国心脏天安门低垂的半旗/呼喊着神州大地江河的汽笛齐鸣/是中华民族抒发巨大悲痛的壮阔表达/是古老中国灿烂文明的理性传承/是当代世界关怀珍爱生命的无愧典范”。这是宏观视角的观照,悲壮而磅礴。而下面的两首则主要是从小的、个体的角度来进行书写的:《守望亲人》中,“她柱着拐杖 站在交叉路口/凝望着前面左右的路/一天又多了几许白发 已经是/古稀之年了 仍在等待丈夫出现”“等待呵 揪心地等待/眼前走过了多少痛苦的身影/等待呵 失望的等待/就没有听到一句熟悉的声音//整整7天的等待 这个叫张海英/的老人 她自己也倒下了/她依然在乡亲的怀抱里等待/等待那个伴随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身影”,一个“等待”的意象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性内涵。而在《你能给我时间吗》中,“他见人就救 不声不响/他用手从废墟里刨出了12条生命/可自己的儿子 却埋在那片废墟里/他不是不去救儿子/他知道儿子已经走得很远//他仍在飞石走沙的险境中奔跑/他又朝着儿子走远的方向奔跑/他知道自己追不上儿子/但他知道一定要追上时间/他在奔跑呵”,同样是“以人为本”,以对“人”的关注、关怀为中心的,也正因此,作品才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长诗《东方的太阳》是为***90周年的献礼之作,其实质是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和发生的历史巨变,抒发了民族***、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自豪之感。《东方的太阳》实际上是以诗写史,其主题是非常社会化和宏大的,这种写作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过于***治化、罗列事件而使得诗意不足、概念化、空洞化。谭仲池的探索有其特殊之处,如诗歌评论家谢冕所指出的:“许多同类的作品,往往因‘史’而忘‘诗’,他们满足于罗列现象,忙于说事,而往往忘了诗的根本。诗的根本是什么?是‘情’,而不是‘事’,尽管那些事构成了史。但这是诗的史,诗的因素是极其重要的。谭仲池落笔之初就紧紧抓住这个根本。他重视的不是那些事件的过程,而是岁月中飘撒的那些花瓣。是这些美丽的花瓣构成了历史的诗意和美。而这,正是催动和产生阅读愉悦的根本。”“《东方的太阳》生动地汇聚了雄浑而壮阔的历史的脚步声,这些脚步声弥散在征途中、烽烟里,盛开成了色彩斑斓的胜利之花。这是中国民众所珍惜和深爱的岁月中的花瓣。”?s?《东方的太阳》一诗写得可谓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具有极为宏阔的历史眼光和世界视野,将中国的百年历史放在古代/现代以及世界/中国的坐标体系中进行观照,既有历史的厚度和社会的丰富性,又有思考的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复杂性,极见功力。在该诗第一章《东方之梦》的序言中,谭仲池写道:“太遥远太遥远的昨天,太多太多的传说,中国文明史上一座又一座的里程碑,会让我们久远的记忆变得黯淡模糊,变得飘然轻薄。然而对于一个古老的国家,一个古老的民族,伫立历史的河岸,望着黄河、长江的滚滚逝水,我相信从古到今乃至未来,它曾经的辉煌、沉浮、悲壮、雄奇,它曾经的古典、雅致、风华、文化,它曾经的磨难、担当、寻觅、探索,却永远都应是世世代代国人拂之不去的梦。”?t?《东方的太阳》所写的确是一个国家、民族寻梦的过程,这个梦是一个恢弘、壮阔的梦,同时又是一个个人的梦,谭仲池将两者做了较好的结合,较好地规避了同类写作经常出现的空洞、匠气等的问题。

谭仲池的长诗与短诗在题材、风格等方面差别较大,但内在又是统一、一致的。或宏大,或细微,或豪放,或婉约,这一切,皆源于“热爱”:对祖国、对人民、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谭仲池的爱是一种赤诚、热烈、通透,如阳光般明丽的爱。他自己在《东方的太阳》的“后记”中说:“我明白自己没有诗人的基因和天赋,只是因为爱,爱我所爱,爱我所忧,爱我所恋,爱我所敬,爱我所亲,爱我所梦。才如此长久不弃地爬着格子,播种着诗的花籽。至于诗之花,诗之树,是何等景况,全是随其自然,而终不怨悔。”?u?他在另外的文章中曾阐释道:“而如此这般的爱我所爱,就其本质上讲是诗人的对自然之爱,生灵之爱,人性之爱。爱是人类的灵长,万物的精华,自然的温馨,不可虚拟,不可代替,不可交换,不可欺骗。其崇高过山,深极胜海。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和背叛,她会始终陪伴你,成为生命的光芒,信仰的灯塔,情感的依恋,像雨露一样滋润你的梦想和渴望。而对于诗人,这一切的真爱圣爱挚爱全在纯洁而诚实的爱之理性升华中,迸发着爱的灵感火花进而点燃爱的激情火焰,铸造成诗歌的精灵。”?v?可以说,“爱”是谭仲池诗歌的核心,这种爱既包括人间大爱、民族国家之爱,又包括个体化、个人化的爱,既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又包括对自由、公平、和谐的坚守,它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表现,但归根结底,它们又是共通的。“爱”构成了谭仲池诗歌的出发点、动力与归宿。

谭仲池的诗歌体现着一种宽阔、儒雅、淡泊、高远的情怀,他是一位有大关怀、大情怀的诗人,举凡宇宙、世界、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现实,无不在他的诗歌视野之内,同时,他又是一位充满感情、充满仁爱的人,所有的外在性的关怀无不是发自内心的,是充满人情、人性内涵的,因而也是具有丰富的诗意生成可能的。谭仲池的诗洋溢着一种正能量,在当今这个价值混乱、标准匮乏的时代,正能量的写作并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难的,优秀的正能量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在这方面,谭仲池所进行的诗歌创造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仍留有一些瑕疵和遗憾,但应该说,谭仲池的写作的确为我们时代“正能量”的写作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其可能性,这种写作的价值意义值得更多的关注与探讨。

