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10篇

英国文化篇1

一、英国的文化内涵分析

(一)基于理性自由主义的个体文化

英国率先开始科学***。近代电磁学理论的提出者迈克尔达拉第、进化论的创立人查尔斯·达尔文、火车发明者乔治·斯蒂芬逊、能量守衡定律的奠基者詹姆斯·焦耳等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皆出生在英国。这种理性思维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其主要的社会原因是对现实目标的追求。英国人是讲究实效的民族,现实的目标是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幻想,是靠科学而非迷信,是靠实干而不是空谈去达到的。英国人在改造客观的实践中、在与宗教主义斗争和融合中铸造了自己的理性的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自由的思想也是英国个体层次的一大传统。18世纪末自由思想广泛受到关注,出现了“超国会论坛”;1790年之前,光荣***后,其主流思想是从“宪***主义”来阐释自由的意境,英国的宪法应致力于维护英国人民的自由;1790年左右,潘恩《理性时代》鼓励人们摆脱宗教的阴影,走向***思考和知识探索之路;1792~1796年,受潘恩思想的影响,各阶层要求其普遍的权利,所谓的自由能平等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冲突,英国个体的权利得到了维护和保障,形成了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下主导的自由主义思想。

(二)贵族主义的群体文化

英国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世袭观念强,一直把地主贵族视为社会的上层,企业经营者处于较低的社会等级。因此,英国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比较讲究社会地位和等级差异,不是用优异的管理业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加入上层社会,体现了贵族主义的群体阶层思想。贵族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存在时间之长对英国的群体文化影响深远。英国的贵族精神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广泛的概念,其实质是:

第一,骑士精神。其实质是讲究光明磊落,公平竞争;讲究个人决策,正式制度;追求公平而合理的竞争原则。无论在商业、***治或其他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场合,都应该以良好的运动员风格进行竞争,竞争的各方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不应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第二,强烈的自立精神与欲望。贵族们尽管拥有国王封的土地,但是和东方的君臣关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是一种契约关系。真正权利的大小还是要靠自己来争取,贵族们一有机会就会想从国王手中争取更大的***性,这种斗争也从未间断过。贵族与国王的长期较量开创了各阶层反压迫、反暴***的自由传统,“生而自由”的英国人正是从贵族那里接过自由的旗帜,而为维护权利而斗争。贵族的这种强烈自立、反对侵犯权利的精神,对英国的民族传统确实有巨大的影响,后来各阶层都上行下效,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爱好“自由”的传统,成为英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由此逐渐形成了英国人强烈的自立精神与欲望。

第三,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贵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自己的封地,维持现状就可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所谓贵族精神就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精神,它是勇敢尚武、祟尚正直的人生态度,优越的主人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礼貌待人、保守、故步自封等诸多品质的一种奇妙混合体。其中的一些特性,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其表现如何,不能否认的是,贵族精神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英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因为在英国,贵族从来没有被消灭,贵族精神也从来没有被否定。被英国人所称道的“绅士风度”其实也是各个阶层和贵族群体斗争和融合后形成的全民族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中下层“向上流社会看齐”的结果,就是被塞进了部分中下层价值观念倾向的贵族精神的延续。但绅士风度存在一个弱点就是厌恶竞争,尽管英国是最早产生竞争意识、最早用自由竞争的理论唤醒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的国家,但由于弥漫全民族的向上流社会看齐的取向,竞争意识逐渐淡薄。可见,绅士风度既有其所长,又有其所短,如何扬长避短,对这种精神遗产进行改造,是摆在英国民族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

第四,绅士风度集中地体现了英国民族心理的价值取向,它一方面追求高雅的生活境界,处处向上流社会看齐,一方面又丧失奋发的竞争精神,对传统和习惯日益眷恋,从而使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间发生矛盾,把自己放进一个两难的窘境。这种窘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是由于新兴阶级自工业***以来未能彻底清算旧阶级的精神遗产而逐步造成的。能否摆脱这种文化困境,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这个古老民族今后的发展前途。

(三)国家文化——平稳改革的渐进主义

转贴于

在长期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英国形成了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进改革之路。光荣***以后的300多年,英国很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这表明,渐进改革也不仅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且已经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撒切尔主义是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保守主义,这种新保守主义也是渐进主义的体现。

总之,在长期的冲突与变革中,英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是以“贵族精神”为核心,所形成的多层次、复合型文化,体现为个体层次的理性的自由主义文化、群体层次的贵族主义文化,国家层面的渐进主义文化。这些文化对英国的治理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见表1)。

二、英国公司治理文化的解析

当前,关于公司治理文化的界定还比较模糊,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将公司治理文化界定为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公司经营宗旨、理念、组织氛围、员工认同感、归属感等非正式制度;刘翌(2001,2002)认为公司治理文化是指由股东、董事、监事、经理人员、重要员工等公司利益相关者及其代表参加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等一整套公司治理机构在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关公司治理的共同理念、目标、、道德伦理、行为规范以及相关制度安排等。基于二者的观点,本文对公司治理文化的界定主要是基于个体、群体、国家民族文化对公司治理层面的影响,是指不同国家的个体、群体、国家文化对公司治理中的股东行为、群体权力制衡行为、整体治理演进所形成的持久影响。

(一)英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在分析英国公司治理文化之前,应首先明确英国公司治理的特点。表2对不同国家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英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典型的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指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公司治理的具体特点与比较(见表2)。

注:本表略去了其另一个指标男性—女性

国际著名跨文化研究专家吉特·霍夫斯泰德(霍氏)的国家民族文化五维度理论(另外包括,男性度—女性度,长期观—短期观,具体见表3)。从该表的具体数值来看,英国的个体主义思想是排在第3位的,其他指标未能发现明显特征。

霍夫斯泰德对文化纬度的划分对公司治理的行为的解释可以部分解释关于个体主义、权利距离层面的行为和现象,但是对于群体的制衡和整体的公司治理演进缺乏推理基础,因此,本文基于个体—群体—国家的组织行为递进模式对英国的公司治理文化进行分析。

(二)英国的公司治理文化

英国文化篇2

摘要:茶叶芳香满英伦。英国茶文化是英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具有高贵优雅的气质,并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本文以“英国茶文化”为研究主题,简要介绍了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内涵,以及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展示了文人大师笔下的茶魅力。

关键词:英国 茶文化 文学 影响

中***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1848年,东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他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从中国开往印度的轮船,由此千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在印度生根发芽,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茶叶传入欧洲后,并没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样受到过多的欢迎,直到它进入远离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竟然奇迹地掀起了饮茶的风尚,并由此产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国的茶文化[1]。

一、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l/3生命的饮茶时间。英式红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国人在晨起时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会有“床头茶”,即清晨一睁眼靠在床头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要是以红茶为主要饮料,是英国当家招牌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浓郁和清新于一体,色泽和口感都相当出色。正统的早茶要精选阿萨姆、锡兰、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来自锡兰、浓度来自阿萨姆、色泽来自肯尼亚[2],可见英国人的早茶还是相当讲究的,最适合早上起床后饮用。

2.英式上午茶

这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英国饮茶习惯,又称为“公休茶”,大约持续20分钟。英国人在上午1l点(亚洲时间上午10点左右),无论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贵族还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这一时间休息一会儿,喝一杯茶,他们称之为elevens,即早上十一点时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国人工作间隙的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3]。总体说来,上午茶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不可能很繁杂,所以成为英国茶中最简单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称Afternoon 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茶正是凭借其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红茶文化享誉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下午茶的专用茶源是大吉岭茶、伯爵茶、火药绿茶或者锡兰茶等传统味的纯味茶,若是选择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4]。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礼仪十分讲究。首先喝茶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钟;其次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必须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第三,在茶会中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让女佣协助,从而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最后就是下午茶的点心了,通常是用三层的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甜烙饼)、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并且一定要是从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国茶文化的内涵

1.从药用价值到饮品文化

茶传入英国时,茶的卖点在于它的药性。因此,当时在英国出售的中国茶是一种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药物。1699年,一位名叫欧灵顿的牧师写下一整篇论文论及自然与茶叶的品质。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糖尿病,胆结石,尿路结石,肾结石,水肿,视力虚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并一再推荐每个人都要喝茶以取代酒,他认为饮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心情愉悦,是一种享受型的饮料[6]。

当“红茶皇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于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后,茶与茶道开始在英国推广,中国茶逐渐由具有药性的植物转变为时尚生活的象征,英国的上流社会将其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异国情调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茶”开始作为一种饮品活跃起来,即使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依然有着固定的市场和消费群。

