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诗意篇1
1、诗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注释: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临:将要。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3、赏析: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来源:文章屋网 )
游子吟的诗意篇2
关键词:孟郊经历;《游子吟》;创作意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首五言古体诗诗名为《游子吟》,出自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孟郊。因为其对具有母亲无私疼爱孩子的意义,因此该首诗被写入小学课本,寓意让学生懂得母亲的疼爱,成为小学生必读诗文及学习的榜样;因为其包含了一个儿子对亲情的歌颂,表达了母亲对孩子内心深处最深挚和最伟大的母爱,因此受到大家的追捧,为世人津津乐道。
《游子吟》这首诗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歌颂人世间为伟大的母爱。首先,它主要以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为前提,思念起出远门前母亲在油灯下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形,简单又朴实的场景,描绘出母亲为儿子所做的奉献,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其次,儿子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但是迫于生活及仕途的压力,不得不离开母亲,文章最后将母爱的光辉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衬托出内心最为柔软的心灵,即想念母亲。孟郊《游子吟》是他五十岁时写于现常州溧阳市的诗词,创作背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概述:(1)家庭背景;(2)仕途受挫;(3)与母亲长期分离。
一、家庭背景
孟郊(751-814),字东野,出生于湖州市武康镇(即现在的浙江德清县),
在孟郊小时候,家境较为穷苦,一家人常常会为生活所困,直至老年时,也一直没有摆脱贫苦的日子。孟郊从小不喜欢与人往来,很难融入到朋友之中,因此性格比较孤僻,对以后的生活会产生影响。在孟郊成年后,生活上的压力较大,一方面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生存。为了生活,他将希望寄托于仕途,因此过着四处流浪的日子,居无定所,导致长期与家人分离,聚少离多,这种生活导致他思家心切。
二、仕途受挫
孟郊一生比较穷苦,仕途多有不顺,前半生与仕途之路无缘,后半生才踏入仕途之路,但是并未遂心意。在孟郊50多岁的时候,才得到溧阳县尉的职位,他并没有将这个小官职放在心上,依然纵情山水,懈怠了公务,于是县令就将他的俸禄减半。他总共参加过三次考试,在他41岁的时候,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是结果名落孙山。他将希望寄托在考试上的梦想落空,因此心中非常难过,难过之余写了《下第》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述并记录自己失败的心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他继续奋发***强,下定决心再次参加考试,但是结果仍然没有希望。他的梦想又一次落空,这次他更加伤心欲绝,写了《再下第》这首广为流传的好诗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情感。
在母亲,好朋友等劝说和深深的鼓舞下,他心情逐渐恢复良好。在他46岁的时候,第三次参加考试,这次进榜,满足了他想做官员的梦想。然而事事难料,在他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舒展他的抱负之时,却不料更为失望。他在官场努力做事,但是直至他51岁时,才被赋予小小的溧阳县尉这个卑微的职位。
由于孟郊多次考试未中,境遇屡次不公,加上官场之间虚伪和欺诈等的本性让他讨厌,他看透世间人情淡薄。因此孟郊不把溧阳县尉这样卑微的官职放在眼里,仍然以诗人的姿态自居,吟诗作词,这就导致县令不满,所以将他的俸禄减半,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仕途更是前途渺茫。
三、与母亲长期分离
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漂泊,因此长期与母亲分离。在其仕途的过程中,饱受官场的世态炎凉后。在他看来,最值得想念的是家中年迈的母亲。
此首诗为了纪念儿子对母亲的爱,以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普通情景铺垫,开头两句简单朴实,由“针”和“线”最普通的两件东西,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心意,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描绘重心是母亲,通过母亲的内心对儿子的担心和忧虑,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表现的淋漓尽致。儿子临行前,文中的描写用“一针一线”,一方面希望儿子早点回家,一方面又怕儿子好久不回,又将衣服缝的细密,代表了世间千千万万的母亲对儿女的那份感情。
总之,《游子吟》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诗歌。孟郊在家庭背景贫苦;官场受挫;与母亲长期分离的痛苦等背景下,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创作而成。著名的诗人苏轼曾经评论称该首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简单的说,这首诗,虽然写作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是用情至深,感人肺腑,简单易懂,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参考文献:
[1] 范新阳.论孟郊苦吟的心理机制[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游子吟的诗意篇3
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美好的历史文物之一,从古至今,历代诗人都借着诗来抒发感情,借着诗来吟诗作对,乐趣无穷!!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写的是对母亲无私地奉献而又不求回报的精神有所感悟,作为儿子的孟郊希望回报母亲的爱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就写了一首《游子吟》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这首诗是这样的: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非常有感情地表达了孟郊大诗人对母亲的那份浓浓的爱意,希望自己也能像母亲爱自己那样爱母亲,回报母亲,最后他决定写了一首歌颂母亲的诗。那就是——《游子吟》。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歌颂母亲的诗,可我偏偏就对这首诗情有独钟,这一首诗表达了天下做儿女的对母亲那份浓浓的爱,每次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里便立刻出现又是母亲对我的种种关爱和呵护备至的那种心态,我不由得又想起又是对母亲发脾气的那种种场景,心中羞愧不已!!
