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对称篇1
论文摘要:***形直观是人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它能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这是逻辑思维所无法替代的。新形势下,数学教育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故而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形直观能力的培养。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形”这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旋转变换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旋转变换的思想,它不仅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生日后学习函数、立体几何打下扎实基础,更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对于***形的旋转本学期新课标要求: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就本节课“中心对称”而言,是认识旋转180°,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理解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②能按要求作简单平面***形旋转后的***形;③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④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形;⑤探索***形之间的变换关系;⑥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轴对称的复习,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对比学习中心对称;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形全等,其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会画与已知***形成中心对称的***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已有的认知认识新知,进行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对比学习的能力,求同辨异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地进行数学的思考,作合理判断;勇于***去探索、去发现;懂得欣赏美、乐于创造美。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作与已知***形中心对称的***形。难点是对中心对称概念的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是本节课两个定理得出的依据,同时是判断中心对称、中心对称作***的基础,所以将理解中心对称概念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
1.(出示投影1)课本71页***15.3.1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1)这三种***形有何特征?(2)这三种***形的不同点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进行归纳,并讲解旋转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异同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中心、对称点。能在***上找出对应点。
3.中心对称性质:[出示投影2]引导学生归纳
(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形中,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2)反过来,如果两个***形的所有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4.例题讲解:在讲解中让学生边听边动手画,结合性质让学生理解两个中心对称***形成倒立的。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1.情景创设策略:通过生活中的***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类比启发策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引导探究策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中心对称***形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
五、反思与分析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4.“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学们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了快乐。
参考文献:
[1]朱传旺.教育改革大纲.人民出版社.
中心对称篇2
两人往一张圆桌面上轮流放一枚硬币,交替进行,规则是每一枚硬币都必须平放在桌面上且不许重叠,谁在桌面上放下最后一枚硬币,谁就获胜,有没有方法判断哪一方一定能获胜呢?
“先放的一方必定获胜。”小亮抢先说.
“未必吧!”小勇马上反驳,“放硬币有玄机,谁把握了玄机,谁就能获胜。”
“我们可以想象硬币慢慢地大起来,最后极端的情况就是‘硬币与圆桌面一样大’,那么先放的人只要把硬币的中心对着圆桌面的中心放上去,对手就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输掉。”小亮坚持自己的看法。
“话虽如此,可硬币毕竟是小硬币啊!”小勇毫不相让。
“那也没关系,假定硬币比较小,在你把一枚硬币放在圆桌面的中心上以后,对手也可以在桌面上放下一枚硬币了。这时你应当找对手的硬币的对称位置,即把对手刚才放下的那枚硬币的中心同圆桌面的中心连起一条线段,接着再延长一倍,到桌面上的某一点,把你要放的硬币的中心放在这一点上。以后,照此办理。由于桌面是有限的,自然会遇到再也放不下去的时候。这个人一定不是你的对手,你永远是赢家。”小亮耐心解释。
“现在我懂了,立于不败之地的诀窍,在于利用了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小勇心服口服了。
“方桌又如何呢?”小亮想考考小勇。
“现在你考不倒我!在任何一个中心对称的桌面上玩这种游戏,上述策略都有效。”小勇心领神会地说,“方桌的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一步应放一枚硬币占领方桌的中心,就像打仗时应占领制高点一样。”
“再考你一道难一点的题目:给定一个圆周,要求给这圆周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与蓝色中的一种颜色。请你没计出一种染色方案,使得内接于此圆的任何直角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上的颜色不全相同。”小亮搬出了重磅炸弹。
“我照样能化解这道题,因为内接于圆的直角三角形,它的斜边一定是圆的直径,因而染色方案是:作此圆的任一条直径,它的两个端点就是圆周上关于圆心的对称点,把一个端点染上红色,另一个端点染上蓝色,所有的直径都照此办理,就能确保内接于此圆的任何直角三角形,它的三个顶点上的颜色不全相同。”小勇胸有成竹地说。
中心对称篇3
1、轮廓线,又叫"外部线条",指电影构***中个体、群体或景物的外边缘界线,是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分界线。在机械制***当中,是指当回转体的轴线与投影面平行时,相对于该投影面区分回转体上回转面可见与不可见部分的分界线,称为回转线,该回转线在此投影面上的投影称为轮廓线。
2、沿某线对折,两边***形完全重合,一模一样,该线称为对称中心线。对称中心线在机械制***中极为重要。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心对称篇4
1. 如***1,***中不存在的两圆位置关系是______.
2. 如***2,AB为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点E,连接OC,若OC=5,CD=8,则AE=______.
3. 如***3,AB为O的直径,∠ACB的平分线交O于D,则∠ABD=______.
4. 圆的一条弦把圆分成1∶4两部分,则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度数为______.
5. 已知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6 cm,则它的外接圆半径为______.
6. 在ABC中,点I是内心,∠BIC=110°,则∠A=______.
7. 如***4,在ABC中,以各顶点为圆心分别作A、B、C,三圆两两外离,且半径都是2 cm,则***中的三个扇形(即三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是______.
8.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母线长为6,则圆锥的侧面积是______.
9. 如***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圆弧经过网格点A、B、C,其中,B点坐标为(4,4),则该圆弧所在圆的圆心坐标为______.
10. 如***6,半径为2的P的圆心在直线y=2x-1上运动,当P与x轴相切时,圆心P的坐标为______.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1. O的半径为5,点A在直线l上. 若OA=5,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切 B. 相交 C. 相离 D. 相切或相交
12. 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是3 cm和5 cm,若O1O2=1 cm,则O1与O2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相切 C. 外离 D. 内含
13. 如***7,弦AB的长等于O的半径,点C在弧AMB上,则∠ACB的度数是( ).
A. 60° B. 40° C. 30° D. 20°
14. 如***8,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和D两点,AB=10 cm,CD=6 cm,则AC长为( ).
A. 0.5 cm B. 1 cm C. 1.5 cm D. 2 cm
15. 如***9,圆心角都是90°的扇形OAB与扇形OCD叠放在一起,OA=3,OC=1,分别连接AC、BD,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π B. π C. 2π D. 4π
16. 如***10,在纸上剪下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的纸片,使之恰好能围成一个圆锥模型,若圆的半径为r,扇形的半径为R,扇形的圆心角等于120°,则r与R之间的关系是( ).
A. R=2r B. R=r C. R=3r D. R=4r
17. 如***11,I为ABC的内切圆,点D,E分别为边AB,AC上的点,且DE为I的切线,若ABC的周长为21,BC边的长为6,则ADE的周长为( ).
A. 15 B. 9 C. 7.5 D. 6
18. 如***12,在半径为R的圆内作一个内接正方形,然后作这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又在这个内切圆中作内接正方形,依次作到第n个内切圆,它的半径是( ).
A. ■nR B. ■nR C. ■n-1R D. ■n-1R
三、 解答题(第19题6分,其余每题8分,共46分)
19. 如***13,将一个两边带有刻度的直尺放在半圆形纸片上,使其一边经过圆心O,另一边所在直线与半圆交于点D、E,量出半径OC=5 cm,弦DE=8 cm,求直尺的宽.
20. 如***14,I为ABC的内切圆,I与边BC、CA、AB分别相切于点D、E、F,∠B=60°,∠C=70°,求∠EDF的度数.
21. 如***15,点O在∠APB的平分线上,O与PA相切于点C.
