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情感故事篇1
春回自己房间休息后,我洗完澡感觉头发没有干,就打开电脑玩起游戏,时间已经到了晚上11点了,我正玩着电脑,这时右边的头像不停地闪着,有人和我打招呼呢,点开一看是春在上网,我问她这么晚干嘛还上网,她回话说你不也在上吗,我没有话可说了,一个人接着玩着游戏,十二点了,我正准备休息时,手机突然响了一下,是春发信息给我了,说”她和同学在聊天,睡觉不着觉呢“,我回了信息给她——“丫头明天还要办事的,早点休息”她接着回了我话,说那样叫不好,当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呢。接着春又发了一条信息我,说“不打搅了,明天你还要开会呢”现在想想只怪自己对情方面反应太迟钝了,也许我的一个“丫头”把女孩子的心给叫活了吧。。。。
早上我和几个同事一块吃早饭去时,春可能还没有起床吧,我早餐回来时顺便打了个电话给春,问她在那,她说和同学一块到对面的小餐馆吃东西了,我回到房间后春手中拿着早点来到我的房间了,好象买了几个包子和一盒牛奶吧,春只吃了点点,就扔掉了,说昨晚没有休息好,吃不下去,春说她认床铺的,到外面都睡不好觉,昨晚开着空调休息不习惯呢,可能有点感冒了,我是上午九点钟的会议,离开会还有一点时间,我打开了房间的电脑,看着
新闻,春说她要上网,说是不是她的让人给盗号了,她在自己的房间上不了了,要是号让人盗了那可麻烦,那里面有好多同学和朋友的号码,那样她会和他们失去联系的,我没有办法,电脑让给她了,春上网后除验证她的密码外,还调出她在网上报名的表格,表格上有她的相片,我问她是怎么放在网上去的,春说是粘贴上的,在自己家中就做好表格了。
按以前的规定,会议是一天的日程,中午不休息接着开的,我们一行几人一共开了三个房间,除春和驾驶员外我们都要开会的,考虑到不开会人员中午有个地方落脚,我交代留了个房间,并和驾驶员讲好,要求他上午陪春办事。8:30左右,我先到开会上级单位领导那里打了招呼,得知会议压缩了时间,上午就结束的,为了给回程更多的时间,我给同事打了电话,把留下的房间退了。。。
大约十点多左右,春给我发来信息,说把她扔在外面,不管她了,我没有回春的话,会议快结束时,我给春信息要她到对面的饭庄吃饭,是会议统一安排的,并让她告诉驾驶员,春回话说“不好,要我自己和驾驶员说,吃饭她不去了,那是你们领导一块吃的,我等你们的就是”,会议结束后,我怕春真的不去一块吃饭,那就饿肚子了,自己还是过去***了。
女人情感故事篇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 侯新颖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教材分析
这是两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学习这两篇课文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题目拓展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 读文找出神奇之处,体会神话特点,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3.感受女娲一心拯救人类的高尚品格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教学设想
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触过部分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等,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故事浅显易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到女娲的精神和神话语言夸张、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以及故事的神奇色彩。
通过以文带文的形式,学习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看***画猜故事。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
2.读故事名字,发现其特点。总结,题目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题目就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揭示《女娲补天》的课题。
4.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从题目中感受神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品读故事 感受神奇
1.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神奇?学生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交流故事的神奇之处。
3.全班交流。
预设:(1)交流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的相关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神奇、可怕。从女娲造船救人、求神灭火的行为中感受女娲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2)交流炼石补天的相关语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女娲动作的字词体会神奇,感受女娲不畏艰险、一心为人类的品质。
4. 女娲虽然是天神,但在补天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女娲寻石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么做的呢?
5.品读寻石的相关语句,感受女娲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
6.方法总结。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抓住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形象。
三、以文带文 学法迁移
1.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夸父追日》。
(1)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可以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想法。
(3)从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夸父。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四、对比阅读 感悟特点
1.刚才我们一起读了《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这两篇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设:
(1)都很神奇——这是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
(2)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人们要通过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都是英雄——每个神话故事中都会有一个让我们敬佩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都有神奇的力量。
2.总结神话特点。
四、拓展阅读 走进神话
女人情感故事篇3
怎么卖个杯子给男人?通常你只要跟他解释清楚杯子的容量、能不能进微波炉等,他觉得价钱合理、样子还行,这笔买卖基本就成了。
那卖给女人呢?我曾给同事培训时掰过这么一个故事:“小姐,看到这个杯子上的插画了吗?这是一位画家有次到地中海旅游时,在他下榻的酒店望向窗外,看到一片湛蓝的天空及白色房子连成一片,那份美景让他万分感动,于是,他将那一刹那的感动用画笔画成了你现在所看到的这幅插画。”大家哄堂大笑。
到底需不需要说这个故事,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女人绝对比男人喜欢听故事。哪怕只是个喝水用的杯子。为什么女人喜欢听故事?
男人和女人有6种差异:
思考模式
男人重分析、焦点式、线性、逻辑的观点。在考虑事情时,他会针对事情本身去做逻辑上的研判及思考,是属于一条路径的思维。女人则通常采用“全脑式”的观点,她会把整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做考量及结果的研判。
比如,男人最不想犯却总犯的错误就是忘了老婆生日。男人认为自己只是单纯地忘记罢了,女人则会思考很多种可能性,甚至会把过去到现在你忘记的所有事情都帮你“回顾”一遍。结论就是:这是个灾难,不要轻易忘记老婆的生日。
基本反应
男人是动作,女人则是感觉。男人碰到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通常都会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女人则会用情绪来做出反应,会哭、会生气、会笑。男人就像是不打不相识,女人则是感动到掏心掏肺。
压力表现
男人一碰到压力,不是跟你对打,就是表现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姿态,跑给你看。女人反而会不断反复思索,“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进而希望通过得到对方的认同或是表现出友好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天生兴趣
男人天生对“事”有兴趣,女人则是对“人”有兴趣。
教育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同样画画,幼儿园的男孩子喜欢画车子、太阳或房子,女孩子则喜欢画笑脸、爸爸妈妈跟家人。
一位国外的女性市场专家曾说,若一对情侣到餐厅用餐,一位年轻的服务员上前做介绍说:“两位好,我是你们今天的服务员,协助两位今天的点餐及上菜服务。我除了在这里上班外,也演过几次话剧,目前还在一部大制作的电影里演出。”男人听完只有一个反应:今天的特餐是什么?心里可能还有一些不满:关我什么事?讲这些做什么?快点儿点餐啦!女人则可能会问:真的吗?你演的是哪部电影呀?
生存模式
男人主要靠关注自我、阶级意识、权势、竞争而存活,认为这个社会是有一个有系统的运作。他们重视阶级,认为生存需要依赖拼斗。
但女人则是靠关系、同理心与联系而存活,女人仰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一个串一个的模式来生存的模式。
心态倾向
男人动不动就会将事情系统化,将所有事情顺理成章,认为按照逻辑就是这样。但女人则是动不动就同理化,认为你会了解她的用心及想法。
男女获取信息的差异
这些天生的男女差异,造成男性和女性在获取信息时也大不相同:男性寻求的是“良好”的解答,女性则寻求“理想”的解答。
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男人问你哪里有卖巧克力蛋糕,你跟他说“前面那个百货公司的地下1楼吧”。这个答案基本就能让他满意,因为这已经算是一个“良好”的解答。
但女人则可能会继续问:那家百货公司底下卖的是哪个牌子的蛋糕?好吃吗?有很多种巧克力蛋糕吗?你买过没有?还有其他什么地方有卖的?
是的,女性喜欢四处问,一直问,直到问出自己觉得这是个“理想”的答案为止。因为这种希望对事情达到全面性了解的需求,女人通常都有男人最不乐见的八卦天性,对你能够提供给她的背后故事充满兴趣,女人像是好奇宝宝,每件事都希望多了解一点细节,也同样是天生的对人的兴趣超过对事的兴趣。
同样看足球赛,男人看到贝克汉在球场的表现,女人则会关注他的长相、头发、眼泪、老婆小孩和外遇……男人简直疯掉,“球技!球技才是重点吧?”
八卦能成为女人间传播的话题
你说的故事越多人知道,女人越想买。因为女人们聚会时,这些故事就可以让她们八卦许久。这是她们聊天的一大话题、聚会时的一大乐趣。而八卦的来源可能来自于Lady Gaga穿过这个牌子的衣服、王菲很喜欢这个品牌的鞋子,也可能因为这个商品是去年日本化妆品畅销排行榜的第一名。
八卦事件绝对可以成为女性购买的依据及考量。台湾有个女主播,因为让一名日本商人为她买了一块价值百万元的香奈儿某款钻表却没有跟他“深入交往”,而引发对方要求她将钻表退回的新闻事件。事情很八卦,但得利的不是男女双方,而是香奈儿公司和那款钻表。当月,该钻表就卖了9只,而此前平均每月仅售出1只。
这也是为什么重要典礼时,出现在红地毯的女星们,不断受到服装、珠宝、鞋子厂商赞助的原因所在。这些厂商除了希望博曝光度外,主要就是要博取讨论,能够引发女性同胞们之间的讨论。
因此,你可以多方面地运用书籍、微博、论坛、社区、杂志、八卦电视节目等媒介来讲故事。只要能够被提到、被众多人讨论,可以讲的故事越多,就越发增加它的额外价值。
感性需求大过理性需求
最近因为蔡康永设计的女鞋即将上市,我在全国巡回做产品培训。我照例先跟各地的导购说明他写的7段爱情故事,然后我问她们最喜欢哪双鞋。当然,不同城市同事都会有些款式喜好的差异,但其中有一款女鞋,不论在哪一区都得了高票。让我把那段故事说给你听――
这款女鞋被命名为“I See”,中文则翻译为“真相”。蔡康永的文字是这么说的:
容许每一双眼睛流出的眼泪,是有配额的吗?
容许每一双眼睛看见的真相,是有配额的吗?
容许每一场恋爱遇到的相知,是有期限的吗?
容许每一场恋爱保持无菌的时间,是有期限的吧?
