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10篇

高中课程篇1

关键词: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2004年秋,备受关注的高中课程改革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进行实验,2005年又有江苏省、福建省参加实验。截止到2004年底,山东省共有862所高中,高一、高二约140万学生参与实验,因此可以说山东省的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到全国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与推广。为了更深入地推进高中领域的课程改革实践,确保200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毕业生的顺利升学与就业,及时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与不足之处并研究适时的应对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调研组一行6人于2005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和2006年5月12日至18日,先后两次到临沂、日照、青岛、德州、聊城、济宁和济南、潍坊、滨州等地市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听课、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共向学生和教师发放近6000份调查问卷,随机听课90余节,并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育行***人员和一线教师分别进行了深度的面对面的交流座谈。旨在能如实地获取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自上而下的教育行***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管理下,整个高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课程改革引领了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领域从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具体层面的转变,整体提升了整个高中教育阶段的办学水平。但是,在具体的实践领域依然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及教育系统的相关人员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对。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仅介绍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尚不够完善

1.部分学科教科书内容逻辑性不强,存在断层的现象。通过座谈,教师们普遍反映新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上跳跃性太大,许多内容不衔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模块的教科书的内容不衔接,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各自为营,没有兼顾到其他模块的教学进度。这种内容不衔接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这几个学科中,许多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先前的模块的学习中并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导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弥补学生知识层的缺口,填补模块间的知识空隙,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数学学科,一个被教科书编写者忽视了的问题是代数与几何在内容上的不同步,例如将《解斜三角形》放到代数第三章第二大节后,学生要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前夕才第一次学习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而作为余弦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个应用——关于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推导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不久便用到余弦定理(见《立体几何》教科书P44),学生第一次接触余弦定理,根本不知道余弦定理及其内容,更不用说运用了。另一方面是特定模块的内容逻辑性不强,内容的编排顺序不符合知识的逻辑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例如平原一中的老师反映,物理学科中诸如力学、电学等许多模块的设置、编排就不符合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教科书的编制者也忽视了高中与初中阶段、选修课模块与必修课模块之间的内容衔接,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到非常困惑,许多教师不得不使用旧版本的教科书大量补充相关知识,边教学边调整教科书的知识点呈现顺序,给教师顺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相关学科之间内容缺乏横向逻辑联系。即教科书内容的编写不能照顾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内容上。例如,物理老师们在座谈中普遍反映物理学科的教学比较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是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却还没有开始相关模块知识的学习,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给教师带来了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许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先充当“数学老师”,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讲授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物理教师身兼物理教师和数学教师两职,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不但教师们感到“苦不堪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困难,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同样的情况也突出表现在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

3.教科书编排不合理,部分内容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新教科书与旧教科书相比,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特别的突出,许多老师都反映,一个学期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很难实现。例如,语文老师们普遍反映语文教科书内容过多,选修课教科书教读篇目4篇,学生自读的有18篇,古代文言文就有10多页,学生很难读懂,教师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实施补救式教学。数学新教科书在旧教科书的基础上删减了一部分内容,却又增加了算法、统计、积分等内容,内容层层加码,造成内容过多。英语学科的教科书词汇量过大,而且教科书各章节的梯度偏大,对“听”、“说”、“读”、“写”的要求过高,教师、学生感觉不适应。其次,新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实验方面的东西,但是因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无法具体操作。再次,新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太多,学生的实际水平无法达到教科书编制者的要求。热闹的讨论之后,其结果往往还需要教师告知或讲解。新教科书对知识点的安排不合理,有的重点、难点过于集中,有些章节专业性太强,术语太多,学生难以接受。最后,有些教科书中的例题很简单,但后面的习题还是老题目,难度很大,有的甚至是近几年前的高考压轴题,学生一时难以接受。

(二)“减负”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欲求***教师、***学生,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课程改革的愿望和高中教育现实存在较大反差。从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教师累了,学生苦了,而这恰恰不是课程改革所期望的,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1.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感到身心疲惫。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当被问及“参与高中课程改革后,你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时,有57.1%的教师回答“增加许多”,有37.5%的教师回答“增加一些”,也就是说有94.6%的教师认为参与课程改革以后工作量加大了。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是:

首先,备课、上课要求的提高超出教师的现实水平。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既要研究与传统教科书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科书,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并且想出应对措施;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要‘用’教科书”,教师就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用’,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要跑***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寻找很多课本以外的包括文字、***片、老照片、录像带之类的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新课程对教学手段有新要求,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发明并动手制作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总是“满堂灌”,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包括小组讨论、做游戏、演课本剧、做实验、户外观察、社会调查等等。新课程要求作业也要花样翻新,不能老是机械训练,教师就要在这上面动脑筋,设计出形式活泼、又能巩固知识的各种作业模式。

其次,靠加班加点来应对常规的教学研究。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被调查学校的教师平均日工作时间(坐班时间)大都超过10个小时。而且所有学校一律都是每四周才休息一个星期天。就这一个星期天,学校还经常安排学生在星期五、星期六考试,由老师在星期天加班阅卷。像这样的工作节奏,教师的身体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再次,各种检查与评估让教师难以应对。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其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各级各类的督导、检查、评比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几乎到了三天一检查,五天一评比的状况,传统的考核制度搞得教师疲于应付检查,每天忙着填写繁杂的教案项目、测试记录、听课记录、作业批改记录等等,还要应对学校组织的周考、月考、检测考等大量考试,根本无暇仔细认真研究新教科书。

最后,正常工作与进修提高之间存在矛盾。为适应新教科书、新课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充电”,既要积累更完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又要更新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因此,教师鲜有闲暇时间,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同时,许多教师反映,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各样的培训像潮水般涌来,从通识培训、课标培训到教科书教法培训,从省、市、区到学校,各级都举办,各级都考试,让教师们应接不暇。而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不少培训是有其名无其实。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培训是敷衍了事,在培训内容上,授课者讲授的多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等讲得过多,但对中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怎样实施课程改革、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思维等等实践层面的问题却很少涉及,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讲座很难激发教师们的参与兴趣。另外,本来教师就因职业的特殊性而承受巨大的压力,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导致许多教师产生自我否定的痛苦感、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相互矛盾的茫然感。这些心理不适往往使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信心产生动摇。

2.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在短期内上扬过大,心理负担加重。在调查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一再向我们强调:现在的学生太累了,负担太重了。根据我们调查分析,“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课业负担加重。“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原来要三年完成的教学内容,现在最短一年、最长一年半就要学完,所以改来改去,反倒是加快了教学速度,增加了学习负担,真是有点吃不消了。”不止一次听到学生这样的苦诉。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改革后,你的学业负担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回答没有减少的学生达84.6%,其中43.6%的学生回答学业负担加重了。在教师问卷中,“参与高中课程改革后,您认为学生的负担与以前相比”增加的教师占到89.7%。之所以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新教科书容量太大,如语文,一学期50多篇课文,还不包括写作、测验的课时;化学知识点非常多,虽然要求是常识性的,但学生凭借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老师就要补充内容;英语词汇量要达到3500个左右,水平达到八级,相当于大学英语二年级的难度。教科书容量的加大,势必会预示着相应的配套练习增加。为了赶上进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增加了早自习和晚自习,个别学校更是把早自习和晚自习当成正课来上。

其次,经济负担增加。课程改革实施后,不但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且经济负担也是直线上升。对“参加课程改革后,你的经济负担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问卷调查发现,84.9%的学生认为没有减少(由于这次调研的学生对象是高一、高二参加课程改革的学生,所以学生可能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参照系数,无法和以前进行准确的对比)。在与教师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参加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经济负担增加了3-5倍。学生经济负担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教科书的增加。以书费为例,以前的书费一个学期需要100多元,而现在需要400-500多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地方课程教科书和校本课程教科书的费用。课本数量增加了,配套的复习资料就相应地增加。从目前来看,一套教科书要相应地配备两套复习资料,这还不包括学生主动购买的资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书本资料费大致在1000多元左右,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最后,心理负担过重。同教师一样,沉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负担。面对没完没了的上课、作业和不间断的收费,许多学生对学习出现了厌倦情绪和对任课教师的排斥感。持“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学生越来越多。

(三)管理制度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很大偏差

1.“学分制”、“走班制”与“选修制”的实施困难重重。在课程管理方面,借鉴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普遍经验,强调实施选课制度和学分制管理,新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高中选修课的设立也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课程资源。“选课制”是“学分制”和“走班制”的基础,“学分制”和“走班制”是“选课制”的必然要求,没有“学分制”和“走班制”,“选课制”就失去了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保障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选课制度的行之有效地实施,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的学分认定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山东省专门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中选课指导意见(试行)》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等指导性的文件,从行***与制度方面为新的课程管理模式的实施开辟了道路。但具体到学校的管理层面,校长和教师们普遍地感到“学分制”、“走班制”与“选修制”实施的管理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首先,学生习惯了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的管理),不习惯按课程管理,教室的不断调换,课桌椅的不固定,给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增加了障碍,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给班主任思想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学分制的选课、场地的安排、学分的计算等增加了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再次,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的师资、上课、实验、实习的场所和学校的实验设备等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行***管理人员普遍反映,按照原来的学科教学组织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选课制对大量师资的需要,受到师资条件和各种条件的制约,一些城市的高中都无法保证选修课的全部开设,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高中了。尤其对于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师资的短缺导致大多数高中学校没有开设,有的学校将本校的数学老师或物理老师强行拉来,勉强开设,其效果可想而知。

