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1
1
古诗三首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
(
)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1.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2.①
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
2.钲:
。
3.磬(qìng):
。
4.玻璃: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课时
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
)寒漪。
牧童(
)横牛背,短笛无腔(
)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浸
归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没。
3.归去:回去。
4.信口:随口。
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2祖父的园子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春天到了,爷爷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杂草bá(
)掉,用来种菜。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还东一脚西一脚地xiā(
)闹。几天后,爷爷种的菜发芽了,我和爷爷一起chǎn(
)地,我往往把菜苗当做野菜gē(
)掉,把野菜留着。
爷爷浇菜,我拿着水piáo(
),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玩累了,我又缠着爷爷陪我去guàng(
)街。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
圆
明
白
亮
笑
热
三、小萧红为我们介绍院子里的景物时,我们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神态?
【答案】
一、拔
瞎
铲
割
瓢
逛
二、圆滚滚
明晃晃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嘻嘻
热乎乎
三、可以看出孩子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显示出她的富有。
(意思对即可)
第二课时
一、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蚌壳(bàng bàn)
樱桃(yīng yīn)
啃吃(kěn kěng)
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腻(mì nì))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
)花园
一(
)李子树
一(
)大草帽
一(
)谷穗
一(
)狗尾草
一(
)倭瓜花
一(
)果园
一(
)白蝴蝶
一(
)大蜻蜓
三、判断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
(
)比喻
(
)夸张
(
)拟人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
)拟人
(
)夸张
(
)反问
3.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
)比喻
(
)排比
(
)拟人
4.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比喻
(
)夸张
(
)排比
四、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文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3)仿写一段话。
【答案】
一、蚌壳(bàng)
樱桃(yīng)
啃吃(kěn)
倭寇(wō)
水瓢(piáo)
玩腻(nì))
二、一(个)花园
一(棵)李子树
一(顶)大草帽
一(个)谷穗
一(棵)狗尾草
一(朵)倭瓜花
一(个)果园
一(只)白蝴蝶
一(只)大蜻蜓
三、1.(√)比喻
2.(√)反问
3.(√)拟人
4.(√)排比
四、1.排比
2.童年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那么美好。(答案不唯一)
3.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飞来了,就像飞来一架飞机似的。
3
月是故乡明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
写的
。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答案】
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件事的回忆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
梅花魂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辨字组词。
侨(
)
缕(
)
绢(
)
甚(
)
骄(
)
楼(
)
涓(
)
其(
)
梳(
)
衰(
)
稠(
)
眷(
)
流(
)
哀(
)
绸(
)
着(
)
二、选字填空。
竟
竞
境
(1)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2)智力(
)赛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了。
(3)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
)凉飕飕的。
(5)保护环(
),人人有责。
三、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拉:A用力使东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某处移动;B用车载运;C拖长;D闲谈;E牵累、拉扯;F拉拢、联络;G帮助。
1.老师拉长声音说话。
(
)
2.妈妈正和保姆拉家常。
(
)
3.现在,他有困难,我们应该拉一把。
(
)
4.小东正和看门的大爷拉交情。
(
)
5.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
(
)
【答案】
一、辨字组词。
侨(华侨)
缕(一缕)
绢(手绢)
甚(甚至)
骄(骄傲)
楼(高楼)
涓(涓涓细流)
其(其中)
梳(梳理)
衰(衰老)
稠(稠密)
眷(眷恋)
流(流水)
哀(悲哀)
绸(丝绸)
着(看着)
二、(1)竟
(2)竞
(3)境
(4)竟
(5)境
三、1.(
C
)
2.(
D
)
3.(
G
)
4.(
F
)
5.(
A
)
第二课时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被选答案的序号处画“√”。
1.能书善画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长,长于;⑤容易,易于。
2.颇负盛名
①背;②担负;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败。
3.独在异乡为异客
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奇特,特别;③另外的,别的;④惊奇,奇怪;⑤分开。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较好;③叠用,跟“越……越”相同。
二、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正重其事(
)
颇副盛名(
)
蜡月天气(
)
眷峦祖国(
)
好好宝存(
)
顶天力地(
)
三、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例:叶明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叶明说,他长大了要当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吴小东说:“我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象征着中华民族。(
)
B.梅花争在别的花之前开放,象征着中华民族。(
)
五、阅读《梅花魂》片段,回答问题。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分外”写一句话。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形成了明显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④
2.⑤
3.③
4.③
二、正重其事(郑)
颇副盛名(负)
蜡月天气(腊)
眷峦祖国(恋)
好好宝存(保)
顶天力地(立)
三、吴小东说,他要像小明那样关心集体。
四、1.(B)
五、1.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娆。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2
【关键词】体裁 生字 词句 朗读 说话写话
“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部编本”教材中,和《我多想去看看》一起组成单元的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这个单元的主题基本可以用“愿望”一词统领与概括。其中《一个接一个》是新选课文,其他两篇是从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沿用而来的,但所处的单元都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版本的课文作一些分析。
一、体裁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诗歌,全诗只有一节,其实就是三句话。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文本编排成诗歌的形式未尝不可,但内容单薄,总给人言犹未尽、缺胳膊少腿的感觉。
“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散文。课文增加了一个自然段,弥补了内容和结构上的缺憾:对于***天山里的孩子来说,在妈妈的引导下,多么想到北京去看看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对于大城市北京的孩子来说,在爸爸的引导下,多么想到***去看看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如此行文,不仅达成了前后照应、互为呼应的文本结构,而且暗含了“祖国山河美,民族大团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生字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能、走、北、京、城、安、广、升、旗”13个生字,“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京、安、门、广、非、常、壮、观”12个生字。可以看出,有7个生字是相同的,其中“能”字因为课文修改后不出现了,所以无法编入。“北、升、旗”3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城”字相对较难,作推后安排处理。“部编本”教材新增“门”字,是因为一年级上册中已经要求学生会写“们”字(《青蛙写诗》),所以要求会认、会写“门”字显得更加有必要。新增的“非、常、壮、观”4个生字,与其说是认识4个新字,不如说认识2个新词,因为“非常”“壮观”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在生活中认识这2个词语,能够大大降低识字的难度。
人教版教材要求会写“广、升、足、走”4个生字,“部编本”教材要求会写“会、走、北、京、门、广”6个生字。人教版教材主要按照“识写异步”的原则安排写字内容,而且每课写字的数量偏少,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4个,一年级下册每课安排6个。本课要求会写的“足”字,在之前的“识字(一)”的第四课《操场上》中已要求学生“会认”,到本课才要求“会写”,体现了“先识后写”的编排原则,而其他3个生字都是首次出现。“部编本”教材沿用“识写异步”的原则,在写字数量上有所增加,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5个,一年级下册一般每课安排7个(只有个别课文安排6个,《我多想去看看》就是其中之一)。“京、门、广”3个字在本课中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属于“识写同步”;“会、北、走”3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会认”,本课进行了“复现”,所以要求“会写”显得水到渠成。
三、词句
人教版教材《我会读》栏目安排的内容是:“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这四句话虽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与课文的联系不甚紧密,对此,“部编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专门安排了第10课《升国旗》(中国 国旗 五星红旗 /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予以解决。
