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赏析篇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古诗高度凝练,诗句含义深刻;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异相当隔阂,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讲解诗句的意思,机械地让学生背诵,常导致学生觉得古诗既难懂又乏味。如果从创设情景人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采用分角色表演、谱曲吟唱等方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让学生一个扮演童子,一个扮演探访者,用对话形式把诗句表达的意境表演出来。
地点:山道上的一棵松树下。
事件:寻访者寻访隐者,走到半路,遇到了一位童子。
寻访者:你的师父在家吗?
童子:我的师父刚给一位病人看了病,现在上山采药去了。
寻访者:在什么地方采药,你能带我去吗?
童子:就在这座山里采药,但山这么大,到处是茂密的树林,云雾缭绕,我不知道他究竟在哪个地方。
这样使形式身临其境,他们兴趣昂然,个个跃跃欲试。
古诗有许多是写景状物,描绘水光山色的。在这些古诗中,诗人运用诗歌语言泼墨丹青,妙笔生花,展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因此,教学中诗画结合,在理解古诗后画画,在画的情景中可使形式对诗的感悟更深入一步。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意境,课堂气氛活跃。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始“引趣”。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课中“持趣”。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末“增趣”。教师可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编故事、拼字词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曲径通幽 学会鉴赏
欣赏景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在教《咏柳》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联想那九九艳阳天柳条吐绿的情景: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
鉴赏意趣。在古诗中,有许多形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如在教《题西林壁》一诗时,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在这里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在欣赏诗中形象的同时,鉴赏其中的意趣,这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体验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锄禾》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领会志趣。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悲壮之作,或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或悲愤满怀,借诗咏志。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吟诗明志,体会诗人的志趣,学习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强国富民之志。如在讲《示儿》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前两句,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愤呼“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两句,体会诗人坚信“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乐观精神,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宛如晨钟声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游子吟赏析篇2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03―01
文学,博大精深。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作为一门艺术,文学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永远透溢着神秘而又灵动的人性气息!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赏析探究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培养学生文学的赏析与探究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积累,强化素养
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肚子里积存了“墨水”,说话、写作时才会信手拈来,表情达意才能随心所欲。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多听、多读;督促学生采用制卡片,做笔记,写批注等方法,积累一些词语、熟语、文言知识、文学常识、写作素材等;同时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说,多写。 “积跬步”,才能“致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海”,积累的越丰富,语感就越好,驾御语言的能力就越强。语文素养提升了,鉴赏探究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走近作者,把握内容
每一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思想、观念、情感的表现,他包孕着作者的性格、经历、情趣、志向。就是同一个作者,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主题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诗人杜甫,年轻时生活顺畅,豪情满怀,《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示了他勇登人生高峰的志向;而当遭受战乱、漂泊之苦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的却是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李清照前半生,安逸幸福,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闺中生活:《如梦令》通过写出游“误入藕花深处”,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的少女形象,《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抒发的是相思闲愁;而国破家亡后,作品以悲苦为主,《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抒发了词人沦落天涯、孤寂落寞的悲凉凄苦。就是同样的主题,时代不同,情调也各异,如都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屈原的忧伤,辛弃疾的激愤,的乐观……所以只有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欣赏和探究作品。
