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10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1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即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古代风俗:每年重阳节,人们都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登山饮酒,据说可以避灾***。“忆”是思念的意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离家在外,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中的诸兄弟,因而写出了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单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远离家乡的地方;“为”,作为;“异客”,在他乡作客。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佳节”,欢乐愉快的节日;“倍”,加倍的意思;“亲”,“亲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每遇到佳节“我”就加倍的思念亲人。因为佳节一般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此时,诗人却身在他乡,所以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遥远地料想;“登高”,旧时重阳节人们都要登上高处;“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料想到兄弟们一定登上了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遍”,都;“插”,插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南方风俗: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可以避灾祸。这句诗的意思是:他们都插上了茱萸登上了高处,却少了“我”一人在场。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诗的后两句不说自己的情况,而是想象兄弟们在一起登高的情景;不直说“我”思念自己的兄弟,或兄弟思念“我”,而是用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去登高的时候,单单缺少“我”一个人来衬托,使情意更加深远。

由于这首诗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2

1、王维的最好一首诗是17岁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传颂千古。

2、王维祖籍山西人,所以用“山东兄弟”暗喻自己的故乡,王维兄弟共五人,维居长,其馀缗、缂、绂、沈四人均为其弟。诗题中的 “兄弟为偏义复词,即于重阳节忆念故乡诸弟之意。

(来源:文章屋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3

其中提到的九日重阳,指的便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在术数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是仲秋好时光,植物都处于果实成熟期,收获的喜悦与秋日暖阳一同灿烂着人们的心情。于是,人们扶老携幼登上高处,尽赏丰收的美景。特别是文人雅士们,更是趁此良辰,在山之巅饮酒赋诗,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插茱萸、品酒、吃重阳糕……都是极具特色的重阳习俗,但最应景的要算登高了。

关于登高的来历有如下几种说法:

登山致敬。这种说法认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这个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人们认为“崇”字从山,宗声。崇拜,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山”即高山,“宗”为神圣,都蕴含尊崇、敬畏之意。《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先民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是大山中的各种动植物以及潺潺溪流,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可能。高温时,山间密林可避暑;洪水袭来时,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加上山上云雾缭绕,被想象成是能呼风雨、唤雷电的神龙的居所,因此,古人对山充满了敬畏感。

登高享宴。魏文帝《与钟繇书》中记载:“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意思是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值得“享宴高会”。这是最早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关于登高的由来。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后汉时有个仙人叫费长房,有一天他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人,用红袋盛了茱萸挂在手臂上,然后登高饮酒,便能避祸消灾。”桓景照师傅所说的去做,果然全家无虞。此后,九九登高便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成为重阳的特定风俗之一。

关于登高的目的,也有几种说法:

一说为辟邪。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所以才登高以避邪气。

另一说是“辞青”。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转凉,草木开始凋零,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正好对应,真是别有一番况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登高染上了异乡游子的浓浓乡愁。从中也可以看出,古时登高还含有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团圆和睦的意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4

此诗出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其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

(来源:文章屋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5

大家早上好!我是三(3)中队的陈曼希。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同学们,你们都应该知道重阳节吧!——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好几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呢!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6

采桑子 重陽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陽, 转

今又重陽,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重陽节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节诗句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陽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 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陽,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陽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7

关键词:思亲 思家 思乡

思亲怀乡,是一切远游客子共有的情怀,也是人类拥有的共同美好情感。“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唐·顾非熊),感情丰富、感受敏锐的唐代诗人,用朴素真挚的诗笔表达了自己眷恋故乡、思念亲人的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思亲怀乡乃人之常情,但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一情感的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唐诗表现了人们在各种特定情景下的乡思亲情,使这一题材真挚感人,且丰富多彩,像节日思亲便是其中一类。传统佳节,合家团聚,欢聚一堂,理所应当,然有时却异乡作客、他乡漂流、远乡回望,王维重阳登高、白居易冬至贺节、高适除夜守岁,值此佳节之际,诗人却欢愉之情甚少,愁苦之感倍生。他们利用对写法与对比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宦游人漂泊的伤感独语,远行者飘流的辛酸滋味,羁旅客飘零的凄然神伤,表达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共同心声,质朴的诗句之中透露出一丝幽幽的酸楚、一缕浅浅的忧郁和一股淡淡的感伤。

