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半命题作文10篇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1

什么是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也叫“补题作文”, 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题目, 由学生将题目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后,再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

半命题作文的特点与形式

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较之于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特点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宽松的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命前半题:如《_____在其中》(2012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

2.命后半题:如《写给逝去的______》(2013湖北十堰中考作文题目)。

3.命中间部分:如《带着______出发》(2013年江西省南昌中考作文题)。

4.命前后部分:《______为______点亮一盏灯》(2011年四川省眉山中考作文题)。

半命题作文的应对措施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眼目,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说,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所以,相对于半命题作文来讲,补题尤为关键。而要给文章补充相关的内容,拟好一个恰当的标题,该如何运作呢?

(一)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由于半命题作文所提供的作文题目不完整,则我们首先要研究已给出的题目部分,审清题意,从中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斟酌、细察其中的“隐信息”,明确限制性条件,为下一步补全题目以及文章的立意、选材等方面做好准备。

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如《__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其中的“更美好”就提示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给了“更美好”这一题眼,一切围绕它展开。

有的题目,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如《写给逝去的______》,这其中就规定了文章的取材都要合乎已经逝去的人、物或其他,而不是现在或未来的。

(二)半命题作文的几种补题方式

1.避生就熟,熟悉为先。考场作文,要求考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速成,并且还要力求出彩。而同样的半命题作文,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不过,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考生们写作时成功的把握也就会越大。因此,考生在补题时,所选择的词语,应与自己平时库存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相契合;所确定的内容,须是自己较为熟悉、感受较为深刻的生活事件或情感体验,所确定的体裁,也应是自己熟悉、擅长的。

2.小处切入,化大为小。补题不要补得过大,最好以“小口径”角度切入,即从一个具体的、小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有效缩小写作范围。

比如,“《告别___》”,虽然“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可以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泛泛而谈。但是,如果以“告别自卑”“告别初三”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而大大降低写作的难度系数。

3.修辞运用,文采飞扬。作为文章的眼目,抢眼的作文题目能给阅卷教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在阅卷场上阅卷教师往往会潜意识地给文章打高分(在其他方面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同样的,考生在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中,灵活、恰当的运用比喻、借代、对偶、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自可使标题新人眼目,别具一格。

比如,“《___是___》”,有考生拟题为“《心愿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即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4.搭配得当,合乎逻辑。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首先,要先把握已给命题文字中的概念。有的题目给出了提示语,提示语的要求对所填写内容有所限制,就不能视而不见;其次,所填入的词语要词性准确,合乎语法规范和用语习惯,也就是合乎生活逻辑,做到情理皆通;再者,要注意所填内容应与题目中已有的词语相照应,形成和谐的搭配关系,切入题旨。

5.思想健康,拓展主题。中考作文中,考生应该尽量展现当代青年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必须体现文化和文明的正确走向,符合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反映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反映到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中,考生更要注意它所带给阅卷老师的这种印象。

此外,半命题作文题目补填的词语不同,主题揭示的深度也会有所不同。考生要想从作文考场上披锦而归,还必须学会开动真情实感和想象的钻头,向思维深处钻探、挖掘。

如“___的味道”,若补填“打麻将”、“抽烟”、“自杀”等词语,内容是消极的,思想是不健康的,得分必定不理想。若开动真情和想象的钻头,向思维深处钻探、挖掘,补填“得奖”、“挨批”、“失败”等词,虽仍然平淡无奇,毕竟深刻多了;若再掘一锄,进入“情”的层次或“想象”的层次,补填“母爱”、“阳光”、“飞翔”等内容,兴许就能别开洞天,胜人一筹。

6.准新求异,独树一帜。中考中,由于万千考生一道题,一不留心就会发生“补题”上的“雷同撞车”现象。为半命题作文补题,最易题目雷同、题材撞车,为避免这一点,考生在补题时,可充分运用求异思维。选词所表现的内容,最好是别人不曾经历过、不曾想到过、不曾叙写过,甚至根本遇不到、想不起、写不出的。为此,应尽量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件,尽可能避开那些人人皆知的素材。如果考题没有强制一定要从提示语中选词,最好跳出提示,另选新词补题。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2

报人写杂文,最怕夹杂“时评腔”,就像骑惯了自行车,再骑黄鱼车,龙头会歪。可阮直的“龙头”,掌控得很稳。今年夏天,上海气温四十度,我顾不得汗流浃背,拿起《阮直集》,将五十三篇文章,从头至尾,一口气看完——正因为,这些都是不带时评影子的杂文,抓人眼球。

七年前,我曾用“一路形象到底,一路调侃到底”,概括阮直杂文的风格。近几年,他依旧保持了这一风格。这是阮直写作的“看家本领”,在全国“杂文市场”上,具有“品牌效应”。

“一路形象到底”,即文中的观点,大多有形象作依托,并贯穿始终。他能描情状物,勾勒出批判对象的形态,然后鞭笞之。在《“有病”才去找“神医”》里,他如此描写骗钱的“神医”——“有一段半真半假的传说,有一本半缺半全的医书,弄一副半人半仙的样子,有一种只可当面吃下、不许带走的‘灵丹妙药’,有一面面、一块块患者上当受骗后送的锦旗、匾额或高悬或悬高”。但“‘世代神医’也都是‘苦’出身”——“不同的是短粗的手指头上多了一枚大个的金戒指,眼角的眼屎照样洗不净,但却多了一副装饰用的金丝眼镜,又粗又黑的脖子已系上了一条金利来。”

“洗不净”的“眼屎”,与灿烂的三“金”并肩亮相、一同炫耀——“神医”的形象够卓绝的,阮兄的“形象思维”够卓越的!在《绅士个屁》中,他写道:“都像鸡蛋一样圆滑的头颅是长不出绅士犄角的。”在《城市名片与“名人”名片》内,他讲道:“我就没见过一个北大的教授还在名片上印上‘北海电大客座教授’的。一个月亮的清辉还不顶二十个繁星的光亮吗?”别以为,这类比喻,拍拍头皮就可以想出来,其实,这是作家的一种禀赋,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想象能力、语言库存量的综合反映,没有多年历练,达不到如此境界。

“一路调侃到底”,即把一本正经的“批判”,化为幽默的“调侃”,一路嘲弄,一路讽刺。题材悲怆,他能以乐写悲;内容痛楚,他能以笑写痛。有时,带有“脱口秀”式的随机应变的智慧;有时,带有网络时代“吐槽”式的挖苦和抬杠;有时,貌似乐乐呵呵地说笑话,突然机锋一露,杀出回马***来。这种功夫,据说来源于阮直从小生活过的科尔沁草原,那里,做人豪放、乐天,“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张大胡子吴大帅地胡扯滥拉”,“除了父母不许捎带上,骂天骂地骂皇没”。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草原的风情,养育了他善谈能扯的脾性。那篇《啥叫误人子弟》,回首自己被极左路线耽误了的大半生——

“二十三岁那年我还以为爱因斯坦是西亚的一个国家,二十五岁时我还坚定地认为‘三大宗教’都是封建迷信(其实到现在我都用不准这个词组),二十四岁那年我在大学的课堂里,老师讲到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我曾经为此苦恼了三天,这黑格尔是个什么果子呢?”

全文从头至尾,将极左路线反知识、反文化的本质,调侃个够。

阮直杂文,常把自己摆进去。此公年纪不算老,偏偏“老气横秋”,早在四十岁出头一点,就开始把“老夫我怎么怎么”挂在嘴边。有时像说相声,先来个“自我矮化”,让人觉得,这“老夫”能以弱者自居,蛮谦虚的。比如《我怕人类破译“基因密码”》,旨在批判特权阶层和等级思想,作者以“喽啰”自称,认为“千年长寿的优待在中国若有千分之一的名额,也该是我们乡长先轮到吧”,“像我一样的喽啰就是到了死的那一天,去火化也都轮不上优先权”。一个“喽啰”要求“生命平等”,这种声音,值得同情,也有点可爱,从而让全文的立意——“生命的长短还是让人类不能随意地控制好”,“一旦让腐败和强权者‘贪污’了‘长寿’的基因密码,这个世界可就再难找到好人了”——一下子跳了出来,变得合情合理。由此可见,矮化自己,是为了深化主题。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而阮直恰恰是发现命题、提出命题的高手。当然,“不吃饭是要饿死的”、“***是不要脸的”这类命题,在《阮直集》里是找不到的。他的命题,是在独具风貌的论述中,归纳出来的思维结晶。例如,广州火车站的工作失误,造成上百万人聚集在站内,成了一个“死站”,而如今任何一个阴谋都不能让百万人聚集在一起——对此,阮直的命题是“无能有时比阴谋更能坏事”;赵高、秦桧、周作人、康生都是文化名人——对此,阮直的命题是“文化不是灵魂的‘排毒胶囊’”;出卖肉体的人要挨骂,但那些出卖土地的是拉动经济,出***有企业的是资产重组,出卖青山绿水的是发展旅游事业——对此,阮直的命题是“出卖不是自己的东西才最卑鄙”;我们弱小时,就用谋略去以弱胜强,我们强大时,就用重典与王法治国、治民——对此,阮直的命题是:“谋略是弱者的暗器”。单是关于“无聊”,他就提炼出如下命题:“无聊才是我们生命的常态”,“人的可笑与可悲不是无聊,而是神圣自己对付无聊的方式”,“无聊的人,比人的无聊更遭人讨厌”。有深度的命题,标志着一种思想高度,是对新的“思想煤层”的开掘。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3