三、变换教法,激活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识文绘***,依***做文,配乐朗诵,启发联想等方法,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领略文学的迷人风采。如赏析《诗两首――再别康桥》,先播放《风吹麦浪》歌曲,同时展示一张成熟麦子的***片,让学生随美妙的音乐和优美的歌词进入情感世界,感受收获的愉悦;然后,回归文本,对“新娘”“青荇” “金柳”“柔波”等意象进行解读,体味作者热爱与眷恋的情愫。在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依文配***,电脑展示荷花盛开时的不同状态,让学生在视觉美的享受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让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在文学的海洋遨游,愉悦精神、净化心灵、增长学识,提高鉴赏和探究能力。
四、反复吟诵,主动探究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道出了鉴赏的基本方法――反复阅读。文章毕竟不像绘画那样直白,一目了然;也不像乐曲那样,激昂澎湃,情感外露。含蓄隽永是文学的本真。“见多”并不一定“识广”,碰到的知识如果我们都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那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永远难识“庐山真面目”。不潜心研读,不咀嚼,不体味,如何了解个中味?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感知,对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交流时有话说,变被动为主动,鉴赏和探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子吟赏析篇3
关键词:自主;生成问题;教学模式
执教人:刘柏敏
教学内容:鉴赏李白,体会其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色,理解和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
执教班级:高二(3)班。
教学时间:20012年10月15日。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背景导入切文题、诵读悟别意、合作赏别情,探讨究主旨、拓展品诗情六个环节。这样,学生走进课文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到了课外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得失:《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雄伟的意境,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优秀的文章可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必须大胆取舍,集中兵力,突出重点,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闪光点
(1)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李白的资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收集李白诗句,感受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圈点勾画,并就不理解的字词句以及内容上的问题质疑。(收集过程提倡资源共享)上课伊始,同学们就收集的资料做了交流,加上教师对李白的激情介绍,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
(2)读赏结合,合作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文不厌百回读,李白的诗歌韵律、节奏、起伏、情感都适宜诵读涵咏,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与诗人心灵对话,走进其创造的奇妙境界。在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我设计了自主赏析诗句和诵读结合的环节,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评价,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兴趣和信心。
(3)师生平等对话,重视生成问题引导,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这节课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但绝不是对课堂放任自流,师生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了问题,推进了课堂进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因为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留有预设空间,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巧妙解决生成问题,并借此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如学生欣赏了大部分精彩句子后,我发现有少数同学因大家赏析的句子忽前忽后而有点迷糊,于是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学生将梦游之旅按时间和地点顺序分成四个部分: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昏暗,夜晚——洞中仙乐,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更清晰了。又如在分析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的理解产生了争议,我适时让学生展开小辩论,最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不足之处
当然,由于个人经验的不足,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思考,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还是对学生、对课堂不够放心,本来学生已鉴赏了大部分内容,已经相当有收获了,又补充了许多学生未分析到的内容。
(2)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还应更灵活,尤其是当学生还未回答出最佳答案时,不应操之过急,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启发诱导也应再细致再到位一些。对于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但理解有明显偏差的地方不应不了了之,或含糊带过,应更耐心地引导解决,不能给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3)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再落实,本诗虽不宜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不过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问题的句子,当学生未提出时,教师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可能对学生更有帮助,效果会更好。
