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篇1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它表现在教学方案的执行和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的自觉性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传授、调节和控制以及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的最优化来自于师生双向的积极性。
教学原则篇2
关键词:中学物理;遵循;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为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实践综合确定的,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规律的具体反映。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不同,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原则是人为规定的。根据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参照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指物理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要科学合理。科学性原则是物理教学的根本原则,它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中教师要正确的运用物理语言,对物理内容表述正确、表达准确。二是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教给学生准确的物理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物理的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2)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书和育人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物理教学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
(3)坚持艺术性的原则。所谓教学的艺术性实质上是教师创造性的应用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把科学性和教育性巧妙结合的方式和手段。那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讲究教学的科学性,教学还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
(4)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物理教学过程中三者从理念上是可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融合,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育性渗透在科学性的教学之中,艺术性表现在科学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方面。
(5)激发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的原则
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正如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对于兴趣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上的巨大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科学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说“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贯彻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兴趣就是人要求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表现,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首先应通过各种环节,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处理和选择,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好奇转变为喜爱,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
努力创设物理环境。要让中学生在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也只有在物理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到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物理环境,使学生通过熟悉的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的实例来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注重突出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物理。首先,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这一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其次,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
教学原则篇3
一、评价语言的思想性原则
数学思想和与数学知识相比,很多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能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评价性语言应具有数学思想性,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尽量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去评价,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必须的。使学生达到潜移默化、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某种数学思想时,我们应及时指出,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如在课堂上,我是这样评价学生的。“你能用换元的思想来解这个方程很好”、“你能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做这个题非常不错”、“你能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做题很聪明”等。这些带有明显数学思想性的评价语言,将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加倍努力学习数学。数学发展的历史还表明,数学创造往往来自旧数学思想的突破或新数学思想的创立。
二、评价语言的机智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原则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的差异性、复杂性,学生的信息反馈呈现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某些稳定的因素(如数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等)是可以预知的,有些则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教师必须随时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出发,及时地运用和发挥评价性语言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有效调控,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课堂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首先表现在教师要善于猜测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把握和捕捉启发的时机,创设愤悱情境,以求启而得法、启而能发;其次表现在对学生的种种反应(答问情况、学习情绪、思维表情、课堂纪委等),甚至意外情况(意想不到的疑问、教师讲解的疏漏、学生中异乎寻常的举动等),必须机敏而及时地进行调节,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促成教学的和谐进行。例如,当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时,教师要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灵活使用评价性语言,把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使用灵活多变的数学评价语言自如地驾驭课堂,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和形式与应用过程,不是把结果直接“暴露”给学生。因此,当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之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如评价一题多解的例题和习题时,“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想想?”只有教师不断灵活使用评价性语言,学生才能和教师融为一体。
