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堂篇1
关键词:地理知识;创新;终身发展
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逐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等方法和手段,渗透和讲解地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处处留心,让课堂知识都有用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这里强调学习是个人素质和行为变化的过程。这个学习是由个体的亲身经历而发生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笔者很注重学生学***验的获得。例如,2007年3月19日在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一次日偏食现象,在安阳市地区上午10点30分之前完全可以通过肉眼观测。笔者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观测,同时讲解日食、地球运动、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学生听来兴致勃勃,收效奇佳。事后,还指导了几名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写出了《日食观测报告》。
天气和气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知识,初中生由于相关的学科知识还不具备,在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成因及影响时,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笔者就根据四季的变化和节气的更替,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回忆以往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当天的天气现象或节气,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例如,12月22日冬至当天,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当天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得出结论: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再启发学生联想地球运动的知识,知道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上,随后北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长,因此有“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谚语。
2006年7月13日,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通过。这对于所有的安阳人是一个莫大的喜讯。在讲《世界的聚落》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时,笔者就由殷墟申报成功为话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将陌生的课本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实物,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化成为个人素质。
因此处处留心皆学问,课堂知识都有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地理知识丰富起来,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开放课堂,让地理知识更实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当中,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课程的设计,更应侧重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宗旨,以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创新思维为主线,以引导学生开展地理阅读、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作辅助,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既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学习空间,也能够提供给老师更多因材施教的机会和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舞台。
例如,笔者在讲《学会看地***》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的三要素在地***当中的应用,设计并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测量学校校园,绘制校园平面***;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到公园参观游玩,引导学生利用《公园游览平面示意***》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解决了地***知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同样的开放式课堂体验,在讲《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河流的特征》《铁路运输》等内容时,学生都通过实地观察、专题研究等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参与,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首先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网络技术,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21世纪是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更是创新科技的核心所在。让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知识,是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地理科学是一门表达空间现象关系的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中学地理教学除应用多媒体和电教手段外,还应重视应用地理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例如,中国的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分布,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陌生,死记硬背难度较大,笔者便布置学生查阅各矿产的特点及用途。学生在对这些矿产有了具体概念后,再联想记忆它的分布及特点就更容易些了。
让学生经常通过互联网获取地理知识,一方面丰富了教材内容,补充了相关课外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处理信息、整合资源的能力,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学生才能得到终身发展。
生活课堂篇2
一、课前关注生活,积累课堂教学素材
长期以来,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把教材当成了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和手段,教材中有什么讲什么,讲什么就让学生记什么。一切以教材为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不管此知识是否对学生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总是被动接受。而事实上,有些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比较陈旧,教材中列举的一些事例也是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而设的,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有些事例时间比较久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和学生在平时都要关注社会与生活。
教师关注社会与生活,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在老师、学生身边的案例等,在讲课的过程中以此替代教材中事例,更能感染学生。例如在讲授姓名权和名誉权时,用学生中存在的相互起绰号、不诚信等现象代替书本的事例组织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了许多见解,还不时自我反省。由学生的生活入手,既走近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在《天下父母心》的教学前,布置学生收集“中华二十四孝”的故事,在课堂上举行小小故事会;回家观察父母一天中为我们做的事情,学唱一首歌颂父母之爱的歌曲,课堂上让同学们来唱,这样做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在《学会合理消费》的教学前,让一部分学生到商场调查家电的销售情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一部分学生到饭店了解人们的消费情况,找出与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不符合的行为。由于在课前让学生关注生活,学生有了从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少讲,让学生多交流。学生之间交流多必然会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使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会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说感想,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中再现生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老师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讲的话题中的主人公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熟悉的人,老师要解决的也是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利用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甲同学:每天上学前,妈妈总是唠叨几句:“上学过马路千万要小心,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唉,真是烦死人了。
乙同学:我妈妈更烦,总是拿我与别人比,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如人。有时我真想和她大吵一架。
丙同学:我和妈妈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喜欢周杰伦的歌,她竟说我的欣赏水平太差。怎么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啊。
丁同学:我有办法对付妈妈“唠叨”。她说她的,我做我的,有时妈妈让我学弹琴,我偏做作业。让我做作业,我偏偏去弹琴……我常对她说:“你烦不烦呀!”
