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诗篇1
1、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2、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3、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4、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5、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6、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7、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8、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9、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10、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2、山云漠漠桂花湿。
13、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14、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15、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16、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17、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
18、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19、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20、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1、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22、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23、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24、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25、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桂花诗篇2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2、《桂花》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冷然归梦长。
3、《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衣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桂花诗篇3
摘要:在古代文人们争先吟咏的月意象群中,吴刚以及相关意象构成的整个吴刚意象在古诗词中也占有极大的空间。从“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流传进入文人的审美视线,就被应用在诗词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被用来作为咏写月、桂、中秋、樵夫、仙人、斧、姻缘、作文等的典实,极大的丰富了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月;吴刚;桂树;玉斧;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它是由外在形象和诗人的心意相结合而形成,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现实生活物象进行艺术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之像。
月本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客观物象,先民们从初始便把它作为神话或传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嫦娥奔月、广寒仙宫、玉兔捣药等。古代的文人把它由单纯的自然物象拓展为内涵丰富的艺术意象,把它作为寄托情感的载体创造出了丰富的内涵,使它频繁的出现在古代诗词之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在文人们丰富的想象之下,月意象日渐壮大形成了庞大的意象群。而从唐代关于吴刚的传说出现之后,吴刚也逐渐演变成为月意象群中重要的一员。
一、缘起
吴刚意象的兴起最早是由“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出现的。“吴刚伐桂”至迟在唐代已经广为流传。李白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白居易有“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等诗句流传。
最早明确出现对于吴刚的记载见于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是关于吴刚的最主要的传说:相传有西河人吴刚,因为学习仙术犯了错,被罚在月亮之中砍高五百丈的桂树,桂树砍过伤口就愈合,因此吴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停地在砍树。
传说之二见于《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吴权一心求道成仙,被伯陵趁机与其妻有染,生三个孩子。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的吴权附会成了吴刚,并附会上吴刚因此而惹怒了炎帝,被放逐到月亮上砍桂树。桂树随砍即合,炎帝以此永无休止、永不停歇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这个传说对吴刚月中砍桂的原因做了解释。
后世还有“吴刚撒桂叶成金银”、“吴刚伐桂酿桂花酒” 的传说流传。吴刚意象产生以后就被文人们广泛应用在诗词中并加以创新,与嫦娥、月桂等意象一起组成丰富的月意象群。
二、吴刚意象的演变
(一)唐代:月中伐桂,年年不衰。
唐代是吴刚意象的萌生时期。唐诗中关于吴刚的诗有7首,集中在对“伐桂”的描写。“吴刚”和“伐桂”是两位一体的意象。出现有“月中伐桂”、“月中斫桂”、“斫月中桂”、“西河斫桂”、“桂树仙人”、“吴质”等相关词汇。
皎然《杂兴六首》诗三:“月中伐桂人是谁?翻使年年不衰老。”写月中斫桂人吴刚年复一年的砍伐桂树,虽然有长生却也有无尽的苦楚寂寞。杜甫《一百五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吴刚若能砍掉月下的桂枝,清明的月光将会铺满大地。李贺《李凭箜篌引》诗:“吴质不眠倚桂树”,姚文燮注说吴刚字质,因此吴刚也即“吴质”,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让伐桂不止、疲惫不堪的吴刚靠着桂树忘了睡觉。韩偓《阑干》:“吴质谩言愁得病,当时犹不凭阑干。”李商隐《同学彭道士参寥》诗:“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桂人”。两位晚唐诗人道出了吴刚的寂寞无凭,以人间的悲情去衡度仙人吴刚的无奈。
唐代关于吴刚的意象主要是以吴刚受奴役救赎的形象出现。中国古代的神话里多歌颂的是豪迈的英雄如开天辟地的、与日逐走的夸父、干戚争帝的刑天等。但吴刚却是以一个被惩戒的仙人,一个永远处在受奴役中男人出现的。桂树在古代就被视为有灵之树、不死之树,而吴刚斫桂,就被视为以无尽的苦难来作为拯救堕落的途径。吴刚不仅要饱受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煎熬。他的斫桂是徒劳无功的,但是还要在在绝望和希望两条神鞭中来回交替的作践,而且这种痛苦的煎熬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他的命运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生存意义的象征。
(二)宋元:明月不盛,玉斧何为?
