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者10篇

经营管理者篇1

13.加薪之菜鸟版2009版狂人日记阿切

14.加薪之职场版七步迈进高薪层石经

15.加薪之跳槽版一跳获加薪辛文

16.加薪之IT版十种武器经营管理者 文华

17.王雩:我找到了销售的真谛刘昌历

18.不会作局的企业难成大器文天

19.5.7%结出累累硕果王俞德

20.欧莱雅:不能让内部安定王新业

21.史玉柱的颠覆孙延元

22.高层管理团队决定成败高晓华,张丙***

23.出口转内销的一副滋补药李明利

24.无奈的减持钟光林

25.四问社保基金凌广

26.巨亏背后宗合

27.低碳时代来临蔡恩泽

28.明年,我们最痛苦谢国忠

29.草根的盛宴钟和

30.中石油该反思了张敬伟

31.令人担忧的货币***策尹中立

32.真正的刺激是破除垄断孟嗣贵

33.社保是最后的一根稻草李靖

34.一个国富民穷的现状马光远

35.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王甘武

36.高兴不起来的老二廖保平

37.统一数据理应百花齐放叶檀

38.在时尚中体验赚钱的王新业

39.像选时装一样买基金孙东

40.刘晓萍名家剪影

41.亲和之美米金铭

42.经营管理者 向维果名家剪影

43.王维:唯水墨为最上木邨

44.规矩的力量光林

45.感谢朗达·拜恩黑铁

46.经济危机中的购物哲学王莹莹

6.他勇往直前蔑视灾难郑许巧

7.他步步为营逼近高峰彭文春

8.他百折不饶终夺胜利乔霖

9.他不离不弃善待员工蒋小兵

10.他敢为人先全国抢滩彭文春

11.他跃马扬鞭饮誉全球古新萍,许玲,何婉言

12.是东汽的,更是四川的胡官豫

13.倡议书

14.JAM!他们在成都布道刘昌历

15.中国没有产品的品牌米尔顿·科特勒

16.可口可乐祸福难测蔡恩泽

17.一对明争暗斗的冤家王新业

18.没有服务就没有利润杨速炎

19.企业一样需要设***委何旗

20.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必抓四要点吴梦颖

21.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钟光林

22.荣智健:黯然辞辉煌HtTp://

23.川企,抱团保增长钟光林

24.说房价下降50%是不负责任潘石屹

25.谁说农村不要电子商务平台刘洲荣

26.中国***业该刮骨疗毒马宇

27.依赖房地产投资来拉动GDP增长不现实陈杰

28.金融混业经营不是灵丹妙药易鹏

29.一个自私的美国章玉贵

30.美国在力保泡沫消费郎成平

31.提议:收取中移动暴利税孙瑞灼

32.太阳不是被公鸡叫出来的田立

33.英雄的悲剧也是悲剧商振

34.带头大哥李勇经营管理者 李彦霖,王庆

35.外币兑换出来的财富与郎君松涛,利雍

36.黄金避险魅力消散杨易君

37.有色金属或将受捧金士星

38.农产品价格涨幅不大李静

39.钱、女人,谁是老虎彭大竹

40.两个男人一个梦成都客

41.梦里依稀彩云南聂群慧

42.艺者,远尘也张国华

43.领袖是这样炼成的风尘

44.爱恨之间的唏嘘钟林

9.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游昌乔

10.企业成长的必修课过文俊

11.危机管理九大法则

12.危机管理计划框架

13.从医学博士到律师辛朝

14.IBM:我们找到了新突破口余忠宁

15.渝州581,挟千年以创新高经营管理者 周昌林,刘昌历

16.解剖上海家化胡学涛

17.左边是危机,右边是商机赵婷,李建明

18.青岛港化危为机常德传

19.做企业就是不断培养人曾进康

20.灾难蓄势待发高辉清

21.没落的贵族蔡恩泽,张晓坤

22.天然气将涨价大风

23.经营管理者 财神莅临

经营管理者篇2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经营管理者篇3

关键词:第三类成本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

一、文献回顾

委托理论是解释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产生和发展原因的重要理论。詹森(Michael Jensen)和麦克林(William mecklin)认为,关系是“一个人或较多的人(即委托人)聘请别的人(即人),履行一些服务,包括把一些决策权委托给人。”由于存在委托关系,就产生了成本问题。成本是指“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却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小于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异即被称为成本”。从经济性质角度看,成本的组成内容包括委托人的监视费、人的担保费和剩余损失三部分。严若森(2005)认为成本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成本由所有者与经营等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是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中总的价值减少。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经营管理者总希望将公司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而股东总希望经营管理者努力工作,减少在职消费,以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司不得不承担监督成本或约束成本;第二类成本发生在不同出资者之间,是大股东与小股东、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利益冲突与博弈产生的公司总价值的减少。具体又表现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问的成本,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的成本。其产生原因一是隧道行为(tunneling),即大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把低层企业的资金转移至高层企业,从而使小股东利益受损。小股东会因此提出保护其利益的要求,从而使公司承担更多的成本(如设立***董事制度、累积投票制、征求投票权等)。二是债务融资增加的费用,即项目融资时股东偏好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项目,因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其潜在损失有限而潜在收益无限;债权人在项目成功时的潜在收益是有限的,而当投资失败,债权人有可能只获得低于债券票面的清偿。因此,债权人会对资金的使用和投向加于更多地关注,设置更加严格、苛刻的合同条款,公司会为债务融资承担更多的成本。

成本分为第一类成本和第二类成本的观点,根源于企业委托关系可以分为第一类委托关系和第二类委托关系。但这种分类似乎并未穷尽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关系及其引起的成本的内涵。干胜道(1995)分析了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企业财务关系,首先提出所有者财务观念,谢志华(1997)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观点,汤谷良(1997)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观念,认为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经营管理者财务主要是财务决策和财务执行问题;王满(2002)将财务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个体系,认为“外部监督足以维护单位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如所有者、***府、债权人等)的利益为目标,由***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通过对单位内部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和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系统主要是微观层面上的财务监督系统”,“公司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实质上是通过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实现对经营者的监督”。现有财务理论及其财务监督理论将经营管理者作为财务监督的对象,而没有认识到处于企业所有者与资产最终使用者之间的经营委托链中间环节,在接受所有者监督的同时,又具有对下的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力,并且在现实中可以单独形成一套有别于所有者财务监督的运行体系,这有待于人们继续探讨。

二、第三类成本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从终极出资者到最终的财产使用者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类委托关系,即企业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作为经营管理者在其行使法人财产所有权时,要将暂时受托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出资者资产,委托给下属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使用或管理。该类委托关系的层级有:(1)公司董事会与总经理管理层的委托关系。公司董事会作为法人财产所有者,掌管公司法人财产使用的战略决策权,要对公司的长期经营战略进行决策,对涉及公司重大的财务投资、融资、对外担保和生产设备购建等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并将决策结果委托给总经理管理层执行;(2)总经理与职能部门、子(分)公司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委托关系。总经理管理层作为公司经营管理执行层,要将董事会的决策变为公司的经营行动,需要把董事会的决策分解成具体的行动方案,委托给下属执行;(3)子(分)公司与其下属机构和职工的委托关系。同样,子(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也要把总经理的指令分解成具体的行动细节,委托给下属执行。在国有公司内部存在的上述委托关系,客观上会形成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下层有可能通过蒙蔽上层,取得超出职权范围的利益。

