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篇1
一、实践与问题:制约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机制分析
(一)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的实践探索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始终是农林高校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农林高校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农科教结合,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多途径为农输送、培训人才
自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高等农林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林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为补充的比较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林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多种途径为农村基层输送人才,主要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服务村居计划”等项目,通过考研加分、设立奖学金、补贴或代偿助学贷款等方式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三农。此外,农林高校和地方***府共同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定向招生、***府或学校代缴学费、毕业回村的方式,培养农村管理和致富带头人。
2003年,河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工程,结合普通高等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框架尝试建立了面向农村的人才培养、输入模式,为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农业高等院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农林高校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学科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吸引、汇聚和培育了大批农业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急需人才,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国共有涉农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6个,二级重点学科60个,涉农博士学位点559个,涉农硕士点1417个(数字统计来源:***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公布的数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农林高校日益成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一支主要力量。
3.致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农业发展
从服务“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出发,农林高校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校地联盟以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心)等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服务区域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探索出了“太行山道路”、“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等多个服务模式。据调查,“十一五”期间全国***设置的38所农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达1000多亿元,产生社会效益5000多亿元。
如河北农业大学通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合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水利、农机、经管、食品等多个学科,集成了100多项技术成果,创立了河北粮食生产样板区,辐射66.7多万hm2,创造出每公顷出产小麦9700.5kg、夏玉米11154kg、两熟总产19500kg及种植节水一半的集成创新技术体系,累计增产28.7亿kg,累计节水33亿m3,增加经济效益64亿元,为河北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系列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并且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4.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模式
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农林高校,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成立的“农科教联盟”,通过联盟协作方式,利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平台等现有网络资源,采取“日校+夜校,一师兼两教”的模式所建立的农业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600万元,初步建成了中心门户网站和一批科技成果数据平台及基于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网盟高校先后在河北曲周、陕西、江苏等地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成立了由100多名专家成员组成的专门服务“三农”的专家志愿团,农科教联盟整合、制作并开发了30多个大型数据库,180多个多媒体课件,100多小时农业实用技术电视节目,2万多份农业科技资料(小册子),以及1000G可容纳2000多个视频节目的“新农村社区文化数字视频资源包”,开展了各类面向“三农”的科技与教育服务,探索出了一套新型的以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直接服务乡村干部和基层农民3万多人次,辐射服务10万多个农户。
(二)制约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机制分析
农林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为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分析制约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机制主要有:1.农林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林产业在工业化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认同度较低,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处于“二元”结构的弱势端。与其他高校相比,农林高校在长期为处于3弱势的“三农”服务的过程中,在一些方面也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农业、农村、农民、农业高校作为中国的“四农”问题[4]。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六所大学中,仅有1所农林大学(北京农业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确立的96所全国重点大学,有11所农林院校,到2007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7所大学,仅有8所农林大学,国家“985”重点建设高校39所,仅有2所农林院校。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林高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明显处于“弱势”。2.农林高校吸引力不足,优秀生源少农林院校素来就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冷门”。据调查,目前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3060.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业的仅80万人,仅占2.6%,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因为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行业属于艰苦行业,劳作条件差、风险概率比较高,有不少人宁可去学就业后收入较低的职业,也不愿意在农业上辛苦一生。据调查,国家重点建设的农林大学的本科新生实际录取分数线基本上与各省确定的所在批次录取分数线持平,与同一层次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相比,一般相差20分以上。大部分省属农林大学新生录取分数线一直在省(市)确定的分数线上下徘徊,生源质量相对呈较明显下降态势,在同层次的不同科类中基本处于“垫底”位置,造成农林高校招生难、招优秀生源更难,生源质量不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农林高校特别是地方农林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农林科技成果实验和推广投入大、公益性强、经济回报低,农村生源多、贫困学生比例大,学费标准低等因素导致农林高校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近年来,教学投入虽有增加,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招生规模增长快速,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校外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受到削弱,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4.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不够畅通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机关机构精简、农林企业不发达,市场化技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农业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林事业单位编制压缩等原因,导致人才通往农林业基层就业的渠道不够畅通。