一、中共理论家将“两半”概念舶入时两者所指对象和含义不相同。

应该说,“半封建”和“半殖民地”这两个概念的发明权和理论界定权,都是属于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和列宁。列宁在提出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前者指的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后者说的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人,在考虑中国的***问题时,必然会从马列主义学说中寻找理论武器。中共的经典作家在从恩格斯,尤其是列宁那里舶人这“两半”概念用于说明中国社会情况之初,基本上是恪守了导师原来理论界定的对象和含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早提出与使用的是“半封建”概念。从目前所见材料可知,恩格斯早在1851年写的《德国的***与反***》一文中,就曾用“半封建半官僚”来说明普鲁士邦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同时也是马克思的提法。首次用“半封建”来说明中国近代社会制度的是列宁。他在1912年写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这种剥削的***治代表就是以皇帝为整体***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中国同时又存在着“进步的、战斗的、***的资产阶级”,他们正在“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从中正确地寻找‘复兴’中国的道路”。“半封建”这一概念,后来为年轻的中国***人舶来,用以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其阶级关系等问题。蔡和森在1922年写的《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阀专制与***阀割据》,及1924年写的《冯自由派反***运动的剖析》两文中,分别指出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民主的局面”,或是“半资产阶级和半封建社会”。***在1926年写的《现时***治斗争中的我们》一文中也指出,我们“肯定而且坚信目前的***治斗争,是应为打倒半封建势力而斗争”;而在当时***中央的一些文件中,“则把***阀、官僚、洋行买办、地主土豪等,统称为半封建势力”。稍后,中共“六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曾明确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经济***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可见,无论是恩格斯、列宁,还是中共领导人,当时在讲“半封建”概念时,都足统一地用它来说明社会制度性质的——由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状态。

“半殖民地”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他用它来说明近代中同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而不是指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列宁在1915年写的《社会主义与战争》一文中,最早提出“‘半殖民地’国家”是指“被压迫的、附属的、主权不完整的国家”,并将中国列为半殖民地国家之一。次年,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又强调半殖民地国家是从***国到殖民地的“中间”过渡形式或附属形式,“它们在***治上、形式上是***的,实际上却被财***和外交方面的附属关系的罗网包围着”,并再次明确指出“处在列强瓜分中的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国家”’。1920年7月,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口,是“处于直接的殖民地附属关系中,有些是像波斯、土耳其、中国这一类的半殖民地国家”;同时他还谈及农民苏维埃问题,并两次说到农民的“半封建依附地位”与“半封建的关系”问题。显然,列宁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内容是不相同的:半殖民地概念仍然是指国际地位而言,半封建概念则是指的社会***治经济关系(即制度)。李文称:“列宁最初指明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一说法是不对的。

列宁用“半殖民地”来说明中国在弱肉强食国际关系中之国际地位的这一表述,稍后被共产国际和中国***所沿用。共产国际在1922年11月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重申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中共的领导人在此前后期间,也在著述中广泛使用“半殖民地”这一概念来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如1922年夏秋间。中共“二大”决议中曾出现有“半殖民地”概念,指明中国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国家”;蔡和森在《统一、借债与***》一文中则说:“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1923年后,***和***在分别所写的文章《中国国民***与社会各阶级》、《北京***变与商人》中,都曾用“半殖民地”来说明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并由此出***述了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之国民***的必要性。

由上可知,白恩格斯、列宁到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标准,前后一脉相承:前者均指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后者则皆指其社会性质,两者对象和含义不同。至少是1926年以前,尚未见到有人将“两半”概念联在.一起用来概括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将“两半”概念联璧用来说明中国社会性质是蔡和森的理论创新

***理论的概括和创新,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考察;而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进行认定和作出概括,其目的则是为了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斗争。众所周知,辛亥***推倒了清廷和封建帝制,但却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20世纪初期的近代中国仍是半封建社会,并处于半殖民地地位。1924年国共合作后,中共的***理论研究与宣传随着大***运动而高涨。蔡和森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史的发展(提纲)》中,最早将“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两个界定标准不一和说明对象及含义不同的概念联为一个完整的新概念,用它来概括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将它同***要完成的***使命联系起来。蔡指出:“中国***的***治环境……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不仅负有***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的责任”;他不仅强调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且还对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治***日渐丧失而完全依附帝国主义”,社会虽“仍留在农业经济里”。但其“旧的生产已经崩坏”,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及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作了较明确的说明。这是蔡和森作为当时中共领导人和理论家的突出理论新建树,也是他对近代中国民主***理论的一大贡献。

蔡和森将“两半”概念联在一起来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理论新概括,后为中共中央领导所认同并沿用。1928年6至7月间,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次大会在认真总结大***失败经验教训的同时,讨论了“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的根本问题”。大会虽然没能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情况“搞得很清楚”,但与会代表在斯大林的帮助下,经过讨论后对这个问题却“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引起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中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主义***”’。1929年2月,中共中央在发出的《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农民运动的策略》中,明确地使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这一理论概括,第一次以***的文件形式肯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或社会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指出这是中共“六次大会”的重大理论成果。显然,该通告已将“六大”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正式形成为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论概括,其影响不可低估。

进入30年代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共的领导人和理论家***、苏华、吕振羽、何干之等,一致认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苏华在1933年9月的《中国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当前的中国是一个“带有半殖民地性的半封建社会”;***在1934年1月的《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文中,抓住土地关系这个基本问题得出结论说: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性质,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经济”,并强调“这种经济决定了中国***的任务与性质,决定了中国***中各阶级的关系,决定了中国***的动力”;吕振羽在1934年6月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也明确指出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何干之在同年9月的《中国经济读本》中,曾研究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问题。

综上可知,自蔡和森于1926年最先提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理论概括后,很快获得了中共中央领导人及一些理论家的认同;到20世纪30年代初已在中共***内及其理论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李文称:“1936年,何干之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正式提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此理论概括归于何氏名下,显然是与历史史实不符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脚的和错误的。

三、***的“两半论”成为全***观察近代中国社会***论的出发点

中国***人所以重视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由于指导新民主主义******治理论上的需要。基于此,***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向重视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研究,把它作为确定中国***战略和策略的主要依据。他对此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从而形成了其系统的“两半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构成***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全***同志及马列主义理论家与史学家观察和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论出发点。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十多年间,***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述,主要侧重于中国的半殖民地问题,并由此出发分析和强调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及其战争的一些特点。1923年7月,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治问题……是简单的一个国民***问题”;“半殖民地的中国***治,是***阀外力互相勾结钳制全体国民的二重压迫***治”,广大国民只有“建立严密的联合战线,这个***才可以成功”。1926年初,他在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治态度时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是极端的反***派.”1928年10月,又指出:中国红色根据地能存在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剥削***策”。1935年12月,他在分析抗战前夕的中国***治形势时说:“大家知道,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是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保存了一种半***的地位”;“现在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的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由上可知,***这期间虽然也谈了半封建社会落后的农业经济状况,但他更强调: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特殊性。

从目前见到的材料可以断定,***从抗战前夕的1936年开始,已完全认识了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一特殊国情;他在此后的四五年间,经常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理论概括来分析中国社会,并依据这种分析来制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策略。1936年12月,他在《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论及“如何研究战争”时指出:“我们的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战争的规律。”他在同文中至少5次提到这个“半殖民地的大国”***治与经济的一些特点。显然,***最迟在该年已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理论概括,来说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了。这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国情得出的结论。李文称毛“关于中国社会的思想”由于受到过何干之研究的“直接影响”,到1938年初才形成,这纯属是主观臆测的无稽之谈。

***在以后的几年之中,尽管有时还偏重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国情的分析,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法,却更多地时常出现在其讲话和著作中。1938年3月,***在对抗日******大学第3期部分学员讲话时强调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本质的规律。我们要用这个规律去观察一切事务。”该年5月,他在名著《论持久战》中又一再强调:“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同年11月,他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4

1.明了半命题作文的一些添题原则

半命题题目必须添加修饰或限制成分,题目完整才能开始作文。添加须遵循8个字: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如"与……对话",失败题目:与历史对话、与时间对话,失败的原因在于时间也好历史也好,过大、过虚、过空,不如添一些小而实的,如与虎门销烟对话、与2010对话。再如"我的生活"显然不及"我的初三生活"实在。

