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长诗篇1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2、作柏梁体
作柏梁体诗必须句句押韵。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3、作杂言诗
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4、入律的古风
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
古体长诗篇2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解”成为习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兴起从“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古诗词教学的热朝。时过境迁,不再时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创设情境、***画音乐导入等花招,虽然表面繁华,但实效性低。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如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做铺垫;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题,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整体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词)大意。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伊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试看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对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长期这样教学,何谈翻译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九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三、在“寻诗(词)眼,悟诗(词)情”中让“寻、想、悟、诵”成为习惯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诗(词)寻找诗(词)眼,紧扣诗(词)眼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理与情,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中《舟过安仁》一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的学习,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到最后一步“找诗眼,悟诗情”,学生找到了诗眼“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使”时,我首先让学生把“使”换成“让”,体会诗句中是用“使”,还是用“让”更能表现其意境。学生联系前面学习中对“使风”的理解(即借风),进行了一次“使”好,还是“让”好的讨论。通过争论,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这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伞借风顺风顺水行船”;而“让”的意思是“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儿童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品出这首古诗表现出来的古代儿童独特的生活情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并把它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一训练过程,不但体味了诗人杨万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赏吟诵了“张伞借风行船”的美妙意境与精妙诗句,培养了学生“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能力。这样坚持几年、十几年即可形成习惯。
古体长诗篇3
一、活动名称:
读诵中华经典 开启美好心灵
二、活动负责人:
郭蔚明
三、活动单位:
三明市***区建设小学
四、活动范围:全体学生
五、活动背景: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教育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目标,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我校以被区教育局推荐申报福建省“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学校为契机,开展了“读诵中华经典 开启美好心灵”的德育教育活动,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素质过硬,品德高尚,作风优良”的优秀接班人。
六、活动主要内容:
1.诗词:指现行教材中出现的经典古诗词,包括《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以及我国其他优秀的经典古诗、词、韵文。
2.经典:不仅包括以上提到的诗词概念,还包括传统意义的儒家文化经典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 》《农历24节气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等,也包括当代优秀白话诗歌、散文、童谣等。
七、活动主要做法与措施:
(1)建立一套班子
我校成长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的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2)抓好两个阵地
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
(3)坚持三条原则
①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②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
③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4)确保措施
学校要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5)开展五项活动。
我们将通过开展五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
①读古诗
将诵读经典内容列入校本课程阅读内容,各班级语文老师根据学校指定的内容安排学期诵读进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学年开展一次集体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展示活动,评选出优秀班级。
②古诗文***展
一是诗配画,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并在校刊上展示;二是举办师生古诗文作品展。
③唱古诗
由音乐老师负责指导各班级教唱古诗,各年段开展”唱响中华经典”歌咏比赛.
④演古诗
以年段为单位,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开展诵读经典综合表演比赛,评选优秀年段。
⑤考古诗
组织诵读经典书法与知识赛,评选优秀选手与优秀班级。
(6)拓展五条途径
①听,即听录音,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读经做人”“读经明理”的观念。广播站将设立“与圣贤交谈”栏目,解读相关经典内容;班级开设“与圣贤为友”栏目等。利用课间、午间休息时间,播放古诗,供学生欣赏。
②看,即通过宣传栏、黑板报、诗文***展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佳作名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记住。
③读,每周二、四早上进行专项晨读,每天课前2分钟,午间课前5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
④学生在背诵古诗的基础上,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⑤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古诗诵读比赛。
(7)做到七个落实
① 时间落实
学生每天除了课前2分钟,午间5分钟诵读古诗文,学校每周安排周二、四晨会课由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
② 辅导落实
各班级的语文教师为该班的法定的诗文诵读辅导教师,帮助学生弄懂诗文的读音、大意、意境。
③ 内容落实
本学期学生可根据学校提供的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根据划分的内容进行每天读,每周背一首,并收集自己喜欢背诵的文言文。
④ 任务落实
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古诗诵读的技术指导,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⑤ 管理落实
对古诗诵读活动的规划,发动、宣传、操作、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检查方面,按学生自查,小组长检查、教师复查、学校抽查四个层次进行。
⑥考核落实
每学期由教导处人员与教研组长组成考核小组,对每班的古诗背诵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采用随机抽取号数的方式进行,并进行记录。使本项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
