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全诗的意思10篇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1

一、“知人论世”,激发学生情趣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代诗歌作品时,应该“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无力,而将与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如我在教学陆游的《书愤》这首诗歌时,课前先讲一讲陆游的生平经历和《示儿》的相关资料,然后紧扣全诗一个“愤”讲开去。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愤”的真正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书愤》浸透着陆游的亲身经历,饱含着他的***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二、尽情享受“吟诵”之美

有的学生教师问:吟诵是古代人读书的方法,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朗读古诗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吟诵它呢?吟诵究竟有何意义?我认为,吟诵既是历代文人学子读诗、读词、读文普遍采用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是一项自娱自乐又娱人的高雅的艺术活动,今天我们吟诵古代诗歌,对于深入鉴赏诗歌内容、写作诗歌、研究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它们之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用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引人想象的美好意境。学会了吟诵,首先可使我们在鉴赏时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吟诵的效果不仅优于默读,而且胜过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这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如果不吟诵,就不能展现其妙处;如果不吟诵,就更不能很好地“由声入情”。吟诵都依一定的腔调进行,而吟诵腔调自具一种特殊的韵味;加上吟诵作为一门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巧。我在教学杜甫的名作《闻官***收河南河北》时是这样做的:先请班上朗诵水平高一点的学生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一遍,然后我范读,作纵声朗吟。完了之后两厢比较,那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水很高,朗读也有技巧,而我抑扬顿挫合度、疾徐轻重有致的吟诵,更能充分再现杜甫当年忽闻官***收复失地后的那种欣喜若狂的神态,因此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细嚼慢咽,领悟内涵

诗歌作为我国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愤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尽吐作者之心事。理解古诗,每个环节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法多样,读为上策。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吟诵”之重要。《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古代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教师可采用个人朗读、范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读好诗,乐于读诗,陶醉于读书。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确实,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诗时,我边吟边画,在黑板上依次画上了几颗枯藤,缠绕在老树上;几只乌鸦,在秋日黄昏的氛围中鸣飞;一座小桥静卧在流水之上,这里有人家,一匹瘦马迎着强劲西北风,行进在小道上……而学生在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诗成、画毕,学生目不斜视,向往不已,仿佛进入了深秋村野***的画面中。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时刻注意用优美的话语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让讲述语言的美体现出诗歌的美,学生的课堂情绪就跟着带动起来了,这种做法起到语言点拨的作用。

2.用 “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古诗教学中,还应***文结合,驰骋想象,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不能只让学生理解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其实,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流动***画

3.用“美”的旋律,唤起学生的灵感。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2

诵读是一种审美欣赏性的阅读。新课标对第三学段诵读的要求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它关注了诗歌的音律节奏,把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诵读传达出来作为重点。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古诗《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第三学段诗歌诵读有效性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师:最近,我听了一首歌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受感动,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细听听,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1:慈祥的母亲。

生2:关爱孩子的母亲。

师:是呀,母爱是伟大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母爱的赞颂从未停止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游子吟》也是如此。

根据古诗的特点,创设情境是古诗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诗的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美”。因此,只有创设出美的课堂情境,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效果。本课一开始就播放歌曲《儿行千里母担忧》,把学生带到母子离别的情境中,找到了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二、有效诵读,体味古诗的“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是读。诵读能体会古诗的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优美的特点;还可以品味出古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思想深刻的特点。可见,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的做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如何有效诵读呢?

第一,明确读的目标。

师:诗人孟郊吟诵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

①你的字音读得真准,如果你把节奏放慢就更好了。

②你读得字正腔圆,节奏也把握得很好。

③你不但读得有板有眼,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丰富读的形式。

师:老师也很想把这首动情的诗歌读给大家听听。(教师范读)

师: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一读吗?(教师领读)

师: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师生对读)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边读边根据你的初步理解,想象画面。(全班齐读)

本片段通过教师范读,把握情感基调;师生分层对读,读准节奏;全班想画面齐读,整体感知。这样既丰富了读的形式,又达到把握音韵节奏和情感基调的目的。

第三,理清读的层次。

从读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初读、品读、诵读。初读要求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读破词语;品读要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画面感;诵读要读出诗情,熟读成诵。在品读《游子吟》中,我通过反复的创设情境引读,达到诵读的目的。

师:是啊,儿子走多远,母亲的视线便走多远。沐浴着母爱的阳光,让我们一同道出游子的心声——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用心感受温情,用爱传递感激,让我们倾听心中的爱,高声诵读——

以上教学虽然整个过程都是“读”,但是讲究读的有效性,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三、自主创造,再现古诗的“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理解古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对古诗进行再创造。如,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和画面。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段乐曲。学生能找到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就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诗的“情”和“境”。如,在把握诗歌的情感后,播放不同的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为本诗配乐。《游子吟》是一首表现母子情深的诗歌,学生对诗进行了再创作,就会对诗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入情入境也就水到渠成了。还可要求学生创作插***,诠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这些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丰富积累,鉴赏古诗的“美”

古诗固然美,但是如果离开了人们的欣赏,它的美便无从谈起。第三学段必须培养学生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游子吟》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透过景物悟情”的环节,就是借助插***中小草无法报答阳光的情景来感受诗人那种无法报答母亲的愧疚情怀,效果很好。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丰富古文化的积累。如,在课后拓展孟郊的其他诗歌,如《游子》《别***》,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母爱诗篇,诗情得到升华。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3

关键词: 中世纪 游吟诗人 世俗音乐

从史实的角度而言,广义的游吟诗人的出现时间比我们想象的早很多。大概是因为音乐和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艺术形式,而诗歌和音乐又常常是一对双生子的缘故。那时的诗人,既不在幽雅的花丛中和某位公主或小姐花前月下,又不在城堡的大厅中展现自己的才艺,而是置身于雅典狭窄的街道与罗马喧闹的广场上。他们甚至不使用乐器,只讲一些简单的故事和说唱。直到中世纪,游吟诗人才背起他们所钟爱的乐器,如竖琴、吉他、曼多拉、维奥尔、轮擦提琴等,行走在旅店与酒馆之间、荒野与城市之间、浪漫与激情之间,吟唱起他们优美的歌曲,讲起那些久远的故事。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那就错了。他们中有人能进入的地方是平民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很多时候,他们成为领主和王侯的座上之宾,成为宫廷诗人。实际上,很多青年贵族也会偶尔选择吟游诗人的生活方式,因为那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11―13世纪是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盛行骑士制度。反映骑士精神和他们生活理想的骑士诗歌在法国南部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普罗旺斯地区首先兴起。这个地区也是具有严格意义的游吟诗人“特罗巴杜尔”(Troubadour)的发祥地。特罗巴杜尔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大多数是贵族。法国中部城市利摩日的圣马夏尔修道院是中世纪的一个文化传播中心,那里传授“四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包括音乐理论和实践。许多游吟诗人的音乐技艺就是在这里和邻近地区的修道院里培养出来的,他们创作的歌曲深受教会音乐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据历史记载,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公元1071―1127年)。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参加过。这些特罗巴杜尔们骑着马,带着自己的仆从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法国卢瓦尔河以南地区的方言)演唱情歌、牧歌、小夜曲、晨歌、感兴诗和辩论诗,炫耀自己的曲风和才华。小夜曲和晨歌是唱给自己所爱慕的贵妇人听的,牧歌的内容大多是描写骑士和和牧羊女的爱情。这些歌曲大多采用通谱歌的形式,即每段歌词唱不同的曲调。