问卷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3000多名学生中,只有30.5%的学生认为本校的选修课开足开全了,有52.9%的学生认为本校的选修课根据师资情况,有的开有的不开,另外16.6%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基本不开。在所调查的300多名教师中,有66.7%的教师认为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27%的教师认为是学校资源限制了选修课的开设。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选修教科书将一些“高端”设备引入到了教学中,如多媒体教科书中就涉及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的使用,可是目前—些学校并没有这些设备,即便设备齐全,一些任课教师自己也不熟悉这些设备的应用,这样的选修课如何开展?要想真正地开设好选修课,教学管理人员问:谁来为这些昂贵的“教具”买单?现在一些高中普遍存在的班额过大的现象也制约着“走班制”的顺利开展。面对我们调查研究人员,大部分校长直言不讳的说:“走班制适合小班教学,在目前高中教学班大都五六十人的情况下,根本没办法走班,因为走班和选修的结果必然带来一些优秀的老师和某些教学模块的内容有更多的学生选择,而目前的教室中的学生数已经达到最大量,无法容纳更多的走班的学生。”这样的条件必然给走班、选课带来限制。

2.“学业水平测试”难以被认同。在高中课程的管理方面反映最多的是关于学业水平测试的问题。作为高中课程改革试点省之一,山东省教育厅正式颁发《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从2004级普通高中学生起,山东省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不再进行毕业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学籍、考籍一体化管理。学生在学籍注册的同时,即取得考籍和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资格。本次调研中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普遍反映学分认定与学业水平测试之间存在着矛盾,认为学业水平测试有悖于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因为在学分认定的管理规定中明言:校长是学分认定的第一责任人;学分认定小组成员由同学科或同课程内容的任课教师担任。这等于是把学生学分认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校,引导学校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促进学生发展,而学业水平考试一考,无异于原来的会考改头换面重新上阵,学校领导认为这是***府部门对自己的学分认定工作的不信任,各校的学分认定委员会也觉得既然要进行学业水平考试,自身的工作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学生毕业资格的获得与否等于又寄托在一张张考卷的成绩上。济宁市某校校长坦言:“就学业水平考试的问题来说,目前95%以上的高中教师持比较强烈的反对意见。”聊城市某高中老师说:“学业水平测试总体上说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符。”看来,目前的学业水平考试问题的确在高中教育管理与教学层面引起很大的争议,这足以引起有关部门的慎重考虑。

(四)课程资源欠缺、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新课程改革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地方和学校更大的课程自,使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地开设一些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特点的个性化的课程。

1.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面临困难和挑战。校本课程的发展和开发引起了各个层面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实践也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校本课程的发展立足于地区性或校本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诸因素的有限性,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处于“应为”却“难为”的境地。校本课程要求各个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但是,由于地区间、学校间发展水平及办学水平的差距,可利用的本土化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我们调查发现,广大农村高中,常常连基本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为继,维持基本的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尚且困难,又何来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研制校本课程呢?在农村及部分县市的高中,连部分学科的演示实验都存在困难,在具体进行有关实验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是单纯的讲实验。在刘集镇的东阿三中执教的某教师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老的教学模式,我们也想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一点,学生多探索一点,可是一些具体的探究要有相应的资源,一些实验要用到设备,我们基本上无法开展,即使用到一些陈旧的仪器和设备,效果也很不理想,还不如不做。”“新课改的设置可能会比较偏向城市学校,对山区农村学校来说,推行的确有一定困难。”某市教研室一老师不无担心地说,而且,部分山区教师也对新课改缺乏信心,特别地,他们大部分人认为教学条件将会是新课改实现的重大障碍。

2.课程开发与建构的意识能力还很薄弱。调查中发现,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理论的设想固然周到,要求教师摆脱“教书匠”式的教科书附庸意识而发展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但是,受长期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和处于“法定文化”地位的“国家课程”的制约,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总是游离于课程的编制体系之外,他自身的课程主体意识与课程研制开发能力已大大萎缩。教师们认为,当前的教科书编写在匆忙中出台,教科书内容本身具有许多漏洞,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进行修补;有的内容在教科书中讲解得非常笼统,在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非常模糊,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认真而又具体的研究;在当前的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的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五)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缺乏实质性改革

1.成长记录袋的实施。新课改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发展能力,成长纪录袋则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形式,成为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新亮点。但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成长记录袋存在着很大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成长记录袋“装什么”。许多学校对成长记录袋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偏差,将其理解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价记录,学生各门课程学习状况或学习过程评价表、奖励记录、期末综合素质报告单成为成长纪录袋的主要内容,而本应是成长记录袋主要成分的学生作品收集,却被使用者忽视了。二是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如何评价”。将成长记录袋应用于泛学科领域,缺乏明确的使用目的,使成长记录袋演变成为一个无所不装的大口袋,难以清晰地反映学生一段时期内在某一领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而且,缺乏对成长记录袋中所收集的学生作品、活动记录、评价记录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没有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进建议。这不仅影响了成长记录袋潜在优势与功能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教师对应用成长记录袋的兴趣与信心。

2.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调查发现,尽管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两年半的时间,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仍然难以消除。几乎被调查的所有的校长和教师们都认为,山东省高中课程改革是否能成功,高考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出台的《山东省2007年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指导方案》,校长、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不断地质疑改革方案。第一,方案对课程改革缺乏指导作用。第二,“1”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得不引起考生、教师、家长们的关注。一位教师的话很有代表性:方案当中的“高中课程的技术”涉及的范围到底是哪些,是指所谓的“信息技术”还是指还有别的内容,如果只是指信息技术的话,这一个操作性极强的科目,怎样在一张试卷上面体现出其科目的特点?如何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像“1”当中提到的许多内容,在许多学校是以一种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的,这些校本课程大多数是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的,无法将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内容在一张试卷上面体现,也无法体现地区间的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往往无法在书面上反映出来,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因而如何进行“1”科目的内容进行定位是一个难题。

(六)课程的推进及其保障体系不够坚实、稳妥

1.***府投入不足,行***保障乏力。毋庸讳言,任何一次教育改革的成功推进都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关注并提供相关的保障措施,尤其需要***府部门的支持与财***上提供的相关的保障。高中课改实验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需要比以往丰富得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硬件设施,才能满足学生选修的需要。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引发了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全面转型,需要各级***门与主管部门的全力投入,需要基础***门进行相关的经费与人员的投入。而当前的现实是一些该配套的措施和***策没有及时地出台。许多“不可知”的因素与“不可预期”的问题都对改革的推进发生潜在的影响。

2.师资培训方式单一、差异较大。据调查,各高中学校教师基本上完成了初步的教师培训,问卷显示,56.3%的教师所参加的各级培训的累计时间都在10天以上。可见,山东省已经在教师的培训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还与新课改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本次调查分析表明:教师认为在本次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主要的困难,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而教师自身又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培训,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不能真正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很多教师反映本次课程改革的教科书变动幅度太大,很难适应,而且认为培训的量要大,时间要长,质量才能有保证。据教师问卷调查统计:在所调查的400多名教师中,有3.2%的教师只参加过校级培训,尤其在山东省的济宁、聊城、德州三个经济相对不太发达的地市,在所调查的200多人中有3.4%的人甚至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同时,在师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上,过于单一。专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走马观花式地讲一些深奥的理论,大多采用讲授、报告或讲座等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的简单的结论呈现式的教授对于教师的行为改变并没有实际帮助;某些教科研部门的专题研究或学科备课式的培训同样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有效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注重实际,确保***策有弹性

任何教育改革的推进都必须要考虑到这种由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必然对先进的观念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受客观条件与主观认识上的制约,在课改推进中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均衡。

面对这些不同表现,教育行***部门、***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大监控力度,综合考虑各地区和学校的实力,区别对待,稳步推进,将先进的树为典型,对观望的督促引导,对落后的加大投入,从整体上保证地区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当然,新课程改革也不可能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战争,必须逐步探索,稳步推进。我们既然能够允许一些地区的经济体制保持多年不变,对于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更应当慎之又慎,尤其要避免一刀切的问题。对于一些地区一些学校,我们总得给他们一定的准备时间,该降低要求的一定要降低要求,保证它们的平稳过渡。

(二)依靠高校专家队伍,提高***府决策能力

课程改革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府与教育行***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发挥的职能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否则极有可能苦了自己,累了学校,阻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认为,高中课程改革先是自上而下,***府和教育行***部门在这一阶段处于主体地位,其主要任务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宣传与发动工作,切实把课程改革的意***解释清楚,使学校有章可循。当这一阶段结束以后,课程改革进入了自下而上的阶段,学校成了课程改革的主体。在此阶段,***府和教育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做好课程改革的***策引导工作,而要把课程改革的权力下放给学校,让学校各显其能,百花齐放。而***府和教育行***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为课程改革提供好组织、经费、教研、设备、师资等各个方面的条件保障,为课程实施及时提供督导、评价等方面的***策保障。

为提高***府部门的决策能力,提升决策的理性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府部门应该委托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帮助,也可以依托高校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组建课程改革的专家队伍。由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将极大提高***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并且可以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与专业分析,他们既是***府决策的理性支持系统,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反馈渠道与研究人员。专业引领是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府要从财***与***策上支持专家队伍的建设。

(三)加大高考改革步伐,完善高考改革方案

新的高考方案既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绝不让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和地区吃亏”,又要考虑到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实际状况和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校际差别等先在因素的影响,避免搞一刀切,这似乎是一个两难选择。在“应然”和“实然”之间如何进行恰到好处的平衡,真正体现出对考生的“公平”和“公正”,值得我们深思。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指导方案体现了我省高考改革方面的进展,但还需要在考试方式、科目设置、命题思路等方面不断完善。

