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人博物馆大兴。以山东为例,济南好古博物馆、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聊城明清圣旨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层出不穷。
在国际上,私立博物馆是博物馆业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作为民间文化搜集、传承的载体,私立博物馆仿佛一个个散落的文明碎片,拼接出不同的历史侧面。而在中国,这一“新生事物”存在着种种艰辛与悖论。
黑虎泉畔的好古博物馆
护城河畔、黑虎泉旁,顺着一条石头小路向上走,穿过古典圆门,一座清雅别致的小院赫然出现在眼前。院内绿树成荫,泉水淙淙,一口貌不惊人的水缸竟也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古物,一栋两层高的小楼则是山东华夏文化收藏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好古博物馆的所在。
玉器、陶瓷、辽代银壶、宋代木雕、明清家具……7月8日,胡彦彬会长乐此不疲地向记者讲述着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胡彦彬已经成为央视《鉴宝》节目的常客,辽代银壶等17件藏品均曾作为首件重量级藏品被《鉴宝》节目推出。
他第一次在节目上展示的古物――一件清代白玉镂空花熏盒就来自15年前的一次“妙手偶得”。1999年,胡彦彬从朋友那儿得知有人打算变卖父母的遗产――30多块玉器。去现场看过之后,胡彦彬犹疑再三还是背着硕大一大包钱去买回了其中11件。“当时只能筹集到24万,没办法只能放弃一部分”。胡彦彬告诉记者:“现在看来这笔钱不算太多,当年确实有很多人不理解。”事实上,同样的钱,他的朋友当年买下了济南四座四合院。
同一年,胡彦彬还有另一番得意之作。
众所周知,作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书法石刻存世极为罕见。如今在好古博物馆内就收藏了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所题“穆氏先茔石表碑”的碑额。这正是胡彦彬四下章丘某村才终于收入囊中的宝贝。
胡彦彬介绍,此碑出自章丘女郎山,在章丘县志上曾有记载:“章丘县北一里女郎山有宋隐穆廷秀墓,洛阳王寿卿鲁公题墓表篆书,黄鲁直又赞刻碑额。”明朝万历年间,此碑移置章丘文昌祠,被称“二绝碑”。明万历、崇祯,清康熙、道光十三年间的《章丘县志》、《山左金石》、《石索・五“金石碑碣之”》均对此碑有所著录,历代传承有序。而道光十三年,即1834年后即不再见有著录,据考证,此碑此后流入民间。已故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及已故著名书法家魏启后等均为此碑做过鉴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曾在济南留下“济南潇洒似江南”的名句,但从未有实物佐证,而此碑印证了黄庭坚曾到过济南。
30年来,胡彦彬收纳藏品3000余件,无论是数量还是档次,支撑一座博物馆绰绰有余。然而,私人博物馆的生存现状却让他深感无奈。
“按照国际标准,平均40万人一个博物馆。在济南,2012年市‘两会’期间,市***府主要领导曾在两个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到过“建设100座博物馆”的目标。”胡彦彬告诉记者,目前500万人口的济南有10多家私人博物馆,从数目上看尚可,但实地一看便知很多家已经难以为继。
以好古博物馆为例。“每年房租、工作人员维护、安保设施等费用就近50万,加上藏品的投资,我这几年少说已经投入了六七百万。”胡彦彬表示压力很大,仅靠个人投入、会员资助及企业赞助远远无法维持这项事业的发展。看着眼前门可罗雀的小院,胡彦彬心里也在嘀咕――这样的日子还能支撑多久?何时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梦?