“部编本”教材安排了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目的是通过朗读“弯弯的小路、宽宽的公路、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使学生积累短语“××的××”,感悟前面词语对后面事物的修饰作用,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感和语言***式是大有裨益的。
四、朗读
人教版教材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编本”教材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读目标有“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通过朗读课文,提升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祖国河山美,民族大团结”的感悟,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但人教版教材要求“背诵课文”,则显得意义不大,这是因为这篇课文既不是经典作家的“定篇”,也没有典型的句式、段式,从语言积累的角度讲,价值不大。“部编本”教材提出“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集中,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要求。针对“我对妈妈(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个句子的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节奏也可以富有变化。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学生不仅能“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而且能够激感,从而感悟语句中蕴含着的爱国之情。
五、说话写话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我会读》栏目,但没有提出写话方面的要求。“部编本”教材新增了课后练习“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和同学交流”属于“说话”,这没问题,综观一年级上册、下册中的课文,这样的要求随处可见,但提出“写下……”这样的要求,却独此一家。虽然《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但该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觉得,“写话”起步于二年级下学期比较合适,要求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写话”可算是拔苗助长了。所以,笔者建议将本题要求改成:以“我多想……”开头,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愿望,再和同学交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3
关键词 理解类 课后习题 策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理解”类课后习题呢?我认为应根据“理解”的对象来灵活处理。关于“理解”类习题,人教版教材设置的理解的对象分为理解字词、语句、段落篇章三种。下面我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落实措施。
1理解字词类练习题
(1)联系全文进行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一文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关于“魂”字的理解,我认为“魂”是本文的题眼,是中心,是难点,要学懂了全文才能完全弄明白。所以,在第一课时我给学生留了问题:课文以“梅花魂”为题目,那梅花的“魂”到底是什么呢?仔细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总结、汇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得非常投入。第二课时结束后,学生汇报:梅花的“魂”是“天气愈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2)对比、辨析词语帮助理解。如四年级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课后第3题:我能说出用上带点词语好在哪里,并把这几个句子抄下来。“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关于带点词语的理解,我的做法是把这个句子和去掉带点词语后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比加上这些词有什么好处;另一种做法是把“极不情愿”换成“不情愿”,把“颓丧”换在“沮丧”,让学生辨析两个词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为自己在习作中准确用词打好基础。
2理解语句类练习题
(1)以习题为理解全文的切入点,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思考、交流汇报来帮助理解。如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第3题:“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把这个题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从“快乐”“惧怕”两词入手,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做好读书批注,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大家积极反馈读书体会,分享众人的读书成果,形成共识,理解作者“读到书而快乐”和“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窃读而惧怕”的矛盾心理。通过这个比较长的过程,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相当到位。这个习题就完成得很好了。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如五年级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课后第3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含义很深刻,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的确不易,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帮助理解,学生由这句话想到了很多,理解深刻了很多,说出的感想也较之前提升不少;可有的学生的理解还是很肤浅,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某些人因为无法拒绝诱惑而走上“违背原则”的道路,严重的可能犯罪的事实,这样一来,学生想的、说的范围更加广泛,理解愈加到位,并形成一种认识,将对他们的人生观的确立也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3理解段落、篇章类练习题
(1)观察、总结法。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第11课课后第4题: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课标第三学段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这个练习,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文章的结构,想想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之前学过方法加以概括和总结。很明显,只要学生细致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中间写了事情的经过,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如此一来,学生也理解了文章的表达方式。并在今后学习中如果遇到相同体裁的文章能准确辨识、理解。
(2)概括、提炼法。如六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第2题: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试着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在落实这道练习题时,我先让学生概括各部分的意思,观察、发现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的内在关系,即第一部分写得是“悼念伯父”,接下来的几个部分讲了伯父和“我”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一些事情,学生就能明白第一部分讲得是“伯父得到很多人的爱戴”这一事实,后面的部分写了“伯父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按“先果后因”的顺序写的。
总之,以上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理解”类课后习题过程中常用的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有时也可以相互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4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语文学科的定性,新版《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至于语文学科的功能,新版《大纲》表述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在语文学科的实践技能培养功能方面,则继续强调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及语文学科的定性兼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基础性与综合性,而依然强调其实践性品格。那么,作为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载体的《语文》教材在编排选材上面就必须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来展开。作为教材核心组成部分的课文选文,是教材组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选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材质量的优劣。
在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视野下,相对而言,中学《语文》的古诗文选文涉及的问题更多,不仅因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保存了文化传统的精髓,而且由于问世时间久远,其所涉及的文献学方面的问题要比其它类型的选文更为复杂。就笔者所见中学《语文》教材课文古诗文的选文,在文献学方面,诸如选文的版本、校勘、注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下文笔者拟以所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的版本为个案展开讨论。
一、“人教社”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版本简介
笔者所见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所据版本情况如下:
1.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
2.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2]
3.1994年10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集》。”[3]
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所选《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4]
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选文《醉翁亭记》注释云:“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5]
从上可知,“人教社”各版初中《语文》选文《醉翁亭记》所据版本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和《欧阳修散文选集》三种。而各个版本的信息登录并不完整。那么,欧阳修别集的主要版本情况到底如何呢?
