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赏析篇1
关键词:宗教 神职 尊严 哲学家 属性
1.《巴黎圣母院》之克洛德的宗教属性
宗教,原本是基于人们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来制定的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而教会,正是一个由信仰该宗教的人形成的组织。
这两个名词在我脑海里,常常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尽管我不信教,不知道说的准不准,但单凭从前任何人可以与上帝进行沟通这一点浅薄认识,我想宗教应该代表了一切纯洁崇高与包容广博。
提起《巴黎圣母院》克洛德,就是“没人性”、“阴险恶毒”、“伪君子”的骂声连连。但换一个角度想,在某种程度上讲克洛德亦是一名受害者。首先,我要为克洛德澄清――“人之初性本善”在宗教或是非宗教社会都适用。一个严谨简练的男人愿意抚养一个不争气的拖油瓶,整天为其絮絮叨叨,还长久支持那“逢处必做恶”的滑头的经济;一个以纯洁美丽的教堂为支撑的信徒,甘心捡回一个奇丑畸形的弃婴,供其生活,使其与神圣的钟声为伴浣洗心灵。这样的一个人绝不是原本没有人性的人。
但那是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当宗教和法律相融为一体,当神的旨意与人的戒律贯穿一气,宗教与法律交叠成沉重的担子,在他肩头施压;神的无私与人的欲求在他脑海里斗争。克洛德究竟只是一个凡人,被迫选择了最为扭曲的一条路――这条路在坚持神职与追随世俗美丽的两支强大力量之间挤压和歪曲,从前处于平衡中的人性被从胸口撵出。人们指责克洛德生性龌龊,而事实上谁又没有过一点儿所谓龌龊的念头!
我想,克洛德追求爱斯梅拉达的初衷是自由和热情,这正是过度的宗教神职从人的肉身上剥夺下来的。克洛德从小学习的神学,使他的所有行为中规中矩,直到一丝不苟地完成所有学科的学业,他的生活才稍稍有些改变。人多念书是好事,其中所学到的宗教神学知识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使人高尚,可以成为自己保驾护航的栏杆,而不是禁锢身心的牢笼。
爱斯梅拉达,一个性格奔放热烈的红裙女孩,正踩着生活的节奏跑着、跳着追求人生的瑰丽高潮。格兰古瓦说,爱斯梅拉达的歌声是完全出于恬适的,是无忧无虑的。于是当克洛德初见爱斯梅拉达,我想克洛德羡慕也嫉妒这姑娘身上所拥有的特质,而博爱的上帝没有教会他如何欣赏、享受这种美,如何使自己内心也达到这样的豁达。信仰禁欲主义又使他误把自由看作放荡!
克洛德痛恨放荡,所以在广场上怒视姑娘的舞蹈,讥嘲佳丽的“巫术”把戏。于是他甚至在真真切切地对无拘无束的姑娘产生了欲念之后,将她陷害,把她囚禁在教堂底部的铁笼,那倒锥型的牢狱正是替他压制自由、挥霍混淆的控诉。
没有人是天生残忍的,而“无人可挡”的宗教正用利爪将人心人性搓圆揉扁。感慨吗?吉普赛女郎是天生的流浪者,而副主教是严酷教会的囚徒。上帝如此广博,却如何将这人间悲剧撒播……
2.《巴黎圣母院》之卡西魔多的尊严属性
我猜,当少女梦还单纯的时候,姑娘们都想拥有一个卡西魔多,就算是个钟楼怪人。感谢上帝,集其所谓“丑恶”于一身;感谢副主教,使其跌宕于鸣钟之间。他于现实所有,而又超脱于现实,富有所有的力量与纯净。
我最喜欢也最心疼“一滴泪报一滴水”一节,在那里洒下的泪会比悲剧的结局更多。我喜欢作者说,“卡西魔多被推搡到石磨的路上,像头小牛犊的脑袋垂在屠夫的大车沿上摇来摇去…… 在刑吏的鞭打、民众的嘲弄下,像头公牛一样挣扎……”我自然没有把主人公虐得惨惨的癖好,但这些"小牛犊"、"公牛"的比喻,正印证了卡西魔多似“兽”――兽的丑陋,兽的力量,兽的单纯,形似兽;试***以强力挣断绳索,行为亦似兽;尊严不允许匮乏力量的小人物纠缠,不允许向暴虐的强者低头,执念更似兽。
当卡西魔多终于耐不住干渴的折磨,他开始求救。但“凶兽”如他,没有乞讨、没有哀求、没有低头。他吼:“喝水!”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有不明主语的祈使句。当被他伤害过的姑娘走上前,他为心上人即将扑面的嘲讽气恼;当水递到唇边,他以凝聚深情的泪珠、以不顾一切的守护相报…… 我有时真羡慕卡西魔多,他像兽,活的这样简单,他的诉求在两字间清晰明了;他的哭即是哭,爱就是爱,如蜂蝶花间起舞,如乌鸦反哺。
卡西魔多在整本书中出现的频率比我想象的少,但终究没有辜负我对他纯洁无瑕的爱情的向往。他雄壮有力、直白热情,于卡西魔多,我更愿用“热爱”来表达他对爱斯美拉达的情感:包含着他本人这般兽性的狂热,对一切美丽的追求与崇敬,还有倾其生命的呵护。
也许真是长得像兽的人,性情也随兽,却更加贴近人性的本真。卡西魔多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当人们都学会了鄙夷和迁怒,他依然停留在维持粗鲁的尊严;当人们都熟悉了质疑和警惕,他依旧"许我一瓢,报之万千"。这样的原地踏步未尝不好,其实我们正缺少这些东西――一部分被我们所谓的文明摒弃的兽性,实际上指明了你奔走的方向。过渡的斯文,百转千回的社交,使我们的心纠结,拐向周围人所期望。
恢复些"兽性"吧!兽,是卡西魔多一生劫难的本源,亦是我们铭记他的始由。
3 .《巴黎圣母院》之格兰古瓦的哲学家属性
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一书的开头要花大量篇幅描写一场不完整的圣迹剧?显然不仅仅为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开始叙述,或者引出格兰古瓦等一众人物。我自然无法深究圣迹剧中劳动与神职、贵族与商品之间有什么寓意,但单从“丑大王”的选举打断剧目演出一事,便可逐渐推论,这是一场尊严与需求的斗争。
圣迹剧本是用来叙述历史、歌颂宗教的剧目,而在本文开头即被“丑大王”的选举和游行彻底摧毁。“丑大王”卡西魔多形貌极丑无人可比,而他骨子里单纯明白,自己也深深了解这一点──这让他被迫承受人们对其形体的唾弃,以及精神上的侮辱。但在这万圣节和狂欢节重叠的日子里,丑与美可以互相替换、底层与巅峰得以交换位置,乞丐也可以登上歌颂神圣的“大雅之堂”;在这样的混乱里,卡西魔多难免也会禁不住追随一把俗流,用自身的丑陋夺得“丑大王”的“桂冠”,出卖自己的尊严以换取旁人混杂嘲弄的“拥戴”。
卡西魔多这样做了,他十足过了把“牛瘾”,得到了高高在上假装出的满足。而圣迹剧的作者格兰古瓦正是恨极了这一点,他以他诗人、哲学家的“觉悟”,明白这根本就是一场荒谬,他深信、他质问:这样的丑陋和荒谬怎能取代高雅神圣的宗教艺术殿堂?因此他极力挽回这场剧目,妄想使其继续演出;他企***拉回围观群众愚昧的眼睛,强迫性地向两位姑娘求证──世界上还有和他一般热爱艺术与哲学的“雅儒”?
当生活受迫,当性命攸关,也许就在唾弃一切乞怜者之后不久,格兰古瓦选择以一位高尚的哲学家的身份,加入鱼龙混杂的丐帮。他所热爱的诗歌、哲学,叫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又不甘于像犬儒派一般享受这一切,那么追求温饱的欲望正是上帝对中庸者的惩罚。他也因而轻易放弃与圣殿及真理交流,转而成为杂耍的一员──以杂耍为主菜,哲学为小食。哲学家的金口转用来叼椅子,唯一牢靠的下巴用来维持生计。这虚弱的哲学家后遗症,算是上帝对蔑视、抛弃圣典的人的贬谪。
当一个哲学家情愿搁下其应有的执着真诚的品质,面对生活变得“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已经是被世俗浊气所熏陶了;而于一凡人,这些还是不是哲学,就应另当别论了。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2
涉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被绞死在台上香消玉损时,我的心碎了。埃斯梅拉达,一位美丽纯真的女孩。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1早晨,静静地。我独自一人站在窗边。迎着瑟瑟秋风,看着一片片槐树叶,看着弯弯小路,我沉痛地苦闷地默默地站着。手中那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书中的情节好像浮现在我眼前,那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天使——爱斯美拉达,一位美丽纯真的女孩。在绞死台上香销玉殒时,我的心都好像碎了一样。
你能想象一只美艳绝伦的蝴蝶飘落于喧嚣的城市中吗?
你能想象一张白晢无瑕的绸子掉进在乌黑的泥坑里吗?
风温柔地撩拨着希望的火花,落叶起舞,搭建成一座承载着神话的楼梯。那来自内心的呐喊,是对美和善良的逝去的同情与遗憾,更是对未来美和善良的向往与呼唤……叹息依然叹息。我悄悄地走出家门,走过这蜿蜒的山路。光,开始闪烁了,照在了我那纯真的脸上。晴朗的天空像一匹柔美光滑的蓝色绸缎。我的脚步,循着光的痕迹,走过去,走过去……
顿时,心,豁然开朗。
在树林的尽头,那蜿蜒于树旁的小溪,用他那无形的手戏弄着鱼儿、水草和那光滑的鹅卵石。水清的,可已看清水底的沙石,水浅的,才刚没过我的脚。挪动脚尖,溪底那柔软的沙石抚摸着我的小脚,轻轻荡起了几圈淡淡的涟漪。心中,无故涌起了一阵感慨。同样的清丽、秀美。爱斯美拉达,眼睛泉水般的明亮,气质玫瑰般优雅。她是大自然中杰出的作品。可是,这朵花,却凋零了。
逝去的已逝去了,我们又可否化悲愤为行动呢?记得吗?在那阳春三月,种子吮吸着春天赐予的甘露,在微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路边不知名的小花,不娇艳,却有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绿叶上几颗圆圆的、硕大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满塘的荷叶好似翡翠盆子,美而别致。秋云遮蔽着夏日时,可爱的松鼠像生了这天气的气,忽然摇动树顶,树林里就响起了沙沙声……可,现在呢?