注释:

①谭仲池:《悲歌一曲动地来――致读者》,《敬礼,以生命的名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罗成琰:《抒写 以生命的名义――谭仲池诗集<敬礼,以生命的名义>读后》,《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4期。

③谢冕:《岁月中的那些花瓣――谭仲池长诗<东方的太阳>读感》,《出版广角》2011年第8期。

④谭仲池:《东方的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⑤谭仲池:《东方的太阳》(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4

关键词:曹植 游宴诗 艺术特征 影响

曹植这位谢灵运盛赞的“八斗之才”[1],一生创作诗歌九十多首,其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2],写下了大量的游宴诗,代表作有:《名都篇》、《斗鸡诗》、《箜篌引》、《公宴诗》、《侍太子坐》、《送应氏》、《赠丁翼》、《赠王粲》、《赠徐干》等十余首。这些游宴诗为中国中古史诗增色的同时,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的种种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依据。

一.游宴诗的艺术特征

1.体制开拓

前人认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为曹丕的《芙蓉池作》,而本人认为曹植的《公宴诗》和曹丕《芙蓉池作》一诗所描写的景物十分相似:在一个明月高照的夏夜,一群友朋乘坐辇车同游西园,诗中涉及到的景物皆有月、渠、鸟、鱼。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华丽,格调轻快,诗歌结尾表达的感情也十分相似:“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诗》)、“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丕《芙蓉池作》),由此推测,这几首诗很有可能是同时之作。余冠英先生在注曹植《公宴诗》时也说:“这篇是作者随曹丕在铜雀园宴会时所赋的诗。同时的作家如王粲、刘桢、阮瑀、应玚等人都有《公宴》诗,都是在邺城唱和之作。”[3]可见,曹植的《公宴诗》与曹丕的《芙蓉池作》同为今存最早的游宴诗。因此,曹植在诗歌的体制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开拓之功。

2.题材丰富

建安诗歌的普遍特征便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4],“遭乱流寓,自伤情多”[5],抒情性大为增强。曹操诗气力雄浑,情悲意壮,但所抒之情偏于粗豪悲壮,且不少诗作沿袭古乐府“缘事而发”的路子,叙事性明显,如《薤露行》、《苦寒行》。曹丕虽“工于抒情”,但其作狭于男女之情。“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多有抒情之作,然在质和量上都不能与曹植并提。只有曹植真正以其创作实践确立了中国诗歌以情为本的方向,其游宴诗也不例外。曹植的游宴诗不仅有对主人的热心款待表示真诚感谢的赞美之语,更多的是情真意切的内心抒发。在他的游宴诗中,除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抒发自己对于外界的感受,主动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聚会时的欢乐场面还是乐极哀来的感受;无论是珍惜深厚的友情,还是心中的抑郁不得志;也无论是对主人的赞美和感激,还是功业未建的悲哀在他的诗中都有所表现。如《箜篌引》中对宇宙与个人、生命与死亡的永恒难题的思索,悲哀如烟似雾,“知命复何忧”的之语更深刻地透露出诗人之忧无法排遣;又如《赠丁翼》云:“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中希望友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寓作者对朋友的器重、珍惜,以及寓“明珠暗投”的痛惜之情于鼓励与鞭策的话语中。曹植以其“真切情深”,言尽了世间可抒之情可达之意。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五:“陈思王诗‘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每于羁旅淹留之后,乍还乡井,讽咏此言,不自觉其酸风贯眸子也。”[6]可见,曹植游宴诗抒情意味浓厚,这不仅确立了抒情诗在中国诗坛的正宗地位,另外,这种对自身情感的抒发,无疑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3.词采华茂

不仅如此,曹植的游宴诗还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是文与质的统一。他用华丽的语言、绚丽的辞藻结合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来创造修饰自己的作品,使人读起来极具音乐之美。在他的游宴诗中,他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股力透纸背的动人力量。明人胡应麟云:“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7]清人沈德潜亦云:“《名都》、《白马》二篇,敷陈藻彩,所谓修辞之章也。”[8]皆言曹植诗词采华美、色泽绚丽,其中以《公宴诗》为代表: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飚接丹毂,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后世学者对“朱华冒绿池”一句激赏不已,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曾云“如陆士衡云:‘飞阁缨虹带,层台冒云冠。’潘安仁云:‘山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颜延年云:‘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垅生’。江文通云:‘凉叶照沙屿,秋华冒水浔’。谢灵运云:‘苹藻泛沉深,菰蒲冒清浅’。皆祖子建。”[9]盖此句之妙,首在一个“冒”字,化静为动,绘出了那些荷花的争妍竞杳的神韵,而秋兰、绿池、鱼跃、鸟鸣更是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全诗达到了人与景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了一种“情在景中漾,人在画中游”的氛围。本人最为欣赏的是“朱”、“绿”两种色彩的运用,“朱”字给人一种艳丽感,而“绿”字则给人一种清新感,用金黄色的月光下墨绿的池水来衬托娇艳动人的荷花,显出了荷花的高贵,这与曹植的人格是如此的相像啊!

