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篇1
创新型经济,是依靠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经济;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产业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文化氛围浓郁、创新载体充满活力的城市。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开创扬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选择。扬州2008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09年达5800美元,已迈入国际公认的“创新驱动”门槛。这几年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经破题,项目集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扬州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二是增强后危机时代扬州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次经济危机以后,必然伴随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新一轮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的竞争浪潮,迫使我们提升创新能力,在新的产业***中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赢得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当前区域发展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愈演愈烈,苏南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力度很大,苏中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苏北争先进位的势头强劲,扬州如果不谋划创新发展,势必处于距离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甚至被反超的窘境。四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扬州经济更加发达、城市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壮大综合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活力,让城市充满生机;进一步创新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我们将突出以下五个方面重点:
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着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智能电网产业率先突破、加快发展。以打造“中国光电城”为目标,促进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加快释放,抢占产业上游高地,全力扩大下游应用,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以建设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示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以“两高、两低”(高端、高效,低碳、低耗)为方向,推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烯烃、芳烃产业链建设为重点,推动石化产业向系列化、组团化、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促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以实现高附加值为目标,促进船舶工业进入海工装备和特种船舶制造领域:以突破核心技术为关键,促进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符合扬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挥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以及与物联网、智能电网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优先发展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旅游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扬州旅游从景点游向城市游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龙头、产业化为抓手、生态化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城市创新为关键。把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作为推动城市创新的重点,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进发。在空间上,积极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动对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步伐,既通过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辐射、集聚能力,又大力推动宁镇扬经济板块打造,谋求同城效应,形成“江苏中心(宁镇扬)”。在功能上,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创优”的环境、载体和平台,增强对创新成果、创新企业、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在品质上,进一步挖掘并开发扬州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步伐,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市民精神,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彰显扬州“宜居城市”吸引创新人才的优势。
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基础。继续强力推进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推进开放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互相促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注重在开放型经济基础上叠加发展创新型经济。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加大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项目的招引力度,推进知识资本、技术成果和人才智力的引进。积极引导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更加注重从单个项目引进向产业整体素质提升转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争做发展创新型经济主战场、建设创新型城市主阵地。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更加注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府***策引导、财***资金撬动作用,加大***府创新投入;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引进,着力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扬州企业的创新需求结合起来,全面深化***产学研金合作;更加重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激活本地金融市场,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把各种创新要素整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型城市篇2
一、面临的形势和基础条件
(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头作用显著的城市,具有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等特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沈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来说,经济结构不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矛盾仍然突出。我市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加快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在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当前,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迫切要求我们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措施,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当好排头兵。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沈阳经济区改革与发展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机遇,也是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创新辐射源,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资源集成和综合配套能力,在区域范围内促进创新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发展方式的创新,为东北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发挥领***示范作用和提供成功范例。
(二)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
——经济发展优势。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92亿元,经济总量由副省级城市第10位提升到第8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5816元(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08∶447,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超过了40%,迈过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起始临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
——创新资源优势。2009年,全市拥有科技人力资源近50万人,两院院士28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0所(其中本科高等院校19所),拥有市级以上***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6个。部级技术创新平台26家,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1家,其中部级13个,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09年专利申请77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20件;专利授权36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02件。2006年以来,全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9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567项,取得了R0110重型燃气轮机、正电子扫描成像系统等60多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变压器、鼓风机等部级行业研究所及技术检测中心设在沈阳。初步建立起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体制环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多次承担国家的重要改革试点任务,先后2次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有10余项综合配套改革和20多项单项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开先河,积累了改革经验,夯实了改革基础。近年来,沈阳市在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均取得显著成果,先后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市业已确定科技体制创新为全市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之一。改革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全社会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区位条件优势。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经济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物流服务和交通枢纽,是国内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的中心地带。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是辽宁省委、省***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从2005年开始,沈阳经济区8城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就开始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各城市已签署60余项合作协议,促进了区域内优势产业整合,加速形成了对内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良好区域环境。目前沈阳经济区已成为国内城市群发育最好、经济区域合作进展最快、基础最扎实的地区之一。2010年4月,***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肩负起在特定领域先行先试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光荣使命。
(三)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创新尚未形成合力。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工作缺少协调配合,公共***策统筹协调不够,财***投入没有形成合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缺乏有机协调。
二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沈阳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互动机制,企业创新缺少外部支撑,高校、科研单位成果未能充分向应用领域转移。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尚不完善,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的服务和条件仍显不足。
三是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缺少重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人才,缺少高端服务业领***人才,缺少高端管理人才,制约我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发展创新文化,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实现“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的跨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不断提升城市的持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创新,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原则。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统筹科技、产业、社会文化创新,把坚持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取向,全方位实施城市创新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经济科技融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加强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的融合,加强科技发展路径与经济发展路径的融合,加强经济组织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产业创新为主导,着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的原则。把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摆在突出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瓶颈,着力实现科技创新,突出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技术和产业向价值的高端延伸,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坚持区域互动,着力集聚创新资源的原则。充分发挥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策源地的作用,通过开发区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经济与科技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从而形成集成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和集聚功能,引领区域互动,带动区域创新,在更大层面上集聚创新资源。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5%以上,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机制高效、创新环境优良、创新人才荟萃、创新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中心,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并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建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快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一)创新发展理念。
以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突出沈阳的科教优势,带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突破资源制约瓶颈,促进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发展路径由资源消耗向生态循环转变、发展空间由一维向多维转变,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提升。促进和谐城市建设,实现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策支持和资金引导,促进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公共创新资源使用的公开、公平和社会化。建立创新资源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
——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联合打击侵权行为。建立信用监督机制,促进社会信用自律,保护创新活动。
——完善***府管理服务体制。深化***府行***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府考核制度,建立高效服务型***府。深化***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府管理决策程序,健全听证公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文化事业、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
(三)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环保制约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账户,对重点行业开展生态调整,对新兴行业和新建园区实施生态定位,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改造。完善资源节约长效机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循环型生产模式,加强低碳经济研究,促进节能减排,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转移,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创新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学习型城市,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发展融为一体、相互适应的学习型城市。提高优质教育供给水平,从早期教育抓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丰富面向社会的教育方式,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建立基本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运行模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以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赛事为契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按照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艺术中心、艺术大厦、全运场馆、博物馆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构建村、镇(乡)、县(区)三级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工程;加强社区、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充分利用村村通宽带的资源,加强网络开发利用,普及文化、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整合村级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村级文化活动平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文化项目建设,培育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增长点。