宋元时期是吴刚意象的极大丰富发展时期,计有诗词20首。这一时期除了承继唐代的“斫桂”之外,主要特点是对“玉斧”这一意象的营造,吴刚伐桂之斧头被称为“玉斧”、“吴刚玉斧”、“月斧”、“吴刚斧”、“仙斧”、“吴刚修月斧”、“吴刚修桂斧”、“砍桂斧头”、“桂斧”、“桂宫仙斧”等,吴刚也被称为“九天持斧客”。
宋代的“斫桂”真正发展起来,而且结合宋金战争显现出更加强烈的现实意义。如陆游《楼上醉歌》:“划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词:“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向子諲《洞仙歌·中秋》词:“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三位南宋的爱国诗人都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对***贼的愤怒和强烈的爱国感情,用“斫桂”象征杀掉那些***投降派,用“清光”“光辉”洒遍大地象征还我河山、收复国土,可惜现实的局面确是像吴刚斫桂一样,斫之不断,更增抑郁不平之气。
“玉斧”被广泛的运用在中秋赏月的作品中以为壮美之词。作为咏月之典实如:叶梦得《水调歌头·癸丑中秋》词:“揽清影,君试与,问天公。遥知玉斧初斫,重到广寒宫”。同为中秋咏月之词,词人对吴刚却有不同的态度,汪莘《水调歌头》词:“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辛弃疾《满江红·题冷泉亭》词:“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写“玉斧”表达对吴刚的同情,对吴刚手执玉斧年年不停地砍伐桂树却始终徒劳无功,显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情。
可贵的是文人们把“玉斧”扩而用之,意指人的文章之能事。杨公远《诗匠》:“吴刚运惟修月,轮扁挥斤妙斲轮。好句何须劳斧凿,无痕无迹自天真。”好的诗句像吴刚手中的修月斧一样,巧妙挥洒,无痕无迹,自然纯真。
“玉斧”还被作为咏桂树、斧头、樵夫之典实,吴刚在这个时期也多了称呼“月里仙郎”和“吴夫子”,被作为咏仙道之典实,月桂也被称为“吴刚桂”。
(三)明清:玉斧为柯,蟾宫折桂。
明清时期是吴刚意象的成熟和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关于“吴刚”、“桂树”、“玉斧”等一系列的相关意象都出现或者被创造出来,吴刚意象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诗词计有32首,文章小说统计有8处。
这一时期以“玉斧”咏樵夫内蕴得到极大的升华,如:高启《赠醉樵》诗:“木客已去空石床,举杯向月邀吴刚。借问快斧斫大桂,要令四海增清光。”张简《醉樵歌》诗:“手持昆岗白玉斧,曾向月里砍桂树。月里仙人不我嗔,特令下饮洞庭春。”这两首诗为我国的“樵夫”意象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吴刚执斧伐桂如人间的樵夫一样,这里描写的不只是砍柴的普通樵夫而是作为隐士的樵夫,刻画隐士高洁风流、潇洒不羁的姿态。
吴刚在这一时期又增加了“月里仙人”、“西河仙人”称号,诗词中借以为咏仙之典,并以“玉斧”咏月、咏中秋。“玉斧”在这一时期也附会上“吴刚撒桂叶成金银”的传说,吴刚成为财富的散播者。吴易《渡江云·中秋无月》词:“唤吴刚何在?凭将玉斧,为我归丰隆”。