母爱在冬天给予了我们温暖,恰巧这首诗也告诉我们的是:母爱是无私的默默奉献的,如此的有韵味!!
游子吟的诗意篇4
悠悠慈母心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陆游写的一首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远行的孩子那种依依不舍得感情。这一位母亲跟全天下的母亲一样,都可以给予一切给自己的孩子。我们都应该好好孝敬自己伟大的母亲。母亲曾经为我们操了不少心,为我们也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其实,我的母亲也跟陆游的母亲一样。有一次,我去春游。我临去春游前,母亲不知叮嘱了我多少回:“出门在外,不比在家,可一定要小心。”我听母亲讲着话,听得也很不耐烦了。直到我学到《游子吟》这首古诗后,我才知道母亲是有多担心我,她这样是在爱我,我居然还不耐烦。
我喜欢《游子吟》这首诗,那是因为它告诉我要孝敬母亲。
游子吟的诗意篇5
在实施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阅读内容:
从无序到有序,体现丰富性
读有所依,开发读本。读书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数量不谈质量,而是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并逐步积累、层层上升。为此,学校建立了“三级书库”:一是学校的***书馆、阅览室,学校购进大量优质***书,学生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借阅;二是班级***书角,***书来源于教师、学生以及所在年级段的***书漂流,学生可以随时借阅;三是家庭书架,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以营造亲子阅读氛围。
读有所序,划分层次。学校整合师资力量,把小学阶段应该积累和阅读的优秀名句名篇,结合骆宾王、吴晗等家乡名人的作品,配上精美插***,合编成经典读本1-6册,供一到六年级的学生自由选读,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制课外阅读指导手册,分阶段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指导。
读有所据,明确目标。每学年,每位学生以诵读一本书为最低要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
阅读方式:
从简单到多样,体现趣味性
在阅读方式上,我们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从学校、年级段、班级、家庭、个人几个层面展开,形式丰富,趣味十足。不同的诗词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风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会达到神奇的阅读效果。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创设了以下几种阅读类型:有故事引读、对照思读、儿歌趣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
情境吟诵。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照思读。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故事引读。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文都会有一个不平凡的背景和事件,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效率。
游子吟的诗意篇6
一、课内外结合,用心诵读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方法适合诗歌的教学特点,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把握诗的情感,反复琢磨,读出韵味,最后熟读成诵。而且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7~15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记住的东西就像门上刷的油漆一样,永远也不会掉的,而最好的背诵材料就是经典诗词,它短小、押韵、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有的甚至能让人品味一生。小学阶段大量的积累也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情感,培养情商。
但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课内课外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课内外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孩子们一入学开始,就要让他们大量地朗读背诵古诗词,如此长大的孩子,语言必定典雅。孩子在校时,可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孩子进行背诵。起初不必过分要求他们的整齐、语调,可以让他们自由地、随意地、摇头晃脑地去朗诵。等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朗诵的习惯已初步养成,再慢慢培养他们如何抓住古诗的韵脚、节奏、语调等读好诗韵、诗意、诗境。我还利用语文课的每节课的前三分钟,进行才艺表演,背诵古诗词,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有很多时间在家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背诵古诗。也可请家长帮忙,学生每天背古诗词给家长听,形成习惯,家长也会非常乐意,因为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会背这么多的古诗词时,也一定会为他们感到骄傲。