——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改善城乡民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保险制度,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策,推进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五)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进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全力打造绿色经济、静脉产业、环境宜居、绿色***府、公众参与、低碳城市等6大示范城。积极推进大浑南样板新区、部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和谐、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城市,为推动沈阳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四、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加快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推广高新技术应用,有效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成为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东北三省先行城市。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生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于东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商贸、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实现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大都市和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主体,开展部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依托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完善金融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股权投资、金融外包服务等新型金融产业,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开展区域间金融合作,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把我市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及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超大体量的高端商务设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入驻我市;依托沈阳的区位优势和沈阳经济区的产业基础优势,放大“制博会”、“世园会”、“冰雪节”等展会的品牌效应;着力构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广告业为支撑,其他商务服务为补充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完善都市商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社区商服中心三级商贸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增强对区域的服务辐射能力。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关东文化、工业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文化旅游设施等优势,优化相关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重组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构建沈阳经济区大文化旅游圈,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工业旅游等,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三)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落实各项强农惠农***策,强化发展基础。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动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功能向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拓展。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区、农业经济区,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培育、引进有牵动力的大型农事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育种、农业信息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农产品出口。深化农业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农村改革。
(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沈阳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沈阳机床、沈鼓、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建设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基地、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IC装备产业基地、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重大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煤矿采掘及洗选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特(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级乙烯装置成套设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设备、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机组关键设备等。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速加工中心、大型镗铣加工中心等。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重点发展PECVD设备、罗茨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凸点封装涂胶显影及单片湿法刻蚀设备、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和成套设备、汽车电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高速客车接触线和承力索、信号系统等高速铁路装备,通风环控系统、AFC自动售检票系统、BAS设备监控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发展AGV物流自动装卸设备、智能化物流仓储设备、配送及交通系统等。
——信息产业。依托东软集团、沈阳先锋、沈阳昂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水平,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推进三网融合。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通信、数字视听、物联网技术及设备、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建设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承接国际外包等。通信,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产品,建立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数字视听,重点发展大屏幕数字高清平板电视、激光电视、网络智能多媒体终端等。物联网技术及设备,重点发展物联网所需关联器件与设备,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设备,超级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等。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原创动漫及其衍生品生产和推广,游戏研发设计,动漫加工代工,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艺术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品创意创作等。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沈阳三生制药、辽宁诺康制药、东软数字医疗、辽宁成大、东北制药集团、沈阳药科大学等骨干企业和高校,促进医疗设备和新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现代中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重点建设浑南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棋盘山眼科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生物医学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学设备、生物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等,重点发展多层CT扫描设备、MRI、PE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参数心电监控仪、高强聚焦超声肿瘤***系统、新型医用内窥镜、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新型骨关节、血管支架等产品;现代中药,重点发展用于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中成药,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等。化学新药,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结核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对***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控释、靶向等各类新型制剂等。生物新药,重点发展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苗,单克隆抗体药物,眼科生物药品、诊断试剂、新型酶制剂、核酸类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及生产流程外包服务,引进著名医药外包企业,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
——航空产业。以沈阳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托沈飞、黎明、601所、606所、626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支线飞机及部件、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浑南航空产业基地和北部通用飞机产业园。支线飞机及部件,重点发展波音和空客飞机大部件转包、冲8-Q400总装及大部件转包、C系列飞机转包、直升机及航空结构件、ARJ21国产支线飞机配套部件、C919国产飞机配套部件。航空发动机,重点发展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CF34-10A发动机总装和维修、大机匣及短轴等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R0110系列重型燃气轮机等航空发动机技术衍生产品。通用飞机,重点发展塞斯纳L—162轻型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SAC—10商务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南航A320系列飞机维修基地、中一太客商务航空有限公司商务航空总部基地、通用飞机飞行员培训基地。
——新材料产业。依托东大冶金、中科三耐、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建设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和现代陶瓷产业园。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机械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材料、多金属复合材料,高技术新型金属结构材料、功能性特种合金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橡胶、合成纤维等精细化工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剂等生物化工材料,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有机硅、有机氟等化工新材料,高性能、新型催化剂及助剂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建筑业、航天航空、***工等领域的现代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高效环保添加剂、高性能陶瓷制品以及产品性能改良剂等。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电缆芯、碳纤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等。
——新能源产业。依托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沈阳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开展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推进康平、法库等风电场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15MW—3MW单机大容量风电机组等风电装备,核电用泵、阀等核电装备,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沈阳隆达环保、沈阳禹华环保等骨干企业,把加强环境保护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处理余热发电、秸秆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余热供热、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重点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燃煤催化燃烧节能、工业废水沼气发电、变频器调速节能、干熄焦、热泵节能等技术和装备等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成套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置成套设备、环境监测和环保监控仪器设备等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建设沈阳市静脉产业示范基地。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全国文化名城,使沈阳成为文化创新的活力之都、魅力之都。成为优秀文化人才辈出、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先进和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高地。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核心带动作用,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潜能,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整合沈阳经济区中部城市演艺、传媒、影视、出版发行等资源,不断扩大部级文化创意示范区的影响。
——建设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建设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基地,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棋盘山国际创意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沈阳杂技集团、沈阳出版发行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著名品牌,提升壮大传媒出版、演艺娱乐、艺术培训业,重点扶持创意设计、数字动漫、数字游戏、影视制作等行业,做大作强创意产业、传播产业和文化服务产业等文化产业集群。
五、注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府为主导、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财***、税收和***府采购***策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发展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股份制科技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新体制、新模式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合作项目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科技开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推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应用主体。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引导驻沈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确定研究课题,就地转化科技成果。鼓励我市企业购买、引进国内外发明专利。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围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对全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定期评价、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促进创新人才集聚。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创新人才引进***策和服务方式,积极实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凤来雁归工程”等各类人才引进工程,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围绕沈阳重点发展领域,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人才,加快形成各类创新人才聚集沈阳的良好局面。对引进创新型、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予以资助。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和急需人才在购房、交通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创新领***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快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资源集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与我市优势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沈阳培养优秀创新人才。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和科技示范户培训工程。
——构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门类人才市场建设,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人才市场体系。构建人才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我市配置人才的重要渠道。
——优化人才创业环境。鼓励各类创新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创业。推动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完善落实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策。充分发挥创业型人才特别是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支持高层次人才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激励人才创新。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在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大力宣传我市杰出创新人物和优秀创新企业。
(三)提升科技成果研发转化能力。
——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界互动合作,携手促进全市的自主创新。建设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布局建设若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深化产学研合作,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等新兴产业领域,新建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提升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推动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创新平台体系。
——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依托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现有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公共技术平台,向社会和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鼓励大型设备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构建创业孵化平台。以规模化孵化器为重点,以专业孵化器为补充,大力支持以沈阳高新区为龙头的综合型孵化器和专业型孵化器建设,鼓励在沈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吸引国内外名校来沈投资兴建创业园和孵化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坚持孵化器与标准厂房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孵化器建设的新模式。
——构建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科技经纪人队伍,推动中介机构向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发展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非上市中小股份制科技企业产权流通。
——构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密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沈阳转移,探索国际合作新形式,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鼓励跨国公司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在沈建立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探索在国外建立科技合作窗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积极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支持产学研单位及社团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展览、学术会议等活动,畅通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渠道。
六、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一)弘扬城市创新文化。
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育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倡“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通过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方式,做好创新型城市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起激励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强创新文化精品创作,开展各类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城市景观和网络宣传等,展示城市创新文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强化企业家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地位,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使沈阳真正成为创业者的乐园。
(二)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
——引导创新多元投入。通过财***资金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对创新创业的多元投入,引导各类银行对高新技术项目、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天使基金,为国家及省支持项目按规定进行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保险试点等,探索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融资渠道。
——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通过参股、提供配套投资和奖励等方式,吸引境内外资金来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境内投资机构来沈阳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发挥科技投资公司、创司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开展信用沈阳建设,推动形成市、区两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提供担保,健全财***资金对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补助机制。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设立股份公司,推动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储备拟上市优质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对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
(三)推进城市管理创新。
提高创新型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行***审批、***府投资监管、国有资产监管、***府决策等方面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公共财***向公共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并形成互动,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立科学、严格、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实施多元联动的综合开发模式,科学确定开发建设时序,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合理规划社区规模,增大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
