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心得体会第1篇
暑假的一天,我临睡之前翻开了刚买的《勇敢者的游戏》,这是我今天要妈妈给我买的,因为之前同学推荐我看这本《勇敢者的游戏》,现在终于能看了,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本书精彩的故事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勇敢者的游戏》讲得是四个孩子约好一起在沙滩上玩,忽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个棋盘,于是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把这个棋盘打开来,看见里面居然是一个游戏。一个叫艾伦的孩子提议说:“不如我们来玩一下吧。”其他三个孩子都举手表示同意。游戏就这样开始了,艾伦拿起骰子向上一抛他骰到了12点,就在这时游戏盘中间蓝色的圆圈上显示出一排字:植物成精,势不可挡。说是迟那时快一朵巨大的食人花向他们迎面扑来,它张开血盆大口一下子咬到了艾伦的脚,快要吞下去的时候,一个叫朱迪的孩子灵机一动去他们搭的小帐篷里拿来一把斧头,一刀就把食人花大卸八块,艾伦终于得救了,其他两个孩子被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再继续玩下去了。
艾伦对他们说:“这个游戏开始了就必须得玩下去,否则它永远不会结束,我们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勇敢面对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回到现实。”听了艾伦的话,他们俩又回到棋盘边继续开始游戏,这回轮到朱迪骰了,他骰了8点,棋盘中间显示的字是:不速之客。这时立刻出现一个猎人把他们的棋盘抢走了,四人连忙奋起直追来到一个大型游乐场,艾伦招呼其他三个伙伴一同坐上一辆碰碰车,把那猎人撞得头破血流,他们终于抢回了棋盘继续游戏,最后通过四人的齐心协力战胜了一切困难他们赢得了胜利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场游戏终于结束了。
《勇敢者的游戏》看完了,我还深深地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书中艾伦的勇敢,朱迪的机智是我值得学习的,而且我觉得以后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想办法解决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游戏心得体会第2篇
[关键词]游戏;旅游活动;精神“中心”;赫伊津哈;游戏理论
[中***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3-0099-08
1 引言
科恩(Cohen)将希尔斯(shils)等人的社会中心论以及特纳(Turner)的远方中心论运用到旅游研究中来,发现旅游活动中存在两个富含人生意义的精神“中心”(spiritual“center”):旅游者所在社会(客源地)的“中心”以及旅游目的地的“中心”。科恩根据旅游者对两个精神“中心”的不同依附情况,将旅游体验模式分为五类:乐模式(therecreationalmode)、转移模式(the diversionary mode)、体验模式(the experiential mode)、实验模式(the experimentalmode)和存在模式(the existential mode)。由此可见,对旅游活动中精神“中心”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旅游体验具有重要价值。
科恩认为,乐模式的旅游者离开所在社会“中心”的活动,但最终仍起到强化人们对“中心”的依附作用,并指出乐模式的旅游体验对个人而言没有重大意义,从高层次文化的角度看,显得像一种浅薄、肤浅、琐碎、常常缺乏意义的活动。与科恩的观点不同,著名游戏理论学者赫伊津哈(Huizinga)却认为作为重要乐活动的游戏是意义隽永的。另外,季伊莫斯和麦克乐屯(Gyimo’thy&Mykletun)曾经将游戏状态与宗教活动中的“过渡(Hminal)”和“类过渡(1iminoid)”概念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对旅游中的游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在旅游活动中,不仅游戏意义隽永,而且游戏活动的开展类似于范・盖内普(Van Gennep)的“过渡仪式”,游戏体验本身也体现出一种“类过渡状态”。因而,可以说游戏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另一个精神“中心”。
2 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与旅游活动中的游戏
2.1 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
赫氏游戏理论着重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游戏。赫氏指出在游戏和文化的孪生体中,游戏是第一位的。人类出现以前,动物就已经懂得如何游戏,因而文化是从游戏中浮现出来的。赫氏的游戏理论主要体现在其《游戏的人:文化中的游戏成分的研究》一书中。该书中多次出现关于游戏的定义:“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活动,游戏呈现出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势的必须和物质的功利。游戏的情绪是欢天喜地的、热情高涨的,随情景而定,或神圣,或喜庆。兴奋和紧张的情绪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动作,欢声笑语、心旷神怡随之而起”。赫氏认为游戏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1)一切游戏活动都是自愿的活动;(2)游戏并非“平常的”或“真实的”生活,它步出了“真实的”生活,进入一个暂时的领域;(3)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4)游戏创造秩序,游戏就是秩序;(5)游戏具有节奏和韵律;(6)游戏社群往往成为永久性的社群。
从赫氏对游戏的定义以及游戏特点的归纳可以发现,游戏体验与目的地精神“中心”的体验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同是自愿的活动,同是暂时离开“平常的”或“真实的”生活,同样具有隔离性与局限性,同样遵循一定的秩序,并同样具有审美属性。
2.2 旅游活动中的游戏成分与游戏
旅游活动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游戏形式:文化依托型和相对***型。依据赫氏的游戏理论,文化和游戏是孪生体,仪式、诗歌、音乐、舞蹈、哲学、战争、法律等均包含游戏的成分。旅游活动中,目的地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同样存在大量的游戏因素。文化依托型游戏形式并不单独出现,而是与目的地或客源地文化融合在一起,如傣族泼水节以及佤族竹竿舞中的游戏成分。迪斯尼世界中的游戏成分是现代比较典型的文化依托型游戏形式,迪斯尼文化与迪斯尼游戏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迪斯尼的欢乐世界。游戏似乎是人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故而游戏成分一般而言具有普适性。而文化成分则由于所有者的信仰不同,存在一定的排斥性。由此可见,迪斯尼世界在法国遇到的水土不服是一种文化冲突而不是游戏冲突。相对***型游戏形式是指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中的游戏成分逐渐***于文化成分,而成为一个相对***的形式,如各类儿童游戏、游戏、运动游戏。
3 游戏:旅游活动中的精神“中心”
3.1 作为精神“中心”的游戏
希尔斯等人指出,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中心”,他是该社会最高的、终极的道德价值的神赋中心。科恩指出,以帕森斯(Parsons)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人的精神中心通常存在于他所在的社会之内――他会遵从这一社会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特纳的远方中心论,科恩指出,现代旅游在其极端形式中,包含着对那些与旅游者所熟悉的文化环境相比,显得不同的、奇怪的、新奇的事物的泛化的兴趣。于是,它导致人们行动起来,离开自己“世界”的精神、文化甚至宗教中心,前往他们世界的外部,前往其他文化和社会的中心。
范・盖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将经历仪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分离、“过渡状态”和重新融合。特纳继承并发扬了范・盖内普的“过渡仪式”理论,指出(朝圣)旅途中,朝圣者“从一种时间状态进入另一种时间状态”。而在“过渡状态”时,他进入一种神圣的存在状态,向神性和完整性迈出了一步,这在对“中心”本身的存在性体验中达到高潮。后来,特纳等又将典型地发生在宗教环境中的、义务性的“过渡状态”,与现代世俗社会特有的、自愿的“类过渡状态”,譬如休闲,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科恩指出旅游者在其他文化和社会中心的体验是一种特纳所谓的“类过渡状态”,从而目的地社会成为旅游活动中的第二个精神“中心”。
逆转理论中,定义游戏状态的“心理罩”(psychological bubble)被称为是一种“保护框架”,即在游戏状态中,游戏者因不需要顾虑游戏以外的事情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季一莫斯和麦克乐
屯指出,“保护框架”的概念以及游戏“与日常生活的暂时分离”唤起了人类学家用来分析宗教活动的“过渡”概念,从而将游戏研究与“过渡仪式”分析联系了起来。
通过对赫伊津哈游戏理论的考察可以发现,实际上旅游者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可以看做范・盖内普的一个“过渡仪式”,而游戏体验则可以看做一个特纳所谓的“类过渡状态”。首先,赫氏指出在场地和时段两方面,游戏都和“平常的”生活截然不同,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因而,一旦旅游者参与了游戏活动,就完成了“过渡仪式”的第一个阶段,即分离阶段;其次,赫氏认为游戏创造秩序,游戏就是秩序。游戏给不完美的世界和混乱的生活带来一种暂时的、有局限的完美。无论是以竞赛的形式,还是以再现某种东西的形式出现,游戏都具有神圣意义的。因而,整个游戏过程有一套与平常不同的***规则和价值体系。在游戏过程中,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身份,在社会地位上没有先在的差异。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一种无结构性,与游戏前的结构性的社会关系相对。然而,赫氏也指出,游戏与严肃性并非完全对立,游戏者显然知道游戏不是真实的,而是“假装”认为其是真实的。因而,可以说游戏过程是一种“类过渡状态”(“过渡仪式”的第二个阶段);最后,当游戏完成时,游戏者回到原来的状态,游戏的群体往往会成为永久的社群。这样就完成了“过渡仪式”的第三个阶段,即重新融合。