一.思亲:宦游人漂泊的伤感独语

王维于重阳节忆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古代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相聚登高,插茱萸,饮酒。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京华时所作。对于十七岁的王维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两个“独”字一个“异”字,凸显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漂泊感,展示一种身世浮萍的孤独感,彰显一种异乡流浪的悲凉感。“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哀伤幽怨的神色中一瞥充满温情的目光。“佳节”既是事实现状,也是自己孤独无依情感纽带所系。唐代是一个浪漫的朝代,一个开放的时期,也是一个特重节令的时代,人们用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来冲淡节日中祭祀、禁忌、祈福等宗教内涵,来冲淡积压中日常生活中的悲凉和无助。晚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有云:“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在一个悲伤的节令里,人们追逐着快乐,用快乐来缘饰自己对时光的恐惧。现代歌谣《中华民谣》唱的是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秋日登高远望,目送雁阵,头插,欢快淋漓,然醉人的笑容之下仍是寂寞满怀。这种快乐,包含着团聚和亲情,蕴藏着和谐与温馨。“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九月九的酒》),重阳应聚首却难,该快乐而忧愁,却漂流他乡,愁绪不断,思念不断。这种愁绪,寄托了凄凉与悲伤,蕴藉了孤独与流浪。

“遥知兄弟登高处”,一“知”即对往日的回忆,于故乡的思恋,对于漂泊的王维,具有极大的诱惑,家乡兄弟欢聚,在彼此亲昵而关切的打量与寻问之中,缥缈着一丝隐隐的缺憾。思念的感伤,弥漫的深情,一个孤独的人,就这样感动了,在异乡的秋风中深深地感动着。茱萸成为了思念的载体,“遍插茱萸”是一个理想,但它只能招来一阵袅袅的秋风,在长安和蒲州之间浮动,寒意阵阵袭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采桑子·重阳》)重阳节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凝结了生活的内涵,如此真切而形象,具有普遍而悠久的意义,成为节令的一个情感标志。“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客思情愁,非王维一人独有,隐隐之中透露出淡淡的感伤,“临川多悲风,秋日苦凄凉。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阮瑀《杂诗》)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对写与对比手法的精妙结合。首先是对写的手法。前两句直笔深入,后二句从对方落笔,谓之对写法。清人浦起龙称之为“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新解》)之意象创造手法。这一方法,与其说是一种艺术创造手法,莫如说,是对人们情感经验的成功提炼,对人们情感世界的更深刻、更细腻的挖掘。在怀人思亲的世界里,情到深处,所谓刻骨铭心,朝思暮想,它已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念头或执著的想法,而是眼前幻化出所怀所思之人的具体场景、具体形象和具体言谈行止,一句话,是历历在目、耿耿于怀的一个活生生的对象,凭藉于此,聊以慰怀。《诗经》中许多杰出的怀人诗,就采用了此类艺术手法,把自己思恋的情感通过对方的行为来体现,“诗从对面飞来”。如《诗经·周南·卷耳》描摹了一个不胜思恋之苦的思妇形象,文字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思妇之苦幻化成远行的丈夫对自己的不胜思念。《诗经·魏风·陟岵》描写役夫对家人的思念,呈现的却是登高之处遥想父母兄长对自己的牵肠挂肚。《诗经·豳风·东山》刻画了戍卒的家园幽思,镶嵌了妻子等候丈夫归来的细节。

对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也是袁枚所谓“诗文贵曲”(《随园诗话》)之妙,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唐诗中最为传诵的当属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的《月夜》

从对方入手,写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诗中写道:今夜在鄜州,只有妻子独自看月了。可怜我那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夜雾沾湿了妻子浓密的发丝,清冷的月光使她的玉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倚着薄帷望月,让月光照干彼此的泪痕。此诗的妙处,正如明人王嗣奭《杜臆》所说:“意本思家,而偏偏写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女儿之不能思,又进一层。”从对面落笔,写出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对写之至,儿女“未解忆”,不但衬托出妻子内心的孤苦,而且诗人怜惜儿女的一片慈父之情,也跃然纸上,感人肺腑。施补华谓《月夜》诗为“无笔不曲”(《岘佣说诗》),究其原因,乃对写法之结果,处处曲写,尽置想象之辞,将诗人一往情深的爱怜写得深沉感人,顿挫郁积,令人味之不竭。