三、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原则
形象化的评价语言是听觉和视觉互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受、理解、想像、体验,通过恰当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展现评价性语言以形象加深理解和记忆,以形象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以获取教学的艺术效果。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评价语言的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情”就是教师要有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激励和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地受到鼓舞;使输出的评价性语言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的色彩。
四、评价语言的独特性原则
首先,评价性语言应具有独特性,做到有的放矢。所谓独特性是指评价的语言必须符合各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生的性格、气质相符合。教学要因材施教,评价也是一样的,也要看对象,同一种评价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接受否定的评价,只喜欢教师作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对于这类学生取得一点成功时,我们要给予正面的评价,以激励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其能继续去努力的探究学习。如:曾经我教过一个学生,数学成绩差,有一次,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他用剪刀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了下来,并拼成了一个平角,我当时就用了“不破不立”这个成语表扬了他,并要求全班学生学习他的这种创新思维,通过这种适时鼓励,结果这位学生转变很快,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异成绩。
五、评价性语言的激励性原则
评价性语言应用具有激励性,才能让激情不能自禁。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要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老师对其关心和鼓励呢?所以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要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在教育学生时,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善意批评,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因而,平常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总是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表示颔首和鼓励,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很好”、“你能行”、“你会学好的”等鼓励性语言。让其从内心深处受到激励和震撼,并情不自禁地去努力学习数学。
六、评价语言的时代性原则
教学原则篇4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它表现在教学方案的执行和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的自觉性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传授、调节和控制以及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的最优化来自于师生双向的积极性。
教学原则篇5
摘要: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987年发表了大学教育七太原则。文章介绍了七大原则的主要内容、相关研究、实施建议及以此为依据的教学评估状况。关键词:大学教育七太原则教学评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通常以质询高等教育绩效的形式表现出来。教育绩效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效果。在美国,标准考试分数、毕业设计质量、保留率、毕业率等一直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指标。这些指标通常被称为终端评估指标,因为这些指标所揭示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然而,过去的20年中,在采用终端评估指标的同时,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估。这种趋势基于这样的理念,即有效的教学过程必然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校园环境里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呢?美国于1987年问世的大学教育七大原则对此作出了概括和解释。一、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什么样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以达到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去发挥作用呢?这些问题是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其目的是寻找出一些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和措施。这项研究得到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约翰逊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和赞助。研究人员系统地整理、分析和总结了过去半个世纪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几乎覆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的作业与教师的反馈;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娱乐消遣:研究人员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大学教育的七大原则。七大原则发表后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在随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向约翰逊基金会直接订购了15万本七大原则的小册子。为了使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研究人员又根据每一原则针对学校和教师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1.鼓励师生间的接触研究结果显示,师生在课内外的接触、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对学习的投入;教师的关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并不断进步;与教师的结识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投入并激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未来:根据这个原则,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师生相互接触的机会,提供接触的场所。如开设小班型的讨论课;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组织的顾问及参加学生俱乐部的活动。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保持联系,如指定办公时间以接待采访学生,欢迎学生打电话、发电子邮件进行联系;争取在每个学期开学后的一周内记住其任课班级的学生名字;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谈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咨询。2.