(1) 直线PB与O相切吗?为什么?
(2) PO的延长线与O交于点E. 若O的半径为3,PC=4,求弦CE的长.
22. 如***16,“凸轮”的由以正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半径的三段等弧组成. 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1,求凸轮的周长和面积.
23. 如***17,在钝角ABC中,ADBC,垂足为D点,且AD=3,CD=4,BD=9,O是ABC的外接圆. 求ABC的外接圆O的面积.
24. 已知:如***18,在ABC中,∠BAC=90°,AB=AC=4■. A的半径为1,点O在BC上运动(点O与B、C不重合),以点O为圆心,OB长为半径作圆,当O与A相切时,求OB的长.
参考答案
1. 相交 2. 2 3. 45° 4. 36°或144° 5. 6 cm 6. 40° 7. 2π cm2 8. 18π
9. (2,0) 10. ■,2或-■,-2 11. D 12. D 13. C 14. D 15. C 16. C
17. B 18. A
19. 过点O作OFDE于点F,连接OD,由垂径定理可知DF=■DE=4,在RtODF中,由勾股定理可求得OF=3,故直尺的宽为3 cm.
20. 连接IE、IF,I与边CA、AB分别相切于点E、F,IEAC,IFAB,∠AEI=90°,∠AFI=90°. 在ABC中,∠A+∠B+∠C=180°,∠A=50°. 在四边形AEIF中,∠A+∠AEI+∠AFI+∠EIF=360°,∠EIF=130°. ∠EDF、∠EIF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EDF=■∠EIF=65°.
21. (1) 直线PB与O相切. 理由如下:连接OC,过点O作OFPB于点F,∠OFP=90°. O与PA相切于点C,OCPA,∠OCP=90°,∠OCP=∠OFP. PO平分∠APB,∠CPO=∠FPO. 又OP=OP,CPO≌FPO,OF=OC. OC是O的半径,OF是O的半径,又OFPB,直线PB与O相切.
(2) 过E作EGPA于点G. 在RtCPO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O=5,PE=8. EGPA,∠EGP=90°,∠OCP=∠EGP,EG∥OC,PCO∽PGE,■=■=■,由此可得CG=■,EG=■. 在RtCEG中,由勾股定理可得CE=■■.
22. 记等边三角形为ABC. ABC为正三角形,∠A=∠B=∠C=60°,AB=AC=BC=1,■=■=■=■=■,凸轮的周长=■×3=π. SABC=■×1×■=■,S扇形ABC=■×π×12=■,凸轮的面积=3S扇形ABC-2SABC=3×■-2×■=■-■.
23. 连接AO并延长交O于点E,连接BE. ADBC,∠ADB=∠ADC=90°. 在RtADB中,由勾股定理得AB=3■. 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得AC=5. AE是O的直径,∠ABE=90°,∠ADC=∠ABE. ∠ACB、∠AEB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ACB=∠AEB,ACD∽AEB,■=■,AE=5■,O的面积=π■2=■π.
24. 设OB=x,过点A作ADBC于点D. 在ABC中,∠BAC=90°,AB=AC=4■,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8,AD=BD=CD=4.
中心对称篇5
1 教学实录
1.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民间艺术家的不断继承与创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精美的剪纸***案(多媒体展示)(略). (展示的这些剪纸***案都是中心对称***形. 通过这些剪纸***案的展示,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璀璨,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存在于学生身边,中心对称***形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心对称***形有一个感性认识. )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学们自己的作品(略).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些***形绕哪一点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生:绕着中心点旋转72°或144°或216°或288°或90°或180°后能与自身重合.
(同时进行多媒体演示,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中心对称》. )
师:很好!其中绕着中心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形我们就叫做中心对称***形(a figure of central symmetry). 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centre of symmetry).
1.2 感受生活,识别***形
师:请大家从旋转角度上来说一说中心对称***形和旋转对称***形的联系与区别.
生:因为旋转对称***形是指一个***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其中这个角度只要小于360°,所以中心对称***形一定是旋转对称***形,而旋转对称***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形,如老师给出的***中有些只是旋转对称***形,而有些既是中心对称***形,又是旋转对称***形.
师:很好,这说明中心对称***形是旋转对称***形的特殊情况,聪明的你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中心对称***形呢?
生:……(举例子)
师:现在播放一个Flas(蝴蝶飞呀),请大家欣赏,找出影片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形. 看哪一组说得更多. (通过举例子以及播放Flash影片,加深对中心对称***形的理解,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心对称***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
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大家能不能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形中找一些中心对称***形呢?
生:有线段、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那么它们的对称中心在哪里呢?
生:线段的对称中心是它的中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
师:很好!刚才大家所举例的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形,下面让我们来挑战一些更复杂的***形,判断他们是否是中心对称***形?(同时进行多媒体演示以帮助学生)(***略)
1.3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如果一个***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后不是与自身重合,而是与另一个***形重合(如***1),那么我们称这两个***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称为对称中心,两个***形中的对应点称为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1***2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形有什么特征?如***2,点A和点A′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形,那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生:点A绕着点O旋转180°到达点A′,因此点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OA=OA′.
师:不错,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线段AA′经过点O,并且点A和点A′到点O的距离相等或者说线段AA′被点O平分 . 师:如果线段AB和线段A′B′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形,如***3所示,那么你又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3
生:根据前面的结论,同理可得:点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OA=OA′,OB=OB′.
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往下探索,因为点O关于点O的对称***形就是它本身,所以可以得到AOB和A′OB′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那么大家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生:因为AOB绕着点O旋转180°后与A′OB′重合,所以两个三角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其中有∠A=∠A′,那么我们可以得到AB∥A′B′的结论. ***4
师:很好,在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形中,对应线段不仅相等(由旋转的特征可得),而且互相平行. 有没有特殊情况呢?
生:有,如***4所示,对应线段AB和A′B′正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对,所以刚才的结论应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生:在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并且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由于AOB和A′OB′也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对对应点关于同一点成中心对称,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根据刚才所得结论,说一说由***5能得到什么结论:***5
ABC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生:(1)OA=OA′,OB=OB′,OC=OC′;
(2)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B、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C、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3)AB∥A′B′,AC∥A′C′,BC∥B′C′.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刚才所得的几个结论.
生:(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2)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并且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3)如果两个***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师:结论中的(1)和(2)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形的特征,结论(3)是判别两个***形是否成中心对称的方法. 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形互相重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本环节的设置从中心对称概念出发,到最后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思路清晰. 整个设计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
1.4 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6师:***6是“本田”汽车标志的一部分,已知它是关于点P的一个中心对称***形,你能运用你所学的中心对称的知识画出它的另一部分吗?(合作探讨,协作完成. )(此环节旨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设计的问题注意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以便于学生更深地理解;注意向学生渗透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注意了知识的应用设计,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注意了学生合作、创新意识的培养. )
1.5 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想一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自由发言)
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解决什么问题?(自由发言)
2 课后反思
“中心对称”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中“***形与变换”的一个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不要求从严格的几何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从而研究***形的性质,而只要求“通过实例认识变换”,借助***形的直观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基本***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形变换设计、欣赏***形. 本文基于数学文化对“中心对称”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1)通过挖掘数学中的美,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作为情景进行导入,特别是采用学生自己创作的剪纸***案,让学生体会、感受、欣赏数学美,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震撼. 以此引导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探索数学的美,最后达到创造数学美的境界.