由于第三类委托关系的存在,决定必定存在第三类成本。该类成本是由于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存在着利益目标差距和努力程度差异等矛盾,上层经营管理者需要对下层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而造成的企业总价值减少。第三类成本的隐性表现形式是下属经营管理者不愿充分发挥其潜能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使实际产生的价值低于企业应有的价值;其显性表现形式是能用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为了激励下层经营管理者而增加给下属的薪酬奖励支出,为了约束下属经营管理者而支出的监督费用等。第三类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1)搜寻和掌握下属者真实信息的费用。主要是指上层经营管理者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花费的下派财会人员或下设财务机构、建立一套定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花费的费用;(2)下层经营管理者“懒惰”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少。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由于自己的目标函数不能如期达到,而采取不努力工作给企业价值带来的损失;(3)下层经营管理者额外职位消费多支出的价值。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利用职位便利,扩大自己的职位消费范围或频率,使企业多增加的费用支出;(4)下层经营管理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少。主要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偏离上层经营管理者的指令进行决策,而给企业价值造成的损失;(5)激励下属经营管理者的奖励支出。是为了调动下属积极性,按照其经营业绩大小给予的奖金、福利、带薪休假及高额退休待遇而给企业增加的支出;(6)企业旨在约束下属不当财务行为所花费的监督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高层经营者为了约束下属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在内部需要建立财务监督机构,增聘监督人员,设置财务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下属经营

管理者进行监督考核,为此需要多增加的费用支出。

三、第三类委托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第三类委托关系及其成本存在,客观上需要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这样一个财务监督层面,因为:(1)法人财产所有权分属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法人财产所有权中,经营管理决策权与经营管理执行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普遍现象。经营管理决策权的拥有者和各层次经营管理执行权的拥有者分属不同层级的权力主体,前者为了迫使后者在其掌管范围内的财务行为,完全按自己的意志或不脱离自己规定的框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并形成日常监督制度。这种监督不可能由于所有者财务监督的存在而放弃;(2)经营者自身经济利益需要保护。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不同相似,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也有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要求。上层经营管理者要考虑终极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出借资本的还本付息,希望企业价值最大,能够完全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要求。因此,希望企业运营顺利,在其经营期内完成任期目标,最后得到自己的应得报酬,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等。下属经营管理者亦有各自的打算,期望获得个人收益和社会地位,并不断提高。从利益角度出发,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权力,对其能够顾及的领域或范围实行财务监督;(3)下属人行为需要约束。现代企业中的层层关系,使企业内部的各层次经营管理者都处在链的某一环节,上一层次的人是下一层次人的委托人,不同层次的人为了完成上一层次委托人规定的任务或业绩,需要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使其努力勤勉,克尽职守,同时也需要配之相应的监督,以督促其不“偷懒”,在财务行为上不“越轨”。运用财务监督手段能够对人在使用、经营、处置企业财产时受到财务制约,从而规范其操行;(4)缺少监督会造成第三类成本失控。企业上层与中下层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中下层经营者利用私有信息,可以取得较多的额外利益,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对上一层经营管理者不利。从价值运行方面看,良好的财务监督程序、方法和规则,能有效地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成本。对企业各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能够直接、及时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支出,降低企业的运营费用、管理费用和其它支出。因此,经营管理者严格财务监督,可以有效控制下属人员的成本费用开支,降低成本;(5)人违规财务行为需要及时惩处。人财务行为能否一直合法合规是现实中没有办法保证的。对人违规财务行为进行惩处,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警示后来的违规者。要达到这一目的,及时对下属经营管理者违规行为进行惩罚,上层经营管理者需要经常性、及时性的财务监督,才能将违规财务行为减少到较低水平。作为一种对人的监督压力,经营者财务监督的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企业最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与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其对待企业资产的使用及其经营管理的努力程度不同。为了监督下属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工作,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误,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都需要设计一套隶属于自己的财务监督体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监督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为了降低第三类成本,维护经营管理者的自身利益。

四、第三类成本对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影响

(一)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目标 财务监督的目标受制于财务目标,从企业财务目标理论观点看,现有的企业财务目标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目标;(2)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目标;(3)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4)企业财务目标多层次观点。笔者赞成财务目标多层次观点。所有者有其财务目标,经营管理者也有其财务目标,而且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财务目标会存在差异,不能用一个目标代替所有不同利益集团的财务目标。所有者财务监督目标是为了维护其投入实物资本的权益即剩余索取权,同样,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目标是为了维护其人力资本投入的权益,即薪酬及其他个人利益索取权。在出资者退出企业经营管理后,经营管理者取得了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力,其不仅要对企业原始投资人负责,也要对全部债权人负责,保证投入的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保值增值,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并通过这一方式,使自己或小团体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包括个人财务利益、社会地位和声誉等方面。从法人财产所有权角度看,企业总部高层和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目标是通过维护法人财产所有权的整体利益而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必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设汁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监督体制,千方百计严格内部财务监督,降低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成本,保证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实现。从这一角度看,如何降低第三类成本,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能否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关键。

(二)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特点 第三类成本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特点有:(1)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作用范围是一个封闭式的运行系统。与出资者财务监督相比,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要达到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目的,其作用范围只限于企业内部,即只对企业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发挥监督作用。在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中,各层次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都同处于一个公司中,都是围绕公司内部的各不同层次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执行上层的监督指令,将指令层层传递下去,同时把监督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反馈给上层,促使上层调整财务***策和相关的监督指令,再通知下层执行。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封闭式的运行系统。(2)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日常工作是保证下属的财务行为不偏离上层经营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和整体目标。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构成第三类成本的重要内容,降低该类成本的发生频率,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必须在企业日常财务运行中,设计监视和督促下属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的制度,保证下属按企业规定和上层指令处理财务活动,不偏离企业整体目标和战略决策。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运行,通常表现为对下属执行上层财务决策指令的过程及结果实行监督,在公司的日常财务活动中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监督权限的行使过程与执行上层财务指令、进行正常财务活动的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3)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需要建立内部提供财务信息的子系统。降低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成本,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需要建立内部提供财务信息的子系统。这套内部使用的财务信息系统有别于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向上层经营管理者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4)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偏重日常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严重违规是造成第三类成本扩大的风险来源,为了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频度和力度,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必须在制度设计方面考虑如何尽可能杜绝该类事件发生,将日常监督作为重点,并以此

设计相关制度。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主要依靠发挥企业内部常没监督机构的日常监督作用,将第三类成本减少到最小额度。(5)第三类成本决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子(分)公司及其人、财、物、产、供、销不同环节之间,形成的一整套相互牵制,互相制约的运行制度,其发挥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第三类成本的大小。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达到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目的,必须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才可取得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基础。