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随着英国殖民贸易的扩大,海外茶源地不断增加,英国进口关税也逐年递减,茶叶终于从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随消费阶层下移,英国人对茶的消费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英国人非常有创意的在红茶汤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时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黄油和鸡蛋等更奇怪的东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质,是茶消费的一次改革,茶因此变得更加实用。而英国人对中国茶的变革也完成了茶在引进后的本土化,饮茶因此更加普遍。1750年前后,茶已经成了英国中产阶级黄油烤面包的惯常早餐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2.高贵典雅的休闲文化

一个多世纪间,茶几乎变成英国的民族饮料。从17世纪最初的药品开始,到了18世纪已然成为一种全民消费品。消费社会的繁荣反过来提高了饮茶的格调。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专门消费茶饮料的茶园,出现了饮茶必需的服饰与器皿,甚至诞生了茶舞这样的艺术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英国茶文化诞生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发明意味着饮茶摆脱了简单的饮食文化地位,逐步成为一种高雅生活的代名词。而成为休闲文化后,饮茶也反过来促进英国社会的消费模式和社会价值观发生新一轮的改变。

英国下午茶是最华丽、最精致,也是最奢侈的饮食方式。在英国的下午茶活动中,对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能体现英国式的高雅文化与自然生趣之间的紧密结合。同时,下午茶一定选择的是高档茶叶,茶具和餐点也有明确的规范。这种系统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文化形式地产生――不是单纯解决温饱的手段,而是综合了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社会娱乐的重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复的英式茶道

英国的茶艺是英国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的。茶艺与茶道结合,才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能真正体现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国人对于茶具的要求和基本礼仪的讲究。

同时,除了有严格的品茶规范,英国茶文化对于品茗的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英国人崇尚的是贵族式的优雅生活,下午茶会是品判个人文化修养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研习社交礼节、展示绅士淑女风采的最佳途径。男人们穿着正式、大方得体,茶具都是轻拿轻放,以保证茶室内的安静;女士们谈吐优雅、举止从容,有人从身边经过都会很有礼貌的微微挪动身体并且报以微笑。在一个正式的下午茶会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国人的文学气质和个人修养所带来的冲击。

因此除了茶艺和茶礼的内容,英国的茶道还体现在英国的文化中,而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具备“茶道”的理由。英国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国民族精神的体现,英国人标志性的优雅、高贵完全浓缩在这个民族考究华丽的茶道中,即使历史的辉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的追忆,已经深入英国人的血液,无法抹去。

三、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相比中国和日本,英国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饮茶历史,但英国文学家却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融入英国文化,之后与英国文学有机结合,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叶带给英国文学家一种全新且丰富的创作主体[8]。

1.茶与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描写情人们等待喝茶的情景:一点一点地吃着烤面包,在叹息声中等待茶凉。拜伦称茶为“中国的泪水”,他“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自然也是饮茶族中的一员[9]。据《拜伦传》记载,即便是在前往希腊参加武装斗争的时候,他也保持着饮茶的习惯:“早上一起床,他就开始工作。然后喝一杯红茶,骑马出去办事。回来后,吃一些干酪和果品。晚上挑灯读书。”当然,红茶并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国茶时,他往往提到红茶和绿茶两种类型:

我竟然

感伤起来,这都怪中国的绿茶,

那泪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还灵验得多,因为只要我喝它

三杯纯汁,我的心就易于兴叹,

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饮酒既已有害于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认真。

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雪莱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长诗,“致玛丽亚・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写道:

那药师医士抱怨的饮品,而我

会不顾劝诫大口痛饮,当死神来临

我们将抛币决定为饮茶而死谁第一。

2.茶与散文

茶叶是圣洁的,散文是优美的,那么茶叶和散文的相融会是什么样呢?英国散文中留给我们的是惬意的,悠闲的、美妙的饮茶记忆。《四季随笔》,原名《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乔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叙述的是隐士亨利・莱克洛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和回忆过去的生活,作者记录了下午茶和茶会的时间、人物、礼仪等景象,抒发自己对茶和家庭茶会氛围的感情和触动[8]。

“我一天的光明时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后稍稍疲倦了回来,脱掉靴子,换上拖鞋,将户外的上衣挂起来,换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软扶手椅上,等着茶盘,或者在喝茶的时候,这些是我最为享乐安闲的感觉。随着茶壶的出现,浓郁的香味飘然吹进我的书房里面,多么美妙啊。第一杯带给我心中怎样的安慰,以后则怎样从容不迫地啜饮啊;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后,它带来的是怎样暖热啊!同时看着我的书籍和***画,安然品位着拥有它们的幸福。我看看烟斗;或者我带着似乎有所思的神气,准备装上烟叶。事实上,烟叶再没有在茶后――它自己便是温和的感性人的东西一一那样安慰人,那样暗示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了。”

3.茶与小说

茶叶到达英国之后,不仅仅是“缪斯之友”,“众神的甘露”或诗人的灵感源泉,也受到许多小说家的追捧。据说,“饮茶覆盖了几乎所有英语的小说”。此言虽说有些夸张,但事实也足以证明,英语小说中充满着茶香和茶文化。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数多达86次,数量远远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写的关于“礼拜堂戒酒联合会布瑞克大街分会”的一次月会情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主人公维勒先生看到他们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时,惊讶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写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戒酒运动的高涨热情,而且肯定了茶叶在英国戒酒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结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食品,也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部文化史、医学史和文学史。透过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和文学等。茶叶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英国,经历了坎坎坷坷,犹如人生的成长过程,最终日渐成熟。在英国,茶最初是“药品”,随后上升到贵族的奢侈品,最后才成为必需品国民饮料,进而演变成当今风靡世界的红茶文化。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是却增添了英国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荣林.茶叶传欧史话[J].农业考古,1992(2).

[2]陈文怀.欧非茶市及茶文化见闻[J].中国茶叶,2001(3).

[3]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辜振丰.英国红茶文化的光与影[J].农业考古.1999(4).

[5]郝赛丽.英国人的饮茶风俗[J].中国茶叶.1998(6).

[6]周景洪.英国茶文化漫谈[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报.2007(6).

[7]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英国文化篇3

一、基本概述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不仅是以一种语言的形式存在的,同时它也是宣扬中国文化一种途径,随着英语在社会上的广泛使用,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质量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要将大学英语转化为弘扬中国文化的工具。语言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仅是实现交际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言的,其主要包括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目前,随着学者们对文化教学的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现状,高校应适时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便实现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二、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很多高校都将过多的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从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高校应从根本上加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以便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平衡发展。其中,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中国文化渗透的内容与方式针对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要想实现中国文化渗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对教授的方式与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从而突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点。由于中国的历史不仅有着广阔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因此,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博大精深,从三皇五帝直到今天,沉积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科技上,都代表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面对浩如大海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应适时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的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渗透模式中,应在把握好英语教学方向的基础上,使之与中国的国情发展相适应,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传播。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一定差异性,因此,要想促使中国文化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也应注重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表达方式。

(二)加强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渗透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课程标准不仅是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学习中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想实现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应在大学英语的课程标准中渗透中国文化。在目前的课程标准中,只是对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的翻译文章中没有过多关于中国文化与国情的文章,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中国文化与国情的文章更多的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因此,应从根本上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渗透。

(三)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对关于中国文化文章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切实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乐趣。英语教师可以强调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国文化的学习列入到考试的范围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同时,英语教师在布置英语作文时,也应注重突出中国文化的主题。这些,都在无形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并且为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四)加强关于中国文化的实践训练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教材实现,所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想实现学生对跨国文化语言的运用,教师应加强关于中国文化的实践训练。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将中国文化渗透到其中的实践训练中,不仅包括教学中的听与说,同时也包括读与写,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技能,同时也实现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在中国文化的渗透中,英语与汉语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关于一些节气的词汇只存在于汉语中,而还有一些词只存在于英语中,例如,hippie与cowboy等词。因此,只有通过中国文化的实际训练,才能实现学生对跨国文化语言的灵活运用。

三、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不仅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逐步深化与发展,人们对英语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中国文化的渗透。其中,关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跨国文化交流的技能和水平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逐步改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加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跨国文化语言的运用。英语教学虽然在学习外国的语言,但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我们的母语。在与外国语言的比较中,更能感受到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性,从而发现影响交际的主要因素。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有了中国文化的渗透,学生更能深刻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效地掌握中国的文化。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渗透,学生就会在英语的学习中忽视中国的文化,甚至会认为中国的文化不再重要,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心理。因此,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跨国文化交流技能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应从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出发,因此,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更要关注英语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因此,针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加强与各国间的联系是实现我国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仅能掌握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技能,同时也为弘扬中国文化构建了有效平台。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增加了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了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辩证认识