一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同步。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机关机构精简等原因,人员下岗分流,使毕业生的就业面变窄,而新增长的就业点,如国家实施的“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由于***策措施尚不配套,特别是国家对农林业没有进行较大的行业倾斜,这些岗位对学科专业背景没有要求,而这些岗位最适合具有农科背景的学生。
二是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对各类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专业的“冷门”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对于农林高校毕业生来说,一方面由于农林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导致了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迟缓;另一方面人们对农林高校毕业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学农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田、施肥等,学生没有什么精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胜任其他领域的工作,为此当农林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就业时就另眼相看,拒之于千里之外[5]。
5.农林高校的发展,需要行业部门的指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农林高校脱离了原来隶属的产业部门,虽然打破了行业部门办学的格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部门对农林高校支持的力度。
长期以来,高等农林教育、农林业科学研究和农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农林高校难以在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上有大的作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等农林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验与启示:增强农林高校为农
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对策探究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体现。作为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摇篮和汇聚农林科教拔尖人才的农林高校,肩负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推广水平,并加强部门合作,促进农科教结合,增强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支持农林高校为“三农”服务
农林院校承担着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研、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的职责,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科教兴农”战略深入、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粮食安全等,都需要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的作用,各级***府部门应设立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重点支持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林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着力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培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农林高校试点实践基地,提高农林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推动农林高校教育教学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科技推广的紧密结合,促进农林高校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建立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农林教育工作涉及教育、农业、林业等若干***府行业部门,加强***门和行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探索和建立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着力推动农林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推动校地合作,逐步建成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学生在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切实加强农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农林教育的宣传,探讨实施涉农专业免学费制度
为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事迹,让社会了解农林高校。在加大国家奖学金对农林高校的支持力度,探讨给予农科专业学生与师范类专业学生一样的免学费***策,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涉农专业,让学生“知农、学农、爱农”,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6]。
(四)完善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打通农林院校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制定相关***策,吸引优秀农科毕业生长期服务农业、终身服务农业。如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服务村居计划”等项目,制定相关***策,优先选调具有农林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健全到基层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制度。
服务三农篇2
一、农行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营业网点大部份撤并,服务“三农”的半径拉长。农行股改时,加大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机构撤并、减员分流的力度,将主要资源用于发展城市业务和大客户业务,忽视了有着传统优势的农村板块。据统计,农行由最多时的5万多个网点,撤减到2011年底的23,461个,撤减的超过半数网点中大多是乡镇营业网点,虽然短期内经济效益有所增加,但形成了目前相当多的乡镇没有农行网点、服务“三农”的半径拉长的困难局面。而且随着网点的相继撤并,农行在基层农村的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大面积萎缩,“三农”对农行了解的窗口和渠道日渐减少,农村市场已逐步被信用社和邮储机构占领,农行的特色、农行的服务、农行的金融产品,农村企业不了解,农民不清楚。宣传方式的单一,宣传体系的落后导致农行的信息传递严重受阻,妨碍了其“三农”服务作用的发挥。
2.产权评估交易管理不规范,制约了金融产品创新进程。一方面,很多地方对产权评估交易的管理还是沿用层层行***审批的老模式,而掌管审批的行***部门了解情况有限,无法对众多中介机构实施有效管理,而当前国内的中介机构多数依附、派生于行***部门,往往不是靠诚信和资质而是靠关系揽业务,使中介机构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序竞争。另一方面,中介机构的业务,如资产评估、验资等,程序复杂、专业技术难度大,而社会上真正符合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甚少,业务人才缺乏,所以办理产权评估交易业务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而目前中介机构对其业务后果基本上没有责任牵制,造成产权评估交易结果失真现象普遍。在这种状态下,银行基于产权的金融产品创新进程自然受到严重阻碍。
3.农业保险业务发展滞后,影响银行资产业务做大做强。我国不少农业产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洪涝、干旱、风雹、病虫害、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开展农业保险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风险大、理赔难、营销难,致使保险公司缺乏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从对某市辖区的调查情况看,农村农业保险业务普遍停滞,农业保险对农业的稳定和支持作用严重缺位。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业产业,无法获得农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4.农村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客户难以跨越银行信贷门槛。目前,不少地方还没有组织建制较为完善、资本充足的担保公司和组织。农村担保体系的缺失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错位,制约了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农村的土地流转、房屋权属、抵押交易等法律关系不够明确、制度不够健全,变现困难,使农村的物产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降低了“三农”信贷的有效需求。