在那远处,交通繁华如初,在它们的背后,却并不是所谓的馥郁芬芳。昔日娇艳的花朵黯然失色,原因则是那一股股让人呕吐的废气。柳树的婀娜已失,微风轻拂,片片枯叶飘落,叶上的水珠,掉落于树下的电锯上。便响起了一阵电锯声……我不敢再想下去了。我们这么做,与书中陷害爱斯美拉达的人又有何分别呢?大自然又有什么错呢?面前的这流淌的小溪、这欢快的鱼儿、这圆滑的鹅卵石、这高大的树木,好象就要转瞬即逝了。
我带着说不出的心情,走回了家。悄悄地,把那《巴黎圣母院》放在我的床边,躺在床上。想:我相信,在那遥远的一方,爱斯美拉达将会获得重生,继续地为你、为我、为所有的人,不断地舞蹈,不断地唱这那永恒的神话……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2“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创造的。
看过《巴黎圣母院》的每一个人都被卡西莫多深深征服了!因为,他就是美与丑的集合体,他就是幸与不幸的统一体!
不用质疑,加西莫多是丑的:他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驼背、跛足。因为卡西莫多丑到极点的相貌,吉卜赛人偷偷遗弃了他。长大后,又被圣母院的钟声震聋。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卡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对他来说克洛德是他的“再生父母”,他对他惟命是从。副主教得不到爱斯梅拉达就要将她置于死地,而卡西莫多却誓死保护着她。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虽然这是一种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求回报的爱。可是,他誓死保护爱斯梅拉达却又是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的帮凶,他刚在钟楼上目睹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给了“绞架”,却又不得不再将自己的“再生父母”摔成碎片,最后找到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他丑陋,所以卡西莫多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戴上了“丑人王”的花环!
他爱“她”,却没有能力救她!流浪人得知爱斯梅拉达被无理判处死刑,都非常愤怒,他们各自武装起来,一路冲向法院,一路包围巴黎圣母院。但热爱吉卜西女郎的加西莫多,因为是聋子,误以为他们是来追捕她的敌人,在教堂顶上抛下用来修理房屋的各种建筑材料,造成流浪人的大量伤亡。因为他的无知错失了救援的最好时机,“无知无能”到这样的地步!岂不痛心疾首!可他到死都不明白!
他爱“他”,副主教是卡西莫多心中的神,可是他的“神”却是恶魔的化身!他那么多年的死心塌地原来只是一种“愚昧”!他在爱上了爱斯梅拉达的同时,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多年的信仰!他真正成了一个孤单的“怪兽”!
可是,“丑陋”的他,拥有怎样“生辉”的心灵呀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3暑假,我沐浴在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书籍海洋之中,受到了很多关于书籍的熏陶。或许这就是知识的诱惑,将人沉醉于其中。无论是小说、童话、散文都让人感叹不已。一场神圣的爱情,一个黑暗的社会,一位与黑暗斗争到底的青年,文章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那些远古年代的信仰、习俗、艺术和法律,以及人类的情绪和热情。让我们走进雨果的那个年代吧!
《巴黎圣母院》是由雨果创作的。雨果不是一位创建学说的思想家,而人类命运的思考者。雨果以浪漫主义诗人的才情和文学创新者的胸怀,偏爱宏伟和壮丽。巴黎圣母院在城心岛亭亭玉立,仪态万方。通过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巴黎圣母院,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圣母院楼顶平台的夜景。
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一身白衣裙,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钟人卡西魔多则远远地欣赏这美妙的一对,另外还有一副目光有追随着姑娘,那是从密修室小窗***出来的,***荡而凶狠,密修室里幽灵似的主教弗罗洛正窥视;教堂前的广场上跑过一匹高头大马,那骑卫队长浮比斯不理睬吉卜赛姑娘的呼唤,向站在阳台上的一位贵族小姐至敬……
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却出现一幕幕惊心动魄、变幻莫测的场面。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锁住了人们的命运。从而酿成了大大小小的悲剧。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姑娘爱丝美拉达,残疾丑陋而心地善良的卡西魔多他们那纯洁的爱情,以死为前提的爱情。不曾因卡西魔多的长相而嫌弃的爱丝美拉达,当她走上绞刑架时,卡西魔多仍然没有死心,主动到鹰山地窟中与爱丝美拉达共同长眠。
我想,当时社会洽洽需要这样的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帮助他人,世界将会充满更多的爱,而不是更多的阴险狠毒。以前如此,现在依旧如此。温暖的爱能让人触化冰川。读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爱的魔力,也懂得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4翻开《巴黎圣母院》,总能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这本书将人性的虚伪,卑鄙,阴暗表现地淋漓尽致。但黑暗中总有一丝光明——人性的善良和奉献,虽然很微弱,但也能指引人们前进。正是如此,才让人有读下去的信心。
作者雨果将善恶两者写到了极端,形成天壤之别的对比。这个方式让人明白了善恶美丑不在乎表面。印象深刻的是那富丽堂皇的教堂,它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掩盖了人性的丑恶,假借宗教来表现。宗教像是茫茫大雾,笼罩了人性美丽的一面。
在封建王朝中,官吏勾心斗角,针对人民,与人民为敌,艾斯梅拉达因为这刀山火海般的冤狱而被迫害。在“奇迹王朝”中,看似衣衫褴褛的贫民,流浪者,却互相帮助,舍己为人。为救出艾斯梅达拉而攻占圣母院。看似和善亲切的克洛德,实际内心充满嫉妒,阴狠,自私。而莫加西多更是如此,看似驼背,独眼,但能舍己救人,从绞刑台上救下艾斯梅达拉。克洛德和加莫西多都同样爱慕艾斯梅达拉,但都遭到拒绝,走向毁灭,但克洛德是毁灭他人成全自己,加莫西多是毁灭自己成全他人。这是多么大的区别啊!
艾斯梅达拉在这个阴暗的时代,是最耀眼的光芒,拥有迷人的外表的她,内心也是清澈纯洁。他对待山羊,救下落魄的诗人,想给劫持自己的加莫西多送水,对负心的弗里斯至死都保持爱情中,不难看出,她是个至善至美的人,正因为她的特立,才被这个世界所排斥,被辱为“女巫”“杀人犯”,被送上了绞刑架。
那段时间的法国,乌烟瘴气,让人窒息,人民希望有曙光照耀这里,但不可能,这意味着要打败“真善美”的上帝,矛盾体现了残酷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悲哀。
掩卷,我依旧唏嘘不已,钟声还似乎在我脑海中激荡……我要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燃烧自己,发出炽热的光芒!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5今年寒假,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巴黎圣母院》。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巴黎,这是一个有着离奇色彩的悲剧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美丽善良的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丑陋畸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轻浮虚伪的卫队长浮比斯、道貌岸然的主教克洛德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他们之间的复杂矛盾和悲剧命运,分析了丰富的人性世界。美丽、善良、纯洁的爱斯美拉达不仅出手帮助一个陌生人格兰古瓦沈脱被绞死的命运,而且不计前嫌地帮助曾经想要伤害她的卡西莫多。但是,爱斯美拉达的命运却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和嘲笑,她被玩弄、被诬陷、被威胁,最后等待她的是被绞死。小说中的另外一位主角卡西莫多尽管有着奇丑无比的外表,他却有一个纯洁的心。当爱斯美拉达快被绞死的时候,卡西莫多对她出手相救,站在圣母院上,高呼“圣殿避难!”,这时候的他有一种特殊的美,这个被遗弃了的孤儿,此刻显得威严又强大。他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让她远离一切对她的伤害。然而,在社会上的偏见与恶势力面前,他寡不敌众,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卡西莫多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选择了殉情这一个悲剧结局。主教克洛德虽然拥有满腹学识,通晓宗教哲理,却隐藏着阴暗、卑劣的灵魂;卫队长浮比斯有着英俊的面孔、高贵的门第,却有一个无比丑陋的灵魂。他背信弃义,是一个粗俗、卑鄙自私的人。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3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31年,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并透过这种描写深刻地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1卡西莫多,那个丑陋的敲钟人,透过那一行行字,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心灵。
“大脑袋上支叉着红头发,双肩之间的后面背着一个驼峰,前面隆成了鸡胸,大腿和小腿扭曲得厉害,只有两个膝盖可以并拢”,这样一个丑陋的人最终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因为,他是善良的,他的心灵是美好的。
他曾为邪恶的克洛德效力,帮他做伤天害理的事。但是,艾斯米拉达的清泉使他清醒过来,他发现了生活的意义,他的美好心灵复苏,善良品德觉醒,也正是他拥有的美好品质获得了他人的尊重与欣赏。
“人不可貌相”,我们总数于在乎我们的外表,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空虚。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心灵,三国的庞统,样貌不佳却有绝世之才,可与诸葛亮齐名。与之相反的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终湮没于人海。
所以,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外表而轻视内在,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内在美远比外在美重要,拥有一颗金子般心灵的人比貌若天仙的人更美。
拥有美好心灵比拥有绝美容貌更重要,我相信,这世上,唯有心灵最重要。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2巴黎圣母院讲述的是在巴黎圣母院长大的敲钟人与美丽的吉普赛姑娘之间的故事。敲钟人卡西莫多因为长相怪异,从小就被父母抛弃,是圣母院里的牧师克洛德将他养大,所有人都讨厌他、怕他。他很敬爱牧师,只听他的话,可是牧师并不是好人。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美丽善良,能歌善舞,很多人喜欢她,但是作为一个吉普赛人,还是逃避不了别人的歧视。而且在她喜欢上卫队长法比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联系开始于牧师克洛德,克洛德喜欢上爱丝美拉达,让卡西莫多去抢她。这是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交集。
卡西莫抢爱丝美拉达失败被国王卫队拘捕,并判于次日在鼓台下被鞭打示众加西莫多痛苦万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见后悄悄溜走,吉卜西少女却大胆地送水给受刑的加西莫多喝。可怜的敲钟人从此对她感激不尽。这个场景写得很生动,把人物的性格、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男女主人公的第二次交集。
爱丝美拉达喜欢上法比,这让牧师恼羞成怒,刺伤法比嫁祸给爱丝美拉达。可怜的吉普赛姑娘百口莫辩,被判处绞刑。就在行刑的那天却被卡西莫救下,藏在圣母院里保护起来。这是男女主人公的第三次交集,也是为期最长的一段交集。在这段时间里,故事达到高潮|:牧师变本加厉的行为被卡西莫发现、人们、围攻圣母院、牧师逼爱丝美拉达爱他不成将她推向死亡、爱丝美拉达与修女居第尔母女相认、爱丝美拉达被捕……
最后,爱丝美拉达还是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居第尔修女也因悲伤过度在绞架下死去,加西莫多将牧师推下楼摔死之后找到爱丝美拉达的尸体,抱着她直到死去……
整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有4个。一个是卡西莫多被鞭打示众,一个是他们在圣母院里的那段日子,一个是居第尔修女与爱丝美拉达相认的片段,还有一个就是卡西莫多最终杀死牧师,抱着爱丝美拉达死去的画面。这些片段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不断地、一步步地揭示人性不同的方面。将人类丑陋的一面与表面的丑陋区分开来,将人性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丑,什么是美~~