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意识比较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渗透,他们会盲目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这在无形中就拉大了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距离。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辩证认识。

(四)促进学生与西方人的有效沟通

英国文化篇4

英国文化奥林匹亚是现代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庆祝活动,历时4年,并在2012年6月21日至9月6日期间达到高潮,即为2012伦敦文化节。此次盛典旨在赞颂与宣传英国世界级文化的广度、质量与可达性,并让大不列颠民众真正受益于2012伦敦奥运会。

“在2005年英国获得2012奥运会举办权时,我们向世界承诺会回归到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本质的解读,那就是奥运理应是基于体育、艺术和教育的。”文化奥林匹亚的总负责人露丝·麦肯齐这样解释道。英国是这样允诺的,同时也是这样严肃践行的,于是有了艺术节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活色生香。

世界的庆典

2012年6月21日温德米尔湖畔的夜晚,一场光影与声乐的艺术盛宴,伴随着奥运火炬的到来如约而至。怒放的焰火将夜空照亮,独特的打击乐声与焰火的巨响交相辉映,冲击着仲夏夜空里的每一个分子,人本文由收集整理群开始欢腾,开始舞蹈。

“在这个夜晚里,人们反复体验,探寻着教化与混沌,毁灭与再生,光明与黑暗等一系列的矛盾”,湖区总指导朱莉·泰特后来这样评价道。与此同时,在英国其他三个城市:苏格兰的斯特灵,伦敦德里以及英格兰的伯明翰,举行的大型音乐会一起正式拉开了英国文化奥林匹亚高潮——2012伦敦文化节的序幕。

2012伦敦文化节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吗?对此疑问,文化奥林匹亚的总负责人露丝麦·肯齐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道,“好的节日应该是能激发民众思想以及情绪上的共鸣,或者是获得一种对城市、对地方相通的眷恋和情怀的。我们努力创造的就是这样一种‘节日’的氛围,希望能让观众、艺术家与城市,达到某种程度的共鸣。”

她又补充道:“大多数的‘节日’是呈现在某个城市或者特定的地方的;而我们的‘节日’则是整个国家的庆典”。

据伦敦奥委会***资料显示,这场浓缩度极高的“2012伦敦庆典”在为期12周里,举办超过1.2万场,涉及9千个场地的庆典活动,这是英国有史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活动。从英国最北端边远的设得兰群岛到英格兰西南端的康沃尔,从北爱尔兰的恩尼斯基林到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从伦敦的哈克尼到横断大不列颠岛的哈德良长城,在6月21日到9月9日里享受了来自204个奥运家庭成员国家或地区的2.5万名表演者带来的精妙绝伦的音乐、戏剧、舞蹈、文学、电影、时装、视觉艺术作品。

是的,这远不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庆典,甚至是整个世界,所有民族的庆典。

全球最大的知名综合性地产咨询服务公司世邦魏理仕的零售业研究报告指出,伦敦已经成为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伦敦常住人口中外籍人士的比例已经达到30%——中国上海的人口国际化程度只相当于伦敦的1%。

作为世界文化最重要的交流地之一,英国自古至今就大力实施多方位开放的***策,倡导包容性理念,积极地促进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在2012英国文化节期间,204个国家和地区艺术的百花齐放则更是极大的彰显了其大国风度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气量。

文化艺术节期间,30余名巴西艺术家打出“里约占领伦敦”的大旗,留下各自别具特色的印记;在曼彻斯特,名为“我们面向未来:今日之西非艺术”的免费现代西非艺术作品展同时在曼城艺术馆、惠特沃斯美术馆及公园以及普拉特霍尔博物馆服饰展厅等多地举办;8月8日-12日伦敦奥运中国文化周的举行,则在首都伦敦为普通民众架起一道亮丽的中国风景线;名为“建筑在变化:四大洲和五个角度”的国际建筑暨设计展示会则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约40个国家丰富多样的作品,提供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艺术家们学习和交流的宝贵机会。

别样英国别样美

这些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大不列颠各地展开了才华横溢的创作。

其中有一组特别的艺术项目,是对古遗址的利用与改造,希望借此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英国,奉献给英国民众以及来英伦的全世界游客一次与时俱进的享受和体验。

在罗马时代的哈德良长城遗址上,擅长结合创意、视觉艺术以及尖端科技的曼哈顿艺术家团体yesyesno设计了86英里长的全新大型艺术装置,带着游客梦回罗马,体验防御建筑在战争时代的意义,以及向全世界展示其极度优雅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

在英国南部平原,法国最知名的街头艺术团体lacompagniecarabosse将火元素巧妙地融入史前巨石柱,将其装扮为充满神秘色彩的梦幻世界,在此仙境里,人们的无限想象被激发,置身于感官的饕餮盛宴。

在古老精致的北部爱丁堡,nva艺术团队别具匠心地运

用“光速”这一艺术光影装置,让其闻名遐迩的地标性建筑——亚瑟宝座山重焕生机。上千名跑步者激活独特设计的灯光组合,使***案灯装点的多条小径以及整个山坡呈现出令人称奇的动画效果。

对此次艺术活动的灵感来源,nva的创意指导安格斯解释道:“当人们处于移动状态时,人们本身对该地的感知也是变化的,这对参与者是一次特殊的体验;对远方的观望者而言,跑步者的特征因为远距离被极大的淡化,随着跑步者的移动,亚瑟山细节和整体的形态都在不断变化,这样的变幻组合给观看者带来一种对亚瑟宝座山‘熟悉的陌生感’,创造重新认识、体验与感受亚瑟山的机会。”

在首都伦敦,曾一度被称为“舞蹈界不死天王”的美国获奖舞蹈家伊丽莎白·斯特莱布和她的极限动作公司奉献了其挑战人类身体极限的精湛技艺,带给这座城市一系列令人屏息的精彩。他们的“非同寻常的一天:斯特莱布舞步”在伦敦市内的标志性建筑物上演,譬如,让32名舞者分别依附于旋转着的“伦敦眼”上的每一个轮辐,又或从千禧桥上纵身而下等等。从黎明至深夜,斯特莱布和她的团队毫无保留的带给伦敦观众视觉上的无限冲击,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这位应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伦敦市长的联合邀请来到伦敦进行艺术创作的舞蹈家斯特莱布的一句话或许能够代表艺术节组织者举办这一系列活动的初衷,她说:“我想用我的舞步来向这些建筑以及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独特而深远的意义致敬。我希望世界能够跟随我们的舞步来发现并且阅读一个别样的伦敦,一个别样的英国。”

全民的舞蹈

静谧广袤的夜空下,大片人群守候在广阔的草原里,低声耳语,似乎在期待着什么,那种表情,略带紧张却又掩藏不住的欣喜。忽而,远处传来大概巨人熟睡时不经意发出的隆隆的均匀呼吸声。随之而来强烈节奏的鼓点,轰然倒塌的巨响,巨人梦醒,于是,故事拉开序幕——一个惊慌失措,踉踉跄跄地跌撞着冲向舞台的女人,艳红的烟火紧紧追逐着她的每一个脚步,宁静的夜空被这突如其来的光亮与巨响生生划破,随后女人被倏然悬至200英尺的高空,人群开始涌动,继而沸腾,继而欢呼……

这是来自贝法斯特至2012伦敦文化节五光十色的献礼巨人国度的一幕。

“巨人国度”是一个受北爱尔兰历史启发,汇聚杂技、高空舞蹈、嘉年华、马戏团、音乐、多媒体及烟火的恢宏的室外艺术活动。事实上,它是北爱尔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室外艺术活动。怀着“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体验艺术”的愿望,举办方将其免费对公众开放。

“放飞思维与想象,让文化艺术珍品散落在英国的每一个特别且优美的角落。因为,戏剧不应当被局限在剧院,艺术不应当被束缚于画廊”,文化节举办方曾这样极力倡导。这一呼吁在此次盛典里得以热烈的响应——文化节突破以往剧院艺术的限制,大量的艺术活动被安排在传统剧院外举行,采用的是一种家庭式、参与式的友好开放形态。

如果说形态上的开放友好只是艺术活动表现形式上的突破,那么全民参与则可以说是一个本质上的飞跃。正如英国卫报资深戏剧评论家林恩·加德纳所说:“‘文化奥林匹亚’更多的是对于艺术本质、艺术参与性、艺术受众者及受众动机的一种扣问与反思。”