这些同学的对话表现出他们对家长的怎样一种态度?这些对话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存在的什么心理现象?有什么危害?
这是我在《克服逆反心理》的教学中,选取的学生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语,采用让学生对话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这不是我平时经常说的话吗?现在听起来好象很别扭,自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怎么办呢?很自然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针对这些逆反的现象,说出了较多的危害,并针对危害提出了很多的对策,而且从家里延伸到学校、社会。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得自然、和谐,充满了平等、民主、愉快的气氛。我深刻体会到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事例,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将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比教师给予现成结论不知要强多少倍。
2.设计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每一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和活动,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优良的意志品质》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肘关节夹住笔来写自己的名字,看谁写得多;请学生双手前平举,双脚踮起,比一比哪位同学坚持得时间长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明白了坚强意志的培养需要在生活中磨炼。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课堂小品”就是角色游戏的一种。小品,因其短小、幽默、尖锐、通俗等特点,深受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的喜爱。它不仅观赏性强,可以让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欣赏,而且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根据一段情境参与角色的扮演。在***治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编排了许多小品,让学生自己去演绎。如在《学会尊重别人》的教学中,让四位同学饰演不同的角色,把发生在同学身上的一些不良的情形表演出来。一位学生扮演老师,一位是好学生,两位是差学生,情景是这样的:课间同学间相互起绰号、打闹,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两位差学生在扔东西,最后老师却错怪了好学生。看完小品后,我让同学们思考问题:“在小品当中,哪些属于不尊重别人的现象?除了小品当中的现象,你还想到了哪些?从这个小品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同学们很快就议论纷纷,积极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意见。通过这个小品,不但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还能让学生多想问题,真正理解尊重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3.还原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教育来源于生活。思想***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有时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再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还原现实生活,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教学中,我先投影让学生看了四幅***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初步了解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但学生的感触不大。接着我用视频播放了太湖蓝藻爆发的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太湖蓝藻爆发期间自己和家人是如何渡过的。这时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活,不需老师再用更多的语言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
三、课后体验生活,深化课堂知识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当学生通过课前的关注生活和课中的生活情境的再现,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后,就需要通过课后的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深化、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合一发挥整体功能,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1.在家庭中体验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场所,学生除了上学,其余时间基本上是在家里度过的。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很多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需要延伸到家庭里去完成。如完成《孝敬父母长辈》的教学后,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作业是:有条件的同学星期天和父母的角色对调一下,感受父母工作的辛劳;一般的同学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端饭、洗碗、扫地、学做饭等等。
2.在学校中体验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我们一线的老师。但是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很陌生,有的甚至连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必说了解、理解老师,所以和老师闹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去采访老师,活动后继续布置学生写活动感想,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很容易采访到老师?为什么有些学生却不容易采访到老师?并谈谈今后应该怎样做?课后我们发觉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师生关系比以往融洽了。
3.在社会中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有着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它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教师要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去体验社会中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现实问题,印证品德教学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例如,我在教完《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题内容后,让学生利用星期六休息在家的时间,用二十元钱为家人准备一顿丰富而又营养的晚餐,完成后家长写好评语,再回到课堂进行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不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支配金钱,进行合理的消费。
让生活进课堂,让学生从点滴的小事、日常的生活中感悟体会整个人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使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
生活课堂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力求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
一、把生活引进课堂
1.通过模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通过买卖双方的交易很自然地得出一系列的加减法算式,使生活常识数学化。由于算式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受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早晨起床的情境***。这一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因为学生每天都要经历起床、上学和睡觉,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家庭附近的商店、工厂、学校做实际调查,也可向家长了解其上下班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双休日起床、做作业、玩耍、休息等时间记下来,看谁记得准确。这样,拉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的时空利用率。
二、让课堂再现生活
1.创设数学情境
《标准》在“学科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师:同学们,校园内的那棵大芒果树伴随着我们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绿荫,而谁会计算出它的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生:树干的横截面是一个近似的圆,但不会计算。师:要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要先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学习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像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挖掘数学资源
现行教材在编写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力求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提供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2”“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如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身高等)及其作用;也可让学生报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读出来,提醒学生不要随便把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将这些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搜集数学信息