首先,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给予多次机会,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体现灵活多变,体现学生素养的评价思想,考虑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其次,在命题思路上要有变化,要让“应试训练”抓不住“把手”,摸不着“门路”,找不到“捷径”,让那些真正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特长突出、个性丰满的学生在考场能发挥好。做到这一点,高中教学的风气就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教学就会真正恢复到其适当的位置上来。同时,试题应具有普遍适应性,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尽力避免由于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而在题目设计上有潜在的倾向性,避免偏题、怪题。更要注意不同选做题目之间分数赋值的科学合理与分量的均衡性。最后,“1”的考试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1”的考试内容过于宽泛,在教学上难以把握和操作,加重了学生的课业、经济和心理负担。而且,对于音、体、美等学习内容也用考试的方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无疑又加重“应试教育”的嫌疑。很多老师反映既然音、体、美也要考,那么就可以完全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发展,只要让学生背诵运动学知识、美学理论和乐理知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教学生唱歌、画画了,体育课也由外堂改内堂就行了。姑且不论这些教师对“能力”的考试方式在理解上是否存在误区,“1”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不明确却是不争的事实,何况采用纸笔测验来考察学生的能力本身就存在着理论或实践上的矛盾。建议目前的“1”进一步完善后改为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者参加高考。

(四)取消目前的学业水平测试,加强学分制管理

从我省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来看,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不符合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学分制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为课程改革是“学分控制,模块推进”,给予学生和学校教学安排上很大自。换句话说,新课程方案的思路是,在每个阶段中,每个学生学习的程度和进度不同,每所学校开的课程也不一样,无法举办“齐步走”的“学业水平测试”。如果硬要按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话,必然就要对学校的教学作统一的规定,这不是新课程倡导的。这次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教学管理上的改革,给予学校较大的教学自。学分认定的主要责任在于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量化的评价方式之外发展质的评价方式,而在学分认定的基础上增加的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名义上是为了监测普通高中文化课教育教学质量,指导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实际上无形中又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引向了“考试是法宝”的老路,不少教师反映,“只要学业水平测试存在,学分认定工作的位置就无异于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其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反而大大加重了师生的学业负担。

试想,如果推行学业水平测试,那么如何理解它和学分管理的关系?假如衡量一个合格高中生的最终标准在于学业水平测试,那么学生的学分必然会处于“鸡肋”地位。在高中师生课业负担如此沉重的情况下,如果再让师生进行程序繁琐、耗时费力、徒有虚名的学分管理很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假如衡量一个合格高中生的最终标准在于学分管理,那么再搞学业水平测试,除了加重学生的课业和经济负担之外,还有其他吗?因此,在规范学分认定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取消学业水平考试,以减轻学校、教师、学生的负担,值得教育行***部门深思。

高中课程篇2

[关键词]选修课程;课程规划;课程调控

在高中选修课程实施中,各地在取得诸多经验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难免存在着如课程规划不够合理、课程实施不够有效和课程管理不太科学等问题。基于此,为了促进高中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选修课程实施适时、适度的调控,以实现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有效调控和科学管理。

一、合理地规划选修课程

从高中选修课程方案来看,选修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纵向上,包括从中学课程到大学的基础课程;在横向上,涵盖从语文与文学、数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域,涉及语文、数学、外语、技术等15个学习科目。

经过五年的选修课程规划,各地先后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从2004年秋季第一批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开始,各地在制度建设和行动措施上都曾有过新的举措。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施来看,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在课程整体规划上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要强化地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与学校选修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在关联:一方面,认真总结地方选修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教训,适度调整地方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使之更为可行;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校选修课程实施的成功与不足,适当完善学校选修课程规划,使之更加有效,为学校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学校在课程内在机制上对选修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特别是要注重必修课程内容与选修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促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从纵向与横向不断地拓展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从广度和深度上持续地开展探究。

在高中新课程推进中,许多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修订了《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方案》,完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课程文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学科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修/专修课程中都修习一定的课程。第一学年侧重基础性选修课程的修习;第二学年侧重发展性专修课程的修习;第三学年侧重发展性专修课程等的学习。该校按照学生不同学科(或专业)方向提出了学生高中毕业选课、人文学科选课、理工学科选课和学有所长选课等基本要求。例如,人文学科方向选课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一般应修习各科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包括必选和心理模块)模块,并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获得117学分;再从相关科目的专修模块中选修,其中语文至少选修四个模块,英语至少选修模块6、7、8,数学至少选修模块1-1、1~2,思想***治至少选修《经济学常》《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历史至少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地理至少选修《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体育从八个专修模块中至少选修四个模块,从学校自主设置的专修课程至少选修两个模块,至少获得44学分;还要从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模块中选修,至少获得4学分。海南省海南中学的课程规划中,实施了定餐制(必修课程)、配餐制(针对选修课程模块I的大文、大理、文科特长、理科特长、学科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的课程规划)和自助餐制(针对选修课程模块I部分、艺术、体育和模块Ⅱ的课程规划)的课程规划。这些颇具特色的课程规划为全面提升选修课程实施的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有效地调控选修课程

模块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课程实施来看,有利于学习科目结构稳定性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性的适度协调,有益于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实施的适时调整;从学校发展来看,有利于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模块的适当调控,有益于个性化课程计划和自主性选择修习的及时调整。

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施来看,地方选修课程的实施需要加强调控,特别是要认真总结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强化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师培训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教材选用的指导和选修课程教材实施的调控;针对高中选修课程教材自身的问题,选修课程模块I既要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又要注意与共同必修课程的合理衔接;选修课程模块Ⅱ既要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真正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学校要认真总结教师选修课程指导和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寻找班主任制度与教学导师制度有机结合的实施方式;认真协调先开学科(模块)与并行学科(模块)的关系,做好学科(模块)的横向联合与纵向衔接;同时认真听取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选修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在课程调控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做法是:根据学校场地限制和教师的数量,认真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并要求学生至少填报两个志愿,以备调剂。一般在开课一个学段前进行选课,学校根据选课单进行统计整理,调整后进行分班。为了便于排课,统计时,学校按每三个行***班为一个单位,对于选择不同模块或相同模块不同教师的人数进行调整;对有些选择较少的模块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每班不少于15人,最多不超过50人的规模;对教师和场地充足的模块尽可能实行小班化教学。然后学校将结果通知学生。个别情况可进行微调,一般可试听一周,让学生真正了解课程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一周以后不再变更。

还有一些学校鼓励学生学会规划人生。要求学生进行三年学习规划,避免从众心理盲目选择。学校既重视共同基础的课程,又提供多种选择的课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按照学生不同学科(或专业)方向提出了学生高中毕业选课、人文学科方向选课、理工学科方向选课和学有所长选课等基本要求。海南省海南中学等根据课程标准中修习建议和学分要求编制了适合大文、大理和学科特长的八类发展需求的三年课程规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课程。这些都是值得认真借鉴的。

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制度与教学导师制度在选课指导过程中的互补。双方都应对学生进行详细、具体的选课指导;必须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认真协调先开学科(模块)和并行学科(模块)的关联;针对高中生在选课过程中的选课不当、或选课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及所遇到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困惑,提供及时的调控。

三、科学地管理选修课程

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对课程教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了解到:从2004年秋季第一批高中选修课程实施以来,在我国高中新课程实验区中,除上海市外,目前使用的有55家出版社出版的15个学科的68套教材。这15个学科课程标准是统一的。从课程内容来看,15个学科所对应的68套教材各具特色。除了思想***治学科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外,其他学科都不止一套。在我国高中新课程实验区的学科教材中,最少的是思想***治学科,唯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最多的是英语学科,共有七家出版社出版的七套教材。

多样化教材的编制一方面为选修课程教材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为选修课程教材的展示提供了更广的平台。即使基于相同的课程标准,基于共同的必修模块与共同的选修模块,由于课程教材编制者的学术素养和价值取向等因素,他们在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选取和组织等方面水平有所差异。不同的编制者和评价者对课程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是一个基本事实。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中国地域广阔,差异如此之大,很难想象哪一套教材能够非常有效地适应于不同的地区或学校。基于此,在国家层面认真把住选修课程教材的质量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操作上,我们可以划定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制者和评价者。

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施来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选修课程教材的适切性。课程教学实施者在选修课程教学实施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等方面会受到其自身学术水准和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必然会影响选修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外,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高中选修课程经验的普适性,注意监测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从当前选修课程的实践来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管理的有效性。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学校需要积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修课程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鼓励他们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促使他们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应与科研院所、教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等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鼓励教师针对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高中课程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英语 高效 课堂教学

中***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44-01

前言: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单位能够掌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实现课堂教学优势展望,通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下,从传统的教学主体进行转变,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协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传统教学的同时,进行创新改革教学的实施,转变课堂教学主体。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开展新课程理念教育,实现多媒体介入的科学技术转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一、教师教学观念改革

传统高中英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枯燥乏味的方式进行单一的重复式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方式改革,需要教师进行观念转变,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专注研究新课程方针***策,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能够驾轻就熟的应用新型教学设备,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引导者。

在转变教师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的做到与学生沟通的要求,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成长。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带动学生的互动性,通过有效的参与满足对英语能力的应用,提升课堂英语教学质量。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英语环境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口语交流需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和英语社会习俗等[1]。

二、教师教学作用转变

新课程理念支持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进行专业职能的进一步培养,从传统的教学作用中走出来,实现新的教学高度。教师课堂教学作用的转变,是为了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打造全新的课堂教学气氛。传统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充分的完成备课内容就可以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就转变了教师的保守观念,通过全新的课程设计,满足学生对英语环境的需求。充实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重新构建课堂框架,进行艺术行为的英语课程传递,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课程理念应用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转变,要求教师认识到新时期的新任务。教师的作用发生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者转变成现代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英语知识背景的了解,实现交流的重要目的。只有专注的教学,才能培养专业的人才。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转变非常明显,为了促进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也十分重要。新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理念转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需要管理并且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氛围之内,实现对学生的角色转换,满足学生未来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找到新的切入点,不再反复灌输英语语法的作用,而是更多的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关键节点。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慢慢的热爱英语专业,进一步完善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果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就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对课堂教学的新需求。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上,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专注课堂互动活动的进行,实践的效果总是能够带来新的惊喜,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步要求[2]。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仅仅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跟随时代脚步,应用科学技术作为最坚强的后盾力量做课堂教学支持。传统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在讲课,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课,这样的方式显得不够活跃,很可能出现学生厌倦的情况。新时代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多媒体手段实现课堂教学转变,成功的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改革背景下,应用教学软件,比如影音系统或者是电子展示***片功能,可以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外,还能够巧妙的带动课堂氛围,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满足了高中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成长心理,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媒体的储存功能强大,可以支持大量的教学数据,也是实现现代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3]。

结论:实现新课程理念深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个性化人才。面对当下的教育制度,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的关键。高中时期的教育指导对于学生的能力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在进一步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锻炼。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管理和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戴丽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索――谈“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模式的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06,04:36-38.