在这次艺术盛宴中,大量活动都凸显着非常浓烈的社会因素,一种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形态。艺术是一种让人们对自身感到愉悦,对他人心怀感激,对周围、对未来保持积极乐观的方式的理念被反复强调与凸显。组织者希望全英人民能够参与、融入且受益于这次文化盛宴,更是希望此次盛典能够成为激励不列颠年轻一代精神的馈赠。

如今伦敦随处可见“参与其中”、“激励一代人”的口号,便是此次活动严肃践行的一个侧影。它积极的响应体现了顾拜旦先生在创办当代奥运之初就提出的“艺术和体育一样是最能启发激励年轻人”的这一信念。“全民参与”这一观念的严格推行从此次文化节的“全民热舞”的舞蹈活动与“天堂崩塌”的戏剧活动中可见一斑。

秉承“越舞蹈,越快乐”以及“舞蹈是拥抱多元文化的最好方式”的理念,“全民热舞”早在2006年就开始举办,并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普通民众参与的舞蹈活动。作为2012伦敦文化盛典不可或缺的亮点之一的“全民热舞”,在伦敦市长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达到其鼎盛时期——2012年7月14日“千人盛舞”在特拉法尔加广场精彩上演,同时,全世界的年轻人也都应邀加入到这次规模宏大的多地共舞活动。

此次活动不仅在规模上遍及整个英国,参与人数也超过五百万人,活动场面蔚为壮观。对此次“全民热舞”,社会人士称赞其以一种极具能量、热情、美学的艺术性展现方式,让不同的种族、团体汇聚一起,并给人们留下永久的馈赠。

伊普斯威奇的《天堂崩塌》则是一个很典型的“全民参与”的戏剧活动,届时一位现场的神秘博士将展开高潮迭起的探险活动,所有观众都将不自觉地被带入演出情

境里,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探险活动也都是截然不同、极具创意的。

“当人们顺着庆典宣传册里的目录开始一个个地观看且参与节目活动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打破一种对‘剧院艺术’的传统认识,一种曾经对剧院和表演概念的局限甚至狭隘的理解。当普通大众去尝试观赏这种文化艺术,并且因此感到身心愉悦,也许其中的一部分人会再次回来,希望得到更多,这个时候,我们庆典就有了存在的意义。”来自英国卫报的林恩·加德纳这样评价道。

”世界莎士比亚文化节“影像-摄影师:jillian edelstein ***解:

莎士比亚戏剧节:发掘莎翁年代

英格兰民众的价值和信念

莎士比亚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为纪念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文豪,英国人民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此次的“文化奥林匹亚”活动,必然也少不了莎士比亚的身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与英国国内、国际主要艺术团体展开了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为观众精心创作了大型新作品、开创性的合作作品以及对莎翁著作的改编作品。

大英博物馆的“bp艺术展——莎士比亚:世界大舞台”,则借助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镜头,通过对地***、印刷品、手稿和奖杯等艺术品的深入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在塑造大不列颠的民族身份中的深远意义。除此之外,在bbc和大英博物馆通力合作的全新的广播节目“莎士比亚的动荡年代”,巧妙地透过莎士比亚读者的视角,对那个动荡年代物品的研究与探索,来找寻与发掘莎士比亚年代英格兰民众整体的价值和信念。

哈利波特 ***解:

《哈利.波特》:从这里

感受英伦的民族性

著名翻译家杨静远曾说过:“就民族性来说,英国人应该是欧洲最不舍得告别童年的民族,这或许与英国儿童文学的昌盛互为因果。”英国人所创作的儿童文学品种以及经典形象远多于其他国家,如彼得·潘、小熊维尼、虎克船长、库伊拉等。

当今英国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当数《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植根于英国深厚文化土壤的《哈利·波特》不仅是现代童话的代表作,更是英国整个国度在文学上厚积薄发的一种必然表现。在文化节期间,哈利波特魔幻摄影棚的对外开放,对于广大“哈迷“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消息,在此次的近距离接触中,“哈迷”们能进入到哈利·波特的霍格沃兹魔法世界里,身临真实拍摄场景,参观戏服和道具,体验特技效果。曾经只存在于想象里的魔法世界如今真实的呈现在每一个参观者面前。

玛丽·卡特兰佐伯品 ***解:

创意伦敦2012:时尚与艺术联动

英国文化篇5

关键词:文学作品;英国;茶文化

作者:冯***(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1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交融

中国从古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茶文化也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而如今,中英两国同为饮茶大国,中英两国不同的茶文化也各自凸显着本国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东方国家一个西方国家,相应的也代表着东西方的饮茶风格和文化模式。茶叶在我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在早些时期甚至还影响着外交。宋元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就是茶叶,同时朝廷采取积极的对外***策,与外国的经贸来往也日益加强,从而使得中国的茶叶大量输入外国,这也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做了很好的宣传。这项交易使得西欧很多国家的商人来到东方,转运贩卖中国茶叶,使茶叶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起来,并作为西方国家上层社会间休闲交易间的用茶叶作为主要饮品,此时茶叶也成为了代表上层社会的身份标识。

中国茶叶直销欧洲最早的记录是在1607年,当时荷兰成为了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航海技术十分先进,船是从爪哇岛到达中国澳门进行茶叶运输的。从那以后茶叶就成为了荷兰时尚且有代表性的饮料。在当时的荷兰,饮茶是一种代表权利与尊严的饮品,因为荷兰的宣传与影响,茶叶迅速流传到英国、法国,从而带动英法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饮茶之风,***府茶叶的出口量也与日俱增,***府经济收入也逐渐增多。后来到清朝以后,欧洲很多国家已经大量进口茶叶,茶叶也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物品,茶叶的饮用已经波及到了民间,成为了当时西欧国家民间的主要饮料之一。到了18世纪,茶叶已经深入到大部分欧洲国家,很多国家都受到了茶叶的影响,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英国茶叶甚至成为了英国最流行的饮料,饮茶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下午茶,这个词语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那个时候人们并没有这个概念,下午茶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风俗是由安娜发明的,她认为午餐时间和晚餐时间相差时间太长了,人们容易感到疲惫乏困,沉闷无聊,于是她让仆人拿了一些点心水果和茶水放到她的房间,借此来放松心情,缓解疲惫,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十分舒服,既缓解了疲乏又打发了时间,于是慢慢的她开始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到她家喝下午茶,久而久之,伦敦的上层社会都熟知这种活动,并逐渐迷恋其中,平时各种闲谈各种聚会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开始聚在一起喝着茶,吃着点心,谈论着国家大事。当时下午茶已经不止是上层社会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成为了英国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之一,也包括当时的英国的王室成员,他们都开始在家里或者宫殿里进行下午茶活动,在民间也开始创建了一些茶企、茶室,人们在下午之余都爱品茶闲谈,从此以后英国的下午茶开始名扬海外,颇有盛名,英式下午茶也成为了英国人眼中的“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当时的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饮茶国家,并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品茶方式。

2初期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事文化

初期的英国茶事在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茶叶也在对英国文学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1总括英国茶事文化

茶叶到达英国之后并不只是影响了英国国人的饮品,并不只是影响着英国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着英国文学家的创作。茶叶激发了英国诗人的灵感,在小说家眼里茶叶也成为了其创作必不可少的灵感之一。由于“英式下午茶”的出现,英国茶事也逐渐出现在了英国的文学作品中,一些文学家、小说家、诗人也开始创作与茶叶有关的种种,描绘出了一些人物以及其生活场景,大大的丰富了英国文学内涵,使得英国文学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英国文学也更加有吸引力,达到了英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高峰。

2.2奥斯汀作品中的茶事

英国著名作家奥斯汀,他在《傲慢与偏见》中描绘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他们用完餐后必定有正统的英式茶会,他笔下的茶事片段其实贯穿了整部小说,很多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丑恶嘴脸都是在茶会上一览无遗,也深恶痛绝的描绘了一副副丑态,他的小说具有很大的讽刺效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反面,揭露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百态。不过作品精彩至极,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间一些活动都是以茶事为背景的。例如“那些太太小姐们都挤在桌子周围,贝内特小姐在桌旁沏茶,伊丽莎白在旁边斟着咖啡……茶具收走,牌桌摆好之时,太太小姐们都站起身来。”再例如“到喝茶的时候,叫人忍住不笑的苦总算受够了,贝内特先生带他的客人返回客厅。喝过茶之后,贝内特先生高兴地请他朗读点东西给小姐们听听。”这些只是作品中的小片段,但是通过这些也反映着茶叶已经影响到了英国的文学作品。