这种强烈的对比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小说通过牧师的卑劣行为,有力地揭露了宗教的残酷和虚伪。束缚人性的宗教使他的爱情变成可怕的欲望,害了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作品还以加西莫多外形的丑来对照他内心的美。吉普赛少女爱丝美拉达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体现了雨果心目中最崇高的感情和最美的形象。另外还有一个人虽然所占篇幅不多,分量不重但是不得不提,那就是所有这些事情发生的始作俑者:卫队长法比。在法比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虚伪、懦弱以及自私。可是,作者为什么安排爱丝美拉达喜欢上这样一个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3《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的长篇小说。在作者维克多?雨果那生动的笔触与大胆的对比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跳跃在眼前。于是,不由自主地爱上了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啊,你的一只眼睛失明了,你的耳朵聋了,你的大脑袋上倒竖着棕红色的头发,臂膀之间突出一个大驼背,整个下肢完全错了位,双脚又肥又宽,一双手大得出奇。你丑陋的外貌使你被人遗弃,被克洛德收养,被扔在钟楼上敲钟。你被人们同情,鄙夷,怜悯,哀叹,所以当你被选为丑大王被人们抬起时,你笑了,现出一副辛酸又鄙夷的喜悦神情。这是人性的无奈吧!
——卡西莫多啊,你为了克洛德的收养之恩不惜为他做坏事。那么美丽可人的姑娘爱斯梅达拉,你竟也肯下手。她侥幸被人所救,从此爱上那个英俊的***官,而你则被绑在广场上示众,烈日当头,口渴难忍,还要遭受围观者的辱骂,只有这个被你伤害的女子不计前嫌给你送上了水。貌似愚钝的你,感动了,流泪了,你已经记住你不会再伤害她,你要保护她。当你还不知道的时候,爱情就悄悄地来了。
——卡西莫多啊,你是如此的重情重义。爱斯梅达拉被人当作女巫抓起来,就在她要被处死的那一刻,你不顾一切冲上了法场,将她救下,带到圣母院的钟楼,那个世俗法律无权管辖的地方。可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如何能够,爱斯梅达拉仍是被吊上了绞刑架。除了将那个把你养大,外表光鲜,实则道貌岸然,狂妄恶心卑鄙下流的副主教克洛德推下钟楼,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你从心底发出哀号:“噢,我所爱过的一切啊!”你在钟楼之顶看着刑场的爱斯梅达拉被处死,你那有生以来仅流过一滴眼泪的独眼如今却是默默滴落成串的泪珠。你还是没能挽救她的生命。
——卡西莫多啊,你令所有人震惊。你在你所爱过的两人死去的当天失踪了,没人能找到你。两年后,人们来鹰山墓地,他们在惨不忍睹的残骸枯骨中寻找一名公爵的尸体,却意外发现了两具骷髅,一具以奇特的姿势抱着另一具。其中一具骷髅是女性,上面还有白布残片。紧紧搂抱这具骷髅的另一具骷髅是男性,只见那具骷髅脊椎骨歪斜,脑袋缩进脖腔里,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不过脊梁骨没有断裂的痕迹,显然此人是主动来此长眠的。有人把他搂抱的骷髅拉开,他的遗骸立即化作了尘埃。卡西莫多,那是你吧?
——卡西莫多啊,你与15世纪的巴黎格格不入,没人能理解你。爱斯梅达拉何尝不是呢?她有着漂亮的容貌,美妙的歌喉,动人的舞姿,却还是被人诬陷而视为女巫、杀人犯。她的死亡是对你最大的打击,你无法自己活下去,因为在这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你活下去的意义,你为这爱情殉葬了。
与《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对话,我似乎明白了这种崇高的爱情。这种不同于我们认知中的,生死相隔,阴差阳错,却至死不渝的爱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4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5《巴黎圣母院》这一世界名著,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长得美若天仙,一个男孩则长得奇丑无比,是一切丑相的总体相。以这两位主人公为中心而展开的故事情节,以插叙、倒叙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的当时巴黎的社会风貌。向人们吹奏起一首爱的集结号。
伟大的爱——卡齐莫多
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敲钟人,他有着丑陋的外表,但却掩盖不了他心里那一丝丝的善良,他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代名词。他耳聋、驼背、跛脚,但他却不失敏捷、聪慧、勇敢的人。他为了报恩,劫法场、斗来兵,当他知道恩人(爱斯梅拉达)失踪时,他变得疯狂,伤心,迷茫。为了给恩人报仇,他把凶狠邪恶的养父(克洛德)推下钟楼,随后便与恩人一同化为灰烬,?人以无限的伤感和惋惜。他虽丑,但也美。
至死不渝的爱——爱斯梅拉达
她是个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舞者,花枝招展的她,却又有点青春期的莽撞,愚笨。遇到朝思慕想的心上人(弗比斯),她忘乎所以,陷入可怕的旋涡,被判了死刑,面对克洛德那令人窒息的爱和恐怖的威胁,她毫不妥协,毅然绝然地选择了绞刑架,走向死亡,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惋惜。
毛骨悚然的爱——克洛德
他本是个博学多才的副主教,在当时巴黎虽然并不是很令人喜欢的职业,但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他本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收养卡齐多),但后来却变成一个人面兽心的无耻之徒,他虽然说很爱爱斯梅拉达,但这却是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爱,令人窒息的爱,让人不敢接受的爱,这种爱里充满了占有欲,不给人留有任何自由空间,因而他变得凶狠邪恶,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亲手害死心上人,而自己也被自己的养子推下钟楼,可以说是罪有应得,但也不得不让人反思啊。
不是爱的爱——弗比斯
他是一个英俊的***官,是爱斯梅拉达的心上人,但他也是个不配说爱的人,他的爱是对某一个人的侮辱,他所谓的爱是一种亵渎,他把爱情当做是一场游戏,他好色,缺乏责任心,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是一个与外表不符的人渣。
爱的总结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4
关键词:读写结合;教学设计;写作能力
1、案例背景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许多学生普遍认为英语的写作难度最大,写作中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表达不得体等多种问题,学生面对写作任务时,常常不知从何下手。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1 教师在处理阅读篇章时缺乏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导致学生的篇章意识差。
1.2 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很少开设一些专门的写作课,很少对学生英语的写作基本功进行系统训练,往往是考试前期进行突击训练,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较少。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阅读素材,依据教材设计的特点,挖掘其中的知识点,设计读写结合的活动,使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写作中,最终实现以读促写。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一节公开课,围绕课文阅读,进行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达成以读促写的高效结合。
2、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案例
2.1 教材分析与教学构思。本课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新课程九年级Unit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Section A 3a“TRAVEL SPOTLIGHT:PARIS”Reading part为例,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进行写作练习,对原练习作了适当改动或重新设计,扩宽了读写结合的层面,使读写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从阅读中获取信息,以读促写,循序渐进,进而在写作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创造性写作。
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巴黎,通过视屏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巴黎这一旅游胜利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巴黎之旅快乐的同时,进而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渗透德育目标。文章共三段,每一段自成一体,分别从巴黎的景点、语言、交通三个方面对巴黎进行了描述。
笔者将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阅读,学会运用文章结构和文中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家乡的美,完成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化。要达成此目标,首先应在导入环节上给学生做好铺垫,让学生先欣赏一段“巴黎之旅”的视屏,从视觉上先让学生对巴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每段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之后的写作活动做好准备;在语言输出环节,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介绍自己家乡的美,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文,并进行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
2.2 教学过程。Step 1:Lead-in
播放一段3分钟的视屏“巴黎旅游”,让学生边看边记忆视屏中都有哪些喜欢的旅游景点(注:视屏出现的下方都有每处景点的名字)视屏播放后,学生们各自表达了自己喜欢的景点,有的还简要介绍了景点的特色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凡尔赛宫、维纳斯等。这一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巴黎旅游景点的文化知识。
[设计意***]通过一段视屏“巴黎旅游”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既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又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巴黎的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很自然地导入本课所学内容,为后面的任务教学奠定基础。
Step 2:Fast Reading
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完成以下任务:
Task 1:Circle or Underling the key words in each para-graphs。
Task 2:T or F,and give the correct answer。
[设计意***]通过以上两个任务,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培养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发现主题句,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获得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为文章的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Step 3:Detailed Reading
学生通过教师提前给出的问题分段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各个段落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词,总结段落要点,结合文章阅读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
Para 1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re is Paris?