高中课程篇4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中***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6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逐步被重视,构建高效课堂应运而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此种理念的基础上,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才可以满足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学生的学习效率才可以真正的提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才可以被充分的吸收与有效的消化。

一、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也使国际间的竞争明显增强,为符合时代的发展变迁,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的以学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逐步转变为素质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发展方向。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就是为了使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有所改善,为日后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基础。与此同时,构建高效课堂还能够将传统教学体制下学生非主动学习的现状进行扭转,促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盲目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给予高效课堂学习体制,学生能够将主动性以及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促使学习兴趣明显增强,继而使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对策

1.化学探究实验的充分完成

化学实验属于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亲自体验探究的具体过程,在知识的产生、联系以及应用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取合理的方法,在进行科学的探究实践中,一步一步形成自身的意识以及能力。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学生可以积极地思考,大胆地猜测,根据猜测对实验的研究方案进行有效的设计,同时将实验步骤充分的制定出来,自行操作,思考、分析以及得出初步的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探讨,得出较为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切实变成了学生获得知识以及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学生将自身的试验设计完成后,可选择小组交流、全班点评以及教师点评的方法,选择最优秀的实验方案,并对其合理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充分的检查,随后到实验室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

例如:在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沉淀反应的应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验能够得出初步结论:能够达到沉淀 AgCl―AgI―Ag2S转化。为了使沉淀转化的规律进行了解,让学生与现有药品进行有效的结合,自行设计实验并验证Ag2S―AgI或(AgCl)的转化是否能够实现。根据分组探讨的方式,学生得出如下几个方案:方案1:向已得到的Ag2S沉淀中加滴NaCl溶液,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密切的观察;方案 2:取 2ml左右的Na2S溶液,加数滴 AgNO3溶液,进行振荡,随后加滴KI溶液(或者NaCl溶液);方案 3:取2ml左右的AgNO3溶液,加数滴Na2S溶液,进行振荡,随后加滴加KI溶液(或者NaCl溶液)。根据进一步的探讨,学生共同认为最优方案为方案1 。

高效课堂的实验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是将课本中的知识、规律等让学生去掌握,而是需要将较多的权力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实验,将自身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需要将探究试验作为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科学实践素养以及促使学生学习热情不断提高的重要场所。

2.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时自身就在不断创设较多的问题情境,与学生认知存在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的激发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以及不断探索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采用何种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已成为此种学习方式是否有效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对《钠的化合物》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景:在我们面临火灾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怎么灭火?(学生回答:用水以及灭火器)那么,你们相信滴水还可以生火吗?学生十分惊愕,异口同声的说“不可能”。随后演示实验过程:在包有过氧化钠(事先没有告诉学生)的棉花团上滴几滴水,在学生看到棉花燃烧起来后,明知道水使棉花燃烧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又不能解释眼前所看到的事实,促使其求知欲望充分的激发起来,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也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此案例创设的情景为能灭火的水竞可以燃烧,学生并没有想到,也就是说学生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竟然变为了可能,学生想要查看真相。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逐步的将其中的缘由进行解释,引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所产生可以支持燃烧的氧气,使学生瞬间明白,进而对化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再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长时间保持了热情与兴趣。相似的课堂情景使教学实现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快乐。

3.充分利用多媒体,促使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伴随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促使多媒体技术以及电子白板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化学教师必须较快适应此种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师还必须充分利用课件,这样能够将课本中的内容更为直观、更丰富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并且还能够将较为复杂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形象的知识,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充分的激发起来。教师还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化学中的部分实验,以及较为复杂的知识,根据多媒体的利用更好的展现给学生。

例如,教师能够选择模拟的方法,使学生对实验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宜的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具有深化知识以及画龙点睛的功效。在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加热,随后再通氢气,对浓硫酸进行稀释的过程中将水加入。在实验演示完成后。教师将这一错误操作的严重性进行充分的讲解,教师随后为学生操作正确的实验流程,并与之前的错误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正确知识形成较深的印象,同时,还鼓励学生开展实际操作。

总结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前提下,构建高效课堂对课堂效率的重视程度明显比传统课堂高,有效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是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新课改的理念给予认真的掌握,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及相关制度,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促使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不断提高,进而有效的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姚艳平.浅议新课程理念下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导学,2013,(26):86.

高中课程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逐步被重视,构建高效课堂应运而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此种理念的基础上,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才可以满足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学生的学习效率才可以真正的提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才可以被充分的吸收与有效的消化。

一、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也使国际间的竞争明显增强,为符合时代的发展变迁,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的以学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逐步转变为素质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发展方向。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就是为了使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有所改善,为日后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基础。与此同时,构建高效课堂还能够将传统教学体制下学生非主动学习的现状进行扭转,促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学生盲目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给予高效课堂学习体制,学生能够将主动性以及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促使学习兴趣明显增强,继而使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对策

1.化学探究实验的充分完成

化学实验属于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亲自体验探究的具体过程,在知识的产生、联系以及应用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取合理的方法,在进行科学的探究实践中,一步一步形成自身的意识以及能力。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学生可以积极地思考,大胆地猜测,根据猜测对实验的研究方案进行有效的设计,同时将实验步骤充分的制定出来,自行操作,思考、分析以及得出初步的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探讨,得出较为准确的实验结论。实验切实变成了学生获得知识以及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学生将自身的试验设计完成后,可选择小组交流、全班点评以及教师点评的方法,选择最优秀的实验方案,并对其合理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充分的检查,随后到实验室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

例如:在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沉淀反应的应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验能够得出初步结论:能够达到沉淀 AgCl―AgI―Ag2S转化。为了使沉淀转化的规律进行了解,让学生与现有药品进行有效的结合,自行设计实验并验证Ag2S―AgI或(AgCl)的转化是否能够实现。根据分组探讨的方式,学生得出如下几个方案:方案1:向已得到的Ag2S沉淀中加滴NaCl溶液,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密切的观察;方案 2:取 2ml左右的Na2S溶液,加数滴 AgNO3溶液,进行振荡,随后加滴KI溶液(或者NaCl溶液);方案 3:取2ml左右的AgNO3溶液,加数滴Na2S溶液,进行振荡,随后加滴加KI溶液(或者NaCl溶液)。根据进一步的探讨,学生共同认为最优方案为方案1 。

高效课堂的实验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是将课本中的知识、规律等让学生去掌握,而是需要将较多的权力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实验,将自身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需要将探究试验作为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备较高科学实践素养以及促使学生学习热情不断提高的重要场所。

2.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时自身就在不断创设较多的问题情境,与学生认知存在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的激发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思考以及不断探索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采用何种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已成为此种学习方式是否有效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对《钠的化合物》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景:在我们面临火灾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怎么灭火?(学生回答:用水以及灭火器)那么,你们相信滴水还可以生火吗?学生十分惊愕,异口同声的说“不可能”。随后演示实验过程:在包有过氧化钠(事先没有告诉学生)的棉花团上滴几滴水,在学生看到棉花燃烧起来后,明知道水使棉花燃烧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又不能解释眼前所看到的事实,促使其求知欲望充分的激发起来,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也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此案例创设的情景为能灭火的水竞可以燃烧,学生并没有想到,也就是说学生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竟然变为了可能,学生想要查看真相。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逐步的将其中的缘由进行解释,引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所产生可以支持燃烧的氧气,使学生瞬间明白,进而对化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再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长时间保持了热情与兴趣。相似的课堂情景使教学实现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快乐。

3.充分利用多媒体,促使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伴随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促使多媒体技术以及电子白板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化学教师必须较快适应此种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师还必须充分利用课件,这样能够将课本中的内容更为直观、更丰富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并且还能够将较为复杂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形象的知识,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充分的激发起来。教师还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化学中的部分实验,以及较为复杂的知识,根据多媒体的利用更好的展现给学生。

例如,教师能够选择模拟的方法,使学生对实验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宜的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具有深化知识以及画龙点睛的功效。在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加热,随后再通氢气,对浓硫酸进行稀释的过程中将水加入。在实验演示完成后。教师将这一错误操作的严重性进行充分的讲解,教师随后为学生操作正确的实验流程,并与之前的错误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正确知识形成较深的印象,同时,还鼓励学生开展实际操作。

高中课程篇6

2003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GIS第一次以国家文件规定的形式进入高中课程体系。[1]在香港,2007年颁布的《地理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处处论及GIS。同样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成分,大陆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有何异同?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何在?何种课程设计更优质?

