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本文以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檐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檐廊结构、功能及装饰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大理白族民居的檐廊空间所蕴涵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 白族民居檐廊装饰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亲仁善邻,吸取了大量汉族和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并创造出了卓越多姿而精彩雅致的住宅形式:一房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有两院或多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全部贯通的“走马串阁楼”。
在大理白族民居中,无论采用哪种合院形式,其院落内的建筑布局则相对固定,最具特色的是大理白族民居中宽大的檐廊,檐廊无论从形式、功能到装饰都洋溢着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
一、檐廊
檐廊是室内与庭院之间的过渡空间,是指在房屋底层前面,向前出一步架设的廊子。檐廊使得室内外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它不仅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而且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居民的日常活动大多在此进行。
大理白族民居和中原传统建筑的檐廊大致相同,结构上檐廊上方都有飘檐,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另一边与有柱的走廊相连。由于檐廊的屋顶在二层窗子下面,所以院落各方向建筑中的檐廊都是相接的,且屋面都向院内倾斜,与江南地区四水归堂颇有相似,这样有助于对雨水的收集。但大理民居中的檐廊相接处却与江南的做法不同,多是在转角檐廊相接处,设一个当地称为“走马转角台”(***1)的八边的小亭。
檐廊空间与庭院空间和室内空间是密不可分的,三者既介定明确,又相互交融。从相对内外空间层次而言,它打破了固定而硬性的边缘交接面,使室内外空间关系出现连续与渐变的特性,在和谐的过渡中达到完全的统一,创造出室内外空间深邃而连续的意境。从空间角度而言,檐廊属于半明半暗、半内半外的灰空间,是院落空间向建筑内部的延伸和渗透,是室内与室外,房屋与庭院、天井间的一个重要过渡。
二、檐廊的结构
从结构上说,大理民居建筑多使用木构架承重。木构架是我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从中原传到云南后,大理人运用于当地建筑,屋架形式为穿斗式和抬梁式,且多用五架或七架,其特点是不用瓜柱用柁礅。横梁连成一体,纵横交错,一环扣一环,整个屋构架全靠穿斗而成,梁与柱之间以榫加衔接,相互制约,不用一钉一铆,呈“人”字形屋架,柱子用石柱础与地面隔开,以离潮防腐。柱,大多用木料的自然形状,下粗上细,既不因将木料做成上下同样粗细而浪费工时,又自然形成收分(当地人称收分)。这样做,柱间横梁净空尺寸,就须根据具体情况而长短有别,且四周柱子,微向内倾,增强了木结构的稳定性。两头的山墙柱则“见尺收分”,与宋“营造法式”规定相符。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既结合了传统的木构架构造工艺又强化了部分木构架作用,具体构造用到了挂榫,穿梢,啄子,穿枋等,这些做法更好地拓展了木构架的作用,使之更坚固,抗震性更优越,更适应大理地区风大、地震频繁等特殊的自然条件(***2、3、4)。
大理白族的檐廊与中原地区的檐廊相比也较为宽大,体现在进深相当房间进深的一半。因此,还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底层建筑面积,使整个建筑更为稳固,对地震频繁的特殊地域也起到了一定的加固保护。
三、檐廊的功能与装饰
1.檐廊的功能
大理白族民居的檐廊不仅作为连接房屋和庭院、天井等重要空间的线通用,它还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大理白族民居中的檐廊比较宽大,不仅可作为休息纳凉的场所,对建筑本身也可防止雨水打湿廊下的木质前墙与各堂屋的格子门和格子窗(***5)。白族人不仅讲究住房舒适,也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处于檐廊中,人们既没有完全与室内隔离,又可以享受到院落中自然空间,在室内室外两种空间中游刃有余。多数人家在檐廊前面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花香四溢,恬静幽雅。
其次,檐廊也有家庭生活起居和待客的作用。大理白族民居檐廊的进深尺度一般较大,廊深平均在 1.5 米左右,传统上廊深尺寸常以能安排一桌宴席为准。住屋越豪华,廊道越宽。宽大的檐廊不仅为人们遮阳避雨,还为人们提供一个餐饮、娱乐的空间。由于檐廊的三面通透,将外界的自然景观纳入廊下,在此餐饮、娱乐,使人从客观的景物观赏进入主观的艺术意境。此时,景物为“实”,情为“虚”,情景交融即成意境。大理白族民居中的空间使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表现在各空间不仅功能及布局上变通自如,而且在堂屋与檐廊、檐廊与庭院以至三者必要时的功能连通。如遇婚丧等重大礼仪,大宴宾客时,通常将堂屋的六扇扇门拆下,使堂屋、檐廊与庭院成为一体以扩大空间。这时,堂屋、檐廊、庭院三者连成一片,室内外皆成餐饮之所。
