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导弹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的一种第二代远程重型反坦克导弹,1970年装备美***,主要装备在美陆***营以下分队,用以取代106毫米无坐力炮和法国“安塔克”、SSII反坦克导弹,实施对坦克、防御工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远距离攻击。“陶”导弹除大量装备美陆***和海***陆战队外,还先后被世界43个国家所装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作战效能最高的一种反坦克导弹。 美***BGM-71A“陶”式导弹
发展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陆***在对其反坦克防御力量进行评估,并研究了坦克和反坦克作战的特点,以及当时技术水平所能生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能力之后,确定发展一族反坦克武器。这族反坦克武器包括重型、中型和轻型三种不同类型。其中重型武器为“陶”反坦克导弹,拟装备营、连一级;中型武器为“龙”反坦克导弹,拟装备排一级;轻型武器为M72反坦克火箭筒,拟装备班一级。美陆***70年代就是用这三种武器与坦克和直升机一起组成了远近结合、陆空结合的反坦克武器系列。
发展历程
“陶”反坦克导弹于1962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开始装备美国本土部队和美驻欧部队,导弹定型为BGM-71A。
1978年,美陆***提出分两步解决“陶”导弹威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对“陶”导弹进行改进;二是发展“陶”2导弹。
1981年,改进型“陶”导弹(ITOW,型号BGM-71C)正式装备部队。
1983年5月,“陶”2导弹(型号BGM-71D)装备部队。
1984年,基本型“陶”导弹停产,美国休斯公司主要生产“陶”2导弹,并对“陶”2进行改进。
1987年中期,“陶”2A导弹(型号BGM-71 E)投入生产,并开始装备部队。
1992年,“陶”2B导弹(型号BGM-71F)开始投产,并装备部队。同年,改进型目标捕获系统(ITAS)开始列装,该系统集成了第2代成像前视红外和光学瞄准具、激光测距仪,能够进行自动跟踪,提高了目标探测、识别和打击能力。
1998年,雷声公司开始研制“陶”BLAAM(BLAAM是反掩体、轻型装甲和砖石的英文缩写,型号BGM-71 TBD)导弹,以满足城市作战的需求。“陶”BLAAM导弹重27.8千克,长1173毫米,直径152毫米。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一种特殊结构的战斗部。它由前后两个不同的战斗部组成,前端的战斗部为爆炸成型战斗部,可以击穿混凝土工事或水泥墙壁,后面的爆破战斗部随后跟进,进一步破坏工事,杀伤工事内的敌人。但该研制项目后被终止。
2000年,美国航空与导弹司令部拨给雷声公司908.6万美元,用于开展“陶”“发射后不管”(FF)项目,为期42个月,以取代1998年被终止的后继型“陶”(FOTT)项目。根据合同要求,“陶”FF于2003年开始小批量生产,陆***计划采购4000枚,主要装备第82空降师、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10山地师,用以取代“陶”2A导弹。“陶”FF导弹装有先进的焦平面阵列红外成像寻的头,能自主跟踪目标,同时保留了瞄准线指令(利用无线系统而不是导线)作为辅助方式。因此,导弹一旦发射,射手即可转移隐蔽或攻击另一个目标,但若需要,射手也可以用瞄准镜瞄准目标以确保命中目标。采用“陶”2B导弹的弹体,装有双级并联式爆炸成型战斗部,两个战斗部能同时高速攻击坦克顶部较薄弱的装甲,可以显著提高毁歼能力。但“陶”FF最终于2002年被终止。
2001年12月,雷声公司对 “陶”无线(RF)导弹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陶”RF用无线系统取代了有线指令制导系统,消除了不能在水上使用和有电线的限制。同时对导弹的空气动力性能进行了改进,缩短了飞行时间,射程增大到4500米。“陶”RF导弹无需进行任何软硬件的改进,就可与现有发射装置和贮存架兼容。
2003年,500枚“陶”掩体爆破型(BB)在伊拉克战争中部署,用于支援“斯特瑞克”旅战斗队。该导弹具有摧毁掩体的能力,能击穿203毫米厚的双层加固砖石墙。截至2008年11月,雷声公司共采购了3178个掩体爆破型战斗部。
