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想跟你说说最近编的一组稿子。
听说过“散居孤儿”吗?他们失去双亲,也不在福利院长大,他们或者由年迈的祖父母收养,或者寄养在叔伯姑姨等亲属家。由于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往往比较自卑、孤独,当然,难免受到各种歧视。
去年夏天,有关部门就专门为这些孩子举办了一个夏令营。仅仅七天的相处,就让这些原本郁郁寡欢的散居孤儿们变得开朗活泼。其中有个孩子,从头至尾,无论吃饭走路总是笑嘻嘻的,最开心的就属他了。到了最后一晚,别的孩子都睡了,只有他还坐在电视机前,电视里在放着《喜羊羊与灰太狼》,可是那孩子一点表情也没有。
“你怎么啦?怎么还不睡觉?”辅导员问。
“我睡不着。”
“是不是因为明天要走了,心情不好?”辅导员这一问,他就哭了,那么无声无息地哭了。
我讲这些你或许会反感,但我还是忍不住说,孩子,你不觉得自己很幸福么?爸爸妈妈,小家庭完满;亲戚众多,大家庭热闹。在那么多的亲人中间,为什么你感觉不到应有的人情暖意,反而觉得那么别扭呢?
你说了,“都是不怎么来往的亲戚,小孩之间也都不怎么熟悉。”可是,正因为平时来往少,过节才需要互相走动,增进了解嘛。
当然,我不是没看懂你的信,你反感的,其实并不是“聊聊天、敬敬酒”,而是大人们评判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过于单一,大家聊天的内容你根本不感兴趣。所以,你不希望参与,也不知道怎么参与,所以你干脆把自己包裹起来,“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我只能低头玩手机”。
那么让我们来假设一下,要是你这次考得很好,你多半也会觉得自己在亲戚面前给你的父母“长脸”了。不是吗?
你要回答我说不是,说我照样会鄙夷地抗拒那种虚伪的表扬,我会觉得,你,实在是太世故了。
中国的传统礼节,我要说,它是个好东西,我要由衷地赞美它,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感恩和仁爱的外在表现。可是上世纪以来,我们不断地***、运动,反对封建迷信,破除这个破除那个,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人和人应有的以礼相待都给破除得差不多了。我觉得现在年轻人懂得的礼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拿你们节日聚会来说,弟弟妹妹们积极主动地向长辈敬酒,说一些吉祥如意的话,其乐融融的氛围,多好啊!
我想首先,你要懂得珍惜,学会理解,亲人之间,对小辈的关怀并无恶意,只是家庭成员中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相对单一,这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难怪他们。
第二,你能做的,首先不必自卑自轻,在一干亲戚中,有机会时,可以表现自己的长项,比如自告奋勇做一道好菜,比如为长辈解决一个电脑难题,包括从容大方的交流,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用你的表现让长辈们知道,好孩子的标准应该是全方位的,评价一个孩子,不仅仅看一次考试的分数。
第三,你问:“到了饭桌上,就一定要向长辈敬酒?见了亲戚,即便不认识,也要笑脸相迎,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客套话吗?这就是礼貌吗?”笑脸总比冷脸好吧?向长辈敬酒,不应该吗?至于“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客套话”,你是年轻人,你可以引入更新鲜更有趣的话题嘛。
这不仅是起码的礼貌,也是人际交往的必修课,这样做,不是“世故”,你的叛逆,也非“天真”。 礼多人不怪。不要吝啬,在人群中,你付出一分真心,必将收获百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