2.Are there any beaches or mountains?
3.What is the most famous sight in Paris?
Para 2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s。
1.If you go to Paris,how will you go there?Why?
Para 3 Fill in the blanks
Most people in France have learned______,But manypeople don't like to speak English。especially in_______,So
you speak French yourself。it’s best to________withsomeone________can translate things for you。
完形填空的练习需要学生逐步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把握文章要点。
[设计意***]通过三个段落的不同设计,加深学生对各个段落细节阅读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文章细节信息的阅读技能。
Step 4:Summarization
通过完成summary tree任务,引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意***]通过Summary tree的总结方式,再一次让学生熟悉文章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段落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通过列举写作提纲构建写作框架的能力。
Step 5:Application
Task Immitation
If you are a tour guide。how do you introduce our beautifulcity-Urumqi
to foreigners?try to introduce your city。
[设计意***]通过本节课对巴黎的环游自然过渡到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使语言知识在完成仿写的任务过程中得到运用和巩固,写作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课文内容,学生会运用写作要点,模仿文中语言描写自己美丽的家乡,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道德教育再此得到升华。由此实现由语言输入到输出的飞跃。
Step 6:Presentation&Evaluation
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学生和教师作出评价。
[设计意***]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习作,让学生欣赏并点评。通过对比学生的习作,学生找出自己习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作文。这一环节使学生欣赏了优秀习作,发现了自己习作的优缺点,提高了写作水平。
3、教学设计特色
1.采用了视屏导入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通过描写自己家乡的美,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渗透德育目标。
4、案例反思
在本文所探讨的案例中,笔者分析了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学情,依托课文阅读,围绕如何用英语描写自己家乡这一教学目标,从一节公开课谈如何利用读写结合的模式以读促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输出语篇的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需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4.1 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背景设计活动,任务设计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课堂活动可以形式多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4.2 任务设计要环环相扣,目标是更好的为写作服务。应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写作技巧点拨,使学生注意到写作的要点及如何在文章中布局,为有效输出打好基础。
4.3 要在一节课内,有效完成写作和阅读两个任务,并对学生的写作予以点评,就必须合理利用时间,让学生提前预习,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5
1. 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溯(sù) 瑞珏(jué) 单四嫂(dān) ***臭未干(chù)
B. 慰藉(jiè) 呐喊(là) 魏连殳(shū) 虚以委蛇(shé)
C. 觊觎(jì) 亵渎(dú) 吐蕃族(fān) 浑身解数(jiě)
D. 婢女(bì) 畸形(jī) 李芾甘(fú) 大腹便便(piá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 )
A. 渊原 炼字 中流柢柱 老骥伏枥
B. 腊祭 蕴涵 草菅人命 集腋成裘
C. 婉曲 扼腕 破釜沉舟 锋芒必露
D. 阿谀 怨愤 趋之若骛 居心叵测
3. 下列有关汉语成语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主要来源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等,出自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的特别多。
B. 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从结构关系看,“水深火热” “空中楼阁” “三顾茅庐” “百感交集”依次是并列、偏正、动宾、主谓关系。
C. 可体现中华民族可贵精神,比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体现了勤劳;“远见卓识”“大义凛然”体现了勇敢;“过目成诵”“视死如归”体现了智慧等。
D. 可反映古代百科知识,如“炉火纯青”指冶炼知识,“起死回生”与医学相关,“沧海桑田”是地理学知识,“蜀犬吠日”与气象学相关,“斗转星移”与天文学相关。
4. 下列有关修辞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不是仅仅指“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
B. 运用排比,能使内容集中,描写全面,从而产生鲜明印象,抒发强烈感情。如:“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C. 运用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D. 运用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有时还起过渡作用,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5. 下列有关中华姓氏、年节和民族等文化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姓与氏是有区别的,称姓是为了区别贵贱,称氏是为区别婚姻。含有“女”旁的姓一般很古老,如“姚”“姬”“姜”“嬴”等。
B. 中华姓氏的来源十分复杂,有的来源于国名,如“夏”“秦”“鲁”“宋”“赵”等,有的来源于封地或居住地,如“郑”“邓”“邢”“邹”等,有的来源于所从事的职业,如“巫”“屠”“卜”“陶”等。
C.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时令有关,如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D. 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历史上有些民族已经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之中了,如匈奴、鲜卑、契丹等。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金,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寒夜》及散文集《随想录》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B.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C. 雨果,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课文《炮兽》节选自《九三年》。
D. 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和诗人,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戏剧和许多诗歌,《哈姆莱特》是他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7. 下列全属于《呐喊》的篇目的一组是( )
A. 《狂人日记》《祝福》《明天》
B. 《孔乙己》《伤逝》《一件小事》
C. 《药》《头发的故事》《风波》
D. 《阿Q正传》《范爱农》《社戏》
8. 下列关于巴金《家》的故事情节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觉新的父亲向梅的母亲提亲无果后,让觉新在他精选的两个姑娘中选择了一个,觉新选了名唤瑞珏的李家姑娘。
B. 被幽禁在家的觉慧通过觉民密切关注学生运动的发展。他一个人常常在房里顿脚。连书也不想看,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睁起眼睛望着帐顶出神。
C. 到了吃年饭的时候。高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海臣还小,没有上桌来。
D. 旧历最后一天早晨,觉慧醒得很迟,觉民邀他到花园里走走。觉慧在“晚香楼”楼上发现了大哥觉新。他无力地躺在床上,半闭着眼睛,人显得很憔悴。
9. 下列对巴金《家》的创作意***和思想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
B. 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小说正是写给以他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C. 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治批判”小说,作者对***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其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治活动。
D. 小说作于作者青年时期,他当时是一个狂热的无***府主义者,正是借助小说创作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即******府,建立没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
10. 下列对巴金《家》中高老太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是“封建宗法制度”在作品中的具体化、形象化,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
B. 他是一个类型化人物,没有着意描写他性格复杂性,是为了突出他的“恶”,以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
C. 他在作品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的眼光去评判他,仅仅几句概括而已,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D. 在他身上,作者寄托了对长辈们的亲情,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和立体感。
11. 下列对《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愚人节的狂欢中,巴黎进行“愚人王”的选举,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因外貌奇丑而当选。
B. 在广场的一条小巷,爱斯梅拉达被弗罗洛指使的伽西莫多劫持,刚巧皇家卫队经过此地,侍卫长弗比斯救下了她。弗罗洛逃走,而伽西莫多被擒获。
C. “‘我只能爱一个能保护我的男子汉。’甘果瓦脸红了一会,知道那是在责怪他,显然那姑娘指的是两个钟头以前在那危急情况下他没有给她什么帮助。”“危急情况”指两个钟头前爱斯梅拉达在达格雷沃广场表演时,那个隐修女对她的威胁。
D. 伽西莫多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他口渴难熬,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这时,美丽的爱斯梅拉达拨开众人,把水送到伽西莫多的嘴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饱含热泪,不住地说:“美……美……美。”
12. 下列对《巴黎圣母院》人物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副主教弗罗洛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企***强占爱斯梅拉达不成,于是恼羞成怒,一手造成了她的悲剧。宗教使他畸形发展,灭绝人性,这一形象控诉了宗教的罪恶。
B. 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是一名朝秦暮楚的花花公子,外表英俊潇洒,实质如同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是一个粗俗卑劣的人。
C. 诗人甘果瓦在男女之情、责任勇气、事业及生活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无欲、无爱的思想和言行,似乎在性格方面很“平庸”,其实他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物类型,蕴藏着作者特有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D. 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心地善良。他因副主教弗罗洛对他有养育之恩,就一切听从他,但他最终还是看清了“恩人”真面目,愤怒地将弗罗洛推下高楼。
二、填空题(28分,每空1分)
13.成语填空。(1)填生肖字:老___________舐犊、杯弓___________影、狼奔___________突。(2)填谜底(谜底为成语):变奏为春(___________ )、二四六八十(___________ )。(3)完成对联:(上联)放虎归山――(下联)(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 )――(下联)缘木求鱼。(4)完成接龙:大庭广众――众志成城――(___________ )――火上浇油――(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山穷水尽
14.《呐喊》篇目中,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国民精神胜利法的是《___________ 》,以明暗两线写国民愚昧和资产阶级***悲剧的是《___________ 》,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勇于负责的是《___________ 》,歌颂乡村少年活泼热情纯朴能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家》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___________,奉行“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的是___________。《家》以爱情故事为主干,叙写了___________与钱梅芬、___________,觉民与___________,觉慧与___________等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