八、社会反响和认可程度: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经典,开启美好心灵”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不满足老师指定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古诗背诵。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的故事”、“诗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古诗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
通过一年多来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明电视台“七彩阳光”2011年3月27日和5月22日先后两次报道了我校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活动。2010年10月,在***区“传承中华文化,诵读经典,建设书香校园”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唐诗韵 中华情》也荣获一等奖。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将为我校师生带来一片生机。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我们将不断努力把经典诵读活动坚持下去,让经典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诵中华古诗,强学生素质,读千古经典,奠成才之基。这在我们建设小学特色教育中又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体长诗篇4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鉴赏知识 感觉意境 诵读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中学古诗词教学应重视诵读吟咏,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字词句、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为审美感悟诗词奠定基础。要进行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如何分析古诗词,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基本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要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则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各具特色,各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有了不同的写作风格。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如上所述,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
古词通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让词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和喻义深远,诗词中常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方式,描写和抒情是古词鉴赏考察的重点。描写的方式可以让古词内容动静结合、虚实有度,其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情景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这些都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只有对这些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好古词鉴赏作业。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赏能力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要想透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意境。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炼字”的传统,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体会其妙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孤”、“直”、“长”、“圆”即为诗眼,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用一个“直”字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受。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形象地描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借助音乐、绘画揣摩意境。古诗教学是美的传递,可以在朗读或品读时运用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悦耳的古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配以铿锵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以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以播放《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对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学生也可以运用诗话结合的方法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的意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刻画细腻,描写生动,可以这样描述: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儿,轻盈地浮到水面上;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掠过雾气蒙蒙的天空。这样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放飞想象,也可以给作品配画,这样不仅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而且可以使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借助多媒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诗歌的情景,使古诗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透彻地理解古诗。例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看到诗人身穿飘逸的长袍,骑一匹白色的骏马,漫步于蓝天白云、波平如镜碧绿澄澈的湖水边,漫步在青翠的绿草上,五颜六色的百花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春的勃勃生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春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古体长诗篇5
第二阶段――辨析古今汉语的读音
在学生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基本常识的基础上,理解字词、领会诗意就成为古诗词教学无法逾越的阶段。这必然涉及语言训练的问题,也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所面临的问题。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翻译并理解诗句,在此基础上领会并复述诗意,进而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而对于古今汉语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语音方面,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因此在教学时应从语音方面指导学生辨析古今汉语,从而领会诗意。关于古今汉语的语音问题,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二册)曾就“叶(xié)韵”问题提出看法:“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xié)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2]王力先生认为应该用现代普通话来念古诗韵文,而不必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从古诗词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应该更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也是更好地遵守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既然在古诗词教学当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古今语音不同甚至误读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辨析呢?陈昌发先生认为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原则:[3]第一,“老字号”从古。所谓“老字号”,是指古诗词的通假字、词牌名专用字、单音节词中含有旧读音(古读音)的字;所谓“从古”,指遇到这些有旧读音的字,若旧读音的读法仍然被现代汉语规范音所保留,就应依从旧读法,在今天的古诗词朗读中仍念旧读音。第二,“特殊字”从今。在古诗词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没有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节律规则应发某个旧读音,但现代汉语规范音却未收录。这时就应以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遇到此类特殊情况,应统一到现代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第三,多音字从义。在教学中除了会遇到旧读音的麻烦外,还会遇到多音字。此时应根据这个字词的意义来判断该读什么音。陈先生同时指出,古诗词的读音问题十分复杂,需要多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具体分析处理,从而准确把握其读音。这些都是中肯之言,也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教学新思路。