2.3狄更斯小说中的茶会概况

他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我们不会陌生,据统计,在他这部作品中,写了80几次“茶”这个字,他对茶叶、茶事的描述十分详细精准,给世人更加明了的介绍了英国的茶文化,同时通过这个作品也使读者了解了更多英国正式的非正式的茶文化。正式的茶会我们不必细说,因为英国很多作品对其都有描述,这里重点要说的是非正式的茶会。这种茶会提供了轻松舒适的氛围,人们天南海北的闲谈、娱乐,大街小巷无不充斥着英国本土浓重的英式英语,在很多情况下女人聚在一起,喝茶闲聊;男人就高谈***治,高谈理想;老人们坐在一条长凳上,看看夕阳喝喝茶,无不惬意。这些都是典型的市井老百姓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对人们茶会的描写,也展示着英国当时市民的普通生活,充满着幸福感,人人得以满足,特别要说的是狄更斯对细节的谈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叮叮当当的杯子声,车马流水声,人们的嬉笑怒骂声此起彼伏,把读者带到了他作品中去,这种技法如此高超,仿佛我们就是其中的茶客。我们似乎也看到了那些正在慷慨激昂的发言那些正在喝着茶的市民,好像也听见了人们正在谈论着奇闻怪事。狄更斯的文学底蕴是十分深厚的,他可以细致到一个品茶人的细腻的表情描写、神态描写、内心活动,通过他的描绘,我们对英国茶事更加的了解。

3发展中的英国茶事文化

3.1英国逐渐完善的茶事文化

“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这是18世纪闻名于世的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的自称,他当时创立了文学俱乐部,邀请各界文学作家、爱好者以及友人来“以茶会友”。茶叶是纯洁而且神圣的,文章是丰富并且多彩的,那如果把茶叶和文章统一起来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英国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美好、舒适的,文坛泰斗以文会友以茶会友也表现出了其别具一格独领潮流的大家风范,英国文学家们的宣传使得当时的茶文化风靡一时,英国茶事又到一高峰。茶叶是一种饮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部文学史、文化史,记得当时的剧作家皮内罗对茶文化又着实的赞扬了一把,还有诗人济慈和华兹华斯,一方面英国的作家们给英国的茶叶打了一个免费的广告,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对英国茶叶文化做了一次充分的描述,用他们会说话的笔给世人描绘了一幅中世纪英国国内盛名的茶事。

3.2外国作家眼中的英国茶事文化

法国作家安·莫洛亚与拜伦是一对好友,多次相约畅谈文化,两人风格迥异,但是都有其精华,安·莫洛亚为拜伦写了一部作品,叫《拜伦传》,西方国家的饮食和东方有所不同,我们的必需品是大米是小麦,他们的则是面包牛肉和啤酒,《拜伦传》中曾经说到英国诗人拜伦对茶有种特别的爱好,他认为茶叶比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还重要,他认为没有茶简直就是一种灾难,这个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英国国人当时对茶叶的热爱,他们为之疯狂为之迷恋,感觉有种上瘾的错觉,茶叶在英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的影响着英国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人群,从茶叶的引进,到后来的宣传,最后成为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有的饮品,其间只经过了短短的几百年,这短短的几百年茶叶就对英国文化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英国文化篇6

[关键词]性别歧视;称谓;词汇;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英汉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它们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完全对等是极为少见的,但是在男女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却存在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英汉称谓语反映的性别歧视

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即为称谓。这种称呼反映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组成了社会关系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张社会关系的网络总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周围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关系,一个普通的称谓语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社会内涵,并随着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换着内容。

1、姓名里的性别歧视

姓名或姓氏是一种符号,它是人们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它包括姓和名两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它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姓名在中英文中虽然排列顺序不同(中文先姓后名,英文先名后姓),但人们在择姓取名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输入其中,强调反映性别原型,即父母和社会根据不同的性别而寄寓不同的期望值。

在英语国家,孩子一般随父姓,女子取名通常体现美丽、贤淑、高洁、可爱、美德等寓意,如Faith(忠诚)、Charity(博爱)、Lily(莉莉,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之意)、Diana(黛安娜,源于希腊语,表示优雅、美丽、高贵);而男子取名则体现坚强、勇敢、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远大抱负等寓意,如Richard(理查德,源于撒克逊语,表示坚强有力的)、Andrew(安德鲁,源于希腊语,表示勇敢率直的)、Lewis(路易斯,源于法语,表示人民的保护神)。

在汉语中,汉字“姓”由“女”和“生”组成,产生于中国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以母亲的姓为姓。但在后来的漫长的父权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姓都是从父亲那里传承来的,拥有命名权的同样是男性长者,即祖父或父亲。在古代,许多妇女不仅被剥夺了命名权,还被剥夺了拥有名字的权利,她们有姓无名,即使有名,也很少被人称呼,女性婚前常被称为“丫头”、“妞”。在现代汉语中,上述情形虽然有所改善,但期间的性别歧视仍然可见一斑,女性的名字强调阴柔之美,名字中常常含有“花”、“雅”、“秀”、“美”等,而男性的名字强调阳刚之气,名字中常常“强”、“伟”“壮”“刚”等等。

2、婚俗称谓里的性别歧视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结了婚的man,照样在外打天下,挣面包,呼风唤雨,而变成wife的女人,其天地则缩小到家庭,只能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伺候丈夫、照顾孩子、当丈夫的陪衬和点缀。男子在家中被看作是身强力壮、主宰诸事、赡养妻小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则是依附者,妇女的存在仅仅是对男子的点缀和装饰。男士婚前称Mr.,婚后还是Mr.;而结了婚的女士就变成了wife,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就会从Miss变成Mrs.,如MaryRobert嫁给JohnSmith之后,当人们提及这对夫妇时,通常称之为Mr.andMrs.Smith,MaryRobert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姓(即父姓),而且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了。即使JohnSmith已经过世,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John''''swidow。在古代中国,由于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女人常采用表示地位低下的称谓来自称,如“奴”、“奴家”、“妾”、“贱妾”等,而称呼丈夫则要采用表示尊敬的称谓,如“夫君”、“郎君”、“官人”等,而男性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室”、“荆妇”、“内人”、“房下”等。在农村还有称“堂客”、“孩子他妈”、“他/她娘”的。当着外人提及自己的妻子时,用“屋里的”或“我那口子”或用自己的孩子的名称来称呼。过去,中国妇女出嫁以后通常以“氏”称之,即在“氏”前加上娘家的姓,如“王氏”,正式场合则在前面再加上父家的姓,如“张王氏”、“田王氏”,平时称呼时则把丈夫的姓冠之于前,像“蒋夫人”、“张大妈”,口头上叫某人的妻子时,则更有称“张家的”、“田家的”等等,而对妇女本人的姓则避而不提。目前,这种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称呼在农村仍然很流行。而当代中国女子已不需再改称夫姓。男性在正式场合一般称呼自己的妻子为“爱人”“夫人”,但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中,“孩子他妈”、“屋里头”这些称呼使用的仍然很广泛。

二、英汉词汇反映的性别歧视

词汇宛如化石,体现着首创和使用它们的社会中的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反映着社会万象。

1、词汇的统称现象

英语词汇中最明显地反映性别歧视的例子就是“man”一词,既有“男子”的意思,又表示“人类”,泛指所有的人;而“woman”仅是女子的意思。例如:Growingoldissomethingamanastoaccept.逐渐衰老是任何人都得承认的事实。Manismortal.人终有一死。

此外,在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不管做工作的人是男是女,一律用“—man”来表示。例如:congressman(国会议员),spokesman(发言人),chairman(***),draftsman(起草人),salesman(推销员),stockman(仓库管理员),postman(邮递员),policeman(警察),themaninthestreet(普通人,一般人)。

英语中有许多中性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对男女都适应,如doctor(医生)、lawyer(律师)、professor(教授)、surgeon(外科医生)等,但如果要表示女性的职业则一定要在前面加上“woman”,如womandoctor(女医生)、womanlawyer(女律师)、womanprofessor(女教授)、womansurgeon(女外科医生)等。

在汉语中,表示男性的代词或名词往往包含女性,而表示女性的代词或名词只能专指女性,如“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他将一事无成。”,其中的“他”指的是所有的人,而并非只指男性。再如“子孙”、“子女”实际上也包含了女性,“干部子弟”、“职工子弟”同样包含干部和职工的女儿。又如:当表示与“我们”、“你们”相对应的一群人时,通常用“他们”而不是用“她们”,“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中的“他们”尽管可能有男有女。但汉语中却用原来表示男性的“他们”来泛指整个人群,如果用“她们”来代替句中的“他们”,则表示这一群青少年全都是女性,这就与句中的意思相去甚远,达不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2、词义的褒男贬女