半命题作文添题题目必须通顺、完整。以"体验……"为例,填"一下"模糊、含混,语意不明,换成"失败的滋味"语意就完整。

2.学会对半命题作文作简单的辨析

2.1 辨人称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习作,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多数时候会以第一人称"我"作为诉求表述,叙写"我"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我"就不能写别人,只能是写自己,而且要尽量体现作为第一人称作文的优点:真实、可信。有时假若是第三人称写人物,就不要对其进行理刻画,他的心理只能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反映。又如"你啊……", 这个题目,"你"是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写文章的优点:亲切、自然。那么在叙写时,除了在细节上体现生动,在选村上表现出深刻,在作文中流露出自然外,还要体现出一种亲切,可多称呼,可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可议论,可感可悟……第二人称的文章用书信体表述,更显亲切、更有利于抒情。

2.2 辨范围

"那一次,我明白了……","那一次"就在范围上限定了量,写了三两次生动的事,显然不合命题之要求,"那一次"就只能写一次。有一次,我上作文课针对这个题目,我口头作文选了三件事,让学生评判我这次作文的优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我说得"太好了",而实际上,我是错的,我选了三件事。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方面是易犯错的。又如"我的……"与"我和……"这两个作文题目,写作范围上有巨大的差别,多数学生在作文时,易将二者混为一堂,从写作范围上看,前者侧重于补充的对象,"我"是见证者,后者侧重于"二者的关系",我是参与者。

2.3 辨关联

如"当……的时候, 我……"这个作文题目上,要补充两次,两者存在关联,后者是要主观者表达的重点,前者为表述设置了情景,这类题目就要求在情景中表情达意。又如在"在……中学会……","学会……"是倾诉的核心,"在……"中是写作前提,是范围限制,如只粗糙地表述自己学会了什么,或只设置情景"在……中",都属于审题上的重大失误。

2.4 辨主旨

主旨即文章的中心。往往半命题在题目中就暗含了主旨。上面所说的题目"在……中学会……", "学会……"即为文章的主旨。"那一次,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即为文章的主旨。有些时候,主旨又不是补充成分,如"向……说不","说不"是文章主旨. "……,谢谢你", "谢谢你" 是文章主旨.

半命题作文除了要学会辨析,更应学会思考。

思命题者出题本意。如"那一次,我读懂了……",刚才也谈到只能是一次,这个不难理解,关键是对"读"字的理解,如果把"读"理解为读某篇文章,读某一影视作品,显然不合出题者的本意。命题者是想带动写作者的生活体验,读人,读事,读生活,从而引发写作者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再说"懂",只明白事情的原委,只陈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只肤浅地说对自己感触颇深,或者说只有叙述,描写等,这些都不算"懂"。"懂"就要抒情,"懂"就要议论,要感悟出自己情感上,思想上、认识上的升华,要真切地流露出自己有感有悟。

思"稳"。生活是自己经历的生活,事是自己感悟很深的事,自己能做到"说真话,诉真情",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在稳中求胜,这是初学半命题作文的一点常识。如老师与父母相比,二者都好,老师接触的不深,父母多一些,那我就选写父母:父母与朋友相比,朋友共同语言多一些,那我就是选写朋友:朋友与知己相比,知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愫、情思;那我就选知己。总之,自己的文章自己写,一定要选有话可说,表述起来游刃有余的写,否则,事不生动,情是假的,悟是虚的,感也就是骗人的。

3.思表达技巧

文章往往是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抽象的道理与主旨。有时要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反映;有时要结合体验,直陈意旨;有时要参与思索,画龙点睛议论。巧用点题句,使文章不游离于主旨之外,妙用排比句,给文章内涵增色。

4.思"新、异",有发散思维

"当……的时候",可填具体事物,"当我面对那双眼睛的时候";可填抽象事物,"当我面对虚荣的时候"; 可填特定场景,"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 可填特殊符号,"当我面对A、B、C的时候"。四川省广元市2003年中考作文题目是"……,我对你说"。人人都感到好写,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得高分者不多,多数同学一味求稳,选老师、亲人、朋友……,给人以俗套之感。针对这类题目,一定要发挥自己平时之优势,如善读史者,可补充历史中的一位人物;如善于追星的,可补充现实中的一位明星;如喜欢***事的,可补充一位***事家……后来,中考作文反馈,优秀作文也不少,如",我对你说","王昭君,我对你说"……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5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2、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3、下列侵华战争中,侵略战火燃烧到清王朝统治中心的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4、率清***摧毁阿古柏***权,收复x疆的清***将领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冯子材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圆明园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 B.法德联*** C.英法联*** D.美俄联***6、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苦苦探索。7、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 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C.实现民族*** D.发展***事工业8、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治运动的标志是( )A.创办万木草堂 B.“公车上书”的发表 C.创办《中外纪闻》 D. 强学会的建立 9、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爆发的地点,他们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延安 D.武昌10、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三民主义阐发的思想( )A.民主 B. 民权 C.民族 D.民生11、“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 D.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序幕,中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12、中国近代,最能体现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 西安事变 D.五四运动13、某***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的战斗情景   B.辽沈战役的战斗情景C.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    D.渡江战役的战斗情景14、中国***打响武装反抗****第一***的是( )A.秋收起义 B.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15、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的中心工作是( )A. 进行武装斗争 B.建立统一战线 C. 从事农民***运动 D.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6、右***是小明在遵义考察一处***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A.开天辟地 ***的诞生 B.抗战胜利 举国欢庆 C.***圣地 延安精神 D.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17、红***长征路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渡乌江 ②巧渡金沙江 ③飞夺泸定桥 ④四渡赤水 ⑤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①②⑤③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②①⑤③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18、下列哪一事变的性质根本不同于其它三项(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19、宣告中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一大的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八一宣言发表 D.一•二九运动的爆发20、国共合作抗日中,提高了***和八路***威望的战争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21、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取决于( )A.是否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B.是否得到了国际援助 C.是否对战争作了充分准备 D.武器是否先进 22、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不到半年就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A.******府实行不抵抗***策 B.东北***装备落后 C.敌我力量悬殊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23、中国***创建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是( )A.中央***根据地 B.左右江***根据地 C.鄂豫皖***根据地 D.井冈山***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24、2005年4月,***民******连战与中共中央******实现了跨越近60年的握手。想一想,60年前国共两***领导人曾在哪里举行过会谈( )A.延安 B.南京 C.北平 D.重庆25、在中国***的历,将***思想确立为***的指导思想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26、宣告***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时间是( )A.1949年8月15日 B.1949年4月23日 C.1949年4月21日 D.1949年1月23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变迁。同时中国在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27、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是哪一时期出现的( )A.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B.洋务运动期间 C.辛亥***期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2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张近代报纸是1858年在香港出版的(  )A.《中外新报》B.《国闻报》C.《中外纪闻》D.《时务报》29、以下哪一本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A.《海国***志》 B.《天演论》 C.《治碱》 D.《庶民的胜利》30、***赞誉“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音乐家是(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曹火星 二、填***、识***题。(共2题,31题6分,32题8分,共14分)31、根据三大战役发生的地点,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填上三大战役的名称。(6分,每空2分) 32、识别以下两幅***片, ***1 虎门销烟  ***2 甲午中日黄海激战分别写出与***1和***2相关的战争发生后,清***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称及相关历史时期出现的民族英雄。(8分)三、材料题(共3题,32题6分,33题8分,34题6分,共20分)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中国人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火烧曹宅…… 材料三:6月5日,为支援学生的爱国行为,上海工人首先举行罢工。无产阶级登上***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的性质。(2分)(2)材料三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主力***变为什么?(2分)(3)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影响?(2分)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每空2分)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梁启超的分期 史学界的分期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学习西方的***事器物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学习西方的***治制度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中国人民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在世界上展示了新的形象。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是中华民族有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简史》 (1)材料中的“敌人”“帝国主义强国”是指哪一帝国主义?(2分)(2)中国人民创造的“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是指哪次战争?(2分)(3)根据材料指出这场战争有何重要意义?(2分)四、简答题(6分)36、请你说说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召开了哪些重要的会议?(至少列举三个)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6

关键词:辛亥***;偶然论;推迟论;辛亥***评价

中***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1-0014-002

一提起辛亥***,人们的认识是不大一致的。一些学者认为辛亥***的发生纯属偶然;另一些学者认为,辛亥***要是推迟发生,不仅会成功,而且意义会更加伟大。在笔者看来,这些见解都是没有道理的。辛亥***既非偶然又无需推迟,它具有它历史必然性,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此作如下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辛亥***是偶然的吗?