二、欧阳修别集主要版本概述
据祝尚书先生《宋人别集叙录·卷第四·欧阳文忠公集》云:“欧阳修著作,两宋刻印甚夥,已录前述,要之有诸集单刻本、多集合刊本(分合不一)、大全集本(《欧阳文忠公集》)、选集本(《文粹》)等四类。”[6]又云:“周必大编刊《欧阳文忠公集》,在光宗绍熙至宁宗庆元间。其跋曰:‘《欧阳文忠公集》……成一百五十三卷,别为《附录》五卷’。”[6]又云:“《欧阳文忠公集》出,欧阳修著作诸集单行、略无统纪、世无善本之局面遂告结束,而成为后代之通行善本。”[6]又云:“全集本旧说元代曾重刊,《天禄琳琅书目》卷六著录一部,称‘此书字法规仿鸥波,深得其妙,定属元时所重刊者。’……《四部丛刊初编》影印之本,向来即以为是元本”[6]。
以关键词“欧阳文忠公文集“查询中国国家数字***书馆网站“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得知《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四种。
第一种为日藏汉籍:长泽规矩也编:“和刻本汉籍文集·第1辑”《欧阳文忠公文集》,日本古典研究会、东京汲古书院1978年9月出版发行,乃据宝历14年(1764)3月京都吉田四郎右卫门刊本影印。
第二种为日本宝历十四年(1764)刻本,三十六卷,10册。
第三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编1993年出版之“四部精要·19·集部四”之《歐陽文忠公文集/坡全集》合本。
第四种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分为6册,其封面题名亦为“欧阳文忠公文集”,亦是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据元刊本缩印。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第四·欧阳文忠公集》谈到欧阳修著作的“选集本”时云:“日本宝历十四年(一七),吉田四郎右卫门刻《欧阳文忠公集》三十六卷……是本今上海***书馆及美国国会***书馆有著录。”[6]则日本宝历十四年刻本亦名《欧阳文忠公集》。抑或第一种乃影印出版时更名《欧阳文忠公文集》?而第二种岂是国家***书馆藏本名《欧阳文忠公文集》与上海***书馆著录本异耶?而第三种虽其“目录”首页之前页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宋欧阳修撰一——五七六”字样,但其“目录”首页即有“欧阳文忠公集”字样。据此推测,此《欧阳文忠公文集》之底本亦是《欧阳文忠公集》,而仅在影印出版时更名《欧阳文忠公文集》而已。而第四种既明言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则其名必为《欧阳文忠公集》。笔者未见原书,从“超星百万***书馆包库”查得商务印书馆同版重印(印次不明)之《欧阳文忠公文集》第二册之电子版,确认亦仅是影印时更名为《欧阳文忠公文集》而已。
三、中学语文古诗文选文需据善本
善本,原指古籍诸版本中,比一般本子优异的刻本或写本。近代文献学大家张舜辉《论版本》一文中引清末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篇》“读书宜求善本”条云:“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之本也。”又云:“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7]简而言之,是精校、精注的旧本、足本。中学语文所谓古诗文选文必据善本,意指语文教材选择古诗文进课本,其底本必须选择精校精注的本子。那么,“人教社”四个版本的选文《醉翁亭记》是否依据了善本呢?
上文谓1982年版、1988年版和2001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1994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集》”,2007则“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据查,《欧阳修散文选集》为陈必祥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宋家散文选集”丛书之一本。陈必祥在《前言》中说:“本书的选文依据四部丛刊本。在题解、注释方面参考了有关欧阳修散文的一些选本,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某些研究成果。”
而《欧阳文忠公集》最晚出者为“四部丛刊本初编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一般而言,***书出版尤其是古籍,后出转精者多。而现在多种欧阳修集整理本或选本亦多以“四部丛刊初编本”《欧阳文忠公集》为底本,则可见其确实为善本。据笔者查阅,《四部丛刊》最近一次重印为上海书店据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1926)版重印,时间为1984至1989年。而集部重印时间为1989年3月。
据上文所述,以选文需依善本的原则,“人教社”版《语文》教材各版在有关《醉翁亭记》版本出处的注释应补充完善为:
1.1982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2.1988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3.1994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集》,上海书店影印四部丛刊本,1989年3月第1版。”
4.2001年版:“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上海书店影印四部丛刊本,1989年3月第1版。”
5.2007年版:“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陈必祥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而欧阳修诗文的各种整理本,全集的最新校笺本为2009年出版的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该本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而以日本天理大学天理***书馆藏本为主要参校本,并适当参考其他版本,洵为后出转精之善本也。
四、“让泉”也,非“酿泉”也
在“人教版”各版初中《语文》的课文《醉翁亭记》中,“酿泉”两见,为“酿泉也”与“酿泉为酒”。糜华菱先生早在1984年第10期《语文学习》就撰文《考实》指出,前边的“酿泉”应为“让泉”,指泉之名;后边的“酿泉为酒”不误,乃“酿让泉之水以为酒”之意。
朱东润先生《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选录欧阳修《醉翁亭记》,谓“《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九”[8],而注释第一处“酿泉”云:“水清可以酿泉。酿,原作‘让’,据别本改。”[8]。笔者未亲见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集》。然据此可知,“四部丛刊本”第一处作“让泉”也,非“酿泉”也。洪本健教授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一处即作“让泉”,第二处作“酿泉”。如此便是也。[9]
于此,亦可见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必据善本之重要性之斑也。
五、余论:教材修订要紧盯最新学术动态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82年版至2007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25年间刚好有5个版本,平均5年一个版本,即5年修订改版一次。这样的频率还是很快的。当然,这样的速度频率适宜与否另当别论。如果以后教材再修订,涉及到古诗文选文的文献学方面的问题(版本、校勘、句读、注释等等)要详细修订,使之越来越完善。欲达成此目的,则需要紧盯学术界研究的最新动态,注意最新研究成果并加以吸收运用到教材中。
依此速度,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将很快又出新的修订版,如果《醉翁亭记》依然在选文之列,那么,笔者以为,在更为完善的整理校笺本出来之前,洪本健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当做为选文的最佳版本依据。则其选文出处的注释应该是:“选自《欧阳修诗文集校笺》(洪本健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编.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N].中华书局,1999.