理论思考:①教师要深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二度创作,集中兵力,突出重点。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多种形式,夯实基础,紧扣文本,让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脱离文本,成为空中楼阁。⑤诗歌学习要重视诵读涵咏,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⑥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并籍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桂林:广西教育出
版社,1998.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盛群力,等.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
游子吟赏析篇4
广袤的中原沃土上,一千三百年来,哪一个英雄不在替天行道?哪一个豪杰不在救民水火?可在成就王道与霸业的时候,我们大汉的、大唐的,精神的美丽与物质的瑰宝被一代代地丢弃了……可是,南唐最悲哀的皇帝李煜,他的遗民在溃逃中没有丢弃皇上的亡国之词《浪淘沙》,他们在追兵难寻的荒蛮之地安顿了妻小,在刀耕火种之余,教子孙吟唱:“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从纳西古乐会浓艳的庭堂里出来,我徘徊在四方街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梦里不知身是客啊,我的心疼得一块块往下掉肉。一位坐牢二十一年的中学音乐教师,一出狱就寻集古乐遗老,就整理传谱旧器,就借改革开放的机遇免费给群众演出、给外来人演出;二十余年来,已有二十九位古乐老人逝世!他把他们每一位的遗像放大,一排排地悬挂在乐堂里;如今,三十一人的古乐社平均年龄七十七岁,十三把大胡子里最长者已八十八岁高龄!他们传唱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他们演奏李后主的《浪淘沙》;他们复活了李白倾听过的《水龙吟》、佛教音乐《十供养》;他们无伴奏古语吟诵《爱莲说》、《老子颂》……他们整个乐队无指挥,不分声部,沿用工尺五音,一切都是原生态,木鱼与编磬交响,古筝与铃铛合鸣,报幕由编锣乐师唱吟;他们琵琶无半音,三弦是四丝,就在这极端不与国际接轨的顽固中,他们应邀出访欧美二十多个国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纳西古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认为“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可我心里,流出的是沉重的悲哀。我们不是急死冒进地要与国际接轨吗?我们不是津津有味地宣扬文化趋同论吗?行走在纳西古街,脚下是碗大瓮大的石块,石块与石块之间可以很容易地一只手掌,所以丽江古城里少有车辆,着高跟鞋的外来者也须步步留神!我想,最便宜又简单的办法是用水泥把石缝抹平,这不是很现代化吗?但他们拒绝了……
一股清瑞之气淘浇肺腑,玉龙雪山在丽江城的背后肃穆。如钩的银月清辉明静,大水车的木轮子吱咛吱咛讲述着前朝旧事。我明白了,正是丽江人秉赋着太多的拒绝,这边陲小城才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人类的。
谁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我这来自大唐天都的游子,花三十元购一颗青铜的布农铃,是要替古人消解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寂寞吗?谁说“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四海的旅客在丽江城会合,饮一捧雪水,吸一袋毛烟,或在篝火旁收受纳西少女的一方热帕,或在木府与苍老的和姓守门人照一张合影,旅游者排解的岂止是现代文明病患者的孤独?
丽江无浪,水中无沙。李后主的愁恨被淘得清白,宋元明清的气数只在肥沃处惆怅。纳西人是大唐的子民,四方街的篝火晚会上,转圈舞的古乐里,那么多人都在唱:采桑子时望江南,清平乐中虞美人……
唐朝的诗词是大家公共的血脉。
[赏 析]
游子吟赏析篇5
关键词:课外阅读 交流策略 效果
但读后交流是不少教师认为最省事的一个环节,同学们读了书,自然都会有自己的感想,课上,大家随便谈谈就行了。其实不然,读后交流和讨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交流,从交流中把握自己的阅读感悟。
一、吟诵赏析,读中感悟
课外阅读交流课虽然不能像学习课本知识那样花很多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必要的读的时间还是需要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品析作品、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吟诵赏析,能体会文章大精深内涵,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在吟诵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吟诵既是个体循序渐进的品味,又是语言的内化积累。一味地脱离文本空谈,交流课有可能将阅读引入歧途。因此,阅读后交流且能巧妙的设计交流环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让学生读完《水浒传》这一名著后的交流课上是这样设计的:文中人物众多,内心世界情感丰富,在这些人物情感的世界里,把你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情节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选择这一段理由。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班级不少学生茅塞顿开,教师随机的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二、分组竞赛,整理巩固
有效的课外阅读,是阅读中重要的环节。学生读完全部作品后,对其中所含的主要内容掌握的如何?这是作为教师迫切需要了解的。当今学生竞争意识强,根据这一特点,阅读交流时教师可尝试竞赛的方法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又有利于他们将零散的阅读从感性上进行适当的整理。竞赛可采用个人或分组的方式进行。
如《三国演义》的知识竞赛题可用多媒体逐一播放,让学生快速抢答,答对的给予鼓励。例: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宁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是谁说的……又如在读完《安徒生童话》的交流课上,就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故事内容、阅读感悟等方面让各小组抢答、轮答,师生共同根据答题情况综合打分,分出等级给予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兴趣盎然,从中进一步巩固了阅读所得,品尝到了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乐趣。
三、故事表演,拓宽空间