“遥知兄弟登高处”,一个“知”字,遥相呼应,不具体表达自己如何思亲,而从对面落笔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这样既曲折表达出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又更深一层地写出了对家人的相忆和体贴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经写出,便万口传诵,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感情。故俞陛云说:“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诗境浅说续编》)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

其次是对比的手法。一是内容的反差对比。以乐时写哀情,倍增其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欢快的时刻,应是融融泄泄,不应是愁绪满怀,哀思盈膺。重阳登高,冬至贺节,除夜守岁,节日之热闹,欢聚之快乐,人生之繁华,于王维、白居易、高适而言,却是孤独、凄凉、寂寞充斥诗里行间,忧愁、感伤、悲戚萦绕胸次心间。王维逢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一语道破心机,语虽平淡,情已深挚,非情动于衷不可解也。旅居为“客”,漂泊他乡,此一层意也;为“异客”,孤寂比客尤甚,此二层意也;“异乡”之“异客”,又着一“异”字,凄凉倍生,此三层意也;“独”在异乡为异客,突出一个“独”字,哀伤幽怨,此四层意也。客居他乡,客心凄然。二是形象的映衬对比。用孤单作愁思,愈见其愁。“遍插茱萸少一人”,“遍插茱萸”与“少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相忆之情与孤独之思相得益彰。

质朴之中见深厚。真理是朴素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像家常话一样脱口道出的诗句,朴素无华,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却高度概括了人们“独在异乡”时的普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佳节思亲这一生活现象体验的深刻。

二.思家:远行者飘流的辛酸滋味

白居易于冬至日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念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是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有“肥冬瘦年”之谚。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了“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放假,民间互赠饭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如年。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趣味,如今在他乡的客店碰上这个佳节,该如何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渲染环境,又照应“夜”、烘托“影”,“伴”字,绾和“影”与“身”,着一个“伴”字,世运之沧桑,人事之变幻,自身之凄凉流离、悲怆孤寂俱在其中。“影”乃“身”之魂灵,“身”乃“影”之躯体,身随影动,影与心通,“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残灯无焰影幢幢”(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抱膝灯前影伴身”之经历,但凡有此阅历之人皆亲身体验过,诵之令人倍感亲切,柔肠万种。“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那是杜甫之悲欣交集,“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临江仙》)那是晏几道之喜出望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那是李商隐之郁闷孤寂,“抱膝灯前影伴身”,此乃香山居士之思家情结,何等曲致、何等深婉、何等含蓄、何等隽永。

“想得家中夜深坐”,一个“想”字,思接千里,思家之情溢于言表。明明是自己思家,却说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家中夜深围坐,絮说远行未归之人,驿馆孤灯影伴,想念家中围聚之亲,两厢映照,思之愈切,念之愈切,情之愈切。独在旅途,只影伴身,孤于行程,一心思亲。白居易冬至日“抱膝灯前影伴身”,思家无限,“抱膝灯前影伴身”,“影”与“身”构成淡淡的映照,思家之情与孤寂之感如影随身。

三.思乡:羁旅客飘零的忧郁神伤

高适于除夕夜思乡: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为何叫作除夜?光阴过去为除,《诗经·唐风·蟋蟀》有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的最早使用。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当此之时而不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除夕之夜,传统习俗,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人却于万家灯火其乐融融之时,却“旅馆寒灯独不眠”,一个“寒”字,“寒”气袭人,旅馆之凄凉,除夜之凄寂,“客心”之“凄然”,着一“寒”字,情愫尽现,境界全出。“霜鬓明朝又一年”,一个“霜”字,“霜”意盎然,思之久、恋之深、想之苦,跃然纸上,得环其中。将故乡之思与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乐色彩的除夕之夜,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的时间流逝的临界点,诗意盎然,思绪不断。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除旧迎新之际,更具有宏大的盛唐气象和普遍的生活意义,将北固山下的具体景象升华为一幅宏伟雄奇的海日除夕***,含蓄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思诗魂。除夜之诗,含蓄哲思,涵咏不尽,体味无穷,积极向上,乐观宏达。除夜之时,心境平淡冲和者也有: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白居易《除夜》