这双鞋象征的爱情故事是:真相是永远不想被揭穿的,但终究爱情还是出现裂痕;流不尽的眼泪挂在伤透心的脸庞上,似乎永远没有干透的时候。
故事说完,再解释这款女鞋的设计重点就是在鞋面镶满194颗钻钻,一排排的钻钻,象征伤心的女人停留在脸上擦不干的眼泪,擦完又再流下……
所有现场导购员都感动得不得了,个个眼眶泛泪。最后我请大家估价时,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给了这款鞋超级高的售价及售罄率的预估。不是因为设计及材质,最主要是因为背后这个象征性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们。
女人情感故事篇4
关键词:戏剧艺术;中国古典戏曲;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剧;接受;改创
中***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民间传说均为世代累积型故事,它们的故事历史源远流长,故事内涵丰富多彩,故事传播地域辽阔宽广,故事载体形式多种多样。许多民间传说故事都在古代戏曲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有些戏曲专力演绎传说故事而成为民间传说剧。民间传说剧是民间传说故事链中的重要链环,对传说故事的内容既有吸收也有改造。本文试就民间传说剧对传说故事内容的吸收与改造特点进行探论。
一
民间传说剧在内容上虽多有改创,但仍保留传说故事的基本内核,剧作主干内容和核心情节主要承续业已形成的传说故事系统。
民间传说故事是典型的世代累积型故事,它们经历了由简约到繁复、由鄙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民间传说虽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杂糅、复合进许多的故事内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艺术形式的传说故事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经过长时期的文化积淀,各个传说故事系统还是形成了基本的故事内核和故事范型,各个传说故事系统的演进指向日渐明晰,各个传说故事系统的基本故事面貌日渐定型。民间传说剧作为传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绎传说故事时,虽然创作动机各有不同、剧作面貌时有差异,但大多数民间传说剧都是承续业已形成的传说故事系统,民间传说剧的核心主干情节与当时广泛流传、主流形态的传说故事内容基本一致。
如孟姜女故事,其本事源头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记载的杞梁之妻拒绝齐庄公郊吊之事,后来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篇对杞梁之妻的故事作了绘声绘色的讲述。《列女传・贞顺》不仅在叙事语言上更具文学性,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故事内容,如有关杞梁之妻家无他人的家庭情况介绍,还有她投水而死的结局安排,还有她哭声动地城为之崩的描写。不过这时尚未将杞梁之妻冠以孟姜女之名,杞梁之妻哭倒之城也尚未被指为长城。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杞梁之妻逐渐定名为孟姜女,杞梁之妻拒绝国君郊吊的故事逐渐定型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内容,故事时代也被移至秦代。杞梁妻故事流传虽歧异多貌,然其核心情节却日渐定型。宋代以后,孟姜女故事虽还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其故事背景及核心故事内容大致趋于稳定:秦王无道,大抓民夫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之夫被抓至长城服苦役,孟姜女千里寻夫,见丈夫已死,孟姜女哭倒长城。随着孟姜女故事的丰富与发展,花园相会、入赘孟府、滴血认骨等情节也逐步成为孟姜女故事通常具有的内容。
孟姜女题材戏曲虽然全本存世者不多,但选本中多有其出选,此外,《曲海总目提要》中也有孟戏若干剧作的内容介绍,于此我们可以考察出孟姜女题材戏曲的基本故事面貌。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选收十一出,目录中剧名作《摘汇奇妙续编全家锦囊姜女寒衣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剧名作《姜女破镜重圆记》。副末开场揭示了剧情概要:
瓜州朱光县,孟光字子明。生女孟姜,少习书诗,深知礼义。对天发誓,见脱身露体之人,不论贫富,就结为姻。后遇才子范杞良,因役逃躲,柳荫花下,姜女乐游而至沐浴,忽遇黄蜂投怀,展衣衫。翘首而见范郎,引领归家,禀知父母,就结成姻。才得夫妻二日,因范郎受役,远送寒衣,哭倒长城。见夫尸骨,破镜在身。遇得天降恩,超度成人。夫子园美,秦王见他贞洁,褒封一门官诰,因此编《[姜](美)女破镜重[圆](员)记》。[1](P.633)
另外,明改本戏文《长城记》,已佚,《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五著录,此剧在《杞梁妻》基础上虽多增饰,但基本剧情也未变。从已知的孟姜女题材戏曲,可考知其主要剧情内容大致是:男主人公杞梁(不同剧作中名字有异)避苦逃役躲进孟家花园,无意中见到正在花园水池中沐浴的孟姜女。因为女子身体不能轻易被男子窥见,故孟家招杞梁入赘为婿。婚后不久杞梁就被捉去修筑万里长城,死后被埋入长城墙内。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众多尸骨涌现,孟姜女以滴血验骨的方式辨认丈夫尸体。而这既是孟姜女题材戏曲的主干情节,也是传统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在孟姜女题材戏曲中得到了完好的吸收和明显的展示。
白蛇传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人与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之间的爱情悲剧,白蛇传故事从源起到定型也经历了漫长多变的过程。早期与人交往故事中的蛇精,虽然幻化为人形,但却仍然具有害人的凶残本性,它们与人交往是以残害人的性命为目的。《太平广记》卷四五八中收有出自《博异志》的《李黄》篇,明代王世贞《艳异编》卷三十四《妖怪部三》复收此篇时名之为《白蛇记》。《李黄》篇写贵公子李黄与白蛇所化的白衣女子同居三日后痛苦地死去,《李黄》篇还附有李故事,也是写官宦之子李被白蛇所化艳丽少女害死事。宋元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收于明嘉靖年间洪所编《清平山堂话本》)依然沿袭蛇精害人的故事传统,小说讲述杭州人奚宣赞与三个妖怪白蛇精、乌鸡精、獭精所化成的白衣娘子、白卯奴、老婆婆之间发生的故事,奚宣赞虽然救了白衣娘子的女儿白卯奴,但白衣娘子还是想取他的心肝。到了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故事主旨、蛇精形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造,故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小说中的白娘子虽是蛇精,也具有妖性,但她嫁给许宣并不想害他。小说虽然以戒色和降妖为创作主旨,不认同人妖相恋,将许宣白娘子的遇合视为不应有的孽情,但小说中白娘子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相当程度上冲淡了她身上的妖邪之气。再后来,白蛇传故事中的白娘子身上的妖性越来越淡,人性越来越浓,蛇逐渐只变成白娘子原来身份表征的符号,白蛇传故事渐趋定型为:杭州西湖边,经过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白娘子而与书生许仙(有的作许宣)相识相恋,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极力反对人妖相恋,白娘子虽然坚决与法海抗争并曾水漫金山寺,但她与另一蛇妖化成的美丽女子小青最终不敌法海,俩人都被法海收罩于金钵中并被镇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
白蛇传题材戏曲,明代所知者有邾经《西湖三塔记》杂剧,已佚,《录鬼簿续编》著录[2](P.283);陈六龙《雷峰记》传奇,已佚,《远山堂曲品・具品》著录:“相传雷峰塔之建,镇白娘子妖也。”[3](P.104)两剧内容虽难确知,但从剧作产生时代和剧作题目大概可以知晓两剧应和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内容近似。清代白蛇传题材戏曲有乾隆三年黄***创作本《雷峰塔》传奇、乾隆时昆腔老徐班名丑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传奇、乾隆三十六年方成培创作本《雷峰塔》传奇。黄***本《雷峰塔》是据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而来,剧中许宣先请道士戴先生捉妖,未果后又请禅师法海擒妖,许宣还化缘砌造七级宝塔镇妖,黄本主旨、核心情节乃至结局和冯本小说大率一致。剧中除增加许宣白娘子之子许士麟得第高中状元、母子相见、白娘子被镇雷峰塔下二十余载终和青儿为天帝赦免等情节外,剧中白娘子形象更具人情味,许宣与白娘子感情更浓,白娘子最后被镇雷峰塔主要不是出于许宣的请求,而是出于法海的宗教自觉。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和黄***本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更适合搬演。方成培本《雷峰塔》是在梨园“旧本”、“原本”即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的基础上改作而成,方本更重教化,艺术水准也更高,方成培为了改正原本“辞鄙调讹”的缺点,“因重为更定,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较原本曲改其十之九,宾白改十之七。”[4](P.1940)不过从剧作内容而言,方本与陈本也并无本质区别。随着白蛇故事剧作的一再改编,蛇精害人、除妖避邪的主题越来越淡,蛇精所化成的白娘子向往人间正常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同情和认可,白娘子越来越由蛇身妖性的半人半妖形象向蛇身人性的世俗女子形象转变。黄、陈、方三作剧情故事、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嬗变正是当时白蛇故事演变在戏曲创作领域的体现。
同样地,另外几大民间传说故事经过发展演变,都逐渐定型,梁祝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女扮男装、男女同堂求学引出的爱情悲剧,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数载而产生爱情,梁知真相后祝已许配他人,梁祝生前不能如愿成为夫妻,死后同穴并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牛郎织女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以神话方式表现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长相厮守,牛郎与天上的仙女织女真心相爱并生有一儿一女,因织女违背天律,牛郎织女被强行拆散,织女被带回天庭,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于七月七日见面一次。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孝感上苍,仙女下凡帮助董永并与董永生有一子,仙女回归天庭后,董永仍得人间美妻。而考察梁祝题材戏曲、牛郎织女题材戏曲、董永遇仙题材戏曲,可以发现,这几个系列传说剧的核心主干情节和这几个传说故事系统当时最为流行的故事面貌也都大体一致。
二