二、统计分析

为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解释以上问题,本文着重对《课标》和《指引》两个文本中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表述进行统计分析。作为与地理息息相关的一种信息技术,GIS进入中学课程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2]两地都前瞻性地将GIS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不可否认,GIS以国家文件的形式进入高中地理课程,是两地GIS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但是在两地高中地理课程中,GIS不再呈现文化被人创造时就被赋予的始生性结构化特征,而是被再生性结构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课程规划:系统还是简略?

如表1所示,就论及“GIS”的数量而言,《指引》是《课标》的三倍之多,且《课标》只有3个部分论及“GIS”,所用文字较少。由6个部分组成的《指引》则每个部分都论及“GIS”,所用文字较多。显然,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对GIS做了详细的规划,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到课程的规划、课程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乃至课程资源的开发,都有一系列的保障,方便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操作。两地重视GIS的出发点以及保障机制大有不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取向,《指引》明确指出GIS与地理探究能力的关系:地理探究能力包括有系统及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数据,懂得从GIS数据中确认和取用合适的信息和数据等。GIS有助解答地理探究中“如果……会怎样”的问题,故而GIS作为学习工具,尤其适合探究式学习。为此,香港高中地理课程把GIS作为实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的规划。大陆高中地理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但是整体表述较为笼统,对于GIS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机制尚不健全。

2.课程组织:课程内容还是教学策略?

《课标》中论述“GIS”集中在“课程内容”,有15处之多,而“课程资源”论及“GIS”惟有1处,在大陆高中地理课程中,GIS主要被当作课程内容。《指引》中论述“GIS”最多的是“课程架构的技能及建议学习活动”(19处)、“学与教的取向与策略”(12处)、以及“学与教资源”(18处)。香港高中地理课程把GIS当成一种课程目标(技能目标)、教学策略和课程资源,并且,更倾向于一种教学策略。

3.课程结构: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

GIS作为课程内容,在大陆必修模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课标》专门设置了一个以GIS为主的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分布密度看,必修课程论及“GIS”只有1处,选修课程论及“GIS”有14处,选修课程GIS分布集中度更高。在香港,作为教学策略,GIS渗透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每个议题。必修课程7个单元,论及“GIS”有9处,选修课程共4个单元,论及“GIS”有10处,选修课程中GIS分布密度更大。比较而言,大陆高中地理课程中GIS的集中度更高。总之,两地GIS虽都横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显然GIS在大陆选修课程的相对比例更重,学生对GIS更具有选择权。

4.课程难度:知识导向还是技能导向?

课程难度分为绝对难度和相对难度。课程绝对难度是通过课程规划(设计)而形成的,在静态上已经具有了使科学逻辑和儿童心理逻辑统一起来的动态结构,且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客观存在。[3]课程的绝对难度主要受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三个要素的影响。

(1)课程深度

课程深度指课程内容的思维深度,包括概念的抽象程度及关联程度,以及课程内容的推理和运算步骤。两地高中阶段的GIS课程,均不要求进行具体系统原理、系统设计的深层次教育,只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具有基础应用能力。[4但是,如表2所示,《课标》必修模块的GIS只表征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完全体现在选修模块中,因此大陆高中地理课程强调GIS基本概念。而在《指引》赋予GIS的全部是技能目标,对基础理论不做要求,故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强调GIS基本应用,突出GIS的实用性。此外,大陆高中地理课程的GIS从必修模块的知识目标演进到选修模块的技能目标,课程目标理论上呈明显的递进关系。香港《指引》提出,地理课程应在理论和应用之间取得平衡,既重视系统概念知识的发展,又重视与目前及将来生活相关的重要议题和问题的更深入理解。这种平衡是基于知识属性的整体平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既具备地理知识,也掌握地理技能。《指引》中,GIS被当成教学技术手段让地理教师掌握和使用,又作为一些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操作和实践,而不是作为基本理论知识被学生认知。

(2)课程广度

课程广度指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一般来说,量小则难度小,量多则难度大。在技能目标中,两地都强调GIS的最基本功能:数据查询与分析、绘制地***功能。两地都侧重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如熟悉GIS窗口的主要快捷按钮,掌握简单的查询分析,能够建立数据库,学会几种专题地***的制作方法等。此外,大陆必修模块只要求掌握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必系统学习在各领域的应用。而在《指引》中,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资源管理到运输管理,从自然灾害到工业区位,从农业到商业,GIS无处不在,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指引》提出,高中地理课程要令地理学习更有意义,要在生活中学习和为生活而学习。因此,香港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的议题和问题探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将GIS应用关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灾害预测、城市规划、***府管理等,让GIS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更为扎实。同时,香港高中地理课程重视GIS的仿真模拟以及虚拟考察功能,体现了GIS发展的新方向,更是反映了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科前沿,时代性更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关注地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对于地理学习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3)课程时间

课程时间主要是指完成课程内容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采用课时数来量化。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提出的课时建议,GIS在大陆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的课程时间为1课时[5],选修模块为10课时[6],选修课时明显比必修课时多。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渗透于每个课程议题中,很难统计其课程时间。另外,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每个课程议题都提供学生继续学习GIS的情境与机会,课程组织上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大陆必修模块中GIS课程时间只有1课时,无连续性可言。另外,大陆选修7模块在课程实践中被闲置,GIS在大陆高中地理课程实践中无法持续。

5.课程策略:渐进还是全进?

大陆GIS教育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师资问题。中学地理教师对GIS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并对GIS软件操作望而生畏。二是教学的软硬件环境问题。GIS教学技术含量较大、软硬件环境要求较高。[7]虽然***从2001年开始普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制定“校校通”教育工程,这些为推行GIS教育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但对于经济条件和教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和地区,尚存在很大困难。《课标》在研制之前,进行了“社会及科技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6个子课题的前期调研。基于以上现实,考虑到GIS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逐步渗透、逐步普及、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教学发展模式,是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与普及的过程,[8]大陆课程设计者采取了一种“无奈之举”或者说是“渐进式”的课程***策,一方面在课程目标上采取“渐进式策略”,从必修模块的知识目标逐渐演化到选修模块的技能目标,并在高中选修7模块中更是力***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策略。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者在课程推进上也采取“渐进式策略”,《课标》明确指出,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GIS教育开展较早,新课程实施之前,地理课程已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香港,信息科技的硬件以及软件的供应,足以让有志实施GIS的地理教师在课堂里落实这方面的工作。[9]并且近年香港***府不时提供进修课程,培训教师使用GIS。[10]总之,香港GIS教育的外部环境与教学机制业已形成,现实基础明显要比大陆优越,从而为其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阈限,为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全面推进GIS奠定基础。

三、基本结论

综上所言,两地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有如下差异:一是香港对GIS有系统的课程规划,尽管这种规划不尽完美。大陆对GIS规划简略,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二是在大陆,“作为教育内容的GIS”以专题式课程知识呈现,强调基本理论,属于“知识导向型”,虽然大陆GIS课程目标理论上具有一定的递进性,但课程实施中很难保持持续性。而在香港,“作为教育技术的GIS”渗透于每个课程议题之中,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且关注基本应用,属于“技能导向型”。三是GIS大陆选修课程比例大。四是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应用领域广泛,联系生活,时代性强。五是大陆GIS采取了“渐进式策略”,尚处于科普阶段;香港全面推进GIS教学,已发展到广泛应用阶段。

四、相关探讨

1.课程取向:作为教育内容还是作为教育技术?

GIS充当着从传统地理学发展到现代地理学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地理学能够迅速发展、地理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地理学应用水平逐步提高的***性因素。[11]GIS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因此,将“作为教育内容的GIS”列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作为一种信息技术,GIS在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具有其他地理教学技术手段望尘莫及的强大功能,这种功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此,“作为教育技术的GIS”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策略也是无可厚非的。简言之,无论是“作为教育内容的GIS”还是“作为教育技术的GIS”,课程设计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其关键是课程实施的动力和保障机制是否完善。

2.课程设计:如何平衡不同课程要素的诉求?

课程设计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对目标、内容、活动、方法、学生组织、教学策略及教师专长等课程因素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学生的兴趣、学科的核心概念、教师的专业能力、社会文化传统、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策略、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考量的相关因素。

(1)大陆:“渐进式”策略是否有效?

大陆GIS课程“渐进式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策表面化的现象,由于受到课程执行主体、资源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遵循“实用主义”原则,课程设计预留的课程弹性空间反而成为“庇护所”。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更是影响GIS的课程实施效果。在大陆,至2010年高考为止,惟有选修7模块没有省份设计高考试题,其他6个选修模块在高考试题中均已出现,最终导致了一个最现代的地理模块几乎没有省份实施的局面。[12]学校往往会根据高考方案,只开设高考选修模块,不作为高考内容的就不开。据调查,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学校开设最少的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是,有学者认为选修模块的研制和教材的出版发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GIS模块至今无人问津,教材出版后被束之高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微,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建议将这一模块的一些基础知识渗透到“地理3”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专题中,或取消这一模块,等到条件许可的时候再重新开设。[13]此外,如果课程信息反馈与评价渠道的不通畅,高中地理课程中GIS的修订与完善将停滞不前。

(2)香港:课程考核不考不教?