旅游活动中的游戏不仅意义隽永,而且游戏过程类似于宗教上的“过渡仪式”,游戏体验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类过渡状态”。因而,可以说游戏构成了旅游活动中除了客源地精神“中心”和目的地精神“中心”以外的另一个精神“中心”。
3.2 游戏的神圣意义及其演化
3.2.1 游戏的神圣意义
赫氏《游戏的人》指出,文明在游戏中成长,以游戏的形式成长,文明的成长有两个循环往复的形式:神圣的表演和节日的竞赛。神圣的表演和节日的竞赛在早期文明中均具有神圣的意义。关于神圣的表演,其认为:
“在古老的神圣表演中,仪式参与者相信,他们的动作再现并产生了一种特定的美的形式,产生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秩序,高于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套新的东西……人用神圣戏剧的形式表演存在的伟大进程和秩序,通过表演的手段,在表演的过程中,人以新的形式再现或‘再创造’现实世界,创造再现出来的世界,于是在卫护宇宙秩序中,他就尽了一己之力。”
赫氏分析了中国、印度等国家古代的仪式表演,并借用费罗贝尼乌斯的“神灵附身”概念来描述仪式表演的过程。其指出,游戏与严肃并非对立,仪式活动中表演者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扮演神灵。因而仪式表演不可避免地具有神圣的意义,即“再创造”现实世界或卫护宇宙秩序。关于节日的竞赛,赫氏指出:
“古人认为,竞赛或表演的结果都能够影响自然的运行。既然如此,获得这种结果所凭借的究竟是哪一种竞赛就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获胜本身。对获胜者而言,每一场胜利代表的意义是善的力量战胜了恶的力量,也就是善对恶的胜利,同时它又使群体获得解救。胜利毕竟代表着得救,而且使得救产生奇效。于是纯粹靠运气的游戏就产生了善的结果,而且力量、技巧、智谋起决定作用的游戏同样产生善的结果。”
因而,古人的竞赛的结果实际上代表了神灵的意志,能够获胜本身就证明了获胜者是善的代言人,是受到神灵庇护的,具有解救群体的能力,从而竞赛也就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3.2.2 游戏的美德意义
关于游戏的美德意义,赫氏提出:“从童年时代的生活到文明的最高成就,人们追求完美的最大刺激时渴望赞扬,渴望受人尊敬,个人是这样,全社会也都是这样。”从而,“为了获得他人认可,就要让他人看见自己的美德。竞争有助于证明优势何在。古代社会尤其需要竞争。”因而,“美德、荣誉、高贵和光荣一开始就进入了竞争的领域,也就是游戏的范围。”“高贵者靠力量、技能、勇气、风趣、智慧、财富或慷慨来显示自己的‘美德’。如果缺乏上述美德,他们还可以靠言辞的较量来显示自己的优势,换句话说,他们可以颂扬自己胜过对手的美德,也可以请诗人或使者担任捉刀人。”
3.2.3 游戏的审美意义
关于游戏的审美意义,赫氏提出:“虽然美的属性并非属于游戏,但是游戏往往带有明显的审美特征。欢乐和优雅一开始就和比较原始的游戏形式结合在一起。在游戏的时候,运动中的人体达到巅峰状态。比较发达的游戏充满着节奏与和谐,这是人的审美体验中最高贵的天分。游戏与神秘的纽带众多而紧密。”在谈到游戏“创造秩序”的特征时,其认为:“游戏给不完美的世界和混乱的生活带来了一种暂时的、有局限的完美。”
3.2.4 游戏的人际意义
关于游戏的人际关系建设方面的意义,赫氏提出:“一般而言,即使游戏结束之后,游戏的社群也往往成为永久性的社群……游戏的人总有一些共同的感觉:在感觉非常好的环境中‘分合’,分享重要的东西,他们远离其他人,拒绝一般的规范;而且这些共同的感觉在游戏结束之后仍然维持着魔幻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游戏,不是‘别人的’游戏。别人在圈子外做什么和我们没有关系。在游戏的圈子里,平常生活的规律和习俗不再有重要意义。我们有自己的角色,我们做事情和别人不一样。”
3.2.5 游戏的怀旧意义
赫氏还揭示了游戏的怀旧功能。感慨于游戏的真实性正在衰弱,他指出:“18世纪以来,文化里的游戏成分一直在衰减,18世纪是游戏姹紫嫣红的时代。今日之文明再也不玩游戏了,即使在表面上玩游戏的地方,那也是虚假的游戏,我几乎想说,现今的文明在玩虚假的游戏。”而关于真实的游戏,他也指出“如果你真的想游戏,你就要像小孩那样玩耍。”于是,童年的游戏就具有了难以比拟的真实性和怀旧性,这也是当今很多旅游景区越来越重视儿童游戏和亲子游戏项目开发的重要原因。
4 旅游活动中的三大精神“中心”与游戏体验
4.1 旅游活动中的三大精神“中心”
科恩根据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精神“中心”的不同依附关系,将旅游体验模式划分为五类。根据科恩的解释,乐模式的旅游者依附于所在社会的精神“中心”;转移模式的旅游者生活中没有“中心”的世界里;而体验模式、实验模式和存在模式的旅游者不同程度地依附于目的地“中心”的精神意义。其中,“体验模式”下的旅游者从“他人在真实地生活”这一事实中得到乐趣,他保持***,只愿意观察他人的真实生活;与之不同,“实验模式”下的旅游者参与了那种真实的生活,但拒绝完全投入其中,他们更愿意尝试和对比不同的方式,希望找到一种符合他特殊需求和愿望的生活方式;最后,“存在模式”下的旅游者则完全投身于“选择的”(目的地的)精神中心。这样,实验模式和存在模式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体验模式,因而科恩的旅游体验模式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乐模式、转移模式和体验模式。
关于乐模式,科恩似乎没有注意把其中的“游戏模式(play mode)”和“嬉戏模式(fun mode)”区分开来:一方面,科恩认为乐旅游者采取游戏的态度,假装把“中心”视为真实的。这一情况下“乐模式”与“游戏模式”类似,均假装承认某种真实的暂时存在。另一方面,科恩又指出乐旅游者的游戏是轻浮的而不是严肃的。依据赫氏的观点,游戏能很好地包含严肃的成分,即游戏和严肃并非对立。在游戏的过程中每个游戏参与者都为了游戏中的某种目标而全力以赴,尽管这种目标获得的意义在游戏结束之后立即大减。但至少在游戏的过程中,参与者是以严肃的态度参与其中的。因而,与严肃对立的乐模式并非真正的游戏模式,而只能是一种嬉戏模式。
如前所述,旅游者的游戏体验均可以看作是一种“类过渡状态”,并追寻一定的意义。如果我们承认游戏是旅游活动中的另外一个精神“中心”,把“游戏模式”从“乐模式”中剥离出来,那么科恩的“乐模式”中就只剩下“嬉戏模式”。所谓“游戏模式”是指旅游者依附于游戏精神“中心”,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并且(至少游戏时间以内)带有一定严肃性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并获得游戏所能带来的精神意义的旅游体验模式。而“嬉戏模式”,即是指旅游者依附于客源地精神“中心”,我行我素,快乐至上,不刻意追求目的地或游戏所带来的任何精神意义的旅游体验模式。对于目的地社会规则或游戏规则,他们以一种轻浮(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愿意遵守时便遵守,不愿意遵守时便不遵守。虽然雷特(Lett)曾推论出轻浮同时具有可笑和类过渡的特征,但旅游体验中的嬉戏模式遵守的是一种可变的规则,追求的是一种可变的精神意义。可变的特性使得嬉戏并不能成为旅游活动中的精神“中心”。
这样,旅游活动中就存在三大精神“中心”,即客源地精神“中心”、目的地精神“中心”和游戏精神“中心”。根据旅游者对不同精神“中心”的依附关系,旅游体验模式可以分为四类(***1):①嬉戏模式。该模式的旅游者依附于客源地的精神“中心”,基于快乐至上的原则,以轻浮(不严肃)的方式参与旅游活动中的各种文化和游戏活动。②体验模式(包括实验模式和存在模式)。该模式的旅游者远离客源地的精神“中心”,不同程度地依附于目的地精神“中心”,追寻目的地的精神意义。③游戏模式。该模式的旅游者远离其他精神“中心”,暂时依附于游戏精神“中心”。他们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全身心投入游戏中去,并从游戏中获得一定的精神意义。④转移模式。该模式的旅游者生活中没有“中心”的世界里,他们游离于客源地精神“中心”、目的地精神“中心”和游戏精神“中心”之间,并不追寻任何精神上的意义。
4.2 旅游体验中的游戏模式
***1还表明,旅游活动中的三大精神“中心”并不是完全***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首先,按照赫氏的观点,文化和游戏是孪生体。因而,客源地精神“中心”和目的地精神“中心”中均含有游戏的成分;其次,客源地精神“中心”和目的地精神“中心”之间也存在文化的共性成分。文化的共性与文化差异性并不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的。文化的共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我们都是人类的客观事实,即我们拥有类似的生物学特性,并享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客源地精神“中心”与目的地精神“中心”间的文化共性是旅游开发和旅游体验的重要基础。
游戏和文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文化中的游戏成分可以***成为相对***型的游戏,如中国象棋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文化;另一方面,经过时间的沉淀,相对***的游戏形式可以产生一定的文化积淀。以如今的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为例,越来越多的游戏虚拟角色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走进大众,从而形成一定的游戏文化。旅游活动中游戏和文化相互转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世界:迪斯尼世界的众多游戏以迪斯尼(动漫)文化为基础和背景;而游戏又反过来塑造了一定的迪斯尼游戏文化。
如前所述,旅游活动中存在相对***型和文化依托型两种游戏类型。相对***型游戏形式是指那些***于客源地或目的地精神“中心”的游戏;而文化依托型游戏形式是指存在于客源地或目的地精神“中心”文化之中的游戏成分。对于不同游戏形式,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游戏体验模式,并对应着不同的体验设计要点(表1)。
4.2.1 相对***型游戏
在相对***型游戏中,旅游者的游戏体验模式主要包括参与模式、旁观模式和裁判模式。***型游戏形式构成了旅游活动中***的精神“中心”。因而,相对***型游戏的安排宜与目的地精神“中心”的活动在时间上间隔开,以防止意义的冲突。
(1)参与模式
游戏参与模式的旅游者为了获得游戏中的意义,必须抛弃原先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平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并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虽然大部分现代游戏者不太会相信“神灵附体”这样的原始神话,但当竞赛游戏结束后部分获胜者仍然会有神灵庇佑的感觉。一旦将游戏的获胜与神灵庇佑联系在一起,游戏获胜者必然会将自己看做是正义的化身,是美德的代言人;在拓展训练等团队游戏当中,游戏者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挖掘和培育。当游戏结束时,这样的团队精神并不会马上失去,而会遗留到游戏结束后,乃至旅游活动结束后的日常生活中去;儿童游戏除了具有以上的意义之外,往往还具有怀旧的功能。
