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选修课活动总结第1篇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大学 篮球 选修课 开展现状
[中***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33-02
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其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复杂性和对抗性,它不但能全面锻炼身体,提高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还能加强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深受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喜爱。篮球运动在各类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深受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喜爱。本文就内蒙古民族大学篮球的选修课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提高内蒙古民族大学篮球课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级篮球选修课学生100人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网及互联网,搜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撰写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文对内蒙古民族大学篮球选修课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3.数理统计法:本论文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常规数理统计Excel-2003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内蒙古民族大学篮球选修课开展现状
1.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对篮球选修课的态度。从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对篮球选修课所持的态度,其中非常喜欢和喜欢篮球选修课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75%,一般喜欢和不太喜欢篮球选修课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0.5%。由此可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对篮球选修课的态度是非常好的。从而说明篮球选修课是非常受学生喜欢的,也说明篮球选修课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开展的非常顺利。
2.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参加篮球选修课学习动机的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动机具有许多的特征,最主要的动机是提高技能和强身健体,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5%和73.7%,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参加篮球选修课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看重了篮球的娱乐健身的一面,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有效利用篮球运动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对篮球信息了解途径的情况。从表3 可以看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在对篮球信息了解途径方面,有64.3%的学生是通过电视获取篮球信息,有23%的学生是通过报纸杂志获得篮球信息,有4.1%的学生是通过朋友介绍获取篮球信息,只有8.1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通过教师的课上讲授获取获取篮球信息的。由此可见,内蒙古民族大学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获取篮球信息的途径呈多元化。科技的提高、媒体的宣传及篮球赛事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说明获取篮球信息是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的重要表现特征。
4.学生对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的评价。从表4可看出,有35名学生认为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专业性过强,占了调查总人数的35.7%;只有20名学生认为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丰富,占了调查总人数的20.4%,说明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其他学生认为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娱乐性不够,或者教学内容单调。由于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安排过多,因此篮球选修课也变成了篮球技术的训练课,教学内容过多地安排了一些基本功的练习,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不利于激发学生上篮球课的热情。总体来说篮球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参加篮球选修课的积极性。
5.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每周课后参与篮球活动的次数的调查。从表5可以看出,课后每周参加1~2次篮球活动的学生占了调查总人数的9.8%;课后每周参加3~5次篮球活动的学生占了调查总人数的42.8%;课后每周参加5次以上篮球活动的学生占了调查总人数的35.7%;说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篮球课余活动比较活跃,参加篮球活动的人数比较多,但是有一小部分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课余时间从来不参加篮球活动。通过调查,主要原因是他们篮球基础比较差,没有自信参与篮球运动。
(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自我对篮球选修课学习态度的评价情况
通过表6可以看出,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有31人对篮球选修课学习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占了调查总人数的31.6%;有45人对篮球选修课的学习态度是一般认真,占了调查总人数的45.9%;总体来说,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学习态度还是比较好的,也说明篮球选修课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篮球选修课符合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篮球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很认真。学生对篮球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就是通过篮球课的学习、练习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促使大学生进行篮球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态度的积极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篮球的成绩。
(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对选修课的课时、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状况
从表7可以看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对篮球选修课课时、场地设施满意的只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1%;对篮球选修课课时、场地设施表示一般满意的有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4%;对篮球选修课课时、场地设施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分别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5.1%、15.4%;从而说明内蒙古民族大学篮球选修课课时、场地设施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篮球场地设施是开展篮球选修课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从调查中得知。参加篮球选修课学生的人数较多,但是篮球场地有限,所以学生对篮球选修课的场地设施不太满意。另外大部分学生对篮球选修课的课时安排也不满意,他们认为现行的课时根本无法学会篮球,由于篮球运动是由很多项技术和多种复杂的战术组成,再加上一些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篮球运动,本身篮球技术水平较低,动作技术不规范。因此,在短短的几个课时的时间内,不可能使学生完成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
(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的满意程度调查状况
从表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篮球选修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不是很满意,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组织教学的综合反映。所谓综合反映就是指各个方面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技术或简单的教学模式上的反映。从调查中了解到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组织教法相对较差,而示范动作相对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了篮球选修课学生不只对教师的专项技术水平要求高,也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讲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教师在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因而难以总结出篮球技术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技巧,导致教学的模式单一。学生学习不只靠直观的模仿和机械的学习,更需要一定的语言理解和动作的规律学习,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标准,但是内容讲解相对较差,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高篮球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内蒙古民族大学篮球选修课场地器材、设施不足,以及学生人数过多给篮球选修课的教学带来困难。2.学生普遍认为篮球课教学课时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们学习技术动作的需要。3.学生们进行篮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兴趣爱好,其次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可见学生对篮球课教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4.目前,内蒙古民族大学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改革提高。5.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教学比赛形式,从而很难使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
(二)建议
1.学校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们的愿望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篮球中级班、高级班等多层次的篮球选修课。2.加大对篮球器材的场地的投入,减少教师授课的学生数,使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器材。3.加强教师的培训。注重师德以及教学论的培训,使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把先进的教学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利,李晓峰.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篮球选修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2):24-26.
[2]金健秋,徐国宏等.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7):33-35.
[3]荣致琦.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状况调查与发展思考[J].成都体院学报,2002(6):36-37.