鼓励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关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研究表明,学习不是孤立的行为,也并非竞争;学习和工作一样,具有社会性和合作性的特点;作为学生,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可以进一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投入;介绍自己的观点并回应别人的见解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敏锐。根据这个原则,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专题讨论小组等;建立学生辅导学生的制度;提倡每个学生至少加入一个学生组织或俱乐部。教师应该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作业;在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为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谈论个人兴趣的机会;鼓励学生相互解释课程的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同学探讨问题。3.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一言堂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被动学习的弊病很多,包括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消化,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比较差。在一研究中,课前告知学生课后要对课堂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测试,且测试时允许看笔记。课后测试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记忆加上笔记只能保留课程内容的42%。一周后在不允许看笔记的情况下再次测试,留在记忆里的东西就只剩17%了。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动脑思考,动口讲一讲,动笔写一写,动手做一做,联系自己的经历,运用于实际生活,这些东西才能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根据这一原则,学校应该把校内外的实习实训纳入到课程计划中;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并以此注册学分;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挑战教科书、同学或教师的观点或理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层示自己的作业或研究结果;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拟、扮演相关角色;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例分析;鼓励学生向其他同学推荐阅读材料、研究课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等。4.给学生及时的反馈有关教师反馈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显示,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作文、课堂发言等的及时反馈有助于促进教学效果。学习过程是把不知转为知之的过程。学生需要教师及时的反馈以确认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反馈不应该仅限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什么,还应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根据这一原则,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学业进展的查询系统,如网上查询系统。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这个系统查寻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如已修的课程和成绩,其成绩是否达到了通识教育或某一专业的要求,取得某一专业的学位还要选修哪些课程等。教师应该在每门课开始时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以了解学生的现状;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能够给他们即时反馈的练习;定期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返还作业;批改作业包括以书面形式向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定期进行测试并在测试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测试中的难题。5.强调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另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与学生的收获成正比;同时,学生科学地分配时问与有效地利用时间对于促进教学效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原则,学校应该使学生明白,全职的学习就是一份全职的工作,每周需要花40小时或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地分配时间并有效地利用时间,学校应该给学生开设这方面的讲座或讨论课。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说明,除了上课积极参与以外,课后还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学习,如课后要拿出两倍于课上的时间去预习功课或做作业、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要求旷课的学生补课。6.寄予学生较高的期望研究结果显示,对学生的期望通常与学生的表现成正比。给学生设定较高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学生的收获也因此会更大。较高的期望对基础好的或差的、用功的或不太用功的学生都很重要。对学生较高的期望还可以使教师工作更努力,因而促进教学效果。根据这一原则,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应该熟知本校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以便为达到此目标而不断努力。教师应该在每门课开始时以书面形式向学生说明该课的具体要求及成绩的评定标准,说明为什么要寄予学生较高的期望,并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还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这种较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7.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和学习方法学生的才能和学习方法是多样的。他们把自己不同的才能和学习方法带到大学。他们需要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需要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根据学习类型理论。影响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知、心理、环境、生理、社会等。当这些影响学习的因素与某个学生的学习类型相吻合时,其学习效果为最佳。例如,从感知方面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讲授适合于听觉型的学生,看板书、阅读、看幻灯及录像适合于视觉型的学生,而动手操作则适合于肢体型的学生;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早上可能是一部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而下午可能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考虑到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不同,每门课不应该安排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上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尊重学生的学习类型也就谈不上“因材施教”,或“面向全体”。根据这一原则,学校应该通过讲座或座谈会等形式,向师生介绍有关学习类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具体建议。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以兼顾学生学习类型的多样性,如除课堂讲授外,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既可以为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也可以为他们发挥不同的才能提供机会。