(三)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纽成内容 首先,监督企业下属各层次的财务收支活动合法合规成为主要标准。降低第三类成本,要求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组织财务活动,不出现违法违规财务行为。因而,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将下属财务收支行为的合法合规作为其主要监督标准,包括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经营,不得超越企业经营目标规划其分管范围内的财务收支,不利用其掌管的财务权限越出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发生财务行为等;其次,监督企业下属严格预算执行成为日常主要工作。第三类成本主要发生在下属经营管理者的日常经营行为及其财务活动中。实行年度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较好地规范下属经营管理层的财务收支,减少企业的第三类成本总额。因此,监督企业下属年度预算执行,不突破其规定的预算范围和预算开支标准,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机构的日常主要工作;再次,监督下属合法合规取得个人利益成为重要任务。不当取得个人利益是第三类成本的组成部分。保证下属经营管理者按规定取得个人利益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用制度规范和检查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财务行为,对其执行企业财务决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监督和考核等,以约束其职权范围内可能涉及个人利益的财务行为;最后,监督下属对更低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财务监督成为重要工作内容。如前所述,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实现。为此,需要对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层层关系进行规范和校正,督促下属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财务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这包括督促检查最低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收支,考察其上级是否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等。在此前提下,考虑其组织机构、职权划分、监督程序和监督方法的设计。

五、构建第三类成本要求基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的思考

体制是社会科学的范畴,是对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责权利关系的安排而形成的组织制度。企业财务监督体制是在企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之间,确定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权力、监督责任和利益的制度,构成经营者财务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运行正常,既定的财务关系得以维持。财务监督体制的主要内容是:界定企业不同层次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监督权限。包括终极所有者的财务监督权限、法人财产所有者的财务监督权限、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权限等;规定企业不同监督层次所属机构和人员的监督责任。包括尽可能地用明确的制度或条文规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的具体办事机构,这些机构和人员在财务监督中各自的责任,以利对其进行考核和再监督;确定对财务监督人员的激励办法和制度。包括实行薪酬、奖励、退休金计划和期权激励等方法,并将其制度化,这是保证财务监督机构和人员严格履行职责的重要措施,确保前两项内容实施的手段。

设计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要从有利于兼顾所有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构建能够有效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这要体现在具体的体制设计中:

(一)按监督权限适度集中方式设计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领导体制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领导体制是指在企业不同经营管理层内部,明确财务监督负责人,采取集权方式或分权方式实行财务监督,界定相关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范围的制度。笔者认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权力应适度集中,并由高层财务负责人执掌,尽可能减少企业内部的监督层次,以降低监督成本;

(二)按照精干高效、尽量减少层级的原则设计财务监督的组织机构及其权责划分制度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设计,可本着减少层级组织的原则予以规范,不要求实行财务管理权限与财务监督权限配套制度,即一级财务管理权不一定配套一级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现实中许多企业按规模大小设计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制度已经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在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按总部、子公司、孙公司等层次设置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小企业只在企业中设立与财务运行管理机构平行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不同层级财务运行管理组织的财务管理权限与监督组织机构的监督权限等,主要是界定董事会、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部、子(分)公司财务机构等的财务运行管理权与监督权。另外,要规范不同层次财务监督权限,包括规范不同监督组织和责任人员、特别是企业总部财务监督组织和人员的财务监督权责界定、子公司或下属工厂财务部门和人员监督权责等;

(三)根据内部委派制的要求设计财务监督人员的管理制度 财务监督人员实行经营管理者领导下的内部委派制,有利于保证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指令畅通,可以形成对下属财务行为的较好约束,减少第三类成本。因此,应按照内部委派制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中,配备财务监督人员,确定财务监督人员的隶属关系和业务管理方式,制定财务监督人员的激励约束制度等。

(四)以尽可能减少中间能量递减为标准设计经营者财务监督指令的传导方式 上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指令是直接落实到财务监督部门执行、还是通过下属经营管理者传导给所属财务监督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机构和人员按何种方式实行监督等,是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设计的重要方面。为了减少中间能量递减,较好的方式是实行经营者财务监督指令垂直传导方式。

作者简介:

经营管理者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 经营管理 决策行为

一、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概述

(一)决策行为的含义

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罗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策行为是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的一个规划与决定,企业的管理者每天面临的事情就是如何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而做出最优的企业决策行为,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决断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及时、正确、有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必须注重的,决策越科学合理,其就越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失误的决策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经营的决策是一个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如何运用自身的素质能力去识别企业经营管理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科学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最为关键的。

(二)决策行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与重要性可以分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为、管理决策行为以及业务决策行为。其中企业战略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经营的方针等关系着企业长远发展的事项进行的决策。管理决策更多地表现为对企业日常经营的事项的决策,如人员的调动、资金的运用、年度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决策。业务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决策,如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决策,企业的日生产计划的决策。

按照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又可以分为重复性决策行为与一次性决策行为,重复性决策行为是针对一些突发的新问题,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决策;而一次性决策是一种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是针对重复性的问题制定一套常规的处理程序。

(三)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的管理者一旦出现决策失误,不但难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很有可能因为失误的决策而错失企业发展的良机,导致竞争实力的下降,很有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破产。因此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如何提升决策的水平,减少决策的失误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的过程,是要通过信息的搜集,制定企业的发展方案,并对企业的决策进行执行。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于影响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品德

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科学性,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中,如“以德服人”,“德高望重”等思想都体现出一个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个人品德素质。在古代的管理中,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压迫使下层不得不服从,但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企业存在管理是维系企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品德对其决策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容才之心,是否具备优秀的个人品德,都会影响其决策行为,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容忍其管理的员工比他优秀,其在人事决策上往往会压制优秀的员工,使得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变差,难以留住人才。拥有优秀个人品德的企业管理者,能够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信服。

(2)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中,领导者的个人经营能力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包括企业经营者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说服能力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多项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将员工组织起来共同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组织能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企业管理者如果缺乏组织能力,其决策是难以执行的;其次,要具备判断能力,要从千变万化的市场中找准市场的热点与关注点,从而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判断能力是企业经营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的经营者只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能够及时地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再次,要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企业的经营者又必须对企业的各项事务都要有全局化的了解,要关注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的运营,针对出现的状况进行协调,从而能够协调企业的各项资源进行生产,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说服能力。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够让员工对其产生尊重、敬畏的心理,使企业管理者的各项决策能够得到员工的服从,并有效的执行。

二、企业管理者决策行为上存在的缺陷

(一)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

我国的企业经营者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一些企业家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凭借的是多年的经验。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的员工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导致企业的经营者事事关心,事事亲为,这些现象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尤为突出。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组织结构简单,企业的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掌控度比较大,员工对于经营者过分的看重,导致任何事情都要企业的经营者亲自下达命令,而企业的经营者也习惯这种任何事情都希望员工前来询问。

(二)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

我国的企业中,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企业家的素质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多数是依靠企业家强大的市场敏锐力以及高超的经营管理技巧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但是有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却是一时的兴起,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论证,而且对于员工的意见与建议,有的经营者往往是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导致经营决策失误,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受行***因素影响大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府行***指导的影响大,导致决策行为存在较大的失误,如某城市一个食品厂处于繁华地段,该市的***府领导为了有效地解决该厂的下岗员工安置问题,对厂长做出指示,要求该厂改造成为一个副食品批发市场,然而外地的一个开发商早已经在该地不远兴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市场,导致厂长的决策进入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将项目推行,则面临企业破产的境地,而如果不继续推行,则前期的建设投入资金就会变成泡汤。该案例充分说明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决策行为上存在行***指导的现象,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权受到干扰,导致决策存在盲目性。