在等级森严的中世纪,平民若是想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唯有迎合贵族在各方面的需要。于是平民中学习作曲与音律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并将一些民间的音乐元素带入了贵族们的世界之中。这些生活在贵族旗下的仆役歌手多半才气并不输给他们的主人,因此成为极受贵族受宠的表演者。到12世纪中叶,特罗巴杜尔的艺术传播到法国北部和德国,从贵族阶级传到了平民阶层。法国北部接受特罗巴杜尔传统的游吟诗人叫“特洛威尔”(Trouvere),他们用奥伊语(卢瓦尔河以北地区方言)吟唱的诗歌不下四千多首,大多是一些抒情的分节歌。特洛威尔继承了特罗巴杜尔的艺术传统,两者主要的差别是所用语言的不同。(在法语中,“奥伊”和“奥克”都是“是”的意思,所谓“奥伊语”和“奥克语”,是用同一个字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别来代表两种不同的方言)许多王公贵族加入了特洛威尔的行列。英国狮心王查理(公元1157―1199年)是最早的特洛威尔之一。据记载,他原是法国的阿坤廷公爵,后来到英国去做国王,却始终没有会学说英语。他在参加第三次时,被奥地利大公囚禁起来。传说他的手下布隆德尔也是一名特洛威尔,唱着查理所作的歌曲到处寻找主人,终于在1194年把他从奥地利监狱中救了出来。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题材,如《护身符》、《艾凡赫》、《犹豫查理》。法国作曲家格雷特里还把这个故事写成了歌剧《狮心王查理》。

逐渐的,游吟诗人感染了全欧洲,成为浪漫风潮的推动者。特别是在西班牙与意大利,贵族少年们往往愿意成为吟游诗人,为的是能在自己的心上人窗下吟唱一首动人的情歌,赢得她的芳心。而平民也名正言顺地以它作为谋生的工具。最终,伊比利亚半岛与亚平宁半岛的声乐发展到了一个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而那些为乐而生的乐器,如吉他、曼陀林、鲁特琴诞生于这个时代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历史典籍中,相关吟游诗人的记载并不多,也许是因为口头的吟唱不需要文字,而被历史的湮没了。然而,音乐却能描述音乐本身,我们可以在数部歌剧中见到历史中吟游诗人的影子。比如威尔第的四幕歌剧《游吟诗人》。此剧作于1851―1852年,1853年初演于罗马,1857年修订,由卡马拉诺根据古铁雷斯的同名戏剧撰写脚本,是威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体现了威尔第在创作技法上炉火纯青的境界。它讲述的是15世纪,西班牙贵族卢纳伯爵之父曾将一个吉卜赛女人当成女巫烧死。这个女人之女阿苏切娜将伯爵尚在襁褓中的弟弟盗走,打算把他烧死,以报母仇,不曾想却将自己的儿子误投入火堆。伯爵多年搜捕劫持其弟弟的吉普赛人,却一无所获。此后西班牙内战争爆发,伯爵属皇室一方,并由此而热恋上了皇室女官莱奥诺拉,但她却深深爱着受宫廷邀请而来表演的吟游诗人曼里科。卢纳与曼里科相遇后,方知他为敌方首领。两人决斗,曼里科获胜,但饶恕了卢纳。可是卢纳非但不知感恩,还下令卫兵追杀他。曼里科负伤,被母亲阿苏切娜救回。之后,他带兵将莱奥诺拉救出,然而,两人正要举行婚礼,伯爵却带将他们包围,并抓走了阿苏切娜。曼里科为救其母而被捕。莱奥诺拉以嫁给卢纳为代价令他释放了两人。但她为保住自己清白,服毒死于曼里科怀中。卢纳下令将曼里科处死,并要其母目睹儿子之死。行刑时,阿苏切娜冷漠地告诉卢纳,曼里科就是他的亲弟弟。但此时行刑已毕,阿苏切娜高喊着:“妈妈,你的仇已报了!”接着就倒了下去。这部歌剧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吟游诗人生活的场景。当时的***人、平民的形象都被威尔第用合唱和重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曼里科的高傲、浪漫与勇敢的气质,则一度成为在人们心中吟游诗人的典型形象。

另一位歌剧大家瓦格纳的作品《唐・何塞》,则将贵族游吟诗人的放荡生活展现得栩栩如生。如果说《游吟诗人》这部歌剧给了我们一个正面的诗人形象,那么《唐・何塞》则恰恰相反。歌剧《唐・何塞》的全名叫做《唐・何塞和瓦特堡唱歌比赛会》,它取材于中世纪的两个古老传说:一个是关于维纳斯堡骑士唐・何塞的故事。另一个是关于十三世纪瓦特堡恋歌诗人的故事。唐・何塞沉溺于与美神维纳斯的,从而成为维纳斯堡的一个忠实卫士。后来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回到了瓦特堡。然而,他在参加唱歌比赛时却忘乎所以地赞颂维纳斯堡妖冶娇媚的美女,那些盛怒的骑士认为他败坏了美德与伦常,违背了骑士道精神,几乎将他杀死。而深爱着他的伊丽莎白此时则给予了他无私的保护和解救。为此,唐・何塞深感悔恨,并参加了朝圣者的行列以祈求教皇赦罪。然而,当他终于完成了试炼之旅,获得宽赦返回家乡时,伊丽莎白却早已因他杳无音信忧愁而死。

在教会音乐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教会当局为了防止教会音乐的世俗化定下了严厉的清规戒律。而游吟诗人的出现推动了教会音乐世俗化的进程,也丰富了欧洲民间音乐的内容。以歌词的一个音节唱一个音为主、庄严肃穆的格里高利素歌,后来加入了“西昆斯”(sequence)和“特罗普”(trope)等抒情歌唱性的花腔,显然是受到了世俗音乐的影响。

游吟诗人作为中世纪世俗音乐的主要创作者、表演者和传播者,他们自己作诗、作曲、演唱、演奏,把音乐从一个角落带到另一个角落,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这些勇敢的骑士和浪漫的歌者,对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