2004年,“陶”2B Aero导弹研制完成,通过延长导线和增加空气动力控制翼,将最大射程增至4500米。
2006年,陆***签订新型无线“陶”2B RF导弹生产合同,为美陆***和海***陆战队、盟国生产17000枚带有无线制导链路的“陶”式导弹。
2008年,配备改进型目标探测系统(ITAS)的“陶”正式装备陆***和海***陆战队,其中4套该型导弹系统部署到驻阿富汗的第173步兵空降旅战斗队,4套该型导弹系统用于边境巡逻。
2010年8月,“陶”2A、“陶”2B/ 2B Aero、“陶”BB完成无线型改型。
2012 年第三季度,美陆***与雷声公司签订一份价值3.49 亿美元的5 年期合同,为美陆***提供6676 枚新式“陶”RF导弹。
特点
“陶”导弹采用管式发射,红外光学自动跟踪和导线指令制导。“陶”系统由6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三脚架、回转装置、光学瞄准镜、发射管、导弹制导装置和电池。M220三脚架可以为回转装置提供一个稳定的座架,可在30°以下的斜坡保持水平架设。回转装置是一个机电装置,安装在三脚架上,也是光学瞄准镜和发射管的座架。发射管由蜂窝结构材料制成,外层覆盖有层压玻璃纤维。发射管可为导弹提供初始制导和稳定性,并防止射手被发射冲击波损伤。光学瞄准镜用于跟踪目标并探测导弹的红外信号。制导装置由2块50伏和1块24伏电池供电。
结构特点 弹上采用红外调制光源,能有效地抑制背景干扰。 导弹采用冷气式舵机,避免了发动机能量损失和烧蚀现象。导弹增速发动机位于全弹重心附近,使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重心变化最小。红外测角仪采用宽窄视场同轴系统的结构方案,两个视场共用一个物镜而各有自己的探测器,在规定的时间内转换视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导引精度,又使测角仪的重量减轻、体积减小。在控制箱加入间隙振荡的消隐电路,以消除电路的噪声干扰,保证电路工作正常。控制箱有7位自检电路,红外测角仪有砷化镓光源的光轴自校系统,大大简化了野外的检测操作和调校过程。采用大孔径、大倍率瞄准镜,提高了瞄准精度。发射回转装置在高低和方向旋转机构中都有阻尼器,使瞄准跟踪操作保持平稳。地面发射装置分成五大部件,可以快速分解成单兵可携带的部件,并可以快速组装。 BGM-71D“陶”2导弹 BGM-71C“陶”导弹 “陶”2B Aero(上)和“神剑”炮弹 BGM-71F“陶”2B 导弹 “陶”式导弹家族
性能特点 基本型“陶”导弹由起飞发动机、增速发动机、4个控制翼、红外源、2个放线器、1块电池、1个数字电子装置、1个陀螺、保险与解除保险装置以及战斗部组成。起飞发动机位于导弹后部,采用M7推进剂,在导弹飞离发射管之前完全耗尽。增速发动机的位置接近于导弹的重心,采用固体推进剂,在导弹飞离发射管后大约12米的距离上启动,以保护射手的安全。指令制导导线是双线制系统,从导弹底部的两个线轴中放出。红外源用于提供信标,光学瞄准镜中的红外跟踪器通过探测的信标来确定导弹的位置。基型“陶”导弹最大射程为3000米,最大速度为299米/秒。
改进型“陶”导弹战斗部直径不变,采用LX-14型高能炸药,并采用双锥药型罩,在弹头前端安装一个长约305毫米的压电引信探杆。探杆的作用是增大聚能装药和目标装甲板间的距离,获得合理炸高(381毫米)。加长制导导线,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最大射程增大到3750米。发射管长度缩短,射击稳定性提高。改进型“陶”导弹可采用基型“陶”导弹或者“陶”2导弹的发射架发射。
“陶”2导弹战斗部直径由127毫米增大到152毫米,弹径相同;战斗部重量增加;弹头前端安装了一个比改进型“陶”导弹更长的探杆,约540毫米;采用新型的续航发动机,总冲提高30%;弹体尾部安装了一个二氧化碳激光器,改善了制导性能;用数字式二元微处理机取代了原制导装置中的模拟计算机,提高了导弹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采用AN/TAS-4A改进型红外夜视仪,提高了全天候作战能力。“陶”2导弹主要采用“陶”2发射架发射,但也可采用基型发射架。 架设在“悍马”上的“陶”式导弹 架设在“斯特瑞克”装甲车上的“陶”导弹发射瞬间
“陶”2A导弹采用串联式双级聚能装药战斗部,即在“陶”2导弹战斗部探杆前端增加一个小型聚能装药战斗部。该小型战斗部直径40毫米,约重400克。当探杆击中坦克目标时,小型战斗部引爆挂装在坦克外侧的反应式装甲,使导弹的主战斗部无干扰地击穿坦克的主装甲。