三、完善我国企业经营者决策行为的对策

(一)企业经营者要适当地放权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在企业的决策行为中,企业家个人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企业的各项事务都十分繁杂,单纯依靠一个人的能力掌控企业的各项事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在决策过程中要学会适当的放权,特别是国有企业中,高层领导者要适当地加大中层管理者的权限,使其能够对企业的一些突发事件拥有决策权,能够及时地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防止问题的扩大化。

(二)提升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上,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中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往往决定企业的生死,一些企业家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建议,与下属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论证,导致决策上出现失误,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困境。因此,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提升个人的素质,从个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说服能力上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得企业的团队能够团结在经营者的周围形成优秀的经营团队,并对团队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及时的协调与管理,保障企业的所有资源能够朝一个方向进行努力,合力解决问题。

(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中,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容易受到行***因素的干扰,一方面是行***权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尚未完全分离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的文化上存在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且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受到行***干扰,也是因为***绩的因素影响。企业的经营者要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必须要具有打破常规的魄力,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权责相统一的责任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决策要具备统筹大局的能力,通过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地加强内部的控制制度,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协调,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经营管理者篇5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环境;约束

        一、管理中的约束定义

        约束的一般定义是指对一人或者事物进行限制管束,使不超越范围。国外学者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Goldratt博士提出的约束理论是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认为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Goldratt将“约束”定义为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企业中管理中的约束定义就是指企业管理部门按照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目标依据各自担负的职责,检查其管理状况,评价结果,找出偏差,采取措施而实施的有计划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活动。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管理中的约束定义可以界定为企业在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过程中,依据所规定各自人员担负的职责,为使得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活动合法、有序、有效而采取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因素。

        二、现代企业管理者所处的管理环境及约束力分析

        (一)企业内部环境

        1.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企业管理者被聘任到企业后,首先受到的约束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即在企业中的就职所有人都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的规章制度。

        2.契约合同约束。企业通过契约合同聘任企业管理者,因此契约合同成为企业约束管理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契约合同包括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技术专利的保护、竞争力的保护等多方面内容,主要目的在于限制经营管理者权利,维护企业利益。

        3.企业文化约束。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正常运行与经营绩效,它为企业良好运行营造氛围,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内部环境要素。

        (二)企业外部环境

        1.顾客。组织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存在。对于企业而言,顾客既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又是企业改革的动因。

        2.经济环境约束。利率、通货膨胀、股市的变动是一般经济周期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因素。 

        3.道德的约束。职业道德是经营管理者最基本的约束,要求企业管理者为自己的形象负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受聘期间,要对企业有忠诚精神和团队精神,不能危害和损害企业及同事的利益。二是在解聘后,不能以任何方式损害原受聘单位的利益,维护自身利益应当通过法律等各种正当手段进行,不能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解决 

        (三)自身约束

        管理者自身约束,简单点讲就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一般说来,管理者自我约束包括他的工作姿态和获取私利的自控能力,管理者面对的诱惑相对于员工来说要更大,自我控制的程度也就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三、管理者正确处理各种约束的建议

        首先,管理者应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企业领导者不但必须具备战略眼光,还要为企业“量体裁衣”,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其次,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的管理中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核心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2)企业文化对内的凝聚作用有利于公司管理者战略的形成。(3)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为公司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领导者要有学习意识。管理者实时需要了解最新***府法规***策,新的法律法规,顾客,及市场动态,来便于制定更快,更准的企业发展方向,抢占市场先机,以谋求企业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 魏杰.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1,(8).

经营管理者篇6

今天,我们**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在这里开班,这是我区实施“创业素质工程”的又一项具体行动。在此,我代表中共**区委、**区人民***府,对培训班的开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关心、支持我区“创业素质工程”建设的有关单位和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对参加本次培训班的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真金白银”,这种生产要素在发展中绝对不能缺少。实施创业素质工程,是区委、区***府认真贯彻***管人才原则,积极推进“工业立区”战略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继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之后推出的,又一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工程。实施创业素质工程,主要就是开展四项培训,一是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培训。通过素质培训,培养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重点是工商管理知识。二是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培训。主要侧重于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和技能的培训,重点是科技应用、技术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三是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培训。主要侧重于***策法规培训,重点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区委、区***府的有关***策以及市场经济知识。倡导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四是企业技术蓝领素质培训。主要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员工的技术等级培训。重点是本地企业员工的初级工培训,采取企业订单培训和企业委培的方式进行。

培训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实施“创业素质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为我区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去年,浙江省实施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我区也提出了建设四省边际制造业密集区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区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全面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对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是推进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我相信,本次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的举办,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区企业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提高,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今天,区属企业的企业主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够在百忙之中腾出时间和精力参加这次培训,充分说明我们的企业家是有战略眼光的,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区委、区***府对这次培训班非常关注,为办好这次培训班,区经贸局和区企业家协会于6月份专门对172家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他们对培训工作的需求,并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情况,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分创业者不同情况和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并联系了理论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老师。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肩负着推动企业发展的重任,大家要好好珍惜和把握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勤于思考,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为我区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发展战略作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组织培训的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前几次办班的经验,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内容。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尽量利用业余和休息时间,使学员安心学习,企业生产照常运行,做到学习与生产两不误。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应知”与“应会”的结合,要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切实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我相信,只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创业素质工程活动一定会开展得更好!

经营管理者篇7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谈论他的经营秘诀时说:“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倾听的管理者能够做到集思广益,提炼智慧。一个企业的发展不是光靠管理者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广泛吸收来自工人们的声音,通过各个部门开会、谈心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工作,才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使员工舒缓压力,释放心情。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之中,这些压力如果不及时发泄的话,无疑是随时都会燃爆的定时炸弹!所以管理者要与组织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做一个有心人,乐意聆听,及时发现和解决组织成员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组织成员的潜力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2.巧用激励制度,赢得员工的心

著名管理学家鲍勃纳尔孙说过:“在恰当的时间从恰当的人口中道出一声真诚的谢意,对员工而言比加薪、正式奖励或众多资格证书及奖章更有意义。”可见管理者要努力找到被管理者的闪光点,及时准确地给予称赞,是下属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关心和信任,增强工作地热情,把自己当成“自己人”,激发工作潜能,和管理者上下形成一条心,共同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规范管理制度的同时承认被管理者的个体差异

我们经常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管理制度的制定是面向所有被管理者的,谁违反了制度的规定,谁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时,管理者也应该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要承认被管理者由于成长经历和人格修养、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存在的个体差异,设法使被管理者彼此欣赏、相互激励、团结一致,借助各成员能力之专长的互补作用朝组织目标奋斗。

4.化解矛盾、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随处可见,管理者应随时观察和及时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利于企业团结向上的消极因素,化解运作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现代经济管理工作如同人生活在社会上一样,经常会面对许多问题,管理者始终要牢记加强与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够找出真正的原因所在,保持冷静的头脑,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经营管理者篇8