在核心主干情节保持传说故事质性内核的同时,为了追求吸引人的戏剧效果,民间传说剧对剧作内容进行了杂糅化、传奇化的改造。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孟姜女故事时,从历时演变和地域传播两方面归纳出孟姜女故事具有“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5](P.25),作者的结论是:“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5](P.72)其实,不仅孟姜女故事,其他的传说故事也都具有这样的流传特点。前已言及,传说故事开始时形态比较简约,随着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在不同地域的充实与传播,故事像滚雪球一样发展,故事结构越来越庞大,故事面貌越来越多元,故事内容越繁富。民间传说剧作为传说故事载体形式中的重要一种,剧作演绎对传说故事的丰富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戏曲成熟于宋元,茂盛于明清。王国维言元杂剧以自然取胜而关目则显得拙劣,关目拙劣这不仅和元杂剧时代我国的叙事艺术尚不够成熟精致有关,也和元杂剧篇幅短小,难以演绎大容量复杂剧情、难以设置枝叶旁出多变而巧妙的关目有关。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篇幅较长,动辄三五十出的长篇巨制,一般都具有内容复杂、剧情多变的特点。尤其是明清传奇,由于颇具学养的文人的广泛加盟,他们为了逞才使气,往往在剧作内容叙写和情节关目设置上费心尽力、自出机杼。这样,民间传说剧(主体是南戏文和传奇)在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进行接受吸收的同时,往往也对剧作内容进行充实和扩写。民间传说剧缘饰增写的内容,有的在前代文献中有所依凭,有的则完全是凭空虚撰,有的内容并未游离于传说故事的主干故事系统,有的内容则与业已形成和流传的传说故事系统没有什么关系,只具有叙写奇事、热闹戏场的戏剧效用。
明万历年间削仙《鹦鹉洲序》言:“传奇,传奇也,不过传奇事,畅奇情。”[4](P.1275)明崇祯年间倪倬《二奇缘传奇小引》也言:“传奇,纪异之书也。无奇不传,无传不奇。”[4](P.1383)就连号称《桃花扇》剧中主干内容均为“确考时地,全无假借”[6](P.11)(孔尚任《桃花扇小引》)的孔尚任,也主张“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则不传。”[6](P.3)(孔尚任《桃花扇小引》)这种一味求奇的创作倾向,虽增加了剧作内容的传奇色彩,但也时常给人游离枝蔓、冗长凑戏之感。明末清初张岱《答袁箨庵》批评为奇而奇的戏曲创作之风道:“传奇至今日,怪幻极矣。……非想非因,无头无绪,只求闹热,不论根由,但要出奇,不顾文理。”[7](P.273)
如孟姜女题材戏曲,在以孟姜女传说故事为剧作核心基本内容的同时,就有与主干故事系统并不相干的新情节的增添与虚撰。《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所选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新增情节颇多:孟姜女登途寻夫过程中路遇店主李婆子,李婆子谋取孟姜女为媳妇,孟姜女设计逃脱。孟姜女被蛇虎山强人劫掳至山寨,寨主赵黑龙令人对孟姜女百般拷打,并谋为夫妇,孟姜女不从,寨主下令斩首,情急之下孟姜女吐露身世,山大王得知孟姜女是他的结义兄弟范杞良之妻,这样他才不再为难孟姜女,还送十两白银给她,并派人送她下山。此外,剧作写孟姜女哭倒长城七十余处后,被蒙恬捉去面见秦王,秦王逼她为妃,经她苦奏,才允她寻夫。孟姜女见丈夫已死,她也闷死于地,仙人到来,救助范杞良孟姜女夫妇起死回生。剧作增加虚撰的这些情节,虽然极力渲染了孟姜女寻夫之难,但它们游离于主流的孟姜女传说故事系统之外,只是传奇化设置戏剧情节的表现。
还有明改本戏文《长城记》,佚名撰,已佚,根据《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五的著录,可知剧中增饰的孟姜女主流故事系统所无的情节有:秦始皇令赵婴寻访和氏璧,杞梁入赵惠王墓,偷璧献上;因杞梁祷神,蒙恬埋杀杞梁;孟姜女哭倒长城,蒙恬将孟姜女悬于百尺长竿上,令人射杀。此外剧中增加小叔送嫂、嫂被他人骗走而引发的公案故事,“杞梁弟善送嫂还母家,至中途,嫂自去。后嫂家不见女回,而中途有杀死妇人。嫂家因讼叔奸嫂不遂,将嫂杀死,叔坐重辟。后遇廉明官审出,其嫂盖被人诓去,而杀他妇人以淆耳目者。”[8](PP. 1256-1257)(“《长城记》”条)还增加杞梁兄弟非一母所生、兄弟二人当轮一人服徭役、杞梁之母曹氏宁役己子不役妾子的情节,及杞梁献璧后,赵婴欲招赘杞梁,杞梁以自己已有妻于是让弟弟杞善成为赵婴之婿的内容。这些情节,虽然复杂,但只具有热闹戏场的意义,它们和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终究隔而难融。
牛郎织女传说源起于自然神话,起因于星宿崇拜,牵牛、织女原来只是天上星宿的名称,后来被指称为人格化的一对配偶神,织女因嫁后废织而受天帝责罚,牛郎与织女被拆散,这对恩爱夫妻只能一年一见。牛郎织女故事在演变中越来越向着世俗化、人间化的方向发展,牛郎与织女虽具有星宿、仙女的灵异背景,但他们往往是以社会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古代农业社会中普通耕男织女的代表,他们对爱情、家庭和生活有着美好的期盼和正常的需要,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正常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人们通过牛郎织女故事,表达了对美满爱情、和睦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们希望有情人能够长相厮守的美好祝愿。虽然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内容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变化,但传说故事的核心主旨与价值取向没变,传说故事在变化中依然具有一种不变性。牛郎织女题材戏曲在吸收接受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主干内容和核心主旨的同时,在具体故事内容和情节关目上多有发挥和虚撰。
清代邹山的《双星***》传奇,今存清康熙年间乐余园刊本,《古典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收入。《双星***》剧名中“双星”即牵牛星、织女星之谓,剧作三十出,围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牛郎与织女相遇、成婚、被拆散、每年七夕相会,剧作的爱情故事主旨和传统的故事系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不过剧作在内容上颇多杂糅,情节上也颇多想像和杂凑。剧作以双线结构来写牛郎织女故事,既写两人的爱情经过,又写蚩尤及其妻石尤大闹天庭、牛郎参与平定蚩尤的叛乱并以火牛阵大败蚩尤的***治***事过程。写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时,力写精卫的作用,言精卫是织女的姑姑,是精卫执柯促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牛郎与织女因沉溺爱河被贬到天河两岸后,织女也多得精卫的帮助。剧中还写织女在战乱中为免遭侮辱,跳入天河自尽,被蚩尤手下救起后,蚩尤欲霸占织女,织女不从,被蚩尤囚禁起来。虽然作者将蚩尤造反作为剧作的故事背景不纯是游戏心态而是具有一些***治用心,同时剧作也极力渲染蚩尤造反对牛郎织女爱情的考验作用,但事实上,蚩尤造反这条线只起到杂糅内容、传奇其事、惊险剧作过程的作用。对牛郎织女故事系统而言,《双星***》中增加的内容与情节绝大多数都难以被认可、被接受,因此也就无法被整合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只具有传奇创作作用而不具有故事文化价值。
另外清代李文瀚(字云生)的《银汉槎》传奇,共十八出,今存清道光年间《李云生四种曲》刊本。剧作属牛郎织女次生神话题材,以汉代张骞乘槎寻河源故事为主线,中间写到牛郎、织女二仙对张骞降除妖魔、平定水患的帮助。由于此剧不是以表现牛郎织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故此剧与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距离更为遥远。《银汉槎》传奇虽非主流形态的牛郎织女故事内容,然而剧作中牛郎与织女的作用很突出,此剧有关牛郎织女的情节也是腾挪跌宕、摇曳多姿,我们于此可见戏曲作家在表现牛郎织女传说时的大胆构思和丰富想像力。
董永遇仙题材戏曲及白蛇题材戏曲,也都是除了主流故事系统内容外,颇多虚撰和增饰。明末顾觉宇《织锦记》,已佚,《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著录,据《提要》可知,董永自卖给府尹傅华家为佣后,傅华之子欲调戏仙女、被仙女以掌雷惊觉;傅华之女赛金与仙女关系最好,仙女离去后,赛金嫁董永为妻;董永持仙女所织之锦进献朝廷,被擢升“进宝状元”;董永与仙女所生之子董祀受严君平之教,前往太白山见到母亲;仙女不满严君平泄露天机,通过其子将葫芦给严君平而烧毁严的阴阳之书;等等。[8](PP.922-923)(“《织锦记》”条)清代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传奇,其中一些情节,如白娘子饮雄黄酒露出原形后,许宣惊吓而绝,白娘子为盗救治许宣的仙草,登嵩山与诸仙大战,战败被擒,后从南极仙翁处求来仙草救活许宣;许宣被发配镇江后入药铺为伙计,药铺老板何斌让婢女引白娘子至望江楼而欲奸污白娘子,白娘子化为大头鬼将何斌吓昏;许宣之姐所生之女与白娘子所生之子,被双方家长指腹为婚;许宣与白娘子之子许士麟高中状元,请求拆塔救母,最终母子相见,白娘子与青儿得到赦免并被接引至忉利天宫。这些都是为增加戏曲传奇性的题外之笔,它们主要具有热闹戏场的戏剧情节意义,而这些内容自身对于传说故事的价值意义不大。
三
民间传说剧往往以大众审美愿望为导向,对男女主人公恋爱模式和故事结局进行世俗化的改造。
戏曲创作有作家自娱和娱乐大众两种情况。戏曲作家既有正统文人,也有下层落魄文人和民间艺人。有些正统文人将戏曲当作创作诗文之余的一种文化消遣,他们以写诗作文的心态来创撰戏曲,他们力求通过戏曲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剧作具有较强的自娱性,这种自娱性的剧作具有较强的文人品格。不过从戏曲创作的总体情况来看,自娱性的戏曲少,娱乐大众的戏曲多。戏曲创作主要的不是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而是满足民众娱乐需求的艺术样式,戏曲创作和表演是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即使是文人出于自娱目的创作的戏曲,也常常会兼顾民众的观赏需求。既然戏曲以娱人为主,就必然会以大众审美愿望为创作导向,大众审美趣味就会对戏曲创作发挥重要的作用。民间传说剧在对传说故事吸收、接受的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大众审美需求,剧作往往在男女主人公恋爱模式安排、故事结局等方面对原有传说故事进行世俗化的改造。
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具有多方面的题材内容,如历史、***治、公案、神魔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爱情戏是我国古代戏曲最常见的内容,有的剧作虽然不是专门的爱情戏,但爱情内容往往也在剧作中占有相当的戏份,尤其是明清传奇,甚至出现“传奇十部九相思”(李渔《怜香伴》传奇剧末收场诗)的状况。古代戏曲不仅爱情剧数量多,后来还发展成以才子佳人为男女主人公、以大团圆为故事结局的常见创作模式。在才子佳人爱情题材戏曲中,才子与佳人一见钟情,后来虽然好事多磨颇多波折,但一般都有圆满的结局。五大民间传说故事系统都包含爱情内容,有的故事系统中爱情还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五大传说故事系统中的男女主人公,原来并非都是才子佳人,原来故事结局也并不都圆满,有的还属典型的悲剧故事。民间传说剧在以传说故事为核心主干内容的同时,存在着对剧作人物、情节和结局进行模式化、世俗化改造的特点。
牛郎织女传说的男女主人公原是天上的星宿,是仙界下凡到人间的一对配偶神,他们虽属神仙世界,但他们的命名却带有农耕社会的鲜明印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耕的主要辅助动物是牛,以牛郎、织女分别作为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正是农耕社会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反映。后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有的直接把牛郎写成是出身贫苦又受到兄嫂欺压凌虐的放牛娃,有的写神仙下凡化为老牛照应放牛娃并给他以各种帮助,牛郎织女传说在保持爱情主旨的同时被注入农业社会贫民生活的内容。另外,牛郎织女传说结局,牛郎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只能见一面,这颇令人伤感和遗憾。而综观牛郎织女题材戏曲,则往往将故事改造成才子佳人恋爱模式,剧作结局有的也被改写为牛郎织女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圆满状态。