七大原则看起来都是常识性的东西,实际上也的确如此,这些原则的理论根据可以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教科书里找到,其实施建议也来自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世上没有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要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工作者要科学地、辛勤地耕耘,受教育者要积汲主动地参与,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去。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正是七大原则的核心所在。学校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这种服务需要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投入与收获通常是成正比的。二、七大原则与教学评估如前文所述,在大学教学效果评估过程中,一直被广泛采用的指标包括标准考试的分数、学生的保留率、毕业率,就业和升学(本科升研究生)率等。这些终端评估指标强调的是结果。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呢?也就是说,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使学生不辍学,按时毕业,成为合格的研究生或劳动者呢?七大原则强调的正是这个过程。七大原则的核心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投入”与“融人”。可以想象,如果一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够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能融人校园生活,那么他必然要选择离开,或者被动地消磨掉大学时光。七大原则问世后,一系列根据这些原则而设计的学生问卷调查逐渐被高校采用。这些问卷主要调查学生的“投入”和“融入”的程度,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估,为学校制定教学改进计划提供依据。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此类问卷之一,《大学生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问卷》于2000年正式推出,每年举行一次。在过去终六年中,共有970所学校参加了这项问卷调查。《问卷》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除了学生的个人信息(性别、种族等)外,《问卷》含14大项,8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与课程有关的活动情况,如课堂发言,辅导同学、与同学讨沦问题,与教师交流的频率等。2.所修课程需要动脑的程度,如有多少内容要求死记硬背,多少内容需要分析、总结、判断、应用等。3.考试试题的难度。4.每学期要完成的写作和阅读量,如一共要读多少本书,20页以上的报告需要写多少篇。5.课外活动情况,如参加文体活动的频率。6.参加学术或社区活动的计划,如是否准备或已经参加社区服务、参与教师的一项研究、去国外修课、自己设计专业等。7.与同学的关系是否友好,有问题时是否可以及时得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帮助和支持。8.个人的时间安排,如用在功课、课外活动、校内工作、校外工作、消遣、家务上的时间各是多少。9.大学经历对于学生的品德、知识、技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其作用程度如何。10.学校是否鼓励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学生相互接触;是否提供学生在学业上所需的帮助。《问卷》的结果除了对每个问题进行统计外,还把这些问题归为五组,并计算出每组的综合指数。这五组是:(1)课程的挑战性;(2)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3)师生互动;(4)学***历的丰富;(5)学习环境的适宜性。这些综合指数通常用于对教学过程的监测。学校可以根据《问卷》的结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问卷》的宗旨是改进教学,而不是进行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考虑过把《问卷》的结果纳入高校排名的指数,但是终因反对者过多而未实施。反对者认为,把《问卷》的结果用于高校排名违背了《问卷》的宗旨,是对问卷的亵读。综上所述,七大原则使人们对教学效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投入和融入。在教学评估中如果忽视了过程评估,终端评估就会变得空洞。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当然,七大原则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不止于教学评估。就院校层面而言,应该说对这些原则的接受程度有很大不同。有些院校把七大原则的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也有一些院校对此并不那么热衷。但是,就整个高等教育而言,这个理念已经渗透到该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学生管理到学校规划,从教学评估到学校认证。
教学原则篇6
关键词:简单性原则;教学;教学艺术;美
收稿日期:2006―04―24
作者简介:陈光磊(1965―),男,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教育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
在科学发展中,简单性一直是科学家走向真理的灯塔。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科学家在简单陈述与复杂陈述、简单理论与复杂理论之间,更乐意选择更简单、更和谐的理论。”①我们的教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探索真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活动。它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对象,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传授人类的科学文化科学遗产,使个人认识达到当代社会的认识水平,具有特殊性。因此教学中的简单性原则,是教学艺术中美的形式与表达。
在科学发展中,简单性原则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即人对真理的认识,遵循着简单性原则。那么,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它再现真理发现过程的环节,再现本身就具有简约性这是一种结构美,是美的表达。所以,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素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学生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导方面是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态,不是一般的“原理”形态。为了有目的地塑造学生主体加速器的认识进程,它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加工改造,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和提炼出来的最基本材料,是前人已经发现和总结的认识成果――系统化和概括化了的知识体系。它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他们认识外界和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教学认识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且同样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所以,简单性原则是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简单性这一美的教学艺术原则呢?
一、简单性与复杂性辩证理解
首先,简单包含复杂,孕育复杂。简单性一向是传统自然科学的一条指导原则。尽管复杂现象比比皆是,人们总是努力要把它们还原成更简单的组分或过程。事实上,不少复杂的事物或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简单的规律或过程。非线性科学的研究指出,最简单的系统未必有简单的动力性质,而复杂现象之下未必不是简单的数学模型,复杂形态的规则可能是复杂的,也可能是简单的。诀窍在于:不管现象如何复杂,只要对象中隐含某种分形序,运用新的思想和方法便可能以几条简洁规律将其译出。所谓教学的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即如此。