这一时期与吴刚密切相关的“伐桂”、“斫桂”、“玉斧”、“桂斧”、“吴质”、“月里仙人”等都有承继前朝的用法,或者引申出相关的用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真正在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玉斧为柯”和“蟾宫折桂”的创造,而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世间所传主人间婚姻的仙人是“月下老人”,而“月下老人”亦相传为月中之仙人,然其所传人物未有确指,故诗文中引用亦径以吴刚为月下老人的代称,加之《诗经·豳风·伐柯》中用“伐柯斧”来比喻作媒或用作媒人的代称,这样“月下老人——吴刚——吴刚斧——伐柯斧”,诗文中引用时常常揉合在一起混为一谈,因而以“吴刚”这一人物也为媒人的代称,以“仙斧”、“吴刚执斧”、“持斧吴刚”等用典为作媒之称。如叶绍本《金缕曲·月下醉歌》词:“把仙蟾会与吴刚守,耽清景,莫骚首”。
《晋书·郤诜传》郤诜用月宫中的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的片玉来形容自己是人间俊杰。由此衍生出“蟾宫折桂”的典故,蟾宫即月宫,又叫广寒宫。自唐以后选拔人才用科举制度,蟾宫折桂便用来作比进士及第。白居易有诗:“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清代赵翼《月中桂树·壬午顺天乡试题得香字》词:“蕊珠宫阙朗,攀折许吴刚”。
(四)近代:问讯吴刚,捧桂花酒。
这一时期是吴刚意象的继续发展时期。主要的诗人有柳亚子和,计有诗词6首。柳亚子对吴刚意象情有独钟,有诗5首,主要是承继前代意象,更加结合***现实,充满爱国热情有现实意义。如《咏史十首呈愚公先生》诗:“伐桂锄兰岂易匡,苍鹰捕击热中肠”。《赠莫念厂》诗:“伐桂锄兰吾有恨,贾生痛哭在湘漘”。
这一时期最值得言说的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这是写给李淑一的赠答诗,也是一首感人的悼亡诗。这首诗怀念逝去的***先烈,悼念友人,幻想他们能在月宫中有嫦娥伴舞,吴刚斟酒,极尽想象。这里为吴刚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桂花酒”既是放开想象畅想出月宫里吴刚酿出的桂花酒,更是蕴含了另一层意蕴,即吴刚碰触的是“贺桂花”。的第二位妻子,相伴他10年的贺子珍小名即是“桂花”,参加***后,改为“子珍”。所以在这首词中,既表达了对***同志的情谊,也曲折的表达自己对贺子珍的怀念。
三、小结
“吴刚伐桂”的神话产生以后就进入了文人们的审美视野,被创造成“吴刚”和“伐桂”两位一体的意象,随着时展,“玉斧”、“折桂”等围绕着“吴刚”的意象也被创造和发展起来,组成了基本完整的整个“吴刚”意象。直到近代,为“吴刚”意象增添了重要的一笔,使“吴刚”意象更加完满。而整个“吴刚”意象在古代文人的诗文词中占有了极大的空间,被用来作为咏月、桂、中秋、樵夫、仙人、斧、姻缘、作文等等,特别是诗人们能结合现实,使这些典实不断发展,生成新的现实意义。吴刚意象演变成了月意象群中重要的一员,成为历代文人笔下不衰的形象,极大的丰富了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象。(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晋]郭璞,[清]吴任臣注.山海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中华书局.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周啸天.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
[6]柳亚子.柳亚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许立昌.诗词赏析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
桂花诗篇4
八岁那年,娘带我去赏桂,初上满觉陇。从未见过这么多桂花树,挤挤挨挨地站成排、连成片,枝头叶间密层层缀满花朵,多得竟绽成一簇簇,聚成个花球。阳光辉耀,绿叶映衬,透射出的美无以名状。我幼小的心灵霎那被震撼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香气扑面的桂花!
