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剧心理学》是朱光潜年轻时在国外留学时所写的英文论著,后经翻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制中译本。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独享一份尊荣。本文以书中的“心理距离说”作为细读和主要研究的对象,将本文内容分为“读”和“感”两部分。“读”为第一部分理解和总结书中朱光潜先生对“心理距离说”的论述,“感”为第二部分通过举例来分析“心理距离说”在悲剧中的应用。
关键词:悲剧;心理距离说;应用
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开篇第一句便是“我们为什么喜欢悲剧”,这似乎是悲剧读者必须要想的一个问题。喜剧可以使我们放松心情大声欢笑,也可以使我们暂时忘掉烦心事,而悲剧呢,为什么喜欢悲剧,是因为我悲观失望悲剧可以引起我的共鸣,还是因为悲剧的结局让我幸灾乐祸?似乎都不是答案。
想要寻求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我们为什么喜欢悲剧”的答案,正如书中所说,就不能忽视悲剧的问题。这本《悲剧心理学》的副标题是“各种悲剧理论的批判研究”,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主要脉络。他从审美态度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谈起,分别讨论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尼采的各派悲剧理论与范畴,将哲学家们对悲剧的理论列举出来,例如恶意说、同情说、怜悯净化说等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在把所有既往意见基本都研究和批判后,得出作者自己的理论。思路清晰,论述明了。
一、“心理距离说”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书中朱光潜先生将“心理距离说”作为自己悲剧理论的逻辑起点,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观看悲剧是一项审美活动,于是作者从“审美经验”入手,将审美经验定义为为了它自身的原因对一个客体的观照。康德强调了审美经验的非实用性,克洛奇强调了审美感觉的非概念性,这些美学思想显然是形式主义的。朱光潜先生指出,他们的观点包含了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们从抽象中去理解审美经验,和现实生活完全割裂,使审美经验缺乏了现实生活的基础。第二,他们使用的是机械分析方法,但生活并不是一部机器,忽略了生活对审美经验产生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觉得一个事物美,是因为“距离”的产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通过作者的阐述,“距离”有许多层的含义,首先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越是接近我们时代的事物,对我们越没有神秘感,而越是离我们时代遥远的事物,越是吸引我们。就像故宫里摆放的文物,我们对这些文物所存在和使用的时代好奇,也从这些文物中研究他们的历史价值;同样,和我们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事物往往对我们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客体进行审美时,要将客体和我们实际的生活拉开距离,我们要以纯粹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审美,但是我们人作为审美的主体,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往往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会和我们自己所处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一旦和实际生活一产生联系,就没有了审美的意义,这就是书中所提到的“距离的自我矛盾”。
二、“心理距离说”在悲剧中的应用
优秀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剧作者运用了很多手法来产生“距离”。“距离”过小,会使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受到现实生活或者主观情感的影响,导致失去审美效果;距离过大,会使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对欣赏客体失去感觉,何谈审美。下面将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按照朱光潜先生对“距离化”在悲剧中的运用来分析莎士比亚在创作这一伟大的悲剧时是如何运用“距离化”这种手法的。
1、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
“悲剧中形成‘距离’最明显的手法就是让戏剧情节发生的时间是在往古历史时期,地点是在遥远的国度。”这样就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距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要讲述的是十五、十六世纪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城,凯普莱特大人的女儿朱丽叶和蒙太古大人的儿子罗密欧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家族的仇恨,坠入爱河,私定终身。后因种种两人双双死去。小说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活在中世纪,在时间上的“距离”很小,但是作者却让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城这个相对遥远的国度,从而在空间上形成距离,这种空间的遥远性在读者心中产生一种距离美,正如拉辛所说的缺少时间距离可以用空间距离来弥补,距离不仅能增强我们对悲剧人物的敬意,而且使戏剧情节与同时代的实际生活脱离联系。
2、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
悲剧中的人物、情境与情节的设置也是相当重要的,悲剧人物往往超出一般人之上。“在他们身上总有些不寻常的东西,从对实际结果的希望和担忧这方面说来,使观众不可能把自己与他们等同起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庭背景有着特殊的身份,他们两个家族是两个极其对立有着仇恨的家族,然而他们被拆散后,并没有向现实妥协,而是为了自己的爱情,双双殉情,共赴天堂。他们的死证明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也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许多悲剧情境如果换到现实生活中来,大概不会导致那么悲惨的结局,如果换做普通人,也会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避免悲剧结局。这样的人物情节的设置使这部悲剧高于一般人的生活,使作品与读者产生“距离”,增加了这部作品的悲剧色彩。
3、抒情成分
抒情成分在悲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抒情,可以把剧情推向高潮。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一个情景是这样的:罗密欧在听到朱丽叶为了不去父亲为自己安排的婚约而服毒自尽的消息后,她来到墓地掘开坟墓,向朱丽叶倾述衷肠,其中在对朱丽叶说道:“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在这段话中,罗密欧说朱丽叶“依然这样美丽”,他痛恨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把“朱丽叶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因为他太爱朱丽叶,所以朱丽叶死了但却更美丽,因为他太爱朱丽叶才想像朱丽叶的死完全是妖魔多情,尤其在最后,为了防止朱丽叶成为妖魔的情妇,罗密欧说“我要永远陪伴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不惜自己的生命去随朱丽叶而去,表达了他对失去朱丽叶的痛心与难过。罗密欧最后喝毒药自尽,充分表达了他失去朱丽叶的痛苦和随她而去的解脱。这样的抒情使得剧中的人物与感情体现的真实而动情,也使悲剧达到了高潮。
三、结语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朱光潜先生的这本《悲剧心理学》是研究悲剧再好不过的读本。他的才华横溢与知识渊博显现其中。
在读完全书之后,发现自己文化修养以及鉴赏能力的局限使得我读起这本书来有点费力,所以只能有着浅显的理解,但这本书使我在认清自己知识累积缺乏的同时,让我对悲剧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王攸欣,《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书馆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