[7]中国***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古籍版本研究组编.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N].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8]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学科的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中学习,促进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努力培植学习型,探究性,合作型的创新人才。
五年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已有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具体来讲,班上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上自觉性很强,基础非常扎实,知识较面广,上课发言积极;书写也较整洁漂亮;当然在书写习惯上较差的学生也有。在这学期,应抓实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写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在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建立学困生档案,增进整个班级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总体编排特点
1.
选文以名家名作为主,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
五年级上册教材选取了一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既有传诵千百年的经典古诗文,如《论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有外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布封的《松鼠》、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
此外,教材还选取了包括巴金、郭沫若、闻一多、许地山、叶圣陶、冰心、吴冠中、贾平凹、冯骥才、梁晓声等众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这些选文语言典范,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
除了重视选文价值的经典性,五年级上册教材选文的广度也进一步拓展,不仅安排学生阅读历史故事、抒情散文等体裁丰富的文学作品,还安排了专门的单元让学生学习民间故事、学习说明文。
相比于中低年级的选文,高年级的选文也更加有深度。比如第六单元的选文情思细腻、含蓄,学生需要细细品读文本描写的场景、细节,才能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
第四单元的选文,情思则更加厚重。如果说低中年级,我们让学生享受的是生活的阳光和灿烂,感受到那些积极、明亮的正向情感,从高年级开始,我们也让学生逐步开始感受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圆明园的毁灭》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经历的伤痛和劫难展示给孩子,我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不仅仅来自他的光荣,也来自他的苦难。
2.
根据年段特点,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次,比中年级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为了防止学习的阶段性断层现象,教材也十分强调中高年级能力培养目标的有序提升。
比如,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逐渐由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年级我们学习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四年级上册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到四年级下册则开始过渡,让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五年级上册,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就完全过渡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4单元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6单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节、场景中蕴含的感情。
再来看一个表达的例子。在习作方面,五年级上册的要求由写清楚变成写具体,由写段落变成写篇章。比如同样是介绍类的习作,在三年级下册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的是,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中要求把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都还是停留在写清楚、写段落的层次。
到了五年级上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则要求介绍事物要“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具体等要求都是高年段的整体教学目标,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处于中高年段的过渡期,在起步阶段时要求不宜过高,要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
练习设计活动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上册教材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加强了练习设计的活动性。
如第三单元让学生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设计连环画,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的课后题让学生做一份关于百年来强国人物的手抄报,第七单元的词句段运用让学生设计元旦联欢会的海报。
通过创建这些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验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这类实践性与开放性很强的练习活动时,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内容去完成任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教学经验总结
1、贯彻新课程标准,认真上好课。
(1)按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
2、积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能积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根据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的这一心理,我在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3、积极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我非常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总结、反思。
4、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过关。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从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空难的学生进行细致的个别指导,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5、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搜寻优秀文段。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级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6
关键词:透析课题;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关联;类推
中***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23-04
课文标题是课文的眼睛,是作者言语智慧的浓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透析课题能比较便捷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内容,体验作者情感,领悟文本意蕴,学习文本表达,达到钻研文本的目的。
一、点明中心为题――追根溯源
所谓追根溯源,意指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如果中心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根源,那么,以点明中心为题的文章,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点明的中心,追究文本的内容是如何表达中心的,让追究的过程,成为学生钻研文本的过程。
比如人教版(下同)四年级下册P59《小英雄雨来》就是以点明中心为题的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寻小雨来为何能从一个普通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小英雄。课文写了六个小故事:“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与敌人斗争”“有志不在年高”“雨来没有死”。引导学生读第一个故事,概括这个故事讲述的两点内容:一是雨来游泳本领高;二是介绍雨来的家乡。从第一点学生不难看出,雨来是一个活泼可爱顽皮的孩子,与他们很相似。对于第二点学生很容易忽视,认为这只不过是讲雨来的家乡美而已。其实不然,我们要从“晋察冀边区”这几个字入手,让学生联系第二个小故事中“区上的工作同志”,第三个小故事和第四个故事中的日本鬼子等描写,体会到雨来出生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这为雨来成为英雄作了伏笔。第二个故事,课文着重写了雨来上夜校认真读书写字及读写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作为特写就是要强调雨来在学校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他成为英雄的思想基础。第三个故事,从爸爸的打扮和让妈妈通知区上以及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常到雨来家落脚这些细节描写中,让学生感受到雨来受到***家庭的熏陶感染。也就是说,前三个故事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为雨来成为英雄作足了铺垫。因此,学生阅读第四个小故事,就能感悟到雨来为什么能坚强不屈与敌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成为英雄的。按理说,前四个故事已经回答了雨来为什么能成为英雄的问题,可为什么还要写后两个故事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匠心了。一是每个读者都很关心雨来的命运,因此作者要作交代。二是作者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第五个小故事的结局是“悲”,而第六个小故事是“喜”,这就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增强了艺术表现的魅力,戏剧性的结局让读者会心微笑。三是这两个故事都从侧面丰富了雨来英雄的形象,同时照应了第一部分,使六个故事围绕“英雄”融为一体。
