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篇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作为昭君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昭君墓为代表的昭君文化旅游资源为内蒙古的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自治区也在着力打造以昭君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多方位,多层次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首先,昭君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昭君作为一个历史名人,充分体现着在旅游品牌宣传中重要的宣传手段:名人效应。就此而言,昭君文化具有地域性广泛的特点,昭君同是内蒙古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作为昭君故里的湖北地区的旅游资源,昭君和亲路经过了湖北,陕西,内蒙古,连接了长江,黄河,草原多种不同的自然旅游资源。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昭君作为四大美人之一,更是在历史上驰名中外。古有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抒写昭君出塞英勇壮举的诗词歌赋,也有戏剧等的文化形式。近代以来,出现了更多描写和赞美昭君出塞的影视作品,话剧等艺术作品,这从另一个层面上扩大了昭君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加强了对昭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呼和浩特市自1999年8月20日成功举办了昭君文化节后,至2014年已成功举办了15届。在此期间组委会精心安排了系列文化旅游活动,以呼和浩特市市区为中心,以盛乐百亭园、昭君墓、响沙湾、成吉思汗陵等景点为主线,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届的昭君文化都有不一样的新的旅游吸引点。同时每年昭君文化节和民族商品交易会期间,都有大量的商务人士光临呼和浩特,这些人平时分布在天南海北,是昭君文化节和民族商品交易会的吸引力,让他们聚集到了首府。这些人来到内蒙古,不仅是旅游观光,还有商务考察的目的。对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有关企业和地方***府来说,这是找上门的合作者,是难得的商机。针对这些双重身份的人推销产品、发展商、推广品牌和招商引资,将有机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就2011年的数据来看,全市共接待旅客1595.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22%,并形成了一个中心、三大特色、五大系列、六条精品线路的旅游业发展格局[4]。昭君文化节是一个成功的以昭君文化为背景和依托发展起来的综合旅游、经济、商业等多方面的草原盛会。每年,呼和浩特凭借着昭君文化节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投资者,极大地促进了呼和浩特的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更好地向全国,向世界推荐了内蒙古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从一方面来讲,内蒙古还是草原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拥有着世界最美草原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历史文化浓厚的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借助昭君文化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推出内蒙古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珍贵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内蒙古旅游资源的主推的三大亮点。除自然和文化资源外,为拓展旅游模式,加强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开发了观光农业的旅游项目,结合沿山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格局,积极打造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反季节设施优质种植,初步形成了香岛、荣丰公司,讨思浩、野马***、塔利等村级规模生产和区属农林科技示范园类的9个较大种植基地。以观光和采摘的形式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另一方面,呼和浩特市有较多企业都以“昭君”二字冠名,希望凭借昭君的知名度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如房地产业的昭君新村,是本市早期的高档住宅小区,还有酒店业中昭君大酒店,是呼和浩特市地区著名的五星级酒店,为早期内蒙古旅游接待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年与昭君文化节同时召开的民族商品交易会就在此举行。这些产业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也会增强“昭君”的影响力。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自治区的经济大发展也会带动旅游业的成熟和完善,在基础设施、交通、旅游接待力等方面都将出现较大的进步。
2昭君文化游是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世界人民了解到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让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需要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宣传工具,以这个宣传工具带动提高整个内蒙古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在内蒙古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既具有独特性,又有着极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只有昭君文化旅游资源。从历史渊源上来讲,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传奇女子,一个被冠以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历史名人,一个为汉匈两个民族带来近百年和平安定的英雄人物,以此足够具有吸引力和特殊性。纵观中外历史,如昭君一般的女子寥寥无几,可知她独具的特殊性。从影响力上来讲,从古至今赞美凭吊昭君的诗词歌赋从未减少,近些年,随着影视业的发展昭君的形象以影视剧话剧等形式体现,在影响上昭君文化具有广度和深度上的优势。从文化融合上来看,昭君代表着纯正的大汉文化,来到匈奴(今内蒙古地区)与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体现出特殊的文化融合和多元文化的魅力。以昭君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将草原文化一并推向世界。可以说草原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孕育了昭君文化的特殊性,而昭君文化又成功发展继承了草原多民族文化的内涵,两者互为促进一同发展。借此将内蒙古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一同奉献给全国和世界人民。让他们在感受昭君千年傲骨壮魂的同时体验着内蒙古的青草蓝天白马蒙古包,感受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民族风情。
3结论
文化旅游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文化旅游篇3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地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提出的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研究,是人类学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闭塞的旅游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异文化冲击下,旅游地文化变迁从物质层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最后促使整个旅游地民族文化趋同于现代化城市文化,导致许多传统文化遗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这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停滞。因此,从文化变迁理论出发,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和策略选择,不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变迁与旅游地文化变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方面,包括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则常用“社会变迁”来指代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其中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指的文化变迁侧重于指较为明显的变迁——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变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地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较多地“流向”目的地,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于暂时的文化变化,当暂时的文化变化逐步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就产生了变迁。