二.曹植游宴诗的影响

受曹植游宴诗影响最大的无过于山水诗的出现。由于诗人于怜风月、狎池苑,叙荣述宴之际,对于池苑园林多有描摹,尤其是游宴诗中那些反映诗人出游生活、表现美丽自然风光的诗作,不但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而且摹山范水细致逼真、生动形象、文辞富丽,这对于后来山水诗的产生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山水诗兴于晋,成于宋,大盛于齐梁。这主要是由池苑园林风景诗内容扩大而及山川,因而形成山水诗;两晋之后的山水诗的源头,应追溯到建安的游宴之作。其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声色大开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谈到谢灵运、鲍照为代表的宋诗时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10]这就是说,山水诗发展至谢客时代,已大张旗鼓地描绘客观景物的声色。山水诗的这种声色大开的传统,可以说直踪邺下诗人。建安诗人懂得“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11]的奥妙,因而他们写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12],从不同角度加强文学的抒情气氛,渲染建安时代动荡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在曹植那浸润着浓郁感彩的景物描写中,萌发着有其自身***价值的声色并茂、形貌逼真的写景诗句,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上引曹植的《公宴》,其意境刻画自然景物的声色形貌别开生面,新奇独特,仰察、俯视、耳听、嗅闻,从不同方位展现西园美景,尤其是“神飙”二句,写景之妙非画工之笔所能摹状。他的游宴诗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语言骈丽,注意炼字之功,富有声色之美,而且具有多层次结构和立体感,明显地表现出由社会向大自然开拓,由情语向景语发展,由略貌向形似挺进,把山水景物描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两晋以下的巧构形似、声色大开的写景名家,无不受到曹植的沾溉。晋宋山水诗在游宴诗的启迪下,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扩展到各类诗歌中去了,并且注意声色描绘,骈偶的景句大大增多,炼字更为注重,甚而通篇都用偶句绘声绘色,以至晋宋之际,形成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派。钟嵘说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13],的确如此。

2.清雅情趣

晋宋人吟咏山水,追求清雅情趣。在谢灵运诸多山水诗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清景的喜爱,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审美情趣:“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可以说追求清趣是晋宋诗人模山范水的一个突出现象。建安诗人已开其端,在西园、南皮之游中已透露出山水清雅之趣萌生的讯息。曹子建《公宴》诗是曹植随曹丕夜游西园时所作。中间六句写景很值得注意。清景如画:月光皎洁明澈,繁星布满夜空;秋天的兰草长满坡地,红色的荷花覆盖着绿色的池塘,游鱼在清波中腾跃,鸟儿在高枝上悦耳地啼鸣。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秀美的景致啊!清光澄彻,星宿疏落,气韵可谓清微。是这一时期诗歌史在写景之中最早表现出一种清雅情趣的诗句。清趣自晋代开始,特别是在南朝,逐渐弥漫成为一种遍及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子建的诗,正是这种审美情趣开始萌发的端倪。邺下文士的贵游意识与活动,促进了建安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不断地积聚成功的艺术经验,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曹植游宴诗开晋宋山水诗之先路,功不可没。此外,游宴诗中对美色的描写又开了六朝宫体诗的先河。“建安文人们不废声色之乐,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突出地表现为喜好美色。”[14]在曹植的游宴诗中处处可见其对美色的生动描写“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春***鸣飞栋,流猋激棂轩”“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这些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

曹植早期“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共创作游宴诗13首。这些游宴诗中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和追求,为他在后期的作品中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奠定了基础。他的游宴诗开拓了诗歌的体制,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具有词采华茂的特色。它们为晋宋诗的声色大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游宴诗中曹植对美色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创作心态对六朝宫体诗的形成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曹植的游宴诗时要努力做到深入、细致、全面,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注 解:

[1]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页。

[2][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3]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第100页。

[4]刘勰著:《文心雕龙·时序》《文心雕龙·明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萧统:《文选》(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页。

[7][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8][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9]聂文郁:《曹植诗解译》[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10][清]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3页。

[11][清]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清]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1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0页。

[14]周勋初:《文史探微·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魏]曹植著,黄节注,叶菊生校订:曹子建诗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余冠英:三曹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陈庆元:三曹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孙明君:三曹诗选[M].中华书局,2005年版。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年版。

[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5

一、诵

诵,就是诵读,出声地朗读,这是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最重要的一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在初读之后,对诗句中的一些意思还不太懂;读了几遍后,就明白了许多;再读几遍后,迷惑的地方就豁然开朗了。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要读出抑扬顿挫,要把诗的节奏读出来。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激荡其间的情感。

二、品

品,是品味,反复琢磨,感受诗的韵律、意境、情感。

1.品字。古诗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因此,读古诗必须“咬文嚼字”,一字一品。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更要深入浅出地剖析,品味诗中用字选词的精当。在学习《题西林壁》时,要对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的“看”仔细品味。诗中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高处往下看,从低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动词“看”,短短14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还可以扩展“看”的近义词,如“远眺”“近瞧”“俯视”等去理解作者所站位置和“看”的不同角度,想象出庐山俊美的姿态,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

2.品句。很多古诗中的名句,成为千古绝唱,都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得来的。诗人在诗中或吟咏寄情,或感物抒怀,或借物言志。我们只有在品句中,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情感。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情景。“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池水用一“爱”字,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赋予生命,化无情为有情。泉眼似乎在怜惜涓涓细流的柔弱,树阴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柔和,这相怜相爱,又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非常和谐。我们在品句中,不难品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强烈感情。

3.品意。品诗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和生活***景与诗人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成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学习中,要驰骋想象的风帆,品其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远的意境: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浪翻滚,百舸争流……

三、背

背就是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背不仅有助于字、词、句的理解,而且还会“熟能生巧”。就是说,背熟了,不但能得心应手地引用,而且自己也会写诗。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6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这首诗来自《诗经・豳风》,意思是说要想砍一根木棍做斧柄,就必须先要用斧头砍木棍,没有斧头,木棍是很难砍的,而想要娶个好妻子,就必须先要寻找媒人,再由媒人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家。如何把这首诗放在现在,它肯定是典型的光棍诗,众多的男光棍们读后,一定会感同身受,与千年前的古人产生共鸣。

要说古代最有名的光棍诗人,非宋代林逋莫属。“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在这首词《相思令・吴山青》中,林逋以女子口吻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与心上人相恋却因故未能永结同心,终致于孤单一生。林逋才华横溢却隐居山间,终身未娶,过着“梅妻鹤子”的恬淡生活,可谓打了一辈子光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宋代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每次读来总是那么让人感动。很明显,词中写的是单相思,面对滔滔长江水,无尽的思念绵绵不绝,可是心上人却不知道,不能够相见。这对于害惯了单相思的现代光棍们来说,真是写到了心坎里。

薛涛是古代著名的女光棍诗人。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在这首《池上双凫》一诗中,薛涛借绿池上双宿双飞的凫,向大诗人元稹表白,可惜两人终究天各一方。作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才色俱佳的薛涛追求者众多,可是最后却都没有结果,一代才女孤寂一生,让人感叹。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7