清代邹山《双星***》传奇中男主人公牛九郎和女主人公织女都是天上的星君,织女出身高贵,她是天帝的孙女、精卫的侄女,有侍女承筐服侍左右,在玉皇大帝的白玉楼落成典礼上,牛九郎和织女一见钟情,经仙友和精卫作伐、促合,牛九郎与织女顺利成婚。不想婚后遭遇蚩尤、石尤这对夫妻的叛乱,牛九郎与织女被贬谪和拆散,历经战争险阻和爱情考验,牛九郎成就功业,他和织女最终也重温旧好再续前缘。剧作在保持传说故事质性内容的同时被披上了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华丽外衣,剧作结局令人欣慰而不再让人伤感。
明末钱塘才女梁孟昭作有《相思砚》传奇,剧作已佚,从《曲海总目提要》可知此剧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变异性改创。《相思砚》借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故事为引子,“谓南极老人与牵牛弹棋,遗二子,化为宝砚,一曰相砚,一曰思砚。牵牛、织女与月中仙子俱谪人间,以砚作合。牛、女后身尤星、卫兰森为夫妇。故名。”[8](PP.923-924)(卷二十五“《相思砚》”条)牛郎、织女、月中仙子因动凡思,被从天界贬到凡世,牛郎托生为书生尤星,织女托生为杭州戎***尚书卫观之女兰森,月中仙子托生为具有异术的道姑之女兰生。南极老人与牛郎下棋时遗落二子,转为人间宝石,一叫相砚,一叫思砚,思砚为卫兰森家所有,相砚后被尤星在天台山寻得。尤星与卫兰森一见钟情,并得兰生相助,虽有富有公子牛晶欲谋取兰森为妻,然而天定姻缘,最后尤星“殿试擢状元,与兰森成婚。而相、思两砚始合,兰生忽不见。”[8](PP.926-927)对于《相思砚》来说,牛郎织女传说只是引子和外壳,剧作表面上似乎属牛郎织女故事系统,然其实际所写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剧的内容,于此可见才子佳人爱情剧创作模式广泛的影响力。
另外还有清代缪谟的《银河曲》杂剧,今存旧抄本,周绍良先生介绍此剧道:“故事叙七夕牵牛、织女年年一度鹊桥相会,经年捱尽凄凉,后得玉帝特降殊恩,赐予团聚,‘使数千载相思不了之案,一朝归结。’故事极其平常,但写作颇尽人情,宛转缠绵,无勉强捏合痕迹,毫无庸俗之态,且文采也颇动人,可见作者文学修养功夫。”[9](P.34)从介绍可知,《银河曲》也是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爱情剧的写法,最后以大团圆作结。
至于董永遇仙传说,其基本故事形态是贫寒孝子感动上天,仙女下凡相助。董永是传说人物还是历史人物现在仍无定论,纪永贵先生认为,“记载在《汉书》中生活于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便是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10](P.122)虽然他列举出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的若干吻合之处,不过据此判定传说中的董永就是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仍属推测之论。早期记载中的董永是一个孤寒力田的孝子形象,未明言交代他是农人还是读书人。托名西汉刘向的《孝子传》(见《太平御览》卷四一一《人事部五二・孝感》):“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11](P.1899)没有交代董永的身份。东晋干宝《搜神记》今本卷一第28条记载:“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12](P.14)此记只言“主人知其贤”而未言“主人知其能”,汉代时读书人少,读书人被任为官的机会多,一个人做上官往往就意味着他“能”,做上官也就容易有钱。董永守丧三年,依然一贫如洗,此处虽未明确交代董永是否有文化,但此记中的董永只是孝子形象而非读书人形象。
到了董永遇仙题材小说戏曲中,董永逐步成为一个书生形象,他凭借功业仕宦显达,有的作品将他写成是官宦之子,有的甚至将汉代大儒董仲舒写成是董永的儿子。明嘉靖年间洪所编《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上》录有一则宋元时期的话本《董永遇仙传》,小说中董永字延平,少习诗书,他孝感天庭,得仙女相助,并成为夫妻。仙女回归天庭时已有身孕,回到天宫后生下一子,取名叫做董仲舒,仙女将子送给董永抚养。仙女离别后,董永因孝行被封为兵部尚书,并另娶傅长者之女傅赛金为妻。话本中的这方面内容在戏曲中得到了继承和强化。《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著录明嘉靖间顾觉宇《织锦记》,其中有关董永身世及其子董祀(字仲舒)的介绍是:“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董槐村人。母早背,父官运使,引年归家,寻亦弃世。贫无以殡葬,乃自鬻于府尹傅华家为佣。”“及永诣傅,道遇仙女于槐阴”,“傅女赛金,与仙女最契。”百日期满后,仙女乘云归去,傅府尹将女儿嫁给董永为妻。董永不仅再娶傅女,还被“诏擢进宝状元”。另外董永得到功名游街时,“仙女抱一子送永”,“永名曰‘祀’,字曰仲舒。”[8](PP.922-923)(“《织锦记》”条)董永“父官运使”,只是由于“引年归家”才家境贫寒,另外董永有名有字,剧中董永就是一个落魄书生。董永不仅和仙女有缠绵的爱情,仙女飞天后他又娶了府尹傅华的女儿赛金为妻。至于剧作结局,虽说仙女“乘云而去”离开董永,这毕竟有些遗憾,但董永复有富家小姐为妻,另外董永和仙女有了爱情的结晶,且此子是汉代大儒,故剧作算是比较圆满的大团圆结局。明代董永题材戏曲完整的剧本已经不存,从明代戏曲选本可以看出,“槐阴相会”、“槐阴分别”成为主要的选出,这说明董永遇仙戏中最为人们喜爱和看重的就是表现董永和仙女槐阴树下相会和槐阴树下分别的爱情内容。传统董永故事的“孝感”主旨在董永遇仙戏中被淡化,才子佳人恋爱情节成为董永遇仙戏的主要内容。
还有孟姜女故事传说,丈夫被抓作丁夫修筑长城而死,孟姜女因夫死而哭倒长城,这本是基本故事内容。然而孟姜女题材戏曲,如《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所选之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将孟姜女写成是富家之女,她“少习书诗,深知礼义”,“后遇才子范杞良”,“禀知父母,就结成姻”。孟姜女送寒衣哭倒长城后,“遇得天降恩,超度成人”,范杞良死而复生。最后孟姜女与丈夫破镜重圆,他们一门都得到秦王褒封的官诰。[1](P.633)孟姜女故事传说的悲剧主题被淡化,而才子佳人爱情模式和大团圆结局则在剧中被强化和彰显。
再如白娘子题材戏曲,也存在明显的化悲为喜的倾向,传说故事中白娘子夫妻离异、母子分别,白娘子被永镇雷峰塔,这是典型的悲剧。而无论黄***本还是陈嘉言父女演出本还是方成培本《雷峰塔》,白娘子被镇雷峰塔后最终都被接引至天宫,白娘子、青儿与法海这样的仇家得到和解,白娘子与青儿两位蛇妖位列仙班,剧作结尾令人欣慰。虽然许宣与白娘子不属通常意义的才子佳人,但方成培本《雷峰塔》安排许、白之子许士麟高中状元,正是由于许士麟功名得遂,其父母才受到朝廷的封赠,于此也可见到戏曲模式化创作的印迹。(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孙崇涛、黄仕忠.风月锦囊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C].济南:齐鲁书社,1989.
[5]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清]孔尚任著,王季思、劳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7]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清]无名氏.曲海总目提要[A]//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本[C].合肥:黄山书社,2009.
[9]周绍良.记孤本《如意册》《万年欢》与《银河曲》[J].文献,1986,(01).
[10]纪永贵.董永的原型与衍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女人情感故事篇5
看点提示:本书由十四个精彩的故事组成。在这些故事里,各式各样的魅力女生魅力登场, 新新女生新新主张让你开怀感慨。在作者行云流水又奇妙丰满的文字里,所有的不如意最终 都转换为一个满足的音符,所有的叹息都凝固成一朵释然的微笑。年轻真好,相信我们都会 有还算不错的结局。没来得及学坏,就可以这么一路地年轻飞扬下去。
《忧伤兜兜转》(一个骑士男生的女孩路线)郁雨君/著定价:14.00元
看点提示:杰潘是个善良热情而冲动的都市男生,他像骑士一样游走在不同女生不同人物中 ,他遭遇了一群心灵有隐痛的人物:退役运动员的滑板男孩、心力交瘁的老闻香师、昆曲班 的退学女生、一意孤行追梦的外乡女孩、与以前判若两人的老同桌,杰潘以奇妙真诚的方式 融入到他们的喜与悲中,发生了一段段此起彼伏、有情有义、浪漫而忧伤的纯真传奇。不少 一 路追随这个偶像男生的"死***读者"的评价是"假如上帝多造就几个杰潘,就能造福更多一 点的忧伤弱小的女生了。" 本书以不同的故事场景串起一条主人公的城市漫游路线,在读 者面前仿佛摊开了一张很都市、很上海、很少年也很感性的成长地***。
《同桌冤家》(一对男生女生的幽默派对)伍美珍/著定价14.00元
看点提示:乖乖女生罗洁和坏坏男生惜城似乎天生一对同桌冤家,他们笨笨、他们闹闹 ,他们冒失、他们骄傲,他们时时心血来潮地异想天开,容易兴高采烈也容易垂头丧气…… 他们和其他同学、阿呆、肥仔都是单细胞的一群,个个清澈见底,超级乐观。明亮的无 厘头幽默、憨态可掬的人物、原汁原味的校园友谊,让你陷入青春色彩的爆笑。
花衣裳幽默版(一套三本 伍美珍/著福建少儿出版社2003年9月推出)
《姐弟反斗星》(一对孪生姐弟的生活故事)定价:?元
小米、小弟,两个普通的名字,一对普通的孪生姐弟。同在一个班级,拥有不同的性格、死 ***和各自的"隐私"故事,却有着共同的生活场所--课堂、家庭。所以两人时常碰撞到一 起,口角、矛盾和阴谋诡计不断,而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手足之情深。
《猪豆木木》(一对男生女生的美味故事)定价:?元
单细胞的女生猪豆酷爱美食和童话,很容易就喜欢上帅哥。她的邻居兼死***木木温厚、善良 ,正在烹饪学校学习。猪豆在遭遇一系列情感困惑的过程中,总有木木和他做的美食在默默 地支持着她。11个系列故事,美食、童话、友情、情感在故事里不停地穿插,使阅读也带上 了色香味俱全的诱惑和美感。
女人情感故事篇6
[关键词] 《暮光之城》;浪漫主义;电影主题
电影《暮光之城》是根据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整部影片中,着重讲述的是女中学生和吸血鬼家族中的帅气男生爱德华的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他们的爱情中,由于出身不同,并且由于爱德华家一直保守着吸血鬼家族的秘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感情上的阻碍和起伏,都构成了影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婉转温馨的爱情元素。在电影《暮光之城》中,可以明显看出很多浪漫主义的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该影片浪漫的基调和温馨的氛围,同时也和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良好的呈现效果。通过对电影《暮光之城》中的浪漫元素的解析,能够为我们在进一步探究电影《暮光之城》的时候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解析元素。
一、有关电影《暮光之城》的总体概述