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交流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来启动思维、激感,并能有所感悟。许多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故事等作品,常常在人物对话、心灵独白、动作神态等方面有精彩之笔。教师可组织学生用故事会、形体表演等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阅读的热情。表演的形式主要体现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再现感人至深的场景,展现细腻丰富的心理。
如:学生在阅读名著《西游记》后,从中挑选几名同学拿着唐僧师徒四人的道具,在班级中表演《西游记》中的故事。台上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必定经历了接触作品、揣摩意***、品味语言的环节,下面的“观众”又能展开丰富想象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个过程既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教育宽阔的空间,又满足了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了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有目的的二度开发。
四、焦点辩论,激活思考
阅读是对心灵的解读,而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的、个性得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重视学生对阅读对象理解的与众不同,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某种思想的理解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研读文本,思考比较,讨论争辩,可以选准某一焦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咀嚼语言,汲取精华,受到审美熏染,得到情感的升华。
五、收集资料,把握作品
要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所领悟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求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评析、欣赏,将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或作者人生历程之中,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同时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可以通过收集作者生平资料、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前人对作品的评价等方法进行。
游子吟赏析篇6
1.古诗文教学退化为死记硬背课
有些教师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依据:古人死记硬背,大学问家比现在还多。不过只听说古人背原文,现在,教学“创新”到连译文也让学生死记。诚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课程标准”强调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与死记硬背有本质区别的。
2.古诗文教学窄化为“说文解字”课
古诗文与现代文语境毕竟大不相同,“说文解字”是必需的。可是把教学目标只定位于“知识”,未免失之偏颇。且不说另外两维目标如何达成,单是“知识和能力”中的“能力”就无从提高。掌握知识是基础,训练能力是基本,陶冶和升华人文情感是根本。由于对人文素养的漠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虽知识明确,但不能给学生以价值引领,学生“无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
总之,古诗文教学可谓重“言”(语言材料)而轻“文”(人文价值)。重“言”却低效,学生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轻“文”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不可即。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降低了古诗文考查难度,并且只考课内,还规定了基本篇目。这就无怪乎教师课内古诗文还要“选择”讲,“游刃有余”于上述两种课型了。“指挥棒”也导致教师不肯深解教材,古诗文人文素养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心中“无底”,也就无从“教”起。二是教师理念守旧,不肯与时俱进,总抱着传统教法“以不变应万变”。也有人视“价值观”形成为教育的“副产品”,于是“顺其自然”。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试成绩;而“文教”只有可倡导的“软要求”——课标。前者有形后者无形,于是厚“言”薄“文”就理所当然了。
由此看来,导致古诗文教学现状多方有责,但最终落实的责任却在教师,所以下文谈谈作为教师的应对之策。
古诗文教学的对策
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吟咏玩味必定给学生带来快乐情趣,促其自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
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如《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罪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中两个“效”字课下无注,但联系语境不难看出,前为名词“责任”之意,后为动词“完成”之意。再要根据大语境(如课文主旨)推断。如《陈涉世家》中“弗胜,守丞死,乃如据陈”一句中“弗胜”的主语是什么,有说为义***,有说为守***。一些教参所谓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模棱两可。其实,结合文本表现的义***浩大声势看,后者才妥。还要教学生根据文本所写地域环境理解。如《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解读,就要考虑洞庭湖地区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实,所谓“虎啸猿啼”只是形容“阴风怒号”之声而已。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再如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提问:“一般情况下‘负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兴了,会‘歌’。那么把原句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如何?”通过讨论,明确:“负者”会“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负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讨论探究与架空分析比起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学会因“言”悟“文”和据“文”赏“言”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游子吟赏析篇7
关键词:古诗意境;主体想象;人文精髓
意境是古诗的核心。学习古诗,让学生“口中有文”“脑中有境”“心中有情”,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呢?