[2]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4

1.榜样引领,背诵古诗词。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指导好学生背诵古诗词,教师必须自觉背诵古诗词,经常吟诵诸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或编入课文的古诗词,逐渐培养自己的背诵兴趣和背诵能力。教师在古诗词方面的积淀,必然会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往往脱口而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描述早春原野,自然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见桂花随风飘下,不禁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教师对古诗文的热爱不知不觉中会感染学生,机不可失,就教孩子们背诵吧:“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师生共爱,师生同背,书声琅琅。

2.零敲碎打,背诵古诗词。时间对任何人来说总量不变,但“具量”却是变化的。也就是说,三五分钟的空余时间人人有,经常有。学期初始,老师便要有个统筹安排,这学期要背诵多少首古诗词。当然不光课内的,也还有课外的。用除法细分到周,然后写上小黑板,摆放在显眼地方,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见。谁先做完作业,就鼓励谁读背,谁到校早,就鼓励谁读背,课间不出去休息的学生也鼓励他们读背,晨读夕诵,见多了自然熟悉,读多了自然会背。这叫古诗词随身“带”,见缝插针,有空学起来。

古诗词背诵要持之以恒,在朝读夕诵中,诗词里那些精神理想、道德情操、儒雅书卷,会“润物细无声”,成为学生的思想底色。童年受到的诗教,会影响孩子一生。

3.方法多样,背诵古诗词。新颖有趣的方法才能激起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教学中不妨采用配乐吟唱、背诵擂台赛、诗词故事会、猜诗谜等形式来进行。

(1)配乐吟唱。学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用《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吟唱:学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可用的《卜算子・咏梅》的曲调来吟唱;诵读了陆游的“湖上新春柳,摇摇欲唤人。多情今夜雨,先洗马蹄尘”,可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谱来吟唱。教师还可以把当地的一些民歌曲调移植过来,套用在古诗词中进行吟唱,也可以自己动手来谱曲。

(2)背诵擂台赛。教师担任擂主,确定一个时间,让全班同学做好准备,全体参赛。学生背出一首诗词,教师相应背出一首。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打胜这个擂台。但从策略和教学角度讲,还是让学生赢,把奖品颁发给他们为好。

(3)诗词故事会。许多诗词背后,都有故事作背景。譬如《七步诗》,是哥哥曹丕为了王位之争而借作诗威逼弟弟曹植。如果不是弟弟思维敏捷,才高八斗,接下来就是血淋淋的谋杀了。《闻官***收河南河北》就跟“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言志诗,数十年后,“土木堡之变”印证了诗人高尚的气节。陆游的《钗头凤》词写的就是诗人和表妹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故事。教师讲,也让学生到书报或网上收集了来讲。通过诗词故事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4)猜诗谜。猜谜是一项益智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说诗谜让学生猜,学生也可说给老师猜。如唐朝李峤关于“风”的诗谜:“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有关于“雪”、“画”、“梅花”、“雨”等的诗谜……这样做,谜也猜了,诗也背了,趣也生了,一举三得。

4.创设情境,背诵古诗词。许多古诗词,是作者受特定情境触动而作。尽管历史久远,但古诗词描写的情境仍然会穿越时空的隧道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为我们创设情景学习古诗文提供了可能。例如,春日带学生漫步花园、蹊径观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名句便会涌上心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领学生秋游,来到田野,漫步垄陌,遍地染金,蛙声四起,此情此境和当年辛弃疾所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般,我们的心也仿佛和作者融成一片。冬天,雪花飘落,银装素裹,让学生临窗眺望,雪入眼帘,情生于心,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此时可带领学生诵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要留意,随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古典诗词背诵教学。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5

NO1 ・ 戏做友名联

坡有两位文学上的好朋友,一位是他的妹夫秦少游,一位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柳屯田(即柳永)。秦少游写了一首著名的词叫《满庭芳》,特别是词的第一句“山抹微云”是个佳句,因些,当时的人称秦少游为“山抹微云”,这句词成了秦少游的绰号。秦少游的女婿叫范温,他对岳父这个绰号引以为自豪,每对别人进行自我介绍时,总是得意扬扬地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别人便对他投以羡慕的眼光。

那时,柳屯田也写了一首得意之作――《破阵乐》。这首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诵的名句――“露花倒影”。于是当时的人也戏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有一次,坡与秦少游、柳屯田同在一张桌子上饮酒。吃到半醉的时候,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他们两人的名字和绰号连在一起成为一副趣联,只见坡指着他们念道: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因秦少游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当时的人称为“苏门四学士”,故称秦少游为“秦学士”。

秦少游与柳屯田听后,同声鼓掌大笑,深深佩服坡善于戏谑的敏捷之才。

NO2 ・ 改联哄权贵

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坡曾感叹自己的才华不如妹妹,可惜妹妹是个女孩,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否则会中状元呢!苏小妹的才名在京城广为传扬,许多皇亲国戚、王孙公子前来求婚。

有一天,坡的***敌、权臣的儿子方若虚,也送了几篇诗文,前来求婚。苏小妹看了那些诗文后,觉得文笔粗疏,见识浅陋。便拿起笔来,在方若虚的诗文后面批了一副对联: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诗文退了回来,坡看了妹妹的批联,吓了一大跳,担心触怒权臣,惹出是非来。他想把这批联裁掉,但批联紧连正文,硬是裁不得呀。

正在他焦急万分地看着这批联时,忽然眼前一亮,智从急生:“我何不将这批联改动两个字,变成赞颂之词呢?”于是,他模仿妹妹的笔迹,在批联后加上两字,变成: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并对方若虚说:“你相貌堂堂,才华出众,而小妹相貌丑陋,实在不敢高攀。”说着拿出他与小妹的戏诗为证。方若虚一见,信以为真,也就不再强求了。

NO3 ・ 兄妹互戏联

据说,坡的脸长得较长,苏小妹的额头长得较高。有一天,兄妹见面便斗诗文。苏小妹望着哥哥的长脸,先发制人,说: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嘴边。

坡指着小妹的高额头,立即反击道:

未出房前三五步,

额头先到画堂前。

一天,苏小妹坐在窗前捉虱子,坡正邀请朋友在门外饮酒。小妹触景生情,戏吟一联:

阿兄门外邀双月

坡毕竟是大才子,于是随即对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

“双月”即“朋”字,“半风”即“虱”字(“风”的繁体字为“L”)。“半风”对“双月”非常工整,巧妙地运用拆字法,情趣盎然。

接着,苏小妹端来一盘破开的盐蛋给他们下酒,又吟一联:

剖开舟两叶,内装黄金白玉。

这是根据破开的盐蛋而巧制的“谜语对”。坡一时想不到对句,小妹正想要讥笑他,忽然一阵风吹来,一颗石榴从树上吹落下来,掉到地上跌破了榴壳。坡顿时来了灵感,立即对道: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下联也是一个巧妙的“谜语对”,对得天衣无缝,谐趣盎然。