娘在一位农家婆婆的小摊上,给我买了包地道的桂花糖,一毛钱。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十几粒方方正正、黄澄澄的糖块,隐约可见夹杂其内的花蕾。放一粒入嘴,又香又甜。我没舍得嚼,一直轻轻含着。满觉陇的桂香就这样随着我回了家、入了梦。梦境里全是那片令人神往的桂花树林,香喷喷的……
一小包桂花糖,我整整吃了一星期。馋到熬不住时,才含一粒到嘴里。糖吃完了,纸袋还舍不得丢,夹在书中,时不时闻闻那残留的幽香。曾数次缠着娘再上满觉陇去买桂花糖,可娘提出了条件:“把书念好,娘就奖赏你。”于是,我拼命用功。想当年,常表扬我的老师大概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学生还会有这样的学习动因吧?
长大后,我恋爱了,女友是位浪漫的女孩,似乎天生与桂花有缘。
金秋季节,她第一次约我外出共进午餐,地点就选在满觉陇。农人的小宅院内,一桌两凳,几盘家常菜,数杯清酒,摆在满枝繁花的桂树下。“不摇花已乱,无风花自飞”。金灿灿的小花瓣时不时纷纷扬扬洒下来,落在她的发梢、肩头,甚至菜肴和酒盏中……
此景此情,伴着阵阵袭人花香,怎不令我陶醉?那天,我俨然变成了一位诗人,除不停背诵“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等诗外,肯定还说了不少疯话,惹得农宅房东大伯乐呵呵地,取来块塑料布铺在树下,用根带勾的竹竿轻摇桂枝,花雨一阵飘洒,黄灿灿地落满一层。他细心收拢,装入一纸袋中,非要送给我们,说:“看你俩都挺喜欢桂花的,这花魂灵儿都还在呢,带回家去吧,拿糖腌上,保管好吃的不得了!”
桂花诗篇5
中秋节赏桂花来历据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20xx年以上,的《山海经南山经》就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
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诗人吟诗填词来描绘它、颂扬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也正是桂花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宋代韩子苍诗:“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称桂花树“自是花中第一流”,近代,经群众性评选,桂树一跃登上10大名花的宝座。
桂花的名称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丛生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开花时芬芳扑鼻,香飘数里,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
在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等优点,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传统配置中自古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称谓,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
中秋赏桂花的好去处1、北京颐和园
东堤沿线是颐和园桂花节一条主要的游览线之一,因为在这里,游人不仅能够欣赏到桂花的风姿,闻到桂花那沁人心脾的幽香,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展板了解桂花的品种、习性、用途、历史、产地、趣闻、诗词等桂花文化。
2、杭州满觉陇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满觉陇自明代起就是杭州桂花最盛的地方。满觉陇,亦称满陇、满家弄,位于杭州西湖以南,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条山谷。 满觉陇因桂花而闻名,每年秋天,桂花盛开,香满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满陇桂雨”之美誉。1985年,“满陇桂雨”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3、苏州桂花公园
苏州桂花公园建成于1998年10月,是一个休闲公益性公园,占地16.5公顷,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南隅,毗邻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桂花公园内花灌木以常绿植物为主,品种达260余种,其中不乏名贵稀有树种。尤以桂花树种为特色,园中桂花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多,居国内首位。因此,这里也成了中秋赏桂花的好去处。
各地赏花圣地全攻略“桂花按花色的深浅可以分为橙红色的丹桂、金黄色的金桂、淡黄色的银桂还有颜色更淡接近***白色的四季桂。四季桂是桂花中较为奇特的桂花品种,金桂、银桂、丹桂一年中只有秋天会开一季花,然而四季桂在秋、冬、春三季均能开花,但是香味较其他三种,稍微淡一些。”杨科长说道。
一、浔城“赏桂路线***”。
1、庐山南路,从市三中到丽景湾,每隔5米左右就种植了1棵桂花树,全路段共有1240棵,实为浔城赏桂第一去处;
