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一体战”是纸老虎?还是真老虎?它的起因似乎是抑制中国的一种“撒手锏”,那么美国是办法很多,还是没办法了?中国又还有什么办法?
误区一 战略上过于重视
首先,“空海一体战”是战略吗?实际上谈不上。日本《外交***策》杂志2010年8月就指出:2010年8月16日,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太平洋力量平衡的巨变并非突如其来,美***仍仓促寻找新花样来保持优势,关键是复苏乏力,预算吃紧,已无法靠增加任何资源来应对。
显然,美国最顺手的就是一个新概念。但与其模板“空地一体战”相比,前者联合的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海空***的打击能力却重叠不小,特别是飞机。因此“空海一体”实际上是美***“储备”的联合作战新空间,在合适的背景和时机下释放潜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中国的AAAD(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可见,“空海一体”只能算一个“作战概念”,如果我们对美***发展的特点理解不深,就可能将“战术当成了战略”,去寻找“条令即将批准”、“组织编制上已成立办公室”、“在部署上已决定在澳驻***”等略显牵强的迹象。
实际上,“空海一体”概念连海***陆战队如何整合也没有明确,退役***官J・诺尔・威廉姆斯虽为本***种鸣不平,但部分言论也不无道理:“中国周围多是小国,都想平衡中国的过分自信,用地面部队在其周边地区和关键咽喉点,同样能控制中国海上命脉,成本更低,更不易升级。加强地区盟国,比将脆弱的水面舰艇暴露在中国的杀伤区更安全,中国打击在西太平洋公海上的美***,门槛要比打击这些国家低得多”。
所以,在澳驻***不是“空海一体”,恰好是与之并行的另一途径。如果我们将“空海一体”视为一个整体***事战略,不难发现其在成本和难度上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可是它恰好算不上战略。更要警惕的是,在它真正落脚的战术和装备层面,对美***来说其实并不费劲。
误区二 战术上过于轻视
也许是“空海一体战”过于强调中国反舰弹道导弹阻挡美国航母进入西太平洋的局面,人们几乎以为海上争锋就是一支***对一面盾。
其实,美国海***近年最具战略意义的进步之一――BAMS(广域海上监视)计划早已是典型的“空海一体”。利用续航时间24-36小时的陆基无人机,每架能全时段覆盖至少2778千米范围,从现有的5个基地起飞就能覆盖全球。而中国如果不能为强大的导弹能力配备这些能力,反介入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这方面中国的进展虽快,工作量和挑战同样不小。
在攻击上,冷战中,海上遮断就一直是美国空***轰炸机的主要任务之一。虽然冷战后这种任务被长期闲置,但2001年11月的一次概念验证,仍显示了空***的E-8C为轰炸机或战斗机提供海上目标的能力,一架B-52还从内陆起飞,20小时后首次用4枚激光制导炸弹击沉一艘机动中的坦克登陆舰。
现在,B-52的光电吊舱可长时间跟踪海上目标,最远曾深入距海岸1852千米外搜索船只。2011年9月,B-1B轰炸机也首次完成了打击海上目标的试验,向机动的水面目标投放了10枚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冷战结束后,西方长期强调的大规模“蓝水”反舰作战能力陷入马放南山的局面。在反舰导弹领域,与印俄联合开发的“布拉莫斯”、俄保持的一些独特的超声速型号,以及中国丰富的型号相比,美国现有的主力――“鱼叉”和SLAM-ER已乏善可陈。
为此,洛马公司正为D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和海***2009年开始的LRA***(远程反舰导弹)计划开发两个方案。渐进式的LRA***-A以AGM-158B JAS***-ER(增程型联合空地导弹)为基础,亚声速但隐身,射程805千米,弹头454千克。激进式的LRA***-B则以一体化的火箭冲压发动机动力获得高速,弹头227千克。
虽然不明指中国,但美国高层对该计划的要求是“击沉‘俾斯麦’号”,或干脆描述为“10米高的喷火巨龙”,用更长的***把对手“顶出去”。
LRA***-B采用现成的Aeroiet Mk 72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来自1991年下马的AQM-127 SLAT(超声速低空靶弹),已经可以达到5.6马赫。加上需要的多模导引头技术也较为成熟,洛马预计只要海***2013年启动研制,试射一完成,很快就能拿出真正的武器。
此外,美国海***仍从2010年开始在全行业范围征集OASuW(进攻性反水面武器)方案,要求它不光射程要远,在有卫星、卫星受限和卫星受阻环境下都有效,还要能利用网络但又不依赖网络,并适应多种瞄准条件。
对此,雷神公司也只需用现成的“战斧”Ⅳ陆攻型巡航导弹改进成“战斧”IV+即可,要完善的只是改进多模导引头――比如AESA(主动电扫阵列)毫米波雷达加一些被动传感器、卫星数据链。由于不需要集成到多型舰艇上的成本,估计其EMD(工程、制造与发展)阶段只需36个月。雷神为更长期OASuW方案则提出了超声速“战斧”计划4,速度2.5马赫,射程965~1126千米。
显然,加上舰载机的作战半径,美***从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射程外出击的能力将迅速加强。
思考一:战略上要缓解压力