认真实施《沈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策体系,支持企业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加大专利科技经费投入。认真落实《沈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扶持各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重点支持原创性发明和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鼓励企业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
——完善名牌(商标)培育机制。在全市广泛开展创建名牌产品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培植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产品,在***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开发获得部级名牌称号或拥有驰名商标的自主创新产品予以重点支持。同时每年扶持一批有望入围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的企业,走品牌兴企、品牌兴市之路。
——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企业技术标准被批准为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给予奖励支持。整合检测资源,构筑沈阳经济区检测协作平台。
(五)加强社会服务创新。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内容多样化,实现公共资源均衡化发展和优化布局。促进社会事业供应主体多元化,满足社会群体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事业共同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创新发展后顾之忧。按照“绿色、生态、环保”标准,打造精品小区,建设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生态住宅,建设接近自然、低能耗、无污染、环境宜人的生态社区。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建设国际化商务中心区和高标准住宅区,满足创新人才工作生活需要。
(六)提高公众创新素质。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普载体建设,建立科普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广泛发动传媒界、教育界、科学界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把科普教育、科普宣传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推进社区和农村科普工作。通过全民读书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广泛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基础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切实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全民学习计划,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七、全力实施区域创新合作
(一)构建沈阳经济区创新合作体系。
——加强沈阳经济区区域创新合作。发挥中心城市服务、辐射带动作用,以城际连接带建设为纽带,促进区域内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互补,与经济区其他城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建立区域创新协调机制。整合沈阳经济区内现有科技资源,编制区域发展的科技规划,制定区域性创新的***策法规,协调区域内科技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组织实施区域内科技体制运行的监督评估等。围绕区域特色资源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促进创新资源在经济区内实现优化配置。
——建立区域科技研发共享平台。整合经济区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资源,建立研发共享平台,围绕经济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性重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以产业技术升级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市现有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性文献信息网络、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络、科教信息网以及包括专家库在内的各种数据库信息网络,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共享平台。依托沈阳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以及经济区内各市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立沈阳经济区共享技术交易网络,共享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共享科技投融资渠道,联办展览及展示活动,共同开展计划项目招标以及共享科技成果拍卖业务等。
(二)推进铁西新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创新能力建设。
——以产业为纽带,推进铁西新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等三个重点产业聚集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引领、示范和先导作用,为沈阳经济区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铁西新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将机械装备制造业建成规模大、产业密集度高、产业体系完整、大型企业聚集和产品技术水平领先、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环境友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改造示范效应。
——浑南新区重点发展软件、动漫、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动漫、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专项试验,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产业基地集聚,使之成为带动沈阳自主创新的“火车头”和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其在沈阳经济区内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沈北新区重点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光电信息、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产业,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示范区作用,支撑沈阳市“五大发展空间”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沈阳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的新引擎,将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高品质、国际化的“生态新区”。
(三)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的空间承载力,形成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空间优势。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开发格局,积极推进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模式,做优发展空间,以空间整合促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产业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资源优化整合,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的产业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开拓虚拟空间,优化虚拟空间管理,培育虚拟空间产业。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沈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市委宣传部、市委教科工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市环保局、市农经委、市中小企业局、市服务业委、市外经贸局、市文广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办、市***、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全面推进、统筹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和科技局,负责全市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的指导协调、督办、检查和落实。
(二)完善创新投入体系。
把科技教育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按照法定增长要求,保证增长幅度不低于财***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优化财***科技资金配置,整合科技发展扶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促进创新与金融结合,综合利用***府资助、科技贷款、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和发放债券等手段支持企业创新。加快形成以***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风险投资等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
(三)营造***策法制环境。
创新公共***策理念,完善创新***策体系,充实***策内容,改善***策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的各项***策,结合创建创新型城市工作实际,抓紧制定配套***策及其实施细则,建立创新***策落实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策体系。
加强创新法制环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创新人才合法权益,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推动自主创新工作进入法治化的轨道。
创新型城市篇3
厦门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突出一个中心,抓好两个重点,强化三个保障。”
突出落实《综改方案》这个中心
***批复《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从国家层面明确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作用,赋予厦门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使命。《综改方案》赋予厦门在土地、税收、金融、市场准入、平台建设等方面80多项先行先试***策,是我市涉及领域最广、***策措施最多的改革方案,它包含许多创新的内容,比如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府管理体制、创新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创新市场开拓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同时也包含很多鼓励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的***策。
厦门以综合配套改革为总抓手,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推动综合配套改革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相结合,为厦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力。
抓好科技与产业、科技与企业两个重点
科技进步与创新引领经济的未来与发展,我们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出发,重点促进科技与企业、产业的紧密结合。
一是科技与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心任务。友达、宸鸿从引进到实现产值超100亿元,仅10年左右时间。我们通过***策支持,把有规模、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培育更多成长型科技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鼓励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标准制订,推动自主创新技术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先进标准。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形成研发、孵化、转化、应用相衔接的创新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争取更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进入部级、省级行列。
坚定不移地办好火炬高新区、软件园等各类园区。由我市投资及规划建设的软件园产业基地、厦门科技创新园、湖里高新技术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和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高科技产业园区,正凭借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和孵育了一个个科技型企业,成为厦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地。
同时,大力培育各类成果转化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继续建设一批具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是科技与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电子、机械、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以及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策措施,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不断夯实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后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建立视听通讯、钨材料、软件、半导体照明、电力电器、生物与新医药等六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的基础上,扶持云计算、新一代平板显示、空间卫星应用、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一批科技先导产业,为我市的发展储备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人才、投入、***策三个保障
以科技创新三大要素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是强化人才保障。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厦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坚力量。我们将充分发挥特区优势,打破传统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在厦创新、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保障。同时,大力挖掘自身潜力,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人才分类培养计划,加大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紧缺技工培训和引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双百计划”,每年安排1.5亿元,面向海内外加快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进一步形成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优势。
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我市将坚决落实“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本级财***科技投入占可供安排财力的4%”***策。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加快建立***府、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企业给予奖励、住房补贴等优惠***策,目前有十余家股权投资企业汇集我市。
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上市“绿色通道”和“一企一议”制度,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设计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提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挥财***科技资金的放大效应,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平台,成立了厦门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第一批设立4支子基金,基金总体规模5.321亿元。
三是强化***策保障。近年来,我市在***策制定和机制完善中将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厦门经济特区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等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策。同时,我市发挥各种优惠***策示范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市仅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所得税额总计17.12亿元,2011年即达8.26亿元;895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策,加计扣除额达21.34亿元。全市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技术贸易额不断增长,2011年全市技术交易额38.7亿元,超过全省一半。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事关全局,影响长远。厦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的十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厦门市科学发展新跨越。
(作者为厦门市副市长)
链接
厦门科技创新“四大优势”
2011年,厦门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和“十大低碳城市”称号的城市。目前,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了“四大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43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一半。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带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6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2012年1~10月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21.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增速超过全市工业增速8个百分点。目前共有2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A股上市,占全市A股上市企业数的71.43%。
二是研发优势。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省、市级研发机构近20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拥有火炬高新区、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35个重大科技平台,初步形成了包含部级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创新体系。
近年来,全市集中投入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9亿多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约35亿元,建成了部级集成电路(IC)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半导体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暨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多个服务产业链(群)。
同时,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前,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个,其中部级3个。建立光电、射频识别等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创新型城市篇4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类的基础上,选择区域创新网络作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培育目标,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
1引言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低下,多年来单一发展资源产业的模式造成了创新行为主体数量较少,功能缺失,创新能力、动力和活力不强;创新资源匮乏,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正如企业创新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一样,创新的本质要求减少组织的层次,增加组织中要素的网络化联系。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的趋势及其优势,或许可以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培育和发展所借鉴。
2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条块分割以及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层级节制的权力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大多以***府为绝对主导,这就形成了由***府控制创新行为主体间联系和创新资源配置的、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结构。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这种组织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效率优势,有助于充分发挥***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权威作用,统筹整个创新体系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深层问题逐渐显现。第一,限制了创新行为主体的发展。由于资源型城市多处于内陆及中西部地区,加上长期以来运用以资源开采为主的指导思想,导致这类城市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中介机构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发展缓慢、功能缺失。资源型城市组织结构的等级化、机构职能的专门化、行为的程式化和权力的集中化,使得这些城市***府决策的效率低、积极性差、创新激励不足,影响了创新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灵活性。第二,阻碍了创新行为主体问的联系。***府凭经验办事,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它们的需要。企业各自为战,行业内企业间缺乏信任与合作,交易费用很高;行业间缺乏交流,各产业领域难以融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它们与工商界的联系不足。第三,减弱了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等级组织结构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多较为封闭,而且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它们缺乏对外界创新资源的吸引力],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现存创新体系的封闭性。
3选择适合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体系组织结构
鉴于与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在认真分析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类的基础上,积极选择适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特点的创新体系组织结构进行培育迫在眉睫。
