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10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1

2、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2

1.认识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孟、浩、陵、辞、唯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送别》,之后问: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了什么?

2.师: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课件出示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二、研读古诗

(一)解诗题

1.读了诗的题目,你想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提什么就讲什么: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课件出示中国版***画,理解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2.请同学们再读题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小结并课件演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3.好,我们已经理解了诗的题目,板书:解诗题

【设计意***: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出示中国简***画不但有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

(二)读诗文

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送行,他的心情怎样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诗文)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3.请三名学生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

(三)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板书:明诗意。)下面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3.老师解疑。

4.谁来说说前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后两行诗呢? 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出示课件)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弥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设计意***:自主探究中要求学生动起笔来划一划,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啊”。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学生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四)悟诗情

师:学习古诗,我们不但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还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板书:悟诗情)

质疑:1.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想一想,当时,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应该是群帆远影碧空尽才对呀,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孤帆呢? 2.师: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看不见孟浩然了。那李白当时只看到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长江之水)也不对啊,长江两岸,长江上,还有很多的景物啊!大家想想,可能有哪些景物?(杨柳依依,百花盛开,江上船只来来往往,)景物这么多、那么美,为什么李白只见那浩瀚的长江水呢?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对水情有独钟,长江水流向扬州,长江水绵绵不绝,就像他们的情意一样,绵绵不绝。所以,现在帆船不见了,李白心中的那份情,只好寄托给了江水。(想一想:李白看着江水,心里会想什么?)

3.总结:此时此刻,你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相机板书:依依不舍),李白送走了好友孟浩然,却送不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深情厚谊)

4.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首诗吧。课件播放《阳关三叠》配乐。( 师生同读)

a.带着这份不舍,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b.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c.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吧。

师(结语):一座名楼,两位雅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这两个人是?(生: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这首诗是?(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读出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播放配乐。)

师(结合板书):以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按照:解诗题 、读诗文 、明诗意、悟诗情这四个步骤去学习。

【设计意***: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在心灵深处,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感受诗人心中依依惜别之情,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

三、指导书写生字:陵 唯

师:这首诗要求我们会写5个生字。哪个字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我们就先写哪个。我们学过很多形声字,根据它们的形旁就可以了解字的意思。例如:“喝 ”——“口”字旁,字义跟嘴巴有关;“陵 ”——左耳旁,字义是不是跟耳朵有关系呢?不是的,课件出示陵的古汉字***,析解:阝是“阜”的简写,原来写作,表示竖立的山或者石阶,右边“夌”líng表示声旁,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变,才变成现在的“陵”。陵字本义是大土山,如:丘陵,引申为:大的坟墓。例如:黄帝陵、中山陵等,用左耳做偏旁,它表示山岭、丘陵,石阶。以后我们遇到带左耳旁的字,分析它的字义时就不要把它和耳朵联系起来。师范写,生在生字本上写这个字。“ 唯”——形声字,“口”是形旁,表意;“隹”是声旁,表音。“唯”的本意是答应的声音,后来被借用为“单单、只有”的意思。唯 ,原来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唯的古文字***, 经过演变后,才变成现在的唯。同学们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隹”字,不要少写一横。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3

“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一、用朗读感受情意美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素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整篇文章读来如流水般顺畅,如玫瑰般醇厚,特别是几处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的景色***:“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柳絮翻飞,是烟是雾,朦胧之美;繁花乱眼,似云似锦,盎然之美。“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气势磅礴,凌空欲飞,仙气之美。“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沙鸥极通人性,随之心动,不舍之美。

一切语景皆语情,为两位大诗人的送别营造了朦胧、难舍的意境,读来是那么亲切自然、朗朗上口。通过理解阅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相信每读一句,学生的心中都会有一幅画面出现。

优美的环境也为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埋下了感情的伏笔,成为灵感的源泉。深厚的友情凝聚在这四句诗中,读来透着淡淡的伤感、深深的祝福。

二、用品析体悟情意美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让学生再次触摸文本,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最后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个“藏”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藏?在品味过后,必能悟出两位大诗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境。这是一份不愿触动的离别情,是那般不忍别,是那般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的关心的情意啊!

六个“您”字,让人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如兄长、如老师般深深的敬仰,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两个动作“伫立”“凝视”,由行动直入内心,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内涵,又怎么会白帆已逝,还“依然伫立”?如果情谊不深厚,又怎么会久久“凝视”?如果不是此时心潮起伏,难抑深情,又怎么会“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不息?诗人内心的怅惘,有力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人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将情与景高度完美地融合,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一个“辞”字,饱含深情,极具吸引力。读后,孟浩然向李白拱手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个“孤”字,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离别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单寂寞之情在心中来回激荡,情深意远。

师生、生生、人本之间在不断的思维撞击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更深入至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体会那份分别之时的情意美。