16. 《巴黎圣母院》主要运用___________ 主义创作方法,采用 对照的原则塑造人物。其中___________ 是真善美的化身,她不仅外形极美,而且心地善良,当诗人___________ 将被乞丐们绞死时,她却搭救了他;当敲钟人___________ 身受酷刑、口渴难忍时,她不计前嫌,喂水给他喝,然而她所钟情的卫队长___________ 却是个花言巧语的伪君子。
三、精彩片断赏读(24分,共5小题)
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和鲁迅小说片断,完成17~21题。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弗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雨果《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第四节)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鲁迅《呐喊・药》)
“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鲁迅《呐喊・阿Q正传》)
17. 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斯梅拉达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加线的句子主要是什么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为什么伽西莫多会突然“挣扎”和“吼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雨果笔下的观刑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你认为当今社会类似两位大师笔下的群众或“看客”还有吗?请结合生活现实举例说明,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22. 请用对联为班级板报拟一条有关《呐喊》的宣传标语。(不少于1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有人说,《家》有似现代版《红楼梦》,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你从两个不同方面列举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运用美丑对比刻画人物是《巴黎圣母院》突出特点,请从爱斯梅拉达、弗比斯、孚罗洛和伽西莫多四人中任选三个,从对比的角度写三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6
为纪念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逝世一百周年,法国***府将今年定为“塞尚年”。“塞尚年”的目标是向塞尚致敬,让民众更理解塞尚的作品,以及他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关键作用。节目通常琳琅满目,着重于民众的参与和学校的教学,今年除了几个有关塞尚的大展及许多专题演讲外,学校的教学课程也讲授有关塞尚画作的构***和色块处理。
当印象派反对学院派而蓬勃发展之时,在他们之中,有的画家又走出另外的道路,他们既反对学院派的思想僵硬,又反对印象派的追求,把瞬间即逝的自然现象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是追求事物永恒的形,要把事物的内在生命和画家自己独特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个画派被称为后期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而这一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
保罗.塞尚于1839年1月19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埃克斯,父亲是位银行家,母亲安妮.伊莉萨白.何诺伦原本是位职员,在1844年与其父结婚。塞尚的父亲对他极为严厉且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位出色的律师,所以他曾经学了一段时间的法律学,不过因这并不是他的兴趣,所以在1861年他转而投考美术学院。由于第一次并未考取,他继续留在巴黎勤奋的画画,有时甚至不洗澡。有一次他遇见印象派创立者马奈,他拒绝与马奈握手,他说:“对不起,先生,我已经好几天没有洗手了。”
在巴黎他与少年时的同学、法国作家左拉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他常与他文艺界的朋友厮混,但他一点也不快乐,可能是他个性粗率不文,一点也不随和,也可能因他来到巴黎一无所获。6个月后他又回了埃克斯镇,回去之后他就在父亲的银行任职,然而他并非经商之材,所以父亲不得不拿出钱送他回巴黎学画。塞尚于1862年进入瑞士学院,在此他以学院派的风格作画,并且认识了莫奈、雷诺阿、希斯里等等印象派画家,当然,他也与毕沙罗结为好友,在这一段时期,法国的浪漫画家德拉克洛瓦,对塞尚的影响最深。塞尚早期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几近神经质的狂乱,充满着被压抑的狂放和。像是在1864年的作品《狂欢》中所表现出来的。1869年他认识了女友菲凯,过了两年,菲凯生下了保罗,但此事塞尚一点儿都不知道,直到他父亲亡故前不久,他们正式结婚。
1876年,好友左拉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塞尚当作失败的典型写了进去,这使得塞尚非常生气,他认为左拉根本不了解他,更不能欣赏他的画作。这个打击使得他决心离开巴黎,回到南方的故乡。1879年回故乡后,他整天不是出去写生,就是沉思、观察静物,就像是隐士一样。他潜心研究内在生命和色彩与外形的结合,追求永恒、实在的事物。他认为大自然是由几何***形为基础所构成的,他以圆柱体、球体、锥体来进行描绘,在1882年以后,这种几何分析方法,渐渐占了主导地位,在他的作品《梅雪的景色》中可看出一二。之后塞尚在19世纪90年代,画风变得雄伟粗犷,其中最有名的是《女浴者》。他流传的作品有《蓝色花瓶》、《圣维克多山》、《果盘》等等。
塞尚的油画具有静穆庄重的特色。他选择的皆是一些平凡的题材,但由这些平凡的题材,他创造出一幅幅构***精湛色彩丰富的杰作。1895年,塞尚举办了个人展览会,取得成功;到了20世纪,塞尚已经成名了,并深受青年画家推崇。不少人跑到他的故乡拜访他,请教他,但他在家乡,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附近邻居认为他有精神方面的疾病。1899年,塞尚回到埃克斯附近购买了一座宅邸,作为画室,直到晚年,他还常常出去写生。有一天,他正在郊外作画,突然降下大雨,因而得了肺炎,从此一病不起,1906年10月22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一年之后,一次大型展览会在巴黎展出,展览会肯定了他的地位,因他对20世纪画坛的深远影响,所以塞尚又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出生并终老的城市埃克斯,今年就是以塞尚及其画作为文化标记,运用文化资源活化观光产业,将塞尚足迹所到之处推上观光舞台,向全世界的观光客促销埃克斯这个城市。而埃克斯所属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省也扩大这个艺术创作与观光结合的点子,在区域内的许多著名城市陆续推出画家画作和实景比对的观光路线。
由***府主导的“塞尚年”是以名人来促销法国文化,而到了地方,就成了文化结合观光的城市营销策略。地方***府全面规划“塞尚年”的企***,最主要的就是文化与观光的结合,带动城市的发展与进步,而继休闲旅游、大自然旅游的趋势之后,创造艺术文化旅游来吸引全世界的观光客。
主导整个规划的“塞尚委员会”在一年半以前就展开所有的创意构思。在塞尚故乡埃克斯有格拉那博物馆的“塞尚在普罗旺斯”大展、巴黎与马赛配合的塞尚回顾展,以及在雷伯的“影像教堂”洞穴中有关“塞尚,在天地之间”的多媒体影像艺术展,由于塞尚这个现代绘画大师的影响深远,向塞尚致敬的各国当代艺术创作者也受邀至埃克斯展出他们的作品。
而前往普罗旺斯探访塞尚的故乡,是地方***府全面推动的观光计划。为此,埃克斯在城内的行人步道钉上“塞尚之路”的标记,只要顺着这些黄铜色标记,就可以沿着画家当年的足迹,造访他喜欢的咖啡馆、他和文学家左拉一起散步的林荫道、他就读的法律大学或是他常去做礼拜的教堂,甚至他安眠的墓园。
除了追随塞尚的脚步之外,埃克斯特别整修并首次开放塞尚家族的布方农庄,而洛弗画室、毕贝姆采石场、圣维多克山等多个曾在塞尚 画作中出现的场景,都是埃克斯旅游局特别设计,让观光客了解塞尚 其人其画以及其眼中的普罗旺斯风情的路线。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7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奠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预习题设计】
1.初步朗读课文,写出你的阅读感受,或记下你的疑惑。(全班共收集问题39条)
2.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给丑陋的伽西莫多喂水,这情景会引起看客的很多反应,文中写出了一种,你能合理想象,再写出一种吗?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无数的艺术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在优秀的作品中,即使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感受-鉴赏】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教师简介)
2.《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情节。(学生复述)
(二)段落美读,揣摩语言。
请学生朗诵他们喜欢的或感触较深的段落。如:“转动的忽然把伽西莫多高耸的驼背送到了比埃拉面前……皮鞭在空中挥动时就把一些血珠溅到观众的身上”等等。
三、【思考・领悟】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39个问题整合成
了16个问题,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
上,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归类,组织课堂讨论。
(一)环境。
1.课文第三段对刑台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它既展示了情节开展的环
境,又写出了围观群众的无聊、庸俗。②从
此处可以看出当时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而地位低下的伽西莫多只能在这种粗糙
的、毫无建筑意趣的刑场行刑。
2.刑场是严肃的,神圣的。但是,我们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既听到了刺耳的笑声,又看见了动人的微笑。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这些“笑”的内涵相同吗?
【明确】①群众的“笑”――麻木而
嘲讽的笑。(这是黑暗的中世纪的欢笑,这
是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它震慑我的
耳鼓,令人不寒而栗。而且作者突出“小孩
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说明当时社
会上最纯洁、最善良的人们的精神都已经
麻木了。)
②伽西莫多的“笑”――虔诚而崇敬
的“笑”。(伽西莫多在饱受笞刑之苦后,依
然没有丧失人性。他依然用“微笑”迎接他
所崇敬的神甫克洛德・孚罗洛。此处的“微
笑”着实令人惊叹!)
③爱斯梅拉达的“笑”――善意而真
诚的“笑”。(在众人嘲笑、讽刺、打骂伽西
莫多的刑台前,面对曾经劫持自己的“坏
蛋”,爱斯梅拉达也没有丧失人性之美,她
用真诚的“微笑”给伽西莫多喂水。她的微
笑其实是雨果对人性美的赞歌!)
(二)人物。
1.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但在伽西莫多遭受笞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还会给伽西莫多喂水。这说明爱斯梅拉达真的很善良,还是表明她想在众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伽西莫多喝过水,想要亲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爱斯梅拉达为什么“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明确】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以德
报怨,给伽西莫多喂水,表现了她的善良,
也表现了人性的美丽。因此,从这个角度
看,爱斯梅拉达的“水”异常珍贵:残酷的
刑罚没有使伽西莫多流泪,群众的冷嘲热
讽与打骂没有使他流泪,副主教的忘恩负
义没有使他流泪……而爱斯梅拉达的“一
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辉,正是这道
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
良,唤醒了伽西莫多已经几乎接近僵化的
人性,他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
2.①伽西莫多喝过了水,他又为什么向要亲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②而当爱斯梅拉达“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的时候,他为什么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爱斯梅拉达?
【明确】A.这就是伽西莫多表示感激
的方式。B.他不仅仅有生理层次的需求,同
时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也反应出伽西莫
多对美的追求。所以他伸出了黑黑的嘴巴,
想要亲吻那个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
②“责怪’,_一责怪爱斯梅拉迭误解了
他的好意。“悲哀”――悲哀自己曾伤害过
美丽的爱斯梅拉迭,而让她对自己产生误
解;同时,也说明他极度的凄瘴,因为连善
良的爱斯梅拉达也不能给他精神的需求,
他又该怎么办呢?
教师追问: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仅仅是对爱斯梅拉达表示感激吗?
【明确】不仅如此。眼泪的内涵非常丰富。
A.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
其口渴时喂水给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
R.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
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
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C.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
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迭。
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D.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迭在被他
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
觉得异常的开。
E.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
迭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
梅拉这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
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而当他因劫持受
到笞刑时,克洛德・孚罗洛作为伽西莫多
的惟一希望却弃他而去,这多多少少会令
伽西莫多伤心痛苦,故而这一滴泪可能是
他开始觉醒之泪。这也为下文伽西莫多把
克洛德・孚罗洛推下楼埋下伏笔。
3.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当初收养相貌丑陋的伽西莫多,说明他还是有同情心的,现在的他见到伽西莫多受刑,为什么急忙转身走开了?克洛德・孚罗洛既然能用善心收养伽西奠多,那么也应该用爱心营救爱斯梅拉达,更何况他还很爱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为什么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送上了绞刑架?