有效地约束机制对高素质管理者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从我国国有企业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建立正规的约束机制的原则,最后指出对国有企业约束机制如何进行改革及完善的方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者;约束

中***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02201

1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核心机制,尽管历经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在这方面仍远不如民营企业做得好。应该说,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所有者缺位”问题尤其突出。虽然国家和各级***府及其部门被明确界定为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似乎产权关系已然清晰,但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以上主体并未真正发挥实际的作用。此外,企业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的机制也形同虚设,产生的约束作用有限。

1.2 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国企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上层管理者权力偏大,而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主体的力量有限。一旦高层管理者拥有较大的控制权而无相应地监督约束,就极易产生腐败,极易导致管理者为捞取个人利益而弃企业利益于不顾,甚至损害企业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

1.3 缺乏来自经理人市场的约束

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时间不长,经理人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具体到国有企业即表现为:绝大多数高层经营管理者的就职还是以行***任免为主,缺乏市场选择机制。相比民营企业中经营管理者的“自由聘任、竞争上岗”机制,行***任免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容易导致***企不分,这极不利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由于缺乏来自经理人相互间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来自经理人市场的相关行业约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极易放任自身的行为,走向腐败。

1.4 外部监督约束机制软弱

纪检***门作为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的重要外部力量,现阶段,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就我国纪检***门的工作现状而言,其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监督过于表面化。有时候仅停留于接受群众举报,对一些问题未能及时主动查处。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认真、不负责、判断失误、经济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更是监管不到位。此外,很多社会中介机构,如银行部门、评估部门、审计部门等,也未很好地发挥自身应有的监管作用。

2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约束机制的改革

2.1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约束机制的相关原则

2.1.1 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原则

对国有企业管理者既要有外部监督制约,又要有内部监督制约。就内部监督来说,关键是建立健全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还要重视很好的发挥职工监督的作用。具体为:第一,加强董事会依据法律对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的作用;其次,重视监事会发挥的内部监督的作用。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做企业主人翁的快乐,让他们主动行使民主监督。从外部监督来说,***府和企业分开后,虽然各行其职,但是***府依然对企业负有监督管理的职能,定期要对企业进行财务检查和审计,继续试行和完善稽查特派员制度。

2.1.2 全方位监督企业管理者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加强群众监督的力量和法制监督的力量。群众监督是职工行使自己权力的一种表现,是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形式监督企业管理者的一种好方法。法制监督就是利用外部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的公司章程等来监督企业管理者。

2.1.3 改变监督办法,以预防为主

要改变原来那种纪检***门单打独斗的做法,变成多个部门一起齐心协力,上下一起使劲,大家一起预防治理。主要有:监督企业管理者要以预防为主;要建立全面的监督体系,把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及群众监督充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2.2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约束机制的相关措施

实现对国有企业管理者行为的约束必须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是国有企业约束机制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总的来说,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管理者约束机制应以内部约束为主,外部约束为辅。

2.2.1 规范国有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

实行内部监督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及时、有效和准确的解决国有企业的内部问题。具体而言,规范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构筑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制约与平衡。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既相互分离又彼此制衡,运作协调的治理结构,划分判断国有企业监督机构的权责。通过制度安排,约束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行为。

第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章程,通过具体的章程规定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应尽可能做到细致具体,尤其要明确管理者违反章程的责任和后果。

第三,建立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是实现对管理者内部约束的另一重要途径。通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以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正确评判、考查核实和目标引导。

第四,建立国企管理者决策错误追查制度,在企业管理者任期内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在以上方面建立的制度还很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2.2.2 规范国有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

规范我国国有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完善经理人市场,改变以往国有企业管理者直接

由***府任命的方式。通过引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建立国企管理人员的市场竞争选聘机制。在当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经理人市场的情况下,可在选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时适当引入内部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加强对管理者的约束。

第二,增强中介机构的作用。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是对国有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约束的重要外部力量。为了防止事务所中介人员和企业员工、***府职员相互串通作弊,***府部门可以专门设立中介机构资源库,资源库名单可以由自愿报名的中介机构和由***府指定的中介机构组成。具体审核时,由***府相关部门在中介机资源库中随机抽选中介机构进行。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现阶段,我国应逐步完善职业经理人的相关法律制度,使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利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约束。细化公司法规,完善对国企管理人员的法律约束与监督。在公司立法上,应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利、义务、资格、责任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国企管理者的民事、行***和刑事责任的规定应当细化。应注意程序性规范对国企管理者约束的意义,克服以前重实体轻程序法的弊端,只有这样,追究国企管理者责任的程序才能发动,国企管理者最终才能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

第四,完善特派稽查员制度。稽查特派员代表***府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维护出资主体的权益。如果一旦发现企业在财务上存在明显不当或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稽查特派员将立即向派出机构做出汇报,并申请审计、监察、工商、税务等***府监督机构对其进行后续检查。

参考文献

[1]刘彦文,张晓红.公司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宗益,宋增基.中国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银杰.公司治理――现代企业制度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经营管理者篇9

[关键词]消费欺诈;消费者欺诈;经营者

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权利特别保护之法,我国几乎所有经济法学著作中谈到消法时也只强调和解释“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然而,随着科技与商业的发展,雇“托”消费、店内盗窃、退货、促销欺骗等消费者欺诈和消费者知假买假或参与黑市交易等严重损害经营者权益的消费行为时有发生。谁来保护和怎么保护经营者的权益?著名民法专家江平教授明确指出,消费者法律体系仍有不协调和空白之处,维护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平衡,加强经营者权益保护理应引起立法者的重视。中国

一、经营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平等权的尊重

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产生信息不对称,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支配关系代替了平等关系,但是,他们之间在市场交易和消费环节中的平等权都应得到尊重。

(一)民事主体平等权。在交易过程中,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因为某种利益驱动产生欺诈心理,从而出现针对交易相对方的消费欺诈或消费者欺诈。但是,消法对消费欺诈与消费者欺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而使之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如对经营者的消费欺诈使用惩罚性赔偿和严格责任,而消费者欺诈则适用过错责任。事实上,经营者与消费者在交易中处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因此欺诈应该受到相同的处罚。

(二)公平交易权。诚实信用原则不仅作为一种习俗和伦理准则为交易双方平等地遵守,而且作为一种“帝王条款”式的法律规则,保护交易者和竞争者的公平。因此,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经营者也有权拒绝消费者的强制消费行为,二者均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三)信用权。信用“是指一个人具有受托人品格中所包括或要求的有关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或企业或个人及时借款或获得商品的能力,是特定出借人等债权人或其他权利人一方对于对方有关偿债能力和可靠性所持肯定性意见的结果”。可见,信用兼有道德性和经济性特征,前者主要指个体在人格与美德上的信誉;后者主要指一种特殊的财产利益,即交易中的特殊经济能力。但是人们在谈论信用时往往会偏重于信用的某一方面。如顾客信用,侧重信用的道德性,指的就是顾客在交易中的信誉;而消费信用,侧重信用的经济性,是指对消费者进行信用供给。事实上,信用既表现为一种人格利益,也表现为一种财产利益。作为一种***的权利,经营者和消费者因拥有信用权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四)自由选择权。经营者享有自由选择权,其拥有在法律范围内自主选择有利于其经营方式、经营条件、经营理念和特色、市场定位的选择权;而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能够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尽管二者“自由”的界限(义务)仍有着根本的差异:作为享受主体的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服务主体,但不可将这一“选择权”扩张为一种不平等权,如欺凌其所选择的服务主体;而作为服务主体的经营者可以自由选择服务内容或服务方式,但不可选择服务的对象或对之加以分类,予以歧视性的区别对待。但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社会地位上看,他们有着平等的自由选择权。

