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的防治是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在防治的过程中,应本着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原则。而且不要只使用某一种药物,要用两种以上的药物交替使用,以防发生抗药的现象。
主要虫害防治
品种成百上千,微寒凌霜、金秋吐艳,为大众喜闻乐见。它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病虫害的防治是栽培中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的观赏价值,应本着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防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防治的病虫害不要只使用某一种药物,要用两种以上的药物交替使用,以防发生抗药的现象。
一、朱砂叶螨 又名红蜘蛛
红蜘蛛为红色或红黄色细小蜘蛛,多在高温干燥的夏季发生,潜伏于叶背,刺吸叶汁,起初引起失绿,逐渐发生黄色或白色小点,严重时使叶片枯焦脱落;在花期也危害花瓣,使花凋谢。
(一)发生规律: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干燥时期,以7-8月份最为猖獗。红蜘蛛以口器刺入菊叶肉吸吮叶液,造成叶片干黄枯死。对危害极大,如防治不彻底,可危害到冬天。更为严重的是在花期红蜘蛛潜藏于花瓣中,群集拉丝结网,很快使花朵凋残。
(二)防治方法:
1、手除法:家庭养花不多,发现红蜘蛛时,可以逐张叶子用手指抹除,或用刷子刷除。
2、清除菊圃内的落叶杂草,冬春季在圃地喷撒波美1-2度石硫合剂1-2次,以减少越冬虫口密度,3-5月喷撒40%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3-5次,可杀死成虫和卵,并破坏雌虫的生殖能力,7-9月虫害严重时用20%灭扫利2000倍液,40%扫螨净粉剂2000倍液交替叶背喷撒2-3次效果显著。
二、蚜虫
自幼苗至花期终了,时有发生,种类很多。危害的主要是茶褐色、有光泽、体型很小的长管蚜虫和青绿色蚜虫等。长管蚜虫多在芽心嫩尖危害,被害菊株发黄变形,危害花芽,使花容减色憔悴。青绿色蚜虫潜藏下部叶背,以夏、秋季危害最多,致下部叶片枯黄凋零。
(一)危害症状:成虫和若虫主要集中在梢、叶柄和叶背危害,有时也在花蕾及花冠内危害,蚜虫以口器刺吸菊株养分,使受害叶片发黄变形、干枯、脱落,危害花瓣时可使花容减色,很快凋谢。
(二)发生规律:蚜虫以胎生小蚜虫的方法繁殖后代,一年约发生十余代。
(三)防治方法: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敌敌畏1000倍液叶面和叶背喷撒,两种农药交替使用,可防蚜虫的抗药性。虫害严重时可用40%快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撒,效果特好,用敌敌畏喷洒效果亦佳。由于蚜虫繁殖快,1年发生多代,应随时观察,用药除治。
三、菊潜叶蝇(夹叶虫)
成虫为2毫米左右的白色小蛾子,5月间在叶子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即钻到叶肉里蛀食,把叶肉吃光,蛀成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干空隧道,严重时每片叶子上有四五个,导致全叶枯黄。一年繁殖三四代,到10月间仍有发生。
(一)危害症状:菊潜叶蝇是杂食性害虫,成虫在菊叶背面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边缘的叶肉里,幼虫孵出后在叶片内潜食叶肉,在的叶片上形成弯曲的潜道,虫害严重时,菊株的所有叶片都被侵害,叶片斑黄枯萎,影响观赏,如防治不力可蔓延整个菊圃。
(二)发生规律:在3月下旬即有成虫出现,一年可发生5-7代,虫害发生期在4-10月份。
(三)防治方法:1年繁殖三四代,到10月间仍有发生。4至5月间及时摘除虫叶烧毁,花期过后将危害植株全部剪除,烧毁或深埋。潜叶蝇要以防为主,从苗期开始,可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叶面喷撒10-15天一次,交替喷撒4-5次即可防治。在生长期,如发现叶面出现细小虫道时,要及时喷药,可用15%阿维毒***油1500倍液或0.2%爱诺虫清***油1500倍液叶面喷撒,均有很好的效果。
四、小地老虎又叫土蚕、地蚕
是苗期地下害虫。虫体褐色,幼虫灰黑色,一年一代,蛹、老熟幼虫和成虫均可在地下越冬,第一代于每年4月危害,常在日落后至黎明前出来咬食菊苗,致菊株枯萎。
(一)发生规律:蛹及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3-4月大量羽化,以第一代幼虫发生数量最多,约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最重,咬断菊苗茎基部,造成缺株,主要危害盆栽菊和地栽菊的幼苗。
(二)防治方法:及时清除菊圃的杂草,人工捕捉,在虫害发生时,清晨检查苗地及盆内的断苗,追踪捕杀幼虫。用灯光诱杀成虫,用90%敌百虫500倍液喷洒,进行诱杀,用地虫灵或呋喃丹拌土撒在菊苗周围,效果也很好。
五、螟虫又叫食心虫
食心虫其幼虫灰褐色,体长3-10毫米,先从芽心顶部摄食,把嫩心吃光,9-10月间的幼虫钻入嫩蕾蛀食表面,不易察觉,上午9-10时爬出,然后再潜回蕾瓣,一旦被蛀,便失去观赏价值。
(一)发生规律:8-9月间在夜晚飞出,在心里产卵,幼虫灰褐色,体长3-10mm,危害芽心,把心吃光,9-10月危害最严重,幼虫钻入花蕾蛀食,花蕾一经虫蛀即告报废。因此食心虫是的致命虫害。
(二)防治方法:8月上旬开始每周喷洒一次45%高效氯氰菊酯1200倍液,或2000IU/ml高效科诺千胜悬浮剂(生物杀虫剂)400倍液叶面喷洒,3-4次,效果很好。9-10月间早上经常检查,发现被虫蛀芽头及花蕾及时摘除,必要时可用40%氧化乐果每半个月喷一次,连喷两三次。
六、褐斑病