5.客户信息不能实现共享,服务成本和风险居高不下。服务“三农”,财税金融及***府管理等各相关部门都有不同的职责,有相应的信息收集渠道,有运行情况分析调研成果,这些都是银行信贷调查的重要内容,是判定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各部门条块分割,相关数据不能共享,没有形成部门间良好的互动和协作机制,加大了银行服务的难度和质量,不利于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解决农行服务“三农”问题的五项措施
1.确立“三农”为农行战略目标的市场定位。一方面要迅速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服务“三农”的方法,利用农行的网络结算、网上银行、务工汇兑、中间业务等优势把金融产品服务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各类企业,特色资源开发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和本行发展现状,突出支持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优先支持一批特色农业生产板块和产业区、农业产业化优良客户和龙头企业;重点拓展一批种植大户、林农大户、养殖大户、收购大户,迅速扩大农行在县域市场的影响力;限制陶汰一批曾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或规模盲目扩张、不符合产业***策与环保要求、国家明令限制或禁止的项目。
2.建立和完善服务“三农”的***策机制。一是信贷资源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粮食肉禽蔬菜等农产品种养殖大户倾斜。对有产业特色、市场潜力和综合效益明显的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城镇化建设项目,在授信和用信方面建立全行上下归口协调制度;对粮棉油等收购资金信贷需求,实行“期限管理、库贷挂钩、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操作办法。针对农户小额贷款客户面广、客户信息复杂差别较大等诸多因素,应适当下放农户小额贷款审批权限。二是在内部机制建设方面,要考虑“三农”业务的特殊性,实行单独核算、单独考评;把经营管理的责、权、利真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行问责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的考核办法。
3.建立健全“三农”业务产权交易平台和创新担保方式。要建立一个由***府部门依法严格监管,公正、公平、公开,有权威、有公信力的“三农”产权交易体系,健全完善一套评估、登记、交易、信息、法律支持的管理办法和工作协作机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提高产权评估交易效率、降低评估交易成本,为“三农”业务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逐步实施抵(质)押物价值内部评估制度。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定向订单养殖、种殖大户可采取由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的方式进行担保。
服务三农篇3
县地处市中北部,全县15镇3乡4场,314个行***村,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6.3万,国土面积2531.73平方公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属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是联合国粮食组织确定的18个可持续发展试点县之一,盛产水稻、柑桔、花生、生姜、大蒜、竹木,其中水稻常年产量达8.47亿斤。
年,县邮***物流局在省、市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局人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各项任务。1—6月份完成业务收入56万多元,占年计划的56%;(其中农资分销与邮购业务完成44万多元,占年计划的68.7%,一体化业务收入完成11.3万元,占年计划的31.4%,与去年同期增长92.3%),1-6月份共销售早、中、晚稻种子36405斤;化肥651吨;日用品241062元;农药497239元。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以人为本,紧密合作谋发展
在农资业务发展过程中,由于邮***农资是专卖产品,市场开发有一定的难度。我局开始大部分农村邮***所长对农资产品销售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农村邮***所实行经营承包后,农村邮***所长感到对经营承包人员的管理失控,都反映经营承包人员是由县邮***局垂直管理,所长管不了他们,农资销售也会带来阻力。针对这一现状,物流局领导及时向邮***局领导汇报。*局长明确指出:邮***物流实行专业化经营是经营改革的一种模式,与邮***仍然是一个整体,要做到经营分开心不分。并多次在所长会议上、职工大会上强调:邮***物流实行专业化经营,是改革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要继续同邮***物流齐心协力发展好邮***农资分销业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消极对待。*局长还在经营承包人会议上重申:农村邮***营业投递实行经营承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业务发展的需要,应该兼办好农资分销,要紧密合作,共谋发展,把的邮***农资分销做大做强。在县邮***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员工充实了力量感、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明确所长为农资分销业务第一责任人,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农资业务。春节过后,在征得县邮***局领导的同意,安排了全县农村邮***所长到外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发展业务的积极性,使我局农资营销队伍更具战斗力。另外,平时只要所长、乡邮员及经营承包人员来县城办业务、进农资,我们都以情相待,一杯热茶、一餐便饭,热情招待。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彼此之间都感到有信任感、有责任感。一致表示要同邮***物流局肩并肩共同做好农资分销业务。如邮***所乡邮员曾仁根,每天在做好邮件报刊投递的同时,积极配合连锁店人员做好农资分销业务。每次下乡,都要捎上好几样农资产品,一边投递,一边销售,做到投递、营销两不误。而且亲自将农药送到农户家中或田头,深受农户称赞,截止6月份已销售农资3.4万元。
二、主抓渠道建设,服务三农搭平台
邮***农资分销连锁店,是农资销售的主渠道。连锁店的人员、地理位置的选配,是影响农资销售好坏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局邮***农资分销连锁店有15个,委托经营代办点86个,在我们力抓渠道建设的同时,社会上包括农技部门销售农资的经销店也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各乡镇、农村比比皆是。另外,农资质量、价格市场混乱,也是影响我局农资分销的一个因素,导致部分邮***所业务发展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如、两个邮***农资分销连锁店,2007年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为尽快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收复失地,抢占两个乡镇的农资销售市场,经向县邮***局领导建议,及时更换了金滩邮***所所长,并对连锁店的人员进行调整。目前,该连锁店在新所长到任后,市场立马被撬开,并带动了连锁店的销售热潮。我们还对连锁店地理位置不符合“三农”要求的重新选择新址,调整人员。如邮***农资连锁店,我们选择了集市贸易人员密集的地方租赁下来开办此店,并重新选聘了一名有积极性、有销售经验、有销售能力、能吃苦的当地农户经营。逢圩日守店销售,闲圩日深入田间地头上门销售,日平均销售额为3000多元。地址、人员的调整,使该连锁店的业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前来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的老表络绎不绝。我局有农资连锁店及代办点的规范建设、精细管理,不仅为服务三农搭好了平台,方便了农户的购买,更扩大了销售规模。
三、制定激励***策,紧跟市场提效益
心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要想占领市场,就得制定一些激励***策及考核办法,来调动广大销售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县邮***物流拥有一支强大的农资分销体系,网络人员精明、灵活、有条不紊地顺利发展,这还得从管理层次谈起。在年工作中,我们首先制订了“首季开门红农资分销业务竞赛考核办法”,以县邮***局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到全县各邮***所,明确了竞赛目标,下达了计划任务。对完成计划的单位奖励1000元,超计划目标值的予奖励。***策的出台,有效地调动了全体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对农资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邮***农资连锁店,截止6月底,共销售化肥140多吨,农药销售额达到25万元。该连锁店在曾仁炎所长的带领下,做到早开门、晚关门,尽量满足农户的需求。正如曾仁炎所长坦言“开店就是要吃得苦,俗话说得好,‘开店容易,守店难’,我们就要一种良好的心态,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才会赢得市场”。曾仁炎不仅是这样说的,还是这样做的。5月20日天快黑了,忽然接到来村一农户打来的电话,说因没有时间上街买农药,明天又急着要杀虫,曾所长二话没说,立即拿好该农户急需的农药,骑上摩托车就消失在夜暮中,来回10多华里路程,硬是将该农户急需的药水送到他家。该用户接到货后握住了曾仁炎的手,激动地说:“有您这种服务,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今后的农资全部到您店里买。”这也充分说明良好的服务,会带来良好的效益,会带来更大的市场。
四、开展促销活动,服务三农倾真情