上选修课活动总结第2篇
[关键词]高职 三元学分制
三元学分制的构建是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探索,它对于丰富学分制的内涵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对三元学分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就三元学分制的构建作系统地阐述。
一、三元学分制的内涵
1.三元学分制的概念。学分制这一概念在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衡量某一教学过程(通常是一门课)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学业成绩,具有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和实施弹性化学制等特点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e所谓高职学院三元学分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基础,遵循学分制的一般原则,将原来单一的学分形式分解为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综合素质学分三类学分,三类学分之间有一定比例,每类学分有一定的课时要求和相应的评价考核方式,学生在每类学分选修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在达到规定的学分总数后即可毕业,这种由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综合素质学分三类学分来进行教学管理的制度称为三元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简称为三元学分制。
2.三元学分制的分类。三元学分制的核心在于将学分分为三类,即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和综合素质学分。理论知识学分是学生对文化、理论等陈述性知识学习量的反映。它主要通过修读学科课程并经考试或测验来获取相应的学分。一般的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的学分均为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是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而获得的程序性知识量的反映。它主要通过修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经考核或技能鉴定等方式获取相应的学分。在高职学院设立的实训课程体系的学分就是专业技能学分。综合素质学分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而获得的能力上的提升与素质的提高量的反映。它不一定是通过某门具体的课程的修读来获取,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与素质水平的整体体现,它既是来自课堂学习的提升,更是课外学习与实际锻炼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开发一系列活动课程或虚拟的活动课程(没有具体的上课时间与教学过程)和综合素质项目(一个项目对应一种能力或素质),学生通过修读活动课程并经综合素质项目的考核而获得相应学分。比如设立社会实践活动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单独或组成小团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学校设立的社会实践综合素质项目的考核即可获得社会实践学分。再如设立普通话虚拟课程(即学生可以不参加正式的课程学习),但只需通过国家普通话测试的相应等级即可获得相应的普通话学分。
3.三元学分制的结构。三元学分制的结构主要是指三类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其实质就是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素质要求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反映。因此,要确定三类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关系,关键在于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素质要求分析,在确定岗位知识、技能及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结构,然后才能确定三类学分的比例结构。但是,同一类型的就业岗位在不同的企业也有个性化的需求;不同学生本身也有不同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就决定了三元学分制的结构是一个弹性结构。同时,在保证三类学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三类学分相互替代。依据这一结构原则,三元学分制将三类学分均设有必修与选修学分,每类学分确定一个最低的基本量,并确定一个总的学分量,学生在达到每类学分的最低基本量的前提下,在三类学分间可以任意选修。
二、三元学分制构建的基础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三元学分制构建的思想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就是就业岗位 (群)对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三元学分制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将原来单一的学分形式分解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三类学分。
2.多元智能理论是三元学分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作为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②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议方式过于僵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改革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与评价模式。三元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对多元智能的尊重与评价,多元智能理论正是三元学分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3.有特色的学分制的实践探索为三元学分制的构建提供了
实践基础。学分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关键在于把握学分制的内涵与本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构建适合学校教育形式的学分制模式,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学校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许多学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分制结合,形成德育学分制。③许多学校把体育教学的管理与学分制结合,则形成了体育学分制,目前我国有1/3的高校实行了体育学分制。④高等学校还把科研与学分制结合,设立“科研学分”。⑤为搞活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许多学校在学分制中设立“奖励学分”。⑥有的学校则提出设立“创新”学分。⑦职业学校为突出专业技能,有学校提出了双学分制,在高职院校推行学业成绩管理“双学分制”。⑧株洲机械电子工业学校则从1999年开始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学分制模式,并提出了三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⑨所有这些探索,不仅证明了探索具有特色学分制的可行性,更为三元学分制的构建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三、三元学分制实施的内容
1.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三元学分制实施的前提是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职业院校开放、多元的课程结构,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活动都纳入到课程管理的范畴,建立学科课程、技能课程与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必须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实验课、专业见习课、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实习、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形成;活动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它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包括课外活动时间、第二课堂时间、双休日或寒暑假等)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开发多元智能的有益活动。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它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确定的课程时间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它是通过开发综合素质项目并赋予相应的综合素质学分来进行课程的目标管理。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内容,让每一种智能从多门课程教学中得到培养,每一门课程教学都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按“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理论课程内容;按工作流程设计技能课程内容;按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课程内容。在课程的管理上,我们把所有的课程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保证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特别是活动课程以选修为主,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在课程设置的顺序上,打破原来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这种三段式的课程安排模式,在第一学期就开设技能训练课程,如电子类专业开设电子焊接技能训练课程,机械类专业开设钳焊技能训练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开设大量的活动课程(综合素质项目)供学生选修。在课程的教学上坚持“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施教”,将所有教室都改造成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所有专业都设有专业的一体化教室,专业教学广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尽量做到“教、做、学”合一。这一多元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时间、空间、内容上拓展了课程的内涵,也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时空。
2.制订柔性的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如果仅仅把学生的毕业标准由学年转变为学分制,而在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上一成不变或改变不多,实行学分制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建立“柔性”教学计划,提供大量、多种的课程让学生选择是实行三元学分制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学分制又可分为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高职学院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三元学分制是按照学年学分制的要求来安排教学计划。三元学分制要求压缩必修课程的比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按三个学年来安排各种必修课程的开设,并保证足够的学时来开设选修课。第一学期以必修课为主,第二、三学期安排大量的公共选修课,第四、五学期主要开设专业选修课(含技能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可以在每个学期中任意选修。