这样从“小英雄”这一中心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懂得了雨来怎样从一个调皮、可爱、淘气的孩子,成长为一位小英雄的历程,学生在追根溯源的研读过程中,也伴随着成长。
二、提示线索为题――顺藤摸瓜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标题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线索理清文章思路,顺藤摸瓜,理解文本内容,体验情感,学习表达,达到“识斯真”的境界。
比如,四年级下册P22《万年牢》,文章以万年牢为线索,写了父亲真诚地待人做事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三处提到“万年牢”的句子,即找出文章的线索;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每一次提到“万年牢”相应的课文内容,理出行文思路:糖葫芦质量好是万年牢――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待人诚实、认真是万年牢。最后,引导学生顺藤摸瓜,懂得作者写糖葫芦的故事,其实质是写为人要真诚实在的道理。这样研读,不仅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而且学习到作者怎样层层剥笋式地呈现万年牢含义的写作技巧。
三、修辞手法为题――“义”“意”关联
语用学中的语义指的是语言在词典中的意思;语意指的是语言在语境中的意思。借用语用学中的语义与语意,我把修辞中表层的意思,称为“义”,而把修辞在文本语境中的意思称为“意”。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探寻课题修辞中“义”与“意”的关联,探寻的过程,就是钻研文本的过程。
(一)双关为题
比如五年级下册P157《与象共舞》一文,就要引导学生探寻“与象共舞”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蕴的关联,也就是领会“与象共舞”的双关作用,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与象共舞》一文写了大象的五个方面。第一自然段描写公路边与树林里大象悠闲沉着的样子;第二自然段介绍大象是泰国的国宝;第三自然段写了在泰国人和大象之间没有距离;第四自然段写了大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第五自然段写了看(和)大象跳舞。前四个自然段,似乎与课题无关,是不是离题了?这是很多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疑问,我们就要以此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第五自然段,即人和大象跳舞的场景,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拥、混杂、陶醉”等所表现出的人与大象融为一体、和谐亲密的关系,学生就能明白,“与象共舞”不仅仅写人和大象跳舞,还蕴含着“人象和谐”的意味,从而体会到“与象共舞”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蕴之间的关联。再引导学生阅读前四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就能豁然开朗:从开始人与象相遇,到人与象近距离接触,再到大象给人按摩、和人开玩笑,最后人象融为一体,作者就是这样以人和象和谐共处为意脉,层层深入地展现出要表达的意***。研磨作者的巧妙构思,对学生今后的阅读与习作将大有裨益。
(二)象征手法为题
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比如,引导学生钻研五年级下册P72《金色的鱼钩》,就要引导学生找到“金色的鱼钩”与“老班长精神”之间的关联。阅读文本,引导学生首先懂得鱼钩产生的背景即红***长征艰苦的时代背景和老班长接受了指导员教给的任务背景。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老班长怎样用鱼钩来挽救三个小红***的生命,完成***交给他的任务,而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从中体会到老班长忠于***、舍己救人的精神。最后结合把鱼钩送到******纪念馆意义的理解,发掘到金色的鱼钩与老班长精神的关联,从而领悟到作者的写作匠心。
(三)拟人手法为题
比如,四年级下册P53《夜莺的歌声》,课文标题中把夜莺的叫声比拟为人的歌声。引导学生钻研时,就要探明叫声和歌声之间的关联,从而还原作者的表达历程。学生阅读第一部分(诱敌),懂得了夜莺指的是小男孩,这位小男孩很乖巧,会学夜莺、杜鹃等鸟叫声。阅读第二部分(带路),通过游击队员间的对话,学生明白了小男孩原来是一个小游击队员,他用夜莺的叫声诱敌上当,把敌人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并巧妙地用夜莺的叫声来传递情报。阅读第三部分(歼敌),“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学生懂得了小男孩与游击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也说明小男孩采用这种办法消灭敌人已经很多次了,从游击队员的话中也感受到他们对小夜莺的爱护。这种夜莺的歌声比自然的夜莺叫声优美(价值)何止百倍,因为这是消灭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声音!这声音里饱含着小男孩的爱国情感!阅读第四部分(再诱),“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有什么两样。”这两句,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作者在点明课题,饱含着对小男孩的赞美,当然,不仅仅赞美他的口技,更是赞美他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爱国精神,因此,课题“夜莺的歌声”,就是“英雄的赞歌”。理解了叫声与歌声(赞歌)之间的关联,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构思,学生也就了然于心了。
其他还有用比喻手法为题的,比如六年级下册P152《林海》,还有用反复手法为题的,比如四年级下册P89《生命 生命》等,都可以采用寻找“义”“意”关联的方式去研读文本,从而透析文本的内在世界。
四、概括文本内容为题――“体”“目”类推
小学教材中以概括文本内容为题的占多数,文本的内容是文本中较浅显的层次,要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处进发,我们可以采用“体裁类推法”和“课题类推法”,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前见”即体裁(课题)本身稳定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读。
(一)体裁类推法
比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属于游记体。四年级上册学了《颐和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简要概括这类体裁的艺术特点:(1)游览的顺序;(2)观察点;(3)景物(点)特点;(4)抒情方式。引导学生钻研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时,可以用表格填写来进行。
采用同体裁类推法,要注意:一是看了课文标题判断体裁。调动“前见”或查寻相关体裁知识。二是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后,在阅读对话中要不断与自己的“前见”进行比较,体会异同。比如将 《桂林山水》这篇游记与上述游记比较阅读,就会发现游记体裁中另一面的风景。这样研读,学生收获必丰。三是这里所讲的体裁,并不要求非常严密、规范,只要大体同类即可。比如,可以把写动物的文章,也概括出稳定的形式,而后引导学生钻研后续同类课文等。
(二)题目类推法
在小学教材中以“XX和XX”为题的不少。比如五年级上册P93《地震中的父与子》、五年级上册P10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六年级上册P114《老人和海鸥》等,这类文本的钻研,就要让学生抓住三点共同之处:一是课题中的两种事物,文本是怎样写出它们各自的内容的?二是这两种事物是怎样统一在一起的?三是这两种事物作者写作时,详略是怎样处理的?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地震中,文本是怎样写父亲的?又是怎样写儿子的?他们是因为共同的约定,共同的信念,互相的信任(“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深层次中统一起来了。在详略的安排上,父亲详写,儿子略写,虚实相生,增强艺术感染力。
这类课文,编者安排小练笔通常放在略写的事物上。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后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指导学生小练笔时,要把从作者学习到的详写事物的写作方法,迁移到练写略写事物上来,虚实相生变实实相应。当然,也可以把文本中详写部分虚写,与小练笔继续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7
一、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养成教育,进一步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
1、全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开展班主任岗位练兵活动。坚持以德育实践活动课为练兵主阵地,举办“第八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
2、进一步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第一,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评估;第二,进一步研究“家长学校”工作,开展班主任论坛、家长学校经验汇报、先进学校现场会。第三,加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抓好课堂教学和辅导室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师。
3、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第一,举办新班主任培训班,颁发班主任资格证书。举办主题为“我幸福我是班主任”的师德演讲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决赛期间同时培训新班主任;第二,继续实施“五个一”实践活动。
二、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抓实抓细常规教学
(一)改进教学设计
1.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
(1)开展对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再研究
①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目标和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教学标准和目标,准确把握学科的本质和教学理念,从学科教学的操作层面正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
②把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体会与课标进行对照,按照课标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自觉以新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行为。
(2)开展对教材的学习研究
①通盘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
a.明确本学科、本册书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b.总结本学科、本册书的知识、能力、价值体系,准确确定学科的三维目标,以便从学科结构的角度规划每一节的课堂教学。