第二,简单和复杂互相转化。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把最复杂的说成简单的。也就是把复杂深奥的课本知识,变成教学中的“简单而又浅显”教学过程。宇宙的演化原理启示我们,复杂性乃是某种简单的东西不断重复、长期演变的结果。尽管生命领域中复杂结构无处不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塑造实体原理的复杂性。与其说宇宙从一开始就是复杂的,或者说遗传基因确定了生命的全部复杂性,不如说宇宙和生命中包含着某种简单公式,是公式的无穷迭代才造就了今日世界如此绚丽多彩的万千气象。中国的围棋和周易,其规则和道理是简单的,但是变化确是复杂无穷的。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符号是0和1,而却显示了无穷的复杂性。
第三,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感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感性教学的具体表述是运用直观,以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方法。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因此,是一种简单化了教学形式。感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作用与力量,并力求达到美感和最佳的教学效果。感性教学虽然是一种教学方法方式,同时本身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美学追求。其目的是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美的活动,传达理性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活动。感性教学是通过直观来进行的。所谓直观就是提供感性知识。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中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就是直观。尤其是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形象化、比拟与夸张、借喻等,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想像。然后达到本质的概括的理解。从而实现理性的升华。
二、简单性与美辩证理解
无数事实都向我们说明美就是简单就是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而这些正是数理学最好证明的”③我们知道秩序、匀称、明确是一种对纷繁复杂客观世界探索之后的简单。任何一个数理化的结论包括社会科学的探讨例如价值规律等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美的理解。是一种美的概括。圆周率是简单的,正是这种简单却概括了所有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是简单的,而正是简单,才概括了所有的平面几何***形。正是这种简单才显示了美,显示审美理解。教学中,我们只有将科学艺术化,才有美的教学。只有当科学从它直接的感性知觉跨越到形式化的结构式样,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将二者作任意转换或保持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时,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旦与它们涉及的情况脱离或割裂,不管是风格的意象,还是刻板定形的概念,亦或是统计资料,都会流入空洞的形式游戏。正如一成不变地向学生们展示自然经验不能增加他们的洞察力一样,因为“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④
三、简单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就意味着直观,我们理解问题就是从准确的直观入手的。教学中的直观就是把复杂的问题感性化,把理性理论感知化,既生动形象又言简意赅。我们知道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其表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相当的抽象的。而优秀教师却成功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生产力比喻为脚,把生产关系比喻为脚上的鞋子。可谓是妙语生花,生动形象而言简意赅。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省时省力符合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2.机智幽默,发人深思,富有哲理
教学机智与幽默既是教师教学智慧与艺术的体现,更是教师教育观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折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教师教学机智与幽默的选择与创新提供广阔的路径和多样化的情境,使教学机智与幽默的教育价值和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富于机智才能富于转化,富有幽默才能发人深思,才能富有哲理。从而构成美的表达与形式。有个故事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喜剧大师卓别林相遇后,爱因斯坦风趣的说,卓别林先生您的喜剧人人明白,妇孺皆知,您是很伟大的。卓别林说,爱因斯坦先生,您的狭义相对论很少有人明白,您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卓别林转而又说,不过爱因斯坦先生,您可以让我明白您的狭义相对论吗?爱因斯坦很轻松地说:很简单,您坐在热锅上一小时,与一位漂亮的女士聊天的一小时是不同的。机智幽默的回答,看似简单,却隐喻着复杂。显现着一种简单的美,表现出一种轻松美的愉悦。发人深思,富有哲理。还有一例,当陈景润成为数学大师后,有的小学生就问数学老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教师的回答也堪称教学机智幽默的经典。数学教师是这样解释的:在数学当中,数论是最难的,其中有几大猜想更难,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其中之一。正如皇后皇冠上耀眼的明珠,能够摘下是不容易的。因为,古代能够见到皇上就很难,见到皇后就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摘下皇后皇冠上的明珠了。陈景润是不容易的,他摘下了一颗。这种教学看似是简单的,是明了的。这种简单是一种机智而又幽默的简单,是一种美的表达。试想,如果不做努力,能有如此的表达吗?否则就会用这个问题太难了而对学生加以敷衍塞责了。
3.学识渊博,深入浅出,别有洞天
教学的简单性原则就是把深奥的知识,简洁明白的展示出来。其展示不是白开水的无味,而是高山流水般的甘泉,富有底蕴与源头。我们知道一则寓言是“7个儿子与7支筷子” 的故事,而在《魏书》中也有一则类似的寓言《阿豺命子弟折箭》,内容说的是折19支箭的故事。两则都试***说明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但是,老人或阿豺都未必真正知道折断合成一束的7支筷子或19支箭究竟需要多大的力量。只能凭感性知识粗略的认识到“单者易折,众则难摧”,但这并非绝对的真理。一夫当关,则万夫莫开,而乌合之众则不堪一击。折断7支筷子是否是折断一支的7倍呢,折断19支箭所需的力量是否只是折断一只箭所需力的19倍呢?如果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以把7支筷子或者19支箭折断的。事实上,根据力学原理和数学知识可以估算出:折断一束圆形的7根筷子所需力是折断一根筷子所需力的19倍;而折断合成圆形一束的19支箭所需力是一只箭所需力的625倍!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为什么“单者易折,众则难摧”的道理。7与19都与数学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上面提到的折断一束是在圆形的前提下计算出来的。同时,数学上可以证明,用若干支大小相同的竹筷捆成一束,第一个最近圆形的是7支,第二个最接近圆形的则是19支。不难看出,知识的丰富性程度不同,理解的程度是有差别的。只有深博的知识才能有深入浅出的表达。
4.小处着手,循循善诱,柳暗花明
教学的简单性原则,也可以是把复杂的、大的问题从小处着手来进行讲解与深化。抓住简单的、小的方面,来层层展开,深入下去 。我们知道在数学中归纳法是一个难点与重点,但是从小的方面入手,层层深入,就能很快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利用两个寓言故事就能够把问题阐述明白。一个鸡蛋的故事告诉我们:把一枚鸡蛋孵化出后,可以鸡生蛋,然后蛋生鸡,以至于无穷,一本万利。但是随着鸡蛋“啪”的一声落地,一切都成为了泡影。为什么,因为,没有开始第一步,没有一个成功的奠基。而另一则“书一画曰一,二画曰二,三画曰三”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万”字很难写成,为什么,因为一、二、三符合笔画数,有第一步的奠基,但不等于下一步仍然符合。两则故事联系在一起,就给数学归纳法的讲解提供了看似简单但是却形象直观而又坚实的基础。像这样,把复杂的问题从小故事着手,通过循循善诱方式,最后使复杂的问题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自然就是一种美。
简单而深刻,简洁而富有哲理,这是教学美的追求。美的教学形式,美的教学内涵,构成审美的艺术教学氛围。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
注释:
①王阳.简单性原则:闪耀真理的光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14.