NO4 ・ 趣对安石联

据说,坡与王安石也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还常常开开玩笑。

有一次,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边倾斜。王安石当即吟出一句,以戏东坡:

此墙东坡斜矣

坡立即回答:

是基安石过也

“是基安石过也”的意思是,这是墙基安放石头没安放好的过错。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6

昔日龌龊不足夸,皇恩旷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明年春天。一生穷困,一生苦吟,两次落榜,终于考中了,这应该是得意之时。到了这一天,他穿上锦绣衣裳,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迎着和煦的春风到城南的曲江、杏园赴宴,走在鲜花簇拥的长安街上,正是:“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诗)其时,整个京城万人空巷,“春风得意”、“走马观花”,好不心花怒放,令人惬意。不过,此时的孟郊,已是经过两次考场落第,年近半百(46岁)之人,看到一同赏花赴宴的年轻新进士们,内心十分复杂,由喜而悲,一股酸楚涌上胸来,由眼前的“花”自然联想到前两次科举落榜时看到的“花”。他在第一次《落第》诗中看花的心境是: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诗中说自己落第,心情愁苦,别人看到的都是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看到的却是春天花朵上落下的严霜。诗中以雕鹗比喻自己失势落魄,又以鹪鹩比喻自己需要人提拔、扶持,最后却被抛弃了,心中犹如刀割剑穿一样难受。当他回头看到眼前花团锦簇热闹场面时,不免又会想到第二次落榜看花时的心境。《再下第》诗是这样写的: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诗中说自己落第后彻夜难眠,一晚上爬起来八九次,感叹伤心,连回乡的梦也做不成了。这次连上次落第,已是第二回了啊!对于《登第》这首诗,历来有不少的批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高兴过分。以清人吴旦生为代表。吴说他“一日之间花皆看尽,进取得失,盖一常事,而东野(孟郊字)器宇不宏,至于如此,何其鄙邪 ”(《历代诗话》)。意思是说,诗人欣喜之情表现得太过分了。吴认为,进取得失是人之常事,诗人将这些看得太认真,反映出器量不大,品格有些低下。第二类怨气太大。以近人熊勿轩为代表。他认为,孟郊的诗怨气冲天,不守本分,并引高蟾的《下第献高侍郎》诗为例: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熊认为,高蟾也写自己落第,但却是责备自己,没有怨恨;他知时守分,无所怨慕,比孟郊好。(参见宋效永、宋立诚编著《诗词话趣》)

评诗论文必知其全人全貌,否则难免偏颇不公。诗人作诗与其自身个性、经历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孟郊早年丧父,母独力扶孤,生活贫困,挫于生事,虽天资颖异但孤直耿介,自视甚高。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出路,唯有科举。然而累次应考落第,一腔孤愤,不免呼出“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懊恼》)。他把自己落第失意的忧愁忧思比做屈原“遂试伯鸾去,还作灵均行”(《下第东南行》)。贞元十二年(796年)他46岁时,母亲裴氏见儿子终日苦吟,劝他再去应考中试,借以慰藉落寞心情,也为生计,“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贞曜先生墓志铭》)。他出乎意料地考中了,因而写下这首又喜又悲转而抒愤的《登第》诗。他知道,考中进士,只是带来短暂的喜悦,要作官还得耐心等待。又过了4年,即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50岁,终于有了机会,不过却是去补江苏溧阳县县尉,主要负责地方治安。一介书生整日处理鸡鸣狗盗等纠纷事情,既非所长,又很烦心,很不得志。一天晚上,他在书房里以书解闷,有些累了,起身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想数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只得了一个小小县尉。每次赴京赶考,***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心中一阵酸楚。母亲啊,您如春天的阳光照在我的心上。他于是返身回到书桌旁,挥笔写下《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说小草的那点心意,就能报答春天的阳光所给予的温暖呢?诗人通过对母子分别,母亲为儿子缝衣这一极其平常的细节回忆,体会到那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慈母对游子的笃爱之情。诗人以亲切而淳真的感情,吟出了这首伟大母爱的颂歌,千余年来,引起无数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孟郊平素至孝,于是第二天,他便告假回老家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迎母(到)溧阳任上”。

诗人在溧阳任上郁郁寡欢,终日吟诗,疏于职务。溧阳古为平陵县,有悠久历史,道东仍有秦汉古城遗址;城南5里有投金濑,碧流浅滩,林薄蒙翳,是一个风景幽美秀丽的好地方。诗人常往,倚树临水,命酒挥琴,徘徊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于是县令季操报告知府以“他人代之,分其半俸”。薪俸减少一半,自然生活难以维持。孟郊不久便辞了官,奉母复归湖州老家。“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者莫弹指(告诫之意),贫穷何足嗟。”(《历代诗话》)犹言富者虽有笙竽之乐,贫者亦有自己的文史之趣。

又过了3年,即宪宗元和初(806年),河南尹郑余庆奏请孟郊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于是他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陕西南郑),又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应邀前往,“路傍谁家子,白首离故乡。含酸望松柏,仰面诉穹苍。去去勿复道,苦饥离故乡。”(《感怀》)他走到阌乡(河南灵宝)突发疾病,暴死于途中,时年64岁。郑余庆给钱数万,将他安葬于洛阳,并赡养其妻子累年。他下葬时,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7

古典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的话道出了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吟读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维的诗情画意;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启发;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我们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我们吟:明月几时有;思念时,我们吟: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我们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叹时,我们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我们吟:凭栏处,潇潇雨歇……下面,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去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它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礼。

【活动内容】

一、分门别类话古诗

(一)自然界的颜色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称。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很多同学家里都养过小动物,小动物既可爱又好玩,在古诗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含有地名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位于重庆市奉节县)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今陕西省一带)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今江苏省苏州)

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成语出自古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三、醉月赏花唱古诗

请你来点歌,男女生各选唱两首,看谁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长久(王菲)

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见时难别亦难(徐小凤)

歌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歌曲3:满江红(张明敏)

歌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四、灵活巧妙用古诗

下面是一位同学巧用古诗写的作文片段,请结合语境补写诗句。

(1)有幸去杭州,正赶上江南的雨季,阴雨绵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竟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参考: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节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参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跟踪训练】

一、全班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签背诵相关主题,每小组背出相关主题的2首诗,就可获得基本分100分。

1.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

2.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

3.含(写)月的诗词。

4.描写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5.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词。

二、各组每轮派一人参加抢答诗歌,答题者不能重复,答对得一分,答错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请问此诗所写何物?

2.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你记得有几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顺手,诚如杜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师节,你和同学去看望小学老师,买了一张贺卡,要在上面写上赞美的话。你可以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呢?