第三阶段――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
上述第一、第二阶段的教学,是为了第三阶段的教学服务的。因为只有明确并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以及准确辨析古今汉语的语音,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也只有如此,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诵读”才成为可能。无数事实证明,“诵读”可以对学生理解字词、领会诗意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是事半功倍。古人曾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今人叶圣陶亦云“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4]着名学者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提到“诵读”的好处时认为:“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5]这些说法都是一语中的。依据上述说法,在采用“诵读”时必须注意音节和节奏,这里就涉及古诗词的平仄问题。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它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或词人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在诗词中安排一种高低起伏、长短交替的节奏,形成一种声律上的美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平仄所形成的节奏,就能为古诗词中的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这是上海戴建荣老师摸索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古诗词教学法,他对古诗词“平长仄短”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充分运用。对此朱文君老师曾做详细介绍:[6]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五言诗句看第2、4句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句和末尾字,如果这些字是平声,朗读时拖长音节;如果这些字是仄声,朗读时声停气不停。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戴老师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戴老师所运用的“平长仄短”法,其实就是利用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诵读时由“平长仄短”所带来的节奏高低起伏、长短交替,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其次以半读半唱的吟诵形式来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最后是借助手语,充分运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在手舞足蹈中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笔者曾观摩过戴老师的古诗教学《静夜思》,受益匪浅。特别是戴老师在画出《静夜思》的平仄曲线***并引导学生摇头晃脑地吟唱古诗时,感染了现场的所有老师,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起来,一起陶醉在李白所营造的浓浓的思乡情意中,更陶醉在古诗蕴藉隽永的韵味中。通过这种“平长仄短”法,既让学生明确古代汉语的声律规律,也让学生体会到审美快乐,这就是以平仄为形式来吟唱古诗词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进行古代汉语的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对于古诗词中古代汉语诸多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上述三个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最终实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古体长诗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几千年来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似空气般无处不在。先秦诸子百家策论,激辩真理,汉赋大气磅礴,魏晋小品文抒发性灵,唐代诗人层出不穷,诗余宋词吟柳咏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当属古诗词了,孔子修编《诗经》礼乐教化,士大夫阶层借由诗词言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一定地位,而通过古诗词来渗透传统文化给学生,将是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必要手段。
一、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事、道德等多方面。因此,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时,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诸如《竹石》《石灰吟》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而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充分抒发出诗人极渴望报国的优秀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古时,有专门的童蒙诗给儿童背诵,《诗经》更是长年累月的背诵,作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无可厚非。现代生活,由于生活方式已经转变,没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顾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特征,而专门列出长长书目让小学生刻板地去背诵。不过依旧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来帮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的种种限制,介绍些能够被小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比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书记,像白居易这种浅显易懂的诗人,可以尽量多介绍些,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三、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的古诗词浩瀚,许多古诗词作品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等。比如,《诗经》中蕴涵着古代爱情故事的结晶,可以通过对诗经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爱情故事。又如,李白的《九月十日》,是表现我国传统习俗重阳节的一首诗歌,通过对诗歌的品鉴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发展等等。这些诗歌给我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和索引,因此,古诗词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良好的载体。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讲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优美的意境,并通过要求学生背诵、读、写的过程中,使得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生中。在教学中,既要给小学生提一定的高要求,促使他们能更早地融入古诗词所包含的深刻的传统文化中,又得照顾到小学生自身的身体、心理发育特点,要切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古诗词。总而言之,要懂得因材施教,灵活应变,最终使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7(09).
[2]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07(08).