高中课程篇7

关键词: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中***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82-02

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讲授的时间相对较短,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新课程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初探。

一、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源泉。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少之时,他们思维活跃,对很多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充满了斗志和激情。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充分认识、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快乐。

1.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置各种悬念,让学生产生想探个究竟的想法,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譬如,在教学浮力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导入的方式。笔者将两个质量一样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水中,结果,铁块沉入水底,而木块却浮在了水面上。针对刚才看到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木块不沉而铁块会沉下去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纷纷投入到积极地思考探究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得到了最大可能地发掘。

2.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最大可能地吸引学生。譬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观看“神州九号”发射视频,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与物理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体验到学习物理的趣味性,从而促使学习兴致更高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设计

强化调整物理教学课堂结构的作用,能够将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提升,辅导学生用快捷而精确的方法理解知识。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板书等环节里,教师务必在以学生为主力的基础上对教学工作进行开展。为更好地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在所有的物理章节的教学中添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立即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在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适当提问,辅助学生对问题的深思。碰见一些上课走神的学生,教师要对其作出提醒,使其迅速进入课堂听课状态。

三、着力优化对学生的引导艺术

高效课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引导作用的发挥,切实优化引导艺术,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卓有成效地进行学习。教师的引导得法,就能让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反之亦然。譬如在教学“摩擦力”的有关知识时,一个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现在正值隆冬时节,冰冻的路面十分光滑,有的司机为什么要给轮胎装上防滑链,有的货车司机还将几块大石头放在后面,有的司机在汽车打滑时为什么要在地上铺上稻草、麻袋之类东西呢?待学生说出原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防滑链一般是安装在前轮还是后轮?汽车一般是前轮驱动还是后轮驱动?汽车打滑时,你还想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通过这样层层地推进,学生的思维就被有效一步步引向深入,避免了思考时的弯路或走岔路和重复路,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大大节约了时间,增强了思考的有效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

多媒体的诞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于是一种信息科技时代的产物——多媒体作为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并且深受师生的青睐。多媒体具有声音、***片、文字、动画一体播放的功能,能够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带来直接的刺激,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将教学重点难点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认识、了解、理解和掌握,从而使难题一一突破。同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操作性,颇受师生的喜爱。譬如,有的物理演示实验在操作时,很多学生是看不清楚的,而如果用多媒体进行试验过程演示,所有学生都能够全面清楚地看到实验的全部过程,而且能够明白知识结构脉络,比较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五、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实践的重要学科,教师只有让物理知识回答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实际意义,才会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的真实性。反之,如果,仅仅让学生天天沉浸于题海中,只会让学生觉得物理学起来枯燥乏味,毫无实际用处。故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其与生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针对相关内容,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电梯上升快停靠时,人为啥会有漂浮的感觉?神州九号的发射与运行过程,和我们学习的哪些物理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呢?在教学光学内容时,让学生理解:同样的花,为什么云南的花要比北京的漂亮?在教学“气压”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家里常用的“吸尘器”和理疗用的“火罐”等例子入手,让学生学习理解“气压”的相关知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设计,着力优化对学生的引导艺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物理的现实作用,从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潜能,促使高中物理教学中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谢生强.浅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高中课程篇8

我们先后拜访了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高中部副主任玛加·默托娜女士、科沃拉市市长爱默·阿哈迪先生及科沃拉市***府教育文化局局长帝莫·泰能先生,实地考察了芬兰的科沃拉高中、雅文巴高中、波卡拉高中,广泛、深入地与接访的官员、校长以及教师、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探讨。我们珍惜每一次交流机会,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芬兰高中课程改革情况。在芬兰朋友的热情帮助下,通过边听、边问、边看、边想,我们大家渐渐地走进了芬兰的高中课程改革。

芬兰人的介绍

芬兰人办事非常认真,认真得近乎刻板。当然是一种非常热情、非常可爱的刻板。无论是***府官员,还是学校校长,在接待我们时都精心准备了PPT,都试***系统地向我们介绍整个芬兰的高中教育,以致于我们想简化一些已经听过好几遍的内容都很困难。芬兰人似乎喜欢一件事要从头讲到尾。

芬兰人非常热忱和认真地一遍遍向我们介绍他们的高中课程改革情况。

芬兰小学、初中、高中都实行全免费教育。学生16岁初中毕业时,可以填报5个志愿选择升高中,也可以选择就业。一般选择升高中的占98%左右。芬兰高中实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并列体制,全国有各类高中550所,其中普通高中450所;学生11.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占55%左右,职业高中学生占45%左右。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由学生自己选择。高中学校规模一般在500人左右。一所高中若申请就读人数太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初中学业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对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做周期性调整,这在芬兰等不少欧洲国家颇具传统。大约每十年对国家课程大纲进行一次修改。芬兰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起始于1987年。1987年,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普通高中进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实验。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这是本轮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纲》围绕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特长,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了大的调整,确定在全国高中学校全面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形成了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2004年颁布新的《高中教育课程大纲》,除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外,又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技术在高中课程中的份量。

根据1994年和2004年高中教育两份《大纲》规定,芬兰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学习领域、学科和学程三个层次。其中,学习领域包括母语及文学、外语、数学、环境与自然科学、价值观与信仰、心理学、历史与社会、美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职业教育与指导等10项;学科包括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宗教或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历史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教育、职业教育与指导等。学程是学科的细化,一门学科按内容与难度分为数量不等的若干学程,一个学程平均为38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芬兰普通高中学习实行学段制。每一学年不像通常做法那样分成两个学期,而是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大致6-7个星期,其中最后一周为考试周。每个学段开设5-6个学程。一个学程可设6-8门课。实行“学段”和“学程”组织教学,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持续时间过长,并行课程开得太多,一门课学习时间拉得太长,学生学习课程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问题。

为了维护统一的高中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芬兰将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必修课程面向全国所有的学生,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加深,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指导性建议设立。每一个学生除了须完成必修课程以外,还须完成一定量的专业学程。应用课程是为学生提供一些专门的知识,它可以是对已学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也可以是其他科目的选修。应用性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设立,国家不作统一要求。一般每所高中开设必修课、专业课和应用课都在300个学程以上。芬兰***府规定,一名普通高中学生要毕业至少需要完成75个学程的学习,其中包括47~51个必修学程和10个专业学程,余下的学程学生可以选修专业学程,也可以选修应用学程。完成必修学程之所以有一定弹性,主要是因芬兰大学少数理科及工科专业对数学等有相对高一些的要求。但绝大多数大学专业只要求高中生必修课程修完47个学程即可。通常芬兰高中学生在高中期间都会修完80个以上学程,不少学生甚至修完100多个学程。

芬兰高中阶段的学业考试以学程为单元。学生每学完一个学程都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进入学科下一阶段学程学习。如果某一学程考试没有通过,学生可以重新学习直到重考通过。如果一学生同一科目有两个学程学习没有通过考试,这个学生该科目的学习将被中止。但一门科目被中止后,不影响继续其他科目的学习。芬兰设有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高中学习结业时,所有学生均须参加全国毕业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判定学生是否具备了高中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毕业水平。考试科目为3+X,“3”为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种***语(芬兰语或瑞典语)、一门外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X”可选考数学或选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内容的综合考试,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历史和社会学、宗教、民族、哲学、心理学等。如果一门考试没有通过,可补考两次。同时还可重考已通过的科目(语言除外),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毕业生可在一年半中连续三次完成4门考试,还可以参加其他4门外语的附加考试。94%左右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因芬兰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因此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考试的资格考试。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附加的外语成绩是大学选录新生的重要参考。高校是否进行入学考试由各高校各专业自己确定并出题。事实上许多高校基本上以学生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不再自行组织考试。

从芬兰人的介绍看,经过20年的探索,芬兰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相当系统化,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从接待我们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官员、校长,还是教师、学生,都能那么完整地介绍高中课程改革,我们感到,对高中课程改革,芬兰社会已经有了很高的认同度。

我们的疑惑

尽管考察前,我们也认真阅读了一些有关芬兰高中教育的资料,对芬兰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但到了芬兰,造访一些学校,对一些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最初仍感到看不明白,听不明白。

学校能开这么多的课?记得第一天,到科沃拉高中访问,当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有专任教师50名,为学生提供280多门课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差点跳起来。这么少的老师,开这么多的课,没有搞错吧?我们问校长。校长又把先前说的教师的数量和提供课程的数量说了一遍。我们又问,一个老师最多能教几门课?校长回答2到3门。就算3门,乘上老师数量,最多也就是150门课。这可是最简单的算术题呀!大家越听越糊涂,碍于尊重,不便问个不停。到其他两所高中,了解的情况也差不多。原来芬兰人所说的课程指的是学程,大致上与我们课程改革中实行的模块相对应,但其设置更灵活,涉及的领域更宽泛。除按难易程度将一门课程即学科分为若干学程,如将数学分为几何、解析几何、三角与向量等,形成10多个学程,芬兰人还非常大胆地将一些兴趣性与实践性的东西列入学程,特别是选修性学程。如汽车修理、汽车驾驶、摄影、舞蹈等。学生选修这些课程都计算学分。开设这些学程,可以是学生所在学校,也可以是别的学校,还可以是社会培训机构。只要事先经过校长认同就行。芬兰人这样开设课程,既充分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了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好和能力培养的需求,比较好地做到了学习与兴趣、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学生们怎么都坐在衣帽间?这是我们访问芬兰高中学校所看到的一道奇特景象。芬兰的高中学校往往就一栋楼。衣帽间就设在门厅和走廊过道上。走进学校,也就是走进了大楼,便能看到靠墙一面,木梳形状般地摆放着一排排挂衣帽的架子,紧相连地放着一些椅子或桌凳。衣帽架上挂满了帽子、围巾和外套。学生或站着,或坐在椅子和凳子上,也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在谈笑,有的在看书,有的什么也没干,只是站着和坐着。问陪同的校长和老师,他们说学生们正在等待着选课。选课,高度自由地选课,又称“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是芬兰高中课改的最突出特点。在芬兰高中学校,学生不再有班级,不再有固定班级的教室,甚至年级的概念也在淡化模糊。学生一进高中,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的人生想法制定选课计划。选课计划除了考虑毕业所需选课的要求,即须修满75个学程,其中必修课45个学程(选修数学高级学程的学生须选修49个学程),专业课10个学程,其余都可以由学生凭自己的想法确定。学生可以自己选修许多课,即使是必修课,学生也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上,上哪位老师的课。甚至还可以选修其他学校或社会机构开设的一些本校没有的应用性课程。连毕业的期限也可以自己定,2年、3年、4年以至更长时间毕业都可以。当然大多数学生选择的还是3年毕业。学校对大部分课程选修没有什么限制,只是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注明选修该课必需的知识前提。一般只要有10名学生选修同一门课,学校就将开设这门课。超过30人选修同一门课,就将考虑分班。选修某一门课的学生,可以是刚入学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离校的学生。为了帮助学生选修课程,学校设有专职学生顾问,其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制定选课计划,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择业或继续深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究竟如何选,决定权在学生。在雅文巴高中,陪同我们的一位女学生非常自豪地向我们声明她的学习选择权。