(2)旁观模式
游戏中的旁观者一方面能够做到旁观者清,比较容易发现游戏中属于审美范畴的因素。在游戏过程中,人的精神、技术和身体等都达到巅峰状态,这些都能够给旁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旁观者又按照个人喜好或纯粹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支持某一方参与者。因而,旁观者也能够通过支持某一方参与者而间接地获得参与者所能获得的部分意义。近年来,随着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国际赛事的兴起,游戏的旁观模式得到了空前强化。以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为例,球迷们一方面因为球星的足球精神、出色球技和帅气模样而顶礼膜拜;另一方面还在心理上参与其中,以期望获得精神上的神圣化意义。在这一点上,球迷们在比赛获胜后的集体狂欢以及比赛失利后的落寞失望便是很好的证明。甚至可以说,在现代国际赛事中,球迷已经成为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和游戏参与者一起,成为全世界各地旅游者关注的焦点。
(3)裁判模式
在竞赛性的游戏中,裁判在游戏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游戏秩序的维系者。游戏中裁判具有绝对的权威,但这种权威与游戏以外的日常生活无关。也就是说,游戏本身赋予裁判以神圣的意义。虽然裁判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做到公平***、判罚准确、处决果断等,但游戏以外的生活中却没有这样的要求。与在平常生活中不同,在游戏中裁判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依据游戏规则对任何游戏参与者做出决定性的判决。游戏中还有时会出现“搅局者”。“搅局者”试***通过破坏游戏规则,而获得凌
驾于游戏之上的意义。裁判的另一项重要职责便是发现和清除游戏中的“搅局者”。因而在具有绝对权威的基础上,裁判还需承担相当的责任,以确保游戏活动的正常运行。裁判在游戏中获得了与游戏外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权威和责任,从而体验了不同的精神意义。
在拓展训练等非竞赛性的游戏中,教练同样是游戏规则的维系者,在游戏过程中享有绝对的权威。与裁判的作用不完全相同,教练最大的功能是让游戏参与者了解游戏规则,相互协作,并在游戏中发挥最大潜能,以获得游戏本身所带来的最大化精神意义。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游戏体验中一般并不包含教练的角色,因为教练往往需要经历专业化的培训。同时,每个游戏参与者均想从游戏中获得精神意义,从而有义务和动力去帮助那些不熟悉规则的人快速熟悉规则,以维持游戏的规则。从而,每个游戏者也都部分地担当着教练的角色。
4.2.2 文化依托型游戏
在文化依托型游戏中,旅游者的游戏体验模式主要包括观赏模式和参与模式。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开发商往往会放大文化中的游戏成分。因而,文化依托型游戏的安排宜与目的地精神“中心”在空间上间隔开,以防止意义的冲突。
另外,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排斥性,而文化中的游戏则具有可移植性。文化依托型游戏与文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文化具有根植性,移植和包装需注意文化相容性。学术界对旅游活动中文化移植和包装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两个观点。其一是麦克奈尔(Maccannell)的“舞台化真实”理论,其二是文化根植性理论。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均是不赞成文化的移植和过度包装。另一方面,游戏具有普适性,从而具有很高的可移植性。以迪斯尼为例的一系列主题公园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游戏的高度可移植性。尽管迪斯尼公司也曾经因为文化冲突而在法国一度受挫,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巨大成功。
(1)观赏模式
按照赫氏的观点,古老的仪式表演中,人们是在扮演神灵。而在当今的旅游活动中,古老的仪式表演,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被改编后搬上舞台,供旅游者观赏。除了古老的仪式表演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表演(如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迪斯尼童话表演、角色扮演)已经被搬上舞台,供旅游者观赏。虽然与古老的仪式表达神灵的意志不同,今日的演出表达的是一定的创意主题,但相同的是文化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和嬉戏不同,游戏并不排斥严肃性,因而作为游戏形式的表演虽然可以适当加以艺术化改编,却不能够以“嬉戏”的方式被任意加工。
游戏本身是不存在本真性问题的。或者说,只要所有游戏参与者均承认其内在的一套规则,那么游戏体验就是真实的。从文化体验的角度看,这里旅游者观赏到的是麦克奈尔“舞台化真实”理论中的“前台”区域(不真实的区域)。然而,从游戏体验的角度看来,这里的舞台化表演实际上也强化了仪式中的游戏要素,因而游戏精神“中心”体验的真实性并没有丧失,某种程度上还得到了提升。
(2)参与模式
如若文化中的游戏成分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如傣族泼水节以及佤族竹竿舞,那么该游戏成分通常可以被剥离出来,开发成旅游项目。这种在被剥离游戏成分基础上形成的旅游项目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砍断了文化的根植性,笔者表示认同。但是如果承认游戏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精神“中心”,承认文化中游戏成分的可移植性,那么游戏成分从文化中的相对剥离就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当然文化中的游戏成分很难与根植的文化彻底分开,这样必然导致游戏项目的开发对文化本真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一个较为合理的方式是远离文化核心区建立专门的游戏区域。这样,空间上的区隔和定位的差异保证了文化本真性的延续。
不可否认,由于巨大的文化隔阂加上文化的舞台化,相当一部分旅游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而是以一种嬉戏的方式表面化地参与游戏。但是,一旦旅游者为了获得游戏本身所带来的荣誉感和神圣意义时,他就不得不遵守既定的游戏规则,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因为这种荣誉感和神圣意义只能从游戏本身获得,破坏游戏规则而获得的胜利不被其他参与者所承认。游戏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尽管在游戏参与的过程中,目的地的文化的“真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削弱了,但文化中的游戏因素却同样因为旅游者的需要和参与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强化。
5 精神“中心”体验模式的一般化探讨
如果以更宽广的视角审视整个社会生活中三大精神“中心”的体验,则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依附关系对三大精神“中心”的体验进行模式化分类(***2)。与***1相比,***2中多了类工作模式和职业模式。其中,类工作模式是指体验者能够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工作。对他们而言,工作可以是一门艺术,是实现自我的途径,工作结果的好坏对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影响。从而,他们能够实现工作与休闲的有机统一。***2中的其他模式都可以看成是休闲模式的一种,而职业模式则只能看做是休闲的一种极端情形或对立面。职业模式是指以一种职业化的态度体验客源地精神“中心”、目的地精神“中心”或游戏精神“中心”。职业化地体验客源地精神“中心”和目的地精神“中心”,是以在目的地从事一定的职业或采用一定的谋生手段,以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或获得一定的目标收益。职业化地体验游戏精神“中心”,则是指职业运动员或其他以游戏为谋生手段的人,以极端严肃的态度参与游戏活动,以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或获得一定的目标收益。
从左向右,***2中体验者的严肃性逐渐增强:转移模式的体验者徘徊于三大精神“中心”之间,不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追求任何意义,因而毫无严肃性可言;嬉戏模式的休闲者以嬉戏的方式对待三大精神“中心”,遵循一定可随意改变的规则,追寻可随意改变的意义,因而具有较低的严肃性;体验模式、游戏模式和类工作模式的体验者只在体验各精神“中心”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追寻一定的意义,因而具有阶段的严肃性;职业模式的体验者以一种职业化的态度体验三大精神“中心”,遵循着社会给定的规则,得到的是社会给定的意义,因而具有最高的严肃性。
6 结语
尽管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产生于多年前,但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其对游戏尤其是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在科恩旅游活动中精神“中心”的理论基础上,运用赫氏的游戏理论,对旅游活动中的游戏与游戏成分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旅游活动中的游戏不仅意义隽永,而且整个游戏体验过程构成了一种“类过渡状态”。因而,游戏构成了旅游活动中客源地精神“中心”和目的地精神“中心”以外的另一个精神“中心”。旅游活动中存在相对***型和文化依托型两种游戏形式。其中,***型游戏形式的体验模式主要包括参与模式、旁观模式和裁判模式;文化依托型游戏形式的体验模式主要包括观赏模式和参与模式。
承认旅游活动中的游戏精神“中心”,有助于对旅游体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精神“中心”体验的系统化考察。在科恩的旅游体验现象学的基础上,依据旅游者对三大精神“中心”的依附情况,本文将旅游体验模式分为转移模式、嬉戏模式、游戏模式和体验模式(包括实验模式和存在模式)。如果将视角放宽,社会生活中三大精神“中心”的体验模式可以划分为转移模式、嬉戏模式、体验模式、游戏模式、类工作模式以及职业模式。其中,从转移模式到职业模式,体验的严肃性逐渐增强。
游戏心得体会第3篇
【关键词】户外体育游戏;主导者;无拘无束;身心放松;全面发展