农资分销业务,可以说是邮***物流局的吃饭业务。今年我们在做大做强农资分销业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2007年11月,我们就重点抓好化肥冬储、日用品业务宣传推广,召开了化肥冬储推广会,会上着重推荐了化肥冬储的有利优势和经营效果,当场就签订了冬储化肥449.7吨,一个体经销商当场就签订了110吨兰柏复合肥。然后我们乘热打铁又召开了日用品推介会,订购酒水、牛奶、食用油等金额达75568元。3月份,我局根据农村春耕生产的实际情况,组织召开了“救灾惠农”邮***农资产品推广会,会议前下发了文件,布置了任务。推广会还特别邀请了江西正邦劲农公司、核工业三农化工有限公司等厂家专家作现场演讲和指导。此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电视台还专程到场摄像,并在电视台连续播放一个月。参加此次推广会的经销商多达100多人,当场签订了各种农药金额达239338元。推广会结束后,正进入禾苗除草、灭虫阶段,我局立即与市局联系,通过网上向各厂家要数,组织货源下发到各邮***农资分销连锁店及个体经销商。5月1日,开始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县农药销售促销活动。先后购买了农民适用的雨鞋、塑料桶等日用品作为这次促销活动的奖品。在此次活动中主要以奖励为主,只要农户购买达到一定数量的给予奖励,达不到数量的赠送06、07年度部分农资产品,深受当地农户的欢迎。如邮***所在5月份就开展了5次促销活动,每次活动都取得显著成效。他们不仅在圩镇逢圩日搞促销,还深入到农村村庄、田头搞促销,每次促销额都在7000多元。正如尹小武所长介绍说:“我们正因为每次促销活动搞得么好,首先在促销活动前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工作。我们每到一处都用红纸写好几张宣传广告,在村口、村上张贴,提高声势,选定日期,公布优惠***策及产品质量,找一至二个种田大户购买,提高农户购买欲望。”该镇车田村一农户所说“邮***服务到村庄,产品质量又过得硬,今后都买邮***的。”
服务三农篇4
按照区委安排,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教育阶段,主要以“五个一”活动为主。通过局机关集体学习,参加系统各支部学习,自学《保持***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章、***同志讲话等重要文章,心灵深处受到震憾,引发了自己的深思: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农业战线上的***员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实践***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呢?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践宗旨,服务“三农”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时时刻刻情系人民群众
情系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是***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是***生存发展的基石。如果***人不能情系人民群众,那么***作为执******就会失去宗旨,失去先进性,走向亡***亡国的岐途。在工作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情系人民群众呢?就我们农业战线上的***员干部来说,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三农”,是占国民80%的弱势群体——农民,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们肩负的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做到情系人民群众,首先是要与广大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内心深处不轻视农民、亲近农民,把感情倾注给农民,真正把农民当作“衣食父母”,只有对农民有了感情,服务才会有原动力;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为农民想、为农民谋、为农民便,把农民的需要和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标准;再次是要有为农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做到为“三农”服务奋斗终生而无怨无悔。
二、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我们在服务“三农”中要做到求真务实,首先是要在决策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指导、服务和决策;第二是要在工作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尊重实践、尊重实际、尊重农民的创造,了解“三农”所需;第三是要树立正确的***绩观,把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衡量工作是非曲直的标准;第四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高效率,必须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开展工作。
三、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仅有对“三农”的真情实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熟悉和掌握农村农业***策、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行***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本领。要具备过硬的服务本领,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要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要加强研究总结,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和提高创新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本领。
四、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思想,开拓创新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服务好“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做到不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旧的框框限制、要有突破自己的勇气;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要坚持不断学习,努力做到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四要具有创新性思维和不断探索的品质。
五、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努力营造和协奋进的工作氛围
服务三农篇5
显然,金融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该如何深化金融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十代表、银监会***尚福林认为:“银行业将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不断开拓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改革发展,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银行业的33%,农户贷款余额占银行业的77%,县域机构网点占银行业的60%,尤其是在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问题上贡献率高达76%。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普遍。不言而喻,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而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于涉农金融机构而言,关键是做到自觉落实十报告的要求,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领导和推动下,各地涉农金融机构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不断改善思维方式,用新的战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推动与“三农”企业对接;通过主动服务、贴心服务、高效服务、创新服务,积极为农民朋友搭建沟通桥梁,促进企业发展。各地不断推出的的“乡村金融服务站”、“金穗支付通”、“金融机具下乡”等助农便农取款的小平台,就好像将银行“柜台”搬进连队,一条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悄然成型,实现了“农户受益、银行如意、***府满意”三方共赢。
眼下,为了切实落实十精神,巩固2011年金融宏观调控成果,科学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各地涉农金融机构必须适应变化,更新经营理念,加强风险管理,共同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进一步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积极支持建立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和各项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因此产生重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原来单一的信贷需求正在转变为包括存款、贷款、结算、理财、等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原来围绕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体的资金需求正在转变为扩大再生产、消费、教育等结构性资金需求;原来单纯寻求金融服务正在转变为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市场信息等综合化信息需求。这些变化给做好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期待。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广大涉农金融机构的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新形势下,如何继续深化“三农”金融服务,推动服务“三农”实现新突破,是涉农金融机构面临的严肃话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在战略、组织、机制、产品、服务和渠道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有助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贡献度和忠诚度。