【明确】(克洛德・孚罗洛是小说中最
复杂最值得分析的人物。)他曾有过善的
追求,希望成为优秀神甫的他用温情把弟
弟抚养大;用怜悯之心收养了相貌丑陋的
伽西莫多;他勤劳朴素,穿着破旧的衣服
用功学习。然而他成了禁欲主义的牺牲
品,灵与肉的冲突最终让他逃离了上帝,
成了魔鬼撒旦的信徒。
他为了得到爱斯梅拉达用尽了一切
卑鄙的手段:劫持,恐吓,威逼利诱。他一
方面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罪恶,另一
方面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并把自己邪恶
的根源归罪于爱斯梅拉达。最后,在爱斯
梅拉迭誓死不屈的态度面前,处于“我得
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把爱
斯梅拉达送上了断头台。
克洛德・孚罗洛这一人物性格本身充
满了矛盾和对比。
4.若望・孚罗洛和罗班・普斯潘在文中多次出现,作用是什么?他们仅仅是观众的代表吗?(可以让学生课后讨论解决)
(三)情节。
1.伽西莫多为什么会受审判?他应该接受笞刑吗?
【明确】因为他在前一天晚上曾经想
抢走波希米亚姑娘,而被卫队发现,被判
处了笞刑。A,应该受刑。他虽然是
受神甫克洛德・孚罗洛的指使,但是毕竞
他是犯法了。因此受到惩罚是应该的。B,
不应受刑:第一,伽西莫多是受人指使,且
此人既是他的养父,又是巴黎圣母院的副
主教,在伽西莫多的心目中,克洛德・孚罗
洛的话就是命令,就是真理,他只有服从
的份。因此,罪魁祸首是克洛德・孚罗洛,
而非伽西莫多。第二,书中(36页)写道:
“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
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
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
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
惩处的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伽西莫
多受笞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2.伽西莫多在受刑的时候,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而在爱斯梅拉达给他喂水的时候,人们又拍手叫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合理吗?
【答案不要求统一】主导意见:群众
前后的态度十分矛盾,而且变化比较突
然,但这样的描写还是合理的。一方面,群
众嘲笑、辱骂伽西莫多,是因为不知道事
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作者充分地表现了
“中世纪的人民”的愚昧无知和缺乏怜悯
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
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
的人民”完全丧失了人性。爱斯梅拉达的
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完全
可以理解的。这既是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
量,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呼唤。也有人认为,
爱斯梅拉迭给伽西莫多喂水,群众不是欢
呼,而是起哄。从小说“那情景无论如何是
很动人的”“观众也都被感动了”等描述
可以肯定,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八、【板书设计】
起哄。
四、【应用・拓展】
通过刚才的问题探讨不难发现,“对比”是本文乃至是整部《巴黎圣母院》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手法。好几位学生问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1.有的学生认为本文的高潮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因此应该详细描述。而作者没有这样做,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详写了人们对伽西莫多的嘲笑和辱骂。这样就显得头重脚轻,对比不够明显。就此展开讨论。
【明确】我们判断详略,不能简单地
看篇幅,要看内涵。
2.克洛德・孚罗洛和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同样是“爱”,但表达爱的方式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高尚的爱呢?
五、【发现・创新】
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给丑陋的伽西莫多喂水,这情景会引起看客的很多反应,文中写出了一种,你能合理想象,再写出一种吗?(交流写作成果)
六、【课堂小结】
美与丑的分辨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
不能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小小的刑台,既
是对伽西莫多肉体的惩罚,又是对中世纪
人们灵魂的拷问。小小看台,大千世界,人
性的复杂、善恶、美丑展现无遗。和同学们
一起欣赏名著是我的幸运,与同学们共同
探讨人生是我的幸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
在人生美丑的看台上,尽显自身的精彩!
七、【布置作业】
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
性。”结合他的短篇小说《受戒》(《读本》第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8
3D金字塔
平台:iPad
售价:25元
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应用,它绝对对得起这个价钱。它是用CG特技,完完全全打造了埃及金字塔。你只要用手指拨动屏幕,就可以转向任意一个角度去观看。
不仅如此,点击每个金字塔,你还能进入墓穴和通道,用手指滑动就像走迷宫一样。墓穴的两侧也真实再现了金字塔里的壁画、雕像,点击它们就能看到解说。能够“游览”的不仅仅是一座金字塔,而是埃及吉萨高原的三大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神秘墓穴。
如果觉得虚拟世界太不真实,点击每个景点、物品还会出现实景照片。世界著名的古迹和文物摄影师Sandro Vannini在埃及拍摄的超高清晰数字影像也会在应用中展现。
其中35个已经被破坏的壁画在APP中被数字修复,展示出了本来面目,即使是身临埃及金字塔也是看不到的。除了外景和内景之外,金字塔里的40个精美文物也被“3D金字塔”完整呈现。
不仅如此,应用内还附有互动电子书,由世界著名的埃及古物学家Zahi Hawass及其团队撰写。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IT产品评论家严锋看来,3D金字塔是一款看了眼珠子都要爆出来的iPad应用。用户不仅可以探索整个吉萨金字塔群内部的每一条通道和墓室,还能在全3D高精度建模随意漫游,壁画雕刻逼真再现,全程导游解说,地***和大量文字介绍。“一看就是花了巨大功夫做出来,光里面那本介绍金字塔的书,就值不止20元。”
Paris 3D Saga
平台:iPad、PC
售价:免费
同3D金字塔类似,这次的虚拟应用将场景搬到了浪漫之都——巴黎。但它的时间架构并不是现在,而是2000多年前,用户进行的是场时间旅行。
3D巴黎通过历史学家进行的3D立体重建,探索了巴黎最著名的历史建筑,并且能够观看《巴黎伟大的传奇》系列纪录片的高清视频。在技术环节,它通过360度的全景影像,启动回转仪,投入3D立体重建的巴黎。不仅如此,它还融合了当代的全景景观,与3D的昔日景象进行了对比。
据严锋介绍,在这款应用里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卢浮宫、巴士底狱,巴黎圣母院等巴黎地标。iPad版不能交互,功能有限。真正有意思的是电脑版,可以用键盘和鼠标走进建筑,在四周自由游览,还可以从空中飞翔。
全景客
平台:PC、手机
售价:免费
这是一家真正标榜自己为虚拟旅游的网站,同时也有着手机应用。进入主页,自然景观、城市展馆、历史遗产无所不有。
选择虚拟游览故宫,立刻进入故宫的全景***片,然后导游开始介绍。旁边还有张地***,写着本次旅游的线路。沿着线路往前走,只要晃动鼠标就可以看看左右的景观。与真实旅游不一样的是,一些特殊观看视角,例如鸟瞰、俯视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旁边还有个小相机,让人可以随时拍照。
全景客有海内外400多个城市,10000多个景区高清720度三维全景。720度全景可以实现上、下、左、右的全方位操作,可以展现天、地、前、后、左、右的全部景色,带给用户身临其境般感受。
全景客的理念就是为有钱没时间,没钱有时间,没钱没时间等三类热爱旅游、爱摄影的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虽然一切都很周到,但总让人觉得有点可怜。
英格兰银行
平台:iPad
售价:免费
虽然免费,但这是英格兰银行自己开发的应用,所以相当用心,其精美程度并不比3D金字塔差。这座1694年建立的“老妇人”是曾经世界财富中心的最深处,现如今它依旧起着英国***府中央银行的作用,并且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打开应用是一个英格兰银行灰白色的3D模型,用手指水平旋转,就会显示银行每一部分的不同职能。博物馆、前厅、交易大厅、会议室等将偌大的英格兰银行拆分成各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能够进行探索。点进“探索”,就会进入该部分360度的实景照片,而且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解释。
比如进入现金仓库,你可能会看到这辈子都无法看到的景象,像货物一样摞满的纸钞。纸钞都是按面额分类,用塑料布包好,15摞就装在了一个铁丝箱子里。箱子并没有上锁,只是用金属线圈简单的一折。再深入一步点击,就会显示各个面额的英镑,还有几个标示,教用户如何分辨假币。
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应用,就非常适合正在英国旅行的人。想去又不知道值不值得,先了解一下。如果还是想去,在拍拍照片也就满足了,毕竟那么细致的东西不见得有人再给你介绍,也肯定不会让你去参观。
再现圆明园
平台:iPad
售价:128元
选择虚拟旅行,大多数是因为“去不了”,但还有一种景色是“见不到”。比如想象中的场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再者就是已经消失的景色,像楼兰古城、圆明园。
“再现圆明园”是根据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等学者十余年科学历史研究忠实还原的3D虚拟实境。耗资千万,历时四年,这样的售价也就让人理解了。
APP里面用电脑技术虚拟了完整的圆明园,各个景点都有全景、影像、***片和资料,非常详尽,对于想了解圆明园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导游书。
但实景再现、资料的整合并不是它的特色。“再现圆明园”最令人惊奇的就是,用户到了圆明园实地,iPad会根据GPS和重力感应知道使用者的朝向和俯仰视角的变化,全方位再现3D复原效果。对于历史上曾经整修翻建的景区,可以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复原效果***。不仅如此,它还与圆明园景区互动,通过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可获得景点详细介绍,并结合动画视频、音效,形成沉浸式旅游体验,仿佛回到圆明园的全盛时代。
严锋认为,相比较金字塔、巴黎这些现实存在的虚拟场景,圆明园、大观园、甚至古巴比伦这些已经消失的场景会更加吸引人。
Google街景
平台:PC、手机
售价:免费
谷歌街景,是谷歌地***的一项特色服务,是由专用街景车进行拍摄,然后把360度实景拍摄照片放在谷歌地***里供用户使用。2007年,谷歌就正式推出街景功能,能够浏览美国旧金山、纽约等城市街景。如今该范围已经扩展到了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9个国家的135个城市。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9
【关键词】声乐专业 法语语音教学 模式 课程设置 法语歌曲演唱