三、默写古诗。

1.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8

摘 要:宋代在以儒学为主导的背景下,出现了儒与释趋同的态势。宋代的士人与僧人,不但在思想上相互靠拢,而且在身份上,也趋于模糊化。一方面,是士人谈佛名理,亲践佛行;另一方面,是僧人世俗化特征愈加明显,并出现了大量与士大夫过从酬唱的诗僧。从过去遗留的历史片断中,我们或许能够窥见儒与佛交融的具体形态和社会对佛教的接受过程。

宋代社会在思想方面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禅宗大行,二是儒学的新变。这两个特征也使士人与释子的存在状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士人谈禅向佛蔚为风气,思想上也出现了向佛教靠拢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僧人群体的世俗化特征更加明显。士人与僧人,儒家与佛教,在一种独特背景中,在思想上彼此损益,在行为上相互靠拢,最终推动了宋代的思想整合与文学的繁荣。士大夫、僧人、下层士子这三个群体,在禅宗流行的大背景下有着怎样的表现?透过某些遗留的历史碎片,我们基本能够还原出儒与佛交融时的具体形态。

一、求名少日投宣圣,怕死老年亲释迦——士大夫的另一种心态

宋代社会的思想仍以儒学为主导。正由于此,士大夫在禅宗流行的社会中的表现,才更耐人寻味。

宋代的士大夫普遍好佛。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在谈及佛教特别是禅宗对士大夫的影响时说:“今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也”,“今人人谈之,弥漫滔天。”①

宋代士大夫群体在思想方面向佛倾斜,有很多是出于“求长生冀来世”的目的。宋立国之初,崇文抑武,“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十五),鼓励大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终天年”。优厚的物质生活,是士子们进取的动力。少年之时,为求名利而投孔教,以博取功名利禄;等到功成名就,繁华尽享,暮气渐生,才觉得宦海风波险恶,人生无常,佛教就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邵雍《击壤集》中有《学佛吟》一诗,典型地刻画了士大夫特别是那些大官僚们的投机心态:“求名少日投宣圣,怕死老年亲释迦。”无论是崇儒还是崇佛,士大夫们都有着很强的功利性。

宋代在思想文化方面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禅宗为象征的佛教真正地与世俗结合,佛教被彻底中国化;二是士大夫地位的提升,激发了士大夫们重振儒学的信心,儒学孕育着新变。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必然和儒学发生冲突,同时也引发了一股排佛风潮。但也正是这种排佛之风,使得一些士大夫为排佛而接触佛理,并最终由对佛理的解悟而信入佛教,成为居士。如曾据相位的张商英就是一例。

《佛祖统纪》载:

张商英初仕,因入僧寺见藏经严整,怫然曰:“吾孔圣之教不如胡人之书耶!”夜坐长思,凭纸搁笔。妻向氏曰:“何不睡去?”商英曰:“吾正此著《无佛论》。”向曰:“既言无佛,何论之有?当著有佛论可耳。”商英默而止。后诣同列见佛龛前《维摩诘》经,信手开视有云:“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倏然会心,因借归细读。向曰:“读此经始可著无佛论。”商英闻而大悟,由是深信其道。②

张商英之所以排佛,是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最后“深信其道”,则是由于佛理。事实上,宋代许多排佛反佛的士大夫,有许多如张商英一样,一面要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一面又从内心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当时的欧阳修、司马光、二程这些初期排佛较力的人物,都有很深的佛学造诣。张商英对佛教由排到信的转化,也正好说明了儒释在当时的互融情形。

宋代士大夫,还有许多是由于宦海风波、人生磨难,为追求精神的解脱而入佛的。在宋代推行变法的王安石,本来思想就是融合三教的。在变法失败后,又遭遇了一连串的人生剧变。自己最钟爱的儿子王?死去,新法又被守旧派悉数,再加上保守派对自己的攻击,使他对***局心灰意冷,在思想行为上彻底归于佛教。他的《读〈蜀志〉》一诗,表达了他对所谓功名事业的沉痛反思:

千古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

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联系他前期的不恤人言、锐意进取,不能不感叹王安石转变的彻底。辞官之后他不但亲践佛行,妙解佛理,还劝导已嫁的长女读佛经。王安石长女封蓬莱县君,多才多艺,工诗。父女之间常有诗作往还。《次吴氏女子韵二首》就是王安石对女儿诗的和作。其二曰:

秋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忆家。

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唯有妙莲花。

王安石在诗中劝女多读《楞严》,了知诸缘如幻之义,并含有对她证得佛果的期许,语气简直就像佛教徒之间的相互劝勉。虽然他入佛是由于***治的失败,但他对佛教的信仰是真诚的。

王安石深悟佛理,相信佛家轮回因果之说,深自体悟实相无相之理,并有《拟寒山拾得诗二十首》以劝世自勉。这二十首拟作,大都浅近质直,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佛理。如他的一首拟作: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佛教认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世人却认假为真,不悟本性。诗以直白的语言阐述此理,破除“我执”。这种语言风格,是佛教思想与偈颂影响的结果。

当然,士大夫入佛也有像苏轼一样是由于从小受到佛家思想熏陶的。苏轼的诗文,有很多关涉佛理,也有的是直接阐述佛理。《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二十六岁时与其弟苏辙唱和的作品,禅味很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这首诗虽不能说明其时苏轼对佛理接受的程度,但与佛理却是深相契合的。他后来的《琴诗》,就是对佛经的直接化用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中释迦为阿难说法,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之理,以所见之境为心,而不知能见之性才是真如本性。佛祖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为阿难说法,令开佛智。苏轼此诗,即是《楞严经》义的诗歌化。苏轼在佛学方面造诣深厚,所以清代钱谦益说:“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以子瞻为极则。”③

二、内藏儒志气,外假佛衣裳——诗僧的另一种身份

宋时的佛教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有意吸纳一些有文学潜质的人入佛,以扩大影响。再加上士人中一些人因仕途不顺、生活坎坷而由儒入佛,宋代的僧人中多有兼通儒释的才智之士,也出现了大量诗僧。诗僧中除了个别人是真心向佛外,与士大夫交往的诗僧,大都“释迦其表,儒者其里”,徒具僧形,身份比较模糊。他们以其诗文见赏于士大夫,与士大夫密切过从,并相互酬唱。宋代诗僧之所以著名,主要得益于士大夫的推许。如清顺僧,他的出名是由于一首诗而被东坡赏识。《竹坡诗话》载:东坡游西湖僧舍,壁间见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苏爱其诗而与之交,清顺也因之而“声名顿起”④。

道潜出名也由于苏轼。《冷斋夜话》载:

僧道潜,有标致。尝自姑苏归湖上,经临平,作诗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坡一见如故。及坡移守东徐,潜往访之,馆于逍遥堂,士大夫争识之。⑤