首先是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开发适合农村发展要求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工具。加快建设贯通城乡的结算支付系统,允许农村信用社开办信托、农业项目引资、融资***策咨询、农户理财等具有农村特色的中间业务,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定向募集、股权交易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新领域。
其次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策扶持力度。扩大国家和地方***府对涉农贷款税收优惠的覆盖面。对其营业税、所得税的减免***策给予延期。对县以下涉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形成的亏损,由财***给予贴息。适当放宽农村金融管制,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抓紧制定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会的相关条例,尽快出台农村民间借贷的***策规定,引导其合理、健康运行。
服务三农篇6
窗口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使服务工作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更好的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
一、立足“三农”,互惠共赢
信用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在不断的发展探索中,始终坚持了以信贷支农工作为重心,不断深入农村、农户,广泛收集农业资金需求信息,并根据农户需求,坚持不误农时、择优帮扶、简化手续的原则,及时解决农户的资金困难,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血液。
二、转变思想,提高服务意识
信用社作为最基层的金融单位,大多数都坐落在乡镇,经济相对并不发达,加上“等、要、靠”的老旧思想,严重制约着信合事业的发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牢固树立从“请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的工作思想,不断稳定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充分发挥员工们人缘和地缘优势,广泛收集信息、开辟储源,不断与周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加强联系,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样不但给顾客留下了良好印象,为今后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信用社的整体效益也会得到不断提升,正所谓“服务出效益”。
三、改善服务设施,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目前信用社与商业银行在服务硬件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对业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此次市办事处下发的《文明服务规范》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各项便民措施:为客户配备休息、饮水等器具,设置一米线为客户营造和谐的办理业务秩序,设置意见簿广听群众呼声,从中发现不足,等等,不断的改善社容社貌,树立良好的金融企业形象。
四、强化窗口服务,把好第一道关
服务三农篇7
全年按照不同时段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尤其是对雪灾、低温冷害、连阴雨、强对流、暴雨、台风、干旱、强降温等灾害性天气做出较准确预报和预警,及时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做好保障服务。
1—2月主要做好大风、寒潮(强冷空气)、大雪等重要天气的服务工作;做好上一年度农业气候评价工作,做好小麦苗期气象服务。
3—5月主要是春寒、倒春寒等天气的预测预报和服务;做好春桑观测及春蚕期气象服务和春茶观测及春茶采摘期气象服务;做好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气象服务工作。
6—8月重点做好小麦收割期气象服务和晚稻气象服务工作。5月下旬到6月上旬做好小麦收割期天气预报服务和晚稻播种期天气预测及服务;同时加强梅汛期强降水、连阴雨、高温和干旱等的服务工作;鱼泛塘气象服务,注意高温闷热天气;做好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天气预报,做好早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
9—11月做好秋旱和秋季低温气象服务;秋旱和秋季低温是关键,这个时段晚稻处于抽穗杨花关键时段,注意秋低温影响,另外还需做好晚稻产量预测;9月上中旬做好中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11月中旬到下旬做好晚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做好晚稻收割期天气预报和小麦播种出苗期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关注强降温过程。
12月做好小麦出苗期、苗期气象服务工作;做好寒潮(强冷空气)、大雪天气的预测及服务;晚稻全生育气象条件分析;设施农业重点关注大风及强降温。
二、农气材料
与农林局主要职能科室合作并结合农作物生育期和关键性、转折性、重大性天气不定期制作《为农服务专报》(小麦、晚稻、无节水芹、茶叶、葡萄、水产(含螃蟹)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定期制作《农业气象月报》、一周天气预报、夏收夏种收、秋收秋种专题、农业气象预警短信、“96121”、“农业气象信息与应用建议”信箱、报刊专题等材料。
三、土壤墒情监测
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分析旱情发生发展态势,根据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开展干旱气象服务工作,并根据干旱程度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降低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四、开展农业大户专项服务
新增农业大户,围绕农业大户建立联系卡制度,进行信息反馈,了解具体需求,并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传真等方式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服务三农篇8
关键词:“三农”应用;气象;服务
中***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4004302
1 引言
近些年来,三明市气象部门为服务“三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2006~2008年在各个乡镇布设了自动气象站,在2006年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系统”,2011年初作为全国气象部门试点开始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但通过调研发现,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仍存在不足,仍有很大发展前景。
2 “三农”应用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对山区生态资源利用意识不强
农民在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时,大多没有对当地气候进行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因为缺乏与农民的有效性直接沟通而无法主动介入进行引种的科学论证,导致既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又难以避免损失。
2.2 农业气象服务品种较单一
在近年的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关注不够,多数气象部门都停留在为粮食生产服务,而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的服务基本尚未开展起来;同时,由于各级气象部门普遍对当地农业生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为地方***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不能提出很好的建议供采纳。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更关心的是农用天气预报,其中包括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如干旱、降水、气温稳定通过3℃、5℃和10℃等界限温度日期的预报;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霜冻)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
另外,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有很好指导作用,各地能够推广和应用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不多。况且目前我国的天气预报产品精细化程度还不够高,精确预报到村的难度大,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则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
2.3 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渠道不通畅