(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形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但学生已经习惯静态***形的学习,对运动变化不适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形的动态演示以及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掌握这种变换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处理问题更加灵活. 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性质”的形成中,让学生通过交流归纳,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有重要贡献,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数学学习方式.
(3)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大部分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形标志,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的数学就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自己身边的数学”,并且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心对称篇6
关键词:视点 心理视点 人称指示 变数 变称
引言
人称指示语是指在一个对话中对参与人员的身份识别。反映在人称代词中,它经常被人称的传统语法分类。人称的语法分类依赖于参与者的概念和他们在特定语言中的语法化。沟通被看作是戏剧,主要角色“说”用第一人称,次要角色“听”用第二人称,其他人用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说话者对自己指代的语法化,第二人称是说话者对一个或更多收听者的指代,第三人称指代的是在谈话中既不是说话者也不是收听者的人或物。在传统语法中,人称代词由“我、你、他、她”和复数“我们、你们、他们”组成。
一、人称指示语和视点理论
视点常常被用于修辞学和文学中,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注意。视点又分为空间时间视点、意识形态视点、感知视点和心理视点。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然存在一个话语制造者和接收者,而心理视点就是来描述制造者和接收者之间关系的。心理视点指的是叙述事件通过故事中说话者的意识来传达的方法,也叫叙述视点。
二、从心理视点的转换看人称指示语的变数
人称指示语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通过人称指示语的变数由转换心理视点传达的语用意义直接反映了个人心理视点和集体心理视点的选择。
英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有单数和复数形式:“I”和“we”,其宾格的变数分别是:“me”和“us”,所有格变数为:“my”和“our”。为了方便,这里不再对单复数进行格的区分。第一人称单数指发出消息的人,说话者往往为了强调他作为个体的存在而使用“I、my、me”,内含的心理视点是与个人有关的。当使用个人心理视点时,自信就凸显出来了。有时,说话者运用个人心理视点向接收者凸出自己,尤其是当一个人说好的或者高兴的消息时,因为他愿意获得接收者的感激,如:
(1)今后七年,我花300亿美元引进210项重大技术项目。
(2)还我河山!
(3)走,咱今晚看电影去。
其实,以上例子应该采用集体心理视点,但却都采用了个人心理视点。例(1)体现了说话者深深地投入到这个工程中的强烈感情,他将这个项目作为他个人的事情并体现了他愿意为这个项目的失败和成功负责。例(2)体现了说话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与祖国共命运的感情。例(3)体现了说话者与朋友的亲密。
当我们要告知别人坏消息时,我们倾向于将个人心理视点转换为集体心理视点,因为个人心理视点是用来表达自我的观点来证明个体的权威和自信,而集体心理视点是表达谦逊或者自贬。例如《红楼梦》中:
(4)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了想头了,又听见给她二十两银子,喜得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毫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5)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到:“刘姥姥,你好?你说么,这几年不见,我就忘了,请家里坐”。刘姥姥一面走,一面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哪里还记得我们?”
刘姥姥对王熙凤用“我们”这个集体心理视点暗示其社会地位的卑微,如果她使用“你老是贵人多忘事,哪里还记得我”,将会凸出自己而使她与王熙凤的差距不那么明显了。
个人心理视点体现说话者的自信,而集体心理视点常常显示出说话者的不确定性或者对自己说的话不自信。听者倾向于与他人共享责任或者不敢独自承担整件事情的责任。
在英语中,第二人称的单复数都是“you”,伴随着谓语“are”,暗示着第二人称的复数形式与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相同,指示的是集体心理视点来体现对收听者的尊重或者减少收听者的不愉快。当我们面对面的交流时,我们常常使用集体心理视点使收听者感受到尊重或者在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来挽回收听者的面子。在多数批评的情况下,集体心理视点取代个人心理视点。例如:
(6)你们(你)这样搞不行!
(7)你们(你)这样对待顾客,太不像话了!
用“你们”比“你”更礼貌,因为这样听起来收听者并不是唯一被批评的人,他只是其中一员。集体心理视点的“你们”使批评听起来不那么直接,避免了冲突,平稳了关系,这对一个成功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第三人称的变数相对于第一人称来说不那么占优势,但用第三人称的复数来表达单数的情况仍然存在。第三人称的“他们”被用来暗示所指是微不足道或者不重要的。在中文里,第三人称复数的谦虚使用已经消失了,但其变数仍然体现了集体心理视点。例如:
(8)妈妈越来越强势,他们要求我,我的压力越来越大。
(9)小雅委屈的对爸爸说:“飞飞真坏,我不要去幼儿园了,他们(他)欺负我。”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变数与第二人称相同,都是在批评和缩小个人凸显集体。上述两个例子中集体心理视点的运用避免了冲突,减少了针对性,使批评听起来没那么强硬。
三、从心理视点的转换看人称指示语的变称
在实际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第二人称心理视点来替代第一人称心理视点,也就是用“you”来替代“I”或者“we”,这种变数常常用来表达一些个人的内容,或者说话者希望接受者能站在说话者的位置来理解或者分享说话者的感受,例如:
(10)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表,你(=我)问他十句,他才答你(=我)一句。
(11)我们实在很难和他相处,你(=我)对他客气,他说太虚伪;你(=我)真帮助他,他却说是你别有用心。
(12)他们都走了,能跟你(=我)说话的人越来越少。
在上述例子中,说话者用第二人称心理视点取代了第一人称心理视点制造出了他在谈论收听者事情的效果,实际上说话者只是用了一个圆滑的方式释放他对第三方的抱怨。如果使用第一人称心理视点,会让人感觉他的话没有引起共鸣。第二人称心理视点使他的话不那么主观并缩短了与收听者的距离。
而从第一人称心理视点到第三人称心理视点的变称会拉大说话人与收听者的距离。例如:
(13)“请你给一个残疾人(=我)让路。”
(14)记者:您认为您的三个女儿又到法院上告您的目的是什么?
老李:她们(=我)三个女儿告我是为了504和604(两套)房子的继承权,还是为了钱。
从第一人称心理视点转换为第三人称心理视点常常发生在与婴儿对话中。例如:
(15)咱们别哭,妈妈(我)出去就回来。
(16)谁欺负宝宝(你)了,叔叔(我)找他说理去。
这两个句子都用第三人称心理视点取代了第一人称心理视点,其实说话者采用了孩子的心理视点来避免对“我”所指称的理解的困难并体现了与孩子的亲密和关爱。
第二人称心理视点转变为第一人称心理视点在中英文中都比较常见。如:
(17)咱们(=你)不哭, 妈妈出去就回来。
(18)我相信我们(=你们)每个青年同志都不会辜负***和国家的期望。
“咱们”或者“我们”在这都是仅指收听者,让说话者和听者合二为一创造出一种对听者强烈的情感。这种心理视点的变称拉近了谈话双方的距离,使对话的目的性更强。说话者也经常巧妙地在请求或者提建议时运用这种方式,目的是让听者做他要求的内容。例如:“要记住,我们(=你们)是学生,我们(=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老师用“我们”而不是“你”或“你们”让人感觉老师是站在学生的位置,因此他所说的会吸引学生的情感,他的建议更容易被接收。
从第二人称指示语到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变数经常被用来谈论一些不愉快的内容。说话者巧妙的采用第三人称心理视点让语调不那么无礼。例如:
(19)王淑芬:……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老朋友,老伙计啦!