二、旅游地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
1.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接触的不对等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的接触是短暂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个接待地的逗留时间是短暂的,与当地居民实际接触的时间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所接触到的多为旅游接待人员,双方分别扮演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旅游者难以通过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体,是长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以说,尽管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给接待地带来的影响远比他们接受接待地的影响大的多。
2.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观地说,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无沦采取哪种传播形式,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较后进的地区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交流融汇中更多地居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一个在休闲,另一个则为这个有钱的休闲人忙碌;一个在台上表演,另一个则在台下欣赏、拍照、录像,双方形成一种明显的非对称性关系。由于经济上的不对称,使旅游活动变得不单单是旅游经历的买卖,还会给当地人带来金钱等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当地人改变自己去迎合游客,沦为“被旅游者”,影响到当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认同,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3.文化传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区间的扩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范围会较一般情况有很大的扩展。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但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就会有意识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虚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意接受”的东西便会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发生变迁。
三、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现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文化现象,是在深层发生变化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
1.物质文化变迁。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变化。直接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引起的生计方式、居住习俗、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都属于这一类变迁。例如,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绝闻名于世,其内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部分居民开始经营旅游业。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2.非物质文化变迁。指因旅游活动产生但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表现。例如,四川与云南交界的沪沽湖地区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改革开放后,摩梭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沪沽湖很快成为旅游胜地。外来不同文化形态人群与当地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摩梭母系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开始下降,出现固定专偶走婚,家庭管理实权开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变迁的策略选择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文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扩充文化传承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延续。也可能使文化负态变迁,使其严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个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积极方向还是向消极方向变迁,文化变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变迁才能持续吸引旅游者的到访。综上分析,为了实现旅游地文化的合理变迁,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加强***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规划、引导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工作,规范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针对目前旅游市场上少数为谋求短期利益的生产者生产劣质文化产品、破坏传统文化、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要积极进行监管查处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区内部建立起传统文化自我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地合理开发、生产及创新的自觉性。只有强化***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制定必要的***策和法规,加大对发生消极文化变迁现象的旅游社区的引导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性。一个民族没有“自我”的概念,就会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觉缺失的民族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这样,本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当然,强化文化自觉,并不是主张文化中心主义,而排斥其他文化,关键在于与它文化接触、交流的时候,本民族成员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取其精华,排其糟粕,真正做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要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要鼓励接待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以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补偿。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区域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如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国各民族文化内部交流、互动的同时,还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华内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实现文化整合和创新,才缔造了有容乃大的中华文化,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范围,疏通渠道,提高交流水平。加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来扩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现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民族文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文化旅游篇4