在英语里,意思完全相同的词,用在男性方面带有褒义或略带贬义,而用来描写女性就具有很强烈的贬义内涵。这种因社会文化偏见而导致的褒男贬女的现象如同一种隐形的社会文化契约,反映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意识。如:

Tommyiseasy.汤米平易近人。

Janeiseasy.珍妮。

Jackiscold.杰克沉着冷静。

Marryiscold.玛丽性情冷僻。

人们还常常通过对女性名词的恶化来达到性别歧视的目的,如:queen和king这一对词,queen的本义是女王,有时却被贬化为“雌猫”、“男同性恋者”,而king则指国王,无冕之王的意思;madam一词,本来是用来称呼女警察的,可它又常常被用来指妓院里的“***”;callboy常指戏院里招呼演员上场人,而callgirl则指女郎。另外,女人在英语里经常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来指称,如:vixen(雌狐)——悍妇,***(母狗)——泼妇,cat(猫)——讨厌的女人、包藏祸心的女人,cow(母牛)——既懒又蠢的女人,hen(母鸡)——尤指爱管闲事或爱讲闲话的女人。

在汉语里也有上述类似现象。相当一部分的词汇只要与女性发生联系就会产生消极、贬损的涵义,而与之相对应的男性词汇则含褒义或成为中性词。例如,称未婚大龄女青年为“老姑娘”、“老处女”,暗含脾气孤僻、难以相处、没人敢娶之为妻的意思;而称未婚大龄男青年为“单身汉”,没有任何半点贬义。

3、词序的男先女后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还表现在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上。英语里虽然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通常采用男为先,女为后的语序(ladiesandgentlemen除外),如husbandandwife(夫妻)、Mr.andMrs.(先生及女士)、sonanddaughter(儿女)、brotherandsister(兄妹)、boyandgirl(男孩、女孩)、JackandJill(少年、姑娘)等等。

汉语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当男女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如:男女、夫妇、公婆、少男少女、夫唱妇随、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生儿育女、男欢女爱、男耕女织等等,这种排列顺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按汉语的排列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列在先,如大小、多少、贵贱、高低等。这种男先女后的排列顺序也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

三、反映的性别歧视

英语族人虔信宗教,基督教为其主要宗教。在《圣经》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上帝先造了亚当,又从亚当的身上抽了一根肋骨(rib)造了夏娃,于是就有了用Adam''''srib指代woman的用法。夏娃造出来后,亚当就说:“这是我骨头中的一块新骨,我皮肉上剥离的新肉,因为她取自于人(man)。所以,她将被称作女人(woman)”。可见从一开始,上帝就把男人放在了统治地位,女人则只能附属于“他”而存在。它视人类的母亲夏娃为诱使亚当堕落的祸水,视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为圣母。由此可见,它虽宣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却又认为妇女比男人低一等。虽然早期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平等思想使它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但基督教在男女关系问题上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宗教。如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上,牧师会这样宣布:Inowpronounceyoumanandwife.(not“husbandandwife”)。英语国家的宗教语言中显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新晨

无论是我国的宗法性传统宗教道教,还是“西土”传来的佛教,都有明显歧视妇女的性别观,都视妇女为“不祥、不洁”之物从而排斥、贬低她们。如我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中的祭祖仪式,都是由男性族长或家长主持,无论是享祭者还是在祭者都严格按照父系血统的辈份排列,女性后人不能进入本家族的祖宗系列。丧夫的妇女、再嫁的妇女、产妇、孕妇和行经期间的妇女等都无权参加祭祖。我国民间土生土长的道教,虽然其中的“太平道”也曾主张社会的“极大公平”,但这个公平是不包括妇女在内的。《太平经》说:“天法,阳教一,阴教二;故阳者奇,阴者偶;……阳者尊,阴者卑。故二阴当共事一阳,二女当共事一男也”。其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目了然,而且还为“一夫多妻”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国人心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更是将妇女贬到了社会的最低层。它视女性为“污垢、罪恶”的结晶,《阿含经》论述妇女有“九恶”:(女子)污秽不净;口恶;反复无常;好嫉妒;悭吝;喜游乐;多嗔恚;多妄语;举动轻佻。《大菩萨藏经》中还说:“妇女是众苦之本,是障害之本,是杀害之本,是系缚之本,是忧愁之本,是怨寇之本,是生育之本。应当知道,妇女是消灭圣慧之眼的。”《诸经要集》说的更狠毒:“在家的俗女多恚毒,近之则失国破家,触之则如遇蛇,其言如蜜,内心如鸩。”总之,妇女在佛教里比魔鬼还要坏上三分,他们把一切罪过都记到了妇女的头上。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了人们的思想,妇女的地位相应得到提高,尤其是始于19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大提高了欧美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当代的女性由于经济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在消除性别歧视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如现在人们把害怕妻子的男人戏称为“气管炎”(“妻管严”的谐音),在朋友聚会的场合戏称自己的妻子为领导,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在逐步地改变思维方式、调整心理定势。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与男人共同分享社会工作,平等参***,同工同酬。但要让全社会从内心深处消除性别歧视,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庆淑.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穆凤良,李秀萍.英语中的性别歧视与中性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英国文化篇7

在一个奢侈品折扣店,我买了一双天鹅绒面的皮鞋,享受三折特价,花了一百英镑。我试穿时,感觉效果很好,可买回来走了一段路,我的脚背竟被磨出一个水泡。经过仔细检查,终于找出症结所在:鞋的内空高度比我的脚背高度略低。

我找到那家店,要求退货。店员看看我的收据,又看看被我穿过的皮鞋,说:“对不起,您买的是特价商品,我们已经注明,只有在没有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在半个月之内退回全款。现在,您的鞋子很显然已经有了磨损,扣除一部分折旧费,只能退还给您五十英镑。”

我自知理亏,只好接受。

回到住处,我向英国朋友琳达说起此事。她听后表示:“明明是因为鞋子的问题,让你的脚受到伤害,你应该去投诉那家店,不能让他们强词夺理。”

很快,琳达帮我写好了投诉信,连同脚上水泡的照片以及退鞋的收据,一起寄到了消费者委员会,并逐条指出店家做法的不合理之处,要求全额退款并给予赔偿。

三天之后,我收到鞋厂寄来的道歉信和退还的五十英镑,还收到那家店送给我的一张打折券。

琳达解释说,在英国,投诉是不分大小的,只要感觉消费时或者消费后不合心意,就可以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比如,消费时感觉受到歧视,可以投诉;住旅店发现房间有蚊子,可以投诉;甚至连餐厅的环境不够幽雅,也可以投诉。

琳达还给我讲了佛兰克太太的一个故事。

佛兰克太太喜欢种花,她在网上订购了一些花苗,可是,收到后发现有一部分花苗在邮寄的过程中被压弯了。她担心这样会影响花苗的正常成长,于是给消费者委员会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第二天,她收到花苗销售公司售后部经理的致歉电话。售后部经理解释说,花苗的生长不会受到影响,不过,公司依然会给她补寄花苗。

果然,过了几天,佛兰克太太收到了新的花苗,而那些被压过的花苗的确没有受到影响,长势良好。

朋友说,在英国,投诉是一种文化。人们投诉的目的不是为了讹钱,也不是故意找茬,而是为了提醒生产方和销售方不断完善产品及服务质量。

当维权意识深入到每个消费者的血液里,当厂家、商家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时时记挂于心时,整个产销体系一定会健康而和谐。

【原载2014年5月8日《现

代女报・视野》】

英国文化篇8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国文化

1引言

20世纪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和加快使英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语。伴随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本土化。各种英语变体纷纷“***”,比如: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马来西亚英语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英语正在对国际英语形成最强烈的冲击,许多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和承载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国英语”不断涌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也不断出现在海外各种媒体上,甚至成为固定表达。在不得不承认中国英语在对外交流当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英语,就成了值得探索的问题。

2 中国英语的理论基础

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架于1980年在他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他认为表达像“四书”(Four Books),“秀才”(Xiucai)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用中国英语更形象,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此后,众多学者将“中国英语”引向深入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存在予以了肯定,认为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以规范或标准英语为核心,是表达中国社会文化渚领域里的特有事物,通过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英语变体,是***的客观存在。

3中国英语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1)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

当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也不可避免地使处于弱势的母语文化面临着挑战。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越来越了解,而对中国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大大缺失。大多数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豆浆、油条、稀饭、馒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观念或现象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或低效现象。

(2)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有些外来人士来中国除了业务交流.也会迫切地想适应或了解当地生活,而对于用英文描述自己饮食起居、文化传统、风光气候等一问三不知的中国人,尤其中国青年,这些外籍人士觉得异常尴尬。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也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的文化人格。由此带来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今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4、中国英语应用原则