一、诵读入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以理解古诗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所以要学好古诗文,熟读背诵是最好的法宝。另外,老师教学时恰当适时地运用背景音乐,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四吟”,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王安石《梅花》,我们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自然地就会读出梅花那铮铮铁骨,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又如孟郊《游子吟》,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二、诗眼悟境
如何把“意”和“境”融合在一起,那就要着重指导品味一些关键性的字词,这就是所谓的“诗眼”。诗眼是诗词中最能体现诗意的关键词,也是读者了解诗人心境的窗口。所以,我们要善于紧扣住“诗眼”,充分悟读,充分想象,充分咀嚼,这样,文字就动起来、活起来了,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那整首古诗就迎刃而解了。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写出了小孩子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 “卧”字的使用最妙,它把小孩子天真、活泼、顽皮的样子,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给全诗增添了无穷的意味。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仔细推敲,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扣住“诗眼”,斟词酌句,对感悟诗词意境是何等重要。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唯有通过赏析才能准确地领会,使学生走进一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中,引起共鸣,与作者同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补白创境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象古诗词的画面。当学生通过想象,眼前出现了诗中之景之时,学生自然能去体悟诗中之情意了。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在导入时,就让学生结合老师板书的“村”和 “居”,让学生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课中又说“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将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想象。”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诗意,学生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家画面。
三、延展拓境
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诗是作者情的物化,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作者的心境等,都会对他笔下的文字造成影响。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兴盛到衰败时期,将唐王朝推向衰落深渊的安史之乱给了作者无限的感伤。面对惨破的河山,作者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怆之情让我们看到了衰落的唐王朝的景象,也被作者的忧国之心所打动。教学陆游的《示儿》,可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偏安一隅,屈膝求和,促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来得不到朝廷重用,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最后,被罢斥归隐故里,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示儿》是诗人85岁时,也就是临终时所作,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由此,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有关的历史知识、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则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游子吟赏析篇8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解析。
2. 你认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请结合全词分析。
3. 上片写“春意阑珊”有何用意?
4. 请赏析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8题。
翠楼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5. 作者吟咏的对象是“翠楼”,词中写出了“翠楼”怎样的景观?
6. 请从情景角度赏析结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7. “此地”指的是哪里?有何用意?
8. “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2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 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9. 开头一句“千古涟漪清绝地”对全词有何作用?
10. “海岱楼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其他写景句有何作用?
11.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赏析“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句的理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6题。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黄庭坚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 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
其六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滕州。
【注】①此组诗作于作者峡州待命期间,此诗,作者的好友秦观已死于贬所滕州,陈师道虽被召回京中,却只是一个“正字”小官。诗中的陈无己即陈师道。②伏波:指汉代将***马援,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③未:一作“味”。
13. 对于“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两句,前人就有“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之句。任渊注说:“此本陋句,一经山谷妙手,神采顿异。”请简要赏析。
14. 请从两首诗中概括出诗人的形象。
15. 两首诗共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 第一首中的“惟见归牛浮鼻过”是化用诗人陈咏的“隔岸水牛浮鼻渡”一句,作者将改“渡”为“过”。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20题。
伯牙绝弦***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他在诗集自序里说:“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唱和。”
17. 请你对第三句中的“闲”进行赏析。
18.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9. 请对末句进行赏析。
20. 诗人借“伯牙子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4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21. 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2. 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游子吟赏析篇9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意美读:
烟雨迷蒙,心绪迷蒙。楚江成了一幅岁月风雨***。
离别的心啊,很凉,很暗,很碎。
江边的芙蓉楼也低眉垂立,翼然张开的四角绽放出莲花的姿态,却没有绽放出莲花的色彩和心情。两把油纸伞,在楼下久久伫立。雨丝是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叮咛,杂乱无章地横在心口,打湿了所有的离情。这个清晨,有两只鸟伤感地栖在树上,忘记了飞翔。
楚山孤独在烟雨中,对离人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却什么也没有说出口。
要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样迷茫又遥远,洛阳存放着我的一段过往和牵挂,那是一个遥远的梦啊!生命中的烟火,起起落落,已平淡成记忆。所有流逝的容颜,被岁月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仅剩一句哽咽而深情的问候。过去的这一段辜负了家人那倚闾企望的双眼。但是,我这颗清澈的心一定会在玉壶中晶莹闪亮。
路在远行。
雨在抒情。
风在抽泣。
诗人站立成一座楚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意美读:
渭城的郊外,长亭连短亭。刚才,亭外的古道上还是尘土飞扬,这一场淅沥的小雨,把轻尘和诗人的心情一起打湿。不远处就是渭河的小小码头,停泊着一只孤独的船,等待一个人去远方。
路边的杨柳,刚刚走进春天。青青的娥眉、长长的眼睫,挂着挽留的泪滴。这一群多情的柳啊,低眉顺眼地站在客舍的周围,让人想起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诗人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举起斟满往事的酒杯。过去的那些岁月就流到心中,有一些从眼里溢出。朋友也一饮而尽,把所有的牵挂和祝福、伤感和眷恋,还有那些一起和诗吟唱的日子,一起灌醉。
今晚,我们就只能举杯邀月,独自沉吟了。
再饮一杯吧,阳关以西的日子都是风沙茫茫的孤寂。那如海的戈壁,不会有这绿荫中的酒店,不会有这酒,往事,我们。
多情的诗人,泪光晶莹。空空的酒杯,在朋友的面前无可奈何。那一刻,成为一幅流传千古的古画,也是一首咏唱不衰的金曲。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意美读:
城北的青山绵绵,横卧不语,很忧郁的样子。粼粼的护城河,是小城多情的恋人,一副九曲柔肠绕城不去。
城东,古道边的驿亭又在演绎一场依依的别离。两匹马缓缓而行,主人一身旅途的风尘,难掩卓越的才华。
诗人和友人相聚又分手,彼此的目光都是一曲心碎的骊歌,无声的音符洒落满地,化作一些抒情的词语在露珠上闪烁。有风吹过,无根的蓬草就被迫地开始了没有归宿的漂泊。
天空的云朵,也是一些孤独的飞蓬,飘游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云,似乎知道了自己的宿命,非常眷恋这一片天空。落日很无奈,扒着西天的两个山头,露出半张醉红的脸,望着自己走过的季节,说了一些依依不舍的话语。漫山遍野的晚霞是落日最伤感的语言。
过去暮云掩合,未来风烟弥漫。
萧萧的马鸣,让群山疼痛不止。
读有所思:
1.用简洁诗意的语言描绘《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的夜景。
2.赏析《芙蓉楼送辛渐》中“楚山孤”的“孤”字的妙处。
3.说说“雨”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起的作用。
4.多情自古伤离别,可是这《送元二使安西》并不伤感,请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情感。
5.赏析《送友人》中“萧萧”一词的好处。
游子吟赏析篇10
一、推敲诗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古诗特有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细细品味。
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扩展思路:作者进不得花园,的确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满园的春色,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该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可以说,很多的古诗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推敲”的机会:从诗人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看到了色彩明快、意境深远的画面;从诗人王维的《春夜喜雨》中了解到以“喜”字冠全诗的绝处;从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这些会使学生铭记心头、牢牢不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活用诗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古诗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用口语描绘古诗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古诗深意,经过梳理后变得清晰、鲜明,使所学诗句能为己所用。可以说,夯实古诗这个“支点”,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古诗学习后,学生能用诵读过的古诗句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云雾姿态时,学生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庐山的云雾笼罩山野,让我眼前一片迷茫,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2:欣赏了庐山云雾的美景,我看“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写得还真是妙。
生3:庐山的云雾不仅变化快,而且姿态也很美,可以称得上“ 庐山云雾多姿态,像帽像带又像海”。(学生自写诗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对古诗扎实的学习、诵读、推敲,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如此出彩。
三、积累诗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在教学中也发现,运用古诗引领习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提高写作能力。
例如,有学生在《春游三河闸》一文中写道:“我们的小舟在波光潋滟的洪泽湖中轻轻荡漾,湖岸两边是青翠的柳树,树影婆娑,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也没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浑,有的是母亲般温柔和包容一切的内涵,在她的怀抱里,我们享受着她的宁静。走在洪泽湖大堤上,我们看到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美景。”可以说,古诗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可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四、吟诵诗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方能识器。”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吟诵是学好古诗的有效途径。通过吟诵,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古诗文的吟诵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熔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领略、感知和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和谐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整齐的句式结构、充满节奏感的语言来品味音韵美。凡是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受到顺畅悦耳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句尾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