关键词:文庙;泮池;泮桥;地方官学;儒学;建筑文化

中***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1-20(7)

作者简介:李鸿渊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先师庙,是祭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庙宇。遍布中国境内的孔庙,可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家庙,仅有曲阜本庙、“南宗”衢州孔庙:二是官庙,包括京师孔庙、地方文庙。官庙是官府修建的庙堂与学馆合一的设施,功能是祭祀先圣孔子和培养人才,故又称学宫。庙前设有泮池,池上一般有南北走向的石桥。学子们又称泮池为“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才;老百姓叫泮池为孔子的洗墨池。古人出于尊孔,把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专用名称,因而也就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

一、泮水象征 官学标志

鲁国是西周初周公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往后素以“礼乐之邦”饮誉于史。古泮池遗址尚存,位于今曲阜孔庙东南方不远处,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水池,面积近似于一个标准田径场。关于泮池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鲁颂・泮水》,一般认为这首诗是赞颂鲁僖公战胜淮夷的战功,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崇阁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文化传统。诗中提到的泮宫,是鲁僖公在鲁城南郊的泮水边兴建的宫殿,当时是具有祭祀和教化功能的礼制建筑。《礼记・礼器》篇载曰:“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

西汉初年,曲阜是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的都城,恭王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灵光殿。王逸之子王延寿《灵光殿赋》中云:“渐台临池,层出九成。……玄醴腾涌于阴沟,甘露被宇而下臻。”这里的“池”即古泮池,“玄醴“即泮水。南朝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有云:“(灵光)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今泮池,当为台南水,只是南北已变窄。隋大业七年,济州秀才、前汝南郡主簿仲孝俊作《陈叔毅修孔子庙碑》,其中说道陈县令“于是官曹无事,囹圄常空,接士迎宾,登临游赏。睹泮水而思歌,寻灵光而想赋,加以祗虔圣道,致敬明神”。明代时,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改为别墅。代兄袭封衍圣公的孔弘泰,有《游鲁泮宫》诗:“雨余无事日,情思正悠然。曲径连芳草,高台锁暮烟。幽芹香馥馥,皓月影悬悬。鲁泮闲游处,何须画辋川。”弘治年间,首辅李东阳奉旨监修被焚的孔府、孔庙,还将女儿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其间他多次作诗写赋,勒碑刻铭,记此盛举。《南溪赋》中曰:“偶遇孔氏之父老,过而问曰:‘美哉溪乎!其源可得而知乎?”’父老曰:“此周封之遗墟,汉国之故池也。其前则两观之门,其后则灵光之基也。地以人胜,事随代更,逮我故公,而南溪是名。”“南溪”即泮水,“汉国之故池”即古泮池。嘉靖间,有吴中名士周天球书“古泮宫”碑。孔尚任《阙里志》载曰:“池水涟漪,藕花数顷,中有溪堂、水谢、花坞、钓台,亘之以长堤,通之以溪桥,遂为里外二湖。画舫箫鼓,载月容与,鲁候思乐泮水,仿佛如睹也。”康熙进士、曲阜人颜光猷有《南池》诗曰:“阴阴杨柳锁春台,池畔荷花独自开。明月画船无客醉,吹箫时有玉人来。””乾隆帝九次驻跸阙里,曾特地作文赋诗,以证泮池之址及其名。因此,古泮池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园林遗址和官学遗址。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日泮宫。”《白虎通・辟雍》以为:“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以法天;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诸侯日泮宫者,半于天子宫也,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诗・鲁颂・泮水》毛传:“泮水,泮宫之水也。天子辟雍,诸侯泮宫。”郑玄笺曰:“辟雍者,筑土障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说文解字・水部》释曰:“泮,诸虞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后来,随着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不断尊祟,鲁国泮水、泮宫在很大程度上也逐步演化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代名词。后世沿用故称,以辟雍指中央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以泮宫代指府州县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孔庙中兴建泮池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受鲁国泮水影响,早期的泮池平面多数为方形,其位置不固定,多数在明伦堂前。最早在棂星门前建泮池的地方孔庙是建康府学(今南京夫子庙),创建于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景定建康志》中的府学***上有“半璧池”,因为壁池是太学的别称,建康府学以半璧池来自比古时诸侯国所设的学校。南宋时的泮池都是长方形,多数位于明伦堂前,例如福建泉州府文庙在南宋绍兴七年重修时,在明伦堂前开挖方形水池作为泮池。元代时,各地方官学孔庙的泮池尚无一定的规制,仍以矩形为主。明代是泮池普及和规范化的时期,明人王圻编辑的《三才***会・宫室》中有天子辟雍、诸侯泮宫的***示,对泮池的规范化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学孔庙在棂星门内外建泮池已成规制,形状为半圆或近似半圆,故俗称月牙池或偃月池。那些早期的矩形泮池纷纷被修改,例如泉州府文庙泮池至万历四十年改为半圆形。清代沿袭了明代的地方官学孔庙型制,新增设的县都在县学孔庙中建设半圆形泮池。“

泮池一般设置于棂星门内外,形状为半圆形,外国内直,池上架设石拱桥,这是文庙的一种特有型制。形状为半圆,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就像这半圆的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但也有特别,如苏州府文庙、云南楚雄文庙保留矩形,且苏州文庙在府学仪门之外;云南建水文庙的泮池呈椭圆形;南京夫子庙是将秦淮河在府学南侧的部分河段拓宽,作为泮池。

进入孔庙的大门后,让人们感觉与其他祠庙不同的首先是泮池。“池中之水有阻隔之用,池上石桥有连通之用,它是孔庙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泮池作为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学子、教师及地方官员看到泮池,自然心头会升起崇敬之意,为进入大成门祭祀至圣先师烘托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孔子生前虽然不是诸侯,死后却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极高封赏,所以泮池成为文庙特有的建筑,象征孔子讲学的学宫,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