电影《暮光之城》讲述了女中学生和吸血鬼家族的帅气男生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是一名在校就读的女中学生,名叫伊莎贝拉・斯旺。影片开头的时候她正就读于凤凰高中。在她出场的时候就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尤其是她的沉稳和安静,总之和班级中的同龄女生有较大的不同,这也是她的独特之处所在。在伊莎贝拉的世界中,她一直坚持着朴素的生活和简单的理念。她自己的家庭也发生了不小的变故,自己的妈妈再婚了,这使得伊莎贝拉的内心在失落的同时感到了自己应当努力让自己的母亲过得开心一些,于是就搬去了父亲查理家,和父亲一同居住。她的父亲查理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叫做福尔克斯的小镇,这个小镇坐落于华盛顿的周边,就其自然环境和条件来说,总是充满了一种阴郁的氛围。在自然条件方面,福尔克斯小镇也总是阴雨绵绵,这样的天气使得刚到来的伊莎贝拉感到有些怠惰和漫不经心。就伊莎贝拉本身的性格来讲,转换的环境实际上并不能直接引起她对于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反而她的行为十分淡定,从容不迫,对新生活能够较快适应,并且在新的群体中自然而然做着自己的事情。在新的班级中,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传言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她发现班上的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美男子爱德华・卡伦,同时,她发现爱德华・卡伦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有个怪癖,这种怪癖表现在不同周围的人附和或者过多交流,同时也不愿意放低身架表现出亲切的一面,总是显得很冷漠,并且只在自己的家族范围之内活动。这样的现状使得伊莎贝拉感到爱德华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又不可抗拒的魅力,同时,她在不知不觉之中对爱德华也生发出来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既陌生又希望了解他。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她发现爱德华家族有一个惊天的秘密――他们竟然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家族。这让伊莎贝拉十分震惊,初到爱德华家,她感到震惊有余,同时也觉得生发出更多的好奇的想法和情愫来。在这样的驱使下,伊莎贝拉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家族,爱德华家族是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善良的本性,拒绝食用人类的鲜血,只是捕食动物,可以说是整个吸血鬼世界中的“素食主义者”,而这样的家族也同其他家族结下了不小的怨恨。但是爱德华本人在同伊莎贝拉的接触中,通过气味、对灵魂的探索,发现伊莎贝拉正是他灵魂深处的爱人,他情不自禁地和伊莎贝拉陷入了一段真挚而深沉的爱恋之中,并且为维护这段不同寻常的爱恋做出了彼此最大的努力。
二、电影《暮光之城》之浪漫主义
在电影《暮光之城》中,通过大胆的现象和故事的无限生发出来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能够发现在题材、手法等不少方面都展现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影片在故事的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显露出不同于传统的爱情轻喜剧的影片解构和故事内容;在画面感上,通过塑造唯美的充满想象空间的画面,迎合了观众的期待,同时对影片的浪漫主义题材的表现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在人物的塑造上,通过对两个典型的主人公,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和男主人公爱德华的塑造,合理构成了浪漫爱情故事的支柱和骨架。
(一)电影故事主题思想构思浪漫
在电影《暮光之城》中,首先展现出浪漫主义因素的是整部影片构思。在传统的爱情题材电影中,通常都是男女主人公同时处于一个城市的浪漫邂逅,而后生发出来一场温馨的感人爱情。而在电影《暮光之城》的整体构思中,浪漫主义元素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在电影中,将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人牵连在了一起。在影片出场的时候,就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女生――伊莎贝拉,她相比较于其他的女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在伊莎贝拉本人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她的父母亲离婚了,且她的母亲再婚了。为了照顾再婚的母亲,在情感上获得更多的、更好的感情生活,伊莎贝拉可以说是做出了她自己的让步和牺牲,她搬去与自己的父亲同住,也希望能够减轻母亲的负担,使母亲在情感上能够有新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面对自己的感情。同时,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一种牺牲自己的精神,这也是她从开始就不同于周围的其他同学的一种特质和性格。在伊莎贝拉的世界中,她是淡然的、随遇而安的、从容不迫的。这种性格遇到了冷峻孤傲的爱德华,是必产生一场火焰。在这样的摩擦中,爱德华越是冷漠,实际上对于伊莎贝拉来讲,是不能够构成任何伤害的,因为她是淡然的,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没有过多的在意,也没有过多的占有欲,这样的性格反而使得男主人公爱德华希望征服伊莎贝拉的心,这样的组合也难免会生发出不同寻常的爱情火花。
在影片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当中,伊莎贝拉通过和爱德华的进一步交往,逐渐发现了爱德华家族的秘密――爱德华家族是吸血鬼家族。在这样的秘密中,就生发出了一种正常人之于吸血鬼家族之间的特殊的情绪。这种爱情的构成成分本来就是感人的,也是温馨浪漫的。在正常的高中女生和活了几百年的吸血鬼之间生发出来的感情,对于女主人公伊莎贝拉来说,可能尚且算作正常萌发了人生的爱情,而对于爱的话来说,他在自己不死的漫长生命之中,竟然第一次且是如此深刻地爱上了一个近乎宿命式的人,这是怎样的缘分和巧合才能够铸成的爱情呢?由此,可以呈献给观众的是一个独自面对自己生命几百年的吸血鬼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对于女孩伊莎贝拉的真挚的、矢志不渝的坚贞的感情。这种爱情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不易出现的,正因为它的不易出现,才显得尤为绚丽和浪漫,感动了观众。
(二)电影画面的唯美
在《暮光之城》中,就影片的画面来讲,也是十分唯美的。这种画面感的唯美效果,也凸显出了浪漫的情调。在导演安排场面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和自己的父亲居住在福尔克斯小镇,终日是阴雨绵绵的阴郁天气。在这种单色调的环境渲染中,逐渐生发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纯洁的、炙热的爱情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凸显了浪漫情调的事情。在这样的浪漫情调中,男女主人公在单调的氛围和生活中逐渐开始走向活力和互相鼓励,同时他们给予对方的彩虹一样绚烂的生活和非同寻常的多彩的感受,也和周围的福尔克斯小镇上的单调阴郁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了一种切实的衬托,更加凸显出了伊莎贝拉和爱德华之间的不可多得的爱情。在这样的爱情之中,两个主人公也难免情不自禁地将感情发展到了更纯美的地步。
在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镜头十分引人注意,就是男主人公爱德华带着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在森林的天空中翱翔的镜头。在这样的翱翔中,伊莎贝拉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自己心爱的人抱在怀中的温馨的感觉,与她相拥的爱德华能够提供给她充分的安全感,是她认定的人。在爱德华带着伊莎贝拉飞到山峰顶端的时候,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晴天,甚至还有光点出现在他们的周围,有如仙境一般。这里无疑是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营造了一种十分恰当的、浪漫的画面感。在面对爱情的逐渐加热的过程中,这个场景为他们爱情确定的一刻提供了确切的环境。同时,这样的场景也使得观众在他们爱情发展的过程中,生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电影人物形象的打造
电影《暮光之城》对读者造成的视觉冲击远不止画面和剧情的构思上。在电影《暮光之城》中,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充满了浪漫因素。在对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塑造中,给予她的性格是一种沉稳的、独特的、从容不迫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周围女生的性格形成了不同的出入,也从而显示出了女主人公独特的性格特质。对于冷漠的爱德华家族来说,这种从容的气息恰巧没有和其他仰慕他们、对他们趋之若鹜的女孩子一样,无疑这样的气质已经成为爱德华心中的一种理想的女孩,这种简单而又诚挚的情愫处处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生成。关于男主人公爱德华,他的人物形象的缔造上,从开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冷漠的,吸血鬼特有的形象特质――白皙的皮肤、冷峻的眉眼和不屑一顾的神情。这种形象的缔造,甚至成为很多女生崇拜和仰慕的对象。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遇到了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时候,竟然开始慢慢融化,表现出了自己十分柔软的一面。通过进一步地和伊莎贝拉的交往,爱德华几乎是展现出一个恋爱中的男人特有的温柔和体贴,这样的展现也使得他们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越加符合对方的心意,也使得剧情的发展逐渐柔化,温馨的元素逐渐增多。这可以说是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的典型例子。在对伊莎贝拉和爱德华的塑造上,成功将两个人的性格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将两种互相吸引的性格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构成了在这部温馨爱情剧中的恰似宿命一样的缘分,难分难解。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方面的成功塑造,支撑了两个主要人物的骨架和内涵,在性格中富含的浪漫特质也通过和剧情的相辅相成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发挥。
三、结 语
在影片《暮光之城》中,通过对浪漫主义元素的运用和适当的穿插,使得整部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使主旨得到了发挥和深化。在构思上,首先体现出了浪漫的故事框架,使整个故事的构思别具一格,鲜明区别于传统的温馨爱情喜剧;在画面的呈现上,也通过对爱情部分的唯美的画面感,体现了一种丰富的浪漫情调,同时通过这种浪漫画面的呈现与塑造,为观众打造了一种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得浪漫的元素在观众无限的想象之中得到了升华;在形象的塑造上,对主人公的成功塑造是对浪漫元素的最好促进;在音乐的选配上,也迎合了前面三种基础元素,为温馨浪漫的意境加上了浓重的一笔。可以说,整部影片通过浪漫主义元素的合理搭配和运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温馨的爱情饕餮。
[参考文献]
[1] 储小慧.试论《暮光之城》中的浪漫主义元素[J].作家(下半月),2013(02).
[2] 宁坤,苑岚冰.论电影人物形象的音乐塑造[J].电影文学,2013(03).