多是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怡然自得,是那种“七十期渐进,万缘心已忘”的闲适和“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惬意。这其中不乏一种诙谐与,然缺少一份昂扬与激情。除夜之时,感受“霜鬓”、“衰鬓”与“愁颜”者亦有:

旅馆谁相同?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长期漂泊,客中寂寞,除岁夜阑;他乡逆旅,寒灯相亲,人何以堪。孤苦冷落,苍茫百感,寥落辛酸,凄苦万端;一意连绵,寄慨深远。

“故乡今夜思千里”,一个“思”字,联系两地,客心凄然思故乡。沈德潜说“作故乡之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高适除夕夜“客心何事转凄然”,眷恋不断。“旅馆寒灯独不眠”,“寒灯”与“独”相映成趣,相忆之情与孤单之思油然而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罗邺《雁》:“想到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写思乡之情,都从对面着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逢佳节倍思亲”,它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心情。以上三首节日思亲唐诗运用对写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迫使读者探寻所呈现的简朴语言中的更深刻意义。每逢佳节,正是诗人情感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倍思亲,正是诗人情感最直露,也是最深沉的体验。思从对面飞来,诗从对面飞来。诗作境界开阔,意义宏远,将难尽之情尽于意象之中,不浅露,不直白,委婉深沉,一波三折,余韵无绝。

参考文献:

[1]张明非.唐诗咀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张爱华.唐诗二十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4]宇文所安 贾晋华.盛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元洛.唐诗之旅[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李敬一.壮哉唐诗[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10]王兆鹏 邵大为 张静 唐元等.唐诗排行榜[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思想情感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海鸥有这样的论述:“古典诗词也积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品质。古典诗词优美的文字背后表达着中国人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价值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丰富营养。”那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本论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分门别类地谈谈初中古典诗词所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羁旅送别诗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一般来讲,其感彩比较悲凉。例如,抒发游子思乡,表达乡愁的思想感情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因此,有人评价,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表达情感,胜人一筹。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尤其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没有直说自己不能在重阳节和你们团聚而痛苦,而是遥想在远方的兄弟今天登高时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不在身边。这与杜甫的《望月》诗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情感的独特体验在古典诗歌的表现中别具一格。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同样流露了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只身一人漂泊在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在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附近留宿,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对风雨飘摇的家乡的担忧之情,对处于战乱中的亲人的眷恋之情。

送别诗往往是抒发诗人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以及抒发离愁别绪之情,送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一般比较伤感,情绪低沉,或祝愿、或伤心、或惆怅、或留恋。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本诗就表达诗人对好友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而惨遭贬官的同情与关切之情。因此,后来王昌龄也对这些朋友写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一方面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另一方面也感谢友人的关心之意。

二、咏物抒怀诗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例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托物抒怀,表达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借助某种外在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突出强调人格的美和人格的力量。就连唐太宗也屡次评价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再如,杜甫的《孤雁》,诗人与孤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这孤苦伶仃的孤雁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在那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因战乱与远在北方的亲人天各一方,无法团聚,他独自一人漂泊在异乡,就像一只孤单的大雁,内心是多么恐慌、孤独、寂寞、伤感。物我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例如,陶渊明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过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描摹,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倦,对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晚年的陆游辞官回乡以后,写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中表现了村民淳朴、热情、民风古朴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田园式的悠闲生活。

总之,古典诗歌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人通过诗歌形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各种情感,这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欣赏、感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9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则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为节令。明代皇宫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此风一直流传到近世。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饮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赏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重阳时节,正值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相传晋代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菊迷。他在隐居时经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常对菊自语:“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到宋代,赏菊成为一时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赏玩。文人士子们还举办社交宴乐性的会,赏菊吟诗。不过,其中规模最大,气象最盛的当数宫廷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清代,有的地方重阳前后要举行大会。此时,人们来来往往倾城出动观看,热闹空前。

古时重阳节,饮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篇10

重阳节“插茱萸”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重阳节除了插茱萸还要佩茱萸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茱萸简介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山茱萸之果实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健胃壮阳等功能,中医常用以***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遗精、尿频、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症。茱萸还是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益明地黄丸、爱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甙、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利尿、降压、防癌作用。

遍插茱萸的重阳节,你插对了么?

重阳节将至,又到了该插茱萸的时节。说到茱萸,你真的知道该插什么吗?