可见,美国在战略上并无新意,但借助强大的高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以装备支撑战术,以战术为战略给力,仍有相当空间。有趣的是,引发“空海一体战”对策的也正是中国以非对称思路发展的反舰弹道导弹这一装备。
不过,美国单以射程划界,将中国能力夸大为在一两千千米半径内完全有把握击沉美国航母,其实是为自己未雨绸缪,保持优势造势。中国的这种能力必须以完善的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的英文单词的缩写)手段为支撑,如果在太平洋这样广阔的空间有这样完善的能力,中国就已经不是单纯反航母、反介入的实力了。因此,以弹道导弹反舰这样一种尚未完全实现的能力为出发点,“空海一体战”不无***备竞赛的挑战书性质。
正因为这种挑战牵一发动全身的战略性质,中国的应对也要十分警惕一个误区――陷入中美决战想定。实际上,美国海***战争学院的埃里克森有一个观点:美国误读中国***力发展的根本在于,担心中国会逐渐瓦解其在国际事务中先发制人的角色,改变战后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而中国担心西方国家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因此美国(搞“空海一体战”)的目的不是袭击或威胁中国,而是防止中国试***改变区域现状而彰显***力或使用武力。
对此,2011年3月,美国学者埃里克・塞耶斯和中国***事科学院樊高月大校在美国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展开了一段针锋相对的对话。
塞耶斯首先指责中国声称防御性战略,同时又开发进攻性打击平台,辩解说“空海一体战”至少部分是美国为了应对竞争国家
的出现。他还发问道:“如果美国对北京的***事现代化如此关注,以致想开发一种新联合作战概念,北京又能在何种程度上帮助华盛顿相信其未来的(真实)意***呢?”
樊高月指出:如果“空海一体战”意在阻止力量平衡的进一步倾斜,就意味着美国企***对地区***事力量取得更大的优势,但美国已经享有亚太的***事平衡,美国有最强的***队,中国***队仍远远落后于美国,现有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只是为防止美国干预中国内***。***备竞赛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要美***不干预台海冲突,或对中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中国***队绝不会针对美***。
塞耶斯立即反问:“如果美国放弃台湾,中国会停止发展这样的能力吗?如果美国打个赌――实力渐强的中国不会变得更自行其是,美国输得起吗?正是北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催生了‘空海一体战”’。
显然,这样的辩论还不能真正化解美国的不友好,但它的确揭示了中美之间围绕“空海一体战”的深层利益。中国当然不能为此放弃继续寻求不对称***事能力,但一来一往之间,必须控制住中美由竞争转向对抗,对抗转向决战的风险,否则中国更没有机会完成至为关键的几步发展。
思考二:手段上要长期努力
实际上,从现象上论,中国发展反舰弹道导弹,更早实践了“空海一体战”的思想,但在联合作战方面中国层次还较低,因而无法提升到这样的理论高度。但是,中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以我方“空海一体”就是应对对手“空海一体”的最佳途径!
针对“空海一体”,中国空***一些学者已经主张“中国应当坚持空天一体的发展方向”,不无道理。这并非是说中国空***和海***就不应加强联合作战能力,但由反舰弹道导弹引发的这场技术连锁反应,的确体现了中国在海***,特别是水面舰队,相对于美国还较薄弱的情况下,以相对更有优势的航天技术(弹道导弹)打破美国优势地位的创造性思路。
在地缘***治上,中国海***近年走出“第一岛链”的举动令人鼓舞,但客观而言,即使走出去,中国海***水面力量在太平洋深处与美国周旋的实力、落脚点、战略战术等现实领域还大片空白,极为初级的航母能力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这一局面,因而利用空天手段,从更大的空间尺度内寻求突破,始终是必须重视的方向。
纵观美国航母战斗群针对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对策,不难发现向新维度创新的重要性。
美国航母本身当然难以隐蔽,但其舰载机加大航程仍有潜力,借助无人化和隐身化,并非已经被“拒止”得严严实实。其以“系统族”思想发展的下一代远程轰炸平台更能有效弥补航母的风险(美国多种远程打击能力、部署模式本来就有相当的互补和灵活性)。中国对太平洋“拒止”力的提升绝不止导弹射程一个指标,反航母杀伤半径扩大1000千米,头顶的空天信息网也必须相应地成几何级数拉伸,还要考虑中国对天基平台依赖性增强后,这些平台本身面临的生存风险。同时,在这个大网中的对抗,电子战、信息战将起决定作用。实际上美国现阶段应对反舰弹道导弹的手段很多蕴藏在不大为人注意的电子战领域。
总之,“空海一体战”深源于美国对亚太战略优势的坚守,发端于美国对中国能力的夸大预防,植根于美国***事领域的巨大潜力,但仍限于维护美国亚太既得利益,并未到与中国决战的地步,因而中国的应对,既要坚持不对称突破,又要保持有限目标,同时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必须将大目标分解为小进展,尤其是要改变优势领域过于单一的局面,全力提升整体科技实力,还要有被反制,再创新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