2、南湖公园、滨江公园,其中南湖公园的桂花树种植相对密集,也是九江最早的开花地域,在这里赏花,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
3、南山公园,门口的大桂花树每棵价值15万元,一树一景;
4、长江大道,新道路建设配套的绿化景观树;
5、甘棠公园,从市三中到新桥头段。这里延续了庐山南路的格局,一路桂花绽放,但是因为桂花树较少,花香也相对稀薄;
6、濂溪大道两边,位于庐山区濂溪大道两边的莲花镇谭畈村,不少村民家房前屋后都栽种了桂花树;
7、各学校、单位、小区,总有些百年桂花树隐在“世外”,得用心寻找。
二、上海赏桂花好去处
1、古猗园
才八月底,古猗园的桂花早早绽放,园内处处弥漫着桂花香,主要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主要分布在猗园景区逸野堂四周、曲香廊南侧、儿童园、盆景园、君子堂、幽篁烟月景区等地。
小贴士:
交通:乘坐轨道交通11号线至南翔站,下车后向西步行15分钟或南翔2线可至古猗园
门票:12元
电话:021-59122225/59127883
开放时间:7月1日-9月30日南门6:30-18:30,北门5:30-17:30;10月1日-次年6月30日南门7:00-18:00,北门6:00-17:00
2、上海植物园
上海植物园桂花园位于整个植物园的西南处,以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桂花树为基调树,在入口及周围大片种植,园内共有一万余株桂花,桂花数量之多在上海可说首屈一指,其中还有一棵为百年以上的古桂。
小贴士:
交通:地铁3号线石龙路站下,沿东泉路往南走可到植物园4号门
门票:大门票15元 联票40元
电话:021-54363369
开放时间:7:00-17:00
三、北京赏桂花好去处
颐和园赏桂线路:
每日上午与傍晚桂花的香气最浓郁,喜欢闻香的游客可以选择这两个时段赏桂。
东路:东宫门文昌院东堤八方亭;
西路:东宫门德和园扬仁风国花台长廊排云殿景区北如意门耕织***景区。
东堤沿线将是颐和园桂花节一条主要的游览线之一,因为在这里,游人不仅能够欣赏到桂花的风姿,闻到桂花那沁人心脾的幽香,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展板了解桂花的品种、习性、用途、历史、产地、趣闻、诗词等桂花文化。
门票:
普通票:淡季2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30元(4月1日-10月31日);联票:淡季40元,旺季50元,(联票含门票、德和园、佛香阁 、苏州 街)。
交通:
乘301、303、330、332、331、346、362、374、375、904、905路公交车可达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北京市中心乘地铁在西直门下(距动物园不远),然后乘公交车前往。另外也可骑自行车去那儿,大约1个半到两个小时就能到了。
小贴士:
东门是颐和园对外开放的主要出口,聚集着较多的公交车站。另外,这里还遍布小卖部、茶室和餐馆,游客可以选择在这里用餐。
四、苏州赏桂花全攻略
苏州把桂花列为市花,遍布城乡的桂花树,让苏州成为全国桂花五大产区之一。金秋时节,苏州桂花将再度绽放枝头,迎接中秋国庆的到来。想去哪里闻桂花香,就请看看我们的赏桂地***吧!
1、光福窑上村
吴中区光福镇西北面的窑上村,是苏州桂花最集中的村落,桂花种植面积达二千余亩,是苏州著名的赏桂胜地,年产桂花25万公斤。不仅窑上村,光福全镇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些桂花,所以全镇几乎处处有桂花。桂花盛开时,全镇都处在桂花的香海之中。除了赏桂,这里清新的空气也可以让吸惯了城市空气的人好好洗洗肺。
桂花诗篇6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自己需先与文本对话,探寻其中的情与趣。认真研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情感,努力挖掘文本中能让课堂生动有趣的“情趣”点,提高教学效率。
琦君在《桂花雨》中用笔墨描绘出了萦绕在家乡旧宅中的桂花之香,回忆着童年时代摇桂花时的童趣与快乐,在心中荡漾起思念家乡的涟漪。 “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是作者行文的三条主线,也因此我设置了能使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三大教学环节:细嚼“浸”字,闻花香;演读摇花,玩中乐;玩味词句,品乡情。在课的伊始,我便引出作者父亲所作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语缤纷入梦甜。”并侧重诗中描写桂花香、摇花乐和合家温馨等不同的内容来发散教学相应的各个段落,根据各段落不同的情感体验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诵读此诗,从诗出发理解文章,最后再回到诗中深化感受,使学生在诵读饱含深情的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求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融情入文的效果。
二、一举一动需蕴趣――变化形式激“情趣”
