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绍了具身认知的起源——具身哲学以及具身理论,回顾了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历程,探讨了具身现象的神经机制,认为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身实验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
【关键词】 具身哲学;具身认知;具身实验;镜像神经元
一、具身哲学与具身认知
人类是如何认知世界的?具身哲学强调身体经验在心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心智中的种种心理要素,如概念、思维等并不是对外在世界简单的镜像的映照,而是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紧紧相连。其中,作为整个概念系统核心的空间关系概念与身体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具身性”,如“山头”、“半山腰”和“山脚”,这些词语直接利用身体概念“头”、“腰”和“脚”来表达空间关系。可见人们日常的认知活动是在身体、思维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脱离了身体经验,概念、心智和推理的本征意义都不复存在。它们既不是***于身体之外的纯粹心智,也不是外在世界的纯粹客体,但二元论却极力主张“身心分离”。而心智的具身观则认为人类的身体、精神以及外在世界是以某种不可分割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的形成依赖于身体和外在环境。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既有身体经验的印刻性,又有主动建构的能动性。
认知科学吸纳了具身哲学的思想精髓,发展出了新一代的认知科学:具身认知。虽然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传统的认知科学都基于同样的假设,即人类通过心理信息结构来调节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互,但它们也有诸多不同。传统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较高级层面上的认知(如概念形成),是借助跨通道的抽象符号来实现的。这些符号系统与其他低层面的认知过程(如知觉)所处的大脑模块之间没有联系。研究发现,传统的认知理论在解释人类的认知系统的问题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1)能够证明认知中跨通道的抽象符号存在的实证研究很少。
(2)假如它们是存在的,那么,它们存在于大脑的哪些区域?这些抽象的符号系统是如何实现神经元的计算功能的?传统认知理论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3)传统的认知理论都只把身体看作是行为的载体,忽视了“身”参与认知的重要作用。如今,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较高层面的认知过程和较低层面的认知过程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量的实证研究正越来越清晰地阐明了这种关联。认知的本质应当包含具(体)身(体)的一面,以区别于传统的认知。而所谓的具身效应,是指身体所处的某种状态或者主体对某种身体状态的模拟直接影响了较高层面的认知而产生的效应。具身理论研究的就是“身”对认知过程的功能性影响,其中尤以具身认知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具身认知的实证发展
心理学家用巧妙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多方面心理要素的具身化,使具身认知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
Wells和Petty(1980)做了一项关于摇头—点头的态度具身化实验研究。他们在实验中以表面任务诱使被试做出竖直上下或是平行左右运动,即点头和摇头动作,过后对在做竖直或是水平运动时所佩戴的耳机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点头组对于耳机性能的评价远远高于摇头组,而摇头组的评价则远远差于点头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点头动作强化了肯定的态度,而摇头动作强化了否定的态度,实验结果同具身认知的基本假设一致。
在Joshua M. Ackerman等(2010)的研究中,假定特定的触觉会在个体心里产生“触觉定势”,即碰触物体能够使得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发挥作用。基于最基本的与触觉相联系的隐喻,该研究用实验的方法揭示了触觉维度和概念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其中,触觉中关于物体重量的感觉,即“重”还是轻,隐喻性地与严“重”性的和“重”要性中的“重”相联系,比如“想想那些比较重要的事”。研究者考察了重量的触感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者在路上拦截了54名过路者作为被试,给被试一份应聘者的简历让其阅读。研究者会附带着给被试一个夹简历的笔记板,给一半被试的笔记板比较重(4斤),另一半被试的笔记板比较轻(0.68斤)。拿重笔记板的被试倾向于认为应聘者更加优秀,认为其会对工作显示出更加浓厚的兴趣。结果表明,触觉上的轻重感觉影响了个体对应聘者的表现和严肃性的印象,这正是与“重”的隐喻相一致的。
三、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第一代认知科学中,研究者无法找到与跨通道的抽象符号存在的脑区,作为以具身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者则发现了具身认知的根源之一:镜像神经元,这使得人们针对具身认知的神经基础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最早的关于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是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的模仿行为的皮层区域定位研究。模仿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模式和学习机制,具有显著的进化意义。通过研究模仿的神经机制探索镜像神经系统的机制的研究基于以下假设。
(1)镜像神经元的类似“映射”的功能在人脑皮层中某些区域是存在的。
(2)和人类发生某个指向动作时被激活一样,这些皮层区域在人观察其他个体发生动作时一样会处于兴奋状态。
(3)由于个体动作的实际发生有外周肌肉活动的参与,因此与单纯观察相比,个体执行动作时皮层区域的激活强度要强一倍。
(4)该皮层区域的神经的激活强度在模仿行为正在发生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证实了以上假设。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新角度来解释自身行为。传统认知科学将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感知(输入)、运动(输出)系统分离开来看待认知过程,并认为感知系统仅仅是接受了外部的刺激,运动系统则仅用来想外输出神经系统的指令。它虽然也承认这三个部分之间有着因果关联,但是仍然认为其在功能上具有极强的相互***性。然而,“镜像系统的发现支持了长期以来早就持有的观点,即认知是具身的……具身认知强调的是知觉和动作从运作上讲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思维并不依赖于语义的和抽象的符号。相反,思维被认为由一系列对真实世界、身体状态、行为内部表征的模拟组成”(Corballis,2010)。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 镜像神经元: 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心理学探新,2012(1)3-7.
[2] 叶浩生.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3] Ackerman, J. Nocera C., & Bargh J. Incidental haptic sensations influence social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Science, 2010,328:1712-1715.
[4] Corballis,M. C. Mirror neur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Brain & Language,2010,112:25-35.
【作者简介】
高 宁(1986-)女,山东寿光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