目前气象服务信息主要通过电视、手机短信、网络、报纸等媒体传播。由于多数农村基础条件差,网络、有线电视电视的普及率较低,获得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手机短信,但农民主动定制手机气象短信的农民较少。气象信息传输存在难以解决的“最后1km”问题,导致很多气象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农户手中,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气象信息获取难度更大。遇有突发灾害性天气,如气象信息不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地传送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不能帮助农民朋友有效地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 气象更好服务“三农”的对策
3.1 提高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的利用率
由于近年农业结构调整,各地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目前对农业的气象观测还不完善,反映山区气候资源、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小气候特征、生态环境探测点缺乏,检测要素不全,不利于山区、特色小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此,可以利用自动气象站网增加设施小气候和设施农作物生育状况的观测,增加果蔬生育状况、茶叶生育状况和主要经济作物(烟叶)生育状况的观测,以及大田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的观测等。
3.2 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第3次农业气候区划,已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林木、竹类、食用菌、蔬菜和茶叶等8类27项的专题农业气候区划。
要让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了解本地的气候资源分布情况,以利于各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农业高产、优质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气象保障,促进高优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城镇规划、重大农业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系统,为城镇规划和区域农村经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气象保证。
3.3 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气象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一直把农业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农村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离不开准确的气象服务,农业技术人员需要了解气象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农业技术人员是气象服务的有效载体,从市农业局到村委会,建立了4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气象部门在对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时,要邀请农技人员参加,并为农技干部提供气象知识讲座和预警信息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农技人员可以结合农技服务,通过培训、咨询把农业气象知识传授农民,提高农民防灾抗灾意识和能力;在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时,要充当农民的信息树和保护神。
3.4 完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
农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手机短信和阅读报纸。要加强与通信、广电等部门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如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次数,在农忙季节,还需要后延播出时间,报纸要多刊登一些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信息和知识;通信部门免费向各手机用户群发气象灾害警报短信。针对三明烤烟生产对气象服务的特别需求,在市、县两级烟草部门可建立气象信息接收平台,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把准确的气象信息告知广大烟农。
3.5 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研究
逐步开展农业前景、农事关键期天气、界限温度日期预报,在完善作物产量气象预报业务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逐步开展农业生物发育动态预报、农林业病虫害预报等业务;建立农业气象分析评价系统,为农业生产关键期提供气象服务,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建立各地主要作物和经济林果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系统,并开展相应业务。
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关键性天气、关键农事季节天气,要延长预报时效,提高落时落点、量级范围的准确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生产活动对气象信息的需要。业主开发相结合的路子,逐年扩大核桃种植面积。2008年高峰乡引进了部分嫁接过的***薄壳核桃、漾濞核桃零星栽植,以后又引进了中村核桃优良品种开展“高头换接”2 872株,嫁接枝条13 259枝,成活10 540枝,嫁接成活率达79.49%。以提高高峰乡核桃的产品品质及市场竞争力。
2 高峰乡核桃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
高峰乡地处高寒山区,过去因交通不便,没有适合高峰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大部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以前传统经济模式上,没有长远的规划及发展目标,思想意识无法很快转变到核桃上,导致该乡的核桃面积、产量都增长缓慢。
2.2 缺少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根据高峰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乡林业用地面积为1.12万hm2,其中有林地为1.06万hm2。除去部分荒山可用于核桃产业化建设外,大部分只有利用现有农地,这与粮食生产及土地***策有一定冲突。特别是个别农地与宜林地较少的村委会,实施时将遇到一些困难。而核桃也因为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学特性的影响而限制它的适地范围。
2.3 技术路线有待调整,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高峰乡现在主要采用实生苗上山造林及造林后再嫁接的技术路线,存在着结实时间较长、嫁接时苗木较为分散、嫁接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极易出现漏接的问题。科技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繁殖优良苗木及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是节约建设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高峰乡现有林业科技人员5人,对核桃种植、管理技术掌握参次不齐,村委会的护林员不懂核桃栽培及管理知识,且现有科技人员主要承担人全乡林业工作年度规划、检查督促、统计上报、林******、森林病虫害防治行等工作,技术服务工作不能到位,农户在育苗、栽植时不能得到技术指导,其苗木质量及造林成效较差。部分地方苗木成活率达不到50%。
2.4 苗木生产不规范,良种推广力度小
高峰乡的核桃苗木大部分采用外调铁核桃苗的发展方式,育苗户多为本县别的乡镇的小苗圃,育苗主要采用本地种子及外购的铁核桃种子。未进行良种的选优,优良品种栽植面积很少,且苗圃为了增加收入,擅自提高单位面积苗木产量,盲目加大播种量,致使苗木密度偏大,分化严重,根系不发达,苗体普遍偏弱,经常出现弱苗上山的情况。致使有些核桃苗生长不好。
2.5 种植技能较差,重造轻管问题严重
高峰乡从1996年以来累计种植核桃0.21万hm2,2012年实有0.14万hm2,保存率65%,挂果面积200hm2,占实有面积的14%,产量400kg/667m2,远远低于全州发展水平。这是由于缺乏管理,生产者劳动技能的高低,从而严重影响该乡核桃产业化的进程。
2.6 缺乏资金和***策扶持
当前国家奖励造林的***策只在营造达到验收标准后一次性补助,不论成功与否。而核桃是一种部分需要二次造林(嫁接)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树种,造林后林农大部分认为现在已经验收,可以松一口气了,而忽视七分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发生,同时林农造林育林投资过大,嫁接时一没钱买优质接穗,二没钱请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嫁接工序。
2.7 营销人员缺乏
高峰乡地处偏远山区,距主要产品消费市场较远,市场信息不灵,缺乏营销大户及中介服务组织。高峰乡未组织专业合作化及标准化生产也不符合专业合作化的要求;核桃的栽植、管理、产品质量无标准,广大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上。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
利用广播、电视广泛宣传核桃产业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广大群众投入到核桃产业化建设中来。采取乡培训村,村培训农户的办法,定期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按照生产环节举办现场培训会,加强对各村委会领导干部及重点户的核桃栽培技术培训。积极引进有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核桃种植、加工企业及本地企业投入到高峰的核桃产业化建设者,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加强市场营销及中介服务是产地与市场对接的重要措施之一,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建立高峰自己的营销大户及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与外地客商建立紧密联系,形成良性互动。
3.2 因地制宜,制定目标