三、用补白绽放情意美

善教者,一定会在文本的空白处巧做文章,或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以充实文本的解读,或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以填补文本的空白。它与文本融为一体,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情感深处,进行的是有深度的解读。

在李、孟“饮酒话别”的段落学习时,将李白所写的《赠孟浩然》一诗作为资料补充,既扩大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视界,又深化了学生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当白帆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时;当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时,为了能由外在的遥望走进两人的内心,想到两人内心的独白,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层次性的补白训练。

岸边繁花似锦,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

岸边杨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波涛汹涌,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说——

学生在不断补白中进入了送别的意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彼此相望,彼此留恋,体味到两人的情意更加深厚。

四、用表演展现情意美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穿越千年,展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这场离别,演绎着细腻、深情的场景时,依然能够直抵我们内心。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到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4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古诗虽好,但小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有的古诗便于识记,浅显易懂,但毕竟是古代人用文言写的,语义词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要想让学生真正记得住古诗,还能学以致用,不能用平常上课的方法。有的老师把古诗的意思、意境的赏析、背景的介绍等一股脑讲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抄录这些资料,使古诗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古诗的意境、美感就没有了。

笔者深入探讨了儿童学习古诗的心理规律,除了采用解句法、诵读法等一些常规的方法外,还采用一些新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相似与相异

首先,把同种类型的古诗放在一起,这样节省时间,不需要一首一首地讲解,只要讲透一首,就可以举一反三。当然不需要每节课都这么上,否则教师的工作量就大了,而备课时间却不多。其次,让学生找这种类型诗句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如王维的《渭城曲》、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们的相似点容易找,都是表达一种情感——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都是以情相送。但是相异点是什么呢?学生就看不出了,需要老师点拨。王维的《渭城曲》是以酒相送;高适的《别董大》是以话语相送;李白的《赠汪伦》是以歌声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目光相送。方式不同,但情感一样。这样上课的形式新颖,容易识记。一堂课的容量抵得上几节课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很轻松。在短时间内和诗人穿越对话,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难以理解古人之间的分别为何能激发如此情感,而现代人难道友谊就淡了吗?这时教师可以补充,那是因为古代交通、通讯不方便,一别或许就是一生。现代人想听友人的声音可以打电话,想见友人可以视频或通过快捷的交通工具见面,所以古人如此深厚的情感,学生就能感同身受了。

二、扩写练表达

在学习古诗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扩写,这比平时的命题作文有内容可写多了。学生有方法可以模仿,有语言可以用,内容还很丰富,这样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是很好的练笔机会。

1.扩写所绘之景。

中国古诗的写景诗很多,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寥寥几个字就能精炼地介绍大自然的美景,抒发诗人对自然界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们要求学生把这些写景诗扩写成写景文。如杜甫的《绝句》,学生抓住诗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词语,由眼前的近景到天上的远景,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色彩鲜明,错落有致。学生通过这些明快的景色有话可写。所以这样的文章比命题《春天的景色》的题眼要好抓得多,内容要丰富得多,切入点要新颖得多。

2.扩写所言之事。

利用古诗中所叙述的场景,把场景扩大化,具体化。古诗的韵味就在于读者的感悟,对诗句的理解,与之产生共鸣。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它通过写诗人送好友孟浩然的场景抒发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学生扩写之前,可以抓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时的动作、表情、神态是什么样的,两人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先演一演,这样扩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技巧助识记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学习古诗的目的在于识记,在于运用。从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通过一定数量古诗文的积累,学生储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消化、理解,当这些知识到了一定量的沉淀后就能运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从小背诵的文章终生难忘,用起来信手拈来,长大后记忆的内容,过一阵子就忘了。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任务,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去记忆。如有的学生就把唐代的作家编成了口诀:“王孟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边塞诗。大李杜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小李杜有李商隐和杜牧。”短短几句话,记住了诗人、称谓及诗的风格,相信背上这个口诀的学生将受益终生。

四、想象助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5

关键词:唐诗三百首 送别 生活方式

《唐诗三百首》是我国流传极广的一部唐诗启蒙读物,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选本一方面比较概括地反映了唐代诗歌发展的面貌;另一方面相对客观而真实地呈现出唐代文人生活的概貌。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通俗点说那就是:“别”有风情,“别”情万种!本文通过对此选本中占将近十分之一的“送别诗”这一题材类型的解读,初步探究唐代文人分别时在不同场景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这些文人在漫漫人生路中不同时期的生活境况。

一、仕前仕后漫游“别”