②深入分析单元、课时教材
a.明确教材的地位、作用、编写意***
b.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资源开发,用好、用实、用活教材
2. 认真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等,以便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3. 改进教学设计
(1)要树立质量意识,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日常的教学设计,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明确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教学设计可参照现成的教案,但必须规范、项目齐全,不允许不写教案上课,不允许在书上写教案和用购买的不经改造的现成的教案,照搬照抄教学设计上不出有效的课。
(2)备课组或教师个人进行单元备课。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重难点、教学方法策略、课时分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分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同一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师上课前再进行个性化的改造。乡镇中心校统筹村小同一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
(4)加大名优教师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度,引领带动其它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5)使用农远光盘的课可只备光盘使用策略。
(6)教研组进行公开课的集体备课。
(7)小学同一学年的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两个教师一个组合,分别教语文、数学,互为班任。
(8)同一学年、同一学科的教师可尝试根据自己的特长各选择一部分教学内容,分别承担自己选择部分的全部班级的教学任务。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磨务实高效的课堂
1.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本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使教师掌握本学科教学的基本课型、基本技能,切实提高教学的基本能力,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推进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积极推进探究式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具体教学中要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Ji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感知体验、充分展示表达、大胆质疑问难、深入交流评价、自主发现和建构知识、应用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快乐学习,变学生单纯的背诵、记忆为多元化的领会和理解。
3.提倡发挥教师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各中小学除毕业班外每一学科抓一个典型,研究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5.有机器人的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课程标准开满机器人课程,并做好学生参加市机器人大赛的培训。
(三)改进练习和作业的设置和批改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8
【关键词】教材 中小学英语教材 教材衔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技能。语言技能分为九级目标,小学六年级毕业需要达到二级目标,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需要达到三级目标。显然,要落实好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的衔接问题,注重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本文笔者即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内容为例,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以期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见表1)。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以课文中的每个***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 Reading,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结合表1、表2,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片,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的统计,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题材贴近实际,语言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六年级教材(上、下册)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六年级教材(上、下册)相比于七年级教材(上、下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2007(5).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9
摘 要: 目前《体验汉语》高中1―5册教材正在泰被广泛使用,是一套泰国本土化的汉语教材。副词在这一整套教材中属于比较大的一类词,副词学习是泰国学生学习掌握的重要语法部分。本文通过对教材中的副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此套教材中的副词等级分布较为合理,副词作为语法点在教材分布上不均衡,复现率较低,类别分布不平衡,教材中出现的副词难度均大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和新《HSK词汇等级大纲》。针对以上这些特点,结合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理,对教师进行对泰汉语教学时,尤其是对泰高中生汉语副词教学,就教学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验汉语》 副词 教学策略
据统计在《体验汉语》(以下简称《体验》)1―5册中共有七十个副词。在《体验》1―5册中,66%的副词为甲级词汇,丙级和丁级副词分别只占总数的6%和1%。从词汇等级来看《体验》1―5册中出现的副词大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的词汇,这样的等级分布符合教材编排要求;副词在这一套教材中作为语法点共有十六处。副词作为语法点呈现主要分布在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第一、二册很少涉及;这七十个副词在1―5册中分布不均,最多的一册有24个副词,最少的只有3个副词,从数量上看这样的比例差距相当大;对《体验》1―5册中七十个副词进行了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各副词出现的频次不一。在1―5册中重复出现最多的共计231次,而最少的只出现过1次。分析结果显示,整套教材中的副词复现频率比较低,在1―5册教材中只出现1次、2次、3次的副词约占总数的43%。复现次数在10次以下的副词,占了总数的66%,不超过3次的又占很大一部分。重复出现次数在30次以上的副词只占了总数的17%;在《体验》1―5册中一共有八类副词,统计结果显示这八类副词在教材中数量不一,分布相对较分散;教材七十个副词难度均大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和新《HSK词汇等级大纲》。鉴于以上这些特点,本文就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注重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此系列教材使用对象是泰国零起点的高中生及相应水平的其他汉语学习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泰国高中生平均年龄在16岁―18岁,正处于特殊年龄层次,兴趣广泛,对事物充满好奇。在心理上,他们渴望外界的认可和赞扬,在课堂上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急于确立自我存在的价值。由于所处年龄层次的特殊性,他们虽然渴望收获新的知识,但又缺乏持久的耐心,这是他们表现最突出的特点,再加上泰国本身的教育制度,泰国高中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近年来泰国大部分高中生通过义务教育获得学习汉语的机会,但能在新鲜期之后仍然保持汉语学习兴趣的学生却凤毛麟角。目前汉语课程在泰国大部分高中作为选修课,少部分学校作为必修课,随着汉语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汉语作为必修课程必将是未来汉语教学在泰国高中发展的一个趋势。泰国的教学体制和理念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习得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的展示。泰国高中生比较活跃,课堂上勇于表现自我,教师如果能把握好学生这一特性,为课堂所用,就会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否则教师将难于驾驭课堂。大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即为了修满学分,少部分是想把汉语作为参加高考的一门语言科目。另外,调查发现部分必修课班级汉语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划分的,不是学生自愿选择的,这样就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泰国高中生汉语学习内容基本来自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与操练,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比较少。由于缺乏教材,除了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外,学生很少拥有其他相关汉语教材。泰国高中生一般没有做课后作业的习惯,并且学生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也不十分理想。除了教师课堂讲解以外,课后只有部分学生能借助电子词典查阅解决遇到的难题,但是目前能拥有电子词典的学生十分有限,课后能自主学习汉语的学生相对较少。关于汉语的课时量,每个学校要求不一,总体上课时量都相对较少。
二、找准教材副词重点和难点
《体验》1―5册七十个副词中,哪些副词多讲、精炼、多练,哪些少练,应该有所侧重,找准教材中副词的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分别对高中三个年级六个班的173名学生就教材(1-3册)中的副词,根据学习程度测试他们对副词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高一年级出现偏误较多的是副词“有点儿”、“最”、“才”等;高二年级出现偏误较多的是副词“已经”、“从来”、“刚”等;高三年级学生副词偏误较多的是“好像”、“好”等。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句子具体如下:
1.我有点儿包子(书/木瓜/米饭)。
2.他高真!/他帅最!/我爱妈妈最!/刘新爱老师非常!