【中***分类号】G633.3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67-01
户外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离不开的活动,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户外体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即生活”,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户外体育游戏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户外体育游戏可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发展,提高技能,同时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容易发挥想象、创造奇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对于各领域教育目标的要求,则强调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幼儿学习情趣,引导幼儿快乐生活“的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户外体育游戏化的组织,引导孩子在户外体育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并愿意、主动进行创新。
玩是孩子的天性,缺少户外体育游戏的孩子不是快乐的孩子,失去快乐的孩子身心是不健康的。可现在能让孩子真正放松玩开心的户外体育游戏并不多。星期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让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就算有时间有的父母也因为担心不安全或者会弄脏了衣服不卫生等理由不让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们失去了与小伙伴嬉戏户外体育游戏的快乐时光。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可以尽情的户外体育游戏尽情的玩了,但很多时候孩子们玩得并不开心、不尽兴,因为各种原因老师会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教育目的的给孩子安排一些户外体育游戏,在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中,我们的老师往往给孩子们设计好户外体育游戏的内容,并且制定出户外体育游戏的规则和目标,让孩子们按老师的意愿去“玩”。在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是被动的,他们会只是按照老师的规则和要求去做。例如:老师让孩子们做运果子的体育户外体育游戏,老师会事先备好课制定出户外体育游戏的规则,跟孩子讲清规则后,让孩子们钻过“山洞”走过“小桥”将果子运回来,目的是提高孩子钻的技能和走平衡木的技能。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们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对户外体育游戏的兴趣并不大,孩子身心不能放松,不能投入的玩,老师累,孩子烦,当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依赖性强没有主见的孩子,会成为技能高,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户外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学到什么知识。我觉得户外体育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才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户外体育游戏是不受大人支配的户外体育游戏,让孩子自己做户外体育游戏的主导者,他们自己决定户外体育游戏内容,自己制定户外体育游戏规则,自己分配角色和任务,尽管他们的户外体育游戏内容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规则也不是很合理,但关键那是他们感兴趣的、自愿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户外体育游戏里面,在户外体育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不要给户外体育游戏提太多的要求和目标,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玩,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发挥出潜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户外体育游戏的机会。
当然放开手并不代表老师什么也不做了,老师可以给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游戏材料、玩具、道具等。例如在小班的区角中,投放各种搜集来的废旧电话和手机,这样区角活动时自然就有孩子去关注该区域,在孩子们经过一番议论争辩和协商之后,几个孩子就玩起了打电话的户外体育游戏,乐乐小朋友能说会道组织力强,自然用她的能力征服了大家当了活动的“组织者”,她给每个小伙伴安排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确定了“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玩得很开心。在整个户外体育游戏当中老师只是提供了道具,孩子们就能自己玩户外体育游戏了,老师没有干扰孩子的户外体育游戏,他们是户外体育游戏真正的主人,但是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但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也发挥出了想象力,而且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快乐。
除了材料外,还要给孩子提供宽阔的户外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地。例如老师给孩子们准备足够多的呼啦圈,让孩子们在宽阔的户外草地上玩,老师不要限制玩法。经验所得,如果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呼啦圈来户外体育游戏,孩子们会很活跃的玩,开始孩子们会用腰摇呼啦圈,然后在腿上摇,胳膊上摇,脖子上摇,有的滚着玩,有的孩子套在身上连起来开火车玩,还可以放在地上跳圈玩,还可以摇着当绳跳,拿着圈来做健美操等,孩子们会玩出很多的花样,而且很开心不觉得累,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不仅掌握了技能,还发挥出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心得体会第4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儿童;心理健康
1前言
游戏一项是儿童喜爱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游戏的功能是增强体魄,开发智力,促进交往,带来欢乐,甚至是儿童模仿社会生活的启蒙老师。体育游戏是从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较好地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不仅能使儿童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促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交际、交流、协调、谈判、妥协等社会交往的技巧,而且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社会角色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发与实施,学校教育提高了对体育的重视。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体育游戏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能较快并且愉快地掌握运动技能。以体育游戏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参与体育游戏的5至10岁的儿童2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名,女10名。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游戏的特点分析
3.1.1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悦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游戏方法〔1〕。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运动,它集体能、智能、技能于一体。体育游戏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儿童经常参加体育游戏,一是可以提高他们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二是可以培养儿童的纪律性、规则性和活泼开朗、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当然,体育游戏主要以教育性为主,娱乐性为辅。另外,健身性和竞争性也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
体育游戏具有教育性。体育游戏既是轻松快乐的,也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一项集体活动。它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其实,每一种体育游戏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例如,“障碍接力跑”这项游戏,首先可以培养孩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其次,可以让儿童体验到自己在队伍中的重要性、责任心;再次,就是教育孩子不要害怕失败,凡事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体育游戏充分体现了寓教于动。当代的体育教育要以“快乐体育”为主。所以,体育游戏的教育性就体现在把提高身体素质同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既要调节儿童身体机能水平,培养基本的活动能力,又要提高儿童的智力机能,培养他们坚强勇敢、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自治自律的良好习惯。