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个工钱?什么都改良,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20)有的人就是不讲信用,借了钱该还不还!
例(19)中李三用“他们”而不是“你们”向王淑芬抱怨二十多年的工钱少,“你们”显得无礼,因为第二人称更直接。
第三人称心理视点向第一人称心理视点的转化在英文中可以找到。第二人称心理视点替代第一人称心理视点在下面这个例句中可以发现:“最近几次你的成绩不大稳定,看得出来你也很难过,别着急,找出原因,老师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有进步。”这条评语用“你”替换了“该生”,从第三人称心理视点转变为第二人称心理视点,这就好像师生在面对面的交谈,既避免了一个老师的独断语言,缩小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增进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结语
本文从心理视点的转换分析了人称指示语变数和变称表达的不同语用意义。我们认为,人称指示语的变数主要是个人心理视点到集体心理视点或集体心理视点到个人心理视点的转换。当刻意采用个人心理视点时表达说话人强调个人的观点,表达了自信,愿意以个人身份承担责任等语用含义;当刻意采用集体心理视点时是为了抹杀个人的存在,表达了不确定、谦虚或不愿意以个人身份承担责任的语用意义。人称指示语的变称实际上是心理视点在不同人称之间的切换,第一人称心理视点切换到第二人称心理视点表达了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设身处地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自己的感受;第一人称心理视点切换到第三人称心理视点则表达了说话人希望自己的言论显得更客观、正式或礼貌,在幼儿语中则是为了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使交际更容易及表达亲密感等。
参考文献
[1] CysouwM.The Paradigmatic Structure of Person Marking.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3).
[3]陈治安,彭宣维.“人称指示语研究”[J].外国语,1994(3).
中心对称篇7
关键词:指称分布 符号 过程
引言
人们以及他们所说的话语因时间和空间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考虑情景因素我们很难把握像I, you, here等词的指称意义(Bach, 2006: 267)。两个实体间的指称呈现或许能够展现语言的内在形成。本文试***勾勒出交互式框架,以此来说明指称符号能够体现语言和非语言变体。
指称词,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摹仿前文或人们心中出现的实体或关系,而后以标签的形式放到正在进行的文本当中的合理的位置,同时不出现被摹仿的实体或关系。文章分析了部分英语指称表示式。Diessel(2003)总结了英语指称表示式,如下所示:
表格是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指称表示式的小结,从中可以看出指称词的用法有纬度的区别。指称表示式表示点、线、面及体,包括具体性(物体和人称)和抽象性(地点、时间、天、移位及时态)。表格又说明了指称特性,极性。极性成型的前提条件在于非指称词间的关系的理解。同时又遵循语言发展的层次顺序性。简单的顺序就是:非指称在前,指称在后。指称表示式之间的关系的鲜明化取决于非指称词间的关系。
Diessel(2003)介绍了Bühler的organon模式,它有三部分组成(事件和情形为第一部分,说话者为第二部分,还有一个就是听者),三个部分之间由话语连接。Bühler定义了语言的三大功能:陈述(representation)、表达(expression)和请求(appeal)。
基于organon模式Bühler建议语言符号的功能划分,此种分法与话语的功能划分平行存在,结果就是三种不同的符号相继产生:记号(symbol),信号(signal),征兆(symptom)。
模式中的记号指表示东西或其它实体的符号。记号所对应的语言表示式为名词或动词。问题是动词何以表示东西或实体。Bühler的回答是记号能够表示以动词体现的东西或实体。面对困境也许我们可以对记号,符号之类的概念进行重新分组。我们可以推论记号能够表现实体(通常由名词来体现)或关系(通常由动词体现)。这里我们采用上述对记号的定义,它能够表示东西或关系。表示东西的记号称之为实质记号(substantial symbol),表示关系的记号称之为关系记号(relational symbol).
还有一种符号,它描述某种心理状态或对客观世界的评价,我们叫做向征(token)。也就是说符号可分为两种,一是记号,还有一个就是向征。我们再把向征分为信号和征兆,像organon模式中提到的一样。信号属于向征的一种,指以听者为中心的对记号的心理描述和评价。向征和记号共同构成整个符号系统。
***表呈现的是符号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中还可以看出非指称符号间的关系。既然我们对非指称符号的概念已经理解,让我们转到指称符号。人们对指称符号的青睐说明了人类的本性之一,惰性。语词加工的时间因非指称性符号的复杂而增加。面对此景,人们想到了可以用指称性符号来代替非指称性符号来加快加工速度,当然替换有一定的规律性,还要保证被替换掉的实体或关系的功能对等性。这样,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交流和表达过程。指称符号的运用不妨碍原先的非指称符号之间的关系的体现。
指称符号和非指称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作指称分布。
指称分布的特点
指称分布有非干扰性。正如上文所述,指称符号不会改动所指代的非指称符号的结构和功能。第二个特征在于指称分布的操作简约性。表1所列的指称表示式的拼写容易,发音不绕口。不过,比起非指称机制的形成时间,指称性符号运用所形成的时间分布属于语言发展的后期阶段。第三个是渗透性。指称性符号很“聪明”,它能够模仿相应的非指称性符号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按规律与其它语言单位融为一体。那么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呢?
指称表示式的理解通过两种媒介,言语和非言语。根据参与指称分布中的人数,言语媒介又可分为一人参与,两人参与和多人参与指称分布。
一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一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指言语独白建构,即传统意义上的非交互式的任何一种文本。因只有一人参与文本建构,他即是指称文本的创造者。指称性符号的运用体现的是文本和参与者的互动。一人参与指称分布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自我反射性(self-reflectivity)。文本的创造者又是对文本的旁观者,他是第一个明确文本中出现的指称对象的人。
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
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来自于创造者的心灵。创造者的意***是运用指称表示式的支配性的动因。此类运用指称动因与经济原则息息相关。经济原则总结的是人类本性的另一个侧面,其实也是惰性的一种体现方式。写作当中有多种惰性的体现方式。指称的运用是其中的一类。实体范围包括人、地点、东西和心理描写节点。这些实体的指称表示式有时出现在实体前,有时则在后。也就是说,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表示式以分解的方式理解文本当中的语言单位。这也是通往充分理解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的第一步。
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
这是文本理解的第二步。当然,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源自于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的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过程中的关系是指文本中出现的实体间的关系,有时被标为小句,有时又称之为短语等。
混合
真正文本的建构中,以实体为中心的指称体现和以关系为中心的指称体现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文本里。前者选择创造者试***建构的心理空间的各个要素。后者进一步描述实体间详尽的关系。
两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两人参与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也适用于解释两人以上参与的指称分布过程。解释的方式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要涉及到编码和解码机制。
此过程的传统叫法是对话,其中参与者理解语言实体的指称表示式依靠两种机制,说话者对信息的编码和听者对信息的解码。说话者的信息编码有两种,独自编码和对话唯一性。独自编码追随一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的行径。对话唯一性展现说话者试***传递哪一种实体或关系给听者。这个目的是通过指称的方式来实现的。
信息解码通过指称编码挖掘说话者意***。此过程中时间和空间指示物的转移平衡有效交流的完成。空间转移中,比如,说话者的位置指称表示式所对应的听者的位置指称表示式有显著不同。编码和解码是说话者和听者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所处的环境因素对指称表示式的交际意***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环境因素,通过视觉器官感知到的现实中的实体参与对话,以加工方向的等同性原则复制实体来实现的。指称物的方向辨认依靠对话者身旁的物体,他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位置来定。