②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75.
教学原则篇7
虽然人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大多体现在企业组织管理当中,但是也启示了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黄兆龙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学管理哲学的变革趋势是走向以人为本。中学校长王敬民主张学校人本管理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中学教育管理秉承现代人本管理的理念,强调管理中的人文关怀,认为人是决定组织运转效能的核心因素。人本管理原则把学校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在管理过程中崇尚人的价值,突出学校成员的主体地位。人本管理强调认识并顺应人性,满足学校成员的合理要求,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能,在管理中促进师生的持续发展,保证教职工才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将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的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依靠人、发展人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了解教师与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护他们的工作与学习的权益。在管理过程中给予师生以人文关怀,解决教师与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注重开发师生的潜能,鼓励师生对工作与学习认真思考。
二、实施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理念先行
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要全面理解人本管理,把握人本原则的内涵,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要有教育管理服务至上的人性化理念。领导和教师对人本原则的内涵在认识和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树立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需要加强领导和教师的沟通。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中要渗透人本管理的理念。在管理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人本价值。
2.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即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能有效提高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创设参与机制,鼓励师生参与管理。通过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开辟学生提建议、反映意见的多种渠道,为师生参与管理提供环境。总之,依据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发展的规律,面对现代学校系统诸多管理要素和内外关系,进行计划、组织、调控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
3.有效激励
人本管理是一种柔性管理,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人本管理讲究效率和效益。建立人性化的激励制度,能达到促进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目标。激励的有效形式有自我激励、评价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等。学校在教师的工作安排上注重教师间的科学组合,让教师的知识能力互补,扬长避短,形成整体优化的组织,让他们在工作中自我承认、自我激励。在教学管理中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师生的评价,准确的评价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4.与时俱进
人本管理不是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变化,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实施人本管理。利用计算机开发或引进教务系统管理软件,将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将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室管理、考务管理等工作纳入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既能减轻人力劳动,又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教学原则篇8
一、严格把控其校内外时间
学困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自控能力非常差,当与老师交谈时,他们也能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也想改正自己的不足,也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当脱离了老师及家长的督促时,他们就难以严格要求自己了。学困生如果不脱离老师和家长的视线,他们就没有了继续变差的时间,因此时间把控要放在第一位。
对班主任来说,学困生的关注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生,每天到校就要及时深入班级,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到校情况,上课时间也要加强巡视,看其是否有迟到甚至逃课的现象。若发现学生上课时间不在校,班主任就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其共同寻找。及时将学生带回学校,确保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学习的任务。
而作为家长,则更要监管好孩子每天的离家和到家时间,发现时间有大的波动要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同时也要监管好孩子每天放学到家后这一时间段的行为,不能放任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节假日时间,家长更不能掉以轻心,要尽到监管责任。不给他们进入游戏厅或网吧的时间。因为这部分孩子总会找各种借口,以寻找外出游玩的机会。如此就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教育起来更加吃力。所以,家长在节假日应尽可能多地陪陪孩子,陪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外出休闲放松,既能让他们不随意浪费时间,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希望,这对教育他们至关重要。
二、严格把控其手中的零花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为孩子提供了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孩子们的零花钱也在随之增长。这也给学困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便利。作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应经常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珍惜父母的每一分血汗钱,从而不向父母要过多的零花钱,并教会他们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班主任还应教育学生不向他人借过多的钱,也不把过多的钱借给别人。
τ诩页だ此担更要严格控制孩子手中的零花钱。对孩子每天的伙食费等花销,可事先放到班主任手中,而对于孩子提到的学校所需要的各种花费,家长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不给他们说假话骗钱的机会,从而断绝其学坏的经济来源。家长也可以采用“付费家务”的方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并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让他们自己挣零花钱。还可以让孩子走近自己的工作场所,让他们近距离感受或参与家长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赚钱及持家的不易。