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性。儿童的天性就是玩,快乐是他们生活基准。游戏本身的特征就是娱乐性,也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体育游戏的形式有趣,内容丰富,能够吸引儿童积极地参与活动,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体育游戏其实就是使儿童快乐地锻炼身体,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快乐中得到身体锻炼,在身体锻炼的同时得到快乐,从中也学到了知识,不仅培养了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对儿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体育游戏的魅力,即体育游戏的娱乐性的特点。
体育游戏具有健身性。儿童的健康问题是家长最关心的,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地成长,这也是家长最简单的心愿。在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状态下,人们一味地追求成绩、成功,更多注重的是知识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身体的锻炼。体育游戏可以较容易地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体育游戏与其他游戏相比,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进行的活动,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体育游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运动,儿童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不断地运动,调动了身体各个系统的肌肉组织,达到了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2〕。
体育游戏具有竞争性。体育游戏是一种集体性的游戏,参与者比较多,所以体育游戏多以激烈对抗和竞争的形式来进行。当游戏充满竞争性时,那么参与者就会产生求胜心理,这就培养了儿童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活动中,儿童必须自觉地组织伙伴,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游戏都有规则,在规则的制约下,要考验参与者的智力、体力、凝聚力等。他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来取胜,胜利者会得到自我肯定,失败者会去找失败的原因,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受挫能力。体育游戏的竞争性,给弱者成功获胜的机会,也为强者提供新的挑战,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3〕。
3.1.2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有游戏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更注重儿童游戏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如,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情绪情感,就开展心理健康类游戏。要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就选择身体健康类游戏。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游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目的,可将体育游戏划分为运动技能类游戏、运动参与类游戏、身体健康类游戏、心理健康类游戏和社会适应类游戏〔4〕。这些细化了的游戏类型更方便教师有效地发挥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从体育游戏的类型中就可以看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培养学生德、智、体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兴奋剂。之所以称之为兴奋剂,就是把体育游戏放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通过体育游戏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的活动,这就为接下来学习运动技能做了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奋性。在体育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多为徒手操,这种过于形式化的准备活动已经使学生感到厌倦乏味,学生就会出现仅仅是配合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这样一种心理,并不能有效地达到活动机体的目的。所以用体育游戏来代替徒手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比如,网球课上,可以用拍球接力赛作为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活动,同时也熟悉了球性,在教学时学生能较快地接受技能学习。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调味剂。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动机就是需求和兴趣,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时,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气氛就会得到改善。在技术课课堂上,要使学生在快乐中竞争,在竞争中得到快乐。比如,小学生对中长跑这项运动大多都有畏惧情绪,长距离地持续一个动作,使小学生感动厌恶,没有乐趣,这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那么把此运动变换成一种游戏,就会减少他们心中的恐惧,如果把它设定在一个情景中,如你追我赶、超越光速,以趣味竞赛为主,这样就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除疲劳,增强兴趣性,既使学生增强了体质,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体育学习。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么长时间里,一直把德育放在第一。这是因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最基本的素质。在体育游戏中,儿童取胜的心理要大于对规则的重视,这时,指导者就要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教育,要求其遵守纪律,团结互助,注重集体利益。在游戏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这就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告诉孩子胜不骄败不馁,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思想教育。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主动地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小游戏大智慧。经常参与体育游戏,有利于儿童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力、判断力等的提高。体育游戏本就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儿童参与体育游戏,目的是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培养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在游戏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其中的乐趣,跑、跳、投各种运动形式都会出现在游戏中,这种方式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增强体质的最轻松,最有效的方法。
3.2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3.2.1体育游戏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
何为“心智”?心智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心理和智力,是其两者的表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内心需求与智力实现。心理学认为心智有三种功能:认知,思维,情感。各种体育游戏对智力的发展均有一定的作用。那么体育游戏对儿童来说,既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儿童获得了他们内心需要的乐趣、知识和胜利,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新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这也就是对儿童心智的培养。在体育游戏中,指导者要正确地引导儿童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积极探索。每一个游戏都有不同的取胜办法,、要引导儿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来解决问题。体育游戏过程中,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力、语言及创造力。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通过已有知识的储备,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活动有效地扩大和丰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如基础的物理知识、安全知识、颜色的辨别、空间方位的知觉、数字概念和词汇等,从而使认知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5〕。心智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思维,体育游戏形式活泼,类型多种多样,指导者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可以在原有的体育游戏规则上稍作改动,或者让儿童自己编创一些小游戏,这样儿童必须展开思维和想象力,去掌握游戏中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合理利用体育游戏也是儿童思维、智力的较量。心智的第三个功能则是情感,体育游戏不仅仅是使身体得到锻炼,还可以陶冶思想感情,给儿童一种美的熏陶。体育游戏都会设定在一个情境中,或者有着故事情节,客观上可能会有场地的布置和各式各样的教具。主观上,儿童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情境中去,或有一些活泼可爱的动作亦或有一些甜美的语言等等,这些都会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使儿童情绪愉悦,心胸开阔。所以,合理地利用体育游戏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