花甲老人的“汉文化史诗”
如果不是痴迷于私人博物馆,63岁的杨敏和老伴张新宽也许仍然享受着千万富翁的悠然惬意,每年出国旅游两三回。如今他们却将一生的积蓄用于汉画像砖的收藏、研究和传承。
在青岛市崂山区海***401医院崂山分院内,有一座占地2000平米,拥有12个展厅的中国最大的汉画像砖私人博物馆――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
“这些都是老伴收藏的,最初源自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敏说,上世纪80年代初,张新宽在部队帮助地方修公路时,发现当地老百姓将带有许多***案的青色大砖砸碎了当铺路石用。“老伴感觉很可惜,就用两车石子跟村民交换,抢下了18块完整的画像砖。后经咨询文物专家,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珍宝,这让他产生了抢救性收藏汉画像砖的念头。”杨敏说,汉砖大量存在于河南、四川、江苏、陕西等省,30年来,老伴从这些地方买到的汉画像砖,已经有近1万件。
随着藏品日增,张新宽萌生了建立汉画像砖博物馆的想法,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汉画像砖的历史及所蕴含的意义。
去年,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被列入了崂山旅游项目,与市博物馆、周仕超美术馆、冯氏钢琴艺术博物馆共同组成了博物馆之艺术畅游线路。杨敏说,汉画像砖包含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制度,还是建筑、娱乐、音乐、戏剧等,甚至战争场景和风俗习惯都无所不有,堪称汉代的大百科全书,是刻在石头上的“汉文化史诗”。
即使这样,这家私人博物馆却依然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杨敏说,博物馆运转资金大部分是她过去20年海外工作的薪酬积蓄,还有一小部分是靠出售拓片印刷品和并不相干的会展培训提供场地得来的。
两人还自费出版了一本《中国汉画像砖精拓》,由于缺少资金,他们不得不用100多张珍贵拓片与厂家交换,书才得以出版。“民间的藏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资金的难题。”杨敏说,随着收藏日丰,不少花巨资买来的藏品无处安置,只好放到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汉砖的保存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高,每次想到这个就觉得心疼。”
企业赚钱养活的明清圣旨博物馆
“圣旨到……”随着一声长喝,手拿圣旨的太监走到早已跪倒、准备接旨的官员面前,展开圣旨,朗声念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古装电视剧的经典镜头。走进聊城明清圣旨博物馆,记者发现古装剧果然如此山寨。
馆长吕乃涛详细解说道:“皇帝对大臣颁布的圣旨中,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或者“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只有对天下所有臣民颁布的圣旨,才叫‘诏曰’。”
吕乃涛对圣旨的收藏始于1993年,“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喜欢收藏,有一次一个朋友出差时买了两道圣旨送给我,我发现圣旨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从那时就开始注意收集和研究。”
据吕乃涛介绍,圣旨的收集不外乎三种渠道:赠、收、拍。
“赠”是一些朋友听说他喜欢收藏圣旨,送给他的;“收”是他听说某地有圣旨之后,想尽办法买来的。“几年前,一位沈阳的收藏爱好者听说我要办圣旨博物馆,主动联系过来,将自己花了4年时间收集的圣旨以8000元的低价转让给我,让我感动至今。”
随着文物收藏在民间日益兴盛,朋友“赠送”和低价收集的情况越来越少,最近几年吕乃涛开始频频在文物拍卖市场出手。2009年,吕乃涛在聊城坐镇指挥,通过朋友在香港拍卖会上拍下一道嘉庆皇帝的圣旨,“那道圣旨的起拍价格是4万多元,最后以140多万成交。”
在20多年的收藏经历中,除了200多道圣旨,吕乃涛还收集了钱币、牌匾、兵器、民俗器物等上万件藏品,其中花费用他的话来说,已经“难以计算”。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他收藏的圣旨,了解凝聚圣旨背后的历史信息,吕乃涛决定开办圣旨博物馆。
2006年10月1日,明清圣旨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山东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明清圣旨博物馆以明清时期的诏书、国书、诰封、敕封为主体,配以科举试卷、官场文书、字画、牌匾等藏品。仅明清两代诏令文书、国外圣旨等就有200多件,官场文书、科举试卷、玉器瓷器、钱币牌匾、民俗遗物等2000多件。
从开始筹备建馆的那一天起,吕乃涛就做好了赔钱的准备,“我知道办博物馆肯定会赔钱,哪有博物馆不赔钱的?我只能靠企业赚钱,来养活博物馆。”即便如此,他依旧计划再办一个钱币博物馆和牌匾博物馆。
实际上,资金短缺之外,私立博物馆的生存还有更大的困惑。
博物馆业界、行***管理部门、研究者们对其的命名充分展示出汉语的丰富博大:私立、私人、民办、非***府办、民间、民营……2008年文化部拿出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则称之为“非国有”。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开启了中国私人博物馆先河的马未都无奈地说:“我们一不是国有二不是企业,是什么也不知道,等于中国护照上写你‘不是日本人’,既出不了国也干不了事。”
在国际上,私立博物馆是博物馆业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作为民间文化搜集、传承的载体,私立博物馆仿佛一个个散落的文明碎片,拼接出不同的历史侧面。而在中国,这一“新生事物”存在着种种艰辛与悖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私人博物馆在山东系列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