论文摘要:南阳作为***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要发展好南阳的文化旅游,就要合理搞好城市规划,保护好文化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最主要的是加强文化景区自身建设并打造过硬的导游队伍。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作为***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早在原始社会,“南召猿人”就在南阳这方土地繁衍生息,可以说南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阳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汉文化的荟萃之地,有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有被称为“绣像汉代史”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无论在收藏数量和质量上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南阳有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县级古代官署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和内乡知县衙门。南阳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在历史上造就了一批风流人物。有“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他们被誉为“南阳四圣”;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还有春秋战国时的秦相百里奚等等众多名人。灿烂的文化为南阳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全市现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历史文化名城(镇)12处,其他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群,更是遍布境内。这些古迹各具特色,更加凸显了南阳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南阳不仅是文化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拥有中原地区唯一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内乡宝天曼生态旅游区,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的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就在丹江口水库。
南阳有这么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河南旅游资源大市,但南阳的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在全国来说相对落后,就是在河南也不是处于领先地位,而文化旅游业相对自然资源旅游业又薄弱一些。南阳有这么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南阳的文化旅游事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何发展南阳的文化旅游业,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保护好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业,首先要保护好文化资源,因为文化资源是历史留下的,有许多是无法复制的,南阳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南阳的优势所在。所以在城市规划中,要把人文景点和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纳入城市总规中,使这些资源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要从全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这一主题,来打造人文南阳。聘请知名专家、学者高起点、大手笔编制一个高起点、大跨度、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旅游发展规划,从而合理有效地布局生产力,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要处理好文化旅游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对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旅游开发对文化古迹恢复、挖掘和保护的能动性,完善文化旅游保护管理制度,并努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只有文化资源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业。
(二)加强区域合作
旅游是一个开放型的产业,必须突破地域门槛,走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之路。由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山西霍州署——内乡县衙组成的“古代官署衙门旅游一条线”就很好,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古代各级官署衙门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相关地方的知名度,这样也实现了游客和景点的双赢。我们以后要共同推介和打造更多的跨区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如可以利用我们丰富的汉文化和三国文化,与同样有丰富的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湖北襄樊、荆州联手,推出体验汉文化、三国旅游等活动,努力开拓南阳的文化旅游市场。
(三)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优质服务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各行各业全方位的投入,应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彻底打破开发建设中行业壁垒,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方针,这样才有竞争力,只有公共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共享,才能保证游客的观光需要,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多种需求的要求,并最终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的整体发展。所以我们这些都要提高,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一般要求,即满足广大游客的普遍需要,这样才能留住游客。
(四)搞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拓南阳文化旅游市场
2008年南阳聘请著名的作词家乔羽、著名的作曲家徐沛东、著名的歌唱家***联合打造的《南阳,我的家乡》这首歌曲,它道出了南阳的文化内涵,唱出了南阳人的气势,这是为扩大南阳的知名度做了很成功的尝试,今后我们可以多做些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可以在海内外范围内征集南阳旅游整体形象的主题广告词,并选取一两条意义深远琅琅上口的广告词,在部级和省级主要媒体黄金时间宣传推介南阳。当今社会,企业在向集团化发展,农业在向产业化发展,旅游是一种综合,要发展文化旅游业,也要打破自身各自为***的界限,应互相沟通,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旅游公司之类的营销队伍,来宣传推销自己;另外,也可以与本地和外地有影响的旅游公司合作,扩大客源量。在面向社会宣传和推销自己方面,综合考虑旅游线路和宣传品、推介产品的制作。还可以把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统一包装、统一宣传促销。广造声势,大力宣传。编制精美的专题宣传资料,如拍摄相关的专题片,印制旅游宣传手册和导游***。编写与人文资源有关的电视剧、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举办组织相关的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外地知名旅行社及社会各界名人到南阳考察,在重要媒体上宣传介绍南阳等等,来进一步宣传推介南阳,提高南阳的知名度。