3.1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分类
根据文献,目前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类型划分基本上分为3种。第一,根据区域技术转让的方式,分为基层组织、网络组织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第二,基于治理结构,分为基层式、网络式和统制式的区域创新体系。第三,根据与本地的关系分为地域根植性创新体系、区域网络式创新体系和区域化国家创新体系。尽管以上3种分类的角度和称谓有所区别,但笔者认为这3种分类的含义和特征基本相似,其实就是基层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其中,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比基层组织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都理想的状态。
3.2创新网络是资源型城市的合适选择
国内早在1996年就有学者发现网络是一个由区域内各参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创新特征的制度安排,它可以使创新在多个层面和多个环节中产生,它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机会,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治理结构。网络处于等级组织和市场之外、介于等级形式和市场形式之间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又比等级组织灵活。区域创新网络可以活化资源和信息,增加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网络已经成为各行为主体所采用的新型组合与运作方式,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即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区域适应知识经济特点的崭新形式,无疑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未来重点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
根据目前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现状笔者发现,其特征与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有一定相似性。总体来说,我国资源型城市尚未形成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或者即使极少数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网络初具形态也显得十分稚嫩。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其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应是一种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它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行为主体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有助于调动多个主体参与,激发更多主体进行创新,加强创新行为主体问的联系,形成创新合力;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流通,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对资源型城市整体来讲,这种网络组织结构的根植和发育,能加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积累,保持其持续的创新能力。为此,创新网络应该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培育和发展的最优选择,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变***府职能,改革等级式的创新组织结构,创立网络化的创新组织结构。顺应该需要,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
4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
4.1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的架构
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应该是在资源型城市内,由多元创新行为主体参与、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它由网络的主要结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府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关系链条,以及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组成],如***1所示。
(1)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素网络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是要素和关系。创新行为主体作为网络的主要结点,它们之间的网络互动形成了创新网络的基本支架,这一过程称为结网。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不同层面上的结网,使得创新网络中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网络结点。网络中结点密度越大,联系的结点越多,则交流机会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各种交易场所、专业化市场以及讲习会、座谈会、公共食堂、文体活动的场所等,为企业之间的充分接触提供了条件,这些场所自身也成为网络中的重要结点。(2)创新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创新网络结点间的联系在***l中用直线或虚线表示,这是通过创新资源在各创新结点间的流动实现的。创新资源在结点之间的流动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转让、技术帮助、设备和软件购置、产学研合作、人员流动、信息传播、技术引进以及技术人股等途径。其中,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在知识信息交换中的相互学习是创新的推动力。如美国的硅谷常被称为“学习型区域”,就说明了学习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其中隐含经验类知识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这种隐含经验类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但学习过程并不仅依靠正规教育,非正规环境下的交流、培训以及“干中学”和“用中学”更为重要。
(3)创新网络中的科技中介机构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中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规模、服务能力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十分微弱。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中,科技中介机构应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行为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支撑,影响知识和技术的产生、发展、转移和使用。由于科技中介机构并未直接参与产生创新的活动,因此在***1中它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问的联系用虚线而不是用实线来表示。
(4)创新行为主体间的组合方式在创新网络中,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组合方式主要有7种:企业与企业,高等院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中,创新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各自加强有比较优势的创新职能,将它自身必需而非专长的职能,通过与相应具有该专项功能的单元分工,进行优势互补与功能耦合。
4.2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的特征
(1)开放性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需要利用内部产生的知识以及外部可利用的知识来增强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力。我国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某类自然资源生存发展,导致了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和产业文化,因此在其创新体系营建中更应该重视开放性,强调通过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提高其创新能力,从区外甚至国外引进转型所需的创新资源。同时,资源型城市也可以向区外进行创新扩散,从而打破单纯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的发展格局。
(2)动态性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资源间的交流越频繁,则网络结点越多,其中有效联系的结点越多,则创新能力越强。而且,网络中的结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结点无效或在创新中无所作为时,则会被网络排除在外;而需要产生某些必要的联系时,则会形成新的结点。这主要表现为该网络组织对不合格创新行为主体的淘汰,从而使区域创新网络的“边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3)根植性创新环境是创新网络的载体,具有活力和充足社会资本的环境保证了创新的持续发展。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结合越紧密,网络从环境中汲取的“能量”就越高,发展后劲越足,愈能进行持续创新,反之,网络则会衰退。
(4)交流方式的两面性和交流者地位的平等性创新需要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中各创新行为主体间的交流方式应是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并存,其中非正式的交流对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更为重要。
创新型城市篇5
关键词: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城市
中***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依托自主创新构建镇江市创新型城市――江苏省镇江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浅析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及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是城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镇江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依据
目前,镇江市在长三角地区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城市。虽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条件并不十分完备,但这并不能成为影响镇江市走创新之路的理由。先进的城市保持先进需要不断创新,相对落后的城市迎头赶上更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改变相对落后面貌,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不创新,只会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被时代所淘汰。而且,创新没有固定划一的起点,欠发达城市有欠发达城市的创新目标,先进城市有先进城市的创新目标,而好的创新模式就是通过目标的渐次递进来推动城市快速发展。因此,无论是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考虑,还是和国内一些先进发达城市比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创新型城市都是实现镇江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现实意义
镇江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一个重大举措;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镇江市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途径就是创新。社会发展到今天,不能再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以及拼资源、拼环境的做法来保持GDP的增长。镇江市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才能解决资源瓶颈问题,才能提升产业水平,从而增强全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的跨越,在发展速度、发展领域、发展模式、发展质量等各个方面,均有一个大的飞跃。
三、目前现状
镇江市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已有了稳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现代新镇江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不仅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企业“自主创新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策文件,而且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促进活动,全市自主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例如,“十五”以来,镇江市工业和农业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53%和54.86%;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幅在30%以上,部级高新技术产业“一园四基地”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20亿元;全市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7万人,拥有各类研发机构400多家。仅2011年上半年专利申请量达1,508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99.8%,增幅全省第一。因此,镇江市已聚集了具有一定实力的科技和创新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长三角尤其是苏南板块先进城市相比,镇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
1、自主创新存在动力不足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侵权行为。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日益活跃,镇江市保护知识产权的形势将面临比较严峻的考验,这将直接影响到镇江市未来的投资环境。溯其根源,关键是管理上的不适应问题。既有理念上的不适应,也有机制体制上的不适应,以及管理环境上的不适应。
2、科技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而且,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转化率还不高。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发展对科技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相对滞后,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3、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公众科学素养还不高,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科技奖励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改革,竞争机制、开放机制、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环境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还有待提高和增强。
4、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镇江市科技中介的整体服务水平偏低,规模小,资源分散,缺乏影响大、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综合服务能力强的机构。
五、总体要求
镇江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和关键,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此推动镇江市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此,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批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关系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实现重点突破;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创新型骨干企业,形成多点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根本,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汇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总之,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镇江市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贯穿于建设现代新镇江的各个方面,在发挥镇江市城市的带动作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激发全社会创新精神上实现新突破。使创新成为镇江精神的时代体现,使创新成为镇江市城市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六、对策措施
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四个要素:1、创新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等,是创新活动的基础;2、创新机构,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府等,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3、创新机制,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保证;4、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还包括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从这四个方面来构思镇江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则相应的对策措施可归纳为:
1、切实加强领导,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健全镇江市及各辖市区******一把手的科技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各级、各部门都要强化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职能和职责,按照职责分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给予支持。要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从而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合力。
2、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从***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在全市大力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实现广大群众由被动依附的文化观念向自主创业的文化观念转变,最终形成一个倡导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励成功的社会氛围。
3、以***策体系为支撑,营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策,在积极争取国家对镇江市***策支持的同时,结合镇江市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制定地方科技发展规划,依法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抓紧研究制定提高镇江市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增强公益性创新服务能力和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策。
4、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科技进步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需要充分利用***策导向、资金引导和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和完善以***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通过财***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投入方式,增强***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切实保障对镇江市社会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投入,对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及重大科研项目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进一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保障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投融资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境外风险资金在镇江市开展风险投资,使资本市场成为镇江市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5、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发挥创新人才的核心作用。人才是科技生产力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也是科技创新企业决定性的因素。要以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建设为基础,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培育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领***人才。探索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福利、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广泛推行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科技成果入股机制,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关键行业的自主创新,建立适应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发展模式接轨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策措施;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的产生、申报和保护,鼓励申请国外专利保护;提高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大力推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带动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利信息利用、开发和服务。
7、管好、用好科技经费。一是要注重科技人文环境的建设。科技项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项目的主要承担人,他的作用能否发挥,发挥得好与坏,与他周围的人文环境如何至关重要。因此,镇江市要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科技项目的成功打下基础;二是注重科技项目的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把环保和资源节约作为选择科技项目的重要依据,把创新性、产业化、市场化、效益作为检验标准;三是加强科技经费的管理,注重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树立“提高科技投入的有效性就是增加科技投入”的观念,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努力做到预先控制管理“清”、过程控制管理“实”、反馈控制管理“勤”;通过建立健全科技信用管理体制,强化科技投入及监管力度。