1.***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辛亥***、、北伐战争、土地***战争、直到今天的抗日战争,这样许多个别的阶段,费去了整整一百年工夫,”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的各个阶级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例行一条旨在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中间既有洪秀全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的,其中当然包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在辛亥***之前的***和运动往往都是以彻底失败而收场,辛亥***虽然最终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收场,但辛亥***使中国人民终于了中世纪的旧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府,建立起伟大的中华民国。而且辛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再者辛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这些方面看,辛亥***与先前的***和运动有着质的不同,辛亥***所取得的这些成就绝非偶然,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这正像同志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的民族***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算起,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了;从1911年的辛亥***算起,也有了三十年的历史了。这个***的过程,现在还未完结。”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把中国近代***看成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辛亥***则是中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一次总爆发,中国人民从反抗斗争中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必先求得民族***和人民***。清王朝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扫除这个障碍,人民要获得***和幸福是不可能的。辛亥***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实现中华复兴的深切愿望。所以,与其说辛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胜利,还不如说它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英勇斗争的结果。

2.中国国情决定了辛亥***无法替代

将中国的***划分为两个阶段,他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是在走第一步。”这里的第一步就是指的辛亥***未完成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这里或许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中国***是否能跨越以辛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也就是说,辛亥***的发生是否具有必然性。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其理由如下:

首先,这是由中国近代***的任务所决定的。在提及中国***的任务时,说:“毫无疑义,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和对内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而最主要的任务是帝国主义的民族***。”这也就决定了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领导各个阶级反帝反封建,进行资产阶级民主***,而不是社会主义***。进一步说:“没有问题,现在的***是第一步,将来要发展到第二步,发展到社会主义。中国也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但是现在还不是实行社会主义的时候。中国现在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中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的时间是相当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因此,作为近代民主主义***的开端的辛亥***是必然会发生的,即使没有辛亥***也会有一个性质相同的某某***来进行反帝反封建,这是由中国近代***的任务决定的,是任何领导中国***的阶级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这是由中国近代***的性质所决定的。指出“现阶段的中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既然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既然中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既然中国***的任务是为了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和民主***,而这两个敌人的***,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即使大资产阶级背叛***而成了***的敌人,***的锋芒也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而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然如此,所以,现阶段中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由中国近代***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要分为两部分,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在第一步没有彻底完成之前,中国所有的***必须都要围绕这个第一步展开的。为此,同志说:“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还是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开始了的。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辛亥***、、北伐战争、土地***战争、直到今天的抗日战争,这样许多个别的阶段,费去了整整一百年工夫,从某一点上说来,都是实行这第一步,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间中和不同的程度上实行这第一步,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为了完成第一个***而斗争。而辛亥***,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我们不能将辛亥***看成一个孤立的事件,而应当将它放到整个中国近代***的大背景中去考虑,这样,我们才不会认为辛亥***是带有某种偶然性的,而是认为辛亥***是一个开启伟大***时代的铿锵音符。

二、辛亥***需要推迟吗?

1.辛亥***取得了辉煌成就

辛亥***,了清王朝的封建******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它毕竟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和人民***、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因此辛亥***无需推迟,因为它已经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就像说的那样,“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事业的继承者。”

2.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引领中国***取得成功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有别于历史上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的,即它是有两面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从这一方面说来,他们是***的力量之一。在中国***史上,他们也曾经表现过一定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阀***府的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封建势力。这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那里都不能解决。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发动群众力量。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对象的强大决定了中国***不能像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那样成为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需要多个阶级,特别是工农阶级的参与,才能取得最终胜利。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还在梦想前代西洋的民主***,还在梦想国家主义之实现,还在梦想其自身能够于***成功后发展成壮大的资产阶级,建设一个阶级独裁的国家。他们***的出发点,与其余阶级***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他们***是为了发财,其余阶级的***是为了自身***;他们的***是为了准备进行新的压迫阶级,其余阶级的***是为了要得到自己的***并且使将来永无压迫自己的人。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不可能广泛地发动群众,领导***群众将***进行到底。

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通过***走上像欧美国家那样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他们却又害怕通过***使中国民众***力量强大起来,疑忌工农阶级之兴起,而无法实现其阶级独裁的梦想,因此,“他们丢弃了群众,丢弃了帮手。”这就注定了辛亥***最终失败的命运,而这并不是推迟辛亥***就能避免的问题。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7

[关键词]中国***创建;***;***的***纲领

[中***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7-0028-03

纲领就是旗帜、就是方向。中国***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领导***纲领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早在创建时期,中国***人就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的基本问题,对***的***纲领进行了不断探索。作为中国***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对***的***纲领的认识和制定,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为一个******,首先应具有明确的***治目标和特定的***治纲领。而***纲领的制定对于中国***这种典型的外生型*********,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和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1920年前后逐步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并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观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开启了中国***的创建之路。

在***初期,***就常常“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蓝本,恰当地适应中国的实际环境”[1],要根据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制定***纲领和方针***策。虽然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概念,但相关***思想已经萌芽。在反封建方面,1920年9月***发表了《对于时局的我见》,提出“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是资本家的国家,一是劳动者的国家”,表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还缺乏细致、精确的分析,认识还较为粗浅,但他也客观地指出:“在社会***的立法和劳动者的国家未成立以前,资本阶级内民主派的立法和***治,在社会进化上决不是毫无意义;所以吾***遇着资本阶级内民主派和君主派战争的时候,应该帮助前者攻击后者;后者胜利时,马上就是我们的敌人。”[2]这是根据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经验,朦胧地表达了中国***可以分两步走的想法。

***一贯追求民族***富强,有着坚定的反帝思想。据回忆,1920年8月***在商讨***问题时还提出:“‘日本的***阀***客们狂妄已极。他们看不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和四亿炎黄子孙,他们只知道勾结旧***阀、滥官僚……总有一天,由于他们这种错觉,会弄到他们自己头破血流。’陈先生这段话――自然不是专指日本而说的,不过举日本为例罢了――预示了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后来所起的作用。”[3]这其实也初步表达了新生的中国***应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

1920年11月,在***领导下,中共上海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宣言》,明确提出要组建***,依靠工农群众进行无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明确了中国***的名称、根本性质和基本纲领,第一次较为系统和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治主张和***纲领。

1921年7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的成立。会议对***的相关意见进行了宣读和讨论,并将其思想反映在大会制定的纲领和决议之中。中共一大讨论确定了***的名称、奋斗目标和基本***策。《中国***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本***纲领如下:(1)******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资本家阶级的***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4]这充分表明,从诞生时起,中国***就将实现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强调必须用***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但现阶段的具体的民主***纲领和方针***策,没有得到明确的提出。反映出当时***和其他早期***人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和中国国情的认识都还不够。

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列宁和共产国际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落后国家正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此这些国家***的第一步首先是要实现资产阶级性的民主***,无产阶级及其******应当支持这种运动,并同这些国家中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建立同盟。在民主***中,无产阶级可以而且应当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的统一战线。有学者分析指出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的1920年下半年,共产国际二大制定的《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决议》和列宁的《提纲》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为中国早期***人所知。[5]这对***和中国***人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但他们尚未真正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和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性质。

1921年9月***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投入具体的***斗争实践。在领导实际***斗争和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越发注意到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治形势的重要性。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在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的前提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找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道路,制定***的民主***纲领和***策。在***的实际指导下,中国***人逐步认识到,只“富于反抗的和创造的精神”而不知道“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形,还是无用的”,开始强调“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6]

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及民族***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列宁还抱病接见了、张秋白、邓培等与会中国代表,表达了对中国***和国共合作问题的密切关注,提出希望中国***和中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等中共代表回国后,很快将会议的精神向中共中央及各地***员作了汇报和传达,***和中共中央欣然接纳大会的基本思想。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和帮助下,***等进一步在理论上认识到无产阶级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以及***目标的实现,可以而且也必须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联盟。1922年3月,***就指出:“世界***不能有呆板的公式和划一的计划,只有以反帝为共同目标;目前中国***不是什么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只是反外力侵略和反对***阀。”[7]

1922年4月底5月初由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建议,中国***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达林根据远东会议的精神,在会议上详细述说了建立反帝联合战线的必要性和实行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张太雷、瞿秋白等人表示支持,而等反对。***则“动摇不定,但在长时间的讨论以后他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经过几天的讨论,会议最后没有通过决议,但大多数与会者同意了统一战线的策略。[8]这对于之后召开的劳动大会和共青团一大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的民主***纲领的探索和制定也有一定的帮助。

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是由中共发起领导,在治下的广州召开的,国共双方及国内多个社会团体的代表参加。***参加大会。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阀”的***治口号。劳动大会宣言明确指出:“我们前面的敌人是很多的,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阀也是我们的敌人。”[9]***在《告做劳动运动的人》一文中提出“劳动者在自己阶级(即无产劳动者阶级)没有完全力量建设***的***府以前,对于别的阶级反抗封建式的***府之******派,应该予以援助”[10]。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的演讲,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和行为有两大精神,即“实际研究的精神”和“实际活动的精神”,提出“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社会的***治及经济状况……我们研究他的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11]通过这一阶段领导***实践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状况以及各***治力量的对比有了更加清醒和切合实际的认识,其对***的***纲领的探索和认识也更进了一步。

1922年上半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具体国情的认识得到了迅速发展。1922年5月,***又在《广东群报》上发表《***在目前劳动运动中应取的态度》,进一步指出:“在同一目的之下,***、无***府***、及其他***派在劳动运动的工作上,应该互相提携,结成一个联合战线,才免的互相冲突,才能够指导劳动界作有力的战斗。”[12]