二、以水比德砥砺品行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格。意思是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关于孔子“乐水”的情况,除《论语》、《孟子》之外,《荀子・宥坐》、《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一 问题的记载。可见孔子的一生对水有着非常特殊、异常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亲水、爱水、咏水、论水,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和阐发人生的真谛。可以推知,后世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们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进而砥砺品行的用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上古时候的一首歌谣。孔子一次与学生外出,听到此歌后感慨地对弟子们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清濯缨,浊濯足,这本是水给予人们的便利,但孔子却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教训弟子要清高自爱,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忠奸善恶、荣辱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在儒学那里,“清”是人格的高品位。陈文子弃其禄位,孑然一身,三去乱邦,心无窒碍,孔子谓之“清矣”(《论语・公冶长》);伯夷“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孟子赞之“圣之清者也”(《孟子・万章下》)。水之纯净清澈,亦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映现。

《荀子・宥坐》篇中有两段记载。其一曰:“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孔子在对水满而覆的感叹中,让弟子得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警示。其二曰:“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一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浞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可见,孔子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沟通水之性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水的许多特征“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等等,确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十分近似的特征,因而为孔子和儒家的“智者”、“君子”所愉悦。于是,孔子便顺理成章地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意志、知识、道德培养等联系起来。这样,水也就咸了体现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孔子这种比德论的水之审美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许多思想家都以此来看待水之品性。 371158929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朱熹《四书集注》曰:“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特性。智者之所以乐水,就在于水中含有至上之道而值得智者乐之。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卷三中对水所具有的道德品性作了详尽的论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论语。子罕》篇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在尼山观水,看到滔滔的沂河水激起一个个浪花和漩涡,由东向西,绕尼山脚下汩汩流去,不由想到那些不断过去的岁月,像流水一样不再复返,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此,后人在当年孔子观川处修建了观川亭,以作纪念。前来拜圣者都争相立于亭上,居高临下,观览滔滔五川之汇流,领略孔子思想之境界,感受光阴流逝的意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外,泮池中常常培育具有“比德”意义的植物来表达一种高洁的志趣,以砥砺学子情操。如多植莲,寓意出污泥而不染,且与“爱濂”谐音。

三、体现礼制 激励学子

“在孔庙的建筑中,也隐含着许多传统道德观和儒家思想文化来喻世警人”“文庙内寓意丰富而深刻的各式建筑及文化植物的聚合,其实也是儒家文化思想以物态化的方式的聚合”。文庙中每一种建筑,甚至每一件***案、装饰,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一个个承载儒家文化信息的载体或“标本”。如大成殿之“大成”取“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之意,礼门、义路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思想,明伦堂彰显的是让人“明人伦”、懂得儒家伦理道德之意,等等。学子们踏上泮池,就意味着从普通市井之地进入到了神圣殿堂――当地最高学府。可见泮池的设置,象征着对礼制的尊崇。明嘉靖进士沈良才《修儒学泮池记》中云:“修泮池者,壮学宫也;壮学宫者,尊孔子也;尊孔子者,崇其道也。”

泮池上的石桥,称为泮桥,又名青云桥。过去的士子在临考前,都要在文庙这地界儿休息清谈,一旦考中秀才,才有资格游泮池。秀才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桥跨泮池,从棂星门入孔庙,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或游泮。故取得功名,常称之为青云得路。在从前,这可是人生一大转折点。尤其是元、明、清时代,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这样入泮读书,就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阶梯。光绪间修《日照县志,艺文志》记载了秀才郭位《日照入泮广额恭纪》诗:“盛世师儒重,弦歌近有加。偏栽桃李树,共泛斗牛槎。瑞应宫墙柳,光生泮壁花。文波饶雨露,学海幻龙蛇。满地皆芹草,无方不物华。由庚谁款步,参赞覆红纱。”字里行间,洋溢着他有幸入官学读书的喜悦心情。

按照古时的礼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功名者,都要绕池三周,以纪念先师孔子,表示永效先师之法,安邦治国,有益于天下。中举人者更要在桥上挂满灯笼,取“登龙门”之谐音意。一般人进文庙,须绕池而行,唯有状元才可以从桥上走过。这里面不仅体现了等级,也有激励学人的成分,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天津府庙泮池的石桥又叫“鱼化桥”。据《新校天津卫志》记载,明成化元年天津卫人刘钰、卫琳曾见池内有鱼跃之,是年秋中举。“鱼化”来源于“鱼跃龙门”典故,是说凡能跃过龙门的鱼,即可成龙。就是现在,哈尔滨文庙、吉林文庙等还举行“状元桥上送状元”之类的活动,为每年全省、全市高考文理科状元送行。江阴居民历来有大年初一到文庙“走三桥”,以求“福星高照”的习俗。

泮池、泮桥一般设有石护栏。陕西韩城文庙泮池周围和石桥两旁,均有望柱、高两尺余的石栏围护。哈尔滨文庙的池上架一座单孔拱桥,池边环绕汉白玉栏杆,共有四十根望柱及雕刻栏板;泮桥是由四十六根望柱、五十块栏板构成的汉白玉石拱桥,可谓泮池如月,虹桥飞架,白玉雕杆,剔透玲珑。近年修复的郑州文庙的泮池、泮桥,均置汉白玉石护栏,由望柱、栏板和抱鼓石构成,栏板浮雕二十四孝***及吉花圣草***案。广西恭城孔庙泮桥的桥面,饰以云纹浮雕,寓意“青云直上”。泉州府文庙泮桥上石板横铺、护以栏杆。两旁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 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七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江苏江阴文庙泮桥的栏柱成竹节形,表示高风亮节,毛笔笔头状的柱头,则指文运昌行。曲阜本庙的泮桥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位于金声玉振坊和棂星门之间,为单拱石桥,桥面的石阶雕有双龙戏珠***案,与众不同。桥下便是有名的泮水,呈半圆绕过,遗憾的是泮水早已干涸。