多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
多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中的加工单位涉及到一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和两人参与指称分布认知过程的复制和结合。与前两种不同的是同时加工策略:在同一段时间内说话者的指称表示式被所有其它听者从他们各自的时间空间的角度理解。
口头vs.书面:
语言文本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文本成形的单位之一,指称表示式的体现方式也有口头和书面两种。这两种表现方式走同样的加工路程,直到生成阶段才分道扬镳。不同生成类型借助的是文本内容的不同的异质陈列方式。一个是通过声音序列,另一个是视觉形式。发送空间和时间指称符号的声音序列的储藏位置是短时记忆。下一步是取出与感知的现实所对应的储藏在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填充命题的空位。
非言语指称分布:
日常交流中,非言语指称分布在充分理解文本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儿童语言习得到成人语言运用中不难看出非言语指称分布是语言运用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成功的运用非言语指称分布加速和优化语言建构和语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儿童语言习得是语言形成的前期。实体和关系的表达首先由指称分布表现的。无法理解实体的划分之时,感知婴儿身旁的物体的同时所听到的语音段将创造记忆链,一旦形成这种连接,下次遇见相似的情形,此前创造的记忆链将被激活。这种机制的作用最初可能导致过分规则化。指称用法的理解是婴儿母语习得时的有力表现工具。
这种表现工具是由指示性的人类器官实现的,包括眼睛、嘴巴、手和脚。当指称分布起作用时这些器官将会移动。有趣的是迁移性被放在中心位置,当稳定性还处于背景。进入语言花园之前,婴儿用手指指向,比如,地毯,以此来表示婴儿自己的意***等。手指从腰部的位置到与肩膀对齐的高度体现了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
眼睛的动作也是指称分布的符号。眼光集中在实体上的功能就等同于实体指称展现当还没有形成语言知识。用口部的肌肉运动来模仿别人的动作是非言语指称符号的一个例子,例子所阐明的是婴儿能感知的实体或关系的指称体现过程。指称分布不仅限于个别的人类器官的执行,还能激励不同的器官协作,以此来表达指称分布的复杂有机的结合。如,表示悲伤的面部表情包含几种器官的协作,像嘴唇的动作,眼睛的移动,颊部的移动,再加上手脚的不规则动作等。
非言语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
非言语指称分布的认知过程始于儿童试***表现自己的某种意***的那一刻起的。一系列的动作所产生的功能等于由合乎句法学的成分,如主语、宾语、谓语和其它相关成分组成的语言命题的呈现。意***的呈现顺序先从非言语方式开始,再经过混合言语和非言语方式的结合,最终达到他们之间的比例转变到一定程度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非言语指称分布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基石。
结尾
指称分布是指称符号和非指称符号之间的相互结合过程。结合的方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指称分布不同过程的研究对语言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学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Bühler, K. Sprachtheorie: Die Darstellungsfunktion der Sprache. Jena: Fischer.1934.
中心对称篇8
〔关键词〕人Q视点;亲疏原则;地位原则;自我中心性;语用移情;语用离情
〔中***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3-0008-06
引 言
指示(deixis)来自希腊语,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狭义的语用学[1],这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关系。Lyons把“deixis”定义为“能够把话语与其时空坐标联系起来的人称、指示代词、时态,以及多种其他词语、语法范畴的功能”[2](23)。指示语可以是词,如“this”、“that”、“I”、“you”、“here”、“now”、“then”等,也可以是语法形态特征,如英语的动词时态变化等。人们使用指示语(deictic words)表达说话者与外部世界的时间、空间、人际联系。根据Levinson的归纳,指示可以分为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时间指示(time deixis)、空间指示(space deixis)、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人称指示语“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语境中所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者第三方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3] 其中对人的指称语的选择涉及了说话者与听话者地位权力关系,受到双方亲疏远近关系的影响,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规约性。
作为指称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指称语选择也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第三方指称语的选择由指称视角和相应的称谓两个部分组成。根据指称的第三方是亲属或非亲属,第三方指称可以分为亲属指称(例如,他的哥哥)和非亲属指称(例如,我的导师)。文章主要研究指称第三方亲属时的视点选择机制。
在现代汉语系统中,说话人对听话人指称第三方时,可供选择的视点有三个:(1)第一人称视点:例如,我的爸爸;(2)第二人称视点:例如,你的爸爸;(3)第三人称视点:例如,小明的爸爸。当小明的爸爸对他的妈妈说,“瞧瞧你儿子干的好事!”时,学汉语的外国朋友往往会纳闷,闹不清小明爸爸为什么不说“我儿子”、“我们儿子”或者“咱儿子”、“咱们儿子”,这就涉及到指称视点选择的问题。
关于指称第三方时的指称视点选择原则,国内较权威的研究是陈辉和陈国华发表在《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三期上的文章“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语用原则”,文章以《红楼梦》为语料,运用“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解释指称第三方时的指称视点选择的规律。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此文发表十多年来已经被数千次***,被数百次引用,其影响力之大可略见一斑。在引用此文的研究和文章中,基本上都是将其作为参考或旁证,笔者尚未见到对文章的观点提出质疑或挑战的研究。
一、 “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的局限性
根据亲疏原则,说话人在听话人面前指称第三方时,选取与第三方关系更近的一方的视点指称第三方;根据地位原则,说话人在听话人面前,指称与双方都有关系的第三方时要进行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地位比较,选取地位较低一方的视点指称第三方。运用“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考察指称第三方时视点的选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既要考虑第三方与说话人和听话人是否有关系,与谁的关系更密切些,又要考虑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地位是否有差距,谁的地位更高些,综合所有因素后确定指称第三方时采用哪个视点。以《红楼梦》中的对话为例,我们可以按照“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梳理出第三方人称视点13种不同选择。详见下表:
例 (1):智能儿[对周瑞家的]道:“我师傅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 ”(7/111)例句中方括号里的内容为本文作者所加,例句后圆括号里斜杠前的数表示例句在《红楼梦》[4] 中出现的章回数,斜杠后的数表示页码。
例(2):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师傅那秃歪刺往那里去了?” (7/111)
例(3):子兴[对贾雨村]叹道:“……幸而[贾敬]早年留下一子,[此子]名唤贾珍[语境内另一第三方],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2/27)
例(4):黛玉忙又叫住[贾宝玉],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薛宝钗]呢?”(9/136)
例(5):贾母[对贾宝玉]道:“以后再私自出门,不先告诉我们,一定叫你老子打你!”(43/601)(贾宝玉的老子是贾母的儿子。)
例(6):宝玉[对母亲王夫人]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28/388)(贾宝玉的老子是王夫人的丈夫。)
例(7):史湘云[对贾宝玉]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林黛玉],又不知怎么了。”(32/443)
例(8):贾母忙哄他[贾宝玉]道:“你姑妈[林黛玉的母亲]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3/52)(贾宝玉的姑妈是贾母的女儿,母女关系比姑侄关系亲。)