(五)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包装,突出南阳文化特色,开发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商品是体现本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载体。随着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游客对旅游商品要求的也越来越高。南阳除了玉雕、汉画像石拓片、烙画等少数旅游商品外,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并不多,而能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旅游商品更少。南阳要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既要突出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又要有艺术性和实用性。重点反映南阳的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纪念意义。如开发与景点有关的人物塑像,与名人发明创造有关的复制品,与某些活动有关的艺术纪念品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南阳的知名度,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六)作为文化景区要练内功,加强景区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导游队伍,提高南阳知名度
南阳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许多景区却是门庭冷落,虽然有些景区被人们所接受,但对其价值所在认识不深。如何有意识地组织、引导游客,让游客在参观景点时受到触动、感受,引发联想回味,继而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得到启迪,使之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景区加强自身的建设。
一个个有特色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开展文化旅游的一个个坚实的支点,要让这些支点发光,宣传讲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游客来说,讲与不讲,效果完全不一样。讲解员的引导介绍,是沟通观众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讲解员不仅要对所讲的内容烂熟于胸,而且还要旁征博引因人施讲,准确而妥当地“答观众问”,方能让观众在游览参观中,领略人文景区的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愿意来。再者,讲解员平常与游客接触多,游客对文化景区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领导,这也可以促进景区自身的建设发展。
文化旅游篇5
关键词:南阳;文化旅游产业;玉文化;玉文化旅游;玉雕
南阳是我国最大的玉器交易集散地,玉文化产业成为南阳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势头已经出现。以玉文化为载体的玉文化旅游如何促进南阳经济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1.南阳玉文化旅游的条件
1.1南阳玉石资源丰富
目前南阳查明的宝玉石资源矿产地50种,100多处,占全国宝玉石332种的15%,其中宝石产地33处,玉石产地24处,彩石产地25处,砚石产地2处,观赏石产地25处。[1]南阳有全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又有物美价廉的西峡白玉、汉白玉、水晶、玛瑙、虎睛石等,成为南阳玉雕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2南阳玉雕业初步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
南阳玉雕遍天下,这是对闻名世界的南阳玉雕的真实写照。目前,南阳玉雕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南阳现有国有、集体、个体、合资、独资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码头、主要港口、旅游名胜区都有南阳人创办的批零商行。在北京、广州、昆明等地,还有南阳人创办的珠宝玉器一条街,形成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年销售各类玉雕产品近1600万件,占全国玉雕行业总量的60%~70%,其产品及独山玉原料,年均产值在15亿~20亿元。[2]
1.3中国最大的玉文化旅游市场正在形成
南阳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通过嫁接融合,提升特色经济的内涵。2003年,南阳创建的全国第一家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已有省内外30多家旅行社将其纳入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3]
南阳市卧龙路形成了玉雕一条街,目前入住商户已达100多家,形成了高档的南阳玉雕工艺品大市场。南阳玉雕博物馆是集餐饮、游览、旅游购物、展览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文化设施。此外,南阳火车站珠宝玉器批发城,南阳市玉雕大世界,三顾缘玉雕商城等也都初具规模。南阳市城区商店都有玉器专柜,铺面沿街林立,处处可看到玉器闪烁的灿烂光辉。
1.4镇平玉雕经济构建新的产业结构
“村村都有机器响,家家一片琢玉声”,这是对“玉雕之乡”镇平县的真实写照。镇平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加工集散地,除了独山玉之外,其原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和缅甸、阿富汗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10万人,加工企业达4000多家,形成了20多个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块状加工销售带,年产值达10亿元。
1.5南阳国际玉雕节影响不断扩大
中国南阳(镇平)国际玉雕节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大、档次高、展出品种多、客商范围广。
通过玉雕节,南阳人把触角伸到海外,把眼光瞄向国外大市场,依靠南阳玉雕产品的一流质量,利用口岸转口、自营出口和在国外设立销售窗口等多种形式,把成批成批的玉雕产品销往美、日、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8亿多元。南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1.6南阳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南阳玉文化获得了蓬勃发展。对独山玉矿进行了普查和详查,证实其为我国独有的优质玉矿基地;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宝玉石学会,标志着我国玉文化事业在南阳率先树起了大旗;全国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南阳,连续多年举办宝玉石学术交流会,《宝玉石信息》报创刊于南阳宝玉石学会,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率先开设了《宝玉石鉴赏》课程,并成立了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及玉文化网站,建成了全国首家独山玉博物馆,对玉文化的科学研究、教育与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连续举办了八届“镇平国际玉雕节”和五届“南阳(镇平)国际玉雕节”,使南阳玉文化叫响世界。
2.南阳玉文化旅游的意义
2.1玉文化旅游是发扬南阳优秀文化的需要
南阳地处中原腹地,各种文化在这里融会交流,特别是积淀深厚的玉文化贯穿南阳历史。南阳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玉文化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南阳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南阳的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4]
2.2玉文化旅游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阳玉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产业集群,带动从事玉雕设计、加工、销售、包装等行业的人员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目前,石佛寺从事玉雕生产的人员近5万人,镇平县从事玉雕生产的人员近10万人,整个南阳从事这一产业的人员也不下20万人。除了推动产业本身的发展外,玉雕业还带动了旅游、运输、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兴盛,成为富市、富县、富镇、富民的一个大产业。2.3玉文化旅游是南阳人民的世纪梦想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举办,国际珠宝产业和国际珠宝重要市场向亚洲转移,中国的玉雕业将出现重大商机。因此,应该说,乘势而上,首先是看到并且充分利用南阳自身的优势,做大做强玉雕产业,进而把南阳建成“中国玉文化旅游之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重大机遇,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也是1000万南阳人民的世纪梦想!