古体长诗篇7
一、探微的意义
古诗词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美,它是美学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最集中概括的反映。在农村学校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美学教育和审美创造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农村学生较之城市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山水人物等形象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古诗词恰恰以它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使人陶醉,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感活动的结晶,使人容易产生联想。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把感情注入到审美对象中去,与古诗词情景交融,形成惊涛拍岸的回应或撞击,这样农村学生原本较单纯的心灵之窗被无意识叩开,一股潜在的审美体验就会流淌在学生心田。
所以,我们应积极利用古诗词的资源,挖掘其美学意义,让学生了解“美在生活中”的理念,充分强化古诗词知识信息融入生活的作用和审美体验。
二、探微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一旦挂上钩,就会把学生的思想从课堂上带到一个瑰丽多姿的天地中,把学生的注意力着魔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殿堂里。为此,我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用“倾听――品读――想象――摹画――仿写”的方法,带学生去挖掘和领略作品的美学意蕴。
1.倾听――欣赏诗学之美
我们都知道,音乐能在教学中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象。那么,与“歌”紧密联系具有美妙旋律和节奏的古诗词同样也能起到营造氛围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唱带后,学生心中的琴弦被拨动了,情感的浪花涌起了。他们突破了时空界限,或步登千***万马冲锋陷阵的古战场,或远眺大江东去的气势。到了课间十分钟,学生还继续吟唱课堂上听到的诗词。这对农村学生来说非常难能可贵,既使学生欣赏到了艺术之美,又不用督促其生记硬背。
2.品读――发现诗学之美
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对在农村读书量相对少的学生来说尤显重要。他们虽然一时不领会其中的意义,但只要多读,通过各种形式读,总会“其义自见”,进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
比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反复读诗词几遍,学生便会知道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抑郁寡欢中度过的,远大抱负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古诗词中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品味其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理想的形象,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的胸怀,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完美人格……多诵读这些优美诗句,在诵读中仔细玩味,学生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和愉悦。
3.想象――体会诗学之美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先秦到明清,名家名篇灿若明月,多如繁星,构成了一条涌动的诗词长河。可它离我们现在年代很久远,我们必须以跳动的心去与古老诗国的心灵撞击,与古仁人志士的情怀共鸣,去回味远古的田园牧歌……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倾听”“品读”的基础上,就审美对象的外延进行思维辐射,或者将积累的知识聚焦于审美对象,去遐想诗词所描述的形象,这样才会发现诗的意境。
如在学生品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让他们想象那一江春水的匆匆流动,自然体会到作者那一串长长的愁绪。由此,联想到李清照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如此联想来发散思维,学生就容易体验到在诗人词家的笔下,愁绪不仅是千丝万缕,“断肠人在天涯”,而是有长度、重量和色彩的。试想,在精彩纷呈的古诗词里,如不借助想象,又怎能去倾听这古诗国的心灵之声?如不借助想象,怎能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咏怀诗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咏史诗之分?可见,想象是古诗词教学中认识其审美价值的不可忽略的方法。
4.摹画――理解诗学之美
俗话说:“雨里孤村雨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学生虽有前面的听、读、想的基础,头脑中还是一片迷茫。如果这时候在教学中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相应的配诗***画,他们对古诗词的审美认知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教学坡的《赤壁怀古》一文后,一个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奔腾不息的长江以非凡气势拍击着岸边的重峦叠嶂,在穿空乱石中一位故人背手而立,面对大江仰面长叹。画面显示出词人苏轼对古迹的缅怀,对英雄的景仰,对华发早生的感慨。后来在教学中,杜甫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王安石“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等,都出现在学生的画***中。他们这样理解古诗词文字掩藏下的神韵美学,怎么不叫人惊喜呢?教师应该给他们一展身手的机会。
5.仿写――创造诗学之美
人们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同样,学生在学习了古诗词这一审美客体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自己交际谈吐增色不少,更可贵的是他们似有一种模仿、描述生活中某种形象而后快的欲望。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我们欣赏颜字那样刚劲,便不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模仿他的端庄刚劲;我们欣赏赵字那样秀媚,便不由自主地松散筋肉,模仿他的潇洒婀娜的姿态。”缘于此,在教学中相应的进行仿写训练,更能充分享用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提高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在教学《过故人庄》以及陆游的《游山西村》之后,进行“家乡风光系列”作文训练,有个学生写了题为《金秋十月游南郊》的文章,其结尾处写道:“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完全融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之中,我回味着在山顶见到的景色,真是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回顾海阔天空。”这正是学生模仿古诗词创造现代之美。
三、探微的价值
古体长诗篇8