在发展规模上,不能过于求大,而应根据核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提高单产、提升质量为重点,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各村委会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及阶段目标,重点进行成片规划。在发展用地较少的村委会要着重放在现有低质低效核桃的改造上,以提质增效。各地要通过技术人员实地踏查,在规划***上固定面积,编写发展计划和设计说明书,确定负责发展的单位,每年监督检查,数据的部门,3年或者5年实际发展、经济效益评估的机构等措施来保障规划的有力实施。
3.3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现有科技人员外出学习及聘请专家培训,把本地的科技人员培养成核桃产业建设的行家里手。开展高峰乡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争取选育出1~2个优良品种,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比选。制定高峰乡核桃栽培管理技术规范,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作业。积极引进核桃的育苗、造林、经营管理、低质低效树改造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成立乡村核桃栽培技术协会,按照生产环节由协会定期对村委会及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派员联系重点发展村及村民小组。落实林业科技人员技术服务责任制,分片包干,负责对所包村的核桃栽培协会进行定期指导及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为春季修枝整形,嫁接抹芽,夏季施肥、防病治虫;秋季果实采收,加工技术;冬季种植移栽。
3.4 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策
一项产业发展的成功与否,与跟随这项产业发展应用而生的产业***策有相当大的关系。产业***策应就包括规划地点、面积、移栽完成时间,管理方式、产生效益等,对以上***策做出严格的规定及奖惩措施。同时,就核桃林地的获得、种苗的取得、扶持贷款的审批等给于优惠和奖励。对核桃种植区土地上的残次林、树根可以清出的批次、时间、数量做出保护性的明确规定。对被破坏、征用占用核桃树的做出保护性的明确规定,在核桃规划区的组、村,对主要领导完成年度任务的奖惩办法等。投资以奖励投资和抵押贴息贷款投资等形式进行。
3.5 推广工作以林粮间作的方式进行
由于受重粮轻林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户对经济林木的耕管不是很认真,而林粮间作在薅管粮食的同时对树木也进行了管理,通过高峰乡以前核桃林建设的实践证明,林粮间作是针对当前农民素质经营经济林木的成功模式。特别是在规划为核桃种植区,而该地区又是生产核桃空白区,要提高种植成功率,林粮间作是首选的发展种植方式。
3.6 加强种苗生产和良种引种工作
苗木生产是产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在生产上要按照《苗圃生产技术规程(GB/T6001-1985)》及《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7908-1999)》进行苗木生产,根据核桃育苗特点及产业发展要求,尽量选择土壤肥沃、排灌良好、交通方便距造林近的地点进行育苗。采用实生苗上山造林的要选择粒大、早实、丰产、壳薄、内含物品质好、风味佳、遗传性能稳定的核桃作为育苗种子,因农户多选择在市场价格高时采收核桃,核桃未充分成熟不能用于育苗使用,应在“白露”以后,外种皮变为黄褐色有部份开裂时进行采收,分级播种。严格控制播种密度,计划产苗量在12万株/hm2左右为好,并注意种子缝合线向上,按照苗木的生长规律合理使用化肥,在出圃前1个月要停施氮肥,以利于苗木封顶及苗木充分木质化。对作为砧木使用的苗木可使用铁核桃及本地普通核桃作为种子,但尽量选择生长健壮的大树的大粒种子,以培育壮苗利于后期嫁接。严把“苗木质量关”,严格执行“一签两证”制度,坚决杜绝劣苗、假苗上山。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筛选及本地选优,建立优质品种栽植示范基地及良种采穗圃。高峰乡具有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造林要在春季苗木萌动前、秋季要在苗木封顶后、顶芽饱满、苗木充分木质化后栽植。
3.7 组织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专业合作社组织办法,建立各村级核桃生产合作协会,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化生产,由协会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种苗及肥料、农药供应,统一作业时间,统一产品销售。编制核桃栽培技术手册,提高农户的科技意识,制定高峰乡核桃产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严格按技术手册及质量标准指导核桃产业发展。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及核桃栽培知识的“业主”,采取承包、租赁农户土地或荒山按照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核桃种植园区,以起示范推广作用。
4 产业模式分析
4.1 产业化建设模式
(1)实生苗造林后嫁接改造模式。采用铁核桃或本地普通核桃培育实生苗木上山栽植,栽植成活后的2~3年进行嫁接改造。该模式造林前期投入少,投资风险较小,但造林后苗木分散,嫁接成活率较低,嫁接成本较高,结实时间推迟。
(2)优质嫁接苗建园模式。采用优质嫁接苗,选择地形平缓、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进行栽植,并辅以土地整理、布设灌溉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该模式投产时间短、产品质量好、产出效益高;但存在投入资金多、投资风险大的问题。
(3)优质早产核桃直播造林模式。部分立地条件、交通条件差较远的地块可采用较好的早实核桃进行直播造林,以减少投入。中幼树低产低效树改造模式。高峰乡的中幼低产低效树较多,可通过高接换头,改换品种,提高效益。该模式可快速提高产量与品质。
4.2 经营及管理模式
(1)群众造林、专业合作化生产经营模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栽植,统一苗木、化肥、农药供应,统一经营管理措施,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等原则,进行合作生产经营。
(2)业主开发建园模式。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业主,建立优质核桃园,发起到带动推广作用。
(3)专业化生产模式。在有一定成片开发土地的地方,可以引进县内外的公司企业成立核桃专业生产公司,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现代林业开发模式。
服务三农篇9
苏州市南环桥市场于2000年底改制以来,建立南环桥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南环桥市场为有效推进服务“三农”,以建成苏州食用农产品现代物流园为企业愿景,标准化规范构筑农产品产销平台建设,丰富了市场管理内涵,改善了购销交易环境,调动了客商经营热情,扩大了市场经营辐射。
南环桥市场强化“菜摊子”建设,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有效推进了农民“菜园子”的发展,市场目前通过多种形式保持密切联系的蔬菜副食品无公害基地。市场还专门为基地辟出了无公害蔬菜批发专营区,无公害基地提供上市的蔬菜副食品占全场交易总量的80%左右。坚持服务 “三农”的正确方向,南环桥市场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显现。
通过联结,推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位于江苏苏北盐城地区的大丰市,是部级生态示范蔬菜生产基地,当地农民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习惯。90年代后期,农村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成了大丰的主要产业,种菜成了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但大面积的蔬菜种植,致使上市过剩,寻求市场销售渠道成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大丰当地***府了解情况后,主动与苏州南环桥市场沟通,南环桥市场也多次赴苏北大丰产地进行联系,并与大丰蔬菜产业协会签定了无公害基地蔬菜产销协议书,还在市场内设立了大丰无公害蔬菜批发专营区。目前来自大丰平均每天在南环桥市场上市的无公害蔬菜,占南环桥市场蔬菜总上市量的20%以上。市场与基地的有效联结,促进了大丰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通过联结,扩大了大丰蔬菜的播种面积,从5年前不足10万亩,现已增加至95万亩;通过联结,调整了大丰的蔬菜种植品种,基地种植圆椒等改良品种替代原地产尖椒,以适合苏州消费口味;通过联结,提高了菜农积极性,菜农户数已增至现在5万户以上,常年从事蔬菜种植有近10万人,是5年前的一倍还多;通过联结,富裕了一方农民,大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值近6个亿,菜农仅蔬菜收入一项,每户均超万元以上。
大丰新丰镇鼎丰村有位蔬菜种植户龚惠民,家有承包土地3.5亩,以前主要种植粮棉油,年收入不足4000元。后全部改种西红柿、芹菜、莴苣等蔬菜,亩产量5000-6000斤左右,最高的亩产近8000斤,加上当地***府、蔬菜协会种植指导和苏州南环桥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现龚惠民一家全年蔬菜种植收入达4万元,是原来的10倍多。
苏州娄葑镇群力村历史上是水生植物种植知名产地,特别是被叫作“鸡头米”的“南荡芡实”,闻名遐迩。当地村民有种植“鸡头米”的习俗和经验,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南荡芡实”虽然名气在外,但销路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好货卖不出好价钱。群力村依托南环桥市场这一平台,主动与市场联系,共同商议采用合作经营形式,通过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设点收购,成品直销,市场为群力村1300户农户的6000亩芡实,开辟了一条配送和销售渠道,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实现年产值近2000万元,比过去增加三成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种植积极性。
通过流通,促成了农业产业新链