三、严格把控其可能接触的人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困生若形成了小团体,班主任教育管理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密切关注的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在座位的安排和学习小组、值日小组的划分上,应有意地将学困生进行分隔管理,不给他们之间过多接触交流的机会。而有意让学习纪律优秀,自制力强的学生与他们接触,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一个学困生的周围都是优秀学生的时间长了,相信这个学困生就不会太差了。
家长则要关注孩子平时的所有行为,从孩子的谈话、从家里常来的学生、从家里常接到的学生电话、从孩子常去找哪些同学中,了解自己的孩子,认识他们周围的学生,合理引导自己的孩子离开学困生群体,不给他们相互影响的机会,教育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做合格学生。
教学原则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教学;教育改革
核心素养,是在世界教育变革进入瓶颈期,中国教育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生发而出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变革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全球视野与本土精神中汲取养分。
一、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整个社会对新一代人的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语音、语法、词汇等;二是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而获得的素养和各种能力,如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全球化视野等;三是培养对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这些素养当中,与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英语教育理念既有相重叠的,也有根据新时代、新形势背景所新提出的新维度,但无论如何,这些素养的培养应当是整体的、具有本土特点的。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十分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感知周围环境、发展各种能力的关键阶段。正是从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开始正式接触二语学习,同时开始丰富的人际交往并能够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落实好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也必将有利于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儿童日后的学习打牢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教育实践,核心素养确定之后,如何在实践中推进,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反思、改革,应当成为我们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应当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反思课堂,重建教学,促进中国英语教育的新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英语作为一门必修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价值。王蔷指出“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教学活动应当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1.聚焦真实学习的发生
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广大研究者与教师反思的问题。受传统科举思想以及苏联凯洛夫教育***流影响,应试取向的外语教育理念长期占据着我国的教育实践,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我们只看到了“一流考生”却不见“一流学生”。学习过程是基于学生内部认知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相互联结、逐步建构的过程。从认知主义心理学角度看来看,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简单积累,而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内在建构符号的意义,透过这些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来实现人的有效交际。信息加工理论也认为,人们的语言学习是人类大脑将符号化的语言形式加工处理成形象化的内在意义的过程,是将符号与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从而将之纳入到长时记忆当中的过程。虽然我们的课堂熙熙攘攘,看似热闹,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来仍有待确认。当前教育实践中,“人在心离”的课堂并不少见,语言知识意义的有效生成受到阻碍,学生学习的境脉受到阻隔,生不论是在知识学习层面还是能力与思维发展层面都受到了限制,甚至受到教育负向效果的影响。看似热闹但缺乏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破坏。而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真实学习的发生是实现核心素养的基础条件。
2.着眼生命课堂的实现
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语言与我们的生命是紧密相连的,是基于生命活动的符号性表达。着眼学生的真实生命体验,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是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是直接的、生动的,是基于情境的。现实生活中,语言学科天然的情境性与生活性为其教学提供了条件。英语教学设计应当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既保持英语学科的实用元素,使英语学习时刻为生活服务,又能够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体验,将之与儿童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兴趣英语化,生活情境英语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既有语用体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生活成为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源头。通过将学科知识与可感知的生活经验贴合起来,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真切的体验,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
3.创生学习策略,支撑“学”的优化
“学习策略对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指导意义。”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面貌与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是“终身学习”理念得以实践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方向。然而在我国当前教育实践中,“学会学习”的真正意蕴与价值仍处在被遮蔽的窘境。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机制,以及支持学生学习的策略知识缺乏系统、深入的培训。学习策略有着一般策略与专门领域策略之分。例如,作为语言学科,英语与汉语在语言机制、功能以及心理过程上具有颇多类同之处,故而在学习策略上均需要一定的记忆策略、交际策略等宏观策略来促进高效学习的发生。而与汉语相比,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学习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过程与机制,在语言学习的早期,母语学习基本上是“习得”的过程,即通过自然情景中的练习获取,二语学习则多为“学得”,是通过有计划的、模拟的情景进行的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境脉的不同导致学校教学中的英语学习急需策略指导。这其中即包括包容性较强的一般学习策略,也包括在其框架下调整、延展、生发而出的英语专业学习策略。但不管怎样,学习策略的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据自身学习体验与学习需求而动态生成与调整的,只有创生学习策略,支撑起“学”的优化,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一流学生”而非“一流考生”。