3.2.2体育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角度看,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等)相互作用中,掌握一定社会规范,形成一定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的环境,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6〕。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指导者和儿童或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交流中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同伴的态度,这就能帮助儿童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其中有商讨、分享、妥协、谦让等社会交往的礼貌,同时也会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规则的制约下,儿童会自觉地与同伴合作,并且自己协调其中的关系,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以及意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这就能逐步地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转变成社会性的自我意识。无论是在和同伴还是游戏中的角色进行交往,都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的平台。在社会往中儿童要面临许多社会性问题,如怎样学习社会中生活的知识,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遵守社会准则等等,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实践。对于儿童进行的体育游戏来说,大多具有情节性,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需要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其角色。比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鹰的角色要求孩子要执着,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品质,让其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鸡妈妈的角色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后面的小鸡仔们就要听从指挥,团结一致,保护同伴。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就能让孩子明白,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职责,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精神。在体育游戏中都需要协作配合,这时,儿童就会选择他们的合作者,以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并且能够成功。这样就能使儿童扩大交往范围,或者发展更为亲密的伙伴关系。这说明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2.3体育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当今社会,除了自己本身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使其有一个端正乐观的心态面向未来的发展。儿童对于室外的活动显然比室内的要感兴趣,并且也显得更积极更兴奋。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参与者感受到快乐,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游戏。这对于儿童就更能体现出其价值。儿童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们能感受到自由、没有压力、欢快,让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满足。体育游戏的游戏特性即假想情景,给予儿童一个安全、温暖和可接受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包括失败的令人沮丧的体验,当然也包括对于自己成功带来的愉快和愉快重复的体验,这实际上是在培养儿童主动积极的社会行为及自信心,消除孤僻、畏缩的行为〔7〕。在游戏中,很容易激发出孩子的潜力,当他们得到肯定时,自信心会大大提高。也有一些儿童性格上比较内向,他们在参与游戏时,如果一旦失败,可能就会造成一种心理阴影,在做其他动作时总担心失败,这就会产生自卑感、消极、紧张、不安全感等负面情绪。在指导者的引导下,如果儿童可以顺利地完成游戏的任务,并且得到大家的鼓励和肯定,这时他们那些消极的情绪就会慢慢被消除,会变得乐观、开朗。由于体育游戏多种多样,这给儿童带来了不断的新鲜感和刺激,使儿童一直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去探索新知,心理便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所有的体育游戏都会使儿童通过积极的参与,身心都处于高度兴奋中,加上指导者的正确引导,孩子得到的信息就会是积极向上的,可以培养孩子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并使身体得到锻炼。在协作中,能加强孩子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加强以集体为中心的集体荣誉感。另外,在体育游戏中,指导者应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使孩子参与的欲望更为强烈,保持每个孩子积极情感的稳定。所以,参加体育游戏,可以使儿童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消除不良的心理现象,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发育。
3.2.4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儿童体育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8〕。培养儿童的体育兴趣,要使其体育参与过程更为积极,让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欲望。儿童在体育游戏中是在快乐的条件下接受运动技能的学习,通过体育游戏的不同形式,使儿童掌握跑、跳、投基本的运动技能,这样孩子不会感到乏味,而且会保持他们的参与欲望。他们喜欢过程中的刺激、欢快的气氛和所设定的故事情境,会因上次的愉快练习激起对下次练习的欲望,并且抱有期待。男孩子喜欢冒险性的游戏,而女孩喜欢柔美、轻松的游戏,这需要指导者运用不同类型的游戏使每个孩子在练习中取得愉快的精神感受和身体感受。不仅如此,指导者要融入孩子中,起表率作用,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样在教授体育知识时,孩子更容易接受,并且会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运动的欲望。在体育游戏中,指导者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保持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为儿童的好奇心比较重,所以对好奇的事物都会感兴趣,想要保持这样的体育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儿童,让体育游戏推陈出新。在游戏多变的情境中,身体锻炼和愉悦身心是同时进行的,使孩子真正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培养儿童的体育运动兴趣和良好的体育习惯也就是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实行素质教育以来,儿童成长成才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不仅应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其心理发展尤其应得到重视。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体育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素。儿童通过体育游戏得到身体锻炼、精神娱乐、情感释放,并了解自然,适应群体生活,懂得行为规范,逐渐树立崇尚什么与摈弃什么的社会价值观,开始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逐渐过渡,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在身体参与运动的同时,还应通过体育游戏开发儿童的智力,促进心智发展,使儿童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意志品质,以及养成一个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2建议
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在校教育,都应懂得体育游戏在儿童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科学地运用体育游戏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育规律,推陈出新,针对儿童编创更多的体育游戏。希望每位体育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爱心与真诚,用您了解的和编创的体育游戏来为孩子营造健康体育、健康社会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将来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颜世刚.浅谈体育游戏的特点及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3.03.15.