(1)文化平等意识。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与长处,都能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所以在学习思想上首先要树立文化平等观。一方面避免将英语学习变成为英美社会文化的统治工具,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染上汉民族优越特征。既不趋于母语和本土文化上的沙文主义或汉民族中心论的狭隘观,不盲目崇拜目标语文化,是以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为宗旨。这样,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才可以在自由运用目标语的同时,超越本土和目标语文化的狭隘界限,成为思想开放的双语、双文化人才。

(2)规范意识。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式英语具有随意性、主观性和 “创造性”,是英语学习中典型的负迁移现象。而中国英语是以海内外描写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熟练的汉英双语使用者的英语文本为基础,以中国***媒体英语为规范的变体,能被国际英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鉴于目前我国“中国英语”教学缺失的现实,相当数量的学生甚至教师在用中国式英语表述着中国文化,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必须高度树立中国英语的规范意识,尽力避免和消除中国式英语带来的负面影响。

(3)适度意识。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文化的引入只能在英语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外语学习者的发音、词汇量、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始终是衡量其外语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所以,外语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而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教文化。文化的引入绝不是英语学的转移,而是语言学习的深化。这就要求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中国文化引入的重点、方式及分量都必须与学习者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相适应,否则,就变成了以文化学习为主,语言学习为辅的本末倒置的情况。

5结束语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张之洞此番言辞虽然听起来相当激烈,但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引起今日中国文化和语言工作者的深刻思考。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背景作用于英语的结果,它是两种语言系统、两种社会历史背景、两种文化心理矛盾冲突在中国这个特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碰撞而达成的一种妥协。它负载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是中国文化的镜面反射,中国英语也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交流中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雅萍.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敏感度元素的把握与提升 [J]. 铜仁学院学报,2012,(3):119-125.

[2] 宋延辉. 浅析中国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2-93.

[3] 闫永林,何霜. “中国英语"视角下的大学英语[J]. 理论与实'践, 2010,(12): 106-108.

英国文化篇9

关键词: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目的语文化渗透对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而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一直强调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却忽视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者有效建构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中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强调英语学习中的英语思维,同时,除了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课以外,一般都会开设英美文化类的选修课。这导致了很多英语语言水平较高的中国学生表现出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匮乏,从而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丛(2000)指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意识的对等一方被我国外语界所长期忽视,形成所谓“中国文化失语症”。认为应将英语表述的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交际的主体意识贯穿到英语教学中,成为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兴趣。张为民和朱红梅(2002)以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访谈和测试的方法,就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山东师范大学的宋伊雯和肖龙福(2009)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及调查对象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失语症”背后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本国文化意识和表述的缺失。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Lakoff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简称ICM)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解释了范畴化、概念结构和语义范畴。ICM可以被看作是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个领域中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的统一的、抽象的、理想化的概括和解释,这是一种整合的、复杂的完形结构(acomplexstructuredwhole,agestalt),是具有格式塔特性的,建立在很多认知模型(CM)基础之上的复杂认知模型(Lakoff,1987:68)。一个ICM可视为由若干CM组成的集合,即原型或概括性***式。按照理想化程度、普遍性和代表性可将认知世界的知识分为ICM和背景知识。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也是能够建立统一关系的认知世界,生成和进一步理解意义的必要条件即在于此。多重因素决定了ICM和背景知识之间的区别,然而被一个社团较普遍接受的背景知识也可能成为ICM,因此两者存在互动性。因此,语言交际必须从认知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由于ICM是“理想化的”,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不一定能与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应现实世界。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语义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语义通过ICM来解释,而ICM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适应程度不同,这解释了各种多变、模糊、不确定的语义。因此ICM更为全面灵活,更具解释力,充分考虑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主动性。

二、ICM的特性

(一)ICM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ICM具有体验性。人类在对外界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体互动和认知推理形成了ICM。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决定了人们对意义的建构,因此必须从体验和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二)ICM的完形性

ICM具有完形性,它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ICM还具有开放性,可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从背景知识中选择出典型模式。具有共性的、常见的、突显的背景知识就可能在某社团中形成相对固定的CM,若干CM形成ICM,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成为人们对事体的认识方式,并进一步稳定、内化。背景知识主要来自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即使间接习得,也可在直接体验实践中找到根源,或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知能力推断得出。

(三)ICM的关联性

ICM具有关联性,不仅各个CM之间具有关联性,而且一个CM内各成分也具有关联性,不具关联性的成分不会存在于同一个CM或ICM中,但是,人们也可能通过认知能力在不同的事体之间建立关联。

三、ICM理论对于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构建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心智世界

人们通常是将一个事物与已知的原型样本相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来识别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将一个事物看作好像是另一个事物,此时,真实世界(theRealWorld)与人类通过感知建立起来的认知世界(theCognitiveWorld)或叫做心智世界(thementalWorld)不一定完全相同(王寅,2007:219)。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都曾认为意义应该是背景知识和信息的结合。Garfinkel(1967)认为日常谈话必须依赖无穷无尽的、未经言明的背景知识。Brown&Yule(1983)也强调了语言使用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生成和理解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我们看某一物体时,是不能看到其背面的,但通常能运用背景知识就很有把握地猜出背面的有关情况,即心理学中的缺省值(DefaultValue)。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语言。因为语言交际常常传递了比其字面意义要多得多的信息,同时这也为接受方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世界模型,寻得各种连贯线索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事件域”通常是人们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单位,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知识块,这完全符合人们一般性的认知规律。在对许多具体事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言表达。ICM和体验哲学强调,概念、范畴、心智并非单纯来自客观世界,也并非来源于大脑中的语言机制(languagedevice),而是源语体验。语言知识并非只是对世界的反映,更是身体对世界体验的结果。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引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中国文化从而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建构不同于已有认知世界的中国文化认知模式。此外,我们的认知方式是隐喻性的,隐喻使我们的认知方式,甚至可以说是生存方式。而隐喻具有普遍性,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语言、思维和哲学中,是一种普遍语言,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中国文化的引入通过不同的隐喻范式来构建ICM,提高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从而促进认知方式的转变,促进更好的语言学习。

(三)传播中国文化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情境中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范畴化方式,因而获得了不同的意义。唯物论认为我们的概念和意识来自客观世界和人与自然的互动实践。基于这一观点,人们通过体验逐步理解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关联,通过自身的认知处理掌握其规律,形成了许多认知模型,进而形成ICM。人们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规律才认识到意义之间关联性。在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毫不相关的东西置于同一个语境中,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和逻辑推理依据,就形不成关照性,难以看出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码信息的接收者在构建意义的构建意义的过程中必须激活相关知识,不断根据语境作出推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ICM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ICM及相关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具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增1):34-40.

[4]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88-92.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英国文化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学 中国文化 渗透 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 2010JK018),宝鸡文理学院教改研究项目(JG11025).

引 言

英美文学课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学课程的描述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英美文学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英美文学课程应当承担更多的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并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和教育。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国文化知识和素养。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一般只选修《大学语文》一门中国文化课程,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大学生,很难深入地理解异域文学和文化。著名学者王守仁教授曾于2010年撰文《转变观念,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主张新时期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注重“从学习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单向接受向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转变”[2]。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我们集合中西方学者、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为解决诸多严重的当代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心理危机、信仰危机、家庭危机,社会犯罪、***治腐败等,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可能性

中、西文学和文化之间有源远流长的交流史,二者之间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中国文学和文化曾经、现在和将来依然会对西方文学和文化产生影响。范存忠、钱钟书、方重、吴宓、梁宗岱、陈诠之、季羡林、戈宝权、乐黛云、周发祥、赵毅衡、钟玲等学者奉献了一批新见迭出、视野宏阔、分析精当的学术力作,如李岫主编的《中外文学交流史》(1999)、李岫《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2001),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1992),葛桂录《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2004),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2010),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1985)、《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2003),张弘的《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钟玲的《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2003) 、《史耐德与中国文化》(2006) 、《中国禅与美国文学》(2009) 等。因此,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因素渗透,是有所依据、完全可能的。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可行性与三种策略