生活课堂篇4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课堂内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就必须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多样化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获得真实感受。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课堂生活的改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大面积参与教学,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多的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多的掌握内容。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并不是要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课堂气氛上的“热闹”,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要避免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因此,“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要做到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关注全体学生发展,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是否改善学生课堂生活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二、确立课改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教材编写与设计的要求,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为真正“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教学上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就是方法的引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把预习指导引入课内,重点落实预习策略,加大预习的指导力度,确立适度的预习目标,安排必要的预习时间,选择明确的预习重点。通过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并发挥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进行约束的学习效果监督机制,将学生预习纳入日常学习考核之中,提高预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通过预习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没有广阔的课外视野和丰厚的课外积累课堂生活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二)组建舍作学习小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平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全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的建立以4—6名不同质的学生组成一组,并对小组内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思考、交流、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重点激发全体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特别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同时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发挥好“兵教兵”的作用,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三)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为学生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确立“师亦生、生亦师”观念,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师生、生生之间人格上平等,学习上民主,人人都是共同体的一员,是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方式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上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小组学习等活动方式的运用要加以重视。因此,要着力改革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综合运用课堂评价方式和方法。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要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综合运用,并且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评价、多元评价、立体评价。通过评价方式和方法改变,实现由原来的“教师教”转到“学生学”,由“教知识”转到“生智慧”,由“被动学”转到“主动学”,由“单维、双维”转到“三维”,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
三、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关键点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课堂生活才能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质量才能高效。为提高教师素质,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发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理论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师课堂改革的瓶颈。要切实解决自身理论的“短板”问题,就必须在业务学习上特别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为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理论学习方面,努力从课程标准的内化与吸收、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积累知识与能力,并重点把构建学生课堂理念的学习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加强对自身进行常规性知识的学习。通过抓学习,转变观念,实现理念引领,为“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教学模式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不断优化教研渠道,努力构建学生课堂。教研活动是探究教育规律、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措施。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少,不能经常性地进行集体性教研活动的学校,教研活动要改变传统教研方式,拓宽教研渠道,经常性地交流教学信息,通过教学研究和互听互评活动,对“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教学模式做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使教学游刃有余。
1.积极参与常规教研活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进一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扎实从“读”、“写”、“作”、“说”、“教”、“评”六项技能方面训练,把教师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学校听课评课制度,积极参加全校性的说讲评课活动,如在学校每学期结合各种教学评优(如优质课评选、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中,要努力展示本学科特色,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全员参与的说讲评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开放和展示。
2.努力拓展校际联合体活动。联合体研学模式通过“结网互动,优势拉动,整体推动”的研学形式,促进区域联片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活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展示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精品课展示为契机,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意识和水平,全面展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
3.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实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达到提高教研效益的目的。为拓展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益,在网络中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团队,集体攻坚是网络教研的优势所在。网络教研是教师共享的学科课堂教学资源库,是整合教师资源,打造名师团队的平台,教师要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工作,探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本课堂的模式。通过网络教研不仅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教学教研的水平,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形式,积极探索提高自身素质的新途径,按照“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的思路,努力构建学生课堂,改善学生课堂生活,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生活课堂篇5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关键。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1.寻找“动点”
①“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②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的?”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生活课堂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德育渗透;重组教材