高职学院学生情况复杂,有的学生学有余力,可能提前修满总学分,则希望提前毕业;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或自身原因不能按期修满总学分而需要延期毕业;还有的学生因为提前就业需要边工作边完成总学分等,这就要求高职学院实行弹性学制。三元学分制虽然是按学年安排教学计划,但是它是以完成总学分作为毕业的最终标准,因此,三元学分制为弹性学制创造了条件。三元学分制通过建立补考与重修制度、免听免修制度、学分互认制度等配套制度,保证弹性学制的顺利实行。高职学院的弹性学制可以允许学生提前半年至一年,或延迟2-3年毕业,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3.实施灵活的选课机制。学分制的灵魂在于选课制,三元学分制则为选课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机制。一是三元学分制的选择范围更加广阔。不仅有传统的学科课程可以选择,还有技能课程可以选择,特别是有大量的活动课程可以选择;不仅可以选择面授课程,还可以选择网络课程;不仅可以选择修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的时间与地点;而对于必修课程的修读,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比如:英语、数学实行分层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二是三元学分制的选课机制更加灵活。传统的选修课都是先选后修,三元学分制对活动课程的选修则采用先修后选。前面已经论述,三元学分制下的活动课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课程,这种课程不注重课程的过程,只关注课程的结果。因此,当学生达到了该门课程要求达到的结果时,学生才可以选修。三是三元学分制的选课管理更为复杂。学院应成立选课指导与考试管理中心,加强对选课的管理与指导,同时加强对选修课的考试与成绩的管理;每班设立选课导师,指导学生选课;采用计算机管理,全面实现网上选课。
四、实施三元学分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方向性原则。三元学分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千头万绪,如果不能把握改革的实质,就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迷失方向。三元学分制是一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的培养目标来源于就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三元学分制三类学分的分设及每类学分比重的确定都来源于就业岗位的需求。三元学分制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提供了教学管理制度上的保障。
2.分步推进原则。任何改革都要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三元学分制的推行也是这样。美国高校实行学分
制就曾经历了从试行到推行再到完善三个渐进的阶段。我国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试行学分制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高职学院在实施三元学分制过程中一定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利弊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校情和条件,由易及难,先试点后总结,分步推进,逐步完善,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起点高一点,选的余地大一些。相反,条件暂时还不具备的学校,可以放低起点高度,先试点,以后随着条件的改善再不断完善。
3.整体联动原则。三元学分制的实施虽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但把改革仅局限于教学领域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改革也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三元学分制的实施既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就需要***府相关部门***策的保障与支持,也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三元学分制的实施既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也需要全体教师的理解与参与,更需要全体学生的理解与参与;三元学分制的实施既涉及教学领域的全面变革,也涉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领域的配套改革。总之,三元学分制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有以三元学分制的构建与实施作为改革的龙头,推动学校整体的配套改革,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
4.因材施教的原则。三元学分制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对策。三元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可打破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僵硬界限,对必修的一些难度较大的文化课程可以实行分层次选修(不同层次设定的学分不同)。它也体现了对多元智能的尊重,突破了三类学分之间的界限,在学生达到每类学分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在三类学分中任意选修。三元学分制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把活动课程、技能课程引入正式的教学体系,从而让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特点的学生拥有真正可以选择的空间,从制度上保证了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
[注释]
①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3):22.
②(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5—6.
③杜公卓,楼***江.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管理新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01 (1):45.
④王延奇,郑兵.对我校实施体育学分制的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5.
⑤杨宁,于立蕾.本科生的科研学分:学分制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01 (3):66.
⑥王群.搞活第二课堂,实行学分奖励,培养学生创造性[J].教育与现代化, 2000(1):17.
⑦谢庆良,沈爱琴.建立“创新”学分的构想[J]江苏高教,1999(4):50.
上选修课活动总结第3篇
一、提出的背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学校差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的客观现实确定教育思想,形成学校个性。课程是一个学校奠定特色的基础和保障,任何学校特色都需要一定的课程作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支撑,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
新的课程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着眼于生命的未来。本课题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突出教师的导师作用,给予教师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课程的校本性,在国家法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这些课程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灵活多样的拓展与深化;突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通过社团活动、电影展播、诗歌朗诵、主题活动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校园不仅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源地,而且成为学生涵养自己、升华自己、一生牵系的精神家园。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认为,国内外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的只是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探讨。我们的这个课题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纵向提升他的知识水平,横向提升他的自身修养(包括文学、数理、音乐、美术、体育、社会伦理等)。
二、研究目标:转变师生教与学的观念,为特色学校奠基
围绕“1+3”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学校特色,通过“1+3”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文化品位提升起促进作用,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1+3”课程:“1”是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是国家的法定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升学深造的主阵地。“3”是指选修课的设置,包括选修1、选修2、选修3。选修课体现的是校本课程,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包含了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更是学校着眼于未来、创建生命校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1+3”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校特色构建,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建立利用“1+3”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该成果在社会的推广使用,为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技术。为了真正落实目标,我们制定了《基于学案教学的“五一”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主动探究、预设与生成,突出思维的培养,突出讲和练的结合。
一个问题的引领:针对学生自学缺少方向而低效、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目标需明确等问题,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结合重点和难点,浓缩枝节问题和次要问题,选择一个恰当新颖的切入角度,提炼出一个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在自学之前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倡导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结果,提出更多的问题。
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段宁静的时间,结合学案,让学生自我学习,深度思考,结合自己原有知识,重新建构新知识。自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下一步质疑和交流作准备。