(五)公平竞争权。消费者欺诈还体现在其他经营者做“托”上。如一些商场或私立医院等经营者经常雇佣“消费者”(通常谓之“托”)进行虚假消费而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这种虚假消费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经营者的“消费欺诈”,从而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者的“消费者欺诈”,从而降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信任度,损害经营者的利益。而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国家对实施市场法律负有最终责任——不能对社会的底层人民撒手不管。因此,在竞争与垄断、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冲突中,必须保护公平竞争权,对欺诈进行规制,以达成社会弱者与强者之间的平衡。

因此,尊重平等权,将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平和而非对抗的基础之上,本身有利于确立不同“人格体”参与社会生活时的基本规范与价值观念,奠定相互交往中的基本模式和基调,也为经营者权益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二、经营者权益保护的现实需要:消费者不当行为

(一)消费者不当行为的原因分析

1、立法滞后。随着社会转型期内“知假买假”、教育消费、医疗服务消费和雇“托”消费等各种新的消费现象的出现,消法有必要进行修正,对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欺诈的界定作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定。立法的滞后,特别是消费者义务、经营者权利和救济条款的缺位,使得“盗版”消费规制和经营者维权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

2、科技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等科技高速发展,促进销售与经营方式的革新,不仅使传统的店铺交易走向规模化、标准化,而且出现了电子商务,实现有形经济向无纸化交易发展。如上门直销、电视购物、网上订购等商业经营模式和交易形式上的变化,既方便了消费者,也增加了经营者的销售或服务成本,极易引发交易安全,经常导致信息的截取、窃取、篡改、假冒、交易抵赖等等各种消费者欺诈行为发生。

3、消费心理。消费信息不对称,使商家往往能够掌握顾客受益的信息而顾客却毫不知晓商家的信息。于是,一部分消费者出于不当得利的趋利性或对经营者不满的报复心理而不得不采用欺诈来损害经营者利益。

(二)消费者不当行为的具体表现。立法滞后、科技进步、消费心理不仅产生消费者不当现象,而且也使经营者开始在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具体来说,消费不当行为表现为:

1、滥用实体权利。主要表现为滥用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求偿权、监督批评权、知情权和产品“三包”规定等。如弄脏弄坏超市试穿、试用商品,故意制造产品缺陷或服务不满事件,漫天要价,强制退货,索赔无度,甚至恶意敲诈或请求赔偿精神损失费等,这些行为不仅引起经营者的不安,而且对经营者有失公平。于是,消费者的权利扩张与滥用必然造成对经营者权利的挤压,它不仅使经营者的利益受损,而且有违我国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最终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和谐关系。

2、滥用诉讼权利。近年来通过网络成名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现象如同商业领域一个新产品之所以能迅速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是因为通过新闻媒体或互联网,以某种事件为载体,将特定的人或物聚焦于社会公众的关注下,这就是“炒作”。同样,个别消费者也借助“极端性维权”等滥用诉讼权利的方式,甚至不惜损坏或诋毁经营者的商业信誉,以“炒作”自己,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很显然不符合诉讼法律的原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精神。

3、实施消费者欺诈。一是实物消费欺诈。主要指店内盗窃、退货欺骗、服务购买、促销欺骗等等店铺交易中各种有损经营者利益的欺诈行为。二是信息消费欺诈。如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无纸化交易极易导致信息的截取、窃取、篡改、假冒、交易抵赖等等消费者欺诈发生。三是竞争消费欺诈。如在医疗、培训和商业促销等方面,具有竞争性的同业经营者,通过雇佣“托”,进行不正当竞争性的虚假消费。

由此可知,消费者行使权利必须有个边界,以维持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过度地保护经营者,使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会造成消费萎缩;过度地偏向消费者,使经营者无利可***,必然损害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导致经济衰退,最终也将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经营者权利的确立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

(一)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的立法缺陷。相对经营者来说,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使消费者受到消法的特别保护,这也使我国消法存在以下方面的缺陷:

1、消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法律的价值应当体现公平与正义。德国历史学家德里希·迈内克曾指出:“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界限的诱惑。”而在消费关系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自利性及权力的本质特性都极易导致二者的行为超越界限。而权利(力)与义务是相关联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但是,我国现行消法却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牺牲了经营者权益,赋予消费者权利,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被放大。如消费者权利的种类及范围不断扩充,消费者权利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权利束。经营者的义务也不断延伸,如具有建议和咨询义务、发货义务、保证义务、安全义务和信息披露义务,等等。整部法正如它的标题一样就是一部消费者权利保护法,消费者的义务和经营者权利的条款缺位,具体表现为:

一是消费者义务没有具体化。作为一种民事行为的主体,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应担负两方面的义务:(1)消费者负有对于消费行为相对方,即生产经营者的相关义务。(2)消费者从事民事活动时负有对于整个社会的义务。前者属于合同义务的范畴,主要包括给付价款、受领标的物和拒收时的保管义务等,后者属于消费者的社会义务,如诚实信用等道德规范。但是,我国消法并没有具体规定消费者义务,只是部分地方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有消费者义务的规定,如《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1995年7月5日起施行)第7条规定“消费者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应当相应履行下列义务:(1)尊重经营者的劳动和合法权益;(2)挑选商品时应当爱护商品;(3)遵守营业服务秩序;(4)投诉、举报应当实事求是。《辽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2004年8月1日起施行)也规定消费者承担下列义务:(1)讲究文明礼貌,尊重售货、服务人员的劳动;(2)遵守营业场所的秩序;(3)选购商品时爱护商品;(4)投诉必须符合事实,并提供购物凭证及有关证据。这样,消费者义务不是通过消法而只能通过合同法上的消费者合同或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等来确定。

二是经营者权利没有特定化。在民事领域,作为经营者权利之“经营权”只是作为财产权或经营自较之人身权更受关注。而经济法的国家适预性特征使得经营者的权利不局限于民事领域,如在商业领域,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分别规定了自主经营权、自主定价权、公平竞争权和公平交易权等多项经营者权利。但是,经济法“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理念使得经营者的权利须从公共领域着手方能周全。而作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消法不仅没有对经营者公平交易权特别化,也没有设专章或专门的法条规定经营者权利。可见,经营者的权利既未成体系,其权利也没像其义务那样受到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的重视。

2、消费者行为和欺诈界定不合理。整个消法没有对“消费行为”和“欺诈”作出科学明确的界定,不仅引起了学术纷争,也使经营者权利受到消费者的欺诈时无法进行救济。

一是消费行为界定。消法第2条所规定的消费行为以“为生活需要”作为消费动机明显过窄。它无法解释现存的“知假买假”、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师服务,甚至教育培训、商品房投资等各种消费行为。就国外消费者立法来看,消费者行为并没有严格“生活需要”,而是指“当消费者为了满足其需求和欲望而进行产品与服务的选择、采购、使用与处置,因而所发生的内心里、情绪上以及实体上的活动”。事实上,消费动机有多种,既包括生活需要,也包括生产需要,还包括投资需要等等,一个人无论在不同还是相同的环境下均可能会因需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消费行动。因为,若不能正确界定消费行为,不仅降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效率,而且也会伤害经营者的利益。