走上教师讲台,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很长时间了。按理说应越教越得心应手,学生应越学越有劲,但是从笔者任教的近几届学生来看,学习热情一届不如一届,特别是一到初三,学生们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整天无所事事。课堂上,除了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认真学习以外,其余学生几乎不是看课外书,就是说话、睡觉,甚至考试也交白卷。平时,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根本不去过问。面对如此教学的疲软现状,各位班主任也采用问卷调查、主题班会、任课教师座谈会等形式,试***纠正班级的不良学风,但是学生还是我行我素。班主任、课任老师经受着初三这一年痛苦的煎熬,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笔者感到了语文教学的柳暗花明。结合这些年语文教学的感悟,教学中如何结合素质教育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完成文化课教学的任务,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塑造生活中真实的“人”,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已迫在眉睫。
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结合学生的现状和基础,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提出来与各位同事共同磋商。
一、教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这句话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需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同时“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生活即课程,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初中教材“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古诗文诵读、散文赏读”等板块,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课前让学生先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然后反馈交流,促使每个学生明白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这样,通过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二、德育渗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始终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学校教育贯彻***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课堂上,随机挖掘教材中人格塑造、道德教育的素材,采用“辩论赛、读后感、板报”等形式,春风化雨般进行潜移默化教育。以“感动”为线索,以“讲故事、找感动、诉真情”活动单元的形式层层推进。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循环播放***片。这样,在教学中营造特定的情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把握文本涵义,得到融情入微的体验,达到情感审美和教育的功能。例如,《傅雷家书》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父亲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也让学生预想到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三、重组教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加德纳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每学期一开学,让学生根据中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重组课文,然后精选内容讨论交流,实施分层次,分版块式的教学。
四、有机结合
平时将语文教学置于语文活动的背景之中,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与主动性,把语文活动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自觉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与自己的理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时课前布置相关的预习内容,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积累有关的知识点。有时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共同探讨,集体讨论、及时小结等形式,真正把语文活动和语文知识相联系。有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找准语文活动和语文知识的联系点。有时通过让学生习作的方式,使语文教学和相关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课堂篇7
【关键词】激发探究动机 结合生活 巧设疑问 到生活中去
目前学生学习数学存在枯燥、空洞、乏味的现象,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升学的压力几乎全部压在数学学科上,所以个别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学生挖的陷阱!”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江苏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多年,新课改的理念已逐步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和接受。但旧课程教育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再加上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教师不能迈开从旧到新的坚实步伐,课堂上还是传统式的“满堂灌”,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依然是枯燥、空洞、乏味……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还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失去了其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不利局面呢?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入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进行的教学尝试。
一 教学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教学活动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应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苏教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下面情境:以马头琴《牧歌》为音乐背景,在一望无边的草原上,蓝蓝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茫茫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走着;清澈的湖水中,一群鱼在自由的游泳……看完课件后提出问题:鸟群、羊群、鱼群都是怎样的群体?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数学课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教材本身选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以“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形式呈现,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好这些素材,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 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巧设疑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鼓励、启发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脱离生活的任何问题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反应强烈,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教学不断深入。
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五《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震后两小时,武警某部队奉命率部队乘车火速向汶川县城开进。部队由西向东前进,测得古尔沟方位角65°,前进15公里后测得古尔沟方位角42°,已知在古尔沟3公里范围内存在巨大的山体塌方,部队如果继续前进,能否顺利通过古尔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内心真正喜欢。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能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真正地体现中学数学课的新理念。
三 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回归社会,感悟人生。近年来,高考数学课试题都有大量生活情境的材料题,如(07江苏)某时钟的秒针端点A到中心点O的距离为5cm,秒针均匀地绕点O旋转,当时间t=0时,点A与钟面上标12的点B重合,将A,B两点的距离dcm表示成t(s)的函数,则d=
,其中t∈[0,60]。
我想以后的高考试题中还会更多地让我们对实例进行探究,发现研究的本质,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即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这不仅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生活课堂篇8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源自生活
1.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
“我”是学生自己最想了解和认识的人,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特征、身高、体形、等许多方面。例如:“My name is Gina”、“I’m thirteen years old”、“I’m a boy”、“I’ m thin and I’m of medium height”等。
2.学生家庭的生活世界
家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许多与家联系的生活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家具摆设等,每一项都可以扩展内容。例如:家庭成员(grandmother、grandfather、mother、father、sister、brother、uncle、aunt、cousin等)、职业(teacher、student、doctor、actor、driver、policeman、cook等)、家具(bed、table、TV、desk、chair、sofa、bookcase、clock等)。
学生在生活经验积累基础上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还可以互相交流。例如: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 My father is a policeman. He likes his job. He thinks it is kind of dangerous, but exciting.