3.南阳玉文化旅游对策
3.1立足中国玉文化背景,创新地发展南阳玉文化旅游
首先,在中国玉文化背景下,挖掘玉文化的浓厚底蕴,使之与现代文化接轨,像传统玉文化中玉器的装饰品、殓葬品、吉祥物、德行操守、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的内涵便是挖掘的对象,关键是要有品位,上档次。其次,用先进的时代文化指导玉雕品的开发和艺术创作,不断创新玉雕产品设计理念,促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研究制作一些体现基督教文化,***文化及典故的玉雕艺术品,在玉雕工艺品传统设计和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以文化促发展,极大地开拓玉雕市场,从而达到引领时尚,引领消费的目的。
3.2多元化产品齐头并进,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南阳发展玉文化旅游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产品多样化。玉雕作为玉文化的载体,在玉文化旅游中十分重要,它所面临的问题是大众化和艺术化的矛盾,可以使其两方面同步发展。二是玉文化旅游和传播是南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南阳有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南阳玉雕博物馆、独山玉博物馆和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等玉文化载体,加之玉文化市场庞大,对促进玉文化旅游大有裨益。
3.3整顿经济秩序,优化玉文化产业投资环境
“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造成玉文化旅游市场的经营无序,诚信度较低等,部分损害了南阳玉文化旅游市场的信誉和产业发展。玉文化旅游市场的任何混乱,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更制约玉文化旅游及全面的
招商引资,必须严肃对待。其一,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玉雕及玉文化旅游市场的管理和鉴测队伍,依靠国家标准,规定市场秩序。其二,建立更加简化、细化、标准化的质量、价格标准。其三,要强化市场规范的手段,这些措施可极大提高消费者信心,对南阳玉文化旅游发展大有帮助。
3.4注重玉文化旅游形象设计,重视并保护知识产权
南阳作为一个玉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要重视产业和产品的形象定位和设计。一靠宣传。形象定位为“产品齐全,信用至上,中高档精美”;宣传口号可为“南阳—玉文化的乐园”等;宣传的途径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建立玉文化旅游网站,宣传南阳,联系销售,招商引资,树立形象。二靠措施保证,如以“南阳制造”为标准,达不到标准不许使用;注明生产者商标;强化防伪包装等。
3.5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促进玉文化旅游发展
南阳是全国旅游先进城市,享誉海内外的独山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南阳可以“独山—卧龙岗—白河游览区”为环线构建南阳市城区玉文化—汉文化—现代文化的旅游圈。
南阳应恢复玉街寺、独山女神庙,塑造卞和崇玉像。“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可能就是独山玉,传说卞和就是南阳人。由此,我们可以在独山建立卞和崇玉像。
可依托独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一个高起点、高品位、大规模的珠宝玉石产业园区。但建设一定要上规模、上档次、环境美、功能齐全,并使其成为集旅游、珠宝玉石加工、会展、信息和原料交易的多功
能市场基地,成为我国中部的珠宝玉石交易中心,成为未来南阳新的亮点和形象展示点。
3.6建立商会,促进玉文化旅游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
南阳的玉雕企业,绝大部分为小型私有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极其有限。通过建立商会,可促进商家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监督,促进自我、行业、***府互相监督体制的完善。同时可促使各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市场,共同开发资源。如对于现在一些地方对高档玉料的垄断,一方面可统一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可共同出资,收购和参股国内外一些重要玉石矿床的开采,确保南阳玉雕行业的原料供应,避免受制于人,使南阳玉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找出南阳的优势和劣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推进之。只要南阳玉文化旅游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高治国.“南阳翡翠”独山玉[J].中国宝玉石,1993年第3期.
[2]张北.南阳玉雕艺术[N].南阳日报,2004.1.24.
文化旅游篇6
以发展绿茶和旅游业闻名省内外的XX村在“文化乡村”方面做得怎么样呢?眼前的一幕幕让人惊喜:“农家乐”前,一群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正在为客人们表演莲湘、划旱船,一名 70 多岁的退休教师正在激情指挥,一群妇女正投入地歌舞,用歌舞描绘着乡村的生活与劳动,唱自己,唱孩子,唱家人,唱***策,唱腔、走步、动作、表情,一招一式都散发出淳厚的气息,洋溢着农民特有的热情与直率;而另一侧,一群村民正和游客们体验农事,磨豆浆、打糍粑、杀年猪、做农家饭、祭祖,最后,村民与游客对歌敬酒,亲如一家人,一支支极具辨识度和传唱度的恩施民歌在主客之间传唱。面对此情此景,我忍不住率先为之鼓掌,理由如下:
一、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的十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怎么才能同步发展? 其中,“旅游”与“文化”结合涉及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对于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提升乡村的文化水平,推进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现“五位一体”目标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让乡村更有魅力。“旅游”是一些乡村经济发展的翅膀,而“文化”是众多乡村的灵魂,有灵魂的乡村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能让游客从心底被打动,才能弥久愈香。一方面,在旅游发展业中,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能让这些文化滋养当地人,起到自娱自乐、自然教化、陶冶品性之作用,另一方面,又让当地人的才智与真挚在“文化节目”中得以传递给游客们,从而引起游客的心灵共呜,让游客在传统文化中产生愉悦的感受。
三、将“旅游”与“文化”结合是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方式。农村的经济在发展,道路修好了,新房增多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村民在劳作之余也有了较多的休闲时间,如何引导、鼓励村民开展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是乡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农村文化阵地如果没有正面引导与扶持,就有被人利用的可能。在目前的形势下,各地需要考虑健立健全扶持乡村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要把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设置专项资金鼓励村民以村、组、屋场为单位开展文艺表演活动,选派专业人士或民间艺人予以辅导,并适时开展表演比赛,打造各地的农民“艺术明星”,促进村民崇尚科学、科技、艺术,崇尚自强自立,崇尚和睦相处。
四、培植“文化元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十指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乡村的文化事业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在广大城镇,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类广场歌舞犹为吸引人,为什么呢?广场歌舞将娱乐与健身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有场地,有音响,有教练,人人可参与,人人是主角,人人可受益,心情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广大农村也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用传统文化节目将娱乐与健身结合在一起,必能受到农民的喜爱,必能使广大农民从中获得快乐与健康。
文化旅游篇7
【关键词】文化 生态旅游 梁平县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实现文化和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跨行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践,对于生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按照重庆市功能区划分,梁平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1)资源丰厚。一是人杰地灵,名流辈出。前有“庄周读书”、“陈抟修道”的传说遗迹,后有范成大、陆游抒怀诗篇,更有来知德、破山海明、竹禅等乡贤熏染后学。二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木版年画、癞子锣鼓、抬儿调等部级文化遗产项目5项,市级项目26项,总数居全国区县第一。三是饮食文化不胜枚举。有张鸭子、袁驿豆干、奕虹豆筋和中国三大名柚之一的梁山柚等。
(2)风光优美。梁平境内主要有双桂堂、观音竹海、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双桂堂景区是以双桂堂为核心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观音竹海拥有约20万亩原生态竹林,是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人文景观74处。还有“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全国四大蟠龙洞”之一的蟠龙洞、第四纪冰川遗址等20多个景点。