二、课与课结合,潜心积累
(一)数学教学与古诗积累相结合
入学的孩子刚开始学习数字,这时的他们对数字的兴趣是浓厚的,在此基础上,我挑选了一些浅显易懂的数字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让孩子们在古诗中找数字,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初步培养了他们古诗的分类积累。
数学教学中的七巧板教学也可以帮助我们低年级的孩子进行古诗的积累。我们都知道,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这七块板可拼成许多***形,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无论在现代或古代,七巧板都是用以启发幼儿智力的良好伙伴。能够把幼儿对实物与形态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上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让孩子们对积累的古诗印象深刻,针对低年级孩子喜欢动手,七巧板易剪、易拼的特点,我让孩子们用七巧板来为自己积累的古诗配上精美的插***。有不少孩子的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悯农》中正在锄禾的劳动者,《鹅》中正在引吭高歌的大白鹅,《望天门山》中两岸高耸对峙的青山,从天边驶来的孤帆……通过孩子动手制作的过程及呈现出来的作品我们就不难掌握孩子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了孩子的记忆,以达到了积累的目的。这时还可以让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当成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令其他孩子加深印象,一举多得。
(二)音乐教学与古诗积累相结合
诗词是一种音韵的文学,诗词是跟吟唱孪生的。诗和音乐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在唐朝的时候,诗词是配音乐的,供人吟唱。吟唱艺术,是我国诗词园地中的一枝奇葩。通过吟唱使人体验诗词的声情美。吟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诗情和意趣,能使诗词中省略的形象得以再现。好的吟唱,除了享受音韵无穷之美外,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对诗的理解美和鉴赏美。
因此,我在早读或课前安排播放古诗歌曲,既达到了古诗积累的目的还可以起到令学生静心凝神的作用。《春晓》、《游子吟》等一首首古诗随着优美的音律流泻出来,孩子们静听着、欣赏着、感受着,然后会自然而然地跟着音律慢慢地哼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养成了,也实现了积累的初衷。
游子吟的诗意篇7
1.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石灰吟》和《墨梅》。
2. 石灰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白色,由石灰石烧制成的材料。“吟”什么意思?(预设①: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赞颂。)
3. 我们有没有背过古诗中有“吟”字的。
(预设①:《暮江吟》《游子吟》)
4. 那《石灰吟》是什么意思?(赞颂石灰)
5.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① 粉骨碎身 不是粉身碎骨。② 焚烧的“焚”墨痕的“痕”都是前鼻音。)
【设计意***】通过谈话,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问题,由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 检查预习,粗知诗意
1. 指名读古诗,强调节奏。
2. 了解诗人。用简短的语句介绍查找的资料
(预设1:于谦:明朝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预设2:王冕:元末明初人。靠自学成为画家、诗人。尤善画梅,人称“画梅圣手”。这首墨梅就是题写在画上的诗,叫作――题画诗。)
【设计意***】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懂“诗意”作为重点。其次,了解作者才能感知诗意,所谓“诗品即人品”。教师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并给予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贯穿在读中,为后面的读做好了准备。
三、 精读《石灰吟》,梳理学法
1. 读了《石灰吟》,对石灰有哪些了解?