山茱萸?错!

蜜茱萸?错!

草茱萸?错!

茶茱萸?这个茱萸?那个茱萸?都不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10篇

学习

好听又特别的微信名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好听又特别的微信名字10篇,内容包括有什么好听的微信名字女生,怎么给微信取个好听的名字。演讲似乎很不如人意,在离开现场的火车上,林肯十分懊丧。可历史不这么认为。那位作家的演说除了现场效果不错之外,已无人记起,而林肯的演

学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内容包括小学三年级数学归纳总结,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第一单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可用如下七法: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

学习

科室月度工作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科室月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科室月度工作总结,科室月度工作总结简短100字左右。1、医务科全体同志认真遵守国家卫生法规和医院院规,坚持并认真完成领导工作指令和主管部门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和执行力度,始

学习

古代名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名诗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诗大全100首,古代诗十首。3: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生于忧患,

学习

雨水节气的诗词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雨水节气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雨水节气十首诗词,雨水节气的和诗词。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

学习

电厂防汛工作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电厂防汛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电力公司防汛总结,电站防汛总结。一级水库年初水位362.43m,比多年平均同期水位低6.1m。第一季度流域平均降雨量和径流量与常年值相当;第二季度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44.5%,径流量多48.7%,其中6月份的径流量

学习

两面人心得体会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两面人心得体会,内容包括不做两面人的心得体会,两面人警示教育心得体会。两面人,表现为三个不一样:在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面前不一样,说的和干的不一样,想的和做的不一样。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的两面人格时有表现:有的台上布置工作

学习

四年级学期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学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四年级学期工作计划怎么写,四年级数学培优辅差工作计划。二、班级和学生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9人。大多数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学习上要求上进,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

会计专业学年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专业学年论文,内容包括会计毕业论文完整版40篇,会计专业论文10000字。专升本阶段教育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

学习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总结,内容包括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心得感悟,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展示总结。(二)班级卫生管理:校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潜心设计与构建优雅精致的班级环境,创设多姿多彩的育人场所,让环境说话,让景与人融合是现代班级环境

学习

绿色环保文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环保文字10篇,内容包括绿色环保内容文字,关于绿色环保的文案25字以上。动物是人们的朋友,人所共知,更是大自然的朋友。他们应该幸福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野生动物在流血,野生动物成了人类的餐桌上的美味佳

学习

委托书如何写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委托书如何写,内容包括委托书范本20篇,关于代理人委托书8篇。2、委托的事项一定要写得明确、具体应当注意的是,在民事中,人受托的事项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第3款明

学习

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冰心关于母爱的诗歌,但丁关于母爱的诗歌。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

学习

排球比赛策划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排球比赛策划书,内容包括排球俱乐部策划书怎么写,排球赛策划书方案。二、活动目的:寒冷的冬日也褪去不了我们运动的热情,在这凉爽的十一月广西科技大学(筹)读书协会将举办“气排球比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了协会成员的体魄,而且

学习

只为兄弟战今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只为兄弟战今生10篇,内容包括只为兄弟战今生,天龙八部只为兄弟战今生。在维塔利走上职业拳坛十二年的经历中,虽然战绩表上也有过两场失败的记录,但别忘记,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意义上击倒他而赢得比赛,刘易斯没有,当然伯德也没有做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内容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文意思讲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简短版。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

学习

游子吟的诗意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的诗意解释,游子吟诗意10字。(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咏柳的诗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咏柳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咏柳的诗句所有的诗意,咏柳整首诗诗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赏析全诗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将树拟人化,把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让柳树的形

学习

山东省远程研修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山东省远程研修10篇,内容包括山东省远程研修时间表,山东省远程研修资源怎么分享。2009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利用远程研修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网上备课、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形式的

学习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10篇,内容包括早发白帝城诗词意思,早发白帝城古诗每句的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释义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声

学习

枫桥夜泊的诗意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枫桥夜泊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意,枫桥夜泊的诗意和感悟。唐代诗人张继,是唐代诗人中的及普通的一个诗人。诗作流传也不多,由于一首诗的缘故,张继享有极大的声誉,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我想把我对这首诗的点滴

学习

绝句的诗意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绝句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绝句全部的诗意,绝句诗意10字。4、释义: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