初中语文(人教版)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词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除了突出工具性,还应该加强人文性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个性,是当前语文课追求的目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要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1、用“说”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说”; 课堂“说”; 课后“说”。既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得到“说”的锻炼机会,又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让古典诗歌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2、用“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提高审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无题》,诗人忠贞的爱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身影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3、用“写”激发学生的兴趣:(1)巧用古诗名句添文采。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学生可以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2)编辑《诗集》做探究。开展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把自己所记得的和初中学过的相关古诗词编辑整理归类录成《古诗词集》,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古诗词的蕴含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三、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1、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了解诗歌产生的作家背景和时代背景,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了解掌握了这些,才能全面理解诗歌主题,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如不了解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我们就无从捕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3、解读诗题,关注诗注:诗题往往点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诗注则解释重点、难点内容。解读诗题、了解诗注对正确鉴赏非常重要。如王维的《过香积寺》,诗题中的“过”字贯穿全诗,诗人因“过”而有所见闻,因见闻而有所感触。
4、进入意境,理解诗意:诗,美在意境,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如:情景再显法、对比法。如鉴赏杜甫的《闻官***收河南河北》时,可与陆游的《示儿》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
5、反复品味,深入理解:(1)品语言,诗歌讲究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2)读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柳”,汉唐时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四周清新柳色,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之情。(3)析手法,鉴赏一首诗歌,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同时要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6、读准节奏: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7、读出韵律: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
四、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深化
1、课后回嚼:古典诗歌在学生“口”中的回嚼,实质就是对诗歌之“美”的品悟。这种品悟没有必要向学生作过多的理论阐释,应“品”得实在,“悟”得具体。(1)闭目构画,入境会意。(2)咬文嚼字,品说语言。
2、进一步吸收:古典诗歌在学生“胃”的吸收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诗歌的运用过程,这是实现“学以致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人在此点上的做法如下:(1)指导学生引用名句作句段的开头或结尾。(2)指导学生直接引用名句作句子成分。(3)指导学生巧拆诗词,重组运用。
五、开展古典诗歌背诵竞赛活动,让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升华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与教师一起主持,学生打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感受诗情画意,接受到美的熏陶,将古诗运用到生活中。可以在班、级、校的不同层次中进行,让古典诗歌走进生活和丰富生活。
通过以上的操作,不但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诗歌,而且能使古诗歌融入学生的生活,熏陶美化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潮 《古诗词“意境”鉴赏浅探》《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8年第11期
古体长诗篇9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本文将从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三个方面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其语言凝练精妙,韵律优美动人,哲理深邃隽永,意境深远含蓄,富有抒情性、跳跃性、节奏性和思想性,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过去教师往往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含义,掌握一些考试要点,一味地从应试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虽然收到一些短期的效果,但是失去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吟诵中,才能深刻感受诗的韵味、领悟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炼字遣词造句上。古人作诗讲究炼字造句,字字珠玑。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根据诗词特点,比较辨析、揣摩推敲,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凝练性,感受语言美,进而把握诗的意蕴。比如,学清照的《声声慢》,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和“将息”、“怎生”、“次第”、“了得”双声词的巧妙运用,渲染了浓浓的愁情,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其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体现在音画合一上。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均极富画面美,使古诗词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中的生活***景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细腻而丰厚的情思,能诱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深入的思索。古诗词中美的意境往往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典诗歌创作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往往将能表达自己情思的意象组合成优美隽永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一文,词人借助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暮霭等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的情景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见声,进而感受形象内蕴,把握诗意,体悟诗情,领略诗歌魅力。