(3)体系完备。一是按照“城市即生态旅游”、“景城合一”的理念,将新城区打造为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将双桂湖城市生态旅游综合体打造为城市典范之作。二是加快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导,生态旅游度假村、农家乐为支撑的生态旅游食宿接待体系。三是以生态旅游业支撑特色风情集镇建设,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编制完善农家乐发展规划,拟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0家,建成特色餐饮店10家。四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城区规划建设非遗展演馆,在城市建设、景区打造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不断研发文化新产品,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体系。另外,梁平内部环境优势,交通条件便利,地理条件优越。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梁平也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办法不多、缺乏精品、模式单一和设施与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
二、因地制宜,探析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有专家说,“生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事。如何结合梁平现状,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呢?
(1)以文化为灵魂,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体系。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就要注意改变文化资源展示、阵列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贴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改造、包装、升级,使无形的文化底蕴有形化、场景化,让游客在细节的体验中固化某些文化特征,有回味的空间,有离别的思念。同时要使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比如,把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竹帘、癞子锣鼓和抬儿调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与景区资源、生态旅游线路整合,构建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村模式、遗产公园模式、旅游节庆模式、舞台演出模式、手工艺制作模式、旅游商品模式等,切实融入三峡黄金旅游的精品线路,推动梁平旅游由“过境游”向“目的游”转变。
(2)以景观为基础,营造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打造环境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各区县应找准本地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梁平应立足资源和交通等优势,拓展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资源,要高标准建设文化馆、***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馆、破山竹禅纪念馆、来知德纪念馆等“文化六馆”,增强文化硬实力;要高起点策划、规划和保护性开发景点景区,把双桂湖、双桂堂整体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把百里竹海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及露营基地,并加大创意力度,打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竹阵迷宫、世界最长的竹海栈道、世界最长的竹海画廊、国内最大的中医养老社区等,努力营造自然、野奢、“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旅游篇8
1旅游文化与旅游企业发展关系的内涵
所谓旅游文化,是指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广义的旅游文化指文化蕴含在旅游中的各种层次及其所有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某些本质特征决定了文化具有迁移特性,其发扬及传播受旅游者的转移而传递;旅游者在旅游行程中追求精神文化享受,这种精神的洗礼是旅游者最终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经济因素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旅游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往往处于领先地位。当旅游者有了精神文化活跃的需求后,才会对旅游景区进行发展需求,进而驱动经济的消耗,推动了旅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企业针对自身建设发展需求,针对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旅游景区进行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当地风土人情的流传,更有利于保持景区特色,创建新型同旅游文化紧密结合的多特色景区,这样有利于旅游者对景区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有利于诱发旅游者对景区的旅游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旅游消费的预算。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观看履行景区富有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等,不仅丰富了旅游景区的娱乐文化生活,又从根本上推动了旅游企业文化强企,文化兴旅的战略步骤的迈进。
2旅游文化对推动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旅游文化是旅游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旅游文化与旅游企业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文化是旅游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旅游企业,要想立足于商场,就必须拥有***的、特有的,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这就是俗称的“旅游卖点”。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若缺少了文化的支撑,从长期发展来看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旅游业从本质上说是以景区特色文化为依托,以特色文化为基础,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行业。它的经济以文化为先导,以竞争为方式,以发展为平衡,即充分发挥景区特色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2旅游文化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理念,以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设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符合人民需求和经济预算开支的营销策略。在这个过程中营销策略的设计从根本上讲与旅游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企业通过文化理念的形式,在深层次上同社会和消费者进行旅游价值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旅游者需求,使自身的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者来说还具有教导作用,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言传教育与主题宣传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进行引导,进一步形成文化出行、文化消费的消费行为习惯。充分挖掘文化特色,树立旅游文化品牌,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旅游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而增加企业的旅游吸引力,满足客户真实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从而推动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全发展。例如陕西、河南等地通过黄帝陵祭祖文化建立黄帝陵祭祖景区及相关文化建设,打造了特色旅游文化,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企业的发展。再如山西以晋商文化著称,通过“乔家大院”系列影视剧,实现了影视带动旅游,旅游提升乔家大院文化品牌,从而形成了旅游文化推动旅游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2.3旅游文化是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体验是旅游者针对自身精神领域的需求,实现满足其欲望的最高层次愿望,这种愿望体现在旅游者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欣赏的倾向上,其终极目标是通过旅游对人文在自然及其文化层次的回归及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旅游企业的旅游收益不仅仅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而在文化层次及旅游品牌、特色服务等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影响巨大,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越紧密,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其旅游企业发展模式越健全,发展速度越快。例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旅游业发展战略,不仅依靠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立了土著人原住地风景名胜区,而且通过主题宣传大力弘扬土著文化,提高了土著文化的影响力,保留了土著文化及其民族文化传统,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全世界对于土著文化的保护力度和关注视野,