漫游是唐代许多文人参加科举前的必要准备,用当下一句网络流行语概括这些文人当时的心理便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们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且“行万里路”也是对“读万卷书”做最好注解的途径,所以他们在有了一定的经学知识储备之后,便离家远游。唐代文人选择漫游的地方,很多是名山大川,或者是名都大邑。以《唐诗三百首》选录李白的送别诗为例,就有《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渡荆门送别》等,这五首诗歌之中,既有当时的名城扬州、金陵;也有古迹黄鹤楼、谢I楼等。在名胜古迹的旖旎风光之中与朋友告别,李白会潇洒豪迈地高唱:“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当送别“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时,李白也会情深意长地长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文人漫游的另一个去处是边塞。文人到边塞有两种选择,一是投靠节镇幕府,一是漫游西域边塞。《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岑参的三首诗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三首古体诗是岑参在弃官从戎之后,于天宝十三载(754)入幕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所作。[1]这三首诗既再现了边塞不同于内地的奇异风光,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也展示了初盛唐一部分文人共有的豪迈阳刚之诗风,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有了漫游才有了短暂的相会和分别,漫游一方面可以在山水的润泽中涵养文人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同地域的风华中领略贤人高士的学识德性。比如李白和孟浩然、杜甫的交游;高适、岑参和杜甫的交游;韩愈和孟郊、张籍等的交游,都是唐代文坛值得特别书写的盛事。文人既要学,也要游,方可增长学识,丰富人生。

二、从***之时迁谪“别”

入仕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文人的人生目标,宦海之中不免有升降浮沉。无论升迁还是贬谪,士子大多都会有行***单位的更换、地理位置的变迁,自然就会有与亲友的离别,因此这样的“送别诗”在《唐诗三百首》中不乏其作。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颀的《送陈章甫》、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等皆是描写与仕途失意被贬罢官的友人依依惜别的作品。但作为初、盛唐的诗人,并不会哀怨地悲叹“黯然销魂”,而是昂首高歌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潇洒离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虽不屑经由科举登仕,但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安世济民,功成身退。在天宝元年(742),他经朋友推荐被诏入宫,侍奉玄宗,陪侍左右。但不久遭遇同僚嫉恨诽谤,被玄宗疏远。天宝三载(744),李白上书请还,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他与杜甫、高适同游山东,游后话别,临行泼墨挥毫,写就《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一部分诗人的幻想真是“天马行空”,思绪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仿佛童话一般。美好的梦中境界往往折射出现实的不堪,这或许也是他对刚刚目睹的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批判。因为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的原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的来看,这些“送别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旷达性格,透露出诗人的浪漫情怀,真切地反映了初盛唐时文人积极向上而又超脱豪迈的的精神气质,从而折射出文人从***时的宦海沉浮。

三、应举之时中落“别”

唐人入仕并非一途,但是科举仍算作最正规的途径,所以参加科举成为唐代许多士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科举这张大旗的招引下,许多文人广泛涉猎典籍,提高文化修养。如杜甫曾经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居易也云“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这些文字都真实地反映了一般文人为应举而刻苦攻读的情况。尽管如此,因为科举定时、定规且要限额,所以名落孙山者不在少数,安慰落榜者,或是落第者描述自己的失意心态,也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安慰綦毋潜:“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明代钟惺《唐诗归》评点此诗说“落第语说得有气象。”作为落第者,在失意时告别朋友,不免有所怨言,如孟浩然告别王维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宋代刘辰翁评点说:“个中人,个中语,看着便不同。末意更悲。”

以上从《唐诗三百首》所录的“送别诗”中,粗浅地窥测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这显然远不足以概括唐代文人生活的全部内容,比如,文人还有一些和僧人、道士等宗教人士的道别,从侧面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精神状态的多样性,人生之路的曲折性。但是漫游、从***、应举仍是唐代文人生活的核心内容:漫游是应举与从***的准备,从***是人生的重要目标,科举是通向***坛的主要门户。三者链接,形成了唐代文人相对完整的一段人生路。

注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参考文献:

[1]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6

小学语文古诗文化阅读实践小学生古诗教学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诗的学习,来使学生能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了解古代传统的文化理念,学习古代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从而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培养学生们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引导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领悟。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对于初步接触古代文化的小学生来说,就如同美味、丰盛的文化大餐,有着丰富的营养供给他们来汲取。

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精华的结晶,是才子佳人们充满灵性的表达方式,故其文化意蕴无比深厚。小学生们正处在初步接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年龄段,以这些小学语文教材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古诗来为他们铺垫出一条通往古典文化方向的大路,这必定能为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石。

另外,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几乎涵盖了天地间的世事与万物,所有能用语言或无法用语言直接来描述的事物皆在其中,这也是其奇妙和吸引力所在。通过古诗的学习来培养小学生们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携、品格的塑造是最好、最高效的一种方式。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让他们学习和背诵一些经典易懂的传统古诗,用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来武装涵养自己,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受益一生。