清顺和道潜与苏轼的相识相知可说是僧人与士大夫交往的一个缩影。从二僧的两首诗来看,假如抛开了其僧人的身份,与文人之诗并无二致。

僧人与士大夫交往的心理,僧人与士大夫各有不同的解释。在僧人的解释中,他们与士大夫交往是为了“行化”。如《宋高僧传》灵一传、皎然传说诗僧与文士交往是“始以诗句牵动,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但在士大夫眼中,僧人有一定功利目的。明钟惺曾论及两者交往心理,他在《善权和尚诗序》中说:“金陵吴越间,衲子多称诗者,今遂以为风。大要谓僧不诗,则其为僧不清;士大夫不与诗僧游,则其为士大夫不雅。士大夫利与僧游,以成其为雅;而僧之为诗者,得操其权,以要取士大夫。”⑥按钟惺的看法,僧人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各取所需,互相利用,都有功利性,但僧人的功利性更强一些。

唐代明代的社会情况虽与宋代有些不同,但身入僧籍却无佛行的僧人各代皆有。如受到苏轼赏识的诗僧仲殊即是一例。

承天寺僧挥,字仲殊,本安州进士。游荡不羁。他以进士的身份,由儒入佛,本就是迫于无奈。《老学庵笔记》说他出家的原因是“为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医言复食肉则毒发,不可复疗,遂弃家为浮屠。时食蜜以解毒”。东坡呼之曰“蜜殊”,与其往来密切。“族伯父彦远言:少时识仲殊长老,东坡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与数客过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东坡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崇宁中,忽上堂辞众。是夕,闭方太门自缢死。及火化,舍利五色不可胜计。”⑦始以无奈出家,最后自缢而亡,令人不禁叹惜。仲殊有词七卷,名宝月集。词中以小令为最。如其《步蟾宫》词上阕:

仙郎心似长江阔。妾意如、波间明月。相随定、一带向东流,共宴乐、无时暂歇。

词中所充斥的,是世俗中儿女的浓情蜜意,并无半点空寂得道之气。仲殊虽有诗才,但显非高僧大德,苏轼与之游,多半是因为他的诗才。苏轼在《东坡志林·异事》说:“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予曰:‘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⑧其结局如此,仲殊是不是真的“胸中无一毫发事”,只有大家自己判断了。

仲殊被后人诟病的是他的一首《踏莎行》词。《本事词》载:

僧仲殊一日造郡庭,方接坐间,有妇人投牒,露立雨中,郡守命殊咏之。殊即口占《踏莎行》云:“浓润侵衣,暗香飘砌。雨中花色添憔悴。枇杷树下立多时,不言不语厌厌地。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管闲公事。”殊后自缢于枇杷树下,咸以为口孽之报云。⑨

《本事词》的最后一句评价虽不够厚道,但观仲殊此词,陈词滥调,轻绮浮艳,绝无半点僧气。妇人雨中投牒,露立雨中,非必关乎情事,仲殊词却把她写成一个失欢的,又把所投之牒比作待寄的情书,其心其行其词,哪里有一点佛教徒的慈悲之心?只有卖弄文采、迎合上官之行。此类恶俗浮艳迎合之诗,与其释子身份是不相符的。

由于宋代对佛教的提倡,当时佛寺既多,僧人复众,佛徒中确实鱼龙混杂。一些志行不纯者混迹其中,玷污了佛门的圣洁。对那些不守清规、乱佛法度的伪佛徒,即便放达如坡者,也难免对此表示不满。

《东坡志林·释道》就批评了当时一些僧人不守戒律、文饰自欺的行为:“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清静佛门,竟同世俗之地,由此可见当时风气。

三、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禅师的多病与儒生的固穷

宋时虽有文化之盛,但丝毫不能掩盖当时下层文士落泊的现实。诗僧之诗,多有秋、寒、老、病之句,时人称为“寒瘦气”或“蔬笋气”,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有关;失意的下层文士,由于没有僧人的身份,因生活所迫啼饥号寒,就更加令人同情。由于宋代崇佛,僧人的处境可能比不达的士人更好些。据《东坡志林》载,贫士至有见钱不识者。“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词》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苏轼把自己的见闻随口道来,轻描淡写,但文士之贫仍令人嗟叹。

北宋士人刘蒙,致书司马光,希望他能“以鬻一下婢之资五十万畀之”。司马光复书,“足下服儒衣,谈孔颜之道,啜菽饮水,足以尽欢于亲;箪食瓢饮,足以致乐于身。而遑遑以贫乏有求于人,光能无疑乎?”⑩司马光拒绝了这个下层士子的求助,并且用了个儒者要“安贫乐道”的很堂皇的理由。但司马光是个大官僚,宋代士大夫俸禄优厚,自然不能体会到下层文士生活的艰辛,对士子的道德也过于苛求。下层士子本与上层的官僚分属不同群体,南宋时尤其是这样。

宋室南渡以后,一般士子与士大夫们之间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如此时出现的江湖诗派诗人,很多人流离失所,有时不得不走谒权门。江万里在《懒真小集序》中说:“诗本高人逸士为之,使王公大人见为屈膝者,而近所见类猥甚。……往往持以走谒门户,是反屈膝于王公大人。”{11}仕途的蹉跎,生活的困顿,消磨了他们的***治热情,使他们出现了与僧人一样的心态。故江湖诗作中,常有这样的句子:“境空纳风月,心远辞尘埃。”(叶茵《古意》)“吟边莫问红尘事,只住茅茨亦身清。”(薛?贰断芯友曰场罚┍彼问逼诘娜宸鸷狭鳎?谑咳怂枷胫薪?徊椒⒔汀T谙蚍鸷颓蠊俚某逋恢校?鸾趟枷胛弈蔚卣剂松戏纾?br>

一心唯好佛,半世懒求官。

——王琮《挽保耐轩》

闲身何所似,丈室老维摩。

——薛?贰犊??诟场?br>

士子们困顿愁苦的生活,并不能稍改其吟诗之癖。不过,与一些苦行的诗僧一样,诗人吟诗也变成了苦吟。苦吟诗人之间,有相濡以沫的情怀和惺惺相惜之意:“君爱苦吟吾爱听,世人谁更重清才。”(徐照《宿翁卷书斋》)自己的诗作虽不见赏,仍然要徘徊暗夜,搜索枯肠:“冥搜琢肺肝,苦吟忘昼夜。”(戴复古《送吴伯成归建昌二首》其一)仕途不通与文人情怀,带给士人有时只是难言的失落与孤寂:“风度灯花落,苦吟难便成。寒窗明月满,楼上打三更。”(赵汝链《苦吟》)

一些士子功名之心老去尽销,眼见凡俗尘事,便能淡然对之。晁冲之《夜行》诗,对这种心态表达得十分形象细腻。“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诗钞》卷32)诗中写“独骑瘦马”而非“瘦驴”,则少了一些出尘之想,多了一些落寞情怀。后二句更是写得让人滋味难辨。是感伤?是怜悯?还是平淡无波?这是一种让人难以猜测的心境。

正因为如此,有时在失意士人的诗中,就把儒生与僧人互比。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云:“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陈与义在此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禅师的多病与儒生的固穷。乍看二者无相似之处,实则其中的况味是一致的。僧人由于其戒律的限制,生活苦寒,诗也透出一种苦寒之气;而士人由于仕途不通,也透出一种别样的落寞。禅者重心而无欲,而病在身;士人求宦而轻身,而病在心。二者的相似之处,都在于“不足”。

让我们再来看饶节的诗。他的《眠石诗》云:“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梦魂到人间。”饶节早年业儒,并师从三司使曾布,后因变法事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陆游称之“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仕途之穷最后使他由一个士人变成了僧人,并成为陆游所评价的“诗僧中的侥侥者”。可见,士大夫向佛使士大夫成了居士,而士子不达,如不想“固穷”,就只能是做个诗僧。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宋]宋志磐.统纪(卷四五)[m].大正藏(第49册).