8、以加强服务为重点,提高行***能力。要按照《行***许可法》的要求,对现行的各项科技管理职能进行认真梳理,使行***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依法行***的意识和能力。要以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主线,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科技***策法规、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普及等工作中有更大的作为。要通过加强科技管理培训,提高各级科技管理干部的***治素质、业务素质,进一步提升行***能力,建设一支***治强、业务精、服务好、作风实的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
总之,要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镇江市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科技支撑突出、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使镇江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使镇江这座古老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峰.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7.8.
创新型城市篇6
[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城市 经济决策创新
如果说科技创新、经济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的有机构成,相应的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制度是创新城市的基本要素的话,那么创新型城市又有哪些类型?其发展模式又如何选择?其城市经济决策又如何创新呢?本文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 现代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类型
根据现代城市建设中创新侧重的内容不同,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文化与知识创新型城市建设
1. 文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如法国巴黎,这类城市的创新活动偏重于文化艺术的创新建设和品牌打造,通过文化艺术创新建设一个全新的城市。这类城市通常是一个时代的前沿城市,可能是首都或者是重要城市,其经济已高度繁荣发达,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文化创新。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首都文化广场即天安门广场,它的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她是中国的***治、文化中心,是现代化的开放型国际大都市。她是充满中华民族传统魅力和京城品位特色的文化历史名城。北京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科技人才的数量之多、门类之全、密集度之高,不仅是中国之最,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研机构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拥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生活、门类众多的博物馆、亚洲最大的***书馆,一流的艺术表演团体,活跃的国际间文化交流,京剧、芭蕾舞、音乐会、杂技和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令人目不暇接,成功申办第29届奥运会又极大地为古都争光添彩,“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展现了北京的全新文化品牌魅力。
2.知识创新型城市建设。如美国波士顿是典型的知识主导的创新型城市。它通过创新培育出世界标准的理念和产品。该城市拥有74个高等教育机构,35座大学中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和深入人心的创新文化使波士顿的专业性胜过商业性。科研色彩重于生产色彩。波士顿结合自身特点和城市创新战略,制定了如下“波士顿析体系”:一是吸引知识型人才;二是把创新理念付诸实施,促使创业者把创业商业化;三是建立创新产业的网络;四是提高生活质量,使知识性产业乐于驻守本地;五是思考创新之路,通过相应的教育科研机构吸引智力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促使其提出更新理念。
3.知识与科技“双核驱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如美国纽约是依托世界金融中心支撑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双核驱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最具金融创新能力的国际都市纽约,在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属于“领导型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完备的金融创新市场体系,其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均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纽约一方面依托金融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较高的服务业,通过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利用联邦资金开辟“高科技产业研究园”联合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力最,大力发展高端科技产业。以此“双核驱动”纽约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
(二)高科技产业文化与工业创新型城市建设
1.工业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如美国的堪萨斯、英国的哈德斯菲尔德,中国的东莞,它们不是中心城市,但也不是很偏僻,一般都位于大都市周边地区。这些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大都市的人才、技术等优势,增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城市某些工业领域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我国的东莞已成为冉冉升起的国际制造名城,形成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为支柱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东莞有优良的配套齐全的产业结构,以IT业为例,世界上95%的IT产品都可以在这里配齐。所以,“东莞塞车,世界缺货”已成为誉满全球的“东莞制造”的最好注解。
2.高科技产业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如美国的硅谷是全世界最典型的高科技产业新城市。硅谷位于旧金山的圣克拉县,20世纪50年代初这里还是美国的农业加工中心之一,但是随着世界高科技园区一斯坦福科学院的诞生,高科技产业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对硅谷创新型城市建设之成功经验的归纳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具有始终致力于独特的“鼓励冒险、善待失败、紧密合作”的硅谷文化建设;二是具有强大的风险资本支撑着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与壮大。硅谷是美国风险投资活动的中心,尤其是在硅谷的沙丘大道旁,汇集了风险投资的巨擘,可以说没有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战略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的参考,就没有硅谷的成功。
3.科学城创新型城市建设。如韩国大田创建亚洲新硅谷的科学城创新型城市建设。韩国大田是一个土地贫脊、资源匮乏、面积不大的小城市。20世纪70年代,韩国***府为了摆脱经济过分依赖加工型行业的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竞争力,在大田市开发建设大德科学城。在起步的头十几年,大德科学城一直处于低状态,直到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由首尔迁入大德科学城,才使之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因该学院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划办学,迅速聚集人才和各种资金,科研成果直接面向创业企业,形成教育科研、产业自然紧密连接互动共生的运行机制。使得大德科学城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大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创造了大田科学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如下传奇:“一所成功的大学形成了一座科学城,一座成功的科学城又推动了相关产业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这就是大德科学城与大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所在。
(三)创意产业与现代化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1.现代服务业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通过不断创新性的服务来满足众多的各种高端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府致力于满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需求,保障市民知与言的权利。这类城市第三产业十分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尤其是***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比如德国的柏林和日本的东京。又如中国的“一日之城”博鳌,是专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专项国际会议服务。
2.创意产业与金融服务业“双轮驱动”式创新型城市发展。例如英国伦敦,伦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城市体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有利条件:一是伦敦具有强大的研究创新实力,它既是全球学术中心,也是世界重要的技术中心。伦敦拥有40所大学,近55所教育机构和9个科技研究组织,同时还有大量的思想库和科研院所,英国近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所和科研机构集中在伦敦;二是伦敦城区拥有世界最悠久、最成功的金融和商业企业群;三是伦敦还拥有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艺术与设计、媒体、软件等创意产业。近年来,伦敦的创意产业飞速发展,其创意产业每年为伦敦带来近210亿英镑的产值以及40万个就业岗位,仅排在金融服务业之后,成为带动伦敦市城市竞争力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并借助其实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历史悠久的世界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历来是伦敦的支柱产业,在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排位中位居第一。
3.以创意产业提升传统制造业城市创新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加坡就是典型范例。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传统的制造业中心,但随着全球产业的梯度转移,其不再具备作为制造业基地的竞争力。为此,新加坡适时提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大力发展创意产业。通过《创意产业发展策略》,以三个重心“文艺复兴城市2.0”、“设计新加坡”、“媒体2.1”来发展新加坡的创意产业,通过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亚洲创意枢纽,城市创新能力大提升,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200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新加坡在竞争力排名中站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这如韩国的科技城市大田,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芬兰的赫尔辛基、加拿大的渥太华等,是世界城市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脱颖而出的新城市形态,其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升当代先进科技生产的基础上,推动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该类城市一般拥有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产业优势。如中国新诞生的科技创富之城深圳,20年新创造的经济奇迹,吸引人才,科技为先,开创出了“中国气派”。再如生态之城的珠海,筑巢才能引凤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突显科技创新新海岸。这典型的具体类型有二:
一是施***力举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赫尔辛基是典型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它通过在工业、制造业方面的创新投入,促使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为此,赫尔辛基实施了四大举***策略:其一,提高研究和专业知识的国际化水平,要求通过高校和地方的共同努力,把赫尔辛基建设成教育和研究的国际性区域,其二,增强专门知识技术的聚集,创造共同发展平台,使赫尔辛基的公司、研究所和投资者们可以共享关于新技术和服务的信息。其三,改革和创新公共服务,发展筹资和运作模式,以促进创新活动,培育良好的创新性组织文化氛围,努力形成一种使用者、生产者与研究计划紧密结合的模式。其四,支持创新活动。通过***府和合作企业的支持,使获得准备资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合作,确保高水平的创新。
二是***策导向的高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以日本东京市为典型代表。东京从2000年起,根据《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以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减免税收***策,免征计算机物产税、固定资产税,购置电子设备减缴7%的所得税,并允许当年计提30%的特别折旧;对信息产业增加25%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技术开发资产税7%;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利息优惠10%;东京还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对高技术小企业发放年息仅2.7%的特别贷款。此外,***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有严格的选审标准,并倾向于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国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的成果,个人可得专利收入的50%~80%;***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使得东京供高科技小企业的OIC股票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较好,交易量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众多高科技小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二、不同创新型城市经济决策创新
上述各有不同侧重内容类别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及其经济发展特色和运行规律既有他们的普遍统一性,又有他们各自特有的差异性,是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高度有机统一的运行发展过程,进而有效推进其创新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决策创新也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所谓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某一目标,有占有一定资金、信息和科学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条件,借助一定方法,从提供的若干个备选进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满意切实可行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抉择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选择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方案、评估选择方案、做出决断、组织实施、掌握信息及反馈等活动。它具有智能性、目标性、预测性、选择性、时变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征。所谓经济决策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对若干种可供采用的方案进行选择和决策的过程。经济决策的目的是制定的执行计划,用行***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引导经济活动,调控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促使企业效益提高和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一个城市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所有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体戚相关。因此,上述不同类别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应地给我们提出了其城市经济决策创新,下面我们主要从不同类别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策经济决策创新做如下近探讨。
(一)经济决策创新视角下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创新型城市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历史、***治、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此消彼涨或彼消此涨或多种整合力促推或制约选择的结果。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经济决策创新的视角》不同类型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及其城市经济发展都无不主要受***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从***府和市场的不同组合来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根据自身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做出如下三种模式的不同综合性选择。
1.***府主导型发展模式选择。***府制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相关类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措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要素向该类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其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与该类型创新型城市建设。***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依赖自上而下的力量,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此类模式。
2.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所谓市场主导型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围绕营造城市发展的创新环境,间接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创新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和有利于区域创新的环境,该模式主要依靠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及市场竞争优势的力量,先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一般采取此种发展模式。
3.混合聚优型发展模式选择。该模式是介于上述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又集其二者之优的综合发展模式,即指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同时整合***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事实上,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还需要利用***府的推动力促进其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增强对城市科技和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城市作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统一体,其创新发展需要市场与***府、自发性和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
世界历史实践表明,先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越来越重视有目的的城市规划的制定,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说明***府导向的城市发展因素在不断增加:同时,***府导向比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则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中的导向的因素,以克服***府主导的弊端。因此,长远目标意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及其经济发展将逐步趋向混合聚优型发展模式,采取自上下而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聚优运行规律。
(二)立足于不同类别创新型城市经济决策创新的五个着力点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表明,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是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经济创新,反映了创新型城市经济创新力从萌发、活跃到逐渐成熟的一个循环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培育和激发城市创新型经济则需要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别的经济决策方法和创新的关键着力点和有效措施。
1.其经济决策创新要着力于其科学定位,立足区域资源特点,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创新型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制定全面的战略规划,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城市资源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并对城市创新的阶段性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如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而新加坡***府将城市定位为“新亚洲创意中心”,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城市现阶段情况的战略、***策和长远规划,大力发展低资源消耗的创意产业,使城市从制造业的衰退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2.其经济决策创新要着力于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城市文化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型城市要想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待续性创新活动,就应该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关注中小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扶持。这就需要营造整个社会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应该发挥创新文化的积极作用。如美国硅谷、韩国大田之所以能形成区位优势,是与其崇尚竞争、容忍失败、敢闯敢试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3.其经济决策创新要着力于提升城市原始创新力的产业集群整合力。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城市应该实现从以模仿创新为主到以原始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种以创新特征为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韩国的IT产业集群、英国伦敦的新媒体产业集群、美国纽约的金融产业集群都对整个城市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新型城市篇7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7-4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Path and Policy Innovation of Innovative City