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质疑探究,分析总结,师生在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对规律的总结。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强调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三讲”和“三不讲”,突出知识的高效生成。教师是设计者,更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匡正者、升华者和梳理者。
一个练习检测的契机:练习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知识内化的途径;在练习中能发现问题,在练习中能培养思维。练习一定要紧扣课堂内容,突出经典性,突出梯度性,强调检测功能。
一个规律的精练总结:突出一课一得,用精粹的语言归纳本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强调规律的总结,让每节课都成为一个提升的阶梯。总结意识可以强化教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总结性。
三、实践与探究:构建“1+3”课程体系,践行科学的育人观
1.选修课三个层次的梯度划分
选修1是基础层,是对必修课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既可以从对知识的横向,即相关联知识的延展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需要孜孜以求的摸索,也需高屋建瓴的俯视与旁征博引的左右勾联;还可以从对知识的纵向的探究中把握知识和规律的产生历程,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勇气。
选修2是提高层,是浓缩的知识板块,是术业有专攻的各种专家的大讲堂。在这个讲坛上有对高考的精辟分析与应对之策、有对文学名著的精彩点评,有对时事热点的深刻剖析;主讲人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可以是知名专家,也可以是我们的学生。
选修3是开放层,是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业余爱好的空间。在自由的空间里,在课外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操会得到陶冶,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个性会得到张扬,创新精神会在心中扎根发芽。有各科的竞赛辅导,有学生的社团活动,有各种科技小组的考察,还有书法、艺术等培训,以及******工团安排的各种活动。
2.选修课各个层级的目标落实
选修1要求:针对部分学生,注重基础知识,落实扎实原则。
选修1以学生报名为主,各科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根据学科进度,选择选修课题,选择主讲人,至少提前一周公布,接受学生报名,根据报名情况安排讲课地点、听课人数、讲课次数和讲课时间,提前公布下发名单,告之学生。选修1主要利用每天的下午自习课。例如学习了诗词中衬托的手法,就可以进行诗歌“衬托”手法的相关训练。
选修2要求:针对全体学生,专题知识讲座,内容系统充分。
选修2根据情况利用报告厅转播,整个年级或学校全体学生听课。年级或学校选择学有专长的教师或者学生,精心准备,就像“百家讲坛“式的讲座,通过海报等形式提前公布。选修2主要利用每周六或周日的时间。例如学习了古典诗词单元可以开讲《纳兰性德研究》,学习了散文单元可以进行《余秋雨散文艺术手法分析》的讲座。
选修3要求:对象为有兴趣和有专长的学生,术业专攻,目标超越。
选修3需要在学期初,各备课组长和各相关部门需要把活动的内容和主持人至少提前一周上报,经过审查后公布,供学生选择报名,然后安排时间地点活动。例如学校生物活动小组在学期初就应确定不同的活动计划,春天观察草木的开花、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冬天观察动物的冬眠等。
3.选修课各个层级的互补设计
“1+3”课程中的1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1+3”课程中3里面的选修1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相关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选修2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专题知识讲座,内容系统充分。选修3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对象为有兴趣和有专长的学生,术业专攻,目标超越。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依存,共同完成对学生从知识到思维到价值观到个性的培养。必修课是基础平台,选修课是科学延伸,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真正构建出共性和个性齐飞的天空。
4.选修课各个层级教法的差异
依托“核心课堂”的概念,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差异性教学,必修课突出教师学生主体的高效课堂的构建。选修1是从必修到选修的科学延伸,强调分层教学,强调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因此突出教师的恰当引领和根据教学实际的规律总结。选修2是知识板块的大讲堂,因此注重知识的密度和教师讲解的生动性,教师需要大量占有知识,旁征博引,吸引学生。选修3是各种课外小组的活动,突出探究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探究的兴趣,讲解探究的方法,提供展示的舞台。
四、价值与成果:构建课程体系,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1.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形成
必修课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开设。选修1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学科分层开设,每天下午的两节课打乱班级界限,根据各个学科选修人数划分授课地点进行授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的课程整合体系。选修2是各个板块和各个方面知识拓展的大讲堂,每周六上午通过报告厅针对整个年级和全校授课。选修3,主要是利用周六、周日或实践周,开展各种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例如承德一中选修1已经形成覆盖各学科和各学段的由必修课到选修课的延伸拓展的课程内容;选修2已经形成60多个讲座系列,例如高中学法指导、环保知识讲座、名特教师讲座、特长学生讲座、校史、文明礼仪、语言哲学、家***知识、心理教育、饮食与健康、书法讲座、音乐欣赏、青少年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选修3现在已经有8个社团和26个课外活动小组,开设的课程有校外实践活动、法语课、韩语课、日语课、创新实验、健美操、柔道、武术等。
2.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按照过去的课程体系,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主宰着课堂的流程,而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必修课上突出交流与合作;在选修1中突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完成对必修知识的拓展;在选修2中可以领略到不同的“专家”对各方面知识的多种解读,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在选修3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主动探究、发现。新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关联的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化,就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学习、个性化地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而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学习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野的开拓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选修2中涌现出许多学生“专家”,例如程鑫同学的《纳兰性德诗词研究》系列,王森博的《余秋雨散文研究》系列等。在选修3中许多学生通过小组研究,撰写了各类研究报告和小论文,张瑞海、闫宇航、郎朗三同学报送的《滦平县付营子乡转山湖风景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设计方案》在2000多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河北省科技创新一等奖。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的6名学生获得创新信息技术大赛省一等奖,学生李志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全国第三名。
3.教师角色的变化
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随着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加,其角色也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因此,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促进教师个性张扬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在建构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师完全靠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选修这个教师课程的学生肯定少,这就会不断促使教师真正适应课程和学生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校有九人次获省评优课一等奖,31个省级课题相继结题,又有三个省规划课题立项,在各类杂志上400多篇,为我校今后“1+3”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支撑。
4.提出“核心课堂”的概念
我校首先创建了“双主一体”教学理论,它的主要内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双向的、互动的关系,问题和答案不存在明确的归属,教学过程的动机和兴趣来自双方对解决问题的需要。“双主”性原则是对教师传统单向传递知识论的根本动摇;“一体”性的观念和实践在于,把教学的目标和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把教学的各要素看作整体的部分,把每一部分、每一时段、每个环节看作整体目标的一个要素,进而形成长期性教学目标的总体设计,学科完整体系指导下实现具体目标。“一体”性体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整合、重组的关联性、前瞻性观念,并依据这种理论提出核心课堂价值观念。“核心课堂”的基本概念是:(1)“核心课堂”的教学目标:满足需求、有效高效。(2)“核心课堂”的科学观:可行性、正确性、合目的性。(3)“核心课堂”的价值观:确定性、恰当性、经济性。(4)“核心课堂”的原则:***性、选择性、系统性。
五、优化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的决策和教师的培养
上选修课活动总结第4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街舞选修课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为分析现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设计调查问卷,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街舞选修课学生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发给学生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7份,回收率达88.5%。
1.2.3 数据统计法。将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辽宁交专开展街舞选修课的必要性的分析
由表1 可知调查对象中认为开展街舞选修课非常必要的人数是1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6%;认为开展街舞课必要的人数多达81人,占查人数的45.8%;认为开展街舞俱乐部一般的有65人,占总人数35.7%。而认为没必要开展街舞俱乐部的人数仅有14人,占总人数的8.9%。以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主观上认为有必要开设街舞俱乐部。说明学校开展街舞活动还是有必要的。