女人情感故事篇7
[关键词] 《暮光之城》; 构思; 画面; 人物
电影《暮光之城》是根据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同名小改编的。在整部影片中,着重讲述的是女中学生和吸血鬼家族中的帅气男生爱德华的温馨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他们的爱情中,由于出身不同,并且由于爱德华家一直保守着吸血鬼家族的秘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感情上的阻碍和起伏,都构成了影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婉转温馨的爱情元素。在电影《暮光之城》中,可以明显看出很多浪漫主义的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该影片浪漫的基调和温馨的氛围,同时也和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相互呼应,形成了良好的呈现效果。通过对电影《暮光之城》中的浪漫元素的解析,能够为我们在进一步探究电影《暮光之城》的时候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解析元素。
一、有关电影《暮光之城》的总体概述
电影《暮光之城》讲述了女中学生和吸血鬼家族的帅气男生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是一名在校就读的女中学生,名叫做伊莎贝拉・斯旺。影片开头的时候她正就读于凤凰高中。在她出场的时候就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尤其是她的沉稳和安静,总是和班级中的同龄女生产生了较大的不同,这也是她的独特之处所在。在伊莎贝拉的世界中,她一直坚持着朴素的生活和简单的理念。她自己的家庭也发生了不小的变故,自己的妈妈再婚了,这使得伊莎贝拉的内心在失落的同时感到了自己应当努力让母亲过得开心一些,于是就搬去了父亲查理家,和父亲一同居住。她的父亲查理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叫做福尔克斯的小镇,这个小镇坐落于华盛顿的周边,就其自然环境和条件来说,总是充满了一种阴郁的氛围。在自然条件方面,福尔克斯小镇也总是阴雨绵绵,这样的天气使得刚到来的伊莎贝拉感到有些怠惰和漫不经心。就伊莎贝拉本身的性格来讲,转换的环境实际上并不能直接引起她对于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反而她的行为十分淡定,从容不迫,对新生活能够较快地适应,并且在新的群体中自然而然做着自己的事情。在新的班级中,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传言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她发现班上的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美男子爱德华・卡伦,同时,她发现爱德华・卡伦家族的兄弟姐妹都显得十分的怪癖,这种怪癖表现在不同周围的人附和或者过多交流,同时也不愿意放低身架表现出亲切的一面,总是显得很冷漠,并且只在自己的家族活动范围之内活动。这样的现状使得伊莎贝拉感到爱德华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又不可抗拒的魅力,同时,她在不知不觉之中对爱德华也生发出来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既陌生又希望了解他。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她发现爱德华家族有一个惊天的秘密――他们竟然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家族。这让伊莎贝拉十分的震惊,初到爱德华家,她感到震惊有余,同时也生发出更多的好奇的想法和情愫来。在这样的驱使下,伊莎贝拉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家族,爱德华家族是多年来一直秉承着善良的本性,拒绝食用人类的鲜血,只是捕食动物,可以说是整个吸血鬼世界中的“素食主义者”,而这样的家族也同其他家族结下了不小的怨恨。但是爱德华本人在同伊莎贝拉的接触中,通过气味、对灵魂的探索,发现伊莎贝拉正是他灵魂深处的爱人,他情不自禁和伊莎贝拉陷入了一段真挚而深沉的爱恋之中,并且为维护这段不同寻常的爱恋做出了彼此最大的努力。
二、电影《暮光之城》之浪漫主义色彩分析
在电影《暮光之城》中,通过大胆的现象和故事的无限生发出来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能够发现在题材、手法等等不少方面都展现出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影片在故事的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显露出不同于传统的爱情轻喜剧的影片解构和故事内容;在画面感上,通过塑造唯美的充满想象空间的画面,迎合了观众的期待,同时对影片的浪漫主义题材的表现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在人物的塑造上,通过对两个典型的主人公,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和男主人公爱德华的塑造,合理构成了浪漫爱情故事的支柱和骨架。
(一)电影故事构思浪漫
在电影《暮光之城》中,首先展现出浪漫主义因素的是整部影片构思。在传统的爱情题材电影中,通常都是男女主人公同时处于一个城市的浪漫邂逅,而后生发出来一场温馨的感人爱情。而在电影《暮光之城》的整体构思中,浪漫主义元素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在电影中,将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人牵连在了一起。在影片出场的时候,就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生――伊莎贝拉,她相比较于其他的女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在伊莎贝拉本人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偶然性的因素,她的父母亲离婚了,且她的母亲再婚了,为了照顾再婚的母亲,在情感上获得更多的、更好的感情生活,伊莎贝拉可以说是做出了她自己的让步和牺牲,她搬去与自己的父亲同住,也希望能够减轻母亲的负担,使母亲在情感上能够有新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面对其感情。同时,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一种牺牲自己的精神,这也是她从开始就不同于周围的其他同学的一种特质和性格。在伊莎贝拉的世界中,她是淡然的、随遇而安的、从容不迫的。这种性格遇到了冷峻孤傲的爱德华,势必要产生一场火焰。在这样的摩擦中,爱德华越是冷漠,实际上对于伊莎贝拉来讲,是不能够构成任何的伤害的,因为她是淡然的,同时对身边的事物没有过多的在意,也没有过多的占有欲,这样的性格反而使得男主人公爱德华希望征服伊莎贝拉的心,这样的组合也难免会生发出不同寻常的爱情火花。
在影片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当中,伊莎贝拉通过和爱德华的进一步交往,逐渐发现了爱德华家族的秘密――爱德华家族是吸血鬼家族。在这样的秘密中,就生发出来了一种正常人之于吸血鬼家族之间的特殊的情绪。这种爱情的构成成分本来就是感人的,也是温馨浪漫的。在正常的高中女孩和活了几百年的吸血鬼之间生发出来的感情,对于女主人公伊莎贝拉来说,可能尚且算作正常的萌发了人生的爱情,而对于爱德华来说,他在自己不死的漫长生命之中,竟然第一次且是如此深刻爱上了一个近乎宿命式的人,这是怎样的缘分和巧合才能够铸成的爱情呢?由此,可以呈献给观众的是一个独自面对自己生命几百年的吸血鬼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对于女孩伊莎贝拉的真挚的、矢志不渝的坚贞的感情。这种爱情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不易出现的,正因为它的不易出现,才显得尤为绚丽和浪漫,感动了观众。
(二)电影画面的唯美
在《暮光之城》中,就影片的画面来讲,也是十分的唯美的。这种画面感的唯美效果,也凸显出了浪漫的情调。在导演安排场面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和自己的父亲居住在福尔克斯小镇,终日是阴雨绵绵的阴郁天气。在这种单色调的环境渲染中,逐渐生发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纯洁的、炙热的爱情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凸显了浪漫的情调。在这样的浪漫情调中,男女主人公在单调的氛围和生活中逐渐开始走向活力和互相鼓励,同时他们给予对方的彩虹一样绚烂的生活和非同寻常的多彩的感受,也和周围的福尔克斯小镇上的单调阴郁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了一种切实的衬托,更加凸显出了伊莎贝拉和爱德华之间的不可多得的爱情。在这样的爱情之中,两个主人公也难免情不自禁将感情发展到了更纯美的地步。
在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镜头十分引人注意,就是男主人公爱德华带着女主人公伊莎贝拉在森林的天空中翱翔的镜头。在这样的翱翔中,伊莎贝拉第一次感受到了被自己心爱的人抱在怀中的温馨的感觉,与她相拥的爱德华能够提供给她充分的安全感,是她认定的人。在爱德华带着伊莎贝拉飞到山峰顶端的时候,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晴天,甚至还有光点出现在他们的周围,有如仙境一般。这里无疑是为他们的爱情故事营造了一种十分恰当的、浪漫的画面感。在面对爱情的逐渐加热的过程中,这个场景为他们爱情确定的一刻提供了确切的环境。同时,这样的场景也使得观众在他们爱情发展的过程中,生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
电影《暮光之城》对读者造成的视觉冲击远不止画面和剧情的构思上。在电影《暮光之城》中,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充满了浪漫因素。在对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塑造中,给予她的性格是一种沉稳的、独特的、从容不迫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周围女生的性格形成了不同的出入,也从而显示出了女主人公独特的性格特质。对于冷漠的爱德华家族来说,这种从容的气息恰巧没有和其他仰慕他们、对他们趋之若鹜的女孩子一样,无疑这样的气质已经成为了爱德华心中的一种理想的女孩,这种简单而又诚挚的情愫处处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生成。关于男主人公爱德华,他的人物形象的缔造上,从开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冷漠的吸血鬼特有的形象特质――白皙的皮肤,冷峻的眉眼和不屑一顾的神情。这种形象的缔造,甚至成为很多女生崇拜和仰慕的对象。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遇到了女主人公伊莎贝拉的时候,竟然开始慢慢融化,表现出了自己十分柔软的一面。通过进一步和伊莎贝拉的交往,爱德华几乎展现出来一个恋爱中的男人特有的温柔和体贴,这样的展现也使得他们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越加符合对方的心意,也使得剧情的发展逐渐柔化,温馨的元素逐渐增多。这可以说是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的典型例子。在对伊莎贝拉和爱德华的塑造上,成功将两个人的性格充分展现了出来,同时将两种互相吸引的性格展现在了观众面前,构成了在这部温馨爱情剧中的恰似宿命一样的缘分,难分难解。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方面的成功塑造,支撑了两个主要人物的骨架和内涵,在性格中富含的浪漫特质也通过和剧情的相辅相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结 语
在影片《暮光之城》中,通过对浪漫主义元素的运用和适当的穿插,使得整部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使主旨得到了发挥和深化。在构思上,首先体现出了浪漫的故事框架,使整个故事的构思别具一格,鲜明地区别于传统的温馨爱情喜剧;在画面的呈现上,也通过对爱情部分的唯美的画面感,体现了一种丰富的浪漫情调,同时通过这种浪漫画面的呈现与塑造,为观众打造了一种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得浪漫的元素在观众无限的想象之中得到了升华;在形象的塑造上,对主人公的成功塑造是对浪漫元素的最好促进;在音乐的选配上,也迎合了前面三种基础元素,为温馨浪漫的意境加上了浓重的一笔。可以说,整部影片通过浪漫主义元素的合理搭配和运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温馨的爱情饕餮。
[参考文献]
[1] 储小慧.试论《暮光之城》中的浪漫主义元素[J].作家(下半月),2013(02).
女人情感故事篇8
故事主题
在爱情、家庭、工作严重失衡的状况下,唯有善良、真诚和不离不弃的爱,才能带你找到幸福和新的平衡。因为,真爱就在身边!