1922年6月,由***起草、以中共中央名义发表的《中国***对于时局的主张》问世。文件从中国是个“半***的封建国家”的基本判断出发,指出:“依中国***治经济的现状,依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阀***,以达到***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治为止。”提出:“中国***的方法,是要邀请等***的民主派及***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阀继续战争;因为这种联合战争,是***我们中国人受列强和***阀两重压迫的战争,是中国目前必要的不可免的战争。”[13]这是中国***第一次公开发表自己的***治态度,集中反映了此时以***为首的中国***人对中国国情和***性质探索的重要成果。

1922年7月,中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制定了***在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对于民主***纲领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会召开后随即推举***、蔡和森和组成宣言起草委员会,蔡和森、又推***为执笔人。于是,***花了约两天时间起草了一个初稿,蔡和张又提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意见。之后,提交大会讨论通过。[14]因此,可以说,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和决议,既是全***智慧的结晶,也是***此时对中国***及其纲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集中体现。

在***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中共二大在充分分析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回答了中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等问题,比之前《中国***对于时局的主张》作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阐述。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中清楚指出:“经济落后如中国,一面成为国际资产帝国主义的掠夺场和半殖民地,一面成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所扶植的武人势力的宰割物和糜烂区域”[15],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的概念。《中国***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也具体分析和阐述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在这八十年侵略中国时期之内,中国已是事实上变成他们共同的殖民地了”[16],中国“现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是很远,所以在***治方面还是处于***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17]。这里虽然没有明确直接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其基本内容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表达,表明此时中国***人对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成熟。中共二大召开后不久,***又发表了《对于现在中国***治问题的我见》,进一步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作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民主”的概括。他指出“这些***治状况都是半殖民地的状况,不能算是***的国家”[18]。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是在个人文章中提出“半殖民地”说法的第一人。

有了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全面、准确的把握,***的民主***纲领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中共二大在系统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一方面重申了***的最高纲领,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实际,指出***在民主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阀,建设国内和平;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19]等,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这实际上也表达了中国***应该分两步走的想法,即先进行民主***,之后再进入到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当前进行***斗争的任务和目标。***的民主***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中国***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和深化,这是***和中共二大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

参考文献:

[1][3][7][14].我的回忆(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90.138.199.220-221.

[2][10][11][12][18]任建树等编.***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65-166.362.365.366.378.

[4][13][15][16][17][1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A].北京: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89.3.44-46.74.102.109.115.

[5]田子渝,杨荣.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与最初影响[J].江汉论坛,2010.8.

[6]“一大”前后(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0.

[8]达林.中国回忆录[M].侯均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9-91.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8

【内容提要】如同历史上经典理论起源都具有相应的学理基础和实践背景一样,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起源也有其必要的前提,这个前提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则;其二,中国***所提供的实践经验;其三,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有益成果的吸收。在专门论及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研究成果中,大都关注前两个层面,而对第三个层面的讨论,则较为鲜见。探究新民主主义理论起源,"论战"是不应绕过去的,因为"论战"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在基本理论分析、理论研究方法、最终争论结果等方面,都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学理资源。

【摘 要 题】共和国史研究

【英文摘要】The origins of the New Democracy Theory could be trnced back from three aspects:first,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Leninist theory;second,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nese revolufion; third,the assimilation of the positive results from the debate about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30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ird one and indicates that the debate provided valuabl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for the New Democracy Theory.

【关 键 词】新民主主义理论/学理起源/"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 正 文】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领导中国民主***并取得胜利的基本***理论,其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理论最终能形成为一套涵盖***治、经济、文化筹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其思想着础而言,有其必备的学理起源。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炽盛于30年代上半叶、学术思想界展开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以下简称"论战")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源泉。当然,仅就学理起源而言,构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多方面的,但考虑到问题研究的针对性,本文仅以"论战"为讨论中心,而不及其他。

一、思想论战与学理争论双重并行

按学术界大致认同的说法,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起于1927年至1928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起于1932年至1933年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起于1934年至1935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总称"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何干之曾说:"社会史,社会性质,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可说是关于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的探讨。""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总的论争的核心。"这三方面的"论战"期,分别代表着三个连续的思想学术论争的流程,而这又与中国***进程相衔接。因此,这场"论战"的***治背景就很值得关注了,如何干之所说:"***的实践,引起了***的论争,论争所得的结果,又纠正了民族集团中的偏向,帮助了实践的开展。"(注: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何干之文集》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4年,第186、183页。)正是这场"论战"的***治诉求所在。

显然,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抬格局不断变化。由此引起思想界的争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不同解答,就是这种"论战"典型的表现形式。因主编《读书杂志》而知名的王礼锡,在为其所编《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所作的前言中就称;"关于中国经济性质问题,现在已经逼着任何阶级的学者要求答复。任何阶级的学者为着要确定或辩护他自己的阶级的前途,也非解答这问题不可。"(注: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神州国光社,1931年。)1937年初何干之在总结这次"论战"时,也强调说:"在分析研究中国社会性质时,各***各派就展开了各自的***治主张。在民族战线内,各***各派对***所抱的态度,所采的策略,是有各种各样的。有人主张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民主***,有人主张反帝的民主***,有人主张工人阶级***。这种不同的***治观点,是由社会性质的分析不同而来的。"(注:《何干之文集》第1卷,第209页。)可见"论战"是有明确目的的。

对于"论战"起因,目前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论战"是由大***失败后所逐步形成的中国"托派"挑起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陶希圣于1928年10月在《新生命》上发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引起的。就中共内部的争论而言,"论战"是在大***失败,并由此导致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争论的背景下发生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中国***实践的经验而上升为总结中国***理论的问题。具体而言,"论战"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的性质,检讨中国大***失败在理论上或***治上的原因。因此,"论战"是以理论争论为手段、以***治斗争的形式表现的。1929年12月,李立三发表《中国***的根本问题》,以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观点,对中国"托派"在中国社会性质和***性质问题上的观点展开批判。随后"新思潮派"(因1929年11月创办的《新思潮》而得名)的王学文、潘东周、吴黎平等人也发表文章,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反驳"托派"的观点。1930年5月中共领导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其纲领中也明确提出理论争论对于***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限于理论的研究,无疑地应该努力参加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斗争"(注:《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纲领》,《世界文化》创刊号,1930年9月10日。)。显然,"论战"对于中共***内的理论争论、对于中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中国"托派"理论的争论,都呈现出"实际斗争"需要的***治诉求色彩。

但是从这场"论战"的深度与广度看,不仅仅局限在***治范围内,而且引起当时学界的广泛关注,这恰恰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建构产生影响。从整个论战过程看,从事***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学者们,均对中国历史与社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因而,使得争论有了深刻的学术思想背景,即便是以"提倡经济学精深之研究"为宗旨的中国经济学社,也在1931年9月召开的第九届年会上关注"论战"。《申报》对会议的召开连续发表时评,其中提出关于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研究课题的就有4项,即"中国经济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之地位及其关系";"中国经济之变迁与现状";"中国经济之特质";"中国往何处去"(注:《中国经济学当前之巨责(一)》,《申报》1931年9月3日。)。这几点所讨论的实际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问题。

如果说"论战"第一阶段主要围绕***治思想问题而展开,那么第二阶段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争,第三阶段有关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争,则较多地带有学理之争了。

中国社会史的讨论,按何干之的概括不外乎三点:"(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什么?中国曾否出现过这样的时代?(二)中国有没有奴隶社会,中国奴隶社会与希腊罗马社会是否完全相同?(三)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特性,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没落是怎样?"(注: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何干之文集》第1卷,第265页。)何干之甚至认为这三方面的研究,构成了"新史学"的基本思路。"新史学"对中国社会史问题的研究,解决了许多中国历史难题,初步建立起中国史研究的学术范式,这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最初学术成就,也成为判定中国社会史性质的学术基础。

顾颉刚在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中认为,在中国社会史方面取得较大学术成就的应以郭沫若、陶希圣为代表,他们是"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大师"(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1页。)。陶氏在史观上反对"中国封建社会说",与中国***的基本理论持相反立场,此处姑且不论。郭沫若则因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使得他成为"论战"期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最初代表。郭氏对"论战"学术价值的最大贡献,在于以扎实的古代文献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演化阶段在中国同样存在,并对不同阶段作出年代划分。对此顾颉刚有相当高的评价,认为郭氏的研究"富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真相,自有此书后,我们才摸着一些边际"(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第91页。)。郭氏之后的史学家吕振羽,在1934年6月出版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同样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说在中国适用的历史根据,只不过吕氏与郭氏在年代划分上存在差异罢了。