3.学校的生活内容
学校的生活内容包括设施设备、教室,一天的活动、学校里接触的人等。学生可以在环境中扩大自己的知识和交流面。如认识学校的设施(classroom、teacher’s office、blackboard、playground等)。
4.社会的生活内容
学生虽然还没有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经历,却也在观察社会,通过与身边的许多事物的接触,逐渐了解、体验和融入社会。他们可以认识休闲场所、各种店铺、建筑、绿化等。例如,bank、post office、cinema、hospital、school、supermarket等。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对话来沟通:
A:Excuse me, is there a hotel near here?
B:Yes, there is. Just 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It’s down New Street on the right.
A:Thank you very much.
B:You’re welcome.
二、教学活动设计依托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英语 Go for it》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于一体,包含了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学习策略、任务型语言学习以及语篇材料等多项内容,通过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1.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在对新知导入部分进行设计时,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营造融洽、自然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就以学生喜闻乐见的“sports”为切入点。在课间播放一段Flas《趣味奥林匹克》,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分别取名为:soccer、tennis、basketball和volleyball,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新词汇导入方法时,尽量找到新词汇与实际生活情境最完美的切合点。并围绕与之相关的一个中心话题导入到新课的重点词汇。做词汇教学与听、说等语言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如教学“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由贴近生活的问题导入,如“Where do you borrow books”、“Where do you buy food”、“Where do you go when you are ill”。呈现地点名词,同时配以***片,然后以身体有点不舒服这个真实的情境为由,讨论从学校到医院的问路和指路的相关情况自然引出本单元的生词、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新的词汇。
2.生活化的课堂操练
课堂中的操练活动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操练活动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运用的环境之中,使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如在教学“Unit6 It’s raining”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听一段天气预报,并根据录音完成下面的表格
(2)学生一两人一组提问的形式核对答案
A:Hi!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B:It’s sunny. And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Moscow?
A:It’s snowing.
(3)Role play:Who i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天气预报的范例,让他们在熟悉了天气预报的表达之后,利用一张天气预报***在小组内讨论如何用英语播报天气。然后以“挑战主持人”这个节目来检查学生的讨论结果,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口语奖、最佳设计奖……
以上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所熟知的信息进行交际。
3.生活化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课堂作业布置在注重个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活化。例如:
在七上“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的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主题“What’s for Meals”,学生以调查采访的形式来完成任务。
在七下“Unit6 It’s raining”的作业是调查当天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
A.Make a survey about the weather in our country.
B.Make a survey about the weather in our country,and try to draw a map of it.
(任务具有趣味性,拓展性和生活性, 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
在七下“Unit8 I’d like some noodles”的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A.Collect ads for food and restaurants and make one if you can.
B.Ask your friends about what and where they want to eat.