故事梗概
罗燕平的好朋友兼下属陆青青以旁观者和见证人的身份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年轻的农村姑娘罗燕平与男闺蜜马小风、死***陆青青一起进城后,邂逅富商杨林并与之相爱结婚,不料杨林遇难。从此与继女杨小润、马小风、杨小润姥姥罗二婶等人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并努力追求和收获新爱情。角度新颖,喜感十足。
主要人物设置
罗燕平:女1号,22岁。漂亮、乐观、坚强。从单纯的农家女进城成功升级为一个好后妈,一个经商能手。杨小润的后妈、闺蜜、情敌。杨小润和马小风的斗嘴时常让她烦恼不已。但这两个人的存在,又让她心里感到非常踏实和幸福。
杨小润:女2号,12岁~22岁。青春叛逆、时尚新潮,以被抛弃的可怜女孩自居,实际上骨子里倔强、可爱。心里认可小妈罗燕平,但表现常常言不由衷。
马小风:男,长相喜庆,心地善良,说话诙谐,看起来不着调,其实是个默默承担的男人。最大爱好是对罗燕平的相亲对象进行心理分析和维妙维肖的模仿。
陆青青:故事旁观者。于私,是罗燕平闺蜜;于公,是罗燕平公司得力左右手。
市场定位与观众分析
作为娱乐功能的电视剧,第一要求就是大众化和好看,因此本剧定位是以娱乐为主的通俗剧,同时尽量潜移默化地体现文艺的教化功能。
以吸引全社会18~35岁年轻女性和渐渐长大的00后观众眼球为主,同时兼顾以大妈群体为主的其他情感剧、伦理剧和轻喜剧拥趸。
故事特色
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都市剧,一反过去悲情、沉重的伦理叙事基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新时代的家庭情感故事。该剧以年轻小妈罗燕平的亲情、爱情为主线,并经由冷静“第三者”的视角,讲述了她周旋在继女杨小润、男闺蜜马小风等人之间,在三个性格迥异的上一代人尽情“压迫”下,亲身经历各种“相亲大战”和情感危机,最终在身边找到爱情归属和事业平衡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小妈与继女、个人与社会等各种矛盾冲突,是一部兼顾爱情、亲情和事业的伦理轻喜剧。也是编剧基于对时代、生活的观察认识,对传统创作思路的一次勇敢挑战。
人物可看性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时尚、观念新潮的85后、90后迅速成长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主导着这个时代的消费、情感和文化传承,而迅速崛起的00后孩子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聪明、理解力强,情窦初开、鬼点子层出不穷等群体特点,积极渗透和参与到成人的情感世界。对成年人尤其重组家庭中的家长来说,无疑多了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和挑战,在这个时候,爱与忍耐、理解和宽容显得尤为重要。本剧以这两个截然不同群体的爱情、亲情、伦理为出发点,试***从人性的角度,将他们的纠结、情感与梦想等一一剖析,不慌不忙地把他们的矛盾推向极致,引导观众在轻喜之余,对情感和生活进行反思,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拍摄可操作性
本剧为现代都市剧,以现有的家庭、学校、街道、酒店等为主场景,与古装剧、战争剧等相比,无须订制专门服装,拍摄成本相对较小。同时适合商场、医院、酒店、旅游景点以及车辆、手机、服装、珠宝等各类商品进行广告植入。
同类电视剧对比分析
以往的继母后妈题材,多以伦理和苦情为主,难逃传统生活经验和固有影视理论的窠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互联网遍地开花,各种信息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情感生活观念,尤其是85后、90后还有00后,看待、处理问题的态度、角度和方式方法都与以往的人不一样了,对电视剧也提出了更高的娱乐要求。
每个年代的娱乐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大众娱乐艺术的电视剧,理应符合、紧跟和引领时代潮流,积极传达具有“正效应”的情感生活理念。本剧独辟蹊径,以旁观者和见证者的角度讲述了年轻新潮的小妈罗燕苹在丈夫遇难后与刁钻聪明、情窦初开的继女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并努力追求和收获新爱情的故事。让观众在幽默轻喜的戏剧氛围中感受女主人公情感、命运的跌宕起伏,同时引起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思。总之,这是一部充满积极正能量的影视作品。
本剧创意构思之初,对20年来同类题材电视剧,从叙事和矛盾冲突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类比分析,并在创作时进行借鉴、规避和创新。
同类电视剧列举如下:
1. 2014年《后妈的春天》又名《娘亲》,40集,是由陈朱煌编剧,陈朱煌等导演,李彩桦、贺刚、黑子、小刘佳、俞小凡等主演的民国情感年代戏。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主人公春云(李彩桦饰)冲破重重阻力嫁给心上人却突遭爱人去世的变故,但她却怀着仁慈善良之心,不屈抗争,把孩子们教育养大。
2. 2012年《后妈当家》又名《别样幸福》,34集,是由王志***编剧,萧锋导演,方青卓、毕彦君等主演的家庭伦理剧。讲述了张家小院中后妈李桂香与后老伴的子女、媳妇之间化积怨为和谐的情感纠葛,展示了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
3. 2008年《继母后妈》30集,是由李青编剧,***、郭勇执导,谢兰、王新***、丁柳元、陈锐等主演的家庭伦理剧。该剧由兄妹两个家庭继母的善恶对比出发,讲述再婚家庭中的矛盾纠葛与悲欢离合的故事。
4. 2006年《春天后母心》50集,是由边立民编剧,陈路导演,刘雪华、施羽等主演的民国家庭苦情剧。该剧故事来源于澳大利亚悉尼一个华裔***府官员的真实经历,讲述一个女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照顾一个痴傻的老人,抚养五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故事。
5. 1996年《后妈》16集,是由符季君编剧,***执导,耐安、孙敬季等主演的亲情伦理剧。该剧讲述女保姆公芳草升级成为大刚的后妈,两人渐渐接受对方的故事。
编剧介绍
宋晓冰,本科,中文系。
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
北京文锦艺术创作有限公司,创始人。
博览群书,对文字有异乎寻常的敏感。热爱文字工作,做过教师、开过书店,编辑过杂志和***书,2004年触电编剧行业。目前对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均有染指,类型不拘,属于创意型编剧。主要作品有:
25集电视连续剧《我为你哭泣》编剧
20集儿童电视剧《少年萌侦探》编剧
电影《流浪汪星人》编剧
女人情感故事篇9
美国人已经用"花木兰"的故事拍成动画片,我们又一次次用这个素材拍电影、话剧,为什么我们拍了很多遍的东西还能经久不衰?而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价值观拿到今天又应该怎样去评判?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思考。
一、从电影学的角度解读影片
1987年的时候,拍摄主旋律电影还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是在二十一世纪,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这个主旋律逐步突出。接受这个正在变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要***治多线,二要表现人和社会接轨的东西。***府希望宣传的是简单的爱国和朴实的大众关怀,《花木兰》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宣扬的也好。一个故事能一拍再拍,不论是在中国三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以国家为重的主题思想永远不过时,而影片又在这个大众主题中说出了一个令大家好奇的社会现象"女儿替父从***"就体现出它的与众不同。
1、用丰富的现代艺术形象演绎传统故事
花木兰的选材非常好,很有艺术眼光。为女子"竖碑立传",从《山海经》、《木兰诗》到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一直是中国文学和艺术最宝贵的传统,是对女性获得同男性一样权利的肯定,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影片以丰富的现代艺术想象,生动演绎了巾帼女杰花木兰代父从***的传统故事,比起鲁迅先生批评的那些带有"三国气"、"水浒气"的叙事,要更有思想和美学价值。可以说,影片所着力突出的与《红楼梦》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因此,艺术感染力很强,感人至深。笔者认为,木兰主题故事还可以一直创作下去,只要有足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中国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WWw.133229.CoM
2、对"两性平等"进行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深入解读
记得学生时代学习《木兰辞》的时候,除了木兰的家国情怀,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这也是那个年代对男女平等的理解--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而电影《花木兰》却在阐述另一种解释:女人可以从***,可以进入战场,甚至可以成为将***,但女人不适合战争。首先战争拒绝感情,这是影片一直强调的。先前正因为木兰感情用事,前去营救文泰,导致许多兄弟受到敌***袭击,战死沙场。当时有一场对白很有意思,木兰问文泰,如果换了她被敌人包围,文泰是否会像她救文泰那样来救她,文泰很坚决地摇了摇头。这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相对于男人,女人更是情感动物,当女人割舍不了感情,她就无法适应战争。后来,文泰假死,断了木兰情感的念头,才造就了木兰勇往直前,屡立战功,最终成为真正的将***。其次,在影片最后,木兰拒绝了魏王的加官进爵,她不要当大将***,她要回家侍奉父亲。这也是男人和女人不一样的地方,换了男人可能很难拒绝这种诱惑,但木兰没有丝毫的纠结,我们也感觉不到她是在作秀。相较于名利,女人更难舍的是家园。所以,木兰可以女扮男装替父从***,木兰可以奋勇杀敌成为将***,但木兰无法改变她的女儿身,这正是自然的本质。而社会无法改变,这就注定木兰要回家,要重换女儿装。曾经我们向往男女都一样,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男女平等,事实上,男女不一样,无论是南北朝时的《木兰辞》还是今天的电影《花木兰》,最后都暗示着自然的回归,而不是扭曲,这何尝不是对两性平等的解读?