〔2〕乔凯.体育游戏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07.15.
〔3〕林君薇.体育游戏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4〕于素梅,等.小学体育课游戏创编和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5〕刘晓年.幼儿体育游戏与心理发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2.
〔6〕杨保健.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06.
游戏心得体会第5篇
关键词:游戏;个体成长;儿童;成人
柏拉***说“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这里的游戏包含一种轻松的态度,既不偏颇,也不过度。其实,“游戏”二字于我们来讲,更多的是它最原始的意义,即在自愿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愉悦。
1、游戏
游戏在大众印象里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忘却家长的管束、老师的任务,甚至是伙伴间的矛盾。全身心为了寻得游戏之外、生活之中难以得到的兴奋体验。
1.1儿童游戏
传统的游戏是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间游戏,经过实践的检验,流传至今。从幼儿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到少年时代的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童年,充实着所有人的回忆。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完整的释放自己并发现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更有助于在日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信仰。
1.2
青年时期,人们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达到一个人生高峰的时期。随着行为能力的完善,对游戏的选择也不断增多。
近期桌上游戏(board game)盛行一时,包括棋类、牌类、益智游戏等及如沙盘推演的战棋、谈判游戏等。密室逃脱、CS野战等真人游戏项目也备受欢迎。除此之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一度占据中的主导。
2、游戏的作用
游戏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2.1幼儿游戏
幼儿时期的游戏,内容上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多伴随着口令、童谣,节奏感很强,很容易记牢,并引起幼儿玩耍的兴致。有些游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合作性,集体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很多。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可以摆脱自我中心。父母师长对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他人的教育指导可以覆盖个体成长各个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些内容需要亲自去探索,进而形成一定的模式。游戏作为儿童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的个性,甚至可以透过现在看到孩子的未来。观察儿童游戏时可以发现,不同参与者在同一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善于思考,而有些愿意遵循同伴制定的规则。此外,在游戏中,有的孩子表现出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支配的欲望;有的很会与小伙伴们相处,很少发生矛盾和摩擦,相信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2.2
对游戏投入时,会让人暂时忘记外界的打扰。成人在游戏时,仍旧可以感受到游戏那独有的魅力,它带给成人的体验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类似成功时的高峰体验。游戏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背景的差异,没有现实的缺憾。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游戏规则,赢得游戏。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成年人希望在劳累时,游戏能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
2.3游戏对心理健康及个人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戏能促进自我成长。游戏中设置的障碍让参与者获得挫折感,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思考解决办法。使其理解人生甘苦,体验到付出努力后取得成果的快乐。游戏还可以培养自信心,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加速自我成长。游戏过程中,参与者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游戏能促进人际交往。游戏中,参与者的尊严会得到保护,不论学习好坏、品行优劣、个人背景如何,只要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并出谋划策的,都能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尊重。游戏可以唤起参与者的主体性,不仅吸引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其中,还可以影响他的人格发展,在交互游戏中,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团体游戏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使其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第三、游戏能培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当客观事物符合主观需要时,人们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游戏对于在活动过程中沉淀积极的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第四、游戏可以自我***。游戏的心理***作用通过心理咨询的游戏***手段便可知道。非专业的心理***游戏也对游戏参与者有着自我***的作用。游戏中参与者互相支持,集思广益,特别适合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游戏结合一定的心理辅导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3、建议
3.1现有游戏场所的限制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相比,游戏的机会变得很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不断深化,家长们“望子成龙”,大量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学校里“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玩耍空间。有些学校出于美观的考虑,不允许学生在绿化草地上玩耍嬉戏,扼杀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除了家长和学校,社会变迁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好处同时,也用钢筋水泥把孩子封闭在自家的狭小空间里,随处可见的“绿草依依,踏之可惜”这样的牌子,使得孩子们很难寻觅到一处可以自由自在玩耍的空间。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游戏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为游戏拓展出更多的空间。
3.2防止过度游戏
游戏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不良影响。游戏过程中,参与者收获愉悦,但过度游戏很容易造成很难挽回的后果。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在我们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网络游戏里,他们可以逃避现实,躲在一个自认为很安全、自己很强大的地方,得到一时的快乐,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前途和命运。网络游戏也属于游戏,造成这样的后果,应引起各方的重视,及时遏制不良势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并引导青少年自律自强。
3.3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传统观点认为游戏与教育教学不可兼得,然而多方研究证实,教育活动中适当添加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活跃气氛,更能在教学活动上取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结果。劳逸结合的授课形式使学生放下学习本身负担的同时还起到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一举两得。
游戏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它虽只是一种放松形式,却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自由的追求。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对游戏本身的思考,更多的是个体的成长和提升。游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积极的改变,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何成勇.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J].大众心理学.2011.9:17-18.
游戏心得体会第6篇
[关键词] 儿童 体育游戏 心理发展
体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基本体能的锻炼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以其独特的特点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体育游戏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游戏与认知发展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协调关系,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认知技能得到了练习和巩固;认知结构不断完善;通过顺应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又进一步提高了儿童的游戏水平。游戏为学龄前儿童增加了一个学习机会,促进其语言、创造力、智力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和情绪性。即他们对具体的感兴趣的和喜爱的事物,在自然的或自发的不需要有目的的控制情况下,比较容易认识。游戏里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通过已有知识的储备,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活动有效地扩大和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如基础的物理知识、安全知识、颜色的辨别、空间方位的知觉、数学概念和词汇等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体育游戏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儿童必须借助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自由构思,反复操作,直觉思维和空间思维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的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经常、适宜的游戏运动刺激,便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大脑分析综合的能力,建立起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增强,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有利于不良情绪与行为的调节
游戏对学龄前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具有调节和***作用,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活泼的室外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建立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在幼儿园活动中观察到,一个因动作失败而遭到别的孩子的冷遇的小朋友,在做其他动作时总怕失误,结果连连失败,这种幼儿经常会表现出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行为消极、被动、甚至退缩,而且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心情也容易受压抑或紧张。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如果能顺利完成任务,得到小朋友的鼓励和老师的肯定,这种利用游戏补偿失败、痛苦和挫折的体验,有利于儿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这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他们***地尝试新活动,自信心得到增强,由于游戏是愉快的,在游戏中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忘我的表现,对一次小小的成功和自我满足都令他们欣喜万分。这种小小的成功,使儿童获得了心理的满足,获得这样的良好体验,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三、体育游戏促进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他看来,主动内疚是幼儿期的主要心理社会危机,而体育游戏构成幼儿化解心理社会危机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因为体育游戏过程由儿童自我控制,达到了高度的自治,不用惧怕惩罚和内疚,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且逐步学会控制自我,游戏中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游戏中不断获得并且检验自我力量,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2岁以后,儿童开始偏爱集体性的运动游戏,从学习中儿童在检验动作和社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意识,学会控制冲动和调节记忆,从而形成自我力量。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机会,发展角色的灵活性,还促进发展自主感。
2.儿童在游戏中逐步掌握应对挫折和宣泄压力的正确方法,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形成。佛洛伊德是在最早提出体育游戏释放心理能量以减缓焦虑的人,强调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宣泄被压抑的攻击性,降低焦虑。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攻击性、内驱力,需要不断地寻求表现。这种内驱力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儿出现病症,体育游戏是社会容许和释放这种内驱力的合法形式,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儿童通过攻击性游戏可以降低攻击力,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增强了自信和自尊。
3.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基本的社会技能,学会协调并整合自我情感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一种宽松的活动当中,每一个人之间的身体接触、情感交流等很容易表现在他的能力、兴趣和特长,学会语言交往,同伴协作。在同伴协作过程中,儿童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有助于儿童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体育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又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与主观良好感,获得成功感,提高自我效能。在体育游戏中,由于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并以游戏为生命,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所接触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因此幼儿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稳定积极。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由于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厌烦、紧张、恐惧等得到及时的疏导而不至于在体内郁结,消除活动中产生的疲劳和紧张,恢复体力,激发探索,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体育游戏促进社会性发展
体育游戏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意志品质与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来发展个体的社会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要不断克服困难,而意志品质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游戏还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要求幼儿提高与其他幼儿合作及分享的能力、与其他幼儿交流及寻求帮助的能力、面对与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能力、灵活运用身体的能力、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友好合作,遵守游戏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等待和忍耐,这些良好的态度和品质,都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加以培养,游戏又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机会。
六、小结
体育游戏都是集体进行的,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往,能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能在相互交往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心理上,幼儿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和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增长经验,心理健康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育游戏正适合这种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身心关系的辩证思想的。
参考文献:
[1]焦艳.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2]解毅飞,刘强德.学前体育:依赖期的体育.体育与科学,1996,(1).