笔者从自己讲授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策略一:从中西文学的影响关系入手,寻找中国文化影响英美文学文化的例证,并加以阐发。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无可辩驳地表明,“欧美许多大作家和思想巨子,如伏尔泰、孟德斯***、莱布尼茨、列夫・托尔斯泰、歌德、席勒、爱默生、梭罗、庞德、奥尼尔、哥尔斯密、黑塞、卡夫卡、布莱希特、克罗岱尔、谢阁兰、圣琼・佩斯、亨利・米修……等等,在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滋养。”[3]下文将以儒家思想对美国超验主义文学的影响作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超验主义不仅融合了美国的清教主义、浪漫主义文化,东方的印度哲学、波斯诗歌等, 还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为美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4]吴伟仁教授编写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是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一套经典教材。《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第三章“浪漫主义时期”介绍了美国两位重要的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和梭罗,并且收录了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第一章、《论自立》(Self-Reliance)和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第二部分《我的住地与生活目的》(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在《我的住地与生活目的》中,梭罗引用了商朝成汤王澡盆上所镌刻的引自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名言“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5],并把洗澡和精神追求相类比。此文还引述了《论语》第14章中孔子与卫大夫蘧伯玉之使者的谈话。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阐明爱默生、梭罗等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解释儒家思想在西方历史和当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力,向学生介绍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基本内容和不同种语言的翻译、儒家经典名言的英译,《四书》、《五经》在全世界的传播情况,并结合目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汉语热”、“国学热”等现象,向学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进行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策略二:根据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发散思维,联想中国文学文化中相关的事件、人物和作品。众所周知,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作家常常会表达出类似的真挚情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诗作。英语专业教师在面向学生讲授英美诗歌时,可根据诗歌的主题、类型、意象等展开丰富的联想,向学生传输中国文化。例如,在讲授18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时,可向学生介绍汉乐府《上邪》,因为这两首诗中都使用“海枯”、“石烂”的意象来表达坚贞的爱情。在向学生介绍英国17世纪重要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名作《悼亡妻》(“On His Deceased Wife”,1656)和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爱伦・坡(Allan Poe)的《安娜贝尔・ 李》(“Annabel Lee”, 1849)时,可联想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075),因为这三首诗词都艺术地表达了诗人对已亡故的妻子的无限怀恋,成为了悼亡诗中的经典。在讲授17世纪英国诗人安德鲁・马威尔(Andrew Marvell)的《致羞涩的少女》(“To His Coy Mistress”,1681)、罗伯特・ 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致妙龄少女,莫误青春》(“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1648)等及时行乐诗时,可启发学生阅读、对比几首中国古代同类诗歌,如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第15首、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李白的《将进酒》等。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些中外及时行乐诗的创作动机、社会背景、艺术风格、人生体悟和社会观察。

策略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注重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契机,向学生传输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四季更替、自然宇宙、社会人伦等的深刻观察和体认,中国现代节日是对新中国的历史、建设、走向世界之过程的追忆和纪念。利用节日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师可在节日前后引导学生用英文讨论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起源、演变、习俗等,还可以把这些中国节日与西方的某些节日进行比较,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外搜索和阅读有关这些中国节日的中英文资料。比如,可以把春节与圣诞节、元旦相比较,把七夕与情人节相比较。在五四青年节前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1919年的简史和意义,启发他们讨论青年学生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国庆节前后,可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意义和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还可把中国的国庆节与美国***战争等重要史实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和思考,或者鼓励学生对比探讨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历史、***治制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异同点。

结 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给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挑战和问题。新形势下的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厚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识、宏阔的全球视野、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并以自身的学识、素养引导和影响学生。具体到英美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环境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形式,有效地渗透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6.

[2]王守仁: 转变观念 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5):53.

[3]钱林森.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言).葛桂录.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2, 8-9.

[4]谢志超.超验主义《日晷》英译《四书》研究的补注[J]. 中国比较文学, 2007(2): 148.

英国文化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国文化10篇

学习

文化旅游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旅游10篇,内容包括国内旅游文化案例,旅游文化景点大全。如何让世界人民了解到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让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需要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宣传

学习

治家格言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治家格言,内容包括治家格言名句经典语录诵读,治家格言解说全集。3、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4、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5、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6、乖僻自是,悔误必多;7、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8、人有祸患,不可生喜

学习

医学高级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高级论文,内容包括医学本科论文范文100篇,医学论文题目推荐大全集。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有15年办学历史,累计培养专业人才800余人,毕业生主要进入商业保险公司、***府医保部门、医院医保科

学习

工业分析检验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工业分析检验论文,内容包括工业分析专业论文,工业分析与检验实训总结1000字。一、毕业论文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1.学生的就业、升学期与学位论文设计期时间冲突。高校理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毕业

学习

概率统计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概率统计10篇,内容包括概率公式大全100个,概率统计的归纳与总结。A.=6.5x+17.5B.=17.5x+6.5C.=6.5x-17.5D.=-6.5x+17.52.已知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如表2,则随机变量ξ的方差Dξ的最大值()表2A.0.72B.0.6C.0.48D.0.24

学习

齐鲁文化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齐鲁文化10篇,内容包括齐鲁文化的最根本特征,齐鲁文化特色比较。齐鲁七贤文化城总占地面积16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整个市场共有两层复式楼35排,商铺800余套另外,还配套建设了1700余平方米的中心休闲广场和近万平方米的前广

学习

文化差异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差异10篇,内容包括文化差异与文化解读,文化差异与发展趋势。而导致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的原因,就是他们各自不同的国际化战略。跨国企业的三种国际化战略和组织结构;根据总部对资源、决策权的控制程度,有三种典型的跨国公司战

学习

材料实训总结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材料实训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实训云周报总结模板,实训总结ppt模板。一、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双师型”教师很少,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成本会计教师很多都是

学习

应用统计学专业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统计学专业10篇,内容包括应用统计学的专业分支,应用统计学专业考研。应用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应用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从培养目标上讲,主要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研究方

学习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篇,内容包括麻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式合集。数学的素质尤为重要,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的意义.就如体质是从事一切体力劳动的基础一样,数学素质是从事一切脑力劳动的基础.在科学技术

学习

统计法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法10篇,内容包括统计法全文,统计实务常用公式。1.前言《统计法》的颁布结束了我国统计工作长期混乱的局面,依法统计是保证统计工作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施行的企业一套表制度为统计数据上报工作提供了便利。但是由

学习

统计分析法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分析法10篇,内容包括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类推法,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的原理和方法。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解释,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指导国民经济运

学习

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内容包括一年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音乐,一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总计划。第1周9.1~9.5第一课上学歌1第2周9.8~9.12第二课闪烁的小星2第3周9.15~9.19第二课闪烁的小星第4周9.22~9.26第三课小袋鼠1第5周9.26~10.3

学习

统计指标体系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指标体系10篇,内容包括统计指标体系形成方法,城市建设统计指标体系。一.前言在林业领域,其统计指标一般而言,多指在遇到一定的林业经济现象的时候,从其整体而言显示出来的某一特征的数值概念或者是其可以量化的具体数值。

学习

文化旅游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旅游10篇,内容包括国内旅游文化案例,旅游文化景点大全。如何让世界人民了解到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让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需要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宣传

学习

齐鲁文化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齐鲁文化10篇,内容包括齐鲁文化的最根本特征,齐鲁文化特色比较。齐鲁七贤文化城总占地面积16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整个市场共有两层复式楼35排,商铺800余套另外,还配套建设了1700余平方米的中心休闲广场和近万平方米的前广

学习

文化差异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差异10篇,内容包括文化差异与文化解读,文化差异与发展趋势。而导致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的原因,就是他们各自不同的国际化战略。跨国企业的三种国际化战略和组织结构;根据总部对资源、决策权的控制程度,有三种典型的跨国公司战

学习

巴蜀文化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巴蜀文化10篇,内容包括巴蜀文化十大秘密,巴蜀的千年文化。2.1浓郁的地域色彩表现色彩设计在包装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色彩是美化和突出产品的重要因素。包装色彩的运用是与整个画面设计的构思、构***紧密联系的。一提到四

学习

公司企业文化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企业文化10篇,内容包括公司企业文化高大上总结,公司企业文化个人篇范文。

学习

古代文化常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文化常识10篇,内容包括古代文化常识王力,古代文化常识大全目录。(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3)九州:古代分

学习

民族文化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文化10篇,内容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经典,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导读。云南临沧;罕氏土司;民族关系;文化本文所称的云南临沧傣族罕氏土司,主要指1397年耿马建城到1950年中国***建立人民***权期间,先后在今临沧地区存在的罕氏家族统

学习

酒文化10篇

阅读(28)

在买与卖铸就的社会里,究竟是文化温柔了酒的怀抱而***恣意不可收拾,还是酒泡软了文化的筋骨而激情满怀高歌不休?人,这个注重感情索取与给予的高级动物,在文化与酒潜移默化的的交织中,心里已经盘下了无法解开的恋酒情结。文化对酒市场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