各地孔庙的泮桥形态各异,各具千秋,以拱桥居多。只有苏州文庙、四川资中文庙等,为平桥。并排三座石拱桥,为泮桥较常见的样式,诸如上海文庙、嘉定孔庙、江苏江阴文庙、四川德阳文庙、中江文庙、渠县文庙、云南楚雄文庙、腾;中文庙、辽宁兴城文庙等。一说,泮池上的三座桥表示前面的路途还有三关:省级乡试、礼部会试、皇帝殿试。一说,取“四海大观”之意,因为三座桥将水池一分为四。还有一说,中间的桥较左右两座稍大,举子中了功名后均要到孔庙拜见孔门祖师,中状元走的是正中,榜眼和探花分别走的是左、右两座,三桥的高度也略有差异,显示出严格的等级区别。泮桥还有很多是单座的,拱数不一,如甘肃武威文庙、哈尔滨文庙、广东揭阳学宫是单拱的,韩城文庙是双拱的,江西安福文庙、贵州安顺文庙是三拱的,济南府学文庙是五拱的,中间一拱最大,两边对称递减。泉州府文庙泮桥长达二十六米多,九跨,中稍拱突。还有少数的泮桥是两座的,如嘉兴府孔庙的泮池上有两座石拱桥,分别名日“腾龙”、“起凤”。有的文庙没有泮桥,如西安府文庙、四川犍为文庙。

古人向有采菊和采莲的风雅,但在早期还有过采芹之风,如《诗经》中《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采菽》日“沸槛泉,言采其芹”。古代士子去文庙祭拜时,都会到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才。因此,“采芹人”也是古代读书人的雅称,“芹藻”则用来比喻贡士或有才学之士。现在济南府文庙、台南文庙的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建水文庙泮池中的“思乐亭”,均出自这个典故。水芹有时还作为进献之礼,表示亲近之情。如唐代高适《自淇涉黄河十三首》之九中,就有诗句“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红楼梦》的作者曹,有三个雅号:雪芹、芹圃、芹溪,都离不开一个芹字。据说是因为曹家祖上三代都曾是康熙的亲信近臣,颇受皇恩,所以取名;取号含芹,乃表知恩***报,献芹之心。《红楼梦》第一回就有“芹意”一词;而“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第十八回),就是贾宝玉题吟稻香村的联句,其中的“采芹人”当指后来考取功名的贾兰了。

由上可知,泮池、泮桥的设置,不但体现了礼制,还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月中折桂的殷切之情。

四、孔泽流长 优化环境

宋学集大成者朱熹,曾经从福建千里迢迢来拜谒曲阜,即以古泮池为原点,“盛日寻芳泗水滨”(《春日》),开启了他的文化寻根之旅,其习儒大悟后的心得之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大概也投射有泮池水的影子吧!作为学生或学者,只有心如止水,才能映鉴万物,才能做好学问,但这种静又是一种充满生机的沉静,绝不会给人以死气沉沉或是无所作为的感觉。所以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保证早时不枯,涝时不溢。这种设计,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正如山东乐陵文庙大成殿楹联所云:“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泮宫赋》中云:“步前除以徜徉兮,睹泮池之澄碧。”明李东阳《鳜鱼***――为掌教谢先生作》诗云:“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明弘治进士陈缕《唾馀集》中,有《泮池秋月》诗曰:“半壁池中月一天,波光月色两婵娟。免穿云破冰壶泄,鱼跃萍开宝镜悬。桂影飘飘侵赋笔,芹香采采照书毡。夜深想到观澜处,洙泗源头在眼前。”明万历时无极人安嘉士《泮泉》诗云:“泉通泮水润儒林,泽被生民抵万金。百尺洞开天地眼,一流清湛圣贤心。分来诛泗渊源派,衍作滋川道脉深。学海人龙从此出,风云时聚霈甘霖。”

尼山孔庙棂星门前有一条山涧,涧水潺潺,蜿蜒流经庙前泮桥,注入山下的沂河。人们称之为“智源溪”,将孔子出生地比喻为智慧之源。清雍正进士、邹县知县王尔鉴《尼山》诗中有句:“智源溪水浩瀚流,沿流讨源者颇众。关闽濂洛支派通,大海朝宗百川共。一泓活水千秋澄,谁向智源窥体用。”

泉州府文庙泮池比较特殊,在大成殿拜庭前方,与内河相连,可通潮汐。照原样修复后的贵州思南府文庙,前院料石镌地,泮池居其中,院右有育贤井终年不竭,井水泻入泮池,故使泮水清澈透底。济南府学文庙中的泮池,位于东花墙子街西侧,是始建于宋代的重要泉水景观,泮池水自池底涌出,旧时与芙蓉街诸泉汇为一处,顺北岸溢水孔溢出,沿暗渠北流入大明湖。但由于年久失修,泮池一度成为死水。近年经过修复,重现了古街老巷潺潺清泉绕街边的景观,为小区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股股清泉从濯缨泉流经起凤桥流入整修一新的泮池,又汇入曲水亭河,使原本一潭死水的泮池重新复活。文庙泮池有石栏围护,常年水深及半,不见消涨,门外奎阁倒影映在池中,被誉为“玉笔点舟池”,成为文庙一景。海南文昌学宫泮桥边,有一眼古井,名日“圣泉”,泉水甘甜,数百年来从未干涸。

真州(今江苏仪征)文庙泮池原来与外河相通,有“泮水源通淮泗远”的说法。池边遍植细柳,池内满泛荷花,芹藻飘香,伴随着雀鸣莺簧,构成了一个上佳的读书环境。晚清诗人、画家诸乃方,曾有组词《浪淘沙・真州八景》,歌咏家乡景物,其中“泮池新柳”曰:“游学志鹰扬,向此趋跄。郁葱佳气满明堂。泮水源通淮泗远,芹藻留香。古柳拂宫墙,行听莺簧。柔条嫩碧舞低昂。多士惯邀青眼顾,云路翱翔。”

相传当年孔子在鲁城设教,常带学生来这里游乐、采芹,使学生有更充沛的精力读书。可以想见,当时的泮宫、泮水一带,应是个自然、人文景观俱佳的所在,是孔子当年教学之余的游憩之所。古泮池自古就有地下泉水上涌,是养鱼种莲的好地方。孔子当年在这里,或独自徜徉,或与弟子闲谈,临水之间必有许多的会心之处。民俗以为:面水为吉。泮池的设置,的确大大增添了孔庙的灵气,优化了整体环境。