2.4旅游文化对旅游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旅游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就是旅游景区旅游文化的竞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特色文化与当地风土人情的相结合其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快速状况下,只有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文化需求,才能吸引旅游者对于文化的精神层次需求,从而带动旅游企业及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如云南省的“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发展战略,其以民间民族歌舞为文化特色,以《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及《纳西古乐》等特色文化为旅游文化品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作阵容,不断推出新的云南特色文化品牌,使旅游文化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能够充分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品牌效应,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提高了地方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
3旅游企业对繁荣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企业去唤醒与繁荣。在信息时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景点要开发、发展,就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宣传与带动。比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市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路和历代兵家必争的重镇要塞,也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其境内的六盘山是我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地,是部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也是古老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更因是红***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以及因的一首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而名扬海内外。六盘山下的西吉将台堡、单家集,是中国工农红***的长征会师纪念地,被国家确立为100个精品红色旅游地之一。以固原为中心的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古城墙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元代安西王府遗址、须弥山石窟构成的文化旅游区,可以展示和再现“高平第一城”几千年进化史和文明史。然而,当地的旅游开发现状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没有龙头旅游企业的宣传带动。同时,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文化要进一步发展繁荣,更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包装与宣传。
文化旅游篇9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相较于其他传统类型产业,旅游产业由于自身在运营方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从消费的角度进行,即旅游产业是一群企业的集合体,各个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外部企业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而通过旅游消费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活动作为连接其他相关企业的纽带,其自身的产业性质较为模糊,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鲜明的特征。同时,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得以运行的精髓与灵魂,旅游产业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产业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同样,旅游产业市场也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一种主体文化,通过利用技术、创造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进行营销、开发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即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创造力的最初体现,即原创性的智力或物质创意,如体现在书籍、建筑、数字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创意与活动。2、承载这些设计创意与活动的载体,包括特殊物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原加工材料等,它们是将这些创意原型体现出来的中介,如绘画创意的实现所需的画笔、画纸等,音乐创意所需的乐器。3、将创意产品引入大众消费市场,即通过再生产、分配、流通,使得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服务、物质产品经过复制、批发以及运输等环节形成产业。4、通过利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对创意产品与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5、利用零售渠道或公共展示平台(包括电影院、音乐厅等)对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零售、公共展厅等渠道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范围内,其自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渗透影响能力,即其创造性、文化性的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建立主题游乐园,举办民俗节日以及开发具有历史艺术意义的旅游场所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同时享受旅游消费活动与文化价值内涵感受的途径,从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群体之间能够更充分地进行交换。
(二)两者融合价值链分析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1、创意环节,即二者在初期共同进行资源开发、统筹规划以及创意设计等,进而体现出二者的融合原创性。2、生产环节,即以文化创意开发园区为依托,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如“横店影视城”。3、营销环节,即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消费活动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相应影响作用促进营销,如电影拍摄对拍摄地旅游消费的刺激。4、消费环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作用,刺激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客流量。5、后续环节,以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场所以及展演等活动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延伸,打造融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三)两者整合后衍生品牌发展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牌主要集中于生产、消费以及后续环节中,如生产环节中的影视基地旅游、手工作坊等,消费环节中的书城旅游、美术馆等,后续环节中的动漫乐园、主体设计展以及各种艺术节等。
四、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思路1、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品牌影响力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创意品牌为切口打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兼具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品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以丰富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广大旅游者,如电影之旅、民间艺术品之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示范区,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机制体制,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奠定市场基础。2、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其资源价值的定位十分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对各个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掌握其特质、开发条件以及挖掘潜力,进而明确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定位与开发序位,为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3、旅游产业空间的布局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对其自身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注重加强与创意文化地区发展较好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联系,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各个创意文化旅游版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4、旅游文化创意的增加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下,其所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要消费者积极进行参与和体验,才能够为其拓展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应以文化创意体验为导向,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活动,如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旅游主题活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构建一个能够更深入了解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使其对文化创意中各个领域都进行实践和认识,包括雕刻创意、美术创意、电影创意以及游戏创意等,邀请各文化创意行业中的艺术家、专家等专门对旅游活动进行文化创意再造,并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的头脑风暴中,共同增加旅游文化创意。