例(9):秦氏[对贾宝玉]笑道:“今儿巧,上回宝叔[贾宝玉]立刻要见的我那兄弟[秦钟],他今儿也在这里,想在书房里呢。”(7/114)(秦钟是贾宝玉的表侄。)
例(10):薛蟠忙[对贾宝玉]道:“好兄弟,我原为求你快些出来,就忘了忌讳这句话,改***也哄我,说我的父亲就完了。”(26/368)(薛蟠的父亲是贾宝玉的姨父。)
例(11):贾母便[向贾***]冷笑道:“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 (33/458)(贾***的儿子是贾母的孙子。)
例(12):袭人[对王夫人]道:“论理,我们二爷[贾宝玉]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 (34/466)(袭人的“二爷”是王夫人的儿子。)
例(13):薛蟠拍着手笑了出来,[对贾宝玉]笑道:“要不说[我]姨父叫你,你那里出来的这么快!”(26/367)(薛蟠的姨夫是宝玉的父亲。)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存在差异时,指称第三方时的视点选择主要受“地位原则”影响,而在不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或者两者地位相当时,则主要是“亲疏原则”起作用。但是表中的第4种、第7种和第13种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将进一步讨论。
(一) 违反“亲疏原则”
在第13种情况中,对话双方地位等高,此时“地位原则”不起作用。根据“亲疏原则”,被指称的第三方与听话人关系更近一些,应该采用第二人称视点。然而《红楼梦》里更常见的情况是,说话者从第一人称视点出发,用符合自己和第三者关系的指称语来指称第三者,尤其是当第三者是听话者的父母时,如例(13)。这显然违反了“亲疏原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例(14):宝玉也无法了,只好笑问[薛蟠]道:“你哄我也罢了,怎么说我父亲呢?我告诉[我]姨娘去,评评这个理,可使得么?”(26/367)(贾宝玉的姨娘是薛蟠的母亲。)
例(15):[林黛玉]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我]舅舅舅母去!”(23/326)(林黛玉的舅舅、舅母是贾宝玉的父母。)
在这些例子中,亲疏原则显然不起作用。同时由于说话者和听话者地位相当,地位原则也用不上。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说话者之所以选择第一人称视点,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貌策略” [3] (181)。
(二) 违反“地位原则”
根据“地位原则”,地位高的说话人指称第三方时往往采用第二人称视角,而地位低的说话人指称第三方时就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但是请看下例:
例(16):秦氏一面张罗与凤姐摆果酒,一面忙进来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秦钟]倘或言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7/116)
地位较低的秦可卿对叔叔辈的宝玉提及自己的弟弟秦钟,本应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请和例(9)相比较),而在此例中秦可卿却使用了第二人称视角,显然是违背了“地位原则”。再如:
例(17):凤姐[对贾母及众人]:“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你]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3/41)
这是王熙凤初见黛玉时在众人面前说的一番话,虽没有明确指明这段话是说给谁听的,但是当着贾母的面,应该以贾母为第一听话人,按照地位原则,王熙凤比贾母地位低,在贾母面前指称黛玉时应当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如例(6)所示),而此时凤姐说“老祖宗的外孙女”,选择了第二人称视角,违背了“地位原则”。凤姐接下来的一句话是对黛玉说的:
例(18):凤姐[对黛玉]:“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我]姑妈偏就去世了。”(3/41)
对辈分比自己低的林黛玉提及她的母亲,按照地位原则,凤姐应当采用地位低者的视角,即黛玉的视角(如例(11)),而此处凤姐说“[我]姑妈”却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
另外由于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往往包括:宗族辈分、年龄长幼、社会地位高低等等不同因素,在实际语言使用中,还有“从儿称谓”的习惯。但是无论是“地位原则”还是“从儿称谓”,常常都无法解释《红楼梦》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地位关系,例如主人在仆人面前指称第三方,显然不是“从儿称谓”而是一种权势、地位的折射。此外,如果地位之间三个参数相互不一致时,例如辈分高却年龄小的人在辈分低却年长者面前指称第三方时,按照“地位原则”就更无法进行判断和选择了。
(三) 两“原则”之外的选择
例(4)和例(7)代表了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说话人与听话人地位相当,第三方与双方的关系一样或亲疏距离相等,在这两种情况下“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似乎都不具备解释力,然而指称第三方的点依旧是有所选择的,在例(7)中,如果史湘云说的是“……见了我林姐姐,又不知怎么了”,就会显得有点缺心眼;而在例(4)中,林黛玉绝对不会对宝玉说出“你怎么不去辞辞我宝姐姐呢?”否则她就不是那个小心眼又爱吃醋的林黛玉了。
(四) 两“原则”之间的矛盾
同时使用“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来考察指称第三方时视点的选择,往往就有权重分配的问题,即是优先考虑“亲疏原则”还是优先考虑“地位原则”。如果两条原则同时起作用,那么就容易产生指称视点选择矛盾的问题。例如,地位较高的说话者指称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第三方时[例(5)],根据“地位原则”(从地位低者视角指称)要选择听话人的视点(第二人称视点),然而如果优先考虑“亲疏原则”(从关系密切者角度指称)则应该采用说话人视点(第一人称视点)。再如,在地位较高的听话者面前指称与听话者关系较为密切的第三方时[例(12)],根据“地位原则”(从地位低者视角指称)要选择说话人的视点(第一人称视点),然而如果按照“亲疏原则”(从关系密切者角度指称)则应该采用听话人视点(第二人称视点)。
从上述例证可以看出,“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对指称第三方时视点选择的解释力相当有限,仅《红楼梦》中就可以找到不少违反两原则的例子。且上述两原则操作复杂,有时候还自相矛盾,“亲疏原则”无法解释指称第三方视点时转向“地位原则”,而“地位原则”无法解释(如地位相等时)又转向“亲疏原则”,因此陷入了解释的逻辑循环。最终亲疏关系和地位关系都相等时该理论对指称第三方时视点的选择则无法进行解释。
二、 指示语的特征
(一) 自我中心性
仔细观察上表不难发现,在指称第三方的13种情况中,使用第一人称视点的情况占据了绝大多数,共有8次。这一现象与指示的自我中心性(egocentricity)是相吻合的。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特征之一,指在语言事件中说话者以自身的视角为中心。
语用学对指示的研究表明,我们在使用和理解指示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或参照点,即指示中心(deictic center)。根据Levinson[5]( 64),除非有其他特殊注明,否则指示中心做如下解读:1)人物中心是发话人;2)时间中心是发话人说话的时刻;3)地点中心是发话人发话时所处的地点;4)语篇中心是发话人发话时所处的位置;5)社交中心是发话人相对于受话人或第三者的社会地位。自我中心性是指示最根本的特性,所有对于指示的解读都应以此为前提。
按照指示的自我中心性原理,人们在指称第三方时首先是以说话人为中心,选择第一人称视点。只有在选择第一人称视点不合时宜或者不能实现其语用功能的时候人们才放弃第一人称视点,继而进行第二次选择。在上表中只有前三种情况的人称视点选择是言内行为,第一种情况中指称的第三方只与说话人相关,自然选择第一人称;第二种情况中因为第三方只与听话人有关系,因此选择第二人称视点;第三种情况中由于第三方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没有关系,只能放弃第一、二人称视点而选择与第三方相关的人称视点。除了这三种情况之外,选择说话人还是听话人的视点来指称第三方就涉及到指示映射现象。
(二) 指示映射现象
指示语在使用过程中,指示中心并不总是以发话人为中心,有时也会发生转移,常见的情况是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受话者,但也不排除转移至会话参与者以外的人或物上,Lyons称这种现象为“指示映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映射现象正是因为发话人的心理情感倾向变化而引起的,这种情感倾向的变化包括语用移情与离情。
1. 语用移情
“移情”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的美学研究中,它同时也是个心理学术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指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相当于情感共鸣。最早把“移情”引入语用学领域是何自然先生,他提出了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一概念。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双方感情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和解码”[6]。语用移情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运用语用移情理论可以比较有说服力地解释当说话人的地位比听话人高的时候,说话人更倾向于采用听话人(第二人称)的视点来指称第三方(上表中的例(5)、例(8)、例(11)的情况),因为这么做能缩小两人的情感距离,表现出说话人的礼貌和对听话人的尊敬,以便更好地实现其言外的语用意***。