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1.课前预习,夯实基础

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前预习,而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课程,更是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准备。因为古诗作者将个人情感全部寄予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并且写作背景距今时代久远,有些古诗中还有一些历史典故,与现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差很大,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提前了解古诗作者创作作品的背景,对古诗的顺利教学会起到很大的阻碍。另外,一般古诗语言简短精炼、含蓄抽象,这也会对学生在理解古诗上有一定的障碍性。教师只有指导好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提升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例如,在讲授宋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品《江雪》一诗时,根据这篇广为流传的佳作的特点,从诗中的渔翁形象入手,要求学生去理解渔翁形象实则是诗人的化身,借此表达诗人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的品质。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讲授此诗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所掌握的资料,可以提出独到的见解,从而针对古诗展开讨论。围绕古诗表达主旨,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探究来自主理解古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这种主动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能够轻松地体会到诗人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2.品悟诗句,分析探究

品悟诗句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努力打破传统的牵引式教学模式,减少或取消带领学生逐字逐词逐句重复性的朗读,然后辅助教材进行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强学生主观性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充分自学、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抓住重点诗句去反复品读,在主动探究分析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切身地去体会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我抓住了“孤帆”这一词设疑:诗人伫立在江边,遥望着好友孟浩然的小船渐行渐远,江面上白帆点点,许多船只来来往往,为什么诗人却只是说“孤帆”呢?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插***,反复品味诗句,自主形成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这个“孤”字中明白了诗人是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载着好友离别的这一艘小船上,从而忽略了江面上过往的其他船只,他把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托付给江水,目光随舟而行,独望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通过品读这一词汇,学生们就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借助作品所要表达的对友人离别无限的不舍之情。

3.重视朗读,体会情感

重视朗读的目的就是要重视每个学生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来体验古诗。通过声情并茂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让学生读出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带领、组织学生朗读的督促者,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循序渐进,读出层次,品味内涵。反复的朗读古诗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品产生共鸣,引起他们的联想,理解诗人作诗时的心境,体味更深层次中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七律・长征》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开放式的不断朗读诗歌,抓住诗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想象红***在漫漫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红***在长征途中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课外延伸,拓展积累

诗人在创作每一首古诗时,几乎都会结合到一段历史背景,或是其命运的转变。那么,如果单单只是通过一首诗就想要理解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太过牵强,所以,课外延伸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古诗。因此教师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适当性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诵读面,加强积累。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送别的古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送别诗,让学生更多地去体会每首诗中的送别之情。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古诗阅读积累后,也可以跳出教材,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古诗积累量,还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某一类(如送别类)古诗的理解。

三、结束语

总之,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让我们在古诗文化阅读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周一贯.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7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两者要求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诗题便是内容的眼,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或抒发个人胸臆,或痛斥朝败,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和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了解作者、历史背景。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宋***面临着兵败的危险,看到这一切,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眼见报国无望,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把握重点、品味意象。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8

【关键词】李白 诗 水意象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涧小溪,既有波澜壮阔,也有轻涟潺潺,可谓意态多姿,风情万种。综观太白诗,从功能的角度看,太白诗中的水意象大体有如下几类:

一、动水壮势,清水造境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比如《司马将***歌》中的“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黄河势不可当,冲破昆仑山的重重阻拦,一泻千里,一路咆哮,冲向龙门;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银,色彩摄人。这些水壮大了诗的气势,磅礴壮阔,震人心魄。再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比如《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而《古风》中则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那绿水更衬托出秋花之新丽妖娆,使得意境清静自然。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均如此。

二、流水寄情亦托理

以流水寄寓诗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离情时使用更是乐于用那永远流不尽的水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眷恋,表达依依不舍。“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江夏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情的水传达着有情人的愁,无情的水衬托着多情人的忧,水多情盛,水长情更长。

水有情,亦藏理,因为水是变的,因为时刻在流动;又是不变的,因为永远在流动。用变动的水喻变动的人事,用永流的水寄托永恒的人生哲理。“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即是说荣华不定,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则在讲时光永逝不回的现实,“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妾薄命》这又以水比喻时过境迁,破境难圆。更有那著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喻指愁难断,志难酬。

三、水流今古,志在水外

李白思想中有着道家色彩,当他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释放自己的不满。比如,“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古风》)“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两首诗就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当然桃花流水并不是李白理想之所在,向往世外桃源只是他暂时的自我安慰罢了,更多的还是表达郁闷。借古今不变的流水衬托世事的变迁写自己怀才不遇,更是李白爱用的,而且用得自如。比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江自流”三个字,与“凤去台空”相结合,便写出了凤凰台现在的冷清、寂寞,写出了六朝繁华已经不再,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现实。而“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经下邳圯桥张子房》则写出圯桥荡漾的碧波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自已却不能有张良遇到黄石公那样的机遇,借此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同样的手法也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使用:“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李白在清静安宁的江面,望着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当年在这样的水面上“高咏”的袁宏得到名士谢尚的赏识,联系到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惆怅之情立现。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9

二、理解词句。要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古诗的意境,往往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类词语,分析、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打开诗人情感的大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被人称好,为什么?如果换用其他同义词,就没有“绿”字那么形象、生动。看到这个“绿”字,就让人似乎看到一阵春风刚过,随即出现一片翠绿,整个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折射出诗人思念春光旖旎的江南,急欲回去的心情。此类例子很多,如:“月出惊山鸟”的“惊”,“僧敲月下门”的“敲”等,举不胜举。由此可发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大多数是动词。因此在鉴赏时应多注意动词。优秀的古诗中一般有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理解内容的关键。