随着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出类拔萃的声乐人才参与到国际声乐比赛和登上国外的歌剧舞台。在此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想唱好外国声乐作品,不懂外国语音、发音规律,仅仅靠唱译文或者是听录音单纯的模仿是无法真正表达作品,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所以,学习、研究外国语音对于声乐专业教学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一、声乐专业法语语音教学
(一)课程设置
随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声乐专业的各科课程设置越来越完善。其中,应外国歌曲、歌剧教学的要求,开设了不少外国语语音课,从最早的意大利语、德语到现在的法语语音课。
法语语音课一般来说是开设一个学期,是演唱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有些院校是选修课),考试合格有2个学分。
任课老师方面,大多数院校选择在这方面有较深造诣的声乐教师兼任,也有聘请外语院校法语专业教师的。不了解音乐和演唱的外语专业老师只会教语言的发音规律,而熟练掌握法语语音规律的声乐教师,则能更好地将演唱、音乐要求和语音发音相结合,起到“歌唱正音”①的作用。
(二)教材选择
各院校一直以来没有固定的法语歌曲教材,一般是授课老师按课程的进程及内容来选编。有音乐专业院校中声乐教师、歌唱家编撰出版的,也以有外语专业院校的法语入门、初级教程等作为语音方面比较规范的参考。如《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法语歌唱正音》《法语发音快速入门》等。
(三)教学内容
1.母音、辅音范读及讲解
语音的教学分为母音和辅音部分。法语元音有[a][e][ε][?][i][u][?][o];混合母音[?][?][y];鼻母音[ε?][?][?][??];半母音[j][w][?],其中以鼻化元音比较难掌握。辅音有[p][b][t][d][f][v][k][g][s][z][?][?][l][?][m][n][r]([?])。
2.法语的音节划分
音节划分是语言发音的最重要规则,音节分错,发音就会错。音节必须要由母音形成,单独的母音可以形成音节,但是单独的辅音却不行。最简单的音节就是由一个辅音和一个母音组成,但是很多音节是由混合母音和辅音组合的,这最容易让人产生混淆,要背下来。
在法语歌曲中,作曲家往往是按语言的重音来安排音乐中的高低强弱,所以掌握重音才能更好地体现语言在音乐中的连贯性。法语的重读音节一般来说是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或者是句子的最后一个母音上,如果单词中有专门的重音标示:较重音“`”、次重音“?”、抑扬记号“?”、分音记号“¨”,则要按重音记号来重读音节。
3.法语的联诵
想要唱得流畅连贯,准确且熟练地掌握联诵规则是必不可少的。联诵,简单说就是在一个节奏组内,如果前一个词以不发音的辅音字母结尾,而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始,则前一个词词末的辅音字母发音,它与后一个词的词首元音相拼合读,构成一个音节。
4.法语语音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构思
课件的使用有利于教师展示其教学内容,使得课件在课堂上与纸质教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多媒体教学软件由文本、动画、音响、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文声像并茂,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会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来关注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
这个课件设计最大的特色在于把法国印象派的画作和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结合在一起展示,印象派的画作画面生动鲜活,通过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来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让学生在欣赏光影交错的画作时去感受歌曲语言的线条和音乐的律动。这对于学生在音乐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5.语音对比记忆教学法
学生学法语之前已学习了意大利语及德语语音,它们的发音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比学习会更有利于记忆。
首先,意大利语和法语相比,法语语音较低沉、含糊,意大利语则清脆、嘹亮。意大利语没有复合母音而法语有,意大利语单词往往以元音结尾,这有利于初学者保持歌唱连贯性。在这一点上,法语有相似之处,词尾的辅音一般不发音。在某些发音规则上,这两种语言是一致的。但是法语具有独特的鼻元音,这是它独特的魅力之一。
其次,法语和德语的比较,有句话说“法语如花,德语如铁”,其实就反映了两门语言语感相差比较大的问题。这是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在发音规则上,德语强调辅音比较多,不管是词首还是词尾的发音一律要清晰,这是德语铿锵的标志;而法语词尾常发音的辅音只有四个“c、f、l、r”,没有了辅音的阻挡,词与词之间的连接更加流畅柔和。
最后,对于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法语时,这两门语言的比较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许多混合母音,但是它们的许多拼写相同的辅音却发音不同。
6.法国艺术歌曲和咏叹调、流行歌曲歌词学习以及音像欣赏
每节课应安排学生听音频或看视频。教师应选择一些经典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以及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音乐剧作品来教授歌词和作品赏析。建议从以下曲目选择:艺术歌曲如福列的《月光》《爱之歌》《梦后》《摇篮》《奈尔》;马斯内的《悲歌》《睁开你蓝色的眼睛》;李斯特的《当你入梦》,德彪西的《曼陀林》《旋转木马》。咏叹调如比才的歌剧《卡门》:《爱情像只顽皮鸟》(女中)、《花之歌》(男高)、《我说什么也不怕》(女高)、《斗牛士之歌》(男中)、《这是妈妈的一封信》(二重唱);马斯内的歌剧《维特》:《春风啊你为何唤醒我》(男高);古诺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我要生活在美梦中》(花腔女高)。音乐剧及流行歌曲,如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时代》《月亮》《爱的对白》《圣母玛利亚》;流行歌曲《缱绻星光下》《只要你爱我》《伊莲》《我爱你》《我记得》。
(四)考核办法
第一项是教师指定考核内容,即从所教授过的歌曲里抽一首由学生朗读歌词;第二项是学生自选一首歌曲朗读或者演唱。(演唱有加分)考核是从音标的拼读、拼写、单词重读音节和句子的重拍、语调以及歌词内容的大概了解、演唱、学生纪律考勤等方面衡量打分的。
二、法语歌曲的演唱
(一)法国艺术歌曲
说起法国艺术歌曲,大家首先会想起福列的歌曲《月光》,古色古香人物风情画似的曲调、唯美的钢琴声始终和歌声相互缠绕融合,把如水般的月光梦幻般的舞步描绘得惟妙惟肖。这就是法国艺术歌曲的魅力。
如同当时的印象派绘画一般,歌曲也是通过简洁流畅的形式来表达含蓄、细腻的感情,体现的主要是作曲家感受到的一种印象性、象征性的意境。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个基本的风格特点,切忌和意大利歌曲、德国的“lieder”混淆。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艺术歌曲与来源于民歌的歌曲不同,它的沙龙气质反映出更多的浪漫主义情调,作品中常流露出高雅的艺术气质,它不是大众性的娱乐作品,而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
其次,与诗歌的完美结合是法国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用暗示、含蓄、象征的手法来反映内心世界,而音乐家则从诗歌的意境出发在音乐中再现。作品基本上是以法国诗歌为歌词,对其进行旋律化处理,注重把握诗歌的节奏,音乐和诗意的融合。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歌词的含义,并通过不断地诵咏歌词来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感。
再次,想要演唱好法国艺术歌曲,语言是第一关。法语一直被认为是最优美的语言,具有音乐性。法国艺术歌曲是情感与语调的完美结合品,音乐线条也是随着语言的抑扬顿挫而塑造出来的。法兰西语言的别样美感让作曲家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法语的元音比其他语言更为丰富,具有独特的语调、鼻化音和联诵,使得法语比起其他语言具有音乐性。法国艺术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随着语调起伏创造出来的,因此在演唱前必须反复朗诵歌词以达到发音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
(二)法语歌剧咏叹调
要演唱好一首咏叹调,我们首先要熟悉这部歌剧和人物,了解作曲家和他们的音乐时代。所以,对于大学里年轻的歌手来说,因为语言和音乐能力的缘故,法语咏叹调往往会留在最后一年学习。
法国歌剧蓬勃发展起来是在19世纪下半叶。轻歌剧的代表作曲家是奥芬巴赫,他那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最负盛名。其中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木偶之歌》、女声二重唱《船歌》都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轻歌剧的声音要更轻松、明亮些,表演也要活泼大胆一些。
抒情歌剧中代表作有古诺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浮士德》,托马的《迷娘》,德利布的《拉克美》,马斯内的《曼侬》《维特》等。此类歌剧旋律优美抒情,戏剧性不太强。但是需要歌手有比较高超的演唱技巧,特别是女主角的咏叹调如《我生活在美梦中》(古诺《罗密欧和朱丽叶》)、《珠宝之歌》(古诺《浮士德》)、《林中小鸟》(德利布《拉克美》)等。法国最重要的歌剧之一《卡门》,音乐充满了迷人的旋律,群众场景丰富多彩。作曲家不仅准确表达了对场景的把握,而且也非常精于用音乐刻画人物、区分角色。
法语的流行歌曲称为“Chason”,是从10世纪法国游吟诗人所吟唱的世俗歌曲中慢慢从“Melodie”分化出来的。它沉醉于旋律,歌词的选择迎合了大众的口味,渐渐地发展成现在旖旎迷人的“香颂”。虽然法语流行歌曲“Chason”在中国的影响力比起英美流行乐要小很多,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法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我们更多地领略了法国流行歌曲的魅力。特别是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成功引进,使得国人为之震撼和着迷。
演唱法语流行歌与艺术歌曲发音有些不同,比如说“r”字母,前者发小舌颤音,和口语发音一样;而后者演唱时发大舌颤音,和演唱古典歌曲语言发音一样。
结语
法语是一门精致而优美的语音,我们学习法语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音乐剧及流行歌曲的前提条件就是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的发音及其规则。
本课程授课形式由教师单一教授转变为课堂结合多媒体设备的运用,通过将法语语音发音拼读、拼写、画作、歌曲、音频视频融合在一起教学,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法语语音,同时复习了之前学过的意大利语、德语,也了解了相关时期的音乐美术和文学历史。对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及音乐素养是有很大好处的,也是增强声乐人才竞争力的必要的途径之一。
注释:
①歌唱正音,是指在舞台上歌唱和朗诵时的一种发音方式和要求。(张建一,法语歌唱正音[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陈言放,詹世华.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玉琳.法语发音快速入门[M].北京:世界***书出版社,2004.