运用语用移情理论去分析前面提到的违反“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各例中人称视点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语用移情表达出言外之意,取得了最佳语用效果。在例(15)中黛玉告诉宝玉说“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而不说“我告诉你父母去”,言外之意是在提醒宝玉,“你父母是我的舅舅舅母,他们会替我做主,会好好管教你的。”例(17)是黛玉初入贾府时凤姐当着众人的面说的前一句话。在《红楼梦》中,只要有贾母在场,八面玲珑的凤姐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在讨好贾母,逗老太太高兴。这句话也一样,“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选择贾母的视角指称黛玉,其移情的效果不仅让贾母听着舒心高兴,也拉近了黛玉和贾家的距离,顺便还讨好了其他几位嫡亲的孙女,实乃一举多得。此时如果凤姐选择第一人称视点,说“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我的小姑子,竟是我的亲妹妹”,就非常不合时宜,会让人大跌眼镜的。例(18)是接下来凤姐对黛玉说的话,要表达对黛玉的同情。“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用“我妹妹”而不用“你”,用“姑妈”而不用“你母亲”,完全是为黛玉着想,暗示着“你是我妹妹,你母亲是我的姑妈,我和你分担失去她的痛苦。”如此一来还能让在一旁听着的贾母以及众姐妹体会到王熙凤对黛玉的关怀与照顾,颇显王熙凤的处事得体,思虑周全。
需要说明的是“移情”与指示的自我中心性并不矛盾,而是在后者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语用选择,“在发话者选择人称指示来自称或称呼他人时,可以以自我为指示中心,遵循人称指示的自我中心性原则,也可以为了满足一定交际目的而选择以受话人甚至第三者为中心”[7](45) 。所以“移情”的结果不一定就是选择第二人称视点,也可以保留使用第一人称视点(如例(18))。
2. 语用离情
与语用移情在人际交往中拉近双方的距离,努力产生“趋同”效果相反,交际双方或多方有时力***实现情感或心理“趋异”,体现为情感或心理上的排他性甚至对立,产生语用离情。冉永平老师首次提出了语用离情的概念,“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功能在于体现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离异,从而制造双方之间的社交距离”[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用离情可以制造或拉大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表达说话人的冷淡和疏远。看到本文开头小明的爸爸对他的妈妈说,“瞧瞧你儿子干的好事!”时,中国人都明白此时小明一定是干了件坏事,他爸爸不由自主地采用了语用离情的手法,旨在告诉小明的妈妈她和儿子的距离更近,对儿子干的坏事应负有更大的责任。试想一下如果小明干了一件令人引以为豪的事,当爸爸的通常会说,“我儿子真是好样的!”此时就没有必要使用语用离情去放大自己与儿子的距离,而是运用语用移情来实现“趋同”效果了。
运用语用离情可以为上文中“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都管辖不到的情况(如例(4)和例(7))提供解释。当说话人与听话人地位相当,第三方与双方的关系大致相同或亲疏距离大致相等时,指称第三方的视点依旧有明确的选择性,在例(7)中,史湘云对宝玉说“见了你林妹妹”,在例(4)中,林黛玉对宝玉说“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她们都有意违反指示的自我中心性,而选择语用离情手法来体现说话时第三方与听话人的关系比和自己的更近。
三、 Y 语
人称指示是人际关系的剂,是社交场合不可忽视的语言要素,是反映交际者情感态度的重要标尺。指称语的选择对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关系与性格、解读现实语料中的人物权势地位关系有重要作用,也是进行会话分析以及翻译评估的有效元素。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对话中指称第三方时的人称视点的类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人们在指称第三方时对人称视点是有所选择而不是随意的;第二,对于人称视点的选择机制,用“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两原则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矛盾的,单从《红楼梦》中就可以找到许多违反其中一条原则或者不符合两条原则的例证;第三,比上述两原则更具解释力的是指示语的两大特征,即指称的“自我中心性”和产生“语用移情”与“语用离情”的指示映射现象。
总之,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从人称指示的“自我中心性”出发,选择能表达其语用含义的最佳视点来指称第三方,以灵活调整交际距离,实现不同语境下不同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Green, P. Doing Pragmatics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5.
[2]Lyons, J. Semantic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陈辉,陈国华. 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语用原则 [J]. 当代语言学,2001,(3):175-186.
[4]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上、下)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5]Levinson, S. C. Pragmatic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6]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15.
[7]何兆熊.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8]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9):331-337.
中心对称篇9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称就像我们心爱的内衣,只有在两个人之间才能说和听,轻易不会到处示人。更多、更花哨的爱称,被使用在关上门以后的卧室之内。在这只有彼此的独特空间里,恋人们使用的称呼更是花样百出,禁忌全无。这种人为制造的神秘感,也十分符合伴侣们在卧室里需要的心理感受,既有一点紧张和刺激,又有一些暧昧和温馨,像是一种,又好似。每一种最终被保留下来的爱称,常常是因为背后保留了只有两个人才能破解的谜语或传说。
我喜欢他叫我“我的……”
心理分析:被占有也是一种幸福
在爱称之前加上一个“我的”来做限定,明显地包含着一种占有关系。当然,这通常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占有,它表示使用者完全排他地拥有对方的全部,拒绝任何人的分享。对于一些本身个性就偏重依赖的女性来说,被对方称为“我的……”会增进她们在一份感情关系中的安全感和被保护、被关注的感受。但是,这样的爱称如果是用在一些个性比较***,相对喜欢强调自我的人身上,有时就会引发对方被限制、被遏制的感觉。被别人完全占有的感觉,会让他们不自觉地想要拔腿跑掉。
“宝宝”、“妞妞”让我们回到童年
心理分析:回到母亲的怀抱
类似“宝贝儿”这样的爱称在恋人们中间非常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样的爱称象征着我们愿意像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那样给予对方无条件的关爱;即使你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样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都会一直爱着你、支持你。不管是多么成熟坚强的成年人,都难免有经历脆弱的时刻,有一个愿意称呼我们为“小乖乖”的人在身边陪伴,是每一个柔软心灵的渴望。
可惜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像这种孩子气十足的称谓,如果在生活中运用得过多,可能会悄悄削弱伴侣之问的。比如“小羊羔”这样的爱称很可爱,但缺乏成人伴侣之间的火辣感,而且性别感也很模糊,有很多男人不喜欢这样的称呼是因为感到它们缺乏最基本的男人味。
笨蛋,我爱你!
心理分析:就算你不好,我也爱你
很多父母也常常使用这样的“贬义词”来称呼他们心爱的孩子,结果之一就是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了这种表达亲密的方法,往更深层的心理分析,他们如此称呼的潜台词其实是:即使你是一个坏蛋,即使你是一个笨猪,我也爱你。还有一些人喜欢在私密的场合对爱人使用贬义称呼,是因为被激发的常常也伴随着一定的攻击性的释放。
但是,对于那些喜欢温馨版爱侣模式的人来说,如果对方一直这样称呼自己。又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对双方感情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有谁因此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就一定要把这种感受告诉对方,并且积极验证对方的用意是否真的如此。
“妖精”就“妖精”吧!