二是欺诈的界定。法国、德国民法典围绕意思表示规定欺诈,而英国《错误陈述法》和美国《统一商法典》将欺诈与错误性陈述相联系。尽管各国对欺诈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均规定因欺诈而订立契约“可撤销”。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有关于欺诈的规定,但均没有给欺诈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学者们对我国消法上的“欺诈”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主观标准,认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民法通则》第58条和《合同法》第52条上的“欺诈”概念应采取同样的文义、同样的构成要件。具体应当参考学说解释和最高法院的解释,以“故意为构成要件”,“过失”即使“重大过失”也不构成“欺诈行为”。另一种是客观标准,认为基于消费者与经营者在交易过程中的实质不平等性,法律对消费者实施倾斜保护,即无需考虑经营者的主观状态,也无需考虑消费者是否基于欺诈陷入错误判断并且为错误的意思表示,只要经营者实施了欺诈行为,就可以认定《消费权益保护》中规定的“欺诈”已经成立。我们认为,在法律解释上,要求对三部法律上的欺诈概念作统一解释。

3、经营者的救济手段缺失。消费者权益受到经营者侵害,可通过消费者协会、惩罚性赔偿或向行***部门申诉等方式获得权利救济,而经营者的权利受到消费者的侵害则没有任何的规范。作为一个普通的经营者来说,特别是小商人、商合伙等经营者,面对“王海”等专业消费者,若完全以私法上意思自治为基础或因民事诉讼而索赔,不仅经营者在扣留、搜查和消费者侵权的风险很高,而且影响生产者的声誉和信誉,浪费经营者的经营机会,甚至会放松和纵容对经营者利益的侵害。在这方面,美国部分州的立法可以借鉴,如在美国每个州都有商业保护法,如果商家为其扣留、搜查和个人提供合适的理由,该法为商家提供“条件性特权”或民事责任豁免权。除了刑事,有50个州已经实施了商业民事补偿法,允许商家向那些在店里偷窃被抓获的人收取服务。该法的实施不仅可以遏制消费者欺诈行为,而且很好地保护了经营者的权利。

(二)确立经营者权利与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对策。日本学者星野英一认为,现代民法对权利的抽象把握,已转变为坦率地承认人在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把握具体的人、对弱者保护的年代。从消费欺诈角度看,消费者是弱者,但是从消费者欺诈的角度看,经营者是弱者。实际上从平等权上分析,无所谓强者与弱者,权利的保护与义务的履行是相对应的。我们认为;消法应当突出权利本位,但不可忽视消费者义务,在加强消费者权利保护的同时,也应该彰显经营者权利。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利保护法。

1、立法理念上应该承认消费者与经营者在法律地位、市场交易和消费环节中的平等权。作为交易中的平等主体,应该平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将消费者欺诈和消费欺诈纳入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即使是对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不平等问题,合同法自身没有作任何的涉及,这也不是合同法的功能,只能借助经济法的力量,对信息优势者直接限权和对信息劣势者的信息服务来完成。

2、严格界定消费者行为和欺诈。在消费者行为界定上不采主观标准,而采客观标准,即将消费者行为定位为进行产品与服务的选择、采购、使用与处置的行为,而对欺诈的界定则应以“故意”为构成要件,并将民法、合同法和消法中的“欺诈”作统一解释。

经营管理者篇10

关键词:经营者 管理贡献 社会评价

由于国企经营者拥有自主经营权,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国企经营者自定薪酬现象十分普遍。中纪委已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中国***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解释,国企经营者违规自定薪酬、兼职取酬、滥发补贴和奖金,情节严重的将被开除***籍。实质上近年来,随着国企经营者薪酬的不断攀升,其薪酬问题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

十六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总结—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要以其管理贡献为分配依据,客观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是保证国企经营者收入分配合理性的前提条件。现实中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与激励报酬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业绩为主要依据,但企业生产活动一般具有一定的环境外部性,尤其在我国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将以大量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的经济利润作为评价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依据,并以此作为经营者获取激励报酬的依据,显然是不合理的。本文从社会的经济福利角度,对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评价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思考。

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性

(一)经济外部性释义

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外部性这个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庇古(Pigou)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即在分析边际私人产值和边际社会产值相背离时提出的。简单地说,外部性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经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内容。外部性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广义地说,外部性还可分为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两种类型。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例如当一个社区新建了一些商业和娱乐中心时,导致周边地区土地价格上升。但这种货币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下,并不会产生市场失效和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因为货币外部性通过价格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技术外部性是不能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技术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下,会产生市场失效和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现象。因此,经济学上所关注和研究的是技术外部性。

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会产生很多经济外部性,但企业经济活动产生最普遍的,也是最重要的外部性是有关资源环境的外部性。如企业生产排除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破坏,林业企业对气候、土壤、水源的改善等。另外,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还存在资源使用的代际外部性成本。从广义的环境概念上说,自然资源也属环境的范畴。因此在环境经济学里,自然资源代际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统称为“环境外部性”。

(二)代际外部性

由于自然资源使用的代际外部性比较复杂,本文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解释。根据可耗竭资源(非再生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资源市场价格除去开采费用后的收益(净价格)的增长率必然等于利率。当资源的净价格增长率小于利率,则企业会尽量开采和销售他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到另外的领域以获得市场利率。任何延迟都会减少企业利润的现值。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资源的“净价格”增长率高于利率,企业就会尽量地将资源保留在地下,因为这时候保留资源可获得较其它投资领域高的收益率(MickelGWebb,MartinJRiketts,1979)。这条原则说明,要保证可耗竭资源的开采在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必须具有三个前提条件:市场完善,市场价格能准确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的产权明晰;拥有该资源的经济组织或个人遵循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原则。反观我国现状,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并未反映其稀缺程度。我国的自然资源虽是国家所有,但实质上国家只是收取少量的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与资源税,所蕴涵的土地地租和矿山地租大多为地方***府和企业所占有,土地与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并未在经济上真正实现。实质上占有资源的地方***府与国有矿产企业并不遵循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开采的速度,遵循的是当期利润最大化。一任***府和在任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只关心他们当期的利润,他们经济行为的结果必然是“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这是经济人行为的必然结果。显然,这直接导致了我国近年资源开发速度快速上升、开发资源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剧了资源开采使用上的代际外部性。 经济福利: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

在微观层面上,衡量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主要指标是微观经济业绩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衡量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贡献的主要指标是经济福利。福利通俗地说,就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下的“幸福”或“效用”。庇古(Pigou,1920)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不能用基数表示效用的大小,效用无法在人际间进行比较,只能用序数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著名华裔福利经济学家黄有光(1979)把社会福利定义为个人福利的向量。排除了个人福利之间的可比性。企业的捐赠与对社区的义务服务都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企业的经济利润(生产者剩余)加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减经济外部成本(或加经济外部收益)来表示企业提供的经济福利,即经济福利=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资源环境的外部成本(+经济外部收益)。在市场是完美的、不存在经济外部性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给企业的经济贡献与其为社会提供的经济福利是一致的。但由于市场失灵,企业经济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外部性。资源环境的外部性是企业经济外部性的主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在给企业带来更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外部性。