Wang Jiawe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ombin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practice of innovative c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innovative city, hoping to provide some useful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y, and meet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practice.
Key words: innovative city; development model; path innovation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但我国的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扬,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势头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已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举世瞩目。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国家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民融合、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特征要求城市也要产生与之相配套的***治、文化、科技、体制、管理经济上的改变,而创新型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路径之一。城市的本质是“大社区”,是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区域的l展离不开***治的支撑、环境的宜居、制度的完善、知识的创造、学习能力的提高等。从我国国情来看,在城镇化背景下,要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就要在创新、服务、生态、制造等领域精准发力,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目前,国内有超过 200 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意见,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共识与目标[2]。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将对提高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城市创新水平、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1 创新型城市概念界定、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
1.1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3]。2008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已达57个。
1.2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特征
由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可知,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从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有良好的创新文化作基础,坚持正确的***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宣传创新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形成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4]。健全大众创业服务体系,繁荣万众创新社会氛围,打造科技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长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科教融合产业园,做强做精“10+8”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文化名家名企,多出精品力作,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树立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汇聚起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提升本省文化影响力。
第二,创新型城市是以整个城市的创新体系为基础,在城市创新体系中,***府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要有机结合,形成联动发展。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格局。推进各种融合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扩大产能合作,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标准、服务走出去,强化内外统筹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互动,推动硬实力与软力量相互促进、经济走出去与文化走出去相得益彰,提升我省的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
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有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注重引进来的质量提升,注重走出去的跟进服务,创新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推进各领域有序开放,优先支持高端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发展互联网时代经济新业态。
第四,科技创新是城市创新的动力源泉,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智力为支撑,以产业创新为主导,集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和知名科研机构,加速科研成果本土转化。
第五,产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只有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科技成果,再向产业创新转变,形成产业链,才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从而提高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5]。
1.3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构成,也是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为此,创新型城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创新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
第二,坚持推进创新型城市战略,形成强有力的创新机构支撑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府等。
第三,完善创新机制,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新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体系有效运转的保证。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
第四,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创新环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保障,包括创新***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6]。
2 国内外典型案例和经验借鉴
2.1 美国硅谷:产学研结合推动集聚效应
创新是硅谷发展长期内生动力。创新精神为硅谷带来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并通过市场行为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了科技集聚,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其中,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功不可没。斯坦福大学一直与硅谷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人才上,斯坦福大学设立相关专业,每年都为硅谷提供一批高素质人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在硅谷有过任职、创业、讲课的经历;研究上,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研发中心、创业平台、孵化器,一方面可以把科研迅速转化为成果,并为企业所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校学生的实操能力。企业围绕大学的研发中心形成集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也是推动硅谷发展的根本所在。
2.2 日本东京:***策创新造就活力城市
东京是日本经济的龙头城市,***策创新使东京成为亚洲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东京从2000年开始就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策,比如通过详实的调研,制定符合实际并具有鼓励性的各种免税***策,制定各种贷款优惠***策、折旧再利用***策、贴息***策、奖励***策、储备金***策等。还与高校联合创办“共同研究中心”,由***府专款补贴,对人才进行***策性奖励,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策创新使东京经济活力高,人才聚集,企业创新力增加,城市竞争力增强。
2.3 新加坡:依托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
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制造业为主的。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趋于波动,制造业已不能稳定并持续地拉动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为此,在2000年,新加坡***府提出“把创意产业做成21世纪的战略产业”的口号,打造“亚洲创意中心城市”,在继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以此提高城市的创新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通过一系列的创意设计,增强了制造业同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刺激了创新和经济的增长,并带动了融媒体的发展,进而也带动了旅游、玩乐、住宿、学习等一系列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的新加坡,企业进驻率高,创新能力突出,城市核心竞争力强。以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在新加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2.4 英国伦敦:创意融合与传统产业并举,实现城市结构优化与升级
英国的伦敦是传统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下滑,伦敦的金融产业及相关联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为此,伦敦***府在稳定金融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发以知识产权和和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发动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并给予各种***策支持,***府希望通过中小企业的创新,推动技术人员、科技人员的流动和知识的转移转化,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转化平台。
2.5 美国纽约:基于金融业和服务业打造创新型城市
美国两面靠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而纽约又有着“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美誉,所以,纽约***府一方面顺应形势,继续发挥金融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从保险、管理、投资、人才等各领域进行***策创新,稳固金融地位。金融业需要人才,需要技术和资金,所以,各个企业、高校、研究所也都相继建立了与金融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新专业,无形中又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纽约***府联合众多大学、科研机构、优秀企业,集结多方力量,在市中心建立“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取得了显著效果。至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业和金融业已经成为纽约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
2.6 韩国大田:科技引领发展,建设亚洲新硅谷
韩国大田本是个偏僻、贫瘠的城市,但经过科技引领城市发展,带动城市创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经济获得迅速腾飞,是韩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田就制定了科技引领发展的战略,投入巨资在市区建设科学城,并遵循市场规律,引进高校、研究院、企业,迅速地聚集了人才,并使科技和学术、研究自然结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也使大田在短短10年时间里迅速崛起。如今的大田市,规模规划现代化、科研设施齐备、人才精英聚集,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科技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座“科技城市”,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因素所在。
3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3.1 建设国家中部重要的创新中心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智力为支撑,以产业创新为主导,努力在创新要素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地。创新驱动成为动能转换和内涵式发展的“主引擎”,突破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聚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专家和各类人才,引进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集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结构之合力,加速科研成果本土转化。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围绕“创新”做文章。
郑州、洛阳、新乡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在“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各有举措。
郑州在借鉴周边省会城市的基础上,全面出台有关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和金融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育、创新平台建设等17个具体***策的实施细则,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策支撑体系,并加快谋划“黄河创新谷”项目,以龙子湖智慧岛为载体,以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为支撑,在高端研发、创业孵化、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产业育成、科技金融、总部基地等进行功能划分,形成七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区域,加快众创空间倍增、创客育引等创新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把郑州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洛阳市则利用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a业做文章,并在科技金融、***民融合、成果转移转化、招商引资方面深度实施创新***策改革,盘活所有的创新潜力。新乡方面利用“承接南北”的局域优势,把“一招四引”作为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北上专项行动”,围绕北京周边一些有实力的大院大所、大型企业做文章,促成一批务实有效高端项目平台落地新乡。
3.2 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大数据中心
郑州在河南省的区域优势明显,有利于我省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发达的服务经济结构,成为全国服务经济先行区和示范区。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物流、商贸、会展、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面向国际的金融、服务、旅游、生态城市,构建多元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打造全国性社会化大数据中心,发展大数据产业,谋划建设部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实现全省全域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放平台上线运行,大数据安全体系顶层设计初步完成,数据铁笼、大数据综合治税、国有企业大数据监管初见成效,社会和云、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一批云应用示范工程投入使用。依托国际会展中心,积极举办高端展会、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等活动;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
3.3 建设国际先进的贸易发展中心
在国家郑洛新一体化建设战略布局和国家自贸区落户河南的背景下,我省更要抓住机遇,迎头奋起,依照建设国际先进的贸易发展中心战略,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代企业和国际组织机构,国际贸易总额、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保持同类城市领先水平,外籍常住人口、留学生、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增长,与世界接轨的法律水平、***务效率、市场秩序、制度规则等营商环境显著提高。
3.4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
以“集群集聚发展、跨界深度融合、高端引领突破”为导向,强化标准、质量、品牌意识,建设“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厚植河南本土实体经济和传统文化优势,发展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能源装备及智能电力、生物医药、尼龙及化工新材料、高端合金材料、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节能环保这10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国家自贸区建设,发展航空及冷链物流、新兴金融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业、跨境电商、基因技术及健康服务、数字创意这8个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10+8”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4 建设创新性城市的***策创新支撑
***治、经济、文化的体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推动力,也就是说,***策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支撑。
在***策制定方面,首先,要多推行有利于增加经济发展动力的***策,深化财税、金融、企业、价格等关键环节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策和环境;其次,要多推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策,比如在教育、人才引进、医疗、保险、户籍、住房、货币补贴等方面的改革;再次,要多推行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策,比如推进社区管理、创业试点、示范区建设等。
在***策引导方面,首先,要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河南“名片”,注重与周边省份的联动;其次,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融合发展,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要依托河南自贸区,搭建双向开放新平台,推进空港、陆港、信息港多港联动、多式联运、多业融合,打造国际经贸服务平台;第四,要营造一流国际创业环境,秉持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做好***策、法律、信息、融资等服务保障。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完善国际标识体系,增强城市包容性。
在模式创新方面,要集社会各界力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长期以往,我国的研究机构多以有别于基础前沿研究为主,在科技变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新模式破土萌发,新型研发机构集人才、技术、资本、知识之力,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和基础前沿研究互为弥补,形成有效对接。
总的来说,创新型城市的***策创新是以“1+3”为原则的,即创新型城市就是创新***策的制定、引导和研究模式的创新。
5 结语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创新型城市建设,就是建设一个“宜居、幸福、创新、国际”的现代化城市。所谓宜居,就是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公共安全良好、生活舒适便捷、环境健康怡人的宜居城市;幸福就是人民群众更具获得感,建设人民福祉丰厚、精神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城市;创新就是厚植创新基因,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环境良好、创新资源丰厚的创新型城市[7];国际就是体现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建设国际要素集聚、全球资源配置、世界交往频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下一步,全省各级部门应全面落实部署、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在体制机制、***策投入、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尝试并努力取得新突破,力争打造支撑全省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框架基础。并通过科技创新,增强河南省的核心竞争力,争做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努力提升创新驱动的层次和水平,把城市建设得***治生态更好、发展质量更优、宜居环境更美、民生福祉更多、创新活力更强、国际化水平更高。
参考文献:
[1] 谢伏瞻.深入贯彻***中央治国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N].河南日报,2016-11-07.
[2] 陶宏.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加快建设五个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N].孝感日报,2017-01-04.
[3] 贾峰.中共青岛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N].青岛日报,2017-03-30.
[4] 陈新.勇立绿色发展潮头奋力推进“两山”实践为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N].衢州日报,2017-03-06.
[5] 陈刚.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坚守发展生态两条底线 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为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N].贵阳日报,2016-12-23.