南环桥市场所属同发水产经营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销窗口呈网络化发展。现有经营门面338间,比老市场240间增加了近百间;经营户250个,比老市场最多150个增加100个;日批发交易五大类水产品平均400吨左右,比原来增加三成还多,高峰时可达到700吨左右。
南环桥畜禽经营公司现有家禽经营客商60多户,经营门店66家,经营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日批发经营家禽2万羽以上,由于经销网络化窗口的形成,改变了原先简单的进销形态,为经纪人建立渠道提供了保证。安徽广德一家养殖经营公司看中南环桥市场的可销量,联络南环桥家禽市场13户经销商,定点预约送货,专营三黄鸡,以安徽20家、苏北10家、太仓1家养殖基地为依托保证,每天在南环桥市场销售近5000只左右,规模经营促进了规模养殖。带动养殖农户600户,让他们不愁销路地致心养殖。
江苏苏北阜宁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生猪养殖是当地农民主要家庭副业的收入来源,但由于产销渠道不通畅,长期以来徘徊不前,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率最多的农户也只有10来头。90年代末,阜宁当地有一批能人跳出猪圈走向市场,成为生猪养殖产销的经纪人,阜宁益林镇目前总农户数1.6万户,其中从事生猪养殖的有9000多户,占总农户60%以上,年出栏上百头甚至千头、万头生猪养殖大户也不在少数,从事生猪养殖有2、7万人(近7000户,占农户数的43%);益林镇生猪日均出栏上市由5年前不足百头,只能满足当地消费,近几年迅猛增加至现在的日出栏1600头以上,除了销往苏州南环桥市场,还销往无锡、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益林人在外从事生猪收购、屠宰和运销的人员,有6000人之多,常年在苏州南环桥市场从事猪肉销售拥有门店的经营户就有87家。由于南环桥市场的辐射推动,加上经纪人队伍的活跃,形成了阜宁地区生猪养殖产业,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市场,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服务三农篇10
一、瞄准“新、特、奇”,做好“引进”、“培育”、“推广”文章
所谓“新、特、奇”,我们讲的不是平常的种养业,而是一种新的项目又很新奇的种养业。比如:养殖大鲵、野猪、豪猪、天鹅、孔雀、种植猕猴桃、葛根、培育优良种子、优良苗木等等。做好这些事情就必须讲科学、懂技术,然而有很多种养大户并没有很多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往往是“捉了贼无绳捆”。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就是帮助他们引进、培育、防治病虫害以及推广发展。
几年来,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帮助了150多个种养大户引进种植柑桔新品种40余个、蔬菜新品种400多个、猕猴桃等水果新品种10多个、养殖新品种如大鲵、孔雀、野猪、豪猪、野鸭、毛驴等20多个。目前,科技特派员戴烈姬等引进培育柑桔新品种“大分早生(比中迟熟提早10至20天上市,价格高出0.2~0.3元/市斤,每亩增收900~1200元),已选育苗木21万株,种植3500亩,今年育苗30万株,种植4000亩。柑桔新品种“贡柑(出园价比普通柑桔高5倍,达每市斤3元,采摘延长15~20天)苗木2000株,已试种36亩。今年贡柑育苗1万株,种植180亩。“大分早生”和 “贡柑”解决了沅江柑桔以中迟熟品种为主存在采摘期集中、销售期短、品质差、效益低等问题。科技特派员莫其明引进的“神农葛王”经过9个月栽培长到12斤。
目前,我市推广的葛王已达1000多亩,鲜葛卖价达5元一斤,加工的葛根面条卖价达8元一斤,市场畅销。猕猴桃种植发展达1000亩,年产量达300万斤,产值达1500万元。猕猴桃引进推广项目被评为2012年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抓科技培训,让农村留下“不走的农技员”
面对农村大量涌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我们的科技特派员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让他们率先掌握新的科技知识干好大事的本领,为农村留下“不走的农技员”。
一是新项目的新技术培训。例如种几千亩的水稻、几万亩的苗木培育,饲养野猪、野鸭、天鹅、孔雀、大鲵等,科技特派员都是进村入户,以“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形式进行培训。全国种粮标兵卢青年种水稻3200亩,年产稻谷1500吨。老科协科技特派员刘劲凡、杨炯铭、毛双清、郑家华等农业专家住守在卢青年的水稻生产基地,从选种、育秧、施肥、打农药、收割、入库以及优质米研发等从理论到实际操作无不亲力亲为,说教解难,使卢青年实现了种大田的梦,成了省级劳动模范,农村致富能人。他在中央宣传部组织的“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全国巡回演讲报告时说我的成功全靠***和***府,同时也有老科协科技特派员一份功劳。
二是新品种的新技术培训。多年来我们科技特派员引进了不少水稻、柑桔、苎麻、水果、蔬菜、苗木、鱼虾等等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科技含量高,要使农民会种养,有效益,科技特派员就以“圆、点、户”为基础,对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
他们先后培训培育了农村科技示范园17个、科技示范村8个、农民合作社7个,重点科技示范户153个。其中有省级科技示范户10个。科技特派员中有2人被全国老科协授予“老年科技精英金马奖”、有3人被省老科协授予“老年科技精英”。引进的黔阳无核椪柑经过科技特派员戴烈姬等技术培训后农民掌握了新技术,全市迅速推广了5000多亩,每年创产值1500多万元,此项成果还获沅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双阜村几位农民种麻专家被重庆、四川等地聘请施教,拿高薪。农民出身的苗木专家周德群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建立了湖南德群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上海、沅江、浏阳、怀化、南县等地建了5个苗木基地,面积2万多亩,种植红枫等210多种名、特、优、绿化苗木,共计200多万株,公司总资产达3亿多元,国家旅游局授予公司基地之一“德群庄园”为AA级旅游区(点)称号,周德群被省人民***府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三是抗灾治病(虫)的新技术。2008年春,湖南的特大冰雪灾害对农作物特别是柑桔、油菜伤害最大,科技特派员戴烈姬、刘本森等立即组织柑桔科技示范户研究抗灾救灾措施,并深入到桔农和油菜田里进行现场教学,使柑桔和油菜受损减到最小程度。高级畜牧师范建良创造了***5号猪瘟的土洋结合的办法,他深入农户猪舍现场培训养殖户,治好了1000多头猪病;科技特派员、水产养殖工程师柳富荣长期指导万子湖村村民以及河东百业有限公司指导养殖鱼、龟、鳖,年创产值近3亿多元。
四是科技进步的新技术培训。由科技特派员主持的或参与有关部门送科技下乡活动的农民培训班每年有50多期,受训的乡镇、村、组干部和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社员、家庭农场主等2.5万人之多;科技特派员主编或参编印刷赠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等科技资料达3万多册(份)。
三、当好“科技110”的举旗手
“科技110”意味着随叫随到,一到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科技特派员都建有服务热线,24小时服务,都有种养大户的联系电话号码与有关的资料记载。
本会副会长、科技特派员郭继先,他联系的养殖户有300多户,大户50多。他一年给乡、村、组、联系户、***员、入***积极分子、残疾人讲课50多次,参听人数达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500多份,他所指导的养牛、养猪、养野猪、毛驴、孔雀、法国鹅等大户每年创产值近2亿元。他诊治畜禽病3万余头(个),挽回经济损失达4000多万元。去年6月,郭继先被省委、省***府授予“优秀***员”称号,并记一等功,今年3月,湖南省老科协授予郭继先为“老年科技精英”称号,益阳市、沅江市授予郭继先为“优秀科技特派员”。
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建立短信平台服务“三农”
科技特派员南大膳镇老科协会长李德贵在镇***、***府的支持下,2008年建立短信平台,向全镇1200多名村、组干部、农技员和种养大户发送手机气象信息、种养科技知识,有效地帮助了农民减灾防灾,增产丰收。今年,他又发出气象、科技信息5000余条,几年来共发信息28000多条。他还多次给全市乡镇干部、农技员、村支书讲授气象科技知识,2011年被国家气象局授予百名优秀农村气象信息员。
科技特派员、黄茅洲镇老科协会长李祝福利用网络平台指导镇生猪品改站,采用母猪人工授精技术,窝平均产仔10~12头(四年累计母猪配种55000多头,配送29800多瓶),他指导的新明生态鸡场年饲养“雪佛黑鸡”生态蛋鸡3600羽,鸡蛋营养价值高,蛋含有18种氨基酸成分,粗蛋白含量达12.5%;他指导的曾建新“蔬菜制种基地”,去年进行对比试验321个品种,其中,辣椒品系81个,苦瓜品系93个,辣椒树有的株结椒231个,丝瓜长165cm、围56cm,曾建新制种年收入15多万元,带动26户农民育种致富。科技特派员、漉湖芦苇场老科协会长周健保负责本场的科技推广工作,地处虽然偏避,但是工作非常起劲。葛根种植户发展了100多户,还向黄茅洲、茶盘洲农户提供种苗和栽培技术资料,多次上门传教;他培训的草鹅养殖大户吴新华达到2200多羽,山羊300只,他积极组织主持《湖洲资源利用和湖洲生态农业开发研究》项目已报省立项。
五、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社及巩固提高
农民合作社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生事物。如何建起合作社,如何巩固合作社,又如何提高合作社,这是摆在我们当前的新课题。老科协科技特派员戴烈姬、谭月尧、周为民等深入农民中间,花了许许多多的时间和心血先后帮助农民建立了“沅江市蠡山柑桔专业合作社”和“沅江市洞庭葛业专业合作社”,而后又进一步助推合作社的巩固提高,并建立了中共***支部。前年蠡山柑桔合作社获得益阳市先进合作社称号。去年,益阳市老科协陈恒祥会长等亲临蠡山柑桔合作社视察,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3月初省老科协会长兼秘书长郎艺珠来沅视察蠡山柑桔合作社,赞扬合作社办得好,做了很多好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合作社。几年来蠡山柑桔合作社销售柑桔达2万多吨,使农民多获利80多万元。今年初,科技特派员戴烈姬、谭月尧、朱灿明在石矶湖蔬菜基地建立了“沅江市蔬菜良种育苗基地”,生产辣椒、茄子、黄瓜、苦瓜等20多个新品种的苗子,直接从省农科院湘研种业、长沙市蔬菜研究所引进良种育苗,计划今年育苗50万株,2014年育苗100万株,保证全市种植大户需要,还向赫山、资阳、桃江、安化等地供苗,价格要便宜20%,成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