建水文庙泮海,水面广四五十亩,碧波荡漾,周边柳丝轻拂,海中偏北部有一连接堤岸的小岛,岛上有造型美观的亭子,岛岸间跨三孔石拱桥,这本身就是一处好风景。水汽蒸腾之时,置身其间顿有超然尘世,飘飘欲仙之感。尤其立于海北半站台南望,水天一色,乃是建水古十景之一的“焕山倒影”。这是园林中典型的借景手法。古人曾写下《郡学泮池》诗,日“活泼源头一鉴泓,分来洙泗焕文明。影垂远岫层层翠,纹绉澄波细细生。晓日光腾芹藻润,春风虚指李桃荣。漫云观海难为水,无数蛟龙奋太清。”走进湖南宁远文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广的庭院,草茂花繁,飞红滴翠,宛如一座花园,泮池内的荷花亭亭如盖,生趣盎然,为莘莘学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跨进云南凤城文庙的大门,总能让人抛开凡尘俗世的喧扰,觉得清幽异常,心地澄净。泮池虽然不大,却也是细水长流,众多苍劲的古木,带着天地灵气迎面而来。无怪乎古人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形容当时学子们的生活环境了。台南孔庙的泮池依古制辟建,池中涌泉喷流不绝,与庭前绿荫连成一片,现已成为游客、民众流连之所。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8

【关键词】古诗教学;艺术;音乐;绘画;表演;书法;审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和谐发展。

一、融合音乐艺术,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指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而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音乐也有描绘的因素和功能;同时音乐还可以通过“通感”的手法的运用,借助于想象和联想,使听觉引起的听觉表象转化为相沟通的视觉表象,从而使人“如临其景”,进而产生“象外之象”――“境”。

古诗平仄相对、韵律和谐,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停顿、音响的抑扬强弱体现了很强的节奏性,吟诵动听感人,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能引起人听觉上的美感。诗句节奏的强弱缓急跟音乐的强弱缓急一样,与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古诗教学中,选用相应的乐曲进行朗读伴奏,让音乐不知不觉地带动学生进入更古诗的意境,达到对古诗意境的感悟,从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学生从而也感受到了是“优美”的乐曲与“优美”的诗境及二者间的和谐统一的美。

二、融合绘画艺术,创造古诗画面之美

文学艺术,其语言具有高度的形象性,用语言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来,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产生真实的联想表象。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因此,在对古诗意思进行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想象画面,然后借助绘画工具、借助线条、色彩、构***、描绘等绘画艺术手段表现古诗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首诗,每个学生理解有不同,画出的作品也不同。然后,大家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结合古诗内容进行介绍、讲解,进行评议,既加深了对诗歌语言艺术之美的理解,有得到了绘画艺术美的表现、鉴赏能力的培养。

如《小池》一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一句,描绘了初夏晴朗而柔和的阳光下,小池上投射的班驳树阴,小池中静静的不停地细细流出的泉水。为了让学生体会“无声、阴、柔”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顺着小林间小路来到小池边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茂密的树林。”“我看到的是清澈透明的小池塘,里面有一眼泉水在静静地、慢慢地流。”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上画了哪些景物?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时的观察点是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明白观察点在草堂,按由近到远,由低到高的顺序写了黄鹂、翠柳、接着写白路、青天,然后写了西岭积雪,最后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船。然后让学生明确各景物的颜色,体会***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高潮。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既加深对诗的理解,又用绘画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美,创造了美、鉴赏了美,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融合表演艺术,再现古诗情景美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语文新课标指出: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古诗教学中,学生以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或运用道具,直接作用于听觉、视觉,创造出能直接看到、听到的具体景物,展现生活气息,就可以感受、体验艺术的美、生活的美。

如教学袁枚《所见》一诗,在指导学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有的同学旁白、有的同学扮袁枚在散步,有的同学扮知了在鸣叫,有的同学扮牧童,在现了牧童高声歌唱忽然闭口,屏住呼吸去捕蝉的生活场景。大家表演得兴趣盎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才能,并且感受到古诗中儿童的天真、可爱。

四、融合书法艺术,落实文字书写之美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汉字有“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当代美学家刘纲纪也指出过:“中国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线动态)有类似之处的形体”,“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形体的时候,就如面对着现实的形体一样,会产生一种美或不美的感觉。”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不仅讲究形式美,具有形体美、结构美、动态美、等特质,更讲究意态美、情趣美、意境美。

因此,在教学古诗中的生字书写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范字,说说该生字写什么间架、章法,哪些笔画如何收放,从而感受、体会汉字的美;其次,老师教给学生书法技巧,如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力度、速度、走向等;再有,让学生练习书写,进行展示、评价,说说字写得美不美,为什么?

书法经常选取古代的诗词作品或格言名句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古诗教学时,可以收集相关诗句的书法作品展示出来,进行交流朗读。如可以是不同外表形式的:条幅、横批、扇面、册页等;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书法作品线条平衡、变化,间架整体和谐笔力虚实的质感;篇幅的布局、结字、运笔、墨彩的韵律。再以写书法作品的形式完成对古诗的摘抄、积累,让学生体验、表现书法艺术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邢煦寰.艺术掌握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9

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以美激智初探 冯伶萍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地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古诗池上的意思篇10

一、从注释中寻找写作背景

命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会在注释里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做一个大致的交代,或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一简单介绍,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写作背景,对于诗歌内在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具体了。如: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此诗为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可联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如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曾多次游览博山,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即是其中一首。

问: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注释中寻找到“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和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曾多次游览博山”“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找到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释诗句中的字词

有些古诗词的注释中会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作出解释,对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主旨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如: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根据注释中的“没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容易领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从***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西京:即长安。牙璋:古兵所用的兵符。凤阙:皇宫的代称。龙城:匈奴名城。借指敌方要塞。百夫长:古代***队里的低级***官。