新课标要求我们落实“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那么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是形成“生本课堂”的前提条件。积极的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富有变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中的乐趣,给儿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年级阅读设定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的目标。语文课堂离不开读,所以教师可以在诵读的形式上花工夫,以读激趣,在读中品文。比如教学《桂花雨》中时,我用“动”与“静”的方式来让学生读父亲的诗,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让孩子们在演读中体会作者在儿时的“摇花之乐”。摇花的快乐让孩子们仿佛和作者一起回到了那一年秋季,此时以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的身份去读父亲的诗,便是轻松快乐的,于是我引导学生用歌谣的方式边拍手边晃脑袋有节奏地读,读出儿童的童趣,学生在新奇之中积极参与,在这种“动”的朗读形式下,课堂瞬间活了起来。而学生品读了母亲的话,感受到“思乡情”后,再去读诗,便能用“文静”的方式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柔情,我再加上配乐来感染学生,营造出抒情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想学、乐学。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品析词句悟“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这个工具是语文人文性的载体,字、词、句的品析是学生领悟文本情感的催化剂。
1.咬文嚼字品味情。语文的奥妙就在于作者能用平凡无常的文字蕴含感人至深的情感,即使是一处亭台楼榭,也着人意,哪怕是一方花卉山水,也关乎人情。琦君的《桂花雨》非常优美,字里行间都让人觉得像是浸润在一场芬馥的桂花雨中。桂花之香,弥漫乡情。教学中,我抓住一个“浸”字,带领着孩子细细品味这个“浸”,感受桂花香气之浓、范围之大、时间之久。连小小的细节也是作者抒感的媒介。在静谧的夜晚,母亲不仅仅是“撮一点”,还“洗净双手”、“放入水晶盘中”,“檀香”也成了这个温馨画面中的一景,这些细节都是父母亲对桂花珍爱的表达。读到这,桂花的芬馥已何止弥漫着这个温馨的家、溢遍着整个村庄,更是潜进了她对故乡那深深的记忆之中。
2.关键词句领悟情。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关键句子品读也是领悟文章情感的重要途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桂花雨》中母亲的一句话,我在此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概括出母亲的话――“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我相机采用“还是故乡的”的句式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每人仿写一句,“月还是故乡的圆”、“水还是故乡的甜”、“酒还是故乡的醇”等,每一个孩子都如诗人般给文字注入了淡淡的乡愁,琦君对故乡的情感已悄悄溜进孩子心灵。
四、终识庐山真面目――触及情境生“情趣”
情境是语言符号和情感体验之间的重要中介,在情境的强烈感染下能促使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思想感情。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中善于将音乐的气氛、眼前的画面和课文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弥补儿童思维抽象程度不够的局限,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活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桂花诗篇7
香菱身世
香菱,原名甄英莲,乡宦人家,原籍姑苏,甄士隐独女,眉心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十二三岁后卖给金陵公子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回去做小妾。大观园内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她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师从黛玉学诗。薛蟠娶夏金桂后,在第八十回中,香菱被夏金桂易名为“秋菱”,因屡受夏金桂之折磨,终酿成干血之症。(高鹗续写部分为夏金桂下毒害她,结果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薛蟠出狱后,香菱扶正,因难产而死。)
人物外貌