三、想象补白。诗歌的思路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给理解诗意和体会意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学们要善于展开想象来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句与句之间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入情悟境”。如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针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大家可以提出“谁问”“问什么”“言者是谁”“‘师’是何人”等问题进行补白。

四、品析修辞。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同学们应仔细品析这些修辞手法,进入诗人的意境。如学习《暮江吟》一诗,大家可以通过细细品析“露似珍珠月似钩”这一比喻句,来领悟全诗的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篇10

论文摘要:杜甫、孟浩然同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著名的诗人,由于相似的不幸的人生经历,具有极其相似的诗歌风格,是满怀豪情的盛唐颂歌,是***治理想与心胸抱负的抒怀,是对仕途失意的失落与对社会的批判的表达,是游赏遣兴与闲适的生活的再现,是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等真性情的流露,是隐居生活的闲适与闲适当中透露出来的壮志难酬的情怀的抒发,是浓郁的羁旅愁情的表白,是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交织的悲哀,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主导下的不同抉择的倾情陈述。但是,同中有异,表现为:杜甫的名门,孟浩然的清贫;杜甫的真情,孟浩然的狭义;杜甫的现实的深刻揭露,孟浩然的超脱现实的清静无为;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真情流露,孟浩然的感慨身世的壮志未酬;杜甫的心中有国民的集体主义情怀而产生入仕与归隐的矛盾,孟浩然的出生贫贱,担忧物质基础的个人主义情怀而产生入仕与归隐的矛盾;杜甫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浩然以道家思想为主导。

一、不幸的人生经历

1. 首先杜甫、孟浩然出生就不同,杜甫出生官宦而孟浩然出生贫寒,杜甫远祖是名将,祖父又是初唐诗人,可谓是书香门第,杜甫从小就有延续“家族兴旺”的责任感,孟浩然终身布衣,经历以隐逸和漫游为主,他的目标不是延续“家族兴旺”,而是振兴家庭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2.杜甫的时代是712年—770年,是横跨“安史之乱”的,他一生的奔波相当艰辛,不仅屡次落第而归,而且还要东奔西走,到处逃难奔波,在他的一生中,对社会的现实的认识极其深刻,充满批判,但批判之中又由“恨”转“爱”,其“忧国忧民”的情思贯穿整个时代,绵绵不绝。孟浩然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浩劫,他的一生没有杜甫那样的大起大落和惊心动魄,却和杜甫一样有着不幸的仕途经历,都为着心中的理想而不停奋斗,但始终落得怀才不遇的境地。这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盛世背后的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在黑暗的官场面前,他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归隐,但由于主客观的不同处境,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又冲击着他们,使他们意欲超然却无法忘怀,壮志未酬之志跃然诗中,充满了阵阵愁情。阵阵愁情加速了他们的衰老和病情,孟浩然之死:“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动疾而终”①杜甫之死:病死于舟中,他的绝命诗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二、 满怀豪情的盛唐颂歌

1. 杜甫与孟浩然在初期兼有满怀豪情的盛唐诗歌。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对才俊之士充满了景仰,特别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者的豪放不羁,才俊的显赫才气,显示出盛唐气象。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写江城春日才子群公的闲情逸致、城郭绿洲的开阔景致、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三者融为一体,尽显盛唐之音。

2. 不过,孟浩然的诗歌当中除了描写盛唐气象的豪迈情怀之外,还有杜甫诗歌中所没有的侠义精神,孟浩然的《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有“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展示了少年任侠的作风,创造了生动鲜明的洛阳游侠形象。

三、***治理想与心胸抱负

1.杜甫、孟浩然在出生盛唐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充满了心胸抱负和入仕的欲望,富有远大的***治理想。虽然他们一再的落地而归,但心中的信念让他们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理想跃然诗中,充满豪情。杜甫的《望岳》是最能体现他远大理想和心胸抱负的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全诗推向高潮,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势,充满了傲视群雄,自命不凡的高度自信精神。

2.与杜甫的《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浩渺宏阔、涵容天地、巨浪排空,景象雄壮,气势磅礴。“蒸”字、“撼”字富有强烈的夸张色彩,景中注入远大抱负和胸襟,后四句表达希求汲引之意,自然含蓄态度中肯。

四、仕途失意的失落与对社会的批判

1.杜甫、孟浩然都是空有一身抱负却落得两手空空,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治理想。艰难的入仕之路和百般无奈的落第而归,使他们开始对当权者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开始对仕途产生怀疑,进而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和批判。