再次,檐廊内不仅可进行日常的副业操作还可以用于杂物和农耕用具的储存空间。居民从事各种家务活动时,每当遇到寒冷和阴雨天气,人们并非要从庭院的活动中一下子避居室内,而是将庭院中进行的部分活动内容转移到檐廊中来(***6)。即使是晴朗的夏日,也有一些人不勘忍受强烈日光的照射,而避于檐廊之下活动(***7)。日常耕作归来,一些小件的农耕用具也可随手放置在廊夏靠墙,这样就避免了农具进入室内污染环境(***8)。
2.檐廊的装饰
大理白族民居檐廊空间的这些特殊功能与大理特殊的气候条件及白族人的生活习俗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当地民众对檐廊的特殊需求,才使它几乎比厅、房等空间使用更为频繁,因而也常成为民居中的装饰重点所在。
建筑的装饰是人们从物质文化层次进入精神文化层次的体现,装饰一直以来都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刘勰对装饰得释义: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饰也。也就是说,对建筑进行装饰就是给建筑披上外衣。而大理白族民居檐廊的装饰手法主要是由石作、彩绘、木作和瓦作四部分组成。
白族民居檐廊的石作主要是柱础、铺地及围屏三处(***10、11)。当地柱础有鼓形、六边形、四边形等多种类型,上面还雕刻着喜上梅捎、八仙法器、一品清廉、并蒂同心等丰富多彩的吉祥***案。檐廊的地面以四边或六边形的青石板铺设,以长长的条石收口,使整条檐廊整齐有序、落落大方,而且在早期条石的长短也可以反应宅院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围屏是白族民居建筑特有的建筑形式,也是檐廊空间装饰的重点。围屏一般用薄砖砌出造型各异的框档,空白处则绘以各种纹样***案来装饰,中央以云石相嵌,当地人谓之楚石,也称“滇石”或“文石”、“苍石”,是云南苍山特有的奇石;大理白族民居的楚石保留了天然的石材纹理,展现出的***案形式各异,或云彩,或山水,或花鸟,千姿百态,使整个朴实无华的檐廊增添了一份高贵典雅,令人赞叹不已。
白族民居的彩绘也是精彩纷呈,传统建筑檐廊的红柱彩枋,在雕刻精致的架、枋,甚至有的柱头上都有丰富多彩的彩绘,其整个空间呈“错彩镂金、雕绩满眼”之美。而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色彩则将艺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檐下斗拱装饰材质或为木质,或为瓦质粉纸筋灰的泥塑。将枋头雕成“龙凤、象、花草”,架雕成八宝莲花,外饰油漆。有的全部施以棕色油漆,或索性用木质本色,突出雕刻技艺的精妙。有的施彩色贴金,更显得富丽堂皇。围屏整体以青灰色饰以***案,地面大多也用青灰色石板铺设,整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虽然大理地区有部分民居廊檐的梁枋也饰以彩绘,但整体呈现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之美,这些也正反映了白族人民朴实纯朴的心底。(***9、10、11)
木作除上述结构上与中原木作有所改进外,在工艺、内容上都不逊与中原木作工艺,尤其是檐廊的枋头木雕。当地枋头没有社会等级、宗教因素等制约,枋头木雕以龙、凤为主(***9),根据梁和枋的层数不同有的还有狮子、大象、莲花等多种类型相互组合,枋头雕刻栩栩如生、造型优美。
白族民居檐廊的瓦作基本依照我国传统瓦作工艺铺设。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与中原传统建筑的檐廊在装饰上有着明显区别。在白族民居檐廊中,不论檐廊装饰得多么华丽,但檐廊的古朴典雅、大方实用、坚固经久的这些基本功能却始终保留着。换个角度说,檐廊的装饰方法完全是以这一基本功能为前提发展而成的。在这里,物质与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应该说,这一现象反映了白族人民对于建筑、对于装饰的正确认识和方法。他们追求着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但他们并没有让这种追求在热望之中走向奢靡,而是保持了它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建筑形制来自中原汉地,但是睿智的白族艺匠们吸取了丰富的中原建筑艺术,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根据大理特殊的地域环境不断改良,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其檐廊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度空间,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底层建筑面积,使建筑整体更为稳固,结构上加强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宽大的廊道遮风避雨、可息可戏,功能上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檐廊装饰内容丰富、工艺精湛,视觉上充实了建筑的整体美观。大理白族民居遵从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充分和谐;深刻地体现了白族人民典雅、素净、细腻、宁静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05
[2]王其钧: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01
[3]龚玉和 武彬:“檐廊、骑楼”一种特殊建筑文化的沉淀[J].园林论坛
[4]黄 浩: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07
[5]赵 勤:喜州白族民居建筑群[M].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的檐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