依据注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而顺利解决所有题目。

三、解释相对应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学生一般对典故不清楚,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作简单交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来解题。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俩首诗,学生从注释中知道了“觅封侯”和“胧头梅”的意思,其他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四、介绍作者

一般情况下,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作者是我们语文书上的,但有时也会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略作解释。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庆历六年进士,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辞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两首诗的注释对我们解题几乎不起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诗池上的意思10篇

学习

地球一小时的宣传标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地球一小时的宣传标语10篇,内容包括地球一小时宣传语怎么写,地球一小时10字宣传语。3、节能是一种美德,环保是一种时尚,低碳让生活更时尚,节约让生活更美丽。4、为了地球的明天请奉献您的一小时,让万物感受你的爱,让烛光表达你的

学习

我的暑假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暑假总结,内容包括我的暑假总结100个字,我的暑假总结篇。接下来,马马虎虎第一次自己找了工作,工资待遇什么都不清楚,就跟人家签了合同,亏我还是学法的,真对不起自己!找到工作第三天,去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后来在电视台看到自己

学习

酒店服务员管理制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服务员管理制度10篇,内容包括酒店服务员的规章制度范本,餐厅服务员管理制度范本。4、员工用膳应在指定地点,不得随意在工作区域吸烟,吃零食。5、上班时不得打私人电话。6、员工不得进入客房休息,洗澡,看电视等。7、客房钥匙

学习

中职社会实践报告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社会实践报告,内容包括中职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中职社会实践报告有哪些。本文为山东省课题论文一、调查背景社会实践是中职生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我校近些年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总结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薄弱

学习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欣赏课小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师:播放音乐课件,给学生讲述有关星星的神话故事。师:刚才听到那首个故事后,你听到这首音乐会感觉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生:宁静晴朗的夜空中,一闪一闪

学习

寒假记事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寒假记事10篇,内容包括寒假记事作文十篇,寒假记事优秀作文5篇。直到来的哪一天,我父亲在送我的途中不小心摔倒了,我连忙把他从地上扶起,当我触到我父亲手的哪一瞬间,我的心如刀一般地扎在我的心上,又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一样,这时我

学习

申报工作汇报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申报工作汇报,内容包括申报工作总结范文,申报资料中的工作汇报。(一)3月26日上午由副县长戴荣同志主持会议,老区办、民***局、***研室、***史办、档案馆、文体局、旅游局、***等单位和已退休的3位史志工作者周朝云、杨升华、戴

学习

关于开学的日记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开学的日记10篇,内容包括关于开学的日记怎么写,开学第一天日记大全。通过此次活动,表达了全体监管民警践行“对***忠诚、服务人民、***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的坚定决心;表达了监管民警防控***情的坚强决心,誓要把***情阻

学习

向英烈致敬的寄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向英烈致敬的寄语10篇,内容包括向英烈致敬的寄语文案,小学生向英烈致敬寄语170条。为进一步深化学生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根据区文明办、教育局关于开展清明节网上祭英签名寄语通知精神,我校决定在今年清明节期间组织广大师生

学习

圣诞贺卡祝福语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圣诞贺卡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圣诞贺卡祝福语送女朋友,给老师的圣诞贺卡祝福语。4、我要把一切喜庆变成奶油,所有祝福揉成巧克力,永远快乐做成蛋糕……砸向你!然后说声圣诞快乐5、今晚,你平安吗?今晚,你快乐吗?今晚,你幸福吗?今晚

学习

写一篇中秋节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写一篇中秋节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中秋节的作文三年级版,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作文。二、心得法针对有争议性的文章,适合用此法。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古代诗歌,由于时代背景离现在很遥远,作者个人遭遇学生也不明白,加上作品的多义

学习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

阅读(18)

我们又在了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这真是朋友深情,刀子砍不断。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刹那间,他的小木

学习

营销管理部工作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管理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营销管理部门年度计划,营销部工作计划汇总7篇。一、概述综合计划是统领企业各项目标和工作的纲领,是加强集约管理、精细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是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归入目标、完善内控制度

学习

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100首。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

学习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忆江南白居易古诗10篇,内容包括忆江南唐白居易注音版,忆江南白居易古诗全文全部。作业交上来,完成情况出乎意料的好。全班63人中,有51人掌握《忆江南》词牌的句式要求,而且在词中写景能抓住特点,遗词造句比较优美,有的学生的作业

学习

山水风光的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风光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山水风光的古诗有哪些,山水风光古诗100首。4、唐-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

学习

关于母亲节的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母亲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母亲节的古诗有哪些,关于母亲节10首古诗。欲诉心魂无处去,碑前双泪已湿襟。七绝·读爱菊诗友《武陵春·母亲节忆娘》有作文/愚饱一句凄吟一断肠,灯前笔落泪千行。感恩母爱谌难报,来世娘还做

学习

春日古诗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春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春日古诗二十首,春日古诗朗读。二、无边光景一时新朱子探寻圣人之道,既有视线所及,又有“焕然一新”,由眼入心,由心入自己的“道”。古诗文有风姿各异的“象”,检测古诗文就要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

学习

黄鹤楼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黄鹤楼古诗10篇,内容包括黄鹤楼古诗李白,黄鹤楼古诗崔颢。一、诗词韵律美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盛唐“诗仙”

学习

关于月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月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月诗句古诗,关于十一月的优美诗句古诗。二、我们要关注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语义的层面去把握诗意其实,读懂任何一种文本,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这种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诗歌的

学习

歌颂祖国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祖国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歌颂祖国的古诗朗诵,赞美***歌颂祖国的古诗。《周颂》是祭祀活动的派生物,用今人的世界观来看,无庸讳言,祭祀活动是一种思想上的宗教迷信,即马克思所称的颠倒了的世界观,但在当时,它却是一种渗透到社

学习

野望古诗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野望古诗10篇,内容包括野望王绩古诗,野望古诗文。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小草只用轻轻的声音把温和的春风召唤来,一吹,小草自己奇迹般的复活过来又蓬勃地生长了。这说明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