2.杜甫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乐游园歌》,再到《丽人行》,其批判的力量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最含蓄的批判,它的主旨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从“焉能心怏怏,只是走??。”可以看出杜甫的愤愤不平之情,《乐游园歌》写出了歌舞升平中感受到的深刻的社会危机,而《丽人行》则直面得讽刺了杨国忠兄妹的荒***和奢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通过劝人回避来反衬出杨家的不可一世。

3.孟浩然从《田园作》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其批判的力度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田园作》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诗中也开始感叹朝端无亲故,揭露当时朝廷用人唯亲的腐败现实,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开始怀疑入仕济世的人生道路,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的与黑暗腐败官场决绝的态度。

4.孟浩然的态度很明确,要与官场决绝,所以他选择归隐,而杜甫不会也不愿意决绝,他要继续争取为国效力。但我们知道,不管是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实际上都不会愿意决绝的。他们的入仕与归隐的矛盾至始至终没有调和。杜甫的批判直指唐王朝,揭露封建制度本身的黑暗,揭露王公贵族的荒***的奢侈并暗示它所潜伏的危机。孟浩然虽然也直接批判当时朝廷的腐败,但更多是针对它用人唯亲***策上面的腐败,并不像杜甫那样全面揭露,可以说,杜甫的批判和揭露是深层次的,并且随着他深入社会现实的了解而更加深刻地揭露出来,孟浩然的批判和揭露是浅层次的,他却没有像杜甫那样去了解社会现实,他主张的是超脱现实、清静无为这一点是不同的。

五、游赏遣兴与闲适的生活

杜甫、孟浩然,在早年都有着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享受,不论是野外郊游还是与友人同饮,都充满了欢快的情调。孟浩然的《游凤林寺西岭》和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都写出了同友人畅饮至深夜而归的欢快心情。

六、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富有真性情

1. 杜甫和孟浩然都是性情中人,都极富真性情,他们的诗歌当中充满了乡情、友情和亲情。杜甫的诗歌以友情为主,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春日忆李白》写出了对李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天末怀李白》则写李白被流放而抒发的不平,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和思念之情。杜甫的乡情、亲情诗以《月夜》为代表,诗人借月抒情,深刻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孟浩然的乡情、友情、亲情诗就更多了,有对妻子思念的乡情、亲情、同时也是爱情诗的《他乡七夕》,而爱情诗恰恰是杜甫所没有的。也有怀念友人的友情诗,以《秋登万山寄张五》为例,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相似的是孟浩然的《送袁十岭南寻弟》,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怀念,读来感人肺腑。

3. 孟浩然的真性情诗是很多,但是,却没有杜甫的同情士卒的百姓的诗歌,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孟浩然所缺少的情感。

七、隐居生活得闲适与闲适当中透露出来的壮志难酬的情怀

1. 仕途的失意和黑暗腐败的唐王朝使杜甫、孟浩然对仕途产生了怀疑,从而选择了逃避现实,超脱现实,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孟浩然的隐逸诗很多,大多反映出隐居生活的闲适,有《北涧浮舟》,全篇洋溢着诗人赞美襄阳山水、乐在故乡隐居的思想感情,还有《过故人庄》中的浓郁的乡村风味和淳真的人情美,杜甫的隐逸诗开始于760年成都草堂落成后,杜甫弃官华州,寓居成都草堂,开始了短暂的隐居生活,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诗人心情相对愉悦。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过写自由自在的戏蝶舞和娇莺啼,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活***景,传达出轻松愉快的隐逸之情。

2. 但是,不论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在隐居生活的闲适中却仍然没有忘掉自己的***治抱负,始终有着壮志未酬的情怀。杜甫的《野望》写诗人寄野望而抒其家国之恨,感叹自己不能为国效劳。“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这两句言诗人感时而思报国,读来感人肺腑。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夏夜水亭纳凉和对友人的怀念。前四句写诗人隐居生活得闲适之趣,后四句在怀友中流露出他的孤独与寂寞,特别是“恨无知音赏”暗示壮志难酬的悲哀。

3. 同为感叹壮志未酬的情怀,杜甫却更深刻,因为他更多地是想要为国效劳,抒发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思,而孟浩然的壮志未酬或许只是感慨自己的身世罢了。

八、浓郁的羁旅愁情

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诗人夜泊秋江,客中念友。前四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写景:暮霭、山色、袁鸣、夜幕、江流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意境。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受孟诗这四句影响,借孤寂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乡思、客愁,怀友之情与漂泊之感,抒发浓郁的羁旅愁情。

九、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交织

1. 不论是杜甫还是孟浩然,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始终无法决定自己应该入仕还是归隐,仕途的失意与朝廷的腐败使他们丧失了对仕途的信任,他们也一度选择了逃避现实,逃避黑暗的社会,但是,种种原因却让他们不忍逃避,不忍与唐王朝决绝。