创新型城市篇8
[中***分类号] F29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4-4
Key Policies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y
Hu Minghui1 Wang Yuanyuan1 Shen Xiangdong2 Song Xianfeng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2.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Zhengzhou Henan 450003;
3.The Journal of Henan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3 )
Abstract: City is a mark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good innovation endowment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s a breakthrough to take the lead in achieving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In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progress and new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by deeply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analyzes the new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policy level,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 optimizing policy design, innovating policy carrier, strengthening vertical communication, and enhancing horizont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city; policy analysis; innovation driven
1 引言
十提出到2020年我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了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河南省委、省***府先后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和《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对建设创新型河南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战略谋划和全面部署。这些***策规划结合河南省情和发展实际,针对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难题,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河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是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仅具有资源禀赋优势,而且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良好,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建设创新型河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城市既是引领者,也是主战场。从河南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看,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是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在系统理论研究和深入解剖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重大***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2 创新型城市提出及其在河南的新发展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概念,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从研究进路看[1-3],“创新型城市”的英文表述有“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两种, 二者提法有相当多的共性, 都强调变革和革新, 倡导新的城市发展观。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Creative”更多地强调理念、创意和文化;“Innovative”则侧重于创新、革新之意,强调包含技术、人才和制度的综合变革。传统的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Creative city”,表达“创意城市”的含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更多地用“Innovative City”,作为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驱动模式。我国对城市创新的探索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最初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讨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市规划方面的科学性问题[4]。到了90 年代中期,随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引入,国内的研究开始转向构筑创新体系方面[5]。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创新是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下提出的,全国部分创新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都提出“科教兴市”发展战略。
2.1 ***策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2004年,国家科技部与安徽省“省部会商”中,依据合肥科学城的构想,把合肥命名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重点支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和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型城市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创新型城市”作为完整的概念在国内正式出现,并很快成为地方***府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创新型城市的宏观发展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科技部都极其重视创新型城市的***策规划、设计布局和试点推进[6-7]。2008年,深圳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受到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的肯定,利用“先行先试”***策,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0年,国家***和国家科技部先后《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宏观层面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从试点选择分析,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宏观指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家科技部更强调科技体系机制创新,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目标在于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从创新投入、产出、服务、环境四个方面评价创新型城市建设状况,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强调从宏观管理与调控着手,系统推进、整体布局、统筹指导,考核内容则涉及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支持措施主要有: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优先在创新型城市布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优先安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的重大项目以及支持创新型城市先行先试等***策。
2.2 河南省创新型城市新发展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作为全国重要农业大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要在2020年实现创新型河南建设总体目标。在中原经济区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下,郑州、洛阳、南阳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其中洛阳和南阳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创新型城市试点,郑州既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创新型城市试点,又是国家***确定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新乡等15个省辖市在发展规划中,均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新乡已被列入河南省重点培育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在县(市、区)层面,义马、巩义、偃师等36个县(市、区)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8]。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位置,总结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对实现创新型河南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现状和进展情况看,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成功申报和有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河南省有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创新型试点城市3个(洛阳、郑州、南阳),有国家***确定的创新型试点城市1个(郑州),新乡正在努力申报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型城市试点。从国家试点城市发展看,科技系统与发改系统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双试点”的郑州,也没有能够实现双力齐驱和共同发力。
第二,省辖市普遍重视创新型城市创建,在理解上主要偏向科技创新层面。在河南省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后,18个地级市相继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尽管国家***在创新型城市创建方面也配置了***策资源,但是我省***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策,地市级***府和领导极少从发展改革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
第三,县(市)***府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地方财***实力。财***实力较强的县市(如义马、巩义、偃师)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财***实力较弱的县市,但是市辖区***府对创新型城市建设重视程度与财***实力关联性不强。由于缺失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策和评价标准,县(市、区)级***府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并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产生影响。
第四,省辖市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期望远大于对资源支持期望。由于省***府在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和方向后,没有进一步出台相关***策指南,地方基层在具体实践中陷入行动的集体失范,在一定意义上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由探索的方式,已经影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此外,地方***府普遍存在著“榜样示范”的倾向,随着经济发展对上级***府资源支持的期望正在不断被削弱。
3 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基于河南实践分析
自河南省启动创新型河南建设以来,18个省辖市以及部分县(市、区)先后启动了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2006年以来,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取得显著进展和成绩的同时,在定位、战略、策略和***策方面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3.1 目标定位问题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城市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独具一格的城市气质和产业优势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各个省辖市在城市定位和产业特色方面存在趋同性,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省委、省***府的推动下,全省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是18个省辖市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还存在问题,主要有:在城市战略定位中,更多是从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角度考量,却忽视了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以及城市远景发展趋向在城市战略定位中的重要性;城市创新战略定位未能置入区域创新发展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更多的要素反映时代特征和本地特色,却忽视了创新战略集成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更加强调制造业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创新,却忽视了服务业创新、流程创新和***府管理创新在城市创新战略中的作用。
3.2 战略规划问题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特征的社会建设工程,需要科学的战略规划。从河南发展实践看,创新型城市战略规划编制在“横向”上缺乏区域合作和部门联合,在“纵向”上也缺乏全局考量和差异化定位。河南省创新型城市规划多数是科技部门***主持完成,并且缺乏与相关部门协调和沟通,例如郑州获得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但在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时也是分别制定的,两个部门在对同一问题求解中单独行动,并各自实施。现有创新型城市规划普遍忽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标杆体系,对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缺乏应有的规划指导和***策支持,在企业自主创新支持规划中,缺乏系统的、切实有效的***策支持,特别是没有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做专门***策规划支持。
3.3 实现策略问题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创新型城市是“科技进步与发展”问题还是“城市发展及其先进性建设”问题;二是在科技资源给定条件下,通过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如何处理“为”与“不为”以及“先为”和“后为”问题;三是科技创新促进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遴选问题和城市建设路径选择问题。从河南的具体建设实践看,更多是从科技促进城市发展视角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多强调研发投入特别是财***投入,更多是从产业发展需求角度选择科技创新战略。这种一元化思维和实现策略已经影响到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带来了城市发展“大而不实,散而不强,结构单一”等问题,亟须通过“有形之手”进行引导。
3.4 ***策设计问题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策设计与制定方面,存在“一少”和“一多”问题,“为***策”的设计多,“对***策”的设计少,其负面影响是***策执行及其效果难以实现***策期望,***策执行效率不高,绩效受到严重影响。受行***管理体制制约,省级***府的***策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对地方***府的约束力不强,加上缺乏系统的考核标准和测度指标,地方***府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多偏差,这在县(市、区)层面的***策设计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此外,现有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策部门色彩显著,严重缺乏部门间和区域间合作的***策设计;***策的纵向条状特点突出,缺乏城市间的***策学习与设计合作。这些都需要通过优化***策设计来解决。
4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建议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策系统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策问题确定与规划设计、***策载体建设与实施、***策沟通与执行、***策合作与绩效改进等四个方面。针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问题,以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具体实践为分析对象,对推进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以下***策建议:
4.1 优化***策规划与***策设计系统
在省级层面,统一发改、科技两部门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并以科技部门为主,加强与城市发展相关部门的合作,制定统一的河南省创新型城市规划及相关***策;作为一种策略,建议尽快制定“河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指标考核体系”,并以省直管县和经济强县作为试点城市首先推行;同时,加强省***府***策制定部门与试点县(市、区)联系,给予试点县(市、区)更多***策指导和帮助;对创新型河南有关***策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对省辖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策及其经验做法进行调研,进而做好“对***策”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策研究工作。
4.2 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和创新服务业
对河南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进行绩效评估和现状调研,加强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对珠三角地区的实证调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河南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对创新服务业发展做专项研究,通过体制、机制、人员、资源、资本、***府职能和公共服务的***策改革与调整,加快发展河南省创新服务业,并在***策和制度方面做系统的安排。重视“问题导向”的理论研究和***策研究,更要重视以“结果导向”的***策绩效评估,组织力量研究河南实际问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紧迫问题,对已有***策执行结果和行***活动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估。
4.3 通过纵向沟通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就是从省级层面规划和设计创新型城市相关***策;加强纵向联系,充分利用省直管县的机制对创新型县市建设与考核进行***策指导;加强“越界”合作,从“高铁化”视角确立城市发展战略,借力武汉、西安、南京、北京等辐射带动,与我省周边城市实现合作共赢;既要“自上而下”,更要“自下而上”,尊重县(市、区)甚至乡镇的创新,重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公众参与,为制度创新和***策创新提供更多实现途径,推动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
4.4 通过横向合作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加强区域合作,避免地区主义,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中原经济区甚至是中部地区形成新的城市圈和发展极,促进河南周边城市隆起发展,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加强部门合作,避免***策制定和执行的部门主义,通过制定统一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策,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相P部门之间形成共同利益,实现***策联盟,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减少***策制掣和***策冲突;整合科研力量,采取激励和约束措施促使更多研究力量重视对河南“地方问题”研究,特别是对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背景下河南发展的具体问题,突显理论研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2] 胡树华,牟仁艳.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8):61-63.
[3] 许辉,杨洁明,罗奎,陶慧.境外创新型城市研究进展及启示[J].城市规划,2015(5):83-88.
[4] 陈曼青,张涛.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历史追溯[J].当代经济,2016(6):123-125.
[5] 黄亮,杜德斌.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J].地理科学,2014(7):773-779.
[6] 陈潇潇,安同良.基于地方***府视角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6(8):76-82.