(二)扶持与保障1、大力提升发展环境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着手,进而实现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创意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基于创意性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从企业发展体系、生产方式、社会氛围、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对创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应从提升发展环境着手,以生态化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为依托,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等各产业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促进旅游产业的再创造、再生产与再发展,最大程度提高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此外,还应重视***府***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将***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的单一化角色转变为融开拓者、协调者与规范者为一体的多元角色地位,充分发挥***府的***策支持作用、管理协调功能以及法律保障基础作用。进而使得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在有指导、有协调、有规范的环境下良性融合发展。2、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创意人才资源是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创意性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全民范围内切实发挥创业教育***策的作用,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意文化旅游生活圈吸引和促进更多创意型人才与旅游人才共同进行探讨、合作,为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3]。此外,还应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人才队伍。3、引导文化旅游消费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普及,网络服务已成为众多行业开拓自身市场、提高宣传营销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作为新型的产品项目,应积极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观念,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其中,促使旅游者从认知层面转变意识,逐渐接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文化旅游篇10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地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提出的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研究,是人类学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闭塞的旅游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异文化冲击下,旅游地文化变迁从物质层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最后促使整个旅游地民族文化趋同于现代化城市文化,导致许多传统文化遗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这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停滞。因此,从文化变迁理论出发,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和策略选择,不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变迁与旅游地文化变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方面,包括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则常用“社会变迁”来指代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其中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指的文化变迁侧重于指较为明显的变迁——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变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地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较多地“流向”目的地,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于暂时的文化变化,当暂时的文化变化逐步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就产生了变迁。
二、旅游地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
1.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接触的不对等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的接触是短暂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个接待地的逗留时间是短暂的,与当地居民实际接触的时间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所接触到的多为旅游接待人员,双方分别扮演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旅游者难以通过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体,是长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以说,尽管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给接待地带来的影响远比他们接受接待地的影响大的多。
2.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观地说,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无沦采取哪种传播形式,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较后进的地区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交流融汇中更多地居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一个在休闲,另一个则为这个有钱的休闲人忙碌;一个在台上表演,另一个则在台下欣赏、拍照、录像,双方形成一种明显的非对称性关系。由于经济上的不对称,使旅游活动变得不单单是旅游经历的买卖,还会给当地人带来金钱等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当地人改变自己去迎合游客,沦为“被旅游者”,影响到当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认同,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 3.文化传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区间的扩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范围会较一般情况有很大的扩展。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但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就会有意识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虚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意接受”的东西便会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发生变迁。
三、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现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文化现象,是在深层发生变化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
1.物质文化变迁。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变化。直接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引起的生计方式、居住习俗、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都属于这一类变迁。例如,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绝闻名于世,其内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部分居民开始经营旅游业。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2.非物质文化变迁。指因旅游活动产生但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表现。例如,四川与云南交界的沪沽湖地区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改革开放后,摩梭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沪沽湖很快成为旅游胜地。外来不同文化形态人群与当地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摩梭母系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开始下降,出现固定专偶走婚,家庭管理实权开始由男性掌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