2.2 辽宁交专开展街舞选修课的课时情况分析
由表2 可知男生每周参加街舞选修课2学时的多达52人,占全部调查男生人数的64.2%,每周参加街舞选修课2-4学时之间的有28人,占的男生人数的35.6%.而每周参加街舞选修课能达到6学时的仅为1人,占男生人数的1.2%。另外40.6%的女生每周参加街舞选修课达2学时,有35.4%的女生每周参加街舞选修课的次数能达到2-4学时,而且能达到6学时以上的女生23人仅占总调查女生人数的24%。
原因分析:由于现在高校教学制度的改革,必修课的比例加大。
2.3 辽宁交专开展街舞选修课场地情况分析
由表3 可知认为场地不足的人数最多,达96人,占查人数的54.2%以上。被调查者中仅有23人认为街舞练习场地充足,占13%;认为街舞练习场地基本够的同学人数为5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2.8%。
原因分析:由于现在每所大学都在扩招,所以在校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课程安排上场地需要也就相应增多,学生选择街舞活动的时间基本在上课的高峰期,而且,大部分场地还会用于其它项目的教学。所以,认为街舞场地不够的人数多达54.2%以上。
2.4 辽宁交专开展街舞选修课你是否愿意参加的分析
由表4 可知总体上说男生一般愿意参加街舞选修课的人数多达50人,占总群体的61.7%,非常愿意的人数为20人,占24.7%。而不愿意参加街舞选修课的人数为11人,占的13.6%。而在女生中,选择每个喜欢程度的人数的比例都基本相同,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人数为33人,占总34.4%,一般愿意参加的人数为31人,占32.3%,不愿意参加街舞选修课的女生人数为3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3%。男生对街舞选修课的喜欢程度要高于女生。原因分析:由于街舞是在较强的节奏感下进行的有氧健身活动,着重强调节奏感和放松的氛围,比较适合男生的生理特点和性格。而且街舞还包括技巧性的动作,男生比较喜欢学习技巧性的街舞。由于女生的生理特点,女生比较喜欢静,所以相对喜欢街舞的人数就会小于男生。在调查的总人数中大约13.6%的男生和33.33%的女生不愿意参加。原因是协调性差、节奏感不强等。对于这部分同学应进行有效的引导,尽快的加入活动中去。
3 学习街舞的作用
3.1 学习街舞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作用。在街舞选修课中的所有成员都来自于大学生群体。然而,学生在日常课程紧张的同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街舞,因此,学校要对上课的课程要进一步科学、合理、有效的加以调整。使学生在学***张的情况下,有闲暇时间通过参加街舞选修课学习,从而缓解他们学习中带来的压力。学校对上课的课程合理安排,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街舞的乐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大脑得到放松。学生在学习街舞,时间、兴趣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在街舞教师的教学中,要根据街舞的舞蹈风格、舞蹈动作、来确定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大部分高校都确定了以积极向上且健康活泼的舞蹈风格为主要教学方向,再通过对不同团体和个人舞蹈风格的反复研究及筛选进行教学。那么通过比较分析各类舞蹈风格以及结合高校体育课程安排特点,可以认为街舞选修课的课程安排与高校体育的课程安排是相辅相成、缺遗补缺的,对提高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和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街舞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完善的过程中,有的从教学的内容上做了大量的调整,有的在考试形式上作了一定的修改,有的在达标项目上进行了有效的取舍。因此,高校体育在教学改革的新阶段,街舞的兴起恰恰给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之,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大家都在不断地出对策、想办法,使高校体育教育变的更加生动、更加有效、更为学生喜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参加街舞选修课的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街舞以及街舞选修课,对街舞课的兴趣较高。
4.1.2 辽宁交专开展街舞选修课的场地不是很充裕,学校对街舞课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
4.1.3 辽宁交专开展街舞选修课的必要性非常赞同,对每周街舞俱乐部上课的课时基本满足。
4.2 建议
4.2.1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相应增加街舞俱乐部的课时和教师的师资力要有合理的安排。
4.2.2 尽可能加大体育活动场馆的场地面积、音响设施等资源力度、加以完善现有体育设施。
4.2.3 尽可能多的组织街舞活动和比赛,以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沈昕平.街舞与体育教学[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上选修课活动总结第5篇
关键词:篮球 选修课 调查与分析
引言
篮球在中职学校是深受学生青睐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篮球运动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优良的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体育选修课的普及推广,中卫职业技术学校已将篮球运动纳入体育选修课教学中。通过对篮球选修课学习现状的调查,发现各种因素限制了选修课正常进行,直接影响到选修课的学习效果,从而达不到开课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中卫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篮球选修课学生120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校开展篮球选修课的期刊、专著、会议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
2.2问卷调查法:对中卫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篮球选修课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6份,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为91.6%
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参加篮球选修课学生的基本状况
在参加之前,篮球基础很好的有18人,占16.4%;基础一般的有76人,占69.1%;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基本没有基础。说明学生在没参加篮球选修课之前,篮球技术比较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篮球训练。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初学者的心态选课,因此学生应从篮球基础知识和基础动作学起。
2.每周课后参与篮球活动的次数的调查
课后每周参加1―3次篮球活动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60.9%;课后每周参加3次以上篮球活动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31.8%;说明学生篮球课余活动比较活跃,,但是也有个别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课余时间从来不进行篮球活动,主要原因是他们篮球基础比较差,没有自信参与篮球运动。
3.学生参加篮球选修课学习动机的调查
学生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动机具有多元化特征,最主要的动机是掌握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强体质,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75%和73.7%,通过调查学校经常举办班级和校内外的友谊比赛,再加上学校对篮球健身的大力宣传使学生对开展篮球选修课的认识有所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有39.5%的学生受CBA、NBA等赛事的影响,这说明高水平篮球比赛的转播使学生更深的接触和了解了篮球运动。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参加篮球选修课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看重了篮球的娱乐休闲健身的一面,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利用篮球运动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对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的评价调查
21.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专业特点过强;22.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差;21.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娱乐性不够;23.1%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只有11.3%的学生认为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丰富。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学生在参加篮球选修课的时候,对篮球运动给人带来的娱乐和健康较为看重,而对竞技水平有多大提高相对不是很看重。传统的篮球选修课练习内容相对单调,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安排过多,篮球选修课变成了篮球运动竞技项目的训练课,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活动,它需要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结合,需要个人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思维,也需要整个集体积极的配合。因此,篮球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篮球运动的规律和技术。
5.学生对教学课时情况评价的调查
认为课时不足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6.4%,认为时够用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4.5%,认为课时足够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9.1%。中卫职业技术学校篮球课每周仅有2课时。篮球运动是由多项技术和多种复杂的战术组成,再加上一些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篮球运动,本身篮球技术水平较低,动作技术不规范。因此,在短短的几个课时的时间内,不可能使学生完成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再者,篮球运动是技术难度高且复杂的一项集体体育运动项目。技术分类较多,技术难度较大。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基本技术练习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其学生对运动原理、方法等缺乏必要解析,从而学生对篮球技术的理解和领会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就出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脱节的情况。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篮球技术,还应该增加篮球选修课的课时。
6.学生获取篮球信息主要途径调查
有86.3%的学生是通过观看NBA CBA等篮球比赛获取篮球信息的,有67.2%和82.7%的学生是通过篮球课和互联网获取篮球信息的,有80.9%的学生是通过阅读有关篮球资料、报刊文章获取篮球信息的。可见,学生获取篮球信息的途径呈多元化。从调查结果中说明获取篮球信息是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的重要表现特征。