三、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往往渗透着诗人浓厚的深思和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意蕴深远,情思隽永。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者借古抒怀,雄浑苍凉,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豪迈奋发的意气、旷达的胸襟以及进取的精神。又如,李白《蜀道难》一诗,诗人袭用乐府古题,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以及神话传说,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对国事的忧思关切之情。再如,欧阳修《秋声赋》,以悲切凄凉的“有声之秋”起笔,以“无声之秋”贯穿全文,应和着悲欣交集的人生,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借此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词的内涵,把握深刻意蕴,进而领悟古诗词的思想美和哲理美。
总之,古典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鼓励学生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启发学生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仇华东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继辉.论古典诗词教学中意义的建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古体长诗篇10
【关键词】吟诵;文言诗词;诗词创作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91-02
高校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一直以来是只重视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及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重文学史论和作品解读而不重视甚至不关注文学创作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在高校学科应用化的趋势下,相比秘书学、新闻写作、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古代文学课程在文科专业中正处于日趋被排挤和边缘化的趋向。古典诗歌教学作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处于重作品解读和批评史论而轻诗歌创作教学的现状,在功利化学习的潮流下学生学习兴趣正日趋下降。为改变古典诗歌教学这种尴尬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古典诗歌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我们应加强古典诗词吟诵和诗词创作的教学,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高校推广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是十分必要和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吟诵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目前高校吟诵教学的现状
吟诵是中国传统诗文特有的诵读方式,又称为“中国式读书法”。“吟”,许慎《说文解字》说:“吟,呻也,从口今声。”段玉裁释为:“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1]“诵”,《说文解字》说:“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信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2]南京师范大学的陈少松教授在综合研究古代文献后明确指出“吟诵是指拉长声调像歌唱似地读”。[3]因此,“吟诵”就是拖长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文,是古代诗文的传统教学方式。
由于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吟诵教学在中国大陆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在近几年,由于在一些包括专家学者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和实践下,古诗文吟诵有日渐复兴的态势,但高校对于吟诵的教学观念认识和教学实践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吟诵应是古典诗文唯一的且是最有效的诵读方式。吟诵因为是采用汉语言文字四声的发音规律,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有节奏地诵读,并且往往使用某个吟诵曲调像歌唱一样吟唱,因此能更好地体现古典诗歌的韵律,展现诗歌的音乐美,能更好地引导学习者产生兴趣,并让学习者入情入境,并加快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而这是采用常规的朗诵方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但目前高校教师多数还是采用普通话朗诵的方式教学古典诗歌,并着重于通过对诗歌字词章句的理解去解读和鉴赏作品。而大学生对这种沿袭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感到乏味,从而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其次,受目前课程安排内容的限制,一些高校教师进行吟诵教学时也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情况下,教师仅仅是播放一首古典诗歌的吟诵录音或者是示范吟诵一遍就了事,没有花时间去教学生吟诵,导致学生没能具体掌握吟诵的法则,没能通过吟诵提升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大学生进行文言诗词创作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言诗词”,是相对于白话新诗而言,指我国从古至今所有以文言为语言载体进行创作的诗歌体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古诗词”、“旧体诗词”、“古典诗词”,但现代人创作的诗词不宜指称“古诗词”、“旧体诗”、“古典诗词”,而统称为“文言诗词”较妥。文言诗词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学的重要瑰宝,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可以陶冶大学生高雅的性情,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精神。但长期以来,高校诗词教学偏重于作品解读与鉴赏,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教学与训练。这导致诗词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具有的让大学生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因为学习文言诗词如果仅停留在观渔者的角色,只是临渊羡鱼,而没有退而结网,终究是浅尝辄止。唯有通过学习和实践诗词创作,才能深入体会诗词的文学特质,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技法,从而在诗词创作实践中得到陶冶性情、疏泄情感,实现修身养性的功效。