褐斑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通常在高湿雨季的7月中旬出现,尤其是连日阴雨闷热、积水久湿、昼夜温差大时容易较大面积发病,其中发病最多的是褐斑病。起初在茎基部的叶片上出现暗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增多,变成直径3-10毫米的圆形黑斑,终致全叶干枯。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潜伏,随雨水或喷灌溅落到叶片上,叶片水湿连续5小时,随即发病向上蔓延。
(一)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大小不等,呈黄色或紫褐色,后期转为暗褐色下陷的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多数病斑相连,叶面焦枯,而后脱落。
(二)发病原因:发病期为4-10月,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秋季多雨发病严重,植株过密发病也重,气温高时发病迅速。
(三)防治方法:避免连作,及时清除病叶以减少病源,选择健壮母株进行繁植。浇水时避免弄湿弄脏下部叶子,雨后及时排水。定期喷施50%多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发病初期喷1%波尔多液预防效果很好。
七、花叶病
(一)危害症状:多表现在叶上,使叶片皱缩畸形,有花叶或植株矮小,发育不良。花瓣染病时会曲折萎缩失去光泽,严重时影响正常发育。
(二)发病原因:主要传播媒介是蚜虫,录育蝽,以及人工带菌操作不注意消毒而传播,多为接触感染,发病多在4-6月份。
(三)防治方法:及时防治蚜虫和录育蝽的危害,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可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叶面喷洒进行消毒,防止传播,适当降低温湿度,加强管理,采用健壮菊苗。
八、锈病
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都是由病菌孢子传染的,天气湿润时容易发病。最早在7月初出现,而9月发病严重。其中黑锈病是危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时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圆形突起,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导致叶片干枯。
(一)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在叶面出现小的变色斑,呈黄色锈斑,逐渐变为褐色,叶背面病斑很多,发病严重时会早期枯死。
(二)发病原因:发病期4-10月,一般是越冬带菌病株,翌年春季在新苗上发生,由病菌孢子感染,在阴雨天气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烧掉。选留健壮无病的菊株作母株,培育的圃地,应选择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地势高的地方。从小苗期就进行预防,可用1%波尔多液,粉锈宁30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1000倍液每10天一次交替喷洒3-5次即可控制病害发生。
九、白粉病
白粉病真菌传染发病。8-9月到入冬,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在10℃左右时最易感染发病。灰白色菌丝着生在上部嫩枝新叶背面和花蕾上,形成一层粉霜,使花、叶变形,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
(一)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及梢和花蕾。发病初期,叶片生有圆形粉状斑,逐渐扩大,发病时叶片象撒了层白粉,叶片扭曲变形,花蕾不能正常开放,严重时菊株枯死。
(二)发病原因:发病期8-10月,由白粉病菌侵害发病,随风雨传播,发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阴雨天气,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菊苗培育在通风透光处,放置不能太密,防病于苗期开始,可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粉锈宁3000倍液,多菌灵1000倍液,每10天一次,交替叶面喷洒,3-4次即可防治。
十、枯萎病
此病容易发生在雨水多的七八月份,病菌在土壤内存活传播,植株受害后,病菌分泌有毒物质,破坏组织细胞和堵塞导管,使水分供应受阻,很快萎蔫枯死。
(一)危害症状:最初表现生长缓慢,下部叶片褪绿发黄,失去光泽,不平,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张,直至全株叶片萎焉下垂,变褐枯死。
(二)发病原因:此病系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尖镰孢菌,在土内存活,为土传病害,该病在夏季气温高,雨水多时发病较严重,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的,也易诱发此病。
(三)防治方法:
1、盆土消毒,用40倍福尔马林溶液或其他药剂(如高锰酸钾)消毒。
2、合理施肥和浇水。
3、施用基肥要充分腐熟,防止带菌,对土壤进行消毒,要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插穗,移栽时不要伤根。控制土壤含水量,雨时注意排水。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烧掉
4、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5%代森铵***剂800倍液淋灌土壤及喷洒植株,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常见主要虫害、病害的防治