7.学生对篮球选修课教学形式的评价调查
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有36.4%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有25.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篮球教学中缺少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同时还有38.1%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学形式缺少教学比赛,他们认为教学比赛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由于受年龄、身体素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很多技术动作难于做到标准规范,学生对动作表象和动作要领不能清晰的完全掌握,因此,教师采用一定的多媒体录像教学时非常必要的。要想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加强比赛教学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篮球运动在中卫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是一项受同学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
1.2中卫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们进行篮球运动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其次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可见学生对篮球课教师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1.3中卫职业技术学校篮球课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娱乐性,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改革。
1.4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多媒体教学以及缺乏教学比赛形式,从而很难使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
1.5学生普遍认为篮球课教学课时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们学习技术动作的需要。
2.建议
2.1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教材、教学任务、学生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而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完成教学目标。
上选修课活动总结第6篇
关键词:香港;高中;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指引;体育课程标准
中***分类号:G 807.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31-05 文献标志码:A
进入21世纪,全球教育理念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欧盟(Eu)视教育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经合组织(OECD)则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而欧洲与美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日本与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掀起了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浪潮。由此可见,基于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变革正成为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的热点。一个国家或地区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思想及总体规划往往会投射到其课程标准之中。它是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想性、纲领性、规范性与范例性文本。为顺应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香港地区多元的基础,巩固至2002年以来小学和初中多年课程改革的经验成果,同时更好地配合高中新学制(2年制改为3年制)的实施,我国香港地区于2007年颁布《高中课程及评估指引》及《高中体育课程及评估指引》,并于2009年正式开始实施。体育学习领域作为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的8大学习领域之一,历经多年新课程实施后的改进与总结,并结合国际体育教育改革的思潮,于2014年颁布最新一代《高中体育课程及评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解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课程标准,分析其特点,管窥其体育课程改革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为我国体育课程标准修订和体育课程改革所用,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地同胞同根同源,有着相同课改背景和相似的课改议题,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当给内地课程改革更多参考价值。
1我国香港地区高中必修科目体育课程指引的结构
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主要由2部分组成,即必修科目(一般体育课)和选修科目。必修科目体育课程指非公开考试的体育课程,体现了香港教育对高中学生体育发展的共同的基本要求,体育必修科目课程计划为135 h(不低于总课时5%)。
1.1课程目标
2001年6月,课程发展议会正式提出了“学会学习一课程发展路向”报告书,提出在基础教育中建立一个灵活宽广而均衡的课程架构,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必不可少的5种基要的学***历(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教育、社会服务、体艺发展、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为建构课程的基础,由知识、共通能力及价值观与态度这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8大学习领域(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同时强调各学科的整合,并要求尽可能与课改总课程目标相衔接,依据学科特点制定各自课程标准,协同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素养的未来公民。为此,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要求学生在完成3学年每周2节必修课后,应达到如下课程目标:1)改善已学会的体育技能,学习一些新的体育活动,并积极及持恒地参与最少1项与体育有关的联课活动。2)懂得分析身体动作,评估健康体适能计划的成效。3)在体育学习的情境中,应用解决问题的技巧。3)在学校及社区中担当体育领袖或小教练,服务社会,培养责任感和领导才能。5)把坚毅、勇于面对困难的体育精神及其他个人素质,转移并应用于日常和社交生活中。
1.2共通能力(有学者译为“核心素养”)
共通能力是人们得以生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各种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研习能力。共通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也是立足与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转移到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不同学习领域所需共通能力有所侧重,不尽相同。体育课程特别注重发展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而《指引》提出跨领域的学习,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融合,能帮助学生不同能力得到拓展。2008年亚太经合组(APEC)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样,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较早引入“共通能力”。
1.3价值观与态度
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Bailey等在评述学校体育对学生道德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时指出,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公平竞争、个人责任、与他人合作和体育精神等道德理性的积极发展。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体育强调知识、技能等课程内容基础地位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正面价值观和积极态度的养成,主要包括国民身份认同、责任感、承担精神、尊重他人、坚毅、关爱和诚信。《指引》以整体课程模式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涵盖认知、情感和实践3个层面的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对学生情意态度、行为批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梳理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发现,尽管对“核心素养”的表述有差距,但其内涵的界定上有很多的共性。一致认为价值观与态度对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社会的积极作用。
1.4课程内容
“教材是一定时空背景下,教育理论、课程目标、学科知识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物化’,是教育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介”。1998年我国香港地区《中学体育科课程纲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体育常识、田径、游泳、球类、舞蹈、体适能活动等6大类。2014版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必修科目课程内容分为8大类,即田径、球类、体操、游泳及水上运动、舞蹈、体适能活动、户外活动及其他活动。
对比发现,2014版高中必修科目体育课程的活动内容持续重视田径及体适能活动基础作用,突出身体活动对人类发展的积极作用。另外,《指引》新增了富于探索、勇于挑战和敢于冒险的户外活动项目,以及贴近生活、关联社会、展现民俗和充满想象的其他活动。同时,其他活动也是对其他7大类体育活动项目的延续与拓展。
1.5实施要点
首先,《指引》对于教学的建议是:对于目标与内容的设置需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能力的特点,在所设置学习目标多元的基础上应有所侧重。应照顾不同群体学习的多样性,在同一课程架构下建构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不同学校可结合实际条件,挖掘本地区或学校的传统与特色,实行课程内容校本化改造,真正实现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执行者等效能,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指引》对于评价的建议是:在教与学的实施环节评价上,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通过观察与分析他们对体适能、技能、知识与态度等的总体表现,掌握每位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做出确当的评价,为制定下一步计划做好准备。在评价的方法上,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进展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再次,《指引》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是: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参与到课程建设,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为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学校可善用“学校发展津贴”或其他资源,向外寻求专业支援和聘请教练,协助推动体育联课活动,为课程提供额外的专业支援,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等原则,还要注意开发与利用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实施的重点强调校本化课程改造。