中国社会史论战之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继续将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扩展到农村社会,但这巳不是简单地在***治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论争,而是在更为精确的社会学基础上展开论证,其中以各种统计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可以说明这一点。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因王宜昌于1935年1月26日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农村经济统计应有的方向转换》一文引起的,赞同王氏观点的文章常发表于邓飞黄主编的《中国经济》杂志上,故被称为"中国经济派"。此派基本观点是认为中国农村的中心问题不是土地问题,而是资本问题,中国农村社会巳不是封建性的社会,而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的,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一批社会经济学家,如陈翰笙、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等人。他们因以1934年创办的《中国农村》月刊为论战阵地,故被称为"中国农村派"。该派虽然宣称"对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目的不在学院式的争辩,而在根据具体的事实跟经验,决定目前中国农业改遣运动或农****动的任务与性质"(注:陶直夫(即钱俊瑞):《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新知书店,1936年第3版。)。这种为"现实真理而战"并不影响他们在"论战"中的学术成就,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农村社会的调查结果经过统计数据而实证的结论,都是经由严格学术规范写成的专业性极强的论着而体现出来的。可以说,"中国农村派"是在学术层面上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了,由此在客观上为中共所领导的农村土地***提供了学理依据。

由上观之,"论战"的参与者有的是以不同***见的理论家姿态出现,有的是以***治宣传家的姿态出现,而更多的则是以学者的身分参与论争,这批学者大都经过现代学术的严格训练,在***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因此"论战"不完全像顾颉刚所说的那样:"大部分只是***的宣传家,而缺少真正的学者。"(注: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第91页。)不可否认,"论战"存在"宣传"的意味,这是当时***治现实所要求的。但同时"论战"之所以能够在诸学科上展开,则在于它有相应的深厚学术底蕴作基础,而这点恰恰是它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建构有所贡献的地方。也就是说,"论战"的***治诉求,对新民主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的"合理内核",而"论战"在学术上产生的有益成果,则在学理上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知识库"。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中国历史及社会性质、社会形态的分析与年代划分、帝国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与作用、农村社会的土地问题与阶级关系等方面,都从这一"知识库"中得到必要的学理根据。

二、"论战"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科学定位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经过思想界的论战,使得持不同***见的***派及其代表不能无视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而经过一批学者的深入讨论,使得它在一些重要的概念上得到科学界定,主要体现在对"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作包括***治学的、经济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等学科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论证。

"论战"中使用的概念可谓繁多,其中最重要者是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析与界定。"论战"中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或倾向于这一立场的学者,大体赞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属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当时主编大型理论刊物《理论与现实》而主张"学术中国化"的学者沈志远就说:"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注:《新中华》第3卷第13期,转引自《何干之文集》第1卷,第187页。)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括中国社会性质的概念,经由一批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的深入研究,基本已成为一个阐释中国社会诸问题的科学概念。

中共早期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核心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并没有作出系统的分析,仅在有关文件或文章中有过个别的提及,这点在***等中共领导人早期的文章中都有体现。作为中共的正式文件,***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的决议案》中已有"半殖民地"的提法。较明确地将中国社会性质作出定性的,是中共六大。六大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土地关系底特点,很明显地是半封建制度。""农村的封建关系之余孽,还有帝国主义压迫半殖民地的制度维持它。"(注:《六大以来--***内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32页。)首次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完整提法的,是1929年2月3日的《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农****动的策略(一)》(注: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0年,第17页。)。所有的这些涉及中国社会性质的概念,在学理上都缺乏充分的论证,只是到了"论战"时期,这个概念才以学术理论形式被较为充分地论证。

"半殖民地半封建"最终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在抗日战争前期***发表《战争和战略问题》、《〈***人〉发刊词》、《中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论》等着名文章中明确而科学地界定的。那么,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的阐释与"论战"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呢?这就需要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演变加以历史地考察。

第一,从"论战"的演进过程看,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作过较全面的学术研究的,首推"新思潮派"。1930年4月,《新思潮》月刊在第5期推出"中国经济研究专号",发表王学文、吴黎平、潘东周、李一氓等中共理论家论证中国社会性质的文章,其中王学文的《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前途》与潘东周的《中国经济的性质》两文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分析最具代表性。尽管他们在论证"中国主要的经济是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资本主义"并不是代表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注:高***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0、192页。);"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国家"时(注:高***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第203页。),是从"全面地分析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而不是从生产力着手,但他们研究的积极意义,正如何干之在总结这场"论战"时所肯定的那样,是"在中国思想界最先规定中国社会为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的",而"所谓帝国主义支配下的半殖民性半封建性社会的定义,在此已有了一个雏形"(注:《何干之文集》第1卷,第210、211页。)。

第二,中国社会史的讨论,将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从学术层面上升华了一步。也就是说,通过中国社会史的讨论,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已有可能建立在严格的历史学基础上,从而使得中国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划分及其相应社会性质的确定有了竖实的史学基础。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依据中国历史文献与考古文献,第一次证明中国也曾经历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形态有规律地递替阶段,不但反驳了"新生命派"与中国"托派"的"空白奴隶制"说与中国"国情不同"说,而且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划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必要的史学依据。与此同时,吕振羽的史学论着也明确提出"由鸦片战争到现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论点(注:吕振羽:《中国社会史纲》(本书为原《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的增订本),"原版李序"(即李达序),耕耘出版社(上海),1949年。),这也体现了它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中的重要性。

第三,"中国农村派"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探讨,基本上与前期两次"论战"同时起步‘,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中国农村》上刊载的大量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学术论文,表明"中国农村派"已建立起分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基本学术框架。1935年间,钱俊瑞发表《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孙冶方发表《农村经济学底对象》,陶直夫(即钱俊瑞)发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薛暮桥发表《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等等(注:这些专业性极强的论文,1935年9月收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上海新知书店出版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一书中。)。通过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土地问题、帝国主义入侵与中国农村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等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令人信服地得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结论。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过几番,"论战",到1937年已有了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体现在前述的何干之的总结性评述之中。1937年,何干之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两书的相继出版向人们表明,经过"论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已被当时进步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史学家所接受,可以说他们在思想学术上已形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共识。他们当中有些学人后来奔赴延安,这对于中国***人建立起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有论者认为,"中国***关于中国***的理论表述、理论建构,在1935年实际已经成熟、完成。"(注:雷颐:《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雷颐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这一观点值得讨论。因为作为******最高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的成熟,必须以其******的***治纲领或该******领袖人物的理论观点的正式发表为标志。因而,作为中共在民主***时期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当以***等中共领袖人物关于该理论基本观点的系统阐述和正式完整发表为标志。仅就***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有关"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加以表述的,则是1938年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1939年10月4日在《〈***人〉发刊词》中,***明确地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注:《***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4页。)。而体现这一概念经典表述的,则是1939年12月的《中国***和中国***》和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固然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在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观点时,其学理资源可以说是来源于"论战"的积极成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并非忽视***在此之前所作的艰苦理论探索)。这可以从当时参与"论战"的学者在延安的学术活动,以及***关注他们的学术活动的史实中得到印证。

其一,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以历史学角度论证中国社会性质的,主要体现在1939年12月***的《中国***和中国***》第一章中,而这一章是他人撰述经由***修改而成的,***无疑认同了其中的基本观点。参与这一章撰述的有***、李维汉等(注:参见张静如主编《中国***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第230页。),而***则直接参与了"论战"。1931年6月,***用刘梦云的笔名写成《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的长文,刊登在《读书杂志》第1卷第4、5期合刊上,以评"托派"理论家任曙的《中国经济研究》一书为主要内容。***在驳论中,从帝国主义入侵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两重性、社会经济中的商品关系与剥削关系、对外贸易所表明的中国经济性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土地问题等方面,论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并没有资本主义化,而是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之中。***此文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和中国***》第一章中得到相当程度的反映。

其二,何干之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性质的观点,以及前面提到的两本对"论战"的总结性着作,在延安学术界及对***本人都产生过积极影响。何干之1937年8月赴延安(10月初到达),任陕北公学理论教员及陕北公学下设的"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何干之因将准备撰写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的计划函告***,毛回函给予肯定(注:***:《致何干之》,《***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6~137页。),并在函中向何干之索要他即将出版的两本新书,其中一本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书中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金融财***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注:《何干之文集》第2卷,北京出版社,1994年,第169页。)。何干之关于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对***不久之后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应有诸多帮助。

其三,"论战"期间在"新思潮派"中起重要作用的王学文,在:"论战"中从学术理论的高度论证中国社会性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是出于"根据***的指示"(注:王义为:《王学文传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6页。)进行的。王学文1927年春由上海到延安后,相继任中央***校教员、马列学院副院长兼教务主任,继续从事***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等都到马列学院作过报告。在该院任教的吴亮平也直接参与过"论战"。1930年他在《新思潮》第5期上发表《中国土地问题》,文中论证的结论是:"现在中国农村租佃制度下的剥削关系,是封建式的剥削关系。"并且在注文中进一步辩证地指出:"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农村中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剥削。不过这种剥削的范围和封建剥削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注:高***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第245页。)王学文、吴亮平等中共***内理论家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学术研究,是延安时期理论界有关这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其四,史学家吕振羽的研究工作,同样受到***的关注。吕振羽关于"西周封建论"、中国社会形态发展规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问题等观点,都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吻合之处。他的《中国***治思想史》一书尤其受到***的重视。该着的学术批判性主要是针对"新生命派"和"托派"的历史观,尤其是对陶希圣同名着作《中国***治思想史》的批判。***曾询问过这部着作的撰写情况(注:朱振惠:《论吕振羽史学》,《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160页。),可见***对吕振羽的学术活动始终是关注的。