以上作业任务的设计都注重把教材内容化于实际生活,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三、学***验用于生活
1.在学校一日活动中自然渗透英语
学校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每一项活动都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如早上到校时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和同伴、教师达招呼“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s it going”等。用餐时可以用英语介绍学过的食物的名称“rice”、“soup”、“carrot”、“egg”、“chicken”、“vegetable”、“tomato”、“meat”等。在课间休息或课后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学校的景物、建筑及同学们的活动:“What color are the trees”、“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school”、“Who is playing basketball now”、“What sports do you like”、“Can you play the guitar”、“Let’s clean the classroom”。
在校园中,教师应尽量提供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英语知识自然地迁移到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离开了课堂仍能大胆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组织班级学生成立多个“编辑部”,让学生圆编辑之梦。各个编辑部自办英文手抄报:《Happy ABC》、《English Corner》、《English World》,要求学生到其他编辑部甚至可以到其他班级去展示自己的作品。英语手抄报的编辑和展示,拓宽了学生接触英语的范围。
3.开展英语主题活动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是文化特色的反映,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元旦(New Year’s Day)、圣诞节(Christmas Day)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学生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可以更好的体现语言的交流作用。
实践证明,灵活开展英语课外教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构建英语大课堂。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只有以生活为背景,注重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回归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
生活课堂篇9
让 课 堂 回 归 生 活——谈生活化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尝试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二小学 卢美瑄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生活化教学以及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谈了四种做法: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生活 近期有幸读到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的《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她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和“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杜威“教育既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儿童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可见,生活化教学的确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卢老师的理论基础上,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我在底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些做法:一、 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底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二、 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三、 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四、 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实践表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课程理念的更新》2、 卢雁红著:《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载《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期。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生活课堂篇10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创设了大量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剧,让同学们在每月一次的创新活动课上表演。将课本中的新旧知识串连在一起,做到以旧引新,以新温旧,把英语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社会交际舞台,让学生在舞台上把握角色进行英语口语交际。在每一次妙趣横生的表演中,学生们总是情绪高涨,课堂上既有紧张的思考、激烈的j竟争,又有开心的玩笑、愉悦的享受。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不感到乏味,而且能主动参与,更牢固地掌握书本知识,更好的促进学生大胆说英语。例如:在学了Directions(新标准英语三册、第二模块)时,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了一个情景《Three lost children》。内容是:
第一个孩子通过问路的方式找到了朋友的家,内容涉及问候、方位、礼貌用语等。
A: Hello,XX。How are you?
B:I'm fine,thank you,And how are you?
A:I'm fine too,thank you!
A:Where are you going?
B:I'm going to West Lake Road , X X'S house. But I'm lost.
They came to the front of a police.
B:Excuse me,Where's West Lake Road?
Police:Go straight on, and then turn right,It's next to a school。
B:Thank you,Bye―bye。
Police:Good bye。
第二个孩子通过给家人打电话的方式找到了亲人,内容涉及问候、方位、打电话、数字等,情景可以是:
A boy is crying .An old grandpa come overto him and asked:
Grandpa:What's wrong,Dear boy? Can I help you?
Boy:I'm lost。
Grandpa:Don't worry,what's your name?
Boy:I'm X X。
Grandpa: How old are you?
Boy:I'm X X。
Grandpa: Where do you live?
Bov:I live in wanLong,WuSheng GuangAn。
Granapa:Your fatner's name?‘And your fatner's phone number?
Boy:XX、XXXXXXX
Grandpa:It's X X speaking?Your son is in West lake Road,It's next to a school , Please hurry.
Father:Oh,my child。
Father and boy:Thank you very much。
Grandpa:That's all,Bye-bye。
F and B:Bye -bye。
第三个孩子通过拨打110报警的方式回到了亲人身边,内容涉及问候、打电话、方位、数字、年龄等,对话情景可以是:
Boy:Good morning,grandma・
Grandma:Good morning,Can I help you?
Boy:I'm lost .I would like to call 110.
Grandma:OK。
Boy:110(one、one、zero)
Policeman:Hello,what's worng with you?
Boy:I'm lost。
Policeman:Where are you?
Boy:I'm in Beisan huan xilu Road,It's next to a supermarket。
Policeman:Ok, wait for me, please。
Policeman :What's your name?
Boy: I'm X X
Policeman:How old are you?
Boy:I'm X
Policeman:Where do you live?
Boy:I live in XiSanhuan Beilu Road,It's next to a school.
Policeman:Ok,Let's go home。
The policeman leads the lost child by the hand to his parents.
Policeman:Your son is lost。
Parents:Thank you very much。
Policeman:Goodbye!
Boy:Bye-bye.
这个情景的创设与实际生活相符,涉及内容广泛,营造了和谐互动的口语交际气氛。以前学过的很多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加深了记忆,同学们踊跃表演,积极性非常高,英语口语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