2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指引的结构
选修科目是基于必修科目之上,采用真实性及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兴趣、运动能力等自由地选择适合的体育课程。体育选修科目课时安排为,每周3节,其中2节为理论课,1节为技术课,课程计划为270 h(不低于总课时的10%)。体育选修课是我国香港地区中学文凭考试科目(相当于内地高考)。
2.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开发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因此,课程目标应具有前瞻性,指向预期的学习结果。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指引确立了6条课程目标:1)认清并满足自己在强身健体方面的需要,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保持体适能在满意的水平,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并且不滥用药物;2)认清并满足自己在提升自我方面的需要,在一般体育课最少2项活动中展示相当的知识和技能;3)认清并满足推广健康生活模式和建设健康社区的需要;4)具备探究精神,可以进行实证探究和运用探究结果讨论课题或时事;5)展示反思能力,既充分理解体育、运动及康乐的价值观和文化,又能多角度和批判性地讨论课题或时事;6)在体育、运动及康乐方面展示共通能力,特别是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并应用至生活其他方面。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及情感3大方面,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
2.2课程内容
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可分成4类:1)科学基础;2)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基础;3)共通能力;4)价值观及态度。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9个理论部分和参与体验部分而达成。9个理论学习部分分属3个主题,主题一:强身健体(占总课时30%);主题二:提升自我(占总课时30%);主题三:关心社群(占总课时24%)。9个理论学习部分涉及不同学科,包括生理学、营养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管理等学科,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能帮助学生在科学领域和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领域打好基础。体验部分(占总课时16%),体验部分重视9个理论学习部分与体育必修科目联系,强调理论结合实践,能够学以致用,达到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
2.3实施要点
首先,《指引》对于教学的建议是: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承上”显示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选修科目体育课程强调与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启下”体现选修科目体育课程与大学课程及毕业后出路的衔接。为落实课程总纲纲要的时代性,选修科目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必须融入多学科的理论学习部分,通过与必修科目结合,要求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设计、实施、评价及调整关于强身健体、提升自我和管理社群的计划。以期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这些课题,反思社会现象,以达到相互启发整合的效果。
其次,《指引》对于教学方法的建议是:应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课程资源等,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要求体育教师熟练运用直接传授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共同建构式教学法等。同时,要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活动情形,随时制止危险举动,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有突发事件,依程序紧急妥善处理。
最后,《指引》对于在教学评价的建议是:评价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评价兼顾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课业成绩通过校内评估活动和公开评核2部分表现获得。校内评估活动可采用课后作业、口头问答及反馈、短测验、笔试、观察查核表、专题研习、学生学习过程档案等。公开评核采用水平参照模式反映评核结果,包括多项选择题、短答题、长答题及实习考试,不同等级水映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3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的特点
3.1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由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2部分组成,必修课程主要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及水上运动等8大类身体活动可让学生获得6个学习范畴相关技能、体适能及共通能力,并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选修科目采用真实性和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由理论部分和体验部分组成,9个理论学习部分涉及不同学科,能帮助学生在科学领域和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领域打好基础。体验部分则实现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融合,做到知行合一。同时,体育选修科目作为我国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科目,许多大学的入学条件需要学生高中阶段修读体育选修科目。而鉴于体育选修科目的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吸引众多有运动特长或是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从而为学生入学或深造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体育学科影响力。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及学生多元发展路径必将引起我国内地专家学者的关注。
3.2课程目标达成具有可操作性
课程指引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上层,有时难免显得宏观抽象,为有效实现课程目标,彰显课程教育功能,香港课程研制组精心构思、合理设计,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可操作性。首先,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要点,从而达成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价值观与态度的养成等,课程脉络清晰,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课程指引之中。其次,以人类动作发展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选择课程内容的立足点,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更多地要求学生能在与各项能力相匹配的具体身体活动中达成学习目标。再者,课程指引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教材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使得学生从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变,促进学生真正全面理解和深刻体验体育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在《课程指引》附录部分,提炼汇总了《指引》中关键词汇,并进行了“词汇释义”,例如“我国香港地区中学文凭考试、联课、学习领域”等,使得课程指引易懂易学,更具操作性。
3.3注重学科整合和课程内容衔接
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8大学习领域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培养具有共通能力,正面价值观和积极态度的社会公民;因此,课程研制组强调8大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水平整合、协同发展。课程的设计及思路可以规避课程过于分化所导致的学科本位现象,有利于实现课程功能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体育课程通过“专题研习”让学生有机会跨学科学习,从中建构或共建知识,通过“联课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相类似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为配合《指引》实施,2013年香港颁布实施《体育学习领域6大学习范畴课题概览》指出,我国香港地区高中必修科目体育课程与中小学9年一贯制体育课程建构于同一课程体系,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动作发展规律,在课程内容选择与动作技能难易程度上,构建垂直衔接且层阶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保持教学活动连贯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从单个运动技能学习来看,例如在游泳不同学习阶段的手臂与腿的动作教学上,运动技术侧重点不同,由易到难,由单一运动技能到整体技能的过渡,体现运动技能学习有较为明显的前后相继,层阶递进的关联。
3.4课程指引突出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
我国香港地区课程目标的拟定,基于其课程理念,同时又与能力指标遥相呼应。课程目标所应达成的9种共通能力是社会生活必须养成的基本能力,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共通能力既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点,又是课程设计的依据,评核的准则。《指引》特别指出不同学习领域对学生共同能力的培养侧重,有主有次。例如体育学习领域,特别强调包括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4项共同能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不仅只是注意到不同学习领域中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更关注把体育课程与其他学习领域课程相互渗透与融合,提供一个复合、交叉、灵活、多元的跨学科的学习背景,进而达到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例如与“科学教育”学习领域融合,要求学生透过不用运动科学的科目,例如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了解身体的功能及协调性。从科学的观点了解运动服饰及装备对体育活动安全的重要。至此,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能力指标,三者一以贯之,形成有机的逻辑联系,层层落实。