总之,上述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思想论战与学理争论双重并行,以及参与论战的一些主要的进步学者纷纷奔赴延安,他们将"论战"的积极成果潜移默化地传播给***人,成为***建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源泉之一。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对"论战"积极成果的吸收

新民主主义理论无疑是中国***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学说。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来源,既有域外的,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也有本土的,如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五四"以来新文化的积极成果。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证明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吸收了"论战"的积极成果,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定位。

"论战"中被讨论得最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词,在延安时期的学术理论界,成为一种被较为普遍采用的概念,在***的文章中也多次使用。然而,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而言,一个概念的使用并不足以支持该理论的体系结构框架,因而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指导中国***的理论形态,它的建构完成是充分吸收了各种学科各方面知识的精华的。"论战"的积极成果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并不表明后者的理论内在知识因素完全移植于前者,只有在有助于构建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与现实基本特征的层面上,前者才有可能成为后者的学理起源。近代以采中国社会史基本性质的论定,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基石,"论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者们,为此作出了极有价值的理论贡献。

第一,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内部***治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对其基本性质的确定显得相当困难,表现在: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因素是否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也就是说,中国是否已资本主义化了,抑或是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30年4月,"新思潮派"的王学文从"全面地分析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入手,论证中国的"交换经济"在"广大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只不过是较小的萌芽形态,并不能占主要的支配的地位"。农村中只有"稀有罕见"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城镇手工业中有着无控制的"劳动剥削",农村中地主对农民的地租形式的剥削,都是"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关系存在于中国的具体的表现"。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仅是"小小萌芽",在中国广大经济区域中,"只不过(是)发展初期的萌芽状态,并不能占得主要的地位"。因此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实在是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注:高***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第180、187、189、191、190页。)

"新思潮派"的潘东周,在批评中国社会是所谓"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残余"已实际不存在的观点时,强调说,"商业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他并不代表一个经济制度","所以商业资本的长期发展,并不能****中国社会的封建关系",而帝国主义与封建制度的勾结,则造成了"中国是半殖民地的国家"。(注:高***编:《中曙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第199、201、203页。)

"新思渐派"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正如何干之所评价的"确有了划时代的贡献,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注:《何干之文集》第1卷,第214页。)。后来***在《中国***和中国***》中,也同样强调了这种观点,指出:"自从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注:《***选集》第2卷,第626页。)

第二,如何正确看待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所带来社会变化二重性,是"论战"所争论的另一个问题,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此问题也有较全面的分析。

"论战"中"动力派"学者大都持中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否认中共领导的民主***的必要性,其中在"帝国主义"问题上作文章是一个典型。严灵峰以"生产技术"作为"测验社会经济结构"的方法,用1913年至1921年中国进口工农业机器数量的增长数字,"证明中国社会之如何迅速地采取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而中国虽然"受帝国主义束缚日益坚固……然而,中国社会经济资本主义化的过程,还是有蒸蒸日上之势"。(注:高***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第348~350页。)任曙则将对外贸易当成中国经济的"中心问题",认为"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取得支配的地位,以及在全部中国经济生活中取了决定意义……是因为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入商品的关系"(注:高***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2页。)。"动力派"完全否认了帝国主义使中国社会经济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的事实。

对于"动力派"的观点,***专门发表《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予以驳斥,文中指出,任曙"只看见商品关系,而不看见剥削关系",是"做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辩护士的工作!"文章以许多实证数据,如海关进出口数据、国外投资数据等,论证了帝国主义将中国变成其附庸,"不但不能帮助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不但不消灭乡村中间的封建式的剥削,而且加紧了这种剥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只能使中国的经济殖民地化,而不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指出,正确理解中国经济性质,是正确理解中国***性质的前提。"土地***的主要内容,是在打倒帝国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而"目前中国的***还是民主资产阶级性的"。(注:《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第3、14、44-45、70、72页。)

据曾参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朱伯康回忆,刘梦云(即***)文章发表后,"读者反映良好,都认为这是解决中国***理论问题的佳作"(注:朱伯康:《往事回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4页。)。况且作者后来直接参与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建构,其这一观点在***的《中国***和中国***》与《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被完善地表述。

第三,从生产关系入手剖析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是"论战"在方***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关于中国农村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中国农村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濒于破产,因而有1933年开始的所谓"复兴农村、救济农村"的社会改良运动,但"中国近来流行的‘复兴农村改良技术‘的口号,宣传得怪好听,实际上未见有若何改进之处"(注:褚汇宗:《国际经济战争与中国》,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第257页。)。农村社会经济的变革,显然不是一个生产技术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中国经济派"的王宜昌、张志澄等人犯了一个基本理论错误,即认为"技术即生产力",而忽视了生产力中劳动对象--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对此,"中国农村派"的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等作出了有力的辩驳。钱俊瑞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的文章中,开宗明义地称:"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者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或是在农业生产、交换和分配过程之中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别的。"。而农村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因为"(一)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而据统计"占全部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中农贫农和雇农,却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二)中国目下农村资金的累积与剥夺,主要以,土地所有‘这一种财产关系为根据";"(三)农村劳动力的荒废起因于农民的失地"(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第73页。)。薛暮桥也认为,尽管不能否认农业生产力中的技术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还有社会的一面",即"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以研究农村生产关系为重点的方法,可以避免"离开了社会生产关系,而把‘机器生产当做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因素‘"的错误。薛暮桥还指出,不能夸大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因为从农村生产关系上看,"在中国农村中间,一方面可以看到农民底向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又可看到整个农村经济底衰落、崩坏;在这情形之下,贫农底增加,远比资本主义经营底发展来得迅速。"(注:《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第50、54、56页。)由此证明,虽然有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生成,但中国农村社会并没有资本主义化,而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9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按序号填在后面答题卡内)16.西方殖民主义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它们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开始了。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侵华战争17.“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中国近代历某次***的历史功绩。这次***最主要意义是 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拉开了新民主主义***序幕 ③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艰难曲折,探索中深入发展,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19.获取信息,归纳答案,是历史学科答题的一种方法。有这样一道题:依据***、第一***、***三个信息,可得到的正确判断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20.中国***领导中国***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建立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是 A.鄂豫皖***根据地 B.井冈山***根据地 C.中央***根据地 D.陕甘宁***根据地21.“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年风范,建立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这幅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叶挺 B.张学良 C.李宗仁 D.孙中山22.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浴血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国民***府北伐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23.小明对中国城市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列出了曾作为国民***府所在地的几个城市,你能按照其先后顺序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的是 A.武汉——广州——南京——重庆 B.南京——武汉——广州——重庆 C.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D.重庆——武汉——广州——南京24.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洗刷了民族耻辱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为世界反***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5.***曾在一封电报中说:“***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几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签署了《双十协定》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通过了《共同纲领》26.***说:“***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武汉、南京)插了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事行动是指A.粉碎******队的重点进攻 B.人民******发动淮海战役C.人民******发进辽沈战役 D.刘邓大***挺进大别山27.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次战役是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1948年9月 *、罗荣桓 ***东北全境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8.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周学熙29.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民报》 D.《申报》30.敬爱的******作为一代伟人和鞠躬尽瘁的楷模,他的事迹至今还影响着我们。据新浪网调查,认可***的网民高达98.7%。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①参加中国***一大 ②担任黄博***校的***治部主任 ③领导南昌起义 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⑤参加抗日战争 ⑥重庆谈判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选择题答题卡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15分)1.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9分)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材料二:“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达著《物种由来》一书……盖自有哥白尼而后天学明,亦自有达尔文而后生理确也。斯宾塞尔者,与达同时,亦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其说尤为精辟宏富。”材料三:“驱除鞑奴,恢复中华”即以***的手段*满洲贵族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的中国。“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回答:(1)举出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向西方学习过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3分)

(2)材料二表叙了怎样的思想?该思想在当时又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三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个部分内容?“三民主义”是由谁提出来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特征。(2分) 2. 2011年是中国******九十周年,中国***建立后,仅用28年时间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令人瞩目伟大成就。农村面貌得到改变,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阅读下列材料。(6分)材料一: 材料二: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高举***的大旗,开始***领导武装斗争,在探索中国***道路的曲折过程中,中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确立了以***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中国***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回答:(1)材料一中的***片再现了1919年以来中国***的四项重大事件,请为这组***片归纳一个主题。(1分)

(2)通过历史课本学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请你举出国民***府正面战场上重大胜利和八路***主动出击日***的两个事例。(2分)

(3)依据材料二“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歌词包含的深刻道理。请结合所学的史实谈谈你对歌词含义的理解。(3分)