3.我有才100块。/我给茉莉花才妈妈。/我给水才她。
4.我去中国已经。
5.从来我不喜欢喝咖啡。
以上所列副词,学生出现偏误比较多。“有点儿”是大部分高一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副词之一。《现代汉语八百词》把“有点儿”看作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儿”有时是“动+量”。在教材中“有点儿”基本上都是副词,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偏误,教师可以多加举例说明,先介绍其最主要的用法。副词“真”、“最”、“非常”等几个副词,在泰语里被修饰的词是放在修饰语之前的,如“他很帅”。泰语的表达就是“他帅很”。因而学习之初出现这样的偏误在所难免。同样副词“才”也是受学生母语影响。在高三年级测试中,学生对属于兼类词的副词掌握得不是很好,产生的偏误比较多,有时只知道其中一种词性的用法。如“好”,大部分学生只掌握其形容词词性,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副词词性基本上没有掌握。另外,副词“好像”也是如此。据前面分析统计,教材中虽然大部分副词不属于兼类词,但是七十个副词当中也有36.1%的副词兼有其他词性,这些词将成为学生学习副词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据前面统计分析,教材中出现了部分语法等级比较高的副词及水平等级高的副词,对于这些高等级的副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优先学习等级较低、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把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等级较高的副词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酌情考虑。找准教材中学生副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坚持汉泰对比的教学原则
泰国高中生在副词习得过程中,由于副词的特殊性、复杂性及重要性,汉语副词不同于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大部分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在学生的母语中找到意思对等的词,汉语副词却很难在学生的母语中找到意思及用法都对等的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副词教学时应该坚持汉泰对比的教学原则。对比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表现在汉泰语副词间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要从意义上进行对比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从语用上进行对比分析。如汉语否定副词“不”第一次出现在教材第一册第4课的生词表中,对应的泰语是[mai41],泰语大部分表示“不”的意思基本上都用[mai41],对于初次接触汉语的高中生来说,首先对“不”的意义和用法有了大体的了解。而“没”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是以“没有”这个词语呈现的,生词表中“没有”对应的泰语是[mai41mi33]。教材中否定副词“没”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但是教材中却没有明确标出相应的泰语。这样对于这两个词,根据前面教材的相应泰语解释,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跟“没”都相当于泰语的[mai41],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汉语“没”是跟泰语[mai41]+[dai41]和[yan33]+[mai41]两个词组相对应的。对于这样的副词,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很有必要进行汉泰语之间的对比,尽量减少学生母语对汉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另外,进行副词间的对比很有必要,主要表现在两组或两组以上近义副词间的辨析。汉语副词中存在很多近义副词,它们意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在语法功能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此外,在前面统计中发现,教材中出现的七十个副词大部分只有副词一种词性,但是也有一部分副词兼有其他词性,教材生词表中也没有明确注释词性,由于词性不一样,其语法功能大不一样,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注意区分,区别对待,不让学生混淆具体用法。
四、对副词进行归纳教学
《教材》1―5册共出现八类副词,这八类副词各个类别分布不一。如否定副词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第一册;语气副词分布较为广泛,1―5册中均有分布。针对副词类别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教师教学时可以采用归纳法。例如否定副词“不”和“没”出现在教材的第一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两个否定副词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否定副词,在教材后几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否定副词语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教材中“不”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没”出现的次数相对少一些。两者都经常出现在口语里,意思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区别。“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没”主要用于客观叙述,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学生学习初期在这一点上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偏误,如“我明天没来学校”。另外,“不”可以用在所有助动词前,“没”只限于“能、能够、要、肯、敢”等少数几个。如以下一些例句中只能用“不”,不能用“没”:不会讲。/不该去。/不可以用。/不应该问她。/不愿意走。
对于两者之间的这些差别,教师可根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知识点进行归纳,随着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就否定副词“不”的另外一些用法进行归纳补充。如否定副词“不”,有时候表示没有某种习惯或癖好。如“我不吃辣的”。“不”还可以表示假设,例如“不吃药感冒能好吗”?教材中其他类的副词也可以进行归纳教学。针对分布较为广泛的副词及类别数量较大的副词,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
五、注意副词教学的有序性
副词在教材《体验》1―5册中分布不均,各册之间副词数量差距比较大。副词数量在教材1―5册中的呈现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材副词整体分布没有较好地呈逐步上升或下降趋势,这样的分布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参照前文统计,充分考察教材副词的等级分布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优化教学顺序,同时结合副词在教材中的使用情况对副词进行有序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由于教材1―5册副词数量差距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副词等级分布情况对副词进行有序化教学。比如教材第二册是整个教材中出现副词最多的一册,各个副词出现的频次不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优先重点进行教学,如“太、就、一起、最、又、更、特别、更、只、一定、一直”等。剩下的一部分副词可以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在教材课文中的意思,在下一册教材中再次出现时再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就可以把教材第二册中部分副词分流到第三册中,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掌握第二册副词的难度,又可以弥补第三册副词数量分布的不足,使得二、三册之间有序地连贯起来。同样,第四、五册中出现的等级难度较高的副词,教师也可以先优化设计,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另外,具体到每一课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出本课学生需要重点学习掌握的副词,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习掌握的内容变得有序化。整体上1―5册各册间做好相应的衔接,把教材中副词数量分布不均现象在教学上变得有序可循。
六、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
根据副词在教材中的呈现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如教材中副词的平均复现率比较低,大部分副词只重复出现过1、2次。副词复现率低是此系列教材中副词呈现的特点之一。另外,参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教材中部分副词难度较大,超过学习者学习水平要求。针对这两个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教材特点查漏补缺设计教学。首先,针对复现率低的副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复习、巩固。尤其是第四册、第五册教材中的副词,这两册中的副词大部分只在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两次,而大部分属于常用的、等级难度不高的副词,如副词“忽然、必须、尤其”等在教材中只重复出现一次,而在使用中又属于常用词语且等级难度较低。教师对于这一部分副词,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练习,编排相应的复习资料,在练习中增加副词重复出现的次数,加强学习掌握。其次,参考《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大纲》,部分超过学生掌握要求的副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删选,有针对性地教学。如副词“居然、竟然、颇”等,对于这一类副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简讲解,让学生明白其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重点讲解。教学重点放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词汇,与学习者水平一致的语法点。教材1―5册中没有出现处所副词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一定条件下适当补充处所副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部分处所副词。在新《HSK词汇等级大纲》三级词汇等级中出现了“必须、几乎、总是、终于、其实、别”等副词,教材中这些副词却没有出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参考学生的实际水平补充学习,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参加新HSK考试。最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对象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水平不一,同一阶段的学习者其水平差异比较大。就副词的学习来说,即使有的副词难度较大,但对于学习水平较高者来说,教师也可以补充其用法,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基础,最大限度地查漏补缺,完善副词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张义.副词“又”和“再”的对比分析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常见问题的解释[J].长沙铁道部学院学报,2010(2).