[3]喻宜萱.喻宜萱声乐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4.
[4]王文俐.利德 麦乐迪 罗曼斯——欧洲艺术歌曲及其钢琴伴奏研究[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
巴黎圣母院赏析篇10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曾提出其美学主张:“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这一观点蕴涵着辩证精神,成为名著《巴黎圣母院》的最好注释:只有使人物“充满着矛盾,混杂善与恶、兼有天才和渺小”才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真实。当然,雨果不只是在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塑造上运用了对照手法,更是把纯洁神圣的巴黎圣母院与丑陋黑暗的法国封建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霸王别姬》借鉴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人物塑造上,影片突破了《巴黎圣母院》简单的“外表——内心”的美丑对照方式,把视点深入到复杂的人性上。以下的论文将从“总体结构”“戏里戏外”和“人物性格”三个部分具体阐释“对照艺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一、总体结构:时代“大”背景与“小”人物的对照
《霸王别姬》是一部典型的做宏大叙事的影片,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画面贯穿影片始终,每个历史阶段都用白色字幕来注明,使影片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史诗感。在这些“大”背景下,导演却以梨园戏子这类“小”人物的生活为线索,展现时代在他们身上的投影。
(一)宏大叙事中的个性私语
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指出,悲剧对象的命运必须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然”[2]。对于前清、北洋***府、八年抗战、十年内战、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些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权力更迭而言,梨园子弟的爱恨情仇几乎是鸿毛般的无足轻重,他们在街头卖艺,被人们认为“多么下三烂的玩意,也敢在这露脸”,但他们的命运却紧紧与时代相连,动荡的***局使一切的价值和追求都趋于消解,正如段小楼在看到袁四爷被拖出去***毙的时候呆住了:“他们这就把袁四爷(旧权利的代表)毙掉了啊?”影片将小人物飘荡的命运置于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都带着时代的隐喻。
(二)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照
宏大的叙事决定了影片带有民族主义的文化内涵,而战火纷飞的乱世中也必定催生出力求自保的个人主义,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在主角身上也形成了对照。段小楼在日本兵面前临危不惧地抗议:“看清楚了,咱们是正经八百的中国人!”这说明他是有一定民族意识的。对比之下,程蝶衣身上则缺乏对***治的敏感,他从不关心祖国的命运,眼光只限于艺术上,甚至对懂戏的日本***官青木表示欣赏:“如果青木还在,戏早传到日本去了。”
(三)叙述的历时性与心理时间的停滞相对照
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了“心理时间”的说法:“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常人理解的传统时间概念,即“外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心理时间”,是现在、过去和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在人的意识深处,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3]电影的叙述是历时性的,通过频繁的***权更迭表现出人们在历史巨轮前的无奈,但这个时间尺度对程蝶衣却并不适用,他沉迷于戏中,逃避现实的生活,说要“演一辈子的虞姬,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因此,他的心理时间是相对停滞的,对于改朝换代的物理时间他本能地反抗,对改革京剧的***策更是坚决反对,物理时间的流动与主角停滞的心理时间产生的矛盾推动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两者的对照使电影充满抗衡的张力。
二、交错的舞台与人生:戏里戏外的对照
《霸王别姬》是中国京剧的名段,霸王和虞姬也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两个形象,导演巧妙运用“戏中戏”的手法,在一部电影中营造了两个舞台,两个霸王,两个虞姬。舞台上的角色是永恒的,而舞台下的人生却是变化的、复杂的,因此,传统审美与真实人生的对照使这部“戏中戏”格外精彩。
(一)叙事方式:戏里与戏外的对照
舞台上京剧《霸王别姬》的唱段在电影中一共演了九次,它与影片正常的情节发展交替出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叙述口吻。舞台上的唱段是永恒不变的,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变革,霸王还是那个英雄刚烈的霸王,虞姬还是那个忠贞如一的虞姬,这个舞台象征着中国民众对传统文化和美好品质的操守。相较之下,影片正常的叙述角度则是理性的而真实的,甚至血淋淋的,把一切“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展现了戏子们惨淡的人生境遇。两种不同的叙事口吻在影片中交替使用,营造了一种戏中有戏,“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氛围。当观众沉溺于虞姬细腻的唱腔和柔美的身段时,镜头又把观众引向他们严酷的生存状态,真与假杂糅,使人物性格在这两个舞台上既互相证明又互相矛盾,充满艺术的魅力。
(二)疯魔的“艺术家”与清醒的“凡人”
段的“清醒”与程的“疯魔”在戏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段小楼是一个把生活与艺术分得很清楚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言:“演戏得病魔,没错。但如果活着也疯魔,咱这在凡人堆里怎么活?”因此他在舞台上扮演着霸王,在生活中则是个凡夫俗子。但程蝶衣却是个模糊了舞台与人生、走不出角色的“疯魔”艺术家,他对段的迷恋,很大一部分是舞台角色的延伸,是对艺术畸形的执著。陈凯歌这样评价影片中的程蝶衣:“他是真的那种可以称之为疯子的艺术家,像他这样的痴人,一旦走下舞台,走进现实的人群中,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寂寞的。”[5]单从艺术的角度而论,程蝶衣绝对是当时一流的京剧艺术家,他对京剧的理解、表演都是深刻而独到的,影片中无论是不懂戏的观众还是懂戏的袁四爷、日本***官青木都对他的表演赞赏有加。对程来说,虞姬是他生命中惟一的追 求和坚守,用移情学派的话来说,就是“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6]。但是他懂戏,却不懂人生,为了继续和师兄演虞姬,他甚至采取不吃不喝、***放纵、逃避现实的自虐状态,而不是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这当然也是他对艺术和人生的曲解。
(三)段小楼的“背叛”和程蝶衣的“忠诚”
“***”大揭发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戏,影片的高潮开始于段小楼的“背叛”。段小楼和程蝶衣、菊仙三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各种生死考验,日本侵略、***阀迫害都没使他们背叛彼此,但是却过不了“***”这一关。事实上,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被迫成为背叛者的又何止段小楼一人?在讲述完段小楼的“背叛”后,影片引入了一个更具悲剧色彩的结尾——程蝶衣效仿虞姬的自刎。与段的背叛相比,他的自刎无疑带着“从一而终”的“忠诚”的光环,然而他“从一而终”的对象,不是现实的段小楼也不是虚构的霸王,而是心中的艺术追求。陈寅恪在悼念王国维的文中曾写道:“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7]程蝶衣就是那个为“京剧文化所化”之人。相对之前的疯魔,这个行为倒是清醒的,带着自我救赎的意味。导演把对照手法的运用坚持到影片的结束,以毁灭生命自由的“背叛”与坚守艺术理想的“忠诚”相对照,控诉了“***”对人性自由的戕害。
三、矛盾的程蝶衣: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博弈
京戏的旦角应该像袁四爷说的“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既有女性的敏感和细腻,也有男性的刚毅和沉稳,就像鲁迅所说,人们喜欢旦角是因为“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8]。但在程蝶衣身上,这两种气质并没有互补和平衡,而是处于此消彼长的博弈状态。对“程蝶衣”这一银幕形象的塑造,导演挖掘了独特的对照点:从两性的角度剖析程蝶衣内部性格中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博弈。
(一)程蝶衣性格的异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之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人物性格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艺术典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印记。同样,程蝶衣性别产生异化的根源是社会性的,打着历史、文化和社会不可磨灭的烙印。首先,母亲为了让他进入戏园里学戏而砍掉了他多余的手指就暗示他的性别开始发生扭曲,接着,前清太监张公公的亵玩则无疑是程蝶衣进一步性别错位以及女性身份认同占据主导的催化剂。
(二)围绕程蝶衣的符号对比:雄性特征之“宝剑”与变态特征“金鱼”
“宝剑”和“金鱼”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象征符号,这两个符号的对照是对程蝶衣性格异化的形象诠释。巴特尔认为:“能指是一种中介物,必须有一种质料(物品、形象)”[10],宝剑和金鱼便是片中的“能指”,他们的“所指”不是宝剑和金鱼本身,而是人物的心理状态。宝剑象征着征服,带有雄性的特征,而金鱼是鲫鱼的一种“畸形”,但金鱼的美丽正因其“畸形”而来,并且是由一定审美眼光的“人”的操作下变得越来越畸形的。[11]程蝶衣就像金鱼一样,呈现一种“病态美”。程蝶衣的性别异化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被强制扭曲的产物,这样的畸形与雨果提出的“丑就在美的旁,畸形靠近优美”的美丑对照原则契合,但它突破了简单的“外表丑——内心美”的对照方式,把视点深入到内部复杂的人性上,用两性气质的对照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善恶来描绘人性,这正是影片对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深化。
电影《霸王别姬》在总体结构、叙事方式和人物性格上把“对照手法”贯穿始终,使整部电影每个元素之间或明或暗地相互对应,相互说明,形成宏大、对称、严谨的艺术风貌。对照手法的使用,使影片在历史感的营造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独特细腻的表达角度,成功塑造了程蝶衣这个经典的银幕形象。
[参考文献]
[1] 雨果.西方文论经典阐释,第十章,克伦威尔序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 [德]席勒(Schiller,J.C.F.).论悲剧艺术[A].席勒文集理论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科拉柯夫斯基.外国著名思想家论丛:柏格森[C].牟斌,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4]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塌[A].鲁迅杂感选集[C].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5] 陈凯歌.悲欣交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6] 彼得·基准.美学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陈寅恪.陈寅恪集—— 讲义及杂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2.
[8] 鲁迅.鲁迅杂感选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9]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 [法]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巴黎圣母院赏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