③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56.

④[宋]周紫芝.竹坡诗话[m].[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81:339.

⑤[宋]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51.

⑥[明]钟惺.钟伯敬合集(下册)[m]. 施蛰存主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m]. 上海:贝叶山房,1936:187.

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m]. 北京:中华书局,1979:59.

⑧[宋]苏轼.东坡志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5.

⑨[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m].四库全书本.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9

“涵咏”这一概念是由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须反复涵咏感受,才能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如果引外来道理对作品进行硬行的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读者也感受不到诗人的真正意思。同时,朱熹又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读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人况周颐对此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读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去揣摸作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这就是“涵咏”这种诗文读解方法的妙缔之所在。

与“涵咏”这种无声的诗文读解方法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诵”的有声读解方法,即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诵”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这些充分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就可以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如刘大魁说:“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低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由此可见,涵咏讽诵是我国学习诗词的传统方法,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行之有效的独特手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孔子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孔子以后,历代的文人师生都是用吟诵的方法来欣赏和教学诗文的。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钟惺等都对涵咏讽诵之学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那么,传统的涵咏讽诵作为欣赏和教学古典诗文的一种手段,有哪些独特之处呢?归纳而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涵咏讽诵读能激发想象、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如杜牧的《山行》是首游览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应突出韵脚“斜”字,用“一音三韵”法吟唱,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头远跳的神态,很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的看到了山上那条弯弯曲曲、直延伸到山巅的石径。吟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时,在“处”字上,落音稍重,且作一顿,然后以清晰而轻快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三字。这就似乎在提示听赏者注意即将出现的画面,引发他们想象“白云生处”的景观,并自然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其次,涵咏讽诵本身就是一种音乐美。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这则故事常被人们用作写诗缺乏诗意的例证。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将诗意和朗读分别打分,这正说明坡已看出诵诗时的有声语言具有***的审美价值。读打七分,不正是肯定这位青年出色的吟诵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吗?古诗词的语言由于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用现代的方法朗读,一般不管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如七言律绝,不问平仄格式和节奏点上的字是平是仄,每句都按“四三”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平声字音和仄声字音的长短、高低读得没什么区别,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显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用传统的方法吟诵,则根据作品音节安排的特点来行腔使调,如七言律绝,必须区分平起还是仄起,每句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来划分节奏单位,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接“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来处理,这样就能充分地显示出作品原有的音乐性。朱自清先生说过:“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弄不清楚也不要紧的。”

再次,涵咏讽诵能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古典诗词。周振甫在《论诵读》一文中说:过去旧式的国文教学,偏重背诵,照现在想起来,大约有下列几点好处:一.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于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二.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三.读熟了字句妥贴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写出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四.读熟了以后,即使自己鉴赏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只要能背诵不忘,到后来读的文章愈多,阅读的能力愈提高,对于以前看不懂的也自会懂得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调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周先生和朱先生都十分明确地强调了涵咏讽诵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最后,涵咏讽诵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众所周知,西方也有诵诗、歌诗,但无论是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声调,还是诵诗、歌诗的调子,都与我国的吟诵有所不同。中国古代诗歌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台湾高雄市有位工学博士,酷爱古典诗词和传统的吟诵艺术,他有一句令人击节叹赏的话:“过去,一位英国殖民者曾说:‘东方拿一千个印度次大陆换我们一个莎士比亚,我们不干!’我要对这位英国殖民者说:‘你们拿一千个莎士比亚换我们一个李白或杜甫,我们也不干!’”。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篇10

关键词:设疑激趣;点面结合;妙用变式;悟情审美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71-02

前段时间参加了江津区石门教管中心组织的“卓越课堂”研讨会,石门小学区级骨干教师古咸华所上的西师版二年级语文《游子吟》一课,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在课堂上狠抓字词教学和朗读教学,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课堂容量大,各环节、各板块过渡自然、分配合理、重点突出,实现了高效课堂。尤其是精彩纷呈的细节,突显了教师精心的设计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课堂更显卓越。

一、课前交流,设疑激趣

上课老师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只有短短几分钟。老师从一幅“老妇缝衣***”让孩子们交流看到了什么?这个老妇是谁?老师适时用举手的动作示意发言的孩子要举手,用谈话法引入“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的话题,顺势放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渲染了环境气氛,引导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静息。通过课前简短对话,使师生相互熟悉了语气、语调、动作、神态,有了初步的情感交流,为师生情感无缝衔接起了铺垫。

二、活用游戏,巧用故事

上课伊始,首先进行的是课题教学。教师从慈母缝衣***,提炼出板书“慈母”[唐]“孟郊”,老师写出课题“游子吟”。并且要求全班同学一起动手书空。看到全班同学口中念着笔画,齐刷刷挥起小手随着老师的书写书空笔画,觉得一个小小的课题教学环节,也被老师调动起了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没有了瞎起哄的“南郭先生”,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随后老师通过游戏环节“鱼儿吐泡泡”对“游”字进行拼音和识记的教学,从同音的“由”“油”到“游”比较,到“游”字的朋友“春游”“游泳”“游子”,在师生互动中,学生们知道了“游子”是远离家乡的人。在如何记住“游”字笔画时,老师用拆分的方法编了一个故事:方方的水池里,大人带着孩子游泳。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既有趣又形象的说法,让他们很容易地记住了写法。这种巧妙折分汉字的教学方法,成为本节课识字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点面结合,张驰有度

老师在田字格中一笔一画写出生字“游”, 老师的字非常端正、漂亮,但老师却故意叫学生们评价写得如何,得到学生们一致赞赏DD“漂亮”,老师也一脸幸福陶醉地向孩子们连声说“谢谢”“谢谢”。激起了学生们的羡慕和向往,老师适时要求同学们描红课本上的生字“游”,再在空田字格中写出“游”字。在巡查写字练习时,老师适时提醒姿势不对的同学要做到“一寸一尺一拳头”,老师的提醒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特别要随时培养孩子正确的说话、读书、写字的习惯。