这也是学校?走进雅文巴高中大楼,不是事先告知,很难想像这是一所学校。中间园形的门厅犹如中国庭院的天井,中间地坪上摆放着许多供人读书学习的桌椅,很像宾馆中的茶座。抬头看去,一层层园形回廊,数上去有5层。从平面看去,整个大楼建筑像一把折扇,以大门为中心,一层层叠上,每一层都散布成一个像扇子骨架式的相对***的建筑单元。每层布局着相关联的学科,如语言类一个层面,人文类一个层面,数理类一个层面,等等。在每一层面的扇子骨式的建筑单元内,又布局着一些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程教室,衣帽间紧挨各个教室旁。每层的回廊上都摆放着小桌椅,有的小桌上放有电脑。学生们有的在那看书做作业,有的在上网。学生们很专心,我们这些外人的造访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注意。作为访问者,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学校很具有人情趣味,用我们的语言表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深下去分析,感到这个学校建筑公共空间很大,很好地满足了芬兰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尤其是“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学生高度自由选课的需要。当我们把这一想法讲出来时,雅文巴高中的校长频频点头,说这正是设计者的初衷。问及一些学生,学生说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事实上,连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访问者经过短短数小时,也从心里喜欢上了这里的布局设计,并进一步认识了课改与学校布局设计的紧密关系。

离开时的感悟

短短几天的访问考察,芬兰高中课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离开芬兰前的那天晚上,考察团在赫尔辛基开了一个讨论会。每个同志都发了言,谈了感想。诚然,芬兰的国情与中国不同,尤其是芬兰教育资源丰富,社会对上大学的要求并不十分强烈,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小,我们不能也无法照搬芬兰经验,但讨论中,大家都认为,在课改的理念和思路上,我们现行推进课程改革应很好地向芬兰学习。

应把课程改革放在一个突出位置。教什么,怎么教,从来就是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而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芬兰每十年对高中课程大纲做一次修订,特别是这一轮高中课改从1987年就开始抓,充分说明他们非常重视课改在教什么、怎么教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我们对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且不说各级***和***府,就连我们教育行***部门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也是不够的。常常只是分管领导和少数人关心这项工作。课程改革已推行几年,但在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合力抓课改的声势。教什么、怎么教问题不解决好,教育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很好解决。抓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应大力拓展设置课程的视野。尽管我国本轮高中课改中,也增设了一些选修课,但相比芬兰,我们的选修课设置领域无疑过窄,门类无疑过少,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贴得不紧,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芬兰高中课程设置更多地考虑激发学生兴趣,考虑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许多在我们这里进不了课程的兴趣性活动、能力性培训,像摄影、舞蹈、乐器、汽车修理、汽车驾驶,在芬兰都进入了高中课程体系。这些课程非常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这些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设置课程,不仅要有大人的视角,更要有孩子的视角,不仅要有教育的视角,还要有社会的视角。进一步拓展课程设置的视野,多设置一些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生活工作有用的课程,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二。

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是芬兰本轮高中课改遵循的最根本原则,也是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芬兰人看来,学生有选择权,才会有兴趣和责任感,有兴趣和责任感,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和进取心。他们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课程选择,放手让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老师,以及毕业的期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由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应该说,芬兰的学生要比我们的学生轻松得多,没有那么多非完成不可的功课和考试。当然,在芬兰,放手不意味着不管,他们对学生有必需的毕业修满学程要求,有对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的指导,有学段考试和全国统一毕业考试的约束和引导。也许有人会担心芬兰高中的教育质量,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但芬兰人告诉我们,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教育质量,相反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学想学的东西,更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据介绍,在近几年国际有关权威机构公布的基础教育质量数据调查中,芬兰包括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质量排名始终位居前列。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选择权,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三。

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当我们还在为投入和设施条件不足开不出通用技术课而苦恼时,芬兰这些年却利用社会资源开出了许许多多为学生所喜爱、对学生有用的课程。芬兰的高中学校设施条件总体一般,基本上没有什么象样的校园,几百米的田径场,在我们所到的几所高中学校里一个都看不到。但他们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这些课程的提供者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芬兰的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一些认证和管理制度。从我国社会现有的法治环境和诚信状况看,大范围利用社会资源开课有一定困难,但芬兰人的这种思路值得肯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四。

还有芬兰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应用于学校布局设计之中,以学校布局设计保证和促进课程改革,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高中课程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重视;课程设计

【中***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24-01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要为工作负责,对学生尽责。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方面,我们必须要打一场有准备的战斗。这个重要而又关键的准备过程就是教师们的课程设计。合理的课程设计会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能有效地分配课堂时间,能沉着冷静地应对课堂问题。就个人而言,我非常看重课程设计,充分、全面的课程设计会增加教师们教学的信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高中数学的课程设计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教师们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准备,从而完成合理而又全面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岗位分析

随着课程新标准的提出,总结高考教学经验,相信教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们的位置,明确地将学生们定位在主要位置。教学的重要元素是教师和学生,既然学生们占据教学中的主导位置,那么教师们就应当站在辅助的位置。相辅相成是高中生与教师们关系的体现。除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们还应该明确课本、练习、考试、讲解等多种元素的地位。课本是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来源,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锻炼心理素质的合适标杆,讲解是回顾知识、联系知识的有效方案。总之,教师们需要全方面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元素,并且进行分析,将这些元素合情合理地分配,为数学课程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价值分析

教学价值的分析能让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各个章节的价值,能指导教师们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完成教学大纲。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能理解大多数教师的想法。由于高中教学时间的紧迫,教师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能有时间查漏补缺。因此,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数学知识。我并不反对这样的教学想法,毕竟这是为学生们的学习做出的全面考虑。教师们要做到提高教学进度,压缩数学知识,就必须明确掌握教学价值。

三、教学调查

既然学生是教师们传递知识的直接对象,那么教学调查工作首先应从学生入手。或许有的教师会认为这项工作是可以避免的。毕竟高中生更有自制力,也更加成熟,他们懂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要求自己跟着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的确,这是高中生的优点。但是,教学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我们为高中生的优点而欣慰,但我们同样应为高中生们的教学而努力。希望教师们的课程能在抓住学生们眼球的前提下开展,这样能让学生们更加全神贯注地跟上教学节奏。教学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全班学生,了解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他们的理想教学方式,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程度与个人差别。当然,教学调查工作还可以分群体调查。按照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或者能力程度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课程教学的需求。除了向学生们调查,教师们还可以在教师团体或者竞争学校中进行调查,从而了解更多教师的课程教学,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全面的调查能让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考虑周全,顾及全体学生,使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有效。

四、确定教学程度

通过教学岗位分析,教师们掌握了各种教学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价值分析,教师们明确了教学内容的轻重缓急;通过教学调查,教师们收集了学生与教师的信息,更加了解学生们的概况,也更加熟知教学课程的发挥。当这些基础都奠定之后,教师们就要确定教学程度,为全班学生制定一个学习标准,尽量让学生们都能达到所要求的学习水平线。教学程度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又要顾全学生素质、教学内容等本身因素的局限。学校或者是高考要求的改变等外界因素都会影响教学程度。教师们需要时刻关注数学动态,使教学内容跟上实际要求,避免做些徒用功。教师们还应熟知学生们的情况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尽量减少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尽量让学生们适应教学进度与内容。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从学生实际水平、教学实际要求等方面确定教学程度,开展有效的课程。

五、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又称为课程模式,课程模式能够代表一位教师的风格,也是学生们跟进教学的直接线索。由于学生们的情况不同,又根据教师们的个人经验与倾向,教师们在课程模式方面都保持着独有的风味。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要做好课程结构的设计,也就是一堂数学课所涵盖的方方面面。例如有的教师按照问题、解析、举例、练习这四个简单的结构进行教学。通过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们举例,让学生们熟知理解与分析过程,最后就是让学生们练习,从而巩固所有知识与方法。这是最简单的数学课程模式,也是为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熟知的。但是这样的课程模式似乎不足以吸引学生,也不能完全符合数学课程内容。目前,数学学习已经与实际开始接轨,课本中出现更多的数学课题研究,这种新内容的出现需要教师们及时调整课程模式。课程结构的设计就是课程的大概,构建好一个完善的框架会为课程设计指引正确的方向。