要学会文言诗词的创作以及提高创作水平,需要创作者具备较好的文学修养,需要熟悉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掌握诗词的语言特点、格律要求、音韵知识及意境创造等;并需要作者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因为作品的立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这势必能促进创作者阅读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探索诗词创作的规律和技巧,在这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创作者的理性思维,也能提升形象思维。而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提升必然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其语文能力和文化素质有了质的提升,其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已打下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通过在大学里继续学习文言文及古典诗词作品,提升其对诗词作品的解读和鉴赏能力,然后再学习文言诗词创作完全是可行的。因此,高校开展文言诗词创作课程,通过引领大学生学习古今优秀的诗词作品,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法,并进行诗词创作的训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精神,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在今天高等教育提倡通识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相结合进行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和教学作用
(一)理论依据
在高校开展文言诗词创作教学,必须引入和加强诗词吟诵教学,因为诗词吟诵与诗词创作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诗词写作”或“写诗”的说法,只有“吟诗”或“作诗”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志乎!”[4]贾岛有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苦吟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有:“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古人作诗都是一边进行艺术构思,一边吟咏推敲,铸字炼句。[5]“吟咏”一词,最早出现在《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吟咏”一词时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6]《说文解字》也说:“咏,歌也,从言,永声。”可见,“吟咏”与歌唱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将“吟咏”定义为按照一定的音阶旋律有节奏地吟唱文言诗歌。“吟咏”相比一般拖长声调有节奏地诵读,是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音阶旋律去吟唱,因此“吟咏”可作为“吟诵”的其中一种高级的诵读方式。而“吟咏”式的吟诵更适合古典诗词的文学体制,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是抒情文学的传统,吟诵古典诗词不仅有利于把握诗词的字音、韵律,也有利于把握诗词的感情脉络、体会诗词的意境。故古代诗人进行诗词创作,皆是边吟诵、边推敲字句。明白此,我们就应该提倡文言诗词的创作教学必须结合吟诵教学,方能符合文言诗词的体制以及创作规律。
(二)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在高校进行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相结合教学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文言诗词学习要坚持吟诵、鉴赏和创作三者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并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吟诵方式大量学习文言诗词作品,并提升鉴赏诗词作品的能力,然后大胆尝试诗词创作,加强诗词创作的训练和实践。
首先,学会吟诵是学习文言诗词创作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中,按不同的诗词体裁精选古今一些优秀的诗词作品作为范例供学生吟诵学习,让他们通过吟诵了解诗词的字音特点,学会辨别平仄四声,了解不同诗词体裁的格律、押韵规则,进而理解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感情脉络。
其次,鉴赏作品是学习诗词创作的有效手段。指导学生在吟诵学习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进行鉴赏学习,通过分析诗词作品的遣词造句、章法结构、意象构造和意境创造,让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基本技法。
再次,加强诗词创作的训练是学习文言诗词的升华。在吟诵和鉴赏学习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后,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创作实践进一步学习文言诗词,提升其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三)教学作用
笔者在进行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采用诗词吟诵教学,能激发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兴趣。通过吟诵教学,让大学生掌握吟诵的基本规则和一定的吟诵曲调,能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音乐美,让大学生对学习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因声入境”能更快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意境,从而更好地记忆诗词作品,激发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的兴趣。笔者在某一诗词体裁的吟诵教学结束后进行作业布置时,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很高,并没有将其作为学习的负担看待。
其次,通过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的方式,能让大学生学会吟诵构思的创作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的技法,提升创作诗词作品的质量。文言诗词因其讲究平仄节奏、音韵协调,故适合于吟诵,而一首诗词作品是否优秀,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其是否符合平仄节奏、音韵协调以及意境是否高雅、气韵是否生动。故构思成一两句诗或完成一首诗词作品的初稿后,必须通过反复吟诵来检查诗句或作品的质量,考虑是否需要修改。因此,我们推广诗词吟诵与创作结合教学的方式,其实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诗词创作的最佳方式,即边吟诵边构思的创作方式,并学会通过反复吟诵来修改诗词作品,从而提升诗词创作的水平。
文言诗词因其特有的音韵美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使吟诵和创作诗词具有情感疏泄、陶冶性情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在高校开设文言诗词吟诵与创作课程,让大学生掌握诗词吟诵与创作,不仅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也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2](汉)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0+95
[3]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
[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5]华锋.吟咏学概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47).
[6](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