看到孩子们写完后,老师要求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评价,让写得好的孩子站起来接受大家的赞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老师很多时候不可能检查完所有学生的课堂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动学生参与检查督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消除了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的现象。

对于其他生字的教学,老师则让学生“圈小红帽字宝宝”,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反复拼读。由学生来提醒每个字平翘舌、前后鼻韵,学生小老师反复教读,老师适时在某个点上强调教读,如“迟ch픓寸cùn”。学生们很踊跃地抢着来担任小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成功体验,更多的孩子勇于表现自己。这种做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激发了学生热情,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状态。

四、拓展迁移,妙用变式

学生基本熟悉拼读后,老师呈现出去掉了拼音的生字,让孩子们继续认读。这是充分遵循记忆规律,让学生的识记能力发生迁移;老师继续增加难度,让学生从读生字到“扩词”,如“迟”“迟到”;

老师继续使用变式,师生们玩起了“识字魔方”。老师将本课的生字打印张贴到魔方的六个面上,每4人小组一个魔方,让1个同学抛动魔方,其他学生随机识字。经过3种变式的巩固后,老师继续用生字卡片强化,学生情绪高涨,人人抢答,最后是全班几乎都站起来抢答生字。这几种科技含量并不高的教学手段,却达到了字词教学扎实高效的效果,老师由衷地称赞“同学们真了不起!”

五、情景交融中诵读,反复诵读中悟情审美

教师在词语教学后,又把“临别”“慈母”“恐怕”“吟诗”等词语还到课文中,从而引导学生诵读诗词和理解诗意。学生自由朗读、集体诵读后,老师像指挥家一样优雅地挥动手臂,用手势的快慢强弱引导孩子们与老师一起抑扬顿挫地“吟诵”课文。显示了老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这一细节也让人特别深刻。

在深情的“游子吟”音乐中,老师饱含深情地叙述起母亲深夜缝衣、清晨临别送儿的情景,情到深处老师泪花闪现,一声“郊儿”催人泪下,让人不由肃穆,感染了学生和听课同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深情朗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师引导学生们叙说生活中母亲的“爱” ――送饭、盖被、买衣、送伞……通过幻灯片展现母亲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关爱场景。虽然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积累较少,但孩子们所说到的都是母子情深的生活实际。对每一个场景老师都引导孩子们一遍遍自发地喊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会“母亲爱孩子,孩子爱母亲”的情感,表达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对这个重点诗句的诵读,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7次。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是二年级的孩子,但他们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却一遍遍诵读和呼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人不由感受到,这些小小的孩童多么具有“灵性”啊!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和诗词表达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教师对重点的把握,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由“乐学”到“活学”再到达“会学”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本节课诗意在流淌,是诗意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爱的流淌,学生生命的灵性。老师动之以情,学生深深被打动,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学生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成了感受母爱,感受亲情,感受生命的社会大课堂。

一个个细节,一个个亮点,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点缀了优质的课堂,成就了课堂的卓越!

参考文献: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10篇

学习

中秋节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十六首最好的诗,中秋节的古诗和诗歌。照亮了深蓝的天空照亮了冰凉的大地照亮了大家喜悦的面孔月亮挂在天上在皎白的月亮上隐隐约约的出现了一个身影那是中华的古代文化月亮升起了在地上摆了张

学习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模板,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主题标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片文字。6、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7、

学习

英语的自我介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的自我介绍10篇,内容包括英语的自我介绍范文简单,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十句。Ihaveabestfriend,-iaohai.Sheisveryinterestingandlovelytoo.Sheoftentellsfunnystoriesandalwaysmakemelaugh.Weof

学习

单位见习工作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见习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见习期间个人工作总结,见习期工作总结范文。实践地点及形式:校外分散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将法学专业知识同非诉讼法律事务结合起来,巩固专业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观

学习

房地产广告语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广告语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招聘广告语,房地产直播广告语。3、从禅艺盎然的京都意境走进生活圣殿4、让你每天也可细听海涛,抱拥大海华侨海景山庄5、生活因为理想,才会不断完善麒麟花园海6、生活与健康同步,安法水莲7、追

学习

青春的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青春的名言警句经典,青春与责任名言。Theharderpressed,thestronger,donotfallAlbatronambition.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Ihopeeverytimememories,donotfeelguiltyf

学习

法人代表资格证明书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法人代表资格证明书,内容包括法人代表的证明怎么写,法人代表资格证明书格式。姓名:性别:年龄:职务:系的法定代表人。为委托监理的工程,签署投标文件,进行合同谈判、签署合同和处理与之有关的一切事务。特此证明。投标人:(盖公章)日

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万能简短句子,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大全。反思性教学实践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

学习

办公礼仪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礼仪模板,内容包括办公礼仪培训的主题,办公场所的礼仪行为。想说说在办公室里用餐的事,使用一次性餐具,最好吃完立刻扔掉,不要长时间摆在桌子或茶几上。如果突然有事情了,也记得礼貌地请同事代劳。容易被忽略的是饮料罐,只

学习

节约用电管理办法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节约用电管理办法10篇,内容包括节约用电的十条建议,节约用电小妙招100条。(二)基本原则。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坚持把节约用电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节约用电全民参与,逐步形成

学习

幼儿园大班教学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大班教学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大班配班老师期末总结,幼儿园大班教师期末个人总结。1、教育思想的转变。通过认真学习《纲要》、学习瑞吉欧教育的经验和许多幼教专家的教育理论及教研学习,我们对瑞吉欧教育的思想有了进

学习

体育口号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口号10篇,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口号推荐,简短有力体育口号。3、齐心协力,互勉共进;勤学苦练,强身健体。4、我运动,我阳光。我运动,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5、青春的呼唤,心跳的韵律,生命的火焰,梦想的放飞。6、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限

学习

休假制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休假制度10篇,内容包括休假管理制度大全,10天休假范本。到了唐朝,休假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也更加人性化、具体化。唐制规定,凡各级官员每十天可休假一天,称为“荀假”。此外,还享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放假七天,定省节(相当于现在

学习

伤逝读后感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伤逝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伤逝的读后感100字,伤逝读后感1200字大学生。一、趣味性与知识野史的植入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必选的篇目,《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伤逝》是各种选本收入频率较高的几篇小说。由于《

学习

游子吟赏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赏析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的全文赏析,游子吟全诗整体赏析。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采用分角色表演、谱曲吟唱等方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让学生

学习

游子吟的诗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的诗意解释,游子吟诗意10字。(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游子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古诗,孟郊游子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3教学过程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设想意***: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

学习

孟郊《游子吟》与溧阳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孟郊《游子吟》与溧阳,内容包括游子吟的古诗孟郊写的,孟郊在溧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五言诗作情深意切,一经面世,立刻广为传诵,引起古今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