2. 首先我们来看杜甫,从他一次次的落第和仕途失意的经历来看,可以说,可以忍受得住那么多的打击却还是坚持自己的***治抱负,实在是难能可贵。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坚持这样呢?这股力量说白了,就是“爱国爱民”,亦可称“忧国忧民”,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愿亲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面临灾难,濒临崩溃而袖手旁观,他要拯救国家,拯救人民。因为他心里始终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假如他永远为个人打算,至少也会减轻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他是有抱负的诗人,时时放心不下的是祖国,是人民:‘……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妖孽关东臭,兵戈陇右创。时清疑武略,世乱?文场。馀力浮于海,端忧问彼苍。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遣闷》)”②在个人失意的时候,尽管老庄思想抬了头,把自己身家一切事都可以置诸度外,但是一想到“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侍御归上都》),便禁不得又要挣扎一番。所以杜甫想归隐却又不能归隐,因为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和人民。

3. 其次我们来看孟浩然,和杜甫一样,多次求仕失败,失意愤慨,抒发对朝廷的不满,揭露朝廷压抑摧残人才的黑暗腐败,他甚至想与官场决绝,但是,他想归隐,又苦于家贫,生活困迫,甚至缺乏开辟园林的资金。他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就是写落第后的失意和困居长安的苦况,并表现了诗人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孟浩然不是杜甫,他出身贫寒,生活没有来源,要归隐的话,便没有了俸禄,没有了俸禄,岂不是要饿死。他不像杜甫那样“忧国忧民”,他很实际,他要的是个人的安危,他是在为个人打算。孟浩然的道家情节浓厚,讲求清静无为,但没有了物质生存资料,没有了生活来源,要“归隐”谈何容易。所以,孟浩然同样面临入仕与归隐的矛盾的纠缠。

十、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主导下的不同抉择

1. 在入仕与归隐的抉择的问题上,杜甫把难以抉择的关键定位在“心系国民”上,而孟浩然则把关键定位在“个人生存”上,究其根源,还得分析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2. 杜甫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使得杜甫从小就为“儒学”思想所熏陶,“儒学”思想提倡仁者爱人,忠君爱国的思想,使杜甫从小就形成了“爱国爱民”的观念,国家也提倡儒学,目的是为了禁锢人心,培养忠实于朝廷,为封建专制效劳的庸臣、愚民。所以,杜甫以儒为主的价值观体系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使他无法像道家一样超脱现实,追求个性自然。

3. 孟浩然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出生贫寒,是一个布衣终身的诗人,没有或是很少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条件和可能,所以封建正统的儒学思想无法深入其人心,而却使孟浩然形成了儒、道并重,以道为主的价值观。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洒脱自然”的境界,这是一种主观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在一定程度上比儒学更愚人,他使人达到一种与世无争,一无所求的超然无我之境。“及期,浩然会寮友,文洒酒讲好甚适。或曰:‘子与韩公预诺而怠之,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佗!’遂毕席不赴。由是闲罢。既而浩然亦不悔也。其好乐忘名如此。”③可见,道家的归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孟浩然追求超脱世俗的欢乐而忘掉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

注释:

①“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动疾而终”出自(唐)孟浩然 著 赵桂藩 注《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年4月第1版 第9页

②“假如他永远为个人打算,至少也会减轻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他是有抱负的诗人,时时放心不下的是祖国,是人民:‘……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妖孽关东臭,兵戈陇右创。时清疑武略,世乱?文场。馀力浮于海,端忧问彼苍。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遣闷》)”出自 傅庚生《杜甫诗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9月新1版 第19页

③“及期,浩然会寮友,文洒酒讲好甚适。或曰:‘子与韩公预诺而怠之,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佗!’遂毕席不赴。由是闲罢。既而浩然亦不悔也。其好乐忘名如此。”出自(唐)孟浩然 著 赵桂藩 注《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年4月第1版 第3页

参考文献:

① 傅庚生《杜甫诗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9月新1版

② (唐)孟浩然 著 赵桂藩 注《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年4月第1版

③ 林继中《杜诗选评》 三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④ 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三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10篇

学习

五年级学生期末评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学生期末评语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学生期末评语诗句简短,五年级学生教师期末评语大全。3、性情泼辣,热情大方的你,让我想到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对于任何的挑战都能主动出击,把

学习

饿狼的传说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饿狼的传说10篇,内容包括饿狼传说张靓颖,饿狼传说张学友。猎人走后,一只狼试探着出洞,可它刚一走出洞口,就被兽夹夹住了,惨叫声传到洞里,吓得洞中的狼都不敢再出洞了。狼群在洞里饿了两天两夜,饿得实在熬不下去了,它们便讨论起谁出

学习

情人节诗歌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诗歌10篇,内容包括情人节的诗歌朗读大全,七夕情人节诗歌大全。【适用范围】适用于双方中一方向另一方表达自己爱的心意所用,一般在求爱阶段或恋爱阶段所用。内容真诚、炽热、饱含期盼和爱恋!通常写在贺卡、留言册、信