[3]冯芳.对外汉语教材评价研究――以泰国初级汉语教材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赵金铭.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J].世界汉语教学,1996(3).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篇10
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前提,计划我们能够明确这个月要完成什么任务,然后把任务进一步细化成周、日,就是这周要完成哪些事情,然后不断改进。下面就是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评价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科技作品,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4、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5、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6、阅读至少一部文学名著。
二、学生情况分析
109班学生共63人,是由思想性格好、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成绩底子较好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寄宿班,成绩相对其它三个班较好。比如:上期期末统考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左右,部分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语文足够的重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语文缺少感悟,基础不牢固。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的作品,得出自己的见解;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
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四、教学目标
1、加强基本功训练,重视识记和积累,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文知识。
2、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
3、加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训练,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潜能生辅导安排
1、要求学生写好字。
2、重识记,多积累基础知识。
3、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注重个别辅导,重落实,作文注重面批,多搞过关检测。
六、专题讲座及学科竞赛
每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作文专题讲座,为每年一次的作文竞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七、具体措施
1、按照课本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
2、认真备好课,熟悉教材,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3、要做好扎实的过关训练,做好每一次作文,搞好每一次默写,做好每一次批改。
4、抓好课外辅导。
如:早自习的读书、午自习、晚自习、放学和星期六、星期天的辅导。
5、抓好作文教学,改换新的批议方法,多让作文给学生修改。
6、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7、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
8、适当补充辅导资料,使他们有系统的掌握巩固,以迎接毕业会考。
9、抓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组织工作。
10、多搞检查检测以此督促。
八、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方法
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评价,一定要多元和多维。
1、通过笔试对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如传统的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仍袭用分数(百分制)评分。
2、通过观察法和文献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考察,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
观察法即是通过设计《学生每月检查表》,将考核指标一一罗列出来,检查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情况,文献法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和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背书记录卡、阅读记录卡等进行考察。
3、设多种奖项奖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表扬和表现的机会。
如既有考试分数前10名的奖励,又有诸如“认真写字类优秀奖”、“大胆发言类优秀奖”、“广泛阅读类优秀奖”等等的单项奖励;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比赛活动进行奖励,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4、为体现多元评价而设计《语文成绩报告单》。
成绩报告单上应设计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奋发。
九、探究的教研专题及作法
教研专题:探究生命化育人教育中,如何“夯实基础”的教学。
具体作法:
1、教学中紧扣基础知识的复习。
2、多进行归类总结。
3、找到恰当的复习巩固方法。
4、及时总结经验,引导下一步的进一步完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九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自然之音、二砥砺思想、三游目骋怀、四青春年少、五理想信念、六人物百态,第一单元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二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能够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议论的.中心;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能联系时代谈感受;第四单元是阅读小说,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第五单元是阅读议论性文章,分析材料,把握论据,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六单元是阅读古白话小说,把握情节和结构,揣摩小说的语言。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并加强了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安排了一个单元,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二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九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九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方法,尤其是诗歌的朗读,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议论文写作的知识,学习缩写和改写,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养成边读书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九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九年级是学校的窗口,是检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能否提高人气的最重要时期。为了让学生毕业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位九年级教师面前的课题。为此,新学期伊始,认真地思索和总结了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的得与失,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特制定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12)(13)班,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较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据上学期成绩看出,学生基础较差:优生太少,普遍书写差,作文水平低,朗读及口头表达能力不高。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不用心,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从多年经验看,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
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文性。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册教材在选文、练习等编排上,努力突出人文性。比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吁;《孤独之旅》中对少年成长的关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陈涉世家》对暴***的反抗等等,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2、多样性。
由于读者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的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样性,是应该允许并予提倡的。教材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在阅读提示和练习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识,避免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如对《故乡》主题的分析,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评价,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悲喜剧内在意义的认识等。多样性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3、探究性。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个性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入。所以,教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逐渐增加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无论是阅读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透过语言表达等表层的东西,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如《敬业与乐业》中对“有业”“圆满”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智取生辰纲》中对叙述角度的研究;《词五首》中“酒”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等。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单方面地训练某些语文技巧。
4、开放性。
开放性的含义是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前四册更加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尤其是在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课后都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扩展性题目。如《心声》中对当前教育某些现象的触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唐雎不辱使命》对人格与历史的引申等。综合性学习更是以某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领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掌握演讲辞和书信的写法。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表等),正确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述语言的特点。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诗歌,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增强自主朗读,学习在语境中掌握文章句义和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和作品本身。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文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自然美景,体味诗情意,感悟人生真善美。感受人类精英活跃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成为有用人才,才能为祖国贡献力量。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要历史地看问题,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突出启发式和讨论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多读多讲,老师尽量少讲精讲,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3、阅读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作文教学,加强指导,灵活批改,鼓励学生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5、结合实际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
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利用课外做好扶优抓差,力争整体提高。
6、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