《红楼梦》中对香菱外貌的正面描写不多,一般都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出她的美貌和才气。比较直接的有两处,开头说小时候的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第七回周瑞家的在送宫花时见金钏儿和香菱在晒日阳儿,向金钏儿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贾琏称赞她“长的好齐整模样儿”,认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她”。通过这些描写,说明香菱生得袅娜纤巧,模样儿齐整好看。
人物性格
香菱高居副钗之榜首,贯穿整部红楼,成为很多红楼专家探求草蛇灰线艺术的媒介,被认为是曹雪芹展现《石头记》的魂魄。综合分析这一人物,具有以下性格特点:
1.温柔安静
香菱不仅模样儿标致,其为人行事也与别的女孩不同,温柔安静。用凤姐的话来说,“他做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不上他”。但这种温柔安静又与宝钗的不同。宝钗的温柔安静是以坚强智慧为底蕴的外在表现,香菱的温柔安静实际是憨厚老实任人宰割,是一种傻乎乎的温柔。也正是这种傻乎乎的温柔,注定了她一生遭受欺凌,酿成了悲剧人生。
2.刻苦勤奋
香菱刻苦勤奋主要表现在她学诗这一章回。小说写她一心要向众姐妹学习写诗,黛玉为她开列了一长串应读书目,要她先读名家诗,待腹中有了一定的诗词底子再写。她“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及至夜半,不思安寝。不久,黛玉以月为题要她写一首试试看。香菱既忙着读又急着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如着魔一般。香菱如此用功平生第一首诗却不成功,但她不灰心,反而是愈加执着地坠入读写中:她“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从早到晚,一门心思在诗的构思中,最终“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写出让大家都夸赞的诗歌,连宝钗都赞曰“诚心通了天了”。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的形象。
3.懦弱顺从
香菱(英莲)三岁被拐,十二三岁好不容易卖给了个好人家,似乎要苦尽甘来,但半路上又横生枝节,冯渊被薛蟠打死,她被强抢为妾,这些波折,她都逆来顺受,不抗争,顺从安之,展现出她性格的懦弱。特别是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对香菱态度傲慢,先是擅作主张改“香菱”为“秋菱”,再接二连三地对她进行羞辱、欺负,香菱一概隐忍顺从,被动地接受,只顾自悲自怨,而无力反抗,展现出的又是一个逆来顺受、愚昧无知的丫鬟形象。
香菱性格的形成,是和她的人生宿命有关,更与封建的传统有关。小说第一回中,她就被癞僧指为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
元宵观灯失踪后,被拐子连卖两次,初卖与冯渊,继而卖于薛蟠,终引出人命官司。在小说第十六回,小说借平儿之口补述香菱“竟与薛大傻子作了房里人……,那薛大傻子真玷辱了他。”直到最后被夏金桂欺凌,酿成干血之症,都应了“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的谶语,这显然是作者宿命论的体现。从这一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况且,在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占主导的大观园,虽然香菱早已做了好几年的小妾,但因为不是正室,所以她只能被后来的正室夏金桂陷害、欺凌。一个无依无靠、没有心计的弱女子,在那样的环境中,不逆来顺受,又能有怎样的作为呢?
1.副册判词
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2.癞僧诗谶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香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小说第七回,单单从这个名字本身看,菱花夏开秋谢,而后来薛蟠的正室夏金桂,“金桂”一词正含秋之意,金桂一出而秋意浓,菱花焉有与金桂争艳之能,最终自然只能落个“香魂返故乡”的结局。同时,菱花无香,而作者以香作为“菱”的修饰语,也与“金桂”呼应,金桂一出,香溢秋日,“香菱”自然也就只能成为“秋菱”,秋日既至,菱花早谢,也就只剩下“菱花空对雪澌澌”的凄美。
3.自评
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具有一股清香的,但这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
4.他评
薛宝钗:本来就呆呆傻傻的。