3.5课程指引下的德育功能一以贯之
对于德育的重要性,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只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不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就是给社会培养危害。我国香港地区课程改革专家们认为价值观和态度影响学生行为及生活方式,是全人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石,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元素。我国香港地区高中体育德育课程内容主要呈现如下特点:1)将价值观及态度等观念操作化,明确其具体的行为规范,建立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的对应体系,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2)身体活动、技能习得及价值观与态度养成紧密结合,相互整合,从中凸显了学校体育课程中人从身体到心智进行整体性塑造的功能和责任。3)德育具有生活化、多元化等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生活情境、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运用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在相关的人际语境中,形成正面的价值观与态度。
4结论
1)强调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Oliva认为衔接是指课程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例如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连续性,其重要之处在于减少不同学习层次之间的缝隙,让学习者顺利地从一个学习阶梯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梯。我国香港地区体育课程内容垂直衔接且层阶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保持了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没有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各学段的体育课程内容并未形成有效衔接、梯次递进。未来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动作发展规律等视角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而建构内容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结构完备的课程内容体系。
上选修课活动总结第7篇
关键词: 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 函授教育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①一般课程结构按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按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是在职中小学教师获得学历和文凭的最主要的学历教育方式,以函授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自学、定期面授、作业、考试及毕业论文等几个教学环节。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通常所说的高中起点本科(高起本)、高中起点专科(高起专)和专科起点本科(专起本),本文主要对云南省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专起本)的课程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综合了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师范函授教育的八个专业的课程结构的现状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八个专业分别是语文、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其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八个专业的课程结构表:
注:此表原始数据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专业教学计划(2008年)
从表1可以看出,八个专业平均开设的课程总门数为18门,共72个学分,共2365个学时,其中面授学时约为591个学时。②首先,从课程类型来看,在它的课程结构中,公共课开设2门,占11.1%,4个学分,占6.1%,222个学时,占9.4%;基础课5门,占28.3%,25学分,占35.1%,817个学时,占34.5%;专业课6门,占33.3%,24学分,占33%,78时,占33.4%。其次,从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来看,选修课开设4门,占21.5%,约14个学分,占18.9%,429个学时,占18.1%;其余则为必修课,即必修课开设14门,占78.5%,约58个学分,占81.1%,1936学时,占81.9%。最后,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毕业论文是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展开,其它课程都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展开。所以,活动课程1门,占6.3%,5学分,占6.9%,132学时,占5.6%;学科课程则为17门,占93.7%,67学分,占93.1%,2233学时,占94.6%。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如下问题:1.公共课偏少,基础课和专业课多。公共课,也称通识教育课程,是我国各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社会科学类、工具技能类、***事体育类等。基础课,教授每个专业学员应该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教授各专业学员必须掌握的该专业的核心知识或技能。从上述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程门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及其比例上来看,公共课课程设置偏少,而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程设置多。2.选修课少,必修课多。必修课,指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核心课。选修课,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从上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现状分析中发现必修课远远多于选修课程。3.活动课程少,学科课程多。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③。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就是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从上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活动课程的设置很少,而学科课程设置过多。
二、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专起本)课程结构改进思路
1.适当增加公共课,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适当增加公共课,在加强***治理论课和工具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人文科学类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但不能一味压缩,要根据专业的特性作出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毕竟是学历教育,以获得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为前提,它的课程结构要体现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并不是要打破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是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在适当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全面。
2.适当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不同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已经开始选修课程的开设,只有更全面地掌握不同的知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中选修课的开设,正是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全面获取知识的平台。
3.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压缩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注重实践与操作,而学科课程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减少学科课程,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学生在实践和操作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活动课程在以毕业论文撰写或设计的基础上,可增加诸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多媒体的应用、课件的制作与设计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紧密联系的相关课程。
三、结语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所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结构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是对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有力补充,是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获得学历,提高自身水平的最主要途径。在云南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只有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地调整其中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的地方,才能保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的质量,在促进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同时,也间接保障云南省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云南省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专起本)作为成人高等师范函授教育的主要层次,在对其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时,要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指导,适当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结构。具体思路在于,适当增加公共课,压缩基础课与专业课;适当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压缩学科课程等几个方向。
注释:
①程凯,李如密.成人教育教学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82.
②面授学时和自学学时比为1∶3,所以面授学时为总学时的1/4。
③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