游戏心得体会第7篇
1体育游戏及其心理学基础
在当代游戏理论中,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心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游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他指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生活中各种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
1.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与游戏
桑代克学习理论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练习律和效果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桑代克认为各种文化和亚文化之间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其差别将反映在不同文化社会的儿童游戏中。
1.3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与游戏
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具体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皮亚杰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也叫“练习游戏”;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如语词和表象),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因而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在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真正有规则的游戏。
1.4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与游戏
艾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他认为游戏是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这一理论已被应用于投射技术和心理***。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进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融智力发展、体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体育游戏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及社会适应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体育游戏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
2体育游戏的特点
2.1趣味性
辞源中说:游戏乃“适情之事也”。游戏是有趣的玩耍类的活动,它既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欢快,也能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因而,尽管它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还是能吸引各种不同的对象主动参加。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它必须具有趣味性,如果没有趣味性只能称之为体育练习或者身体练习,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
2.2教化性
体育游戏在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教化中具有积极性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游戏参加者遵守游戏规则,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游戏体验有助于游戏者形成行为的社会定势,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体育游戏中的群体活动、角色的扮演、角色的转换与互动,能满足少年儿童社会归属或团体归属的欲望,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游戏具有的竞赛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可以激发游戏者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健康个性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为少年儿童创造一种合作、竞争,又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的环境,在这种生动活泼、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少年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高度发展。
2.3综合性
体育游戏的综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①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以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②几乎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方法与训练的手段;③体育游戏可以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运用它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及战术。可以说,在已有的体育手段中,体育游戏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手段。
2.4健身性
体育游戏的健身性区另于智力游戏的地方在于体育游戏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这种进行方式与体力劳动一样,本身对人体便具有锻炼的价值,而在实施中,游戏的创编与组织者又有意识地采用各种不同手段与形式,赋予游戏以某些特定的锻炼价值,以便通过游戏达到预定的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2.5规则性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娱乐活动,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玩”,就是人类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上的需要。游戏是“玩”的一种,是一种有规则的玩,或者说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玩。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只能称之为玩,不能称之为游戏。例如,小孩的“玩泥巴”、“玩水”。由于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引导游戏的技术与战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游戏的规则在游戏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体育游戏之心理健康功能
体育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功能,过去人们认识并不多。1992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发表了名为《身体健康与心理效应》的声明,充分肯定了体育锻炼对健康心理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是明显的。学校体育课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不但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以外,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通过对2008级、2009级、2010级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体育游戏课程,对其心理健康功能进行的研究,表现如下:
3.1改善学生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因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产生紧张、忧虑、压抑、悲痛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游戏则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活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吠释放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从而摆脱痛苦和烦劳,振作精神。当今的学生将面临学业考试,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容易产生沮丧、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使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焦虑的反应降低,改善不良的情绪状态。
3.2开发学生的智力
体育游戏有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人的大脑发育程度与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有关。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任何意志行为或动作都是从外部逐渐转化为内部,从生理水平变为心理水平,并由此相互影响的。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创造力、认识力、接受能力等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填空接力跑”等游戏可以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和应变能力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体育游戏结合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运动知识、体育名人、体育竞赛知识及学生平常生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有关知识、开发智能。特别是利用雨天无法开展室外教学的特点,在课堂里组织一些益智游戏课,效果更好,可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
3.3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游戏一般都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能使参加的学生感到很有乐趣,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另外,体育游戏能使体育课充满欢乐,使学生的疲劳在欢笑声中被冲淡,也能让学生更热爱体育课。兴趣是属于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优先认识事物并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与人的感情紧密相连,与需要密不可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从事活动的积极性通常和他们的爱好兴趣密不可分的,可以抓住学生对体育游戏兴趣,从兴趣入手,进一步启发和激励他们学习体育的热情。
3.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如“我是什么人”、“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自我概念与身体表象(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像)和身体自尊(个体对自己运动能力及身体外貌、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形成正相关,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人体质强壮,精力充沛,有效地提高人的身体表象和个体自尊,有助于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3.5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中有些是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有的嫉妒心比较重,也有的是情绪发展或认知发展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诊断和***大学生的这些不健康心理。所以,“游戏疗法”现已作为心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心理机能不正常者的情绪得到了调节和稳定,增加对生活的情趣和信心,并通过在游戏中不断地探索新奇,使其笑口常开,知足常乐,从而达到“治体必先治心”的目的,从而促使其身心机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3.6完善学生的人格
体育游戏是一种身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体会碰到各种困难,如生理惰性、气候变化、动作难度、畏惧心理、疲劳以及损伤等,体育游戏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可以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而且,体育游戏中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服从安排、遵守规则,理解要求,超脱自我,使身心融入群体,并克服伤害别人或破坏财产的心理和行为。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兴趣、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7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化的进程愈演愈烈,一方面在工作中的团队精神及协同合作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直接的社会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是由各种角色、形式、结构、规则组成的身体活动,是一个增加人与人接触的好平台,可使个体忘却烦劳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能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4当代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4.1加强学校体育游戏课程的建设
现行的课程开设中,单独将体育游戏作为一门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从上述体育游戏之心理功能可知,加强学校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的突显,教会学生在课外如何学会放松,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将体育游戏列入课内则为首选,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的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2将体育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