心理分析:让人高涨的爱称
有一些爱称本身就有的味道,还有些情侣会使用比“小妖精”更容易让人想入非非的词汇。在卧室这种不需要掩饰欲望的空间里,使用这样的爱称没有什么问题,反而可以刺激彼此的升腾,帮助两人体内的荷尔蒙尽快得到熊熊燃烧。
一个长期被妻子称作“”的丈夫,表面上没有意见,内心却可能在隐隐担心:要是哪天我不够“猛”了,你还爱我吗?毕竟,性是爱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所以,这种让人欲望高涨的爱称,最好找对人来用。
咱家的犀牛醒了吗?
心理分析:不妨给身体也起个爱称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外科医生那样脱口而出各部的学名。有调查显示:许多人在提到自己或伴侣的生殖器时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甚至都不愿意用一些“性感”的词语。但是,相较于女人,男人们相对来说更加擅长给或生殖器取一些可爱的“绰号”,这是因为女人承受着更大的文化压力,多认为提到、生殖器,就是肮脏、不雅的表现。
从性***师的角度来看,这种心理是一种无形的自我禁锢,会影响人们在床笫之欢中充分表达自己。如果你在中想要让对方了解心中的想法,又觉得有些话说出来会感到尴尬,给双方身体的不同部分命名一些特殊的爱称,也是一个促进性沟通的好方法――当然,前提是你们两人都一定能听得懂。
小链接――最受80后欢迎的昵称
给心爱的人一个特殊的爱称,似乎是古今中外全世界恋人的共通习惯。无论男女,在遭遇了爱情的袭击之后,都会不由自主地称呼对方一些“在正常状态下”绝不会使用的肉麻称谓――越是爱的浓厚,越会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才能把胸中的一腔激情释放出来。
最土老冒型
代表称呼:老公,老婆
老公,老婆。这种称呼是大多数80后的最爱,在他们的词典里,结婚证似乎只是一种象征,但并不影响这种称呼的存在。
未老先衰型
代表称呼:老头子,老婆子
老头子,老婆子。老头子老婆子,这样的称呼也许只能在电视里才能听到,而年轻的80后一代,却习惯性地叫出这样的昵称,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怕失去对方怕的不行,希望越往老里叫就能和对方生活的时间更长一些。
花哨调侃型
代表称呼:小心肝,小宝贝
小心肝,小宝贝。喜欢自由,喜欢自在,不喜欢被约束,同样也不想被生活所束缚,80后恋人习惯了花哨和调侃,把这种昵称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乐趣,并且深深地陷入这种快乐的自恋之中。
亲情互动型
代表称呼:哥哥,妹妹
哥哥,妹妹。这是家庭中的一员,所以用这样的称呼来喊对方,是希望对方能把自己当成家庭中的一员,再加上80后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这样称呼对方更是希望不想孤独。
轻松幽默型
中心对称篇10
摘 要:函数学习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对称性作为函数重要的性质之一,其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正确的函数对称性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我国高中学校的函数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我国教学的实际,对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教学探讨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的基础性学科,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模块,一直受到高中学校的重视。函数对称性是函数基本性质之一,由于函数本身较为抽象性,且运用难度比较大,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函数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函数对称性相关知识时遇到困难,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函数对称性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函数对称性
(一)对称性概念与分类
理解函数概念是学习函数的基础,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函数对称性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对概念的解读。函数对称性指函数***像是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形。轴对称指的是函数***像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侧的***形能够完全重合。该条直线也被称为对称轴;中心对称指函数***像沿着一个点旋转一百八十度后所得的***形与原***像能够完全重合。该点也被称为对称中心点。
常见的轴对称函数***像有一元二次函数,中心对称函数有反函数、正切函数、三次函数奇函数等。此外,有些函数***像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例如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正弦函数等,还有一些函数就是轴Τ埔膊皇侵行亩猿坪数,典型的函数有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型函数、对数型函数等。这些函数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函数的***形,学生通过对函数***形的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函数的性质,提升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拓宽学生的函数思路并,提升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函数基本对称关系
函数对称关系主要三种有:函数***像自身简单对称、函数***像间对称、函数***像复杂对称。函数***像自身对称主要指在直角坐标系中,函数***像具有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的特征,主要是函数***像关于横轴、纵轴或者原点对称。例如偶函数关于纵轴对称,奇函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函数***像间对称是指两个函数***像关于坐标轴或者原点对称;复杂函数对称则指函数***像经过平移变换以后和坐标轴或者原点对称。
三、高中数学函数对称性教学探究
函数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升学考试的必考范围。在社会和学校的普遍重视下,教师要改进函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函数对称性的掌握程度和提高利用对称性解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一)结合实际解读函数对称性理论知识
函数理论知识是学生构建函数知识网络框架的基础,高中函数对称性的学习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解读函数对称性概念,包括函数自身对称、函数间对称和复杂函数对称性,由于这些对称关系用文字表述难免绕口抽象,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不妨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对称***形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师提问:“生活中许多物件的设计都具有对称性的特征,学生们回忆一下哪些***形是对称的?”此时学生会认真思考,回忆起生活当中的例子,有剪纸、等腰梯形、风筝等。将函数对称性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进行函数理论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应当将函数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列举相关理论知识对函数的对称概念进行解释,例如,教师在解读函数是可以引入这样的实例:如果函数y=f(x)的***像关于直线x=a成轴对称***形,且同时关于点A(x1,y1)成中心对称***形,且a≠x1,那么,函数y=f(x)是一个周期函数,一个周期是4|x1-a|。
(二)顺应新课标要求,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解题能力,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学生阅读函数题目后,需要从题干中读取出有效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函数对称性一般是构***能力和函数关系式间的转换运用,这种题型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复杂函数***像,主要是简单函数经过若干次平移变换后的***像,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观察,观察复杂函数***像的特征并对比复杂函数***像与原***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的方式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既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深对函数对称性的理解,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利于多媒体技术展示对称性及其变换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表现在教学资源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其一,多媒体的运用使得丰富的网络资源走进课堂,为学生接触更多、更直观的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其二,多媒体对于课堂教学具有辅助作用。它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它将抽象的函数***像及其变换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眼前。
例如函数对称性的变换展示,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教师需要做大量的板书,在构建数学模型上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除此之外这种教学的方法的难以对一些复杂的函数模型进行解析,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只能通过课后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函数的相关知识。例如,三角函数***形的变换,正弦、余弦函数***形经过改变周期和上下平移等变换过程得到的函数***像,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文字讲解并不能将变换的过程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大量的板书工作。得利于多媒体的普及,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资源网站上***课件,子在课堂上展示函数变换过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函数抽象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加强学生间交流,促进合作式学习
学生之间交换解题思路能够促进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理解函数对称性相关知识。学生在交流中既可以学习别人的解题方法,还能找出自己遗漏的知识点从而纠正错误的解题方向。例如,教师在安排函数经过周期变换具有对称性的题型练习时,可以先在课件上展示周期变换,再要求同学间讨论后归纳出周期性概念。
参考文献:
[1]许红玲.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整合与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