(预设1:石灰要经过开采石灰石、烈火焚烧、最后要碎成粉末;石灰的品质是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 在读诗时,我们的眼光会被这三个词语、十二个字牵动,这三个词语点明了石灰产生的过程。(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集体读)
3. 结合***,感情渲染介绍石灰的一生。
4. 看到这12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5. 可是,诗人并不是想让我们慨叹石灰的不幸。请关注这样两个词:若等闲,全不怕(点红)。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坚强不屈、顽强……)
6. 出自深山的它们,在千锤万击中经受住了考验,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这一切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
7.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8. 结合于谦生平,说说他的志向。找石灰与他的志向之间的联系。
9. 于谦借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10. 背诵《石灰吟》。
【设计意***】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语:“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生知道写的不仅仅是石灰,还暗含着诗人自己,明白了他写诗的目的。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辨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背后的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
四、 总结咏物诗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墨梅》
1.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咏物诗的方法。预设:通过读诗,了解物的特点和品质;感悟联系诗人经历故事想表达的情感或志向;抓物与人之间的联系。
2. 用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第二首诗《墨梅》。(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3. 交流汇报:
(预设①墨梅特点:花开得很清淡,高雅。颜色素净,清香阵阵;② “清”清高、有一种清廉,有一种高洁的意思;③ 王冕的志向:淡泊名利,坚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
4. 背诵《墨梅》。
【设计意***】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方法进行回忆和梳理,调动学生的学***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
五、 总结
游子吟的诗意篇8
关键词:古诗 幼儿园 教学 幼儿
一、合理选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为此,要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我觉得素材的选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选择与幼儿年龄相符的古诗内容
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景、有抒情、有说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根据古诗的特点,我们在选材时需对其进行筛选。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从短到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和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熟悉它高吭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所以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学习。中班的孩子生活经验逐步增加,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可以选择一些表情达意、借景抒情的诗句。如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咏柳》等,大班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上了一个层次,对诗句的理解和表现要求也随之更高一些。如《望庐山瀑布》、《回乡偶书》等。
2.选择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内容
来自生活的才是最真实的。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一年四季中,有许多古诗是诗人赞美季节特有的景物、景色的。春天我们教幼儿学习《咏柳》《春晓》等。夏天我们教幼儿学习《夏夜追凉》《纳凉》,秋天我们学习了《秋思》《山行》等古诗。冬季梅花开放了,我带幼儿参观梅花,在认识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学习古诗《梅花》,再画梅花,使幼儿对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
3.选择与主题活动相符的古诗内容
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许多描述春天的古诗加入其中,譬如《春晓》、《春夜喜雨》、《江南春》、《咏柳》、《惠崇》等;在实施《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加入了《游子吟》、《静夜思》、《相思》等内容。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又便于幼儿理解古诗,领略古诗的内涵与意境,感受古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和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美。
二、注重感知,巧妙运用方法
1.故事讲述法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们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故事只能让孩子们对这首古诗的表面意义有所了解,至于深层的含义,我们不必强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掌握和理解的。
2.***文演示法
***示、***文演示法是将所要学的古诗内容用形象生动的***片、***示或文字先后出示在幼儿面前,给幼儿直观的视觉效果,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片,帮助幼儿基本理解古诗的含义,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如古诗《一望二三里》的教学,我们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一下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然后讲述画中的自然景色有些什么,再出示***示,这样幼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出示文字,让幼儿看看有几句,数一数每句有几个字,并用空格表示出节奏,让幼儿有节奏地诵读。
3.多媒体演绎法
现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声音、***片、动画、音乐、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创设古诗的意境,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使幼儿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中,大大调动了孩子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静态***片的单一和枯燥。
4.动作表演法
动作表演法是教师在幼儿园教学过程常用的方法,让幼儿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用动作、表情等方式展现内容,既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的创造力,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孩子在了解意思后一致认为可以用手画了一个大太阳来表示;第二句“黄河入海流”,孩子们借助流水的感觉用手摆出黄河水流动的样子;第三句“欲穷千里目”,摆出一个望远的手势;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孩子们用双手手指交替表示登楼的动作。就这样一首古诗文,在大家的动作演绎下,变得生动起来。