创新型城市篇9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评价 指标 因子分析
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一种创新,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是以知识、人才、信息为依托的新型生产方式所支撑,完成了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并展现出创新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丰硕成果的城市。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新的高级阶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型城市就是城市的现代化和高技术产业化。
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对象,是专指从我国发展现实基础上朝向创新型城市方向发展的城市,这是具有我国历史、现实特殊性的城市发展问题。对此,不仅需要把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导方向,还需要明确创新型城市建设现实基础所制约的评估思路,考究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估的技巧。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设计科学、有效、易操作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既需要遵循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又需要充分考虑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具体要求和特点。为此,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努力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由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环境以及创新产出等子系统综合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都应包括一系列相关指标。二是导向性原则。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发挥引导功能,即引导各级***府和有关部门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注意那些容易忽略的方面、构成瓶颈效应的方面以及具有优势的方面,以期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要求:第一,要全面体现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第二,指标不宜过多,删繁就简,简明易懂。同时,尽可能避免重复和交叉;第三,各项指标数字化,定量指标数据应保持其真实、可靠和有效。四是可比性原则。在指标体系中,选择参数的统计口径和范围要前后保持一致;指标应便于比较创新型城市在不同时期的信息,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
(二)指标分类
根据上述原则共选择了15个指标分为5类。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如表1所示。
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2010年为评价年份,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共选取了15个城市收集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各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城市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各城市科技网、统计信息网的主要数据等。
(一)原始数据
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因子分析法是通过降维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用此方法可将原来的许多指标综合成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由这几个综合变量得到一个总的指标,按此总指标来排序、分类就可以使问题简单许多。本文采用该种方法对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中的1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用转换得到的综合指标代替原始指标,这样为分析问题,衡量和确定不同地区开展循环经济前创新城市的发展状况。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v16.0处理数据后,通过计算5个主因子与各指标变量之间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每一个载荷量表示主因子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由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样本指标与主因子存在一定联系,但是由于公因子本身的意义,笔者发现有10个变量在第1个因子上的负载都比较大,这为因子的解释带来了困难。对于解释主因子还不太明确,因而选择正交旋转处理(见表3)。
第1主因子的解释。从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1主因子主要由X4、X9、X7、X3决定,即由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R&D人员全时当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地方财***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支出的比重4个指标决定,其作用在第1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38、0.775、0.706、0.659,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出,第1主因子解释了原始变量的24.129%。第1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第2主因子的解释。第2主因子主要由X15、X10、X5决定,即由百人口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城市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3个指标决定,其作用在第2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31、0.826、0.633,第1 主因子解释了原始变量的18.652%。第2主因子体现了城市的国际化科技交流情况。
第3主因子的解释。第3主因子主要由X1、X6、X14、X2决定,即由每百万人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量、R&D经费中企业投资的比重、城市污水处理率、R&D经费占GDP比重4个指标决定,其作用在第4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874、0.807、0.803、-0.651,第3 主因子解释了原始变量的17.530%。第3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城市的创新投入。
第4主因子的解释。第4主因子主要由X11、X12、X8决定,即由当年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城市总额比重、百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个指标决定,其作用在第4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802、
-0.773、0.688,第4 主因子解释了原始变量的15.617%。第4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创新型城市的经济教育环境。
第5主因子的解释。第5主因子主要由X13决定,即由城市空气质量等级指标决定,其作用在第5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890,第5 主因子解释了原始变量的10.220%。第5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创新型城市的自然环境情况。
(二)各城市综合得分排序
各城市综合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创新型城市评价综合指标是一个动态和相对的概念,全国15个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情况测算的结果虽然不一定十分精确,但由上面的得分表基本可以看出,各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及区别。
首先,综合得分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和杭州,综合得分为0.81和0.69。这两个城市都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上海主要是因为第2个主因子F2得分高,为3.43;而杭州是第1、3、5因子得分较高,分别为1.6、1.56、1.18。第2个主因子主要包含了城市国际化科技交流的因素,在此方面上海作为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远远地超过了其它城市。而杭州无论从创新投入、创新发展现状,还是从城市自然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城市。
其次是北京和天津,综合得分为0.47和0.21。这两个城市地理位置相邻,且均为北方经济中心。北京的F1得分最高为2.86分,F4得分较高为0.54分;而天津F4得分最高为2.41,F3得分较高为0.64。第1主因子F1主要体现的是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创新科技企业活跃的基地。天津的第4主因子F4分值最高,F4反映了创新型城市的经济教育环境。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天津市的F3也较高,主要因为天津市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经费投入强度位列全国第三位,科研单位众多,包含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以及信息产业等多个领域。
再次是济南和合肥,综合得分为0.06和0.02。济南的F3和F5较高,合肥的F5较高。这两个城市自然风光秀丽,高新技术、信息产业发达。济南的IT产业在中国列第四位,并被国家批准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合肥市在2012年的全国环境友好排行榜中,位居中部第一。
接下来的排名是武汉、成都和郑州,综合得分分别为-0.05、-0.08、-0.13。武汉与郑州主要是第3主因子创新投入F3得分高,成都的创新型城市的经济环境F4较高,F4主要体现在吸引外资能力方面。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商机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在实际利用外资额和世界500强引进数量两项指标上稳居中西部首位。
然后是石家庄、沈阳和太原,综合得分分别为-0.21、-0.22、-0.27。石家庄的第3主因子创新投入F3分值较高,沈阳和太原第4主因子创新型城市的经济教育环境F4和第5主因子创新型城市的自然环境F5分值较高。石家庄是河北省科技资源配置中心,以人才、机构、经费等领先优势推动城市创新快速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创新联动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沈阳市是全国的工业重镇,是我国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太原市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事、文化重镇,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的“国家园林城市”。目前已经基本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产品。
最后是西安,综合得分为-0.62。其中第1主因子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第2主因子城市的国际化科技交流情况都比较好,但第3主因子创新投入的分值在15个城市中是最低的,第4主因子创新型城市的经济教育环境和第5主因子创新型城市的自然环境情况分值也较低。中国社科院的《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中,西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36,比去年上升了3位。说明我国城市依然是东部整体强,西部个别强,但城市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创新能力、创新潜力、创新环境五个方面建立创新型城市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15个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
从表4各城市综合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按此评价指标体系,当数据标准化后,各因子得分负值比较多,体现出整体上各个城市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有待继续加强。同时在各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同一城市的不同的方面评价差异也比较大,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也没有均衡发展。
(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从所选城市可以看出,上海和杭州都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达活跃地区,创新型发展比较显著。样本城市的创新发展状况的排序与城市本身所处的一线、二线、三线地位相关。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地位是根据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区域辐射力划分的。一线城市的创新投入、企业创新、创新能力、创新潜力、创新环境等方面要好于二线、三线城市的创新发展状况。
(三)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具有地域性
按得分高低分类的创新型城市在地域上有很多是相邻的。如第一类上海与杭州,第二类的北京与天津,第三类的济南、合肥与第四类的武汉、郑州基本是都是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会。最后一类城市西安地处西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由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越来越弱。
(四)目前我国创新型城市发展各具特色
一些城市虽然得分大体相当,但却是由不同的主因子贡献的。如得分最高的上海与杭州,上海第2个主因子F2城市国际化科技交流的因素得分高,而杭州是第1个因子创新型城市发展现状、第3个因子创新投入和第5个因子城市自然环境情况得分较高。石家庄、沈阳和太原综合得分相差不大,石家庄的第3主因子创新投入F3分值较高,而沈阳和太原是第4主因子创新型城市的经济教育环境和第5主因子创新型城市的自然环境分值较高。
由于文中实证分析选取样本的是15个省会城市,与全国的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整体情况有所出入,不能够代表平均水平。今后将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国内外城市之间的比较会更有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随着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不断深入,对于创新型城市发展评估问题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创新型城市篇10
[论文摘要] 创新型城市代表了当代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对接国家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百色赶超先进城市的需要。在落后的民族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的,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思想观念。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上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在国内是近两年多的事情,但其发展却是惊人的。我们发现创新型城市代表了当代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国内的主导城市也纷纷加入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行列。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来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简单地来讲,就是主要依靠创新来发展有巨大影响力的城市。百色是一个后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要跟上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
在探讨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中,首先要谈的是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问题。我们认为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对接国家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方面是与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接的需要。***中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审时度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瞻远瞩,在***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着重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中共中央***指出:“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他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m要“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一致的。
另一方面,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的走创新跨越之路相吻合的。《自治区***、自治区人民***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发[2006]12号)中提出:我们要“提高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跨越之路”,“走创新跨越之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我区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书记刘奇葆在自治区第九次***代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这是全区今后五年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很重要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自治区***府***陆兵在全区科技大会上指出:“目前,我区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2.5番、达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今后广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实现广西发展的目标,走跨越发展之路,赶超先进省市。
百色要加快发展,就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主动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百色市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百色主要的经济增长和财***收入都是主要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百色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使城市的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来驱动,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城市经济的转型提供了空间。
其次,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吻合的。同志在***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正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发展路子。 [
再次,建设创新型城市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形成更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城市,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百色,降低自然资源对百色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使我们的干部群众更加意识到人才、知识、科技、管理、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等在一定意义上是比自然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更强大、更持久的支撑力。
(三)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百色赶超先进城市的需要
首先,没有创新,我们在城市竞争中就会落伍。低科技、低管理水平往往会降低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广西统计局的资料:2006年,百色在规模以上工业243个企业中,亏损企业106个,亏损面达43.62%,亏损企业亏损额11573万元,在亏损企业中,小型企业97个。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是上半年全国性煤、电、油紧张,工业用电不足,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二是企业经不起市场竞争所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发展的。其实城市的竞争又何曾不是如此?
第二,创新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大动力。作为后发展城市,我们除了借鉴先进城市、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之外,还应该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样我们就能够跨越发展前进中的某些局部、某些过程,实现跨越式的推进。事实上,区外很多地方,甚至国外的经验也证明,借助创新,借助世界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的。在百色,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了解,百矿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cad/cam]capp技术,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周期,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步伐;银海铝业公司、平果铝业公司、平果百合化工公司等企业,全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生产,使产品成本下降20%左右,有的产品降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所以,百色要赶超先进城市,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城市。那么百色有没有可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呢?
二、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可能性
百色市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百”战略,把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2005年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43%,2006年达到47%。百色建设创新型城市大有希望,因为:
(一)百色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烈需求
百色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提升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新企业的创办需要有新技术的支持。
(二)百色拥有了一定的创新资源
一方面,百色有一定的人才和知识基础。2006年,百色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58839人,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和一些其他单位也有一批高级职称人才,还建设有科技人才专家库。今后随着百色高等教育的发展,百色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百色有日益雄厚的创新资金后盾。2006年,百色gdp达29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财***收入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2%。如果我们每年投入gdp的2%,那就是每年约6个亿,就是财***收入的2%,也有约8000万。
(三)创新机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是拥有了一批高校,如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学院等,并且它们的发展都很快,其中百色学院今年获得了两项部级社科资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正在积极申请硕士点。
二是有几个人才小高地,聚集了一批人才,已经建立了“现代农业人才小高地”、“百色铝产业链人才小高地”、“百色临床医学人才小高地”。并且推进了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认真实施“75321”创新计划。全市四个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田阳县、平果县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市35个乡镇通过市、自治区“乡镇科技进步”考核,8个乡镇评为“全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
(四)创新机制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为充分调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百色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都会表彰一批在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成就的单位和个人,有一套激励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