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要得到帕累托最优状况,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黄有光,1979):交换最优性(任何一对物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消费此物品的所有人来说必须是相同的)、生产最优性(任何一对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些要素的所有生产单位来说必须是相同的)、高级最优性(对于任何一对可以再生产的物品来说,共同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边际转换率)。这三个必要条件的含义是,在社会资源、制度、技术一定的前提下,要使社会福利最大,首先必须选择好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的问题(在社会生产可能线上选择),其次要选择好如何生产问题(保证最大产量的实现),再次要解决好为谁生产问题,即要将生产出的产量进行合理分配。选择好了这三个问题,社会福利才可能得到最大。由此可见,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社会福利的根本依据在于生产可能线的外移,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事实上,人类社会福利的不断提高,正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然。环境外部性不仅会对人类健康、环境景观等构成威胁,对社会福利产生直接的损害,更主要的是,环境外部性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从而破坏生产力的源泉——人口、资源、环境,因而对社会福利构成长期的、根本性的破坏。生产的增长,可以是提高生产力的结果,也可以是耗费大量资源的结果。有些企业实际上是以破坏社会生产力来发展这些企业的生产。因此,对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进行社会评价,以考虑了环境成本的经济福利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是对国企经营者业绩考核与收入分配的完善,是对按管理要素进行分配的理论深化。

竞争性和垄断性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对企业经济业绩与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等四种典型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国有企业属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寡头垄断、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国有企业属于垄断性的国有企业。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

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微观经济利润,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微观评价与社会评价是统一的。因此,企业微观经济业绩也是对国企经营者管理贡献社会评价的主要指标。竞争性国企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是***府的环境***策问题,如经营者通过引入污染生产方式,在降低企业私人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环境外部成本。如果***府将环境外部成本通过环境税费完全内部化,则环境的外部成本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会得到充分反映,从而企业的微观经济业绩仍是经营者社会贡献的评价指标。而将考虑了环境外部性的经济福利作为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社会贡献,有违市场原则,会使国企与非公有经济处于不平等的竞争状况。

(二)垄断性国有企业

垄断性国有企业存在着反污染和反垄断的权衡问题。经典经济模型认为垄断性企业生产的均衡点相对于竞争性企业,其产量低,价格高,社会福利未达到帕累托状态,从而损害了社会经济福利。但自福利经济学诞生后,人们认识到了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如果该垄断性企业又是环境污染企业,则存在着反垄断和反污染的次优选择问题。反垄断,产量扩大,价格下降,社会福利得到改善,但伴随着产量的增加,其环境外部成本又会增加,这又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若反污染,征收相应的环境税费,则提高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果是产量更低、价格更高,社会成本在下降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在垄断情况下,要使社会福利状况最好,垄断企业环境外部性不一定要完全内化,从而存在着反垄断和反污染的权衡问题。因此,垄断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应以经济福利作为评价指标。

(三)***策性国有企业

另外,***策性国有企业不以赢利为目的,正如上文所述,***策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微观贡献体现在提供一定使用价值及其所费私人成本的节约上。从宏观角度看,***策性国企经营者的社会经济福利的贡献体现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好坏与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成本的节约上。

总之,要客观评价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贡献。对竞争性国企经营者,其管理贡献的社会评价仍以微观经济业绩为依据,因为***府可通过环境税费完全内化环境外部成本;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存在着反垄断和反污染的选择,而***策性国企的经营目标又不是微观经济业绩,所以对这两类国企经营者进行社会评价,应以经济福利作为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经营管理者10篇

学习

经营许可证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经营许可证10篇,内容包括拍卖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生成规则。

学习

光电探测器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光电探测器10篇,内容包括光电探测器的特性参数,光电探测器的原理和分类。随着光纤通信的快速发展,光纤测试设备(光功率计,光时域反射仪,光纤故障诊断仪,光衰减器等)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1]。这些仪器设备是光纤通信系统在日常维护

学习

任课教师工作计划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任课教师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任课教师工作计划,任课教师工作计划落实记录。(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稳步实施新课程计划1、按照课程目标,确立课改理念和实施策略(1)创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增加知识、发展能力的

学习

乡村控烟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控烟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控烟工作计划模板,社区控烟工作计划优秀范文。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一)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开创烤烟生产新局面。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烤烟生产

学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内容包括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

学习

经营管理部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营管理部10篇,内容包括经营管理部月报,经营管理部经营分析报告。品牌推广岗综合管理岗经营管理部岗位职责:(一)部长:1、主持经营管理部日常工作,2、修订及执行公司战略规划及与日常运营相关的制度体系、业务流程。3、策划推进

学习

辅导课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辅导课10篇,内容包括辅导课测评,辅导班课后辅导文案。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提问,分析等手段,可随时搜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的漏洞及时了解

学习

特许经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特许经营10篇,内容包括特许经营合同锦集十篇,特许经营合同范文合集十篇。1.2甲方向乙方授予特许经营权并提供管理体系。1.3管理体系即有价值的专用的商名、商标、建筑风格、培训体系、财务体系、和专有技术。它的核心内容是

学习

高考辅导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辅导10篇,内容包括高考复习一对一的辅导,高考辅导实用教程。工作职能相对较多。有些高职院校给辅导员安排的工作较多,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多个层面,如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各种服务等,可想而知,辅导员每天的工作量是很大的。除

学习

连锁经营业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连锁经营业10篇,内容包括连锁经营的十大标准,连锁经营十一大误区总结。二、品牌苍白无力品牌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是连锁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仅代表了企业整体形象,同时也是企业扩大规模基础,没有卓越品牌连锁将失去一半优势。

学习

调岗业务工作计划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调岗业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调岗工作计划怎么写,内部调岗怎么写工作总结。1采购计划人员轮岗的必要性根据本人对轮岗工作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1通过岗位轮换,实现人员储备由于物资计划采购岗位的特殊性,需要从事该岗位

学习

普通员工工作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员工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员工下一步工作计划怎么写,新员工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行***人事部是公司的关键部门之一,对内管理水平的要求应不断提升,对外要应对税务、工商、药监、社保等机关的各项检查。行***人事?ahref='//ww

学习

体育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总结,内容包括体育课后总结模板,体育教师个人总结。1999年9月顺义区***府在马坡赛马场承办由国家民委、国家体委组织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马上项目的比赛,为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府责成副区长马庚良亲自担任顺义区组委

学习

经营理念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经营理念10篇,内容包括经营理念简单讲解,经营理念漫画。举例如下:企业管理:1.海尔定律(斜坡球体论):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它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以这

学习

经营管理者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经营管理者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营管理论文写作思路,关于经营管理方面的论文。二、规范明码标价,提升价格诚信的基本对策规范明码标价管理,是提升经营者价格诚信的重要切入点,是现代经营者诚实守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