学习

一年级下册猜字谜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下册猜字谜模板,内容包括一年级下册猜字谜解题,猜字谜一年级下册第二个谜底。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作业(共6题;共75分)1.(5分)根据音节写出词语

学习

太阳花的折法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太阳花的折法10篇,内容包括星星花的折法,太阳花的折法教程。3、将一个角折向中线。4、如***打开口袋。5、同样的方法折其它的角,最后得出***中的样子。6、剪去多出来的三角形部分。7、如***将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的中点折叠压

学习

学校团支部工作思路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团支部工作思路,内容包括团支部工作的思路和做法,学校团支部工作计划标题。每学期初,学校***支部召开团建工作专门会议,研究如何经常深入团组织、了解团工作、指导团组织抓好团的组织建设工作,并由***支部副书记陈名精负责

学习

明月几时有苏轼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明月几时有苏轼10篇,内容包括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苏轼原文。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来得自然,写月儿照遍了华美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门窗,照着那心事

学习

扫雪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扫雪作文10篇,内容包括扫雪作文400字,扫雪小学作文集锦9篇。这个星期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我出去时发现外面一片雪白。晚上一定下雪了,我想。马路被厚厚的雪盖上了,人们走在上面肯定很艰难。平时总听人说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

有关于中秋节的资料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于中秋节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有关中秋节的资料100字左右,关于中秋节的一切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秋节的来源及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二、活动准备:资料搜集,做课件、歌曲《明月

学习

纪念馆心得体会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纪念馆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纪念馆心得体会怎么写,纪念馆心得体会文案。这几天注定不能平静的度过,参观完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内心深深被震撼,于是有感而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

学习

科室护理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科室护理年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科室护理工作每月总结表格式,科室护理工作总结简短精辟。半年工作转眼即过,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护理部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在全院干部职工的支持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办事宗旨,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

学习

苹果树下的爱情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苹果树下的爱情10篇,内容包括苹果树下的爱情观,苹果树下的情感。苹果树笑地说:“可以啊,带上了皇冠,你一定神气十足,像小国王呐!”苹果树对小渊说:“来吧,来吧,来我这荡秋千吧!”小渊爬上苹果树,抓住树枝,荡起了秋千。小渊露出了喜悦的

学习

感恩节的文章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节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感恩节文章小段,感恩节的美文近期的。问世间有最纯洁的爱吗?我想有,那便是母爱。一种不搀杂任何杂质的爱……五月的天,蔚蓝深邃,五月的地,万物滋长。我们赞美五月的母亲节,我们歌唱五月,歌唱母亲的博大、

学习

忆读书课堂笔记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忆读书课堂笔记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读书摘抄笔记15篇,读书摘抄笔记10篇小学。1听讲笔记1.1听讲笔记的重要性。听讲笔记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听讲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记听讲笔记可以发挥多种器官

学习

唐诗赏析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唐诗赏析10篇,内容包括唐诗10首赏析,唐诗精选十首赏析。新罗时代,为唐古诗传来之滥觞也。今《全唐诗》包括《全唐诗逸》所载新罗诗人诗歌有:王巨仁《愤怒诗》、金真德《太平诗》、薛瑶《返俗谣》、崔致远《兖州留献李员外》(《

学习

优秀文章赏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文章赏析10篇,内容包括十篇优秀文章及赏析,经典文章赏析大全。赏识式作文是指在作文过程中,坚持表扬鼓励的原则,加之“你真棒!”、“你能行!”的点拨,从而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的深厚兴趣能激发

学习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10篇,内容包括古诗100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一、诗词韵律美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学习

白马篇赏析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白马篇赏析10篇,内容包括白马篇原文及注解赏析,鉴赏白马篇。赋税《大词典》(第10卷):“【赋税】①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管子・山至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之二:‘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曹

学习

滕王阁序赏析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滕王阁序赏析10篇,内容包括滕王阁序赏析,滕王阁序赏析一览表。二、如何赏析四美具的《滕王阁序》鉴于我们对《滕王阁序》一文美学基础的认识,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有意识地以此为目标进行学习,而教师则起到

学习

初秋孟浩然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初秋孟浩然10篇,内容包括初秋孟浩然分段,初秋孟浩然赏析及感想。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如果你身在旅途,孤寂难耐,猛然读到这首诗,不管他的作者是有名还是无名,你心中那排遣不了的思亲怀乡之情肯定

学习

望岳赏析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望岳赏析10篇,内容包括望岳翻译及赏析大全,望岳的赏析及感悟。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liúchángqīng刘长卿tīngzhōuwúlàngfùwúyān,chǔkèxiāngsīyìmiǎorán。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hànkǒuxī

学习

孟浩然的资料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孟浩然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孟浩然的简介与故事,孟浩然的生平及基本知识。几缕白发不知不觉爬上了孟浩的额头,窗玻璃上隐现出刚毅的脸庞。他抬手看了看表,半个小时后,他将与自己的得意干将——营销公司经理张涛***、产品研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