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品供求关系对药品价格形成的影响
1.药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需求弹性较小,有病一般都要用药;同时,随着医疗保险的普及和报销水平的提高,这种由“第三方”支付绝大部分费用的药品消费方式,必定使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形成很大的刚性集团购买力,显著提高了药品的价格。
2.药品的需求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具有巨大的药品市场潜力。患者虽然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但医院作为患者的人到药品市场购药,是药品生产、批发企业最大的直接消费者,而且由于我国医院目前在药品流通和医疗保险中的特殊地位,其需求成为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但由于医院与患者目标不一致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作用,医院的需求实际上并不代表患者的需求,而是由药品能够带给医院收入的多少确定的,即药品的让利、回扣、差价越高,医院对药品的需求越大。此外,医疗保险个人支付比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的个人需求,导致药品价格上涨。
3.药品的供给我国目前拥有67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和16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大量药品特别是普通药品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问题。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根据供求理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同时,根据成本加成定价法,竞争激烈,成本加成就低,制药企业只能按边际成本或社会平均成本制定出厂价。由于医疗机构占有药品销售90%的市场份额,已成为药品零售市场最大的零售商和药品供给者,也就是说,消费者对药品的需求绝大部分是通过医疗机构来实现的。对医疗机构来说,越贵的药品,通过加成,从中留用的费用越多;药品让利、回扣、差价越大,医疗机构收入越高;医师多开药、开贵药、大处方、以物代药等,也可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收入。如此一来,医疗机构在药品价格上的“择高汰低”行为抬高了药品价格。另外,各级医药公司是国家药品供应的正式渠道,有利于保障药品供应,有利于质量控制,有利于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范药厂的市场行为。但医药公司毕竟是商业单位,不可避免追求利润最大化。销售价格高的药品,可以使医药公司获得更大的绝对利润额。因此,如果是同种药品,医药公司宁愿选择价格高的,以获得更大的绝对利润额,因此高价格的药品更易在销售渠道中流通。可见,药品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由药品零售价(国家对药品的限价)和企业真实成本价(出厂价)之间的差价来调节的,差价越高,对医院的吸引力就越大,对药品的需求量就增加。这种供需双方联动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药品的虚高定价、回扣等不规范市场行为,使药品价格上涨。这样,国家规定的药品零售价只是患者个人支付药品费用的一个标准和医院衡量让利、回扣和提成的尺度,失去了应有的各种正常的市场调节功能,因而是不真实的、扭曲的,甚至起反作用。
二、药品市场结构对药品价格形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富裕,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作为影响药品消费的重要因素逐渐提上日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约1.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左右,占全国药品消费总量的比重却达到了50%以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下,我国***府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障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增加工资等***策,提高了居民的医疗消费水平。居民对健康重视程度和医疗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药品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药品需求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药品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消费群体的总体经济收入处在某种水平上,就会带动药品消费处于某种水平上。我国医药消费需求的区域结构较为明显,华南、华东和华北作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样也是医药消费的主要地区,2010年药品销售额占我国药品市场销售额的80%以上。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全国药品消费水平,并提高了药品价格。
三、药品流通制度对药品价格形成的影响
我国药品行业企业多、规模小,不具规模效益,药品流通配送费用较高,最终全部计算到药品价格上。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多。药品从出厂最终到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对药品价格的抬高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我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供应系统较为成熟,药品从生产厂商流通到终端零售药店一般只需2~3个环节,这是药店比医院价格低的一个原因。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零售药店价格战,直接动因之一是零售药店之间的激烈竞争;另一重要原因是,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利用批量购进的优势,从制药企业获得较低的优惠价格,另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使其具有更多展开价格战的利润空间。尽量缩短流通渠道、努力减少流通环节也成为药品零售企业的目标和竞争优势。因此,在确保药品流通过程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药品市场集中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建立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将会降低药品的最终价格。
四、***府管制对药品价格形成的影响
由于很多国家都对药品价格实行管制,因此我国***府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医药领域的市场失灵理论非常看好,并期望使用***府价格管制对市场机制无法调节的缺陷进行矫正。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是否实施***府管制必须权衡***府干预成本(或信息生产成本)和缺乏信息时无效交易成本的大小。而且,不同的管制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激励原则,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管制效果。我国目前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药品价格根据社会平均成本而定。首先,从本质上说,成本定价管制是错误的,因为计算会计成本并没有反映经济成本,而且设定一个能够覆盖所有成本的价格水平,会使厂商没有将成本降低到一个有效水平的激励机制。同时,因为研发成本的分担原则(时间跨度)是不确定的,成本定价法应用到药品领域就变得更加复杂。其次,***府与监管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定价依据难以测定。***府面对着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很难掌握药品生产和销售的真实成本。而且为了贯彻优质优价原则,***府还对有效性、安全性和***效果明显的产品实行单独定价,进一步加大了收集信息的难度。***府部门在面对众多产品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时,***策制定就缺乏科学依据并容易带来混乱,被监管者可以通过钻***策空子来规避***府监管,从而导致***府***策失灵。此外,掌握了权利资源的***府官员往往成为生产者利益集团寻找和俘虏的对象,最终导致***府管制失灵,从而产生药品价格虚高的情况。目前,***府最高限价远高于药品中标价格和“平价药店”的销售价格,而“平价药店”的某些药价降幅即使达到45%,仍有6%~10%的利润。药品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药品价格不可能完全依赖市场进行调节,但是并不意味着***府管理能够代替市场进行调节。药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一切属性。企业之间药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情况千差万别,面临的市场更是瞬息万变。现行的价格制度实际上否认了这个属性,动摇了企业原有建立在这个属性上的价格管理原则,否定了企业原有的价格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开拓和创新。市场经济要求***企必须分开,***府不能也不必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充满活力,步入良性循环。通过市场竞争抑制价格不合理上涨是最有效的方法,尽管药品和医疗服务有其特殊性,但从根本上讲,仍要受这一规律的约束。而我国的现行制度更多的是对药品价格进行限制,忽略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监管并不等于简单增加行***干预和设置***策界限,目前***府介入的重点是如何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对药品价格的管理既要考虑行***干预的必要,更应认识到市场自身的强大调节作用,将药品价格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根据市场规律,通过经济、法律、行***等手段相互协调和配合,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药品价格机制,完善药品价格体系。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制度使药品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导致***府对药品价格的管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药品价格虚高、费用上涨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药品虚高定价、价格混乱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患者药费负担,仅仅管制药品价格本身是不够的,应同步推进药品价格、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结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保证医药经济的增长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邓少东吴柱国单位: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经济下药品价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