4.关注新兴学习理论,打造信息化时代新课堂
任何英语课堂在传播客观知识的背后,都应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人的核心素养。随着心理学等学科在儿童学习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我们对儿童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工智能与学习理论的深度结合已经为我们的学习与教学提出了新思路。如何打造信息化时代下的新课堂也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新课题。信息时代的新课堂,必然是信息交互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必须是儿童,儿童主动去获取、交换信息。将知识情景化、交际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主动探究的精神与能力,同时也是符合脑科学领域所提出的人脑信息加工机制的,能够在完成客观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信息时代的新课堂,必然是实践化的课堂。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中心是模仿、是游戏。我们的课堂是否应当继续局限于课堂?这是值得反思的。当前,许多学校也已经开展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建立模拟地球村,开展DIY课堂等。而在这些活动当中,都可以将我们的英语知识、英语运用镶嵌到中间去。信息时代的新课堂,必然是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课堂。学校教育之所以宝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环境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关系。其中,于儿童而言,友伴关系又是最为重要的关系。友伴关系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能够产生思维的碰撞,不论从培养学生教技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其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教学原则篇10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要求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重点不一定是难点,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成因,所以突破教学中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采取措施,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知识则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系统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基础打好、认识能力提高、学习进度加快,效率提高,进而揭示***治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治知识的客观性上有因果、递进、继承、发展、并列、矛盾等诸多关系,在教材内容上有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即教材的系统性。系统性原则在***治教学中,不仅对把握***治知识结构,理解***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治知识网络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教学在每个环节中都注意到宏观系统性和微观基础性的结合,使具体的***治知识恰当地融入***治知识的系统中,既可见到森林,又可见到树木,使同学们一目了然,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复习,使***治知识记忆更加扎实。因此系统性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WWw.133229.coM
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就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性原则要求了解学生的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可接受点。教学只有符合学生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当是指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吃不饱”,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低效率地教学,影响了质量;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以致教学内容过难、份量过重、进步过快,学生“吃不了”,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也同样影响教学的质量与进度。
2.应用
学生的分数观向学生创造观的积极转变;系统性原则对教学的成绩可作出科学的评价,系统性要求从学生“一生的提高”作为教育目的,而不是单纯以分数定成败,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考分为中心,以升学率标准,并以此支配学校的一切活动,使学校视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和唯一手段。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强化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死记硬背,使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针对目前***治课的现状,就要对***治课教学进行改革,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遇到疑难,不爱***思考,依赖性强。
听课只记教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思路及方法,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思维灵活性弱,应变能力差,思维缺乏条理性、系统性。目前,在***治课教学中运用系统性原则,它可以大幅度缩短新课讲授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可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力争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再给以适当点拨,使之“柳暗花明”,学生以此产生探究成功的欣慰和喜悦,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如新编初中思想***治教材中,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一个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又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发展前进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把握住这条主线后,就可以了解这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联系的不断加强,最终形成***治的线状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