一、选择题16.A 17.B 18.D 19.B 20.B 21.B 22.C 23.C 24.B 25.B26.D 27.A 28.C 29.D 30.D二、非选择题1.①经济上:洋务运动;***治上:戊戌变法,辛亥***;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3分)②启蒙思想(维新变法思想),促进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发展。(2分) ③民族主义、孙中山。(2分) ④特征:探索中不断深入发展,由经济上学习西方生产技术,到***治上探索学习西方***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自然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 2.①新民主主义***历程。(1分) ②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2分) ③回顾中国近代历史,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屡战屡败,被迫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建立后使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仅用28年时间就赢得民族******,建立新中国。(言之有理即可3分)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篇10

我是一个一九五一年参加***工作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参加***初期,对理论学习很不重视,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工作,每逢有空,就一心埋头看小说;规定的理论学习时间,也只是心不在焉地翻一下书,看不进去。记得刚参加***不久,有一次学习讨论,题目是“什么是***思想”,我凭想当然,认为***阶级既然是四大阶级(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大概就是四大阶级思想的总和吧,象算算术一样,总数就是分数加起来的。我就照这样推算的结论发了言。这种看法当然是大错特错,竟然把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也看成一种***的思想,可见我的阶级观点多么模糊。这是一个笑话,对我也是一次沉痛的教训。后来经历的***治运动多了,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觉悟太低,水平太差,知识太贫乏,同***工作的要求相距太远,开始认识到再不下苦工夫学习理论就要掉队,就无法做好***工作。1953年,组织分配我搞水上民主改革运动,工作中碰到许多问题不能解决。例如:一条大船上,有工人、技术人员、普通职员、高级职员、资本家(或资方人),又隐藏着封建把头、反***分子;人员非常复杂,对于民主改革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态度。应该怎样分析和对待这些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态度?对他们采取什么***策?依靠谁,团结谁,争取谁,打击谁?这些问题如不正确解决,工作起来就要犯错误。正在我感到非常为难的时候,***组织向我们指出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的著作,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我响应***的号召,认真读了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论”等几篇著作和其他一些***的负责同志的文章。读了以后,就象眼前有了一盏指路明灯,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明确了民主改革的***性质,在民主***中***的主力、团结的对象、***的对象、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我原来以为民主改革是“由工作队去***群众”的错误思想,树立起必须发动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由于学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于各种人不同的***治态度也就感到容易理解,能够分析其根由,从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了。对***在民主改革中的各项具体***策、措施,由于初步领会了它们的实质和提出的根据,也就不象原来那样盲目地生搬硬套,而能比较自觉地掌握和贯彻了。这样,工作起来就头脑清晰,方向明确,原来感到无法解决的困难,也一一迎刃而解,完成了***所交付的进行水上民主改革的任务。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学习理论和搞好***工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做好***工作,必须学好理论。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每年都订出学习计划,在业余时间比较系统地自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的著作。以后,愈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

愈学愈对理论有强烈的兴趣。马克思列宁主义就象浩瀚无涯的海洋,每往前游进一步,就看到前面有着更加广阔的天地,促使自己再接再厉,永不停息地前进。尤其是以来,形势迫人,在我们面前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学习去认识、解决。譬如:这个新的社会组织诞生了,广大群众欢欣鼓舞,把它喻为“攀登共产主义的天梯”,“金光灿烂的太阳”,但也有少数***机会主义分子攻击“办早了,办糟了”,说成是“早产的弱婴”。在这场两条道路斗争的风浪面前,自己的态度应该怎么样?如果不很好学习,彻底弄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会迷失***治方向,不能坚持的正确道路。眼看着当时有些同志就是这样被这股歪风刮得摇摆不定,甚至倒到***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的,这给我又是一次十分深刻的教训。飞速发展的形势,对我们的工作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己的***治思想水平总是赶不上,工作起来很吃力。在这个时候,***又及时号召我们开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声势浩大、深入持久,不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学,广大工农群众也学。这又给我很深的感动和极大的鞭策,使自己不能不努力赶上去。总之,***的反复不断的教育,阶级斗争和***工作实践的要求,群众学习运动的推动,使我对理论学习由不感兴趣而有了兴趣,由不重视变为重视,由重视而坚持下来,形成习惯,至今七年多了未曾间断。

学习的具体方法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想起了半命题作文10篇

学习

座右铭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座右铭10篇,内容包括座右铭集锦大全,中国十篇经典座右铭。不止他们,还有许多名人也是因为一件事,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座右铭,让这句座右铭激励自己从而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我也想拥有一个座右铭,于是就总结了一下我以前有哪些不足

学习

好日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好日志10篇,内容包括经典日志大全,好的日志简短。结婚了感觉肩膀的担子重了,不像自己以前一个人的时候,不过我会自己努力,叫我的她过得更好,之前自己总期盼电视剧里的情节,有一个美丽的邂逅,有一个完美的过程,然后再有一个童话般的

学习

租房合同样板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租房合同样板10篇,内容包括租房合同样板最新精选10篇,农村租房合同样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就乙方承租甲方可依法出租

学习

浪漫七夕情人节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浪漫七夕情人节10篇,内容包括七夕节最新文章,七夕情人节重温一遍经典。心相系,爱相随。浪漫七夕,相会XXX。捧在手中,甜在心中!驯养爱情,浪漫七夕。七夕情人,真爱无限。岁月无声,真爱永恒。纪念浪漫的网络情缘。捧在手中,甜在心中!激

学习

古体长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古体长诗10篇,内容包括古体长诗100首,从古至今十大名诗。作柏梁体诗必须句句押韵。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

学习

议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议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议论文十篇200字,议论文十篇范文。(2)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及按要求补写论据。(3)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4)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论证思路的理解。(5)文或段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6)词、句含义的理解和体味。

学习

药学科研型论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药学科研型论文,内容包括药学科研论文题目大全,药学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

学习

公务员立足岗位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公务员立足岗位,内容包括公务员立足岗位演讲稿,公务员岗位攻略。1.扎实提高***治理论素养,进一步向***组织靠拢。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区委工作需要,贯彻“实践以理论为先导”的理念,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习

教师节致辞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致辞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致辞校长,教师节致辞。校长:姚国华

学习

乡镇班子考察报告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班子考察报告,内容包括村干部考察报告,县区班子考察谈话稿。一、主要成绩及做法1.把握***治方向方面。始终把***的***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湘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指示精神,

学习

木兰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10篇,内容包括木兰诗大全及赏析,木兰诗全部全文。

学习

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赞美老师最经典成语,赞美老师长相的成语。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7、亲

学习

陋室铭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陋室铭10篇,内容包括陋室铭全文,十篇千古绝响的古文陋室铭。4、指导朗读: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放配***录音,学生跟读。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集体朗读。疏通字词,

学习

教师节佳句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佳句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好词佳句摘抄,教师节佳句硬笔书法。“老师”,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是她,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她使我们的人生开始有梦,我们的生命也因为梦想和期待而不再空白……9

学习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六年级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什么让生活更美好六年级作文10篇,内容包括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六年级,六年级作文让生活更美好500字。刚开始的几天,我似乎把日记当成了一种负担,但是通过交换别人的日记我发现原来日记还可以这样写,它可以这么贴近生活,这么在

学习

写作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写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作文必看的十篇,写作文写哪十篇。法定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尤其是各国各级***府等都有。这里主要指负责人的述职。人代会上司法部门负责人担心。广州各部门述职。2.定义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

学习

搞笑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搞笑作文10篇,内容包括搞笑作文范文大全,搞笑简短作文。不过李济辰的搞笑行为不一定都能换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如果他碰上了一个打击幽默感的老师就会招来杀身之祸。看,在数学容老师的课堂上,他回答了一个钱够不够的问题。他在

学习

四年级作文补习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作文补习10篇,内容包括要读四年级了怎么补习作文,四年级作文补习的一天。一、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廉***文化进校园活动,弘扬孝德文化,从小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

中国梦作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作文800字10篇,我的中国梦作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荣历史,曾出现过许多杰出少年:司马光砸缸、孔融四岁让梨、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匡衡凿壁偷光、屈原洞中苦读、车胤囊萤夜读……这些古代的少年

学习

互相关爱的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互相关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一篇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作文,家人互相关爱的作文100字。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华强北买东西,妈妈让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买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

学习

写猫的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写猫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猫的作文初中,猫作文150字。Oh,mybabycatsbringmemuchhappiness.Weareverygoodfriends.Ilovethem.我的宠物猫我有两只小猫。他们非常漂亮。一个是黄色的。另一个是白色的。他们非常可爱。黄色的小

学习

雨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雨作文10篇,内容包括雨的作文十篇,雨的作文。“呼—”幽久而绵长的秋风吹来,秋雨也跟着来了。雨点又大又密,透过厚重的雨帘,我看见—平时看似娇嫩的花骨朵在此时悄悄绽放,在寒风中显得格外顽强。雨似被感动了,轻轻拂过它的脸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