3、以"平衡功能"彰显故事的成熟
在看影片之前,有点担心这类题材会被简单处理成"正义非正义"的单面教义,现在看来,影片的立面比较广泛,编导在故事外壳下赋予了影片比较丰富的内核,而且这种内核具有普适性,可以成为"国际语言",这是高出一筹的地方。显而易见,导演对《花木兰》故事情节的叙述非常精彩。而影片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他的"平衡功能":关于"忠与孝"的平衡,关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的平衡等等,处理得比较得体到位。比如说"割舍个人感情"的层面,它不是简单处理成"战争让感情走开",而是始终贯穿着一条若明若暗的爱情线索,让人牵挂。花木兰后来对文泰说的12年来一直因为想着他才有成长动力的台词显得真实可信,强化了爱情这条线索。另外,影片在"投资规模"和"大片气势"的平衡上也做得比较到位:虽然没有像纯商业片那样一掷千金的营造气氛,但对于这部影片战争氛围的营造已经足矣。由于观众更关注人物命运,有时过度追求场面壮观的"大片情结"反而会损伤影片的内涵。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影片在"真实与非真实"、"历史与非历史"的把握尺度上非常成熟,文泰这个角色虽然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他的介入,明显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历史题材容易犯两个方向的错误,一个是"过度戏说"--由于是戏说,观众的心理期待与"正说"不同,难以产生"正剧"所要的艺术震撼力;一个是"过度拘泥于史实",故事容易捉襟见肘,受制于史实而影响艺术感染力。这部影片在正剧的前提下添加了文泰这个虚拟角色,尝试很成功。
4、用精彩的细节给影片增添亮点
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花木兰》作为一个让被大多数人称赞不绝的贺岁片当然会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它的细腻、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木兰在水中洗***牌的细节,那正是她内心的挣扎,她的眼泪流得更是恰如其分,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特质,这一点当然不得不称赞赵薇的演技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解读影片
整体看来,影片除了有中国传统的伦理表达与流露,更具有世界共通性的命题书写。感觉2009年的《花木兰》不是在战场上突出女性的花木兰,而是见证花木兰的成长:从害怕、逃避战争到直面战争;从害怕杀戮到直面杀戮;从犹豫、消沉到勇敢担当;从感情用事到冷静刚强;从敏感多思到剪断情感的羁绊……可见,战争的法则是"反女性的",需要花木兰像一个男人那样去战斗,去压抑甚至扼杀情感因素的流露(无论是面对杀戮的犹豫,对牺牲的同情和伤感,还是对文泰的爱情)。因此,《花木兰》是一部男性化的电影,不是去彰显花木兰身上的女性特征与女性情感,而是去见证这些因素与战场环境的不协调。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影片对于战争的反思也是非常深刻的。正如花木兰的父亲花弧所说,战场上不应该有感情。而且,战场上只有死人和疯子,没有英雄。这是一位征战多年的战士得出的带血启示,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功名的虚无:在那个杀戮无时不在的环境里,个体性的同情、悲悯、犹豫、软弱都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更不要说爱情的不合时宜;在那个死亡时刻逼近的氛围里,高谈功名、荣誉都是虚无的,只有本着求生的本能才能在战场上获得坚韧的生存,否则就只有成为死人或疯子。这种对战场生活本质的朴素概括非常具有震撼力,令人深思。
女人情感故事篇10
关键词:滕肖澜;平凡人物;性别诗学;《美丽的日子》
一、滕肖澜笔下的“小上海”
滕肖澜的《美丽的日子》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温馨的“小上海”,她之所以将故事的设置于“小上海”,是因为她关注着在社会中生活的小市民,而不是少数的精英人士。“小上海”相对于“大上海”而言更能够承载着素色,本真的色彩,滕肖澜试***创作不同于充满五光十色、物欲横流的城市文学,着力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静色的世界。
《美丽的日子》秉持了她一贯的风格,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为上海的繁华着墨,反而将时代精神、社会新问题、人生思考等等大题目都浓缩到了上海一条弄堂中的一户人家,两个女人的喜怒悲欢之中,以小见大充分体现了素色故事文本的无限张力。滕肖澜把故事背景设立在“小上海”就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平凡人生活的平凡世界,可以发现滕肖澜创作《美丽的日子》的最初动机就是怀着一颗悲悯的心书写平民百姓,倾听、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回归人生本原。
二、滕肖澜回归人性本真的女性书写
(一)交叉的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
《美丽的日子》中呈现出了明显的素色性别特征,以交叉的女性视角进行叙事使整篇小说节奏紧凑,巧妙地回避了复杂的人物介绍与场面描写,简洁又有女性所独有的细腻的感情而使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能够更好的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在作品中,叙述者的感知被故事中的女性人物的感知替代,聚焦女性人物本身就构成了女性视角。然而由于单独女性人物的视野有限,所以形成了以卫老太和姚虹这两个女性视角交叉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首先以卫老太视角开篇,“吃饭时,卫老太发现,姚虹的手搭在卫兴国的大腿上。”卫老太一眼扫去的瞬间,就把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全部展现出来。接着以卫老太的视角来介绍姚虹来上海的原因、卫老太家庭情况以及姚虹刚加入这个家庭中所发生的种种小摩擦。通过卫老太决定找儿媳到对姚虹的观察再到卫老太调教姚虹收拾房间等,一个精明、现实的上海本地婆婆跃然纸上。而通过卫老太看到的姚虹则是个初入上海,努力融入上海生活但却经常东施效颦的外地媳妇。随后姚虹的感知成为了主要聚焦对象,情节以姚虹的视角继续展开。姚虹的视角有一种解密的作用,从姚虹来上海之前对卫老太一家的盘问到她递给介绍人的红包还有后来姚虹对卫老太一家的观察和担心,令我们发现姚虹是一名聪明、果断并有自主意识的女性。故事这样以卫老太和姚虹这两个女性视角交叉展开,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虽然还存在,但是大多时候叙述者的感知已经转换成了卫老太和姚虹这两个女性人物的感知,从而“全知者”的叙述者被弱化了。
作品中运用交叉的女性视角进行叙事,真正做到了以女人的视角去认同女人,弱化甚至抛弃了现世中的男性评判及标准。如以卫老太的视角回忆她在为了多争取些抚恤金抚养孩子贴补家用而跪在厂长家门口,甚至在最后无可奈何之下上了老板的床的往事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评判,反而能够让人理解一名女性在生存的压迫下为了自己的家庭,生存使出浑身解数。交叉的女性视角的叙事方法使整个故事的开展没有纷繁复杂的场面铺垫与人物描述,更加简单而清晰。利用交叉的女性视角进行叙事,能够令读者直接感觉到同为女性的两个主人公在心灵上的共鸣,在同样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下卫老太和姚虹在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上有共同之处。交叉的女性视角更能够使读者了解主人公行为背后的推动心理,更加容易把握多变的人物性格。
(二)女性话语对生命本体的探讨
《美丽的日子》的语言风格温婉而平实,人物的塑造各具特色,但卫老太和姚虹的女性话语却掌控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她们以女性的温婉化解一次又一次的生活危机,又以女性的坚韧执着地为自己的家庭掌舵,从而使传统男性的强势话语逐渐弱化甚至缺失。在卫老太和姚虹的身上可以发现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能总结出女性对生命本体的态度,即为了自己的家人及自己坚忍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并时刻怀揣希望,永远都不轻易放弃得到幸福的机会。
卫老太的一系列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自己的生命意义能够在儿媳身上延续。卫老太从前的生命意义我们无法猜测,但自她有了家庭之后,可以明显的看出她全部的期望就是家庭的美满与幸福。这时卫老太与儿子的幸福其实重合为一个幸福,而卫老太这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付出一切,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身上共有的。姚虹为了留在上海,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满月以后成为上海人费尽心机,她知道要融入这个上海家庭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与有釜底抽薪的勇气,所以她给介绍人红包,讨好张阿姨,向卫老太展现出自己最能干的一面并努力让卫兴国喜欢上自己,最后不惜以假怀孕一搏,当被揭穿后她并没有回家而是坚持留在上海,最终得偿所愿。姚虹,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外乡女性,想在繁荣的上海落脚依靠的是女性的先天生理优势,还有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永远都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卫老太和姚虹几乎可以代表目前中国社会中大部分女性的生活状态,她们将自己的幸福与家庭幸福合二为一,而缺乏追求个体幸福的意识。千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在现代社会女性***的意识愈加强烈也没有改变女性缺乏个体幸福的方式,只能将个人幸福融入家庭幸福予以追求。《美丽的日子》中塑造的这两个女性形象有大多数中国女性的影子,读者更容易在分析人物的同时联想到自身及周边人产生影响,使读者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同时反思自身的生活状态。
(三)性别约束的“无意”继承与“有意”反叛
《美丽的日子》中,姚虹为了留在上海假怀孕的事情败露之后,故事迎来高潮。卫老太有两次接受了姚虹作为她的儿媳,第一次是在姚虹宣布自己怀孕之后,第二次是因为姚虹的坚持使卫老太想起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姚虹的相似之处,最终留下了姚虹。卫老太这两次态度的转变很好的诠释了女性对性别约束的“无意”继承与“有意”背叛。
古往今来,人们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女性需要承担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责任,这一集体无意识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卫老太就是其中的代表。卫老太对姚虹的第一次接纳,就是建立在姚虹完成了女性这一先天义务的基础上,是卫老太作为女性被女性性别约束的无意识举动,是一种对对性别约束的“无意”继承。而卫老太第二次之所以能够接受姚虹,是因为现在这个坚持追求自己幸福的“小女子”与当初跪在厂长家门前的自己高度重合,使卫老太对姚虹有了认同感。同为女性,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她们身旁男性的缺失,使维系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女人身上。卫老太对姚虹的第二次接纳是对传统传宗接代的女性性别约束的有意对抗,她理解并支持姚虹不仅为家人而活,更要为自己而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做法,是一次对性别约束的“有意”反叛。
三、《美丽的日子》中的素色美学呈现
中国当代女性作者的作品多呈现出个人化、身体写作及欲望化美学,着重表达女性在长期受到压抑、禁锢后的反抗精神,作品语言也多轻灵、细腻,充满诗意的氛围和优美的意境,形成一部部色彩斑斓的故事,又或充满欲望的展示,的描写。而滕肖澜的小说却呈现出一种经过时间沉淀摆脱浮躁与喧哗后回归到普通人生活中的朴素的美,一种素色美学。
首先,当今的上海虽然依然像《子夜》中描述的灯红酒绿,跟随着时代的脚步高速发展,但在《美丽的日子》中却刻意的使它脱离了匆忙的时代,无限包容着普通人们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故事发生在一个大时代的小环境中,看不见喧嚣却别有一番平凡生活的滋味。滕肖澜以“小上海”作为故事的背景,“小上海”其实际承载了滕肖澜对中国人在这个大时代中的生活美学的理解。正如她给读者还原了一个没有喧嚣的、素色的、本真的世界,她真实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希望,在柴米油盐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交叉女性视角的叙事方法体现了素色性别的诗学特征,即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小说极其注重写作技巧,然而这种交叉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将读者从目前小说纷繁复杂的叙事技巧中***出来,使读者的关注点始终放置在故事本身。故事使用交叉女性视角进行叙事,尽量减少写作技巧的使用,避免了错杂的人际和复杂的场面铺垫,使故事内容更加清晰。简单的以卫老太和姚虹为叙事主体,一切人物的设置与情节的展开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以这两人物的视角来交叉进行叙事使其他人物形象自然地融入故事情节中,节省了介绍人物及场面的语言,使得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紧凑,高潮跌宕起伏。
最后,滕肖澜在《美丽的日子》中并没有将当代女性作家常使用的女性生理特征和躯体描写当作重点来描写,甚至没有出现躯体描写。反而塑造了两位坚忍而温婉的女性,以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女性话语达到了女性性别的诗性特征。在《美丽的日子》中,滕肖澜设置了大量的“留白”,使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进行“填白”,这种大巧若愚的写法反而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与作家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如作品中的“爱”,读者很简单就可以看出那是沾上了人间烟火的世俗化了的爱,姚虹之所以“爱”卫兴国的功利性很明显,就是为了讨好卫兴国为自己能够留在上海增加筹码。但滕肖澜并没有因此就进行“身体写作”,只一句“天气预报说了,明天会下雨”就轻巧地将事情掀过不论,这种令人会心一笑的暗示却令读者体会到小人物中蕴藏的脉脉温情。
在《美丽的日子》中,这种以小见大,还原质朴与本真的写法看似减少了故事的技巧性与复杂性,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从而无形中进一步扩大了故事文本空间,使故事的人物、情节、内涵在另一个空间即读者接受空间得到了二次丰富与再创造,这也是素色性别最重要的诗学特征。《美丽的日子》无论从背景设置、题材的选择、叙述方式还是故事中情节的设置中都表现出了一种素色性别诗学,在女性主体的关照下,展现出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存状态、精神与品格,在卫老太和姚虹身上我们能够找到一种中国当代女性质朴、回归本心的美,在滕肖澜笔下的“小上海”和“小人物”无不透露出有着现实关怀的温情。
参考文献:
[1]叶舒宪著.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滕肖澜.美丽的日子[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4(10).
[4]徐璐明.滕肖澜:就写“上海人过这着的日子”[N].文汇报,2011-02-13(001).
[5]金文野.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