5.配乐吟唱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节奏明快、合谐悦耳的音乐旋律往往比单调、呆板的念诵古诗词句更让幼儿容易接受。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园实施奥尔夫音乐课程的优势,我们将古诗词与奥尔夫音乐相融合,变单调的口头念诵模式为灵活的吟唱模式,即给不同内容的古诗配上不同旋律的音乐。幼儿特别喜欢吟唱古诗,每天闲暇之余,只要有一个小朋友唱起了第一句,一会儿全班小朋友都津津有味地投入到吟唱的行列中,没有老师请,没有主持人说诗名,时而活泼轻快、时而优美抒情、时而激昂奋进,悦耳的童声,浓浓的古韵久久地回响在教室里。
三、提供平台,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1.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中国传统文论向来主张“诗画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幼儿对色彩特别敏感,对形象的***画也特别感兴趣,而且通过画面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诗的内容。所以,我们每一次古诗教学后,都会鼓励幼儿将自己读懂的古诗画出来。
2.玩乐古诗,将古诗融入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周围的世界,体验生活中的事物,他们透过游戏去尝试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去发泄他们的情绪。如“古诗接龙”“古诗拼***”“古诗出版社”等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古诗大舞台”更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音乐,利用各类废旧材料制作演出的服装和道具,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古诗、传唱古诗。
游子吟的诗意篇9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让我感受到是妈妈的汗水滋养了我们数年,是呀,花草感谢雨水,因为雨水让花草生长;鸟儿感谢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我感恩你,是因为——
母亲,您的爱像雨水,像一首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母亲,我已经长大了,不用您来提醒了,您说:“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可老是说今天学了什么?你会吗?作业多不多?上课有没有好好听?可我已经学会***了。您虽文化不高,可您给我讲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面对生活大胆向前走,做人要诚实。”您说的每一句话我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因为那是我成长的足迹。您是太阳,我是小草。太阳照耀着小草,温暖着小草。您是白云,我是大地。白云看着带地,呵护着大地。妈妈,如果没有您,我不会像现在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如果没有您,将来我就不会成为参天大树;如果没有您,我也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母爱是多么伟大,我怎能报答呢?我也后一定好好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情。
游子吟的诗意篇10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了意境便没有了诗的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一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它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情景交融、物志合一、事理相通。仔细品位,总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小学生年龄和情感的客观障碍,导致学生即使能说出诗句的解释,也依然游荡在诗歌之外,难以入情,难以入境。因而小学古诗教学应把握情与境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来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一、发挥想象,描景悟情
诗中有画,诗又胜于画。因为诗通过读者的再造想象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画面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如《如梦令》一诗教学中,我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根据古诗内容进行想象,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自己通过想象看到了“溪亭日暮***”,有的学生说自己通过想象看到了“误入藕花***”,有的学生说自己通过想象看到了“惊起鸥鹭***”……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写下来,并进行朗诵。这样,使读者与听者都能借助语言的描述,对诗句所表现的生活画面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获得一种如进“画”中的享受。
二、联系生活,感知意境
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事物,赏心悦目的直感总能唤醒、激起人的审美欲望与情趣。要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需要对诗歌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验。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人生体验,走近作者的生活,一起构筑无障碍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空间。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的母亲好像就在你我身边,我们完全可以和学生在一起联系生活,一起交流感受,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为我们操劳担忧,怎样为我们无私奉献的。在诗情中师生情感与文本交融,在诵读中师生一同感恩。理解《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同学们联系自己过年时放鞭炮、挂年画、吃年饭的和谐喜悦之情,体会宋朝新年元日热闹、欢腾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三、走近诗人,感受诗情
情感体验能激活审美心理的“琴弦”,丰富审美的内涵。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读诗歌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这样古诗词的意境才能更好地把握。因此,我们通过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走近诗人,进入角色,真切体验蕴涵于诗里的境界和情思。《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不久归顺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了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词就创作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身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在理解词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了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当时写作的背景等。学生自然而然就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感受词人那种醉心于恬静闲适的乡村景色,醉心于安乐和美的农家生活的感受,进而深入领略了这首词内在的意蕴。
四、反复吟诵,深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