香菱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用来“千里伏线”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人物线索之一。首先,作者用甄士隐一家的小兴衰来影射荣宁二府的大兴衰。同是望族,同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同是祸起萧墙,转眼之间便“烟消火灭”。同是“富贵不知乐业”,终落得“茅椽蓬读,瓦灶绳床”,甄士隐的结局就预示了贾宝玉的结局。甄士隐一家的离散悲辛其实就是贾府悲剧的预演,只有香菱是唯一亲历大小两次兴衰的串接者。其次,英莲、冯渊二人的一段小悲欢影射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同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最终棒打鸳鸳,生死异路。作者用以上两个事件为全书定下了基调,而这两个事件都是围绕香菱发生的,可以说香菱的遭遇是全书的定音符号。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1)选文出自名著《 》,表现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可以看出香菱的性格是________
(2)找出语段中两个细节。
①细节一:
②细节二:
2.(2016・成都)语文书中,无数经典人物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仿照示例,给香菱(《香菱学诗》)写一段话。(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泥人张:一门最底层的手艺,让人忘记你的真名;你用一团泥巴,找回了尊严。
3.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评述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其描绘大漠壮观景象,似不合事理而实妙、似俗而实巧,可谓一语中的。
1.(1)《红楼梦》 香菱苦志学诗 香菱目标坚定,潜心钻研。
(2)细节一: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细节二: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桂花诗篇8
上星期三的早晨,我背起书包上学去,刚走出家门,就有一股浓浓的香味钻进我的鼻孔,我满心惊喜,莫非是桂花开了?我被这香味牵引着跑到桂花树前,想瞧瞧期盼已久的桂花宝宝的模样。
在浓密的绿叶中,我找到了,那细细碎碎的小黄花,一丛丛,一簇簇,特别漂亮。我凑近了仔细观察,每朵桂花都有四片圆圆的小花瓣,中间簇拥着一团小小的花蕊,好似一群可爱的小孩手拉手跳着圆圈舞。我很好奇,这么小的花怎么能散发出那么馥郁的香味呢?再后退几步看,桂花树好像穿上了一条绿底黄花的蓬蓬裙,端庄美丽。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这满树的桂花不正是金秋送来的名片吗?
一阵微风袭来,树上飘落一阵稀稀疏疏的桂花雨,这“一树浓香呢喃,一地落英低语”的桂花,在着急地催我上学去呢!我依依不舍地和桂花挥手告别,桂花的香味早已沾满了我的衣衫,和我一路同行。
从那天起,我就成了一个“桂花迷”。一没事,就跑到桂花树下,赏花,品香。只可惜桂花的花期很短,几场秋雨过后,桂花的香味就变得隐隐约约了。
桂花诗篇9
古朗月行(节选)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注释】
①呼:称为。
②疑:怀疑。
③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④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⑤团团:圆圆的样子。
【译文】
小时候我不知道月亮究竟是什么,还当它是个白玉做的盘子呢。我又猜想它莫非是神仙们使用的镜子,飞悬在云端。月亮里,神仙垂着双脚,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是给谁吃的呢?
【感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神话传说进行了巧妙的加工。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用“白玉盘”“瑶台镜”比喻月亮,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让我们好像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对着月亮在说话,表现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我们都知道,古代神话说,月中有嫦娥、桂树、玉兔。在孩子的眼里,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使这首诗极富魅力,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有人说:诗人离开了想象,会连同他的诗歌一起死去。
桂花诗篇10
银白金黄与橘红,千簇万簇若繁星。
花倚绿叶叶拥花,相看成趣美无暇。
花蕊含笑窃私语,清风送香沁心脾。
不与百花争春艳,不恋夏日蝶逐花。
月宫落下桂花子,凝香吐艳斗清奇。
铮铮铁骨枝苍虬,无惧风雨路峥嵘。
此花原为月中仙,吴刚伐桂逾千年。
不见缺少只见增,荫蔽广寒月朦胧。
学子苦读夺桂冠,嫦娥仙子亲手编。
状元为红金榜眼,银桂探花在第三。
蟾宫折桂古有之,众说纷纭话旖旎。
无数文豪赋诗篇,挥毫泼墨争相赞。
四季长青脉如圭,花簇成团熠生辉。
花香如织邀故友,吴刚又捧桂花酒。
桂花飘香酒亦浓,太白赋诗作贺声。
嫦娥霓裳舞惊鸿,回眸一笑百媚生。
欢快玉兔作雀跃,宫娥彩女绫罗飘。
众仙罗列坐两厢,玉帝王母居中央。
推杯换盏举金樽,一抹胭霞红云飞。
花好月圆不夜天,会饮当过千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