“陶”2B导弹采用双级并联式爆炸成型战斗部和双模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用于分辨目标形状,磁性传感器用于辨认目标真伪。当确认目标为真实坦克、装甲车辆而不是伪装的假目标时,立即启动引信引爆战斗部,从目标顶部实施攻击。此外,发射制导装置的软件也有所改进,通过预加指令,使导弹发射后能立即爬升,并保持在瞄准线上方一定高度飞行。
“陶”2B Aero是“陶”2B导弹的改进型,采用新型空气动力控制翼,延长了制导导线,射程增大到4500米。
“陶”RF 采用无线制导链路,导弹尾部装有无线转发器和无线接收器,无需进行任何软硬件的改进就可与现有发射装置和贮存架兼容,包括改进的目标捕获系统、改进的“布雷德利”探测系统、“陶”2 分系统以及M220 地面“陶”系统。无线制导型系统的操作与有线制导型极为相似,能够使射手在不改变战术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去除了导线的“陶”RF扩大了城区作战中联合兵种的应用,增强了环境适应性。另外,导弹去除了有线连接硬件,增大了弹体内的空间,为未来技术插入提供了方便。
“陶”BB导弹采用2.85千克的高爆杀伤战斗部,能在203毫米厚的双层混凝土墙上炸开直径610毫米的洞。美***曾在500枚“陶”2A导弹上安装了该战斗部。
使用特点 各种型号的“陶”导弹既可在地面上发射,也可在车辆上或直升机上发射。在地面发射时使用Ml51F式三脚架。在车辆上发射时,美陆***采用下列几种制式车:“悍马”车,采用M232E1发射架,带弹2枚,另配运弹车,带弹6枚;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采用M233E1发射架,带弹10枚;M901“陶”导弹发射车,采用M27双联发射架,带弹12 枚;M2步兵战车,采用M27双联发射架,带弹7枚;M3骑兵战车,采用M27双联发射架,带弹12枚;以及M996“陶”导弹发射车。用直升机发射时,美陆***将“陶”导弹安装在AH-1“眼镜蛇”系列的攻击直升机和MD500“防御者”直升机上,采用M65发射装置,带弹4枚~8枚。
“陶”反坦克导弹首次使用于1972年的越南战争期间,当时,它是美陆***、海***陆战队和43国联***最重要的远程反装甲武器。1991年海湾战争,美***发射了大量的“陶”2和“陶”2A导弹,其中,美国一个海***陆战队小分队在“悍马”战车上安装了“陶”导弹系统,发射的120发导弹中确认有93发命中目标。在阿富汗的战斗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战或致命战,它还是在居民区进行的战斗,“陶”为英***取得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它在对付目标时有极高的精度和效能,因此叛乱分子在提到“陶”时将其称为“上帝的手指”。当地村民由此增加了对美***的信心,更乐于与美***合作,保证了第173空降旅战斗队顺利完成任务。截止到2010年,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战行动中共发射7000多枚“陶”导弹。美***反坦克导弹在伊拉克战争中除打击伊***装甲目标外,还用于摧毁坚固火力点、重要人物用于躲藏的建筑物。2003年7月22日,在围捕萨达姆两个儿子的战斗中,美***向其躲藏的建筑物共发射了10枚“陶”反坦克导弹,最终将他们击毙。2004―2011财年,美陆***分别采购了200、2256、1353、949、2301、1581、2482和1200枚“陶”导弹,共计12322枚;美海***陆战队采购了5269枚“陶”导弹。2002―2010财年,美共计对外***售20737枚“陶”导弹。
福特M151发射BGM-71“陶”导弹
发展趋势
“陶”导弹是美陆***现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经若干次改进后,其性能有很大提高,美陆***仍在大量装备使用,按照计划,“陶”导弹将在美***服役至2050年。“陶”导弹最具突破性改进的当属“陶”RF导弹,它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射手的指令,从而可淘汰其40多年的有线制导方式。有线系统置于导弹和发射架之间,所以这种导弹可以使用现有的发射平台,包括改进型目标捕捉系统。而且,无线制导导弹的操作方式与有线制导导弹相同,无需进行额外的培训,士兵便能操作使用。目前,雷声公司已完成了“陶”2A、“陶”2B/ 2B Aero、“陶”BB无线型改型。2017年前,美陆***将完成为期5年的6676枚“陶”RF导弹的采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国“陶”反坦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