六、丰富、实施与控制

高中课程篇10

关键词:高中 课程性质 音乐教育 课标

关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新课程研制组骨干成员认为,普高音乐课程是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相互衔接的,因此,普高的音乐课程性质也用“人文学科”“美育”“必修课”来表述。笔者以为,这样的表述值得商榷,一方面没有解释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高两个阶段音乐课程的质性差异,另一方面表述上也不够严谨,因此有必要再做一些思考。

一、对高中音乐课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分析

新课程研制人员是从三个方面来解释的。1.从当前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人与人的广泛接触,进而需要人与人的相互谅解角度出发,认为高中音乐教育能带来并促进人与人的之间的理解。2.从当前社会科技化、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人的情感越来越缺失的角度谈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当仁不让的责任。音乐教育在这方面也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从当前科技发展带来道德滑落谈音乐教育的价值,认为“高科技”必然伴有与之匹配的“高情感”才能培养合格的人。且不论这观点是否能成立的问题,道德的问题用“高情感”跟“高技术”相匹配就能解决吗?在笔者看来,课程解读人员的第一个解释是片面从人的认知角度来阐述,第二个是从情感角度来解释,第三个则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也就是说,解释人员的思维框架是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知情意”来分析的,从这个框架出发,并通过找出当前在这些方面的教育缺失,来指出音乐教育对这些方面的价值。表面看似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则有缺陷。从“人”出发谈音乐教育的价值当然是可以的,问题是:这样的解释放在初中阶段不行吗?放在小学阶段不行吗?或者说放在任何有音乐活动的地方不行吗?如此,我们可以继续追问“高中”的特殊性在哪?显然,新课标解读在这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回答。也就是说,新课标没有突出高中音乐课的特殊性,把特殊性与一般性混为一谈。

二、对现有关于高中音乐课程“美育”性质的讨论

新课程文本的解读人员把高中音乐课程性质解释成“美育的主要途径”。他们的解说思路是这样的:1.从黑格尔的审美具有令人***的性质这一思想出发,指出美育的价值能发挥完整人格的力量。进而引用教育家的观点(如“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等),进一步验证哲学家的思考的正确性。素不知这教育家的观点其实是根据哲学家的观点推论出来的。用推论而说的观点来证明“前提”起不到证明的作用,只能起补充说明的作用。2.从美育的奠基人席勒开始梳理美育发展“简史”来说明美育是情感教育。提到的著名人物有柏拉***、培根、卢梭、车尔尼雪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我国孔子、刘勰、朱熹、梁启超、蔡元培等。把这么广泛的领域提炼成“情感教育”是否合适?仅以孔子为例,孔子的美育思想真的能称为“情感教育”吗?孔子的美育思想非常复杂,用情感教育来概括他的教育思想未必妥当。这种历史的梳理断章取义,只是提及对自己有利的观点而不及其他,并不严谨,得出的结论也未必客观。3.从音乐角度谈情感教育当然是合理的。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分析就直接提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显然有失公允。

笔者认为,说音乐课程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这一定位就不妥,难道“美术”不是美育的“主要途径”?准确地说,音乐只能是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次,课标解读人员没有直接回答普高音乐教育课程的性质为什么是“美育”这个最主要的问题,只是论述美育怎样怎样,违反一般逻辑。美育再好,怎么证明音乐教育是美育啊?仅仅引用名人名言似乎解读深度还不够。再次,高中音乐课程性质的特殊性仍然没有交代清楚。这跟中小学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没有区别的话,那只要一句话就行了,“关于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请见中小学音乐课程性质的解读”即可。

三、关于高中音乐课程性质是必修课之说的商榷

新课程文本的解读人员对高中音乐课程性质的第三条解读是“必修课”。解读的思路是这样的:1.从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区别入手,认为现在的普通音乐教育“专业化”了,即紧跟着专业音乐学院的步调。批评不良现象后指出,普通音乐教育是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难道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就不是必修课?就不是文化教育?这是两者划界的根本依据吗?2.课标解读人员还提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形成审美能力。解读人员说高中与初中的区别主要在内容等方面。对此,我们的疑惑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音乐课标内容中就要求“培养兴趣”,到了高年级的标准要求是“提高”,怎么到了高中反而会退到“培养”层面了呢?这似乎体现不出内容的层次和深度来。

除了上述两个解读的批判,笔者认为还有值得关注的问题是:1.既然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规定是“必修课”,怎么又冒出“选修课”呢?这似乎前后矛盾。尤其现实中选修课的比例还更多一些,因此,如此定位不严谨。2.高中既然是基础教育,面向全体的,那么,有相当一部分要参加音乐高考的学生怎样定位呢?学校对此是不是可以不闻不问?把这部分学生推给社会?事实上,许多学校对这些音乐高考生是很重视的,有的学校还以此为特色。事实上存在这批音乐高考生,为什么“性质”的解读里没有一点提及呢?因为课标没有明确提出建议,因此音乐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就无所适从,难免各行其是。作为课标,应该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四、高中音乐课程性质的“假说”

基础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吴跃华先生提出的高中音乐课程性质应该从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是非常有见地的。1.从普遍性来看,高中音乐课程与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大学、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课程都具有共通性。它属于人文学科。音乐是人创造的,当然属于“人文学科”!但仅此说明还不够,强调它是人文学科是为了区别所谓的“科学”学科,至少认为音乐主要不是以概念、数据来表达、思维的学科。这是从音乐教育最广泛意义上来确认的,而不仅仅针对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科技发展导致的人性扭曲问题。2.从特殊性角度出发,高中音乐教育是美育课程不假,但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说明它跟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等)是不一样的,它属于美育这个大概念。至于美育是否是情感教育并不是绝对的,凡是被公认为美育理论的,都是美育的理论基础。3.从个体性出发,高中音乐课作为美育课程,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美育课程如语文、美术教育等,也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更不同于初中、小学音乐教育。其性质是综合性的,既有中小学的一些特点(比如有的高中还是在补习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也有普通美育课程的因素(如强调音乐与戏剧等的综合),还有专业教育的影子。

事实上,高中进行技术化的教育普遍存在,与其堵,不如客观承认一些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这方面在外国更常见,有些高中音乐社团水准很高。仅仅强调基础属性实际上是对少数有天赋学生的压制,至少是不公。此外,高中的音乐教育还有一般大学音乐教育的性格,即部分高中生思维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音乐评论,这已经超出一般高中音乐教育的程度了。如此看来,高中音乐课程性质的模糊性和综合性、开放性的鲜明特征就清楚了。

总之,高中音乐课程性质的界定,应真正从事物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也许更有利于性质的确定,也更有利于推动高中音乐教育。高中音乐课性质的论述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能激起同行们对高中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思考就是本文的价值所在,期待同行给予批评!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之二――高中音乐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J].中国音乐教育,2003,(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中课程10篇

学习

宠医自我总结

阅读(28)

前来该宠物医院就诊的宠物主要是犬类,其中以博美、金毛、牧羊犬、吉娃娃、前来就诊的比较多,这些犬大部分是从外省或是国外通过空运被主人所接收的,由于从异地托运,所以或多或少的会带一些疾病。实习过程中,我所接触到的病例主要是:传染病(像

学习

保安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保安医德医风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总结护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个人工作总结。鉴于以上种种弊端,为更好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德档案的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势在必行。二、我院医德档案信息化管

学习

学校档案管理员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档案管理员,内容包括学生档案管理员工作职责,学校档案管理员任职工作总结。一、我校函授学员学籍档案中存在的问题1.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高等学校档案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档案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

学习

无线控制器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无线控制器10篇,内容包括无线控制器指南全收集,无线液位控制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PRS的微控制器上网的解决方案,即在微控制器中实现PPP协议,并通过驱动GPRS模块经过GPRS无线网连接到Internet实现上网。这种方案

学习

建行网点负责人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建行网点负责人,内容包括建行支行网点经理是负责什么,建行营运主管工作一日流程。作为一个人,我们都本能的渴望生活过的幸福美满,万事顺意。作为一名中行人,我们幸福的源泉就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中去创造良好的效益,同时

学习

网络控制器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控制器10篇,内容包括网络控制器,网络控制器的用途。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具有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传感器网络除了具有AdHoc网络的移动性、断接性、电源能力局限等共同特征以外,还具有很多其他

学习

农村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寒假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农村社会实践总结200字范文。兰田村的孩子是我惊喜的发现,年纪很小的孩子就能接触一些中国传统乐器,南音教室里一壁的琵琶,二胡,蝌蚪文似的南音谱。乐器的学习对孩子的心理

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卷,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一、让课堂体现新教法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

学习

平面设计课程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平面设计课程10篇,内容包括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材,平面设计课程大全免费。(二)平面设计职业素养主要内容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手绘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服从管理;工作积极主动;沟通能力强;心理健康等。二、平面设计职业工作过程(

学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0篇,内容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

学习

创业新项目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创业新项目10篇,内容包括创业项目推荐大全模板,创业项目推荐完整版。4、答辩时ppt放映请大家提前调好放映格式,且不得答辩过程中更换PPT,我们只认提交PPT截止日期之前项目负责人最后发的那一个。5、创新创业项目材料内容的格

学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0篇,内容包括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点。对于教育目标的设计,布鲁姆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包含了知识的再现与认知、智力技能的发展等

学习

函授毕业生自我总结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函授毕业生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函授自我总结范文,函授自我毕业总结100字。本人有坚定的***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函授期间,我努力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尊敬师长,热爱自己的班级,与班级同学和睦相处,且关系

学习

公务员个人培训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公务员个人培训总结,内容包括公务员培训自我总结,公务员个人能力提升培训总结。以前在部队,我们在训练中也没有放松思想觉悟的提升,现在到了新的单位,成为了一名公职人员,更要不断学习积极提高自己的***治觉悟。作为一名***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